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有效性

2024-06-09

小组有效性(共12篇)

小组有效性 篇1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当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 优势互补, 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我们积极探索研究, 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工

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4人或6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让不同特质, 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 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 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角色分工不能长期固定, 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另外, 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 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 次数过多后, 就会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 所以合作小组考虑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 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有效进行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 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讨论, 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 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

例如, 在“推断题复习课”上, 小组成员分别分配到了推断题的“题眼”,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性质、用途, 以及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反应的现象等, 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如果学生在理解任务的某处存在困难, 在询问教师之前, 可先通过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意见。因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 合作小组同组获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 各小组之间再相互交流讨论、评价, 使思维产生碰撞, 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三、把握恰当的合作学习契机, 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 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不能随意地进行。

1.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掌握, 在这些地方进行小组合作, 有利于帮助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燃烧与灭火”一节中,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 尽可能让学生到现实世界中亲自观察, 体验事物的变化过程。对燃烧的产生和灭火,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对一系列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动手探究, 例如试一试水和酒精, 哪种物质能被点燃;试一试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的难易;尝试熄灭蜡烛火焰的种种方法, 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启发大家自己想一想, 这些条件是满足一个、满足两个还是缺一不可。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组间交流, 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 在思维混乱、模糊不清处。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混乱、思维不清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 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一节中, 教师提出问题:复分解反应定义是什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用学过离子的结合能否解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引导学生先独自思考, 随之组内展开讨论, 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 再组与组间交流、辩论, 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 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到各组巡视, 听取同学的讨论, 引导合作, 使讨论步步深入。各小组讨论后, 教师组织各小组组长汇报交流, 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 学生正确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定义是什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这样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 在教学的探究学习活动处。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时进行小组合作,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了化学变化, 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鸡蛋浸入食醋中有何现象?分组写出实验报告”。要求描述合理, 实验报告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上交的作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做得很认真, 在自制的报告纸上, 学生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尽情地发挥和联想, 有的加了插图, 有的还配了花边, 真可谓图文并茂。同学们的设计和创造是我事先无法估计的。小组合作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放飞了生命的翅膀。

四、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可以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可以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了解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讨论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可以在活动后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 提高总结和反思能力。教师通过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总而言之,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 它的优点很多: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价, 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改进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对学生一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今后我们要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与提升,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在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具有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知识的建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小组分组的方法、小组学习中的有效讨论及在小组内如何有效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小组分工,优化,组合,互动,评价

参考文献

[1]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 (6) .

[2]彭安全.初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中国校外教育, 2010 (6) .

[3]卫红霞.初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2001 (4) .

小组有效性 篇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合作学习的科学指导和有效规程。

4、小组合作的资源共享与能力提高。

5、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总结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机不同,是面对信息化社会、市场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新挑战的情况下,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本课题研究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性、与时共进性,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本课题期望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学科上的运用和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周围的同行中也有众多的研究者,我们可以博采众长,使课题设计日臻完善。

2、我校是山东省电化示范学校,教师人手一机,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学校并建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提供了网上阅读资源平台。

3、我校教科研风气浓厚,前一阶段完成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题研究、“创新写作教学实验与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结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研究经验。为新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资源,相信能发挥整体效应,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4、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教育研究工作,从多方面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这些,都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2、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①、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年段学科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②、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③、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提出具体学科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目标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学习活动。正确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校园网络,积累学习资料。

⑤、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生真正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

4、研究过程设计

㈠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2月)

(1)进行课题论证。(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4)撰写课题方案 ㈡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7年12月)

(1)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控制

㈢汇总阶段:(2018年1月-2018年2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1)文献资料法(2)行动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2)争取专家学者的指导。

7、预期研究成果

⑴、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⑵、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⑶、反映研究成果的师生作品、奖状证书、照片等。⑷现场展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综合活动观摩。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科学分组  明确任务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2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有兴趣,乐意去学,选择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十分重要。通过教学实践,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些浅显的体会,现在来谈一谈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作用。

一、 科学分组、明确任务

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小团队,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在美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将爱动的、爱静的、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兴趣浓厚和兴趣淡漠的,各自特长不同的学生编排在一起,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按优、中、差编上号,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的影响和别人的需要,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头饰》一课时,采用六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小组成员都有各自的角色,发挥各自特长,有负责设计绘画的,负责剪贴的,负责编写小故事的,负责表演的,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表现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更愉快,从而达到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学习目的。

