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高

2024-06-19

探究提高(精选12篇)

探究提高 篇1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提出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突出教学的探究性,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掌握新知识, 发展新能力, 获得全面发展。因此,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提高探究效率,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进步。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提高探究效率呢?

一、问题引领, 促进学生不断探究

要开展探究教学, 就需要有问题, 学生只有不断遭遇问题, 他们要探究结果的欲望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学生才能主动进入探究状态, 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教师要能够创设情境, 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 这样, 探究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 在教学“发送邮件”时,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母亲节到来, 大家要为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 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自己的母亲。在情境创设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学生在自学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如第三步:填写收件人地址、抄送人地址及邮件主题时 (收件人地址是不可缺省的) , 学生会遇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尝试的方式解决, 只要学生能够认真按照课本要求不断探究, 学生都可以有效地完成任务。在学生把邮件发出去的一瞬间, 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因此, 在探究教学中,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使学生进入探究状态, 才能有效提高探究效率。

二、合理引导, 使探究不断深入

在课堂探究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但有时因为学生缺乏探究的能力和探究自信, 在探究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当找不到正确答案时, 学生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探究活动。因此, 要提高探究的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很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引导要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中心。在教学中, 教师有时会对教学内容事先预设好, 然后一味地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学生, 这是一种被动的探究, 对于提高探究效率是很不利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问题、停滞不前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摆出了, 然后给学生提意见,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完成探究活动。

比如, 在教学“网上邻居”的有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电脑上有一个游戏, 大家能不能打开这个游戏?学生进入探究过程。有的学生说, “我们是网上邻居, 老师可以直接把游戏放在ETP上发送给我们。”教师配合学生, 把文件共享给学生。但学生还是打不开,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尝试, 还是无法访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电脑提示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之后, 还是失败了。这时, 有的学生想放弃, 等教师公布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 探索不能访问的原因。在教师的提醒下有的学生会想到Windows防火墙拦截访问等原因。这样, 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 学生不仅对网上邻居有了深刻的认识, 还掌握了大量的相关内容, 通过不断推进自己的探究活动, 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三、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突出学生的探究主体 地位

当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意识得到提高之后, 教师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 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探究内容、探究方式和探究伙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展个性, 提高能力, 实现教师的指令性学习向学生的选择性学习过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就课本知识而言, 学生在学完之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一些探究材料, 鼓励学生向课外探究扩展;就探究伙伴而言, 在课堂上教师习惯性地以前后左右同学为合作伙伴, 这限制学生的选择权利,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 组成临时探究小组, 这样, 每节课学生的探究伙伴可能都是不同的, 他们之间更容易形成优势互补, 成员间的潜力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就探究形式而言, 可以是小组活动, 也可以是师生活动, 也可以是学生独自的探究活动, 只要对解决问题有利, 能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选择探究形式。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究空间, 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以此促进探究效率的不断提升。

总之,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研究新课改理念, 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活动中, 提高探究效率, 使课堂教学获得有效发展, 使学生得到全面提高。

探究提高 篇2

探究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作 者:陈武  作者单位:滦县杏山学区中心校,河北滦县,063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数学教学效率   提高   注意问题  

在情境中探究 在探究中提高 篇3

一、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也可称为“抛锚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协商讨论,逐步形成对客观事实的深入认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探讨,自主地归纳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外在事实与已有知识理论之间的矛盾,整个探究过程是原有知识理论与新知识相互冲突和协调的过程,直到新知识被同化,并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后,知识才算被掌握。探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要想使探究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就要把握问题环节,因为它在整个探究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史课堂上,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其实,历史浩瀚无边,教科书选取的只是其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若能抓住切入点,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精心设计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教学“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展示历史资料: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合理要求遭到帝国主义的无理拒绝,“弱国无外交”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再展示中国爱国学生听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时的资料,从而引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然后展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时的影像资料,并利用下表总结五四运动的经过。

另外,教师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利用这些图片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读图片“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当时一名被捕学生,见到这种景象你会有何感受?假如你是当时一名北京高师学生,你会去迎接被捕同学吗?这属于再造情境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历程。

二、转化形象,强化学生感知

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形象的事物远比抽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因而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会显得十分吃力。而如果教师能巧妙创设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就会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日本侵华罪行”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视资料,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养成爱好和平、捍卫人权的价值观以及珍惜生命的人生观,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相互启发,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开放的原则,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使学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

四、联系实际,创新思维

走出探究误区提高探究实效 篇4

一、变味———低效探究的表现

1. 理解上:简单化、学术化现象

(1) 把探究与课堂讨论等同。有人认为, 探究就是讨论问题, 把教学内容问题化, 一问一答就是探究, 把探究性学习简单化, 只看到了两者共性, 没有看到两者的区别。例如, 有教师在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这一内容时, 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看书并讨论。由于问题设置过于简单, 学生讨论不起来, 缺少思维的碰撞, 不是探究性学习, 即便问题的设置适中, 学生讨论比较热烈, 也不能把讨论与探究等同。讨论是探究活动的一个环节, 探究活动包含了学生个体思考、师生和生生研究、讨论的综合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方式。探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实现优势互补, 并都有所提高,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 把探究与科学研究等同。有人把探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等同, 这是对探究性学习理解偏差的另一个极端。如上案例中, 教师以从世贸组织的角度看中国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课题, 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看到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保护自己, 开拓国际市场等, 但教师“引导”学生从企业战略、技术、诚信、政府政策等方面多角度进行认识, 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虽然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运用到科学研究的某些方法, 但探究性学习本身不同于科学研究, 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科学研究追求的是研究的结果, 而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过程;科学研究的结果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未知的, 而探究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未知的, 但对于教师来说是已知的。把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等同违背了教育规律, 不利于学生正常发展。

