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指导探究

2024-09-18

合作指导探究(共12篇)

合作指导探究 篇1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语文课除了要落实课堂上学会了什么,还要思考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了没有,有没有领悟基本方法,掌握一般规律。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效的统一。

一、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往往是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事实上,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解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由于这一课在内容与语法方面都不难,我就大胆地放开,把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为大家讲解这篇文章。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查资料,研究时代背景,知识的延伸迁移,甚至讲课的语气、语速,都考虑到了。讲得精彩,其他同学听得也认真。教学效果特别好。在内容分析的透彻性上,比我把握得还要好。这节课还有两个好的影响是我当初没料到的: (1) 班里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空前浓厚,能够主动去学习、思考; (2) 班级比以前团结了,因为通过共找资料,共同备课,大家都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与发展,反过来更促进了学习。

二、通过问题质疑,激活潜在主题意识,解放学生心灵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质疑(提问)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在一节课中提出很多问题,大问题中又包含很多的小问题,在提问学生时也是一问一答式,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教师也口干舌躁,教学内容也问得支离破碎,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我想若要打破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问题。且问题不宜过多,宜包含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激趣、探究和操练中推动教学过程。

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通读并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只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移山困难重重,那么愚公是否应选择“搬家”?此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喧闹起来,每个学生都刮起了“头脑风暴”,很快形成两派,在双方交战中学生的思维激烈碰撞,有的学生认为“移山”并非明智之举,迁移更具有眼光和魄力,这些见解不乏新意,我充分肯定了这一看法,但是我必须明确肯定《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价值取向,即弘扬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语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节也得以梳理,人物也有客观的认识,可谓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开了问题多、散乱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便成为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流对话。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语文教师必须从更新理念入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我们的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摘要: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 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 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 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 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效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合作指导探究 篇2

湖北郧西县上津镇第二小学教师:查方洪

【摘要】合作学习有利于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生本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小组建设、充分深入的前臵性学习、细致具体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多向互动的全班交流、公正及时的小组评比,指导小组高效有序的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生本课堂 合作学习高效有序

21世纪,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对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我校开展生本课改实验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我们生本课堂的常态。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 ,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生本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指导合作学习高效有序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科学合理的小组建设是前提

(一)组建学习小组

一般地说,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四人中,优等生、学困生各一个,中等生两个,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于变化的“橄榄型”。组内有细致明确的分工,如:语数组长、纪律监督员、声音管理员、汇报员。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需前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全班交流时看黑板,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参与进来。孩子多是凭情感办事。因此,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可以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小组都创立小组标志和名称。看看我班学生取的小组名字:团结无敌、天使之翼、光荣梦想、雄鹰、必胜等,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诗意!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

(二)营造合作氛围

小组成员间要坐得足够靠近,这样他们能够分享学习材料,并且很小声地说话,不会影响其他小组。所有的学生都有编号──1、2、3、4,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码相同,都坐在每组的同一个位臵。例如,所有号码是1的学生,都是语文小组长,都坐在小组的东南角。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不劳而获的“搭车”现象的发生。

另外,还应该留出教师巡视教室的空间,设臵评比栏,“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在教室的墙壁、黑板,张贴有关合作学习的标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如:“聆听别人的发言。”“人人参与。”“常问路的人不会迷路。”“众人拾柴火焰高。”……既美化教学环境,体现班级与小组的文化特色,又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二、充分深入的前臵性学习是基础

前臵性学习,是生本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学生在老师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臵性学习应该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学习内容,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自学过程,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精心设计前臵性作业

怎样的前臵性作业是有效且操作性强的呢?首先,它必须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知识;其次,它必须能围绕教学目标,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分解,使课堂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它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推进与文本相关的更多的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视野,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

(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前臵性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不是老师简单布臵一些学习任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而是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比如,“走进文本”一类的前臵性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向父母、老师请教等方法初步认识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多次诵读的方法达到熟悉课文内容;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用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找出课文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词句。

(三)及时评价、反馈前臵性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前臵性作业,老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并作必要的评价。在班级中可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比如,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检查,科代表对小组长的检查,小组长对每一位组员的检查,课任老师的抽查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对待前臵性作业的习惯。

三、细致具体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是关键

实验表明,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不时会出现两种不好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冷场。我认为,在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学生今后已经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能力,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因而,小组活动应该是教师指导参与下的活动,要不然,学生根本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一)指导内容

我经过亲自尝试,初步总结出教师在小组活动中有七件事情要做:

1.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角色;

2.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 3.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4.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

5.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 6.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 7.指导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评价。

(二)操作举例

“团结无敌小组”合作学习“我会写”的生字过程介绍: 1.小组成员

语文小组长:1号 组员:2号、3号、4号

2.学习任务与要求

①学习任务:学写生字“翅”。

②学习要求:达到课标“四会”要求。

3.合作学习过程

1号(小组长):大家好,现在我们按老师的要求,合作学习书上28课“我会写”的生字。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完成学习任务。大家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

2号:我觉得“翅”比较难。大家同意吗?(组员手势认可)

1号(小组长):那我们现在就学写“翅”。请大家跟着我写“翅”,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关键笔画是捺,请注意它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2号:请大家跟我读“chì”。请大家注意这个字是翘舌音。组员一起把“翅”读三遍。

3号:请大家把小手举起来,跟我数笔画:一笔横折钩,二笔点,三笔提,四笔横折钩,五笔点,六笔提,七笔横,八笔竖,九笔横撇,十笔捺。组员跟着书空笔画。

4号:“翅”可以组的词有“翅膀、鸡翅”。谁还有补充?

