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功的新起点

2024-06-06

走向成功的新起点(共9篇)

走向成功的新起点 篇1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在和众多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只有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超常的孩子, 才是当今父母、老师最喜欢的孩子。有好些家长找我聊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学习习惯问题。鉴于此, 我对家长分别进行了不同规模和形式的个别和团体咨询,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家长对孩子要有个正确的定位,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全面而准确地估计孩子的智能水平, 并做出相应的要求, 也就是说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家长我们就要努力发现其差异, 正确引导孩子发挥其特长, 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 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其强项,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例如, 郭沫若是文学大师, 琼瑶是顶尖级言情小说家, 可他们的数学都曾经有零的纪录。我校这类例子也比比皆是。你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是不同的, 就像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 世间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孩子有不同的父母、不同的遗传基因, 所以有不同的智商, 因而也有不同的潜能。我们对儿女的要求应该是达到你自己的最高点, 不要和别人比, 让她在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活中明白一个道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给孩子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 让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既定目标,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 如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 但是现今的教育评价只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类智能, 而这对并不很擅长这方面的学生无疑会产生失败感、自卑心理, 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在目前不可能改变教育评价体系的情况下, 就需要我们老师正视这个现实, 多一些耐心、多一分关心, 发现他们的优势, 并尽可能地将其放大, 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和对自己的信心。陶行知曾说过这样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时, 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从这几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成长经历来看, 人智能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有早慧的天才, 同样, 大器晚成者也很多。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聪明”问题和“成功”问题的全新视角。由此,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智力是多方面的, 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是: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 承认各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展示其不同智力强项的机会, 从而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儿童观:每个学生都是多种相对独立智力错综复杂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如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多元智力理论倡导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 当承认智力的多样性时, 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允许、支持、鼓励多样化的存在。当我们用更科学、更宽泛的态度来理解人的智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时, 我们就能更充分地肯定学生之间智力和学习能力的独特性, 为教学的平等性提供理解。

走向成功的新起点 篇2

Being 50 Years Old, a New Starting Point in Life

(1)

上小学时,最为头疼的就是写作文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绞尽脑汁,可翻来覆去还是那些经典故事和句子。没有经历,没有真情实感,即使呻吟也吟不出什么曲调来。“在一个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一位年过半百的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这就是经典句子。七十古来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五十多岁就已经很老了。整日劳作,生活艰难,尤其在农村。年过半百就已经是老大爷了,难怪那时人们祝寿一般是从50岁开始,五十大寿吗。

我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就是再有几个月的时间,我也50岁了。正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立与不立,标准不一,只要自己努力就行了。四十不惑。倒是对不惑,却有着深刻的体会。刚上中专时,看到学校里有两个女孩夏天穿着花色的短裤(那是老师的孩子,女学生是不会穿的),很是惊讶。后来毕业分配到原单位,发现男女老少一到夏天都穿着短裤(大概是车间里热,纺织女工一直穿着短裤的缘故),不穿短裤者,反而少见了。自考时,学习了哲学才理解透了。唯心也好,唯物也罢,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说的还是有道理。只要能够存在,就有生命力,无论其存在的长短了。女孩光头,男孩长发、小辫,甚至走后门,请客送礼,投机取巧,这些现象都存在于世间,正是说明其存在于一定时间和场合,而不可能是永恒。自己从年轻气盛、少见多怪、义愤填膺,到无动于衷、默默接受,如过眼烟云,甚至开始以一种欣赏的心态看着某种现象的自生自灭。真的感到不惑了。四十不惑,是说到了这个年龄,你应该凡事看透了,至于惑与不惑,全凭个人感悟了。

五十知天命。何为天命?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不求结果了,对荣辱已经淡然。当然,绝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马克思50岁时开始学习俄语,尽管年龄大了,俄语难学,可经过半年的努力,马克思就能够阅读俄国诗人和散文家的作品了。

50岁,人生的新起点(2)

Being 50 Years Old, a New Starting Point in Life

(2)

尽管已近50岁,可我有一颗年轻的心。不抽烟、不喝酒,不管闲事;一支笔,一杯茶,专心研究学问。累了,听听音乐,在网上下下象棋。期盼着离岗去应聘英语翻译,或者条件允许,到外语院校深造,系统地学习英语。活到老,学到老,可我一点也没感到老啊。自身的身体素质大部分是遗传来的,我相信。爷爷的父亲活到90岁,爷爷98岁,奶奶87岁,爷爷的弟弟(我二爷爷)94岁,爷爷的妹妹(我姑奶奶)92岁。说到这里,还有我二爷爷的一个小故事呢。

到了冬天,上年纪的老人喜欢聚在一起,找个背风朝阳的地方晒太阳,完全没有了年轻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滔滔不绝。老人们只是默默地坐着,似乎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二爷爷在这堆人里年纪是最大的,甚至有的坏孩子称之为“等死队”。过段时间有的老人去世了,再过段时间又有老人去世了。慢慢地,那个晒太阳的地方就只剩下二爷爷一人了。他也觉得不吉利,就不再去那个地方,又和另一堆老人在另一个地方一块晒太阳了。到最后,还是只剩他自己。最终,二爷爷也不出门了。

我的岳父,离休教师,今年大约85岁了,就在前年他还在骑自行车。老人靠自己打拼开了两家书店。70多岁时开始炒股,进证券交易所大户室,也学着从电脑上炒股。那时,老人腰里别着手机,穿着也时尚,高兴起来就唱周华健的《花心》,哪像一位老人。他最不愿意跟老人扎堆,一是无共同语言,而是觉得那样就真的老了。所以,我从未觉得岳父老了。

也曾看过一篇文章,一日本人70岁来中国创业,记者采访他时,先纠正了记者的措辞,说自己不老。70岁,开始来中国创业,生命刚刚开始。

雅潮的新起点 篇3

积累资金与技术

1983年,身为谷饶企业办主任的(老董事长)张老先生慧眼看到文胸市场潜藏着巨大商机,敢为人先创建了“谷饶镇文胸厂”成为谷饶内衣产业历史上的第一家文胸厂(雅潮内衣有限公司的前身)。

创业之初,二儿子张华钦(总经理)在香港发展,注册了香港雅潮(国际)内衣有限公司,谷饶镇文胸厂前期主要以来料加工形式和香港雅潮合作贴牌业务。由于是改革开放初期,汕头主要还是农业耕作,作为著名的侨乡,文胸厂在当时的汕头还是非常少见,更甭提谁懂得生产文胸这门手艺。最初的文胸原材料、设备、技术师傅都是从香港引进过来。大儿子张映昌(现任董事长)主要负责抓生产,工厂仅有二十几台设备,从产品包装到产品销售现任董事长都要亲力亲为。产品在远销东南亚和台湾的同时,在国内市场也开始销售。成为国内最早一批的文胸企业。

当时的汕头比较封闭,只能靠总经理通过港台的文胸信息来做产品的生产规划,苦心摸索、钻研开发文胸产品。谷饶镇文胸厂(雅潮内衣有限公司的前身)的“第一桶金”源自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雅潮”按摩式透气文胸获得国家专利,并在国内市场赢得空前热卖,张老先生的接班人张映昌董事长乘势而上,引进人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注册雅潮品牌,将谷饶镇文胸厂整合成雅潮内衣有限公司,成为汕头首批通过了国家ISO9001:2000认证的企业之一。

