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探究

2024-05-27

伪探究(共5篇)

伪探究 篇1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 作为课程改革亮点的科学探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 教师或多或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教学, 更多教师在示范课、研究课、评比课上进行科学探究教学。但是, 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仍然还是受到了教师们的质疑。在科学课堂实施科学探究教学, 影响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伪探究。本文想通过叙述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的注意点, 以此作为依据重点分析四个课堂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伪探究实例, 并就避免伪探究提供一些建议, 希望有助于在科学课堂中准确把握、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教学。

一、科学探究教学的注意点

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的探究或称课程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阐明 :“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课堂中, 科学探究作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科学家探究的思维过程的模拟。《科学课程标准 (7~9年级) 》中, 给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要素有 :提出科学问题 ;进行猜想和假设 ;制订计划, 设计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 ;解释、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等。科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以类似科学家的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课堂中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问题答案、实验精度、探究时间等各个方面均有不同。基于课堂中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有相似又有不同, 为了有效实施课堂中的科学探究, 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实际的探究并非都包括所有的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不是探究教学的环节 ;2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有明确目的和严格要求, 按一定规范进行的科学认知活动 ;3课堂中的科学探究需要合理的设计 ;4课堂中的科学探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伪探究例析

对照上述四条注意点, 教师在科学课堂的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着相应的四个方面的伪探究问题。

1.课堂作秀的科学探究。教师虽然对科学探究不再陌生, 但是对科学探究与科学教学的关系并没有能够处理好, 这些的情形还是随处可见 :教学比赛离不开科学探究 ;教师千方百计将教学设计与科学探究挂钩 ;学生不可能探究的内容也用了探究 ;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这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随意运用科学探究, 将科学探究的要素强加在教学环节中, 是伪探究的典型表现。

【案例1】 (课题 :太阳,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这是浙江省一次教学展示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猜。

师 :请同学们猜一猜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的光到达地球需要的时间是多长?

生1 :是13分钟。

生2 :不知道。

生3 :大约是一年时间。

学生没有猜到教师的答案。这是无关猜想的内容, 硬要学生去猜, 怎么能猜得到呢?教师已经曲解了科学探究中猜想要素的含义, 将原本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太阳光到达地球时间的问题, 硬是强加上“猜一猜”这样的“猜想”的探究要素。这就是为了作秀在教学中强加科学探究, 出现了伪探究。

2.目的和要求不明确的科学探究。课堂中的科学探究也是科学认知的活动。探究活动设计, 需要教师有明确目的和严格要求, 让学生按一定规范进行的。科学探究目的和要求不明确, 也会出现伪探究。

【案例2】 (课题 :太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图1是教材中一幅木星上大红斑的图片, 这幅图片上反映了“木星表面是激烈运动的大气”。教师设计一个科学探究的教学环节。

师 :请同学看了这幅图后猜想一下这“大红斑”是什么?试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 (回答问题, 答案很多。)

师:木星的表面是激烈运动的大气。

最后教师讲出书本的内容。教师设计这个活动, 将重点放在了猜想上, 探究的目的和要求不明确。这样设计让学生去猜想, 学生是乱猜了, 对学生认知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探究是伪探究。

教师在这里设计一个探究的想法很好, 但设计的目的不能只放在“猜想”上。在使用探测器之前, 宇宙探索只有通过肉眼或望远镜的观察对天体进行推测。此处设计科学探究目的应是在让学生猜想后, 更要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让学生尝试做一回天文学家, 经历一次认知过程。只是仅由教材上的一幅图片, 天文学家也无法猜想到“大红斑”是什么。科学观察是要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的。因此, 教师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不妨提供充足的资源, 如多提供几幅不同的木星图片 (如图2、图3) 。结合同学熟知的地球大气现象, 再提供一幅地球大气图片 (如图4) , 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合理的推理分析 (类比方法) , 由学生得出“木星的表面是激烈运动的大气”的结论。

2. 受教材内容制约的科学探究。课堂中的科学探究目的、要求明确了, 科学探究还需要教师合理的设计。由于教材编写的特点, 有时教材内容会制约教师设计科学探究。

【案例3】 (课题 :水的压强第1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这是一次县级教坛新秀的评比课。有些参赛教师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成科学探究进行教学。教材内容如下 :观察如下实验,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内 (实验所用的小桌面积为100cm2, 每只桌脚的底面积为1cm2, 玻璃缸里装有沙或面粉) 。

说说上述实验是怎样对条件进行控制的。从实验中你获得了什么结论?

