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探究(精选12篇)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探究 篇1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我国的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发展态势, 从而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加入了世贸组织, 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 也使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企业或者单位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要做好企业运营中的各个环节, 从而才能够确保企业不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湮没。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21世纪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利用信息和知识来创造经济的社会, 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 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展示出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由于会计的局限性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就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的实际情况而言, 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为了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要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分析研究力度, 从而才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表现出发, 对会计信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然后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 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表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 对企业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而对于正处成长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来说, 会计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因为如果一旦会计信息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对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一些严重的会计信息问题, 而最为明显的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和证券市场发育不良以及企业筹资困难等。因此, 在这一新形势下,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为了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首先就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 从而才能够使会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满足人们对会计的新要求。
1. 经济交易失真。
会计信息中所出现的经济交易失真主要是指, 企业在对其相关的财务报表的制作中, 为了应付上级领导, 或者为了提高下属干部的工作信息, 利用资产重组、资产评估以及交易时间、关联方交易等多种不正当的手段, 谎报财务数据, 虚构出企业内部本来不存在的荆棘业务或者违背交易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 谋取更大的经济获益等, 这些有失原则的行为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 会计核算失真。
会计核算的失真主要是指由于会计工作人员在对企业经济进行核算和计量的时候出现技术失误, 或由于会计工作人员自身职业素质不达标, 处于某种不良目的擅自或听其他人命令在相关的核算资料上作了手脚, 导致其资料上的数据和真实的数据不能吻合,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一般来说, 会计核算失真主要可分为三种, 即原始凭证失真、企业内部会计账簿失真和会计财务报表的失真。
3. 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会计信息披露的失真主要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可以隐瞒应该披露的会计信息, 或者没有及时将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从而造成企业领导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对企业的运营状态以及经济情况进行掌握, 或使得企业领导者对企业运营状态和经济情况的掌握不完整, 从而导致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会计信息披露的失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造成相关的企业危机出现。
二、产生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企业产权关系模糊。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法人主体, 企业及其财务会计行为的秩序化程度必然影响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或者说, 企业及其财务会计行为的规范性直接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性, 而这些又是建立在产权尚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基本条件的基础上。
2. 会计准则、政策存在局限性。
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宽, 在会计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会计信息制造者总是选择有利于自身业绩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 会计准则的滞后性, 也同样为会计造假提供了“自由”空间。
三、如何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1. 明晰企业产权,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产权的明确界定是会计规范和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 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 权力的让渡不足, 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 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 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
2.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
从本质上来说, 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具有第一种思路的特点, 目前, 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经建立起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律体系, 并建立了《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等行政性法规和《经济法》等相关的法律规范。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深入分析, 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与会计工作息息相关, 同时还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 因此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如何才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会计制度的改革, 可以预见, 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 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必定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会计学和产权角度分析[J].会计研究.1999 (04) [1]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会计学和产权角度分析[J].会计研究.1999 (04)
[2]代岩.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商情 (财经研究) .2008 (04) [2]代岩.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商情 (财经研究) .2008 (04)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探究 篇2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所以其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很难保证的。特别是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会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大因素之一,当成本太高的时候或者作假的利益太高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引发会计人员的不遵守会计准则的行为。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会计信息的质量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作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其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从会计人员上出发,解决方法可以是:让会计主管的薪酬与其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更大的关联,给他们制定更高的目标。从政策上给予故意作假的公司更重的惩罚以从根本上抑制、打击作假帐的现象。
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辨认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种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但是无法证明该选择的效果好坏。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极大地影响了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这个问题,其解决的难度是很大的,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培训更多的税务、审计人员来检查和判断选择的方法是否合适。
第三,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虽然不少情况的参数都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所制定的,但是使用这些参数所得出来的结果是否能比较好地反映出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这必须依靠会计学这个学科的所有人员的努力,不断钻研以提高和推动会计学科的发展,提出更好的模型来处理会计问题;同政府和第三方的审计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他们要更加深入、负责地工作,以发现其中隐藏着的问题。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篇3