2. 范围上:泛化现象

探究性学习起源于美国, 我国高中教育界开始尝试这种全新的学习理念, 但是出现全部或大部分课都用探究的方式进行, 出现了低效探究甚至无效探究的情况。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 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 因此探究可以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来理解。探究性学习的适用范围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如在“经济生活”中关于货币的职能, 正确对待金钱等内容比较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是“政治生活”中关于国家制度、政党制度等内容就不适宜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 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既定的制度, 不用再探究。因此, 凡课必探究是对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的误解, 具体的教与学的方式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而定, “教无定法, 只要得法”。

3. 过程上: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有教师认为,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主要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教师可以淡出, 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在用探究方式上课时, 课堂秩序较乱, 学生探究无序化。如笔者所在学校一位政治教师在讲解“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内容时, 设置了城管管理西瓜摊贩的情景, 让同学去探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结果同学对城管的野蛮执法很不满, 纷纷表达对西瓜摊贩的同情, 甚至还有同学提出如何对付城管, 引起一部分同学积极响应, 教师没有及时介入, 课堂秩序失控。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偏离主题, 效果不好。

4. 价值上:忽视探究结论

探究性学习与授受性学习比较, 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共建的方式生成新的知识, 获得新的能力。因此, 探究性学习对知识生成的关注程度比较高, 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和方法。但是并不说明探究性学习不关注学习结果, 避免探究性学习从传统教学的“重结论, 轻过程”走向另一极端———“重过程, 轻结论”。实际上, 探究学习和探究性教学应该是既重过程又重结论, 两者不可分割。

二、调味———提高探究实效的对策

1. 定味———在准确理解探究含义的基础上回归生活性和思维性的价值定位

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 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 解决疑问”, “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 (《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探究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来理解。

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指出:探究性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程序进行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需要经历确定问题、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阶段[1]。探究性教学是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 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其方式是以探究为主, 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为学生提供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改变接受式学习中被动的情况, 从探究的含义中看出它的价值具体体现在:

(1) 立足学生生活, 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知识中心和学生生活中心之间如何定夺?新课程改革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 要立足学生实际生活,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 探究问题, 从中升华知识并再指导生活。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几个组成部分都与生活有关系, 这体现出了探究性学习立足学生生活的特征, 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 围绕生活情境设计探究, 体现思维创新的价值定位。探究性学习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同样创新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如果一种学习方式或者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心智, 那么无疑在教育上是失败的。因此, 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要体现探究思维性。

(3) 改变单纯灌输的教学方式, 确立多维参与、互动生成的价值定位。探究学习推动着探究性教学的发展, 教师通过探究性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的热情。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探究情景和问题, 让学生在宽松而又严谨的氛围中进行充分探究, 体味知识生成的快乐, 从而形成能力掌握方法。

2. 归味———在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回归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探究性学习是否成功, 教师是关键性因素。学生心理不够成熟, 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没有教师成熟, 因此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探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比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有所变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统治者, 教师要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

(1) 导的角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以往知识传授中的主导不同, 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还要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组织活动, 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2) 学的角色。“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相对熟悉, 但是对其他学科和生活知识未必有学生的知识丰富。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 从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总量。

(3) 开发的角色。教师承担着教学资源开发的责任, 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 用最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去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时, 来源上要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资源具有再开发性, 还要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新形式要求教师具备开发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

3. 体味———优化探究的环节设计

(1) 入味———设置生活化的、有探究性的教学情景。探究不能脱离一定的情景, 只有在丰富的、社会性的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 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 并正确、灵活地使用知识。[1]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情景, 把学生带入到探究的氛围当中去, 让学生有要探究的欲望, 而进入到探究的状态之中, 因此“入味”重要的一环就是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设置情景, 就是把零散的生活片段经过教师的加工链接起来, 让学生对之进行思考。例如, 江苏省特级教师沈雪春老师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时, 首先展示生活情景:同学们都喜欢的耐克的标志及它的宣传语“Just do it”, 同学对耐克鞋子很感兴趣, 因而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了。情景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有话可说;情景的设置还要有可探究性, 对于情景可以承载很多能够探究的问题, 如上面事例耐克鞋子的情景中, 可以就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问题进行探究。

(2) 品味———探究有思辨性的问题。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疑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 只要每事问。”设置有思想碰撞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充分探究, 生成是探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与课堂教学良性互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若探究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不但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 而且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 教师对探究内容的可行性以及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在课前应有充分的预设, 防止探究“搁浅”。上一事例中, 沈老师把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起来后, 设计了几个与学生兴趣直接相关的问题, 把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点巧妙结合起来, 把生活与理论联系起来, 效果很好。