合作学习可以看作是一项技能,同样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不断训练、磨合。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许多困惑,经常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置之不理,学生讨论中趁机聊天,聊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当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时,小组代表汇报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这种情况下,教师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放开了就收不回,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最后想到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要做到:

首先,明确任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其次,教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通过一帮一扶助,实现差生到优生的转变。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我们要多些鼓励、宽容,少些批评教育,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也会更强烈。

总之,个人的职责要明确,为了实现小组目标,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对小组成绩有所贡献,小组活动应对组内成员作明确的分工。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分组讨论、我要求每组4、5、6号同学来归纳回答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1、2、3号同学协助补充,最后是完成情况给小组计分。这样做为学生创设均等成功的机会。由于每个小组的构成大体相同,因而学生无论在哪一组,只要自己努力,并有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那么都会有成功的机会,都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学习

有效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有效评价和鼓励的关键是适时、适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相应的奖励机制。在学习过程中,如对预习作业展示的评价,对课本知识提出质疑的鼓励,对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纠正错误的奖励,对作品展示的评价,对完成作业的评价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预习,主动展示,认真听课,积极完成作业。同时教师还应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另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和最佳组员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篇4

一、小组成员的编排要科学合理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性格特点是有差异的。开展小组讨论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组以及座位的编排。把智力相当,接受能力和讨论发言积极性差异不大的学生编为一个小组,既可以为喜欢讨论,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同学提供相互争论的机会,让他们警觉强中还有强中手,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又可以让教师能够有时间去指导、督促不喜欢讨论或借讨论机会散聊的小组,指导他们讨论,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小组讨论的时间要充足

要讨论出问题的结论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小组成员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归纳整理三个阶段。教师在设计讨论题时,要把讨论问题的时间考虑在内,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不要只是搞形式、过程化,问题才开始提出来,各小组还没讨论好,就匆匆收场,这样既影响了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又影响了讨论的质量。

如我上《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由于此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以,针对此问题,我首先考虑到讨论出此问题的时间需要10~15分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让各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资料;第二,让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展开合理的想象,讨论出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实际上是在追寻什么?达成共识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出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第三,在各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讨论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用讨论归纳整理出小组的共同意见或看法,并推荐出发言代表;第四,各小组代表发言后,组织全班交流。整个讨论过程,时间充足,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讨论出来的结果十分丰富。

三、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争议性

常言道:“有争才会议,有议才有理,有理才能言”。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要考虑好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争议性,学生是否有话可说,有言可表。如《凡卡》一课,文章最后说:“凡卡把信寄出去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那么,他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他能和爷爷团聚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讨论出能收到信的理由和不能收到信的理由。

四、交流发言要用发言规范语

各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就要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交流时,不可能让各小组成员都能发表意见,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应用一些交流发言的规范语,让他们知道,他所发言的内容,不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整个小组的共同意见,如“我们3组一致认为……”;“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我们5小组的看法是……”等。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小组合作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便于学生间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了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效进行组织。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行有效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要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

二、学生方面,要合理分组,明确职责、优化组合1、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们一致同意在编组时采取将不同程度的同学分在一起,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使优生带动潜能生,共同进步。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

2、小组内,职责明确:程度较好的同学为组长,专门安排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活动内容、发言顺序等;中等程度的同学,一名帮潜能生解决问题,一名注意收集本组同学的意见等。为了让合作学习迅速而有效,教师要长期培养小组成员的自觉和自主意识,教小组长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等。

3、自主感悟时能让组员做到边自学边思考,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和不会的问题把它勾画出来,通过查阅资料仍弄不懂的向本组成员请教。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并为小组学习献计献策,做到提问主动、讨论积极。

4、小组汇报,尽量多给潜能生机会,安排他先发言,然后是潜能生的辅导者,另一名中等生,最后是组长。在全班汇报时,让组长指定小组里不爱说的学生发言,老师及时表扬激励,比一比哪个小组每个同学参与学习做得好。下一次轮换不同的人代表本组同学汇报发言。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做必要的让步,还要学会学习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

二、教师方面,要作好合作学习的指导,培养方法和技巧

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要求人人明确。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根据教材和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实际而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边际。

2、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学习任务。

3、在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做到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评价自己时虚心接受,并能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别人。

4、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对每个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走访,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并加强指导,在了解、指导的同时,要一同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交流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合作伙伴,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友谊,还可以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5、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一人发言,其他成员作补充,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小组汇报、交流、评价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得和失,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性,小学英语,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减轻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增强自信,增加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主动性,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当前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低效表现。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发挥其有效性呢?

