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2024-07-18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共12篇)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篇1

今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海南省第八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高中数学课堂深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过多强调知识的机械记忆或模仿作答,抑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缺乏思维的灵性,失去生命的灵动,久而久之沦为低效课堂。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实践质疑和构建知识的学习行为,真正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本文从高中数学课堂———以“等差数列”教学为案例,谈谈如何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牵引学生自主学习,达到积极思维的习惯养成。

一、让生活情景下的概念形成,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特征体现。教师创设教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数学思维镶嵌在生活情境化当中,让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与概念形成对接,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感悟与自主学习,那么概念教学也就成功一半。例如,一节《等差数列》的概念课,有一位教师做如下的教学情境创设:

教师新课引入:先应用课件展现两张图片,一张给出的数列较凌乱:10072,10360,10144,10288,10216。另一张给出的数列很整齐: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请问同学们喜欢哪张图片?追问:你所喜欢的图片上面的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图片上的数字进行观察、识别、猜想,然后回答。有的学生相互讨论,有的将数列排成由大到小,有的排成由小到大,有的观察出: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72。

教师再问:72是个什么数?能为0或负数吗?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归纳,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公差的定义就自然而然的得出。

在接下来的教学,是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由三个数a,A,b组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你能用a,b表示A吗?你认为A可以称为a、b的什么?有哪些相等关系式?讨论并写出式子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由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和公差d,诱导学生写出:

由此,学生猜想(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推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引导、矫正)。

以上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材的探究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选取的,以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即教师以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牵引,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动手演算等,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既得出结论,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上述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是直接阐述数学结论,而是让学生从生活“小游戏”开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知识的发生。自我获悉概念的形成过程。当有些思维受阻时,教师又适时点拨。这样的教学,就是生本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潜能挖掘出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让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情境牵引,学生的思维无法停滞,脑子高速运转,自主学习氛围异常活跃。将整个等差数列的知识形成过程以问题(由浅入深地)牵引,让学生自主思考,再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其内容的循序性、典型性和思想性都贯穿于学生独立思考当中。

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环节中,该老师又进行例题教学:例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10,a15=40,(1)求a20;(2)85是不是该数列中的项?若是,则是第几项?;若不是,说明理由。

老师的教学意图,绝不是单纯地为了加强学生对公式的记忆,而是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公式中有a1,d,n,an四个量,深刻理解“知三求一”的方程思想。完成例1后,老师再通过同题型、适当的变式训练,进一步巩固、掌握公式的灵活应用。学生的自主探索都在不断的变式中体验,都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当中,都在教师的驾驭与掌控当中。当学生思维意犹未尽之时,老师又在例1的基础上,提出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解答例1?(老师提示:a5,a10,a15,a20成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性质)

从整个数学课堂来看,教师“教”的很少,学生“想”的较多,其教学意图是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作自主表现,尽量让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师生皆然感到轻松和快乐。

三、让解题思路的寻找过程,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习题课的教学,简称为解题课。对于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寻找,不仅仅是检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扎实与否,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过程,更是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智慧的具体表现。

习题课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解”需有法,“解”必得法,教学相长,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作答,只会一招一式,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更要教学生如何寻找解题的思路。这一过程,决定了学生“欲罢不能”的自主学习自觉性。例如,一位老师设计如下问题———

1. 在等差数列{an}中,若a4+a5+a6+a7=56,a4a7=187,求a4和d.

2. 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其公差d>0,三项之和为15,首末两项的积为9,求这三个数。

第1题是一道关于数列性质的基本题,老师的意图在于检测学生对数列下标和性质的理解程度,先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和自主完成后,再由阐述解题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寻找:在等差数列中,若两项的下标与另两项的下标和相等,那么这两项的和可以用另两项的和来代替,把未知项减少,达到解题目的(下标和性质的应用)。思路很快被打通。

第2题的教学,教师又将全班学生分成3组,然后引导学生活动:第一组学生以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题思路寻找;第二组是小组自主学习,然后派代表讲述解题思路与演算;第三组是全体学生“集体会诊”,总结解题规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议论、归纳和动手尝试,都能集中在以下两点解题思路上(即“对称设项法”):

(1)当等差数列{an}的项数为奇数时,可设中间一项为a,再以公差为d的两边项分别设…a-d,a,a+d…

(2)当等差数列{an}的项数为偶数时,可设中间两项为a-d,a+d,再以公差为2d进行两边分别设项:…a-3d,a-d,a+d,a+3d…

最后,老师请3个小组代表小结,阐述本节课学到哪些解题的思想方法?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相应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在运用数列知识解题,思路更加明晰,印象更加深刻。

学生在探究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运用“构造”法、公式法来解决综合性强的数学问题,渗透了数学方程思想方法。老师的教学,就是在刚学完等差数列后,以“小综合”问题牵引的形式,让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将整个课堂变成学生“探究”的课堂,形成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四、让复习反思的思维活动,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复习课的教学本无定法,平时老师们只是各行其是。按我们以往的复习课教学规律,一般是:先罗列公式、定理、法则进行板书,再作习题讲解。现在看来,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就显得效益低下。笔者认为,通过精选例题来涉及各知识点的引用,以问题解决为索引,牵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全面回顾,配以综合运用,效果更佳。

例如,在2016年全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某老师上的一节“等差数列”的单元复习课,教师提出问题:已知,等差数列9,7,5…前多少项的和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教师在上述问题探究的教学中,虽说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简单作答,即运用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n项和公式(运用到了,实质上就是复习到了),又从中渗透函数思想,以开放性的复习内容,让学生多角度解决数列问题。这比教师简单、机械地复述通项公式、n项和公式的教学事半功倍。

接下来,教师再将上题变式为:已知,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0,此数列的前多少项的和最小?最小值为多少?

