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

2024-05-17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精选12篇)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1

让农村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普遍反映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从事教研工作的我, 通过较长一段时间深入农村课堂调查研究, 觉得应该是可行的。那么, 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转变教师“教”、改变学生“学”入手

作为教师, 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 加强学习。通过学习, 提高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进而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只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进行“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应变“讲授”为“引导”。这样,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主人。就学习过程来讲, 把过去那种“吸收—储存—再现”转变为“探究—转化—创新”;就学习者而言, 学生通过学法的转变, 进行自主探究, 这样就完成了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其思想水平,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激活学生探究的思维

学习环境制约和影响着学生学习、探究的水平。为保证学生学习、探究水平的正常发挥, 教师需以各类探究活动为主线, 精心进行课前教学设计 (即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设置) 。例如, 某农村学校一位教师在教学《鲸》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 不是鱼”这个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要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 小鲸鱼兴冲冲地去参加, 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 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在座的各位同学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 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同学们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老师的话刚说完, 学生们就投入到了热烈的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 教师说:“老师当小鲸鱼, 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我解答。”这时同学们都非常热心地告诉老师:因为你 (小鲸鱼) 是哺乳动物, 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紧接着同学们还列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等依据, 细心地给老师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得头头是道, 看来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完全投入到探究中, 课堂上只看见学生们时而讨论, 时而沉思, 时而奋笔疾书, 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 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并从不同的视角, 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变自己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课文时, 每位同学的兴趣和着眼点都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 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读出神韵;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含的意思, 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 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 等等。总之, 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探究性学习, 提高阅读水平。

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群鸟齐飞、众鸟齐鸣这一部分时, 是这样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同学们, 你们喜欢课文写鸟的哪些句子, 为什么?”这时, 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喜欢‘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这句话, 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很多, 我见都没有见过。”有的说:“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 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 它使我想象此时此境, 鸟儿飞得很快, 看不到鸟儿的具体形态和数目, 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样写非常好, 写出了鸟生活得很快乐。”还有的说:“我喜欢描写小画眉的这句话, 小画眉样子真可爱, 叫声非常悦耳。”……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思维的火花闪现了, 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了自己的探究兴趣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让学生敢于大胆想象

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能力, 也是现代教育中着力关注的一种能力。但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对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视以及对学生质疑的技巧、办法仍处于不理想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必须根据质疑情况调整教学设计, 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适宜的处理方式来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质疑探究的情境, 建立质疑探究的氛围, 促进质疑探究的开展, 把握质疑探究的力度、深度, 评价质疑探究的成败。“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生发疑问, 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 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新课标也提出“放手让学生质疑”, 这种精神应该深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中, 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曾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 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泻而下的表象, 脑子里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 让学生再想一想, 这可能吗?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 只是自己“疑”而已。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接着教师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是“疑”?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 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 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 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 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教师用心于对学生质疑的思考, 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让学生敢于大胆想象, 正确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 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聪明才智、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 探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学生与环境互为作用的构建过程和在人际互动中“内化”知识获取经验的复杂过程, 但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 只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多一分辛劳, 多一分思考, 多一分爱心, 多一分事业心, 就一定能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绽放光彩!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2

金旭峰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444)

摘要:目前高中生的化学探究能力如何?在化学探究学习中还存在怎样的问题或障碍?化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学习;指导;

探究性学习是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对事实和证据进行解释,进而获得结论,又通过表达与交流,检查或修正自己的解释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原因在于探究学习重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过程体验,因而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获得。要使学生真正能够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化学,就必须清楚目前高中生的化学探究能力如何,在探究学习中存在怎样的问题或障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事实上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和科学家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有一定的活动程序和途径。在探究活动中大体上包含以下要素和能力:提出问题并形成课题的能力、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并形成结论的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目前高中生的化学探究能力普遍不高,探究能力各要素发展不平衡。在提出问题、形成课题的能力上,高中生普遍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但提出问题、形成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提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上,大部分同学能提出较为正确的假设,但只有少部分同学能说出依据,显然大部分学生还不善于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1根据获得的信息证据对所进行的探究问题作出猜测和假设;在制定探究方案这一最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程度的关键能力上,高中生制定计划的能力比较欠缺,这与学生长期在接受性学习的环境下学习,缺少探究学习的锻炼机会有很大的关系;在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的能力上,学生的表现是各探究能力要素中最好的,这与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接触了大量的信息题,而这类题的分析、解答过程与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的过程较为相似;在收集证据、评价与反思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上,从网上寻找信息已成为当代高中生普遍选择的便捷手段,大多数学生认同学习需要同学间的交流讨论、团结合作,自己在化学学习中能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但在制定探究计划时意识到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很少。

