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共12篇)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1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收获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张侯小学路国宏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 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2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笔者采用 了以六人 为一个学 习小组组织合作学习,全班形成有十三个学习小组组成的团队。六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 自己 , 发表自己 观点的机会。 在六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 ,操练所学的 知识技能 ,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 ,每个成员 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大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 出的让每 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 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所教班学生的 学习水平、个 体差异、班 级座位格局等因素,组建5人或7人学习小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笔者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的分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异质”就是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方面 , 学生与学 生之间是 各不相同的;“组间同质”则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 ,它们之间在 人员数目 、小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小组之间不存 在优劣之 分 ,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 领导 ,按照“组内异 质 ,组间同质”的分 组原则构成 的合作小 组 ,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比如 ,根据学生 的知识基 础、兴趣爱好、学 习能力、心理 素质等进 行综合评定,然后笔者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员的学习能力及水 平力求使 其具有一 定的层次性,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间实现学习的互动。每组均设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员 ,也就是陶 行知先生 所创导的“小先生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进行 轮换(开始时担 任同一角 色 ,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建组做到相对平衡 、自愿与调 整结合、保 持动态(可以是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
学习合作小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 相互友爱、坦 诚相见、民 主平等。作为教师,我会适时组织一些游戏,在各个学习小组间进行,如“绿色教室布置评比”“植 物园环保游 ”“小组经典诵 读对抗赛”等 ,使学生在 游戏中时时 体会到小 组合作成 功的喜悦 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 , 应精心巧 妙地编排 学生座位。根据我班学生的人数情况、教室设计、学生学科特点等排列座位。 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 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 师生间平等、广泛的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同时,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 )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 组之间在 同等条件 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学生都是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 作适当调 整参加各 自小组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笔者会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的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 技巧是顺 利进行合 作的前提保障。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 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 等候 ; 求助—提供帮 助 ; 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 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 礼貌地接 受被打断 ; 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 ;寻求反馈—提 供反馈 ;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 回活动 ;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 习活动相 互调整、 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 修正 , 同时每个 组员也要 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 善如流、主动 配合、和谐 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 一盏灯 , 能点亮学 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笔者在实验 中对学生 采取正面 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既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实验,我深切地感受到 ,教师适时、多 维的期待与 评价对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小组 合作学习 模式有效 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从评价方式看 ,有个人评价 与小组评 价、自我评价与 同伴评价 、学生评 价与教师 评价 ,这几组评价以 前者为主 ,但又可多重 结合;从评价内 容看 ,有过程评 价与结果评 价,其中以过 程评价为 主 ,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 功能(通过评价 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 更大创造 潜能和合 作积极性)。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同时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 集体荣誉 感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 时间进行 科学有效 地合理分配。
2.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 学生因不 清楚要干 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 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 ,每次展开小 组合作学 习时 ,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提太高的要求, 要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渐增加要求。
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 给予鼓励 和表扬 ,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每月评出 :最佳小组、学 习达人并 及时给予表彰。
4.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3
关键词:活动中;合作学习;探究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學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1. 迎合需要,有效组合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有效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这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在小组构建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并培训好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当然,每次合作时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望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要提倡鼓励与竞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方法。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实践,学生学习不仅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还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课上我采取了鼓励与竞争的方法:①激励小组积极参与活动。以组为单位,凡是积极参与活动的小组加“星”一颗;②鼓励小组的创新思维。能独立思考、独立活动及互相协作、有创新的方案的小组加“星”一颗;③教育学生学会自律。参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实验、活动、讨论、交流过程中不影响其它组,做到轻声讨论、认真倾听他组的交流并能够加以评论的小组加“星”一颗。有了这样的鼓励,小组的积极性非常高,虽然能力大小有限,但都在为小组加“星”摩拳擦掌。然后,我又进一步完善鼓励机制,将激励与竞争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渴望着坐在离讲桌最近的前三组,这是“黄金”座位:看得清,听得见。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班上宣布每月评一次“星”,按得“星”数量的多少来竞争“黄金”座位,其他的按得“星”的多少依次类推竞争较好的座位,每节课我都总结,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全面、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更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可运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学会倾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形成真正互动的学习。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4
1.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好探究相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加强与小组成员合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进而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所学知识.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指导下,各位同学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既相互分工,又密切配合.最后出色完成所学内容,掌握教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促进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分工与配合,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对策
