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2024-10-18

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精选8篇)

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篇1

让数学走向生活化

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我们兖州市于8月被列入课改实验区。我作为一名年青教师巧借课改的春风,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数学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课改三年来,我取得了一些荣誉,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结合实践从二个方面谈谈我的不成熟的做法:

一、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入生活化,创设体验情境。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如一年级教材“快乐家园”一节,选取了学生自己的家园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去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为使情景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家园”图这一情景进行了大胆地改造,先取本地学生熟悉的景物入画,使其更符合我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真实、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不仅正确的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大小及其基数与序数的意义,而且初步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愉悦,经历了构建简单数学模型的过程。再如学习《购物》单元“买衣服”一节时,我带领学生分小组到服装商场参观学习,让学生认真观察买衣服的具体情景、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亲自用人民币演示购物的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了计算中的算理。然后,再让学生用学到的计算方法,到市场或商店买东西。从而深刻体验并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过程活动化,体验、感受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如教学“动物乐园”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幅各种动物欢乐集会的投影画面,画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数学信息:4只小熊、4只小鹿、5只小白兔、3只小猴、3只飞翔的小鸟、1匹小马。指导学生认识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并进行分类统计,让学生在组内任意选取两组动物进行比较,逐步体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一样多,初步感知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大量的图片、小棒等,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并联系实际说一说。通过比较实物的多少,逐步抽象到比较数的大小,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间的联系。再如学习第二“桌子有多长”一节时,开课之初,我就紧密联系

[1] [2] [3] [4]

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篇2

所谓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 让社会生活进入小学数学教学, 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水平经验上, 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材中特别安排的“生活中的数”和“生活中的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生要对此充分加以利用,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例子里,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数学知识得到提升。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我逐步体会到了, 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 它有更丰富的内涵, 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 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 有这样一个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 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 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 我让同学互相交流, 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 结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同伴的解法, 相互学习,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课本的知识性是有限的, 而学生能容纳的知识却是无限的, 在新教材教学中, 应突出以下几点:

一、找数学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发现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小学数学教学对孩子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 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 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 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第一课“数一数”, 随着美丽校园画面的展开, 教师以“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引入画中, 让学生去观察, 然后找出什么物体可以用“数目”来表示,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后从图中找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 接着教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 让学生数数身边的实物, 然后又意识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 引向校园外。“小朋友, 你们能数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吗?放学后再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 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爸爸和妈妈, 好吗?”小学教学中, 学生从找画面上的数, 到数室内的数, 再从校园内、数到校园外……这样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 走出课堂, 走进了社会生活。

二、玩数学

华盛顿大学里有这样一条标语:“听过的容易记忆, 看过的容易记住, 做过的容易学会”。教师把数学知识包装在游戏中或创设在故事情境中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操作练习时, 教师要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摆弄, 注重将校内活动引向社会活动, 让孩子在实践交往中获取直接经验, 自己感悟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 我给孩子提供了纽扣、蚕豆、花生、红豆、开心果壳等操作材料, 使孩子百玩不厌;在学习了“人民币”, 让孩子练习使用人民币时, 我们先在小社会游戏城模拟现实情景, 让孩子们用游戏币购物换算, 然后我们让孩子们带着10元以内的人民币去联系好的超市购物, 要求每人购买一样物品, 要首先看看自己有多少钱, 然后算算还剩下多少钱, 最后核对一下营业员找的钱是否正确。孩子们在和老师、同伴的讨论、交谈中, 在和营业员的交往对话中进行着购物活动。

三、用数学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应用过程,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我特别重视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突出“学以致用”。根据数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对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融化于生活实践中, 解决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教了10以内的数后, 让学生将自己好朋友的电话号码记下, 写成通讯录。教了“认识时间”后, 我布置学生作业: (1) 和父母玩拨钟的游戏; (2)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3) 写自已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安排表。教了“分类”后, 让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等。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在用数学。”这正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

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 尽可能地创造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和练习, 这样,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需要心理, 更给学生一些遐想和期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法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即: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摘要:所谓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 让社会生活进入小学数学教学, 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让数学走向生活化 篇3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意识——树立生活意识

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教学: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灵活处理

如:在教学二年级实践活动“看一看、摆一摆”时,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小房子,再把所看到的小房子的形状用小棒摆出来这一过程,巧妙地将“看”和“摆”这两个不同的活动内容结合起来,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使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2.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得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重视策略研究。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 篇4

宜宾市四中邬贵英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去吸取营养。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语言的百科全书,而实际上他的语言很多也是来自民间,从他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很注意到民间去搜集语言材料,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语言大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的典范。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每个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些语言丰富的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才能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在我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他们就能积累200多篇古诗文和2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三分钟进行的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个条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演讲或时事评论,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