3号:插翅难飞。

2号:双翅。

1号(小组长):现在请大家练习写“翅”。

组员在书上的田字格中练习写两个“翅”字。写完后,小组成员交换评价,写得好字的圈起来,旁边画上五角星。

1号(小组长):刚才我们合作学习写生字。大家都积极参与,谢谢大家的支持!本次合作学习结束。

四、多向互动的全班交流是依托

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是生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学习收获得到验证,学习信心得到加强,学习兴趣更是得到提高。只要我们根据学习需要营造不同层次、多种资源的“多向互动”课堂交流氛围,使小组汇报成为全班的学习经历,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交流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一)基本语言模式的训练,指导交流有序

比如,发言时:请大家把目光关注到课文某一自然段的这样一句话或者请大家把目光关注到课文某一自然段的这样一个词。这样的语言模式,我让学生抄到积累本上,把它背下来。评价模式:听了谁的发言,非常精彩,但我想给他做点补充……发言完毕后,他会说:“继续交流!”刚开始时,学生说的乱七八糟,东一锤西一棒,于是我就指导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就某一自然段某一观点有共识的相互补充,等这个观点交流完了,再交流其他的部分。学生很聪明。我这样说了以后,在课堂上他们就按我说的去做,我在旁边适时引导,慢慢地学生的发言由无序到有序,针对性很强。

(二)基本步骤的演练,促使展示全员参与

例如“雄鹰小组”展示朗读课文的情况。

1.小组上台后,组长说:“大家好!现在由我们小组为大家读课文。请大家认真听,仔细看!”

2.小组开始朗读课文。形式自由,可齐读、可分自然段轮流读、可分角色读。

3.读完后,组长问:“大家觉得我们读得怎么样?”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学生从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得流利、是否声音响亮、是否读得有感情、是否态度大方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可以用“我来表扬你”、“我来夸夸你”、“我要提醒你”“请你跟我读”等语言进行评价。受到表扬要说“谢谢你的表扬”,对于建议要说“谢谢你的意见”。

4.组长:我们小组朗读完毕,谢谢大家!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在参与,都在思考,都在分享,都在收获,在创新……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吗?

(三)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提升互动品质

1.生生互动,领略精华,感受独特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的《恐龙的灭绝》时,有学生在读完课文后马上就不满意了:“是火山爆发引起了恐龙的灭绝”;而有的孩子经过上网查阅后,又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书上介绍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瘟疫。”在生生互动中,我们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精彩的“思维碰撞”。

2.师生互动,点拨引领,提高交流质量

生本教学理念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从不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像一场交响乐有了优秀的指挥才会有和谐的旋律一样,任何课堂,都离不开老师的点拨。比如,当学生表达完,适时地送上一句:“你的声音真洪亮,我喜欢听。”“你的站姿很大方,站起来发言就要有你这样子。”“你的回答很正确,我知道这是你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结果。”……在学生得到赞扬的同时,“声音洪亮”、“大方表达”、“善于动脑”也就成了每位学生努力的方向。当学生之间的交流经过几轮互动仍无法深入时,老师何不也高高举起手:“我能说两句吗?”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是强行的介入,有的只是平等的商量和切磋。不仅如此,还要肯定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以这样的姿态参与的师生互动,能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不激发学生交流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

3.课内课外互动,推进大阅读

生本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有没有推进大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学习《丑小鸭》时,学生在前臵性学习中查阅了大量有关安徒生的资料,阅读了安徒生的作品……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大家争着讲自己收集的安徒生的资料,争着朗读《安徒生童话》的精彩片断……这个时候,不仅每位学生是教学资源,甚至学生背后的家长也成了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补充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五、公正及时的小组评比是保证

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说出答案。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是激发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的好办法。

从生本课改实验开始,我们就制定了合作学习评价量化标准。作为老师要“勤”,勤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勤加分,勤上榜。另外,不要吝啬分数,不要舍不得给学生表扬。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就要加分,因为加分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我班每两周进行一次总结,奖励积分前三名的小组、进步大的小组和优秀小组长。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合作指导探究 篇3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1、新课程的呼唤。《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重要地位是:“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保障。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知”“能”并举,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

2、语文教育的渴求。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所以就语文实践而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要着眼于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特殊性,汉字组词率高、情感色彩丰富,汉语语言简洁、语法灵活、富有韵律,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3、时代的呼吁。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师生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则为现代性教育之需。

二、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知识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需要深入社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生成调查研究报告,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能力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实践当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体现了由学习到运用,有运用到学习,螺旋上升的发展进程。