通过26年的不断发展,雅潮公司凭借精湛的生产技术顺利与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伊藤忠是日本大型的内衣公司,与著名品牌黛安芬,華歌尔是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期间,黛安芬的技术总监近藤先生曾亲临雅潮车间现场指导工人生产、培训,使雅潮人在生产文胸工艺的认识上有新的突破。随后并与雅芳、台湾东森购物、韩国LAVORA公司成功携手合作。

传承精神与弘扬

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文化精神的指引与传承,而雅潮张老先生强调的“品质、人才、诚信、胸怀”就是雅潮发展的精神财富,一直指引着雅潮的发展方向。打小,张映昌董事长在父辈的言传声教和思想熏陶下深受影响。自接手雅潮,一直传承父辈的创业精神不断前行。坚持恪守“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的经营理念,严抓质量,真正落实到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中,注重产品的品质。不断地引进技术设备,进行工艺改革,提高产品质量。优质的产品质量,受到海外合作客户的广泛赞誉。

优质的产品,需要优秀的人才创造。人才是一个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前提。“得人者昌,用人者兴,育人者远”。如何做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一向是雅潮所关注的重点。一个成功的企业在顺境中招揽人才,更要在逆境中留住人才。雅潮就做到这点,至今仍有几位从雅潮创业跟随到现在的元老级员工在公司帮忙,曾几何时,有的学徒从雅潮走出去创业,不但没有受阻,反倒得到雅潮的鼎力相助。有的内衣企业在刚起步时,遭遇挫折。董事长在资金、人员培训、客户介绍等方面大力扶持他们,有的至今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内衣品牌。“得民心者得天下”,公司从当初的20几位员工经发展成为拥有10条文胸生产线,20台意大利圣安东尼无缝机台的规模。能够专业生产文胸,内裤,无缝内衣等一系列的产品。

2002年,张映昌董事长不负众望荣膺谷饶纺织服装商会会长,致力于带动谷饶针织产业的发展。继续沿着父辈的足迹,弘扬“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的豁达精神引领着谷饶内衣的明天。

雅潮开创了谷饶内衣的先河,是谷饶内衣产业链形成的一个起点,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带动了周边的乡亲一起发展:雅潮是谷饶内衣发展的功臣,因为雅潮内衣的建立和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本地内衣产业的发展,26年间内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今的谷饶已形成上百家有规模的内衣生产商,大小内衣企业和与之相关配套的企业有一千多家。谷饶镇因盛产针织内衣而远近闻名。并于2004年获得了纺织工业协会授与的“中国针织内衣名镇”的殊荣。今天的谷饶内衣,雅潮作为先行者的历史贡献不容否认。

树立品牌求发展

金融风暴的冲击,有的企业倒下了,有的企业审时夺势。从事多年外单贴牌的雅潮也开始居安思危,如何使企业在逆境中走得更长远?做自主品牌!雅潮公司品牌部黄总监介纽“雅潮内衣需要未雨绸缪,进入庞大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然,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品牌经营是必由之路……”

为了让产品在国内更具有竞争力,雅潮内衣在产品设计上融入略带张扬和大胆的日韩时尚元素切入市场,09年,雅潮将把重心放在品牌宣传和拓展国内市场上来。努力打造出产品个性和品牌风格上来,将产品风格别树一格作为品牌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品牌宣传上,通过投放区域市场户外广告、[时尚内衣]杂志广告、中华内衣网广告联手宣传雅潮品牌,增加雅潮的知名度,为品牌前期的招商做铺垫,在拓展市场上,雅潮的销售目标是预计占领重点省份市场15个。

对于雅潮品牌未来的发展,董事长表示“雅潮企业是谷饶内衣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20多年的内衣(文胸)生产的经验和长期以来与日本韩国等国外内衣品牌的合作,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及生产基础,我们将根据国内市场的消费特点,结合我们学习到的国外先进工艺,打造出适合国内消费者的品牌来。为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雅潮的系统营销活动已全面启动。在树立双赢合作,强调产品性价比高,牢固树立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销商,尊重人才的企业管理思路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

7%是走向创新发展之路的新起点 篇4

跨过“陷阱”的关键是创新

20世纪50年代, 学界对“贫困陷阱”进行了集中探索, 贫困陷阱也叫马尔萨斯陷阱, 即人口围绕自然生产力波动, 不能逃脱自然力的束缚而处于贫困的状态。工业革命后, 人们挣脱了自然力的约束, 人口增长、富裕程度提高, 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后发国家通过引入现代工业部门逐步从二元经济结构中突破贫困陷阱走向了现代化, 中国就是成功突破贫困陷阱的国家, 但世界上仍有很多国家难以突破。进入新世纪, 世界银行根据全球的经验统计又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 认为当前主要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转型为发达国家, 拉美的大多数国家仍在陷阱中徘徊, 需要突破。现在, 发达国家自己又提出了“高收入陷阱”理论, 认为发达国家进入了长期停滞的状态。

事实上, 规范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假设经济要素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 导致经济增长会逐步收敛在一个均衡的轨道中。因此, 经济发展到任何阶段都会遇到“增长停滞”的问题。由于只有技术进步被假设为是外生的, 因此, 要突破均衡状态只有通过技术革命和创新, 创新驱动的激励则来自于市场竞争。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 大量的经济学家开始讨论“长期停滞”理论和“新卡尔多事实”。学者们发现, 可以通过更多的创新要素来突破“卡尔多事实”提出的生产要素收敛到均衡路径的问题。当前国内外讨论中国经济增长均值回归理论的逻辑就源于“卡尔多事实”提出的均衡路径理论。与“卡尔多事实”不同, “新卡尔多事实”强调除一般的技术创新外, 还有大量的新增长要素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特性, 如信息、知识、教育、创意分享、制度等新的供给要素, 它们不仅能带来新的技术创新, 自身也会成为生产和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得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更为一体化, 从而成为推动经济突破瓶颈的重要方面。

与此同时, 同知识生产相关的新的统计体系也开始跟进。2008年世界银行推出了新一版的GDP核算SNA体系, 一是引入了最为重要的“法定所有产权”与“经济所有者”概念, 非常重视实际使用者承担风险和享受收益的计算;二是将知识产权产品列入GDP中, 原来作为成本项目的研发、资源勘探、数据库等变成了GDP增值项目, 人们在精神生活中享受的大量产品从消费项目列入到了供给项目;三是引入了“雇员股票期权”, 将期权账号与劳动报酬体系一致化, 体现了人的因素, 把原来的资产收益转变成了人力资本收入;四是引入资源租赁, 体现了实际运用者利益保护的原则。很明显, 新的核算体系强化了创新驱动, 知识产权生产、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现代经济转型的根本, 传统的资产所有权概念被淡化了。

目前, 中国有很多创新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创业气氛高涨, 比如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十位的排行中, 就有四家是中国企业。中国目前的R&D支出、教育支出、文化娱乐支出都在快速增长, 虽然这些新的转型还难以纳入到现有统计框架中, 但学者们已注意到, 与过去相比, 同样的增长速度蕴含着不同的增长质量和创新内涵。未来, 我们是通过创新、创业来整合旧经济, 突破增长的徘徊, 还是不断用钱去救助“僵尸企业”, 拉高新经济的成本, 甚至将经济拖回到旧的传统体系下, 这是问题的关键。

