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巨大脓肿

2024-06-08

阑尾巨大脓肿(精选5篇)

阑尾巨大脓肿 篇1

1病例报告

患者, 22岁, 已婚, G0P0, 因超声发现盆腔囊肿1月, 突发性下腹痛1天伴发热于2008年1月6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4/30天, 量中, 有痛经, 末次月经为入院前20天。1月前因外伤行左下肢手术, 术前检查超声提示盆腔巨大囊肿, 因无任何症状, 暂未治疗, 先行骨科手术, 建议术后妇科随访。1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性下腹痛, 无明显其他部位放射痛, 与饮食及体位无关, 伴恶心、里急后重感, 无便秘、腹泻, 无阴道流血, 体温39 ℃。急诊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10 mm, 盆腔巨大囊性肿块, 210 mm×160 mm×93 mm, 考虑:①卵巢囊肿扭转?②破裂伴局部包裹?双合诊检查:子宫前位, 正常大小, 压痛, 盆腔可触及巨大包块, 达脐下3指, 表面光滑, 张力大, 压痛明显。诊断:卵巢囊肿扭转。于1月6日行剖腹探查术。手术行下腹部脐耻之间纵切口, 剪开腹膜时发现腹膜下紧贴囊肿, 无法测量囊肿大小, 且囊壁与腹膜、盆腔组织黏连紧密, 穿刺囊肿, 囊液为脓性, 进一步扩大囊壁开口, 吸出脓性液体约1700 ml, 暴露整个脓腔, 囊壁上有脓胎附着。钳夹囊壁组织, 钝性分离囊壁与腹膜, 将囊壁从腹膜中分离出来, 分离至底部时, 见囊腔内增粗变形的输卵管开口及其下方稍增大的卵巢组织, 沿输卵管开口探查, 在囊壁表面可触及增大增粗的条索状输卵管来源于左侧宫角部。将囊壁与周围组织基本分离后, 钳夹位于囊壁上的左侧卵巢韧带、输卵管根部, 与侧盆壁相连的左侧骨盆漏斗韧带, 切断, 分别缝扎止血, 切除整个囊壁与左附件。进一步探查, 见切除脓肿后的盆腔脏器被一层纤维素化的膜状结构包裹, 质地偏硬, 不光滑, 无法暴露子宫、右附件、肠管、网膜, 仅可触及子宫, 子宫正常大小, 质地偏软, 子宫右侧可触及一实性包块, 约3 cm×4 cm, 条索样结构, 开口于该膜状结构外, 可见小部分伞状结构, 考虑为右输卵管及卵巢。向腹腔探查, 膜状结构下隐约可见蠕动的肠管及部分网膜结构, 试图由此向下突破该层膜状结构到达肠管间隙, 未成功。清理盆腔, 大量0.9%氯化钠液冲洗后放入甲硝唑200 ml, 放置引流管1根后关腹。术后抗感染治疗1周, 7天痊愈出院, 切口甲级愈合。病理报告为盆腔脓肿壁纤维脂肪组织中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间质充血、水肿, 左卵巢充血水肿明显, 伴炎细胞浸润, 左输卵管大量炎细胞浸润, 输卵管管腔积脓。出院诊断:盆腔脓肿, 腹茧症。

2讨论

腹茧症为一种罕见的腹膜病变, 腹腔部分或全部脏器被一层膜样组织包裹, 形似蚕茧。又称特发性硬化性腹膜炎, 由于该病临床少见, 普遍对该病缺乏认识, 术前诊断往往困难。其病因可分为先天、后天两种。先天性的多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同时伴有大网膜缺如、子宫附件缺如或发育异常等, 较少见。后天性的多为后天感染所致, 有以下学说:①异物刺激:各种因素诱发腹腔纤维素性渗出、机化形成包裹, 并发腹茧症[1];②药物影响: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 产生复发性浆膜炎, 腹腔内纤维蛋白渗出机化形成纤维膜所致[2];③逆行感染:Foo等报道[3]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且术中见输卵管有炎症, 因此考虑此病与女性生殖道炎症逆行感染有关, 经输卵管逆流, 引起化学性腹膜炎, 导致纤维蛋白机化形成包裹所致。本病例病因即考虑为感染因素所致。

