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享受学习

2024-11-07

学生享受学习(精选12篇)

学生享受学习 篇1

我们经常说要“照顾全体”,但是,一会儿叫这个,一会儿叫那个,教师就一个,要面对那么多孩子,根本照顾不过来。老师把该讲的讲了,孩子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后来我想,能不能调换一下,让学生讲课,老师听呢?我尝试过一次,效果很好。那节课,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人,我似乎成了多余的人。其实,老师不是真的没事干,老师的事都是课前干的。老师要制定两个方案———学习方案和评价方案。学习方案要告诉学生干什么,一条一条介绍清楚,每一条都要有相对应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就是告诉学生你要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的程度越深,加分越高。每个团队都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学,因为要为他们最后的讲解做充分的准备,要为自己的团队争得荣誉。

一、听恰当的音乐———调节学习情绪

实践研究表明,音乐能够通过改变大脑的物理和化学状态调节人的情绪,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音乐能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注意力。

课前:我会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音乐的节奏与学生的心跳节奏相当(大约每秒一拍),这能够使学生的大脑很快安静、清醒下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妙使用音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同的教学情境应结合脑科学使用恰当的音乐。比如,在学生整理数据、制图时,我会播放莫扎特的音乐,增强学生创造力和严密思维逻辑的联系;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我会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后:在复习和反思学习时,我使用节奏松散的梦幻型音乐,这有利于知识回忆、巩固和提高。例如,每节课快结束时,我经常使用这样的音乐,组织学生冥想,帮助学生梳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组织学生画思维导图,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做脑保健操———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中做健脑操有积极的意义:当学生坐20分钟以上时,大量血液会在臀部和脚部聚集,这时让学生站起来活动,就能促进他的血液循环;运动可以促进呼吸加深,提高大脑供氧量;交叉运动有利于大脑两侧的联系,能促进学生有效利用整个大脑;一些类型的运动会减少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增加有益的化学物质,进而帮助大脑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对动觉型的学生来说能激发其思维;教师计划和控制下的运动会降低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会使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热情饱满。

三、实施多感官教学———尊重学生的知觉倾向性

学生的知觉类型主要有视觉、听觉、动觉等几种类型。学生的学习是“听到的一点、看到的一些、做过的许多”。因此,学习新内容时,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学习效率越高。教师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组合参与学习,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机会。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是:[1]实施多媒体教学;[2]落实体验性教学,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组织学生冥想———整理储存信息

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给学生“冥想”时间,对学生整理和储存信息大有好处。冥想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回忆整个学习过程,再造事物的形象,将知识和情节联系起来,所以,冥想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中,我感受到有效的冥想是画好思维导图的基础,有效的冥想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与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一个教学片段,或者对整节课的知识,组织学生冥想。冥想时,我会用慢节奏的语言进行引导梳理,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学生身体和精神都获得了放松,处于一种有利于自然无意识整理与存储信息的良好状态。

五、画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记忆个性化

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将思维外化为图,帮助学生梳理思维,使知识系统化,记忆个性化。学生借助他们自己喜欢的图形,把自己的思路,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示出来,达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长期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总体把握能力。[1]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老师由讲课者成为听课者。[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团队共同体中完成的,每个团队都有自己个性的队名,在团队学习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个性被发现、被尊重和得以体现的自信。(3)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这种教与学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后进生,进步非常明显。所以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尊重所有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允许他们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快乐地学习,开发学习潜能。同时,要求教师进行多感观刺激,减少课堂压力,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享受学习,最终成为快乐的终身学习者。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尊重所有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允许他们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快乐地学习,开发学习潜能。同时,要求教师进行多感观刺激,减少课堂压力,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享受学习,最终成为快乐的终身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思维导图,多感官教学,健脑操,冥想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走出忽视学生成长规律的误区[J].中国教育报,2014.

[2]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学生享受学习 篇2

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同时也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波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底的小秘密,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牛奶;语文是时事报道中的点点问题……面对如此丰富生动的语文资源,语文教师怎能无动于衷?我们实践着、探索着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试图,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在课堂提问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还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意思是说在应该提出问题之处,而没有疑问,就跟没有学一样,即学习就必须质疑。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只是被动作答处于被支配地位。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曾一针见血地对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批评:“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在一个‘牵’字……教师顺着课文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猜老师手中的‘底牌’,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老师一锤定音。”可见,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被“牵”的模式,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提问,这样才能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

1.在提问中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感兴趣,继而产生获取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自觉地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完《用冰取火》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然后,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①用冰可以取火吗?②谁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这个办法?③怎样用冰取火?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便统领了整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深入学习后再逐个擦去,让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提问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在教完《我想》一文时,诗歌中有几处想象点,学生就提出了我们的梦想飞啊飞,飞到了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地方会是哪儿呢?我们带着梦想飞向远方时,会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呢?一人质疑便带动其他同学也驰骋于广阔的想象天地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也就能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中心了。