一、低效表现及成因分析

1、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目标不当,过难或者过易:任务设定目标不当,造成学生合作不积极,小组成员会出现接到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或者个人埋头单干。对于觉得容易的学生来说会觉得没有挑战性,骄傲自满若无其事;觉得难的同学又无法给出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使其流于形式。

2、小组内气氛不和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存在差异;或者有些小组都是优异生个个发言争论,有些则多是后进生无人积极参与。

3、教师的巡回监管不到位:一般的小组合作都有几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课堂秩序是有些许混乱的。有些小组内可能过分依赖成绩好的同学,有时候因为组内发生异议会发生大声的争论,也有组内不配合出现冷场的局面……

4、给与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或者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有时,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教师给学生的合作时间不够。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二、如何发挥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教师转角色,民主促合作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钻研教材,给出难易适当的问题,让最大多数的人能参与其中;其次小组的搭配应注意优异生与后进生的合理搭配,男女生的混合搭配等等;再者在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最后在合作学习时,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

2、情境搭舞台,合作好唱戏

首先教师应创设好情景,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对于小学生而言,刚接触英语不久,一切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新鲜。多数学生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与别人交流。作为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尽可能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情景,让他们在情景中学,在情景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断地收集资料,做好充分地准备,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表演的舞台”。让他们感觉到英语课堂充满了乐趣,能够真正地做到:听到句子,就想起情景,看到情景,句字就能脱口而出。

其次设计程序,让学生在“舞台”上有序地“表演”。“舞台”搭建好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教师应该怎样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在设计程序时,应包括a、分组b、分配任务c、教师的指导、参与。总之,只要教师全情地投入,那么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便洋溢着“情感的活力”。

3、转变评价方式,完善合作学习

课堂的评价总结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中“合作”的这一过程。新课改下的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同样,评价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可以是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在相互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取长补短。最后,教师进行简要的总结,从而达到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及合作学习,以便获得最终的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金阳,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行之有效2010.06

[2]郑土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4

[3]张莺,小学英语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提高小组展示有效性的策略 篇7

一、展示要有目的性,避免盲目性

小组展示是学生在经历自主学习以及组内交流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展示的目的应该是组与组之间分享、交流、研讨解疑。分享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独特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就是交流学习的过程、方法、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研讨解疑就是将本组解决不了的疑惑和其他组共同研讨解决。只有将展示的这些目的弄清,才能进行有效展示,不能为了课堂形式的完整盲目展示。

二、展示要有选择性,克服全面性

已经学会的知识就没有必要再次展示,展示的内容应该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是本小组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同时展示本小组遇到的认识不清或解决不了的困惑问题。深度浅显、内容易会、交叉重复、联系较差的内容不要展示。知识的重、难点以及关键必须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必须展示,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展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展示。这样才能体现展示的内涵,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等才能在展示中得以提高。

三、展示要有互动性,切忌独白性

展示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首先是补充和提升,要求倾听小组认真倾听、深入思考,如果发现汇报小组汇报内容与自己或本小组意见不一致,应立即进行补充和提升;其次是质疑和讨论,对汇报小组的汇报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见解,使课堂形成讨论、质疑、争论的良好氛围;第三是评价和建议,比如展示时有没有抓住重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不好、应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教师进行适时点拨、调整、追问,使展示小组、倾听小组与教师之间形成多元互动的展示氛围。

四、展示要有严谨性,杜绝随意性

展示结束后,要对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和提炼,这样的展示才是科学严谨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包含组内对发言同学的评价、倾听小组对展示组评价、教师评价。特别是教师要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小组的协调等情况进行评价。对有价值的方法、结论、思想以及创新点进行提炼。这样,学生的展示就会逐步科学、严谨。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篇8

