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音乐美

2024-09-10

让学生享受音乐美(共7篇)

让学生享受音乐美 篇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人都需要欣赏美、追求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种类的美学宝库, 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它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充分认识到“美”的独特魅力, 认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那么, 如何让语文课堂“美”起来呢?

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 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他们也有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 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 有幻想的世界。让学生通过分析, 生动、具体的描写, 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 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 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做对比, 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 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其次, 创设具体感兴趣的情境感染学生, 从中享受到语文教学中美的体验。

一、创设情境, 享受学习氛围的美

生动优美的导语,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 导入《春》一课时, 我满怀激情地说:“一提到春, 我们眼前现出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 我们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无尽乐趣;一提到春, 我们就联想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佳句。今天, 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写春的内容很多, 我们读读课文, 想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 充满激情, 意境深邃, 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精读词句, 享受品味的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 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这种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 可以陶冶思想情感, 进行审美培养。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话中的话, 字里行间的话。”因此, 要充分体会课文的美感, 还要咬文嚼字, 把蕴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教学中, 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 能创设联想情境, 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发散思维, 享受再创造的美

素质教育要加强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 还应该在教学中以作品中描述的形象作为诱导, 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 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 学生对语文教学美的需求日趋强烈。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有看不完的美妙事物, 有感受不尽的真、善、美, 有艺术的享受、审美的提升。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美的氛围, 在文章中感受美的情趣, 在咀嚼中提升美的品味, 在想象中进入美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魏书生, 张彬福, 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薛金星.九年级语文《中学教材全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教师读本)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美 篇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需要欣赏美,追求美。即使是羽翼未丰的中学生也渴望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种类的美学宝库,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它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语文课自然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重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里,越来越多的教师已充分认识到“美”的独特魅力,认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美”起来呢?

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

其次,创设具体感兴趣的情境感染学生,从中享受语文教学中美的体验。

一、精读词句,享受品味的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培养。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因此,要充分体会课文的美感,还要咬文嚼字,把蕴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境,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地”和“钻”既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又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两个词也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和情感。而“嫩嫩”“绿绿”这两个叠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小草娇嫩、翠绿的特点,使人顿生怜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词句,自然能使他们尝到美味佳肴。

二、发散思维,享受再创造的美

素质教育要加强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应该在教学中以作品中描述的形象作为诱导,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飞向更美的世界。如《化石吟》一文,在观看化石的图片后,播放音乐《昨日重现》,学生随着音乐遐想,在想象中开始朗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向我们讲述的神奇故事从他们的联想中再造出来了,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了。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

让学生享受音乐美 篇3

一、以“情”入“情”, 让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形式多样的情境诱导法, 是要引导学生产生“心中有情”、“脑中有景”的模式。音乐是由情感引发的, 不管是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还是脑海中无形的想象, 都是通过有效的情境诱导展开想象, 激发出情感共鸣, 进入用心感悟阶段进行音乐享受的。音乐课中任何一首作品的学习, 直接点题的导入法或是其他直白通知法都总会显得很机械、很单一, 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很难让学生进入音乐领域进行审美感受。如二年级歌曲《大海》的教学, 我设计了情境导入, 开始给学生听一段有着不同乐器模仿涨潮的水声、鸟叫声、大海般情境的轻音乐,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进入到无限的想象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听到了什么声音, 这样的声音在哪里会出现, 学生脑海里想象出的各种大海景象被他们滔滔不绝地道来。而紧接着我通过视频图片展示的大海景色, 更是让学生的兴趣提升到了顶点, 他们仿佛游玩在大海边, 尽情感受音乐带来的美, 而歌曲的演唱他们更是陶醉在其中, 把对大海美景的喜爱在歌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以“唱”引“唱”, 让学生真情流露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将现代技术的多媒体资源和教师自身范唱的优势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音乐中的美呢?在实践中, 我在教学生会唱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钢琴、录音磁带及各种乐器等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现代教学资源, 结合自身的范唱, 让学生能真情流露地演唱音乐作品。避免了在过去音乐课堂中师生都拿着一本书, 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练唱, 没有更多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和刺激的教学方法。

