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巨大血肿

2024-09-29

腹壁巨大血肿(共3篇)

腹壁巨大血肿 篇1

据相关医学方面文献报道, 针对临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在对其进行低分子肝素钙 (LMWH) 皮下注射中, 容易导致腹壁巨大血肿[1], 分析其发生原因, 并给出处理措施, 有助于降低临床腹壁巨大血肿发生, 对改善临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疗效发挥重要作用[2]。本研究对近年医院收治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致腹壁巨大血肿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效果。

1 案例介绍

针对在医院2015年3月16日收治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符合临床相关疾病诊断标准[3],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 患者为女性, 年龄在58岁, 患者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彩超提示有8 cm×6 cm的血肿, 查体:T 37.0℃, P 60次/分, R 20次/分, BP 117/68 mm Hg;患者经诊断, 有严重心脏瓣膜疾病, 心功能Ⅳ级。既往有关节疼痛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因患者有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房纤颤, 既往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内血栓形成, 故给予用华法林溶栓预防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提示0.79μg/m L稍高, 给予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用法:2050iu IH Q12h。经治疗几日后患者诉下腹部疼痛, 考虑血肿的可能性大, 即做彩超示有8 cm×6 cm的血肿, 因患者心功能不全, 目前仍继续口服抗凝药, 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冰敷避免血肿进一步扩大。每次注射之前都应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情况, 是否有硬结、渗血、血肿, 淤血等症状, 并每天注意倾听患者主诉, 每天做好床头交接班。

2 讨论

针对临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之中, 对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研究发现, 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中, 注射方法不规范, 针头外、针头上附着药液, 在注射时带入针眼, 从而会刺激皮肤, 致使针眼处血管出血有关。同时按压方法不规范以及按压时间不及时, 也是造成腹壁巨大血肿的原因。在临床对患者抗心衰治疗中, 不仅要规范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 采取正确按压方法, 在注射后稍等两三秒等针头药液吸收后再用棉签对准穿刺点按压;同时由于该患者心功能差, 基础疾病多, 由于该患者应用抗凝药及一些改善血液循环的药, 则可能增加临床出血概率。研究指出, 低分子肝素钙, 可以预防血凝块形成, 稳定粥样斑块[4]。同时, 由于药物抗凝作用, 注射治疗中, 若是不足以注射方法规范, 极容易造成腹壁巨大血肿[5]。针对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治疗中, 采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 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完毕后, 可稍等两三秒, 待到针头药液吸收后再拔出针头, 立即用棉签按压, 避免增加注射部位出血量, 受力面积小, 压力大, 可以减少出血机会, 降低腹壁巨大血肿发生情况, 临床疗效好。因此, 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腹壁巨大血肿患者临床处理中, 采取冰敷, 避免血肿进一步扩大。

3 探讨

在临床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治疗中, 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剂, 其治疗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 与普通肝素相比, 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引起腹壁巨大血肿的原因进行分析, 优化改进注射处理方法。需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 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2050iu IH Q12h注射治疗时, 首先, 优选注射位置, 以脐上下5 cm、左右10 cm范围, 进行腹壁皮下注射, 并在注射时避开皮肤血管走向、硬结瘢痕、破损处、斑部位。其次,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中, 需要确保注射针头不带药液, 采取垂直皱褶法注射, 注射时左手拇指、食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 在皮褶最高点右手持针垂直进针, 使进入脂肪层固定好针头, 回抽无回血后, 方可缓慢推注药物, 并注意在注射过程中, 仍要保持皮肤皱褶状态;适当延长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的压迫时间、局部按压时间、力度和皮下出血率以及出血面积有关, 可以避免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同时注射后, 可以增加按压时间, 以食指、中指按压棉球15 min。对于发生血肿的患者, 应立即报告医师停药, 并局部按压30 min, 防继续出血, 然后可以用毛巾包裹碎冰块, 放在注射部位进行局部冷敷, 同时, 由于低分子肝素还具有抗凝作用, 可适当延长局部冷敷时间, 以避免腹壁巨大血肿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 针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临床可以依据腹壁巨大血肿原因, 优化处理措施, 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 避免腹壁巨大血肿发生, 其临床效果好, 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摘要:临床中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 容易出现腹壁巨大血肿, 对腹壁巨大血肿原因进行分析, 避免腹壁巨大血肿发生, 并针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出处理腹壁巨大血肿患者给予处理干预, 提升临床腹壁巨大血肿处理效果, 以提升临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疗效。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原因分析,腹壁巨大血肿,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参考文献