弗赖登塔尔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这也是牵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以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师选择时机给学生补上“运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贯穿“数式转化”的认识当中,认知结构得到夯实。

课堂结束时,又以反思的形式对等差数列{an}的复习,进行“画龙点睛”和归纳总结。这样的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思维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使得这节数学复习课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对于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复习课教学,倘若将问题选好,围绕教学目标,贯串知识点,来展示数学规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数学教学的效果就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的复习课教学特色,就是将数学问题,纳入课程知识体系,切入学生自主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其知识与方法由学生自主归纳,结论形成由学生自己总结。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包办”;凡是学生自己能表述的由学生自己书写。数学复习课不再是以往的“一言堂”,不再是为题海作答而忙碌,,而是以教师课前预设的“数学问题”来牵引,让学生在不断回顾、不断质疑、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精彩的教学生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玉城.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J].人民教育,2005(4).

[2]戴建华.浅议思维品德有效课堂讨论的几个着力点[J].中小学生教材教学,2006(9).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篇2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信息时代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课堂45分钟的教来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应彻底变革。未来的社会知识更新更快、社会协作分工更细,这就要求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一些充满求知欲的会自主学习的充满合作精神的人。英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核心就是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知识载体、设备器材,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独立涉取知识、探索知识,以开放合作方式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作为外语教师,我认为应从这些方面做起:

一、课前巧妙布置预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1.高中教材编写采取话题(Topics)、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因此,教师可以按照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围绕即将学习的每个单元的话题,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以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且在检查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向纵深方向拓展。例如,在即将学习SEFCBook1A中Unit7Eearthquake的这一单元前可让全班学生分成五人一个小组,给出5个不同的任务,每个学生自愿承担其中一个具体的任务:

①Find out some pictures of Zhangheng and seismograph.

②Something about the two big earthquakes in San Framcosco.

③Have a summary of Tangshan earthquake in 1976.

④Describe the“9.21”earthquakeinTaiwan

⑤Try t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earthquakes happen.

学生通过上图书馆或在校园网上即可搜寻到大量的相关资料,有英文的、中文的、中英文对照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要求小组内以简单的`英文,以Freetalk的形式在上新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上新课时,不同小组选拔出的多个学生主持人上讲台前,通过多媒体双向教学网向全班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文学资料、图片、多媒体动画片断等,辅以精彩的英文讲解词,演示结束后,大家一起评选出本单元话题最佳学生主持人,最佳讲解词,学生课前预习时的部分成果在课堂上得以公开展示。

2.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肯定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大激发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课堂上巧妙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坚持采用较为灵活的,偏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老师的提问应量避免学生机械回答的简单问题,多提一些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未知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36-02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未来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学生学习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发展能力、增强后劲上来。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顺应历史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是“主体”自己干的事

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自己的事,作为学习的主人,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有明确的目标;②课堂上要做好自控;③听课必须克服“三闲”;④学习上要有信心、热心、专心和恒心。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整理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笔记本,在课下将当天的内容系统地整理在笔记本上,及时复习并为日后复习用。2.积累的习惯。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积累的内容可以是词语、句子、观点、论据材料、学习方法、错题……,每天至少积累一至二则,以丰富头脑。3.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记下生活中难忘、有趣、尴尬、快乐等的一瞬间,可以写下一些生活琐忆、感受等。当然,对一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应当做好指导和监督,以避免劳而无获。4.课外阅读的习惯:要求学生除了读课本外,扩大课外阅读。如读名著、报刊等,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

二、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环境

课堂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压抑感、没有害怕感,能真正愉快地自主地学习。为此,我做到:凡是学生看的懂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看,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讲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讲,教师不说;凡是学生想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想,教师不启发;凡是学生写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写,教师不示范。课堂上教师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发展的机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是主体,把权力归还学生,使其主动、积极学习,改变过去那种“唯师、唯书”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把主动权归还学生,授之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进而达到“善学”,最终达到“乐学”,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如,在讲《雁门太守行》时,学生提出1、2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明明是“黑云压城”,按理应该接着写狂风骤至,怎么忽然又“甲光向日”呢?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呢?学习《三峡》时,学生提出:“三峡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顺序写?”。还有讲《愚公移山》时,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有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正由于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方法

(一)分层预习,独立寻疑,引导自学

学生良好的预习是教师成功上好课和学生学好课的前提。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时能正确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先行解决;其次,按“导读”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内容练习自学,读中有思,用笔在书本上圈、点、注、画,能自找、自读、自练;最后根据自学情况,将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准备课堂上交流。这样通过预习研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和谐、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索。

(二)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要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学习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与学习中。自学目标的确立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个体的自学目标,教师要创设自主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为此,上课前先让学生谈预习课文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和方法,教师随即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目标与方法学习。这样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引导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让学生问,从不会问到善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课,出示课题之后引疑:读了这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沙漠有什么脾性?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效果如何?前景怎样?”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读互议.通过质疑,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与中心。通过“说危害-说脾性-说防治-说进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效果良好。

(四)努力搭设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平台,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别(优、中、差)优化组合学习小组,实行金字塔式的监督学习与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作文教学中,自评与讲评相结合;课堂上实行小组监控,开展小组竞赛。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活动,教师要认真加以指导。小组学习中,教师至少有目的地参与2~3个小组的学习讨论,以倾听为主,适当点拨;小组学习讨论后,应特别关注小组学习讨论的反馈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六名成员分别向集体汇报发言,可以由组长作主要发言,其余五人作补充。也可以各执要点轮流发言,但每名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言。这样不仅提高了小组学习讨论的有效性,锻炼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间、小组间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的意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多动、多想、多说,为他们的表现多创造机会,要鼓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老师参与其中,并作适时点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通过自主探究,将课内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积累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篇4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 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让学生明确学习是“主体”自己干的事