3.在提问中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语文教学就必须注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的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教完《田忌赛马》一文后,学生主动提问:田忌可以换马,为什么齐威王就不能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几种?结果会怎样?于是,我们再评再议,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二、在课堂评价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要回答“对”或“不对”,而后教师以“法官”的姿态作出评价,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迎合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只是“权威与依存”的关系。如果教师把评价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和主人。

1.在评价中张扬个性。素质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个性的发展,重视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使其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如《小河的歌》一课文抒发了一条小河长年累月,无论白天黑夜、寒来暑往,都默默承受着寂寞、干渴,却不停地快乐流淌着,为人们播种希望与幸福的精神。显而易见,这篇文旨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但课堂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实施呢?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对清洁工人、公共汽车司机、售票员或父母进行采访,采访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以表现个性,展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在评价中培养听说能力。听、说、读、写作为学生应具务的语文能力的四个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中需着力提高的。我们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其吸收优点的同时能够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地听辨,指出自己与他人的异议所在,并在头脑中迅速进行思考,如“我认为某某在哪些方面说得很好,但有一点我不能认同……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使用评价性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大大的提高。

3.在评价中形成师生间民主的氛围。把批判权交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管理者、领导者和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学生也不再是迷信教师口中的“标准答案”,他们用“我觉得(或我认为)……,因为……”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便是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土壤。

三、在作业设计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作业是教学的反馈方式之一,多年来的作业延续了教师设计,学生完成的传统。设计上缺乏新意,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但又不敢提出异议,缺乏兴趣。笔者曾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打破了教师的条条框框,学生的主动性很快得到了提高。

1.在作业设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家庭作业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能够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右以有更多自主创造的空间,在自觉地计划、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如在学习完“春天的脚步”一单元后,学生设计了以“春天的脚步”为题的展示活动:画一画春天、讲一讲春天、编歌诵春天……,有的学生画出了自己梦想中的春天:太阳是绿的,大地是七彩的;有的学生配合《春天在哪里》的欢快乐曲,编排了舞蹈;还有的学生动笔写下了春天的小诗……“春天”的主题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参考,也无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恰恰给学生创造了思维发展和实践的机会,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碰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学习完《可爱的小生灵》后,学生们做社会调查,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提出了一些保护小动物的措施。

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篇3

片断一:

(教师引导学生摸摸看看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学具的六个面。)

师:我们刚才摸到长方体的六个面,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面积,下面请大家把学具平放在桌子上展开各面看一看,想一想怎么去求,想好的同学请上台来演示给其他同学看看。(几分钟后)

生1:长方体有六个面,把六个面挨个加起来,长方体面积=上面面积+下面面积+左面面积+右面面积+前面面积+后面面积。

生2:我们可以看到长方形的对面都是一样的,所以长方形的面积=上面面积×2+前面面积×2+左面面积×2。

生3:我把长方体面横着分成两组,就是上面面积、前面面积、左面面积为一组,剩下的三个面做一组,那么长方体的面积=(上面面积+前面面积+左面面积)×2。

生4:我把长方体的底面周长算出来乘以高就可以得到长方体周围的四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上下面面积加到里面就可以了。

……

(教师请不同方法的同学分别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先自我评价,再让同学们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一一给予肯定。)

师:同学们都很努力,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种求长方体面积的方法,那么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更简洁些呢?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我将手中的长方体展开,大家看看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合起来看看,每个面都是由长方体上哪两条棱相乘得到的。学生依据刚刚讲的很快就得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发言踊跃。)

片断二:

1.请大家动手用直尺测量出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学那个具的长、宽、高,并计算出面积。

2.我们的教室不就像放大了的长方体盒子吗?我们现在就在长方体的教室里面学习,请各小组一起动手来计算教室的表面积。

3.我们放饮水机的柜子想要油漆,要油漆多少面积呀。

4.如果我们要给教室内部粉刷,就要扣除黑板和门窗的面积。

分析、反思:这是笔者在一堂名师公开课上所看到的,我们在上述的两个片断中,清楚地看到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老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看看、摸摸、摆摆等方法,学生不但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信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每个学生真正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范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喜欢求异、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因此,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