腹茧症的诊断较困难, 大部分终生无症状, 而于手术探查、剖宫产或尸检时发现, 术前很难做出明确诊断。根据文献介绍, 总结以下几点可帮助该病诊断:①年轻女性有不明原因的肠梗阻;②疑难的腹部包块或慢性肠梗阻, 腹部无手术史者;③钡餐检查见受累的小肠肠管往返盘绕排列, 形成“手风琴”状, 聚集成团, 界限分明, 肠管固定, 肠管内钡剂通过缓慢, 排空时间延长[4]。

腹茧症的治疗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若出现肠梗阻症状, 其手术指征与肠梗阻相同, 手术原则以切除包裹小肠的纤维膜为主, 同时松解黏连, 对包裹胃、网膜等不引起肠梗阻的纤维素膜, 可以不予处理, 不能强求彻底分离黏连, 以免肠壁损伤, 术中应用右旋糖苷40等腹腔盥洗, 可对术后肠黏连的预防起作用。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年轻女性腹茧症患者的结局问题。由于腹腔内部分或全部脏器被纤维膜包裹, 脏器的活动受到限制, 致使输卵管的活动度减弱, 输卵管伞端封闭, 难以完成捡拾和输送卵子的功能, 故容易导致原发不孕, 针对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 如患者的卵巢、子宫功能正常, 其成功率应与一般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无差别[5]。但由于该病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故给明确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还需要临床医生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对这一罕见病的认识, 从而妥善有效地处理此病。

参考文献

[1]Sahoo SP, Gangopadhyay AN, Gupta DK, et al.Abdominal cocoon in chil-dren:a report of four case[J].J Pediatr Surg, 1996, 31:987-988;

[2]Eltringham WK, Espiner HJ, Windsor CW, et al.Sclerosing peritonitis dueto practolol:a report of 9 case and their surgical management[J].Br JSurg, 1977, 64:229-235.

[3]Foo KT, Ng KC, RauffA, et al.Unusual small intestinal obstructionin ado-lescent girls:the abdominal cocoon[J].Br J Surg, 1978, 65:427-430.

[4]张爱莲, 李瑞兰.腹茧症的X线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3 (5) :348-350.

[5]胡燕军, 朱依敏.腹茧症合并不孕的腹腔镜检查与治疗[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33 (5) :462-464.

13例小儿阑尾脓肿手术治疗体会 篇2

小儿阑尾脓肿可选择保守治疗[1]和手术治疗[2]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保守治疗。认为阑尾炎症已局限,保守治疗并发症少。一期手术治疗感染扩散机率高,急性炎症控制后择期切除阑尾更安全可行,而手术治疗多只做阑尾脓肿引流。本文总结13例阑尾脓肿患儿的二期手术治疗经验并认为,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症,阑尾脓肿一期行阑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资料与方法

发病时间2~15天,平均5.5天。有急性阑尾炎病史8例,13例患儿入院前均给予不南度酌抗菌素抗炎治疗。主要临床表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象升高。13例均触及右下腹包块,并经B超证实诊断。

治疗:13例阑尾脓肿均给行一期阑尾切除术。均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以便于暴露,开腹后注意保护,吸尽腹腔内脓液,并仔细分离粘连,切除阑尾,残端作荷包包埋,包埋困难者结扎残端,一并用0.5%甲硝唑液及淡碘伏液冲洗腹腔,并放置腹腔引流管。

讨 论

小儿阑尾脓肿是小儿阑尾炎延误诊治所致。炎症被网膜包裹局限化,或继发于阑导誊孔,坏死形成局限性腹膜炎所致。发生率约为小儿急性阑尾炎的4%~10%,是小兒腹部外科,的常见急腹症。因患儿年幼,不能准确伤痛述病史,仅诉腹痛或腹部不适,且查体不合作,故难以发现腹部不明显包块,且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调节及适应能力差,发病初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内儿科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病治疗,导致小儿阑尾脓肿的发病率增高。而B超是证实阑尾脓肿的主要检查手段。