3、语文学习的探索性、活动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探索活动,其形式丰富多彩,它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设计、独立策划、独立展示等过程。

4、学习过程的合作性、评价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具有很强的合作性,从确立专题、调查研究到成果展示都需要大家的合作。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在于学生单个作品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内涵概述

1、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2、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響。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3、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四、探究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牢固树立教材是素材、学本、平台的教学观念。从过去的教教材、学教材变为师生用教材,創造地使用教材,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的聪明才智,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目标的落实,体现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2、积极形成平等、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有三个忘记:忘记你是教师,你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你是在和学生交流、共进;忘记这是课堂,这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欣赏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3、努力营造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有不完全相同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做法,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甜头。

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 篇4

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是指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策划学习题目, 组织合作小组, 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 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指导, 将讨论引向深入的系列教学行为.显然这是一项综合的技能, 教师在实施此项技能时, 重要的是坚持必要的原则和选择适当的方法.

一、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的使用原则

1. 平等性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地位平等, 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数学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平等观念体现为:首先, 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加小组的讨论, 认真倾听每一位成员的发言.必要时, 教师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供其他组员参考.其次, 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小组.教师不应在课堂中表露出自己对某一个小组的偏爱和过多的关注.要合理分配时间, 关注各组的讨论, 可巡回指导, 也可轮流参加, 不给学生留下厚此薄彼的印象.再次, 教师要平等对待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由于学生的思考速度不同, 尤其在有难度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必然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困难和弯路在所难免.这时, 教师的态度非常重要.教师若能给予亲切和蔼的话语, 鼓励赞许的目光, 就能创设平等和谐的讨论气氛, 从而给学生以自信心, 激活整个讨论过程, 对学困生的关注与鼓励更能体现教师的平等意识.

2. 交流性原则

在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当“裁判员”, 而是与学生同样当“运动员”.要亲历亲为参与讨论, 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作为小组的一个普通成员, 发表意见, 参加争论.鼓励学生反驳教师的观点, 展开有益的探讨.教师应抱着欣赏的态度听取学生的发言, 允许不同观点、各种方法的共存, 提倡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 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要急于纠正, 让大家一起来分辨、讨论与识别之.

二、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的使用方法

合作学习是20世纪在美国兴起的.尽管引进国内的时间有限, 但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创造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这项技能提供了宝贵经验.以下几种方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 组际竞争法

有竞争才有提高,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 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 使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具体做法是:在各个学习小组合作基础上, 组织“擂台式”汇报, 根据教师事先的摸底, 先行安排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小组当“擂主”, 亮出他们的结果, 其他各组“攻擂”, 专挑他们的毛病, “擂主”则应坚决“守擂”, 解释或反驳各种“诘难”.教师既可参与攻方, 也可帮助守方, 从正面或者侧面引导争论深入进行.如果“擂主”理屈词穷, 则由最佳“攻擂手”上台担当新的“擂主”, 继续进行下去.这种方法对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比较适合, 问题是费时费力, 不易控制局面, 教师需有高超的调控能力.

2. 协调组织法

教师的组织协调是搞好合作学习的保障, 并贯穿于合作活动的始终.合作小组的组织与搭配, 需要教师进行协调工作, 还要照顾个别学生的情绪;在布置探究问题时, 需要协调好各组之间的平衡, 孰轻孰重容易为人语诟;在活动开展中, 教师的组织协调工作更加繁重, 既要考虑各组的进度, 又要顾及前后的差距, 还要深入各组进行调节;全班汇报时, 教师要正确引导, 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 保护少数, 照顾多数, 维护讨论的正常进行;在总结时, 教师的评价“一言九鼎”, 需要慎重考虑, 以免挫伤一些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总之,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类似乐队的“总指挥”, 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这也是对教师统筹能力的考量与检验.

3. 奖勤罚懒法

毋庸讳言,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系统中, 游戏规则就是优胜劣汰, 就是奖勤罚懒.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不宜采用直接的淘汰制度, 在鼓励竞争的前提下, 更要面向全体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所以数学合作学习注重发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使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基于这个观点,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关照个别差异, 对于好学生要“鞭打快牛”, 给予鼓励之外更要增加负荷, 施加压力, 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后进生, 在给予必要的督促之外, 更多是激励与提携, 促使他们奋起直追.奖勤罚懒的目的不是拉大学生间的差距, 而是在尽量缩小差距的同时, 使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序的提高.

