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精选11篇)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篇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 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它们都包含`人'的问题, 人不同, 则教的东西, 教的方法, 教的分量, 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导入要精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戏剧评论家李渔说过:“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 像音乐定调一样, 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写文章如此, 教学亦需这样, 尤其是语文课。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了尽快吸引学生注意力, 唤起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主动思想, 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初始状态、心理特点、生理特征以及学习认知规律,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组织精湛的语言、寻找恰当的载体、选择生动的事例、引用感人的故事等方法进行描述或议论。好的教学导语, 常表现为短小精悍、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一开始就会让学生全神贯注, 深受感染, 产生迫切需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求知心理。
二、设疑要精妙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妙的设疑。设疑是成功释疑的前提, 是服务学生学习、促进有效思维的方式和手段,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导向标”, 也是加深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按照先整体把握后局部突破的框架, 分别设置不同的问题, 这样以疑促思, 以思释疑, 读思结合, 使学生在思中有所知, 知中有所解, 解中有所获。精妙的设疑要把握总体原则, 即:设置问题目标要明确, 难易适度, 结合学生实际, 体现趣味性、思维性、教育性、渐进性、灵活性、差异性的特点, 使大多数学生能在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整理概括后基本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设疑要体现重难点, 突出精、妙、巧。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抓住文中不为人注意的一个“笑”字, 巧问妙点, 引导学生潜心研究, 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 使学生对人物形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然于胸, 对文本的解读也更上了一层楼。请看———
师:同学们, 课文描写诸葛亮说话共有11处之多, 但却只有一个地方加了提示语, 是一个“笑”字。请大家联系课文, 想一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 为什么要“笑”, 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诸葛亮笑周瑜嫉贤妒能, 设计陷害自己, 结果却只能落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 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笑曹操胆小如鼠, 生性多疑, 这是一种嘲讽的笑、鄙视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风度他的眼光。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说———
生: (接) 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
这种融经验性、人文性、情感性于一炉的极具语文味的探究问题真叫人拍案叫绝。
三、有效阅读
(一) 明确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 敢于标新立异, 随机应变, 不囿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 指引方向
阅读讨论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合理展示阅读问题, 指引学生正确阅读讨论, 或通读或略读, 或浏览或细究, 让学生掌握重难点、分清层次, 从而促进学生有效阅读。
(三) 读思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动手记笔记、做批注、勤整理, 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提高阅读效果。读是思的前提, 思是读的升华, 有了精思才能称得上是品味与欣赏。
(四) 把握好阅读的立足点
教会学生把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等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写作和做人中去, 从而真正达到在生活中完善自己、在写作中提高自己、在阅读中陶冶自己的目的。
(五) 把握讨论形式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不同的问题设计讨论的形式, 要优化信息反馈方法, 拓展信息反馈渠道, 准确掌握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 以确定讨论层次。当组织学生进行必要讨论时, 可视个体讨论的实情按不同层次进行人员组合, 编成若干组并确定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总结补充
这也是为学生合作学习留下的自由空间, 是学生对课文个性化、多元化理解创设的另一个交流平台。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不再是一个一切为“静听”做准备的具有依附心理的整齐划一的集体, 而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 根据交流情况, 或引导或补充, 促进学生创造, 鼓励学生创新, 使这一过程呈现出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的特点。通过指导, 学生将一颗颗“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阶梯
有序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篇2
关键词:学生作文;顺序;观察
一、指导学生观察活动的注意事项
观察的指导多种多样,而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以下两个层次的指导:
1.课内阅读教学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2.我们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系列观察活动,以此来满足我们的训练需要。而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每个事物一步步细致的观察进行思考、解析、取舍。
二、指导学生观察活动的方法
目前笔者就如何根据训练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系列观察活动,进行简单的有序介绍。
1.要求学生观察要有顺序,应教会学生常见的观察顺序。否则,写出的文章将杂乱无章。顺序观察可分四种:
(1)顺序→空间转换。意思就是说观察景物时,主人公的视角;如仰瞻、俯视,远望、近看的时候分别是怎样的景色。
(2)顺序→内容。如从整体过渡到局部,从景物描述到人物,从主要内容跳到次要等等。
(3)顺序→时间。以指导写某一种植物为例,在教学当中除了重视言语的表达外,另外应当特别重视学生观察的顺序性。例如当在写某一植物的外形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
2.抓住特点去观察。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每个事物独一无二的地方。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在贯彻是抓住特点,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对比,观察每个事物的不同以及变化,而后抓住它的特点。
3.细致的观察。一般小学生对少见多怪的事物细节极少关注。严重缺乏细微的观察。所以我们要多多地引导学生对每个事物都进行细致的观察,积极地用五官“品尝”,以此来充分了解每个事物各个方面的美。