时机问题又存在不同观点。多数学者认为长时间抗菌素治疗,脓肿终可局限化吸收,炎症消除后3~6月再行阑尾切除术。随着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和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更多学者认为阑尾脓肿可给一期手术治疗。孙小兵等[3]认为阑尾脓肿给一期阑尾切除术及腹腔冲洗是可行的。其优点主要在于手术直接清除了感染灶,同时又减少了毒素吸收及炎症所致的组织损伤和粘连,尚能避免延期切除阑尾而再次入院。13例阑尾脓肿行一期阑尾切除术后全部冶愈,未出现脓肿扩散,感染加重、肠瘘、肠梗阻,残余脓肿等并发症。因为多数阑尾穿孔、坏死部位多不在根部,自阑尾根部起自结肠带,组织韧性大,即使阑尾坏死、溃烂,残端根部仍可缝合或作肠壁吻合处理。关键是术中操作时应避免肠壁损伤并彻底清除病灶,适当冲洗,放置引流,同时手术前后积极抗基染,营养支持可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因此本人认为,若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小儿阑尾脓肿,可先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金哲.小儿阑尾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3

2 余亚雄.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

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治疗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 其中男11例 (占55%) , 女9例 (占45%) ;年龄16岁~61岁, 平均年龄39岁;发病时间4 d~14 d, 平均9 d;其中2例并发弥散性腹膜炎。

1.2 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有腹膜炎的患者腹痛会持续加剧, 炎症加重时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体格检查多为右下腹压痛、扪及右下腹包块边界不清、固定, 有腹膜炎的患者还会有腹膜刺激征 (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影像学检查腹平片见盲肠扩张, B超下见阑尾脓肿。

1.3 诊断标准

(1) 有明确的阑尾炎病史及发热症状; (2) 患者发病数日以上,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 体检右下腹可触及固定且边缘清晰的肿块, 局限性压痛、腹膜刺激征等; (4) B超可确定肿块边界、部位、大小、性质等, 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右下腹肿块。

1.4 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联合中医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本文中保守治疗患者选用甲硝唑、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协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医内服方剂进行治疗。 (2) 穿刺治疗:对已包裹形成脓肿或病情稳定者还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首先行B超以确定穿刺位点, 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后选用7号针头连接50 m L注射器垂直刺入, 直至有落空感时停止进针, 回抽见脓液, 持续抽脓直至脓液抽吸干净。抽取脓液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后注入甲硝唑或头孢类抗生素。穿刺抽取的脓液送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测以便进行后续治疗。穿刺后常规给予甲硝唑或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并于穿刺后2 d~3 d复查B超, 确定脓液是否抽取干净, 同时还可监测病情进展。 (3)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或有并发症者, 确定手术治疗后, 待患者入院即开始进行术前准备。待到术日, 进入手术室后常规消毒、铺单, 多采用硬膜外麻醉, 也有部分患者选用局麻, 手术切口选择右侧中下腹直肌纵行切口, 切口长约4 cm~6 cm, 在切开腹膜后注意用纱布垫适当保护手术切口。切开腹膜后用示指钝性分离大网膜和肠壁间隙, 吸净脓液后寻找并切除阑尾, 缝合包埋阑尾残端。同时清除周围的炎性坏死组织, 之后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进行冲洗, 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术后给予三代头孢和甲硝唑进行抗炎治疗, 并且根据全身症状行对症治疗。

1.5 治愈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 B超显示脓肿消失。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选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者5例, 均恢复良好;行穿刺治疗者4例, 除1例因脓肿较大行多次穿刺外, 其余均一次即将脓肿抽取干净, 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同时行抗炎治疗,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行手术治疗者11例, 除1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换药引流治愈外, 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无切口红肿现象发生。所有患者术后7 d~9 d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2], 一般有四种病理分型, 分别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有研究表明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病率约占急性阑尾炎的4%~10%, 而阑尾周围脓肿多是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 或是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过程进展缓慢, 或是由于治疗不及时等因素, 细菌穿透阑尾壁或由坏死、穿孔处进入腹腔, 侵犯周围组织, 从而刺激大网膜对其进行包裹, 形成局限性炎性肿块, 进而发展成为阑尾周围脓肿。对于阑尾周围脓肿病情不严重或有手术禁忌证者首先考虑保守治疗, 过去通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但目前随着中医的崛起, 临床逐渐开始趋向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保守治疗。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一般可以考虑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但是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由于粘连紧密, 组织水肿严重, 因此手术中分离时极易造成肠管破裂而发生肠瘘。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 无论是保守治疗、B超引导下穿刺, 还是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阑尾周围脓肿都是十分容易的, 但无论何种治疗方法, 正确、及时的诊断才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 特别是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 可避免因误诊误治而导致患者发展成为阑尾周围脓肿。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或有手术禁忌无法施行手术者, 可有效促进阑尾周围脓肿的消退, 治愈率高;而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或手术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可及时消除感染源, 缩短治疗时间, 并且患者的最终治愈率也较高。提示对于阑尾周围脓肿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患者尽早康复的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阑尾炎周围脓肿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治疗、穿刺治疗及手术治疗。结果 5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 恢复较好;4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 其中3例1次抽净, 1例经多次抽吸将脓肿抽净, 治疗效果均良好;11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10例恢复良好, 仅有1例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经换药引流后治愈。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经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均可康复。