(3) 回味———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提高、升华。学思结合离不开学用结合, 把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推广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一个好的探究性学习课堂, 要立足学生实际提出探究情景, 通过探究生成结论, 还要再返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体现学用结合的思想。

如我在讲解国家宏观调控这一内容时, 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如何看待高房价现象?有同学提出:“政府可以考虑限定房价”。立刻有同学反对:“如果规定房价, 不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了么?不能规定房价”。我从中进行引导:“商品房, 首先是商品, 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一些?”暗示同学自己观点中的错误, 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房价这一现象, 把价值规律、宏观调控这两大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进行有机整合。把学生形成的孤立的、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疏理, 把形成的知识运用生活中的其他经济现象来解释, 从而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生活情景掌握知识, 又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源于生活, 通过生活, 为了生活”的理念。

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与从实践到理论的转换一样重要, 探究性学习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还要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使这种学习方式能够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方式。

摘要: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对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方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应用中, 也不乏存在低效或无效现象。表现为理解上简单化、学术化;应用范围上泛化;过程中教师主导协作缺失;忽视探究结论。针对此现状, 我们认为教师应准确理解探究含义, 回归生活性和思维性的价值定位;不可忽视教师主导地位;优化探究的环节设计, 从而使探究教学顺利地开展。

探究提高 篇5

摘 要:提高农村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农村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物理 实验探究 以好带差 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我们作为教师永恒的探索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率是我们的追求,这一年多,我们围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这一中心,进行了探究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摸索,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出来以便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理解能力也较差,导致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甚至厌学,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或策略使这些学生能得以提高,因此,学校的现实要求我们做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2、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如果没有对基础知识、基础原理的掌握就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效果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于是我们进 行了《提高农村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方法的探究》子课题的研究。

3、任何科研都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教学的第一线,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我校近几年中,在初中毕业会考中取得了实质性的好成绩,为了能保持并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进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实质的认识,建构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每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

2、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信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 2 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课题的界定

所谓“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指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同时,对要运用到的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应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激发起他们想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程度,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物理探究过程中如何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如何通过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即由我们参加本课题的教师分工探讨,合作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准备(2011年9月)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查阅课堂教学改革及实验探究方面的理论书籍,提升理论水平并集中进行研讨,对开题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完善研究方案。

2、课题实验(2010年9月—2011年10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等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并进行了实验记录、教学反思、研究过程论文的撰写。

3、汇报成果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包括教案设计、阶段性情况小结论文、探究记录等。

4、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上课的第一步,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整合课程资源,把握学生的特点,对课堂教学的程序进行精心的设计,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对部分学生探究教案进行了集体讨论,对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出解决的方案,通过实验探究教案进一步促进其它教案的完善。

2、总结出一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的经验 一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共写了10篇小结及反思,6篇论文,15个有实用价值的教案,以下是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论文代表作名称及作者。

3、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在进行课题研究以前,学生探究实验只有老师一个人指导,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辅导,很多学生操作错误老师也不知 4 道,无法及时纠正,并让他们都学到正确的操作方法及原理,导致上课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及原理的学生依然不会基础知识及原理,也不会正确的探过程,无法动手操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出基础好的几个学生,老师先辅导他们的实验探究出现问题或不足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出不足之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解决了老师一个人照顾不过来的问题,加上同学之间更容易随便交流的优势,使全体学生最大可能地掌握了他所进行的实验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原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又促进了对其它部分知识的学习。经过检测显示,学生的物理成绩普遍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八、研究反思

合作探究 提高效率 篇6

一、动手操作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例如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课前我准备了大量的杯子,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接把一个大杯替换成三个小杯,这样学生很明显地就能看出720毫升的果汁就相当于9个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轻而易举的就求出来了。也有同学用6个大杯替换成2个小杯,这样720毫升的果汁就是3个大杯的容量,一个大杯的容量也就容易计算了。

对小学生来讲,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掌握新知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的认为,因为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相邻的两条边有关;有的认为可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关。然后,让四位同学一组,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学具,根据自己的猜想做一个实验,用纸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把它剪一剪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比较,联系猜想,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从而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猜想、动手实践、分析归纳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二、由果索因

探究阶段,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果”让其探究“因”。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深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探索精神。同时,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知识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在探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计算方法,这时候如果再让他们猜测、验证就显得多此一举。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就公布了计算公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公式的来历。学生通过画图或者摆小正方体弄清了公式的来龙去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三、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讨时。我先出示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里面种的全是青菜,接着提问:“我现在想把这块菜地平均分成两块,一块种青菜,一块种萝卜,你能帮帮我想想办法吗?怎样分?”学生此时情绪高昂,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用我说就讨论起来。最后得出三种结论:①上下平均分(见图1);②左右平均分(见图2);③沿对角线平均分(见图3)。此时我再提问:“沿对角线平均分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什么形状,它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很快就发现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活动