4.文章写得是否保证形象生动,主要看观察时有没有展开联想、想象。为了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运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操场边的一棵大芒果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边看边想。我问:“这棵芒果树大吗?”学生回答:“树干真大啊!三个同学手拉手,才能合抱住。”我接着问:“它有多高?”“大概有十五六米高,和我们的三层楼教室的屋顶等高呢!”“外形呢,颜色呢?”学生又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讨论。这次口头练习中说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它枝繁叶茂,有如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微风吹来哗哗响,好像在向我们招手致意,点头微笑,仿佛对我们说,同学们,美化学习环境,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人人有责。”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他们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众多的知识积累中探求规律,进行总结概括。让学生循着规律去观察、去学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 篇3
一、加强对学法指导的意义
1.加强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需要
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知识、身体、品德、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来源于父母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大多数人来说, 先天禀赋差异不太大, 所以个人素质的高低, 主要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形成的.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数学教育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 掌握双基, 具备一般的数学能力, 而且要“会学”数学, 学会学习, 为继续教育打下基础.也就是说, 数学教育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有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这些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也正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 正是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
2.加强学法指导是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需要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不是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 应实行以推迟判断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想象时间和空间, 决不能把数学教学作为“结果”来进行, 而应该作为“思维过程”来进行, 靠他们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 而是在教师引导下, 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因此,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优化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深层次地参与, 真正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时, 数学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加强学法指导, 正是抓住了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过程, 把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措施.
3.加强学法指导是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当前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由于环境条件基础不同, 因而在同一个班, 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 每个人的收获大不一样,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素质教育承认差异.怎样针对“优生”特点, 培养创造性思维?怎样克服“差生”的学习障碍, 防止成绩分化?怎样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 这些课题需要我们研究.还有, 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把问题解决引入课堂?怎样发挥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怎样探索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模式等.这些问题的解决, 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但是立足于“学”的角度, 从加强学法指导这个途径入手, 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找到了一个新的途径.
二、学法指导的内容
研究“学法”, 要结合日常教学, 潜移默化地把改进教法同改进学法结合起来.学生的学法同样受认知规律的支配.学法指导具有广泛内容, 它既涉及课本知识的学习, 又涉及课外活动的开展;既涉及能力的培养, 又涉及观念意识的形成;既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 又涉及研究问题的策略.一般地, 学法指导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本的方法是学法指导的基础, 也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针对数学学科和学习阶段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高一入学阶段的学法指导, 立体几何入门阶段的学法指导,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图形等各类基础知识的学法指导.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预习, 怎样听课, 怎样记笔记, 怎样做作业, 怎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 结合教师与学生现实基础, 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运作模式,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 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这方面的指导要有计划, 抓落实, 在“严”字上下功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使非智力因素汇成学习的动力.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活动, 经过学生动手、动脑等亲身的感受, 才能透彻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 不断为学生创设“愤”和“悱”的情境.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试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猜想、归纳、否定、演绎等思维方法.领会蕴含其中的教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与函数、类比转化、个体与一般等数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观念、思想、方法的指导,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这里学生“思”与“想”是关键.逻辑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因此, 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和数学观念是数学教学成功的标志.