教材里的实验是为了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压力产生的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建立假说, 然后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结论。教材这样设计是将科学探究的“重点放在假说的建立, 对实验设计思想的理解, 对数据的采集, 对数据的解读上。”有参赛教师设计了一个探究的过程,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参赛教师认为“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这个要素, 是这个实验探究的重要一环, 可是教材已经将这个设计方案通过图示 (图5) 告知了。教师让学生回答实验设计方案时, 学生也没有配合, 就照书本上的图回答了。教师拘泥于探究, 没有认识到教材内容对探究活动的制约。这样的探究效果可想而知, 探究也是流于形式了。

2. 科学精神缺失的科学探究。科学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要了解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证精神与质疑精神。

【案例4】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这是某学区教研活动上的一节观摩课。这是一堂探究活动课, 教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在“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的实验探究中, 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放入二药匙蔗糖和食盐, 进行比较实验。教师在“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探究教学中要求学生加食盐溶解, 教师在控制学生实验的时间上, 第一药匙溶解解的时间与第二药匙时间不同。

这两处探究教学处理是不严谨的, 有悖于“小心求证”的实证精神。教师在指导学生求证“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实验中, 应要求学生用天平称量相同质量 (10g) 的食盐和蔗糖。在教学中, 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不能用药匙衡量, 而要用天平称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实验探究时, 心里就是想达到某个目的, 在安排二次溶解的时间不一样。两个探究活动的教学, 都是缺少科学探究实证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缺失的科学探究是伪探究。

三、避免课堂科学探究教学出现伪探究的对策

通过上面四个方面的案例分析, 要避免科学探究教学中出现伪探究, 把握科学探究教学的四个注意点, 提出四点对策。

1. 正确认识科学探究教学特点。从教育目标上看, 科学探究更看重过程 ;从方法上看, 科学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从形式上看, 科学探究具有开放性。探究教学的优势在于终始使学生主动活动, 积极思考, 调动学习兴趣。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当充分发挥科学探究教学的优势。但是, 科学探究教学不是科学探究的要素简单地在科学课堂中出现, 不能盲目地追求科学探究教学优势。

2. 重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需要发挥好指导作用, 在设计探究教学活动时需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 及时指导, 明确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去发现, 完成知识构建和迁移。

3. 探索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的方法。科学探究教学需要合理的设计, 就要求科学教师在平时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探究教学设计。如针对“案例3”问题, 有些参赛教师不囿于教材。在“水的压强”教学设计中, 为了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实验设计思想的理解”, 另外设计了一个实验原理设计的科学探究 :每组学生有二个娃哈哈纯净水瓶 (一个空瓶, 一个装满水) 、一块软海绵, 请学生利用瓶子、软海绵的特点, 设计探究压力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样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需要加强学习理科相关学科的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 学习有关科学史、科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还是会出现产生一些“伪探究”现象。作为一线的教师, 在新课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教学尝试的同时, 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精心设计探究教学。按照探究教学的本质内涵来组织科学探究教学, 使科学课堂的探究教学更加有效!

摘要:通过叙述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的注意点, 以此作为依据列举了目前科学教学存在的四个方面伪探究问题, 分别对四个课堂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伪探究实例进行分析, 并就避免伪探究提出了的四点对策。

关键词:科学课堂,科学探究,伪探究

伪探究 篇2

一、高中历史教学“伪问题”举证

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方法,然而提问在带来一系列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叶小兵教授曾经说过,提问对于课堂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提问关键在于设计问题,并不是为了提问而设置,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置。同时,他也提出“伪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实际意义的问题。第二,过于简单的问题以及经常重复的问题。第三,忽略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第四,过于笼统、模糊的问题。下文具体展开论述高中历史课程中存在的“伪问题”现象。

1.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具有疑问意义,难度系数过低,学生基本无需回答

过于简单的问题降低了课堂效率,既占用教师的宝贵时间,又浪费了学生的复习时间。比如说有些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会让学生先将课文大体浏览一遍,读一读,然后提问:秦朝中央专制的构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时无非就是将课本内容再读一遍,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经常会出现自问自答的尴尬场面