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儿童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以及学习情景中丰富的体验性。为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既能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到操场、田地里去实际丈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就让学生编制粉刷新教学楼开支预算;学习“圆锥体积计算”后,就让学生测量砂堆,计算体积,实践表明,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探究 篇7

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 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阅读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影响很大, 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理解在语文练习题和试卷中占有很大比例,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并能熟练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通过不断地扩大阅读范围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可见,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从目前的情 况来看 , 多数学生 不愿意阅读, 觉得阅读枯燥无味、没什么意思, 在阅读时不能把握阅读主题, 不能从阅读中获取有益的知识。既然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使学生长期坚持阅读, 就必须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集中精力地投入到阅读中。作为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主动阅读, 进而拓展视野、积累知识, 从中受益。

首先, 激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使学生展开对人物、情景、故事以及景色的想象, 要结合课文创设情境, 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使学生进入课文情节中,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 教学形式要丰富多样。课文的体裁种类很多, 主要有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还有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等。体裁不同, 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 交流和讨论读书感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完成后, 要把内心的读书感受表达出来, 并希望这种感受或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 这种感受一旦获得赞许, 学生就会有成就感 , 会增加自 信心 , 更增强阅 读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如组织读书活动等,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 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量也越来越大。面对种类繁多的课外读物和书籍,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正确选择。众所周知, 阅读方法主要有浏览、泛读和精读三种。浏览是最简单的一种阅读方法, 就是把阅读内容迅速地看一遍, 能大体掌握读物内容即可;泛读是泛泛地读, 比浏览要细, 读者通过泛读可以对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地读, 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细致的研读。至于什么文章应该用哪种阅读方法, 教师要进行指导:对阅读价值不高的读物, 大概看看就可以了, 目的是了解其大意, 了解重点的句子或标题即可, 如对报刊杂志泛读即可;而对课本中的重点课文或优秀的作品则要精读, 仔细品味, 通过对字句的斟酌吸取其精华。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也是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 学生只有通过对文章的斟酌才能掌握其中心思想。学生在阅读时不但要勤动脑, 更要勤动笔, 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优美句子或精彩篇章要随笔记下来, 以便以后参阅;对不易理解的难点要圈点勾画, 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通过查看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及时解决。此外,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做到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正所谓“博学多才”, 只有学得多了才能有才华。阅读是需要时间的, 没有长期的坚持就不可能有阅读量的积累, 就不会拓宽视野, 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阅读形式要多样化

阅读形式包括领读、教师范读、录音范读、默读、轻声读和朗读, 个人读、小组读和集体读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长时间让学生只用一种方法读书, 就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把几种阅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如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采用对比读、引读或配乐读等形式,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消除学生枯燥单调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 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阅读比赛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总之,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 语文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 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为他们灵活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 阅读的目的是搜集并处理相关信息,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 大多数教师重视对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语文知识的学习, 却往往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探究, 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探究提高 篇8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1. 探究性实验设计分类

(1) 猜想和假设类。例如, 膨化食品、肉松、茶叶等多以真空充气形式包装, 该方式保证了食品的“原汁原味”、营养价值不流失, 且避免食品受压变形。

问题:你们猜猜气体是什么?

验证猜想:也许是N2, 初步验证实验方法与现象, 气体也可能是__。__

解析:该案例选择的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 但是学生对其中的道理不理解, 对这种现象经常视而不见, 提出问题, 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并以此暗示学生多从化学思维角度观察生活。

再如, 在酒精火焰上放置纯铜片, 一段时间后铜片表面变黑, 试猜测黑色物质的来源, 并设计出实验步骤。

解析:在空气中加热铜, 将得到Cu O, 黑色物质可能为Cu O。另外, 酒精为有机燃料, 如果不充分燃烧, 会出现碳黑。因C、Cu O与酸并不是都相溶, 这样就可得到验证方法。

在猜想、验证类实验中, 学生的猜想会不着边际, 因为前提很模糊, 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的猜测必须有根据。

(2) 设计探究方案类。例如, 可溶性镁、钙化合物在硬水中较为常见, Ca (HCO3) 2为钙化合物, 加热后可分解得到气体、水、难溶性盐, 水垢中就含有难溶性盐。

问题:分析加热分解Ca (HCO3) 2后产生的另外的生成物。

猜测:气体可能是CO2, 固体可能是__。

实验方案设计:学生通过条件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猜想。

解析:条件中有“难溶性盐, 且为水垢成分”的提示, 碳酸钙可能为固体。因澄清石灰水遇CO2变浑浊, 则可以此做设计。验证办法则为盐酸与碳酸钙反应, 可得到CO2。

再如, 某学生认为, 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决定因素有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浓度, 请就此选择其中一个因素, 设计实验, 探究效果, 如表1所示。

该实验设计开放度大, 探究问题选择多样, 若为“氧气浓度因素”, 学生可考虑“氧气性质实验”, 对氧气中物质燃烧与空气中物质燃烧现象的差异做判断。

若某问题的实验方法多种, 还要考虑操作简单、科学合理、安全可行、现象明显的原则。

(3) 解释或形成结论类。在该类实验中, 学生不再考虑实验步骤与方法, 因为都已经给出, 学生只需通过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去求证, 即可得出结论。