一、巧妙地设置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不好, 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第一关键性因素。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必须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找准合作的切入点, 并在这个切入点上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欲望的问题情景。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达到的发展水平, 即“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 但在成人的帮助下, 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 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即“潜在水平”。这两种水平的距离, 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教学的切入点要立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将教学任务预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框架内, 使这个教学任务学生靠独立学习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不好, 直接关系到整个合作学习目的是否明确, 作用是否突出, 效果是否明显。如我在教“三角形边的关系”时, 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木棒随意分成三段, 并围一围, 看看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将合作讨论的问题情景设置在学生的潜在水平上, 使学生在综合同伴的操作结果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其中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经历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和合作过程, 其合作学习的目的直接指向知识, 学生在合作中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收到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科学运用合作方法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是如此, 并非一个人在完成学习任务, 而是几个成员合作完成, 那么中间就必须有分配。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每位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明确自己该做什么, 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尽力做好。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的小组讨论,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 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这样一来, 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 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 久而久之, 两极分化更严重。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 讲清合作规则,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 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 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 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 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 教师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记下来, 再由小组长安排, 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 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反馈阶段, 最好先让小组中的潜能生发言, 这样既能检查其在合作中学习的效果, 也能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 突出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教育是非常注重师道尊严的,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主讲, 学生死学, 从学生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 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别无选择, 这种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 超过这个范围, 教师的视野关注就会“顾此失彼”, 超过人数越多, 顾及不到的学生越多, 其结果, 能力有限的教师只能抓两头带中间, 即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 中间的学生则只能“牺牲”了。这是群体教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也是群体教育貌似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根据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测定, 群体教育只能使20%的学生达到优良水平, 而个体教育能使40%的学生达到优良水平。而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克服了这些不足。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它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活动, 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中解放出来, 给学生均衡、平等的锻炼机会, 也给学生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 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传授, 学生倾听的单一模式, 而是平等交流与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生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新景象。这样的课堂教学,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学生的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之后, 根据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的表现, 教师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 大脑活跃程度高, 及时总结和评价, 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1) 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 教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 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 以增强小组的集体凝聚力, 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2) 评价形式要多样。针对中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除了平常奖励的五角星、小红旗等, 我还设立了金、银、铜牌奖,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出。获金牌的小组在全班交流经验, 让小组成员谈谈体会。这样, 引发了小组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3) 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另外, 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教师也要及时进行表扬。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 篇9

一.科学分组, 合作单位最优化

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的编定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男女配比等因素来确定, 也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合。最好是两者结合, 先让学生自愿组合, 再让教师进行调整,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避免分组后小组实力不均。

如果完全按学生兴趣、意愿分组, 极有可能出现活跃分子聚集一组, 内向学生被迫合为一组的局面, 在语文课堂讨论时, 语文基础好、爱表达的小组可能会激烈讨论, 频频举手发言, 而基础略差、内向学生多的组则沉闷、难以组织讨论, 更谈不上互通有无、互相促进了。而完全由教师组织分组, 不顾及学生意愿, 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时拉长磨合期。相比较而言, 先尊重学生意愿由学生提出组合申请, 再让教师进行协调、均衡分组的方式比较好, 有利于展开小组活动, 还可以在班级内展开平行组学习竞赛, 通过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组中发挥学习标兵的作用, “兵教兵, 兵强兵”。

分组的方式是多样的, 没有定法, 只要能起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小组互助作用就可以了。

二.精选组长, 合作组织最优化

当教师提供了合作学习的问题后, 如何开展有效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合作学习、讨论效果主要看组长的组织能力。组长是组织者, 他在组内最大的作用不在于最先表达个人对问题的看法, 而是组织组内成员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学习, 鼓励组里水平中等的学生各抒己见, 教会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生先倾听他人发言, 理解要点, 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 使组内每个成员都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 组长的水平是最高的, 在组员畅所欲言时他可以适时质疑、点评, 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 开展小组活动时, 组长的作用十分关键。

作为语文学习小组的组长, 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 教师要精心挑选组长, 不仅仅看他的成绩是否优秀, 更要看他是否具备管理小组, 组织讨论以及总结的能力。教师在选定组长后要进行一定的培训, 从思想认识上让组长们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 从工作方法上指导组长如何开展工作。对组长多多鼓励、多多指导, 组长们必然满怀激情, 且胸有成竹。当然, 在组长实际组织组员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他们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 这时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激励, 跟他们共同努力。