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自己的事, 作为学习的主人, 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有明确的目标; (2) 课堂上要做好自控; (3) 听课必须克服“三闲”; (4) 学习上要有信心、热心、专心和恒心。

(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整理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笔记本, 在课下将当天的内容系统地整理在笔记本上, 及时复习并为日后复习用。2.积累的习惯。除了课堂学习外, 还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积累的内容可以是词语、句子、观点、论据材料、学习方法、错题……, 每天至少积累一至二则, 以丰富头脑。3.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记下生活中难忘、有趣、尴尬、快乐等的一瞬间, 可以写下一些生活琐忆、感受等。当然, 对一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 应当做好指导和监督, 以避免劳而无获。4.课外阅读的习惯:要求学生除了读课本外, 扩大课外阅读。如读名著、报刊等,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头脑。

二、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环境

课堂上, 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压抑感、没有害怕感, 能真正愉快地自主地学习。为此, 我做到:凡是学生看的懂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看, 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讲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讲, 教师不说;凡是学生想的出来的, 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想, 教师不启发;凡是学生写的出来的, 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写, 教师不示范。课堂上教师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 实行因材施教, 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发展的机会,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是主体, 把权力归还学生, 使其主动、积极学习, 改变过去那种“唯师、唯书”的学习方法, 逐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思维, 把主动权归还学生, 授之学习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 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进而达到“善学”, 最终达到“乐学”, 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 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如, 在讲《雁门太守行》时, 学生提出1、2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明明是“黑云压城”, 按理应该接着写狂风骤至, 怎么忽然又“甲光向日”呢?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呢?学习《三峡》时, 学生提出:“三峡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顺序写?”。还有讲《愚公移山》时, 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 然而有学生逆向思维, 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正由于放权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 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 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方法

(一) 分层预习, 独立寻疑, 引导自学

学生良好的预习是教师成功上好课和学生学好课的前提。在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要求, 初读课文时能正确读准字音, 读懂句子, 边读边画,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先行解决;其次, 按“导读”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内容练习自学, 读中有思, 用笔在书本上圈、点、注、画, 能自找、自读、自练;最后根据自学情况, 将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 准备课堂上交流。这样通过预习研读,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和谐、探究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索。

(二) 明确目标, 创设自学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 学习目标都要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心中有数, 明确学习的方向, 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与学习中。自学目标的确立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个体的自学目标, 教师要创设自主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为此, 上课前先让学生谈预习课文的感受,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和方法, 教师随即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目标与方法学习。这样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 引导质疑, 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问, 才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 必先教有疑, 积极引导, 热情鼓励;让学生问, 从不会问到善问,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课, 出示课题之后引疑:读了这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沙漠有什么脾性?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效果如何?前景怎样?”学生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自读互议.通过质疑,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与中心。通过“说危害-说脾性-说防治-说进军”,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效果良好。

(四) 努力搭设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平台,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别 (优、中、差) 优化组合学习小组, 实行金字塔式的监督学习与机制,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作文教学中, 自评与讲评相结合;课堂上实行小组监控, 开展小组竞赛。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活动, 教师要认真加以指导。小组学习中, 教师至少有目的地参与2~3个小组的学习讨论, 以倾听为主, 适当点拨;小组学习讨论后, 应特别关注小组学习讨论的反馈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六名成员分别向集体汇报发言, 可以由组长作主要发言, 其余五人作补充。也可以各执要点轮流发言, 但每名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言。这样不仅提高了小组学习讨论的有效性, 锻炼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而且唤起了学生间、小组间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的意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多动、多想、多说, 为他们的表现多创造机会, 要鼓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 取长补短, 共同探讨。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老师参与其中, 并作适时点拨,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激发学习热情, 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通过自主探究, 将课内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积累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 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位语文教师,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多向蒲公英的妈妈学习, “给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小伞”。这就需要我们大胆探索, 不懈努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是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环境,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篇5

摘要: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自我调节策略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策略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程度进行监控、管理朝向目标的前进过程并评价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必要时做出修正行为,还可消除焦虑,防止因焦虑而产生的注意分散并维持一定的动机水平。

关键词: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迈入了“学习化”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已无法使个体应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毕生面临的发展任务。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挑战的“主动”学习者则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对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但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且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学习策略水平不高。在学习策略应用上表现为心理学习策略维度和行为学习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高,自我调节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低,说明大学生更擅长运用复述、阐述、组织加工、积极反思、寻求人际帮助、文献求助和实践应用等心理或行为策略。这些策略使用水平较高是因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基础和中等教育,这些已有的教育经验较为强调这些策略的教学和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影响较大。但这种不全面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调节问题,使得学生情感控制、动机控制和理解控制等策略的使用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和全面发展。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自我调节策略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策略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程度进行监控、管理朝向目标的前进过程并评价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必要时做出修正行为,还可消除焦虑,防止因焦虑而产生的注意分散并维持一定的动机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依据元认知,使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控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率的一系列计策或谋略。学习策略可以表现为外显行为,即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既可以是一般性的通用策略,如监控策略,也可以是具体的,与特定学科有关的策略;既可以是有意识的,需要意志努力,也可以是自动化的,无需意志努力。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类型、强度影响学习策略择用的类型、水平和有效性。一般说来,表面的`、低水平的学习动机将会导致表面型的、消极的学习策略;而具有深层次学习动机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往往是高水平的、积极的、主动的。而学习过程是一个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学习策略运用水平高就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增强学生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动机。Ames研究表明,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具有良好动机水平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自我监控策略指导,产生更有效的学习策略;而动机水平差的学生有效策略的使用较少。

