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化的数学之美

2024-07-26

走向生活化的数学之美(通用8篇)

走向生活化的数学之美 篇1

新课程改革要求, 小学数学应当贴近生活, 把以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变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要想在小学课堂践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就应该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创造性。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

(一) 创设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情境

小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 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 利用这点, 教师可以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上, 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除法的时候, 教师创设情境, 师:现在开学了, 老师买了16支铅笔, 分给同学们好不好?学生:好。师:假如这16支铅笔只分给两名同学, 你们说他们平均每人分多少支铅笔?谁答对了, 铅笔就分给谁。这时同学一定会认真思考问题, 纷纷举手发言, 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营造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数学不再枯燥,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 实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将生活与数学相联系起来, 可以让学生们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例如, 在学习“认钟表”这一课时, 不光要让学生简单地认识钟表, 还要意识到钟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及认识他们的重要性, 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小钟, 上课时便可以问同学们:同学们是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几点上学?晚上什么时候睡觉呢?早晨要几点上学才不能迟到?同学们这时会踊跃回答, 答案也是各不相同。这时老师又可以提出问题, 你们又是怎么知道时间的呢?学生们回答:有的是父母告诉的, 有的是自己看了表知道的等。老师可以问:那同学们上课的时候希望自己迟到吗?同学们:不希望!这时老师可以问: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很重要?同学们回答:是!接下来老师便可以教学生们认识钟表了。也可以叫学生上讲台自己在钟上拨出起床的时间、上学的时间等。在课程结束时还要告诉同学们, 分针秒针不停地走, 时间是不会停止的, 所以同学们要珍惜时间, 合理利用时间。

二、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 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数学本身就源自生活, 但是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却逐渐脱离了生活,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跟生活相联系罢了。例如, 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课“数一数”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跟同桌互相数一数对方的笔袋里有多少支笔。教室里有多少桌椅, 多少盆花, 墙上挂了几幅画。在大家数得差不多的时候, 教师可以请同学来回答, 并且给出正确的答案, 说明为什么有些同学数错了, 应该怎样数才能不数错等。接着, 老师可以叫一名同学到讲台前来数讲桌上粉笔盒里有多少支粉笔。这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问题, 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习也就不再乏味。数学就在身边, 就在生活中。

(二)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应用于生活,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应用到生活中,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呢?教师在数学的小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点。例如, 在学习“加法和减法”中的加减混合运算时, 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好10本笔记本, 10支铅笔, 10块橡皮。在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互动, 模拟文具商店。老师可以在讲桌上摆好这些文具, 在文具下面写上一元一个。由老师扮演文具店的老板, 学生们则是顾客, 要买文具, 同学们手中有10元钱。老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到讲桌前, 问学生, 给你10元钱, 你想买这里的哪些文具, 能买多少?你付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还能买多少文具呢?问完相关问题后, 让这位同学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让其他的同学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然后再提问下一位同学, 问他买3本笔记本, 2块橡皮, 4支铅笔, 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再让这位同学把计算过程写到黑板上:3+2+4=9, 10-9=1。其余同学写到本子上。这样将买的文具进行不同的组合, 让学生们反复练习。最后, 老师要给学生们讲解这些计算的对错。通过在课堂上的模拟练习, 教会学生们怎样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课本联系到实际, 关系到生活, 让同学们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以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数学作业的生活化

在课堂上, 教师会让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当然, 放学后也要让数学与生活相联系。例如, 在学习“认钟表”这课后, 可以让学生们与自己的父母共同制作一张时间表, 让学生们养成良好遵守时间的习惯, 加强时间观念。在学习“比一比”这课后, 可以让同学们回家跟自己的父母比个头, 拿自己的衣服与父母衣服比大小, 可以跟自己的小伙伴比一比谁的体重重等。学习了“分一分”这课后, 可以让学生回家分一分自己衣服, 让自己的衣柜变得更整齐。这样, 就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不仅仅是上课的时候有数学, 放学的时候也有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数学源自于生活, 同样数学也能应用于生活。学生们学习的数学来自课本, 同样也来自生活。只有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使课本不脱离实际。

走向生活化的数学之美 篇2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人教版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新学期开始了,小芳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带了50元来到商店,请你们帮助小芳出一出金点子,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学生甲:我买一盒水彩笔和一块磁性画板,再买一本笔记本8元。

