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小组合作模式(精选12篇)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 篇1
在教育改革盛行的21世纪, 小组合作课堂模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之一。所谓“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倾听是保障学生高效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重要中介, 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倾听, 进而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课堂模式作出尝试性的探讨和阐述。
一、设计教学情境, 讲究生动的语言艺术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 有些学生看上去坐的端端正正, 实际上却并没有认真倾听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 既无法融入课堂氛围中去, 也丢失了思考和交流的宝贵机会, 久而久之自然就违背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旨意。所谓“情乎于辞”,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讲究生动的语言艺术, 在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 把学生的心思拉回来, 完整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为例。显而易见, 这是一篇赞颂母爱的文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句中感受至高无上的母爱。在课堂导入环节, 鼓励学生主动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 让听的同学思考并记录别人故事中母亲的特点。完成之后, 通过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追梦人》来创设阅读的情境, 教师先以身作则, 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的第一段, 争取把学生带入空灵的背景声所创造的阅读氛围, 保持住学生刚才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故事时感恩的情绪, 然后鼓励学生轮流朗诵后面的段落,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对朗诵者的朗诵效果进行记录, 待朗诵完成之后对其进行评价, 不同学生可以朗诵同一段落, 并对他们的朗诵效果进行对比。如此一来, 不但把语文课变得生动, 而且能够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丰富课堂活动, 激发浓厚的倾听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 如果语文课堂不能够吸引他们倾听的兴趣, 就会出现心不在焉、想入非非等诸多现象, 尤其是在后半节课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精力已经出现一定的疲乏, 而无法与教师进行互动, 更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 要保证学生倾听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 丰富课堂活动, 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倾听兴趣, 避免“不爱听、不想听”等情况的出现。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为例。该课程的重难点在于文言文阅读和虚实词的理解与掌握, 内容相对繁杂和枯燥, 因此, 学生在接近课堂尾声时肯定会缺失倾听的耐心和兴趣, 这样不但会影响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而且也难以实现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这时候就需要想方设法丰富课堂活动, 如“大家小时候是不是也跟作者一样, 做过作者描述的那些有趣的事情呢?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好吗?”在教师的鼓动下, 积极的学生就会上台表演, 这样就把其他同学的兴趣都带动起来了, 教师可以趁机进一步鼓励学生, 如“台下的同学要认真看和听哦, 评评台上哪个同学表演得最好。”这么一来, 学生倾听的兴趣就都被激起来了, 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的目的。
三、挖掘学生评价, 强化持续的高效训练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 可想而知, 语言能力不能一贯地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育来实现, 需要学生自己在认真倾听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自己组织语言并发表观点。另一方面, 教师只有在充分挖掘学生的评价的基础上,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激励, 强化持续且高效的倾听训练。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伟人细胞》为例。该课程的重难点在于体会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 因为它是一篇生活气息极为浓厚的小说, 故事情节妙趣横生, 主题虽深刻但并不让人费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可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课程导入环节, 鼓励学生先想想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伟人的故事, 听的同学作适当的记录并总结伟人的特点。接着,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 如“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说, 同学们分成四个人一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给组员听, 组员在听的时候记录朗诵时出现的错误, 或者写下自己觉得更好的朗读方式, 等一位同学读完之后对他作出修正和补充。最后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上台口述小说情节。如果口述的同学能够附带动作表演, 我们后面给予他鼓励好不好?”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特点的掌握并能完全地各抒己见,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辩论赛, 正方赞成贾里的做法, 反方反对贾里的做法, 同时, 评委也由同学来担任。这样就创造了一堂参与性的高效课堂。
随着小组合作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 学生在倾听能力上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实现。教育改革新时代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 相应作出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诚如前文所述, 教师务必要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丰富课堂活动、趁势挖掘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培养有效倾听的能力, 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课堂模式。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 篇2
这么多年来,合作学习非常流行,但是普遍存在着三个毛病:形式化、表扬化和平庸化。要改变这三大根深蒂固的毛病,你光讲什么教学原则、教学理念那是空的,你不化到细节中去是没有用的。那哪些细节特别重要呢?