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流。

一、营造愉悦气氛,建立和谐关系

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有兴趣、有热情、有欲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自發专注,投入活跃、表情兴奋,愉快满足、乐于参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二、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一定的情景后,让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知识的呈现上,必须具有顺序性的知识,而不仅是结论性的知识。顺序性知识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了解得出结果与结论的过程和先决条件,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知识。并用直观性的教具,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直观演示和自己动手操作,去感知事物,获取知识。我们可以从这里的教学案例中看出,这位教师首先让学生拆开长方体,让学生自由去组合,想一想如何计算;然后通过自由拼摆,并自己去思考,找出自己计算的方法,再上前去汇报自己思考的结果;依据自己想到方式,推导出自己要的公式,并归纳出所要的最简公式。

三、小组学习,有效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小组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在班级实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养成团结协作精神。改进课堂交往活动,拓展学习活动空间,开展课堂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行数学交流,加强数学体验。在学生探索性活动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由发言,充分表达每个人的观点,以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从这堂课中也发现教师在课最后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测量教室,计算教室面积等,让学生将知识回归到实践当中。

总之,要让孩子自主学习还有很多注意点,还有待于有心人的发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总享受到阳光,享受到快乐。

参考文献:

让学生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篇4

一、精心优化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之所在。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才会产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 才能真正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这就需要优化导入环节。导入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端, 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激情的调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有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顺利地将注意力与思维转移到知识本身上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来主动参与。优化导入环节这已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变以往的千篇一律为丰富多样、新颖有趣, 定好教学的第一个“音符”。

1. 故事导入。

故事是学生的最爱, 采用故事来导入更能增强教学的形象与趣味性, 可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拥有灵魂与生命, 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强大的感染力, 进而使学生在听故事的最佳状态中进入数学新知的学习。

2. 游戏导入。

将富有娱乐性的游戏引入数学教学, 这样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水平, 更符合数学学习规律, 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之中,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而愉悦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上来。

3. 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在教学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教学优势。多媒体可以广泛地收集与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形象材料, 以直观的事物、形象的表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获取形象可感的材料, 化解初中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间的矛盾, 进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

4. 联系旧知导入。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新旧知识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新旧知识间找准结合点, 由旧知来导入新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又避免了直接学习的突兀性,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

如何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一直是新课程下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学生空有学习的激情是不够, 还需要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以教生的主体意识, 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我们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让学生真正成为参与者。

教师要放下权威, 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 走进学生, 尊重学生, 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主体,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进行教学, 而是要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设计教学活动,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提供空间,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明确学习目标, 真正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2. 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者。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探究性活动, 成为真正的探究者。这既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度,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 要让学生展开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3. 让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

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 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的平台。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新课程提倡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主体权, 但并不是只重学而忽视教, 而是要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必要启发与指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积极完成探究过程。

三、设计探索性问题,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发现的基石, 是打开数学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我们要研究提问艺术, 以巧妙的提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延伸学生的认知活动。简单的判断型问题, 只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直接判断, 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思维, 这样的提问也就失去了必要性。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将学生的认知活动推向高潮。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研究数学知识, 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提出具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 使学生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与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提问并不只是教师的专属权利,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善于挑战, 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运用, 而提出一个问题代表着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挑战教师, 提出不同的见解与解决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让学生切实感受探究的乐趣。在学生提问的过程我们要给予学生不断的鼓励, 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使学生对提问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享受学习 篇5

学习成为享受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初二5班的胡潇元,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享受”。

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20届“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设立,鼓励了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兴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人为读书写下的名言诗篇数不胜数。苏秦与孙敬的悬梁刺股,晋代车胤和孙康的囊萤映雪,西汉学者的敏而好学……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想必已是不胜其烦。那么,今天的我们是不是都有一种热爱阅读的习惯呢?随着科技的发达,书已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手机和游戏,我们很少再看见读书的身影。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要少的多。难道我国当真已经成为“世界上年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了吗?是的,据调查统计,我国人均每一天的读书量不超过15分钟。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多读书,读好书呢?

“读好书,交好友。行远路,做大事。”读书的方式不仅仅在于汲取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在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积累。如何与人相处,与人做朋友,也是一门学问。或许在书本上你并不能体会怎样与人相处,但在生活中,不断的经验和锻炼会让你慢慢懂得其中的一些方法。旅途中,生命中的行走也是读书的一种变相形式。旅途中,读到的是一份人文风情,是一份地理景观,或许是自然的奥秘,生存的技能。人生中,只有不断前行,一路披荆斩棘,才可能会收获。在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中,或许我们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是不要气馁,不要轻言放弃。这是一次人生的磨砺,也是一个我们成长时要跨过的坎儿。学习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有些同学觉得学习是一个包袱,是一个外界给自身的压力。其实不然,这取决与你的心态。学习可以变得很苦,也可以变得很轻松。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奋斗,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其实,学习与读书是相辅相成的。那我们如何做到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享受呢?第一,好读书。就算再忙,也要挤时间出来好书。利用好自己的碎片时间,多阅读,多学习。第二,读好书。好的一本书就如同良师益友,能更好的滋养你的精神和思想。第三,书好读,热爱读书,热爱学习,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享受。