3.重视积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做,使学生的说、写的内容显得比较丰富和充实。

4.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在高一第一单元讲了孔子和孟子的文章后,就两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对立观点展开辩论,同学们争锋相对,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口才。

5.既重视写,又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

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作文与练笔的命题,尽量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像马家爵事件发生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心理素质与成材》为题写了一篇作文,结果涌现出很多佳作。

三、在各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就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而语文功底也影响着政治历史的答题的质量。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学生在看了喜欢的电视电影之后总有所感触,片中的情感、对白实际是都是学习语文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联系大家熟悉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兴趣,最近放了一部电影《天下无贼》,我将主人公胡黎的语言做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滑稽模仿”中分析他是一个有很高语言修养的贼,同学们积极参与,饶有兴趣,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学生基本都有上网的经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信息的海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全新的交流媒介,合理的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我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好的网站,包括一些好的杂志报纸,像《中国青年》、《南方周末》,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网站,也有一些像《中国高中生网》、《高中语文在线》等专业网站,还有《榕树下》、《黄金书屋》等文学网站,也鼓励同学们到一些著名的bbs上去发表言论。通过网络淘金,很多同学都有不小的收获。

六、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研究性性学习实践中,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然后加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册,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要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深入的开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更直接更真切地去获得独特的体验。无论教师多么精彩的讲解都比不上学生的亲身感受。笔者在讲授《就是那一只蟋蟀》时,许多学生朗读时不讲究节奏和音调,我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将同学们熟悉的周杰伦的《东风破》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这句歌词一字一句地唱了一遍,一个例子是把四川民歌《川江号子》中高亢的“开船罗——”用温柔低沉的声音唱了一遍,结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后面的朗读中同学们就很自觉的注意这个问题了。

《走向生活》教学反思 篇5

1、教学过程的变化。

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

《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

《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篇6

摘 要: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自然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理来自生活,也在不断的改变生活,让人类从无知到有知,社会从落后到进步,不断的向前发展。物理教育就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关键词:物理 生活 社会

正文内容:

一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浅到深的认知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科学的真实性是从大量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加以逻辑辨证相结合来辨其真伪的。可以这么说从古至今,人们认识世界完全靠的实践中加以数学的,逻辑的,推理的,和所谓纯粹的理念工具所做的总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可以这么说难以定论。就像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谁主导谁一样。

物理学被称为是所有科学的支配学科,也难怪物理学一直所探究的是万物之理呢。但是作为物理学的最基本的研究理论是力学,可以这么说,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石。“力”在物理学的概念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学的架构方式是逻辑推理加之实验结果的总结。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曾经对力有过研究,虽然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真理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实验观察中,对于逻辑上的严谨性不是很清晰,这已经很好的为物理学的发展起到萌发的作用,阿基米德在浮力上研究已经是相当深彻的。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力的概念和研究上已经是空前绝后的认知了。直到16世纪的意大利,伽利略通过实验总结和逻辑推理的相结合,将力的概念从新定义,这时物理学的基石才算真正的有了其真正的含义。虽然伽利略的研究没有真正的系统化,以及后来他没有在教廷的威逼下坚持自己的理论正确性,而使得力学没有真正的系统化和定义化。在伽利略死后,继承和继续他的工作的是牛顿,正是他的研究和总结,将物理学开端做到了真正的理论体系化,也正是有了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的基础构架已经是确定完成了。

19世纪末,物理学是达到了其及其繁荣的时代,正像英国物理学家在世纪之交的新年祝词中所说的”物理学中已经没有新的待发现的东西了,剩下的就是精确的测量,而最后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就是现在天上的两朵“乌云”——一朵和黑体辐射有关的实验,一朵和以太漂流有关的实验。但是就是这两朵“乌云”奏起了一场物理学的革命,正是这两朵“乌云”诞生了近代物理学的新格局,产生了当今两大理论——量子论和相对论。

虽然两大理论个不相同,但是它们的产生都和光学有直接关系,量子论是从黑体辐射研究开始的,当时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研究基本上算是有了确定的结论,而由于其思想中一直坚信着传统理念的正确性,差一点把这一伟大的发现弃之,而正是凭借着这个发现,他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学奖。量子论的诞生也充分说明世界的未来不可预见性,由于物质的波粒二项性导致不确定原理的产生,正是这种物质之间的神奇的效应,对于人们的思维上的认知是一个不易接受的理论,因为人们天天看到的都是连续的并且在宏观上测量上都是可预见的,正是这种理论的建立,导致现在人们的生活处处和“量子”现象接触。在爱因斯坦之前就有人对相对论中的某些问题有了一定的研究,洛伦兹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了,但是由于他的“顽固”导致没有新的理论的诞生,庞加莱的工作为后来爱因斯坦的研究起到了

