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探究

2024-09-17

小组合作探究(精选12篇)

小组合作探究 篇1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学习的核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 生在学习 中找到乐趣,拥有学习的 成就感 ,但只有具 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持久有效地学习并一生受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核动力。本人自实行小组合作教学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取得了一些点滴的进步,在此谈谈体会和大家共飨。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笔者采用 了以六人 为一个学 习小组组织合作学习,全班形成有十三个学习小组组成的团队。六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 自己 , 发表自己 观点的机会。 在六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 ,操练所学的 知识技能 ,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 ,每个成员 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大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 出的让每 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 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所教班学生的 学习水平、个 体差异、班 级座位格局等因素,组建5人或7人学习小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笔者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的分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异质”就是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方面 , 学生与学 生之间是 各不相同的;“组间同质”则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 ,它们之间在 人员数目 、小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小组之间不存 在优劣之 分 ,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 领导 ,按照“组内异 质 ,组间同质”的分 组原则构成 的合作小 组 ,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比如 ,根据学生 的知识基 础、兴趣爱好、学 习能力、心理 素质等进 行综合评定,然后笔者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员的学习能力及水 平力求使 其具有一 定的层次性,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间实现学习的互动。每组均设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员 ,也就是陶 行知先生 所创导的“小先生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进行 轮换(开始时担 任同一角 色 ,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建组做到相对平衡 、自愿与调 整结合、保 持动态(可以是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

学习合作小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 相互友爱、坦 诚相见、民 主平等。作为教师,我会适时组织一些游戏,在各个学习小组间进行,如“绿色教室布置评比”“植 物园环保游 ”“小组经典诵 读对抗赛”等 ,使学生在 游戏中时时 体会到小 组合作成 功的喜悦 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 , 应精心巧 妙地编排 学生座位。根据我班学生的人数情况、教室设计、学生学科特点等排列座位。 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 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 师生间平等、广泛的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同时,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 )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 组之间在 同等条件 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学生都是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 作适当调 整参加各 自小组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笔者会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的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 技巧是顺 利进行合 作的前提保障。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 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 等候 ; 求助—提供帮 助 ; 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 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 礼貌地接 受被打断 ; 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 ;寻求反馈—提 供反馈 ;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 回活动 ;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 习活动相 互调整、 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 修正 , 同时每个 组员也要 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 善如流、主动 配合、和谐 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 一盏灯 , 能点亮学 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笔者在实验 中对学生 采取正面 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既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实验,我深切地感受到 ,教师适时、多 维的期待与 评价对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小组 合作学习 模式有效 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从评价方式看 ,有个人评价 与小组评 价、自我评价与 同伴评价 、学生评 价与教师 评价 ,这几组评价以 前者为主 ,但又可多重 结合;从评价内 容看 ,有过程评 价与结果评 价,其中以过 程评价为 主 ,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 功能(通过评价 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 更大创造 潜能和合 作积极性)。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同时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 集体荣誉 感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 时间进行 科学有效 地合理分配。

2.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 学生因不 清楚要干 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 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 ,每次展开小 组合作学 习时 ,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提太高的要求, 要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渐增加要求。

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 给予鼓励 和表扬 ,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每月评出 :最佳小组、学 习达人并 及时给予表彰。

4.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被引进课堂教学,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适应学习的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了合作技巧, 除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之外,还可以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技能。

小组合作探究 篇2

一、小组建设

(1)组间分配: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组与组间的总体水平差异应该相当,这样既可避免合作小组之间的水平差距,保证小组之间横向比较的公正性,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但也要考虑身高、性别和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

(2)组内分配:同组内的学生成绩应该呈现出差异性,学习小组以4人为一组。合理搭配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即每组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并作好编号,学优生为1号,两个中等生为2、3号,一个学困生为4号,1号与4号为一桌,2号与3号为一桌,且1号与4号为前桌,2号与3号为后桌)。

(3)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1号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发言的顺序、任务完成、进行督促并控制发言棒,4号负责纪律,并对小组内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记录。全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针对不会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的研讨和交流,并整理、记录答案要点,为交流展示做好准备。同时,非展示同学要认真倾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准备质疑或回答老师的随机问题,并做好针对展示同学说不到位或说不全的地方,及时进行补充。

二、组内合作形式

1.个人自学: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个人先自学,针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认真思考、探究后,把不懂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标记;

