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

2024-06-08

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精选12篇)

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 篇1

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 企业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来说,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项目管理技术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施项目管理, 将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

一、项目信息管理的含义与目的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等方面已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运用信息化技术实施项目信息管理, 使施工项目信息能够基于电子介质进行海量存储、高效加工和高速传输, 使各项目参与人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共享信息、协同工作, 从而更有效地综合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首选的做法。

根据建筑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的特殊性, 建筑企业信息管理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企业总部信息管理和项目信息管理。在企业总部层面的信息管理, 侧重于辅助决策、数据分析和总体管理。

项目是建筑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基本单位, 项目层面的信息侧重于过程管理、数据收集和目标控制。将总部信息管理系统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联接和数据库的共享, 在统一的软件平台上实现项目管理层的全员控制, 各项工作环环相扣, 层层把关, 达到对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的有效控制。企业总部掌握施工项目的信息可分为初审信息和适时控制信息两部分。初审信息包括: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总进度、现金流量、材料计划、设备计划、人力计划等。适时控制信息包括:合同管理、方案调整、技术交底、周报 (综合信息、质量安全情况、施工进度情况、成本控制情况、材料设备人员投入情况、反映质量进度的照片声像) 、周会纪要、月报 (同周报内容) 、资金回收情况、验收情况 (分项验收、分部验收、阶段验收、最终验收) 等。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特点, 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 涉及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的控制, 它包含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

推行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的目的:一是能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的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 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 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能使监督检查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 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二是能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 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 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也就是说, 建筑施工项目进行信息管理, 能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增加项目管理透明度,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费用, 严格控制成本, 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

二、项目信息管理的内容

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经理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表格、图纸、文字、音像资料等。项目信息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技术资料。

包括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及审批文件, 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施工管理文件、技术交底、施工总结、技术总结等。

2. 开工、竣工资料。

包括开工申请表, 开工报告、停工、复工报告、竣工报告、工程交工验收证明等。

3. 洽商、变更记录资料。

包括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工程洽商记录、施工技术定单、材料代用单等。

4. 材质与产品检验资料。

包括水泥出厂质量证明及复验单、钢筋出厂质量证明复验单、钢结构材料及连接材料和涂料出厂质量证明、混凝土外加剂出厂质量证明或合格证、砖出厂质量证明及复验单、砂试验报告、石试验报告、卷材等防水材料出厂质量证明及复验单、防腐等材料出厂质量证明或合格证、焊接材料合格证、新材料与特殊材料合格证、鉴定书及复验单, 其他按有关要求进行试验的建筑材料试验报告等。

5. 施工试验报告资料。

包括回填土、灰土砂试验等, 并包括分段取样平面位置图, 砂浆试块强度试验, 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防水、试水记录, 钢材可焊性试验, 钢材料焊接试验, 新材料、特殊材料的施工试验等。

6. 施工记录资料。

包括工程测量记录, 基础钎探记录, 探点布置图, 试桩、打桩记录及其他地基记录, 结构含吊装方案、图、记录、处理情况和交接记录等, 混凝土浇灌记录, 现场施工预应力记录, 工程测温记录, 采用新工艺、特殊工艺施工的施工记录, 气象记录及冬季、雨季、炎热天气等特殊气候下施工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 重大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报告, 调查处理材料, 其他施工记录等。

7. 预检记录资料。

包括建筑物位置、水准点、基础尺寸、模板、墙体、放样、楼层50cm水平线、预制构件吊装、设备基础、各层间楼地面基层处理、屋面找平层坡度、阴阳角处理等预检与复核记录。

8.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资料。

包括验槽记录, 基础、主体结构钢筋工程记录, 现场焊接工程记录, 地下室、外墙板、厕浴间、屋面防水工程记录等。

9. 验收资料。

包括验收记录、基础验收记录、主体结构验收记录等。

10. 质量评定资料。

包括质量监督检查站质量核验证书、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 质量保证资料核查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 分项工程质量汇总统计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工程质量评审材料及获奖文件等。

11. 采暖卫生与煤气、消防工程文件资料。

包括施工方案、施工简要说明、技术交底、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 水暖卫、煤气、消防设备配件、产品出厂合格证、给排水、哺乳动物罐子、煤气、消防和红外线探伤、冲洗、试压、灌水、泄漏、密闭等施工试验一夜情录, 预检记录, 各种管道、设备和有保温、防腐保护的明暗装管道、设备的隐检记录, 分部、项工程质量评定, 中间交接验收记录等。

12. 电气安装工程文件资料。

包括施工方案、施工简要说明、技术交底、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 主要电气材料与设备出厂证明、说明书、合格证及试验、检验记录, 各种安装、调试、设备试运转、绝缘测试、电阻测试等施工试验记录, 高层建筑自控消防系统、电视天线、闭路电视、电视监控系统等项目的试验、检验记录、预检记录, 暗配线隐检记录,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 交底和验收记录。

1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文件资料。

包括施工方案、施工简要说明、技术交底、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材料、设备、仪表、产品的出厂合格证, 重要和大型设备开箱检验记录, 检验报告, 通风与空调试验调试记录, 单机和无负荷、有负荷的设备联运调试运转记录, 制冷、洁净系统测试记录, 吹扫除污、严密、真空及对制冷器的检漏记录, 预检记录, 埋地、地沟管理和各种吊顶内管理的隐检记录及附图说明、分部、项工程质量评定, 设备基础、空气洁净系统、制冷管理及重要部位的中间交接记录等。

14. 电梯安装工程文件资料。

包括施工方案、施工简要说明、技术交底、图纸会审、设计变更、预检记录, 检验记录, 分部、分项质量评定, 中间交接验收记录等。

15. 施工日记资料。

包括土建、水暖卫、电气、设备安装等。

16. 其他资料。

包括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信息、市场信息和自然条件信息, 工程实体概况, 场地与环境概况, 参与建设各单位概况, 施工合同和工程造价计算书等工程概况信息, 项目经理部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政府有关部门的往来信函、文件, 项目经理部与分包方、分供方签订的合同及往来文件和信函等。

三、项目信息管理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 必须加强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项目信息管理的认识, 改变观念, 自觉地、积极地重视和推进项目信息管理。特别是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经理部,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项目上的各项业务进行管理。

2. 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本企业的项目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制定收集、整理、分析、反馈、传递项目信息的制度, 并认真监督执行。

3. 要使信息管理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相匹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应与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信息系统接口, 项目的信息分类和编码应遵循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信息分类和编码规则与结构;信息管理技术应与所使用的相关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等软件有良好的适应性;信息管理系统应便于信息的输入、整理和存储;信息管理系统应便于信息发布、传递及搜索;信息管理系统有严格的数据安全保证措施。

4. 要加强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不断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5. 项目经理必须建立完善的工程资料管理体系, 同时应配备信息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管理工程师和文件资料管理员, 负责对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表格、图纸、文字、音像资料, 按规定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分发、归档、保管和上报工作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

6. 必须对项目部相关部门或责任人, 如企业技术员、工长或班组长、材料员、试验员、测量员、质检员等人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应及时将各自的信息提交信息管理员。

7. 当项目部成员调动工作时, 应将自己保管的所有资料交给项目部的信息管理员, 不得删除、带走或据为己有。项目部对此应有相关规定。

8. 项目交工时, 由科技部门牵头, 会同工程、质安、财务、经营、档案等相关部门对口审查资料, 认定签字;项目交工后一月内, 将合同、结算、技术、财务等资料全部组卷成册, 整理归档, 同时配套电子文档光盘一并移交上级主管部门。

9. 项目经理部解体时, 必须有本单位一级组织档案部门参加;资料不完整、不系统, 要追究项目相关人员的责任。

10. 资料组卷应按GB《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一般要求》执行;声像资料必须画面、声音、图像清晰, 并注说明, 具体组卷要求按照GB《照片档案管理规范》执行。

四、结束语

近年来全国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迅速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单从项目信息管理而言, 信息技术开发有所突破, 但应用普及不够, 一些企业在这方面还考虑甚少。面对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 我们必须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施工全过程、量化的控制和科学管理, 推行项目信息管理,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摘要:文章阐述了项目信息管理的含义与目的、项目信息管理的内容, 分析了项目信息管理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指出要不断完善更新项目管理技术, 从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管理水平

