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小组会议

2024-06-08

有效的小组会议(共10篇)

有效的小组会议 篇1

近年来,山西省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深入贯彻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化战略部署,共开展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78项,完成53项。在提升工程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促进了全行业的科学发展。

一、近年来标准化工作情况介绍

(一)标准化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原则,开展标准化工作。我厅于2013年印发了《山西省交通运输系统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标准化管理工作;与省质监局一道培训标准化管理、技术等人员近200人,进一步提升了大家的标准化水平;同时,将标准编制纳入科研管理序列,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完成标准编制,省质监局发布标准文号后,我厅及时发文予以宣贯执行。全系统各单位均设专人负责标准化工作,标准化管理工作更趋规范化。目前依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推进标准化改革发展2016年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正进行推荐性地方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和集中复审工作。在工程建设管理、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环节,通过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程及产品质量抽查等手段,强化了现行标准的有效实施。

(二)工程建养标准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厅共形成20余项工程建养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对推动全省高速公路建养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提升建养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是我厅形成的第一部地方标准,该标准2007年颁布应用以来,使用频率高,同行反映好,对提高工程质量,提升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针对山西高速公路建设特点,以现有国家、行业标准为基础,补充、细化、完善形成了8项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包括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机电工程、绿化和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等主要内容,也包括施工驻地、场站,工地实验室等工地建设项目。这套标准体系的运行,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高速公路施工中的质量通病,控制施工质量,预防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进一步提高全省高速公路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为全省高速公路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公路服务标准逐步形成

形成公路管理标准10余项,其中《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总则》等6项系列标准,从高速公路路政、养护、收费、服务区和信息监控等方面进一步规范管理,是不断提升高速公路的安全保畅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基本体现。发布实施5年来有效提高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效率,社会满意度逐步提升。即将发布的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建设和服务2项标准将进一步规范服务,提升效能。

(四)安全环保标准有所突破

形成安全环保标准10余项。今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试点现场交流会上,我厅作为唯一的省(市)交通运输厅(委)受邀参会交流经验单位。会上着重介绍了公路建设领域中《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指南》《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检查评价规程》地方标准的情况,以及在长临高速公路等4个项目的应用情况,受到交通运输部领导和同行的一致认可与肯定,并提出希望能来山西调研,将该标准尽快完善,形成行业标准。

《公路绿化设计技术规程》等7项绿化标准的实施,从公路绿化设计、施工、养护,施工期、运营期环境监测,工程质量验收和估算指标等方面形成了绿化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了公路绿化和环境监测工作。

(五)与国家、省政府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相比,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1. 部分单位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标准化工作还不平衡,标准化工作中还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等问题。

2. 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标准总量、质量尚不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综合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急需加强。

3. 标准实施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4. 标准化人才队伍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二、下一步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思路

1.强化管理制度机制建设。研究制定标准化管理、实施监督及评估办法,完善标准审查责任制,规范标准化工作各环节管理。成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探索建立标准化成果奖励制度,进一步调动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政府在基础性、公益性标准中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进一步健全行业地方标准体系,创新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3.找准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运输服务、信息化、节能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满足行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需要。

4.加强标准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协调衔接。推动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提高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整体质量,全面提升行业标准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最后,建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能给予标准化工作经费补助,用于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实施后评估,标准宣贯、培训和统计等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篇2

一、何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的教学内容并不全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引导。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呢?

1在学生学习遇到难点,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适用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只有当学生处于一种将通未通、似懂非懂的状态时,合作交流才能激发兴趣;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探讨时,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

2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学生赏析了一首诗歌后,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总结出诗歌的意蕴、特点等。

3当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表现形式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如教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时,可以让学生用演唱、写诗等形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二、如何科学分组

老师首先要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有所了解。比如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脾气等。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进行分组学习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分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民主集中制的形式。此方法体现在让学生自由组合。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组间同质”是就每个小组来说,小组的人员数目,组内人员的个人能力、学习水准等基本均衡。“组内异质”是就某个小组成员来说,将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不同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合作小组内。如在学习“祖国大好河山”这一单元时,将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特长的学生分在一组,有的学生长于画画,有的学生长于唱歌,有的学生擅长跳舞,有的学生擅长朗诵,有的学生擅长写作等,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看到他人的特点,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三、如何合理分工