2.同桌助学:面对标记的问题或知识点和同桌进行商讨,在交流、思考、合作探究后,把不会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进行标记;

3.组内互学:面对同桌不会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逐个进行交流、讨论、思考、合作探究解决,并把不会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进行标记;

4.组间研学:面对小组内标记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可以向临近小组讨论学习,在逐个进行交流、讨论、思考、合作探究后,小组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知识点,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

三、展示交流

1.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多样,如图表、诗歌、课本剧、对话、复述、表演、板演等,可以在座上,也可以去讲台展示等;

2.在展示过程中,形式要多样化。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组的同号成员回答或抢答、讲解归纳、复述、表演、板演等;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学生课堂练习或作业的抽查是不同组的同号成员。

3.非展示同学要认真倾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准备质疑或回答老师的随机问题,并做好针对展示同学说不到位或说不全的地方,及时进行补充;

4.设立发言棒制度,每个小组设立8个发言棒,放在小组中间,每次展示拿一个发言棒,但最多只能拿两次进行发言。在老师提出随机问题抢答时,可以不用发言棒,但给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静思,人人都可以进行展示。

四、管理评价

说明:以下管理评价仅供参考,各校、各学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形式,有自己学校或学科的特色。

(一)小组学习评价

(1)自主预习:主动、认真完成预习提纲要求的内容,并保持组内的安静;

(2)交流讨论:讨论积极主动、热烈有序,善于思考,能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达到解决问题或产生新问题的目的;

(3)展示:积极主动到前面展说,讲解或发言响亮,清晰,条理清楚,见解或方法独特、有新意,板演时规范工整。组内各成员尊重他人发言,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他人发言后,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同时准备对其它小组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

(4)课堂检测:认真完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评改。面对本小组展示成员黑板展演的习题答案,先由本小组成员进行改正,有异议时,再由外组成员进行改正。如果习题答案由外组成员进行改正,并讲解正确,给其小组加分。

(二)小组内学生评价

预习课:能积极认真完成任务;

课堂发言:发言正确或得到老师的表扬加分,回答错误不加分; 课堂展示:1号同学、2号同学、3号同学、4号同学展示正确一次加不同的分。有解题方法的总结、创新性的归纳、得到老师的表扬加分,展示错误不加分;

组内讨论:积极参与组内讨论加分,不积极参与不加分; 完成任务:老师或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及时完成的加分,不及时的不加分;

反馈:每有一个满分、全体优秀、全体及格给该组加不同的分;反馈后及时订正答案,并注明原因,由老师进行抽查,做的好的同学加分;

违纪: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坐姿不正、不认真听讲、吃东西、在桌下打闹、讨论时说与所学内容无关、自主学习时间呆着减分。

(三)教师评价

教师除了对展示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其他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及纪律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评价结果同合作评价一起与学生的各种评价挂钩等。

五、教师角色

组织者:严格要求小组长维护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纪律、给学生明确具体的合作学习任务以及要求等,调控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

参与者: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或成为某个小组中的成员,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跃,更能让学生在平等公平的状态下发挥自己的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 篇3

一、小组讨论要有开展的必要性

教师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案例:三年级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某老师觉得两个图形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的,他们的特征应该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果,于是就在简单地复习了一下图形的名称之后抛出了几个问题:观察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借助身边的直尺和三角尺验证。学生就开始小组合作操作讨论,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操作上面也确实存在一些困难,过了若干分钟后老师开始让学生把结果汇总,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怎么也答不出老师期望的结果,笔者思考了一下,感觉二年级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可能对于特点两个字不太理解,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有点概念模糊无从下手。其实课前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有些什么特征是模糊的,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有的说长长的就是长方形啊;有的说有扁扁的是长方形,方方的就是正方形了。这种概念的形成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老师不经过课前分析盲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索往往会造成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造成教学时间大量浪费,学生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由此笔者想到,对于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不能滥用,不适合开放讨论的课题可以老师讲述,学生学习,只有适合的恰当的时机去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才能起到它的作用。小组学习的次数在同一节数学课中也不宜过多,一般是2~3次,次数过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也不能突出重点。