3.培养学生自主应用意识, 指导学生问题解决的途径
学会学习并不指只会在学校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而是要学会将来在生活、生产中脱离教师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研究问题, 确定目标继续学习, 直至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平行公理能否证明?”这一问题把人们引入非欧几何的新天地.“高次方程有没有求根公式?”这一问题导致了群论的诞生.可见, “提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基础.自主学习是适应新世纪挑战的基本要求, 也是当前学法指导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问题解决引入到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拓了新路, 可指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非常规性或应用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些问题解决的过渡性问题, 打破书本例题的框框、演练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使学生在观念和方法上受到锻炼, 这是一条易实施且有效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的实施途径
1.切实发挥学习动力机制的作用
学生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有目的的活动, 非智力因素是数学活动的动力系统, 它与智力系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共同决定着学习活动的质量.学法指导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学会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只有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才能主动接受学法指导, 并努力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中要努力挖掘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要研究各种不同学习内容的规律和学法特征, 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对学生的练习采取面批鼓励的措施, 能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创造条件.在鼓励中加入适合学生努力目标的期望, 学生就会存在这样一种心理, 就是希望自己能被老师所关心和注意, 进而触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 因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2.课堂教学是落实学法指导的主渠道
学法指导应当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 要把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比如, 通过精心设计适宜于学生自主活动的教学情境, 展现知识的形成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参与教学过程, 动手、动眼、动耳、动脑, 进行深层次思维, 学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猜想、归纳等思维方法, 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 利用数学概念或理论的发展过程, 获得学习数学的真实体验,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量达到“满负荷”.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凡学生力所能及的事, 教师不越俎代庖.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没有问题, 就不可能善于思考, 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 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大胆地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重视发挥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示范作用.课堂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建构的认知结构, 合作切磋、协同学习的机会, 是现实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潜在的教学价值, 精心铺设不同途径的探究之路, 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探究、发现的思维,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状态.
3.重视学习常规的严格要求和落实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必须从学习常规培养起, 它是整个学法指导的基础.对于教学的主要环节, 如学习、听讲、笔记、作业、复习等要制定明确的学习常规并严格检查落实.学习常规要便于学生实施, 有可操作性.我对任教班级就课堂常规方面提出要求“参与高, 求效率, 善记录”, 课后常规要求“深思熟虑, 勇于质疑, 精品整理”, 作业常规要求“先复习, 后作业, 字迹工整, 规范, 及时订正”等, 我尤其重视学生的“精品整理”, 这里面包含数学知识的本质, 数学方法的特征, 数学思想的灵魂, 数学问题发现的历程.经过大量耐心细致交流、指导、帮助、检查, 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渗透与明确指导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渗透的形式, 潜移默化地进行学法指导是主要形式, 但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 组织有针对性的学法讲座也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在学习的入门或转轨期更为需要.在每个时期要制定具体的指导内容, 转轨期主要讲数学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的特点, 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高一年级数学思想方法;高三年级指导学生理顺复习思路, 即基础—方法—能力应用.