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是:首先根据教学的内容确定探究的课题,老师对确定的课题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相应的材料,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问题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索,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简单总结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假设→汇报交流,得出结论。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质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即完成创造性活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鉴于目前高中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利用新旧认识之间的矛盾创设情境;由知识的实际运用创设情境;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人手,创设情境;通过习题创设情境;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创

设情境。

在讲授“盐类的水解”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们知道酸的溶液呈酸性,碱的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呈什么性呢?结合已有化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判断盐溶液如CH3COONa、NH4Cl、NaCl水溶液的酸碱性;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检测上述溶液的酸碱性;据现象判断并作思考。学生会发现有的盐溶液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在“惊讶”之后产生疑问,盐溶液的酸碱性有没有规律呢?通过问题情境设计,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大增强,情绪处于高度兴奋之中,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起来。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就更贴近学生自身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去探究。

2、注重方法训练,学会探究

杜威认为,科学方法的训练与获得实际科学知识至少同样重要。科学方法是指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使用的手段,它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中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正因如此,科学方法成为科学探究的核心,它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平台。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我的做法是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展现科学研究的过程。如结合实验教材“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内容,向学生传递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又如通过设置一些很好地体现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全过程的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如“是什么物质漂白了色纸”探究实验,该实验包含提出问题、猜测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环节,不仅为学生展示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且结合探究的不同阶段,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如在问题提出阶段,主要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渗透推理、形成假说的方法;在检验阶段,渗透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归纳、演绎和数据资料等整理的方法;而在结论阶段,主要渗透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表达与交流的方法等。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探究过程,从中很好地接受有关科学方法的教育,而且还体验到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功能与作用。

3、适时引导点拨、自主探究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提出假设,在此阶段更强调教师要适时地做好知识的铺垫和能力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地把握好介入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的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新的水平。当然,教师的引导点拨也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

在 “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学习中,由于学生还没开始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此时马上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猜想是比较困难的,故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引导:已知乙醇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现有1 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何推测乙醇可能的结构是?通过引导既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

立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纷纷对乙醇的分子结构提出假设。假设1:若为

则1mol 乙醇与足量钠反应可能产生3mol氢气;假设2:若为则1mol

乙醇与足量钠反应可能产生3mol氢气或0.5mol氢气。通过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理由

以使其真正理解信息和假设的关系,然后通过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4、加强合作学习、深化探究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集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相互讨论分析,质疑问题,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学习不仅是探究学习教学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探究学习过程的方法手段。

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的探究中,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所提供的实验仪器、药品,进行小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展开讨论,拟定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很快学生设计出十多种实验装置或方案出来,观察并记录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和两极发生的现象,尝试解释。在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采取深层对话、促进交流不断将探究推向较深层面。在探究中有的小组提出:将铜片、石墨用导线连接(其中串联一个电流计),两极平行插入稀硫酸中,发现电流计指针只是瞬间偏转。为什么这个装置不能产生电流呢?教师在给予充分表扬的基础上参与学生研究,使同学们明白原电池的构成条件除了要有外部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相连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还要有内部条件: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这里强调了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所学的知识,另外学生也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进一步增强了探究的乐趣和信心,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增强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也逐渐提高。但我觉得要把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正确,教师的活动应从传统的讲授转向质疑、探究和推动学生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激励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指导的时机、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讨论评价。其次教师需要在知识结构上的更新。因为不可想象一个缺乏科学知识基础的教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第三,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有利于探究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前提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需要有效的专业支持,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滞后都会影响它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指导学生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104-02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一、质疑: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疑”是学习的需要,有疑问,才会去探究,去思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1.通过指导预习生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教师设置悬念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3.通过实物演示引疑。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或老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异,从而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训练思维。

数学探究性学习引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迁移式引疑、练习式引疑等等。

二、提问:探究性学习的起始

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只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才会产生钻研的兴趣,才会在遇到问题时乐意进行质疑问难。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内容入手,要以课本为主而又不局限于课本,能时常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

2.做好鼓励和指导工作,让学生知道该如何提问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敢于并有能力去提问。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没有疑问而不主动提问,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契机去提出提问,或者说他们缺少提问的推动力,而这推动力就是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进行提问。一次面对面的指导则能将提问的技能有效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得到了求知道路上的交通工具。