二、小组讨论要有明确的操作性

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明确参与方法,理清思路,才能提高参与的效率。案例:五年级教学一一列举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就做到了引导与适时分组合作交流的有机切合,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首先分析信息,引导学生思考方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18根1米长的栅栏和长方形联系起来想到了什么?那么周长18米是几条长几条宽?由此想到了什么?他想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那你能说出一种围法来吗?同桌先交流这种想法,比较细腻地了解了思考过程,然后再小组合作,清楚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可用学具18根小棒、画图)找出不同的围法。把想到的围法记录在表格上。交流之后汇报找到了几种围法。汇报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小组学习达到了比较成功的目标,那就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三、小组讨论要有循序渐进的规范性

小组合作时成员间需要有合作的意识,而且在日常教学中离不开必要的训练。当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时,学生之间需要做到有组织性,需要有一位小组的组织者来协调小组成员的活动,同时小组成员间要能够认真地相互倾听,能够对成员的发言或者操作做出评价,当产生不同意见时,要能够合理地解决矛盾冲突。整个活动过程应该是有序的,思维有条理性的。这对于教师来说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对小组学习有必要的计划,要有调控的能力,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对一些问题能够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模拟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来承担,使人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一年级教学有趣的图形时,我让学生经历了三次合作学习:(1)摸一摸拿到的实物,然后告诉身边的同学,你在哪个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形状的面?这次合作是两个学生之间的合作。(2)请学生想办法用纸剪出一个和刚才在实物上找到的面一样大的图形,请小组先讨论一下,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是就是集体参与的讨论,探讨方法多样性。(3)动手实践,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哪组用的方法多,做出来的图形也多。这一小组合作的过程就需要一组同学先进行协商,分工,再动手制作。在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我还注重了小组成员的结构,每一小组都有好、中、困三类学生组成,并积极发挥优等生的作用,让他们帮助中等偏下的学生梳理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互助合作,形成合力,积极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从而产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探究 篇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背景下, 这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 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为了大力推进课改, 我们也积极的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中, 全镇老师努力践行“三主五环”教学模式。我也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践中, 投身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究中, 力图改变那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在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尤为重要。借此谈谈我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细节的一些探索。

2 小组的组建

我组建了异质小组, 根据全班同学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背景等差异进行分组。在这个异质小组中, 在学习能力上因为有上、中、下几类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上可以互补。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 所以就全班而言, 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的基础是平等的。合作小组的人数是四人, 最优秀的孩子是一号 (大组长) , 次之为三号 (小组长) ;最差的孩子为二号 (一号跟班) , 次之为四号 (三号跟班) , 组内形成一对一的体制, 这样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同时要求每小组要给自己小组起好听的组名, 编有激励的琅琅上口的口号。

3 合作的流程

3.1 分工

小组成员角色分工。组长分工:大组长——主要负责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负责小组日常合作习惯和纪律。另外还要根据孩子特点分工:口齿伶俐的为汇报员——交流时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字写得既快又好的为记录员——记录合作学习成果;正义感强的为监督员——监督各成员完成组内任务情况。这样, 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 促使他们必须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功。这些角色的分配对于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分工也不是固定的。学习小组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尝试性的, 允许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与尝试中调整各项工作的承担者, 当然, 这个承担者的确定必须要组里所有同学的同意方可调整。

合作学习任务分工。在合作学习时如果学习任务过多, 特别是某些活动课的准备或资料的搜集, 小组成员就得在组长调控下合理分工, 合作完成。

3.2 自学

“三主五环”教学模式的独学环节主要就体现在自主学习方面。我认为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灵魂, 也是学生发展的潜能的桥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角度去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策略, 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是自学的尝试阶段。课前预习时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文”“识字”“学词”“赏句”“提问”五步自学法。

第一步“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达到读熟课文。

第二步“识字”:先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然后用圆圈在文中圈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读一读, 并利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分析记忆字形, 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第三步“学词”:给要求会写的生字查字典组词, 并写下来。再尝试联系生活实际给要求会认的生字做口头扩词练习。这样就能为下面学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四步“赏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 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第五步“质疑”:根据自主学习和对课文的了解, 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学习问题。

3.3 传递和整合

结合“三主五环”教学模式的合作环节, 在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在独学环节的基础上, 小组的四个成员先把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传递给其他成员, 正确引导学生把学困生的出错当作很好的学习资源, 进行讨论、辩驳, 整合各个成员的信息, 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在阅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 我采用“梳理”“读文”“悟情”“交流”四步法。