5.课内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数学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只有把课上与课下、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学习.因此, 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 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开展问题解决的研究.如生活中的储蓄利润问题, 物价涨跌问题, 购物的容量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 合理用料问题, 投资方案最佳决策问题等等,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性是有益的.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了应用意识, 提高了能力, 学会了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篇4
当学生能够把自己会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之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但小学低年级儿童修改作文主要是照抄或重写,真正能修改的并不多,且修改大多是比较轻率的,或听老师讲的,并不是自己很好的考虑的。可见,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修改作文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老师要同时注意培养儿童这种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逐句逐段地与学生一起修改作文的方法,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把会说的话写出来就行,这样会影响作文质量的提高。
根据小学生好表扬的特点,我采取写评语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改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改文的兴趣。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不仅评点立意、选材、构思,还抓住学生修改中的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句话改得真妙,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个结尾改后比原来好多了,说明你听讲评时很专心。”这些鼓励修改的评语费时少,效果好。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读到您赞扬我作文修改得好的批语,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以后,我会更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请放心吧!„„”实践证明,老师常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写在学生作文本上,往往会激发学生改文的积极性,会产生良性的连锁效应。
俗话说,旁观者清,修改习作亦然。除了可以采取发到谁的就改谁的习作方法外,还可让学生结对互改互批。老师把修改权还给了学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篇5
一、课前阅读,初悟其意
“学贵自悟”,有目的的预习阅读是学好数学的良好开端。为了读有所悟,并且能够坚持不懈,对于初入中学的农村学生来说,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精心设置预习提纲,建立适当的检查制度,书写简明的读书笔记等。另外,还可以与家长联系,互相协作,以防止学生的惰性发生,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设计预习提纲应尽可能浅显易懂,使大多数学生阅读之后就能理解。笔者在讲解“同类项”这节课前,要求学生课前先读一遍课文,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内容,然后按照下面的问题再仔细阅读:
1.什么是同类项?
2.同类项定义中要求什么必须相同,什么可以不同?
3.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归类计算)
4.怎样合并同类项?
5.你能否举例说明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不同意见可以争论,疑难问题暂作记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培养阅读课本的习惯,在平静的字里行间享受到解决问题是乐趣。万事开头难,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教师正确指导,热情鼓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用那些刻苦攻读、一举成名的人物趣事和现实生活中刻苦读书的实例,激励学生奋发读书,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课堂精读,抛砖引玉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阵地,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精读,力求做到读有所获。为了正确的指导读书,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熟悉教学内容,认读好教材,并且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潜心研究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要站在全体学生的立场上,权衡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关键,恰到好处的指导学生精读重点内容,在阅读中悟出知识重点。
笔者在讲解“同类项”这节课时,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米和面粉能否装在一个袋子里?学生笑答:不能!因为不是同一类的东西。当问及什么是同类项的时候,由于课前已经预习过,大多数同学能够说出定义。之后,教师出示题目:下列单项式3x,2xy2,0.5x,AB,xy2,4ba哪些是同类项?
分组讨论,学生都没有什么困难,课堂兴趣很浓。通过看书、思考、小结,学生们基本上都理解了同类项定义中的两个必须相同——即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两个可以不同——即系数可以不同,字母的顺序可以不同。然后,自然转入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教学,教师提问:既然生活中的同类物可以归放在一起,那么数学中的同类项是否可以合并?比如,每本作业本x元,王强买了5本,张华买了3本
1.一共花了多少钱?
列式:5x+3x=(5+3)x=8x
2.王强多花多少元?
列式:5x-3x=(5-3)x=2x
当学生基本悟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后再读书理解法则,就很容易掌握关键问题,即合并同类项法则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通过几个例题的分析讲解,全体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知识要点。
三、课后复读,巩固知识
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是理解肤浅,容易遗忘。课后阅读正是突破这一障碍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后复读,重温主要内容,并且规定做作业之前先看一遍本课的主要内容,研究一下例题的解题过程和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坚持课后复读,并且能够持之以恒,教师还应该精心设计一些复习提纲,使学生复读时有的放矢,从而掌握知识的精华。例如,在教完“同类项”这节课后,要求学生课后复读时思考问题:
1.什么是同类项?
2.同类项定义中的两个相同与两个可以不同意义何在?