在再平衡中实现经济转型

2012年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 今年上半年增长率为7%, 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 持续3年为负, 按照潜在经济增长理论, 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速是低于潜在增长率的, 出现了负的产出缺口, 导致了持续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下降。一般来说, 在解释低于潜在增长率的经济增速时, 大多探讨的是外部冲击, 即认为是国际经济冲击导致了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众所周知, 2008年美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利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2010年欧债危机, 中国通过宽松货币政策维持了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一致水平。但到目前, 全球持续的增长低迷没有改善, 这也使得中国改变了应对危机的政策, 不再将反危机的短期政策长期化。2014年以来, 中国主动调低了增长预期, 提出了新常态经济理论与政策, 积极应对国际长期经济低迷对中国的冲击, 为中国经济转型寻找到了腾挪的空间。

中国经济不仅受到国际外部冲击, 国内也在积极转型, 特别是在降低碳排放方面进展迅速, 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经济核算的角度看, 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是一种阶段性的外部冲击, 按生产函数模型计算, 每年的冲击不低于0.5到1个百分点。

在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降低碳排放的两个阶段性冲击之下, 2015年上半年, 中国经济7%的增长率确实来之不易, 这为经济转型寻找到了空间。

全球经济过去50年中经历了28次顺差逆转,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通过大量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分析与案例研究发现, 每次再平衡都是一个国家转型的重要时间窗口:首先, 经济增长会因再平衡而降低约0.3~1.2个百分点;其次, 结构调整会加快, 其中最为积极的贡献者为投资, 平均达3.3个百分点, 私人消费提高0.8个百分点, 贸易盈余的带动作用明显下降;再次, 产业和就业结构会重新调整, 非贸易部门如服务业的产业份额会提高, 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就业会重新配置;第四, 创新加快, 中高技术份额显著提高, 该国经济在全球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可见, 经济再平衡的过程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2014年以来,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充分体现了上述结构转型的特点:中国经济遭受国际萧条的冲击, 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率0.5个百分点以上, 并通过积极扩张投资缓冲需求的收缩, 稳定经济增长;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更为进取, 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并大量吸纳就业, 技术进步加快。

从潜在增长率的计算来看, 根据传统的生产函数, 中国的要素积累能力下降是客观的。但按照新要素供给理论, 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优化资源的制度安排、提高人力资本、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知识生产与消费互动, 互联网+等新要素会推动实现规模收益递增, 从而抵消传统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规模收益递减,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如果能够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 大幅度提高新要素的供给, 不断提高创新贡献, 中国将能够顺利步入中高收入水平。总之,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而这均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转型的体制与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 让创新驱动充分受到市场的正向激励。与此同时, 还要发挥宏观政策的稳定剂作用, 积极在利率、税收、定向调控等方面助推创新转型。

首先, 应全面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改革。要打破政府长期干预资源配置的机制, 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一是政府要转变职能, 切实简政放权, 彻底政企分开;二是促进统一市场的尽快形成, 重点解决更高层次的开放即要素市场的开放, 解决在资本市场、人员流动、基础设施、信息等领域的割裂问题;三是打破行政管理体系“条块分割”的现状, 促进分工深化与创新外溢;四是强化法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其次, 通过改革进行存量释放。未来应加快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的转型和改革, 推动服务业发展。当前服务业发展很快, 但多为效率较低的行业,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差一倍以上。主要原因是中国现代服务业主体的一部分存在于事业单位, 如科教文卫;另一部分存在着严格的管制, 如电信、金融、铁路、航运以及大量的公共服务部门 (如水电气供给与排污等) 。这些服务业部门按发达经济体计算基本上占服务业价值的80%以上。事业单位改革与放松管制相结合, 将会释放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存量, 这一点至关重要。

再次, 重组地方债务, 保护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 推动财税改革。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进行基建, 形成了大量重要的基础设施资产, 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等, 这些资产短期回报率低, 现金流也较差, 但关乎人力资本的提升, 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对此, 中央政府可以按照项目期限、收益率、项目的经济外部性和功能性特点, 发行低利率的长期特别国债, 购买地方社会基础设施资产, 以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推动地方政府的行政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通过财税改革, 推进以工业企业增值税为主的税制向以消费、收入所得、财产保有环节的直接税为主的税制转变, 削弱地方政府侧重于生产性投资的税收激励。

艾里逊的新起点 篇5

在工矿区最怕什么?如果一辆载货车深陷沼泽不能自拔,这是最考验运输司机的时候。甘永明有20多年的驾龄,这位四川省乐山市福翔运输公司车队管理、采购及维护工作负责人依然觉得手动载货车遇到这样的情况是件头疼的事,前进、倒退,这样的动作反复多次后让他大汗淋漓,这绝对是个技术活,整了半天,窘况可能依然得不到改变。

在零下25。北国长春的一汽农安汽车试验场,坐在11吨的城市主战消防车上,甘永明模拟他认为“最黑暗的时刻”,只需在两个手指的次第轮换下,进行前进挡和后退挡的操作,无须空挡、无须刹车,车辆连续地实现前进和后退,这种轻松的操作就能让车脱离困境。

这辆消防车到底有何魔法?因为它搭载着艾里逊自动变速器。不用太多的培训,放下手刹,按到自动挡,踩上油门,车就跑起来了。这期间不用任何换挡,只要眼睛注视前方,把好方向盘就可以了。甘永明说: “如此这般就轻松多了。”

需求是有的,艾里逊看到市场前景携手一汽,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在国内商用车的自动变速器市场,企业更愿意选择、也更容易实现的一条路子,是先与国外机构合作研发,再消化吸收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最佳组合

不免让人想起2008年底,一汽解放和中国重汽间展开的谁是国内首家装配自动变速器之争。2008年12月,一汽解放5辆装载自主研发AMT的重卡产品交付用户。一周后,在中国重汽2009年商务大会上,中国重汽高调推出搭载自动变速器的HOWO A7重卡产品,并宣布中国重汽与威伯科合作研发的“重汽智能手自一体”16挡电控变速器进入量产阶段。

而此次一汽搭载的艾里逊自动变速器是AT,相比较起来,AT的成本要高一些。在艾里逊变速器中国及亚洲市场经理陈静的电脑里,有十多种不同工况下,艾里逊和AMT变速器的模拟试验动画对比。在北美的试驾厂,她还亲自开过搭载两种不同变速器的大车,试验证明,AT自动变速器比手动变速器或AMT提高10%—15%生产率。

当初在到底选择AMT还是AT上,艾里逊变速器公司曾开了三天讨论会,他们最终选择了后者。陈静对《汽车观察》记者说,大方向上看,未来还是AT。

不去深究技术问题,陈静的一席话倒是颇有道理,汽车的组合并非一流的产品加一流的产品就一定出来的是最好的汽车,选择最合适的才是最佳组合。

基于如此考虑,艾里逊在上海设有一个客户量身定做中心,其检测线和美国总部的一样,所谓的量身定做也就是产品的大方向不变,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行沟通,对具体的车辆做匹配试验,在和一汽合作中,艾里逊是按照《国家试验大纲》运行里程操作的。

