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 合作 探究(共12篇)
引导 合作 探究 篇1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 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 不人云亦云, 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长征》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诗, 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于诗句精练, 概括性强, 时代性强, 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容易, 特别是第二、三句。所以, 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自主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体会哪些是重点词语, 然后把这些重点词语读出来, 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使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如学生在读第二句时, 都认为应该提醒的是“腾细浪”、“走泥丸”, 然后, 在反复地朗读中去揣摩这两个词, 理解“腾”就是“翻腾”, “细浪”就是“细小的波浪”, “走泥丸”就是“从脚下滚过的泥丸”。在这层意思上, 让学生再读诗句, 学生很快就能发现, “细浪”“泥丸”与前面的高山好像是不相关的。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因为内心里有了疑问, 迫切想要解决疑问, 在讨论中就会合作去探究,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深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呢?
一、教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者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 而且在于激发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习得知识。案例中, 我鼓励学生自己朗读, 找出重点词语, 并通过再次朗读, 从而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 并组织大家讨论交流, 同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分析问题应该全面, 并要联系旧知识进行学习。这样, 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学生学多少知识, 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主意识, 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 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为他们主动学习创造机会。在《长征》这首诗歌中, 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找出重点词语, 反复朗读这些词语并加以理解, 从而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让学生在讨论中去自主合作探究,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好奇心是学生乐于探究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这种心理, 我没有将诗句的意思与道理轻易地告知学生, 而是通过学生的朗读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发表见解, 又在见解中发现问题, 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因此,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加上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状态, 他们为弄清真相而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 教师要大胆放手, 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 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 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四、学习应该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
在语文学习中, 教师过多的讲解、机械地学习是造成学生学习被动、不动脑筋、不会创新的主要原因。其实, 学习探究应该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让我们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案例中, 我几乎没有分析讲解, 而是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因此, 我的主要精力花在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上, 我观察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 揣摩学生的心理, 用信任的目光, 真诚的微笑激励学生探究, 我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我适时点拨学生独立思考, 自由发表见解, 寻找学习的合作伙伴相互帮助。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产生矛盾时的紧张, 进行探究时的一本正经, 受到启发时的喜出望外, 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
引导 合作 探究 篇2
——《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单位:八门城镇中瞿阝中心小学 作者:刘瑞江
信息技术环境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的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提炼写作方法,学习提炼素材。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情感的升华,从文中学习主题是如何升华的,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教学重难点: 1.2.用适合的方法写出适合的时间发生的适合的事情。如何抓住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亲情
同学们,上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我们感受到了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课件展示画面,达到共鸣的效果)
这些画面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呢?看过后你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想吧… …(音乐响起,在音乐中让学生回忆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
师:的确,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爱,这节课我们就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练习。
二、明确习作要求,开阔写作思路
1、(出示习作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这篇习作要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这篇习作还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厉害!一下子就能把习作要求读透。
2、父母对你的爱是不是很多呢?交流你最想写的是哪件事?(学生交流)师:的确,父母的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尽管方式不同,但爱是一样的,都是那么无私,那么的深沉。从上节口语交际课我就看出来了,大家都急于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怎样才能把你的故事讲得让大家都感动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学过的文章,看看能否对你有所帮助。
三、回顾课文内容,感悟写法,诉说亲情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具体写一件事。
师:你们还记得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出示课文图片)你能不能根据这些图片,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呢?
师:同学们对本组课文内容掌握得这么好!我想是因为这组课文的每个故事都曾拨动过我们的心弦,它们既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
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是吧?
师:那课文怎么把父母的爱深沉而又伟大的爱写出来的呢? 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作者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父母之爱的。
2、范文欣赏。(出示教师的作文,师配乐读。)
师:老师在课下写了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你们要不要欣赏一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边欣赏边捕捉最使你感动的画面。
3、引导学生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升华学生的情感。师:你们喜欢老师的这篇作文吗?为什么呢?