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篇6

关键词:数学学习;享受;乐趣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身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吸收各学科的精华,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如解答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于是我说:“我们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被兔子提起来了。”“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创设的幽默氛围中,变得那么浅显,那么生动有趣,幽默,令学生们发出了愉悦的微笑。

二、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知情意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复习》一课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出示情境片:“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这是一幅寻宝图,寻宝图上这样写着:宝物距一块石头3米处。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如果用这一点表示石头的位置,(在黑板上点上一点表示石头的位置)宝物应该在这个图的什么位置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于是都积极地想办法画出宝物的位置。学生汇报探索过程时追问:一共有多少点呀?这应该是一个——(对,一个圆)。“为什么是一个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个圆的。(用圆规演示画出圆)……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动手画宝物有可能在的位置,通过探索与实践后,接着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宝物会在这个圆上?究竟什么是圆?圆有什么特点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有关圆的探究中,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并由此拓展加深了对圆的认识。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让学生通过自由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学数学,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设计物品的包装,计算哪种包装材料比较节省;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设计优惠物品购买方案,计算怎样购物花钱较少等活动,既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组织学生“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和用学号描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游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掌握新知,享受获取新知、运用新知的喜悦。

在学习方式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讨论、争辩,促进学生的发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合作交流中同样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让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给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使这一课的重难点被轻易地突破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是鲜活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给全体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给学生一片自主的蓝天,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享受数学,享受快乐!

利用情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享受 篇7

摘要: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利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学习语文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关键词:情感,学习,享受

语文课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 其中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丰富的阶级情感和社会道德情感, 因此, 语文教学要求和特点决定了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仅要赋予学生雄厚的汉语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特别是语文教学中, 教师能恰当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在享受中学习语文。所以, 激善于运用语文教学的特点, 激发学生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发情感, 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国家教委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处理好语文知识的传授, 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情感教育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语文课则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首选基地。首先, 语文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语文教材选文标准上来看, 一定要“思想内容好”, 即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 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世界观。这些文章或抒发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如《沁园春.长沙》;或宣泄对黑暗社会的愤恨与仇视, 如《纪念刘和珍君》、《包身工》;或表达了对科学创造社会进步的欣慰赞赏, 如《飞向太空的航程》;或反映了对某些事物所悟所感, 如《六国论》、《劝学》等等。这些内容丰富而情感高尚的文章, 成为学生人生观塑造、心灵净化的源泉。从语文教材所选文章的形式看, 要么结构严谨精巧, 要么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要么语言鲜明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出什么样的情感。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会处处洋溢着热情, 其一颦一笑、一笔一划、举手投足之间, 都会自然流露出对事业的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而这些情感一旦辐射到学生的身上, 必会在他们心灵的深处打上美好的烙印, 使他们在感受美好情感的同时, 召唤起自身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 自觉的投入到神奇无比、深邃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去。与此相反, 一个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仅仅出于对职业的需求, 不把教学当成事业的敷衍了事的教师, 会在教学中毫无情感, 自己不激情澎湃, 学生也会死气沉沉, 学生兴致索然, 避之尚恐不远, 哪能谈得上学好语文呢?由此可见, 学生情感的培养, 教学效果的好坏, 取决于教师的情感激素的激发和引导。若要做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除了具备扎实的业务基本功之外, 还要锤炼思想情感, 对教学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 同时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谁能养气基天地, 吐出自足成虹霓”。语文的教学过程是贯穿情感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学由情导入, 经由情感的起伏跌宕, 最终使情感得以升华, 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激情饱满, 利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激情中去品味学习语生动, 文章具有形象美、艺术美、科学美的特征, 它们蕴含着强烈的感染力, 能时时处处打动学生的心。因此, 优秀典范的课文是陶冶学生心灵、净化学生情感的良好土壤, 为情感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 情感是作文创作的灵魂。自从话题作文诞生以来, 题目中往往有这样启发性的提示“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吗?”“可以写你的感受、体验、看法”等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要文的乐趣。从对语文教学的感知、认识入手, 激发情感。通过对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阅读, 如默读、朗读、范读、带读等等, 能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 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教育。通过对从课文内容入手的系统知识讲授, 教师能将情感渗透到各个方面, 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的介绍之中, 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概括之中, 人物、景物的分析之中, 写作特点的总结之中, 让学生感受出分布于作品各个部分的情感因素, 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 陶冶心灵、净化情感、提高学习求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高考《考试说明》中也明确指出作文要“感情真挚”, 其内涵是指在作文中能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 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审美角度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但由于我们以往在激发学生情感上做得不够, 翻开学生的习作:有的唱高歌、有的说假话, 有的寻章摘句、有的胡编乱造, 内容单薄, 语言苍白, 毫无激情可言。所以, 怎样激发情感, 怎样写出真情确实成了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感受生活, 从心灵体验出发, 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谈到“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他主张写物, 要真实而不造作, 抒情要真实而不虚假。很难想象, 一篇材料失真、胡编乱造而成的文章能够抒发真情, 打动人心。唯有描写真实的人生, 抒发真挚的情感, 才能使文章有信度, 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冲击力。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 就应该指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走向真实的社会, 用饱含情感的双眼去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抒写自己的心灵体验,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反映自己认识的生活底蕴, 就不愁写不出真挚动人的好文章来了。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进行交流的活动, 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共振、心灵的碰撞, 能求得实现目标的一致性,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语文的兴趣。从对语文情感的体验、想象入手, 升华情感。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调动记忆的情感体验, 将它们与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对应起来, 触景生情, 缘文想情, 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的佳境。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如临其境”, 能够让他们爱作者之所爱, 恨作者之所恨, 怒作者之所怒, 化作者之情为己之情, 进而实现学生情感与作品情感产生共鸣的目的, 从而使作品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以丰满和升华。从教师的言行入手, 激发情感。教学中, 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哪怕一个点头, 一次微笑, 哪怕一次无意的肯定表扬, 都会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千重波浪, 哪怕一句玩笑, 哪怕一点激情再现, 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都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使他们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和享受。从课文的情感迁移入手, 创造情感。通过口头或笔头的训练, 使学生对已经取得的情感进行迁移, 直接运用于口头的表情和书面的达意, 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学生保持、巩固已有的审美情感, 不断地丰富完善自身情感, 将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尚的思想感情、优良的意志品质、完美的人格特征的一代新人。情感, 是教书育人的首要前提, 也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 只有调动和发挥情感作用, 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篇8