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 篇2

近年来,国外先进的研发生产经验不短涌入国内,传统制造业的集约型行政指挥生产系统逐渐被项目型的矩阵式管理方式所替代。尤其是近十年,国家的政策大跨步的进行调整,整个研发生产过程的管理方式也不断的推陈出新,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在项目上得以应用,能否短周期、高质量完成军品科研任务已经成为军工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这种挑战正在对军工企业的核心研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AMT军工行业专家研究表明:对于当前的军工制造业,其项目管理具有时限性和唯一性的显著特点。时限性表现得非常强,相关归口上级单位对项目的时限控制的非常严格;唯一性体现在,军工项目对参研单位的技术方向有着显著的倾向性,一般都是专项研发生产。对于军工企业研发生产项目而言,项目管理是贯穿研发过程始终的,相对于其他类型项目,军工制造业项目有其特殊性。

以某军工企业为例,该企业是我国光电控制技术和军用光电技术的专业研发生产单位。作为军工系统的主要成员,年均承接项目数量约40-50个,平均项目周期从几个月到一年左右。作为我国航空工业重要的研发生产基地,加速技术创新与型号研制,提高科研能力无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项目的来源或类型主要包括:

l 预研项目:是上级下达的研究型课题,在国家五年计划框架下进行前沿技术的研究;

l 外贸项目:承接的外贸出口产品研制项目;

l 指令性型号项目:由总装或兵装等上级单位下达的型号研制项目;

l 横向项目:与兄弟单位合作的研制项目;

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 篇3

摘要:桌面安全管理系统运用了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它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先进的网络管理工具,强化网络计算机终端的控制,实现实时的安全监控系统,同时能够同其它网络安全设备进行安全集成,使内部网络成为高速、安全的办公网络系统。

关键词:桌面管理;策略管理;信息安全;桌面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14-02

1系统研究现状

常规安全防御往往局限在网关级别、网络边界(防火墙、漏洞扫描、防病毒、IDS)等方面的防御,重要的安全设施均集在于机房或网络入口处,在这些设备的严密监控下,大大减少了来自网络外部的安全威胁。而对于来自网络内部的计算机终端的安全威胁却忽视了,99.9%管理和安全问题来自于终端。在企业的内部网络管理中,终端安全威胁随时随地都可能影响着网络的正常运行。如:ip地址滥用、终端随意接入、防范内部重要数据外泄、内网终端加固工作繁琐、难以做到安全策略的统一等。

2结构层次分析

客户端桌面安全管理软件——“客户端桌面安全管理”强化了对网络计算机终端的控制,对计算机终端的管理,提供了防火墙、IDS、防病毒系统、专业网管软件所不能提供的防护功能,并能够同其它网络安全设备进行安全集成。

①使用“统一策略管理中心”,按需求加载策略。客户端桌面安全管理系统采用统一策略管理中心实现对内部网络终端的统一安全管理。我单位按国网的要求对设备资产变化、设备使用人变更、终端访问异常、系统流量异常、违规软件使用、系统运行异常等进行审计分析。及时为客户端打操作系统补丁,检查防病毒情况,严禁桌面终端违规外联、非注册桌面终端违规。完成终端硬件设备信息统计、终端软件资产统计终端。

②终端接人管理。在终端接人管理中,对非法外联行为监控、阻止。网络交换机联接、终端带入带出网络、网络地址规划与管理。系统提供实时监控的强大功能,即实时报警以及实时切断非法计算机同内网的连接,流程如图1。

③桌面安全。对单位内计算机进行密码安全、权限安全、桌面流量管理、终端统一防火墙、终端安全等级管理、杀毒软件识别与统计。提高计算机自身的安全防火水平。有效防范不安全因素对内部网络构成的威胁,真正做到内部网络的完全安全管理。

④隔离病毒源,保证网络畅通。开启桌面标准化管理系统阻断功能,发现电脑设备流量异常后执行该动作,然后检查计算机是否中了木马、受病毒感染、及时将受病毒感染的机器与网络隔离,阻断病毒源,避免病毒大规模爆发,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⑤完备的查询和报表功能。系统可将报警信息、报警处置信息、网络终端信息、级联统计信息、日志信息等分类进行查询,提供多种报表。

系统具备独有的“组态报表”查询功能,能够以数据库中存在的任何字段为查询条件,并可将多种不同条件进行组合,以查询所需要的数据。

⑥移动存储设备认证功能。移动存储设备认证管理作用是为移动存储设备配置认证信息,并将认证信息写入到该存储设备中,并与策略中的配置信息相验证,以达到对移动设备的审计与管理功能。

⑦硬件变化设备查询。客户端注册时,已经把其硬件信息注册入库,如果客户端硬件有变化(增添或卸载),则可通过该查询条件查到,从而避免了企业资产的流失。

3系统应用

3.1区域划分与配置

区域划分:单击系统首页面左侧“策略中心”的“区域划分与配置”,对网络中的客户端进行区域划分管理,按照提示依次添加区域、增加区域IP管理范围、分配区域管理器、分配区域扫描器,并完成系统组件运行参数配置。

区域描述配置:填写好一些必要的与区域相关的信息。

本区域IP划分: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在下图所示的文章框中填入需要管辖的IP地址。

下级区域划分:在已有区域页面中点击“增加下级区域”按钮进行下级区域添加,如生技部下属铸造车间、组装车间等。

组件添加:对于网络规模大的管理,可以设置多个区域管理器对网络进行管理,不同的区域管理器共同使用一个数据库去管理不同范围的网络,并且,每个区域管理器下属可以使用多个区域扫描器,管理员根据管理需要设置区域管理器和扫描器。

区域管理器:该区域管理器作为系统策略控制及数据接收处理的中心,其具有控制完成系统相关动作行为处理的功能。

扫描器阻断管理:对没有注册的机器自动阻断联网,可设置持续阻断时间。(注:使用已注册设备向未注册设备进行ARP欺骗达到阻断效果)

3.2注册部门配置与管理

该功能是在没有或由于网络IP规划凌乱而不方便划分区域的情况下,按部门名称进行注册。从而达到可以直接通过部门名称进行管理查询它下属的客户端。

3.3设备接入管理

当扫描器发现有外来设备接人本网络时,通过选中“没有注册则阻断联网”复选框便可阻断该设备接入本网达到控制外来设备接入的效果。

3.4策略管理中心

策略中心是桌面系统的管理控制中心,对客户端进行策略的制定与下发。

①策略创建和分发。在“策略管理中心”中左边的策略主菜单中点击需要制定的策略,在右边的“新建策略名”中输入相应的策略名称后,单击“创建”按钮创建策略。

下发策略,指定策略的执行对象,通过单击“对象”按钮后,按界面的提示完成对象的分配。(注:可灵活控制策略的执行对象,如只分发到一个部门并不是全网都执行此策略)如图2所示。

②策略的高级设置。策略的高级设置用于客户端程序对策略的执行高级设置,包括策略的状态、策略的存活时间、策略的执行触发条件、策略的无效时间、策略的应用范围。

③系统策略设定。硬件资源管理包括:控制硬件外部设备的使用,有效控制启用或禁用如光驱、软驱、移动存储设备、USB接口、打印机接口、调制解调器、串行口、并行口、1394控制器、红外设备、蓝牙设备、PCMCIA卡、冗余硬盘、磁带机、冗余SCSI设备等输入输出设备;进程及软件监控:监控已安装的软件、监控正在运行的进程,分别配置违规处理措施。在“进程名”中输入需控制的进程名称,然后设置好“控制状态”后,单击“添加控制”按钮即可完成禁止运行或必须运行进程的效果;软件分发策略:普通文件分发的具体操作:点击“浏览”选择需要分发的文件,然后单击“开始上传”按钮,待上传完毕后,即可在“文件名”处的下拉框中选择欲分发的文件(也可以一次上传多个文件),最后单击“保存策略”按钮,待依次指定对象和启用策略后,该策略则开始生效。文件完全分发到客户端需依照文件大小决定;补丁分发策略:包括补丁自动分发和人工选择补丁分发,补丁自动分发是策略发送到客户端后,客户端注册程序统一执行补丁策略自动安装无需人为操作;人工选择补丁分发:此功能根据人工选择特定的补丁下发给客户端用户。