一、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会计人员素质低下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前几年会计人员短缺严重,因而很多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了会计行列,这部分人由于对会计法规、制度甚至原理都不熟悉,不可避免地会做出错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工作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的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二是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三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四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如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失信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为什么关于公司会计造假的案例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就是: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润,只有当诚信能带来利润,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它才会讲诚信;对于个人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自己价值的实现,只有当诚信与自己的最终价值相符合时,他们才会诚信。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反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有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指使会计人员人为地造假,或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或隐瞒利润逃税,甚或虚列数据来掩盖贪污受贿,会计人员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虚假的会计信息在一些现实中能实现高的“价值回报”,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另外由于我国对公司造假的处罚力度轻,执法不严,也是我国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由于社会审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称为“经济警察”,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有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相反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共同造假。
(五)由于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不高,加之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高会计信息履量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大力培训会计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基本职业道德操守。
(二)继续制定并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要求,适时出台一批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特别地,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三)政府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管。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间投资、筹资和贸易活动中的突出作用已日益突显出来。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个规范统一标准,保证其真实性,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威性。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让造假者的损失远大于造假收益,才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四)明确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细节的复核与稽查。监督企业制定并实现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从而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并从源头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
(五)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用法制手段规范社会审计监督,强化监督部门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作为维护经济秩序、公正鉴证财务报告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力量,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深感忧虑。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手段来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那些违反职业道德、与企业勾结在一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以保证这个行业的公正性,从而规范社会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密切关注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培养其反造假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诚信理念的塑造,提高执业能力。
(六)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会计人员委派制是目前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避免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种两难境况。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再者,实行委派制,可避免一些有关系而低素质的人进入会计行列,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
(七)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措施
1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原因
(1)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意识不明确。
由于决策者以及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意义认识程度不够, 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 会计人员往往将提供正确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以及义务不屑一顾, 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决策失效。
(2) 财务会计事实准则不完善。
目前, 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 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增强了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 由于财务会计准则以及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方面不完善, 在法规指导下所产生的财务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 造成合法性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3) 会计监管实施不到位。
目前, 我国政府制定的监督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尤其是财政会计监管力度不够, 造成了目前会计信息造假状况严重, 再加上企业自身监管力度差, 以及中介机构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 导致整个财经会计监管体系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 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个人道德素质欠缺。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是会计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水平不高, 会计后续教育又缺乏力度。这使得许多会计人员只能应付较简单的会计业务, 对复杂的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其次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乱纪作斗争的少。
(5)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 责任划分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 信息量空前增大。企业往往没有根据实际现状的变化而制定符合实际的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 而且出现了信息质量问题, 很难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 这样也让会计从业者萌生假账谋私的念头。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1) 规范公司治理机制,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对公司制企业而言,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构建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组织保证, 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的权利与责任, 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实现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
(2) 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包括一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这些准则中有选择地应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信息优于历史成本信息, 相对更可靠。采用公允价值可将变动影响通过利润表或资产负债表及时反映并传输给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 揭示企业蕴藏的潜在风险, 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 便于做出理性的决策。
(3) 强化会计监督的作用。
会计监督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强化会计监督, 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实行会计监督, 严格把关, 对不合法、不合规的业务事项, 财会人员要敢于抵制, 对不规范的会计行为要及时建议并加予纠正, 对有疑问的经济活动要提出质疑, 以保证单位会计核算从进程到结果都能真实、完整、合法、有效;同时还要对本单位的财产物资加强会计监督, 做到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另一方面, 还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建设, 包括内部牵制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审批制度, 特别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通过这些制度建设, 明确规定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 以利于监督、检查。加强会计监督, 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发挥会计管理作用的必要措施。
(4) 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首先,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 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使之增强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道德观念, 敢于抵制和揭露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真实的信息。其次,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使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各项政策、法规和有关制度,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善于辨别真伪, 有效发挥监督职能。
(5) 依法落实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责任。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地把单位负责人确定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就要把单位负责人这一会计主体落实到实处, 就要依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将会计人员的相关责任落到实处, 抓住这个关键, 制定和完善单位内部各项基础管理制度, 规定和完善单位各部门及其人员的会计行为责任, 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 确保会计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治国.会计信息质量宏观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7.
[2]吴新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公司治理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1) .