1.进行科学合理分组.为促进学生更好进行合作学习,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成绩、性格特征、知识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每组成员的优等生、差等生应该合理搭配,一般每组成员5~7名学生为宜.通过合理搭配组员,有利于学生更好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2.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任课老师的指导,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每次课堂提问时,可以先让成绩差的学生发言,鼓励他们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促进这些学生更好参与课堂学习与合作.一般提问后要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意见和看法,然后再发言.而教师则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辅导,帮助学生战胜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为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好开展下去,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三角函数基本知识学习完之后,让学生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旗杆或教学楼高度,这是一道典型的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布置教学任务之后,让小组成员分工配合,进行测量和计算,最后得出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完成教学任务.又如,统计和概率基本知识学习完之后,让学生统计十分钟内通过某十字路口的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货车、客车的数量,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这些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密切配合,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4.科学设计有趣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应该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设计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更好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过程中,针对同一个题目,让不同小组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各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探索证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另外,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引入游戏,让各小组成员在游戏中完成任务,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引入游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5.掌握科学合作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对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要想办法调动他们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战胜困难,掌握知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开展讨论与交流,以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今后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并结合教学具体内容,采取有效策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5
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有利学生增长技能、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大约分成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点拨升华--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做好探究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的积极性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技能发现与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锤炼自己的思想,逐步使自己的经验合理化。因此,需要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想法不断的反思。
三、合作交流,在接纳与批判中完善。在课堂上,要把握合适的合作时机,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交流的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争论、倾听与反思,让他们在接纳与批判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次合作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倾听中得到启迪;在需要帮助时,有来自伙伴的援助,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的去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另外,在每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具备感性知识的时候,引导他们合作探究,让他们领略他人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质疑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学生除了倾听别人的发言,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也要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批判的接受,而不是盲从。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计算0.67÷0.22=67÷22=3……1,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只有极少的学生感觉不正确,这里就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出正确的结论。
四、点拨升华,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与提高。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注意观察,适时介入指导。在适当时机,教师对探究和合作的方向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体会拨云见日的感觉。总之,在恰当的实际对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使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
五、拓展延伸,在实践中创新。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探索、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由于学生对测量有了兴趣,有的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学生竞测量耳朵、眼毛的长度等等。教学《认识钟表》(人教版第一册)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人教版第四册)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在不断的用中,再去发掘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6
保定23中
赵国军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
一、收获
1、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资料员应选跑校生且家有电脑,家庭背景较好的同学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
2、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改革开放》时,让学生课前分小组分别调查自己家或亲戚邻居家承包土地、种植作物及收成情况。这过程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一人设计问题,两人负责调查记录,一人负责整理并汇报,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3、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常见的问题有:小组分工不科学,学优生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被忽视;逢课必合作,以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合作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出现冷场或秩序混乱。
三、今后设想
1、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的组建是开展学习的前提。小组的规模以 4--6人为准,一般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相邻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操作较简单,但为了更好地实施合作学习,突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教师需同班主任协作,依据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个性特征、性别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安排座位。为使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尤其要选择好组织能力强、工作有热情、在同学中威望较高的同学来担任组长,其他角色(如记录者、评价者和发言者等)可由各组根据成员特点和学习任务的情况协商确定,并明确各自责任和职责。
2、准确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虽有一定优势,但不能滥用,只有在适宜的时候运用它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合作学习是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方式,合作学习中通过任务的分工、思维的碰撞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主题的合作探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意见产生较大分歧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此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就不一样。通过合作学习,在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方位寻求问题的解决。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问题
合作学习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就是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讨论,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
问题要有价值和开放性,能使学生感兴趣。