[1]杨丛丽, 吕侯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致腹壁巨大血肿1例[J].中国医药导刊, 2009, 11 (10) :1794-1795.

[2]郭嘉, 佟艳春, 樊晓斌, 等.低分子肝素钙注射致腹壁血肿1例教训[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3) :445.

[3]徐慧, 刘瑾.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致腹壁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3, (23) :358-359.

[4]史娜, 王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致腹直肌血肿1例[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7) :578-578.

[5]杨彦萍.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引起血肿45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5) :1195-1196.

腹壁巨大血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类[5], 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11例 (疝环直径>10 cm) , 其中男4例, 女7例;年龄55~75岁, 中位年龄65岁;疝环直径为11~25 cm, 平均为18.0 cm。发生切口疝的原手术切口类型:右中上腹直肌切口4例, 左中上腹直肌切口5例, 腹正中切口1例, 腹部多次手术后并发的多切口疝1例。11例患者中伴糖尿病3例, 冠心病1例, 肥胖3例, 前列腺增生症3例, 高血压4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人采取全麻和仰卧体位, 远离切口部位建立气腹, 置入Trocar, 采用超声刀游离疝内容物及腹腔内黏连, 绝对避免损伤肠管, 充分游离疝环缺损周边至少5 cm正常腹壁组织, 测量疝环缺损大小, 根据补片至少大于缺损周边3~5 cm的原则选择相应大小的补片, 同时确定补片应对腹壁的缝合点, 画好腹壁标记外定位点, 一般取6~8个点即可, 同样补片上用Prolen线均匀固定对应的6~8个内定位点, 从Trocar置入补片, 在腹腔内铺平, 用钩线针依次将内定位点上的Prolen线拉出腹壁外初步固定, 然后用Ethicon Endopath EMS连发型缝合器腹腔内固定。术后腹带固定, 常规一线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1~2天, 术后第2天给予进食, 观察腹部情况, 如无并发症, 术后4~6天出院。

2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腹胀腹痛轻微, 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约20~36 h, 平均28 h。术后第2天进食, 无明显不适主诉。术后住院4~6天, 平均5天即愈合出院。出院后随访6~18个月, 平均12个月, 未见疝复发。

3 讨论

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类, 大于10 cm的腹壁切口疝称为巨大切口疝, 好发于肥胖、长期腹腔内高压、高龄、营养不良及糖尿病等病人。因腹壁疝环大, 不能直接缝合, 需要补片进行修补, 不同的手术方法和材料其手术风险和术后复发率均有所不同。传统的手术修补方法损伤大, 切口往往在20 cm以上, 具有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易损伤腹腔内脏器和易复发等特点, 术后易出现皮下积液、血肿、感染和补片脱落等并发症, 严重时甚至可致感染性休克、死亡。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目前腔镜下巨大切口疝修补手术在各大医院已经逐步开展, 其疗效也得到临床医生的肯定。腹腔镜下巨大切口疝修补手术具有常规手术所无法达到的一些优点, 表现为损伤小、疼痛轻、修补安全、可靠、住院时间短、伤口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6]。本组11例患者治疗中, 疼痛轻微, 术后恢复快, 未见明显并发症, 术后随访未见复发。

在材料上, 本组采用的是Bard Composix复合双层补片, 该补片内层为膨化聚四氟乙烯 (e-PTFE) , 为光滑面, 不易与腹腔脏器粘连;外层为聚丙烯层粗糙面, 腹壁纤维组织容易向内长入, 起到修补疝缺损的作用。因此, Bard Composix补片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腹腔内疝修复补片, 符合疝外科修补的无张力原则, 效果良好, 但其价格相对昂贵, 应用有所限制。术中需注意补片的内外层方向, 避免弄反方向。