探究对会计信息质量核查工作 篇5
会计信息质量核查组在会计信息质量正式实施核查前,应在对核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核查计划;核查组及项目负责人应按经批准的项目核查计划组织实施实质性核查,并且在现场复核核查工作底稿;在现场核查工作结束、对现场核查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撰写核查报告。
对于金融企业和其他特殊行业,应在本核查方案提出程序指南的基础上,考虑这些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特殊要求,增加和调整核查程序。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核查;探讨
为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连续十多年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核查工作。
但是,各地核查做法不尽一致,核查效果参差不齐,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会计信息质量核查的做法,以规范核查行为,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一、前期调查及核查方案的制定
在发出“会计信息质量核查通知书”后,由核查组派出人员到现场实施前期调查程序,在前期调查基础上评价审计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并编制核查方案和核查计划。
(一)前期调查
主要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注册成立、主要业务和相关政策、主要会计政策和方法、所核查的会计期间主要业务活动及其变化、主要关联单位和关联事项、公司组织管理结构等。
前期调查使用《前期调查工作底稿》或《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等核查底稿。
(二)审计情况调查
主要按照《前期调查工作底稿》中“上次审计情况”调查确定的内容,查阅上次审计的审计档案,调查上次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确定的审计风险领域和重要审计领域、所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发表无保留意见以外的其他类型的`理由、提出了那些调整事项和或有损失等。
另外,特别应对上次审计的审计程序实施情况和工作底稿的规范程度进行初步调查和测试。
除填制《前期调查工作底稿》底稿中“上次审计情况”的内容外,还要初步编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抽查情况表》和按会计报表项目填写的《审计程序核查表》,并做出评价。
(三)制定核查方案和核查计划
根据调查结果,核查人员要对企业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核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核查的重点领域、《核查方案》和《具体核查计划》。
在核查方案和计划中,应包括财政部门确定的重点核查内容,在核查中,应将上次审计“是否按规定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完整、合规”以及“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否客观、公正、真实,是否按规定披露了企业的相关财务问题”作为核查测试的重点。
落实在具体会计科目上,对上次审计应实施程序而未实施的会计科目或工作底稿不规范的会计科目,以及对公司调查认为固有风险较大的会计科目原则上作为抽查的重点,并做出计划安排,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该会计科目实施较为全面的审计程序。
对一般会计科目,可只安排实施余额核对程序。
整个调查和计划工作应控制在一个工作日以内。
人员安排上,可在核查组进行前期调查和上次审计情况调查的同时,指派助理人员(一至二名)对上次审计的会计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档案进行已实施审计程序和底稿规范性的初步核查,并形成工作底稿。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质性核查
在核查方案和核查计划作出后,由现场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
核查组长可到现场核查审计程序的实施情况,复核核查工作底稿。
(一)会计基础工作核查
即“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以及上次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具有资格等基础性调查,完成《会计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会计账簿设置情况表》、《主要会计方法前后期对照表》等工作底稿。
上述调查可先由一名助理人员进行,最后由现场负责人根据调查情况做出结论性评价。
(二)余额核对程序的实施
为了核查上次审计后的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核查仍需对经审计后的会计报表所有会计报表项目(会计科目)实施余额核对程序。
余额核对程序可在编制的《审定表》中作出审计标识。
将上次审计审定的会计报表所载数额作为“未审数”,与总账、明细账进行期初、期末和本期发生数的核对。
在余额核对中,如发现不符数据需使用通用格式工作底稿作出《不符事项调整记录》,并调阅上次审计档案,追踪不符数据差异是否是建议调整而企业未作调整所致。
上述审计情况必须如实记录于核查工作底稿。
对特别异常的科目和核查计划列入重点核查的会计科目,还需继续按要求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进行测试。
(三)实质性测试
对余额核对中发现的特别异常的科目和列入核查计划的重点科目,需在余额核对的基础上,按《审计准则》、《核查方案》和《具体核查计划》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进行较为全面的测试。
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使用本方案所附相应的工作底稿,助理人员在按计划确定的程序实施时,应在工作底稿上写好审计说明,记录已实施的审计程序、未实施某种应实施程序的原因、在该会计科目中发现的不符事项和异常情况。
(四)开展现场复核
现场负责人在现场组织实施核查方案和核查计划,并对助理人员所作工作底稿进行现场复核。
复核的重点:一是核查计划确定的审计程序是否完全实施;二是审计说明的内容是否完整(特别是已实施或未实施的重要审计程序及其原因、发现的不符调整事项);三是所有审计底稿是否符合规定;四是抽查一定数量的样本,以印证工作底稿所记录的程序是否真的已经实施。
对未实施的程序应要求立即补充审计程序、对不规范的工作底稿要求及时完善甚至直接补充完善。
现场负责人在对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后,根据工作底稿的记录做出结论,确定哪些项目可以确认或予以调整、哪些情况需在最终核查报告中披露。
经复核后现场负责人作为一级复核人在工作底稿上签署姓名和时间。
到现场复核的核查组组长,不仅复核助理人员的工作底稿是否规范,也对现场负责人所作的结论和决定披露或调整的事项进行判断和审核,并作出《复核记录》。
如有必要,还可抽查测试,确保工作底稿记录如实反映了审计轨迹。
企业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人员,体制健全,信息失真
会计是“对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及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控制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目前,任何企业都要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其财务状况,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会涉及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管理阶层要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营前景;另一方面,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方也要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进行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会计信息反映中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乱摊成本,隐瞒收入等现象。
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低、素质不高
一是大多数单位的师傅带徒弟,徒弟学师傅做法,形成了财会人员思想保守,很少有人对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做法,大胆的去推敲和分析并提出异议,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及工作程序便长期得以存在,制约和影响着单位整体会计工作水平。二是有些会计人员不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熟练,业务素质低,缺乏责任感,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对经济业务不能够按要求进行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或者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唯领导意志是从,不具备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二、体制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者急功进利,便授意和指使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达到某些经济利益。由于大多数会计人员与经营者存在着一定的利益依附关系,受制于企业领导,听从领导摆布,不敢违抗,如果胆敢违抗,便会受到“软处理”、“穿小鞋”等。致使会计人员不能执行新《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无法达到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部门之间存在互相推托责任、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愿及时准确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影响会计核算,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到位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离不开健全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和体系。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健全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但是不适应企业自身的特点,或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得到落实,使之成为“纸上谈兵”。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和会计监督体系
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特点和要求制定简单易行、满足需要、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明确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制定详细考核办法和标准,明确单位领导人和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以及审批、办理资金、费用的审批权限,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程序,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实践证明,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会计信息质量比较高,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就能有效发挥作用。
