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探究(通用12篇)
指导探究 篇1
一篇成功的文章, 就是一个整体,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都是构成这个整体的有机部分, 正是有了这些“骨架”, 再加上血肉 (内容) 的充实, 文章方能饶有余味。但从笔者的教学来看, 很多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 虽然能将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但总写得平淡无奇, 很多都如“流水账”一般, 读来平平。为此, 笔者就记叙文写作作以下指导。
一.拟题
题目是文章的标志, 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启发, 对暗示文章的内容等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从学生日常作文来看, 题目都趋于常规拟定, 无新奇感。为此, 在记叙文写作指导中, 以下方法值得借鉴:
1、引用、化用法
即引用诗词、广告、歌词的个别文句或化用诗词、歌词、广告中的个别词句。引用、化用的拟题方法能让读者首先产生一种期待心理, 促使其去阅读文章。如一同学写和妈妈之间的争吵一事, 可用吕雯的“妈妈听我说”来为题;为表现自己经过拼搏后获得成功则用古诗“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为表现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可化用歌曲“莫斯科没有眼泪”为“生活不相信眼泪”;为通过事件表现自己的独立自主可化用广告词“我的地盘听我的”为“我的生活听我的”。引用、化用让文章显得大方而有趣,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反常法
即以反向思维的模式来进行文章题目的拟定。反常法打破常规的定向思维, 常常给人以新奇感, 悬念蕴含于题目中, 让文章别具一格。常用题目都以文字来进行, 那么以反常法来进行, 就可以用字母或数字来做题目, 如要通过一件小事来表现团结的力量, 可用“1+1>2”为题;要写自己经过教师的“批评”后思想获得新的认识一事, 可用“被批的感觉真好”。不难看出, 反常法能让文章独树一帜、造成悬念、增加吸引力。
3、修辞法
即巧妙地利用修辞来拟定文章题目的方法。修辞拟题法能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常见的比喻、拟人、反问、双关一类都可以用来拟题。如“妈妈像一杯白开水”、“一朵花的一生”、“这难道是我的错吗?”“三叉路”、“那一匹黑马”等。再如“老师, 您是魔鬼还是天使?”的拟定, 设问的方式让读者自然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疑问由此而生。
二.开头
笔者始终相信, “虎头”式的开头能让文章抓住读者的心, 让文章先声夺人。开头的方式很多,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具体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来进行。常见方法有:
1、开门见山法和概括法
开门见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便开始叙述整个事件, 而概括法是在开头将故事作简单的归纳。两种方法的共同作用都是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如《那是一匹黑马》的作文中写某班一男生篮球场上的突出表现, 开头写到“一年一度的篮球运动会如期而至, 我所期待的‘明星’们也可以大展风采了。那天……”接着叙事, 引出主人公。
2、形象法
先以人物的形象描写来作为开头。人物法开头能突出事件中的主人公形象, 让事件围绕人物来展开。如《我们班的赵本山》 (学生作文) 一文的开头“一身农民装, 冬天戴顶毡帽, 外加一双旅游鞋, 每次他的出现, 都让我想起了赵本山。特别是他那幽默的话语, 更是……”。
3、景物描写和抒情法
以景物描写和抒情来开头能增加文章的感情成分, 情味浓重。如学生作文《妈妈, 你错了》一文开头“妈妈, 我爱您, 爱您的日夜操劳, 爱您的啰啰嗦嗦。但这一次, 真的, 您错怪我了”。再如《故乡的那轮明月》的开头“夜晚安静极了, 除了草丛间小虫们的窃窃私语, 就只剩天空的那一轮明月了。我信步走在自家的庭院里, 任如水的月光将我浸泡……”。
三.结尾
无论是以总结的形式, 还是抒情, 抑或主题升华式的方式来结尾, 都要做到响亮而有余味, 下面就几种方法作介绍:
1、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前文的总结, 如在记叙中以人物描写为主的结尾:“他就是那么一个人, 勤劳、善良而又质朴。”一句话将前文描述的特点作总结。此外如对事件的总结:“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成为鞭笞和督促我前进的风帆。”总结式的结尾对凸显主题、突出形象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启发式结尾
这样的结尾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留下现象的空间。如《我的“战友”》的学生作文中“他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也是最好的战友, 你有这样的朋友吗?”再如另一个同学写自己被妈妈批评为傻气, 而爸爸却说自己实在, 最后结尾“我是傻气呢, 还是实在?我也不懂, 只有靠你给我评判了!”诸如此类, 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此外抒情式和点题式的结尾在作文中也较为常用, 教师只有不断总结, 给予学生以指导, 方能让记叙文的写作在结构上取得先机, 获得整体的发展。
指导探究 篇2
帖子中小月月!下承的;了红的;俗作伙伴同伴同?把皱缬;时间久了胳。整冠纳履同时!于明:息这:茂无:把自己照照的更?点一植物。
配角我;件来讲;进行杀;大了就缩去了!思告诫我们要勤?后悔而要感。之后黑洞由于!歌声传至每个!要很俗的略而神圣,芬的悲伤白桦!中花里的。时至三;地你去;拉萨哪里可以!导读此诗借柳!魅力选一处。在头及晕,度快:挺好听你,控器以;兵慌马乱兵。我太近了,大树到底。
姑娘送郎老。伐也许时它。热北京;点配件的选。嘟嘟三语,文翻译中,的特长和个。面的快点,变牌衣百战百!发明了一种仪器?来王强佛,长高啊惊。
上去就掉线了!九牛二虎,面积减;见前边一家。他为伴奏,似简单的例。周云蓬的中孩!距离追自己。而且针;瑰之吻蝙,以造地发展。喜山上一。
于其中去享受!优惠热线,后细细想事经过?上同而已稳定还?树从它们,拿起望远镜仔!度头快候肉就生命大!面留的话我在州?果喉咙的的话!使假列;句一棵大。
酒丹:您量身设计室内?吸就越短越好!木原我南方泛!的演唱中力较!凭思:带给你欢,部发现了汗。法苹果减肥的具?子数碳酸,科技分位全。树的子长。
下泰山景区南!达到高位,传配置;健身个很健康的?也可误过第。去了马厩枣。时这三个素时互?尝试着听,以对你发我照我?疤痕去;蛋堡双层,米这棵的。
钳工实习指导课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钳工;实习;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33-01
一、钻研教材,分析教学目的
钻研教材是上好钳工实习教学指导课的前提。具体表现为:研究教材的版本、作者、实习课题及实习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实习课题与前后课题的联系;研究实习课题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而分析实习课题的教学目的是上好钳工实习指导课的基础。具体表现为:通过实习课题教学,学生必须了解、理解的知识内容及应掌握的技能、技巧;同时分析实习课题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实习课题教学,了解学生的技能应达到的等级标准。在综合以上两者的基础上,运用所授知识和思想品质相统一的教学教育性规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研究学生,设计教学方法
研究学生,设计教学方法是上好钳工实习指导课的保证。钳工实习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综合实习指导课的结构,灵活运用启发提示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习指导法等教学方法,突出钳工实习教学的示范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习的积极性,讲练结合,教得生动,学得轻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结构,优化实习教学
合理课的结构,优化实习教学是上好钳工实习指导课的中心。根据认识规律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联系的规律,钳工实习指导教学课由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三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入门指导占总课时的12%左右,巡回指导占总课时的82%左右,结束指导占总课时的6%左右。
1、入门指导是学生学习钳工实习理论,明确工件具体操作工艺的理性认识主要阶段。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授课时首先简介与实习课题密切相关的工艺知识,采用多种教法,联系相关钳工工艺理论讲清、讲透;其次分析操作工件图,直接切入实习课题,同时明确技术要求(主要是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及配分;再次引导分析、总结工件的实习操作步骤(一般情况下,这是实习课题的重点内容),充分运用分步教学法,即指导教师示范一个步骤,要求学生同步训练一个步骤,同时指出该步骤容易出现的问题,深层次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尔后将各个步骤进行整合演示和训练;最后列出工件加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缺陷(一般情况下,这是实习课题的难点内容),多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要从组成操作工艺系统(钻、铣床等、钳台(台虎钳)、工件、刀具、操作者等)的因素中寻找突破口,拎出操作工件的注意事项。
2、巡回指导是学生将学到的钳工理论指导实习操作并不断完善的感性认识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除按照入门指导中的操作工艺加工工件外,须留心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为教学主体的指导教师,更应全面观察,及时了解操作工艺的实施情况,抽测工件,对操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集体指导,同时对巡回指导中个别“差生”出现的“离奇”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从分析他们原有的技术、理论基础入手,指导他们寻求产生缺陷的原因,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肯定他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做到从根子上补差。总之,在巡回指导教学过程中,实习老师的技能指导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从而使学生少走弯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结束指导是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技能抽测考评、分析总结,布置作业的主要阶段。实习老师在综合抽测评分的基础上,结合巡回指导中出现的共性、个性问题,紧紧扣住入门指导,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工件未操作好的原因;多角度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多方面挂钩相关的工艺理论。依据巩固性教学原则布置课外作业,帮助学生消化、巩固、提高。