18+24=42(元); 42+8=50(元)

学生乙: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

30+17=47(元) 50-47=3(元)

学生丙:我买一个文具盒、一盒水彩笔、一本笔记本。

12+18+8=38(元) 50-38=12(元)

学生丁:我先买一支自动铅笔、一个文具盒。再买一本笔记本、一盒水彩笔。

2+12=14(元) 8+18=26(元) 50-14-26=10(元)

……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设计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法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

让数学之美回归生活 篇3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致,那么整堂课对于他来说必然就是一种折磨。反之,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那么结果就不同了,往往在他们听得正起劲时下课铃响了,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仍充满了好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在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作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探求新的知识。

比如,初一上册的《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章第一节课,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基本几何体, 并能通过观察物体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几何体, 而且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关立体图形的例子,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只需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认一认生活中的几何体,比如楼房、灯饰等,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几何体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几何体,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提高学习兴趣。本课最后配以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小组内讨论给几何体找朋友,使整课的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高点。学生小组互助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这样就很自然地反映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现象,知识也很容易被掌握。这正体现出了生态课堂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老师的辅助地位。

二、 回归生活,建构模型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如今的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及生产活动中,从个人理财到国家经济等,简简单单的一张发票或者一份账单所反映出的信息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素材。虽然这些事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要让学生从中得到领悟,就必须引导他们运用有限的生活经验,发现数量之间的本质关系,使得抽象的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选择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分式方程的应用》这一课时 , 就以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作为题目进行研究:某一工程,在工程招标时,接到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施工一天,需付甲工程队工程款1.2万元,乙工程队工程款0.5万元。工程领导小组根据甲、乙两队的投标书测算,有如下方案:(1)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刚好如期完成;(2)若甲、乙两队合做3天,余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也正好如期完成。试问: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你觉得哪一种施工方案最节省工程款? 请说明理由。再如,《勾股定理与平方根》这一课中,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货车过桥洞的问题: 某桥洞上方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 下方是长方形的通道, 已知AD=2.3m,CD=2m; 现有一辆卡车装满家具后,高2.5m,宽1.6m,请问这辆送家具的卡车能否通过这个通道? 请说出你的理由。这些例子,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有所用,并且能让学生参与到家庭大事中, 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正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 联系生活,体验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特别初中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更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把生活中美的事物与数学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之美,从而产生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进而从内心深处感受数学之美。

比如,在讲《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老师首先给出了一些精美的图片,问学生:这些图片美吗? 在学生作出肯定回答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对称的,从而得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

四、 现代技术,培养能力

如今,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中学生心理研究指出,初中阶段式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地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图形的位似》时,老师运用多媒体首先播放了一段多美滋安儿宝A+的手影广告, 立刻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表现得很活跃。当影片结束时,老师问学生影片中的两个小男孩为什么会被吓到, 学生很快回忆影片中的片段回答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位似的事例,使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演示动画,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了解的更透彻。其实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 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不仅能充分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而且能呈现出生活的数学魅力。

走向生活化的数学之美 篇4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如果教师一味地为教而教,将知识生搬硬套地传授给学生,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导他们切身体验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运用与论证过程,进而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知识就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是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关键,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向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愉悦教学途径

1.联系教材加入生活化教学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知识点往往是有限的,远不能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在摸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生活中鲜活有趣的事实引入课堂,让课堂教学充分生活气息。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易于他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教材中的测量、年月日、位置与方向等知识点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与之有关的生活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我在教授三年级上册《测量》一课时,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厘米、分米、米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于是我让学生对一条裤子九分米、一张床5分米等生活事物的长度描述进行正误判断,接着再指导他们测量书本、文具、黑板等实物的长度。在此期间,学生都不亦乐乎地猜测着、测量着,进一步感悟到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运用,也有了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设计课堂环节时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其学习动力。所谓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将问题中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切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百分数》时,为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解答生活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降价出售的商品,就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几十,那么你们平时去逛商店和超市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打折活动呢?”只见学生都兴致盎然地讨论着自己遇到过的类似问题,并开心地与其他小伙伴们交流着,同时也对这一知识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3.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快乐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而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掌握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单一而乏味的语言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以便于直接简洁地说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轻松快速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并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几何图形还是图形的运动,教师都可以在教授新知识之前为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类似于这些几何图形类似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测一测、量一量、拼一拼、凑一凑,以此使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切身体验,产生创造性思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总而言之,缤纷多彩的生活就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玩中乐,在乐中学,我们的教学便会更加生动活泼而又充满魅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切身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郝永军.怎样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学数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1).

