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的魅力

2024-10-02

合作探究的魅力(精选11篇)

合作探究的魅力 篇1

一、为什么设计合作探究性实验

一般的物理实验, 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 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规律更易理解和掌握, 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 也可以发展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间接兴趣, 有利于教师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 物理概念、规律是对大量生活中的现象、事例、数据等感性材料进行提练和思维加工而成, 而合作和探索性物理实验, 正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 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问题, 通过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努力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 物理实验中还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必须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态度, 攻坚克难的勇气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完成任务。那么怎样设计物理实验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呢?本文即以本人在国优课《光的干涉》实验课为案例, 探讨将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方式组合, 以期为学生升入大学后顺利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提高创新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同时也为改善目前高中物理实验仅是解释和再现的现状做一些努力。

二、怎样设计合作探究性实验

为更好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推广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 本文尝试提出了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四个要点, 然后以《光的干涉》实验课为案例, 展示了具体的设计和应用过程。

1. 适时抛出问题。

适当的时候, 抛出合适的问题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生成、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实现设计好问题, 即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启迪学生思路, 让学生自发地学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法可以吗?如有其他的方法, 那么实验又该如何设计?”等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问题阶段包括提出问题和明确问题两项内容。

2. 创设猜想情境。

问题提出后,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猜想、假设与设计, 即要明确实验目的, 使探究内容更具操作性, 以达到学生能把握探究内容的范围和广度, 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 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猜想与假设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二是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第一部分即是明确实验目的, 是制定实验方案的依据。第二部分是激励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

3. 制定实验方案。

实验思想的具体化过程是为进一步实验操作而做的充分准备, 就是将实现实验目的动机转化为具体的符合要求的多种可能性方案, 实际上就是从操作角度把探究的猜想或假设具体化和程序化,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构思实验方案。根据假设确定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思考实验原理;按照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的程序和步骤, 这是构思实验方案的基本线索。二是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和器材。只有确定了验证猜想与假设而选择了实验方案后, 才可能选择实验装置, 进而选择实验器材。在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实验设计的主动权是学生, 选择器材的权力也应交给学生自己, 但选择器材所涉及的面也很广, 如受制于实验原理、实验误差要求、实验器材的功能、实验器材的可操作性等因素, 因此离不开教师及时的指导和点拨。

4. 及时总结与反思。

这是整个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活动的过程, 及时捕捉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及时组织合作组间进行交流、汇报, 共享探究成果。反思分两个过程:小组内的自我反思, 即小组成员一起对已形成结论的解释进行评价;二是在组间进行交流及反思合作组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对这些解释提出疑问, 通过学生间的对话和讨论, 产生思想的碰撞, 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优秀品质。

三、合作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应用———一节《光的干涉》实验课

1.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导猜想。本课中介于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教师先后播放了水波和声波的干涉视频, 让学生总结特点:水波干涉表现出平静区域和激烈区域相互间隔;声波发生干涉表现出声音大和声音小的区域相互间隔;学生会对光的干涉现象产生猜想的欲望。于是抛出探究的问题:光的干涉图样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以单色红光为例大胆猜想, 学生能猜出是红黑区域相互间隔。设计意图是利用视频演示水波和声波的干涉现象, 为类比和猜想单色光的干涉图样做铺垫。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猜想;提供学生合理猜想的平台

2. 环节二:

师生合作, 设计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没有设计完全开放式的探究, 而是把难度较大的部分做适度的引导式探究, 其他部分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知道:想办法让红光发生干涉才有机会看到图样, 首要解决的是光源问题。设置问题如下。一是需要几个光源, 为什么?学生需要两个, 于是教师提供两只支发出红光的激光笔;设二是接下来做什么?学生要求我把两束红光叠加, 教师现场演示, 没看到猜想的图样, 看着学生失望中带着迷惑的表情。三是为什么没看到预想的现象?学生能用已学的干涉条件的知识分析:两红光虽频率相同但可能是振动情况不同, 不满足干涉条件。教师跟进交代:两个独立光源发出的光是无法满足干涉条件的。四是怎样能得到频率和振动情况都相同的两束红光?引导学生观察水波的干涉装置 (一个振片分出两个小爪) 学生能想到将一束光分成两束。接着让学生分组探究:把一束光分成两束的方法 (此处为开放式探究) 学生能想出很多办法。用一张白纸把光分开来;用透明玻璃砖把光分成两束;在木板上打两个小洞, 介于光束很细, 小洞间距要近点儿等好办法。我跟进介绍———双缝屏 (从杨氏双缝实验套装上拆下来的小零件) 让学生迎着光看, 能看到两条挨得很近的窄缝, 学生能想到可以用它把一束光分成两束。教师跟进介绍:用双缝屏分光是托马斯杨的巧妙构思。设计意图:设置环环相扣的问答,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问题中探索真理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 培养沟通协作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回放水波干涉视频, 观察水波干涉装置特点, 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单色光干涉遭遇的困难, 使学生领略由百思不得其解到茅塞顿开之愉悦从而突破难点。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鼓励学生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环节三:

分组实验, 分析图样。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教师要限定了实验器材:激光笔一支, 双缝屏一个, 白纸一张。给学生时间分组实验, 教师要巡视并用相机拍下实验现象。接着把照片发给每组, 共同分析图样特点, 学生能总结条纹特点, 接着换其他颜色单色光的激光笔做实验, 总结单色光干涩图样特点。

4. 环节四:

借助多媒体, 分析图样成因。最后, 由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并分析七种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动画, 让学生一次性动态看到光的干涉的全过程, 实验完成。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述的理论和案例, 可以看到合作探究性试验的魅力, 由此再做进一步总结, 得出以下启示。

1. 传统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学生只能被动地排队逐个观察, 既不能直接参与, 更谈不上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 因此进行合作探究性实验, 必须改变过去的单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 将学生按实验组方式, 人人参与、合作实验。

2. 实验设计应以所教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即应该适合学生基础。实验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讨论、合作探讨。

3. 为更好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 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及时指导。比如对同一现象,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所以在形成解释时, 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提示不同现象遵循的共同规律。