例如, Ti的性能是人们较为关注的, 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了Ag、Ti、Mg金属活动顺序。

假设:a.Mg的金属活动性弱于Ti;b.Ti的金属活动性介于Ag与Mg之间。

资料提示:前提相同, 某金属与酸发生反应, 金属活动性与气泡产生速度成正比。

设计实验:在温度相同情况下, 在等质量等体积的稀盐酸中投入金属薄片。

问题:

(1) 在投入前, 都擦亮了金属片, 原因为__。

(2) 表2为实验现象, 请据此填空。

结论:上述假设中, 错误的是__, 原因为__, 金属活动性排序为。

(3) 在该实验设计中, 若盐酸溶质质量存在差异, 则结论是否一定合理?__, 原因为__。

解析:该题立足金属活动性、酸与金属反应等知识, 暗含“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等探究要素。Mg与酸反应速度超过Ti, Ti却快于Ag, 为此, 假设b正确。对于问题 (3) , 要求学生掌握酸与金属反应时, 哪些因素影响其速度, 如温度、接触面积、酸浓度等。

2. 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思路

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思路如图1所示。

第一, 探究问题选择。题目大小适度, 难易适中, 要考虑学生的爱好特长、认知水平、教学进度, 要有一定的开放度, 注重现实与实用价值。选题应有新意, 如对书本观点发出质疑、对旧课题以新材料加以论证等。

第二, 探究目的确定。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完善不成熟, 主要是形象思维, 探究目的可设置为增强自我修正能力、培养创新与实证意识、掌握使用微机查询与组织资料的办法、假说方法等。

第三, 资料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 从教师、调查等方式获取的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信息等。

第四, 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内容主要有实验题目、目的、原理、用品、步骤与现象、装置图、结论。实验不同, 设计的方案就该有差异。当然, 相同实验情况下, 设计方案也可多种多样。实验设计格式主要有文本格式、表格式、流程式, 格式要易懂、清楚、简明、完整。

另外, 设计中还要注意实验验证、实验分析与结论、方案的反思和修正等步骤, 确保设计方案合情合理, 满足探究性实验要求。

二、新授课中的探究性实验

对于新授课内容, 探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物质性质。初中化学中常常需要认识物质性质, 例如, 探究盐酸化学性质, 条件有硝酸银溶液、氯化铜溶液、碳酸钙、镁条等, 以此猜测物质性质。

第二, 实验条件。实验条件的差异, 可导致现象、产物的不同。例如, 铁的缓慢氧化, 首先将铁丝石棉网剪成片, 并除去石棉。在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放置, 将铁锈除去。在铁丝光亮后, 以水冲洗, 再放置于锥形瓶, 以食盐水浸泡。几分钟后, 液柱在玻璃导管中出现, 表明氧气与铁丝反应, 负压促使液柱产生, 如图2所示。

第三, 实验装置。通常来说, 进行某实验时, 所用的实验装置比较多样, 这就需要选择那些简单、可靠的装置。例如,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 装置就有以下几种, 如图3、图4、图5所示。

第四, 实验步骤。实验药品相同, 实验方法步骤不同, 实验结果也就会有差异。例如,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步骤为:先通氢气, 再加热;在铜被还原后, 加热停止;持续通入氢气, 直到铜粉冷却。

案例:制取氧气

教学准备:

(1) 教师:教学课件, 酒精灯、试管架、试管、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药匙等组成的氧气发生与收集装置及用具。

(2) 学生分组:薯片、二氧化锰、木条、烧杯、粉笔末、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首先, 教师引入情境。

教师:氧气让生命得以延续, 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 无色无味。它可以从植物叶子中产生, 也可以从我们实验中制取, 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去探索吧。

然后, 教师在投影仪上列出可能制取氧气的物质, 如H2O2、KCl O3、Na Cl、HCl、CH4、KMn O4, 并问:“你们认为哪些可产生氧气?”

多数学生选择KMn O4、KCl O3、H2O2。教师询问学生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阐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有多种多样, 本节课就选取过氧化氢制取法。

教师再投影市场上销售的过氧化氢溶液标签, 问学生, 为什么上面会出现保质期, 即不能长期放置, 否则失效。

学生陷入思考。教师讲述原因:“这在于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稳定, 极易分解成水、氧气。但是你们有什么办法快速分解过氧化氢吗?”

试着引导:“若将某催化剂加入过氧化氢, 是否能快速制氧;若将过氧化氢加热, 是否能快速制氧?”然后让学生将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倒入硫酸铜、薯条、碎瓷片、二氧化锰、活性炭、粉笔末等烧杯, 观察氧气产生的速率。

教师提问:“在实验中, 你们发现快速制氧的方法应该是哪一个?”学生认为是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

这时, 教师抓住催化剂做文章, 询问学生反应中的二氧化锰有什么作用, 其有无被消耗, 让学生接触催化剂概念, 即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但是本身的化学性质、质量却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在不同实验中, 可选择不同的催化剂, 使用催化剂, 仅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对生成物质量没有影响。