那么如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创造出让学生有所感受, 能留下难忘印象的学习活动呢?我想, 作为教师,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尽自己所能让学生体验更多的经历, 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 一切智慧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悟数学的魅力。如教学“铺地砖”一课, 学生在做题时是不会与生活联系起来的, 更很难感受到父母装修时的精打细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老师最近新买了一套房子, 其中客厅的地面需要铺地砖。客厅是长为64dm, 宽为36dm的长方形。现在有两个装修公司送来了报价单, 请同学们帮忙选择一家合适的装修公司铺地砖。

美达公司设计方案:地砖规格:6dm×6dm;地砖颜色:白色云影石;工程金额:1900元。

爱家公司设计方案:地砖规格:8dm×8dm;地砖颜色:浅黄色云影石;工程金额:2000元。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 选美达公司的, 价格便宜;有的说, 选爱家公司的, 地砖大;有的说, 老师喜欢什么颜色的, 就选哪一家的;还有的说, 计算一下成本, 比较哪家公司的成本低、价格合理, 就选择哪一家……

同学们通过市场调查和计算, 得出如下结论:美达公司成本为1280元;爱家公司的成本为1600元。有的提出选美达公司, 这家公司的成本低。有的说, 美达公司挣了620元, 爱家公司只挣了400元, 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 应该选爱家公司, 成本高质量可能会好一些。有的则提出, 要和爱家公司的老板讲讲价, 如果也用1900元搞定的话, 那老师就会更满意了。

这节课学生们学习兴趣十足。通过我的生活化教学, 学生有了这样一节数学课的经历, 若干年后装修铺地砖时, 他一定会想起这节课上他是怎样选择装修公司的, 怎样讲价钱的, 怎样成功地帮助老师解决装修难题的。我想这就是数学课的价值, 数学课的真谛。

二、灵活的教学思维, 变幻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地生成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那么这就要求教师有灵活的思维能力, 灵活的教学方法, 从而有意外的收获。如“铺地砖”一课, 我本来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选择好装修公司后简单小结, 然后做几道练习题结束此课, 可这时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 提到了讲价的问题。话音刚落,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这时我及时做了调整, 练习题可以下一节课再做, 而讲价这一环节不能错过, 它会给学生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我顺水推舟地说:“真好, 那我们就来想一想怎样和爱家公司的老板讲价。”同学们的思维再一次迸射出火花, 纷纷发言展示自己的讲价技巧, 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当我问同学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时, 同学们的回答画龙点睛地诠释了数学课的价值所在。学生一直在体验着学习的快乐, 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大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总结出更好的方案解决问题, 合作非常愉快, 收获远远超过了“数”的范畴。在同学们的掌声过后, 我适时地总结板书了一句名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并对学生提出殷切希望, 激励他们挑战知识, 体验成功, 为整节课做了完美总结。