摘要:当前高中物理实验, 还主要停留在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解释和物理现象的再现, 使物理概念、规律更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通过设计一个优质的实验,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充分地与人合作, 培养一种科学探索以及创新能力的标准, 目前的实验却远远没有达到, 本文以本人在国优课《光的干涉》课的物理实验课设计为载体, 尝试将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方式组合, 以期改善高中物理光学实验不容乐观的现状, 为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合作,探究性,实验设计,改革

合作探究的魅力 篇2

庞兵武1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03)

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当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应从锻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入手。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努力扩展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真切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求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使其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师;人格魅力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体育工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人们称誉体育教师是培养体魄健壮的建设者与保卫者的园丁。

1.人格魅力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魅力”的解释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是自身非权利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是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第三,个性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2.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人格魅力

2.1 纯洁的道德品质与敬业态度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社会上功利主义的泛滥也波及到学校中来,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某种变异,越是在这种趋势下越能显现一个教师的自持力,来守护人生境界的纯洁,抵御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要抱有宏大的襟怀,洒脱自如地面对不正之风的干扰。而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敬重和忠诚态度正是基于这种豪迈的理想而升华起来的,他们把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支点,在敬业中感受人生无边的幸福,这种充实和满足驱使他们去追求更深刻、更持久、更热烈的心力和体力的付出。

2.2 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鼓舞力

若想成被学生所尊重的教师,得要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并且尊重学生的人格,课堂上是师生关系,课后是朋友,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体育教师应将自身与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影响学生,让学生表现在心理上对老师的崇拜感,信任感和依赖感,在内心默认教师是他们的主心骨。教师的目光、手势、点头、微笑这些教学中的非语言都会成为无声的命令,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的行为举止,作者简介:庞兵武,(1985-),男,河南平顶山人,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体部助教,硕士。

言谈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受学生崇拜的教师具有很大的鼓舞力。当学生在锻炼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需要勇气和毅力,体育教师循循诱导、帮助和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必胜的信念,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同时学生的成功将激励他克服新的困难,在这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形成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品质。所以教师人格魅力的鼓舞作用是学生获取成功的外部推动力。

2.3 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的生命旅程难免会遇到厄运挫折及至磨难,能否泰然正视,从容化解,固然需要人生的勇气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在运动中顽强拼搏的历练,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滋养下,体育教师往往具有忍辱负重,突破困境的坚韧意志,可以轻松面对教育生涯的万千挑战和考验。

2.4 乐观的人生态度

体育老师群体拥有激情奔放、豁达大度、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平易亲和、风趣幽默、机智善断的性格。在生活中,不斤斤计较于个人之长短;在事业上,不痴痴执着于一时之得失,即使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也会付之一笑,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学生服务的行动中去,以教育事业的成功作为对自己最好的补偿、慰藉。如是,他们才是太阳底下最堂堂正正的人。

3.中学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体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中学生正处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和过渡的时期。根据“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成效的教育工作。体育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3.1 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有教育家认为: 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及他们对每一事物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人格的表现、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其他教师一样,体育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教师人格的表现、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手势等)是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作用直接体现在实际教学效果中。久而久之,教师对待他人的态度及方式会在学生的身上起着无形的作用,影响学生性格的塑造。

3.2 对学生体育学习有吸引作用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注意、关心等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体育教师要在人格上征服学生,赢得

学生的认可和敬重,然后学生才会对你所传授的知识道理心悦诚服。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喜欢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只有学生喜欢教师,才能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而体育教师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标准的示范动作,有着生动的影响力。他(她)的一言一行时刻感染着学生,激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3.3 对学生的情感具有陶冶作用

体育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纯洁之爱,使学生在运动中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一种澄清明朗的美好心境,使烦闷、消极、悲观、颓唐得以消除。最终使学生对体育教师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迁移为热爱体育、热爱生活、追求身心和谐、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心理基础。而且更进一步将体育教师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相应的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立场。

3.4 对学生的意志具有强化作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体育教学大多数在室外进行,风吹雨打,寒冬酷暑造就了体育教师坚强的意志,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面对繁琐的工作不退缩,而且能使教师理智地保持对学生的耐心,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意志品质的榜样。

4.体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

4.1 锻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

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品格和社会责任感,是教师人格构成的重要内核,也是教师最能够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力量。实质上教育过程自始至终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影响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就必须致力于锻造自身的高尚品格与道德情操。教师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进程,磨练意志,抗拒诱惑,不因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某些阴暗面和不平事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怀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身边每一件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4.2 丰富教师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让体育教师不但要熟悉本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掌握系统化、控制化、信息化知识等多种技能,能熟练地驾驭优化的教学手段,能灵活综合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同时还要让体育教师清楚地意识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最终站不住脚的,谁不及时充电,不继续参加学习,不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就会被淘汰。

4.3 加强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提高教学水平

4.3.1 要有准确的示范动作

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动作,可以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和掌握动作的表象,也能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动作中感觉动作的优美与难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心

理上产生美的追求和向往。

4.3.2 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是“塑造人类健美的建筑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全面发展的体能,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素质,具备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基本的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必须具有健康的生理体质和旺盛的精力,具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此,体育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对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积极的诱导作用。

4.3.3 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户外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练习活动的,学校一般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分组教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参与活动的人数多,场地分散,教师要管理好学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教师应根据场地、器材、学生人数、学生水平等具体情况分组,再合理地安排场地,保证学生的练习密度。对有危险的项目,要保证学生练习时的安全。

4.3.4 要正确使用好指令和口令

口令和指令用得正确与恰当是一节课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以最简明的语言和命令来表达教学要求,传达教学信息。下达口令或指令时应做到果断自如,声音洪亮,有节奏,有感召力和感染力,对动作好的学生要大胆使用鼓励的语言。

4.4 开展多种教师实践活动,促进体育教师的人格升华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上。因此,要求教师要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面向 21 世纪的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楚继军。体育教师的感召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鲍源林。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十大素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3]邱 灿。浅谈体育老师的能力结构[J]科技信息,2007。28

[4]赵世杰。教师的人格魅力[OL]。宜宾县教育网

[5]李阳。论体育教师人格品质的塑造[N]。体育文化导刊,2003。6

体验语文合作学习的魅力 篇3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教会学生怎样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和学会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合作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体系;习惯;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基本理念”时有这样一段表达:“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为主体,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小组集体评价为手段,实现课题多样化,对改善课堂内学习环境的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式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学习中充满温情与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平等和宽松,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这样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还是他们表现的舞台,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发展;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者,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本身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拓展。