细节1:从同桌合作开始培养合作。
同伴两个人之间怎么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合作,习惯了以后再过渡到四五个人、五六个人的小组合作。
细节2:四个前提条件准备好。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几个前提
条件:
第一,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前要有起码的阅读了解。
第二,在合作前先让学生有自主的思考。
第三,激发学生合作的需求。
第四,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细节3:定期轮换分组方式。
关于分组,比较流行的是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我们的策略是定期轮换。
细节4:小组分工要明确。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小组合作中谁做主持人,谁做记录员,谁做监督员,监督员类似于学习小组中的纪委,还有谁代表小组发言。代表发言之后谁来补台做补充性的发言等等。
细节5:“弱者”先说。
我们推荐“弱者”先说,爱表达、爱说话的学生再做概括或者做总结。这是我们的规则。小组合作学习
细节6: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底线。
细节8:评价、反馈不能少。
老师评价和反馈,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就越好。另外,还可以有小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
细节9:增加组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比如,让后一组对对前一小组的发言先做一番评价或补充提问,这样组际之间有了交集、有了互动。
细节10:用好差异资源。
让好的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展示,介绍他们是怎么合作。或者让他们加入不好的小组,让学生指导学生、小组来指导小组。
细节11:把一个小组的亮点和资源变成所有小组共享的亮点和资源。
不要做沉默的巡视者。
细节12: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像语文,就特地要求学生在其他同学朗读时,听重音、停顿、咬字准不准,是不是多了字、漏了字都要认认真真。
细节13:体现年段的特征。
避免常见的以低段的方式从事高段的学习。
细节14:体现学科知识的特性。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已逐渐被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引入英语课堂,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给英语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交际与创新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较大的提高。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一些英语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本文针对实际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索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1.学生的合作浮于表面
一位教师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中的Section B的第二课时。在拓展运用环节,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假设你是一名工程师,你怎样建设城市?教师在屏幕上呈现出了许多生僻的单词:高架桥、摩天大楼等,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并没讨论起来,气氛非常沉闷,汇报时自然说不出什么,效果并不理想。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把握得不够到位,这位教师起初设计活动时既想体现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能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但是在教学设计时,他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引导不当,导致活动效果不佳,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另外,学生如果对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准备不充分,活动之前没有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也会导致学生在讨论时无话可说。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但是成绩优秀,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而另外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于一切语言活动都漠不关心。
【反思】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做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不少教师往往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少数优秀学生在教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很强;而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不敢发言,生怕别人讥笑,于是干脆充当“看客”。要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教师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关心学困生的表现。
3.小组合作机制不完善,分工不明确
在教学中,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合作流于形式,出现“冷场”现象。
【反思】在有些合作学习分组时没有考虑到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个体差异以及均衡搭配,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没有采取轮换。因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的“常任”报告员,上课时有些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地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担任报告员角色,因此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二、对策和方案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完成任务时,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富有成效。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重视小组的优化组合
(1)对各组内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
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应精心巧妙地编排学生座位,力求使每个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每组最好都安排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2)合理组合小组成员,用心照顾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新課程要求英语教学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因此,要求教师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除了关注学优生的成长之外,还要把帮助学困生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重视给不善言谈的学生机会,给他们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忠实伙伴”,而不是课堂教学中的“陪嫁”。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评价方面也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照顾。
3.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活动制订规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4.运用多维评价形式,促进合作学习
如果一个老师只成功地确定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理地划分了合作小组,并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而没有及时地做出评价,那很可能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丧失兴趣,不再有积极性。教师适时、多维的期待与评价对参加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合理设计教学任务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学习互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在个人自主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而设计的,对于那些没有思维容量,毫无合作价值,学生完全能自主解决的简单问题,不宜“兴师动众”来采用小组学习互动的方式。同样,如果课堂教学中多次出现学生小组互动形式,反而会造成“乱”的感觉。
6.加强了对学生课前合作学习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经常会出现如下现象:学生对问题了解不深,交流浮于表面,或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说起。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前没有思考问题,或者独立思考能力弱。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后,在小组学习中才有话可说,才能避免从众心理。这样也可以给那些不爱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因此,提倡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可以为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以便他们的合作更深入、更透彻、更有效。
总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合作形式,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促学、在合作中比学、在合作中乐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交流和表达的机会,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 篇4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
1.语文课堂讨论的内涵。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 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 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可以全班进行, 也可分大组进行。它从拉丁文“seminarium”而来, 原意为“苗圃”、“发祥地”, 后转意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研讨学术。17世纪开始, 在西欧的一些大学的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 具有专题研讨的性质。到了20世纪, 课堂讨论的某些因素, 在中学高年级的一些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中国在高等学校和中学高年级某些学科的理论探讨中用得较多。
语文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教学目标, 在师生共同探讨语文问题过程中,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提出问题, 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思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看法, 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促使其在讨论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课堂讨论的积极意义。就语文课堂教 学而言, 课堂讨论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首先, 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 课堂讨论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得到提高, 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 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次, 课堂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成为知识的共创者。在讨论中, 就倾听他人的意见而言, 因为讨论的进行以及不同的研究线索的推演是不可预测的, 教师和学生要共同承担起小组成员获得知识的责任, 认真讨论, 证实或反驳有关观点, 在讨论中学生便自然地成了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二、当前语文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为了有“小组合作”环节而设的课 堂讨论。
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因此相应的教学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形式, 而教学形式又具有反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当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反之, 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影响学习效果。如一位老师在上《金色花》时, 前期的环节设计很合理:《妈妈的吻》导入, 然后是“检查预习”, 接着出示“读诗技巧———把握情感、确定语速、确定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堂进行到一半时, PPT出示:小组诵读竞赛。这时, 教师说:“小组讨论朗读技巧三分钟。”三分钟之后, 教师也没让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马上进入“小组朗读竞赛”, 一组一组地进行, 六个小组读完后, 教师只是说了句“第三小组最好”就进入了最后的环节。那么, 在本节课中, 小组赛读的目的是什么?第三小组为什么最好?其他小组还需要注意什么……教师在备课时, 要对教学进行预设, 而不是突然想起要有个“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而“临时起意”。
2.将课堂讨论演变成课堂表演。
语文学科更多时候是一门语言学科, 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引领学生从上下文中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理清作者的思路, 观察和描述客观事物, 欣赏诗文形象等, 这可以凭借学法指导或者具体示范来传达。
例如, 一位老师上《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空间顺序说明文。教师引导学生按空间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并对照“研讨与练习”中的示意图描绘故宫博物院。教师的课堂流程如下:
一、检查预习:
1.齐读字音;2.齐读佳句。
二、PPT出示:
1.导游诗一首;
2.紫禁城的图片及“紫禁”的解释;
3.紫禁城的全景图片。
三、故宫简介:
1.结合预习案, 介绍故宫;
2.出示故宫示意图 (组内检查预习案) ;
3.小组展示。
四、合作探究:
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重点解说了故宫的哪一处景点?为什么?