量身定做的意识,艾里逊不仅和一汽有完美合作,他们和二汽、重汽、陕汽等几乎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有合作。

卡车市场的潜在需求

已经进入中国有20年的艾里逊变速器公司,经历了从石油、矿山等非公路领域到目前多应用在公交、客车领域, “现在到了满足卡车市场需求的时候。”艾里逊副总裁赫得利(Michael Heaclly)说。

谁先抓住市场的机会也就赢得了胜利的希望,但一项新技术的推进也并非易事。赫得利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50年前,艾里逊通过自动变速器提高和改善城市客车线路的运行状况成为一个革命性的工业突破。当艾里逊的工程师把全动力换档技术应用到重型车辆以及非公路设备时,得到了一些所谓专家的嘲弄,而实际的使用人员却见证了该类变速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停修时间减少,还降低了司机的疲劳强度和操作错误。

不久,艾里逊成功地把该技术推广到了清扫车、公用车辆、建筑车辆以及送货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和改进,对传统思想的革新使得艾里逊拥有了500多个专利,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突破都意味着更好的产品性能和耐久性。

产品不断地进行改良,艾里逊又制造出更先进的电控自动变速器,可以应用到公路和非公路上,这类变速器的操作也最简单不过,不需要任何的培训就能使用。

看准了方向就坚持下去,艾里逊一步步走到今天。在目前中国市场,艾里逊变速器保有量已超过3万余台,仅在北京,就有1.3万余辆公交车配置了艾里逊变速器。十年数字在不断递增,艾里逊在非公路市场和客车市场都取得一定成功之后,下一个进军的目标,他们瞄准了卡车市场。

赫得利对于市场的期待比较宽容,也比较乐观。他说,自动变速器领域在中国市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市场发展程度和成长过程是一样的,都有一个用户了解、接受,再使用的过程。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用户会希望取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就会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现在的卡车用户对产品的安全性、节能性以及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必然就会对产品提出更高要求。艾里逊变速器刚好能满足中国卡车用户日益提高的需求,他很看好艾里逊变速器在中国卡车领域的应用,认为“非常有前景”。

高投入低维护。虽然不愿意透露一台艾里逊变速器的价格,但赫德利算了一笔账,初期的投资确实很大,但是艾里逊变速器的耐用是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在极大的工作强度下,它依然能做到耐用的表现,车辆能获得更好的加速性能和更高的平均速度,耗费同样的燃油能够做更多工作。在艾里逊组织的两周沙漠场地测试中,76名志愿者发现装有艾里逊自动变速器的车辆比手动运输生产率提高了15%还多。如此算来,虽然初期成本较高但由于运营收入在增加维修费用再减少,整个运营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一汽衡量了投入产出,选择了艾里逊,虽然目前的合作仍属于商务合作,但这仅仅是合作的初期,随后会相应地推出物流车辆,合作的加深,赫德利期待着“跟一汽合作设计出世界上一流的产品,共同建立起一种世界级的品牌,并把这个世界级的品牌能够带到市场上来。”

解放思想:国富民强的新起点 篇6

历史起点是指时间上的起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贡献是:实现了我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系统地清理了重大历史是非问题;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 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系列正确决策的制定都是和我们党善于解放思想, 敢于解放思想分不开的, 特别是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决策, 没有革命的胆略和勇气, 没有指导思想上的大解放, 是断然不能提出这种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决策的, 中国仍然会沿袭“文化大革命”的老路。这不仅理论意义深远, 实践意义更重大。这次会议之后,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敢闯敢干的新的历史时期。

三十年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 一心一意谋发展, 聚精会神搞建设, 从农村到城市, 从沿海到内地, 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 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放开, 开创性地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富民强的道路。

逻辑起点是指思想上、理论上的起点。这是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倒退到濒临崩溃的边缘, 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 在我们党内仍然奉行“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按照这个思想, “阶级斗争为刚”是毛主席提出来的, “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发动的和领导的, 打倒中央一大批领导人, 也是毛主席定的, 这一切, 必须坚决维护, 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 都不能动。很显然, “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一切照旧, 不许讲新话, 不许创新, 不许开辟新路。这就像紧箍咒一样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禁锢在老条条、老框框当中, 使得人们不敢想、不敢干。如果不打破这种局面, 中国就不能前进。

面对这种情况, 必须进行一场理论上的大决战, 否则就不能从“两个凡是”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于是, 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推动下,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同时, 邓小平还鲜明地提出, 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他要求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通过讨论, 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路线, 用实践来检验工作的是与非、得与失, 用实践为标准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 重新审视我们过去搞的社会主义, 这就彻底解放了人们被束缚已久的思想, 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基础。

三十年来, 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起点,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地解放思想, 不断地有新的实践, 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认识, 从而把改革开放事业一步一步推向前进。如果没有这次思想上的大讨论、大解放, 就没有理论上的新突破, 也就不会有改革开放, 更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走向成功的新起点 篇7

关键词:港口,转型,物流

“十一五”以来, 我国港口经历了大发展、大突破、大动荡、大变革的过程, 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 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如何评价港口发展形势?我们认为, 中国港口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新的矛盾开始凸现。从这个新的起点为出发点, 转型、创新、合作将成为我国港口今后发展的关键词。

一、我国港口发展的新起点

(一) 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 港口建设取得新成果。

2012年, 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7.76亿吨, 同比增长7.3%。其中, 沿海港口完成68.8亿吨, 同比增长8.2%。我国共有29个港口突破亿吨, 这些港口吞吐量占国内港口吞吐总量69%。2012年, 全国港口完成内、外贸货物吞吐量分别为67.3亿吨和30.56亿吨, 分别同比增长5.9%和9.7%。

2012年, 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 我国港口建设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其中沿海港口新增及改 (扩) 建码头泊位135个, 新增吞吐能力32, 401万吨, 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0, 683万吨;内河港口新增及改 (扩) 建码头泊位251个, 新增吞吐能力12, 025万吨, 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5, 250万吨。

(二) 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趋势。

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趋势, 业务拓展到物流、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 有的更拓展到投融资、地产、内陆等领域。并且有港口企业联合开展长江战略、国外投资港口经营等。这一系列举措彰显着我国港口企业正在走向多元投资、多元经营、多元产业、多元发展的趋势。

(三) 中国港口科学技术发展成绩显著。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港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全球港口中亿吨大港的数量最多, 集装箱港口前30位排名中的港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我国在港口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 在深水港口建设、航道疏浚整治、桥梁建造、港口机械装备、装卸工艺水平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四) 港口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成为我国港口今后发展的主要矛盾。

港口生产需求与港口能力不足的矛盾已在逐步缓解, 而随着港口的发展, 港口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 要求越来越高, 如口岸服务、公共网络信息、金融信贷等。港口和港口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港口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的矛盾, 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另外, 我国多数港口企业还是以粗放型方式经营, 港口增值业务和产业还刚刚开始。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 中国港口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我国港口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港口生产需求与港口能力不足的矛盾在逐步缓解, 而新的矛盾又开始凸现。那么我国港口今后将如何发展?在港口边界浪潮的冲击下, 港口的发展需要转型、需要创新、需要合作。