师: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包含着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
4、小练笔
拿起你手中的笔,抓住你想写的事中最使你自己感动的一个画面,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一下父母对你的爱。
四、文题指导,画龙点睛。
五、作业
请同学们拿起笔尽量抒发父母对你深沉的爱……
板书:
父母的爱 抓住具体事例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活动
基于自主合作引导探究 篇3
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意义
当代教学的模式主要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确立这一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因为小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意识淡薄,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他们的自主性,才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愿。其次,小学生能力与理解能力有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然存在着诸多疑惑,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质疑、大胆猜测。最后,关于单词背诵与拼写方面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水平。
二、引导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1.教学内容情境化
创建适用于研究教学的情境,对学生思维有极为良好的作用。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已具备一定的个人判断及思维能力,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拟设情境,营造有趣的学习气氛以吸引学生对英语探究的兴趣。如“The seasons”这一课时,教师以多媒体影像技术展示New York in America四季景象,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seasons”的气氛,再以富有趣味的方式激励学生探究。比如,学习本课节单词可组织学生玩“单词接龙”等富有趣味的游戏,如wind-windy、snow-snowy、rain-rainy等;为加强学生对单词、语法、重点句型的理解,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学生扮演“导游”,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景点、气候等。如此有趣的学习方式既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激发对英语探究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探究兴趣上,再以“The seasons”课节内容为例,如通过:What do you usually do? Which season in China do you like bes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in summer/in autumn/winter?等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讨论与对话的情境中去,尝试用用英语表达日常行为、个人爱好、季节及气候变化等。而且,在对话过程中,可以从固定句式“What’s the weather like…?”学到“It’s usually/often/sometimes…”中副词的作用。在这样有趣的课堂探讨学习及生动有趣的练习中,学生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探究、挖掘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生态化
教学环境生态化则是自然、人文环境的生态化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自然环境为景致布置,课桌摆放、教室布置等。比如教师在课前往黑板和墙面上贴图片,在Unit2 My Favorite Season一课中,可以根据季节特点分类粘贴上spring与winter、summer与fall的图片,然后在对应的季节下方粘贴上plant trees与make a snowman、swim与fly kites等形象化的适应环境的图片,这样能切合本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做英文海报、画稿等,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上出现的形状摆放课桌,比如trees形状多为圆形,学生可以将课桌摆放圆形,在新奇感的催化下学习与理解会更深入。
3.教学内容生活化
英语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教学内容应丰满化、生活化,贴近实际生活和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学生真切融入生活交际与场景的行为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演练。例如在每年赣州市举办的国际脐橙节上,向来宾们介绍的各种特色菜或特产。比如板鸭、米粉鱼、三杯鸡、脐橙等(Pressed salted duck、rice noodle fish、three-cup chicken、navel orange etc)。在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方法中,还可以利用各种中西方国家的节目展开英语学习,这样更容易触碰到学生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倍增。比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活动主题和其深远的历史过程,对此可以组织同学分组进行相关的讨论;另外还可将西方各种有趣的节日融入英语教学中。比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由于这些节日都有相关的主题,并且这些主题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讨,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自主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学习,为他们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对英语进行体验、思考和探究,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让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引导 合作 探究 篇4
一、提供自学问题
问题单中规定自学与选学内容。开始时, 问题单中问题可以细一些, 具体一些, 必修内容多一些。逐渐地问题越来越概括, 越来越纲要化, 必学内容越来越少, 选修内容越来越多。而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将问题细化, 补充自己的问题, 选择选修的内容。这中间实际上是一个由他主向自主转化的过程。当然, 自主与他主从来都是相对的, 就如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在高一的时候, 我布置学生按照新课标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 买或借相关的书籍阅读, 在校时看短篇, 如散文、小小说、童话、寓言、简单文言文等;寒暑假、“五一、十一长假”读中长篇小说、人物传记等。并提出要求: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文本结构、生字新词等, 用老师教给的批注方法作批注, 最后写一点读后感。到校后, 在小组交流课外学习情况。
二、教给学习策略
策略的运用不全取决于策略意识水平, 它与策略掌握水平和操作水平都是相关的。学生光知道应该运用策略还不够, 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才能在面对问题时, 能自我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同时,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式提升为学习策略, 这些学习策略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 更符合每个学生自己的实际。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中,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发现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可以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既论证了为什么, 又论证了怎么做。
三、运用好问题串
问题训练是一种训练元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学习的实际出发编制一个问题串, 发给学生。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以便学生在学习时, 按照问题串自我提问, 自我回答, 达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1、预习时思考: (1) 是否理解了课题的含义? (2) 是否能从课题猜测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猜测的内容和文章内容是否一样? (4) 阅读课文后能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大意? (5) 生字新词、疑难语句有哪些? (6) 是否找到了文章或作者的时代背景?
2、理解课文时思考: (1) 我能根据“问题在哪”的图式发现问题了吗? (2) 我能根据“问题类型和陈述方法”的图式清晰地把问题表述出来吗? (3) 我能通过主动与小组成员研究后解答出提出的问题吗? (4)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 (5) 我理清本文的思路了吗? (6)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 (或这段话) 的主要内容了吗? (7) 我喜欢这篇课文的什么地方?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8) 我能勾画不懂得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主动与小组中的成员研究后能答出来吗? (9) 我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发了什么联想?