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是他们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小组中只有每个组员群策群力地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才是小组合作的真正含义,而歧视与矛盾只会将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并始终作为一个参与者,细心聆听学生的表达,尊重他们的意见。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聆听、学会了尊重。

二、构建良好的合作体系

合作小组是构建良好的班级合作体系的前提。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班级的学生按能力、性格诸方面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如将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活泼的学生组成一组;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组成一组。成立学习小组后,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命名。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自的能力学习新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既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的小组人员配置有利于小组合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也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本人还注重了各小组中组员的安排。教师应从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参照,在各小组中合理地安排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每小组还选出了小组长,以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

合作内容的制定应十分慎重。首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最近发展点,即合作中浅层次的内容。并提出合适的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认知目标,即合作中深层次的内容。其次,在合作内容的配置上,注重合作内容的可操作性,难易要适度,目标不可太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程;目标太低,伸手可得,学生兴趣就不浓,学习热情就会逐渐减退,从而失去学习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在低年级阶段,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对于小组合作很陌生,因此,要有适当而正确的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小组合作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组织,而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教会学生积极参与,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的目标而努力。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不能让有困难的学生成为听众,教师要引导他们参与,从小组合作中获得成长。

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在小组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思想,只有认真取长补短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另外,合作学习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约束,要有一定的组织纪律,防止发生不必要的争吵和争论,这种约束并不是不让学生说话,而是要做到“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增强小组合作动力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更有效、长久地进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还应及时地给予反馈。展现优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与成功,提高学生进行合作的信心和兴趣;纠正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

在小组合作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学生合作的成果是学生合作情况的最好反映。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合作动力的增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常以开展合作成果展示的方式对学生的合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即: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成果进行书面的总结,以展示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合作成果,以提高合作的兴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可使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能培养学生作为主人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使学生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互帮互学的合作风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80.

2.吴育忠.《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2002.(10).

3.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

4.吴登良,林倩.《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新机制》.2003.

分享合作的快乐,体验科学的魅力 篇4

小学时代,爱好科学的我是《科学大众·小诺贝尔》杂志的忠实读者,对“金钥匙”科技竞赛也早有耳闻。在第23届“金钥匙”竞赛中,以我的学长周勐生为代表的丰县团队顺利拿到了“金钥匙”团体赛8强的绿卡,并以第3名的好成绩荣获最佳选手奖,我对他是羡慕不已。从此,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便成了我最大的心愿。2012年,经过层层选拔,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丰县代表队,并成功闯进了团体总决赛。

在这短暂的几天参赛活动中,我收获与感触颇多。在动手操作题——“5张A4纸,你能搭多高”中,我和小学组的同学经历了从纸塔摇摇欲坠将被判零分的绝望,到经过努力将纸塔搭到最高134厘米而获得满分的喜悦。一场考试,就像过完了一段人生。通过这次考试,我懂得了团结力量的强大,也更加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闯入了团体总决赛。决赛试题采用小品、人物讲解的形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前几题采用选题作答的形式,对我们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与考验,考题则是专家们精心选取的当今热点话题,内容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深海探测器“蛟龙”号、食品安全、自然天气等,让我们明白科学就在身边。

在这次团体赛中,来自苏北地区的我竟然以初中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最佳选手,实在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这也证明了科学无地界,只要对其充满兴趣,并不懈探索,没有什么不可能。

探究实验折射化学教学的多彩魅力 篇5

著名化学史权威袁翰青说:“学生不做实验是学不好化学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实验的运用除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作用外,更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素养的提升及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做科学”中逐步改变被动学习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实验为载体,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变静态为动态,使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中,涉及物质的检验与除杂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探究实验:师:你见过此装置吗?

(教师出示如图装置,激发探究)

师: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可在瓶内盛放什么试剂?

生:盛放澄清石灰水。

师:若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可盛放什么试剂?

生: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效果好。(能用所学解决问题,体验化学魅力)

师:在此洗气装置中,气体从哪一端通入? 生:a端。

师:现向瓶内加入半瓶水,给病人输氧时,哪端与氧气瓶相连?(学生众说纷纭)

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先将氧气从b端通入,观察;再从a端通入,进行比较。(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深刻体验原理)

师:若在瓶内装满水,可用来收集氧气。这是什么收集方法?

怎么操作?

生:排水法。氧气从b端通入。(通过变式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出示如图装置,讨论交流,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师:若气球胀大,锥形瓶内的固体与滴管内的液体可能是哪些物质的组合?

生:锌与稀硫酸,石灰石与盐酸,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钠与水……

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实验探究,可有效地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知识疲劳”,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1.利用化学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发现,亲历探究,能引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情景间的相互作用和链接,生成新知识,产生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教师更应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在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时,我先展示出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激发学生的好奇:这是什么气体?学生猜想:可能是氧气、二氧化碳、空气等。接着提出:怎样验证该气体?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提供仪器和药品让他们实验,验证出该气体是氧气。再提出: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这样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2.创设质疑式实验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想见见水火相容的奇景吗?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实验。将白磷放在热水中,通入氧气。当学生观察到白磷能在水中燃烧时,这出乎他们的预料,令人惊奇!他们会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可鼓励学生猜想分析。接着再进行对比实验:将白磷放在冰水中,通入氧气;将白磷放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然后进一步探索反应的本质,讨论物质燃烧的条件。上述实验情境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对学生而言“似懂非懂”的东西,才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随意的,而要紧贴教材,同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符合中考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课外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三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逐步趋于成熟的阶段,普遍的学生都喜欢化学实验。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可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验活动课。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在蜡烛上“星光灿烂”的效果,氢气流吹肥皂泡的乐趣。利用课余时间,我布置学生到珍珠桥下取来被严重污染的河水。通过测定河水的酸碱度,进一步明确水污染对我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东巴画的魅力根源探究 篇6

关键词:东巴画,纳西族,东巴教

一、前言

纳西族生活在川、滇、藏的交接处, 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与藏族、彝族、白族共同生活, 有着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 勤劳勇敢、敦和包容。纳西族的聚居地——丽江也是川、滇、藏地区商贾们的商品集散地, 各种文化及宗教都能在此地共荣共存。纳西族信奉万物有灵, 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同给予族人生存物品的大自然共生共存, 生活上追求平实恬淡, 平静而温暖的天伦之乐, 对功名、身外之物较为看淡, 大义当前能挺身而岀。