五、写故宫导游词。
在程序来看, 第四环节是他的教学重点, 也利用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来完成这个教学重点。但是实际上,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 每个组找一个细节, 细细研读, 精心表演:第一组, 大处落笔, 演说的是全景;第二组, 关注细节, 分析了“龙”、“凤”;第三组, 形式丰富, 唱着《北京欢迎你》, 关注了更细微的“小兽”……可以说每一组尽其所能去分析文本, 又是唱又是跳, 很热闹, 可是这样的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学生没有得到新知, 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
3.课堂教学中给予“讨论”的时间把 握不够。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 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是每个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陋室铭》, “导入”与“检查预习”环节扣得非常紧密, 到了“整体感知”环节, 教师抛出问题:“请有感情地吟诵这篇铭文, 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 从字里行间去挖掘作者的情感, 找出了作者“乐观豪放、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等性格, 这时距下课也就剩下十分钟。但接下来还有“深入探究———陋?不陋?”“课外延伸———《士子情怀》”等。而所有这些内容在最后十分钟内仓促解决。
可见, 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 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 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 造成时间的浪费, 使得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根本没有达到讨论的效果。
4.对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及时或是形 式太单一。
语文课程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的课堂讨论结果进行及时到位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讨论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 结论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其二, 与教师预设的部分一致;其三, 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不一致。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评价呈现出三种现象:第一类是统统加以无原则的肯定, 没有指出对在哪里, 精彩在哪里, 也没有指出错在哪里,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第二类是让小组按次序汇报讨论结果, 不加任何评论或是在下课时让科代表给每个发言的小组加分;第三类是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变为小组之间的辩论。教师评价的方法更是单一, 仅仅就是小组加分制, 而且当堂课并没有给小组亮出小组得分。例如在上文所提到的《金色花》一课中, 教师仅用一句“第三组最好”的评价加以概括, 没发挥出“课堂讨论”的真正价值。
三、有效的课堂讨论的方法和策略
1.有关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是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识的基本要素, 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在语文学科中则指语言学中的相关术语、文学理论的有关知识点、文章学的有关知识的必须要素等。
在实际教学中, 这类事关事实存在状态的知识, 只需回答知不知即可, 课堂上如果有学生不知道,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而无需讨论。比如,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告诉了学生“朗读的技巧”, 那么后来的“讨论朗读技巧”就不必了。
2.根据课堂生成情况, 教师可以适时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通过巡视、督导学生发言和倾听, 掌握议论的进展及质量, 适当地引导和矫正, 补充信息供讨论的深入和转折。此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更能发挥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上《愚公移山》一文中, 讲到愚公用他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赢得了后人的青睐。学生们就提出:举家搬迁就行了, 至于牺牲后人的幸福吗?这一问题我没有给出我所认为的答案, 而是和学生们就此形成正反两组进行讨论, 继而又上升到了辩论。从辩论中我发现, 学生积极地突破前人的思维, 从另一个层面创造了新东西, 这无疑是一种新的进步和成功。
3.教师在备课时, 更应该注重学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 悉心研究, 知之准, 识之深, 才能教在点子上, 教出好效果。
教师在课堂讨论的问题预设上必须事先把握学生讨论需要的时间、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得出的结论, 并预设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适时的点评与调控奠定基础。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与文本的实情, 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度, 讨论所需的时间以及要呈现的讨论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问题讨论的无效和低效。
4.教师应给予讨论结果, 及时恰当地评价。评价的目标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全面优化其语文素养。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 对回答正确的要充分肯定;对部分正确的观点, 要及时评价并告诉学生怎样分析才能答得更完整;对完全错误的观点, 要和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 使其他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避免重蹈覆辙, 鼓励学生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结论多元化的问题, 应表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特别简捷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全面反映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及水平。
除此以外,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量使讨论更加具体化、情景化、生活化、情感化, 使课堂讨论能真正有效进行。
四、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责任。只有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 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意义, 才能使课堂讨论真正有意义。作为教师, 必须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与即时的教学实施中, 理清知识的属性, 从教学内容出发, 把问题回归具体的教学情境, 正确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 使课堂讨论真正发挥它的有效性。
摘要:在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大环境下, 我们也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引入, 并提出了“检查预习——合作讨论——教师精讲——学习反馈”四步教学法。因此, 课堂讨论的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讨论已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目前一些低效的“讨论”课也不断地显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本文把课堂讨论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环节,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从语文课堂教学出发, 结合当前语文课堂讨论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探讨如何从关注学生的“学”出发, 使课堂讨论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有效作用,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 篇5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成了老师们共同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1、要明确目标。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我们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组织与帮助,小组的合作学习会变得十分盲目,并呈现散漫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语文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没有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不会有更高的发展。因此,在制定小组学习目的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科学地制定语文基础训练目标与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
2、可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共同选择喜欢学习的内容,然后在小组里互相师生交流。如教学《棉花姑娘》一课,由于本课的自然段语言结构形式基本相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后,不必按顺序从开始讲读到最后,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其中的一节,按一定的学习目的自学后再在小组里交流。
3、要善于把握时机。要使合作学习取得最大的效益,善于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非常重要。就拿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让小组讨论学习都有最好的效果。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与热情;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一般来说,下列情形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第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第二,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第三,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小组学习更有效。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