分组完毕后,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个学生都要担任一定的职务。比如小组内有组长、策划人、协调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此外,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适当地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两类学生。一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要特别照顾那些平时在班上学习处于劣势的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比如上写话教学课时,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给写得较差的同伴讲讲自己的写作经验,在下次写作课时,再由写得较差的学生执笔,写得较好的学生在旁指导,角色互换,达到互相进步的目的。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立组长,没有一个得力的小组长,小组合作学习或是盲目行动,或是迟疑不动,无法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长可先由小组内部选举后再由老师调整,或轮流担任,老师要给予小组长一定的权利,以便于小组长开展工作。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做什么

1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小组合作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参与、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环境。老师把角色定位好,才能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才能营造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轻松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2重视激励、调控与点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应采取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老师要恰当地把握评价标准,在评价时,不但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加以肯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老师要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的合作互动富有成效。老师在巡堂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当小组成员不懂如何有效开展讨论时,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在低年级教学中,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小组合作,老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要做好学生的参谋和助手。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努力探索,有意识地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有效的小组会议 篇3

一、设计教学情境, 讲究生动的语言艺术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 有些学生看上去坐的端端正正, 实际上却并没有认真倾听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 既无法融入课堂氛围中去, 也丢失了思考和交流的宝贵机会, 久而久之自然就违背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旨意。所谓“情乎于辞”,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讲究生动的语言艺术, 在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 把学生的心思拉回来, 完整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为例。显而易见, 这是一篇赞颂母爱的文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句中感受至高无上的母爱。在课堂导入环节, 鼓励学生主动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 让听的同学思考并记录别人故事中母亲的特点。完成之后, 通过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追梦人》来创设阅读的情境, 教师先以身作则, 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的第一段, 争取把学生带入空灵的背景声所创造的阅读氛围, 保持住学生刚才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故事时感恩的情绪, 然后鼓励学生轮流朗诵后面的段落,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对朗诵者的朗诵效果进行记录, 待朗诵完成之后对其进行评价, 不同学生可以朗诵同一段落, 并对他们的朗诵效果进行对比。如此一来, 不但把语文课变得生动, 而且能够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丰富课堂活动, 激发浓厚的倾听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 如果语文课堂不能够吸引他们倾听的兴趣, 就会出现心不在焉、想入非非等诸多现象, 尤其是在后半节课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精力已经出现一定的疲乏, 而无法与教师进行互动, 更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 要保证学生倾听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 丰富课堂活动, 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倾听兴趣, 避免“不爱听、不想听”等情况的出现。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为例。该课程的重难点在于文言文阅读和虚实词的理解与掌握, 内容相对繁杂和枯燥, 因此, 学生在接近课堂尾声时肯定会缺失倾听的耐心和兴趣, 这样不但会影响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而且也难以实现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这时候就需要想方设法丰富课堂活动, 如“大家小时候是不是也跟作者一样, 做过作者描述的那些有趣的事情呢?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好吗?”在教师的鼓动下, 积极的学生就会上台表演, 这样就把其他同学的兴趣都带动起来了, 教师可以趁机进一步鼓励学生, 如“台下的同学要认真看和听哦, 评评台上哪个同学表演得最好。”这么一来, 学生倾听的兴趣就都被激起来了, 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的目的。

三、挖掘学生评价, 强化持续的高效训练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 可想而知, 语言能力不能一贯地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育来实现, 需要学生自己在认真倾听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自己组织语言并发表观点。另一方面, 教师只有在充分挖掘学生的评价的基础上,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激励, 强化持续且高效的倾听训练。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伟人细胞》为例。该课程的重难点在于体会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 因为它是一篇生活气息极为浓厚的小说, 故事情节妙趣横生, 主题虽深刻但并不让人费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可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课程导入环节, 鼓励学生先想想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伟人的故事, 听的同学作适当的记录并总结伟人的特点。接着,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 如“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说, 同学们分成四个人一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给组员听, 组员在听的时候记录朗诵时出现的错误, 或者写下自己觉得更好的朗读方式, 等一位同学读完之后对他作出修正和补充。最后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上台口述小说情节。如果口述的同学能够附带动作表演, 我们后面给予他鼓励好不好?”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特点的掌握并能完全地各抒己见,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辩论赛, 正方赞成贾里的做法, 反方反对贾里的做法, 同时, 评委也由同学来担任。这样就创造了一堂参与性的高效课堂。