东巴教为纳西族的民族宗教, 属原始宗教, 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 进行东巴教宗教活动的东巴并非专职的神职人员, 平时与常人无异, 只有在人们需要进行各种东巴教仪式等宗教活动的时候, 东巴们才有机会施展才华, 所有的仪式用品, 法器、东巴画、经书等都是自己制作, 有些还要当场制作, 山高路远, 所有的一切只能从大自然中获得, 于是东巴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与自然界往来最亲密的人。长期以来, 通过东巴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形成了从材料的选取、加工到绘制东巴画的一整套的方法。纳西族与东巴教以及东巴们的这些特点, 使东巴教以及东巴画形成自己鲜明的特征并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二、东巴画特点概述

正如黑格尔所说“每种艺术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 各有特殊的环境, 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目的和观念” (黒格尔《美学》) , 东巴绘画作为纳西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 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美感, 这与纳西族的民族生活观、价值观, 东巴教的宗教状况, 东巴们的性质等因素有深深的联系。

东巴画是东巴教的宗教绘画, 与东巴舞蹈、东巴音乐、东巴雕塑、东巴文字等一起构成东巴艺术, 属原始宗教美术的范畴, 是东巴们绘制并运用于执举祭祀、婚丧、禳灾、占卜、除病等法事的宗教绘画。在长期的绘制和运用过程中, 因用途的不同, 逐歩发展为“卷轴画”“纸牌画”“木牌画”“彩色经书”四种形式, 方便东巴们使用。

1.“卷轴画”分为神像画与神路图。神像画纳西语称“普劳幛”, “普劳”意为神灵, “幛”为悬挂物。纳西族东巴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 相信万物有灵, 拥有众多的神祗和鬼怪, 自然地反映到了东巴画中。在神像画中所表现的是东巴教中的萨英威德、依古阿格、恒迪窝盘和东巴什罗等大神, 九头护法神画有恒依格空、镇压殉情鬼的四头神卡冉明究、镇压无头鬼 (凶死鬼) 的神明东巴郎究敬究、狮子头护法神优麻、鹰头护法神端格、嘎劳战神、帮助平息人与自然神争端的神鸟“修曲” (大鹏鸟) 、阳神、阴神、三朵神、城隍神以及畜神、五谷神、药神等形象, 用于祈福、送鬼等宗教活动。《神路图》纳西语“亙曰”, 为“卷轴画”中最有特点、最具魅力的绘画作品, 纳西族人在人死后不信有来生, 却视死者的魂魄能不能回到祖上的居所, 与祖上们相聚为大者, 所以在族人死后, 东巴们要超度亡灵回到祖居地。在仪式过程中就要用到《神路图》, 画作一般长十多米, 宽三十厘米左右, 在山区自制的麻布或土布上, 用石膏粉、仼粉或面粉刷浆做底, 经起稿、勾线、填色等绘画工序制作完成, 画卷分天界、人间、地狱三部分, 采用直幅分段表现, 是人类绘画史中绝无仅有的表现形式。

2.“纸牌画”分为“五福冠”“占卜纸牌”“画谱”等形式, “五福冠”分为文、武两种, 是东巴们戴在头上的法冠, 任何原始宗教都有占卜及巫术的存在, 东巴文化也不例外, 不仅有占卜用的纸牌, 还有占卜法得来的神话故事《白蝙蝮取经记》。

3.木牌画是在砍平了的松木板上, 画上神衹和鬼怪而用于法事中的绘画形式, 一般分为神牌画和鬼牌画, 是为了祭神和禳鬼而制作的。神牌的画工细致, 色彩艳丽;而鬼牌则只以墨来作画, 且绘制相对粗糙。

4.彩色经书是指着色的东巴经书, 东巴经以纳西象形文字——东巴文书写而成, 在文字中施以各种鲜艳的色彩, 使文字鲜活起来, 仿佛有了生命。

东巴教中的东巴画这一种艺术形式在千百年的产生、发展中, 历经世代东巴们的不懈努力, 时至今日, 我们仍能有幸目睹它的神韵、领略它的风采, 与纳西民族的天性, 自然观、生活观、价值观, 东巴们的生活环境, 东巴教的宗教性质及宗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并造就了东巴画这一艺术奇葩。

三、东巴画的人文分析

1.卷轴画中的神像画是东巴们受藏传佛教唐卡的影响, 结合东巴教的特点而产生的。纳西族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 与藏族关系紧密, 在东巴经中就有纳西、藏族与白族是三兄弟的记述, 在长期的交往中, 在文化、宗教、饮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东巴教中的许多神都是藏族苯波教中的神, 神像画的格式乃至绘画技法都借鉴唐卡的绘画方式, 主神放在画面中心位置, 而且占据大部分的空间, 其它的神在主神的周围, 还绘有东巴教中的法器、神兽等等, 技法上勾线填色, 设色艳丽, 极具装饰性。《神路图》采用直幅分段的连环画形式, 绘画的技法与卷铀画相同, 但在格式上有很大的突破, 画中所要表现的诸多人物、动物、等内容, 被巧妙地安排为直幅的形式来表现, 不但解决了展示空间狭小的问题, 还使三界的空间更加直观地得到表现, 也使做法事的东巴们在指引、护佑亡者的灵魂回到祖先那里。卷轴画的神像画尺幅都不大, 长160厘米左右, 宽60至80厘米, 《神路图》虽然很长, 但是宽度也只有20多厘米。

2.纸牌画中, “五福冠”也来原于藏传佛教。只是将“五福冠”中的佛换作东巴教中的教主丁巴什罗以及各种护法神, 且设色艳丽, 护法神的造型也使用了神像画中的手法, 动态强烈, 自然而然地产生威严的感觉。因法事的要求不同, 东巴们需要戴不同的“五福冠”, 在祈福的仪式中, 就要戴文冠, 而在禳鬼的法事中, 依据需要镇压和灭除的鬼的不同, 戴不同的武冠, 如镇压黑骨鬼的时候, 就要戴有白骨大仙这尊神仙的“五福冠”。