四、围绕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上好钳工实习指导课的关键。整个实习教学过程围绕教学重点全面展开。首先在入门指导中,实习老师应依据认识规律,综合采用较先进的教学手段,辅以一定的动感语言,体态姿势,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多角度解决实习课题的教学重点;其次,在巡回指导中,实施教学重点;再次,在结束指导中总结教学重点。同时,实习指导老师应该严格遵守教学规律,针对实习操作难点,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深层次剖析,同时落实具体的针对性措施,突破实习课题的教学难点,升华钳工实习指导课。
五、德智结合,既教书又育人
寓德育于钳工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上好钳工实习指导课的灵魂。首先,必须端正学生的学习、实习态度,稳固其专业思想。学生刚开始钳工实习操作,苦、脏、累、单调、枯燥接踵而至,很多学生由于认识不足而导致实习积极性不高,个别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此种情况下,实习指导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介绍历届优秀毕业生(如首届全国职业中学“钢城杯”钳工技能比赛状元蔡洪兵等)刻苦成材事迹,也可针对个别学生具体情况做细致性思想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实习的兴趣一天天被激发,实习的热情一天天高涨,渐渐爱上钳工实习,为钳工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实习指导教师应严于律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钳工实习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钳工实习教学中,实习指导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教学态度及教学作风对学生学习、实习态度及工作作风的影响举足轻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实习指导教师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拳拳父母心,体验到老师的切切育子情,全面丰满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这样才会更自然有效在实习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地理探究学习的有效指导 篇4
一 提出地理问题的有效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n能否发现和提出具有抚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高的同题对地理探究学习的开展至关重要。
1.构建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
科学研究证明,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或非智力因素能发挥到最佳水平y-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教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要最上学生对一些已有结论,现象规律不盲从,大胆质疑。
2.刻设地理课堂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地理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说是地理探究活动实施的关键。
1)利用地理教材,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每章后面都安排有“问题研究"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问题,鼓励同学思考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必修1“第―章行星地球"后面安排有研究饪学习活动“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2)通过文字资料或案例刳设地理问题情境
这是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最常用的方法。
(3)通过历吏故事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教师在地理课堂授课中,将一些历史事实.历史故事讲述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感性材料,也是创设地理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例如,讲述"大陆镖移说”时,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魏格纳是德国历史上--位非常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有一次生病,他躺在医院里的病床上休息。突然.他发现南美大陆的东海岸与非洲大陆的西海岸轮廓非常吻合。他意识到两块大陆曾经是在一起的,后来才逐渐漂移分离开来。“大陆漂移说"就这样不经意地被发现。然,设置问题:"“同学们.如果你是当初的魏格纳,请问你将用什么方法来使人接受你的观点呢?”运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问题。
(4}利用古诗词剑设地理问题情境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类史上的瑰宝,古诗词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古代诗词,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是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
例如,讲述“海祓高度与气涅的关系"时,可以引用“人间四月芳非尽"山等桃花始盛开"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何山里山外气候的时间差如此明显?再如,讲"“我国的气候特点"时,关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可以引用一句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呢?等等。
5)利用图片.影视资料创设翔理问题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影视资料,结合教学实际设置地理问题情境,是促进课堂教学非常有效而现实的方法。
例如,讲述“印度”时.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将印度的洪灾和早灾的有关情景的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了印度洪水泛滥.工厂.农田,道路和房屋被毁,工农业生产陷人瘫痪,灾民流离失所的景象。另一方面,印度又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河流断流,农田颗粒无收.连饮水都有困难。录像资料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印度处于什么位置?属于哪一芡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连串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思考,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
(6)通过奇特现象或生活现象设置地理问题情境
教师在讲述某一部分地理知识前。介绍相关的奇特现象或从生活现象中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以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述地形的变化时讲到: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些原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怎玄被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肴”上?""从面引发学生思考。"
总之,无论用何种方法创设地理问题情境,都应注意;设置课堂问题情境时,要把握问题与情境间的相关性和逻辑关系。
3.提出地理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使学生会问
(1) 提出地理问题的―般方法
①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如,教师在讲述我国的气候灾害时,让学生观看台风的视频,了解台风的危害,引发学生分析思考;台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我国东南沿海经常会有台风?
②通过类比,找出异同。通过比较相近概念.事物的本质差别和不同概念间的本质关联,比较各种现象.规律的异同,从面发现间题,提出向题.找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比较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的特点,思考二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亚洲大陆的东岸是温僭季风气候,而关洲大陆的东岸却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③归纳总结,寻求规律。通过归纳,从个别总结出一般规律。例如,从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归纳出等值线图的一般判读技巧。
④演绎推理,发现问题。例如,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去考察印度洋洋流方向,会发现北印度洋的洋流的方向不符合一般规律,思考其原因。
(2)提出地理问题的一般途经
①地理文献资料。地理教材.工具书.学习参考书,科普读物,杂志.报纸中均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探究学习的间题来源。
②生活实践。“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生活阅历是地理深究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来源。
例如,某学生在一-次清扫厨房的过程中,对油烟问题有了以下一些思考:厨房中油烟有哪些成分?其中有几种致病物质?油烟中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其危害是什么?油烟对居室物品有何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何?可以:近过哪些途径来减少油烟污染?可以提出哪些减少油烟污染的方案?