3.及时肯定学生的提问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的提问要尽量保持肯定的态度,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与否,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首要的,所以我们在他们问完问题之后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激励性评价。这样,不仅能给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还能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现出提问的重要性以引导他们做出主动的提问,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探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一步,它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精神的激发。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明确目标。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提出,也可由个别学生提出,还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其次是交流讨论,互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提出的探究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计算、实验、阅读、思考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在验证问题时,要注意通过交流研讨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会的知识,用学会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在策略评价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所采用的探究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后的愉快情感。

数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切实经历和体验挫折与成功,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和智力支持,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探究教学要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环境,在探究教学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交流、合作,也能学会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运用不同意见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在数学探究教学中,老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学习团体中平等的一员,走到学生中间,以知识渴求者的面目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影响学生的知识和人生意义的建构,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的成果。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4

一、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法

1. 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我们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对文本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让学生利用家里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我们重点关注预习作业的类型、预习内容的设计、制订预习作业的合作模式三个方面。

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科学而开放的过程指导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的指导既要科学严谨又要民主开放,准确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角色。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和适当运用探究方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具有创新能力,是我们一直研究的。在不断尝试和摸索中我们发现,要让学生掌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直接传授或者放任学生自由摸索,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入手,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重点关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合理处理信息;学会迁移,综合运用各种探究方法三个方面。

3. 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必须深入课前的学生预习、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延伸等三方面。传统的讲解说明式教学将变为教师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情境。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的协商讨论,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获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在发现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面向社会的“大语文”,我们教师在语文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方面也感受到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重点关注语文探究性主题活动与文本的整合以及语文探究性主题活动与课堂内外信息的整合两个方面。

二、探究性学习实施反思

第一,注重情感交互和情感体验。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不能仅局限于独立形态的学习中,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多年实践,我们发现探究性学习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受到学习科目、学习内容及学生自身心智的制约,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二是受到学生知识量、学习经验、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的限制;三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探究学习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下,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用来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可以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知识点,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5

张 瑾

(浙江省温州双屿中学)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说它新,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而言的。在接受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科学课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一起探究解决问题。但是,有的.时候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怎样改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这是我一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不经意间的一堂计划外的探究课,却使我真正尝到了“探究课”的滋味。

上一堂课,我们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我的那节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创设问题情景“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我们再根据“假设”一起设计了检验影响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实验方案,并安排同学在课余时间动手做实验。但由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周的时间,经过一周之后,我打算请同学们来展示实验作品,并说说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和观察到的种子萌发的过程。

上课了,先由各组学生来展示作品。第一位学生拿了三个透明塑料杯说:“我把这三个塑料杯都放在家里的同一张桌子上,现在只有一个杯子里的种子发芽,就是把种子放在湿纸巾上的种子发芽(1),而干的种子(2)和浸在水中的种子(3)都没有发芽,通过(1)(2)两种情况比较就能得出种子萌发是需要水分,通过(2)(3)两种情况比较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氧气。我看到了种子萌发是先小芽长出来把种皮弄破,小芽就长成了根,然后另外一端再长出叶。”

学生的表情都表示非常赞同,我也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表现,()并鼓励其他学生也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展示。

第二位学生上来发言了,边说边高举两个大可乐瓶(上部分已经截去):“我把这个可乐瓶放在冰箱里,另一个放在厨房里,放在厨房里的有三颗种子发芽,而另外六颗种子没有发芽,而放在冰箱里的一颗也没有发芽,通过比较就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要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不能太低,而且还要有水分和氧气。同时,我也看到了种子萌发是先长出根后长出茎叶的。”

学生都在积极地议论,说自己的实验与以上两位同学的实验差不多。我想这次探究可以就这样得出结论了,那就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要有充足的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参考文献:

黄文颂。自主学习,让课堂更精彩[J]。教学月刊:中学版,(05)。

历史探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篇6

关键词 学科素养 探究性学习教学 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特别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探究和切身体悟,对提升不同学生层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科素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经济类为例,就历史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和实践层面提出一些思考。

一、把握课堂教学四个环节指导策略

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可见,人文素养是历史课程培养的重要目标。历史教学引入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解读和分析历史现象,探求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历史思维品质,提高学科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真正发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效用?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四个教学指导环节。