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数学课堂提倡给学生多一些探究性的活动, 体验合作的力量,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 应让学生认识到, 课堂上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留下难以忘怀的学习体验。在“铺地砖”这一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合作探究的环节, 一个是如何计算成本, 另一个是如何讲价钱。在第一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内纷纷发言, 出谋划策, 集思广益, 最后形成了计算成本的基本步骤。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更是积极活跃, 热情高涨,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那兴奋的眼神和精彩的发言表明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陶醉了。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美妙, 学习可以如此愉悦, 思考可以如此幸福。

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享受 篇9

一、巧妙设计, 精心策划情境氛围

一节好的数学课, 如同一个藏着众多快乐、享受、信任、情感的乐园。要创设出一种生动活泼, 学生都想参与的愉快享乐的课堂气氛, 游戏、谜语、故事设疑、比赛等经常要穿插其中, 同时还要注意运用插图、挂图、投影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这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化”的学习, 而是一个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的“立体化”的学习。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安排了“师生竞赛”的游戏———学生随意说一个数, 看谁最先判断其能否被3整除, 不管数字多大, 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获胜, 太神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判断出能被3整除的数呢?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 布阵设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激励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没有感觉这是在上课, 好像在游乐园玩一样开心。

二、敞开心扉, 融洽师生、生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非常重要, 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学习, 并且都能学好,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让学生敢提问, 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鼓励敢于提问的学生, 对学生这种敢说敢想敢疑的精神要大加赞赏, 经常不断调适, 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信任。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场景, 上课时老师宣布课题后问:你们想了解与之相关的什么知识吗?你们已知道哪些知识?谁能说一说?师生、生生关系融洽的班级讨论、学习的气氛就会非常热烈, 在这种学习气氛中, 学生也更加主动、自信、大胆、活跃。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有学生感觉到, 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都不相同但比值却相等的现象与已经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类似之处, 很多同学就吵着提问:“这三个性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随后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的提问是学生发自内心的, 是他们积极思考后自然想要的, 是没有压力的, 他们快乐地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

三、动手操作, 体现新型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啊,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 经过分析和思考, 形成准确的表象, 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探究规律。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时, 要求学生在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中, 任意选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分组操作后, 结果有的组学生围成了三角形, 有的围不成三角形, 学生就感觉到疑惑了。这时候, 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结果发现:凡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两根短棒搭不起来, 或不够搭第三边, 或正好与第三边重合, 因而推论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再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结果又发现:其中两根小棒之和都超过第三根小棒, 因而推论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果不去动手操作实践, 学生可能无论如何也不能直观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四、实践练习, 体验有用的学习乐趣

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加以巩固, 强化训练, 这时候教师不要认为只要多出一些题目做一做就行了, 题目一定要有选择, 如基础题、典型题、一题多用题, 题目的结构形式、题型变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有新意、有创造性、有现实意义, 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是有意义的、有用的、有价值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也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样一来, 学习的成果在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运用, 学生才会有满足感、成功感,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学生享受学习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促使其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体育思想与其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就始终把体育运动贯穿于生活教育的整个过程。每天早上学生起床后, 先通习拳术, 然后根据各人的体质和兴趣, 分别练习刀、枪、剑、棍、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 并经常举办学校运动会, 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30米赛跑等各项运动, 这些体育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精神。但我们不难发现,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以竞技体育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 使得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在向学生讲解示范、传授动作技能技术, 学生被动接受, 毫无快乐可言, 这实际上是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导致他们对体育课深感厌倦。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所限, 他们喜欢的体育往往不是要为了掌握某种技术, 而是因为对生活中某种运动项目的兴趣, 为了和同伴“玩”。

小学体育课很多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 目的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并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如教学《投掷垒球》时, 我们根据学生平时生活中喜欢玩丢沙包的特点, 尝试把垒球换成了沙包进行教学,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丢沙包、游戏沙包投准比赛、沙包投远比赛等游戏, 教师抓住时机提醒并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投掷技术。这样在师生共同营造的“玩”的氛围中, 学生玩得开心, 不知不觉也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同样是投掷轻物, 但把垒球换成了沙包,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再有, 教学水平———教《跳跃》时, 我们设计了模仿小青蛙跳荷叶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知识出发, 引导他们对跳跃产生兴趣, 并开动脑筋思考怎样跳得远。再如, 发展水平———学生的运动综合能力和培养其团结合作精神的主题教学, 我们创设了快乐的动物运动会的情景。在音乐伴奏下, 戴着动物头饰的学生兴高采烈参加了袋鼠跳、小马跑、青蛙跳、猴子接力跑等项目的比赛, 学生们对此乐此不疲, 完全陶醉在比赛之中……