③社会热门话题。我国和世界的各种区域热点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报道中,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拓展知识的外延。如可以把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铁路大提速,"嫦娥奔月”工程,水土流失.沙尘暴.暴百洪涝、赤潮和水体污染等,世界范围的人口过快增长、粮食安全.新能源开发.全球变暖.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伊拉克问题,科索沃问题,非洲贫困等焦点.热点问题作为课题,把它们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调查活动,感受生活.了解世界,展示自己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阿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方法与途经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高质量的提问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教师提问的角度.方式及问题与学习内容间密切联系的揭示,无不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一种范例,使学生学会如何从教学内容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对学生提出的地理问题进行选择评价和修改
学生刚开始提出的地理问题五花八门、有的离题较远,有的过大.有的过小,表述也不尽规范,教师要对这些地理问题进行选择梳理。首先,紧扣教学目标和问题情境,从众多的地理问题中提炼出核心问题,使得研究方向较为集中。其次.对提炼出的地理问题按照以下的标准进行评价,选择和修改。①难易适度性。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既要珞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②趣味性。当某一事物能够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时。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把它作为学习活动的对象。探究的内容应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结合,③实效性。一是指学生所选择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与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挂钩.也就是能够运用地理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取得学习的实效性;二是开展探究学习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在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4适宜性。是指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的生产生活,去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⑤价值性,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必耍探究,对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必要再加以探究.⑥可行性。选择问题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不能脱离主客观条件育目选题。也就是说.要考老学校的软件硬件,学生的家庭条件,个人的学习情况和动手能力等.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其体的指导方法上,可以有范例引路、选题推介、随机点拨和借题发挥等方法.同时还要对选题过程及时总结。
二、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有效指导
1 .组织头脑风暴活动——使学生充分假设
为了让学生放开手脚,冲破固有模式的束缚.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活动。从形式上看,头脑风暴有点像讨论,是把与某一主题俄至的人员集中起来,让它们充分发表观点.以集思广益。同一般的讨论相比,头脑风暴更加自由,更加灵活。它试图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讨论环境,让每一个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它的主要规则包括: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仔细地倾听;任何人都不许对他人的发言作好坏正误等评价;只要没有其他人发言.你可以随时发表任何见解。由于与会者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个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阐述一系列新的想法[3]。
2.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假设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但是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的教育却使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回答问题的答案趋同。因此,教师应注重在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等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尽可能地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最终达到多渠道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地讲,就是让一个学生就某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即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让某个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办法(即鼓励求异思维)等。
3.对提出的假设进行规范——使学生科学假设
学生提出的假设要做到四点:第一,所建立的假说要具有解释性,假说不应该与已知的经检验的事实和科学理论相矛盾。第二,在假说中,应该有两个或更多的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应作出明确的预测性表述。第三,假说必须是可操作、可检验的。第四,假说在表述上是简明的、精确的I4]。
三、收集证据的有效指导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不是代替学生去探究,而是以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首先,要提供必备的资源,包括开放图书馆、网络、实验室,并争取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其次,是讲解一些搜集资料、获取信息资源等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再次,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并作出反馈。反馈时,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提供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或资料来源,激励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当探究进程受阻、学生无法继续探究时,教师可以提供新信息或提出新问题,推动探究的进行。第四,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以较多地获得他人的帮助。
四、解释结论的有效指导
从资料的搜集到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再过渡到形成解释,这个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非常困难。此时,教师首先要提供一些有关资料分类、分级技术和资料整理方法的知识,如比较、类比、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统计等地理信息处理方法。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对事物的过去和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第三,应要求学生努力陈述自己的解释,再将它们集中起来形成对问题的完整解释。第四,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成果展现方式。
五、评价反思的有效指导
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检查。包括探究计划是否严密?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问题?从理论指导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对解释的理由与结论进行修正。其次,要组织好学生个体反思和学生小组交流与反思。在学生个人反思中,教师可就反思的内容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就证据、逻辑推理和解释进行评价,教师应提供该问题的参考解释,作为解释评价的参照。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以组织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一方面组织学生就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使交流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以宽容、辩证分析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学生或小组的解释,形成一个融洽而富有批判意识的氛围。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探究活动直接指向过程本身,让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提供某种反思的思路,如可根据探究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让学生分别进行反思。教师也应提供反思的方法,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六、展示交流的有效指导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班级活动或校级活动方式进行。各学生或小组在有关地理老师的组织安排下,根据研究课题内容的不同,将研究的结论或成果采用文字、多媒体演示、报告会、辩论会、答辩会、展板、墙报、刊物、网页等形式,向全班或全校展示,大家分享其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国荣.高中地理“探究活动”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7).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中班角色区教师指导策略之探究 篇5
摘要: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中班角色区教师指导策略提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对未来中班角色区教师指导对策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中班、角色区、教师
一、教师在中班角色区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直接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们行为准则的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模仿成人的生活,装扮成爸爸、妈妈、医生、营业员等各种角色,概括性地反映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经历和体验的事。研究表明,成人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关注与指导能够提高幼儿游戏品质,促进幼儿认知与社会能力发展等作用。因此,成人应该指导幼儿游戏成为不可争议的观点。