歌曲的演唱从多媒体的录音中播放出来, 能让学生从录音演唱中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 熟悉歌曲的旋律, 感受歌曲伴奏的音色, 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这个媒体的利用很关键。而教师的范唱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老师直观的范唱, 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唱口形和表情、演唱时的姿势和情感表达的形体动作, 更能达到对歌曲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如四年级的《茉莉花》教学, 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录音演唱, 学生能把歌曲学会, 可是演唱的情感表达却让人感觉很木讷、很呆板, 演唱的声音很苍白。听完这样的演唱, 我跟学生说:“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演唱的《茉莉花》?”学生很兴奋地说:“想!”当我富有表情完整地把歌曲演唱完后, 学生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掌声中我想学生对音乐中美的感受应该得到了更深层的体验, 于是对学生说:“你们可以模仿一下老师的演唱吗?或是唱出比老师更好的歌声来?”学生很自信地说:可以。我弹起了钢琴, 学生模仿着我刚才的神态、表情、姿势等, 美丽的茉莉花此刻从学生的歌声中表达出来, 显得是如此的美, 慢慢加入乐器伴奏, 声音的变化更是让我陶醉。

三、以“动”导“动”,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妙

音乐课堂是一门动静结合的课堂, 是最能引起学生活跃、兴奋、激动的课堂。作为音乐老师如何把握好这样一个既快乐又活跃的课堂, 是比较大的挑战。把控好快乐、活跃课堂的度, 就会让学生在这快乐、活跃课堂中收获无穷的乐趣;但是把握不了快乐、活跃课堂的度, 就会使课堂中的学生处于一个凌乱的场面。通过以“动”导“动”的指引, 将快乐、活跃的课堂调控在正常的范围中, 把音乐的独特语言融入其中,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妙趣, 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过分地处于活跃状态时, 我用打击乐器敲起节拍:“哒———哒———哒哒哒”, 学生跟着我一起拍打, 我再强调说:“看看哪个可爱的孩子拍打的节拍最准确, 老师把乐器送给他玩一玩。”好玩心态的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过来。再次看到学生放松行为产生时, 我就弹奏着音阶:, 唱着:小朋友, 你在做什么?再弹:, 唱:①小朋友, 来唱歌, ②小朋友, 不说话, ③小朋友, 看老师, ④小朋友, 背坐直, ⑤小朋友, 跳一跳……学生既能在这活跃的课堂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又能享受着有趣语言与美妙音乐的结合, 何乐而不为呢?

用这样以“动”导“动”的独特音乐语言提醒, 能很好地调控快乐又活跃的课堂, 学生也会很乐意享受这份独特的提醒方式。而且, 在以“动”导“动”的引导中, 把心中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带入到音乐世界里, 尽情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妙趣和感动。

四、以“趣”激“趣”,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将乐理知识贯穿到音乐课堂是走进音乐的起点。如在认识四分音符时, 我就直白地说:“X就是一个四分音符, 它只有一拍, 读ta (同塔) 。”说完学生呆呆地看着我, 没有任何反应的表情让我惊呆了。我思考我的教学哪里出了问题?原来我忽略了:乐理知识是学生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的东西, 它虽然是音乐中的内涵, 但同时它也是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的抽象知识, 而我却用了苍白又直接的语言教学, 让学生感到枯燥而又深不可及, 使学生对它兴趣大减。如何能让学生接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并通过它来深入感受音乐的美、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呢?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好奇和探究心理, 我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以有趣的儿童化语言激发学生走进有趣的音乐世界, 开始实施我的童趣教学:“同学们, 今天有个新朋友想来认识你们, 它已经躲在一个你们看不见的地方观察大家上课的表现了。”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 睁大强烈求知欲的眼神看着我, 语言的贴近也促进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它要开始说话了, 你们听———X:小朋友好, 我的大名叫四分音符, 我父母为了方便叫给我取了个小名还是英文版的叫ta (读塔) 。可是因为我不爱吃饭, 因此个子总是长不大, 所以我永远都是只有一岁, 也就是一拍, 希望大家别学我这个坏毛病哦, 在歌谱中你们看到我就拍掌一下, 我就知道你们是有礼貌地在跟我打招呼了。”学生的神情发生了变化, 那清澈的眼神发出了明白的光芒。再如教学重复记号║:: ║时我跟学生介绍:“这个特殊的标记叫重复记号, 他们长得像是一对特殊的双胞胎, 有一条粗粗的腿和一条细细的腿加上两个眼睛, 他们时刻都会照看着对方, 像照镜子一样, 会先看到两只眼睛, 再看到一条细细的腿, 最后才看到一条粗粗的腿。如果在歌谱中看到他们站在那, 就要把这段歌谱重复唱两遍, 他们才听的清楚你们美妙的歌声哦!”学生用力点点头, 证明着他们听懂了。