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难度适中,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应是单个学生不能解决而通过合作能解决的问题。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入手,通过小组合作也不能解决,不仅达不到合作效果,还可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削减学习积极性;而问题太简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层,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合作学习失去其实质意义,学生也意识不到合作的重要性,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4、有效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注重学生在感受与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为创设一种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氛围不断改变自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
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抓住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的合作学习,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搭建舞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促进式的评价,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循序渐进,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中生见识少、知识面窄,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多数学生无合作意识、无责任感,无所事事,或讨论其它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细心观察并加以指导,尤其要结合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掌握社交能力的必要性,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使学生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和学会反思等,有效地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7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小组合作学习被大量引入小学语文的课堂, 使得小学语文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形式, 收效甚微。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 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却发现, 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 绝非易事。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 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只侧重表面形式, 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热闹, 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一现象更明显。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管要讲的内容合不合适, 都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展开。教师错误地认为, 只要让学生相对而坐或将课桌摆成一定的形状就是合作教学。如此生搬硬套, 只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合作形式, 不仅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 各自为政, 教学秩序混乱
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 满教室都是嗡嗡声, 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 还有的小组可能会争执起来。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停, 学生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教师要学生汇报学习小组讨论成果, 即使同一个小组的回答也五花八门, 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教师无法有效控制。
(三)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学合作学习的确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 但是小组间并不是全员参与, 成绩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多, 往往是小组讨论中的主角, 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了听众, 过分依赖、盲从好学生, 得不到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甚至一些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机会开小差, 不认真讨论教师布置下的任务, 而是利用此机会和其他同学说闲话, 而教师无法及时、全面地对各个小组活动进行指导, 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以上的问题实属正常, 我们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小组合作学习既要重形式又要重内容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小组合作学习也不能只重形式, 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方面的学习。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与人合作的技能, 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 使每个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教师在运用的时候要恰当选择学习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和阅读课文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传统的全班教学即可。而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 学生个体解决有一定困难, 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比个体学习更有效率, 更有质量。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小鹿的玫瑰花有没有白栽”这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 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形成统一意见。这样, 既突破重点, 又解决了难点, 而且提高了合作质量。
(二)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组织和激励
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 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要让学生做好小组学习的准备, 并指导他们进行分组, 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开展交流, 指导学生如何汇报小组研究成果等;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学生遇到讨论的难点无法进行解时, 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以促进学生开阔思路, 深入思考;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结果汇报后, 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适时、适当地给予评价和奖赏, 不但要评价小组整体, 还要注意对小组个体成员进行评价。教师的鼓励和表扬,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有序地进行下去。
(三) 明确的角色分工, 形成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
语文合作学习中, 若无明确的角色分工会使合作效率低下, 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各小组应明确角色分工。首先要合理组建讨论小组, 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生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 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 创造有效学习的组织基础。其次, 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由谁负责记录, 由谁任组长, 由谁担任报告员等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而且要实行轮换制,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 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的可能性, 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中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8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首先,科学合理的分组。它能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使小组之间公平竞争,能始终调动起学生旺盛的竞争积极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性别等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搭配。首先,确定组长。组长的学习能力必须在班内处上游水平。然后,对其他学生排序。其余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序,每8人一组,按照事先确定的挑选顺序组长依次挑选组员;第二轮,挑选顺序颠倒,以此类推,分成平行的8个组,目的是尽量使各个小组内的学习成绩尽量均衡,便于今后评比的公平,同时也增强了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
其次,给各小组成员编号。每组中的学生都有号(如1-8号),1号是组长,必须是一名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乐于助人的优秀生,他给小组成员起榜样作用。同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他还是一名学习的组织者,要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全面负责小组内的合作学习。2号学生在小组内学习成绩较组长稍差,后面的学生依次排号,这样排序的好处是:(1)目标定位明确:教师给学生订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学号定目标,一目了然。(2)分层定位明确:作业布置的量及难度以学生的号为依据,使分层作业的布置能落到实处。(3)检查反馈明确:检查作业更有针对性,一可以通过检查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来了解自身的教学状况,二使检查督促后进生的工作更为简便、快捷,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效率。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1. 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既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首先,在班内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只要你敢参与,哪怕是你讲错了,就凭你参与课堂的勇敢精神,老师与同学们也会为你鼓掌喝彩!其次,培养参与积极分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总有一些学生性格外向、基础比较好、表达能力比较强,他们就是课堂参与积极分子的培养对象。教师引导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先动起来,通过这部分学生的带动,其他学生也会跃跃欲试,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三,对于学生的参与,要及时做好评价,尽量做好“表扬+建议”,既要让学生敢参与,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明白怎样参与才是最好的。