二、转型、创新、合作将成为我国港口今后发展的关键词

面对港口发展的新形势, 我们认为转型、创新、合作将成为我国港口发展的主要内容。港口发展方式的转型, 是今后港口发展相当一段时期的主线;创新是港口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所在;合作是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

(一) 转型———“十二五”期间港口发展的主线。

港口增长方式需要转型, 是因为港口面临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港口服务对象正在发生着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 世界上一些主要港口就已开始从以装卸、仓储为主的生产方式向物流中心转型, 有的港口已完成了这一转变, 如香港、新加坡港等, 已成为全球的货物转运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配送中心。结合中国港口的实际, 我们认为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是港口生产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是转变港口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发展港口物流, 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港口对供应链的服务项目和能力, 实现港口作业的增值。港口的地理位置优越, 是各种货物的集聚地, 是江海公铁等各种运输方式的节点, 具有包括装卸运输、集散、贸易、信息、拆装箱包装、船代货代以及口岸功能。因此, 港口的转型具有独特的优势, 而其他的物流园区却不可能具有港区的功能。发展现代物流, 目标是建成物流集成经营商。传统港口实现的是“港到港”运输, 而现代物流要求“门到门”服务;传统港口关注的是货物的“流”, 即要求快速周转;现代物流要求的不仅是“流”, 还要有“留”, 让该留的货物尽可能留下来, 以便于实现服务增值。

(二) 创新———港口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

港口生产方式转型, 关键在于创新, 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科技创新对港口发展和港口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岸线资源、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国际航运船舶的大型化, 决定了我们不能一直以扩张型方式、摊大饼的形式来扩大港口能力, 而必须要用现代化、高效化、集约化方式来满足港口生产发展的需求。

除了技术创新, 还要有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以港口供需关系为例, 分区域分港口来看, 各港口能力差异很大, 有些区域和港口明显富裕, 有些区域和港口能力不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 港口货物吞吐量还会有所增长, 港口码头能力建设还应适当加强。交通运输部提出能力比吞吐量要适度超前, 即达到1.1:1。要根据各码头能力的不同情况和各地区吞吐量增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港口建设。

要解决港口供需矛盾, 关键是平衡。能力不能满足需求, 对国际国内运输带来压船压港;建设步伐加快, 港口能力过剩, 也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认为, 不仅是技术创新问题, 而是必须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解决。在机制上, 要建立港口建设的启动机制, 加强对港口需求的预测, 当货运需求到达码头建设的启动点, 才能启动码头建设程序。在体制上, 要严格港口建设的规划、审批和监管制度。

(三) 合作———港口生产方式转型的前提。

联合国贸发会提出第三代港口发展理论, 指出港口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港口的发展趋势。除了功能差异、功能增多外, 也彰显了港口正在从相对独立进行生产向合作的走向。近来, 我国许多港口也越来越显示了合作的趋势, 一是横向分工合作;二是垂直分工合作。一些邻近的港口企业从绝对竞争开始走向合作, 如上海港与宁波港企业集团, 进行高层对话, 共同成立投资咨询公司, 从竞争走向竞合。竞争与竞合, 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前者是纯粹从压价恶性竞争, 后者是从服务质量, 从物流链的综合价格综合服务水平, 从港口功能齐全等方面进行竞争, 从而获得双赢。

除了横向合作, 还有垂直分工合作。现代港口物流要求港口企业改革应发展成为集运输、转运、仓储、产品加工、拆箱装箱、快递配送、多式联运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经营商。即将港口企业与上下游的运输环节, 相关的不同产业共同组成物流链的合作方式。在物流链运行中, 港口与货商之间不单是纯粹的业务关系, 而是具有共同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 物流链经营通过服务创新、管理创新, 挖掘物流链的第三利润源, 实现物流链的双赢或多赢。

在港口发展合作的进程中, 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 我国港口资源整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全国已有40多个港口进行了整合重组, 这是合作的另一个领域, 大部分是政府主导型, 也有港口企业通过市场, 以资金为纽带进行合资、合营和合作的模式。对这种港口整合合作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 将成为新时期的一项新的任务。

三、结语

进入“十二五”时期, 中国港口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处于一个历史发展新阶段, 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新时期港口发展的主线。转型的迫切性, 从根本上来说, 是港口原先的粗放型扩张型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现有的港口体制、港口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港口资源的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老子说“大道汜兮, 其可左右”, 意思是说, 前进的浪潮推进时, 会涉及左右很多领域。促进港口发展方式的转型, 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国文.全球供应链条件下港口竞争物流策略[J].港口经济, 2005.3.

[2]于汝民.现代物流与港口发展[J].港口经济, 2004.4.

走向成功的新起点 篇8

2011年10月29日下午, 中组部先后到三会召开处一级以上干部会议, 宣布了证监会新的继任者。55岁的前建行董事长郭树清, 成为新一任证监会主席。

这个曾在建行最困难时期临危受命的郭树清, 这个有着“外秀内刚, 豪爽博学”美誉的“学者型”金融家, 这个“有些小幽默”的新任证监会主席, 从此开始承载中国无数股民和上市公司的期许和希望。郭树清, 重又被放在镁光灯下。

2468.25点, 这是证监会新主席郭树清的新起点。

双面郭树清

郭树清, 生于1956年, 博士, 毕业于社科院研究生院。

在内蒙古插过队, 酒量过人, 多数接触过他的人都认为他“性格耿直”, 很有想法, 也很坚持。郭树清学术功底很深, 对宏观经济学有着独特判断。“郭树清更熟悉中国国情, 也更适合作为本土经济学家的代表出任监管层。”

郭树清曾出任过央行副行长, 后又临危受命出任建行董事长, 在较短时间把银行改造得耳目一新, 他的宏观视野和雷厉风行让建行成为近年来较具特色的大行。郭树清也曾经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担任过体改和调控部门负责人, 1998年7月出任贵州省副省长。

郭树清曾是“价格双轨制”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对中国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

郭树清长期研究宏观经济和价格改革, 20多年来出版了17本经济方面的专著, 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较为人熟知的1987年出版的《比较价格体制》、1988年与吴敬琏、周小川等合著的《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整体设计》都影响深远。郭树清最近的两部书是2007年出版的《直面两种失衡》和2008年出版的《郭树清改革论集》。

如此深厚的理论基础为他博来了“温文尔雅”的美名, 但郭树清的温文尔雅下掩盖的是一颗强悍的心。“如果世界是一个牡蛎, 郭树清可能会选择用刀把它撬开。”一位熟悉郭树清的朋友开玩笑般地说。

强悍不代表固执。“郭树清的工作作风虽然也强硬, 但他可能更善于随机应变, 遇到阻力时他一般会说, 这件事情我明明考虑得很周全, 为什么执行的过程中就遇到很多阻力呢?一层意思是说:我错了, 我应该退下来。另一层意思是:我是对的, 但是实施此政策的时机还没有到, 所以我也应该退下来。”