学生在有趣的儿童语言中掌握了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也走进了有趣的音乐世界里, 体会到音乐的美, 这就是快乐课堂的展现。而产生趣味的方法也很多, 只要教师巧于设计, 定会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 真正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找到情感上愉悦的状态, 快乐地学习, 幸福地生活。

让小学生享受快乐的音乐教育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享受快乐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孩子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无论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教师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自身特有的价值,不能仅作为教育的手段,更应作为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不仅培养和提高孩子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更是使孩子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并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及着人们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地陶冶作用。音乐又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因此,培养孩子享受音乐课堂独有的魅力,成为当前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符合学生的兴趣,适合学生的特点

音乐教学中,教学形式和内容应该丰富多样,可以进行欣赏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其学会欣赏美,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艺术的神奇:也可以进行创编活动或与其他领域进行整合,如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音乐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既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利用现代化设备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合理处理聆听音乐与观看视频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主动参与和自觉探究,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只有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依据学生的认识天性,为学生留出课堂空间,留出快乐天地,留出了主动学习的时空,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音乐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可表现因素,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不仅学到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

三、树立可亲、可爱、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形象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老师应该是美的化身: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老师应该是爱的使者。音乐老师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活泼大方:音乐老师不一定热情奔放,但一个赞许的眼神就能让学生久久陶醉。尤其是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十分留恋幼儿园老师的温柔可人,而小学老师由于负担着更重的教学责任,容易给学生造成严肃'难以亲近的错觉,使学生产生失落感。这时,老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瞬间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业务能力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明确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尝试各种教学方式,重视知识的传授。其实。每个人都有音乐天赋,好的教育能使这种天赋保留和发展,不好的教育则有可能扼杀这种天赋。

让学生享受音乐美 篇5

1.1 语文学习需要“美育”

语言文字是一种美的艺术, 品读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语文学科是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 它不仅教会学生字、词、语法, 更要教会他们品读语言文字, 领悟其中深邃的美感。那么如何引领学生从浅层的认读过渡到深层次的体悟?笔者认为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首先教会学生认知美、体会美,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在这个寻找和发现美的旅程中, 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获得运用语文创造美的成就感。概括的说, 在语文学习中贯穿审美教育能教会学生审美, 同时, 审美品位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兴趣。

1.2 素质教育要求“美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小学教育早已不再唯成绩马首是瞻, 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均衡发展, 更要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和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审美能力, 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个性, 达到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 在对学生的智力和品德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和审美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不仅是小学教育阶段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 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审美人格呼唤“美育”

“审美人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格的较高层次。从美学意义而言, 指风度和格调, 特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 达到审美境界, 表现出个性、自由及创造等基本特征。”具有审美人格的人能深刻感受人的生命活动、感知生存状态、感悟生命历程, 是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升华。而这种较高层次人格的获得并非与生俱来, 它需要人的审美品位在现实中不断升华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这无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审美的教育非常必要。