三.激励组员, 合作状态最优化

一般来说, 一个小组内部应该是既有学习优异的学生, 又有中等生、学困生, 怎么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也是个问题。合作学习最怕的就是假合作、假学习。所谓“假合作”就是合作学习时组员过度依赖组长或组内其他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领学习任务、讨论问题、交流展示的过程中领最轻的任务、不思考、怕发言, 他们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即使认真倾听了组内其他人的发言, 但是自己的思维不活跃, 解题能力、表达能力都未得到锻炼、提高。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们应该想办法调动组员的积极性, 不仅晓之以理, 让他们知道参与的重要性, 而且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比如, 指导组长工作时特别提醒组长该如何给发言不太积极、学习有困难的组员布置学习任务, 如何组织他们讨论, 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尽量挑小组内实力较弱的学生, 如果答题有误不批评, 如果答对了给小组加分、表扬等。

语言表达能力强是语文素养高的重要表现,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不断地“说”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消除学困生怕错、怕别人嘲笑、怕老师批评的思想负担, 让学生想参与、不怕出错, 愿意表现自己。

四.优选论题, 合作项目最优化

教无定法, 学习也是如此。虽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有种种好处, 但是不是所有的学习问题都适宜合作解决的, 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太难学生的参与面又不广, 要使小组学习取得最大的收益, 提供有价值的合作论题非常重要。因此, 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 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和合作的可行性, 不要什么问题都丢给学生去合作解决。如果学生通过个人的学习活动就能解决, 如果不需要学生先在小范围内交流、互相启发、合作的, 就不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否则, 就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如皋近年来正在大力提倡“活动单导学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其中小组活动的方式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理念是科学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过度强调小组合作, 似乎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都必须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读课文、背文学常识、写读后感等学习活动都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似乎没有必要。在课堂上, 学生一会就围成一圈, 看上去很热闹, 其实效率并不高。教师提供给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应该是有一定挑战性、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有帮助的论题, 是发挥集体的智慧能解决的问题, 是各层次学生都能从中受益的论题。

五.留足时间, 合作空间最优化

教师在预设合作学习的论题时要明确此项学习活动对于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意义——想让他们从中获得什么, 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 设定他们解决问题需要多长时间, 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在学生还没有思考清楚、没有讨论出结果时就贸然结束合作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个人思考的时间, 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那么, 在合作学习中他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合作探讨的效果就会很差。

有的老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 没有考虑学生合作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只是很简单地把任务布置下去, 然后很简单地让一两个学生谈谈结论。活动时间不够, 学生尚未充分思考, 思路尚未打开, 未及表态, 就被迫停止学习探讨, 被迫接受其他同学的观点或教师的结论, 长此以往, 会打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或者敷衍了事, 或者迷迷糊糊地收获不大。这样的课堂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这样的学习根本谈不上高效。

成功的合作学习, 应该是学生间的思想交流, 互相启迪, 思维火花不断迸发, 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各抒己见, 围绕学习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这需要时间, 需要空间。这时, 教师要放得开, 充分协调和组织学生小组的讨论合作,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六.评估实效, 合作过程最优化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是最主要的组织者、最重要的引导者, 要及时了解班级学习小组的学习进程, 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表现, 及时评估小组活动的成效, 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指导, 从而使活动过程达到最佳效果。

小组成员之间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 虽然教师已预先做过思想动员, 但是不排除还有部分学生放不开, 游离于小组合作活动之外。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 如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 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 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 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而不流于形式。

如果发现小组的讨论交流总体层次浅, 不深入, 教师也应及时将自己的评估结论反馈到学习小组, 引导他们做有效的学习探讨。

从另一个角度看, 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闪现的智慧火花, 及时加以褒扬, 在积极评价小组活动成效时给学生以鼓励, 激发他们的热情。

教师及时评估小组活动的成效很重要, 对于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向性的作用, 评价一定要具备鼓励性、指导性, 同时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

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10

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也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合作学习。”可见, 合作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当前的大班额教学中, 怎样开展合作学习, 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因材施教, 激发合作动机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说:“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 我们的教学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

1. 培养科代表。

科代表是“教师的代言人”, 所以引导、教育好科代表非常重要。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帮助科代表树立威信, 充分发挥他们表现突出和成绩优秀的长处;通过谈话和实际指导, 使他们认识到辅导和监督其他同学学习会大大促进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学习进步, 使他们逐步形成协调伙伴间、组与组之间关系的能力, 带动全班同学共同发展。