4结论

4.1使用后的效果

①桌面安全管理系统,为网络系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客户端防护体系;②从外部对用户的网络边界的完整性进行有效监控(即网络隔离度监控);③从内部通过补丁管理,防病毒软件管理,入网设备联网状况管理,软件安装状况管理,客户硬件状况管理等手段,完成对网络客户端的全面监控和管理;④为网络建设一个完善的客户端防护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网络客户端安全管理的问题;⑤有效地减少了网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⑥添加桌面安全管理系统使我厂的网络安全进一步强化,在全厂实现了终端到终端的全面管理和控制;⑦在计算机管理上,用该软件在所有的计算机上把MAC地址与IP地址进行绑定,使非法计算机无法进入网络,杜绝了内网人员使用未经授权的u盘,避免u盘病毒传人的危险,关闭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2结语

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 篇4

为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供电企业对电费核算工作进行集中管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的集中,而是电费业务的管理集中,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建设符合供电企业管理现状的电费核算中心,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收入,降低管理线损,规范服务水平的目的。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会建成一个大型的数据采集系统,管理多种通信信道,同时接入大用户负荷管理终端、集中抄表终端等多种终端,自动采集所有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实现客户用电信息管理、负荷控制、预付费控制等直接应用功能,通过集抄终端接入公配变计量点电表,完成配变数据采集。各类电能量数据采集到同一个平台,实现“四分”(分电压等级、分区域、分线路、分台区)线损管理,线损数据自动统计分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营销业务系统无缝对接,数据自动同步,电能示值自动导入营销系统,实现电费自动核算发行。

1 用电营业原电费管理流程

用电营业原电费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每次抄表前,抄表员将抄表户的详细数据从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下载到抄表机中,然后携带抄表机到现场。利用抄表机简便的查找方式查到该抄表户资料,将现场表码数据输入到抄表机中。抄表结束后,将抄表机连接到微机上,抄表机内存储的抄表数据就全部自动录入到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中,随后根据系统提示的异常类别对抄表数据进行复核。核算员对复核过的数据进行电费计算、电费审核,确保电费信息准确无误后发行当月的电费。

从流程中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①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抄表都由人工逐户在抄表本上手工记录。②出错概率高。由于信息化低,传递复杂,很难避免不出错。抄表员在现场抄写,有眼观误差、手写误差;抄表机由操作员手工输人,有输入差错。③线损率高。人力多消耗在抄表工作上,缺少现场巡查人员,无时间分析,使低压管理线损率高。④电费回收周期长。用户每月抄表收费一次,通过送欠费通知单催收,很难使电费资金尽快回笼,容易形成电费拖欠。⑤对客户服务不到位。由于手段落后,每月除抄表和送停电通知单外,几乎未提供任何服务,加上人工抄表,抄收时间周期不均匀,抄表差错和银行的数据传输不及时,用户忘记交费,从而需缴电费违约金,使用户对公司服务有很大意见。⑥无法解决复杂的电价问题。在电价调整时,无法及时抄断用户电表起止读数,不能准确核算用户电费,特别是在执行丰枯峰谷、阶梯电价等多电价政策时问题更为突出。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下的电费管理流程

现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试点——濮阳供电公司6.8万户的采集效果为案例,简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费管理流程中体现出的优越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电费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新的电费管理流程省去了抄表员每月到现场逐户抄表的环节,只需要向系统发送采集请求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就会召测客户端数据。待召测回来数据之后,抄表员开始在“SG186”系统中进行采集质量检查、数据发布和数据提交。在数据复核环节,若出现大量的零电量或负电量等异常情况,重新向采集系统发送采集请求,重新召测数据;若少数数据超过正常范围,出现大幅度波动,抄表员需要去现场了解情况,看是否存在偷电、窃电或超合同容量用电行为;若数据都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抄表员点击复核即可完成。随后审核员对电量信息进行电费计算、电费审核,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的提交异常管理,在异常管理中处理异常、重新审核。审核员确保当月电费信息准确无误后,将电费发行。每月10—25日为用户缴费期,用户在25日仍未缴费的,系统会自动生成违约金;用户超过3个月未缴费的,系统自动进行远程停电,同时短信通知用户,提示用户及时缴费——用户一旦缴费,系统会自动送电,真正实现智能用电。月底账务员进行实收对账,编制财务报表,完成当月抄表计划。

通过比较两种电费管理流程,可以看到新流程的特点:①明显提升了电费管理水平。及时将采集数据导入营销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营销业务系统的数据无缝对接,实现了抄表、结算、停送电自动化,避免了估抄、漏抄和错抄的现象发生,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解决了手工抄表无法解决的抄表不同时的问题,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提高了电费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②加大营销数据的集中管理水平。通过对营销数据的集中采集、集中管理,实现了数据高度共享水平,加快了业务数据的传递速度,提高了信息利用率,避免了营销数据的二次加工,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减少了数据维护工作量。③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通过系统实行远程抄表、用电异常检查、电费催缴、公用台变的负荷实测和分析等功能,改变了人工现场操作的传统模式,从而人员投入相应减少,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为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执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避免了现场作业的安全隐患。据估算,节约人力资源、推行居民阶梯电价、减少财务费用支出等政策的推行,为濮阳试点工程每年带来约2 347万元的效益。④提升了负荷监控水平。可实时监测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和开关状态等运行信息,及时发现各公变台区的专变负荷过载、三相不平衡情况,有效指导配网规划和业扩建设,及时发现计量回路故障和可能存在的窃电行为。通过现场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完善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停送电功能,实现了对用户的“费控”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高整个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⑤提升了优质服务水平。实现了实时算费、双向互动和自助查询等功能:当预付电费余额不足时,由终端主动向主站报告,通过95598短信系统和终端声光报警等多种方式向用户报警;当用户要查询预付电费余额时,由主站实时向终端下发指令,由终端计算当期电费,并上传至主站,与主站预付电费余额进行比较,并在60 s以内将结果发送给用户。

3 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稳定运行的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采集系统与客户终端安全管理

运维人员定期到现场检查装置是否正常,确保GPRS信号稳定,每一次的采集成功率在98.5%以上,日周期采集成功率在99.9%以上。采集信息至少每三个抄表周期与现场计费电能表记录数据进行一次现场核对,对连续二个抄表周期抄表数据为零度的客户,应抽取不少于20%的客户进行现场核实。当抄表例日无法正确抄录数据时,应在抄表当日进行现场补抄,并立即报电能计量中心进行消缺处理。

3.2 进一步拓宽营销自动化系统“SG186”的适用功能

要完善营销系统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对接,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联合营销自动化系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必须考虑现行营销机构发展变化的形势,使营销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适应目前“大营销”工作格局的需要。

3.3 进一步提高营销队伍整体素质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营销业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流程化,需要业务员熟悉本岗位的要求,出现异常情况能迅速、及时处理。

3.4 加强宣传工作

向电力客户宣传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下,可随时查询当前电价、用电量和用电工况,提高了用户对电能信息的知情权。同时,对每户安装了预付费电能表的居民发放美观、实用的居民用电证,宣传安全用电,合理用电,建立社区充值服务站等真情服务行动。

4 结束语

强化数据管理提升信息管税水平 篇5

数据信息的应用是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税收征管质量的进程和效率,为确保数据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确保税收征管质量的进程和效率,2007年以来,******地税分局以“信息化建设应用年”为契机,全面加强数据分析,狠抓数据管理,推进信息交流,拓展应用平台,以数据管理的不断深化促进税收管理扎实有效地向科学化和精细化延伸,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在具体工作中,突出做好了以下几点:

狠抓数据清理,夯实应用基础。实施了“三核对”工程。一是纳税人纸质资料与实际情况核对。结合税源普查,掌握了纳税人第一手资料,通过逐项核实税务登记表、房屋土地车船情况登记表、纳税人存款账号报告表等内容,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录,加强信息比对,保证了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二是纸质资料与征管系统核对。首先辅导纳税人填报税源状况登记表,再以税源状况登记表为基础,逐户逐项审核税收征管系统中的信息,以检验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三是纸质资料与“一户式”系统核对。借助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的预警功能,查找“一户式”系统中缺失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补充和完善,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加强数据分析,拓展增值利用。为规范税收业务处理过程,确保征管数据质量,加强了对税收管理员平台、一户式、征管软件等各软件中有关税收征管质量、政策执行等业务层面问题的监控分析。狠抓数据的增值利用,深化“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应用,根据征管工作的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挖掘数据增值利用的潜力,强化对税收征管工作的指导,促进了征管质量的稳步提高。

加强信息交流,促进数据共享。******地税分局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以“税务主管,部门配合,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一方面将综合治税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由区目标考核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建立综合治税的信息传递制度,定期从工商、国税、财政、国土、房管、规划、建设等部门取得涉税信息,做到信息共享、数据共享,从源头上加强了税源监控。2007年截至9月份共采集各类涉税信息9220条,增收税款6360万元。

突出业务需求,拓展应用平台。一是学习并引入了*****地税的房地产管理软件,加强了房地产业的税收管理;二是开发了******地税分局的税源基础管理网络系统,实现了税源地理信息电子化,从而让税收管理员能够形象、直观、准确、快速地了解管辖地区范围内所有纳税业户的情况,有效地解决了纳税户点多面广、税源零星分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

强化工作考核,严格质量把关。一是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事关整个税收征管工作全局的“生命线”工程来抓,从根本上提高全局人员对数据质量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完善机制,强化落实。制定了《*****分局数据管理办法》,由相关科室具体负责全局的数据管理工作,各数据管理岗人员设立“数据维护日志”,按日记录数据维护情况,将对数据的监管从事后督察改为全程监管,对各岗位录入的数据质量定期进行抽查,从而建立起了数据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 篇6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运营发展影响重大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成本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

(一)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改革发展的需要

会计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是企业管理的需要

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资源来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是企业始终追寻的目标。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在集中管理中凸显出来。会计信息化在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增强其信息的共享性,便于企业管理层的实时监督与查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不仅仅使会计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得到了改进,而且促进了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会计信息化使会计职能发生了转变

会计信息化将促使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工作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将工作重点放在参与预测、决策、经营分析等方面,在经济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目前,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存在两极偏差,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为了会计人员能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并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有人认为会计信息化是万能的,能自动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实际上会计信息化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部门都依据同一数据库提供的信息,按照规范化的处理程序进行管理和决策,数据信息是共享的,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必不可少的。但是会计信息化也不是万能的,会计信息化需要企业各个层面的员工正确地对待和应用,管理以人为本,才能创造最大效益。

(二)会计信息化的顺利推广需要全员协作

会计信息化高度集成涉及各个环节,涵盖企业业务的整体流程,不只是某一个部门的事,需要企业业务层、财务层、决策层的全面参与与支持,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把企业所有与经营生产活动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联成一个整体,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是整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一个计划”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系统。因此,需要各层面、各环节人员通力合作。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产物,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因此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有不少部门组织各种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单位事物及个人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四)“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要有效地控制“三流”,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需要将系统功能延伸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彼此共享,才能真正从全方位、多层次提供可信的决策信息。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对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将会计信息系统纳入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规划,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封闭运行的状态,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

(五)数据安全问题突出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遭受病毒、黑客或非法访问入侵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无论是系统内部还是系统外部,系统都有可能受到攻击,并且一旦发生,损失将会非常严重。因此,系统安全问题也已经在企业考虑选择会计信息系统因素的范围内。

三、更好地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一)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提高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倡导者。

(二)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供给现状,培养大量的信息化人才,需要从几方面入手:首先,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加大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育投资,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调动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其次,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增强企业员工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一些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已经开展了部分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信息化的理念来指导这项工作,导致会计信息化没有成为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方面发展的体现,没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没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连接,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做好系统的安全保密控制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必须解决信息的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电脑病毒入侵及水灾、火灾等因素影响,数据容易被破坏,因此必须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安全保密控制,制定控制措施。另外针对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等,企业应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功能等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持。

(五)建立会计信息岗位责任制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实行会计信息化的单位要根据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和开发的特点,结合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要求,对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和设立必要的会计岗位。设置岗位时应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分配岗位,同时加强授权审批控制,强化内部牵制制度,通过人员分工、岗位责任制的建立、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控制,防止错漏、舞弊和越权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会计管理部门应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满足企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以此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的进一步提升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篇7

1 公司简介

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变速器、汽车齿轮专业生产企业和出口基地, 公司各项经营指标连续六年位居同行业首位, 其重型变速器产销量居世界第一, 跻身中国汽车工业50强。

1.1 企业面临内忧外患

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 要求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 以高品质产品牢牢掌控市场。但是, 企业内部原有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业务流程成了阻碍其提高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瓶颈。市场需要更加及时、高效的响应, 内部却是效率低下、数据凌乱的状况, 这种内外部矛盾将企业置于必须进行管理变革的境地。

1.2 ERP实施前状况

1.2.1 基础数据管理不完善

就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而言, 完整的合作伙伴信息、产品零件信息、服务信息、财务信息、库存信息和生产信息等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市场上, 能否完整、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以上信息, 直接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基础数据的质量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关键因素。实施ERP之前, 公司在获取关键信息方面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状况, 见表1。

1.2.2 业务流程不够规范

长期以来, 公司大量管理文件只设定和强调“应该实现的目标”, 对于工作流程与工作衔接等过程控制环节语焉不详, 造成大量工作全凭工作人员主观臆断与经验开展, 这是业务流程不规范的具体表现, 亟待进一步完善。

未建立有效的销售计划编制规范。销售部门接到客户需求后, 由于没有销售预测方法和有效的数据支持, 只能依靠个人判断确定销售计划, 销售计划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无法保证。

没有完善的客户回款控制机制。由于没有为每个客户定义付款条件, 或者付款条件定义不规范, 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应收账款情况, 容易给企业带来大量呆帐、死帐。

采购职能、库存控制职能分散管理。产品配套件、外协件采购周期和库存信息无从全面获取, 影响响应速度, 保障部门不得不提前采购大量原材料及配件以满足生产线需要, 造成库存积压。

2 ERP系统的实施

经过需求分析、软件选型、硬件建设、流程再造、基础数据整理等准备阶段的工作, 公司将Oracle公司的ERP产品及数据库上线运行, 成功实施了Oracle ERP的制造、财务、物流、采购、销售、库存等模块。

3 ERP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3.1 为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实施ERP以后, 企业获得了丰富的业务数据, 并且有了非常方便地应用这些数据的工具。ERP弥补了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决策者、管理层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掌握企业情况, 甚至可以在计划期中随机对企业运作进行调整, 这得益于系统对业务运营状况的即时监控。ERP提供的数据组织方式, 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数据存储的, 这种逻辑将保证数据的出处是惟一的, 多个部门可以共享数据, 这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能够根据需要实时了解企业内部所有业务的运作情况。

ERP系统提供了完整的应收应付信息, 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依靠完整有效的数据支持应对供应商和客户, 提高了企业信誉。同时, 存货核算功能对库存资产的精确核算, 为仓库管理部门消除了后顾之忧, 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等问题上。

3.2 规范企业管理模式

实施ERP系统, 是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共同迫使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在实施ERP之前甚至上线之初, 总有人认为企业管理不规范就不适合使用ERP系统。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 但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问题, 如果从动态的、变化的角度来看, 正是由于企业管理的不规范, 才需要通过实施ERP来规范企业的管理运作。企业通过ERP系统固化各类工作流程, 所有实际工作环节必须依据ERP系统所设置的流程进行, 这实际上是对现实业务的流程再造和进一步规范。

通过实施ERP给企业带来的规范化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2.1 数据规范化

数据的规范化是通过企业标准化工作实现的, 但在手工管理状态下标准化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2.2 规范业务流程

以数据规范化为保证, ERP系统上线运行规范了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等工作的业务处理方式。

4 结语

法士特集团在以ERP系统为牵引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从目前信息系统运行情况看ERP加强了管理者对企业的掌控能力。同时, 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完成流程再造, 企业生产运营信息实现及时、准确、全面收集整理, 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法士特集团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ERP) 为牵引, 通过企业内部流程再造,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人员和技术, 使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改进共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ERP,流程再造

参考文献

[1]http://www.e-works.com.cn[EB/OL].