健全会计监督体系,是会计工作依法有序进行的保证。首先,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一个部门或一个人不能负责办理经济业务事项的全过程,发挥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监管作用。最后,加大監督检查的力度,加强对事前、事中监督和事后核查,在监督检查中,如发现有弄虚作假,反映问题避重就轻;或者检查中不配合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视情节的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采取其他处罚措施,依法办理,决不姑息,对于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力的进行宣传,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进一步发挥奖惩激励作用,充分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各单位应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开展会计工作,单位领导人要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督促会计部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基础管理,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使之成为单位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依法行使职权,认真进行会计核算,严格会计监督,为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会计信息质量服务。
二、加强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质量。因此,会计人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始终坚持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指导自已的执业行为,提高自已的思想素质,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账。
会计人员要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使自已具备专业水平,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精神,熟悉相关专业知识,能够正确、熟练的处理各种经济业务,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三、业务主管部门应创造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条件
业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互相学习、互相观摩相同经济业务下各兄弟单位的做法,对不一致的做法进行讨论,找出利弊,选出最好的进行宣传学习,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可以使会计人员及时发现自已工作中的失误,取他人之长补自已的不足,这比单一的理论学习更直接、更具体、更容易接受,使财会人员在短时间内更快的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加大宣传力度,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篇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结果,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真实的会计信息能让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使国家更好地调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反,会计信息失真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整个社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会计信息失真是困扰会计界多年的问题,是我国会计领域的“顽症”。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会计信息失真类型
会计信息失真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3类:规则性失真,是指因会计规则不健全和不完善而导致的失真;违规性失真,指企业故意违反法律规章制度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性失真,指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形式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原始凭证失真失实,主要表现为内容虚假、以少报多、无中生有等现象;其次是账务处理不规范;第三是账外设账问题。
4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4.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外部监督不力
(1)我国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还未健全,法律法规之间有不协调、矛盾之处,执行过程中有漏洞可钻。
(2)外部监督不力。执法部门往往有章不循,以权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做假付出的代价太小,对有关责任人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社会审计没有起到应有的中介作用。目前,我国从事社会审计的人员较少,总体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加上挂靠体制的影响,独立性不强,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为争夺客户,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审计报告,未能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客观、公正的鉴证作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2 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内容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应有长远的适用性,定义应力求准确,内容规定应力求操作性强而且严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例如,对同一会计事项在相同的情况下也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企业经营者就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随意选择对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3 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长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披露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不足,或者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从而损害社会利益。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4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目前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是经营者所作贡献与激励不对等,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此外,企业内外部各项制度不够健全,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经营者的权力过多且没有监督到位,“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4.5 企业中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实施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5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5.1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1)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高,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基础。如果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自觉或不自觉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仅会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使其决策失误,而且会导致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扰乱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助长贪污腐化之风,败坏社会风气。
(2)凡是由企业经营者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由企业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了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外,还应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进行民事赔偿。赔偿的主体应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经营者,民事赔偿制度可以增加企业巨额潜在的诉讼风险,使得会计造假成本升高,从而遏止经营者造假。
5.2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提高外部监督的质量
(1)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弹性区间,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2)目前,社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社会审计规范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存在,使社会审计人员不公正行为的发生概率较高。这便要求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抽查其审计结果,并对所发现的不公正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只有降低不公正行为的额外收益,才能提高其行为的公正性,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5.3 建立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健全的内部控制也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外部的资源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资源委托给企业经理人员经营管理,并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和控制。完善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体制保证。
5.4 明晰界定产权
只有明晰地界定产权,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2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2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5.5 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
内部审计制度本质上说也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一种措施,但鉴于其在信息质量控制方面的突出作用,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是控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评价、监督、鉴证和防范功能,其中尤以监督和防范职能最为重要,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对会计信息质量能发挥以下几个作用: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可以发现内部人造假的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地披露;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对企业内部潜在的舞弊人员具有威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舞弊行为的发生;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错弊情况予以纠正和查处,能防止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