合作指导处工作职责 篇5

2.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供销社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开展调査研究,培育、总结、推广典型。

3.指导全市供销社通过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组织、兴办专业合作社等途径,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

4.负责指导县级联社的体制改革、法律咨询,依法维护各级供销社的合法权益。

合作指导探究 篇6

关键词:藏区学生;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参透理念;自主学习意识

一、激发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西藏随着语文新课改思想的不断深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强调学生是主体,培养我们藏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我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和我们教育者的一种共识。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中可以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只要在学校实际教学中不断渗透这种理念,就会逐渐转变我们藏区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一旦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激发了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这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的。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注意培養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我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同样,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应如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有效获取知识的方法,莫过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种意识如果在长期的培养中逐渐形成一种能力,那么它对我们藏区中学生的各种潜能,藏区学生的人格精神、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学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藏区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在藏区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创设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我们藏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促使我们的中学生主动探索、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见,只要情境创设合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老师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努力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只要创设的情景符合我们藏区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就能促进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本能,同时,我们藏区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必将得到有效培养。

2、让学生敢质疑,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自主学习的有效举措。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会提问就是会思考,会思考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藏区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作为一名藏区中教工作者,千万要注意不要用自己的思维牵着学生的思维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好每一个藏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原点,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全体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积极质疑的积极性,有效引导我们藏区中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3、挖掘评价功能,体验成功喜悦。人都是有自尊心和好胜心的,学生也一样,都希望能得到鼓励、受到表扬。作为藏区中学语文教育课堂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掌握好每一位藏区中学生的特点,能随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且及时予以表扬,一定让他们能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这种表扬要公平公正和亲切,在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同时,能够起到增强信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的作用。

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高效课堂的一种有利表现形式,如果能把这种学习理念合理渗透,不但能培养我们藏区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藏区中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素养。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与实践 篇7

基于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合理分组,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在落实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首先, 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以此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所以, 在分组时教师可以事先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综合能力差异。其次, 教师可以按照分层教学的方式划分小组, 即每组6人, 优秀生1名、中等生3名、学困生2名。分组完毕, 下一步便是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团队的、集体的力量。所以, 教师要培训小组长合理地安排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能力以及对组员的号召力, 并帮助组长建立威信, 加强小组的凝聚力。

分组完成之后, 便是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首先, 我们要利用一些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对于一些相对宽泛的问题, 学生无法一个人全面地回答,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再去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江南春》的教学中, 分完组、对组长培训过后, 我没有立即让大家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 而是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江南春》这首诗里, 作者一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哪些是作者看到的景物, 哪些是作者听到的景物, 哪些是作者想象的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大家结合预习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说一说。限时8分钟, 看谁能说得全面。”起初学生都各自思考, 想到什么就说出来, 但是很难有学生能够全部说出来, 后来开始跟同桌讨论。时间到了, 学生都只是找出其中的一些元素, 没有全部找出问题的答案。之后我引导大家进行合作学习:“大家想到的都对, 但是都不够全面。现在, 小组长安排自己的小组进行讨论, 最后把小组得出的答案告诉大家。”这一次我限时5分钟。经过培训的小组长很快开始了组员的分工, 让成绩好一些的组员去分析如景物特点等这些难度稍微大一点的问题, 让成绩稍差的组员去总结描写的景物等。这样, 还不到5分钟, 各小组便都完成了这些问题的解答任务。因为齐心协力完成了任务,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情绪高涨。

二、限时讲授, 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 通常教师都是主角,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说什么, 学生就听什么。这种学习方法不但被动性强, 而且存在着局限性。倘若教师不予理会, 只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上述原因, 在渗透合作学习指导机制时,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态度, 变革传统的由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 实施“限时讲授”对策, 以此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小主人。

那么, 何为限时讲授呢?即教师讲授的时间应有所限制,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此之前, 教师可以事先对问题和知识做出大概的描述, 然后由学生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添枝加叶”。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时, 我只是简单地为学生说明了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并带领学生学习了生字和生词等基础知识。在接下来的一半时间里, 我则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他们自行去探索问题, 并解答问题。如, 有的小组提出问题:“课文中说‘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为什么树林是用‘穿’过, 小溪是用‘越’过, 而花丛是用‘飞’过呢?”有的小组的组员 提出这样 的问题 :“黄色蝴蝶在阳光照射下为什么会是金光灿灿的?花瓣那么轻, 只有风吹动它, 它才会飞, 但蝴蝶是会自己飞的, 课文中为什么要把蝴蝶比作花瓣?”而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小组内部组员集思广益,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想法, 课堂气氛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涨。考虑到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教师可以间接地渗透竞争机制。如在教室的后黑板上标注各个小组的序号, 然后在下面预设红花榜, 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 成绩提升得最快, 就可获得一朵红花, 每月评估一次。如此一来, 必然会全面落实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后合作, 培养学生合作习惯

假如仅凭课堂40分钟, 就想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这无疑是不可能的。不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的知识, 或者采用哪一种学习方法, 都需要持之以恒的锤炼才行, 合作学习亦是如此。因此, 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这只能算作入门阶段, 唯一的作用就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合作式学习, 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合作。但是, 若想让学生善于运用合作式学习, 这还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锤炼。所以, 教师要珍惜课后时光, 并在布置课后练习题的时候渗透合作学习机制, 以此激发学生的合作动力和积极性。但是, 合作探究习题的布置不是盲目的, 切忌随意性。因此, 教师需要事先做出合理的规划, 选取最符合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 并控制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技能上的锤炼。

如在教学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寓言《揠苗助长》《鹬蚌相争》之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合作探究任务:“除了教材中的两则寓言之外,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寓言故事, 请同学们借助互联网和书本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 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 并谈谈看法。”这类延伸性较强的问题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和参与兴趣。

