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11篇)
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解 运用
李顿调查团,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政策;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绥靖政策的实质。综合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阻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英法美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行为明抑暗扬两种态度的对比学习,概括绥靖政策的含义并分析其实质。
(2)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内容的学习,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被侵略,到英法美的姑息纵容,以至苏联的中立自保,分析局部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原因,思考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西方大国、苏联角度);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难点:局部战争为什么没能遏止住法西斯侵略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在亚、非、欧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对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美采取了什么政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由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和英法的纵容政策,1938年,战争的乌云笼罩着欧洲,面对法西斯德国发动新战争的威胁,英法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一)英法的绥靖政策
【思考探究】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提问: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主要表现都有哪些?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侵略西班牙。
所谓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不惜牺牲一些局部的、小国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英法认为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德国,因此想拉拢意大利以寻求支持,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二)美国的“中立”政策
对德意侵略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不干涉”政策。表面上不支持西班牙内战任何一方,禁止向西班牙运送武器和军用物资,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的武器过境,实际上是对西班牙共和国实行封锁,而对德意向佛朗哥叛军提供各种武器听之任之。美国宣布“中立”,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而德意可作为“中立国”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西班牙叛军。因此,英、法、美等国所采取的措施,纵容了法西斯侵略西班牙。
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西方大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为此,不惜牺牲埃塞俄比亚的利益。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没把意大利最需要的石油列入禁运范围,而且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则推行所谓的中立政策,禁止向埃、意双方出售武器,但意大利通过德国转手可得到美国武器。西方大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二、慕尼黑阴谋
(一)希特勒提出对捷领土要求
30年代后期,德国加紧了对外扩张和侵略。1938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提出割占苏台德地区的要求,遭到捷政府拒绝,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
【思考探究】提供并让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材料二 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观点有哪三点不同?
(1)慕尼黑协定的签订。(2)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张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看法不同。张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③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以此加深对慕尼黑协定签订的认识。
(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
面对希特勒的侵略行动,英法既害怕战争,又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为此,不惜牺牲捷的利益,与希特勒妥协,逼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背着捷克,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法西斯德国扩张政策和英法纵容政策的产物,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当时英首相张伯伦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实际上慕尼黑协定的结果不是挽救了和平,而是加速了战争。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指出:它的签订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希特勒得寸进尺,1939年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占领捷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地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一)英法苏谈判
随着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争威胁,1939年英法苏围绕欧洲的战争与和平展开谈判。4月15日开始举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就采取共同行动制止法西斯扩大侵略进行磋商。由于英、法两国缺乏诚意,先后举行的政治和军事谈判均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归于失败。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苏谈判失败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缓和同德国的关系,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摆脱了遭受德日两面夹击而又孤立无援的境地,给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同时,苏联也避免了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这样,德国在发动大战前争取了苏联中立,避免了两线作战之苦;同时苏联也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军的攻击,赢得了备战时间。但是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指,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探究延伸】
史学界一般认为:(1)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而且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追随或支持,直到英、法对德宣战后仍一度对它抱有某种幻想。
(2)绥靖政策的教训不仅对于曾经推行过它的人来说是深刻的,而且在世界人民在经历了空前灾难后,懂得了在侵略势力面前应当如何捍卫和平的真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论证你的回答。
对论点的论证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等。对上述观点进行综合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原则。答案可以这样组织:第一种观点,历史根源方面:英国的大陆均衡战略和反共政策。法美的追随或支持方面;抱有幻想的表现:“奇怪战争”或“静坐战争”。第二种观点,绥靖政策的教训A.教训:养虎为患,或玩火自焚。B.真理:联合起来,用正义武装捍卫和平。【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
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仅使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增强了实力;英、法、美等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是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受到挫折的原因之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进一步暴露了它们的软弱,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世界局势朝着扩大战争的方向发展。绥靖政策从而使法西斯侵略行经一再受到纵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课后习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板书 走向世界大战
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一、加强研究, 注重设计, 增强有效性
《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感受祖国打开国门后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就, 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繁荣昌盛, 并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实际来看, 他们接触进出口商品的机会相对较少, 接触外国人的机会更少, 难以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各方面去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取得的进步。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素质提高具有的重要意义。难点是: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趋势, 认识中国将向开放、多元、国际化方向发展。因而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图表, 以及教师、学生所收集的信息等, 向学生介绍中国商品出口情况, 提升学生的自豪感, 并明白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是频繁的、多渠道的。围绕重点和难点, 设计两个活动:一是“走出去”, 与大家交流中国产品的出口情况, 记录自己没有收集到的、但从其他人那里所了解到的中国产品的出口情况, 以及中国人在海外的情况。二是“请进来”, 与同学交流外国人来到中国的情况, 并说一说假如你们班近期有几位外国学生插班学习, 你最想跟他们聊什么?