2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 抑扬顿挫——品读美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直接途径也是首要任务便是品味语言美。汉语既博大精深又优美生动, 它的细腻与准确, 隽永与深刻是任何语言不能及的。小学语文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接受特点精心编排教材, 其语言生动凝练、艺术形象多姿多彩、抒情细腻热情洋溢, 文章既各有特色, 又具有普泛性, 集中地呈现了汉语之美。因此, 在课堂上, 我们应当在充分挖掘课文的语言美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 渐渐培养他们享受美的乐趣。

2.2 披文入情——感受美

感受意境美, 是开展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凡是佳作名篇, 都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 学生很容易在阅读的过程中透过纸背感受美。如果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适时地启发、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 那真可以称得上事半功倍了。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氛围、示范阅读、引导想象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从而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得到升华, 达到更为完美的意识境界。比如在《最后一头战象》一文的教学过程中, 一位教师创设情境, 让学生随着凄婉的音乐阅读战象嘎唆一步步赴死的语句, 又通过自己浑厚煽情的旁白来补述课文的背景。老师讲的投入, 学生听得入迷, 朴实简单的语句却仿佛把师生一起带到了嘎唆的身边, 好像亲自目送它走完了生命中最后一程。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丰富与优美, 启发他们对美的感受, 进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2.3 身心浸润——鉴赏美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十分丰富, 兼顾到美学的诸多方面。有自然环境美, 如《黄山奇石》、《日月潭》、《鸟的天堂》等;有人物形象美, 如《桥》、《金色的鱼钩》等;有社会生活美, 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搭石》等。但是, 一般情况下, 任何一篇文章, 都不是在单纯地展现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 而是作者自身情感和表达意向通过或简明或华丽的语言糅合渗透在文本当中的。俗话说:“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 这就需要读者身心浸润在文本中, 体悟其审美意蕴, 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契合。与此同时, 身心浸润是长期濡染和积淀的过程, 是学生长期润泽在教材习得文化的历程。因此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品读感受语言美, 培养其审美能力, 从而形成自己一定的鉴赏能力。

2.4 内隐外显——创造美

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不仅懂得欣赏美, 更会创造美。创造美, 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因此,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创造美。在课堂中可以着重在朗读, 习作, 书写等多方面启发、练习, 当审美趣味延伸到生活中也可以让孩子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活乐趣, 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达到自身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3 审美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3.1 浓情于课堂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 自己首先要被文本吸引, 产生共鸣, 才能将这种情感带入课堂。这样既能激活课堂气氛, 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感染着学生, 激起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深深的共鸣, 师生一起沉浸在这美好情感的氛围中朗读、学习, 令人美不胜收。

3.2 妙语满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 最扎实的基本功就是语言表达, 因为除了“身教”, 我们更重要的还是要“言传”。教师的语言有着神奇的魅力, 它们或生动形象, 或幽默风趣, 有时逼真亲切, 有时自然而又充满情和义。它们让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这样的语言不仅能使教材化难为易, 而且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3.3 节奏美课堂

在评课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评价有些老师的课太“平”了, 这个“平”并不全指教师的语言不够抑扬顿挫, 更重要的是说这堂课的教学节奏没把握好, 很平淡, 以致很平庸。在注意了细节体现美的同时, 我们也要关注教学节奏作为一个整体, 如何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一堂有起有伏, 张弛适度的课既能有效减轻学生身心的疲惫, 又能唤起他们追求新知识的喜悦感。因此教师在对课堂结构和节奏的把握上应该设计富有弹性又充满节奏之美的教学, 从而使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 同时还感受到了美的体验。

3.4 板书亮课堂

板书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精华, 也是展示教学之美的舞台。富有创意的板书像一件凝结智慧的艺术品一样给人惊艳的美感。富有艺术美的板书首先要做到内容美, 内容精炼, 线索分明, 重点突出。其次还要形式美, 布局合理, 条理清楚, 具有立体美、对称美、造型美。同时还要书法美, 字迹工整, 美观大方, 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5 巧用多种媒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电教手段形式越来越多样灵活,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需要, 借助声像感知, 引导整体美。也可以图文对比, 品味语言美。还可以展现优美景物, 鉴赏自然美。在讲解人物类文章时可播放人物事迹, 领悟人格美。适时选用相应的电教媒体能帮助教师紧扣文章题材, 剖析意境美,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自觉接受形象美的教育。