在手术操作中, 腹腔镜下巨大疝无张力修补手术的技术难度相对较高, 需要相当的腔镜操作熟练度, 及手术实施者之间的良好配合。有报道[7]认为其手术难点首先是因为腹腔镜的操作平面和腹壁几乎在同一水平面, 术者常常需要在半蹲位进行操作, 而且需要多次反复翻转腹腔镜镜头进行观察, 其次是腹腔镜下补片的平铺位置必须同腹壁外的皮肤定位标识保持一致, 并牢固固定。根据多次手术的感受, 作者认为手术中的几个要点如下: (1) Trocar操作点的选择不宜与疝过近, 否则将明显影响手术操作, 一般选择距离疝边缘15 cm以外即可。 (2) 补片的选择需合理, 标记更需明了, 否则在腔镜下容易混淆方位, 导致手术时杂乱无章, 影响手术时间和手术效果。 (3) 腹壁定位宜超过腹腔内对应补片定位点1~2 cm, 从而使补片在固定时可以更为伏贴, 本组最初的病例曾将腹壁定位与腹腔内对应补片定位点严密对应, 结果使补片在固定时出现皱褶。 (4) 疝环周围游离一定要充分, 要求大于5 cm, 这样既保证了手术视野, 又使得补片固定时保持伏贴。

总之, 在腹腔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腹壁切口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常规手术已难以满足这种越来越高的需求, 因此在腔镜下行腹壁切口疝的无张力修补, 也成为今后手术的一种趋势, 其前景非常远大。

关键词:巨大切口疝,腹腔镜,补片,无张力修补

参考文献

[1]王臻.复合疝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3O例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 23 (2) :426-427.

[2]丁钋, 刘兴强, 回建峰, 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附136例临床报告) [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5) :126-127.

[3]Kingsnorth AN, Oppong C, Akoh J, et al.Operation Hernia to Ghana[J].Hernia, 2006, 10 (5) :376-379.

[4]Puri V, Felix E, Fitzgibbons RJ Jr.Laparoscopic vs conventionaltension free inguinal herniorrhaphy:2005 society of American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ic Surgeons (SAGES) annual meetingdebate[J].Surg Endosc, 2006, 20 (12) :1809-1816.

[5]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2) :125.

[6]Rudmik LR, Schiem an C, Dixon E, et al.Laparoscopic incisionalhernia repair: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Hernia, 2006, 10 (2) :110.

腹壁巨大血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医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剖宫产后产妇并发腹壁切口血肿12例的临床资料为分析对象, 产妇年龄22~43岁, 其中合并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 二次以上剖宫产3例;妊娠期重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产后大出血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征1例;无明显合并症1例。

1.2 方法

发现剖宫产后腹壁切口血肿立即给予清创缝合, 在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清除血肿及不新鲜组织。若伤口感染有大量脓液流出则拆除皮肤缝线及皮下缝线, 清除无效腔后可加宽针距及边距, 及时给予7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 切口留置引流条, 每天1~2次换药, 使切口内保持清洁干燥便于切口肉芽生长, 8~14d拆线。期间保持产妇卧床休息加强饮食营养。严密监测体温和血常规的变化, 应用广谱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同时应用止血药3d。

2 结果

本文12例剖宫产后并发腹壁切口血肿产妇经过及时治疗, 二期减张缝合横切口术后8d切口拆线;腹部纵切口术后12~14d拆线, 切口全部愈合好。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切口血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 常常导致产妇住院时间延长延迟康复, 增加医疗费用及产妇痛苦, 甚引发医疗纠纷。引起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切口血肿的原因很多, 最常见的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缝合不当等, 缝线及缝合技术不适宜亦是导致血肿产生的因素之一, 施术者操作技术不熟练止血不彻底;层次不清缝合时或缝合过稀;动作粗暴损伤组织过多;缝扎过紧影响组织局部血液循环, 使得血供减少影响局部物质供应, 延迟坏死组织的排除;或过松又可引起切口内出血而发生血肿[2]。