二、一条主线, 点面结合, 遵循设计思路
《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一课的教学突出了新课标中倡导的设计思路:一条主线, 点面结合。“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 在本节课中体现为: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采访、询问等方式去调查、去收集生活中中国产品出口海外的例子, 课堂中组织学生充分交流中国产品到海外的信息, 使同学们从中认识到:我国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 和世界各国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 进一步了解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发展趋势。“点面结合”的“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 在面上选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这也正是和教学建议相吻合——“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本地区生产的出口产品”。如果条件允许, 还要进行深入调查, 了解出口的基本情况。如, 我到开远市中华苗族示范村———跃进新村实地采风, 并制作成视频资料, 通过这些视频, 学生基本了解到:自开远市被确定为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后, 开远市提出把跃进村打造为“中华苗族示范村”, 也成为云南省最具民族特色的亮点苗族村庄。该村以烤烟种植为主导产业, 村内有集中烤烟加工区, 10多年种植烤烟的历史, 培养了村里的烤烟种植大户, 村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 2010年达到8000元。村里已组建了1个综合性合作社, 下设烤烟、运输、民族服饰手工作坊、养殖小区4个小组, 根据各家或各人特长, 搞养殖、跑运输、做服装、种烤烟, 各司其职, 各有事干, 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两年内突破1万元, 苗族服饰远销美国等地, 一套可卖1800美元……跃进新村已成为开远乡村旅游的又一亮点。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本地实际情况, 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 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从而达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三、两单合用, 减轻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课, 由于教学内容相对充实, 所以设计了“课前导学单”,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 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导学单”要求学生调查中国产品的出口情况、调查中国人去往海外的情况、调查外国人来到中国的情况, 并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设计“课堂活动单”, 让学生理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两单结合运用于教学之中,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起到了减负、互补、增效的良好效果。
第一单:《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课前导学单
1.认真预习《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2.调查中国产品的出口情况。
3.调查中国人去往海外的情况。
4.调查外国人来到中国的情况。
第二单:《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课堂活动单
活动一:走出去
1.交流收集的中国产品的出口情况。
2.交流中国人去往海外的情况。
活动二:请进来
1.交流外国人来到中国的情况。
2.说一说假如有外国学生插班学习, 你最想跟他们聊什么?
活动三:检测反馈
1.邓小平提出的 () 政策给我国带来了生机, 现在我们生产的商品不仅能满足 () , 而且 () 。
2.中国的产品之所以赢得国外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是因为这些商品有 () 和 () 。
3.我们欢迎外国友人来到我们的国家, 彼此增进 () , 共同 () 。
4.中国商品在海外, 特别在 () 、 () 等地区广受欢迎。
5.我们的产品走向了 () , 中国人也走出了 () 。
四、大胆整合, 用教材“教”, 弥补课时不足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 而不是用来束缚、限制教学的。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只是课本, 课本往往只是教材的核心部分。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自主地去选择、去组织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学材料, 而不能过分依赖手中现成的课本。再好的教材毕竟只是演出的脚本, 成功的演出往往要在脚本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 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改造、扩充教材, 用教材“教”。《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一课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把2个课时的内容进行综合整理, 浓缩为1个课时来上, 理由是“中国产品在海外”和“走出去、请进来”这两个主题有着隶属关系。原本的第一课时是“中国产品在海外”, 第二课时是“走出去、请进来”。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把“中国产品在海外”合并在“走出去”这个内容中, 加上原有的“请进来”, 将整个教学主线调整为两大块——“走出去”“请进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教材, 大胆整合, 自主创新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 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也弥补了课时不足的遗憾。
五、做好取舍, 详略得当, 突出教学重点
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篇3
2011年10月中旬,北京国际设计周落下帷幕,在设计创意的评奖环节,由已故中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设计的天安门城楼两侧红色观礼台,因“其设计思想超越了任何既定的形式和范围,在一个知识边际尚不清晰的年代演绎了极简主义设计理念,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而成为经典设计中的经典,荣获大奖,将中国设计的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
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成功举行为中西方在设计、创意领域搭建了一条沟通的桥梁。中国元素与世界语言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专业性与大众性的结合成为被刺设计周的最大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发展到比较关键的转型期,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举世瞩目的制造业大国,如何站在世界的前端完成自己的产业升级,北京国际设计展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设计或许正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突破口。诚然,从设计到产业化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已经从中看到了中国设计走向世界,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希望。
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学生对祖国的日益变化认知还是比较肤浅的.本单元将从资料探究入手,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发生的变化.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感受祖国打开国门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就,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2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昌盛,并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元发展为核心为主要学习方式.”