此外, 在布置课后合作探究任务时, 教师还可以间接渗透辩论机制。如在教学完《诚实和信任》之后, 我将四组学生重新分成了两组, 并为两组学生提出了辩论题目, 即“诚实”和“信任”哪个更重要?正方学生认为诚实最重要, 反方学生认为信任最重要。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 双方学生争执得面红耳赤, 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如正方学生认为:“时代是不断进步的, 人的内心肯定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有时太过信任一个人, 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比如有些坏人, 假如我们盲目信任他们, 肯定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反方学生认为:“有时太诚实了不好, 比如考试的时候, 我们想询问别的同学答案, 如果他诚实地回答了, 这无疑是错误的。”合作式辩论活动, 不但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 还能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促能力 落实指导显实效 篇8

以我组选定的课题———《品德与生活 (社会) 》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为例, 在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作业时, 就要充分考虑选择有可操作性、规律性、开放性、探索性的内容, 选择有探究价值、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让每个学生都是参与的“主人”———有事可做;让每个合作成员都有明确任务———有事必做, 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进行交流与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实践作业“社区的变化调查报告”为例, 该作业是在学习完成“我生活的社区”这一课的内容之后设计的一份综合性非常强的品德作业。针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这其实是一份很难的“作业”, 像“知识结构图”“主题手抄报”这一类的作业, 是根据既定的内容进行整理、编辑、想象、设计等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相对来说, 有内容可依, 有资料可查。

学生对这份作业是既兴奋, 又面露难色, 既跃跃欲试又似觉无从下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分工协作来完成这份作业, 就是最恰当的时机和最可行的方式。

二、胸怀全局见匠心

小组合作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就能够完成的, 而是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按照一定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分组遵循的原则, 就是要发挥出学生的最大优势, 要求尊重学生的分组意愿, 充分考虑到整体的平衡, 按照“组内质异, 组间质同、优势互补”的原则, 构建良好的合作小组, 小组的规模一般安排在5~6个学生左右。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 小组成员间也要根据个人特点分配任务。这样才会有利于各组间的公平竞争, 有利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 优劣互补, 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提高, 得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以“社区的变化调查报告”这份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为例。三年级共有5个教学班, 我在布置小组合作完成这份作业时, 在指导调查、指导撰写调查报告等相同条件下, 进行了一项对比实验:

这里分别用A、B、C、D、E代表其中的一个班级。

A班:三 (4) 班, 不分组合作, 独自完成。

B班:三 (1) 班, 独自调查, 分组完成调查报告。

C班:三 (5) 班, 自由分组合作完成, 教师检查分组分工情况, 以及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D班:三 (3) 班, 指导分组, 进行合理分工提示, 给出分工指导性建议。

E班:三 (2) 班, 指导分组与分工, 参与小组分工决策, 强调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但不一一检查。布置课外把调查报告的框架设计等做好。

三、积土成山春风绿

实验现象记录与分析:

A班:全程独立完成, 优秀者自然优秀, 平常者作业平常, 有比较优秀的调查报告, 但不多, 两极分化严重, 居中平常者为多。

B班:在学生觉得完成调查报告觉得为难时, 宣布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异常兴奋, 能很快组建小组开始完成调查作业。由于每个学生都独自进行了调查, 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准备, 心中都有材料, 内容相对变得更为丰富, 完成的作业质量较好。现场观察, “浪费”的时间主要是花在: (1) 分工上, 争论不休, 久不能决定。 (2) 报告的设计上, 框架久不能定稿。 (3) 信息整理, 因为事先没有交流整理, 临时决定分组完成, 便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交流讨论和整理上。

C班:该班作业完成情况良好。由于调查前对小组注意检查了分工情况, 由组长汇报了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了重点检测和指导。 (1) 调查什么? (2) 到哪里调查? (3) 用什么方法调查?在这几个方面, 学生是有目的地去调查, 因此搜集到的信息是有意义的, 有作用的, 完成调查报告时可以看出学生是有备而做、有条不紊的。

D班:该班作业情况也还算好, 由于分组与分工都做了指导, 因此, 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浪费过多的时间。但由于没有事先商量好调查报告的设计方式, 完成报告时花费了很多时间, 一人设计, 其他人便等待着无事可做。另外, 对调查前的指导没有每个小组注意一一指导并检查落实, 很多小组的调查漫无目的, 所呈现的内容有闭门造车现象, 亦有仿照书上的调查报告“编写”的, 作业质量大打折扣。

E班:这是作业完成质量较高的一个班级, 由于对小组分工、调查提纲等都做了重点指导, 学生的调查是有效的。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好调查报告的框架设计, 课堂上便能直奔主题开始调查报告的撰写与编辑等, 效率高, 质量优。该班学生素质相对也较好, 因此, 这份作业——社区变化调查报告, 很多作业挺值得一看。

四、拨云散雾见日开

对比这几个班的作业完成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 在学生完成比较难的需要大量准备工作以及设计到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作业时, 采用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 是非常有效的。