5.6 完善业绩评价机制,改变激励措施
应该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经营者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
6 结语
只有深刻认识到确保会计信息真实的作用及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才能彻底领悟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意义。
摘要: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首先分析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作用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其次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主要形式及形成原因,最后从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明晰界定产权、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完善业绩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宋常.审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颖.关于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4).
[3]曹淑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解决对策初探[J].商业经济,2005(2).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探究 篇8
一、会计职业判断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是建立在会计专业基础上的一种判断, 它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情况时, 根据会计法律、原则等的要求, 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特点, 运用职业规则和自身经验, 对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最终的财务报表编制所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与选择的过程。事实上, 会计的过程就是会计判断的过程,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它包括目标性、主观性、权衡性、受制约性等特点, 贯穿会计工作的始终, 涉及到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 会计其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 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好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 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 不同的会计判断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 对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 对其投资决策行为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说, 会计业判断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最基础因素。这一点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别能够印证的十分清楚。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失实与造假两大类。其中, 会计信息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 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这种失实具有当事人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而造假则一不同它是责任人为达到某种目的, 事先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可见, 撇开会计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来讲, 导致会计信息失实的关键因素是会计职业判断。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
(一) 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
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选择多样性, 而遵循什么样的选择, 选择的顺序等, 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
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以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作为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这样, 会计人员在确认某项经济业务时, 必须首先判断其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 这是企业进行核算的前提条件。
2. 重要性原则。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 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但是究竟怎样的交易或事项是重要的, 《制度》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二) 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政策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客观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和各个企业的特殊性, 任何一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可能涵盖一切经济业务事项。因此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只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原则和规范。允许信息提供者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会计业务事项进行加工处理, 这就需要依靠企业会计人的职业判断, 而不是简单地从会计制度中寻找答案。当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 更需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和会计技术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变更会计政策, 以保证会计政策的适应性。
(三) 会计估计方面
在会计的工作中, 经常要对一些复杂的、不确定的经济活动做出确定的会计判断, 估计未来即将要发生的经济事件, 并以确定的经济形式入账。比较常见的需要会计做出精确职业判断的事项包括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及坏账损失的确认, 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净残值率的确定,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以及或有事项的处理等。
三、当前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会计诚信原则不被重视。在会计实际工作中, 依据现实发生的经济业务做出职业判断并不是单一的会计人员的行为, 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会计人员本身也不看重诚信与道德的要求, 而是根据利益本身, 做出被“需要”的会计判断。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来说, 是一个很大的瑕疵。
(二) 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法律制度的制定缺位, 对违法乱纪的行为处罚没有统一的规定, 对会计从业人员或者企业本身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所有原则、制度的统一, 都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或者监督体系, 才能来保证制定的准则被合法、准确的运用。
四、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虽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赋予了企业以会计选择的自由空间, 但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可以没有约束, 肆意捏造、提供虚假信息。会计职业判断必须在准则、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我们需要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一) 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权衡和取舍的过程, 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掺杂着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即使会计人员有着较强的专业素质, 严格按准则行事, 对相同的原始资料进行处理, 不同的会计人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 为了有效地制约和防止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操纵会计核算、粉饰会计报表, 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
另外, 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断吸收新知识外, 还应注重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训和经验的积累。作为一个高水平的会计人员, 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 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 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一些与本行业有关的市场、科技信息的调查了解, 掌握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 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 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二) 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为防止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滥用会计职业判断, 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必须充分发挥外部会计监管系统的作用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强化政府外部监督, 尤其是加强对准则、制度执行质量的监督检查, 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行为, 保障会计职业判断客观性及公允性, 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就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而言, 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权, 以确保上市公司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就企业外部会计监管系统而言, 必须按照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法律规范的思路框架, 建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强化政府外部监督, 由国家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检查和审计“加强法制建设, 制止和防范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职业之便, 主观蓄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三)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违法乱纪的处罚力度