3、总结时思考: (1) 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列出文章的内容纲要? (2) 能否根据自己列的提纲复述或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 是否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又不懂或疑问的地方? (4) 通过本文的学习有什么收获或感悟?
4、延伸时思考: (1) 本文需要我掌握哪些知识? (2) 能否学习本文的写法创作一篇文章? (3) 能否从新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 (4) 围绕本文的内容我还需要探究点什么吗?
四、合作学习操作
要明确合作学习的实质是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多维的、互动的。为了这一目的, 在操作上必须规范, 不能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从小组划分 (最好是前后4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操作规则、任务确定、时机选择都要合乎规范。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求同学先思考, 在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后, 进行合作学习, 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位中心发言人, 代表本组向全班交流。其次是懂得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获得表达的机会, 每一个学生在全班的交流都是代表小组。明确老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即教师做合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组内成员相互合作, 小组之间合作、竞争, 激发了学习热情, 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 增大了信息量, 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五、营造良好氛围
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没有自由安全就没有探究可言。教学氛围实质是师生关系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 吸纳不同的观点, 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机制, 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
总之, 只要我们能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 不要把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公的地位, 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学习的种子, 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 从而我们的教学也会越来越成功!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提供自学问题, 交给学习策略, 运用好问题串, 引导合作学习, 营造良好氛围。
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篇5
“学服从教,教服从考”的“应试教育”已将学生捆绑得似温顺的小羔羊。如今,是松绑的时候了,“解铃好需系铃人”,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发展,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
一、学习目标自主化
个性的差异,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统的“一刀切”造成了严重的“课堂陪读”现象。教师以同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各类学生,无疑是“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就要求学习目标的自主化,即实施目标分层,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使得各级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均有所发展。
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教材中应掌握的“双基”必须达到,要保基础知识的“底”,在保“底”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目标,使其达到更高、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水平,不封其充分发挥潜能的“顶”。
例如:第九册中的“三步应用题”。《低层次目标》――能列式计算,并说出每一步求什么;《中层次目标》――能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高层次目标》――不仅能分析数量关系,而且要求一题多解或编题,追求创新。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定标,量力而行,对应用题由原先的“反感”转为“乐学”了,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实施目标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目标和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以达到目标自主化,分层同发展的目的,从而满足人人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二、课堂氛围自主化
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用真挚的微笑表现出对他们的期待与信任,“没关系,大胆讲”给予帮助;当他们获得成功时,用“妙极了、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分析得真棒、你真聪明”等发自肺腑的激励性、赞赏性语言鼓励他们;课堂上,与学生同探索、共创造。使课堂氛围自主化,自由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灵性。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有位学生提出:“我觉得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大;当有一个因数比1小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这个结论有问题时,教师就亲切地问:“有什么问题?”。该学生又楞住了:“我一时还没想清楚,也许没错。”这时我微笑地说:“我们可不能迷信书本,既然有疑问,那我们就一起挖掘里面的问题,来个寻根问底,好吗?”此时,全体学生都被吸引了,兴趣倍增,共同琢磨起这句话,终于找到其中的不完整性――如果另一个因数为0,结论就无法成立。
在浓浓的探讨氛围中,师生成为了朋友,同学、知己,学生的思维暴露无遗自主参与探索之中。反之,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学生将会“随波逐流”。下面就是一个案例:
前不久,一位教师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给我的感触颇深。巩固练习题中有一题:
求6的面积。板演的学生列成:6×4=24(平方厘米),引来了全班同学的
43一阵哄堂大笑,笑毕,又有一位学生A说:“我可以证明他的做法是错的。”
却又莫名其妙地引发一阵嘲笑,这位学生只好难堪地坐下了。此时,老师指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怎么求?”全班齐答“底×高”,师又强调:“能不能用底×邻边吗?”“不能”订正完就此了事。
课后,我问学生:“你们上课时,第一次为什么发笑呢?”“他做错了呗!”,我又问:“那第二次呢?”“A说可以证明6×4是错的`,谁不知道应该用《底×高》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要证明吗?”。接着,我找到学生A,他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我想,底×邻边是求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的面积,这时,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4,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相当于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我还发现把它拉成长方形,面积还会增加”。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可贵的创新精神!可是可怕的嘲笑声已深深刺伤A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摧毁了刚刚萌芽的创新意识!