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篇5

所谓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 让社会生活进入小学数学教学, 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水平经验上, 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材中特别安排的“生活中的数”和“生活中的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生要对此充分加以利用,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例子里,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数学知识得到提升。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我逐步体会到了, 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 它有更丰富的内涵, 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 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 有这样一个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 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 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 我让同学互相交流, 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 结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同伴的解法, 相互学习,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课本的知识性是有限的, 而学生能容纳的知识却是无限的, 在新教材教学中, 应突出以下几点:

一、找数学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发现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小学数学教学对孩子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 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 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 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第一课“数一数”, 随着美丽校园画面的展开, 教师以“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引入画中, 让学生去观察, 然后找出什么物体可以用“数目”来表示,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后从图中找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 接着教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 让学生数数身边的实物, 然后又意识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 引向校园外。“小朋友, 你们能数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吗?放学后再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 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爸爸和妈妈, 好吗?”小学教学中, 学生从找画面上的数, 到数室内的数, 再从校园内、数到校园外……这样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 走出课堂, 走进了社会生活。

二、玩数学

华盛顿大学里有这样一条标语:“听过的容易记忆, 看过的容易记住, 做过的容易学会”。教师把数学知识包装在游戏中或创设在故事情境中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操作练习时, 教师要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摆弄, 注重将校内活动引向社会活动, 让孩子在实践交往中获取直接经验, 自己感悟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 我给孩子提供了纽扣、蚕豆、花生、红豆、开心果壳等操作材料, 使孩子百玩不厌;在学习了“人民币”, 让孩子练习使用人民币时, 我们先在小社会游戏城模拟现实情景, 让孩子们用游戏币购物换算, 然后我们让孩子们带着10元以内的人民币去联系好的超市购物, 要求每人购买一样物品, 要首先看看自己有多少钱, 然后算算还剩下多少钱, 最后核对一下营业员找的钱是否正确。孩子们在和老师、同伴的讨论、交谈中, 在和营业员的交往对话中进行着购物活动。

三、用数学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应用过程,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我特别重视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突出“学以致用”。根据数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对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融化于生活实践中, 解决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教了10以内的数后, 让学生将自己好朋友的电话号码记下, 写成通讯录。教了“认识时间”后, 我布置学生作业: (1) 和父母玩拨钟的游戏; (2)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3) 写自已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安排表。教了“分类”后, 让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等。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在用数学。”这正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

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 尽可能地创造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和练习, 这样,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需要心理, 更给学生一些遐想和期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法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即: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摘要:所谓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 让社会生活进入小学数学教学, 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走向生活化的数学之美 篇6

古往今来, 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中, 数学对推动人类文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化是中职数学教学的一种倾向于生活的动态过程, 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改变和整合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 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不仅让学生们可以夯实所掌握的书本知识, 还让学生们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笔者以数学教学与生活元素之间的联系与转换进行探讨, 阐述如何在中职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 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意义

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主要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日常知识与生活背景相结合, 联系实际讲述数学知识, 再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体现出“从生活走向数学, 从数学走向生活”的教学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可以使学生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中体会到亲切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学生会感觉图形证明枯燥乏味、晦涩难懂, 但是如果教师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量体裁衣、办公室设计等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 还可以使学生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三、如何在中职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

1. 从课本中联系到生活实践。

要想将中职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就必须将课本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案例一:在讲解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时, 教师可以与生活中的合格率、彩票中奖率结合起来, 将简单的计算问题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问题具体化的同时, 也与中职学生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概率问题, 还为其将来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从基础知识过渡到生活应用。

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只有引导学生们以研究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真正做到学中用和用中学的双赢模式。案例二:教师可以将普通的运算题结合生活知识, 转换成生活运用知识。讲等比数列求和时设计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名爱心人士, 每天的工资是一百元钱, 假如在一个月内, 第一天他拿出一分钱捐给需要的人们, 以后的每一天都要捐出前一天的二倍的钱给需要的人, 这样的一个月这位爱心人士可以赚到工资吗?像这样将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与生活元素相结合, 可以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真正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可用性。