4 结语

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处处充满着美, 教师应引导每个学生从教材、教学、学习中寻找美, 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并着力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但在实施过程中还要防止在理论上过分夸大美育地位以及实践中将审美教育庸俗化、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审美教育不是“赶时髦”, 不搞形式主义。教师不仅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情感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 而且也要让学生产生心理愉悦、精神满足、情感共鸣, 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想认识, 进而使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以及完善人格。愿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洋溢着浓浓的教学艺术美, 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学艺术美。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确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能以审美能力促进阅读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地位低微、学生审美想象空间闭塞、教师教材本位思想的局限等现状, 将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以及审美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对策探讨[J].教育科学, 2009 (2) .

[2]聂秀芳, 袁文智.浅谈电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2 (35) .

[3]宋玉高.探讨“审美——品读”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9) .

[4]郎文静.小学语文教材与审美人格涵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9) .

让学生享受音乐美 篇6

一听一听, 在欣赏中尽早地培养和声观念

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了欣赏教学这一重要领域, 将学生尽早地带入合唱的大门, 让他们感受到和声之美, 尽快树立和声意识。

1.巧妙利用教材, 趣味听赏

在低中年级的教材中, 合唱教学没有作为主要学唱的内容, 但是在欣赏中却比比皆是。我们在欣赏教学时, 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些歌曲的熏陶作用。例如:在听赏《咏鹅》时, 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古诗入手, 由读到唱, 再到欣赏二声部的作品, 学生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 比较和声音乐所特有的厚实、饱满, 继而喜欢上这一表现方式。

2.围绕单元主题, 拓展听赏

要更好地开展合唱教学,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获得成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 根据每个单元不同的主题, 有目标地渗透一些优秀的合唱 (合奏) 作品, 对学生进行合唱的熏陶,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谐之美,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动一动, 在游戏中强化多声部听觉能力

音乐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奏与旋律了。新课标提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 遵循低中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好奇、好动、好模仿的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识谱教学, 强化学生多声部的听觉能力。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进行多声部节奏练习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 它包含着时间感、空间感和一定的韵律, 各种节奏型都有各自不同的韵律。当各种不同的节奏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声部合奏时, 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在一年级教材中, 最早开始的识谱教学便是节奏教学, 例如:在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 我设计了《走和跑》的游戏, 首先安排了模仿老师的节奏, 老师分别用琴声连续敲击出四分音符组成的节奏 (××××) 和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 (××××××××) , 让学生创编走和跑的表演动作, 之后老师的琴声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间反复变换, 学生围成圆圈听琴声变化走和跑的动作, 之后将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表演走, 另一组表演跑, 先用拍手的方法进行接龙游戏, 当学生对这两个节奏巩固了以后, 就用动作进行表演接龙, 渐渐地单声部节奏学生能够掌握时, 就让两组同时进行走和跑, 形成合奏。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 学生在跑跑玩玩中掌握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知识点, 而且还进行了两声部的合作, 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结合发声练习, 进行多声部音高训练

在课堂教学时, 从设计发声练习开始, 教师就要开动脑筋, 采取各种形式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 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练习气息的游戏中, 我把礼物放在一个小盒子里, 系上一根细线, 让学生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把它请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一起做拉线动作, 同时发出“si”的声音, 或长或短, 或连或断, 往上拉声音渐强, 往下拉声音渐弱, 气息练习充满趣味, 学生乐此不疲。然后进行趣味“送音游戏”, 即, 老师手捧一个长音 (唱出声) do, 送给一组学生, 学生轻唱此长音, 然后, 老师再送出第二个长音mi给另一组学生, 学生轻唱此音。美妙的和声就会在教室里回响。时间久了, 还可以送出更多的音训练学生丰富的和声感受。