很大帮助。由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并且证明了光速相对于任何牛顿参考系的都是不变的,同时将伽利略的理论推上质疑台上,爱因斯坦的洞察力相当敏锐,通过自己的研究建立了现今最伟大的两个理论之一——相对论。相对论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前者是依惯性参考系所表征的时空特性,后者是依非惯性参考系的所表征时空特性。相对论的诞生完全改变了对时空观的认识,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延缓,长度收缩,质量增大,以及最伟大的公式之一——质能公式,都是人们想象不到的,更有甚是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弯曲的理论完全是人类用直觉观察不到的。

随着量子论和相对论的诞生,人类科学渐渐走向一种统一理论趋势。物理学家们认为存在着一种能够将所有分支理论统一的理论,这个理论用几个公式就能完全概括所有这些理论,通过理论的计算可以预知宇宙的模型。直到现在物理学家们发现了四种力,分别是强力,电磁力,弱力以及万有引力。通过各种物理模型,物理学家想把四种基本力统一起来,随之产生了QED理论,电弱统一理论,规范场统一理论,色动力理论,但是就是无法把万有引力与其他的力统一起来,这也预示量子论和相对论的统一的艰难性。夸克的诞生并产生的弦论可能是现在寻找统一理论的一条途径。在现在物理学中任何一切已知理论都有可能被推翻,因为现在的理论对于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还都束手无策,任何一个观测结果都有可能推翻现有的所有理论,所以万有理论的存在还有待探究。物理学是否有尽头,也同样预示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正确与否,人类认识世界靠的是实验和逻辑,而数学的公式的都是人类从客观认识中建立的,用现在的认知去认知所要认知最深层次的未知,这条路是否正确,也是人类一步一步需要思考的。

二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又有用的自然科学,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用到的物理知识有那些呢?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

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10、电炉“燃烧”是电能转化为内能,不需要氧气,氧气只能使电炉丝氧化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11、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备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学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三 物理知识的应用

Ⅰ、力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1.重力的应用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

2.摩擦力的应用

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而增大滑行速度;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可见,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都与摩擦力有关,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少。

3.弹力的应用

利用弹力可进行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如高大的建筑需要打牢基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运动员在瞬间产生的爆发力等等。

Ⅱ、热学知识的应用

天气的阴晴、冷暖与人类的各类活动息息相关,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热学知识。如人们常喝开水、吃熟食,需要对水和食物进行加热,而加热过程中就需知道燃料燃烧或电力加热的基本知识;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严寒的冬天如何保暖,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散热,保护秧苗不被冻坏而往往采用在夜间向稻田里灌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水稻生长在夏季,是由于水稻是喜高温的植物;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这些都是热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Ⅲ、光、声现象的应用

人类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阳光,夜间需要灯光,设想宇宙无光,整个世界将陷入一片漆黑,所有生物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光的重要性。然而光到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怎样利用

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这是人类研究光的目的所在。如日月食现象中遵循的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室里通常用日光灯管而少用白炽灯,除为了节省能源外,更重要的是白炽灯这种光源容易形成阴影,而日光管是平行光,可以避免阴影使我们能够很好的工作学习;夜间行驶的汽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汽车的反光镜用凸镜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扩大观察范围,近视眼病人要佩戴凹透镜是为了矫正物体成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手电筒能“收光”是利用凹透焦点发出的光能平行射出。

Ⅳ、电学知识的应用

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从生活用电到交通运输、工厂企业用电,都来源于发电机,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如夜间走路用的手电,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照明用电如使用不当,将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而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远远高于安全电压;煮饭用电饭煲、电炒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力机车的行驶也是靠电能,一切家用电器都需要电。假设没有电,电动机将不能转动,电力机车不能行驶,电器都不能工作,人类社会将会倒退。因此,电是人类的好伙伴,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安全用电原则,我们就可以驯服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四 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过程:

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1.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临沂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毛泽东早在1964年2月春节座谈会上说过:“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现在看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的教材也要求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寻,也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具体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例如学完电功、电功率以后,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抄表读数,并计算电视机的电功率;又如学完简单机械一章后,领着