3.“占卜纸牌”东巴教中占卜的主要工具是占卜经。这种占卜经以画有图谱的纸牌居多, 这种纸牌因东巴们要经常使用所以画工精细、画面优美, 画面呈直幅分段式, 分别绘上日月星辰、东巴衶兽、各方神袛。并写有各种卜语, 釆用了勾线填色的绘画方法, 造型较为严谨又不失雅致, 线条流畅、色彩运用上以红色、蓝色、黄色、褚石、白色为主, 对比不太强烈, 形成了谐和淡雅的色调, 这些占卜纸牌画经过岁月的描绘, 色彩更加丰富。

4.“画谱”是东巴绘画的绘画方法的教科书。以画谱的方式记载了东巴画中各种绘画方式的绘画方法, 用东巴字来书写而成, 因而变成图文并荗, 色彩缤纷的图画书。

5.“木牌画”也是用于宗教活动中的绘画作品。与其它的东巴绘画不同, 它是为仪式而作, 仪式结束后捣毁或留在仪式现场, 是于仪式前东巴们画在木板上的, 分为“神牌”与“鬼牌”, “神牌”画顶部为尖头, 制作较为精细, 勾线填色, 牌的顶部绘有祥云、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东巴文装饰性图案, 色彩鲜艳, 起到美化的作用。牌的中间位置绘有该牌的主神 (某一位大神) , 战神牌的顶部则画上猛虎、青龙、白狮、黑牦牛等护法神以及他们的助手, 另一种求福牌则绘有白海螺、法轮、祥云等东巴八宝, 起到一种吉庆的作用。

6.“鬼牌”画在做工上比神牌画要简单粗糙。平顶的上部画上木栅栏, 起到阻拦鬼怪的作用。不上色, 以墨画上各种妖魔鬼怪, 再绘上能分清人与鬼怪的卢、沈两位大衶, 防止妖魔侵挠人间。

7.“彩色经书”是指彩色的东巴经书, 由于东巴经书由东巴字书写而成, 亦字亦画的象形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绘画的特征, 加上字里行间鲜艳的红、黄、蓝、绿等颜色, 使经书更加具有美学价值。

8.在东巴绘画中, 木牌画是纳西民族的原始文化之一, 纳西语为“斯究”“鲁究”, 即木石记忆, 在金沙江沿岸的岩画就是“鲁究”, 在木头上的记忆只留下了木牌画, 是远古原始文化的遗留, 同时也是纳西族生活环境的反映。纳西族生活的地区为横断山脉中部, 山高谷深河流纵横, 要想提前制作好木牌画, 在需要的时候带走很吃力。但生态环境却很好, 山高林密, 木材随处可取, 只要带上画笔、颜料, 木牌边砍边画, 也解决了运输之苦。

四、结语

东巴画作为宗教绘画, 同时反映了东巴教的宗教状况。南美洲的玛雅文化中神庙绘画、古埃及的法老墓穴壁画、藏传佛教的寺庙唐卡都是依附于拥有众多的信徒的庞大宗教, 可以修建规模宏大的寺庙、神庙, 神职人员、僧侶只用从事宗教活动, 拥有专职的画师从事宗教绘画, 所以人文宗教的宗教绘画作品往往都是经过细致的描绘, 精益求精, 代表了当地最高的绘画艺术水平。我们可以从所举的三种例证的绘画规模, 精细程度及所用的财力与东巴绘画做一比较, 不论是画工或者材料的运用, 仍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包含有自然、哲学、医学、艺术、巫术等内容的东巴画博大精深, 因其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 所以不以承载这一文化的纳西民族人口较少而消失于众多的文化之中。“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是对东巴画最好的诠注。东巴画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 既保留了原有的绘画方法, 又吸纳了他民族的绘画形式、绘画技法, 完美地将东巴画与纳西族的生存状况相结合, 与纳西族的审美习惯相结合, 与纳西族的文化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和志武.纳西族纳西象形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

[2]和宝林.纳西象形文化和神路图长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3]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

[4]和爱东、杨鸿荣.试论东巴画与东巴文化的关系[J].思想战线, 2010 (1) .

构建魅力思想品德课堂的实践探究 篇7

1.时事教学, 教师将很多时事材料搬进课堂, 耗时过多, 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施真正的课标教学, 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这样的教学, 仅仅是把时事教学理解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用大量的时事信息材料来保持课堂的表面活跃, 这本身就是违背新课标要求的。

2.我们发现, 教师的课前导入内容过多时间过长,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在处理时事材料时要注意取舍, 实现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之效。

3.日常教学中, 教师拿来主义, 道听途说和个人片面的观点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的选材不精, 没有选到“点子”上。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和听课反思, 在时事话题的选择上, 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经历和体会。

一、时事要新, 让课堂充满时代感

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学生正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 他们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 对风云变幻的时事新闻情有独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灵敏的触角, 及时捕捉新的社会现象并与教材知识结合, 使学生依托鲜活具体的社会现象来理解教材中的抽象原理。如, 讲授《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课时, 我把温家宝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的发言———《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材料引入课堂, 学生通过总理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 很直观地感受到目前中国先进与落后并存, 新旧矛盾交织。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使枯燥、空洞的理论变得丰富和生动。教师在教学时, 注重积累, 不断思考, 炼就一双慧眼, 及时把与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的新鲜的时事新闻引入课堂, 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彰显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色。

二、时事要近, 让课堂洋溢地方味

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 在教学中,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能够理解的话题来进行教学,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我在讲授《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一课中, 以视频播放2010年度“浙江骄傲”提名人物之一楼伯余的事迹导入, 引出行使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教学内容,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事迹, 提交到小组内, 确定一个全组都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探究、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的小组提出杭州的烟花大会与目前倡导的低碳理念相违背, 建议杭州市政府取消或采取先进的科技设备收集烟花大会的烟雾;有的组提出杭州的公共自行车服务和及时维修以及市民的爱护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对接起来,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升华, 真正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三、时事要精, 让教学思路清晰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杂志、电视等媒体给我们提供了获取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广阔空间, 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善于把握重点, 运用去粗取精、化繁为简等手段提炼话题线索, 将最精炼的话题材料进行保留, 使之更富有教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例如, 在讲授九年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中, 我以新疆民族特色的服饰导入, 再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招四个新疆班160人的情景入手,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要招收新疆班的学生?是这所学校生源不足吗?在学生猜测多种结论被否定的疑惑中, 我出示了一则材料:“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自2000年8月起, 全国12个沿海开放城市一起开设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国家为什么要在沿海开设新疆“内高班”?开设新疆班有何意义?学生的思维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说沿海发达, 各方面都比较先进, 青年学生接受新知识快, 回到家乡带动当地发展致富。这样的教学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了, 整堂课一气呵成, 教学过程清晰, 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显露出思想品德课堂的无穷力量。