可见,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一潭死水”的课堂,而不是流于形式,要以尊重、热爱学生为出发点,营造一种自主的氛围,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水。
三、探索方式自主化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儿而,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不应局限于课本的探索方法,而应把学生引向更深,更广的思维天地,引发质疑:“怎样把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你有几种转化方法?”学生的创造激情由此产生,探索方式灵活多样化了,创新能力也孕育成长。
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教师设置动画情境:《海尔三兄弟在森林里同时发现三箱分别标有长度为:0.1米、0.10米、0.001米的金条,海尔兄弟都在想:“我应该把长的金条让给我的好兄弟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去拿标着0.1米的那箱金条。这时,智慧爷爷出现了,他看到这个场面,就哈哈大笑。》师问:智慧爷爷为什么要笑呢?生:“因为这三种金条实际是一样长的。”师:“到底是不是一样呢,你们能验证吗?”这样,教师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多种验证方式:
1.量:用米尺进行验证。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1分米;0.100米=100毫米=1分米。
2.涂:用方格纸操作验证。
3.比:用数位顺序表验证。
4.说:从小数的意义上说明。
四、创新方向自主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开发的主渠道、主阵地。由于创新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向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性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的方向,体现方法、策略的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测量”活动过程中,可安排这样一个问题:“测量一间教室的长有多少米?”学生有了自由的创造空间,便有了意外的收获:
1.可以使用步测,用“步长×步频”。
2.可以使用卷尺测量。
3.可以使用米尺测量后累加。
4.可以并排课桌或椅子,进行估测。
5.可以拉绳子测量后,再测绳子的长度。
再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探讨“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由于在预习时受课本的影响,思维定势为“长方形”。我有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是长方形吗?”被我这一问,学生楞住了,开始重新思索、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思维豁然开朗:
1.沿高剪开是长方形。
2.斜着剪开是平行四边形。
3.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说,沿高剪开是正方形。
4.沿两边对称处斜着剪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
五、评价策略自主化
传统的“重结果”评价策略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问题情境仅涉及学过的知识。其二,对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基本没有留下空间。这样,也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现代教育应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并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在策略上力求多样、自主、高效。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设计一道开放题:“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请你设计一间面积为48平方米的教室,它的长是___米,宽是___米。”,片刻思索后,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1.长48米,宽1米;2.长24米,宽2米;3.长16米,宽3米;4.长12米,宽4米5.长8米,宽6米。此时,我并急于评价,而是鼓励学生“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有的学生顿悟:“长48米,宽1米的教室,我们怎么上课呢?”,这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交流,其他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排除了不合理的设计。在这样一个轻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学习方式灵活了,知识网络体系也得以构建了。
引导 合作 探究 篇6
1. 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证明:阅读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阅读教学占较大比例,成功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成功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1 在朗读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点要求说起容易做起难,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老师与学生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合作中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领悟,在合作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诗两首》一课前,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反复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上课时,笔者首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在欣赏中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接着老师领读,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分小组朗读课文;小组朗读结束,立即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1.2 在研读探究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其实,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研读探究课文,品味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深入分析课文的思想意义和产生根源,挖掘文章思想感情的价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 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要达到这些目标,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反复训练,百炼成钢。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十分必要的读写训练,要求每名学生每周在网络或作文杂志、图书上选读2篇优秀作文或名篇(著),摘录优美语句,撰写阅读心得,每周在全班评选出5篇“优秀阅读心得”在班上交流并表扬,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作文词汇、素材,开阔学生的作文视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互相修改作文、评议作文,2周进行一次作文修改训练,要求学生认真、大胆修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写出修改感悟,在全班交流,可以一个小组共同修改2-5篇作文,也可以2名学生共同修改1篇作文,还可以1名学生修改1篇作文,修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别具一格,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使每名学生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健康成长。
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每月办一期手抄报,分小组办报,每月评出4份“最佳手抄报”给予表扬奖励,不断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引导 合作 探究 篇7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 学生应尽量摆脱以前被动学习的方式, 而要主动去学习, 感兴趣去学习, 这样, 学生一定会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怎样使学生对自主学习感兴趣
先说说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如何教, 学生就如何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的是主导地位, 学生是次要地位。而如果我们改变这种模式, 将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那么学生就不再是被“填鸭”的一方, 而是真正动脑筋的一方。另外, 这种模式中的老师并不是彻底退出教学环节, 而是要起一个方向引导的作用, 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把握。譬如, 可以对一节课先设出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中要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 也有在本节课内要学习的新知识, 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己去补充、学习新的知识, 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这样, 学生既完成了任务, 取得了成就感, 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那么学生会非常乐意的将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2. 老师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做甩手掌柜, 要给予恰当的帮助;但又不能做保姆, 什么都帮, 要拿捏一个度, 这个分寸,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的摸索。
3. 学生能自我控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适应的, 为什么不能适应?因为过惯了老师讲知识的日子, 要让他自己去动脑子,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当有学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去学习发现、去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那么他就会放弃学习, 转去做其他无关的事情, 所以在这一点上, 老师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没有学习的自控能力, 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是空谈。