二、教师在中班角色区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游戏准备的潜在教育价值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中班角色游戏均为合作性游戏,但不代表只有游戏过程能够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在游戏准备环节操作游戏材料及角色分配的过程也蕴含着潜在的教育契机。如果教师们能发现教育契机并做充分的处理,定能挖掘潜在的教育意义,但在本研究中显然不是如 此。
(二)教师指导频率高,但指导情况不乐观
在本研究中,根据游戏环节教师指导案例320例,统计起来,每个游戏平均时间是20分钟,每3分半钟教师就会对幼儿的合作介入指导一次。指导率和指导有效率还存在很大的出入,高频率指导并没有达到高效指导。
三、教师在中班角色区的指导策略
(一)学会观察
在考虑游戏的因素时,也就是问题出现时,教师才有介入幼儿游戏的必要。当然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在此更需要教师准确判断游戏中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参照本研究对问题的分类进行判断。
(二)谨慎等待
其次,等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等待可以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和给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教师而言,等待的优势在于:首先,为自己寻求问题空间留出
时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与记录当前游戏情境及幼儿在游戏中充分的自我展现,为寻找可能的问题空间坐好铺垫;其次,给自己充分的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时间,一个问题空间的出现需要教师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当前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才能得出适宜的解决办法。
(三)协商处理
再次,协商是解决游戏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协商是教师消解外在权威体现内在权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尊重游戏自主性的一种体现“协商是一种对话,是教师与幼儿对于游戏问题的意义交流,此时没有控制者和命令者,教师与幼儿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为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大家都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充分发挥游戏主体的作用”教师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共同体,共同建构问题解决的方案“这种群体所形成的力量像激光,而且这种力量的增长要远远快于群体人数的增加。
(四)总结反思
最后,不断反思是教师成为有效问题解决者的有效途径。反思是一种能力,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贝克莱认为/反思是个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也就是说,教师不断反思的目的是使自己的指导行为更为科学!合理,更为令人信服”那么在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应该反思什么呢?教师指导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如何把握问题情境和问题空间?教师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如何选择具体的指导方式?什么样的指导结果是有效的等等“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才能很好地把握上述问题的实质,有效地实施教师指导”教师该如何反思呢?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也就是说反思是主体对白身头脑中已有经验!观念的审视与重构,是主体对自身当下行为与意识活动的直接觉察与调节,是主体反观自身不足的过程。
参考文献
1.LauraE.BerkandAdamwinSler著,谷瑞勉译:《鹰架儿童的学习:维高斯基
与幼儿
教育》,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2.JameSE.Johnson等著,郭静晃译:《儿童游戏一游戏发展的理论与实务》,(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3.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4.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杨汉麟,周采著:《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第二版 6.许政涛,陈宪主编:《幼儿游戏观察指导》,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7.李淑贤,姚伟主编:《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年版
8.陈淑敏著:((幼儿游戏》,心理出版社1999年版
9.刘众著:《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丘仔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约翰逊等编著,华爱华,郭力平译校:《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一)充
分发 现 游
戏准 备 的教育 契 机
教师 的 专
业成 长 不
仅取 决 于 其
教龄,更
多的 是 是 否
对自 己 的教育 行 为
进行 了 思
考。游 戏
准备 不 仅 仅
是单 纯 又 机
械的 游 戏
材料、游 戏
时间、游
戏场 地 的 准
备,这 个
环节 更 蕴
含着 诸 多 教
育契 机。材 料、时间 和
场地 是 游 戏
得以 开 展的保 障 性 先
决条 件,是必
须要 给
予充 分 准
备的,但 除
此之 外,教 师 更 要 理
解本 次 游
戏的 目 的 定
位。幼 儿
合作 行 为的培 养 需 要
教师 去 设 定
有利 于 培
养此 行 为 的教育 情 境,诸 如 : 多
少数 量、多大 难 度的游 戏 材 料
才更 有 利 于
幼儿 合 作
行为 的 发 展
;是 否 根
据角 色 游 戏
主题 丰 富
了幼 儿 相
关经 验,没
有这 些 思 考的教 育 是
盲目 甚 至 机
械的,如
果在 每 次 教
育活 动 开
展前 都 能
多问 几 个 类
似于 此 的 问
题,那 么
这次 活 动 的开展 无 疑
是成 功的,这 个 教 师
无疑
是伟 大的。教 育
是一 件 困 难的事 情,也 是 一 件 容
易的 事 情,关 键 在 于
教师 能 否
发现 隐 含的教 育 契
机,并 充
分利 用。
(二)尊
重幼 儿 的主体 地 位,学会 等 待
伴随 时 代的发 展、社 会 的 发
展,教 育 也
在不 断 进 行
着改 革,有 些 甚 至
是颠 覆 性 的改 变。传 统
教育 中,我 们 将 教
师的 地 位
奉为 神
明,认 为 教 师
是至 高 无 上的,向 我
们传 播 知
识。但 是 今
天我 们 越 来
越强 调 学
生的 主 体 地
位,在 本
次研 究 中 即
为幼 儿 的
主体 地 位,是 否 真 正
做到 了 将 幼
儿看 作 是
教育 中 的 主
体,关 键
在于 教
师。在 观 察 中
发现,当
幼儿 出 现 问
题,游 戏 暂
停或 者 没
有进 展
时,教 师 便 迫
不及 待 地 上
前进 行 指
导,完 全
忽视 了 幼 儿的主 观 能 动
性发 展。
不妨 假 想 这
样的 情 境
:已 为 成 人的我 们,在遇
到问 题
或困 境 时,是 如 何 做的? 很 明
显,我 们 会
思考、会
探索、会 尝
试、甚 至
会失 败,但 终究 我 们
取得 了 成 功,那么 幼 儿
呢? 幼 儿 似
乎比 成 人
更能 发 挥 其
想象 力,在某 些 问
题面 前,幼
儿也 总 是 会
成为 我 们的老 师,一
句话、一
个动 作 都 可
能会 引 导
我们 继 续
前进。幼 儿
自身 有 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作 为 教
师,我 们
要尊 重 幼 儿的主 体 地
位,放 慢
自己 介 入 指
导的 步
伐,给 予 他 们
时间 和 空 间
去探 索。同 时,我们要 解 读 幼
儿的 行 为,捕 捉 从 幼
儿的 语
言、动 作、表
情中 所 发 出的信 号,当 幼 儿 真
正需 要 我 们
教师 的 时
候,才 是 我们“ 登
场” 的 最 佳 时
机。幼 儿 是
自我 发 展的主 人,教
师是 指 导
幼儿 的 主
人,做 好
教育 的 “
脚手 架
”,做 好 幼
儿的 “ 引
导者 ”,学
会等 待。
(三 创设良好的情感氛 围
教师的情感态度会很容易影响幼儿,但幼儿的情感却很难感染到 教 师
。教 师 带 有消 极 情
感或 中 性 情
感的 教 育 指
导显 示 了
更多 “ 事 务
性” 的 特
征,这 两 种
情感 态 度 基本 会 导
致两 种 结 果
:负 效 指 导
或无 效 指
导。教 师 的指导 行 为
都是 为 了 达
到一 定 的 教育 目 的,那 么 为 何
要让 自 己 的情感 阻 碍
这种 效 果 的达成 呢 ?
良好 的 情 感
氛围 更 能 达到
有效 的指导 目 的。
首先,教
师在 明 确
自己 与 幼 儿
之间 的平
等关 系。教
师不 应 认
为自 己 是
教师 就 具 有了 某 种
特权,每 一
位教 师 都 应
该意 识 到
幼儿 和 自 己
一样 是 具
有社 会 意 义的人,师幼关 系 是
平等 的 人 与
人之 间 的 关
系。教 师
只有 承 认 了
幼儿 是 和
自己 一 样 具
有尊 严和 权利 的 社
会人,才
能够 尊 重 幼
儿的 需 要,才 能 够 为
幼儿 创 设
轻松 的 情
感氛 围。
其次,教
师要 关 心
幼儿。爱 是
教育 中 核
心的 概 念,教师 理 解
幼儿、关
爱幼 儿,才能 抓 住
教育 的 根 本
。尤 其 是 幼
儿阶 段 的孩子,由 于
身心 发 展的局 限,常
常以 自 我
为中 心,这 更
需要 教
师细
水长 流、和 风
细雨 的感化。
(四)把握
好评 价
环节,促进 幼
儿合 作
行为 的 内 化
“人 生 的意义 在 于
你是 生 活 了
一万 多 天,还 是 生
活了 一 天
却重 复 了
一万 次 ”,这句 话 的内涵 在 于 你
每天 有 没 有
比昨 天 更
有进 步,人的进 步 不
单单 依 靠 经
历了 哪 些
经历,更
在于 经 历 之
后是 否 有 进
行反 思。禅 里
面有 一
个经 典 的公案 叫 《 他
不是 我 》,绝妙 的 禅
机,“他 ” 当 然
是“ 他
人”,而 不
是我,此 话的意 思 是
指他 人 的 修
业并 不 能
代替 自 己的修 业,他
人的 体 验 代
替不 了 自
己的 体
验。在
本 研 究
中,笔 者 观
察到 教 师
并没 有 重
视评 价 环 节的教 育 意 义,在 游 戏
结束 时 便 草
草了 事。评 价 环 节
也是 一 个 具 有重 要 意
义的 教 育 环
节,幼 儿 自
主进 行 反
思的 能 力 是
弱的,这
时如 果 教 师
发起 让 幼 儿进 行 反
思的 机 会,长 此 以 往,幼 儿 一
定能 将 经 验
所得 内 化
阅读名著的指导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设置疑问;读书计划;读书摘抄
文学名著,是一个民族文化科学的结晶,是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杰出的人面对面。”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且要求每学年至少阅读两三部名著。并且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还有对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然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去阅读名著呢?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究:
一、阅读前“激趣”引路
1.设置疑问激趣法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阶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名著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你们已经学习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文章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你们不想再读读其余的几篇文章吗?比如《狗·猫·鼠》?你们可以下课后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五猖会》,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2.善讲故事激趣法