四、时事要活, 让课堂充满动感

初中生精力充沛, 兴趣广泛, 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如果一节课教师单调地采用一种方式教学, 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疲劳, 难以维持有意注意。心理学调查表明:发现只听效率为13%, 只看效率为18%, 只动口效率为32%, 如果耳、眼、口并用效率为52%, 再加上动手效率可高达72%,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 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耳、眼、手、口、心都动起来, 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效率。我在讲授《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课时, 选取中国GDP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的漫画, 模拟中央电视台“小丫跑两会”的形式, 笔者首先设计了“小丫看国富”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接着用“小丫论国富”的形式, 针对西方网友提出的“中国现在所展示的实力只是‘虚胖’, 谈超越日本还言之过早”和日本网友提出的“等你们的人均GDP超过我们了, 再来嚷嚷吧”的言论展开分析, 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经济的崛起。这样的时事教学形式, 能把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 使课堂变得灵活、生动和活跃。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除了精心选择话题之外, 还要独具匠心设计话题的呈现方式,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 使课堂有说、有看、有唱、有想, 营造此起彼伏、动静结合的生动课堂, 使学生入情入境, 借境悟理, 实现知、能、行的有机统一, 感受思品课堂别样的风采。

我认为有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在教学中追求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一定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一定是教师讲究教学艺术, 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景;一定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用心去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从精选时事话题的教学实践来看, 精选话题创设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 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 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真正意义上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探索, 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教学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时事话题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比以前提高了,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多了, 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浓了, 老师也尝到通过思想品德课与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所带来的乐趣。这份成就感有如人体吃的食物转化成血液中的营养一样。

思想品德是一门时代性、思想性很鲜明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与时俱进, 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 从而使我们丧失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机会和途径。通过平时大量的听课和上课的实践, 我认为:作为思品教师, 需要关心时事, 关注热点新闻, 捕捉有效信息, 在新闻时事与教材知识间寻找合理恰当的结合点, 使这些鲜活的材料似源头活水般不断地流进课堂的小溪, 成为教学永不枯竭的素材源, 并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 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

从近几年杭州市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中考卷来看, 大部分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运用时事话题创设情境的试题成为中考卷的重要特色。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研究和领悟中考卷的命题特点和趋势, 吃透其中的精神, 把精神转变为自己的教学理念, 指导并实践于教学中。我在课堂上, 围绕九年级学生的实际, 开展时事新闻评论,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有选择地收集资料, 用教材中的知识和理论来分析问题, 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的才能, 使知识转化为学力, 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长此以往, 这种灵活、合理、科学地运用时事话题,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从容面对考试,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作为教师, 最理想的境界是你那高贵而丰满的学科气质能让学生由衷感到:你就是思想品德!学生因你而感受到学科的魅力, 进而喜欢上这一学科,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 高贵而丰满的学科气质从哪儿来?从学习中来, 从读书中来。读书破万卷, 教学如有神, 学习着的人生命之树常青!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我将努力思考, 努力践行, 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 让课堂贴近学生、贴近教材, 精心积累和选择一些“近、新、精、活”时政材料.长此以往, 一定能使思想品德课这朵“荷花”增添生机, 香远益清, 能使这朵映日“荷花”别样红!

摘要: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 时事教学的新课标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并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时事教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笔者结合在教学中听课和上课的反思, 以时事话题为教学契点, 将教材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在时事话题的“新、近、精、活”上下工夫, 让学生在话题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时事教学,魅力课堂,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何宏玲考释, 《陶行知:生活的教育》,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7月1日出版

[2]胡田庚主编, 《新理念思想政治 (品德) 教学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出版

合作探究的魅力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点评,语言艺术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重要的课程之一,是语言艺术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要语文教师注重课堂语言点评,发挥课堂点评语言的艺术和魅力,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会相差二十倍。

一、语文课堂语言点评的无效现象

(1)点评语言直白单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直白单调的语言点评造成课堂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往往只用简单的“回答正确”“好”“不好”来回应,有时甚至没有点评。还有人常把口头点评语言用在课堂上,如“哦”“好吧”“那么”“好像是这样”等不标准的点评语言来应对学生的回答。这种单调苍白的点评不仅不能激励学生,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老师的意思,还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产生课堂应付的学习态度。

(2)简单的语言激励。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转变,对学生采取鼓励教育。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你回答得很正确”“你的发言很棒”“你很聪明”等点评语言,但是对于学生如何正确,如何很棒,如何聪明,教师并不给予具体说明。这种简单的激励,可能初始阶段会对学生有一定激励作用,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麻木、枯燥,激励作用慢慢淡化。老师不将学生的回答作以细致分析,导致学生对答案没有明确的认识,对问题不能进行总结和归纳,对知识的掌握模糊不清。

二、语文课堂语言点评的艺术和魅力

(1)真诚的语言点评,课堂情感升温。教师在语文课堂给予学生的真诚的点评,可以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会更加积极。

慧敏是一个乖巧、内向的女孩,她很喜欢语文,但在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一次提问中,老师发现慧敏的手举得很低,头也不敢抬。于是老师趁这个机会请她发言。慧敏表现得极为紧张,声音非常小。老师微笑着说:“慧敏,老师和同学都很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是现在只有我和你身边的同学听到了你正确的回答,后面的同学肯定也很想知道,你可以大点声音告诉他们吗?”慧敏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声地再次回答了问题。老师点评说:“谢谢慧敏同学,回答很精彩,问题分析得很到位,老师也是这样想的。”有了这次经历,慧敏在课堂上的发言变得主动积极,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2)鼓励启发的点评语言,课堂充满活力。鼓励启发的点评语言,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使课堂充满活力。下面是课堂教学案例的片段,课文是《三顾茅庐》。

学生:如果没有刘备的再三邀请,诸葛亮是不是就不会帮助刘备打天下了?