2. 促进“辅导生”。

“辅导生”是班级的中坚力量, 需要教师的重点培养。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集体活动和个人交流, 在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帮助他们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 教育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帮助后进生, 和后进生共同提高。

3. 教育后进生。

后进生是一个班集体的希望所在。对于后进生而言, 教师的爱和鼓励、同学的关心和帮助, 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 还有他们的人生。所以, 教师不仅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在后进生身上, 还要发动和组织科代表、“辅导生”关心、理解、帮助、支持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克服自身不足, 逐步增强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

二、激发兴趣, 活跃合作过程

合作学习能否带给学生足够的心灵愉悦, 是决定学生能否对合作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这一点很重要, 学生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教师就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足够的时间。

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交换意见,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创造一个新成果, 而创造的过程需要时间。如果教师拘泥于形式, 限制讨论时间, 学生还在讨论的兴头上就叫停, 小组学习就毫无意义。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分配角色、加强训练,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完整性。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发展空间。

教师提供给学习小组的合作内容要有可发展性, 它要能联系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想象, 调动学生的思维。因为有发展性的选题能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从而自然而然地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

三、恰当评价, 增强合作激励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恰当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一种鼓励。

1. 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做深入的了解, 然后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并且, 教师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从而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学生互评要真诚。

高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11

(一)高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高效课堂模式实施的重要环节,并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许多高中一线教师试图通过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来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但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出现“伪活动”“泛活动”现象,课堂看似热闹,实质偏离教学目标。大量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形式化小组活动,耗费了有效的教与学的时间,结果导致学习效能低下。

(二)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原因。

(1)理解错误,过度放手。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环节无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异端邪说”,老师也不敢轻易否定,怕有害积极性,以至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时间一长,老师对学生失望,为了赶进度,在具体操作中虎头蛇尾,常常不自觉地又重回教师“一言堂”的老路。

(2)教学策略简单,模式僵化。教学方法笔手段的恰当选择和运用,是老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的体现。手段越多样,课堂气氛越活跃,教学效果也越显著。但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老师对合作学习理论缺乏深刻理解,一味机械照搬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缺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过程,从而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

2.学生方面原因。

(1)合作意识差,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在高中课堂常常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善于表现的优秀生“以我为中心”独霸话语权,或不知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展示;或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或不顾小组存在只表现自己的见解,不顾全大局,不顾同学感受。学习表现差的学生消极退缩,不管讨论如何激烈,呆坐观望甘当旁观者。

(2)不知合作方法,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主要表现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七嘴八舌,热闹非常,但离题万丈;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仍坚持自己意见,讨论变“骂仗”,甚至于人身攻击,不仅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还影响班级和谐。

二、高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探讨

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自新课改以来,某种程度上,老师的主导性在教改中常被忽略掉,常出现老师“不在场”现象,似乎再在课改中强调老师的作用是不合时宜的。要解决目前“伪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需要从老师方面着手,重新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一)有效分组

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所以,一个和谐互助的团队是有效合作的前提。以往,有些老师不太关注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以为这样可以减少矛盾,殊不知自由组合的团队因为缺少宏观调控,队员能力参差不齐,不利于开展学习。

笔者认为,有效的合作来自于有效的分组,而有效的分组关键在于老师的调控。首先,在合作学习之初,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调控全局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已有基础进行初次分组。当然,在分组的过程中老师最好能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尊重学生的想法。其次,老师不能图方便,要敢于打破以往固定形式的小组,根据学段考评重新调配小组成员,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基本平衡。

(二)设计有效的问题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对问题的研讨是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头戏。而有效的问题设计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笔者认为,有效的问题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高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心理都趋向成熟,适合完成比较复杂、能够独立思考的学习任务。对于高中学生要设置内容相对复杂、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逐步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需要考虑高中阶段的学科学习目标和内容。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高中阶段的学科学习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小组训练问题,也可以设计成面向学生个体的训练问题,还可以设计成情境化的生成性问题。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

虽然高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但他们同样具备一定的好奇心。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活动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因时因人因教材而改变活动形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很多,但较广为使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由著名教育学者莱曼及其同事们创造的“思考-组队-共享”。基本方法是:提出一个教学主题让学生分别进行深入思考,并在团队中阐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一起分享和反思不同观点的合作学习策略。