2. 拼拼就能赢:平时每一课时的教学中,都注意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过程获得成功感,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耐心、热情地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请他们回答,哪怕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1. 计分办法:对学生的评比分为小组评比和个人评比两种,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月评比一次。个人评比的依据是每个人的平时记录分,只要是在课堂上发言一次就记1分。如果是主动发言、上黑板板演或纠错,记2分,其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主动发言积极性。当然,发言计分是建立在认真发言的基础之上的,小组评比的依据也是小组平时得分。
2. 评优项目:
(1)个人评比的项目有“发言勇士”、“课堂明星”、“优秀组长”、“优秀组员”等称号,班级将对获得荣誉称号的学生奖励喜报或奖品。
(2)小组评比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优胜小组。评比的办法是:按照学生考试的名次,小组各成员名次之和除以小组人数就是该小组的学习量化成绩,按照成绩的高低给小组排序。另一类是纪律优胜小组。评比办法是:在平时上课当中,根据小组的合作程度、纪律好坏、发言次数等因素给小组加分,当然加分的项目不是每节课各种项目都加分,是根据老师要培养的目标而定。例如,本学期开始,我想在自评归纳及上课纠错两个环节上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在给小组加分时,是按照小组发言的人数加分,这样有的小组加到5分,有的小组加1分,甚至有的小组不加分。久而久之,学生在荣誉感的驱使下慢慢活跃起来,为小组赢得更多的荣誉。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9
解题: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现代教育更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更为灵活、开放同时也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主题应该具有实践性,和现实生活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协作进行探索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自学和独立处理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路: 可以从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要求出发,回顾国内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理论研究(例如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讨论在英语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可能性、作用以及具体步骤,指出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注意理论和事例的结合。
参考文献:
毕劲芳.英语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学习[J].云南教育, 2003,(08)
连珍霞.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尝试和体会[J].龙岩师专学报, 2004,(S1)
杜玉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J].内蒙古教育, 2010,(03)
李萍.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教育, 2004,(14)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10
二、制定规则,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规范化而制定的规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充分发挥。
1.合理做好组员分工,明确组员职责
确保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一名组长、一名汇报员和一名记录员。其中组长主要负责组员的分工和组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通常都会让组织能力、合作意识相对较强的学生来担任;汇报员主要是将组内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在班级的交流活动当中做好汇报;记录员主要是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一般汇报员和记录员都是由组员共同推选的。
2.建立合作规则
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各组成员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分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任务做好及时的指导,保证各个组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实现与他人的良好合作,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制定相应的合作规则,并鼓励学生自觉遵守、乐于执行。3.建立交流规则由于每个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都不相同,在小组当中难免会有一些学生不善言谈或羞于表达,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在合作学习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教师可以先对学生不善言谈的具体原因进行了解,而后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消除学生的种种顾虑,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从而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后,教师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交流规则,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科学评价,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效果
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中,普遍存在着评价过于关注学生个体而忽略小组集体与学习过程、过多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问题。评价的不全面,使得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已经不再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当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探索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给予重视,确保评价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只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更包含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树立等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评,并根据各项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评价的侧重点,在评价中使得学生的学习、发展得到促进。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先学后教
一、学生自学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学。而自学这个步骤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自学;二是交流。自学,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了解该单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文章“我”明白了什么;并把“我”最喜欢、最欣赏的句子与词语记录下来等。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和问题在课前对单元文章进行自学,课堂上与前后桌组成小组,4人进行讨论和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在旁进行指导。最后,每组由一名代表进行自学心得发言,说出不懂的问题,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为例,共有《珍珠鳥》《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5篇文章。虽然这5篇文章问题不同,但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通过动物身上折射出的可贵精神,提升自己的情感,让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教师可以将其中一篇《华南虎》为例文进行示范讲解,其余4篇课文可均分给小组其余4人,每人收集一篇文章的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理清思绪、领悟主旨的过程,再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通过倾听、动脑、记笔、提出质疑等方式,弄懂课文内容、写作方法与写作意图,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汇报学习成果
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给出规定时间,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熟读,并以小组为单位在阅读后对文章读后的感想与疑问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全体小组成员一人一句的形式共同参与总结。例如,《伟大的悲剧》一课,文章题目就很引人深省,《伟大的悲剧》一个拥有悲惨结局的故事,又何来“伟大”一说呢?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一组都对文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将各组的感悟进行总结,全班共同进行讨论后,学生明白文章主要写的主旨是勇士们具备敢于冒险、挑战自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再由教师进行最终汇总,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要树立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要敢于像大自然挑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低沉的现象,活跃课堂氛围。
2.课后活动评比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和竞赛,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在一周时间内看不同的书籍、名著,并写出读后感和读书笔记。一周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阅读成果,比比看哪个小组阅读不同书籍的数量最多,看哪个小组观看后领悟的感悟最深刻。全班共同评价出最优秀的小组,教师给予表扬与奖励。通过举办活动评比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阅读中,再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阅读的无限魅力。
“先学后教”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刘红卫.有效开展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1(52).