2.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进行某项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主观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影响着学习策略的掌握速度或者择用策略的优劣。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效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相应的活动,会运用更多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不管原先取得何种成绩,他们的学习都会更加努力、更为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时间,面临困难时更能持之以恒。

3.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性学习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运用程度有重要的作用。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师在教学关键时候和关键环节给学生授以必要的策略,能使教师有效展示内隐学习策略,压缩思考过程,能使教师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连续的思考过程步骤化,使学生有实例可仿,有程序可依,便于学习与掌握。

4.归因

学生的成就归因、学习策略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学习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学习策略的运用。如果学生将成败原因指向努力和学习方法,他们就会积极地寻找适当的技能和策略,会在后续的学习中灵活调整学习方法,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或寻求外部条件的帮助,或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策略。而将落后、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良的学生,往往缺乏合适的学习策略,因为他们认为努力也无用。

三、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加强大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策略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自主学习主要通过个体自己来完成对学习计划的拟定、监控和调节,因此,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是个体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学习策略培养的核心。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元认知的认识功能和监控功能的提高,即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任务与要求灵活地制定学习计划,并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监控的手段,如自我记录技术、自我记分技术、自我提问技术等,鼓励学生及时、准确、经常地对学习进展情况做记录,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大学生自我调节的手段,即如何通过反馈等方法来对不适当的学习步骤和学习策略进行调整,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加调节监控方法的储备,这样,学生就能够拥有足够的工具以便在需要时去对付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去达到各式各样的目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加强大学生资源管理策略培养

资源管理策略是学习策略之一,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保障。学习的时间、付出的努力、学习的物质条件和他人的帮助都属于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者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这些资源。

(1)训练大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意识到时间计划的重要性、并优先考虑时间的运用。

(2)对大学生进行成败归因训练。引导大学生将学习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接近学习目标,使大学生更为经常地使用自己已经习得的策略。

(3)引导大学生主动寻求学业帮助。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学习困难,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的问题,这时就要求个体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以克服自身的学习困难,交给大学生一些工具性求助策略,使大学生知道何时、何地、如何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

3.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助于增强他们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确立掌握知识的深层学习动机和目标。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要有三种方式:

(1)增加学习者的成功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

(2)积极的自我强化。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可以达到的目标,使其能在较近的目标达到后看到自己的进步。

(3)言语说服。这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就是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4.提高高校教师学习策略教学素养

学生的学习策略大多是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策略习得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决定了在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策略指导的重要性。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术思想、学习行为以及学业成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习策略内容的关注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他们会认为所学知识相当重要而给予高度重视。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学习策略教学素养将有助于促进或加速大学生获得和运用学习策略。

5.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学习策略教学应采取多种多样方法,如发现法、模仿法、讨论法、观察法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该做到:

(1)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因为这种需要在策略学习中是一种重要而稳定的动机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学习起推动作用。

(2)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

(3)提供丰富的恰当方式。使学生能够形成概括化的知识以便于知识的迁移,在恰当场合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78-82.

[2]邢强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特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3).

[3]薄新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让学生实行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忽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而且不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我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的自主、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優化知识内在结构的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就需要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

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总结以往十几年教学经验,提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分析讨论 ,自主探究→动画模拟,合作建模→对比知错,突破难点→知识内化,应用反馈。这样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和直观性, 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型模拟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较等多元教学方法合理组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可以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总结几点自己的体会和反思。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之中,主要以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为例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使学生形成和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既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细胞学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第2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从教十几年来,我尝试结合彩色挂图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总是难以达到令人满意效果,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案例是我在2010学年尝试的,以学生自主独立、合作学习设计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案例过程及分析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四人为一组成立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学生成绩有差异,即组内异质。每小组四人当中有一位学习成绩较优异,其他较次。不同组之间的学习成绩应大体相同,即组间同质,以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为小组长。每组准备好三色橡皮泥、干净的A4纸,圆规、铅笔、橡皮、透明胶带等用具。

教室布置:按正方形布置桌椅。

课时安排:2个课时(这里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知道了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情况。这个学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观察和分析,并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归纳和总结。但初学者对减数分裂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减数分裂过程本质。

3.设计思路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尝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以及教师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建构模型、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得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具体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动手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具体分为两个方面:

①.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学,快乐地学。

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合作中学。以“问题”为主要线索,以“模型制作”为核心任务。

4.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精卵的结合过程创设情境,围绕情境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①.有丝分裂前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②.人类正常的体细胞核中有46条染色体,人的受精卵中有多少条染色体?

③.精子和卵细胞中又各有多少条染色体呢?

④.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能产生精子或卵细胞吗?