2、教师拓展课堂知识,让学生搜集图片或文字资料,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重要意义.难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中国将从开放、多元、国际化方向发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1、师: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现在我国的很多产品,走向了世界.(播放课件)
2、阅读第78页关于圣诞节玩具的叙述.让学生谈一谈西方圣诞节许多饰品都是中国制造的.(举例说明)
3、小组交流:先将学生收集到的中国产品到海外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4、汇报:中国的产品到海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5、总结: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和世界各国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6、讨论:看课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我国的出口品种有哪些?)
(出口方式是怎样的?)
7、师:是呀!中国打开国门后将会走向世界.(在小组交流和讨论汇报中,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确实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第二课时)
活动二:走出国门的中国人
1、师: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请阅读第80页的报道.2、谈感受和想法(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加深印象)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中国人在国外工作、学习、生活的图片,同时,也请同学上台讲中国人在海外学习、工作的故事.(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从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入手,使学生明白,教师也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的学味更浓了,积极性也更高了).活动三: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
1、师:中国人走出了国门,那外国人是不是也走入了我们中国呢?请看课件
2、想象一下:第一次见外国人的情景.(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
3、谁来说说初次见外国人的想法?
4、汇报
5、师:对外国人我们越来越不陌生了.因为,他们也走入了我们中国,这都是祖国的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
6、请阅读第81页材料,从我国接见留学生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呢?(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中国有世界,世界有中国”中国正走向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社会有了更深的感悟)
7、师:那外国人在中国是怎样过节的呢?请看第82页资料,谈一谈你的饿想法吧!
8、总结:同学们,自从咱国家打开国门后和其他国家人民在民间层次上的友好交流越来越好.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咱们国家越来越繁荣了,它将一步步走向国际化.老师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添砖加瓦.9、结束课文.播放歌曲《走向新时代》.板书设计
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和平
发展
国际化
作业设计:
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A.第20届
B.第25届
C.第26届
D.第28届
分析:联合国恢复中国代表权决议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被长期剥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是中国和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也是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错误政策的失败。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记住这次大会。答案:C
例2.下列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哪一项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A.独立自主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对外开放
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政教0601
周乐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关注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 ①引入新课
欣赏PPT上图片:
1、我国泼水节、2、巴西狂欢节、3、希腊巴特农神庙
4、中国故宫
说明: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②新课
(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板书)
首先,我们来欣赏PPT内容,包括各地节日,文化遗产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板书)
(1)(什么叫)民族节日,(即)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下面我们来看PPT内容:
1、春节前夕,农民工从各地返乡、春节时,贴春联,放烟花等;
2、端午节,报粽子,赛龙舟等
然后向学生说明: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扫尘、守岁、挂年灯、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习俗活动,祝福新的一年团圆发财、万事如意,整个节日期问充满着喜庆的气氛。稍加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
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探讨1:我国或国外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民族节日,他们表现出了哪些民族文化或民族情感。
2.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板书)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提问学生:你去过哪些文化遗产,能举例分析一下它们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吗? 可以举例:地震出的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有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伦巨石阵、麦加清真寺、比萨斜塔等等。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板书)1.文化多样性及表现(板书)(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板书)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A.不同民族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板书)
PPT举例:民族服饰、饮食的多样性表现(展示蒙古族人的衣食习惯和傣族的衣食习惯,比较有什么不同)
B.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板书)
举例: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中国儒家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多种多样的语言、深邃超世的宗教信仰、形形色色的礼仪禁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各个方面。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重难点)(板书)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板书)