无论温文尔雅还是强悍果断, 郭树清也有其幽默、平易近人的一面。此前郭树清接受专访, 问:“您都喜欢哪些运动?高尔夫?打网球?”郭树清一直摇头, 然后突然冒出来一句:“我在家洗碗。”此言一出, 笑翻全场。郭保持一本正经的态度接着说:“我觉得洗碗是很好的饭后运动, 还省水省电。只要我在家吃晚饭, 就会去洗碗。”

我们无从猜测郭树清一个月在家吃几次晚饭, 但是这样的回答所折射出的率真颇令人意外。而作为一个管理者, 平等和尊重的理念始终贯穿在郭树清任建行董事长的始终。

在建行H股上市的庆功酒会上, 郭树清在致辞的时候说:“今晚到场的佳宾贵客、big potatoes前面已作了介绍, 我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些small and medium-sized potatoes (中小级别的人物) , 他们为建行的上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后郭树清用了不短的时间念了一长串建行一线优秀员工代表的名字, 包括参与建行上市的承销团、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中一些职员的名字。这让很多人大感意外, 一位律师事务所的成员表示:“没想到郭董事长会在这么重要的场合提到我, 很感动, 他很细致。”

其实可以理解郭树清的感激, 因为截至目前, 2005年的3-10月, 可能是郭树清一生当中最忙的日子。

技术性官员

2004年1月6日凌晨3时15分发出了一则让人们震惊的新闻:国务院决定对中行和建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 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为其补充资本金, 在新资金的支持下, 中行、建行的上市计划也将相应加速。

建行出过很多位优秀的管理者, 如王岐山、郭树清, 同时也出过很多震惊世人的巨贪。2002年建行原行长王雪冰下台, 随后因贪污罪被判入狱12年;张恩照于2002年1月起任建行行长、党委书记兼中金董事长, 2005年3月张恩照在国内被查办。

2005年3月14日, 郭树清确知张恩照“出事”的消息;两天后, 建行董事会接受张恩照辞呈;3月17日, 郭树清临危受命担任建行党委书记;一周后的3月25日, 郭树清正式成为建行董事长。

“张恩照事件”给正在全力备战年内上市的建行带来当头一棒, 震惊可想而知。如何消弭影响、打消疑虑、继续推行起步中的金融改革?郭树清的一席话坦诚而睿智:“改革和加强管理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没有改革, 这些犯罪分子可能还会隐藏在我们的金融机构之中, 继续侵蚀我们的国有资产。应该说, 现在问题暴露了, 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

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中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银行, 建行并无先例可循, 其波折和艰辛可想而知。几乎全国金融界的目光那时都聚焦在郭树清身上。

在建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关口, 从郭树清身上更多展现出的是雷厉风行的作风、坚毅勇敢的性格以及变通的处事态度。几乎所有人都以为, 建行在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上, 非美国花旗集团莫属。

估计花旗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花旗为自己做了许多保留, 知情人士表示, 花旗在一揽子合作计划中将最有竞争力的如风险平台建设、金融产品设计等付诸空谈。此外, 最具增长潜力的信用卡业务也因花旗集团与浦发银行排他性合作协议在先, 不可能放在与建行合作之列。

2005年6月, 当郭树清发现已没有时间与花旗集团就购买价格、外资入股后的管理权限、风险管理等诸多问题达成共识时, 果断中止谈判, 且行动迅速, 在建行6月2日上市筹备会上, 媒体敏锐发现, 就已没有花旗集团代表出席了。

6月17日, 郭树清与美国银行董事长刘易斯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据此协议, 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首期投资为25亿美元;第二阶段将在建行海外首次公开发行时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 这30亿美元总共购买建行9%的股份。而且, 美国银行还保留一项特殊的期权:未来数年内可增持建行股份至19.9%。

在定价的角力上, 每股2.35港元的定价也让建行笑到了最后。此后在银行股价集体唱低, 走向低迷时, 郭树清选择的战略投资者并没有放弃建行, 反而在关键时刻给予建行许多支持和帮助。

履行新使命

中国的股市目前在全球差不多处于垫底的状态。上证综指SSEC2010年下跌了14%, 2011年以来继续下挫12%, 目前不到2500点。而2010年中国的GDP同比增长10.3%, 2011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幅亦达到9.4%, 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创业板、新三板、国际板等各板有各自急需解决的难处;IPO风险频出, 新股发行各种骗局相继出现……

股民老张在写给郭树清的公开信中这样表述:“从中央的一纸调令开始, 您就是我们的父母官了, 您将是我们7千多万人的关注焦点, 是整个中国中产阶级的神经共振点。”

“郭树清到证监会后一定会有所作为, 虽短期内未见得会有太多改变。因为改革总是需要一定时间和支持, 当变革成为共识, 那时候郭树清就能有所为了。”一位与郭树清有密切工作接触的金融高管如是说。

从各种场合的言论中可以发现, 郭树清很少对外谈及证券市场。但是, 2001年, 他在《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几个决定性因素》的论文中, 就将“投融资机制”看成是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文章称, 我国总储蓄率名列世界前茅, 但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却处于落后国家的水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之一就是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特别是债券市场。

如何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郭树清认为, 与股票市场相比, 债券市场却成了“短腿”, 国债达到了一定规模, 公司债市场却十分弱小, 机构债市场还没有起步, 因此, 在规范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 应鼓励发展债券市场, 扩大公司债、机构债的发行规模,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

值得一提的是, 郭树清在论文中提到“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基础设施、可经营的公益事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到股票市场发股募集资金, 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目前创业板的推出已经实现。

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职期间启动并推进了股权分置改革, 此后推出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创新业务等。不过对比当下力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国际金融市场的大背景, 中国股市推出国际板却一直难产。

国际板牵涉面广泛, 需要平衡的利益众多, 目前的利弊之争牵制了国际板的推出。而从技术层面上看, 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仍严格管制的情况下, 国际板上市企业募集资金如何使用?这道绕不过的外汇坎, 亦成为阻碍国际板推出的实际操作障碍。

国泰君安高级证券分析师吕爱文公开表示, 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希望不能全部放在一个人身上, 郭树清的表现有待观察。

可供参考的是, 郭树清的以往表现有目共睹。工作期间, 郭树清笔耕不辍, 在建设银行任职期间曾两次获得孙冶方奖。2010年11月, 郭树清等人作为主要贡献人的“整体改革理论”获得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业内人士认为, 郭树清在建设银行资本运作的经验对将来证监会主席一职应该帮助不少。

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以往精彩言论摘录

“监管很重要, 但仅仅强调监管是不够的, 好的金融体系不是监管出来的, 机构内部的机制、市场结构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 中国人对增加工资津贴或个人货币收入非常敏感甚至反感, 但是对往项目上花钱, 采购物资花钱一点都不心疼。制定经济刺激计划, 说要搞投资项目, 大家都欢迎, 说要搞社保医保, 可能就有很多人反对。”

“多年前我在央行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我们的工资性支出占行政经费的10%左右, 另外90%用于会议、交通、差旅、通信等等方面, 而外国的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正好相反。”

“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是在社会、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巨大代价的条件下取得的, 这种模式今后是无法继续下去的。”

“全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随意性很大, 相当一大部分GDP靠拆迁。我发明了一个新词, 叫‘拆毁性建设’。这种马路反复修, 房屋不断拆迁等创造的增加值, 都要计入建筑业, 计入GDP, 但实际财富和国民福利并没有增加。”