手术处理是否恰当对于预防血肿的发生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来避免切口血肿, 第一要慎重选择切口, 最好选择腹部横切口剖宫产, 本文资料显示12例并发腹壁切口血肿产妇中, 3例为耻骨联合上2~4cm及子宫下段腹部横切口剖宫产, 9例为腹部正中纵切口剖宫产, 可见腹部纵切口比腹部横切口更容易发生切口血肿。第二是对于有原切口的2次以上剖宫产的产妇, 切口选择应远离瘢痕或切除原手术瘢痕, 避免由于瘢痕的影响局部解剖层次不清、肌肉粘连, 手术过程稍有不慎, 在分离过程中很容易拉断血管、或是撕拉肌肉过程手指弯入腹直肌前撕破腹膜前血管而未及时结扎。第三在术中严格遵循外科基本原则, 即操作轻柔、止血彻底、无菌操作、保证组织充足血供, 组织对合无张力, 如有张力可于切口两侧做减张缝合。认真缝合组织不留无效腔。第四要合理应用电刀, 电刀在手术中应用较方便, 但使用不当也可出现并发症, 由于电刀可使切开的周围组织脱水、变性, 因此在切开筋膜时应避免采用电刀切开[3]。电凝止血应看清每个出血点, 而后予以电凝止血, 绝对不能用扫描笔式烧灼, 防止遗漏止血点。

本文资料显示12例并发腹壁切口血肿产妇合并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 二次以上剖宫产3例;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产后大出血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征1例;无明显合并症1例。说明切口血肿与特殊的妊娠并发症相关性密切, 其原因可能是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本身为高凝状态, 术中切开血管经钳夹凝血迅速, 另外麻醉状态下血压降低血管灌注压随之降低, 随着术后血压复升到平时高血压状态, 血管灌注压也随之上升, 血管重新开放可形成腹壁血肿。妊娠期重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2例在手术前都经过输注血小板等治疗, 已经全面纠正凝血功能, 在达到相应标准后方才实施手术, 但是由于正常血小板寿命仅有 (10.8±4.2) d, 应用库血血小板来发挥凝血功能时间仅仅6h, 产妇手术后逐渐血小板失活, 其凝血功能障碍必然再出现而继发出血, 在临床上此类患者常常出现各种显性出血情况, 我们做手术当缝合留有无效腔时, 就非常容易导致出血积聚于无效腔中而形成血肿。

总而言之产妇不论何种原因导致贫血、任何因素导致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 在剖宫产术后都会由于孕产妇营养不良、组织水肿, 新生血管生长缓慢, 使得组织修复困难, 使已闭合的血管断端血栓脱落引发再出血形成血肿。本文中二次以上剖宫产3例即形成发生腹壁切口血肿的潜在因素, 其血肿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术中止血操作不彻底所致[4]。我们作为妇产科医师应认真对待每一例剖宫产手术, 切忌盲目追求手术速度使手术过程粗糙, 要认真细致操作手术每一步以避免血肿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剖宫产后产妇并发腹壁切口血肿的常见原因, 总结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 发现剖宫产后腹壁切口血肿立即给予清创缝合, 然后干纱条填入伤口引流, 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结果 本文12例剖宫产后产妇中, 二期减张缝合横切口术后8d切口拆线;腹部纵切口术后1214d拆线, 切口全部愈合好。结论 剖宫产术后引起血肿最常见的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缝合不当等, 与产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情况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剖宫产术,产妇,腹壁切口血肿,清创缝合

参考文献

[1]杨艳华.剖宫产原因分析1731例[J].中国实用医刊, 2012, 39 (5) :99.

[2]徐晓仙.腹部手术切口裂开2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3) :116-117.

[3]邹德才.腹部术后切口裂开34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 2011, 33 (4) :572-573.

上一篇:实现流程下一篇:对合并报表的影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