在该探究实验下, 学生被教师的一连串疑问带着走, 去思考实验的各关键环节, 有利于学生反思、动手操作、猜想等能力的培养, 体现出良好的师生互动。

三、实验课中的探究性实验

案例:二氧化碳制取装置探究。

关于实验室中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的确定需考虑的因素, 教材中有所阐述, 如图6所示。

探究目标: (1) 在探究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同时, 提高学生表达交流、创新的能力; (2) 树立学生合作精神; (3) 总结制取气体思路。

课程类型:实验探究活动。

教学方式:实验探究法、分组实验法。

在实验时, 学生需要用到的器材有以下这些:

各组均配有集气瓶、橡皮管、水槽、玻璃导管、玻璃片。各组分别配备:第一组, 单孔橡皮塞, 锥形瓶。第二组, 锥形瓶, 长颈漏斗, 双孔橡皮塞。第三组, 单孔橡皮塞, 平底烧瓶。第四组, 过滤漏斗, 烧杯。第五组, 橡皮塞, 带支管的烧瓶。第六组, 铁架台, 单孔橡皮塞, 试管。第七组, 铁架台, 单孔橡皮塞, U形管。第八组, 单孔橡皮塞, 铜丝, 破试管, 烧杯。第九组, 分液漏斗, 双孔橡皮塞, 锥形瓶。

学生可自己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仪器。

提供的资料:稀硫酸H2SO4、稀盐酸HCl等酸与铜不发生反应;1.293g/L为标准空气密度, 1.977g/L为标准CO2密度。水与CO2相溶, 并可生成碳酸, 同时, 碳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具体过程:

教师引入话题:“二氧化碳是地球空气中不可缺少的气体, 其产生来源非常多样。在实验室, 可通过稀盐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制取。为此, 同学们是否知道了怎样制取二氧化碳了?书上也有装置选择的几点意见, 以及某种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今天就利用你们桌上的器材, 开动脑筋, 创造性地设计出更多的装置吧, 但是要注意安全。今天希望各小组能通力合作, 发挥才华, 让自己的小组与众不同。”

学生跃跃欲试, 经过一段时间动手操作与思考, 各小组设计了以下装置, 如图7所示。在完成装置设计后, 教师还要组织以下几点活动:交流与展示、评价与反思、比较与归纳, 完善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文本解读提高语用能力 篇9

如何解读文本,探寻阅读教学中高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在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细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凭借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聚焦运用,抓住重点,一课一得,即学生每学完一堂课,能懂得一点阅读或写作的方法。

一、立足文本解读,关注语用教学

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有其编者的意图,有些课文有典型的结构形式,如总分、首尾呼应、按一定顺序写等;有些课文是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还有些课文别具一格的叙述描写,其深层的意思及表达效果也是有效促进学生言语能力提升的“语用”内容。阅读文本,需要教师把字词句作为阅读课的“总抓手”,追问三个问题:语言里有什么,语言怎么样,这样表达“为什么”,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文字背后的世界,才能让阅读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中年段的教学重点逐步从关注字词转为关注文章重点段落,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作者如何组句成段,如何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材料,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教学中应抓单元整体训练点,做到循序渐进。如本单元选入的课文《九寨沟》《田园诗情》,同样层次清晰,描写有序,都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对学生如何写好景物做出了实例示范。

二、品味文本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一篇好文章,总有作者缜密的逻辑思路,一堂好的阅读课应当是教师导读思路和作者写作思路、编者课程思路三者相统一,才能引领学生“遵路识斯真”,获得真正理解,提高阅读能力。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自己一望而知的东西,学生也可能解决;自己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学生也可能有困难;自己反复苦读之后得到领悟,学生理解恐怕就更困难了。学生能否有效理解取决于教师定位于学生视野下的“最近发展区”,要鉴别课文中哪些东西是学生已知已能的,哪些东西是学生未知未能的。在确定训练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依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学生量体定制,找到富有价值的训练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练。

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时,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这样的白话文,读三遍内容大体能读懂,但这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就是要通过学习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关键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但《桂花雨》入编小学语文教材后,对部分段落进行了删减,以至于使原本文章中那浓浓的乡情和淡淡的乡愁也随之削弱。母亲说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学生读不懂,悟不到,怎么办?这需要补充“外地”“家乡”以及作者的经历、写作的特定时空等资料,学生才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

基于这样的解读,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作者和母亲家乡在:温州,琦君11岁全家迁往杭州。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全家都在杭州,已经离开了他们的家乡,而且再也没有回到他们的家乡。当时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但母亲说哪儿的桂花香?为什么?