二、为什么学生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 有的学习比较省事, 俗话说“脑子比较灵光”, 有的学习比较费劲, 就是传说中的笨。如果将会学习的同学和不会学习的同学放在一起学习, 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一种无形的竞争性, 不会学习的同学也会比平时个人学习的压力和自觉性都来得高, 学习效果比平时要有所提高。另外, 不会学习的同学还可以请教会学习的同学, 学习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对他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三、怎样有效率的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 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1. 提出问题, 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提出问题, 促使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有一定的可接受性。一个有难度又可接受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把探究性学习引向实质和深入。
2. 收集数据 (证据) , 扩展和解释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需要搜集用于解释和评判问题的证据。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动手操作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可以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材料, 对他们的探究进行扩展和补充。
3. 形成解释, 学习者对所探究问题作出回答
解释是将所体验到的直接经验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 提出新的见解。对学生来说, 解释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4. 评价结果, 学习者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或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等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须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 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 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等, 以保证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结论与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5. 检查结果, 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找出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己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 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 或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探究或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
参考文献
引导 合作 探究 篇8
一、因势利导, 激发兴趣, 在亲师信道中滋生数学情感
数学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推理、想像、逻辑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和发散能力. 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终身发展考虑, 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沟通交流, 打成一片, 在亲密交流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特点、感知能力与数学技能, 并对全班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定位, 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 大胆质疑, 在亲师信道中滋生数学情感,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探求新知,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体会成长, 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 笔者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催生学生的数学情感, 我往往会为学生设计一个积极参与的情境, 用新颖的角度, 趣味的问题,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讲解《圆的面积》教学内容时, 为帮助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中, 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对学生说,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让学生找到身边圆形的物品, 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图形转化的方式计算圆的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指导学生通过拼图观察、讨论的方法, 尝试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 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成效.
二、改进方法, 优化过程, 在教会方法中提高感知水平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是一门学问, 更是艺术, 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把握以“教”与“学”的节奏,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以教促学, 以学助教, 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促进教学相长.为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要注重学习新理念、新教法, 改进方法, 优化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难点的不同, 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眼球, 达成教学所求,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新意, 品尝学习的乐趣.笔者在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读懂书本, 感知数学;自主思考, 体验数学;合作探究, 感悟数学.在讲解“梯形的面积”内容时, 为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掌握迁移技能、获得数学体验, 我注重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 顺其自然的教学情境, 催生和调动已有的数学经验, 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 只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想到、做到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不打断、不指导、不暗示, 放开让学生大胆的试, 细致地想, 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身才智,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在我的鼓励、引导下,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 摆拼两个梯形, 在“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 有的学生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 有的学生通过剪拼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们得出以下结论: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 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现公式, 不但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挖掘潜能, 合作探究, 在凸显地位中提高学习质效
为达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情景, 在活动组织、问题设计、作业安排等方面, 统筹考虑学生的数学学情,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学习数学知识, 钻研数学问题, 让数学问题在探究中形成、在探究中解决, 使学生获得数学技能, 知其然更知所以然.在教学活动中,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内容, 对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自己想方设法解决, 对一些重、难点问题标志出来, 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 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意义和法则”内容时, 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怎样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这样移动小数点?”在合作探究、激烈争辩中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结论相同点: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 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不同点:小数乘法, 还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 点上小数点.学生不但在互动中掌握了学习方法, 而且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我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探究之中, 在引导、点拨、启发的同时, 我对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没能理解题意、没能掌握方法, 采取集中讲解、个别指导的方法, 让学生及时改正, 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综上所述, 教学实践中, 好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孩子, 要用发展的眼光, 长远的策略引导和教学学生学用数学知识, 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基础、情感爱好,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让学生的思维路径沿着教师的教学目标前行.教会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教学中, 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在激发兴趣中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让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认知水平同步发展, 共同提高.