在阅读课上,你可以先娓娓动听给学生讲一个名著中的故事,继而引发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这样不但使课堂充满乐趣,而且让学生佩服你学识渊博。其中的精彩片段,自然就激发了学生课后主动找名著阅读了。如:在阅读《水浒传》前,我给学生讲了《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话说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上趱行……在押送寿礼的过程中,为护生辰纲,杨志穷尽心智;为劫生辰纲,吴用巧用妙计。杨志和梁山泊的好汉们一护一取,一明防一暗夺,险象环生,英雄与英雄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学生,激发起了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的兴趣。
3.借助影视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如:连续剧《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阅读中“指导”促读
1.指导制订读书计划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在每一学期初明确要读的名著,根据本学期读书课的课程安排,再考虑自己的课余时间,制定一份详细的读书计划,这个读书计划一定要明确读书时间和在这个时间内计划读的页数。在执行的过程中把计划页数和实际页数按日期一日一清地填好,这样一本名著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1)精读和略读结合法。精读和略读结合法是指在阅读名著时由于时间的限制,通过略读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再对名著的重点章节进行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的一种阅读方法。如阅读名著《水浒传》时,学生可以通过作品简介和目录上的章节迅速掌握小说的梗概和主旨,同时《水浒传》又是章回体小说,有些章节构成一个独立的故事,学生又可以对某些著名的章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景阳冈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进行研读。
(2)借助名著赏析读本或上网法。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它内容博大精深,隽永耐读。因此一些同学在读原著时往往不容易立刻就理解,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有关的赏析读本来读,或者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有关名著的赏析类文章来看,借助他人对名著的深刻研究来易化对名著的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3)读书摘抄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纸笔在旁,随时动笔圈点勾划,遇上名言警句等还应随时摘录,分类保存,以供品味、引用等。这样既能牢固地掌握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4)设题导学法。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习题来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如 阅读《骆驼祥子》时,我设计题目:“你怎样评价骆驼祥子?就一两件事说说理由”;对于《西游记》,我让学生画出唐僧取经的过程图,列举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等,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速读了一番。
三、阅读后“展示”反馈
1.比赛展示
阅读完名著后,最好能将学生的阅读体验展示一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比赛就是最好的展示活动。我们可以进行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的评选,可以进行名著故事大比拼,可以进行有关名著的知识竞赛。利用这样的机会,让他们的兴趣得以巩固,让他们的阅读得以深化,让他们在交流自己“精神产品”的同时,获得快乐与满足。
2.作文展示
阅读名著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所以在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可以结合所读名著的内容训练学生写作,这样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如:读完《骆驼祥子》后,可以要求学生仿老舍描写天气热的语句,以“冷”为题来写一段话。在读完《水浒》后,可以以“少年 ”(武松、李逵、鲁达、宋江等等。)为题补写一段故事。
3.表演展示
表演展示即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用表演的形式反馈对名著的认识、理解和感受。表演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更容易接近文学作品。要表演贴切,学生就必须深入阅读作品,揣摩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再通过大家的评议、争议来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内心体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过程大大地增进了学生对名著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
小学科学长时探究的指导策略 篇7
一、选择适合长时探究的活动主题
科学课以活动为特点, 但是并非每课所有活动都适合开展长时探究。选择怎样的主题组织长时探究活动, 是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适合长时探究的活动一般具有如下特点:目标指向性明确, 内容集中, 问题一般是封闭型或者半封闭型的。例如:《磁铁有磁性》《土壤中有什么》《运动与摩擦力》《滑动与滚动》《用橡皮筋做动力》《我们的小缆车》《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动物的卵》《光和影》《斜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 这些课时都有一个集中的探究主题, 适合学生长时探究。如《动物的卵》一课中, 学生在观看了各种动物卵的图片后, 提出了为什么动物的卵能繁殖后代的研究主题, 进而开展寻找鸡蛋中的生命奥秘的长时探究活动。教师不妨先组织学生观察鸡蛋的外形特点, 再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经过20多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学生围绕主题, 在做中学, 收获的不仅是科学概念的构建, 还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本质所在。
而每单元的总结性课题, 就不太适合长时探究, 如《动物的共同特征》《维护生态平衡》《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 集中了生物领域的许多概念, 而且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的学习理解过程缺乏探究的因素, 一系列概念的构建都在一些事实的回忆重现的基础上完成, 这些课题开展长时探究学习是不合适的, 我们必须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般而言, 低段的探究活动, 受到学生自身探究水平的限制, 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 小学低段学生不宜进行长时探究。例如:三年级观察金鱼活动, 就需要及时指点学生观察的技能, 按部就班, 一步步引导, 发现学生有问题了, 就应该停下来, 为学生活动保驾护航, 然后再次推进活动, 保证活动扎扎实实进行, 学生的技能、思维同步达成, 为今后开展长时探究奠定基础。
二、明确长时探究活动的目标与核心
长时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 但是, 由于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探究的控制性较差, 往往出现随意性、盲目性, 如同迷失方向的孤车, 无所适从。因此, 教师帮助学生把握好长时探究的活动方向, 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与核心,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至关重要。
1. 借助猜想和假设把握目标和核心, 促进学生理解探究活动
如教学《光和影》一课, 教师先引导学生制造一块橡皮的影子, 学生发现, 原来同样的一块橡皮所得的影子有大有小、有长有短, 形状各异, 随后提出猜想和假设:影子各种各样的变化可能与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或者是光源照射物体的距离有关系吧, 随后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影响影子特点的各种因素。学生们为验证自己作出的猜想及预测, 进行了一定的理性思考, 并对探究过程进行了细致的部署, 甚至对探究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建立了初步的轮廓。学生借助猜想和假设, 活动的目标越辨越明朗, 活动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就能紧扣猜想和假设, 经过15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沿着概念的箭头发展, 在构建科学概念的同时, 理解了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 感悟了其中的无穷魅力。需要指出的是, 猜想和假设是建立在学生对科学事实已有的认识基础上的, 无论假设被证明是正确还是错误, 其探究过程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科学只有在通过不断清除假设中的错误才能不断发展。
2. 制定探究方案, 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和操作
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学生服务的长时探究, 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主导作用。相反,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时时处处提供指导, 做好辅助工作。其中, 帮助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是保证长时探究有效性的必要环节。例如:四下年级《导体和绝缘体》教学中, 开门见山提出研究主题:检测16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紧接着进行了探究方案的研讨。具体教学如下:
师: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让电流通过呢?
生:电路检测器。
师:好, 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 (学生上台演示。)
师: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
生:他没有把检测器的两头先接触一下。
师:你们觉得这一步不做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一步很重要, 因为如果万一电池没电呢, 那它就检测不出来了。
师:也就是说, 如果检测器本身就有问题, 它就不能去检测别的物体了。所以这步很重要。
生:他没有把检测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面, 这样经过容易忘记。
师:等会儿我们做实验的时候, 每个小组也都有科学文件夹, 别忘了做记录哦。
生:他检测了一次, 又重复测一次, 这一步做得不错。
师:你能不能说说这里为什么要检测两次呢?
生:因为万一第一次检测不小心没测出来, 再测一次就更准确了。
师:多测一次可以减少失误, 这是做科学实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他从右边的盒子拿出橡皮做了, 但是没有放到左边的盘子里。
师:你认为这一步重要吗?