[2]王才平.基于PDM的BOM管理技术研究与实现[J].

会计信息化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篇8

关键词:信息化,进程,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的标志。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始终保持者独立、封闭的特性, 面对着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实现会计信息化, 正成为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会计信息化简介

2005年8月, 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 正式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 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 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 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会计信息化, 将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传统的会计核算、记帐方式就意味着工作效率低、成本高,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抛弃手工记帐、核算的方式, 实现会计信息化, 将大幅提升会计工作的效率。

2、实现会计信息化, 通过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存储、整理、分析, 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的价值, 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 这也是信息化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

3、传统的会计事务更多的是部门级的服务, 财务信息只局限于财务部门和相关领导之间的互通, 实现会计信息化, 将打破这个单向通道的壁垒, 实现更多财务信息的共享, 增加资金流向、管理经营的透明度。通过企业各个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良性生产链,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说到底, 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把当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和会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会计事务中实现一次信息化的改革, 更大的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中的管理、决策作用, 推动企业进入稳定的、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会计信息化的具体实现

自从国内外企业推崇信息化以来, 很多企业纷纷效仿, 急急切切的上马, 在没有看到预期的效果后, 又垂头丧气的下马, 由于结果和预期之间鲜明的落差, 严重的打击了这些企业推进信息化的信心。总体而言, 没有认真分析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盲目的跟从和没有从思想上首先完成信息化的改革是信息化失败的首要原因。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由于信息化的改革是当前新形势下的新课题, 没有非常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 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断摸索着实现。一般来说, 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应该从技术层面 (也就是硬件部分) 和思想层面 (软件部分) 两个方面来实现。

1、技术层面。实际上, 这个层面就是建立实现信息化的信息系统,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企业级计算机网络, 组建信息化软件。

在当前的市场上, 各种相应的软件产品名目繁多, ERP、用友、金碟、速达、新中大、浪潮等品牌都有不同级别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甚至连Microsoft、Sage品牌也进入国内, 竞争市场份额。

不过根据目前系统应用情况来看, 这些信息系统软件更多的是面向集团级大企业型用户的应用, 由于中小型企业数量多, 发展模式、企业情况各不相同, 技术需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 软件供应商在这方面投入并不多, 因此, 作为中小型企业, 需要谨慎操作, 在做选择之前, 仔细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突出矛盾, 了解信息需求, 选择适合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

2、思想层面。信息系统并不是万能的, 买来一套ERP系统, 安装到计算机中并不能解决经营中的所有问题, 这不等同于信息化建设的完成, 相反, 这种认识会制约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 要把信息系统真正地用起来才能够发挥效益, 而这点靠的是运作信息化的能力。这就需要从会计人员到企业管理者抛弃旧的管理模式, 建立现代管理意识, 通过分析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推进信息化的改革, 通过信息化再带动管理的提升和意识的变革。可以说, 这才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真正动力。

三、会计信息化在电力设计公司的实践

笔者单位是一个提供电力线路工程、改造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型公司, 输出产品就是设计资料。近些年,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公司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发展势头。在发展过程中, 各级领导逐步取得共识, 那就是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 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因此, 要发展, 就要改革, 实现信息化。

在总结以往财务工作的经验, 为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现持续发展, 公司2005年开始了企业信息化的实践。

公司的职能部门不多, 主要有变电设计部门、线路设计部门、预算部门、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设计部门是公司的主要生产部门, 项目多、人员多, 对信息化的需求最为迫切, 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 与北京道亨软件公司合作, 引入了变电站设计、线路设计、项目预算等多个信息化软件, 使设计水平和项目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由于财务部门多年来仍保持着手工记帐、核算的工作模式, 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启动设计部门信息化的同时, 公司也启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步伐。软件系统方面, 考虑道公司运营的规模, 选择了更合适的用友软件U8普及版作为会计信息平台。这个软件通过对领先的管理思想的总结和行业先进经验的总结, 将多种管理模式预置在系统中, 实现了现代管理体制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通过对软件成熟应用的分析和经验的借鉴, 很快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 如通过软件中的财务信息提炼的财务指标分析、经营分析、财务预决算等报表已经成为公司领导层的重要决策资料。

应该说, 这样的企业是幸运的, 公司各级领导对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都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这一点正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巨大的推动力。

四、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应用, 公司的会计事务已经基本实现信息化, 能够通过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共享, 提炼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供领导层参考。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会计和计算机技术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专业, 都有各自领域的规则, 而信息化的过程是要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样, 就要求实现信息化的主体同时具备两个专业的系统知识, 这对于普通的会计工作者来说是不小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恐怕是各个企业都头疼的问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是鼓励实现信息化的主体互相向对方的专业领域渗透, 通过会计工作者学习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者学习会计知识, 并增进双方的交流来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其二, 公司应尽可能增加相应的培训机会, 使得各个主体能够快速提高应用水平。

2、实现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事务由部门级服务向企业级服务的升级, 这也意味着会计工作将不再是简单的记帐、核算, 还需要包括部分财务管理、决策的职能, 这就需要会计工作者在思想和业务能力上做好充足的准备。

3、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项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而又耗时耗力的项目, 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从公司领导到会计工作者都需要有长期努力的心里准备, 不断摸索, 找到适合企业的方式和方法, 切不可急躁急进, 谨防功亏于溃。

五、结论

会计信息化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推进会计信息化进程, 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将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建立可靠的基础。通过对电力设计公司会计信息化实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 更需要企业领导者和信息化主体打开思想, 转变观念, 建立现代的管理意识, 反过来也可以看到, 通过加强财务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信息的共享和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琪临, 加速会计信息化进程探析中国经济师, 2004 (6)

[2]、宋薇,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 理论界 2009 (4)

[3]、靖守久, 我国企业信息化滞后问题探析, 理论学刊, 2003 (4)

华新水泥利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 篇9

近日, 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摇篮企业”的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新水泥”) 翻开了其信息化建设的崭新一页, 与长期以来的信息化战略合作伙伴-鼎捷软件在CRM客户关系管理上再度携手, 展现了华新水泥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提升, 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的决心, 也彰显了鼎捷软件在水泥行业坚定地推行信息化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典范效益。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07年, 是我国水泥行业历时最悠久的企业之一。华新1993年实行股份制改造, 是中国建材行业第一家A、B股上市公司;1999年, 与全球最大的水泥制造商之一的瑞士Holcim集团结为战略伙伴关系。2008年2月公司完成A股定向增发后, Holcim集团持有华新水泥的股份由26.11%上升为39.88%, 成为华新水泥的第一大股东。华新水泥是国内水泥行业中首家通过GB/T19001—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 企业资信为“AAA”级, 生产的全部15个水泥品种均为国家首批质量免检产品。北京20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北京亚运村、葛洲坝、京珠高速公路、长江中下游10多座公路和铁路大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 均选用了华新水泥的产品。

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行业龙头企业, 华新水泥对于利用高效科学的信息化手段, 提升管理、获得永续经营有着持续不懈的追求。华新水泥与鼎捷软件的合作始于协同管理领域。从2009年6月至今, 华新水泥已实施完成3期协同办公系统项目, 成功上线应用了门户及传统办公平台、SAP业务集成管控等模块。其中采购管控作为华新水泥协同办公平台亮点, 通过与SAP系统集成, 实现了统一物料标准、固化供应商准入、采购价格比选、采购合同审批、采购订单分配等业务流程, 实现了采购业务的全面管控。在鼎捷软件的助力下, 华新水泥成功搭建了高效的协同平台系统, 真正满足了企业在协同领域的管理需求, 铺设了颇具华新水泥自身特点的“数字神经网络”。