1.备课环节: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探究性学习贵在提出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和发现问题。传统模式下教师备课强调备教材、吃透教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几乎成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探究性学习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提出、发现问题。为此,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应高度关注学生提出的带有某些研究倾向的问题,体现在备课环节中,就是要依据所提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问题的设计既要新奇,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一番真正的探究才能解决。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时,结合学生课前“导学”发现的问题,对原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和新的设计:(1)传统经济结构与近代化的含义各指什么?(2)与传统经济结构相比,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突出的变动?(3)如何理解近代民族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4)买办商人在民族工业初创中有贡献吗?表现在哪些方面?(5)结合民族工业初创情况概括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通过分层次的探究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获取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学生层面看,也是一种激励和挑战。

2.授课环节:创设师生互动开放的创新思维空间

创新与开放是探究性学习遵循的重要原则。授课过程中,教师选取相关教学内容实施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形成开放、互动、交叉的学习空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离不开利用史料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意识”圆,这也是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史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处理,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完成对历史问题的证据探究。其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评述“互联网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比较零碎,交流学习效果不甚明显。如果改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选角度,撰写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效果可能会更好。郭同学的习作《互联网之叩响时代大门》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新时代的信息传播工具,互联网正以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力量有力地叩响21世纪时代的大门。它功能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应有尽有。想念异乡老友的时候,只需在键盘上敲几下,便实现了与老友之间的交流;闲暇之时,在网上搜索视频、游戏冲浪,平淡的日子不再感到乏味;工作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互联网更是我们的好助手,查找资料、答疑解惑,实现高效率的工作和学习。互联网的确是个可爱而伟大的发明,贡献巨大。它又是一把双刃剑,不经意间设下不少陷阱,色情、暴力的图片和视频腐蚀着青少年的心……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你我,应当用之有度,明辨是非,擦亮我们的双眼,不被网上的不明信息所蒙蔽。互联网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永远不可能代替我们的生活,也永远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3.巩固环节:关注课后知识的整理与构建

巩固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及时关注对课后知识的整理、再现、再认和重组,对厘清知识体系、解释历史现象间的联系、探求学习方法有重要的意义。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为例,通过巩固性学习的思考,将“冶炼、纺织、陶瓷”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提炼成“三张名片”(三千年前的青铜器,二千年前的丝绸,一千年前的瓷器),再联系500年前中国的名片——茶叶,形成了完整的历史时空知识链。在此基础上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就相对容易了: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国外,广受赞誉。教师还可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运用,比如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走向的探寻,先明确一个大致的规律:科技发展与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大体接近。宋元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城市繁荣,造就了领先世界的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術的发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阻碍,科学技术由前期领先转为停滞。

4.测试环节:注重新材料、新问题、新情境试题探究

综观近年各类考试,均十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命题设置大量新材料、新问题、新情境的试题,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又达到了考查学生对史料理解、分析、运用的目的。此类题目往往带有很强的探究“示范”性,无论用于平时学生训练或是测试都是十分有益的。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新颖的试题,让学生积极探究思考,为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加强主体性和集体性探究学习的策略

1.开展主体性个性探究,拓展学习新视角。提升学科素养

所谓主体性探究,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研究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确定学习内容,自行选择研究的问题,亲身经历学习活动,通过搜集归纳整理资料,触摸历史事件,感受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理,升华历史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学生基于学习价值主动投身于探究活动本身,通过开展主体性探究活动,学到新的学习方法,有效拓展学习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科的思维品质。

开展主体性研究,应遵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研究是比较恰当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研究。通过探究,“能够培养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以“如何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地位”探究学习为例,一位同学巧借“米商”风雨漂泊二十载的经历,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穿插其中进行论述,较好地诠释了近代资本主义经历的曲折与发展,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还学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新视角,有效提升了历史素养。

我是京城一位普通的米商,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大不小的米铺。听买米的人说,咱们大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大清朝又打败了,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唉,中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都不能行走,日子真是越来越难过了。……八国联军走后,我继续开我的米铺,听说广东出了个叫孙文的中年人,成立了一个同盟会的组织,我非常支持这一爱国的行为。武昌起义不久,清政府实施对南方封锁政策,京城的米价翻了一倍多,我无法去南方进货,这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我真羡慕那些在南方开工厂的朋友,他们赚了不少的钱。终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宣统帝下诏退位,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老百姓终于不用再受皇帝的统治了。说实话,没了皇帝我开始还真有些不习惯,不过过久了也就没什么了,不管他们怎么改朝换代,我的小日子还是一样过。