老师:是啊,诸葛亮是不是太会摆架子了,跟你们似的,要老师问三次才会告诉老师答案,看来你们跟诸葛亮一样聪明啊!

(同学笑了起来)

学生:刘备为何如此欣赏诸葛亮,诸葛亮真的那么厉害?

老师:你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其实从现代科技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而在古代,科学是不被多数人懂得的,所以他被称为“神人”。刘备跟诸葛亮是患难兄弟,是朋友,同学们是不是也很乐意帮助自己的朋友呢?让老师看看你们的朋友在哪?

(同学们都牵起朋友的手)

(3)幽默的语言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幽默展现了教师的个人魅力、智慧和能力,是一门教学艺术。幽默的语言点评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幽默的点评还能化解尴尬,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通过幽默的点评,轻松帮学生走出困境,维护他们的自尊,保护他们敏感的心灵。教师不仅担任传授知识的责任,也负有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小学生对教师有畏惧之情,害怕在老师面前犯错误而躲避老师,对老师的提问也总是小心翼翼。教师应该与学生拉近距离,成为他们的朋友,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从而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4)生动贴切的语言点评,课堂深情满满。生动贴切的语言点评,可以将教学内容引申到实际的生活中,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课堂深情满满,给予学生适当的情感教育。下面是教师讲授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的课堂点评片段。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母亲为何能以80多斤的身体去承担100多斤的负重吗?学生:因为母亲要照顾家,对子女的爱让她变得有力量。老师:是的,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所承担的实际上是支撑起了整个家。老师:请同学想想,歌颂母亲的诗词有哪些?学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老师:明明同学读得很有感情,你对母亲有什么想要表达的话吗?学生:我想对妈妈说,我爱她!老师:同学们把想对妈妈说的话都写在一张纸上,拿回去给妈妈看,好不好?

三、结语

合作探究的魅力 篇9

一、课前准备,合理分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科学合理地安排人数,做到合理分配。以4~6人为一组较为适宜,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同时,还要注意组间成员的综合素质,注意合理搭配,避免学困生与学困生搭配、优等生与优等生搭配。一个小组中,一般优等生、学困生各配一名,中等生2~4名。这种混搭形式,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在小组合作时各有分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做到学有目标,赶有榜样。比如在班上,可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小组的人数定为5人一组,组内至少有一名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一名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其他为中等生。遵循1+3+1或2+2+1的分配模式,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使各小组间的竞争力基本均衡。另外,小组内部也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确保各小组成员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

二、充分备课,制定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在课前细致充分地进行备课。教师应结合教材,对小组合作开展的全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要掌握知识要点,因地制宜地做好整体安排,让教材和资源有效整合,突出重点。比如设计一个练习题,要考虑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学生的反应不如预期,又该怎么办。针对难点,要做好分步突破的准备,最后设定任务,以便在课堂上掌控全局。以“记账凭证填制”教学为例,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备课时将本节课分成四个环节,以帮助学生掌握凭证填制的具体操作步骤:讲解、模仿、练习和总结。有效的课前准备,不仅是要熟悉教材、备好教材,更要结合教材制定每个小组的合作任务,尤其是每个学习小组组长的任务。在讲解新课时,考虑到教学重点,可将记账凭证的分类与如何正确选择记账凭证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走好这重要的一步。然后是填制内容,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又不是太复杂的业务题,通过把凭证的内容分项目融入到凭证填制步骤中,让学生在边看边模仿中强化记忆,熟悉记账凭证的各项内容。接着是凭证的审核,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会计分录的审核、日期与摘要等小项目,以及特殊记账凭证的填制。最后是制定考核机制,包括对学习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综合考量。

三、情境创设,自主探究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情境案例来模拟学习,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强化综合技能教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资金进入企业的核算”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实施教学流程如下。(1)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资金筹集是企业会计核算的起点,也是企业开展一切财务活动的开始。先引导学生就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讨论,确定工业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了解资金进入企业的途径和其对应的账户设置与处理。(2)列举工作案例。A公司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国家投入新设备折合5 000 000元,B公司投入资本10 000元,李明以个人知识产权折价70 000元投资,英国商人投资8900美元,同时向银行机构借入82 000元款项。请分析:筹集资本金的方式有哪些?按投资主体划分和按投入的方式划分有哪些类型?(3)创设情境。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即为四个公司,假设自己所在的公司要开展生产活动,以上面的工作案例和分析出的问题结果为基础,做接受投资和借入资金两种方式的会计分录,并归纳出两种方式的基本账务处理。(4)总结案例分析与情境运用。预留时间,学生先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疑惑和不足,教师应给予点拨补充。通过给出案例进而创设情境的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又产生新的任务,这样循序渐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具有创新价值的新模式,它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弊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中职会计教师都应本着生本教育理念,发挥好自己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学”为主,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活跃氛围,增进交流,构建充满魅力的中职会计课堂。

摘要:结合中职会计教学实例,从课前准备、合理分组,充分备课、制定方案,情境创设、自主探究三个方面,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综合技能,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

关键词:小组合作,中职,会计教学,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吴正英.新课程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5(12).

[2]董春娣.中职会计教学的小组合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

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及其魅力探究 篇10

【关键词】音乐表演 ; 艺术风格 ; 魅力 ; 主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74-01

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音乐的特点是集合表演和声音的艺术特性,音乐审美的标准需要建立于曲目表演、曲目创作、曲目欣赏等三个方面来衡量。每一种音乐作品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展示给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作曲家和歌词作者的审美情感,获得艺术享受。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受几个方面的影响,音乐作品本身和表演者的表演技巧,下面我们对此逐做分析。

一、风格的内涵

所谓风格,指的是远古以来,人类试图通过明确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来确定一种物件,从而传达它包含的概念,其客观性使之成为经典。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表现出具有综合代表性的特征。就一部艺术作品的风格而言,可以同时具有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时代風格、民族风格,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承载了艺术家独到的思想观念、精神内涵、审美趣味,风格不仅是艺术家个性的独特表现,还可以作为不同艺术家、艺术流派、时代、民族之间的区分标志。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成熟的标志,更是衡量一件艺术作品优劣、成败的标准尺度。艺术风格可以分为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艺术家的风格两种,而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主要注重于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艺术家的风格演绎并不是空洞抽象的存在,同样要落实在音乐作品的表演中,和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水乳交融后才能更臻完善的演绎艺术作品的内涵。