从立法角度讲, 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后的法律法规必须至少包括下列内容:对企业 (公司) 财务欺诈人员实行诚信档案制、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设立专门机构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规范;限制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其审计的企业 (公司) 提供咨询服务等等。从执法角度讲, 一定要加大违法乱纪的处罚力度, 不仅要让造假者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 而且要给予造成严重后果的造假者力度较大的刑事处罚,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指出了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和当前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确保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白洁.会计职业判断与“实质重于形式”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24期
[2]李丽.会计职业判断应用探析.中国经贸, 2010;24期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探究 篇9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 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 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 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 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真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 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 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 事前经过周密安排, 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 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 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 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 (一) 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 (二) 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 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 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得到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 (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 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 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 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 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 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 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 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 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 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 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
会计制度, 从广义上说, 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 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 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 从而得不偿失, 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 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 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 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 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 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 (或效用) 最大化。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 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 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 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 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 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 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 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 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 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 也即信息披露量只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 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 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 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 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 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 明晰产权, 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 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 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 在这里, 基本权力 (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 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 权力的让渡不足, 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 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 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 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 (甚至增加) 所有者的效用, 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 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 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 即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 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 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 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二) 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 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 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在会计改革之初, 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 使会计准则能早日出台, 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 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 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 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 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 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弈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 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 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 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 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 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 使各博弈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 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 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三) 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 减少利益冲突