2.开展集体性课题研究,集合学生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集自主、实践、开放、过程和创新学习于一体的立体式学习。笔者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的素材为题,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性课题研究,集合学生群体智慧,发挥个人研究专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课题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业余生活和社会习俗为主线,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自选组长,自行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走入社区采访社区居民,形成初步调查报告。而后通过采访相关部门,补充资料,润色课题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展示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学习,同学们零距离接触了社会,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社交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研究,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树立热爱家乡的感情,也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传统和乡土文化。

饮食课题组通过现场采访糕点师傅、品尝富有特色的小吃(“文子”“花饼”“糯糍”“脚掌糕”“泡粉”“酸汤”“芋饺”等),感受县域小吃的风韵魅力和独特的小吃文化。通过亲手试制小吃,学习一种手艺,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课题组针对当地美食缺乏整体规划的不足,提出推广传统特色小吃,建立美食一条街的倡议,反响极大。

居住建筑课题组的同学通过考察明清古街建筑和现代建筑,了解到建筑文化的发展史和不同人群对居住环境及城市建设的看法,道出百姓的呼声:保留有影响的古建筑,营造特色居室文化。

传统风俗文化课题组从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婚嫁风俗入手,让我们领略到当地特色的婚俗文化。传统的婚嫁习俗——合八字、订亲、发帖、送节、选黄道吉日依旧保留,现实中的婚礼更趋向中西结合,婚嫁礼车一路前行,身着西式婚纱的新娘新郎热情地恭迎嘉宾,摄影师忙着记录下婚礼全程……一幅幅生活化的历史场景栩栩如生,从中折射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三、历史探究性学习指导策略的思考

作为学科素养培养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也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最新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在一些学校的开展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开始时轰轰烈烈,热闹一阵后便很快沉寂下来。作为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勇于挑战困难,做探究性学习坚定的促进者。

探究学习课题的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防止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学生在进行课题选题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喜欢追逐时尚、新颖的题目,往往不着边际,无法研究,最终不了了之;另一种是放任自流,从网络上随便挑一个内容,根本不用自己思考,也不需要做真正的研究,结题时东拼西凑,使探究性学习失去其意义。笔者认为,课题的選择一定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现状出发,结合学科知识选择学生感兴趣、能研究、有一定开放度的题目,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中,教师对学生的选题、方案设计、研究方法、结题等每个环节都应加以悉心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体研究,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集体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合作探究的优势,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指导策略讨论 篇7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法最早由美国学者杜威提出,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重视对知识的探究。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往往能够从不同事例中归纳和总结出知识, 并且能够解决新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行为,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指导。

二、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为了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出来, 教师首先应该创设出问题情境, 从而培养学生创设情境的意识, 发展学生的问题思维。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作为探究的材料, 对其进行改造, 使其成为范例。例如, 在对“美国内战”一课进行讲解之前, 教师应首先进行问题创设:美国前总统林肯曾对作者斯托夫人说过:一部书造成一场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脑海中会跟随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索, 自己进行发掘、分析及评价, 主动进行学习, 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更好。

2.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 教师应该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等, 对这些方法的优势及不足、使用方法应该熟练地掌握, 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过程, 也就成为关键所在。例如:某教师在对美越战争问题的教学中, 为学生准备了相关的影像资料, 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求小组合作设计一份问卷。与学生相同,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将自己的观点摆出来, 而学生主要根据调查的结果, 教师则主要通过对影像资料的讲解。因为这些影像资料都比较客观, 不带有偏见, 此时教师也不需要进行讲解, 防止影响学生的判断思维。

在该教学设计中, 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中,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相关的评价进行收集, 将结果以数据的形式表示出来,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 促进了学习效果的实现。

3.在学习中师生共享探究的乐趣

探究性学习中, 教学活动比较多, 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学习的乐趣被激发出来, 学习的效率也就得到了提升。所以为了持续开展探究性学习, 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享受探究的乐趣。例如, 在对秦汉文化一节进行授课时, 教师发现学生虽然对地动仪比较感兴趣, 但是对张衡的这一发明感到很难理解。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空前高涨, 而教师在看到这种场面时, 内心的喜悦也是溢于言表的。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与探究性学习指导 篇8

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 它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这一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究和猜测到的,以及结果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数学课程目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 ,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我们要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应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能力;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预设恰当的问题,激发探究性思维

探究性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探索新的方法及开放式的结论。

教学中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的给出要直接。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索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们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 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 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法,防止生搬硬套。

二、提供自由的探究时空,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 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 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1)独立思考 :54×(4+7),6×100+9×100,(6+9)×100,54×4+54×7,哪些等式相等 ? 你有什么感想 ?