农村教学条件有限,受多种因素制约,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无论是英语知识积累还是英语语言表达技能相对都较差,所以教育界一直在研究如何有效的提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由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运产生。该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主张课堂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效果显著,对此,本文进行了相关论述。
一、小组合作学习特征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依照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性格倾向将他们分成若干的小组,然后由小组成员彼此进行合作学习,在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互相指导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任务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内容,最终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式,它的产生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重新完善了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来进行成员之间的合作,最终积极发挥群体功能,同时在群体效能中提高并完善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建立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本文以“Will people have robots?”这篇英语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研究内容如下:
1.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就是科学分组。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时进行成员调整。4-6人一组,每月进行一次定期调整,加强学生彼此交流,同时引导学生组间进行交流、合作和竞争。小组建立之后选出组织能力较好的小组长,对其进行培训与指导。
2.教师组织和指导
分组之后,教师对小组进行组织和指导,对不同的小组设立不同的课前预习任务。一组重点课前预习“there be”句型,二组重点预习“will/shall”引导的一般将来时,三组重点预习“in和after”+时间的将来时句型等等。教师布置完预习任务后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找,然后让学生们找出不理解的句子结构,做好记录。
3.小组自学
学生们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然后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来熟悉课文,简单掌握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对英语单词重点把握。然后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好相关记录。
4.组内讨论
在课上,教师首先给予学生们组内讨论时间,由所有小组进行自主讨论,讨论内容包括自学过程、课文内容以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由学生互相进行学习和指导。
5.组间交流
学生们可以进行组间相互交流,包括朗诵“future”、“prediction”、“robot”等单词。此外还可以进行相互对话,探讨“Will people use money in 100 years?”等话题,自学效果较好的同学可以对一般将来时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结构进行交流和讨论。
6.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组内互评、组间评价,然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对学生标记的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述,最后进行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优秀小组进行奖励。可以设立每周的优秀小组冠军。
三、小组合作学习作用探讨
1.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智力上的成就是一个人得以成功的主要前提,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我国农村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由于长期闭塞,初中生的课堂性格相对比较消极。作为一种语言交流方式,英语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彼此之间交流,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不断加强农村初中生之间的交流,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流方法,不仅对形成初中生良好的学习性格帮助极大,同时也可以联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彼此的亲近感。
2.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初中时期学生们的学习差异会逐渐凸显,其英语学习水平自然也会形成差别,就我国目前的农村英语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很多初中生难以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教学速度,从而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融入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Will people have robots?”时,学生们可以分设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对话,通过小组训练来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性,从而令学生学习到“There be”句型的一般将来时等知识,并用英语对未来进行相关预测,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用英语表达自己,进行阅读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还能不断进行思考,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意义重大。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过程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课堂英语教学模式调整的成功措施,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多为教师主导型的教学,学生大多是被动的听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比较刻板,但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后,不仅调整了课堂教学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合作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可以互相帮助,各抒己见,对初中生团队意识的建立具有较大的意义。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大班化授课的局限性,真正使使英语成为语言交流工具,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开发了初中生的思维,提高了初中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英语学习能力。
四、结语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后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水平。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该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组织课堂的新形式,对学习效果的提升意义重大,今后,相关教育部门应该不断完善该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萍.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J]. 引文版:教育科学, 2015(19):231-231.
[2]朱奕瑾.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有效性分析[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4(12):140-140.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 篇7
2011年8月新任陈校长到我校后, 积极倡导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的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的五学课堂模式。笔者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 以及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学情实际, 对灵活采用“五学模式”进行了课堂实践探究。现就一年多教学实践的效果作一回顾。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从学情分析, 五学模式具有可行性。
本人现在所任教的九年级 (7) 、 (8) 班的学生, 多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子女。因父母们整日为生计而忙活, 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 又因父母们文化素质不高, 不懂得如何配合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 对孩子课后的学习、作业完成、督促巩固学习的家庭配合工作几乎为零。而英语学习, 如果只把学习的效果全寄希望于课上45分钟, 而忽视课外的巩固落实, 无异于异想天开。因此, 针对我任教的九年级两个班学生大多数连26个字母认读、48个国际音标掌握、单词拼读技巧、读音技能还非常欠缺的现状, 开展小组协作学习, 合作互动, 师徒结对, 生教生, 生生互助, 互帮互教, 十分需要, 非常必要。
2.学得效果分析, 五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英语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 都可以在协作、互动、帮扶的过程中得到自身能力的认可和检测, 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学习, 在更好地增强努力学好英语的信念的同时, 也潜意识地促进学生“追求成功”。这和我校的办学宗旨和理念是相呼应的。例如, 在进行九年 级上册Unit 2 Loving OurPlanet Topic 2 All these problems arevery serious!教学的时候, 我布置各个小组分别出一份有关environmental problems的手抄报, 在话题结束后分别请小组最佳代表, 以“I’m a tree;I’m water;I’m air;I’m the earth…”陈述不同角色因为pollutions引起的problem, difficulty, 延伸对人类的suggestions.这样合作互动的语言活动, 可以把较为广泛、抽象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具体化、拟人化,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 让英语知识走进生活里, 进行“用英语”的实践。在活动中, 成绩差点的学生在手抄报制图、排版、设计上大显身手, 才艺大show, 为他们小组优秀代表的report尽一份力!也为他们学习小组课内成绩的获得添砖加瓦, 为小组的出色表现出工献力。这种活动明显的结果就是对英语学习能树立信心———让学困生意识到:“我也是有用的人才。”“虽然我英语成绩差点, 但我绘画还不错哦, 再用功点, 成绩上我也会赶上小组内的优秀学生, 一旦赶上, 我还比他全面咧!”一旦有这样的心态, 有这样的努力劲头, 我想学好英语就没有不可能了!