(作者单位 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究 篇12
1. 合作学习成了好学生的独角戏
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在于通过小组内成员共同的思考和探究而完成某一问题或者任务.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的不同, 一个学习小组一般是优秀学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部分组成. 为了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优秀生往往不能等到后进生思考完成之后再进行交流, 从侧面剥夺了后进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探讨、展示等几乎成了优秀生的独角戏, 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整体提高, 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1].
2.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成为表演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教师往往会压缩合作学习的时间, 让能够得出答案的学生来展示. 在教研课等公开课的场合下, 教师则更是将课堂的展示、点评等交给了优秀生, 让课堂的答疑解惑、合作学习沦为教师表现自我的途径. 这种表演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对学习效果的提升有较大的影响.
3. 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 难题依然没有解决
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时, 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要通过自主学习解决, 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解决. 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基础之上, 合作学习时对问题的自主思考并没有留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最后成员的互相合作也不够流畅, 导致最终的合作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之后并没有完全解决.
4. 后进生的懒惰和依赖心理更重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优秀生的优势比较明显, 他们的答案也往往正确度较高, 后进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 他们也比较相信优秀生的答案, 所以在合作学习时, 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 还是解题的步骤, 到最后的答案, 他们都会自动的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 接受优秀生的思考结果. 答案长时间的唾手可得, 最终造成了后进生不愿意主动的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坐等优秀生的结果, 形成严重的懒惰和依赖习惯.
5. 课后合作学习无人指导, 抄袭现象严重
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有限, 教师要处理作业、编写教案、参加教研活动等,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指导学生的课后合作学习, 于是课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后进生的合作学习质量更为低下, 为了按时完成作业, 他们借用合作学习时间抄袭优秀生的作业, 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也让学习风气不够纯洁.
二、加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
1. 教师精心安排合作学习内容, 提升合作学习的思维含量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掌握, 能够将每一个知识点合理的联系起来, 其次对知识点学习进行分解时, 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合理设置问题的思维难度, 将这些因素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才能让内容贴近实际, 便于理解掌握, 能够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 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 将学生科学分组,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数学学习要求较高的逻辑分析能力, 这对小学生来讲比较难, 所以教师要根据内容来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 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性格特点互补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会明显高于同性格的学生合作, 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习惯、思维方式等,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最大限度的激发合作学习的效果[2].
3. 调整展示策略, 将后进生推向前台, 让合作学习成为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
合作学习的成果要通过组的效果内展示和班级展示两种方式呈现, 为了获得全体学生的发展的效果, 要合理利用展示策略,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获得信心. 如果为所有的成员都能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那么,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提升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4. 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发挥合作学习的高效率
评价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效果也需要及时的进行科学评价[3]. 首先要制定一个整体的评价体系, 不仅考虑到评价对象的整合性, 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性. 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和情境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评价要科学有效, 注重引导学生再次投入到思考和学习之中去, 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高效率的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总之, 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是建立在教师的不断培养和学生的长期坚持之上的, 小学数学课程思维含量并不高, 更多的是对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要求, 所以, 教师在制定合作学习策略时, 要因时因地因教材内容而异, 不可为了合作而合作, 确保合作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春艳.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吴智敏.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探09-22
怎样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更有效07-17
小组合作探究09-17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10-13
语言类课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05-2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07-18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07-20
小组合作学习法06-06
小组合作学习误区06-24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