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 篇4

課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同时要求课程要注重评价学生“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于是,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已在课改课堂担当起重要角色。

一、确定共同目标

在每个小组或成员的心目中树立共同的意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成功地达到这个目标就得依靠所有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小组任务是使自己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能在评价中取得好成绩。凝聚大家的力量才能成功,成员间才会互相寻求和提供帮助,并取得进步。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小组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了如下规定:

(1)完成小组交流回答问题时必须是全员参与,每个成员均有回答问题,才可给小组加考核分;(2)认真倾听其他组的回答,可对其他组的回答进行补充,如果补充有自己的见解的也可给本组加分;(3)采用小组计算成绩的方法,本周个人成绩90分以上的或总分最高的均可以为小组加分,反之连续三次倒数第一的则扣分;(4)各种小比赛,成绩优秀者均将其成绩相应地给本小组加分;(5)设计多种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上让学生由动眼动脑到动手动口,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我们的生活,留心观察,把听到、看到的记录下来,回到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认识做了精彩的表述,有了对作品的深度理解,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也在分析中得到了成功的解决。由浅入深,达到了很好的预期,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还课堂于学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课堂与知识间找到了一座快乐沟通的桥梁。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 篇5

一、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时机不恰当

小组合作讨论是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许多教师往往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时没有把握时机, 而在不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不明智的。小组讨论应当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并巩固教学成果。有的教师在不恰当的时机选择了分组讨论, 如果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课程内容, 就让学生进行讨论, 而学生连要讨论什么都不知道,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分组讨论, 不但影响分组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学习也没有什么作用。

2.成员分配不合理

教师应对学生的特长及特点进行分析并分组织合作学习。比如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将学生分成小组若干, 原则上要保证各小组的综合能力及水平是旗鼓相当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发挥各自的特长, 保证他们“都有事干”。但是, 有许多教师总是随意地进行分组, 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特长等, 这样就导致了各小组的水平、综合实力不相等, 双方实力相差大, 容易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

3.分工不明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要分工明确, 确认任务和讨论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分工合作的效率。可是, 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 小组就成了一盘散沙, 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也就没有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把握分组时机

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时机选择很重要, 学生思考问题需要独立的空间, 教师就要充分给予学生这个空间。对需要通过讨论来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去思考, 通过小组讨论和相互学习, 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还要通过自主探索学习, 而自主探索学习则是合作学习的保证和前提。合作学习一旦离开自主探索学习的这个前提, 则合作学习就不能落到实处, 故而, 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 还要给以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同时还要创造学生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有自己的观念及理解, 并在与人交流中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 这才能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用性。例如, 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时, 把“正方形可以化成哪种图形?”这个问题丢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得到很多方法, 如“把正方形转化成两个长方形”等, 有意识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合理分组, 明确分工

将班上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小组, 并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且小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特长, 例如, 一个4人小组, 其中A同学计算能力强, B同学语言能力能, C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强, D同学领导能力好, 而其他小组也应该组成类似小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并通过组与组的之间的比试, 让学生能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 在给他们进行了分组后, 一定要明确的分工, 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应担任一种角色, 如:医生、病人、护士等, 并且这些角色都让学生轮流扮演, 以此增加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认识日历的时候, 小组内就应该有儿童、家长、老师等。学生的分工要明确。例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在教室开一个大型超市, 里面有防损员、经理、收银员、营业员等。

3.教师参与指导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不应站在讲台中央, 而是应该走到学生中去, 对他们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 并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对出现的情况予以指导或者更正。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没有效果是和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教师可组织一些竞赛活动, 通过小组竞赛,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及体会小组之间的真挚情感, 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怎样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 篇6

一、课堂上出现虚假繁荣

在某些数学教学课堂上出现的有些问题本身非常简单, 学生个人的力量就能解决, 有些问题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答案, 不必统一。但为了营造浓烈的气氛, 体现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和精神, 有些教师却不顾具体情况, 只追求那种表面的合作现象, 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 却是虚假的繁荣景象。比如有一位老师提出大家用自己的一句话来赞美老师时, 学生立即纷纷举手, 而教师却置这种实际于不顾, 让大家前后自由组合讨论。学生都会了还讨论干什么?用自己的一句话, 当然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还要什么讨论?