这些问题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层层递进,并联系到人类自身的生殖,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丝分裂能不能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呢?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丝分裂能不能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呢?每个人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那么,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就比父母亲的多了一倍了吗?人的染色体若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第二代体细胞就会有92条染色体,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第二代体细胞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析讨论,实验探索

教师引导探究: 细胞以怎样的方式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学生分组活动:①.提出生殖细胞形成的假设。②.讨论如何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制定研究方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与研究 篇7

一、自主学习与思想政治教学

真正的自主学习, 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情感方面, 愿意学、喜欢学、有信心学, 也就是具有追求知识、热爱学习、探索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二是能力方面, 也就是善于学, 具有较好的学习方法, 较强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自主学习, 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才能高效率地学习。思想政治教学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思想政治知识技能的比重, 必须随着学段的提高而增加, 这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二、教学实践与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 并不是排斥“教”, 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以“学”为重心, 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 学会学习,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 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促成矛盾转化, 从而使学生较快地实现学习上的飞跃。所以本人认为“学”是在“教”之下的学, “教”是为“学”而教。

教师在发挥导引作用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下三个环节。 (1) 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师如何教, 又备学生如何学;既考虑教材、“课标”要求, 又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 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2) 在课堂中“走出演讲的角色”, 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 开动脑筋, 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 从而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3) 在课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 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在教学过程中, 我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适时指导, 并力图在这一过程中,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 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 (2)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5分钟, 教师讲得多, 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 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 在读中发现问题, 学到知识; (3)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 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 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 (4) 把练的安排放出课堂。通过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3、重视体验活动, 促进内化形成

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质是认知社会, 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思想政治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社会实践活动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 社会实践活动不止是参与, 更重要的是体验。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社会实践, 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 促进观念、原则的内化。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参与活动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活动能力;二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 思维活跃, 常会产生知识迁移和突发奇想。不论是发散思维, 还是直觉思维, 或是灵感, 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和保护, 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进行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愉悦, 带来自信, 带来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评价

评价一节思想政治课是否达到自主学习方式的要求, 主要抓住以下五个环节:一看, 学生学习热情的高低。是否解决好了“要我学”与“我要学”的问题;二看,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能否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三看, 学生参与自主学习人数的多少;四看, 教学设计的激活程度, 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五看,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的多少。教师是否精心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情景。

四、教学中谨防的几个问题

1、课堂调控不当。

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并畅所欲言,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决不仅仅指一两个学生, 而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2、目标导向不强。

有的课堂, 气氛非常热烈, 大家都抢着发言, 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 但学生所讨论的问题, 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 甚至全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非凡, 但漫无边际, 费时低效。

3、面向全体不够。

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

4、教法优化不足。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有的教师严重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 使处于重要地位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当。

5、学法指导不力。

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 依赖性强, 离开了教师, 还是不会学习,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语法与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 篇8

在当前外语教学重视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法教学有所忽视的大背景下,成人外语教学面临着挑战和压力。传统外语学习中,语法是外语学习者理解所学语言的主要媒介。这种学习媒介的单纯性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成教学生与高校大学生外语学习的差异性。随着世界范围内外语教育界对传统教学法的质疑,20个世纪70年代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交际教学理念在80年代末开始冲击我国的外语教学,直至90年代初我国的外语教学大纲开始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列为教育目的①②⑤。为适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高校纷纷从人力和物力上投入,师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软硬件得到较好的配置。然而,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则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很难实施在校大学生学习的路子。本文作者在承担成教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曾照搬全日制教学班上运用的方法与策略,结果教学情景异常的尴尬。深思和反省后认识到,成教学生的外语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在培养其外语交际能力这一教育目标下,应采用适应其特点的施教促学策略。其中,引导成教学生走以语法为轴线,自主学习的路子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 语法在成教学生外语学习中的合理性

成教学生与在校大学生比起来有其独特的个体特征:首先,在外语知识和文化的汲取上,成教学生由于与学校教育环境有较长时间的脱离,对于基于课堂环境的外语交际式学习倍感不适。而在校大学生长期身临课堂交际式外语学习,交际角色较为适应,课堂上易于配合教师运用外语交流。其次,成教学生多有工作和其它事务缠身,学习时间很难保证。而交际式学习的前提就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因为其目的是实现语言的流畅性和真实性。这种学习常以内隐的方式习得语法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在校大学生才基本具有。另外,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动机。学习外语是想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用,使个人事业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学外语的基本知识、规则和技能。而在校大学生的外语基础学习除了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外,还有借助外语学习协同完成对人的教育目的。其职业工具性和功用性在高年级的专业外语学习中体现得才更为明显。

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走以语法为轴线的路子有其必然性,当然也具有合理性。特别是当今语法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提供了重视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避免了过于依赖语言交际运用而带来的思想表达浅陋的不利。其中,认知语法学派的代表Lakoff (1987)、 Taylar (1996)、 Langacher(1999)和Talmy等人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结构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⑩这种把语言形式和语义功能结合,突显人的认知能力和视角的论述,激起众多国内学者与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感和外语教育教学的热情。戴炜栋、任庆梅⑥从语法教学的新视角,着力论述了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语法教学,即外语语法明晰认知的重要性,认为传统语法教学中,学习者仅仅学到了某些语法条目,却不能获得交际能力,是因为没有注重外显知识在学习者获得内隐知识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没有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语法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上,Eve Sweetser③从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中审视和理解语法。George Yule④则把语法结构看成一种有内在规律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概念意义的手段,运用语义学、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等多种理论阐述了特定语法形式所传达的意义特征。文秋芳、周燕⑨强调重新认识语言的三重功能:交际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思维的工具。因为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关系,缺一不可。她们认为,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教学普遍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弱化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有可能导致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大学生思维的低下。可见,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走以语法为轴线路子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三、 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要求

(一) 外语自主学习的概念

最早开始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Holec (1981)将LA (learner autonomy)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他认为LA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能力,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内容进度;选择方法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David Little (1991)也指出LA是一种“进行客观的批判性反思,做出决定和独立行为的能力”,它不是简单的状态和行为,不等于自我导向学习,也不是要求教师放弃所有的主动权和管理权。Dickenson认同 LA是学习者承担包括学什么、怎么学、选择学习时间、地点、材料、进度等责任在内的一种能力,并认为根据文化背景、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应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LA。⑧