3.合并同类项时,怎样掌握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
4.合并同类项后,怎样处理系数为-1、0、1时的情况?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合并同类项方法歌诀:
判断同类要仔细,两个相同别忘记;定号须在合并前,同号相加异号减。经过课后复读,绝大多数同学较好的掌握了课堂内容,明显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篇6
一、问题分析:“以教定学”是根源
新课程实施至今, 一线的教师参加过无数次有关课程及教学方面的培训, 对于新课程理念可以用熟知来形容, 但为何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低效 (费时多, 收效少) 现象, 学生表现得越来越不会学习了呢?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在于课堂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内容庞杂, 教学过程粗疏, 尤其是课堂教学基点的偏差, 即课堂基本还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而非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当我们认真观察课堂活动时发现, 课堂中的教师确实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忽视了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有效指导。
以下是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下册识字2“竹筏、鸬鹚、画廊”一组词语时的教学片段:承接上一组词串“象鼻、骆驼、笔架”的学习, 教师深情过渡道:“欣赏完桂林千姿百态的山, 下面我们一同去欣赏桂林迷人的水上风光。”老师依次指名三位学生读“竹筏、鸬鹚、画廊”, 学生读完后老师出示漓江竹筏漂流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饶有兴致地举手, 用并不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看到的山、游人、竹筏。接着教师介绍漓江竹筏游以及自己游玩的体验, 请学生想象游人在竹筏上的心情, 并指导学生用快乐的心情读好“竹筏”。接下来立刻切换图片至“鸬鹚捕鱼”图片, 同样先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后由老师介绍鸬鹚的生活习性和捕鱼特点。第三个词语“画廊”是在图片欣赏和老师优美的语言“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出示, 老师的情境语言替代了对“画廊”词义的讲解, 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 集体朗读。如果将这个教学环节转化成一个观察量表如下所示:
从这一表格的三个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对教的活动作了精心设计,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营造课文的情境以引导学生感知并理解词语, 但就是这种比较有结构, 比较完整的教的设计, 学生却学得比较零散, 虽然老师讲的内容相对丰富, 尽量多样化, 虽然老师深情地、投入地讲授着, 但观察台下学生的表情神态, 个个安静地听着, 看着, 读着, 很少有学生表现出语文个性的张扬。从这个细节片段中不难看出, 这位教师在备课时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混淆起来了, 所以导致了教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替代了学生“学的活动”, 学生学得比较呆板、单调, 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实, 这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以来“以教定学”的习惯导致的课堂教学活动基点的问题。
二、解决策略:“以学定教”是突破
要解决以上问题, 取决于教师教学活动基点的纠正, 也就是要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我们通过对名师高效课堂的观察研究发现名师课堂有效指导的一个普遍规律:
1.教学内容选择精当,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教在需求处, 导在关键处。
2.教学环节简约, 一般2~3个, 重点环节大约15~20分钟;每个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学的活动”, 舍得在学生身上“浪费”时间。
3.关注学生的表现, 善于将教学现场生成机智地转变为教学资源,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4.重在“授之以渔”, 学生学得扎实、轻松, 能看到每个生命成长的状态。
可见, 名师课堂成功的秘诀在于“以学定教”。教师有效指导的工夫应该花在学生学习起点的辨认上, 要花在学生学习重点、形成学习经验的确定上, 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成为会学习的人。建议教师的课堂指导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 按需指导, “以学定教”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应立足年段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在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考虑学生可能碰到的学习难点在哪里, 怎样学才能学会。新课程呼唤好课是使学生的“学”更丰富、更多样, 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因此, 教师在指导上应首先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目标确定。首先是教师思考学生在这堂课上将学什么, 教师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 下面“学的活动”的设计也将明朗无比。其次是思考教学目标是否适宜, 这可督促教师将目标制定行为作一个清晰化地改进。
2. 活动设计。思考运用哪些教学策略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这样思考, 有助于教师立足学生立场考虑教学方法, 这一点非常关键。“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不考虑清楚, 很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而步入“以教定学”的老路。
3. 学情分析。确定了学习的目标、内容、活动后, 学生学习的主要困难在哪里?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化解困难?这个问题把握准了, 教师就可以做到学生会的不教, 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学习能自己弄懂的不教, 学生需要在老师引导下才能学会或才能顺利开展学习的花力气教。让老师真正导在疑问处、导在关键处、导在学生生命成长处。
4有效评价。思考本课如何评价引导学生, 如何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以上四个方面教师的关注点都落在学生身上, 教师只有将“教案的设计”变成“学案的设计”, 将“教会”转变为“指导学会”, 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收获, 教的根本目的才会落实到帮助学生学会。
(二) “低碳指导”, 多学少教