二、教师成了旁观者

经常看到, 学生讨论时教师站在讲台上, 或站在教室的一角, 嘴角挂着一丝笑容, 得意地看着学生, 其实这时教师已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外, 把自己当作旁观的人, 这与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合作者相违背的。

三、学生没了交流时间

课堂上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教学, 有可能提出比较多或比较难的问题与学习要求, 就要留给小组学习和讨论充足的时间。如果时间给得少, 学生不是没交流完, 就是意犹未尽。这样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与诚挚的情感体验。那就属于形式过程了。

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呢?

一、合理进行分组,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 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学

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考量, 适当运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通常为四至六人为一小组。组建好的合作小组间应力求均衡, 无明显差异, 这样, 缩小了组际之间的差别, 便于小组间的竞争, 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2. 组内成员应各尽其职。

俗语有云:,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没有小组长合理正确的组织与指挥, 合作小组只是虚有其表, 组内小组成员随意行动, 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合作, 因此, 如何选出一个小组长特别重要。一般确定智力高, 口头表达能力好, 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 也可以采用轮换小组长的方法, 又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更多发孩子得到均衡的发展。当然, 别的小组成员也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二、把握合作时机,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 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 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 而应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突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自然地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师事前让学生准备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这些纸片拼成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学生这时就产生了相互合作的愿望, 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们了解了几种不同的拼法、不同长方形的长与宽不同, 可面积是不变的, 就因势利导地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 而通过个人努力却无法解决;或者当学习任务庞大, 需要分工合作时, 可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中, 要求同学们统计录象中一段路口机动车流量情况, 这就需要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让学生们有的当记录员, 有的数小汽车, 有的数大客车, 有的数货车, 有的数吉普车, 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因此, 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 设置一定的障碍, 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提高合作的最大效率。

3. 当学生的思路狭窄, 需要相互交流得到启发的时候;

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 让学生说出12-9的算理, 有的学生就面露难色, 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最后得出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算法。如: (1) 12-2-7=3; (2) 10-9+2=3;……由此可见, 教学中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选择当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指导,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 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应根据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加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协同发展, 尤其培养了“团结合作”这一未来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良好品质。然而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 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甚至无法合作学习, 因此, 应指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如:如何学习任务的分配;同伴间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开展讨论与交流;如何协调意见分歧并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

四、进行科学评价,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小组成员的评价, 要体现“人人得到发展”的理念。要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对学生个体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 当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单元测试等有进步时, 应给予赞扬和鼓励, 从而由个体带动小组团体的进步。

总之, 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但是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能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认真地思考和关注, 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协调点拨作用, 就一定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 发展能力, 从而真正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摘要:合作学习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当中, 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不仅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本文通过合理进行分组、把握合作时机、加强教师指导、进行科学评价四方面加以阐述、从而使我们的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发挥最大的效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7

一、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工

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4人或6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让不同特质, 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 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 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角色分工不能长期固定, 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另外, 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 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 次数过多后, 就会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 所以合作小组考虑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 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有效进行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 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讨论, 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 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

例如, 在“推断题复习课”上, 小组成员分别分配到了推断题的“题眼”,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性质、用途, 以及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反应的现象等, 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如果学生在理解任务的某处存在困难, 在询问教师之前, 可先通过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意见。因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 合作小组同组获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 各小组之间再相互交流讨论、评价, 使思维产生碰撞, 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三、把握恰当的合作学习契机, 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 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不能随意地进行。