3.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在中职教学中可以将数学的相关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案例三:立体几何的导入上课开始时发给每个学生6根火柴棒, 并提出问题:以桌面为基础, 以6根火柴棍为元素, 能否用6根火柴棍摆成三角形, 最多能摆几个?让学生动手摆弄火柴棍, 积极思维, 教师加以引导, 然后引入空间几何。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地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充分利用到数学教学中去。案例四:例如:在教学基本不等式前先引入, 用长20m的篱笆, 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的数学资料, 在教学中具有课本所无法比拟的现实感,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具体地明确其中的知识点, 还能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

4. 加强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横向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将职高教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改善课堂教学, 提高职高数学教学质量, 又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职高数学教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详细的调查, 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数学知识是必须传授的, 哪些数学知识是介绍性传授的。同时还要与专业课教师建立沟通的渠道, 了解数学内容对各专业所需的时间段和侧重点, 做到根据专业需要, 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从而重新构建以专业需要为主的新的数学教学体系

5. 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 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打开他们的视野, 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为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教师应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接触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体现出的数学问题。开展以下实践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折纸游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简易测量和图表的制作;趣味数学史与数学问题;简单的贴近生活的数学建模;编辑数学小报等。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 及时了解社会的热点问题, 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 把课本内容引出课堂, 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 用课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 在中职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 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日常知识与生活背景相结合, 联系实际讲述数学知识, 再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进而将学习的知识可以完美地运用到未来的职业中去, 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为成为专业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注重体验教学 让数学走向生活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体验教学,生活教育,实践应用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实际, 中学生的建构认知与获取知识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正是这道“鸿沟”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过程无法实现协同发展。很多学生明明掌握了数学知识却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形成知识与应用两者之间的脱节, 产生“学而无用”的教学诟病。基于此, 新课改积极倡导在中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 帮助学生获得各种体验, 从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到体验成功与收获的快乐, 从理性体验到感性体验, 这些都是体验教学的任务所在。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体验教学、生活化数学的构建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为学生设计生活化学习内容, 获得有效体验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材, 很多知识都非常注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要进行巧妙设计与适时点拔, 就能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与数学两者的密切关系, 发现数学的真实用途, 帮助他们建立起“生活化数学”的思想意识, 对数学的理解与把握更具有现实意义。如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时, 就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 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巧妙引入数学教学:同学们, 你们注意到学校上空布置的电线了吗?电线中的火线与零线如果相连接后就会出现短路现象, 在空中的电线看起来都很长, 它们有相交的时候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学生们会迅速调动起记忆表象, 去搜寻在生活中所看到的电线的景象。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高压线是并行且不会相交的, 而这也成为了学生们的最终答案。由此, 抓住这一契机, 笔者迅速导入“平行”这一概念, 并再次对学生们提出问题:想一想, 什么是平行线?它具有哪些特点?同学们能够在我们学校找到更多平行线并画出来吗?很多学生画出了跑道、双杠等, 这时教师从学生们的发现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对平行的定义进行归纳, 再引发他们思考:打破校园的局限, 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更多的“平行现象”存在于我们身边?学生们又举出了扶梯扶手、火车轨道等例子, 这时无须教师多做讲解, 对于如何判定“平行”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学生们已经有了具体而准确的认识。应该说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理解数学知识的体验过程, 是最为积极而有效的。

二、为学生创建生活化数学情境, 体验知识形成

知识从何而来, 用于何处?这是很多学生困惑的问题。传统应试教育中对学生一味强行灌输的方法显然已经无法和新时期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相适应, 学生们对知识充满着更多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而如何把握住学生这种积极求学的宝贵心理, 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们去切实体验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 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对去感悟数学、发现数学、创造数学, 从而体现出“寓生活思想于数学教学”的教育宗旨, 是体验教学的关键所在。