在历史上,人们对异文化的态度有着不同的表现,有互相学习的,互通有无的;还有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现象的等等。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对待不同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
说明我们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板书)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板书)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所以,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板书)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板书)
(1)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板书)
举例:西方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和对传播媒体垄断,将非西方文化作为异端进行打压。文化霸权主义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并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和标准。在他们眼里别人的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自己的文化才是“文明的、进步的”。美国攻打伊拉克是的官方理由:给伊拉克带来现代民主。
(2)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板书)
举例:08年举办的奥运会,从衣食住行,会徽的设计,开幕式的表演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完美融合。
(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板书)
探讨2:如何发扬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
(三)课堂总结(板书)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感受祖国打开国门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就,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2.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昌盛,并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重要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中国将从开放、多元、国际化方向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1.师: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现在我国的很多产品,走向了世界。(播放课件)2.阅读第76页关于圣诞节玩具的叙述。让学生谈一谈西方圣诞节许多饰品都是中国制造的。(举例说明)3.小组交流:先将学生收集到的中国产品到海外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4.汇报:中国的产品到海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5.总结: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和世界各国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
6.讨论:看课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我国的出口品种有哪些?(2)出口方式是怎样的? 7.师:是呀!中国打开国门后将会走向世界.(在小组交流和讨论汇报中,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确实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活动二:走出国门的中国人
1.师: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请阅读第80页的报道。2.谈感受和想法(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加深印象)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中国人在国外工作、学习、生活的图片,同时,也请同学上台讲中国人在海外学习、工作的故事。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从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入手,使学生明白,教师也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的学味更浓了,积极性也更高了)。
活动三: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
1.师:中国人走出了国门,那外国人是不是也走入了我们中国呢?请看课件。2.想象一下:第一次见外国人的情景。(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3.谁来说说初次见外国人的想法? 4.汇报
5.师:对外国人我们越来越不陌生了。因为,他们也走入了我们中国,这都是祖国的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
6.请阅读第81页材料,从我国接见留学生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呢?(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中国有世界,世界有中国”中国正走向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社会有了更深的感悟。
7.师:那外国人在中国是怎样过节的呢?请看第82页资料,谈一谈你的想法吧!8.总结:同学们,自从咱国家打开国门后和其他国家人民在民间层次上的友好交流越来越好.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咱们国家越来越繁荣了,它将一步步走向国际化.老师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添砖加瓦。
9.结束课文。作业设计:
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人类正从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走向 DT(Data Technology)时代,大数据作为改变世界的新型科技力量,正在迅速融入各行各业。作为技术最难“攻 克”的传统行业之一,教育在大数据技术与理念的冲击下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得到快速完善,各种学习的平台、移动 APP、数字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开始在中小学逐步流行。数字技术的常态化应用及数字化学习活动的日常开展为教育大数据的生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伴随着教育数据的持续累积与深度挖掘,大数据在构建新型教学生态、助力教学结构变革、再造教学流程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一场由经验模仿教学、计算辅助教学转向数据驱动教学的范式变革正在发生。教学范式 3.0 时代:数据驱动教学
教学范式是对教学这一复杂活动的概括性解释,是某个时期或阶段教学综合特征的体现,它既包含教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又包含教学模式、学习策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历经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而教育范式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也历经了多次重大变革。总的来说,从农业时代开始,教学范式经历了经验模仿教学范式、计算辅助教学范式及数据驱动教学范式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变革与范式转型,教育的科学性和技术的智能性也逐渐增强(图 1)。
图1 三代教学范式的发展 一经验模仿教学范式
经验模仿教学范式是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范式,它起源于希腊教学理念中的“模仿—再现”思想,盛行于农业和工业时代,其核心是将教学视为知识与经验的传递,该阶段的教学着重强调经验的模仿和知识的授受。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教学”之后,班级授课制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迅速成为当时乃至今日最普遍的教学形态。经验模仿教学也随之快速传播,成为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教学范式。夸美纽斯曾在《大学教学论》中提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普遍技术”,该观点认为就像是印刷器能够将知识复制一样,教育也可以把教学者讲授和书本中的知识当成“墨汁”复制给像白纸一样的儿童。夸美纽斯综合了“教授学”和“印刷术”的元素,把这种教学的技术称作“教刷术”,生动地刻画了经验模仿教学范式在知识传递方面的本来面貌。