1.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掌握, 在这些地方进行小组合作, 有利于帮助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燃烧与灭火”一节中,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 尽可能让学生到现实世界中亲自观察, 体验事物的变化过程。对燃烧的产生和灭火,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对一系列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动手探究, 例如试一试水和酒精, 哪种物质能被点燃;试一试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的难易;尝试熄灭蜡烛火焰的种种方法, 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启发大家自己想一想, 这些条件是满足一个、满足两个还是缺一不可。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组间交流, 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 在思维混乱、模糊不清处。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混乱、思维不清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 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一节中, 教师提出问题:复分解反应定义是什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用学过离子的结合能否解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引导学生先独自思考, 随之组内展开讨论, 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 再组与组间交流、辩论, 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 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到各组巡视, 听取同学的讨论, 引导合作, 使讨论步步深入。各小组讨论后, 教师组织各小组组长汇报交流, 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 学生正确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定义是什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这样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 在教学的探究学习活动处。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时进行小组合作,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了化学变化, 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鸡蛋浸入食醋中有何现象?分组写出实验报告”。要求描述合理, 实验报告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上交的作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做得很认真, 在自制的报告纸上, 学生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尽情地发挥和联想, 有的加了插图, 有的还配了花边, 真可谓图文并茂。同学们的设计和创造是我事先无法估计的。小组合作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放飞了生命的翅膀。

四、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可以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可以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了解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讨论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可以在活动后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 提高总结和反思能力。教师通过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总而言之,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 它的优点很多: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价, 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改进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对学生一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今后我们要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与提升,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在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具有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知识的建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小组分组的方法、小组学习中的有效讨论及在小组内如何有效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小组分工,优化,组合,互动,评价

参考文献

[1]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 (6) .

[2]彭安全.初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中国校外教育, 2010 (6) .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篇8

其次, “小组合作”讨论的实质不仅是单纯的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习, 让小组内每一名成员在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基础上, 逐步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组合作”的讨论问题必须既有宽度又有广度, 且“问题”要与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相适应。这里便涉及到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制约“小组合作”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 是影响“小组合作”效果的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时, 教师应对以上两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科学设置讨论的问题, 做到高密度、低坡度, 并且充分把握学生实际, 做到“不偏难怪”。

第三, 在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讨论时一般采用先中间后两头的形式, 即从小组内的中等生开始, 然后学困生补充, 若还不完善优生再补充。其次是教师在学生遇到“卡壳”或困难时, 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指导, 使之能够顺畅进行, 如果学生有“跑偏”现象, 要及时把学生拉回正常轨道。一般地讲, 影响“讨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已有知识的储备;二是能不能发现问题;三是分析、总结、归纳、演绎能力。教师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时, 要备好课, 提前做好点拨、启发、参与的准备。

第四, 分组要有合理的布局, 要使班级内的学生安排科学合理地组合, 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 再以学生的基础知识, 学习能力、性格等元素进行分组, 一组为6人。组内异质即指同一小组内的成员彼此之间要有差异, 这样有差异才会有好的合作成果。但是这种差异是有一定的程度范围, 不能悬殊太大, 以免一些学生出现优越感或者是失落感, 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关系, 也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成果, 从而失去“小组合作”的意义。小组成员是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 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新型学习策略, 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第五, 适时开展组间竞争。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但是绝不能认为几个人围坐在一起, 进行简单的讨论, 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 就会提高教学效率。合作学习是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所开展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期间要引入适当的竞争, 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的安排、组合和调控。在教学实践中各小组人员确定后, 算出各小组的原始积分, 作为下次组间比较的依据。以班级56人为例, 班级1至10名的同学积5分。11至28名同学积3分, 29至48名的同学积1分, 49至56名同学积0分, 这样可算出各小组间的总积分, 告知各小组组长, 在下次考试中再算出积分, 对积分提高的小组进行相应的奖励, 以激励其他小组, 当然也可算出单科积分进行比较。结束之际, 该如何评价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呢?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从而促使小组内部的合作, 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 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小组合作的宗旨是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更宽阔的空间,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小组合作宗旨来指导改革自己的教学, 在课堂实践中对“小组合作”这一崭新的学习模式放手尝试和探索创造, 以发挥其最大功效。

摘要:小组合作是指安排学生组成小组, 由教师布置任务交给其合作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 并且在互相帮助中加强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那么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呢?本文将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讨论,学习效果,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指导

参考文献

[1]游君.“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 2009 (9) .