“低碳指导”指课堂上教师讲得少 (更少) , 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是教师精讲、学生多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实际上指的就是绿色环保课堂。实践“低碳指导”, 需要教师关注以下几点:
1.明确什么叫学习。《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学和习其实是两个既有联系, 又有不同的概念。学是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 习是复习、练习、巩固掌握知识、技巧和能力。《中庸》把学习分成五个步骤:学、问、思、辨、行。在教学中, 学生一定是先学后会, 学了才会。理念永远指导实践, 教师明确了学生学什么, 才能做到教什么。
2.确定用什么办法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体验、同伴合作交流、个别展示、小组展示、辩论等办法展开“学的活动”, 在活动中经历学、问、思、辨、行的过程。教师的教绝不能替代学生的学, 因此, 用什么“办法”学习教师要精心策划。
3.关注学生的学, 依据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进行追问:学生学会了吗?有没有提升学习的能力?常说学会学习有三步:内容、方法、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除了腾出时间给学生表现自我外, 还得讲究指导方法。值得关注的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学习如果没有兴趣, 方法还是死的, 如果只有兴趣没有方法那是行不通的, 所以学会学习首先要掌握方法, 增强兴趣, 这一点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
(三) 适宜指导, 优教优学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老师的作用是教学生去学。在不知不觉中教, 学生学的方法不是教会的, 高明的老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学生主动学, 在学会的基础上实现会学。“学”与“会”是有互联关系的, 会用方法去学才是高明的学。因而,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 要遵循“适宜指导, 优教优学”的原则。这里的“适宜”主要表现为把握好导的时机、设计好导的策略、创设好导的情境等。优教才有优学, 如教给学生大量可提取或选用的一般性策略 (如关注细节品悟真情的方法) 和特殊性策略 (如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感悟诗句含义的办法) , 并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进行学法体验。这样, 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指导的价值、学习的价值都会在教师设计的“学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篇7
一、指导学生牢记传统学习
语文的好方法———“读书要四到”。即心到 (多动脑筋多思考) 、口到 (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眼到 (认真看) 、手到 (勤动笔多摘录) 。
二、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
读书时, 根据自己的读书目的和读物的内容而确定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 标记式:
读书时, 对书中重点需要注意的字、词、句、段、格言、警句, 一些似懂非懂或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观点和材料, 用不同记号或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
2. 眉批、旁注式:
它是把自己对某一处文章的评论或对文章某处内容的解释或心得, 记在书上的一种笔记形式, 这只限于在自己的书刊上, 优点是简单易行, 比标记更具体、更明确。
3. 摘录书中内容:
把书中或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或者是于自己学习、工作有益的观点摘录下来, 以帮助记忆并积累资料。
4. 图标式:
让学生仿照教师讲课的板书设计形式, 把文章结构、重点用图表的形式再现出来,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 一问一答式:
多种策略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篇8
一、问题怎么形成
初读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向课文问一问为什么,向自己问一问为什么,这是提问的基础。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中,小松鼠为什么找不到花生果,而蚯蚓却能找到?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也藏在地底下?一篇课文中,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提出许多“为什么”,有的深入阅读后就能自己解决;还有一些是学生知识经验中的空白,而学生也将带着这些“为什么”,在阅读过程中活跃思维。
二、问题怎么提出
1.将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
形成质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但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提问意识、产生提问兴趣,学生就会渐渐产生这样的变化:要我提问—我要提问—我会提问。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将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考班上的小伙伴。尽管这样提问的方式属于“明知故问”,问题也不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但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提问方式,让大多数学生有问题可提,降低了提问的难度。学生在提问环节中产生了提问的兴趣,就会养成提问意识,不再惧怕提问,树立提问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可借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就不懂的地方请教大家
学生可以将阅读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提问时可采用这样的句式:“我想请教大家,为什么小松鼠找不到花生果,而蚯蚓却能找到呢?”这是学生真正不明白的地方,是“不知而问”,是在深入阅读并进一步思考后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困难,使教师的指导更加有的放矢。只要我们坚持在课堂中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
三、从哪些角度提问
让学生爱问,不等于漫无边际地随意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与课文有关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提问。
1. 文章的内容
这是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中,课文主要讲了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如果学生能顺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思考并提问,他们就会从文章整体入手,把握文章梗概,锻炼概括能力。与此同时,了解内容也为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遣词造句、掌握写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2.文章的内涵