在经验模仿教学范式下,教学者在整体的教学结构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习者大多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已有经验和技能为主,教学媒介限于纸笔、书本、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图 2)。图2 经验模仿教学范式教学框架 农业时代,经验模仿教学被视为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人们对经验积累下的现有知识成果进行学习,长者或经验丰富的人扮演“教学者”的角色,将经验与知识授予他人,学习者通过观察和耳濡目染来获取知识。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的现实需求,以知识传递和接受效率见长的经验模仿教学开始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快速普及。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批量、规模化投入到社会生产劳动中,推动了该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这种经验性的、客观存在的知识被过度崇拜,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知识观和教育观。人们认为知识都是类似于客观存在的地下矿物,而教学者的职责就是探测并获取这些矿物,学习者则负责接收和存储已经被教学者获取的矿物,这种观念忽视了知识背后的科学发现过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经验模仿教学偏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学习者外显行为的习得而忽视了学习者完满人格养成所必需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培养的人才缺少基本的探索和创新能力,知“鱼”而不懂如何“渔”。经验模仿教学范式是传统教学中的重要范式,也是教学范式发展的必经阶段。尽管该范式存在明显的弊端,为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容忽视。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以经验模仿教学范式为轴心的学校教育在实现高速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经验模仿教学范式依然存在,但其主导地位正在被计算辅助教学和数据驱动教学逐步取代。二计算辅助教学范式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信息技术为首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人类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认知及生活方式,教育也开始了技术支持下的变革探索之路。
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知识的传递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和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发现未知,掌握知识源头的创造性人才,只有当人们具备了科学意识和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拥有者,才能在科学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生存。教育应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计算辅助教学范式逐渐形成并开始流行起来。该范式出现的初衷是希望借助技术的力量去解决经验模仿教学中 存在的内容来源单
一、呈现方式单调、学习者兴趣不足等弊端,进而提高教育教 学生产力和生产效益。技术的介入是计算辅助教学范式最大的特征,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技术与媒体的应用使得知识的产生和传输速度持续飙升。教学内容开始超 越传统的书本教材,延伸至广阔的互联网。教学内容的形态也逐步多样化,音视频、图片、动画等资源开始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学媒体也变得丰富起来,由传统的教学“老三样”(黑板、粉笔、课本)演变为“新四样”(电脑、网络、白板、多媒体课件)(图 3)。
图3 计算辅助教学范式框架 计算辅助教学是一场由技术引发的教学范式变革。
在这一范式下,尽管以教师与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及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未得到显著性改变,但相比经验模仿教学范式,学习者开始体验和参与知识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在技术的支持下,该阶段的教学模式开始从讲授式教学转向 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其中代表性教学模式主要包括 WebQuest教学、适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JiTT)、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客观来说,这些模式虽然在实践中并未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但其在培养学习者知识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先进技术层出不穷,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却是“蜻蜓点水”,斥巨资购置的技术设备“进驻”校园后大多成为“摆设”,教师参加完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后仍是运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如何实现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如何提升计算辅助教学的精准性和个性化,是下一步教学范式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数据驱动教学范式
舍恩伯格与库克耶合著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 and Think)被认为是大数据研究的开创之作,真正把大数据推向了公众视野。
随着数据密集型科学的快速发展,数据成为了驱动社会创新发展、综合竞争的重要指标,也成为教育研究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在教育教学领域“崭露头角”。学习空间超越了封闭的物理空间,走向虚实融合的无边界学习场域;学习过程从课堂、家庭、图书馆等断点式的学习活动,走向家校贯通、双线(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连续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教与学的行为印记被网络教学平台、移动 APP、可穿戴设备等“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的持续采集,逐步形成教学大数据,通过教学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分析,能够将数据背后反映的教学意义与价值清晰地呈现出来,进而辅助教师更精准地“教”、指导学生更精益地“学”。随着数据流在教学各个环节的生成与运行,一条具有正向反馈机制的教学链条开始形成,数据驱动教学范式开始出现。图4 数据驱动教学范式框架
在数据驱动教学范式(图 4)下,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各种行为数据(如做题、点击视频链接、分享资源、在线提问等)均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下来;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虚拟场景等形式在多种教学媒介(教育机器人、智能教学平台、VR/AR 设备、3D打印、移动终端等)中呈现,教学者和学习者在使用教学媒介的同时将“教”和“学”的数据存储在媒介终端;教学媒介既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载体,又是教学数据的采集终端和传输渠道,为教学大数据的运行提供支撑。
借助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将课堂环境与网络环境中生成的教学数据“翻译”成有价值的信息,如学困生的识别、知识缺陷的发现、学科能力的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进而为教学者的教学决策(调整教学方案、打造精准教学、实现全面评估、施行科学决策等)与学习者的学习决策(制订学习计划、定制学习资源、选择学习路径等)提供更准确、更及时、更全面的支持,推进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和精准学习。