二、风格的形成

艺术家表演风格的形成主要由主客观两个因素来决定:客观因素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而创作题材中的门类和体裁也会对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如果音乐家在进行音乐的表演时脱离这些客观因素,抛弃作品的题材、体裁等客观对象,任意追求不切实际的表演,就会导致表演的浮夸和媚俗,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音乐表演风格中客观因素的研究包含有很多方面,如题材的选择上要注重新颖,主题思想的表达要具有个性并且深入,在表演的过程中还要加入充分的创造性手法,使作品的形象在演绎的过成中更深刻,艺术语言的表达更具独到性。音乐表演中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填入可以增加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使欣赏者深入体会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从而产生审美情感上的共鸣。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曲意就是在对“命运”做完美的诠释,在自己失聪的环境中创作出的“命运交响曲”带有贝多芬个人鲜明的创作特征。曲目中的内容始终在围绕着生命的过程而展开,传达出慷慨激昂的生命热情令人深受震撼。肖邦的很多钢琴曲目也都融入了波兰当地民族风情,如《波兰舞曲》、《玛祖卡》,这种融入社会环境、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民族文化的作品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而主观因素包括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艺术修养、审美品位、个人气质等,通过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展示表演者的内心世界。音乐作品的表演是一种主观意志的表现,有现实生活中对艺术家创作影响因素的映射,也有艺术家艺术演奏中理想的臆想化身,是一种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内容形式再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作品的风格始终是一样的,就如前文讲的风格的形成可以评定艺术家的成熟和成败。一部艺术作品的成功也要归结于艺术家自身融入作品中的个人思想、情感、审美品位、生活体验及审美标准等不同于他人的个人魅力的彰显。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作品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家将这两种主客观的因素经过高度统一后再赋予作品深层意蕴。

三、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

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融入了表演者的创造,其艺术魅力表现的更为丰富,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1.音乐表演能锻炼大脑思维能力

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串联成的,融入了作曲家的情感,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的景象。人们聆听音乐时,大脑中会自然而然的出现音乐带来的画面。随着音乐表演的律动,人们对音乐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这需要想象,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音乐传达的语言是非文字的,有时候甚至无法用文字进行准确的描述,但能打开想象的空间,一点一点的扩大。音乐表演中融入了表演者的个性,在二次创作中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有助于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

2.音乐表演能陶冶人的情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引导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就要从思想上下功夫。列宁曾说:音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着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节奏,能谱写出不同的情感,用音乐做教育手段,能引发人们美好的感受,使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愉悦。音乐表演对人们的教育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通过音乐表演进行教育,能慢慢的引导我们改正不足,如使不安分的心平静下来;自卑的性格变得活泼起来等,进而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冼星海对此曾有过评论:音乐作为人生中一大乐趣,犹如生活中的清泉,也像是陶冶人们性情的熔炉。

3.音乐表演能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音乐表演对人的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音乐的美感是独特的,这些美感需要经过人的思维、情感等作用才能更具韵味。音乐美感最先是听者与音乐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的,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听到了符合自己的情感,心中无比愉悦,这样才会懂得欣赏音乐。作曲家在音乐中融入了情感,你聆听音乐才能发现其中的美感,在慢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审美能力。

合作探究的魅力 篇11

一、教师的微笑,要体现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老师也往往习惯于这样的问好,从没想过要主动向学生打招呼。十几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因为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加上又得到老教师的“指点”,觉得对学生不能笑,要严肃,整天板着面孔,这样学生才怕你,你上课才有“权威”,学生才好好听你的课,你的教学工作才能搞好。起初的确很奏效,教学成绩也不错,可是与学生的距离很远,关系也不是很融洽、和谐。有一次,偶然的一件事启发自己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工作的第三年,班上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在街上碰见我,叫了一声“江老师”,自己当时笑着回了一句“你到哪儿去?学习用心点,你会进步的”。这可是自己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微笑。然而,未曾料到,这位学生后来的成绩突飞猛进,还与我交上了朋友。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与我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一年,自己的教学成绩是工作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而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微笑也起了重要作用。于是,后来的几年中,在自己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外,只要遇到所教的学生,都要微笑地打声招呼“下课了?”“吃完了?”“到哪里去?”等等。这样,对于学生而言肯定会有一种亲和力,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感召力。于是,学生就慢慢地走近教师,靠近教师。久而久之,与学生的关系就融洽起来,慢慢地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形成。

二、教师的微笑,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捧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微笑这种无声的语言胜过有声的语言。微笑可以把生硬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把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微笑可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微笑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还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遇到何种情况,教师都要以微笑来面对,微笑着批评,微笑着鼓励,微笑着暗示。这样,学生不仅喜欢教师,和教师交友谈心,更爱上教师的课,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和谐而又默契。微笑能使困境中的学生拨开迷雾,重现智慧的光芒;微笑能让犯错误的学生迷途知返,乐于接受善意的批评;微笑还能缩短与学困生的距离,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向学生问好,微笑着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当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或答错问题时,应微笑着给予点拨和鼓励;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或打瞌睡时,应微笑着给予批评、开导和暗示;面对学困生的种种不良言行时,应微笑着给予信心、激励。只有这样,在课堂中才能使学生尊重教师和喜爱教师,才能缩短师生距离,创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以迷人的微笑,赢得世界观众的青睐;许多服务行业以阳光般的微笑,赢得众多的消费者;而教师真诚、亲切的微笑,也会赢得学生的亲近。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把温暖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学生则会从教师的微笑中感受到爱护、理解和友谊。这样,学生就会热爱这位教师,并从爱教师进而延伸到爱上这位教师的课,爱与教师沟通,爱与教师交朋友,这样自然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起来。

三、结束语

总之,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教师的微笑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微笑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深厚的感情,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它不仅要体现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也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真诚、亲切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微笑这种无声的语言胜过有声的语言,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创设中,充满爱心的微笑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陈世彪.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J].甘肃教育,2014(07).

[2]唐汉卫.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品德课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

[3]王立伟.师生关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黄俊官.论微笑教育的课堂教学效应[J].中国成人教育,2008(05).

上一篇:三十而立下一篇:临床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