学生到工地,参观大型机械施工情况,了解杠杆、滑轮的运用。

注重体验教学——让数学走向生活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导入新课学习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来源, 并且数学知识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存在的。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如在初一上册第五章的新课学习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 提出问题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有哪些形状, 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再进行新课学习。在学习梯形的时候,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是梯形的物体有哪些, 在学生说完之后, 教师再通过PPT列举生活中具有这样形状的事物,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在初一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中, 先列举生活中的故事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有一位警察通过明察暗访找到小偷的住处后, 听见小偷们正在分赃:每个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个人分400元, 就差300元……警察在心里默默算了算, 马上知道门里面共有几位小偷, 多少赃款了。”当说完这个故事, 很多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计算了, 众说不一, 极少学生能算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要讲的新课内容, 并且给学生分析、讲解、计算, 这时学生听讲效率极高。由于所讲的故事来源于生活, 这也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将例题生活化, 数学就在身边

在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将知识进行吸收与消化, 需要例题来帮助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存在的, 选择的例题应该贴近生活。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学校要组织学生去春游, 需要租用出租车, 租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行驶的路程每公里5元收费, 第二种是起付50元, 再根据实际路程每公里加收2.5元,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选择哪种方式租车更划算?

分析:利用生活问题来引导学生构建一次函数,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先假设春游的路程为未知数x, 车费为y, 再通过具体分析路程x所对应的数值范围, 最后解答。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并且能为解决生活问题带来便利。

三、生活融合教学, 化抽象为具体

体验教学是双向的, 不仅仅需要将生活事例带入到数学教学中, 也需要学生进行主动地实际操作, 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接地气”。

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这是学生学习数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到数学的意义, 从而端正对数学的认识。比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找来一些用木棒做成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行比较, 甚至可以让学生把班上用坏的凳子进行修复, 从而体验三角形的这种特质;学完比例线段后, 让他们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些都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素材, 是体验中教学的好方法。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留心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验教学, 开展趣味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实践。例如, 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章时,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准备好两个圆, 一个半径为4厘米, 一个半径为7厘米, 然后将其中一个圆固定, 将另外一个圆由远及近, 按照两圆的圆心同在一条直线的方向进行移动。通过动手操作, 让学生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引申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总结, 最后得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离、相切、相交。此外, 在讲解圆的“外离”“外切”“内切”“内含”概念的时候,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进行理解, 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将数学概念具象化, 整个数学课堂也能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综上所述, 体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充实起来。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过渡期, 教师应该借助体验教学, 缩短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间的距离,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知识, 并且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要学习有用的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指出的这点要求现行数学义务教育应更加趋于生活化。如何把数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体验式教学, 使数学生活化提出些许见解。

关键词:数学,体验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皇甫月红.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在数学中“享受”数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08) .

[2]魏婷婷.关于“数学生活化”的再辨析——从美国的“木匠教学法”看我国的“数学生活化”[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06) .

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篇8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及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新要求,亟待变革和创新。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授小学数学知识,着重强调学生对公式的死记硬背,而对其推导过程却不做要求。这样,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该公式,在做作业时往往不会用。此外,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一般会通过题海战术要求学生多做题,并不结合生活实际,这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思维的局限性很大。因此,教师要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生活理念引进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增强。

教学生活化和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它不再以强调学生记忆公式为中心,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公式的学习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在生活场景中介绍公式和数学的相关特征和概念。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踊跃地参与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并进行比较和修正,从而促进一些复杂问题的成功解决。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也仅使用PPT及黑板等有限的道具辅助教学,对知识的演绎过程相当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数学成绩难以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維的培养,没有使教学生活化,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的有效措施

(一)仔细研究教材,合理备课。

备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促进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在充分考虑教学大纲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合理对教材内容进行安排,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教材内容,并制订年、月、周计划,将每节课的课堂目标进行分层处理,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的差异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和学习内容,提高备课效率。首先教师要设立基础目标,使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后再进行突破,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其次,教师要使知识具有衔接性和规律性,并且能够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以便学生能够对知识探索保持热忱,能对数学公式的来源和推导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以生活为主,开拓思维发展。

任何形式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生活,小学数学活动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亦是如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制订不同的计划,让他们感受数与量的关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多项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让他们多进行思维锻炼。经过这样的锻炼和反复活动,学生不仅异常活跃,而且很少出错。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将数学思维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回归,使数学不再局限于原本静态平面的知识,而是成为动态立体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总和,从而达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跟踪辅导。

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忱,因而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并不断被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枯燥难懂的知识点的兴趣,这对于学习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大有裨益。这样,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摆脱学习压力和困扰,进一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对此,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并加大对他们完成情况的监督力度,要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从而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完成情况较好及取得进步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能够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地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地弥补和掌握之前薄弱的知识点,从而使他们能够逐渐弥补不足之处。

上一篇:员工晋升自我评价范文下一篇:标准流程进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