数据驱动教学有望超越计算辅助教学,逐步成为大数据时代主流的教学范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探索的快速推进,数据驱动教学开始呈现四大特征: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从传统课堂到高效互动课堂 一传统课堂高度“缺钙”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更为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革。但我国现有的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模式化、静态化等问题,课堂互动往往是教师“动”,学生“不动”,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整个教学活动陷入“课堂效率低—学生掌握差—课后拼命补”的怪圈(图 5)。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
图5 教学课堂恶性循环怪圈 二什么是高效互动课堂 高效互动课堂是指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支持下,以促进师生全向互动为抓手,以“低耗高效、轻负高质”为目标,为每位学生带来最大获得感的课堂形态(图 6)。“高效”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适切教学目标达成率;“互动”则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全向互动。高效互动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图6 高效互动课堂概念框架 01全向互动
高效互动课堂借助多样的技术手段量化师生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点阵笔等设备为课堂互动提供了现实环境,方便实现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资源的多维全向互动,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新的活力。02数据把脉
高效互动课堂利用大数据技术持续分析课堂数据,为教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持。教师通过传感器和智能终端同步记录学生的学习路径,追踪其学习过程,全面掌握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为教学“把脉”,实现对症下药。03精准反馈
高效互动课堂立足教学过程,通过分析教学数据能够掌握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不仅能帮助教师实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和运用所学知识。04轻负高质
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9
1.理解词语:功成名就,迫不及待,始料未及,不假思索,座右铭,完尔。
2.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
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二)解决办法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想、画、写、议,理解课文内容,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步骤(-)设疑激趣
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我”提出的问题是:“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
总统夫人的回答是:“戴维•科宁斯”,“我一定会选中你:戴维•科宁斯。”
(三)自主探究
可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四)合作交流
可先组内交流,然后集体研讨。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走向生活”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1.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2.参加实践活动。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附:板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篇10
威县第一职业技术中学教师霍斌韬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现我将从教材内容、学习目标、学情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结束语,突出了地理课程目标的整体作用。它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二部分分别以“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为题,概括介绍出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部分 “中国走向世界”,介绍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第四部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指出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应该坚持的理念,那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活动分别就上述相应的方面提出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正文内容和活动内容有机结合,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体现了教材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二、说学习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方面: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联系与合作的必要性;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入世贸的意义;了解我国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
2、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及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学习,进一步对已经掌握的中国区域地理基本知识加深印象,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学生能够通过搜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他人交
流。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家乡经济发展或国家跨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论证,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第一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关心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地理学习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对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说学情
学生已学了两年的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渴望了解世界,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但他们的知识阅历比较浅显,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而需要引导学生认清世界格局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步入未来。
四、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的教法是:目标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解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说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图导学法、体验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模式。