(二) 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与在校大学生比起来成教学生的个体差异显得更大。从他们外语开始学习之日,自主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真正地以成教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程度与情况,培养他们主动的学习动机。由于外语学习的成效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有一定的关系,教学中应注意对不同认知风格的成教学生施以不同的学习策略,以便帮助他们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相匹配的心理构架。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走上外语自主学习之路。

(三) 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要求

为达到外语自主学习目的,成教学生应具有正确的外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和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外语元认知知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外语学习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如:外语学能、智力、年龄、性别等,但学习者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2)外语学习是个极为复杂的、受学习者控制的认知过程,通过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充分调动学习者多种认知感官,学习效果就会提高。⑧成教学生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外语学习的主体,他们才会借助教师的启发引导,根据自己的需求,运用适合的策略,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成为自主学习者。

四、语法在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突出语法在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中的合理性绝不是倡导重起传统式教学。以交际理念导引外语教学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汉语背景下的外语学习过于依赖不太自然的外语学习环境,其结果可能会陷入为交际而交际的肤浅的形式学习中。对年龄较小的学习者以听说为主的外语学习方式利于习得所学外语的语音及语法能力,对成教学生如此施教可能会丧失支撑他们学习的根本,因为作为体现语言结构的语法不仅是成人认知学习语言的工具,而且是他们监察所学语言正误和运用所学语言的工具。

(一)语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中心成分

语言结构分为语音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语义结构决定语法结构和语音结构;从听话者的角度来说,语音结构决定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这一点虽然很明白,但过去研究语法的人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重视不够的。⑦在语言的结构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中,结构系统(即语法)是中心成分,是结合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枢纽,在书写体中则是结合文字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枢纽,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语义——语法——语音系统/文字系统。(11)语法系统架起了连接语音和语义系统的桥梁。这就意味着基于语法能力的培养来开启交际能力,借助交际方式(语音和文字)来实践和夯实语法能力,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成教学生自主式外语学习是完全可能的。

(二)成教生外语自主学习的方式与策略

外语习得理论在对年龄与语言习得的关系上做的研究有两点能给成教学生外语学习以启示,它们是:(1) 在非本族语学习环境条件下,成人的语法学习一定强于儿童。(2)习得语法能力不如习得语音能力那样较大地受约于年龄。可见,成教学生外语学习不能过分强调交际方式,而针对不同外语水平的成教学生,采取明晰式语法阐释与一定的言语交际练习互相促动,则更利于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

针对外语水平较低的成教学生,施教促学可进行如下分步实施:(1) 教学开始以日常交际语料为主,进行交际引入,譬如:常见场合下的问候语、征询语、传递信息的陈述话语、表抒情感的话语等; (2)学生初步认知接触到的语料后,重点对涉及的语料分别从语音、基本句型和文化习惯等方面进行语法意义差异解释;(3)在学生熟悉语言形式、交际场景和意义后,让其尝试理解和练习类似的语料;(4)指导自主学习时练习的形式和策略,如:自我内心交流式;网上书面交流式,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成教学生在练习中明晰语法结构,在知晓语法结构中自我练习巩固,从而达到对语料的音形义的贯通理解,在互动中提高自我的外语水平。

针对外语水平较高的成教学生,可实施以下步骤:(1)借助不同文体和题材的语料,进行语篇教学,注重宏观内容的把握;(2)针对语篇内蕴含的常见句型结构进行语法分析,明示学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方式,让学生建立起特定句型及其意义功能与语篇类型的关系;(3)让学生自我理解类似语篇结构及其内涵句型结构的特点;(4)指导自我练习方式及策略,如:以写代说,以说代写等自主式语言能力训练方式;听说中的宏观把握与微观推测意义策略,等等。

成教学生只有在理解语言中去运用它,在运用中尝试种种表述形式,充分调动语法的认知、监察和组建语言功能,才能在自主式外语学习中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篇9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有力保证。教师可通过改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和动机,创设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引导自主学习等措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以认识论的原理,取代了对教育过程中具体认知规律的研究,从而使得行为主义理论在我国一度盛行。在外语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结构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直接导致教学长期一直处于“事半功倍”的状态。20世纪初90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国内越来越多的外语言学专家和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师,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

2003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教育司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公布的教学要求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对3年前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进行了修订。在论及教学模式改革时指出:“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加强对自主学习的有效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自主学习的现状

自主学习是以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自主学习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个性化学习,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创建个人意义的理念,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估的重要性。目前自主学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在中国基础教学体制下,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压迫下,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高分学生都是由“灌输式”教育“灌”出来的———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全部按照教师的统一安排,学习完全处在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之下。为了考上理想的中学、大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生被训练得呆板僵化。由于在学习中失去了自我,学生本能地认为学习语言,只有在传统的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成功。这种错误的认识,限制了学生知识和能力扩展的空间,因此一旦需要自己去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监控学习过程时,学生就顿感无所适从。学生升入大学后,教师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开始进行启发式教育。这是一种与“灌输式”教育完全对立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处于主动的地位。面对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学生自然欣喜好奇,但苦于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严重脱节的情况,只能手足无措。此时,如果没有教师关键性的指导,学生将无法顺利过渡,忽略问题,回避问题,最终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立体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指导下,笔者所在学校针对教改班级设计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立了一套基于网络环境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6+2+X)。每两周安排一单元课堂教学课时:6课时为大班多媒体课;2课时为小班口语课;X为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借助于校园网、无线发射台,开展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技能训练,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习自主性是一种学习者自我承担学习责任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待于开发,也需要外部条件支持。因此,教师应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1. 改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创设发展性的课堂教学。