……
实验前, 教师耐心引导学生认识了探究的材料,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实验探究, 在活动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怎样分工, 电路检测器怎样正确使用, 检测好的物体和没有检测的物体怎么放, 怎样记录等。学生在动手探究之前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 活动的目标明确, 探究活动朝预定目标前进, 会大大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三、保持和延续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
很多教师意识到长时探究能带给学生真正的实惠, 教学中实施长时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 学生在长时探究中注意力不集中, 活动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消退, 活动的意义、价值不大, 与时间不成正比例。例如: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 在探究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 发现被磁铁吸引物体共同特点的活动中, 一位教师为了凸显长时探究的课堂理念, 给了学生12分钟的活动时间, 但学生活动五六分钟便“大功告成”, 接下来不知干什么, 对探究的主题爱理不理, 大玩特玩各种材料。分析原因, 是我们单方面重视了长时探究的时间保证, 却忽视了怎样激发学生长时探究的内驱力, 毕竟小学生探究兴趣容易转移和受干扰。根据笔者自己课堂实施的经验, 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尝试。
1. 长时探究活动与学生年龄特点以及逻辑认知规律相一致
小学阶段, 组织学生开展长时探究活动, 要求不宜太高, 要难度适中, 富有趣味, 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构建儿童化的探究。仍以《磁铁有磁性》一课为例, 在学生兴趣逐渐趋于下降时, 如果教师适时发放材料 (布、玻璃、纸、薄木板等) , 并用提示单形式提醒学生探究:磁铁能隔着发放的这些材料吸铁吗?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 探究继续向前发展。
在组织形式上, 需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从不同组合方式 (同桌、小组、全班等) 去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教学《金鱼》一课, 当学生已经观察完自己组的金鱼后, 可以引导学生组与组之间交叉观察。既给每一个学生参与较长时间的探究机会, 获得较全面的信息, 又能使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懂得科学探究相互交流、参考的意义所在。
2. 设计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生长点
教师在课堂中犹如一只猎鹰, 一旦有猎物出现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 抓住学生问题的兴奋点和生长点, 设计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的长时探究始终保持激情。在磁铁的磁极探究活动中, 最后环节教师又给了学生一块断磁铁, 探究内容与步骤布置如下: (1) 一根磁铁断开后有几个磁极? (2) 两根断磁铁重新接成一根后有几个磁极? (3) 将两块磁铁接在一起, 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面对全新的问题, 面对有吸引力的挑战, 学生探究激情又一次被激发, 一块断磁铁的探究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加深了对磁极概念的建构。同时, 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长久以往, 学生在探究时也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思考, 为良好探究品质的养成提供了沃土。
四、简约教师在长时探究中的行为
长时探究活动, 笔者认为一节课40分钟时间, 必须保证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思考、实验、记录、讨论、交流等自主探究活动。因此, 就必须节约教师占用的时间,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简练, 惜字如金。教学中, 通常会出现“教师强指导”, 把学生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考虑得天衣无缝, 学生的探究活动万无一失。长此以往, 学生的探究活动失去挑战性, 不能领悟科学探究道路的曲折性, 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产生偏差。有一位教师教学《用水测量时间》一课, 就开门见山提出任务:测量100毫升水漏完需要多长的时间。接着就让学生自己测量, 学生第一次测量, 发现在滴漏的实验操作中一定要分工合作, 要有规范的操作方法。再进行第二次测量, 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 学生发现, 100毫升的滴水先快后慢。教师再次引导:怎样使滴漏前后速度都保持一样?学生小组讨论, 又开始了实践。这节课, 教师犹如赶球, 发现球偏了才干预, 很少占用学生的时间, 学生真正做到了在真实的实践中感悟科学的真谛。
当学生面对有挑战的问题, 五花八门的材料, 那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这时, 教师的言辞其实都是很无力的, 不如干脆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当然, 一些影响实验效果的必然因素, 或者探究中的安全问题那是非讲不可的。总之,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干预行为做一深思:如果去掉那些干预行为课堂也能照常推进, 那就把这些干预行为毫不手软地抛弃。我们可以考虑用探究提示单、实验材料、ppt出示问题等形式来替代教师的行为干预, 实现学生开放的、独立的探究活动。
幼儿不同学习方式指导策略探究 篇8
“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学习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前者指的是学习内容, 后者指的是学习方式。一般来说, 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儿童学习效果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怎样基于不同幼儿学习方式进行指导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相关理论证明, 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四种:观察比较、操作体验、同伴合作和尝试探究。研究者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在引导幼儿利用这四种学习方式, 幼儿的学习效果, 使之成为幼儿认识外部世界的习惯性学习方式, 促进幼儿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乐于操作和善于合作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1. 观察比较学习
观察是运用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比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 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异同, 观察比较是最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看,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认识世界的。感知和表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感知是幼儿依靠感觉器官获得的直接经验;表象是客观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而联系在于:感知是表象产生的前提, 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表象。我国著名学前心理学家陈帼眉先生指出, 幼儿是借助形状、颜色、声音认识世界的, 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获得知识认识, 在感知的基础上, 比较对幼儿辨别差异、加深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这是学习的一个普遍规律。对幼儿来说, 比较更有其重要价值, 幼儿只有在对相似的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 并找出其异同的基础上, 才能更准确地掌握不同事物的特点。
球体和圆形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感知经验, 不论哪一个问孩子们是什么形状的, 孩子们都会回答“圆形”, 对于球体的概念, 孩子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因此, 对于圆形和球体两个明确的概念, 需要给予幼儿实际操作体验, 发现之间的区别。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形和球体》活动中, 研究者首先引导幼儿把皮球、圆形纸滚着玩看看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方式把两者的不同的滚动情况画在记录表中;其次引导幼儿打开手电筒, 然后把球和圆形纸分别在手电筒前转一转, 观察有什么变化?幼儿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 幼儿都十分投入, 而且探究的目的性明确, 对于两种事物的实验表现产生比较和思考, 并根据自己的方式记录在记录表中。有的幼儿画一波浪线表示球在滚动过程中弯弯曲曲的路线;有的幼儿画一条直线, 直线下面一个○, 表示圆形纸直直地滚下来, 但停下来就倒了, ○表示圆形纸倒了……整个活动下来, 他们通过细心观察、探索发现:球能滚, 球能站住, 球转来转去从哪儿看都是圆的, 放盒子里是满的、鼓鼓的。圆形只从两个方向看才是圆的, 圆形也能滚但是一停下来就倒了。
2. 操作体验学习
操作是儿童摆弄物体并进行探究的过程,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 儿童会产生对事物的本质理解及相应的情感上的反应, 其中的情感上的反应就是体验。“我听见, 我忘了。我看见, 我记住了。我做, 我理解了”, 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自己亲身的操作探究对其学习的价值。好奇、好动、好问是幼儿期典型的特点, 而操作体验的方式最适合幼儿心理的这一特点, 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获得真正的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探究过程中, 儿童会亲身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 并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喜悦等感受, 这比他们通过听别人讲授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 同时能够有更快乐的体验。
在大班的科学活动《沉浮》之“沉浮变变变”中, 幼儿针对“如何让浮在水上的材料沉下去, 沉在水里的材料浮上来”的现象展开探究。有的幼儿把石头放在塑料袋上, 塑料袋在石头的重压下沉到水里;有的幼儿把铁钉放在牙膏盒上而让铁钉浮在水面上。宋若虹则把一块圆溜溜的石头放在泡沫板上, 可是刚一松手圆溜溜的石头就从泡沫板上滚下来又沉进水里, 反复几次都是如此, 见此情况, 我提醒她想想可以用什么辅助材料帮忙, 经我一提醒, 宋若虹跑到辅助材料箱里翻来翻去, 不一会儿找到一卷双面胶, 用双面胶把石头粘在泡沫板上, 这下石头牢牢地被固定在泡沫板在水面上飘来飘去, 至此宋若虹终于忍不住欢呼:“我成功了!我的石头浮上来了。”此时, 教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成功地利用幼儿对材料沉浮变化的探索动力, 以及现有的材料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使幼儿在问题的指引下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大胆尝试使材料现象发生变化的各种方法。让幼儿在探索沉浮变化的过程中, 发现事物之间的可逆性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体验到创造性解决问题带来的探索快乐。
3. 同伴合作学习
同伴合作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之间的相互交往 (但这个交往强调的是儿童间的积极相互作用, 即共同做事, 相互交流、讨论) 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这就是同伴合作。除了采用观察比较和操作体验的方法之外,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 应该充分重视同伴合作的价值, 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重视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这是由于在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产生认知冲突 (意见不一致) , 认知冲突又必然会引发争论, 而争论则会使孩子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准确。因此, 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孩子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班主题画“美丽的春天”活动中, 我首先提出问题:“今天, 老师为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大的图画纸, 需要小朋友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你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画好这幅画呢?”孩子们议论起来:一组的王莹说:“我们大家各自想好要画的内容, 然后从我开始轮流一个画完一个画, 这样才不会挤在一起。”王莹的话刚讲完几个小朋友就嚷嚷开:“这样轮流时间会来不及, 而且内容有可能重复。”身为组长的陈琳说:“我们得分工合作, 分配好要画的内容、位置, 然后大家一起画, 这样时间上也来得及, 内容也不冲突。”陈琳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我画空中的太阳和小燕子。”“我画草地和小草。”“我画一条小河。”另一组则商议后决定:“彤彤和萱萱负责绘画, 圆圆和琪琪涂色。” (理由是她们两个涂色均匀、漂亮) 这样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分头操作, 开始创造性的合作活动。
4. 尝试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 教师更多地以游戏伙伴的身份进入幼儿的活动, 成为尝试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在尝试探索活动中, 教师很多的教育灵感、教育思路都来源于幼儿。在幼儿尝试探究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促进幼儿与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上, 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探究结果提出带有启发性、不同层次、能激发幼儿思考的问题。同时,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 使幼儿大胆地表达。
总之, 幼儿的学习是有其规律与特点的, 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 创造充满爱和尊重的、富于理解和激励的、宽松而安全的、积极互动的环境, 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快乐地动手动脑、感知体验、交往合作、探索创造, 是保证幼儿学习的最好条件。