经济行为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个体的选择, 即决策方是由于环境的原因, 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出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 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 (如关于代理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 , 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 代理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 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 使得利益关系清楚, 减少利益冲突, 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设想, 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 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 鼓励市场并购行为, 活跃资本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 (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 , 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 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探究 篇10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即:“记账人员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办理经济业务事项并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这需要涉及许多人员, 包括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产物资的保管人员以及负责办理会计事项的记账人员等。为了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保证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 明确责任, 防止差错和舞弊, 保证经济业务的顺利进行, 及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 必须明确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的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具体的要求是: (1) 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产物资的保管人员、记账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做到职权明确, 程序规范, 责任个岗位的人员相应的职权, 就无法进行相互制约。因此, 在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产物资的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时, 不仅要考虑到职务分离的要求, 还要考虑上述职务岗位的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
二、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审批制度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 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对于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 目前, 在我国的经济工作和会计工作中, 某些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业务事项活动中存在的盲目决策、程序混乱、管理失误而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带来惨重损失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 说明我们对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不明确, 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这样的结果不仅影响到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同时也削弱了会计的职能。所以, 在我们的会计监督中, 通过制度使决策、执行的程序要明确, 并使其规范化;同时, 还要在决策和执行中体现决策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 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三、要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制度就是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全面和局部的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际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种制度。通过财产清查, 可以改善经营管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保证账实相符。但是在近年的经济活动中, 有好多的单位不重视财产清查工作, 造成账实不符、会计信息虚假。因此, 我们在会计监督中一定要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
四、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解释,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 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已经得到了贯彻执行, 建立的标准是否得到了遵循, 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 以及单位的整个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 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 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 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我国的新会计法正是根据上述这些原理作出明确规定:“各个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监督中要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的规定。作出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要使各个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实现控制机制化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的运营信息, 并可以为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建立沟通平台。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控制手段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 使得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大大提高。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系统治理体制和程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应以制度为准绳制定详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操作细则, 既提高工作效率, 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 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系统。
总之, 在新形势下, 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 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 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 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 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相互制约, 相互监督, 只有这样, 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 不断提企业高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保证经营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和程序, 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以及确保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于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不相容职务,授权审批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探究 篇11
关键词:会计基础;会计信息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管理策略。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实现资金安全目标的重要基础。CD公司以会计基础工作为抓手,总体部署、系统梳理,比对“一本制度”及流程标准化管理环境下财务管理要求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异,细化工作要求,将提升资金安全管理与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有机结合,通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促进政策、标准执行到位,有效保障财务集约化成果,通过巩固基础工作成果,改善管理薄弱环节,强化管控措施,规范经营管理。
2.范围和目标。以规范报销相关业务为重点,按照基础工作创优达标要求将通用制度和标准流程、前端业务和会计反映、传统方式和信息化手段、问题分析和管理提升相结合,本着全面性、前瞻性、通用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建立一套分类合理、覆盖全面的CD公司报销业务操作指引;以同业对标管理提升为平台,将资金安全管理提升至整个公司层面,在公司涉及会计报销业务的各部室、各基层单位范围内全面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明确财务报销流程、时点、附件资料规范等要求,建立起公司上下一致、规范、统一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从流程上保障资金安全;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结合内控建设整体推进计划,将内控建设成果与资金安全管理紧密联系,通过内控流程完善提升工作,实现管理层级清晰,控制点、风险点明确,工作内容详实,监督控制有的放矢的资金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加强顶层设计 确保资金安全。CD公司本着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巩固财务管理成果,确保资金安全的目标,对照指标体系逐一梳理考核事项,成立工作组织,编制资金安全管理方案。按照资金物料管理、薪酬往来款项管理、资产税金管理、工程内控管理、成本预算管理、总账电费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综合管理八类将指标进行分解,各岗位专责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总体协调本专业管理工作,从提升专业管理角度查找影响数据质量因素,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立即制定措施整改提升。将专业管理提升措施汇总,按照协同处理和部门内部处理两类进行划分,按照不同要求分级组织,根据推进需要制定不同措施精心组织资金管理工作,确保资金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2.借助“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提升会计基础管理。资金安全管理是一个日常性、连贯性、长期性的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随着财务集约化工作的逐步深入,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而贯穿核算始终,作为重要环节之一的报销业务,更是业务部门参与度最高的工作流程。会计基础资料失真直接导致的就是财务信息不准确的重大风险,为保证我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我公司采用审批流程与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双重管控双重保障的模式,加强过程管控效果。在审批流程管控中以经济事项真实性、规范性、合理性、合规性审核为主,采用“五位一体”管理理念,建立上至职能部室下至基层班组的专人负责的预算填报及业务报销专责队伍,明确各部门各單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专业经理两级审批负责对报销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审核,财务专业负责对经济业务的规范性、合规性进行审批,通过层次审批保证基础资料质量。随着目前财务信息化程度的增强,审批流程已内嵌入管理系统中,为更好地发挥流程管控作用,CD公司从归口管理、层级管控两方面优化流程,结合内控建设完善,系统梳理财务业务融合流程,关注重要风险点和控制点,在系统流程基础上加入费用预算、资本性预算与现金预算上报环节校验核对,执行环节后续实施跟踪比对,在经济事项的计划性和计划执行全过程的完整性上增强管控,确保审批流程、全面预算管控流程双重发挥管控效果,财务业务高度融合,制度标准宣贯快速响应执行到位,也为报销工作及相关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流程保障。