科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指导三策略 篇9

一、创建合作小组, 培养合作意识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如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 不仅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认知过程, 而且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优越性, 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1. 以学习能力来组建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都包含学习能力低、中、高的学生, 让全班各小组大致相同。同时应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组内成员要有具体分工, 如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等各负其责, 并设小组长一名,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此方法可让每个小组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展开活动。

2. 定时轮换组长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 尤其是公开课、评优课上, 经常让一些成绩好又能干的学生回答大部分问题, 而这名同学所在组的其他成员都缄口不言。这与我们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为了避免让一些口才好的学生“垄断课堂”, 在教学中, 一定时间后要角色互换, 让每个成员都能体验一下不同的角色, 从而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小组合作时每个人都要发言, 阐述自己的观点, 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从而增强合作的信心, 激发合作的兴趣。

3. 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及时评价, 对获胜小组及时奖励, 是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泉。积极的评价, 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 只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小组成员之间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创造条件, 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 让科学探究活动富有成效, 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 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 最终内化, 这样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 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1. 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中, 只要找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启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例如:《哪杯水多》一课, 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三个形状、大小、粗细不同的瓶子, 里面装上不同体积的水, 但水的高度相同, 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每个学生都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并引起了争论, 课堂气氛活跃。此时“到底谁说得对呢?”是学生们迫切想知道的, 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水的多少呢?”,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由此展开。

2. 选择适宜的合作问题

教师把具有开放性、操作性强、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问题留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自发的相互合作。如《灯泡亮了》一课, 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让小电珠亮起来。学生们在自行探索的过程中, 成功地找到了让小电珠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吗?”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学生必须在组内合作, 整合组内所有的材料, 想办法让两个、三个或更多的灯泡同时亮起来, 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就激发起来了。

3. 提供充足的合作探究材料

教学实践证明, 没有充足的材料,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只有材料准备充实了、丰富了, 才能保证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学《食物与营养》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肉类、鸡蛋、花生、芝麻、馒头、米饭、面包、各种蔬菜、水果等材料, 由于材料丰富, 课堂上, 每一组孩子都围绕这一大堆材料在观察、实验、探究, 整个实验室充满了勃勃生机, 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

4. 扩大合作探究的空间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开展合作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不以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改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 打破课堂的限制, 走进生活, 走进广阔的自然界中。例如, 笔者在教学《光》一单元时, 就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 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干着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很多与光有关的问题、现象,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都发现了。

三、加强指导, 培养合作学习的品质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必须重视合作学习品质的培养。

1. 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要求一人先说, 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 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在这样要求下训练, 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 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如在学习《光的传播》时, 要求学生先说出发光的物体, 再试着给发光物体分类。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知道的发光物体, 教室里稍微有些乱, 针对此情况, 笔者要求学生必须先听清别人说的发光物体, 然后如有不同意见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久而久之, 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才能不重复别人的见解, 而且可以借鉴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2. 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最后, 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准备发言。

3. 学会表达

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 为了达到训练目标, 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敢说、会说,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还应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 而且要大胆完整地说, 要鼓励礼貌用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 实现学习互补,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 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 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通过训练不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社会打下了基础。

5. 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作出的简单的评价, 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 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 用手势表示对或错, 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 以增强评价的能力、提高评价的水平。

合作指导探究 篇10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合作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合作阅读的目的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建立小组探究式阅读模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理解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目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先由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辨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大胆设想,允许他们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各种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分析,这样学生可以全面掌握阅读的目标。二是老师提出目的和要求,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变抽象为具体,逐步融化知识点,以达到合作阅读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阅读:1.文中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背影”?2.是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3.作者为何不进行正面描写,而用“背影”来突出父亲的高大形象呢?阅读后各个小组讨论,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可让小组成员直接回答:文中着重写的是父亲在送我上车后,作者透过车窗看见父亲到月台为他买桔子时的“背影”。第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先组织学生在组内阅读讨论,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再由各小组辨析,师生共同总结:“背影”是在浦口惜别这个特定环境中,父亲留给作者的最后印象。买桔子的场面,作者看到父亲肥胖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履,但还是那样的坚忍不拔,看见父亲背影的一刹那,那种慈父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背影融进了父亲一生潦倒饱经风霜的苦涩,透视了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和爱子深情。作者选择了这个角度进行描写,所以以“背影”为题。

在合作阅读教学中,上述两种途径可交替使用,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和自学精神

要使学生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最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在自学的基础上形成积极思考的探究意识。如果学生缺乏自学习惯,阅读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以讲代读的泥潭。如果在自学过程中不强调思考和合作,那么,自学过程就会缺乏深度和广度。文章的主要写法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读者想从中获得什么,得到哪些启示,有哪些收获等,这些都是阅读过程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单靠学生的个体阅读有时是解决不了的。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没有群体的思考和探究,那仅仅是一种肤浅化的阅读,是不可能使阅读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所以,必须使学生养成在合作中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自学包括两个过程:认真读原文和能对文章做出评价。评价的态度越明显,阅读的收获就越大,如果全盘接受书上的结论或老师的结论,那就是被动的阅读,其价值也是很有限的。为了发挥阅读的效能,应培养学生阅读中的群体意识,使他们能够融合大家的感受,形成自己深刻的判断。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可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课文:1.认真阅读全文;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作出较客观的评价;3.少年周恩来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口号,对我们这些21世纪初的青少年有无现实的意义?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为了集思广益,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各自组建小组进行深度合作探讨,最后由各组代表概括出问题的主旨:20世纪初,列强入侵,国家贫弱不振,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正是由于这样,周恩来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这一豪言壮语对于21世纪初中国的青少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他们只有认真读书,掌握高新技术,才能建设好祖国,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把合作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钓鱼岛事件,课外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对照课文,讨论明确: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增强国家实力,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新的崛起。