生1:因为家乡的金桂有全家人摇桂花的情景。

生2:桂花陪伴了母亲好多年,有感情了,母亲想家了。

生3:孩子摇桂花,父亲作诗,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

就是在这样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出文本建构自己的言语与思想,读懂了这本来很难理解的句子。自然体会到:那种浓浓的思乡情!正所谓的笑着流泪,更能打动人。

三、揣摩文本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桂花雨》第一段,讲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不讲衬托,不管学生读多少遍都是一样的。

于是这样设计:

学生读完第一节问:“桂花树好看吗?”“树叶好看吗?”“桂花好看吗?”“好看的是什么?”以问促读,最后抛出问题:“既然作者爱桂花迷人的香气,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并不好看的树形、树叶和花形呢?”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恍然明白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吸引作者的是迷人的花香。

像这样运用衬托方法的课文有:第七册13课《李时珍夜宿古寺》中写“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环境越是恶劣,越是夜深,越能体现李时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精神;第九册11课《嫦娥奔月》月夜的美景,衬托了嫦娥的美,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第九册24课《少年王冕》雨后荷花景物描写,为了刻画人物所做的铺垫和渲染。以后写文章时,我们也可以试着发挥一下景色描写的衬托作用。

四、创生文本内容,激活语文课堂

课文内容创生,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说写训练形式。让学生在“语用”学习中,发展自我意识,开发创造潜能,成为能够运用、驾驭、创造语言文字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如教学《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时,抓住“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欢迎队伍立刻沸腾起来。”这样设计教学:

师:“沸腾”什么意思?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他们怎样想?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到人们在大声欢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生2:我仿佛看到有人抱在一起跳呀唱呀,激动得都要发狂了;

生3:我仿佛看到有人激动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

当置身于这种场面中进行听说训练,学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香港人民的激动之情。欢迎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情绪高昂,激动万分,而姜咪咪于二百多万青少年中,成为那个幸运的人,激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前来欢迎的代表是一个群体,我们刚才说的看到的沸腾情景,称作“面”的描写。而“我”则是个体,是场面描写中“点”的描写。这种既有点,又有面的描写,我们就叫作“点面结合”。学生不同的角色身份去创生,既深化了文本的理解,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和谐生成与发展。

提高初中教育质量策略探究 篇10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培训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关键, 是传授知识的主体, 是课堂上的主导者, 更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整体水平提高了, 教学质量亦会有所提高。目前, 年轻有为的教师都投身于高中或者大学教学工作中, 而初中的教育工作者多数是毕业于早前的师范学校, 甚至师范进修学校, 其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单一。而年轻教师又严重匮乏, 且相对欠缺教学经。当今初中教学工作中的师资队伍亟待整顿。要想提高初中教育质量, 要从教师本身素质着手, 从提高其自身水平开始。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大约都出生在七八十年代, 尽管他们也是受过高等教育和正规培训, 但他们避免不了时代大环境对其的影响, 在思想上相对保守, 教学方法上较为传统单一。他们对一些大胆的教学方法不敢尝试,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敢大胆肯定。而相对较年轻的教师, 年龄与学生相距不大, 虽然比较能了解学生的需要, 但在工作经验上又有所欠缺, 在对学生管理上往往做不到拿捏得当而导致出现一些问题。当然, 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 但是也不免有个别教师对其职业性质的认识不够深刻, 为工作而工作, 对于管理学生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 不能倾尽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决, 而是抱着只要完成其教学任务就好的心态, 没有做为一个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这些都是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因此, 提高教师素质,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在教书和育人两方面都能将工作做到恰到好处, 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 只有落实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初中教育质量才能有所提高。

二、明确办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关键阶段, 其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人格魅力上的影响都是关键的。初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身体上能健康成长, 促使其知识的激增, 也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树立不偏离社会的远大理想等。而现在部分初中学校的教育目的在渐渐偏离这个目标, 他们过多地注重学校的升学率,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得更多地不是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全, 而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因学生成绩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过多的关注优等或者中等学生, 而相对地忽略了差生, 加剧了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 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优等生出现骄傲的心态, 差生则会出现自卑心理, 这对学生心理上的健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 学校明确其办学宗旨, 教师明确其育人目标, 从单纯完成知识上的传授或者追求学校的升学率转向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是校方必须注重的问题。在初中教育工作中, 中学教师必须针对所有学生, 明确其教育目标, 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培养学生方面,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初中学生, 刚结束了小学单一的学习模式, 首次面对学习内容的变化, 以及学习环境的变化, 面临更多干扰学习的因素, 如网游、台球和电玩等。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受到年龄以及思想成熟度的限制, 所以教师需要在监督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教学方式上尽量做到灵活多变, 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地多给学生自习时间, 不要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强制安排,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划安排学习时间以及学习内容, 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必须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 保障学生的学习氛围。首先, 初中校园必须干净卫生, 校园的绿化面积达到标准。干净而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 他们会觉得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一种乐趣, 反之, 将成为一种压力。再者就是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 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水平, 学校肩负着重大责任。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所处年龄段的性格特征,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的多媒体设施以及一些现代化教学用品等都应该一应俱全, 只有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办公设备才能使其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职能。多媒体等辅助工具不仅使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具体明了,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师所讲的精髓以及更深刻记住其所学的内容。其次, 建设多媒体的教室, 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有效的调节。在一个和谐团结的校园环境中展开各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激情的活动, 活跃学习气氛, 使更多的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到中学校这个学习的大环境中。另外, 在一个愉悦而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打开他们的心扉, 能与教师进行很好的沟通, 从而避免出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状况。学生心理上的健康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 所以良好的环境也是健全学生心理的一个关键因素, 也是影响其全面发展的一个不起眼却很重要的环节。教学设施的齐备以及校园环境的绿化都是中学生有较好的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