引导 合作 探究 篇9
关键词:职高英语,任务学习,合作,交流
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 创设具有情趣性和层次性的学习任务, 鼓励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运用任务式合作探究, 一方面, 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 便于学生在学习运用中增强认知体验;另一方面, 通过合作探究形式来丰富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人翁地位和作用。任务式合作探究运用更活化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教材知识难点, 设计学习任务
职高英语课程的知识具有多元化和特色性, 即从人们现实生活经历以及相关的文化认知来阐述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内容。在课程教学中, 不妨找准课程知识难点, 设计学习任务。
建立在课程知识难点基础上的学习任务, 不仅起到聚焦作用, 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学习运用, 还能够增强学习感知体验。教师在教学中, 一方面, 找准课程知识难点, 并对此深化归纳, 形成一定的学习探究任务, 让学生能够有学习目标;另一方面, 注意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学习任务, 使得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各自的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
这样的任务设计, 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得到有效吸引, 增强理解感知能力。像在职高英语的“Reading”教学中, 根据文章表达主题和阅读内容难点, 建议全体学生就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from the article?来概括总结文章。同时, 可根据学生就文章中的疑难来布置适当的思考探究题目, 像Why did the author think so?等等。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 更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理解环节之中,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知。
二、深化任务探究过程, 引导交流合作
多元化的交流合作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然需要。教学实践证明, 建立在合作讨论交流基础上的学习过程, 能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来交流, 能够在加深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增强学习感悟体验。交流合作过程本身就是对英语语言交际性的拓展延伸, 更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情感。
引导交流合作, 就是要发挥好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动作用, 要求学生能够在师生对话、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学习形式引导下认真表达, 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探究。教师则应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和学习探究的和谐学习环境氛围, 让学生能够大胆地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学习思维和过程。同时, 可建议学生运用讲故事、情景剧表演、故事改编等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深化探究过程,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认知感悟体验过程。通过交流合作更能够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激情和潜能, 便于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这样的交流合作, 能够使得学生在发挥团队学习智慧和力量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维, 能够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相互学习, 缓解课堂学习的紧张气氛。例如, 在一篇“My Favorite Sports”阅读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围绕Why do the young people like to play basketball?和What do we get from the sports?来合作交流。学生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 能够深有感触, 增强他们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顺应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凸显任务延伸运用, 提高技能水平
任务合作探究是学生深化语言表达运用的有效办法, 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则需要拓展延伸。以学习任务为载体, 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能够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维策略。
在任务延伸运用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可从学生的学习承受能力以及学习资源力量来适当拓展延伸。可要求学生运用总结反思来归纳学习任务的探究过程,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运用改写、扩写等形式来表达文本的主题大意, 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视野, 提高语言知识积累。运用讲故事、英语沙龙、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载体, 让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体现。
教师在任务延伸运用中, 应该注意把握针对性和创新性, 即要求学生能够围绕学习任务内容选择相似或者相反的学习资源予以主动开发。同时, 建议学生能够运用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 以此来增强他们发展创新能力水平。
正如前所探述, 任务式合作探究对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的互动学习和表达探究有机融合, 切实增强学习认知体验。以任务学习为载体, 以合作探究为方式, 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正能量, 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合作探究的过程更是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 利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祝敏.合作探究式学习与高级英语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10年03期.
[2]陈小安.职高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探究[J].教师, 2013年08期.
[3]邹俊.分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年.