如在学习有理数时, 对负数概念的引出可以通过问题情境进行引导。在课堂开篇, 笔者直接以导入课题:想一想, 意义相反的量应当怎样表示?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当学生们讨论完毕后, 笔者并没急于了解学生的答案, 而是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 视频的右下角用数字来表示某一地区的温度。进而笔者再次提问:仔细观察, 看一看天气预报中是怎样表达地区气温的?这时学生们的心里都已经有了问题的准确答案, 即用“—”来表达负数。进而笔者再次引导:“是不是也能够用这种方法来代表相反的数?”“那么, 你们是不是可以为这些数来命名?”学生们很兴奋:“和以前学过的1、2、3不同, 这是-1、-2、-3, 称这些数为减数可以吗?”“虽然可以叫减数, 但是不是这个名字容易和加减计算里的减数搞混呢?想一想还有更加恰当的称呼吗?”某生突然激动的说:“可以叫负数!”“真聪明, 是的, 这些数就叫负数, 那与它相反的我们之前学过的数又叫什么呢?”“正数!”

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 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本源, 从而理解新知识, 学生们历经了一个从困惑到清晰的体验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充满着发现、充满着创造、充满着乐趣的过程。

三、为学生安排生活化学习实践, 体验数学应用

数学到底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这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数学可以用来干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数学应用中了解到数学真正的现实价值, 从而端正学生们对数学的认识。如学习完比例线段后, 让他们去测量学校旗杆高度, 运用“三角形稳定性”把班里用坏的凳子进行修复, 用函数知识来计算运货物怎样会更加省钱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数学“学以致用”的素材, 应该说学生们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 比任何学习都具有教育意义。

走向生活化的数学之美 篇8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在想象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贴近现实、十分自然的特点,而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

1.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新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内容,为幼儿模拟出一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超市的样子,并且把每种商品设定为5元钱一件。然后分别发给每个幼儿面值不同的纸币,让幼儿学习怎样通过组合不同的纸币购买商品。在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购买了什么商品,分别使用了哪些纸币。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幼儿在真实、轻松的气氛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利用数学思维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帮助幼儿识别纸币,最终达到使幼儿学会组合纸币的目标。从而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利用区角活动游戏配合幼儿数学教育,让幼儿通过对某些材料的操作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幼儿坐在各自座位上时,教师可以借机让幼儿数出第一排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头,并一起数出6个小朋友。之后,教师取出5个苹果,问:“把5个苹果分给6个小朋友,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呢?”幼儿会齐声回答:“少一个。”接下来,教师可以让每排负责发苹果的小朋友根据每排的人数领取相对应的苹果,并放到每位小朋友的盘子里。用这种“发苹果”的方法使幼儿在脑中形成算数和对比的数学能力,在提供给幼儿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数量少的物品,再提供数量应力等,使孩子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而作为幼教工作者的一员,我们应积极关注并主动干预幼儿入园焦虑,努力创造有益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环境,使新入园的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

[2]许琼华.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学分析[J].保育与健康,

[3]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多的物品,供幼儿进行分辨,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

2.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奥秘和魅力,只有让幼儿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吃水果的时候用水果的形状启发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有的幼儿喜欢吃整个橙子而不喜欢吃切开的橙子,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两个半球形的橙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橙子,使幼儿在吃橙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球形、半球形”的认识,这种方法比专门教授形状更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桌椅、门窗的形状;在吃饭时观察饭碗、勺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引导幼儿认识形状,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一定就会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数学。

3. 在生活中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配合教学活动,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发现数学的情境,让幼儿运用学到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橱,或者在与家长共同到超市购物时,运用学到的简单加减法计算购买商品的价钱。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和互动,幼儿能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生活化,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对数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强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时,目的不仅是让幼儿学会认识纸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自己认识到十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引导幼儿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的探索意识。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分别安排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银员、顾客等,同时准备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幼儿在选择完物品之后结账,比如一件玩具是6元,教师付给幼儿10元,应该找回多少呢?由此启发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并可以趁机提示他“10-6=?”幼儿会及时反应过来:“等于4。”于是他拿出四张1元的纸币找给顾客。这种玩游戏的方法不仅让幼儿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幼儿生活的经验,懂得在超市中购物育(教师版),2006,(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5,

[6]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7]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

[8]高斐,李东.幼儿焦虑心里的成因及矫正[J].教学研究,2008,(16).