用信息化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实践 篇10

农业领域的信息化, 相对金融、通讯、文教、卫生、交通、能源等领域而言, 起步晚、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薄弱, 且缺乏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然而, 最近十年, 随着中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连续九个中央“一号文件”集中关注农业, 农业信息化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 通过实施“金农工程”, 一大批农业信息化项目建成, 形成了标准化的信息交换和管理体系, 大量农业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投入实际使用, 极大促进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 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整体水平。

农垦, 中国农业的国家队,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扮演着示范带头角色。“十一五”期间, 借势农业信息化发展大潮, 农垦信息化工作同样是翻天覆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垦区主管部门、规模企业、国有农场网络环境良好、计算机软硬件完备;管理部门大多建立了政务系统, 实现了公文流转、统计和财务预决算的电子化;企业信息化广泛应用, 80%的农场和事业单位实现了财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队伍发展壮大, 全员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同大农业信息化相比, 农垦的信息化工作还具有系统、深入、实用的特点。“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垦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的信息系统出现, 标志着农垦信息化进入注重实效的深层次应用阶段。

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是农业信息化的重点目标之一。《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的具体要求。作为农垦人, 我们的目标就是80%, 甚至90%。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开展用信息化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实践, 可谓是顺风顺水, 又任重道远。

1 农垦对土地管理信息化探索

1.1 土地和传统管理方式

土地, 对农垦而言, 是核心资源, 是生存之本, 是发展之源。如何管好、用好土地是农垦各级领导干部长期思考、关注的焦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土地供需矛盾的日益突显, 决定了土地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性。

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 是在田间地头埋设界桩, 用防护林和沟渠当作分界线;登记土地权属信息的宗地证书, 是用文字描述“四至”, 概括说明土地的地理位置;农场土地承包管理使用的是手工描绘的示意图。土地管理、承包经营、财务各部门管理土地相关信息的是一堆堆表格、一摞摞图纸。先不说要查找相关资料费时费力, 每年的填表、报表、绘图、野外校核和数据更新工作, 就是一项浩大工程。数据统计繁琐, 校核复杂导致农垦土地面积究竟有多少, 一直难以落实成准确数字。部分垦区, 农村集体土地与农场国有土地交织, 土地维权常态化、承包经营土地不准的问题, 困扰干部职工, 影响生产工作积极性。甚至个别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催生了“人情地”、“水分地”等扰乱农场正常经营的行为。

1.2 土地信息化管理探索

2004年, 农业部农垦局开始实施农垦土地确权与管理项目, 并尝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开发软件系统, 以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2005年, 开发了B/S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2007年, 开发出B/S和C/S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2008年, 形成权属、土地资源现状、承包等核心功能;2009年, “国有农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现场会在湛江召开, 标志着系统试点获得成功;在“2010年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获奖, 标志着系统在农业领域得到认可。

土地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目标, 是为了实现对土地进行科学、高效、精准的管理。为此, 项目提出了“四化”———土地信息管理精准化、经营生产信息系统化、数据汇总分析一体化、指标功能部署个性化。

土地信息管理精准化是指土地证增加数字化航拍图, 并将坐标界址点附在图上;利用GIS软件管理土地权属登记信息, 实现宗地历史可追溯;土地承包经营采用信息化手段自动量算面积, 配合卫星照片, 使数据直观、精准。

经营生产信息系统化是指软件除具有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权属、承包经营三大核心功能外, 还建立了农业生产管理、承包人、水利、气象、自然灾害、病虫害、农资、农机具、测土配方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功能。这些信息都相互关联, 组成一个有机的综合信息数据仓库, 包括卫星照片、土地图斑, 所有的数据都实现了历史数据追溯;建设了专题地图, 便于直观生动地展示数据内涵。

数据汇总分析一体化是指各类汇总表格都可以关联查看明细数据, 明细数据可以关联查看对应图斑, 点击图斑可以查看地块各类属性;同时, 分布在各地的农场将定时自动将本农场的数据传输到农垦总局的数据库服务器, 软件将定时自动汇总数据, 形成不断及时更新的数据汇总表。

指标功能部署个性化是指为了适应农垦地域跨度广, 不同农场生产管理方式差别巨大的特点, 系统设计了可扩展的指标体系, 设计了模块化的系统功能, 定制软件界面和数据展示界面的后台管理程序, 极大满足共性汇总与个性应用的需求。

2 广东农垦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

用信息化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实践, 在黑龙江、广东、海南、上海、北京、江苏、宁夏、安徽等垦区都有所收获。在这里, 仅以广东农垦为例, 分析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实效。

2009年, “全国农垦土地信息化管理现场会”在湛江召开, 湛江农垦局展示了利用GIS软件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 广东农垦持续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进程。截至2011年底, 湛江垦区运用土地信息化管理手段, 累计增加土地承包面积约1万hm2, 年净增土地承包费上亿元。同时, 将土地管理工作与农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挂钩, 极大推动了基层干部管好土地的积极性。阳江、茂名等垦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积极开展土地清理, 摸清家底, 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落到了实处。土地信息化管理手段有效遏制了“关系地”、“人情地”、“水分地”等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现象。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土地清理活动, 逐步走上良性循环, 实现了多赢的良好局面:垦区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农场增加了土地发包面积, 日子好过了;农场班子经济效益考核与土地绩效考核奖励大幅提高;职工土地承包费降低, 生活环境美化。土地承包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 干部、群众生产热情高涨。广东农垦的积极探索, 为农垦如何管好、用好土地, 科学精准地提高土地效益, 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好路子。

2.1 理顺机制, 提升土地维权成效

广东省农垦总局国土处处长祝启明每到一个农场, 首先要求农场打开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 对着软件中的航片和图表说事。地图上一块块历史被占地清清楚楚显示在大屏幕上;总面积、总宗数等汇总数据, 每块被占地的明细数据也都与地图对应显示。祝启明说:“农垦最大的资源是土地,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 国有农场规模化的土地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农场场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就是看好、守好土地这一核心资源。”针对近年不断发生的土地被侵占情况, 广东垦区不断完善和理顺土地保护和管理机制。2009年起, 土地权属保护和管理责任被纳入了总局对各农垦局领导班子的年度责任考核内容, 湛江、阳江等农垦局纷纷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保护目标责任制, 把保护耕地、加快确权发证进度、维权和回收被占土地等具体指标列入对农场领导班子、生产队干部的考核内容, 每年层层签订土地管理责任合同, 大大规范了农场土地的权属管理。各局制定了对农场考核指标的底线:当年被占地当年清理, 当年不能出现新增被占地;守不住土地要受罚, 收回历史被占地有奖。几年来, 广东农垦回收了一批历史被占土地, 土地被侵占发案率持续下降, 有效保持了农场土地权属稳定, 利用信息化手段清理、更正土地发包面积近1.13万hm2, 年净增加土地承包收益上亿元, 有效堵塞了土地管理漏洞。

2.2 土地内清, 依托科技进步获益

广东省平岗农场于1954年围海建成, 拥有0.27hm2多土地 (水面面积) , 是广东农垦规模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2008年, 阳江农垦局在平岗农场开展土地内清试点工作, 淘汰了以往手工量算鱼塘、水域承包面积的落后方法, 利用土地管理信息化软件的GIS面积自动量算功能, 结合GPS设备现场复核, 平岗农场清理出约33.3hm2“水分地”。随着相关地块的承包合同于2011年左右逐步到期, 按照信息化管理面积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水分地”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按照土地承包费每666.7m2 600元/年的平均价格计算, 土地信息化管理手段每年为平岗农场增收近500万元。

阳江农垦局国土科的干事小杨说:“我们现在的土地承包面积测量都是在办公室里, 通过点击鼠标操作完成。个别面积有异议的地块才跑去现场测绘。信息化手段量算土地面积高效、精准, 更大幅减少了我们土地测量外业的工作量。”

阳江农垦局副局长莫益环介绍, 在多次参观、学习湛江农垦局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成功经验后, 阳江农垦局在平岗农场展开了试点, 摸索适合当地情况的土地内清工作方案。针对一些大包户的抵触情绪, 局里干部分头下农场做工作, 向群众解释土地管理信息化手段的土地面积量算精准特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逐步做通承包户的思想工作, 平稳地完成了“水分地”的回收工作。2012年, 在理顺了土地内清相关工作的头绪后, 阳江农垦局建立了局领导挂帅, 国土、生产、财务、企管、纪检等5部门的工作组, 在下属6个农场全面铺开依托信息化的土地内清工作。通过集中举办土地信息化管理培训班, 在每个农场开动员会, 阳江农垦局统一了各级干部思想, 消除了个别农场场长“清土地等于清自己”的抵触思想。莫局长信心十足地说:“内清工作预计今年11月底完成, 到时候, 欢迎大家来阳江农垦局检查我们的成果!”