三、指导学生掌握合作阅读的基本技能

阅读教学中要顺利实施合作阅读,还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语文教学中基本的阅读方法有很多,而最基本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速读。阅读方法的选取应根据阅读内容及合作方式灵活确定。例如在教学魏巍《我的老师》一文时,笔者以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组织教学,每组阅读的重点分别是:

找出文章记叙的要素;

找出本文记叙的人物;

所表现的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由于这四个问题难易程度不同,阅读量也有大有小,所以阅读方法我们分别选取默读、速读、略读、精读。由于实行分组合作阅读,而且阅读方法选择得当,学生有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讨论、交流,阅读效果非常好。比如对文中记叙要素的分析、归纳,学生的回答就非常准确:

时间:一个夏季的夜里。

地点:家里。

人物:我、我的母亲、蔡老师。

起因:思念老师。

经过: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往外走,走出席子六七尺远,要去找老师,让母亲给喊住了。

结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不难看出,学生在老师恰当的点拨下,通过合作阅读,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在合作阅读过程中,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合作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和自学精神, 指导学生掌握合作阅读的基本技能。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篇11

一、组织建立科学合作小组,培养初步的合作观念与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用放大镜来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信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这需要科学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并在学习过程中来培养。

建立合理的科学课小组是合作的基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除了集体合作学习外,“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和推崇。建立科学合作小组可根据班级人数确定,一般为4—6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尊重、充满友爱、充满互助和竞赛。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备受大家的关注和尊重,能得到较为自由的空间,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和表现机会,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思维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冲突时,知识需要拓展时,都最好能安排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引导各小组合作与交流

在科学教学中小组同学之间发生着频繁的交流合作,合作实验、交流讨论等。如果小组成员目标不明确合作就很难取得成功。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出小组活动具体目标,让他们明确目标,共同学习。

1、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具体目标。

对科学课中要研究的内容,教师应先对学生前科学概念进行分析和预测生成,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引起一定共鸣、常见的而富有科学内涵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使科学启蒙阶段的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并在合作活动中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有了研究主题,教师还应对研究方式、方法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研究目标。如在教学《一天的食物》一课中“给食物分类”这个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在合作讨论之前,让学生对一天所吃食物进行调查,并整理后在小组内综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是要把所分事物全部包括进去,不要有遗漏,不重复。这就是小组活动的目标。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小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开展活动,才能在小组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活动。使交流真正有效。

2、根据要求和目标指导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研究目标明确后,指导小组进行学习分工和合作学习是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重点。在集体讨论时,教师就要指导小组长给组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安排记录人和发言人。引导各组员进行讨论,发言或提出不同意见,使学生在小组内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发言权,又能解决同一问题,完成同一目标和任务。在小组内可能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可向其他组学习或请教。这就是小组与小组间的合作与学习,教师就更应提倡和鼓励了。但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三、让合作小组体验成功与失败

1、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共享合作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与人分享研究成果,养成耐心倾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研究成果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交流、汇报,进一步加强合作小组内部的团结,增强集体竞争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和力量。让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学生之间通过汇报促进其自我反省,在听取汇报中取长补短。

2、全面互动评价。

教师的正面评价将进一步刺激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催化剂。在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肯定,使小组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提高小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除了老师的正面评价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面评价。小组与小组间的正面评价也十分重要。它能激起学生向他人或他组学习的欲望,达到以点促面的作用。

教师的反面评价也十分重要,它能使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看到不足,看到个体差异与集体间的关系,以促进小组间合作与交流的改进。学生与学生间、小组与小组间的反面评价能使学生看到同学间、小组间的差异,并在今后的活动中引起注意。也会进一步促进小组与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小学科学课堂更加活泼而有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断让其体会合作的乐趣,让其喜欢合作学习,乐于合作。真正在合作中学到新知,并能用合作的意识引导其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是孩子将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四川】

合作指导探究 篇12

数学活动教学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活动理解数学, 把教学关注的重心从传统的集中于对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内容, 转移到数学活动结果及其过程, 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数学活动既有外部的具体行为操作, 又有内部的抽象思维操作, 并且以内部的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形式。可以说, 判断数学活动有效性的主要标志是其数学思维含量的大小。有些数学课堂上不着“数学边际”的教学活动花费很多时间, 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热烈, 课堂气氛活跃, 但若缺乏数学层面的思考、认识和提升, 不仅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 反而会制约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数学教学之所以强调并重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 首先是因为, 数学学习不仅包含大量的用数学术语或数学公式等表述的静态知识, 也包括反映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动态知识。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动态过程, 才能深刻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 还可以了解与体会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等。其次, 学生在一个充满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可以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 数学活动教学能让学生经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及良好数学思维品质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养成。