例谈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江苏张家港

摘要:动手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知识的获得、个性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作者以班上一位小朋友为例,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说起孩子的动手能力,我脑中闪现着许多画面,这些画面都来自于同一个孩子———卢小丹。不管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是学习动手操作方面,只要是用到手的地方,她的动手能力总比班里的其他孩子要弱很多。这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常有意识地观察她的一言一行,抓住自理能力、手工技能这两个突破口培养动手能力,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下来,她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她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重视生活中自理能力的训练

小丹的自理能力比较弱,尤其是穿衣服方面,每次一到穿衣服,她总是采取逃避的手段或者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这其实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通过对她有针对性的观察,我发现她越是不会穿,就越不愿意自己动手,长此以往,形成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小丹是一个极喜欢游戏的孩子,一到游戏时间,她总是乐在其中,抓住这个突破口,我采用游戏树自信的手段,培养她的动手能力。一次户外活动后,孩子们都在忙着穿衣服,只有她还像以往那样把衣服塞在桌子底下一动不动,一提醒她,她就拿着衣服找人帮忙,这时,我灵机一动拿过她的衣服说:“小丹,我们一起来玩抓老鼠的游戏吧?”“好啊!”她听到玩游戏,劲头就来了,我边说边招呼小朋友们一起参加,“好了,游戏马上开始了,老鼠钻在小朋友衣服的领子上了,快抓住它……”在我语言的提示下,孩子们都完成了穿衣服的步骤,小丹也动了起来,最后也把衣服穿好了。我马上表扬了她,她没想到在游戏中已经自己把衣服穿好了,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我说:“看!小丹,穿衣服不难吧?就像在做游戏一样。”她抬起头说:“嗯!以后我也会自己穿衣服。”有了这次在动手上的成功感,她变得好强了,再也不会一拿到衣服就找人帮忙了,看到她的好强,我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为以后的教育树立了自信。

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在班级里,部分幼儿的每个环节,培养了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三、关注幼儿生活,把握幼儿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一种情感唤醒和认识的动力,因此,只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醒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教师往往会发现幼儿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吃饭时,幼儿会关心其他人碗中的食物是不是和自己的一样多;在玩投球游戏时,会关心其他人是否比自己投的更远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生活包含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够清楚地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放大,使幼儿近距离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和做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幼儿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

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保教人员在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信心发展的环境的同时,更要培养幼儿的能力,巧用妙法,培养自信,促进幼儿自我肯定,体验成功的乐趣。

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小丹在自理能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我们都感到欣慰。我在家长面前及时汇报小丹的近况,让他们感受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主动配合,一起营造“愿意动手”的氛围。在家里,小丹每天和爸爸妈妈比赛谁穿衣服穿得快,每天反复多次地练习,小丹的穿衣能力飞速提高。看到小丹一天天进步,我甚感欣慰。

二、重视手工技能的训练

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动手能力应该有所提高,特别是手工技能方面的能力。在一次折纸活动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可以折出一片树叶的样子呢?”很多孩子都讲了自己的看法,只见一只小手举得很低,一看是卢小丹,她能主动举手,我很高兴,给了她说的机会,刚开始她思考了一会儿,就在我想请其他孩子说时,她马上回答:“就是角对角,边对边折。”尽管她的回答有些牵强,但我还是想让她自己试一试,刚开始她有些不愿意,可是她看到大家都无意识地拍起了手,主动在大家面前表现,她显得很兴奋,大方地上来折给大家看。这一次她的表现,受到了所有孩子的一致认可,大家都围着称赞她,她已经收获了动手所带来的成功感。

三、重视幼儿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幼儿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必须接触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掌握不同的操作方法,不仅可以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注重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动手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数学活动数的认识和数的加减中,我让小丹摆一摆,摆两片雪花,拿走一片,还剩多少?再把一片放回去,又是多少?通过这样摆一摆,拿一拿的动手操作实践,她不仅弄清了两片是一片加上一片,一是两片拿走后剩的,而且弄清了加和减的关系,并够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样既训练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获得知识,从各方面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等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新时代的幼儿数学教育提倡将数学教育生活化,营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摘要: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工作必须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情景教育,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21).

[2]张莉.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学前教育,2007(02).

[3]徐海晶.幼儿数学教育刍议[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

[4]黄凤美.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4).

上一篇:跨河水准测量下一篇:河北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