(2)65×(30+42),100×2=100×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

(3)小组合作研究 : (250+12)×40,96×19+4×19, 哪个题目容易计算? 为什么?

(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三、创造合作机会,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使用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效果的目标。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 自主不等于自己, 主动也绝对不等于自动。教师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正确的方向。当然,探究的机会教师也要严格“把关”,对于不关键的问题,不关键的过程不要让学生探究,要把探究的时间放在最关键的问题和过程中。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9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 关于它的理论, 许多教师通常能说出一些, 但是如何让它变成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 则是让他们感到棘手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从鼓励学生质疑和让学生大胆尝试两个方面入手, 鼓励学生质疑, 即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 即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即使结果是失败的, 其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原则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合作中融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根据学生能力或兴趣分组并选出组长。制定出小组学习规则:不讲与讨论主题无关的话, 小组汇报实行轮流制, 组长负责任务与分工。教师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应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能够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灵感,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探究性学习的精神。从实验仪器的选用到实验结果的分析, 体现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三、猜想与假设的指导策略

学生对问题的猜想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兴趣、爱好和想象能力等提出的。如何能更好地建构出新的“猜想和假设”, 发挥教师的最大作用呢?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启发学生应用直觉思维法提出猜想与假设。直觉思维是创新主体运用有限的经验知识直接组合问题结论的思维方法, 它具有跨越性、猜测性的特点, 因而应运用跳跃式的形式提出假设。皮亚杰在《数学的认识论和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自反抽象 (reflection abstraction) ”理论, 他认为:“物理事实只有通过逻辑—数学框架的中介才能为我们所认识。”“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从 (客观) 对象中抽象出来的, 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 从而也就是从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例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事实, 仅凭“经验抽象”, 即直接从事物的原型中进行抽象是得不到的, 必须通过“逻辑—数学”的中介, 即F=ma的牛顿定律才能获取。这其中融合了人们的猜想和假设、操作反思及归纳。通过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 让他们主动地对认识对象进行操作, 并进行自反抽象概括, 建构新知识, 是实验探索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四、让学生探究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的基础。如力的概念和能量的概念是贯穿在运动学中的一条主线, 知道了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才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运动学基本规律如力、质量、惯性、加速度是贯穿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牛顿定律, 站在牛顿定律的角度可以窥见整个经典力学的全貌。物理概念与规律是物理思维的细胞,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 物理学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 由物理概念组成的判断和推理的逻辑体系。

探究性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丰硕成果的, 这需要一个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只有循着科学的方向, 紧密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邱红﹒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柴林﹒中学物理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10

1. 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 经济迅猛发展, 科技腾飞, 人们的生活更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的工作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 人们更看重有创新意识、自主能力强、知识渊博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要求也影响到了学校教育, 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也应朝着这方面改变。实行探究性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 新课改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 教育部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强调基础、开放、民主、个性,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在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 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学生, 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3. 教育目的的决定

自古以来, 开展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使他们成为能够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人才。教育正是为受教育者走向社会打下根基。学校是现今最普及, 也是认可度最高的教育机构, 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学校存在的目的, 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因此, 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学校应积极推行课程改革, 实施探究性教学, 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为学生的未来添砖加瓦。

二、中学生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1. 重视过程, 提升学生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 因此, 在探究性学习中, 真正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 是学生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甚至是为人处世、团结合作等生活道理, 这才是能够使学生真正终身受益的, 也是他们真正应该从学习中、从学校习得的东西。实施探究性学习, 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学会团结合作,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会知识, 更学会思考。

2. 设置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在于启发性, 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从而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获得有效的结论。因此,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对探究课题产生疑问, 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 积极思考, 合作互助, 探究科学知识, 提升探究能力。

3. 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地域环境、家庭教育、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的差异, 使每个个体各不相同。因此, 对于学生, 教师要看到他们的共性和个性, 看到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 看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 并将其发扬光大。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能再沿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同一种教学模式强行安在所有的学生身上, 把他们教育成一个样子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订教学计划, 推进学生的发展, 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 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要求。