一梳理:即梳理独学环节的质疑, 提炼问题。

二读文:在组长的带领下, 带着问题读文本, 找出相应的重点段、句。

三悟情:抓重点段、句、词, 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四交流:交流读文感受和收获。

为了避免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发言其余成员就没有话讲的现象, 在发言时要求从最差的说起, 其余相互补充说明。这整个合作过程要在小组长合理调控下完成。

3.4 表述

全班交流时, 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由汇报员代表小组意见汇报, 通常要以“我代表我们小组给全班同学汇报XXX问题”为开场白表述, 汇报结束时要用“请问有哪个小组还有补充吗?”等语言把汇报接力棒传下去。当别的组补充同意时要给对方致谢, 不同意时各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全班辩驳, 最后达成共识。当然整个汇报交流的过程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合理判断, 积极发言, 争取很快把每个成员都培养成汇报员。

小组合作探究 篇5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成了老师们共同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1、要明确目标。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我们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组织与帮助,小组的合作学习会变得十分盲目,并呈现散漫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语文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没有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不会有更高的发展。因此,在制定小组学习目的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科学地制定语文基础训练目标与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

2、可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共同选择喜欢学习的内容,然后在小组里互相师生交流。如教学《棉花姑娘》一课,由于本课的自然段语言结构形式基本相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后,不必按顺序从开始讲读到最后,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其中的一节,按一定的学习目的自学后再在小组里交流。

3、要善于把握时机。要使合作学习取得最大的效益,善于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非常重要。就拿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让小组讨论学习都有最好的效果。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与热情;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一般来说,下列情形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第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第二,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第三,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小组学习更有效。

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形成方案 篇6

一、探究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原则

分类建组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各自知道自己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按层次教学,也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中,共同奋发进取。

首先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一般是三层。我们倾向于用A层、B层、C层,A组为优秀成绩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基础成绩组。为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称可称A组为竞赛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基础组,同时要做到每一次的测验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

教师应在吃透课程标准、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A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B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层学习目标,为C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上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两项工作:

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个个努力达标。每个学生虽然在相对保密的情况下,知道了自己目前所处的层次,但具体到每节课时,又常常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讲“压强”一课时,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灵活运用压强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运用压强公式,解决一些稍有变化的问题;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理解压强的意义,会运用压强公式,做一些较为简单的习题。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难度不一样,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分层把握教学要求,力求人人学有所得。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一是爱表现自己;二是爱听表扬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时时瞄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用课堂提问和板演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办法进行。比如,让一些学习较差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多板演一些难度较小的模仿性题目;让一些学习中等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多板演一些难度适中的阶梯性题目;让一些学习较好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多板演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对回答或板演正确的学生,特别是中、差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讓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获得表扬的机会,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物理获得成功的快乐,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

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虽然各层次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但都要强调针对性,这样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促优”、“补差”。授课形式采用“三分一合”的结构,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为:分(分类自学)——分(分层质疑)——分(分类指导)——合(集体归纳)。这“三分一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节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动静支配的矛盾。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7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小组合作学习被大量引入小学语文的课堂, 使得小学语文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形式, 收效甚微。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 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却发现, 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 绝非易事。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 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只侧重表面形式, 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热闹, 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一现象更明显。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管要讲的内容合不合适, 都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展开。教师错误地认为, 只要让学生相对而坐或将课桌摆成一定的形状就是合作教学。如此生搬硬套, 只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合作形式, 不仅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 各自为政, 教学秩序混乱

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 满教室都是嗡嗡声, 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 还有的小组可能会争执起来。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停, 学生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教师要学生汇报学习小组讨论成果, 即使同一个小组的回答也五花八门, 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教师无法有效控制。

(三)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学合作学习的确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 但是小组间并不是全员参与, 成绩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多, 往往是小组讨论中的主角, 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了听众, 过分依赖、盲从好学生, 得不到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甚至一些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机会开小差, 不认真讨论教师布置下的任务, 而是利用此机会和其他同学说闲话, 而教师无法及时、全面地对各个小组活动进行指导, 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以上的问题实属正常, 我们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小组合作学习既要重形式又要重内容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小组合作学习也不能只重形式, 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方面的学习。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与人合作的技能, 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 使每个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教师在运用的时候要恰当选择学习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和阅读课文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传统的全班教学即可。而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 学生个体解决有一定困难, 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比个体学习更有效率, 更有质量。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小鹿的玫瑰花有没有白栽”这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 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形成统一意见。这样, 既突破重点, 又解决了难点, 而且提高了合作质量。