把体育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运用形象化、儿童化教学, 可以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可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多种能力。这样, 体育课给学生的感觉也不再是一门枯燥的“运动训练课”, 而是能够享受快乐的一门课程。

二、联系生活实践, 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 意志品质、自信心、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往往会得到提高, 而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注重体育的自强教育, 他把学生现在的体育学习与学生将来的生存、创业、竞争、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充分联系起来, 明确在体育中注重自强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现状: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他们绝大多数都很娇贵, 稍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往往不知所措, 甚至一蹶不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对他们进行自强教育。

传统的体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能力, 而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忽视, 而大多数的体育项目只能在“社会”环境即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无论是个人运动项目还是集体运动项目, 学生在学习中都需要合作。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注意了营造民主、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 下意识地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如在小篮球教学中, 我们改变了以往学生个体练习的方法, 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探讨篮球传接球、运球、投篮等方法, 也许学生没有专业运动员的动作那么好, 但他们在练习和探索中所得到的体验和快乐却是别人得不到的。教师可以及时辅导学生, 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而同时, 他们和别的小组比赛时将是一整体, 他们为了比赛的胜利, 为了集体的荣誉, 从课的开始到小组比赛的结束, 他们都是积极的、主动的、和谐的、合作的。再有, 在平时, 我们开展了班校级拔河比赛、接力比赛、运动会、广播操比赛, 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合理竞争、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 这些运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合作交往能力, 提高了他们自信、意志品质和情绪调节能力, 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也能迁移到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延伸课外生活,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促使其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陶行知在《教师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教学方法要采用自己的方法, 启发的方法, 手脑并用的方法,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的教育以克服片面的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和主张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的理念十分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指出:“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认为:“从活动场所来讲, 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体育课程应是学校体育活动场所与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结合产物;从参与者来讲, 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是教师和学生的事情, 体育课程需要学校及其他人员、家长、社区健身指导员的共同参与。”综上观点, 我们认为体育课程应该包括学校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 应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促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余暇时间来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1.积极开发学校体育校本课程, 坚持开展大课间活动,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2.成立班级俱乐部或代表队, 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课或课余时间开展比赛或锻炼。

3.成立学校乡村少年宫、表演队、兴趣小组、业余训练代表队, 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组织学生参加家庭、社区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源于生活, 体育也应回归生活。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联系生活来为学生创设学习和锻炼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和运动兴趣, 引导他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真正享受运动的快乐;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从而达到体育为健康、体育为生活的目标。这也正体现出陶行知先生始终坚持的一个观点:“教育的本质———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闸述了生活教育的真谛。

摘要:“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 给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 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这样来评价新课程改革。对于体育新课程这一领域而言, 我想,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我们怎样让学生摆脱以往竞技体育的禁锢, 怎样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 从而得到真正的快乐?为此, 我们提出了“生活化体育”的理念:在设计体育教材教法时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要贴近实际生活, 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篇11

【关键词】自学;指导;激发;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作文,这就要求平时在上课过程中适当地自学指导,让学生先学。先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学生预习前要有目的地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学生预习四步骤

(一)粗读教材,了解大意

看要学的是什么内容。先将课文粗读一遍,标画生字词、优美字词,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写人的文章按照什么人干了什么事,写景的文章按照什么景物有何特点,议论文按照作者提了什么观点得出什么结论。

(二)细读文章,研读重点段落

教给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课本上勾划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可以根据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分析重点段落中字词句的好处,可以就重点段落中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想或进行必要的联想或就好的句子仿写、续写,要做到手不离笔,圈点勾画。

(三)试做练习,当堂达标

自己完成上述任务之后,可结合基础训练或配套练习,及时检查预习效果和巩固、深化知识系统,从而为上新课作些必要的准备。

(四)记下难点,课堂提问

自己读完文章并完成一系列任务之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一定做好标记,可以先和同桌或前后同学商量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并反思学到了什么新的思路。

在教学鲁教版九年级上《晏子使楚》时我就运用以上方法,先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进行预习:

①给生字注音;②一句话概括文章故事?③楚王三次怎样侮辱晏子,燕子又怎样反驳的?④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你读后有何启

示?