三、中学生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 设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中学生物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不能用普遍化的固定不变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使他们都符合“标准”, 成为“合格”的“人才”, 这样反而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阻碍他们的发展。

在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调整生物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水平、性格特长等, 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 根据学生的具体层次水平来设定生物教学目标,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探究, 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时,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还要从多角度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并将教学目标细化和具体化,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步骤, 能够切实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进度,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自身科学素质、探究能力的提升以及生物知识的丰富。

2.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

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也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生物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 是对自然界的生物及其科学规律的研究, 与生活密不可分。在生物教学中, 如果教师光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论探究, 单纯地讲解客观规律和研究结论, 学生会感到枯燥和茫然, 对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 反而会打击学习积极性。

然而, 生物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 多姿多彩,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如果能够联系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关生活经验, 将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到生物就在身边, 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 自然而然就会提升生物素养, 增长科学知识。

比如,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可以多开展生物探究活动, 因地制宜设定探究主题, 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生物现象进行发掘探究, 主动发现问题, 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验教学中, 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实验活动, 以增加学生对身边现实生活中生物的了解,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培养探究意识。

3.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学习反思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生物知识进行探究之后要经过反思, 对探究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收获进行归纳分析, 并用以指导行动, 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才能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提高学习的效率,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然而, 如何进行学习反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最重要的是,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性实践、自身的探究性教学的实际水平和现实情况, 建立全面高效的综合性探究学习评价体系, 对探究性学习中的各个要素、环节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使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准确把握探究情况, 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优劣势, 并能立足实际, 对下一次的探究活动及以后的学习给出合理的建议指导, 获得有实际意义的提升, 提升探究能力, 增长经验,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经过这样的学习反思, 学习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指导学生进步与发展, 对探究活动做出有意义的总结, 使师生能从评价结果中得到启发, 逐步提升综合素质。

教育的意义在于实践,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行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升探究能力, 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发扬自己的个性, 成为真正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依据有关资料, 立足实际, 对研究课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提升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中学生物学科中实行探究性学习, 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生物,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卢润祥.探究性学习与中学生物教学[J].中学生物学, 2008, (1) .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 篇11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要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探究 学习 实施 挖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已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一、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是:通读课文——专题调研——确立课题——探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一)通读课文

这是实施该模式的首要环节,它影响着以后探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读课文时可依据体裁采用不同的通读法。如,诗歌可采用吟诵的形式,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戏剧可采用表演的形式,小说可采用电影、幻灯的形式等等。总之,首先要把文本留在学生的“心”上。

(二)专题调研

在通读全文时,学生会对一些字词读音、解释搞不清楚,对有些句子的意思弄不懂,甚至会对文中有些地方提出质疑。这就要求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翻阅、询问把自己心中的疑问研究清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而且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只有经过专题调研,学生才能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才能为下一步确定研究专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确立课题

这是实施探究学习的重要阶段,影响着探究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从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价值却并不是一样的。这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取决于学生占有资料的多少,取决于学生选取的视角,取决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主题作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砺文学鉴赏能力。再如议论文,我们可以扣住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作专题研究,把论点的时代意义、现实意义发掘出来,把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统一关系凸现出来,把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

(四)探究学习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教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文学评论、考察报告、调研报告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提纲、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研究其诗歌及文史资料引用的同学,可以去查阅相关诗词选集或作家研究集;研究荔枝本身结构的同学,可以去查阅生物学书,还可以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将荔枝介绍给全体学生。这一环节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共同研讨,具有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作用。

(五)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探究价值,实现探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由此,学生的资源得以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六)总结评价

这是进一步对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学生个体的成果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

(七)课后延伸

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研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探究学习资源

在实施语文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好课后习题中的一些探究性题目、讨论题目的价值外,还应该注重从教材中挖掘探究资源,以充分发挥和开拓教材的资源价值和研究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一)在学科知识的交叉处挖掘探究资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如《神奇的极光》中涉及到的光学、电磁学等物理知识;《这个世界的音乐》中所涉及的动物学知识,等等。教学课文的这些“交叉知识”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并以此拟定选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知其所以然,就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二)在与课文匹配的相关内容比较处挖掘探究资源

教学一篇课文时,可寻找一些与之相配对的阅读内容,可以是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开展探究。如教学《守财奴》时,可将《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不灭掉一根灯芯不断气的相关章节作为相匹配的内容阅读,让学生将其与葛朗台临死前想抓神甫的镀金十字架进行比较,并开展探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与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的异曲同工之处。