(二)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组织和激励

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 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要让学生做好小组学习的准备, 并指导他们进行分组, 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开展交流, 指导学生如何汇报小组研究成果等;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学生遇到讨论的难点无法进行解时, 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以促进学生开阔思路, 深入思考;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结果汇报后, 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适时、适当地给予评价和奖赏, 不但要评价小组整体, 还要注意对小组个体成员进行评价。教师的鼓励和表扬,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有序地进行下去。

(三) 明确的角色分工, 形成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

语文合作学习中, 若无明确的角色分工会使合作效率低下, 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各小组应明确角色分工。首先要合理组建讨论小组, 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生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 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 创造有效学习的组织基础。其次, 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由谁负责记录, 由谁任组长, 由谁担任报告员等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而且要实行轮换制,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 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的可能性, 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浅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篇8

教学是一门艺术, 饱含教师的智慧和创造, 学习是一种习惯, 贵在学生的培养和坚持。新一轮的课改已经开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适应新课改需要而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在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采用此种方式, 但学生的表现令我有些惊讶, 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 你让他先说, 他让她说说, 并没有去陈述有关问题的内容或见解, 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依然自行其是, 没有参与讨论。有些组甚至是在说别的事情, 没有开展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整个探究活动主要由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 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 充当看客, 课堂效率低。面对如此状况,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情, 认真思考并研讨了以下几个问题:教师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合作、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合作学习适应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总之,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才会有成效。

基于这样的分析, 结合教学实践, 我做了如下的改进:一是合理分工, 明确合作探究方法。首先, 我确定小组成员之间角色的分配, 让A、B、C三级学生分别交流, 然后在组内研讨, 让优生带动待优生, 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其次, 告诉学生交流的内容:既要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 又要倾听他人的意见, 还要在观点不一致时论证自己的观点, 最后得出小组成员都比较认可的结论。二是参与合作, 加强指导。台下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 看似热闹, 其实学生在讨论什么中, 情况如何, 是否真正有效, 教师如果不走近学生, 只站在讲台上, 就会无从知晓。我常把自己当成某组的一员, 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 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 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等等, 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三是选择时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 还需要课程的认同, 学生的认同,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如果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 学生就说出了答案, 这样的问题再去探究, 就进入了误区。如果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学生会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 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有交流的需要时, 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四是设计精良,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问题的设计应该让学生看了就觉得想知道, 有想头, 并且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思索, 并勇于向别人展示答案。

通过改进后又践行, 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环节上有了可喜的进步。其实,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9

一、建立学习小组, 逐步掌握学习技巧

现在很多小组合作没有真正体现合作意义, 其原因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愿意聆听他人的意见, 都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弱, 合作意识淡薄, 因此, 想要实施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分阶段培养学习小组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 他们对合作的概念理解不深, 因此小组训练应从基础开始, 对每个人进行分工:有人分析问题, 有人针对问题进行操作, 有人总结问题, 然后更换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各个“岗位”并不断适应小组合作的氛围。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同, 反应能力以及接受能力不同, 就会导致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应不同。因此, 在小组中应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3. 小组内部成员编号原则

在进行小组合作前, 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及表现情况按1~4进行编号。在讨论前教师不透露让编号为几的学生进行发言, 在讨论完毕后由教师指定某个编号进行总结, 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去思考, 让每位学生都有成为中心人物的意识。

4. 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原则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就是希望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分工, 那么他们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 不能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意义。我班共有40 名学生, 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 他们陷入一片混乱, 对合作学习完全没有概念, 但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兴趣很高。针对我班的具体情况, 我将他们分成10 组, 并针对每名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任务:2 名组长, 负责问题的组织;1 名操作员, 负责问题的具体操作;1 名汇报员, 负责向班级汇报小组的情况。在这次活动中, 每位学生都做得很好, 尽职尽责, 在这个小组中他们学会了彼此间相互信任, 不断合作。为了让每位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岗位, 我也在一周后进行组内人员职责的调整, 让他们知道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 缺一不可。