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或者问题过于模糊、笼统。虽然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会在课堂提问上下很大的工夫,但是他们所设置的问题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仅在其中加入自身对内容的理解,而且提出的问题较为偏僻或者难度系数过高,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的服装以及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制下森严等级制度的理解,在幻灯片上展示了许多关于清朝官员的服饰的图片,接着又进一步说明官员服装上的图案,然后问学生这些服装图片体现了中国官服的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能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最后只能由教师自己说出答案是“反映了清朝等级制度的严格”。出现这种场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代的服装只是作为背景资料出现的,根本没有必要进行设问,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直接说明特点。第二,问题过于模糊、抽象。教师问官服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考虑,一般不易往等级制度上考虑。

二、“伪问题”现象的解决策略

1.提问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有效调控问题难易度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教师如果只是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最好设定一些较为封闭性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或者是少量的。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想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意义”这一基础知识,就可以直接提问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的意义或者是将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其他革命的意义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如果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或者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施加积极影响,教师就应该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2.在全面解读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设置问题

教师设置问题必须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应该从整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去设计问题,哪些知识点应该提问,提问多少,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设置等。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考虑到。教师应该注重的是问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设置一个支架性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基本线索,只有这样才能使整节课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而且这样的问题设置方法还会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尽量避免“伪问题”现象的出现。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伪问题”现象举证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3).

[2]高海燕.浅析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版),2011(2).

高中英语教学中“伪探究”的矫正 篇3

这种“伪探究”具体表现在: (1) 教师设计一系列细小问题, 虽然一环紧扣一环, 引导学生一问一答, 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规律或解决了问题。看似引导, 其实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2) 为了节约探究时间, 为了让探究更加顺利, 教师总是非常“关爱”学生, 帮助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 并掐头去尾, 直奔主题。 (3) 还有的老师在探究过程中开放过度, 结果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 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有提到。 (4) 还有的探究缺少一定的方向性暗示, 导致探究问题思维比较发散, 教学效率低。所有这些现象实际上掩盖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 甚至剥夺了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发言的权利。时间一长, 只能害了学生。笔者认为, 要改变这一状况, 就需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真切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真正按照探究学习的本质来激活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矫正这种“伪探究”。"

一、把握好探究的度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 有些老师经常会走极端:有的老师处处设置路标。怕学生不会探究, 浪费时间, 怕学生途中走“弯路”或“迷路”时马上提醒或暗示, 或者有的干脆为学生准备一切。还有的老师在探究性的教学中置之不理。这些教师布置了任务, 学生开始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时, 老师袖手旁观, 以为这是“放”, 他们生怕自己的点拨会影响探究的效果, 于是任其发展, 使探究活动毫无目的。

因此, 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要强调一个度, 这个度的原则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负担起管理和调控职责。当然, 那种处处设路标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这种探究只会影响学生的探究思路,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被禁锢, 不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同时探究性教学也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室里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形式, 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 再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 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 哪些问题要教师精讲, 教师要及时作出最恰当的选择。只有把握好这个度, 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把握探究内容

新课标提出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和能力, 以便让学生最终获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把握探究内容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从教材中确定探究内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有些重点、难点, 或者某个句型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内容, 让学生亲自探究, 不仅巩固旧知识, 学到新知识, 还能体现情感价值感的教育。在学习UNIT 20:Disability时, 我先让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 .How many types of disabilities can you name? (2) .What problems may the disabled people have? (3) .Can you name some of the famous disabled people and some successful disabled people in China or in the world?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讨论, 学生对于奋斗精神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选择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应该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大多源于社会生活, 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从自然界中选择相关的探究课题,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真正的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整个探究的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并在进行中有所研究。在学习SEFC BOOK 2B UNIT 22:A Tale of Two Cities时,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探究讨论生活风俗与文中的城市相比有何不同, 结果学生探究的很热烈, 也很投入,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把握好探究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给学生充足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所说的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做后盾, 否则就只能触及探究课题的表面, 而不能充分、深入地探究某一问题, 是一种“伪探究”的表现, 是一种机械、刻板的模式化的课堂作秀。教师可采用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独立和合作、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 这样向课外拓展延伸, 开放了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涉猎更广的领域, 探究的时间也得到充分的保证。