关键词: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铭链, 余云.阑尾脓肿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7, 14 (5) :268-269.

阑尾巨大脓肿 篇4

【关键词】阑尾脓肿;腹腔穿刺;超声显像;引导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00-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采集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照组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5岁,病程4~6天。实验组患者22例,男12例,女19例;平均年龄33.5岁,病程4~5天。两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均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压痛、反跳痛,并且可以扪及明显的腹部包块。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介于13.3-16.2X109/L)。B型超声显像诊断显示:右下腹单腔无回声或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图像,脓腔大小前后径5.8~7.5cm,边界清楚。实验组病例采用超声引导腹腔穿刺抽脓,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2使用仪器与方法

采用SDL-310B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平卧位,常规作腹部扫查,重点在右下腹部,记录有关图像和数据,明确脓肿的位置,脓腔的大小、距离体表的深度以及与毗邻脏器的关系。确定距脓腔最近的穿刺点和进针深度。进针深度应小于腹壁厚度加脓腔的前后径。常规消毒、铺单、局麻。选用5ml以及50ml注射器,9号注射针头。首先用5ml注射器,按已确定的穿刺点斜行刺入皮下,然后垂直进入脓腔。抽取部分脓液常规送到实验室检查,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固定针头,更换50ml注射器进行抽脓。如脓液浓稠,可以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稀释冲洗。每次注入量应少于抽出量的2/3,尽量抽干脓液后注入相应的抗生素药液。术毕,局部覆盖无菌纱块,观察2h。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每隔3~5天进行1次,每次应避免在同一针孔内进针。2结果实验组病例在B型超声显像诊断引导下穿刺治疗后,脓腔明显缩小。每次抽出脓液量多者120ml,最少者20ml。穿刺次数最小1次,最多3次。全部治愈,无并发症。经过15~30天的随访,B型超声诊断显示脓腔消失。3典型病例患者,女,35岁,转移性右下腹痛6天。检查所见:体温38.4℃,神智清醒,表情痛苦;心、肺未发现明显异常,右下腹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实验室检查:WBC15.5×109/L,N87%。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5.8cm×7.5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治疗方法:临床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对症治疗3天,疗效不明显。然后在B型超声诊断引导下进行腹腔穿刺,每隔3天进行1次。首次抽出黄色、呈粪臭的脓液80ml;第二次抽有脓液35ml;第三次抽出20ml。每次抽脓后用5%甲硝唑注射液反复冲洗脓腔。患者住院期间每天均加服中药并采取(1)半卧位;(2)进易消化食物;(3)对症处理;(4)我们用中药的原则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排脓消肿。一般用加味黄龙汤加减。

2.结果:两组病例物理检查结果对比

★P<0.05;※P>0.05

3.讨论

目前对于阑尾周围脓肿治疗的基本概念:(1)绝大多数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抗生素中药中药外敷;(2)肿块缩小,局部无疼痛可出院,3月后行阑尾切除;(3)脓肿不能控制,全身有中毒症状可行脓肿切开置管引流,3月后在切除阑尾,情况许可也可行阑尾切除。B型超声显像诊断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可以重复进行的诊断技术。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具有,灵敏度高,引导准确,损伤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穿刺途径,能够缩短穿刺距离,提高命中率,降低并发症。由于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本组病例均为单腔阑尾脓肿,位置表浅,紧邻腹壁,并且比较固定。此时B型超声诊断引导穿刺,一般不致误伤其它脏器。临床实践证明,只要用细针,仍是安全的[1]阑尾脓肿随阑尾在腹腔中的部位不同而异,有的位置比较深,如盲肠后位、直肠侧位和回肠后位。虽然临床体格检查中可以扪及腹部包块,而由于受到肠腔气体的干扰,超声图像往往显示模糊不清,不能盲目进行穿刺。阑尾脓肿不总是一个腔的积脓,常是一个炎性团块的网膜和小肠,间有显微镜下散在的小脓肿,此类脓肿比较容易吸收.[2]如阑尾穿孔已被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病情较稳定,宜用抗生素治疗或同时联合中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消退,也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3]本组22例患者经超声引导穿刺抽脓后疗效确切