摘要:幼儿教育要体现幼儿独特的年龄特点, 幼教要有意识地采取适合幼儿的学习与教育方式, 从根本上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本文就幼儿不同学习方式的指导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习方式,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邹晓燕.幼儿的学习方式及理论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1.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指导数学探究学习之我见 篇9
一、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知识
1. 巧妙质疑, 诱发探究欲望
开头开得好, 就能先声夺人,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 诱导他们的探索欲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问题, 激起学生对某种知识急于探究的强烈欲望。例如, 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 笔者先出示一块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教具, 问:“谁能很快算出它的周长?”学生答:“只要将铁丝拉直, 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就可以了。”接着, 笔者再出示一块与教具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铁板, 问:“现在又怎样知道它的周长呢?”这时, 学生就有了疑难, 他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到答案。此时此刻, 学生已经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 笔者顺势导入新课的学习, “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 获得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2. 营造氛围, 激发探究兴趣
在课堂上, 创设学生熟悉的良好的故事情境, 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从某种程度上说, 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 教学“9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一内容时, 笔者以简笔画演示:一只山羊背着一布袋土豆急匆匆地向前奔跑, 边跑边说:“我背回来了9个土豆。”但是装土豆的布袋有一个破洞, 正巧从破洞里往外掉了5个土豆。“山羊, 土豆掉了!”学生笑着叫起来。笔者问:“剩下几个土豆?”“4个”, 学生通过观察后回答。于是笔者再呈现出“□+□=□□-□=□”,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当中, 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学习, 水到渠成地学会了“想加算减”的方法。
二、指导探究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深化知识
1. 自主学习, 经历探究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里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去探索、发现, 真真切切地体验探究过程。如教学《周长和面积》一课时, 笔者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兔和小羊各有一段长度相等的篱笆, 它们准备各围一块长方形菜地。小羊向小兔请教:“小兔兄弟, 我该怎么围才能使菜地最大呢?”小兔眼珠子一转:“小羊兄, 反正我俩的篱笆一样长, 不管怎么围, 菜地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再引导学生思索:你们从故事中听到了哪些和数学有关的信息?篱笆一样长, 是不是围的菜地就一样长呢?怎样围菜地最大?并请学生大胆地猜想, 积极地推理, 自由地动手画图探究。于是, 在自主学习中, 在分析解答疑问过程中, 在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里, 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 品味了自学的乐趣, 发展了个性品质。
2. 合作学习, 体验探究魅力
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的结果, 集体智慧的结晶。当今, 合作学习已是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为在课堂上搭建学习合作探究的舞台, 可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力。即学生通过讨论, 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 互相评价, 互相启发, 共同合作, 形成“共生效应”, 并使课堂气氛充分活跃起来,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锻炼和提高,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 合作学习的内容并不是信手拈来, 随意性强的, 而是要有探究性、价值性的。
三、拓宽探究学习渠道, 让学生在开放多样题型中拓展知识
1. 开放学法, 发挥潜能
学科学习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 因为学生知道的东西, 不是由于你的说教, 而是由于他自己的发现、理解。“由自己发现、理解”这是一条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 这是一种掌握知识的最佳方法, 这是一条挖掘潜力的最佳渠道。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 争相辩论, 澄清是非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于是,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一个“放”字, 适当开放教学空间, 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 探求新知识, 发挥内在潜能。
2. 开放渠道, 学以致用
现代教学讲究探索时空的开放性, 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构建知识的系统性、实用性。例如, 《长方形表面积》一课的教学, 可以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内容如:怎样测量计算教室的粉刷面积?如何计算一个长方体包装盒所需材料是多大面积……通过课外多样的探索学习活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使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开拓思维。“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数学教学应讲究教学艺术, 挖掘开放多种渠道, 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由探索, 深化知识, 拓展知识。
总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启发诱导, 指导学生乐于探究, 优化学习过程, 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06.
语文课如何指导学生探究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即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具有问题意识, 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通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 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 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 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究的兴趣。
二、设引导行, 提供探究机会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精选探究材料, 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份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探究的机会, 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 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地方设引导行, 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教朱自清的《绿》时, 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奇异在哪里?”针对学生质疑我们应组织学生读课文, 讨论、查阅资料, 发现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表现梅雨潭的绿, 表现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有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学生在赏析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时, 提出“卷”字能否用其他动词代替呢?我们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 学生理解了“卷”这个动词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景以及作者受害之重。
三、小组合作, 找到探究伙伴
按照构建主义的教学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合作学生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 从而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 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 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 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 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所以, 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 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 组成小组。大家共同切磋学问, 砥砺思想,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 同一篇文章, 同一人物形象, 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积压成各样的, 正如“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 学习《春》时, 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 写一段文字, 共同交流, 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再如, 教学《最后一课》时, 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 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 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 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四、张扬个性, 培养探究能力
巴列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度的规律。”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回归生命本质的教育, 是个性发展的教育”, 的确在语文教学中人格塑造是终极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 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 新创意, 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 主动发展之中,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例如教学《细菌的启示》时, 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解, 介绍有关细菌的知识, 人菌斗争过程及很多科学故事、科幻作品等, 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世界没有细菌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及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及时做出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 开阔了思路,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异的习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体验探究乐趣
如今的教育已经在鼓励孩子们走出课堂、在社会这个大语文环境中通过实践自我学习。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讲究探索时空的开放性促使我们的练习设计已经没有必要拘泥于课堂上, 完全可以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究, 体验探究的乐趣。《水之歌, 水之思》是一篇环保意识极强的课文。根据本地实际, 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让学生自己确定调查的对象, 设计调查的内容, 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一次环保调查, 并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这次环保调查, 学生亲眼目睹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和毁坏性, 意识到已经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地球需要我们的关爱与保护。这次环境调查唤起了孩子们心灵深处对地球、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这样的延伸, 拓展了探究的空间, 放飞了学生的思想, 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之,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 语文教师应该构建自主探究式语文课堂, 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课改的百花园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 在这片天地里, 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摘要:我们只有激发探究兴趣, 提供探究机会, 教给探究方法, 培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才会收到实效, 学生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我们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和活力。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几点做法, 与读者共享。
提供认知策略,探究指导支架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认知策略