2.由教育学者奥格非创造的一种广为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这种形式要求学生在一个表格中,明确的陈列出对于某一问题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并思考自己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小组活动等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得出共同学习后学会的知识。

3.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专门的合作学习方法文学圈。文学圈有着丰富的组织形式,其实质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文学阅读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

当然,能够运用于高中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还有很多,可根据教师的不同个性和面临的不同教学内容等进行改变,老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研究情境,运用不同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探究 篇12

一、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详细总结出了初中英语小组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现从学生和老师两个不同的角度将一些典型的问题阐释如下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合作意识欠缺,参与程度不够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灌输与训练)的根深蒂固,学生对于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是特别敏感,依然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另外学生对于合作的认识也不够全面,觉得和别的同学讨论会比较浪费时间。有时即使遵从老师的要求参与合作,但多数流于形式。学习好的爱表现的学生永远是课堂上的主角,而学得不好的自卑的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无言的观众和听众。

2)学生缺乏一定的合作技巧,角色落实不到位

当学生接收到老师的任务信号后,有些小组会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有些小组会成为某一个或某两个同学的天下,还有些小组会说着说着就转移到了跟讨论议题没关系的其他话题,这些都是课堂上常遇到的现象。除此之外,学生们的表现也是“各有千秋”,有些同学人云亦云,有些同学心不在焉,有些同学则自顾自的做起了跟讨论话题无关的事情等等。

2、教师方面

1)教师缺乏小组合作方面的指导和规划技巧。小组合作的组织是有一定的方法和原则的,并不是只要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就是小组合作,这其实只是追求了形式上的合作,而没有达到实质上的意义。还有就是有些老师没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浅尝辄止,浪费一些可以利用的好机会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力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2)教师角色的转换把握不到位。在组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并且还应随着活动方式的不同而及时转换。很明显,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3)教师的评价不全面。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教师在小组回答完毕后只关注回答的正确与否,其他一概滤过。二是教师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二、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

1、合理安排和组织学习小组

建立科学合理的小组是小组进行高效讨论合作的前提,因此在一切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小组的科学构建和成员的安排有一定的认知。通常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性别、英语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差异、性格特征等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以4—6人为宜,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规则。同时,教师还需对组内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便于小组合作任务的顺利高效完成。对于这个问题,有些老师为小组成员分配了不同的角色,比如总结人(负责总结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决议和编写小组报告)、检察员(负责保证小组成员都能清楚说出小组得出的答案或结论)、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和总结中的任何错误)、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它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等等。

2、做好小组合作之前的准备工作

小组合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也有利于课堂任务的顺利实施。精于教法的英语老师会让学生课前就相关话题或知识进行查阅和整理,这样学生就会对相关话题或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进行独立思考,如此下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达到高效的课堂讨论。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最好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或活动,这样学生才能愿意或乐意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适合小组讨论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筛选和整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或话题都适合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合作涉及到一些知识竞赛,话剧的编排,话题辩论等还要求教师进行一些规则的制定,相关知识的梳理和学习等等。

3、注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角色的灵活转换

小组合作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组织者,领导者,在必要的时候还是监督者,参与者,评价者等等。比如前面提到的学生的合作意识欠缺,参与程度不够,教师就首先需要向学生讲解合作方式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并借机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中,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怎样与他人沟通交流,小组长该怎样领导小组,不同的成员又该怎样完成自己的角色等等。另外,教师不同角色的转换一定要及时并适时,这样小组合作才会高效而不流于形式。

4、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正确合理及时的评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首先,教师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有层次性的,换句话说好学生有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中等生有中等生的评价标准,后进生有后进生的评价标准,千万不可一刀切,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评价要多样化,从评价方式来看可以采取个人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等,从评价内容来看,可以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当然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三、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新世纪对学生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学会与他人合作就是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这就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并被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目前在全国各大学校里都已经得到老师们的积极重视,采纳和应用。它不仅有力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但据权威调查表明,38%的小组合作具有积极效果,54%的小组合作成效甚微或流于形式,8%的小组合作则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基于此项调查,笔者对初中英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性,初中英语

参考文献

[1]郑林平.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任务的有效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7).

[2]田锐.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2003(6).

上一篇:管理者的自我超越下一篇:台湾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