3.以会计基础工作创优为契机,规范报销业务把牢数据入口关。随着财务集约化的不断深入,会计凭证基本依靠业务集成生成,会计凭证作为财务管理基础数据来源和追本溯源的依据,会计凭证是否及时、准确、规范,直接影响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在现形势下会计凭证质量主要依赖于业务部门报销业务原始单据的质量,因此,CD公司会计基础工作创优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内部提升,而是将其提升至企业依法治企、风险防控、预防职务犯罪、通过经济事项全覆盖提升管理水平的公司层高度进行总体安排与布置。
结合国网公司通用制度规定,完成《国网天津CD供电公司原始凭证管理手册》编制工作,分别从报销资料规范、系统操作规范、报销方式区分等不同层面共同规范各类报销业务要求,把牢基础数据入口质量关,确保接收高质量基础数据。
图1:前端业务处理规范手册
4.注重各类检查成果应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CD公司将各类审计检查作为管理提升成果检验的契机,以各类检查事项要求作为工作的标准,及时将各类检查管理要求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动态优化管理标准。同时,注重检查问题的整改及成果再利用,在日常管理中重点关注问题点的整改管理情况,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截至目前,CD公司结合天津市电力公司关于综合审计财务自查工作、2014年度资金安全督查自查活动、人力资源专项检查等各类检查、自查活动,结合八项规定的有关要求,积极协调,主动配合,与办公室、综合服务中心、人资部等按照检查标准从兼顾业务、财务两个专业管理要求的角度,对招待费、会议费、公务用车及薪酬管理等费用的报销要求进行了明确,保持公司层面同一事项不同专业管理要求一致,归口管理与财务部门从不同口径互相配合协同推进、规范管理、加强管控,防范检查风险。
5.加强财务队伍专业素质培养,做好资金安全管理持续提升保障。财务部各岗位专责在资金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最初预审的开始也是最终报销结束的收口,会计人员素质是专业管理质量的最重要的保障。CD公司结合财务人员匮乏、人员老化的现状,为提高工作质量加大人员专业素质培养,通过管理创新、典型经验编写、学习培训、创新创效、竞赛调考等不同形式为财务人员搭建学习和竞技平台,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内部学习交流,分专业进行相关制度、流程、专业知识讲解,使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在有限条件下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为会计基础工作持续提升做好保障。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篇12
第一, 增强会计责任意识。会计责任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对此项工作应尽的职责。它包括对国家的责任, 对本单位的责任, 对社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责任。只有充分认识会计工作应尽的这些责任, 才能在指导思想上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会计法》强调了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明确了主管人员同会计在执业方面的关系是遵守护法与业务执法, 守法的关系, 为确保会计主体独立的法律地位, 同时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会计人员忽视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可靠性, 重要性, 谨慎性, 及时性等原则的会计信息质量上的要求, 未充分认识到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是为投资者, 使用者决策所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资料。会计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要如实地提供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 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使单位领导根据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所加以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 会计人员所提供的所有财务信息资料有很多经济指标是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预策和决策的可靠依据。只有充分认识会计应尽的这些责任, 才是保证会信息资料真实可靠的前提条件。
第二,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一是抓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业务素质。”会计职业理想, 会计职业理想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 会计人员爱岗敬业, 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 才能在会计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会计职业态度, 会计职业态度是会计人员正确履行和完成职责, 义务的基础, 也是圆满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条件。会计职业责任。职责是现阶段职业道德的核心, 也是现阶段评价会计行为的主要标准。会计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圆满完成会计工作的基础条件。提高技能包括两个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获得专业工作所必须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专业工作所需的工作能力和经验。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要建立和保技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负责, 不畏权势。不为个人利益所动摇, 自觉遵守财务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二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要培养会计人员具备较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具务终生学习能力, 善于积累执行任务的特性, 职业判断将在会计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应用能力, 以广博的专业知识, 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完成本职工作, 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第三, 加强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 完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 强化市场主体与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要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把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 诚信文化, 诚信制度的教育上, 通过会计诚信教育, 确立会计人员诚信观念和诚信意识, 使会计人同把会计诚信作为重要的工作准则和最基本的工作要求;要将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赋予会计人员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格精神, 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发展的基础, 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只有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诚信教育, 才能使会计人员具有社会活动的人格精神;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培养会计人员公正、客观的职业道德的正确, 谨慎的执业水平, 从而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人格。二是建立会计诚信法律机制, 增强会计诚信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在执法方面, 要加大力度, 规范执法, 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弄清原因不能手软。三是建立会计诚信激励制约机制。各级政府要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定好位, 明确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监管部门要解决防止造假, 惩处造假以及严格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会计信息失信惩罚机制。做好会计人员市场准入和退出执业行为有效监督工作。四是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 强化经济实体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建设。各个经济实体在开展业务活动, 进行重大决策时, 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 完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 投资者, 债权人改善经营管理, 评价财务状况, 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依据。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探究】推荐阅读: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10-10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途径06-16
会计文化会计信息质量06-26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09-29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10-19
改善质量的会计信息06-01
会计信息质量对策研究06-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08-15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指标08-22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论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