引导 合作 探究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活动,交流,合作
【摘要】英语课程教学是基于师生互动交流基础上的知识与情感升华, 是语言交流互动表达的过程体现。用活课程文本资源, 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活化学习交流过程能促进学生英语知识技能有效内化生成。运用活动交流形式来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运用合作探究来丰富学生英语学习认知思维和视野是本论文的价值主旨, 对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起到推动作用。
文
/新课程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倡张导运用任务型教学原则来深化教海学思维, 运用活动交流的模式来优荣化学生英语学习认知思维方法, 能
够在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基础上, 满足其学科综合素养发展需要。创设活动实践模式来体现学习内容要求, 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能够带着学习目标和探究思维进入课程学习, 更好活化教学过程, 推动学生认知思维和语言运用技能不断升华发展。
一、构建情景化活动, 体现合作探究氛围
在活动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兴趣, 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化认知发展需要, 更能够激活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情感。情景化活动则是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立
体式动态化展示, 能够更好将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情感转化为语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便于学生发现问题, 为合作探究创设条件氛围。
在教学中, 以构建与文本相似的情景化教学互动模式, 能够在丰富课程学习知识内容的背景基础上, 更利于活化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首先, 为学生提供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能够积极自由主动学习激情得到满足。其次, 尝试创设与文本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表达交流中体味内容知识。再次, 鼓励学生能够带着学习的情感深入体味互动交流中人物角色, 丰富学习思维感知。
在情景化的活动中,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大胆尝试合作探究的激情。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一Unit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中, 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The character of school life in the UK”, 为学生营造可自由表达的环境氛围。同时, 要求学生能够设想, 假如你就是英国的中学生, 你怎样向你的笔友介绍学校生活。建议学生能够就英国学校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互相表达交流, 以强化认知感悟。
二、倡导任务式学习, 深化合作探究过程
运用任务学习模式来深化合作探究, 不仅能够将学生的语言学习理解感悟和课程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还能够增强学生目标学习意识和能力。任务学习过程更是学生语言知识技能不断深化过程。
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 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感悟文本学习内容, 还能够活跃学生学习思维, 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首先, 教师围绕课程的重点来设计一定的任务学习步骤要求, 并要求学生能够用同桌表达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对话交流等形式来互动交流。其次, 教
师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情况予以指导, 帮助学生消除疑难。再次, 建议学生能够对合作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增强语言概括运用能力。
任务式学习运用, 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像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2Growing pains的“Reading B Home alone”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Reading A”题目, 培养学生语篇学习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 布置学生能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Why do we feel alone at home?”和“What do you meet the troubles in your growing?”, 让学生能够在彼此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知感悟, 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三、引导自由化表达, 拓宽合作探究途径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达是基于理解感悟基础上的有感而发和内化生成。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基础上, 不妨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找出彼此之间的问题, 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原生动力。
在引导学生自由化的表达交流过程中,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 突出自由化和互动性, 让学生能够积极表达交流。可运用样化的学习形式来丰富表达途径和方法, 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认知思维, 像通过英语学习园地来展示学生的英语学习才华;运用英语角, 增强学生的表达交流机会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不断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 满足其发展需要。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运用也是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效升华, 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正如上所述, 借助活动引导来鼓励学生交流互动, 能够更好增强其英语学习体验, 提高学生理解感悟和综合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创设自由表达互动情境, 尊重学生表达差异发展, 鼓励运用合作探究来深化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 不仅是学生英语学习内在发展需要, 更是增强学生认知体验和表达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高红霞.浅谈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坛聚焦, 2010年21期.
[3]施永灵.高中英语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运用之我见[J].中学英语之友 (高二版) , 2009年02期.
创设氛围,引导合作 篇11
关键词:营造氛围;激发意识;深化成果
一、营造合作氛围
环境造就人,氛围影响人。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的学教氛围,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切身体会: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能兴趣盎然地与别人合作探索。只有愿意学,感兴趣,才会学得好。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合作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比如,教“历奇游戏”课中组织“信任前倒”游戏,规则是按性别分组,每组选出一人站在课桌上做前倒动作。其余学生分两排站在课桌前,双手攥腕拉紧保护,头向后仰,个子高的腿成弓步,让前倒的学生趴在他们的双臂上。活动要求前倒的学生身体笔直前倒,倒下的瞬间将两臂曲于身体两侧保护自己,眼睛看前方。这时,保护的学生双手一定要拉紧;拉紧后问前倒的学生:“准备好了吗?”回答:“准备好了。”保护的学生齐喊:“1、2、3,加油!”前倒的学生做前倒动作,每人至少轮一次。这个游戏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锻炼自己的勇气,锻炼对学生的信任度;二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责任感。
二、激发合作意识
1.讲解事例,认识合作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他们往往不知道合作是什
么。所以,为了使学生认识合作,我常讲述一些有关合作的事例。比如,一位外国科学家叫学生做的“拉小球”实验。这个实验先在外国做,由于外国学生只顾自己利益,争先恐后地拉小球,结果不是小球被拉出,就是瓶子被拉倒。后又在中国一所学校内做同样的实验,结果实验获得成功,令这位外国科学家赞叹万分。至此,我设疑:中国学生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但大多能说出配合得好。这无疑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再如,实践活动中的拔河、成语接力赛等合作性项目,更容易使学生看到合作的优势,从而自觉地参与合作。