初中教育是学生接收知识最快、性格成型的关键时期。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自身素质上进行严格考核, 确保其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方法得当。在学生方面, 督促其自学,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从根本上排除影响其学习质量的因素。具有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优化的校园设施和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 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提高学生体育兴趣方法探究 篇11

一、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的兴趣,会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对外界环境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

在体育教学中,当学生对练习感兴趣时,会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老师的讲解,认真仔细观看老师的示范动作,当老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勇敢顽强地完成;当学生对此无练习兴趣时,上课时会心不在焉,当老师布置练习时,会不在乎、随便、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动作质量,还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会把体育锻炼认为是自身的需要,而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观困难,逐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故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提高体育兴趣的方法

1.改革教材内容

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根据学生不断成长的这一特点,在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各种不同需要,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专业,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作一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的关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具有游戏性的、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上球类课时,男生、女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其它项目,而这项运动又能充分表现出各个学生的个性,对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团结友爱有非常好的作用。

2.改革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新的、有趣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不是按示范——讲解——练习这样的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开始练习时还有兴趣,但动作完成不规范、不雅观,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效果则不一样,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

3.改革教学形式

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情况和恢复能力等,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效果显著,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始至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练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又是目前改变学生厌恶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式单调划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从而导致对体育课无兴趣的倾向产生。因此,改变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健美操、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是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重要手段。其三是组建体育代表队,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另外,在体育教学中,多利用游戏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中,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协的教学氛围,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逐渐使学生学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解日常带来的紧张和疲劳,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4.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受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加之教师动作示范准确、协调、优美、轻松,学生就会很快领会动作要领,产生跃跃欲试之感,振奋精神,做练习时就会感兴趣,练习认真,如果老师讲解含糊不清,罗索重复,示范动作不准确、不协调、不优美轻松甚至失败,就会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上课前应仔细、认真的学好、吃透教材,对所上课的难度、练习密谋以及运动量都要合理的安排,对教学方法、手段要不断的改进。另外,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情绪影响较大,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练习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学生练习失败时,教师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5.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学生,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感情投入厚此薄彼,这样会在心理上对学生造成伤害,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好处。作为教师既要严格,更要做学生的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间的配合,教师的每一个意图,每句话学生都能很快理解接受,教师与学生的这种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教学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探究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篇12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效率

在初中阶段, 能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同时还要运用和蔼可亲的语言、教态,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化学。教学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创新精神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果教师还是用“灌输式”讲课方式, 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听, 一切以教师为中心, 不注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势必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效率, 制约学生的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模式, 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 了解他们的需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教学。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使学生能够自由思考的有力保障。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为他们服务的, 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尊重,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化学实验,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而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总是本着以提高兴趣为主的原则, 努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有效, 确保实验现象能够明显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每一次利用实验教学作为教学导入时, 学生总会被精彩的实验抓住心弦。例如在实验课中, 镁条燃烧前后色、态的改变, 燃烧过程中发出的耀眼的白光;铜绿受热由绿色变成黑色, 试管壁出现晶莹的液滴, 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牛奶一样的乳白色等实验现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即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

教学准备包括: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比如, 提醒学生在课前将本节知识浏览一遍, 将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2.“备学生”。即在确定上课思路及内容前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原有的知识基础, 顾及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教学内容有效地贯彻实施。3.“备教材”。即备课时严格参照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以夯实“双基”知识为主, 拓展实用性和探究性。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新课讲述部分, 首先开课要由浅入深, 先把课标上强调的基础知识点交待清楚, 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生能以一种轻松、自然的心态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讲授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如何。遇到比较难的章节, 先下发学案, 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抓住重点和难点, 提高听课效率。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而不是被动的做听众。教师应鼓励学生记笔记要有“个性”“越乱越好”, 即不要求学生的笔记按照板书一字不漏地照抄, 而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 随时标注出难点和体会。

教学的评价应围绕教学的有效性展开, 既能体现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也能指导教师在“二次备课”中更加完善教学设计。

四、指导学习方法, 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书山有路“法”为径,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有效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重视化学实验,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 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 特别是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 亲手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学生脑海中会形成永久记忆。第二, 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中学习, 对于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第三,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重要知识要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进行揭示, 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以达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的效果。精选典型习题, 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解题的技巧, 通过练习去整理知识, 使知识在大脑中清晰化、条理化、网络化。第四, 巩固知识是关键。训练与检测是学生对已掌握知识进行巩固、完善、创新运用的自我培养过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习题, 如分组讨论题、合作探究题、独立思考题等课堂训练题。这样就能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熟练, 达到创新运用, 也能让学生尽快抓住学科特点, 掌握重点, 理解难点。在作业训练中, 布置适量的复习题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也可精心设计少量的关联型习题, 如化学与生活、化学与高科技等, 对所设计的问题,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质疑, 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耐心地给予解答, 对个别问题也可推荐相关书目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的习惯, 把学习的知识范围拓展到课本之外,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训练的同时配合恰当的检测才能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 及时进行补救, 彻底巩固所学知识。

上一篇:关系成本下一篇:5G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