“中国有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如果要恢复到欧美国家那样的生态环境, 可能要花费超过这个数额十倍的代价。光看物质产品生产、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产积累, 中国确实在高速发展, 但其他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还没有缩小, 生态环境更是严重透支。”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 但效益较低。中国的GDP、财政收入、外汇储备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增长速度更是首屈一指。但是, 我们的国民福利水平并没有同步提升。”

“目前美国就业者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4年, 而我国还不到9年, 相当于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水平。”

“作为发展中国家, 过去6年里中国都是世界头号资本供给国, 这不合理。美国、欧洲, 到处都用的是中国来的钱。这不合理, 尤其是中国的农村还那么贫困。”

“速度一定要服从质量。‘提前竣工’、‘向节日献礼’这类口号不应当再主导我们的建设工程。另外, 各地都搞大规模的运动会, 都建一大批本质上属于一次性使用的体育场馆, 可能没有多大必要。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重新认识、理解或定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问题。不能让战争年代的习惯、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不加分析地延续下去。”

“我们确实有自己的体制优势, 尤其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上世纪50年代搞十大建筑, 例如人民大会堂, 那么宏伟的建筑不到一年建成, 确实是奇迹, 世界上可能找不到类似的范例。但是, 这毕竟是特殊时期的个案。在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一般不宜再提倡这种做法。”

“2000年以来,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水平滞后于财政收入和物价的增长, 这是不正常的, 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

走向成功的新起点 篇9

1876年4月1日, 拉什·马格纳斯·爱立信 (Lars Magnus Ericsson)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大约13平方米的空间开张了他的机械修理作坊, 爱立信由此诞生。从这个狭小空间起步, 经过140年的风雨历程, 爱立信发展成为今天拥有3.9万项专利、11.5万名员工、业务遍布全球180个国家的跨国公司。

回望过去140年, 全球信息通信行业沧桑巨变, 技术革命推动通信业务迭代更替, 市场格局也在风云变化, 而爱立信始终屹立在通信业最前沿, 引领行业变革发展。

140年的爱立信为何能够保持基业长青, 如何看待目前的市场竞争, 面向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战略布局?在爱立信成立140周年之际, 《通信世界》总编辑刘启诚对话爱立信 (中国) 通信有限公司总裁赵钧陶, 共同探讨爱立信这家百年老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愿景超越一切财富”所言非虚

如同人生道路上会有多个“转折点”, 公司在成长历程中也会面临很多“转折点”, 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通信行业, 140年间无论技术本身还是行业格局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么身处其中的企业如何平稳过渡, 顺利前行?

●刘启诚:回顾过去140年, 很多盛极一时的企业, 如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北电等都走向了衰落甚至是消亡, 而爱立信至今仍然是移动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 爱立信保持常青的秘诀是什么?

●赵钧陶:谈起这个问题, 我的瑞典同事应该对这家瑞典公司的基因体会更深、更有发言权。不过我在爱立信工作了22年, 耳濡目染, 也有一些感触和体会。我认为, 能够支撑爱立信坚守核心业务、一直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始人的愿景。我们的创始人拉什·马格纳斯·爱立信提出, 沟通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并确立了“沟通是人类基本需求”的企业愿景。这一愿景已经成为爱立信的DNA,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纷纷扰扰地变化, 都得到了后来者始终如一地坚持。正是在这一愿景的支撑下, 爱立信从最初的一间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规模。

我的体会是, 愿景是超越所有一切的财富, 仔细想想这并非一句空话。埃隆·马斯克为什么砸钱且从不服输地做Space X和搞特斯拉?正是有着强大的信念在支撑。

●刘启诚:对于通信行业而言, 140年是个漫长的过程, 梳理过去140年历史, 爱立信经历了哪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时间点?

●赵钧陶:140年是个漫长的过程, 通信行业更是如此, 在爱立信诞生的1876年, 贝尔才发出世界上第一条电话信息, 140年后的今天, 通信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爱立信的确经过了很多个转折点, 值得好好梳理一下。

爱立信1876年成立, 到1923年向市场提供并部署500系列重负荷交换机, 为电话网络提供支持;1981年, 爱立信在沙特阿拉伯推出移动电话系统NMT, 这也是全球第一套商用移动电话系统;在互联网诞生以后, 1986年, 爱立信就开发了早期第一代移动互联网Mobitex;1994年, 爱立信发明了蓝牙技术并在1998年投入市场, 如今它的应用已无处不在;到2009年, 爱立信作为最主要的推动者和贡献者参与制定了LTE全球统一标准, 并推出全球首张LTE商用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 你不难发现, 爱立信的愿景“沟通是人类基本需求”随着技术与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升华。从人人可以打电话到人人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从人人可以传送图像视频, 到随时随地可以接入互联网, 旨在消弭数字鸿沟, 让“人人享有移动宽带”。

如今, 在做好4G的同时爱立信也在与合作伙伴携手积极推动5G技术变革, 与5G密切相关的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也是我们的重点方向。

竞争是爱立信的天然基因

在具有典型“规模经济”效益的通信行业, 只有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才能降低使用成本, 从而推动行业走向强大, 这就需要产业各方携手合作, 推动降低技术门槛。

●刘启诚:创始人的愿景对公司成长至关重要。除了愿景以外, 还需要一些具体措施践行创始人的愿景, 在具体落地方面, 有哪些因素推动爱立信顺利走过140年?

●赵钧陶:除了有伟大的愿景外, 当然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对于爱立信这家通信行业的前沿公司而言,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技术创新。140年中, 爱立信一直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创新已经成为爱立信基因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 多年来爱立信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都在15%左右, 2015年爱立信的研发投入达350亿瑞典克朗, 过去5年总计投资1690亿瑞典克朗。爱立信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如今我们拥有39000项获批专利, 涵盖2G、3G和4G技术, 在业内遥遥领先。

我们拥有专利, 但并不限制产业发展。我们在公平、合理、非歧视原则 (FRAND) 下, 欢迎竞争者与我们共享专利, 因为我们知道, 只有做大规模、降低成本, 才能使消费者受益, 才能实现“技术至善”的目标。如今, 我们同合作伙伴已达成100多个专利使用许可协议。当前4G用户快速发展, 我们在2008年4月与阿尔卡特-朗讯、NEC、诺基亚等呼吁构建IPR许可框架, 号召对LTE收取的专利许可费不超过手机售价的10%, 对此也是有贡献的。

●刘启诚:行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生态, 更离不开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 那么爱立信在建立产业生态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赵钧陶:众人划桨开大船, 通信行业要快速发展, 产业链环节的配合、健康的生态系统尤其重要。爱立信之所以呼吁降低技术门槛、让更多企业进入, 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除了推动降低LTE专利收费, 我们还在UMTS/HSPA和Wi MAX相互博弈的关键时候与产业链一起合作, 尽最大可能争取最多的合作者, 有力促进了HSPA技术产业优势的建立。

现在, OTT快速崛起, 国家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等政策, 行业界限日益模糊, 我们看到通信业开始走出自我的小圈子, 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 此时建立开放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尤其是未来的5G时代, 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物联网方面, 更需要各环节协作打通全产业链。在此方面, 爱立信推出了“5G欧洲”等项目, 将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快5G进程。

●刘启诚:在建立产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爱立信如何看待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赵钧陶:140年, 通信业大浪淘沙, 天翻地覆, 爱立信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 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竞争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瑞典人口稀少, 国土面积狭小, 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早在1900年爱立信95%的销售就来自于瑞典之外的市场, 如今这一比例仍然高达96%。当走出瑞典的时候, 我们靠什么与善于制造的德国人、技术领先的美国人、工业发达的英国人竞争?我们所依赖的就是北欧人血液里特有的不惧竞争、善于竞争、敢于战斗的精神。

●刘启诚:但是爱立信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温文尔雅?