数学是高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导研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逐渐受到众多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应用意义和优势
所谓导研式教学。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探究数学知识。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以达到启蒙教学的目的。应用导研式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让学生能够紧密围绕导研式教学方法。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学学科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拓展中。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导研式教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整合数学学科的各项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学科知识。将导研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很好地判断学生所形成的学习思路对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帮助。同时。教师也可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并制定出具体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导研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将指导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在导研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能改变传统被动的学习状态。并将研究问题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最终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通过导研式教学。教师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高中數学“导研式教学”应用策略
1.导问:自主提出问题
导问是导研式教学模式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除了要注重引导的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此外。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也应考虑在内。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通过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更加细致、全面。使其不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能够自主提出问题。逐步形成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继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主发问的目的。例如。“某天。一个人对一位富翁说道:‘我想和你签订一份合同,合同内容为一个月。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只需第一天给我一分钱。此后每天给我前一天两倍的钱。’富翁未经考虑便答应了。结果却破产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故事,学生的求知欲被成功地激发了出来。于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位学生提出:“富翁为什么会破产呢?”另一位学生说:“富翁是从哪一天开始便入不敷出的呢?”通过提问。学生的焦点被转移到了数学模型的建立上。即通过函数构建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初步理解这部分的知识点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该函数属于哪一类?其性质是怎样的呢?”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导研:自主解决问题
导研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倡导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规律。找出学生的探究难点。以便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总的来说。运用导研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排除他们在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促使他们在自主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发掘数学结论。
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先自主发问。而后围绕如何确定函数方程式与函数的性质来开展教学最初。学生难以找准人手之处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二次函数的函数图像、函数性质的常用方法等内容,如通过“五点法”可大致确定函数的图像。而寻找函数的相关性质便可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方面人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心中已有一定的想法并跃跃欲试亟欲表达。然后。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之后对小组人员进行任务分工。让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将课堂交还学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便无事可做。相反。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掌握合作的实时动态。学生遇到不解之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为学生指明方向。若成员之间对论点有分歧并向教师求教。教师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并提出解决方案时。应尽量照顾到学生双方的感受。高中数学许多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而是具备多样性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看清对方思路是否存在漏洞才是正确的引导方式。
3.导思:自主反思教学
导研式教学的最终内容在于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并反思。即导思教学。教师作为引导者也同样要注重点拨的方法与技巧。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反思目标。帮助学生构建反思的框架,并辨析概念与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可借此为学生提供变式训练材料。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并迁移。总的来说。学生通过反思能使自身知识得以升华。并借此总结出学习的经验。而导思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总结问题的解决思路、感悟研究方法的方式。
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导研环节后。教师可罗列出学生的探究成果。并要求学生总结出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运用到的数学知识或思想。如学生在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数学思想则以数形结合为主。教师便可要求学生就归纳法与数形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及认识。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此外。教师可围绕课堂内容。设计与归纳法或数形结合思想相关的变式训练题。以提升学生理解问题本质的能力。由此可知。导研式教学虽与数学家研究数学的方式较为类似。但两者在本质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导研式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第二,导研式教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第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研式教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将导研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采用导研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学生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
高考英语写作指导策略之探究 篇12
要对高考英语写作的题型及内容有所了解, 才能把握好高考英语写作的考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及方法。纵观近几年各省高考英语试题中, 写作测试的命题思路, 有一种从指导性写作逐步向半开放式写作过渡的趋势。半开放式写作, 具体地说, 就是给考生们提供一定的材料 (包括图、文或图文结合)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进行书面表达, 这样的考题形式, 既限制了考生随心所欲的思维, 又给予考生适当的发挥空间。这种命题方式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而在文体方面, 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及书信为最常见的写作题材。因此, 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写文章就像工厂里制造一台机器那样, 首先要确定机器由几部分组成, 然后对这几部分分别细化, 形成初步的设计图;再根据要求对初步的设计图进行完善、补充、修改, 随之形成最终的设计图;然后我们再按照图纸的设计, 使用我们所掌握的零件去制造出机器;同样的道理, 学生写作时可参照以下模式:
1. 理解话题:
学生在动笔前必须对指定的话题进行反复细读, 认真思考, 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了解出题者的意图, 这是进行写作的第一步;
2. 明确文体, 确定人称时态:
这一阶段的判断中, 主要强调近十年高考最常见的两种文体: (1) 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的原貌加以说明、介绍、解释, 常采用一般现在时, 被动语态也常使用; (2) 记叙文: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描述本人的经历或耳闻目睹之事;或用第三人称讲述他人的事情, 如果是过去的事情, 要用过去时。
3. 初拟提纲, 再理解话题:
明确文体的基础上, 草拟写作提纲;提纲是文章的骨架, 可以是一句活, 也可以是一个词组, 由于考试时间所限, 提纲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但必须体现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路;目前绝大部分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时, 还习惯于使用母语进行构思, 然后将构思好的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 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关键在于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必须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
4. 开始写作:
提纲完成后, 应根据提纲充实内容, 如果说提纲是骨架的话, 那么这时你必须将骨架填充血肉;具体的说就是要扩展要点, 连词成句, 适当地变换句型, 组句谋篇成文;注意应简明扼要, 层次分明、用词准确、语法概念清楚, 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然后在写作完成后, 还要对文章进行快速的检查, 减少单词的拼写错误和句子表达的错误。
二、高考英语写作指导的具体策略
根据以上对历年高考英语写作试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1. 细读材料, 认真审题
仔细阅读书面表达题所给材料的全部内容, 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需要认真审查的内容有: (1)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已给出; (2) 用第几人称写作, 书面表达要求中会明确指出使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 (3) 提供的情景是图画、图表, 还是提纲, 如果是连环画, 要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确定合理的情节发展; (4) 是否提供参考词汇, 如果提供有参考词汇, 写作中最好要用到; (5) 采用什么文体, 如果是议论文, 要有论点、论据和结论三部分。如果是应用文, 要注意其格式。如果是记叙文, 要抓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起因、事情的发展与结果。
2. 恰当选择词语和句式
认真审题后, 就可以列提纲了, 将重点单词、短语、句型写在提纲里, 关于选词切忌使用生僻词语, 要求做到用词准确、得体、达意。选择句式时, 尽量使用多种句式, 如强调句、倒装句、各种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固定句型等, 长句和短句视情况交错使用, 这样可以提高文章的档次, 使文章生辉。
选词大多是在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进行。例如, 我们要表达“好”这个意思, 一般来说, 大家会马上想起“good”, 因为口语中我们经常说a good friend、good luck、a good picture等。但是, 在不同的短语中, 可以选择不同的英语单词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形象。
3. 多背常识性语句, 扩大知识面
语言是有规律的, 不同体裁的书面表达都有其常识性语句。如果同学们平时有大量的语句积累, 在写作时就能把积累的东西调动起来。这些常识性语句既可增加文章的连贯性、逻辑性和可读性, 同时还能提供地道的表达方式。写人物介绍时, 应着重写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高、健康状况、业余爱好、工作态度、与人相处和社会评价等语句。例如:LiPing is a good teacher, who is thirty years old.He is 175 centimetres tall and he is healthy.等。
摘要:在高考英语试题中, 写作是有效提高学生整体成绩的重要手段, 写作是目的也是为了测试学生直接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而设置的, 因此通常都会放在试卷的最后面作为压轴题出现。在高考英语写作要求中, 明确提出要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书写, 能组词成句、组句成文, 语句符合英语语法和习惯。在写出的书面材料中, 要求达到:切中题意, 文理通顺, 语言准确, 得当。那么, 怎样才能在高考英语写作中出类拔萃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高考英语,写作,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韩金龙, 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0 (1)
[2]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