(三)在学者、学生观点的争论分歧处挖掘探究资源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众所周知,越是优秀作品其内涵就越丰富,就越耐人咀嚼,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理解上的分歧。在教学中若能将这些分歧意见列为课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对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有创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阅读品味无疑是有帮助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文中大量使用的比喻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般人认为这些比喻自然优美,有表现力;也有人认为比喻取材狭窄、阴柔、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象力。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可要求学生展开讨论或作深入探究,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四)在知识点的异同辨析处挖掘探究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某些知识的相似、相异之处,教学时若能适时将其列为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则会收到互补强化、相得益彰之功效。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的思维跳出狭隘的课文圈子,笔者尝试进行横向拓展,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殉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然后组织学生以“焦刘悲剧与陆唐悲剧之比较”为题,收集资料,开展探究,寻找分析他们的异同点,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并写出小论文。

参考文献:

顾之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探究性学习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实施探究性学习,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现实有趣的、富有挑战的, 并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究学习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设疑激思, 引导学生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讲台上放着3个透明杯子, 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 教师用汤勺分别向3个杯子里加入2克、3克和5克的糖。接着, 教师出示问题:如果不许用嘴尝, 你知道哪个杯子中的水更甜一些吗?你用什么办法来判别?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处于一个个极具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 不仅激发了探究欲望, 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 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为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生动、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二、挖掘可探究内容, 突出探究的重点

就一节课的内容而言, 有没有可让学生探究的知识, 哪些知识值得探究, 有几个探究点, 哪个点可作为探究的重点, 从教材、教参中是难以找到答案的。这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 也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它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 反复琢磨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好。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 学生通过学习要获取的新知识有两点: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特征, 并能正确分辨这两种运动方式;能数出图形平移的距离。第一个知识点属于陈述性知识, 第二个知识点属于程序性知识, 且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当然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可以都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也可以都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但从教学要求和知识特点来看, 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特征, 用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用接受式, 学生或许也能很好地掌握计算图形平移的距离, 但是如果有策略性知识, 采用探究性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实践证明, 一节课有1至3个探究点较为适宜, 且在这几个点中, 要有一个探究的重点, 并从设计上和实施中突出、保证, 这样可为学生提供比较充分的探究时空, 让学生比较真实地经历探究过程, 使探究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三、明确探究目标, 把准探究要求

探究教学中, 要让学生能探究而且探究有效, 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探究的目标, 并把准探究的要求。探究的要求应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像《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 经过实践反思后的反复推敲, 我把探究的目标定为: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 借助提供的学习材料去验证“小数点右移一位、二位, 原数是不是扩大10倍、100倍”。而如何把教师确定的探究目标转化为学生的探究目标呢?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 先帮学生扫清探究的障碍, 为学生铺设探究之路, 即为学生搭好探究学习的“脚手架”。通过移一移、说一说, 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可向哪些方向移动, 怎样观察确定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小数点移动中出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第二, 引导探究。这节课的探究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学生如果没有探究学习的基础, 那就更难了。所以, 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时, 除了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外, 还要帮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通过课件辅助、板书引导等, 让学生明确探究什么、验证什么。探究目标要明确、合适、可操作性强。另外, 学生的探究不能仅满足于交流时个别学生的正确回答, 而应追求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经历探究的过程。

四、选择探究方式, 经历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探究。个人独立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较为容易, 即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解决;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 需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全班探究通常是探究的问题难度较大, 依靠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 需要直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率及参与的质量。如何根据所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实际, 选择相应的探究方式, 从而确保学生能真正经历探究过程呢?请看《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片断:

1. 明确要求。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用什么办法可知道? (验证)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请看要求: (1) 动手量一量。 (每组有4个不同的长方形, 每人用方格纸或小正方形测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由组长分工) (2) 汇报、填表。 (每人把测量的结果向组长汇报, 由组长填写) (3) 思考并讨论: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小组探究。

3. 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学生汇报, 屏幕显示, 表格略)

生: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师:这是你们组的发现, 其他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是这样吗?大家一起来检验一下。

本片断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探究时,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生按照“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填写测量的数据”——“观察发现面积与长、宽的关系”这一思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 每个学生都从自己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 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多种研究方式交替使用、有机融合, 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探究效果。

联系生活实际、广泛收集各类信息也是有效探究性学习所应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而广泛收集各类信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更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从而为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形成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兵团“三化”建设论文下一篇:一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