探究性实验是相对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注重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动手、动脑、动口, 相互交流合作, 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 学习的情感和意志, 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由于受到实验条件、时间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制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总是匆忙做完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思考, 发问和批判的时间。

四、把握好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 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 要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 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 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比如在学习模块一Unit 1中的课文A Missing Boy后, 要求学生对故事结局展开探究讨论, 然后在班级里交流。对于这个任务,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可以尽情发挥想象, 自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当然,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被绊住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实际上, 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是相对的, 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要反思这样几个是否:“探究”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效果?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做到了这三个方面, 才能灵活的处理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真谛。

伪探究 篇4

【镜头点评】从环节安排上来看, 教学程序清晰, 教师T在主观上给幼儿提供多次操作的机会, 并预想幼儿能在操作中感知科学现象, 获得科学知识。这说明教师T的思想意识中有“做科学”的理念。但实际上, 幼儿都是在教师T的安排和“暗示”下开展操作活动, 且仅仅停留在对材料的摆弄上,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探究。而且, 幼儿所获得的科学核心概念, 是教师“教给”的, 而非自己在探究中发现的。这样的活动缺失了幼儿园科学活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本质特征, 显然为“伪探究”, 而非“真探究”。这一事实反映出, 教师T对自主探究学习的指导方式还停留在机械的理解上, 还没有真正内化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之中。那么, 教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去伪存真, 创设“真”探究的条件呢?

1. 教师要有“放手”的意识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 教师要有“放手”的意识, 尽可能地给幼儿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T在活动过程中时时“讲解”方法、处处“提醒”要求, 次次“归纳”科学知识……这些看似“引导”的背后, 其实是教师T的不肯“放手”。一方面, 教师T生怕幼儿因不会操作而不能出现其所期待的操作结果, 进而影响整个活动的进程;另一方面, 教师T在观念上对“放手”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以为只要让幼儿动手了, 就是放手了。其实, 真正的放手, 是要解放幼儿的双手、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幼儿的空间、解放幼儿的嘴巴……因此, 教师T在引发幼儿思考“怎样让铅笔小人站在手指上”后, 无需引导幼儿“将橡皮泥挂到小人两边的铁丝上”, 而是直接引导幼儿探索:“请你们用橡皮泥去试一试, 用怎样的办法才能让小人站在你的手指上不掉下来。”同样, 在第二次探索中, 教师T也无需讲解“一边挂螺帽, 另一边挂其他物体”这种平衡的要点, 而是在让幼儿认识了各种材料的特性之后直接让他们探索。惟有如此, 教师才真正把“自主探究”还给了幼儿。

2. 教师要提供“适宜”的材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要能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本次活动中, 教师T提供的橡皮泥本来是非常不错的材料, 但对于那些执着于要将大块橡皮泥悬挂在铁丝上的幼儿, 却因橡皮泥较重和缺少韧性, 怎么也无法固定在铁丝上。他们期待的成功体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变成了“泡影”。其实, 在解决“两边悬挂重物并保持平衡, 就能使铅笔小人站在手指上”的环节上, 教师提供诸如系绳的螺帽、可以挂的夹子之类的材料即可。

3. 教师要有“等待”的品质

教育有时需要等待, 在科学活动中更需要教师坚守“等待”的品质。教师T设计了两次核心探索活动, 一次纠错型操作活动。在两次核心探索活动中, 教师T往往在幼儿还意犹未尽的时候, 就已经开始了集中讲解, 使得很多幼儿还在探究, 却不得不放弃;还在思考, 却不得不终止。实际上, 一个成功的科学探索活动, 其探索的结果往往是“多解”的, 因为“多解”, 所以更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

4. 教师要有“提炼”的能力

伪探究 篇5

近日知名演员汤唯在上海拍戏时遭遇电信诈骗被卷走21万元的消息被登上各大媒体首页。据悉, 汤唯当天接到“上海市公安局”发来的短信, 说她的存款有问题, 如果想避免刑责, 必须将钱存入“警方”的户头。汤唯丝毫没有起疑, 主动按短信里留的联系方式与所谓的“上海市公安局”联系, 事后才意识到是受骗。