当今高校的英语教育体系、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的安排和评估制度都严重制约着学习者的需求。为了给学习者一个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各高校应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教学大纲,鼓励任课教师编写教材,将学习责任从教师向学习者转移,课程设计尽可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并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活动。同时,还应积极探索英语水平测试体系改革,改变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一刀切”的评估制度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应调整角色,成为学生信息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激励者,课内外讨论及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师生只有在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共同学习的良好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才得以发挥,学习潜能才能得到释放,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得到逐步提高。

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提倡学习者的自主性,意味着对学习作出决定的责任转向学习者,但自主学习决不是没有教师参加的学习,教师在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并定期向他们提供帮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理想的课堂教学,要求施教者在向受教者呈现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认知结构的存在并操纵认知结构本身。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缺乏英语环境,学时又较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创设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制定近期和远期的目标与任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近期目标能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内在兴趣,而长远目标始终引导着努力的方向,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对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

语言学习策略的训练与自主学习之间是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学习策略的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增强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发现,理想的语言学习者具有以下7个特点:1)愿意猜测,且猜得很正确;2)有非常强的交流动力,愿意在交流中学习;3)没有心理抑制感;4)愿意在交流的同时,注意语言形式;5)乐于练习和实践;6)注意倾听别人说的话;7)注意意思的表达。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认知策略的培养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两部分组成。通过认知策略的培养,学生可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听的技巧、交际策略、阅读策略、写作技巧、翻译技巧和解题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学生可养成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从而一步步走向自主,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语言学习者”。

3.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引导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补充,大大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利用英语教学资源,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例如:图片、音像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四、结语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仍未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从学习内容、进度到教材的选择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但笔者依然相信,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因此倡导英语自主学习任重而道远。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作者根据所在高校试行改革的情况,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分析总结了当前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以便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自主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武世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 2003, (6) .

[2]张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2) .

[3]陈美华.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5, (6)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篇10

一、创设“乐学”情境, 诱发学生自主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的感情活动左右着精神世界的全部。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的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乐学”情境, 将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有益的情感, 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 从而诱发学生自主学习。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 学习口算一组数 (个位上从0到9的数字都有) 除以3, 都能整除。由于受到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 不少学生误入歧途, 毫不犹豫地告诉我能被3整除的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行, 但稍仔细观察就发觉这是错误的, 矛盾产生, 学生处于一种失败、焦虑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中。紧接着我把“126”交换排列位置得到一组数, 口算发现这两组数都能被3整除, 从中给学生设疑, 留下一个暂时解不开的谜, 让学生忍不住去猜一猜。又如:为了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验证猜想, 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试验。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填表、讨论等长时间的实验探索, 终于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下子解开了课初之谜。学生亲身享受到追求数学规律的成功乐趣, 得到认知欣赏的满足而兴奋不已, 那愉悦之情必然转化为学生继续努力探索的动力。

波利亚的最佳动机原则告诉我们, 为了有效的学习, 应当对所学习的材料感兴趣, 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乐学”情境,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让他们在情感中陶冶, 自然接受知识的甘露, 同时也自然地诱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提供参与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参与”作为一种能力, 是直接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所需要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奠定基础的。“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特点, 学生一旦逐步获得, 对其发挥自身潜能、提高自信心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可以极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时, 教师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 一是人格的空间, 二是独立思维的空间, 三是独立活动的空间。例如, 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孩子, 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让学生口头列式“3÷4”, 并猜得数。接着学生以四人为一组, 讨论分法后, 利用三块硬圆纸牌 (代替饼) 和一把剪刀, 动手操作起来, 边分边观察, 思考得出每份是3/4块, 然后汇报实践情况———两种分法:第一种是一块一块地分;第二种是三块饼重叠在一起分。教师随之演示, 再让学生议一议:哪一种分法好?好在哪里?最后让学生说说第二种分法的推理过程, 即把三块饼看作单位“1”,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三块饼的1/4, 也就是一块饼的3/4。学生通过动手剪、拼、分, 观察分析、思考、讨论, 发现三块饼的1/4就是一块饼的3/4, 得出“3÷4=3/4。这样, 创设必要的教学物质基础, 让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学生凭借教师提供的条件, 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的实践活动, 步步深入, 得出结论。学生全体参与, 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不但对结论理解得深, 记得牢, 而且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

三、引导阅读课本,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依据, 会阅读数学课本是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学会阅读课本, 才能从中获取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数学能力。

首先, 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导读提纲,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使其逐步达到能自学课本。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 教师先板书课题后, 向学生提出:今天要学习的“比”与过去学过的“比”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四个问题阅读数学课本。 (1) 什么叫做比? (2) 怎样表示比? (3)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4) 什么叫做比的比值?通过自学课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讨论, 并结合课堂内的反馈练习使学生达到真正理解, 掌握知识。

再者, 教师还可以在知识的关键处、易混淆处、易忽略处等关键点上设计诊断性练习, 让学生自觉地结合例题, 通过比较、思辨、判断、矫正这些诊断性练习, 收到以“反”求“正”、以“错”示“对”的效果。在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小数除以整数”后, 可出示如下题4.65÷93=0.5, 0.276÷23=0.12, 让学生判断对错, 使学生在辨错、纠错中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做到四要:一要明确预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二要了解本课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知识的发生过程, 三要尝试练习, 四要记录不理解的问题。以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 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预习: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怎样总结出来的?自己试着动手验证一下, 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尝试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在具体预习时则可采取如下步骤:读, 即读教材;收, 即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制, 即制作学具并尝试操作发现;议, 即可与家庭成员议论一下学习的难点、疑点;练, 即尝试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记, 即记录下疑难问题, 以供课上质疑。根据不同的预习内容, 以上环节可适当调换或取舍。