3.从课程改革角度上说, 五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教师负担具有必要性。
英语教学任务繁重, 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成绩差, 这是每一位英语老师都经常抱怨的。有时, 为了帮助一名学困生, 英语教师要殚精竭虑, 花费万般辛苦, 效果却差强人意。那么, 为何不能在班级里找到一群责任心强、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来充当“小老师”呢?在教同班同学的过程中, 既能督促落实她 (他) 的学习效果, 又能在教她 (他) 的过程中扎实自己所学, 还会帮老师减轻辅导学困生的压力, 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而且, 英语学困生在接受帮扶的过程中, 和小老师之间没有明显的上下距离感, 因为小老师和自己的年龄一样, 这样就不会自卑, 就不会害怕赶不上, 有问题就能轻松自然提问、沟通。有一次上九年级Unit 2 Topic 3 Section C部分时, 因为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课, 教学的语言目标和短语知识不多, 所以我就请科代表充当小老师, 在讲台前上课。我呢, 坐在教室后面当起了“师爷”, 碰到需要帮助解释的再插入补充, 这样的课堂无压力、轻松, 生生间、师生间沟通多, 方法交流多, 学生学起来不难, 老师教起来轻松。这样的课堂, 以学导教, 教学相长, 学生动起来了, 英语课堂活起来了, 教学效果好就自然而然了。
二、在五学模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标的设定要因人而异, 教师要做好备学生工作, 做好学情分析。
目标导学的目标设定, 要真正做好“导引”的作用。做好指导指引学生的课前预习, 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明白下一节课要学多少东西, 要掌握什么。学习小组的小老师、小师傅在课前要先达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 胜任了才能上岗当“师傅”。对组内的徒弟, 小师傅要指导他们如何预习, 预习什么, 课前先会什么, 会多少。张三要掌握什么, 李四要记多少, 基本按英语老师备学情后提供的导学任务材料, 在他们可控范围内, 有信心学习能力下参与学习活动。
2.在小组合作的课内语言活动中, 及时渗入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同时, 奖惩分明, 督促落实。
在教学活动中, 加入竞争机制, 引领小组合作学习, 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英语语言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 是英语老师在备课时要时时考虑的重要问题。只有尽力让学生在课堂英语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充实了, 感到快乐了, 学有所获, 学习才轻松, 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觉性才会有, 所谓的水到渠成便是如此。英语老师成为英语课堂里优秀的“导者”, 引导、指导学生畅游在语言学习的快乐海洋里。每一节英语课尽力是“我要学英语 (I Want) ”而不是“要我学英语 (want me) ”, 这样学生提高英语成绩就不再是难事了!
当然, 合作学习的过程持续性长, 每一天, 每一周, 每一月, 每一学期的学习任务落实得好坏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 落实才是真本事, 实干才是硬道理!因此, 在每星期的周五结束一周教学任务后, 我都会集中各个学习小组长, 召开反馈本周检测、落实学习情况的报告会,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 在每周三还不定期抽查小组内组员的英语学习情况, 来考核该小组小师傅的指导帮助效果, 或开会解决在本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学习任务落实效果好的小师傅予以奖励, 不足的指导勉励, 差的更换。这样,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狭路相逢”的紧张意识, 又有“能者成师”的成功驱动, 学习的热情会不断高涨。
总之, 在信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 固步自封, 封闭的自我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协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英语学习在加强合作, 在相互帮助的互动中, 突出了语言的运用, 重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言能力的获得, 使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协调和相互竞争的品质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 解决了个别差异, 缩小了两极分化, 有效地推进了英语课程改革, 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能力。
摘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探究学习、任务型学习, 这四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可以相辅相成, 灵活有选择地处理使用。可以是协作型的任务学习, 自主型的探究学习, 也可以是合作型的互动探究型学习。合作学习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成为学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建立小组共同参与、合作协同学习是我国教学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学习,互动,合作,在用中学,为学而用,为用而学
参考文献
[1]中学生英语 (高中版) .2012.7-8
[2]英语新课程标准.2012
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篇8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深层原因
1. 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 致使合作学
习小组成了回答问题小组或讨论问题小组, 作用单一化, 出现了“课上不合作, 课下无合作”的状态, 合作学习成了点缀和形式。
2. 分组不科学或对合作学习小组的使用管理不规范, 使学生无法合作。
如学生整体基础差的班级按四人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组建, 组内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差异较大, 组建这种合作学习小组的优势是有利于落实“兵教兵”策略, 缺点是很难有效地进行合作讨论, 如果老师把这种学习小组主要用于合作讨论, 学生就无法开展有效的合作,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就成了必然。
3. 合作学习时机把握不准。
一是合作学习应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 有的老师将题目投放后就直接要求小组开展讨论, 这与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方式相违背,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后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讨论时合作不起来非常正常。二是合作学习的内容应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状况相近, 过于简单的题目没有合作讨论的价值, 过于难的问题学生也无法讨论, 所以在开展合作学习时要准确把握时机, 合作讨论点要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到。
4. 管理不到位, 学生学习秩序混乱, 不能有效解决课堂“活”与“乱”的问题。
5. 竞争机制不强, 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明确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
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学、教、研、展、竞、管。
1.“学”即“先学”。
教师提出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进行学前指导, 出示学案或导学思考题, 规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先学”是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深入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作铺垫, 合作学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流于形式。
2.“展”即展示、交流。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 组织组内成员以小组为合作平台, 对“先学”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 以达到汇报成果、开阔思路、暴露问题的目的。对展示、交流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组内可采取“兵教兵”和共同研讨的形式解决,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教师或者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展”即可以在组内进行, 也可以在异组之间进行。异组展示时一般每组由一名代表展示组内探究成果, 其他组提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 共同研讨、激活思维、碰撞观点、生成新知。
3.“研”即研讨、探究。
“研”也是在“先学”之后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 它是指组内成员针对同一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共同探讨问题的真相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 互相启发, 达到优势互补, 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研”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组内针对同一问题的探索, 二是异组针对同一问题的研讨。不论同组间的探究还是异组间的研讨, 都是建立在“先学”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活动。从“研”内容看, 适合“研”的内容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状况, 有一定的综合性或者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非常容易和非常难的题目都没有研讨和探究的价值。
4.“教”即“兵教兵”。
“兵教兵”是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等名校成功经验的精华部分, 它是在“先学”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 既可以体现在课堂上, 也可以体现在课后。课堂上的“兵教兵”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 由组长主持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课后的“兵教兵”, 主要是采取组内结队帮扶的形式, 让学习优秀的学生一对一或一托N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以实现小组的整体提高。事实证明:“兵教兵”不单能解决学困生的问题, 起到组内成员整体提高的作用, 也能促进优秀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 使优秀生自己在学习上有紧迫感, 同时还能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 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团队的团结。