三唱一唱, 在实践中体会和声之美

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谓是重中之重。每个教师都想方设法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有情感地歌唱, 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我认为,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 对教唱歌曲进行用心领悟, 挖掘歌曲中的合唱、和声素材, 有效实施合唱渗透教学, 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的丰富世界, 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和声之美。 (1) 歌曲长音处加入节奏型伴唱; (2) 为歌曲配上声部演唱; (3) 为歌曲加入引子与尾声; (4) 对节奏、乐句规整的歌曲加入轮唱; (5) 一些歌曲加入变奏作为第二声部。

当然, 合唱教学是一项需要教育者长期坚持、善于钻研、不断开拓的伟大工程, 通过老师们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和声教学方法, 不断强化自身的合唱技能, 使学生尽早地走进合唱世界, 享受多声部音响的协和、丰富之美。

参考文献

让孩子在阅读中享受美 篇7

【关键词】阅读;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题材课文都是从内容、形式、语言、人物、思想是完美的统一体,这些文本对孩子们有极强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人格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阅读中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在阅读过程中享受美。

一、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审美意识,获得审美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奠定审美的基础,渗透并提高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体会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一) 在阅读中感受课文内容的美

在阅读中感受到课文内容的美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也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它是教学审美化的基础。课文内容中蕴涵着人格美、生活美、景物美、语言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特别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美,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人们欣赏一件艺术品时,常常为艺术家巧妙的构思和设计而感叹,为艺术品的完美而折服。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章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倾倒。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线索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的美。对文章完美的追求,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感受文章内容的美。

(二)在阅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语言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提倡语言美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情操,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语言美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都文质兼美,语言准确生动,朴素优美,间接洒脱,富于节奏感,读之自然流畅,诵之朗朗上口。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作品。

在阅读中狠抓关键字词的分析,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文章的整体从语言美去体悟思想美、道德美、人格美、情感美、知识美、艺术美。

如《桂林山水》中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生动形象,学生回味无穷;“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整齐的句式,相似的结构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味出美的韵味来。

(三)在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美

小学语文所选教材为我们塑造各色人物形象,提到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少年儿童脑海里就会浮现机智多谋的晏子,视死如归的王若飞,为同志们的安全在烈火中牺牲的邱少云,残疾青年为了作者来看书而编造善意的谎言。我们启发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革命英雄形象、爱国形象、乐于助人形象、乐观向上形象等高大人物形象,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素质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少年儿童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对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重要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

培养审美意识有多种手段,但如何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意识地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观,使其对人类社会中的真假、善恶、美丑、是非,有正确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使新一代树立正确的人格,走光明的人生道路,为学生以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让孩子在阅读中愉悦审美、享受美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从仪表形象、肢体语言、精设板书,从备课、导课到上课、结课,都始终注意抓住学生有兴趣的地方,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中享受求知的快乐,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不仅享受到获得知识的愉悦,而且通过对文章丰富的美的因素的探访,从而受到、感到、得到启示,在心底里体会到一种美感的愉悦,获得美的享受。那就应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审美心情。

(一)让学生轻松地走进阅读

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审美化原则的情况下,善于运用审美艺术来表现教学内容,努力成为课堂教学美的使者,使语文课既有情趣,又充满着艺术的魅力。教师在开课时要有趣,不给学生任何负担,在课文初读时,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自由地去读,轻松的跟随作者走进阅读,愉悦的体会、享受文章的美。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感受师生和谐美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探究,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心情舒畅,学习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良好的态势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给孩子一种愉悦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美感是对客观事物美的反映,是对一定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情感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丑恶现象的憎恶。抓住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与作者树立的主人翁一样感同身受,使学生乐滋滋读书,主动求知、探索、迸发。

小学语文教材正是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炼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感情,有敏锐的审美鉴赏力和领悟力,利用教材结合生活潜移默化让孩子兴趣广泛、视野开阔。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引导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感受美,更能体验美、享受美。

上一篇:重度急性发作下一篇:计算机交互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