4 体会:

(1)超声引导穿刺抽脓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而且方便,一般患者易接受,方法可取。

(2)它较手术痛苦小,比急诊行阑尾脓肿引流或阑尾切除并发症少。如有脓液污染,术后继发切口感染、裂开、腹腔内感染及肠粘连、肠梗阻等给患者带来很多的痛苦和麻烦。特别是后者给患者带来多次手术及更大痛苦。

(3)对病程长、体质差、生命体征不稳、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者可急诊行阑尾脓肿切开引流,千万不可拖延,以免发生意外。

(4)如脓肿的前后径<3.0cm,不必急于进行穿刺,仍然可以在严密观察下采取抗炎和支持疗法,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三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351-1354.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30-1236.

阑尾巨大脓肿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3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6月~2009年6月收治阑尾脓肿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33~91岁,平均55.7岁;病程2~8天,<3天12例,3~5天16例,>5天13例,平均5.6天;体温>38.2℃25例,≤38.2℃16例。41例均有右下腹痛,并可在右下腹扪及包块,均经B型超声或CT证实为阑尾脓肿,脓肿直径为4~7cm。

诊断标准:参照《外科疾病诊断标准》[1]。①右下腹疼痛;②发热:体温38.2~39℃;③部分患者右下腹可触及包块;④B超提示:阑尾脓肿,直径4~8cm。血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治疗方法:西药给予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加替硝唑,部分高热不退或白细胞升高明显者加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体温下降至正常3~5天后停用。同时给予中医方法内外合治。将芒硝400g碾细后装入用棉纱布做成的20cm×20cm大小的双层布袋中,平铺外敷于右下腹麦氏点或包块处,可用腹带固定。每天敷2次,每次2小时;受潮后需全部更换同量的芒硝继续使用。同时口服中药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药物组成:生大黄15g(后下),丹皮15g,败酱草20g,红藤20g,紫花地丁20g,冬瓜仁20g,黄芪20g,芒硝5g冲服。每日1剂,浓煎2次混匀取汁400ml,早晚各服用200ml。具体用药剂量应依据病情及患者体质而加减使用。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要求进食流质和半流质饮食。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①治愈:临床症状缓解,消化道功能恢复正常,B超提示脓肿消散吸收。②未愈:症状和体征加重,脓肿破溃,出现弥漫性腹膜炎。

结果

41例患者中治愈39例(95.1%);未愈2例(4.9%)。治疗1个疗程症状体征好转者29例(70.7%),治疗≥2个疗程及未愈者共12例(29.3%);脓肿消退时间5~22天,平均12.8天。2例未愈者因治疗中脓肿破溃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而采用手术治疗。

讨论

阑尾脓肿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乃肠道湿热郁蒸,气血凝聚,化脓为痈所致。西医学认为,阑尾脓肿是由于治疗延误、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患病初期治疗不当等因素引起,此时由于大网膜和周围组织的包裹,导致炎症局限。采用手术治疗了由于阑尾已经坏疽、周围组织水肿,术中很难分离阑尾,强行分离若操作不当易使脓液溢出,造成感染扩散,且容易误伤肠管、形成肠瘘等,因而风险较大,一般不提倡秋极手术治疗。单纯的西医消炎治疗时间较长,而且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又容易导致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我们采用芒硝内服外用结合西医治疗,疗效显著。口服方剂中,生大黄、芒硝苦寒泄热、软坚散结、涤荡脓毒;败酱草、红藤、紫花地丁、冬瓜仁活血化瘀消痈排脓;黄芪顾护正气、兼以提脓。外用方中,芒硝有泄热通便、润燥、软坚消肿的作用,外敷能够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增加腹腔渗出液通过肠道排出[3],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两法合用起到清热燥湿,软坚消痈的作用。加上联合使用抗生素,既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又有效避免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何继和.外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2-73.

2孙佳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9-360.

上一篇:消费者权益下一篇:信息咨询管理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