5.“竞”即组内或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教师要善于利用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和集体荣誉感强的心理特征, 引入竞争机制,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同一小组内的个体或不同的小组展开竞争, 以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水平, 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再由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促进全班整体目标的达成的目的。
6.“管”即管理。
有两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层面是合作学习小组长对本小组成员的一种管理:督促同学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进行展示交流、合作讨论、落实课内外“兵教兵”策略, 组织组内学习活动, 履行自己的管理责任。第二层面是教师对合作学习小组长和合作学习小组的管理、评价、激励和调控。一是任课教师对合作学习小组自主学习的课堂纪律、合作学习讨论的真假程度、组内成员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及时进行量化、评价和监督。二是对各小组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和量化。三是对各小组的表现每节一量化、每天一小结、每周一评价、每月一表彰, 对组内进步快的个体、合作好的小组、组织能力强的小组长等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表彰奖励, 提高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开发个体和小组的潜能。四是对小组课外合作进行指导, 发挥课外合作的作用。
三、灵活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1. 异质合作学习小组。
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智力状况、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别、个性特征、班内学生总人数等方面综合分析、调配, 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有利合作”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个学习小组均由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三部分组成, 人数4—10人不等, 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是常见的一种分组方式, 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小组合作均可采用。这种小组的最大优势是有利于落实“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策略, 但由于小组个体差异较大, 不利于同组研讨。
2. 同质合作学习小组。
同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不同, 它是先把学生按照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智力状况、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大类。每一类再按照“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有利合作”的原则分为几个合作学习小组, 这样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中每一类都有几个情况相同的竞争小组。这种分组方式优点在于同一类学习小组中学生学习基础、最近发展区状况相同, 同一类不同合作学习小组可以进行公平竞争, 非常适合开展分层自主学习、组内研讨、展示交流等合作学习活动, 但由于同一组个体水平相近, 不利于落实“兵教兵”策略。
3. 同趣合作学习小组。
同趣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看个体是否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 只要具备相同的兴趣爱好就可以组建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同趣合作学习小组又可分为同趣异质兴趣合作学习小组和同趣同质兴趣合作学习小组两种。它的最大特点是组内个体的兴趣相同、所以可以作为课外探究性学习小组和兴趣学习小组使用。
不同形式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到底采取哪一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建方式能有效地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做出安排。如课堂要侧重学生互帮互学就可以采取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 课堂要侧重研讨就可以采取同质合作小组的组建方式。当然一堂课中也可以两种学习小组分段使用, 还可以充分发挥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优势, 组内组织落实“兵教兵”策略, 异组之间多进行研讨、交流, 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四、准确定位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实施合作学习时, 教师起到的是组织、准备、评价、激励和调控的作用。
1. 灵活组建学习小组, 认真抓好小组长培训。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可根据期待小组应发挥的作用决定采取哪一种形式组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长是“助教”, 起到的作用:一是组织小组个体自主学习, 二是维持小组学习合作的纪律和秩序, 三是组织组内展示和交流, 四是以小老师的身份落实“兵教兵”策略, 组织开展学习帮扶活动, 五是安排异组交流或课堂发言, 六是组织组内课下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小组长是关键因素, 所以, 作为教师必须选好小组长, 认真抓好小组长的业务培训, 明确小组长的职责, 落实好小组长的管理责任, 从组织上保障合作学习“课上真合作、课下有合作”。
2. 深入分析学情, 精心设计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案为载体的学习活动, 学案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作为任课教师, 课前在深入挖掘教材、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而进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要深入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情, 根据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最近发展区的状况, 分层制定目标, 精心设计导学思考题、训练题和合作讨论点, 认真组织编写学案, 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3. 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如何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 这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竞争机制, 把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纳入量化考核, 做到一节一量化、一天一小结、一周一考核、一月一表彰, 通过评选各阶段先进合作学习小组、模范小组长、十佳“小师傅”、优秀帮扶队子、进步之星、希望标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从量化积分、成功体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层面进行激励, 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享受团队合作学习的乐趣, 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树立自信、挖掘潜能。
4. 调控课堂纪律、解决合作学习中“活”与“乱”的问题。
有的老师说:合作学习一统就死, 一放就乱。笔者认为,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主要是教师没有对课堂纪律做有效的调控。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遵守纪律、合作讨论环节不认真讨论的个体和小组, 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及时制止、及时量化, 调动小组集体管理个体的积极性, 让不守纪律的行为没有市场, 让合作课堂活而不乱。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9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优势
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在学习任务下达后, 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第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自学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传统课堂上, 授课方式过于呆板, 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合作学习教学中,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 在一边旁听 (观) 、指导、帮助或纠正, 学习气氛显得更轻松, 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彼此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从而促成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进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 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 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习环境更为宽松, 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 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动手实践, 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 提高了学习兴趣, 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与搭配