学生如果能够根据这些题目认真预习,也就基本上能够理清全文的主要内容,把不会的自己标记好,听起课来也就有的放矢,效果也会更好。

二、自学指导五要求

(一)认真思考

自学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若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也可适当地做点批注。

(二)虚心请教

在自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经过独立的思考,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讨论,必要时要向老师请教,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课前,以便课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问题。

(三)要认真做好自学笔记

写自学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语文自学笔记主要包括三部分:本课的重点字词、本文的段落梳理、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四)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

要保证自学的质量。不要因自学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都钻透。

(五)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基础好的可以多看,稍差点的以双基为重。这也正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

三、自主学习效果检测四步法

(一)让组长检查学生

一开始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还做得不错,但时间一长,一些平时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开始偷懒,由于时间关系,老师查不了那么多,这时可把班级以4人为单位,组成十二个学习小组,指定学习组长,检查课文读的情况,读得好的表扬并给予加分鼓励,读不通顺或不熟练的,小组长会让他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一直到读熟为止。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仅仅让学生用嘴去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还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学生必须思考质疑,才会让预习向纵深发展,才能使预习更有含金量。于是我要求学生,边质疑,边思考,并在书上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没想到竟有部分学生在预习后的第二天,能主动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和四人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合作预习吗?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有了小组长的监督检查,学生课前读书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基本上学生在上新课之前能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出来。

(四)重点关注后进生

我们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亲自检查后进学生的预习,这些学生要求他们读课本上的文章,不要求速度有多快,注意停顿,多读几遍,做到不回读,不添字漏字,不破句就行。达到这个要求后再要求他们出声慢读,留给自己思考和细心感悟的时间,并随时用笔圈画。我们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能积极主动地自己去完成,真正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自学,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离开老师后自己能真正读书、作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激活我们的课堂,真正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

学生享受学习 篇12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进入初二阶段, 随着中考科目的容量增加和难度提升, 对学科的兴趣开始出现分化, 而且日趋明显。对于学得较好的科目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感, 而相对薄弱的学科则凭个人喜好去选择性地吸收, 长此以往, 最直接的后果则导致偏科现象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诸多因素, 比如家庭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的影响、教师态度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人基础的影响、学习积极性及毅力的影响等。如何协调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关系, 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客观因素的积极影响带来学生主观因素的本质变化, 成为我们研究课题的关键所在。

学生能否较大程度地挖掘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取决于其学习积极性, 而促使其主动学习的主导因素在于其学习兴趣的程度。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持之以恒地去学习, 也不会把学习当成沉重的负担;反之, 则会消极怠工、马虎拖拉、被动接受。因此, 对于学习的兴趣程度是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因素,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水平。

通过对所教班级近两年的教学实践研究, 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策略去尝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是一门通用性语言,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平时课堂内外的笔头训练量已基本达到要求, 给学生提供一种贴近生活的行之有效的会话情景去锻炼、交流很重要。多数学生把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 以为只要笔头考试取得高分就行, 殊不知张开嘴巴去读、去说、去交流才是硬道理。所以根据初中生生性好奇、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 我建议策略一是组织一些他们乐于参加的课外活动, 避免枯燥乏味的应试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所有的学习热情。比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结合课文排短剧、唱英文歌, 增加学英语的乐趣;观看教育性题材的原声电影,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等。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是中考中主观题分值占有较大比例, 所以指导学生以点到面、夯实基础;活学现用、举一反三也很重要。我建议策略二是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根据实际学情将重难点化整为零、逐个突破、逐层渗透, 尽量帮助学生扫清学习英语的障碍。学生对英语所产生的兴趣倾向性在后天受教育及周围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体差异。认真研究一下那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因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情况就会发现, 他们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阶段性恶性循环, 不感兴趣—不花时间—成绩不好—丧失信心—不愿意学。所以帮助学生解忧排难,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成为改善教学效果和帮助学生提高的关键。如何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 并能使学生易于理解、融会贯通, 我做了很多尝试和调研。在备课时我反复琢磨学生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是理解不透的地方, 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讲练结合, 并能穿插中考题逐渐升华。比如说英语中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 我就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造一些简单易懂的句子, 先让学生听懂、会讲, 然后在不同的情景中利用合适的时态造句, 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时态的用法, 最后再归纳所学过的时态在结构及用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归纳起来就是:精讲精练、及时归纳;以点到面、逐层渗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实践证明, 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某知名学者曾说过, 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 就会激发前所未有的兴趣, 从而挖掘学习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长期学习上有困难, 就会产生挫败感, 从而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疑惑。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鼓励的力量,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他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提供难易适宜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在他们遇到挫折时, 少一点训斥指责, 多一点帮助鼓励, 使他们能够从小成功中体会到大乐趣。

总而言之, 在教学活动中, 应采取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他们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 从而创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贺翠玉,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A], 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五辑) [C], 2010年。

[2].常建国, 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13期。

上一篇:农村道路路基施工问题下一篇:引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