●赵钧陶:竞争是我们的基因之一, 在竞争的基础上, 我们形成了专业进取、尊爱至诚、锲而不舍的企业文化, 这一文化得到了员工的高度认同。从我本人看, 过去这些年在爱立信之外也有很多机会, 不过我选择留在这里, 主要就是因为喜欢和认同爱立信的企业文化。

总结一下, 企业愿景、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善于竞争、企业文化, 正是爱立信140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不因纷繁的外界诱惑所心动

140年来, 曾经辉煌一时的巨头, 例如北电、阿朗等如今已经烟消云散, 因为在瞬息万变的通信行业, 人们时常面临各种选择, 稍有不慎就会错失机会窗口, 贻误发展良机。

●刘启诚:通信行业是技术革新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 身处其中的产业各方经常面临着方向抉择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抵制住来自行业外其他诱惑因素的干扰。那么, 爱立信是怎样选择战略方向的, 如今聚焦了哪些主要领域?

●赵钧陶:这个问题特别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 我们面临很多诱惑, 但是如果一旦尝错了, 这些诱惑就会成为苦果,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 有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在通信行业, 我们面临的诱惑更多, 所以必须有所选择, 但是又不能“脚踩几只船”, 爱立信这些年对战略方向把握比较准确, 认准了移动通信将是未来方向, 并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转型, 成为移动通信领域最成功的公司。

爱立信近几年制定了三阶段发展计划。第一阶段是投资技术和服务, 在核心领域建立行业领导力;第二阶段是专注核心业务效率, 投资目标领域, 打造规模;第三阶段是在目标领域建立领导地位, 向新兴行业扩展。爱立信围绕核心业务做加减法, 在战略调整过程中主线非常清楚。

2014年爱立信在目标领域增长了10%以上;2015年在目标领域继续取得了良好进展, 销售同比增长20%以上, 达到450亿瑞典克朗, 相当于集团总销售的18%。这些数字是对我们战略选择的最好评价。

●刘启诚:这些年爱立信收购了美国Telcordia、中国的广州从兴等公司, 在OBS方面进行了大规模布局, 爱立信作为一家移动通信厂商, 重兵布局OBS的原因是什么?

●赵钧陶:OBS是爱立信的目标领域之一, 为什么选择OBS?因为运营商要更好地竞争, 就要做到差异化和精细化运营, 要能实时了解用户何时使用了哪些业务及业务的体验如何, 所以运营商近年来非常重视OBS系统的建设。统计数字显示, 2014年全球运营商的移动基站投资达1600亿美元, OBS的投资超过500亿美元, 规模相当可观。跟随运营商的布局, 爱立信也对OBS进行了重点投资, 自2007年至今已收购了32家OBS公司, 增强了OBS产品组合。根据Gartner市场报告, 爱立信目前是全球第一大OBS供货商。

●刘启诚: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 视频业务风生水起, 成为运营商流量和收入增长的主力, 在视频领域爱立信有怎样的布局?

●赵钧陶:如果说智能手机和移动宽带的普及为移动视频提供了硬件条件, 那么用户对视频业务接受度的不断提高则为视频业务普及提供了市场基础。爱立信将如今10多岁的青年人定义为“Streaming Generation”, 认为他们是在视频流的环境下长大的, 将成为推动视频业务普及的重要力量。

爱立信很早就认识到了视频业务的前景及对移动宽带网络的影响, 从五、六年前就通过收购Tandberg开始了战略布局, 此后还收购了HyC Group、Technicolor、微软Mediaroom、Red Bee Media、Azuki等多家公司和业务, 从编解码、多屏体验、无缝切换、视频发送平台等多个角度改善用户体验。近期, 爱立信开发了可用于高清及4K电视的HDR技术, 可以同时在视频亮区和黑暗区域呈现更多细节, 极大丰富和提升了用户体验。

你可能有所不知的是, 爱立信已经6次获得了艾美奖, 这是广播电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奖。以表彰爱立信在压缩编解码及提升多屏视频体验上做出的贡献。此外, 爱立信还在全球为一些最著名的媒体机构管理着超过350个电视频道、150个OTT频道。

In China, for China

随着通信、IT、互联网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通信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 因此通信行业从业者需要警惕的不是过去的对手, 而是来自IT和互联网领域的新玩家。

●刘启诚:中国市场毫无疑问是通信设备商必争之地, 但是受“斯诺登”等事件的影响, 外企在中国多少受到了些限制, 您作为爱立信中国市场的负责人, 如何看待爱立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

●赵钧陶:近几年, 不仅我, 而且我的老板来到中国时也会经常被问及这个问题。我完全同意您的想法, 但是爱立信主要的挑战更多来自自己。过去多年, 爱立信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设备商, 如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北电、摩托罗拉、朗讯等, 我们7家被称为“Big Seven”。爱立信习惯了与国际巨头之间竞争。如今, “Big Seven”只剩下新诺基亚和爱立信两家, 现在爱立信的竞争压力更多来自中国本土的华为和中兴, 这是我们需要适应的地方。

任何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随着华为和中兴不断走向国际市场, 他们也在调整自己, 适应国际竞争规则, 接受国际竞争惯例, 这对我们实际上更加有利。

跳出通信设备的圈子, 未来需要警惕的是圈子外未曾防备的竞争对手。近日FCC给了谷歌等电信运营商身份, 类似这样融合领域的新面孔才是值得警惕的对手。

此外, 爱立信一直处在转型变革征途之中, 如今超过66%的业务来自软件和服务, 在我们积极扩张的过程中, 竞争对手的范围本来也早已不再拘泥于通信的圈子。

●刘启诚:作为爱立信的一名高管, 展望未来, 您认为爱立信能如何保持过去的辉煌?

●赵钧陶:创新的节奏不能减, 创新的精神不能丢;同时也需要灵活适应, 并保持定力, 不为纷繁复杂的外界干扰所诱惑。就市场来看, 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在内的新兴市场将是下一个10年、20年的世界经济支柱力量, 爱立信既然在全球运营, 就要更好地在这些市场提升效率, 做好本地化, 简言之就是“In China, for China”“In India, for India”。

采访手记

就在本篇文章做版发稿的当日, 爱立信公布了组织和结构调整方案, 并宣布了全球领导团队新任命。其新的组织架构更加精简、更加目标驱动, 而在领导团队组成中, 笔者看到了不少新面孔, 同时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离开爱立信。

上一篇:建筑设计方法研究论文下一篇: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