理想的小组人数是4~6人。因为小组工作的目的之一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意见,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如果人数较多, 时间有限, 那么学生发言的机会就会减少,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人数过少, 又会减少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因此, 为了让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又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小组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6人最合理。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 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 使各小组的学优生、中等生、学差生合理搭配, 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与问题设计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如果每个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完成, 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投机”心理, 认为我不动脑筋也没关系, 反正有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依赖心理, 丧失独立思维的能力。
有的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实际上简单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太难的问题, 学生完成不了, 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问题难易要适度。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布局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思维活动, 要想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应该把独立思考作为合作学习的前提。有的教师为了表示讨论得“热烈”, 一开始就要求发言、讨论, 好像自己的学生成绩好、素质好, 不需要思考, 照样合作交流得“很顺利”、“很成功”。其实, 这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 只能说是毫无意义的学习形式。
教师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首先, 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进行讨论与交流, 使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审视、评判自己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 从而感受集体智慧、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优势。其次, 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思维能力弱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发现其中的问题, 并且有所感悟, 找到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解决方法。同时, 也要让那些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从中能提出多个问题, 或对某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和途径。这样, 确保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障
小组学习时, 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创建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后, 不去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等其他同学得出答案;有的小组可能没有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这就有待于教师去指导, 但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讨论结果是否有可取之处, 只要不符合标准答案, 就全部给予否定。这样, 不看过程只看结论, 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这也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 篇10
一、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时机不恰当
小组合作讨论是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许多教师往往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时没有把握时机, 而在不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不明智的。小组讨论应当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并巩固教学成果。有的教师在不恰当的时机选择了分组讨论, 如果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课程内容, 就让学生进行讨论, 而学生连要讨论什么都不知道,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分组讨论, 不但影响分组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学习也没有什么作用。
2.成员分配不合理
教师应对学生的特长及特点进行分析并分组织合作学习。比如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将学生分成小组若干, 原则上要保证各小组的综合能力及水平是旗鼓相当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发挥各自的特长, 保证他们“都有事干”。但是, 有许多教师总是随意地进行分组, 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特长等, 这样就导致了各小组的水平、综合实力不相等, 双方实力相差大, 容易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
3.分工不明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要分工明确, 确认任务和讨论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分工合作的效率。可是, 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 小组就成了一盘散沙, 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也就没有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把握分组时机
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时机选择很重要, 学生思考问题需要独立的空间, 教师就要充分给予学生这个空间。对需要通过讨论来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去思考, 通过小组讨论和相互学习, 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还要通过自主探索学习, 而自主探索学习则是合作学习的保证和前提。合作学习一旦离开自主探索学习的这个前提, 则合作学习就不能落到实处, 故而, 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 还要给以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同时还要创造学生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有自己的观念及理解, 并在与人交流中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 这才能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用性。例如, 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时, 把“正方形可以化成哪种图形?”这个问题丢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得到很多方法, 如“把正方形转化成两个长方形”等, 有意识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合理分组, 明确分工
将班上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小组, 并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且小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特长, 例如, 一个4人小组, 其中A同学计算能力强, B同学语言能力能, C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强, D同学领导能力好, 而其他小组也应该组成类似小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并通过组与组的之间的比试, 让学生能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 在给他们进行了分组后, 一定要明确的分工, 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应担任一种角色, 如:医生、病人、护士等, 并且这些角色都让学生轮流扮演, 以此增加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认识日历的时候, 小组内就应该有儿童、家长、老师等。学生的分工要明确。例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在教室开一个大型超市, 里面有防损员、经理、收银员、营业员等。
3.教师参与指导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不应站在讲台中央, 而是应该走到学生中去, 对他们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 并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对出现的情况予以指导或者更正。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没有效果是和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教师可组织一些竞赛活动, 通过小组竞赛,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及体会小组之间的真挚情感, 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 篇11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习兴趣
一、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小学阶段学生刚刚系统地接受英语教育,很多学生存在陌生感,有时甚至面对考试无从下手,根本不知道如何考试,更谈不上学习方法了,而教师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英语思想,使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的突兀,很难对英语产生兴趣,且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游戏教学,更多的时候教师想通过硬性的检测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种方法可能让学生产生对英语的抵触心理。
2.缺乏竞争机制
小学生对于成绩不够重视,而在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不能激起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不管考试考了多少分,在学生的心里都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今素质教育的兴起,学生的成绩也不会进行公布,学生之间缺乏明显的对比,也并不能感觉到自己在英语这门课上的薄弱,故很多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提不上去,基础较差,在进入初中高中更加系统的英语学习时显得十分吃力。