四、教给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语:“授鱼”不如“授渔”, “授人一鱼, 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也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可见,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形成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 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并说出其底和高的长度。根据教师的板书进行观察、分析, 从中发现三角形面积与其底和高的关系, 从而猜想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会猜想, 有利于掌握探究新知的科学方法。接着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 动手操作实验,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进行观察、分析、讨论、研究, 结果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总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底和高总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从而运用“递等”的思想, 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验证前面的猜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手脑并用, 亲身体会到运动、变化、递等的数学思想方法, 发现知识的规律, 感悟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学习

我看了很多有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文章,自己也曾发表过,其中多數文章都是以自主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为主线进行阐述,间或也有些具体操作模式,但就学习过程中怎样让大学生将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效地结合而产生应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较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方面的文章还不多见。

在懂得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具体操作方法后,学生都想尽快将其用于实际认知过程中并让它充分发挥作用。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大学生还必须依靠另一学习资源的帮助——课堂学习。只有明白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之间的重要关系并将其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地进入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尤为重要。

我认为,将它们有效结合的方式可用一公式来表示,即预习+学习+复习=成功。这个公式清楚地表明了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和结合的方式与结果。在此公式中,预习和复习部分均属自主学习的范畴,只有居于中间位置的学习部分代表课堂学习,即教师直接传授知识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内容与时间应多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与时间。但是,自主学习是要靠课堂学习将其结合并形成一段严密的学习链条后才能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的。不难看出,两段自主学习均是为课堂学习服务的,就像主人与仆人。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搭配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是科学的,弄清这个关系也是学生运用此方法前所要做的第一步。

弄清这一关系后,我们就该谈谈至关重要的第二步了,也就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具体又该怎么做呢?下面用我们已提到的学习公式——预习+学习+复习=成功为基本构架,对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并提供一些具体操作方法。

作为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预习不可忽略的,它是学习课堂新知识的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以明白课堂教授内容为提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也就是提前熟悉将要接触的学习对象。例如:文科类,学生有必要先查阅一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背景知识、事件大意、人物信息、文字解释等;理科类,学生更有必要先熟悉下课堂学习中要涉及的新概念、新方法、新词汇、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记笔记,记下准备活动中所有疑惑不解的内容,如果范围较大,我们可以用提纲的方式完成,尽量做到越详细越好,然后将准备笔记带到课堂学习阶段中。当发现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新知识的速度快于其他人,做笔记和听讲两不误,整个课堂学习阶段较轻松愉快时,就可以确定第一阶段的工作是成功的。如果缺乏以上的感觉,那说明第一阶段还做得不够细,还有待改进。

第二阶段是课堂学习阶段,也是连接前后两个自主学习阶段的重要主体部分,第一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否产生作用将在这个环节首先得到验证。首先,学生要做的是根据第一阶段中所做的功课,在听课过程中,尤其注意自己不懂或事先理解错误的地方并逐个做好笔记,对一些一时不能与导师达成一致意见的地方,如有可能要及时提出或课后尽快弄懂,同时也要做好笔记备查。

结束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学习后,进入到第三阶段。虽然是最后的一个阶段但却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对第一、第二阶段知识的巩固与确认,是对认知的最好检验。但有不少学生在这个环节上会出现失误,导致最终不能将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顺利完美地结合而深感遗憾。这部分学生也深知学习新知识后复习和练习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只注意课后及时做练习,忽略做练习前看看自己的课堂笔记。

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 篇1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自主学习需要兴趣做支柱.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周围.因此, 教师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 以情激趣, 促使学生乐学、愿学、爱学.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生活情境引趣.教学中要把教材的探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由的表达, 从而形成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 出示了大自然的美丽画面, 有火红的枫叶、翩翩起舞的蝴蝶、活泼可爱的海豚等等, 问:“当你看到这些画面, 想到了什么?你想了解哪些数学问题?”的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自由想象, 畅所欲言.

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趣.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导入新课时, 可利用一些趣味数学问题,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 从而愉快地学习与探索.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擦玻璃时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碰掉, 造成一角严重残缺, 问如何利用这块残缺的玻璃, 到店里划一块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呢? 教学中通过设疑, 就能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地探究知识,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激趣.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的, 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改变或稳定兴趣的方向.为此, 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使其积累知识、激发兴趣.比如学习《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以后, 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池塘, 让学生测量池塘的宽度, 学生立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制定方法, 适当分工后开始测量, 并寻找多种方案, 这样, 进一步让学生巩固了知识, 理解了生活中处处皆数学, 还懂得了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创设竞争情境激趣.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指出, 学习的最好动机不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而是对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适当创设竞争情境,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 组织学生搞一些小竞赛, 小组之间比, 男女生之间比, 班级之间比, 把竞争带入数学课堂, 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等心理及年龄特点, 成功地创设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 从而有效地防止学生疲劳和厌烦情绪, 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 我们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 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揭开数学那严谨、抽象的面纱, 将发现过程中的数学鲜活地交给学生.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 除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课外, 估计学生有能力自己理解其中的知识内涵及思想方法, 这种类型的课可以让学生自学.比如在学习“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时, 与方程组有联系, 学生利用已学过知识可自己完成, 教师适时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布置作业时,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 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 培养自主探究的信心, 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达成“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标.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尝试质疑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形成质疑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 尽量提供学生提问的机会, 每节课都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题, 要学会倾听, 随机应变.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从数学学习或日常现象中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等问题引入新课.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提出问题, 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使学生养成敢想敢问的好习惯.

上一篇:总体平面布局下一篇: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