这是指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例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笔者有意识地针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经过深入的阅读与思考,有学生提出:“古诗中说‘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作者为什么反过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讨论时,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各自的生活经验,感受到儿童的活力及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深入体会文字内涵,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必经之路。
3.文章的延伸
这是指与文章有一定关系的其他问题。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学生提出:课文写到“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就结束了,故事怎么好像没有写完呢?这个问题由课文引发,同时超越了文章内容和文字内涵,属于拓展性问题。课堂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看似异想天开、不合常理的问题,其实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并提高学生在阅读中探究的能力。
指导质疑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篇9
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数学学习,就内容来说,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提出问题,对“数学公式”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法”提出问题,对问题解决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出问题。就范围来说,鼓励学生间相互提问题,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从同桌间相互提出问题开始,发展到在小组内提出问题,逐步扩展到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
定期开展提出和发现问题学习小组活动,从指导学生自编习题开始,循序渐进,定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展出并解析,小组成员交流并分享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和探究经历中所获得的成功和喜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得到一定的激发,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篇10
【关键词】学会批注 有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读书动笔,就是在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辅助方法,它能有效提高阅读效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读书动笔。从教材编排来看,编者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对《绿》这篇名作的圈点批注示范,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培养学生用这种方法读书,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就目前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求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收到的实效性并不明显。翻看学生批注,看到的不是在文中简简单单地画上几个词、几句话,写上一两句无关痛痒的理解,就是在文中大段大段地画线,然后在旁边囫囵吞枣似的写一两个词。很少有对课文的品位、评点,能够写出自己的感悟心得或有对问题的质疑更是凤毛麟角。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还没能真正掌握圈点批注的方法,面对文本他们无所适从,不知画啥写啥。这样的“圈点批注”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只是在课堂上流于形式,没能收到实效。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老师没明确要求,学生批注起来漫无边际;二是老师只布置,不检查,不帮助,不指导;三是时间不充裕,流于形式,走过场;四是老师只请个别学生发言,得到了较满意的答案后,其他学生的理解、心得和感悟就没有了展示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影响了绝大部分学生读书动笔的激情。
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作批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鉴于以上现象的分析、思考,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作了比较有效的尝试。
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要有明确、简约、具体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这种要求实际是根据每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想在45分钟内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老师提要求就必须明确、简约、具体,让学生批注有依托,易于操作。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老师对学生批注的要求是:
(1)文中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画出关键语句,并简单写出理由。
(2)注意从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体会。
(3)文章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4)自学时间10分钟,最少写3处。问题是什么,怎么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都包含在这四个要求中了,可谓明确、简单、具体。学生批注有章可循,通过读书动笔,人人都有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
二、指导细致,具体到位
虽有具体统一的要求,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不尽相同。所以当指令发出后,老师绝不能机械地等待学生的答案,也不能象征性地在学生周围溜达、巡视,而要在之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习上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批注情况,给予指点与辅导。长期坚持,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缩小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从而完成了补差工作。