二、小组合作的优点
1.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学习的方式给了学生很大的新鲜感,学生不再只是面对教师的“侃侃而谈”,而是加入集体的讨论中去,通过自己的讨论学习来真正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各式各样的游戏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2.提高各方面能力
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通过自由讨论得到一些新的收获,同时在教师组织的小组比拼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合作,通过集体的力量赢得游戏,也增强了团结合作能力和竞争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日后学生走向社会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了当今教育教学很多的启示,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还应继续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机会。
参考文献:
[1]杨富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师,2010(9).
[2]张光明,彭石玉,周俊.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作者单位 江西省进贤县长山中心小学)
怎样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 篇12
一、课堂上出现虚假繁荣
在某些数学教学课堂上出现的有些问题本身非常简单, 学生个人的力量就能解决, 有些问题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答案, 不必统一。但为了营造浓烈的气氛, 体现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和精神, 有些教师却不顾具体情况, 只追求那种表面的合作现象, 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 却是虚假的繁荣景象。比如有一位老师提出大家用自己的一句话来赞美老师时, 学生立即纷纷举手, 而教师却置这种实际于不顾, 让大家前后自由组合讨论。学生都会了还讨论干什么?用自己的一句话, 当然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还要什么讨论?
二、教师成了旁观者
经常看到, 学生讨论时教师站在讲台上, 或站在教室的一角, 嘴角挂着一丝笑容, 得意地看着学生, 其实这时教师已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外, 把自己当作旁观的人, 这与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合作者相违背的。
三、学生没了交流时间
课堂上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教学, 有可能提出比较多或比较难的问题与学习要求, 就要留给小组学习和讨论充足的时间。如果时间给得少, 学生不是没交流完, 就是意犹未尽。这样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与诚挚的情感体验。那就属于形式过程了。
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呢?
一、合理进行分组,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 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学
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考量, 适当运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通常为四至六人为一小组。组建好的合作小组间应力求均衡, 无明显差异, 这样, 缩小了组际之间的差别, 便于小组间的竞争, 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2. 组内成员应各尽其职。
俗语有云:,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没有小组长合理正确的组织与指挥, 合作小组只是虚有其表, 组内小组成员随意行动, 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合作, 因此, 如何选出一个小组长特别重要。一般确定智力高, 口头表达能力好, 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 也可以采用轮换小组长的方法, 又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更多发孩子得到均衡的发展。当然, 别的小组成员也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二、把握合作时机,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 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 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 而应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突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自然地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师事前让学生准备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这些纸片拼成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学生这时就产生了相互合作的愿望, 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们了解了几种不同的拼法、不同长方形的长与宽不同, 可面积是不变的, 就因势利导地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 而通过个人努力却无法解决;或者当学习任务庞大, 需要分工合作时, 可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中, 要求同学们统计录象中一段路口机动车流量情况, 这就需要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让学生们有的当记录员, 有的数小汽车, 有的数大客车, 有的数货车, 有的数吉普车, 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因此, 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 设置一定的障碍, 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提高合作的最大效率。
3. 当学生的思路狭窄, 需要相互交流得到启发的时候;
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 让学生说出12-9的算理, 有的学生就面露难色, 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最后得出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算法。如: (1) 12-2-7=3; (2) 10-9+2=3;……由此可见, 教学中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选择当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指导,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 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应根据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加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协同发展, 尤其培养了“团结合作”这一未来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良好品质。然而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 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甚至无法合作学习, 因此, 应指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如:如何学习任务的分配;同伴间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开展讨论与交流;如何协调意见分歧并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
四、进行科学评价,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小组成员的评价, 要体现“人人得到发展”的理念。要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对学生个体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 当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单元测试等有进步时, 应给予赞扬和鼓励, 从而由个体带动小组团体的进步。
总之, 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但是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能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认真地思考和关注, 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协调点拨作用, 就一定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 发展能力, 从而真正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摘要:合作学习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当中, 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不仅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本文通过合理进行分组、把握合作时机、加强教师指导、进行科学评价四方面加以阐述、从而使我们的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发挥最大的效力。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推荐阅读:
有效的小组合作策略07-10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09-29
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05-09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0-30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20
怎样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更有效07-17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10-04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10-07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05-22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