[2]田培海.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内蒙古教育, 2011 (16) .

[3]王建强.刍议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23) .

[4]陆珍红.关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一些探索与尝试[J].文理导航:上旬, 2010 (8) .

[5]傅美红.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优化教师的作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1 (5) .

[6]黄水琴, 吴晓敏.小学语文课堂三个“不等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9

【关键词】科学分组  明确任务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2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有兴趣,乐意去学,选择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十分重要。通过教学实践,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些浅显的体会,现在来谈一谈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作用。

一、 科学分组、明确任务

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小团队,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在美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将爱动的、爱静的、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兴趣浓厚和兴趣淡漠的,各自特长不同的学生编排在一起,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按优、中、差编上号,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的影响和别人的需要,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头饰》一课时,采用六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小组成员都有各自的角色,发挥各自特长,有负责设计绘画的,负责剪贴的,负责编写小故事的,负责表演的,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表现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更愉快,从而达到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学习目的。

合作学习可以看作是一项技能,同样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不断训练、磨合。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许多困惑,经常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置之不理,学生讨论中趁机聊天,聊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当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时,小组代表汇报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这种情况下,教师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放开了就收不回,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最后想到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要做到:

首先,明确任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其次,教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通过一帮一扶助,实现差生到优生的转变。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我们要多些鼓励、宽容,少些批评教育,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也会更强烈。

总之,个人的职责要明确,为了实现小组目标,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对小组成绩有所贡献,小组活动应对组内成员作明确的分工。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分组讨论、我要求每组4、5、6号同学来归纳回答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1、2、3号同学协助补充,最后是完成情况给小组计分。这样做为学生创设均等成功的机会。由于每个小组的构成大体相同,因而学生无论在哪一组,只要自己努力,并有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那么都会有成功的机会,都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学习

有效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有效评价和鼓励的关键是适时、适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相应的奖励机制。在学习过程中,如对预习作业展示的评价,对课本知识提出质疑的鼓励,对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纠正错误的奖励,对作品展示的评价,对完成作业的评价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预习,主动展示,认真听课,积极完成作业。同时教师还应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另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和最佳组员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篇10

一、小组成员的编排要科学合理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性格特点是有差异的。开展小组讨论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组以及座位的编排。把智力相当,接受能力和讨论发言积极性差异不大的学生编为一个小组,既可以为喜欢讨论,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同学提供相互争论的机会,让他们警觉强中还有强中手,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又可以让教师能够有时间去指导、督促不喜欢讨论或借讨论机会散聊的小组,指导他们讨论,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小组讨论的时间要充足

要讨论出问题的结论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小组成员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归纳整理三个阶段。教师在设计讨论题时,要把讨论问题的时间考虑在内,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不要只是搞形式、过程化,问题才开始提出来,各小组还没讨论好,就匆匆收场,这样既影响了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又影响了讨论的质量。

如我上《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由于此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以,针对此问题,我首先考虑到讨论出此问题的时间需要10~15分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让各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资料;第二,让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展开合理的想象,讨论出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实际上是在追寻什么?达成共识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出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第三,在各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讨论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用讨论归纳整理出小组的共同意见或看法,并推荐出发言代表;第四,各小组代表发言后,组织全班交流。整个讨论过程,时间充足,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讨论出来的结果十分丰富。

三、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争议性

常言道:“有争才会议,有议才有理,有理才能言”。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要考虑好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争议性,学生是否有话可说,有言可表。如《凡卡》一课,文章最后说:“凡卡把信寄出去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那么,他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他能和爷爷团聚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讨论出能收到信的理由和不能收到信的理由。

四、交流发言要用发言规范语

各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就要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交流时,不可能让各小组成员都能发表意见,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应用一些交流发言的规范语,让他们知道,他所发言的内容,不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整个小组的共同意见,如“我们3组一致认为……”;“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我们5小组的看法是……”等。

上一篇: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下一篇:圣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