2.3 深化改革, 实现土地管理共赢

土地面积测量的大小, 是一个简单数字, 但牵扯了多方利益。传统测量土地面积的工作, 需要走现场, 拉皮尺、手工计算。一个农场上万个地块, 要想全部测量一遍, 土地管理部门就别干其它工作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土地承包的准确面积基本是沿用历史形成的数据, 难以监管, 给基层管地的干部制造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关系地”、“人情地”、“水分地”应运而生, 极大损害了国家利益, 土地承包不公, 群众意见大。

土地管理信息化, 使承包土地面积高效、精准量算成为可能。但单纯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强有力的管理手段。湛江农垦局副局长宫玉林找准了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切入点———依托信息化, 通过系统、有效的强力手段遏制土地流失。宫局长介绍工作经验时总结了3个要点:一是工作出发点要讲效益, 不讲人情;二是工作要动真格的, 要有问责制度, 不行换人;三是要深挖信息化潜力, 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整个信息化推进过程, 职工没有上访, 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承包, 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湛江农垦局建立了科学的奖惩机制, 将基层干部的灰色收入变为合理的阳光收入。2011年, 湛江农垦局向下属农场发放效益考核奖金600万元, 土地管理考核奖金200万元。通过土地清理工作, 5年来, 湛江农垦累计清理、更正超承包合同面积近1万hm2, 年净增土地承包费上亿元, 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大型农场的承包面积。

3 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大有作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些年的试点, 我们充分认识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各垦区依托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土地管理信息化, 有效提高了垦区农业管理水平现代化;促进了垦区摸清家底和掌握土地生产经营状况;增强了垦区国土管理部门的执法能力;提升了垦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带动了垦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广东垦区的实践, 证明了土地信息化管理大有作为, 是一项小投入大产出的科技创新, 为如何在全国农垦范围取得更大的成功, 提供了现实依据。

《实践论》指出“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理论。纵观这些年来, 农垦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我们的确也是走了一条反复认识、反复实践的道路。在成功的基础上, 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平台整合问题, 即如何有效整合财务、农产品质量追溯、土地管理等信息平台,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充分利用各省国土资源厅的现有卫星照片, 解决资源共享的问题?我们相信, 这些问题都将会在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践中, 获得再认识。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也将因此获得不断进步和提升。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不断调整和改变, 我们这一代农垦人正面临着农垦事业逐步萎缩的局面。

生于忧患!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农垦人应当合理调整发展战略, 把握好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机遇, 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所作为, 才能进步和成长。

曾经沧海!农垦人拥有艰苦创业、勇于奋斗的传承精神,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大潮中, 我们仍将一如既往的不断开拓进取。

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 篇11

【关健词】网络信息化;医院信息管理:医保管理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2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如何按照医保规定内容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医疗保险部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化这一工程实施管理,这是摆在医保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目前,我院信息化管理已见规模,把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完全融入医院信息化管理中,对完善医保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让患者感到医院管理正规化、收费合理化、就诊方便快捷化。随着医院网络的不断升级和换代,用HIS网、联众公司V3.0网表达采集临床科室的相关信息,使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与医院运行机制及管理手段应相匹配,对提升医保部门的管理水平,扩大定点医院医疗服务的影响力,让有效的医保管理手段给更多参保人员带来实惠。

2 医保管理的特点 医保管理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时段性强、信息流畅。做好医保管理是确保医保制度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医保管理绩效水平的关键。我们用医院信息化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对医疗保险出台的各时段性政策进行分析,逐步形成具有本院特点,适合自身发展的医疗保险管理模式,针对临床现状、规范、医疗行为,提出相应管理措施和办法,让医保管理沿着健康平稳的道路发展。

2.1 医保管理涉及面广 医保部门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势,找出适合本院特点的管理模式,规范各级医护人员、临床、门诊及辅助科室人员的诊疗行为;规范医保政策执行情况;规范医生用药是否参照医保目录;规范医务人员报费是否按照报费标准;规范医疗保险知识的培训内容等。

2.2 医保政策管理的时段性 患者入院时身份的核实,使用自费药品、自费诊疗项目,应填写患者自费知情同意书;外伤患者在办理入院时应先自费入院,填写外伤审批单到医保中心审批后再转医保;医保管理要求医保患者身份核实在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外伤审批单要在患者入院后36小时完成;医保转诊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医保管理通过电子病历查阅,电子病历直接反映现况信息、反馈及时,直接反应各时段发生的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客观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能及时遏制不良现象的发生。

2.3 医保信息流畅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如何按照医保规定内容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医院管理要求用网络信息相互沟通,交流方式灵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管理的效率。我院从2005年就开始使用医院HIS系统,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多个系统如HIS系统、PAIK系统等都相继运行,在运行的几年中,发现旧网络系统需要升级、换代才能满足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于2009年初医院又投入了一定的财力,进行了网络换代,用HIS网、联众公司V3.0和电子病历等。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借助医院HIS网、联众公司V3.0和电子病历的表达等管理平台,融入我院整体医疗管理之中,并且形成了一套医院有关临床管理的标准模式,使医保管理更规范化,更具体化,更民意化。

2.4 重在宣传教育:医疗保险是一门政策性工作,随时都有新政策的出臺和政策的变更,医保工作者应及时掌握新政策,并加以解读,及时通过网络传达到相关科室,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医保政策,普及医保知识,并定期下去检查或抽查相关科室对医保政策的执行情况,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3 医保管理的要求

3.1 管理的价值 如何科学的判定医保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体现了医院管理者的经营思维、价值观念和医院整体发展理念。在医院经营管理中习惯于追求有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回报,而忽视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1)。随着社会的进步参保人员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医疗保险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保政策的理解越来越透彻,相互之间形成了制约关系,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对医保政策的解读更加具体、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也能及时控制在诊疗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和过失,充分体现出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

3.2 管理的内容 医保工作者是介于医院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纽带,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将医保管理贯穿于整个行医过程中,通过网络实施行之有效的、不间断的在职教育,必要时对临床工作者进行多方面整体化、个性化指导,提高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有效性,遏制不良倾向的发生,更好的维护医院的整体形象,维护参保患者的合法权益。

3.3 管理的方式 在信息化时代,要求医保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练网络操作及网络故障排查技术,做好临床一线的服务工作,做到既能运用现代化手段去规范医务人员、临床及辅助科室的诊疗行为,又能满足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教育、个性化指导等各方面的需求,为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满足患者需求,做好监督工作。

3.4 医保管理的做法

3.4.1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优势 依托医院系统比较完整的信息网络,用HIS网、联众公司V3.0和电子病历的表达来采集临床科室的相关信息,对不合理因素提取整理,通过医院综合管理平台网把信息反馈科室,尽最大可能满足医务人员、临床及辅助科室等在临床实际工作的需求,把医保管理手册、药品项目目录、卫生材料目录、诊疗目录、服务设施目录发到科室,为更好提高医保管理效果,得到信息回馈后,获取某个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的各类医保政策,供医院HIS系统进行对照维护,清除障碍。

3.4.2 讲究管理效益 通过以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医保管理模式的开发和利用,把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完全融入医院信息化管理中,我院医保管理有了明显的提升,减少了很多医患之间因医保方面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

4 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医院信息化管理改变医保陈旧的管理模式,用HIS网、联众公司V3.0和电子病历的表达来采集医院各科室的相关信息,使医保工作者能随时随地切入网络,查询各临床科室对医保政策的执行程度,对违背医保政策侵害参保人利益等不良行为能得以及时发现,及时遏制。对不合理因素提取整理,把信息反馈科室进行教育,举一反三,得到良好的效果。利用信息化管理对加强医保分科指标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5 医院信息化管理的用途 通过医院信息化管理流程的建立,随时可掌握医保费用、医保用药、医保结算、医保病历等情况,特别是外地医保来我院外调审核,起到致关重要作用,间接遏制了使用假票据骗保恶性事件的发生,保护了国有医保基金的流失。为医保工作更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的资料来源,对今后建立科学的医保管理,提升医院医保管理的绩效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志彬,汪为希,李冬雪,安洪福.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更好的为医保、新农合患者服务[J].医学信息2010,23(5);1209-1211.