3、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上的文字信息与课件上图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板书设计 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枯燥的学习变为生动的学习,自主的学习。
2、新课导入:创设情境,让同学看中国政区图四端的动画,让同学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域有一个总体印象。通过看课件,了解地理区域划分,学生自主概述各区域的特点,引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区域发展、合作做铺垫。
3、转入新课
板书: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
1、区域差异
A、以南北区域差异为例,讲述什么叫区域差异?引出我国的基本国情;
B、过渡: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
道路也不尽相同。
板书:
2、区域发展
A、读图提问:读图9.1,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第二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人口密度低,适合机械化生产;工业基础雄厚,有利于支持农业生产。
C、创建活动: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小结:我们家乡不利的方面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的方面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针对这一矛盾,同学们看课件上给出的提示,引出我们家乡的发展之路:农业以高公庄乡的大棚无公害蔬菜以主,建设蔬菜批发市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走多种经营之路);工业以常庄乡的加工工业为主,建立生产汽车与摩托车拉线等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城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D、过渡:运用动画“丰收的苦恼”转入区域合作。
板书:
3、区域合作
A、通过动画“挡风沙”,引出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工程。说明我们“三北”防护林的必要性?小结:“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B、设计活动:动动脑——大家都知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我国这些重点工程。那么它们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C、通过课件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大工程的意义?小结:跨区域工程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D、过渡:以中国加入WTO视频短片为素材,让同学了解中国发展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国在世界中求发展的学习兴趣。
板书:
二、在世界中求发展
板书:
1、发展中的大国
A、让同学观课件中,中国综合国力排名图与人均GDP排名图。
B、讨论:讨论思考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小结:从综合国力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排名还比较差。所以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的又一基本国情。
C、读图提问:学生看“组装飞机”的图片。题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小结:本图形象地说明,一种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国家的共同合作完成;从飞机零件的生产国看,多是一些发达国家或是发展
第三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争中求发展。我们只有加入WT0,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去,以此促进祖国的发展。这一部分承上启下,引出我国加入WTO的课题。板书:2.在世界中求发展
A、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B、让学生了解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C、通过看课件图片,让学生了解我们与WTO。
D、情景设问:我们为什么要加入WTO?小结: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
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发挥本国优势,对外开放,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最后,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责任。
板书:
3、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活动: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电视从中收集关于家乡和祖国发展的图文
资料,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采用你喜欢的表达方
式,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任选一题)
A、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
B、WTO与我们的生活。
C、经济发展与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
第四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心得 篇11
看完后,我回忆着里面的内容,这里面有写以前的历史,还有写现在的状况。历史,它是过去,是从前。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科技渐渐落后,屡屡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清朝的时候,当别的国家有了洋枪洋炮的时候,清朝军队还以大刀长矛为主要武器;当西方列强的新式战舰在中国海上耀武扬威的时候,清朝水师使用的还是木制战船。这使我们知道,科技落后就要受别人的欺侮,现在美国打伊拉克,几十颗美国卫星飞过伊拉克上空,清清楚楚地知道伊拉克地所有地形地貌和地面建筑,清楚地知道伊拉克人民在干什么,而伊拉克军队对美国的军队部署却一无所知。当美国人开着坦克进攻伊拉克的时候,伊拉克士兵的子弹对美军坦克一点作用都没有,结果伊拉克惨败在美国人的手下。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国力大大增强。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射了许多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专业技术的国家。我们国家多次成功发射神舟飞船,今年我国的宇航员就要遨游太空了。
回忆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未来。未来,我们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世界第一的,我们的很多新发明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我们可以在别的星球生活,别的国家都无法这样做。中国成了全世界人人羡慕的地方。
中国是那么发达,那时的我在干什么呢?我成了一名科学家,我要制造出一种与人类及其相似的机器人,让机器人为我们生活服务。如果你肚子饿了要吃饭,机器人在10分钟内就端出香喷喷的饭菜,保证合你的胃口;如果你想洗澡,机器人会给你放好热水,温度一定正合适;如果你想理发,你不必去理发店,这机器人是你最好的理发师,理的发型一定让你称心如意;如果你要洗衣服,只要交给机器人,不到三分钟,衣服就洗好烫好,折得整整齐齐放在你得眼前。你闷的时候,它能陪你聊天,陪你下棋,它还能揣摩你的心思,逗你开心呢!这样的机器人你们喜欢吗?
我想,要使这个机器人变成事实,只要我们努力,好好学习,就一定能行。
【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初二地理教案:走向世界的中国07-14
走向世界07-31
走向世界的《甄嬛传》06-27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07-27
中国秘书如何走向世界08-19
中国标准如何走向世界08-20
走向世界的五金名城09-27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国际论坛)10-16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08-08
《告别陋习_走向文明》主题班会教案设计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