报道中还提及, 片场全剧组的人很多都收过了自称“上海市公安局”发来的类似短信。根据这个细节, 我们判断, 诈骗团伙拿到全剧组人员手机号码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就很有可能是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 诈骗团伙应该是通过“伪基站”这种方式进行的短信群发, 并最终成功对汤唯实施了诈骗。

伪基站的犯罪原理

从字面上解读, “伪基站”就是伪装的基站。这是当前实施电信诈骗手段中常用到的一种高科技设备。伪基站能够搜取以其为中心、一定半径范围内的手机卡信息, 并任意冒用他人手机号码强行向用户手机发送诈骗、广告推销等短信息, 从而达到发送者想达到的目的。

伪基站设备启动时, 首先通过加大发射功率等手段, 干扰和屏蔽一定范围内的运营商信号;当手机用户的信号被伪基站屏蔽后, 手机就会发送自动搜索周围基站的信号, 此信号被伪基站的信令监测系统获取后, 伪基站能够根据获取的号码的IMSI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向目标用户下发想要发送的短信。由于伪基站设备运行时, 可有效范围内用户手机的信号将被强制连接到该设备上, 这就导致手机短时期无法正常使用运营商提供的服务, 手机用户一般会暂时脱网8~12秒后恢复正常, 部分手机则必须开关机才能重新入网。此外, 它还会导致手机用户频繁地更新位置, 使得该区域的无线网络资源紧张并出现网络拥塞现象, 影响用户的正常通信。

伪基站能把发送号码显示为任意的号码, 既可以是一个看着很正常的手机号, 也可以是“110”、“10086”、“95533”这样的我们熟知的特服号, 还可以是“106XXXXXX”这样的端口号, 或者是邮箱, 带有很强的欺骗性, 使手机用户误以为真的是公安、银行等单位发来的短信。据公安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果被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利用, 冒用公众服务号码或权威部门名义编造发送虚假信息, 造成的社会影响难以估量。

隐蔽性和流动性造成执法困难

最初, 伪基站主要被用来发送广告短信。因为以前的短信发送商虽然与运营商有协议, 可以将一条短信成本降至两三分钱, 但如果大量发短信, 仍然有巨额的费用;而用伪基站, 一天可以发十几万条短信, 仅一天就可以节省上万元。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利用伪基站设备实施违法犯罪严重危害国家通讯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2013年8月公安部曾指挥北京、辽宁、湖南、广东等12省区市公安机关集中开展了打击伪基站专项行动, 共摧毁违法犯罪团伙72个, 抓获犯罪嫌疑人217名, 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29起, 捣毁伪基站设备生产窝点4处, 缴获伪基站设备96套。

但是由于伪基站发送信息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极强的流动性。为了躲避执法部门的执法, 发送人员经常将伪基站设备放置在汽车内, 只需驾车缓慢行驶或将车停在特定区域, 就可以实施短信诈骗或广告推销。载有伪基站的交通工具在速度不高于60千米/小时的情况下, 都可以正常工作。

同时, 伪基站设备生产极为简单, 主要由一套主机和控制用的笔记本电脑组成。据深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 这些零件在深圳大小电子元器件市场都有, “只要懂技术就可以组装, 最基础的成本可能只要几千元钱”。在淘宝网上, 一台简易的伪基站设备价格约需5万元。

3G制式可有效过滤受骗信息

由于对伪基站的治理涉及到公安、工商、无线电管理、通信管理局、基础运营商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配合, 因此, 存在“取证难”、“执法难”等诸多问题。虽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加大对伪基站的专项整治, 但我们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以避免受骗。

通常, 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典型特征判断接收到的短信是否来自于伪基站。

(一) 接收短信显示号码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号, 或者有违逻辑 (比如你使用的是移动手机, 接到的确是10010中国联通的客服号码) 。

(二) 接收短信号码明显存在诈骗可能 (比如110) 。

(三) 接收短信之前, 手机曾出现短时间信号中断 (但是大多人可能会因为手机不在身边而未注意到) 。

(四) 经常在某一固定区域收到垃圾短信 (该区域或许就存在着伪基站设备) 。

【伪探究】推荐阅读:

应用探究07-18

电学探究05-18

直观探究05-20

教法探究05-20

定量探究05-21

综合探究05-25

指导探究05-25

探究05-31

改造探究06-01

点滴探究06-03

上一篇:中国情结下一篇:西夏音乐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