二、仔细钻研教材, 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在提供给小学生小组学习的内容时, 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合作能力、认知能力进行出题。在选题过程中找一些可以发散小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题, 让小学生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不了学习任务, 必须整合整个小组的智慧才能完成。以下几点学习内容适合小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1. 实践活动内容

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内容, 这些内容对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都有要求, 这类活动的答案具有开放性,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具有趣味性, 这类内容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中首选的内容。

2. 操作实施探究性内容

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是活泼好动的, 缺少对知识的探索力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因此, 在小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条件进行知识探索,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动手实践掌握新知识。

3. 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中不是要求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干涉, 而是深入小组内部去, 不断了解学生小组成员内部讨论过程,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从而进行下面活动的调节。

在教学生认识图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根据身边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例如粉笔盒从不同的角度看, 会发现其形状是不同的, 那它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然后教师再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区别的比较, 讲解完区别之后小学生就会知道粉笔盒是长方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来对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

三、总结评价, 提高合作后劲

小组合作探究 篇10

一、创设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对小组进行问题的设定, 让小组成员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和学习负责。

比如, 我在进行“戊戌变法”知识点教授过程中, 便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我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如戊戌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戊戌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而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讨论, 并对问题进行解答。各小组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进行学习, 讨论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戊戌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有的学生说它让中国人民尝试了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学生说它推进了思想的先进性,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有的学生说它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 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我知道学生们能够作出这些回答是因为他们都开动了脑筋,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即使有的学生在对问题的回答过程中, 有一些不全面, 我也会多鼓励他们, 让其继续努力。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 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教师让学生组建小组进行学习, 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为目的。通过对问题的创设, 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 对于其主动性的发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情景,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能够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合作是一种能力, 其中需要学生自己琢磨与他人沟通的方式, 在发生问题和障碍的时候, 也需要学生想办法予以解决。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建立情境教学的方式, 增加学生之间合作的机会, 锻炼学生合作的能力。

比如, 在进行《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的时候, 我并没有直接将学生引入到课本学习中, 而是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出现了牛、马、猪、羊、鸡、狗等动物, 表现了农业的男耕女织。而后我对学生们进行导入式提问:哪些动物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哪些?之后让小组进行讨论, 并将所讨论的结果通过小短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们听到需要表演都非常兴奋, 开始对问题进行讨论, 对表演的细节讨论想法。学生们在讨论中了解了古代农业从最开始的石头作为工具到后来的青铜器的使用, 铁农具的烧制, 以及各种灌溉农具的出现, 了解了古代牲畜的驯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也会有意见不统一, 小摩擦的产生, 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危机”,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了古代农业的演变, 甚至一些学生还学会了“立秋有雨, 庄稼点头”等一些歇后语,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习到了历史知识, 更增长了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处于身临其境的情境中, 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理解, 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或者一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平面的历史课本成为立体的历史课堂。

三、课外拓展,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高中课业的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范围内, 则会限制学生的视野范围, 无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可以将课堂引申至课堂范围外, 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进行课外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

比如, 在进行《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中,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后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 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进行补充。每个小组和每个小组的任务有所不同, 有的小组任务是寻找“两弹一星”成就的创始人照片和对我国的重大作用;有的小组任务是查找关于“飞天梦想”的成员资料, 并对其事迹进行总结;有的小组任务是寻找“东方魔稻”创始人的影音资料。每个小组领到任务之后便可以开展学习和资料的收集。学生们都非常认真, 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和安排。通过网络、寻访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对资料进行收集, 并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最后形成文字性、图片性或者影像性的材料, 一些同学甚至找到了国外对于我国成就的一些报道。我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张贴到班级的广播栏中, 对学生们的努力表示了极大的肯定。

将对历史的学习从课堂中拓展到课堂外, 让合作小组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 能够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 能够让学生深化对课本、资料的认识, 小组成员对小组成绩会更加负责、认真, 对于历史的学习有更大帮助。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开展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将学生认传动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移到主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将传统的要我学思想变成我要学的思想,还有助于学生团结协作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系统完善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跟小学阶段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差异,小学语文学习主要是识字、认字,而初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进行,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这样不断地交流就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巩固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减轻学生自我学习的孤独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对学生养成健全的性格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今后升入高中、考入大学以及进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虽然占据重要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却与其他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改善,难以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受到学生自控能力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在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如果没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环境,没能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那么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降低。