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 篇12

关键词:信息化,合同管理水平,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指出“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关系的协议”,从法律角度界定了合同的概念。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主要涉及产、供、销三个环节,其中大多数经济行为都通过合同体现,合同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往来的规范性而言非常重要。但传统的合同管理工作大量地停留在书面介质层面,效能的提升存在瓶颈。

1 企业合同管理现状

1.1 合同审核过程效率不高

企业对外订立合同一般是由经办部门对潜在合作方进行比选,在比选中要审核对方资质,比较技术要求、价格、质量和服务等。经比选后,与中选方共同草拟合同文本。然后,经办部门整理比选和资质材料,会同草拟的合同文本等发起合同审核。合同审核往往有财务和法务等部门参与,在审核中承担各自的部门职责,有些企业可能还需要额外增加委托代理人或是业务副总乃至总经理的审核。合同审核完成后,经办部门办理合同书面文本的签字盖章手续使其生效。整个合同审核流程涉及环节较多,往往需要经办人携带书面材料逐个完成,效率不高。

1.2 合同执行管控能力不强

合同生效后,履约行为通常由经办部门来执行。银货两讫型的合同,履约行为较简单;而分段执行的合同甚或是跨年执行的合同,履约行为就相对复杂一些。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一般由经办部门掌握,如果部门规模大、专业分类细、经办合同多、涉及人员多,经办部门的领导也未必能掌握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必须找到具体经办人才能真正了解相关信息。如此,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对于合同实际履约状况的监督也是比较繁琐的,往往要到经办部门实地了解,还要到财务部门去核实资金记录,费时费力。

1.3 合同信息查询分析不便

合同管理工作中还经常需要追溯相关信息或进行统计和分析,例如:在接受外审的过程中,外审人员经常会根据财务付款记录调阅关联的合同,核查付款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若合同管理的基础工作较扎实,合同编号有明确规定、具有唯一性,财务付款凭证上标有合同编号,合同管理部门也设有标注合同编号的管理台账。当外审人员报出某个合同编号时,合同管理人员能够利用合同编号的唯一性,追溯查询到相关信息。再如:企业需统计年度合同的总体发生情,若要快速统计,必须在平时建立数据较翔实的基础台账。企业若是合同管理基础薄弱的,上述两例几乎无实现的可能,即使合同管理基础较好,实现上述两例也属不易。

2 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目前,很多企业的基础管理都在大量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并运用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RP)。通过ERP的推行和运用,企业很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已实现信息化,一些与合同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在ERP内也留有记录并积累。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近年来,在企业ERP构建较为成熟的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合同管理作为ERP中的一个子模块,纳入了整个ERP的运行,利用ERP中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数据的联通和共享,对进一步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做了一些尝试。

2.1 做好合同管理 ERP 模块开发的前期调研

在前期调研中,首先对企业发生的合同进行梳理,如以资金流向来分类,可分为资金流入型和资金流出型;以业务方式来分类,可分为物资采购类、工程采购类、服务采购类和销售类等;其次,确定以资金流向和数量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来开发合同管理ERP模块。由合同管理部门牵头,会同信息化开发人员分别到采购、销售和设备等合同发生频次较高的部门进行调研,针对现行流程实现信息化所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合同管理部门主要关注合法合规性,业务部门主要关注实际可操作性,信息化开发人员主要关注术上的可实现性。

调研发现,合同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前提是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合同管理基础工作,大致包括:合同管理工作中有串联所有相关信息的有效索引,即合同编号,合同编号有明确规则,具有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合同编号由合同管理部门统一确定;合同生效前,需经流转审核,由财务和法务等部门参与;合同履约由经办部门负责,实际收付款时在财务凭证上标注合同编号;内部监督部门着重从资金角度监督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合同管理部门建立合同管理基础台账,以满足企业对于查询、统计和分析方面的需求。

2.2 做好合同管理 ERP 模块首期上线后的调试

ERP模块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将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的目标定为:将现有合同管理流程全部推上信息化,实现无纸化办公。

首期上线后,以企业合同信息化审核流程举例,大致流程为:由合同具体经办人在合同管理ERP模块中发起审核——流转至部门领导审核——流转至财务部门审核——流转至法务部门审核——经办部门在完成审核后办理签字盖章手续。在各审核环节均可以打回至原始经办人。

2.3 满足相关部门的个性化差异管理

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之后,在实际运行中,还根据销售部门的工作特性,实行差异化管理。通过差异化管理,既加强了对销售合同的管控力度,又满足销售部门对合同管理的个性化需求。

2.4 做好系统首期上线之后的持续优化

系统首期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业务部门对于操作界面和一些细节提出不少优化建议,将这些建议汇总,进行甄别和梳理,既考虑业务部门需求,又兼顾合法合规性,持续开展优化工作。

2.4.1实现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大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实现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将是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合同管理ERP模块作为企业ERP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与企业ERP中已有的功能模块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共享,是持续优化的关键。

2.4.2合理减少重复劳动的工作量

为实现合同管理的某些要求,合同管理ERP模块在开发初期可能会要求操作人就某一内容在企业ERP的多个模块中进行录入,有重复操作之嫌。信息化本应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实质上增加了重复劳动的工作量,这就有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因此,如何利用好企业ERP中现有模块的数据和信息,提高效率,也是持续优化的目标之一。

2.4.3加强对合同的实际管控力度

在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之后,逐步将过程监督的要求融入其中,加强对合同的实际管控力度。前文已述及,该模块首期目标主要是原合同管理流程的无纸化,在这个阶段性目标完成之后,需要逐步过渡到合同管理的理想目标。因此,以加强合同管控力度为目标,结合该模块的实际运行状况,适时地增加一些补丁。举两个这方面持续优化工作的实例。

第一,通过优化,将销售合同与生产定单建立关联,要求业务员在开具生产定单时必须输入合同编号,以合同编号为索引,可以调取企业ERP其他模块中的数据和信息,如生产管理模块中关于生产定单运行的相关数据。这样做既没有太多地增加业务员的工作量,也为加强过程监管提供了便利。第二,通过优化,增加了合同履约信息的录入功能。主要是针对资采购合同,在合同正式生效后,由合同经办人根据合同履约的实际情况,在该模块中录入资金支付的信息,以反映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且与财务部门的实际资金结算节奏保持一致,在通过财务部门的审核之后生效。如果该合同的资金支付记录在企业ERP其他模块中已存在,则直接调取。这样做能够使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通过资金支付这一关键信息在该模块中予以体现,便于过程监管。

通过上述四方面工作,合同管理ERP模块基本实现了三个目标:合同审核无纸化、合同履约信息化、数据使用快捷化。

3 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在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3.1 提高流转审核效率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减轻经办人的工作强度,缩短相关材料流转以及相关人员的审核和签字的等待时间,经办人还能够随时查询合同审核进度,缩减审核周期、提高审核效率。

3.2 加强过程管控能力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将资金流向、数量和时间为具体内容反映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为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开展过程监管、同步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

3.3 提升合同管理水平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流转审核效率、强化过程监管能力、加强数据处理能力,使企业的合同综合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文利.施工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4(18).

上一篇:阑尾巨大脓肿下一篇:有效的小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