2.小组竞争,激励合作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我还采用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训练。在小组学习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与人合作的意识。比如,教“站报纸游戏”这课时,激趣导入后,我又设计了“小组同心闯关”活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一块报纸上有秩序、安静地站至少五个人,每个人的脚都不能站到报纸外面,比哪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站上去的人最多,秩序最好。于是,组员们各显神通、想尽办法:大个子抱小个子的,每人踮起脚尖互相拥抱的,为本组荣誉不能上场的就在旁边指挥、加油……有的组在小报纸上竟然挤了10个人,学生兴奋之余总结出了团结合作才能取胜的道理。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交流。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精神,积极开拓学生的活动领域,在活动中不断交往,不断合作。
三、深化合作成果
综合实践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因此,教学空间不应限于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校外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
1.课前的准备活动
课前准备指在上课之前,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的而设计的调查、学习活动。比如“争当节水小模范”一课我非常重视课前的知识预习和课堂自主探究。课前紧紧围绕“为什么节水、怎样节水”精心设计五个小课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调查、采访,从不同途径搜集丰富的图片、数据、实例等大量资料,并在教师指导下制作汇报课件。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课堂展示汇报效果特别好,这次课例还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这得益于把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习与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促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也得益于平时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2.课后的巩固延伸
巩固延伸指新课结束后,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如“为学校设计标志”一课,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设计语言简洁、概括的特点,设计了适用于校园的各种标志和文明提示语。为了强化认识,加强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又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几个人为一组,修改有代表性的标志作品,制作成精巧的标志牌,经学校同意后把这些关于节水、节电、爱护花草等标志牌安放在校园里,为大家服务。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学生看到是小组合作的结晶被老师和其他学生称赞时更是自豪。可见,教师必须成为一名有心人,留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一举一动,引导他们用心感悟、思索,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究中享受愉悦、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这个大空间里,培养了各种能力。我相信,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引导下的合作, 合作中的引导 篇12
(一) 精心设计, 体现合作价值
首先, 教师要思考教材上的这个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进行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 如果决定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后,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设计的时候, 可以多考虑关于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的问题, 因为兴趣与积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动力, 有学习动力的合作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的设计, 可以是课前, 比如采集数据, 预习等;可以是课内, 比如探究设计中的小组合作, 我们采用的也比较多;还可以在课后, 比如整理知识点, 总结经验, 或者以任务形式出现的课后练习, 等等。
(二) 科学分组, 提高合作效果
我们现在课堂上采用的比较多的是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的模式进行合作学习。那么其实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能力, 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 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较复杂, 步骤较多, 则必须采用多人一小组的交流模式, 而这个多人一组应该由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 有组长, 有组员, 有明确分工, 在这样长此以往的训练下, 学生渐渐熟悉了合作学习的交流模式, 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改变或者交换每个人的角色分工, 提高其在小组内学习的新鲜感和责任感。
有效而科学的分组,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合作意识, 也是中高年级较多采用的合作模式。但只有从小抓起, 长此以往地培养和引导, 才能营造出一个真正使学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各司其职、畅所欲言的交流环境。
(三) 明确要求, 注重合作过程
一个好的合作学习的设计, 首先要有明确的任务要求, 即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例如:一堂《谁围得面积大》课上, 教师给学生每个小组20根小棒, 提问:你能围出怎样的长方形?然后学生立即开始动手操作, 结果发现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并没有把20根小棒都用进去。并且由于小棒数量有限, 四位学生很快围了一个长方形后高高举起手, 停止了操作。而其实, 教师可能想达到的目的是, 使用全部20根小棒, 将所有能够围出的长方形都找到其相对应的长和宽。那么针对教学目标, 在提出要求的同时, 就应该明确目的, 介绍方法, 给出表格, 使学生朝着老师想要的方向去实践。学生的合作交流不到位、不彻底, 关键还在于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明确, 引导的步骤不具体, 从而白白花费了课堂时间, 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 要达到一个好的合作学习的效果, 教师事前的预设、引导都是很重要的, 只有在要求明确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根据教师所预设的环境或者在其引导下, 开展更为有效的交流合作, 整个过程才能更有其价值。
(四) 适时引导, 推动合作开展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也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实现“主体”和“主导”双向互动, 合作学习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二年级《5个3加3个3等于8个3》, 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环节如下:学生画图的环节, 同桌两个小朋友, 各自画出几个几, 再进行合并, 前提是每份要相同个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进一步感知, 每份数相同时, 用合并份数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并让学生有一个独立写出计算过程的训练。在巡视的过程中, 教师应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引导, 并对正例与错例都牢记于心。在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画图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根据自己图画得出的算式罗列在黑板上, 罗列算式的目的是为了在画图得到的算式之后, 通过对多组算式的观察, 得出做这一类题型的计算方法:即“提取相同因数, 合并不同因数”。
(五) 积极评价, 激发合作热情
【引导 合作 探究】推荐阅读:
引导探究06-30
“引导—探究”模式07-06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1-07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08-08
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提问07-13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11-1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09-21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06-01
探究、合作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