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数学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具体地说,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现有数学思维发展水平, 设置有助于活动学习的实例和问题情境。教师要想开展有效地数学教学,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现有数学思维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再创造”情境, 打破教材上“颠倒数学实际发现过程”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生活化,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适宜于活动学习的有利状态。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做数学”的活动机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 应当让学生多经历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 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生动的特质, 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促进活动学习。

3.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 有所体验, 就要引导学生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积极地探索发现数学结论。教师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学生才能参与到真正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去, 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 才能发展数学能力。

4.教给学生数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适当评价学生的活动。为提高数学活动的效果,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 教给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活动学习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真正自主地进行活动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和肯定,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下面通过正反两个案例, 对上述理念作进一步的解读:

【案例1】我们也能探索出数学结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教学片断

师 (学生知道了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 :现在大家认真观察、思考三角形中位线在位置上和数量上有什么性质?有了想法就举手。

(五分钟后,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师:现在请同学谈一下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DE与边BC平行!

生2:我发现中位线比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短。

BC

师:是吗?

生3:不对, 你看我画的这个图中, 中位线DE就比边AB与边AC长, 我觉得中位线DE一定比边BC短!

师:把你画的图拿到前边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 (学生在教室前展示自己画的图后) :看来DE和边AB、AC一定相交, 但在长度的关系上是不确定的, 那DE与BC的关系到底怎样呢?

生4:我用刻度尺量了一下, BC是6厘米, DE是3厘米, 中位线DE恰好等于边BC的一半!

师:我只能说你的发现可能正确, 但怎么能让我信服你的结论呢?

生4:证明!

师:好, 大家思考应该怎样证明这些结论的正确性!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得到了不同的证明方法, 并体会了证明过程中蕴含的转化思想及反证法、割补法等具体方法等)

【案例1解读】

无论是国外的“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理念, 还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 都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为受教育者创造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 提供获取知识的机会和及时自然的引导。案例中的老师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 创设出直观简洁、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 学生积极思考, 原本单调、枯燥的说教式数学课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充分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不仅得到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还通过反例推翻了错误的猜想。学生将会深切感受到猜想、测量、估计等合情推理在探索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利用逻辑推理对猜想的结论进行严格证明的必要性。学生在长期的这种学习过程中, 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某一节课、某一单元的知识技能, 而将是终身受益的学习经验,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例最可贵之处在于教师积极启迪、诱导学生思考, 当学生得出“中位线比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短”时, 不是断然否定, 而是借助学生的反例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探求新知的激情, 更有助于学生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

【案例2】绝知此事要躬行——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知道,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谁能说一下, 两个三角形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判断他们全等呢?

生 (多数)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师:根据三个角、三条边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来判断三角形全等是可以的, 但有些麻烦, 可否把条件简化些呢?

生:……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

(大屏幕上显示:一条边或一个角确定的三角形形状是不唯一的, 两条边、两个角或一边一角确定的三角形形状也是不唯一的。)

师:由大屏幕看出, 满足一个或两个元素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不一定全等!

师:下面我们看满足三个元素对应相等的情况。看大屏幕——

(大屏幕演示:大小不一的两个三角形, 它们的三个角都分别是60°、50°、70°)

师:根据大屏幕演示, 你发现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 (齐) :不一定全等!

师:现在看三边对应相等的情况。我们先学习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如何画三角形。

(运用尺规作图画三角形的方法略)

师:下面大家分别在草纸上画出边长分别为4cm、3cm、4.8cm的三角形, 画完后同桌比较一下, 看所画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学生在草纸上画三角形, 然后比较所画的三角形)

师:通过比较, 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 (齐) :全等!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这就是我们以后用来判断三角形全等一个重要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结论)

【案例2解读】

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探索、发现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 而不是帮助, 更不是代替。案例中“师:由大屏幕看出, 满足一个或两个元素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师:根据大屏幕演示, 你发现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等很多的地方, 本该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数学活动, 却被教师降格为观看屏幕演示, 本该由学生经历思考猜测得到结论, 也由教师的演示直接呈现告诉学生了。学生沦为课堂中的“看客”, 充其量是配合教师课堂表演的配角。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内在的情感和思维没有真正激活, 更谈不上思维深处的“暗流”和“漩涡”。

试想, 在探讨满足一个或两个元素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时, 先让学生猜测, 然后让学生亲自画图, 通过观察验证猜测。探讨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时, 让学生先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再把自己画的三角形用透明纸描下来, 通过比较自己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是否重叠来说明是否全等;在此基础上, 再改变三角形三边的长度, 让学生画出新的三角形, 再进行比较, 进一步验证所得结论的一般性, 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总之, 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 对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价值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邓友祥.数学活动的特质与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8) .

[2]杨成波.做数学——在探索中发现[J].黑龙江教育, 2007, (11) .

上一篇:广播监测网发展方向下一篇:合同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