三、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合作意识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很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普遍比较欠缺,这对于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到当今社会的形势,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合作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教师要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则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指导学生辅助学生的角色,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留出更多的小組合作学习时间,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制定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侧重点是基础的语言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也必须在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有主导性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也必须坚持以基础知识为根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并且给予及时的帮助。小组合作学习特有的集体性学习,使学生之间既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也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三)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方面除了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视,还要为小组合作模式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为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提供强大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学校的考评制度,不能只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对于教师的衡量制度也要相应地改变,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1、科学分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因而分组科学与否对能否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分组,而为了确保分组的科学性,就应在分组之前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等因素,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测评等方式进行摸底调,再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2、确保任务设计的科学合理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石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任务,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离不开教学选择的学习内容。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任务设计中应注意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是否有助于小组成员的合作,尤其应对任务的难度进行合理的控制,确保设问的角度恰当,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启发性和引导性,做到表述明确而又简洁。当然,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不仅应从知识点这一角度考虑,还应尽可能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技巧和加强组成员交流的题目,使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以良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例如笔者就经常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安排了沟通和访谈环节。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应

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而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引导其他学生善于倾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是引导学生要敢于质疑和学会质疑。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在肯定他人观点的同时去质疑、去追问,并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才能更好的研究出现的问题,从提高本组的整体实力。

三是科学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可以在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评价,以增强评价的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科学分组,确保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合理,引导学生善于交流和质疑,加强学生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才能全面提高合作学习效果,助推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吕爱敏 . 如何让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化 [J]. 新课程 ( 中旬 ),2013(5).

[2] 黄玉中 .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J]. 新课程 ( 下 ),2013(5).

[3] 李海辰 .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 [J]. 吉林教 育,2011(20).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之探究 篇12

一、主动参与乐于体验

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式,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而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 敢想敢说的宽松学习环境,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其次,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成师生关系的高度协调;再者, 要促成学生间情感协调, 消除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乐观, 自信, 豁达的心境, 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之处, 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二、科学组建合理分工

在科学组建方面, 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每组都安排有较为活跃, 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为组长, 然后进行合理分工, 一定要避免浮于形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常出现这种场面, 教师一声令下“st art”, 学生们就按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再下令“st op”, 学生们戛然而止, 组长汇报, 看似热闹, 其实只是组长一人的活动。因此, 小组合作只有合理分工, 各司其职, 才能各尽其能, 发挥团队合力, 从而达到合作的最终目的。在分工中, 教师要安排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合理分工,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 有记录员、汇报员, 在展示每位学生长处的同时, 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进行分工上的“轮岗”, 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提高。

三、创设语境启动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语境。《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索发现,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通过设定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负担, 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如在教学Go for if九年级Unit 15 sect i on A 3a 3b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甲方、乙方, 辩论动物是寄住在动物园好还是放生野外生存好, 学生课前就必须上网查阅有关动物生存特点的资料, 再配合他们平时观看《动物世界》的知识素材, 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本组的资料, 制作出一篇能合理说服他人的辩论材料, 各小组再选出代表, 在全班进行大辩论, 最后评出最佳辩论员。这样, 既激起了学生们高昂的学习兴趣, 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合作探索, 在交际中展现集体智慧。

四、善于评价动力持久

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它能否持续开展, 与评价机制的合理与否息息相关。在评价中, 我们应采用多元评价法, 让学生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逐渐形成小组合作的良性循环, 班级合作小组形成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 快乐学习, 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例如:我在学完每个单元后, 都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人人都评价出自己学会了什么, 理解了什么, 并且可以运用学会的知识表演节目, 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等等, 凡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 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通过长期不断的努力, 同学们体验到了使用此方法的乐趣, 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信心, 整个班级成为了一个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班级。

通过小组互动合作学习, 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四个预期的结果:第一, 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了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第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 学生互帮互助的品质和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得到了培养;第四, 学生人际交往, 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意识得到了加强。这也充分的体现了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要求, 解决了因班容量大而使大部分学生因无法享受到教师的提问的提问而得不到语言实践机会的问题。满足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 使学生学会了学习, 学会了做人, 学会了发展。

总之, 科学合理的推行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势在必行, 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成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授课效率的启示, 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常学勤:《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

上一篇:回收分离下一篇:叙述与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