三、鼓励交流,有效评价
在独立阅读、圈点批注后,就要组织学生对圈点批注、总评、提出的质疑进行交流评价,各抒己见,并要求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补充意见,争取形成“百花齐放,白家争鸣”的新局面,进而真正掌握动笔读书的方法。如果不给予学生交流的平台,不给予相应的评价,就不能将其中的价值最大化,学生就缺乏批注的动力,而这种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就容易萎缩,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我们可采用班级交流展示和小组交流展示。小组交流不仅仅是学习,也是一种生活。为了不使个别学生边缘化,不使这种批注展示流于形式,让讨论有价值能深入,老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如要求人人彼此尊重,人人有发言机会,人人倾听别人意见,人人参与意见的补充或评价,筛选有价值的或特别的意见,补充自己的批注内容。因此即使在全班交流中,有些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但在这样的小范围里,他也得到了语言与思维的锻炼,得到了来自同学的评价和心理满足,觉得这节课对他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了这些可以交流自己的平台,所有学生都会特别重视自己的批注。批注的质量在反复的实践中得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升。
结束语
指导学生学会写好作文开头 篇11
一、写好作文开头需要技巧
初中学生的作文一般都不长,但不论是多少字的作文,一般都是由开头,正文,结尾等三个部分组成的。作文的开头是在给文章造气氛、定调子,能否灵活自如、独到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作文的开头如何,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如果一篇文章有了能吸引人的开头,那就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
文章的内容不同,应该有不同的开头形式,文章的开头如何下笔,应该根据文章要写的内容确定。好的开头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统领全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文的内容,这类开头一般是用概括的形式去说明写作的用意。主要用于说明文等。二是能引人入胜,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类文章主要是记叙文,一般用景色、地点、人物的描写作为开头,但这些描写要精彩简单。
但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都不会选用开头的形式,他们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有的学生由于开头写的不好,写了开头后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因为有的学生在写说明文时用了记叙文的开头,写了景色、人物、地点后当然就不知道下面怎么写了。例如作文题目是《看改革后的家乡》,文章内要求是写现在家乡的新面貌,是典型的记叙文,本来可以用写景的方法开头,也可以用居民生活变化的一个场景开头。但有些学生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开头写了许多与文章毫不相关的情景,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文章不仅乱,而且开头没有点题导致文章没有写好。
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写好作文的开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写好作文。
二、初中生作文开头的主要方法
初中学生作文的形式很多,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但最起码的要求是要从文章的内容出发,做到文要对题.要简洁明了迅速入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几种基本的作文开头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方法
开门见山的开头方法就是少说废话,直接写出要写的内容。开门见山的作文开头有许多好处,最主要的好处就在于让读者一下子就知道作者要写什么。比如在议论性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开头就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开头方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因而倍受欢迎。用这种方式开头获得成功的文章很多。例如学生在《家乡的芦苇花》的习作中,作者就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点题: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时你会怎么办?我是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当读者看到这个开头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对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故事导入的开头方法
初中作文可以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开头,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用故事的内容吸引读者。如:汪曾祺老师在《翠湖心影》的文章开头就用故事开头的:有一个姑娘,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
又如一篇《宽容》的文章也是用故事开头的:“一位理发师正在给周恩来总理刮脸,由于周总理咳嗽了一声,理发师不小心将他的脸刮破了,这时理发师紧张不已,以为周总理会大发雷霆。”这样简单而直接的故事叙述,可以给人以阅读的愿望,给文章增加了吸引力。
3. 设问置疑的开头方法
用疑问的形式开头,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特别是对于说明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设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种开头方法其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理,以至于急切地想读下文。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推荐阅读:
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05-27
指导学生学会积累07-16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05-17
初一学生学习方法指导06-14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07-31
大学生学习指导教材05-15
大学生生活指导学习总结09-05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10-23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07-31
家长学校教案--浅谈小学生学习的指导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