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脓肿误诊

2024-06-06

阑尾脓肿误诊(精选10篇)

阑尾脓肿误诊 篇1

关键词:盲肠肿瘤,阑尾炎,阑尾脓肿,误诊,病例报告

盲肠癌在临床较为少见, Collins在5万例阑尾检查中仅盲肠癌59例[1]。比例为0.118‰, 当其临床症状不典型, 或合并有阑尾炎时, 极易发生误诊。现将笔者所遇3例将盲肠癌误诊为阑尾炎及阑尾脓肿的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1 病例简介

例1, 女, 65岁。右下腹隐痛2d, 加重1d, 伴恶心, 无呕吐, 无腹胀, 无腹泻及脓血便, 无发热。患者20年前曾患急性阑尾炎, 经保守治疗好转, 未再发作。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 36.8℃, 心肺检查来见异常, 腹平软, 右下腹有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似可触及包块, 但不清晰。血常规检查:WBC 11.7×109/L, Hb 10.5g/L, 尿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请妇科会诊排除了妇科疾患, B超未见腹腔有肿物存在。入院第2天, 腹部检查已触不到包块, 但右下腹压痛明显, 即考虑为阑尾炎, 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阑尾根部肥厚狭细, 探查小肠受卵巢未见异常。术后7d拆线出院。阑尾病理报告:慢性亚急性阑尾炎。患者0.5年后因右下腹痛未消失并可触到包块, 伴贫血 (Hb 70g/L) , 消瘦、乏力、腹泻等再次入院。入院后钡灌肠发现右半结肠下段明显狭窄僵硬。手术探查在盲肠上方可触到4cm×3cm的包块, 质硬, 即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术后10d痊愈出院。病理报告:结肠溃疡型腺癌。随访4年, 患者健在。

例2, 女, 60岁。因右下腹持续性疼痛2周加重1d入院。患者右下腹痛, 活动后加重, 伴腹泻、腰痛。无明显恶心呕吐, 不发热。曾在妇科就诊, 考虑附件炎予抗生素治疗无好转。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 体温、脉搏、血压均正常。心、肺检查来见异常, 腹平软。右下腹查麦氏点略偏下, 可扪及鸡蛋大小肿物, 边界尚清, 活动度差, 压痛、反跳痛明显, 无肌紧张。WBC 11.6×109/L, Hb 120g/L。尿、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 ESR 17mm/h。B超提示:右下腹炎性包块可能性大, 即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 予抗生素及中药活血化瘀治疗。患者疼痛减轻, 包块缩小, 于2周后自动出院。8个月后又因右下腹痛并触到包块再次入院。剖宫探查发现:回盲部与卵巢粘连成块, 质硬, 有白色小结节, 乙状结肠与肿块粘连, 回盲部系膜与大网膜上均有多个肿大淋巴结。病理报告:盲肠腺癌广泛转移。术后1年患者死亡。

例3, 男, 22岁。右下腹阵发性疼痛1个月余, 为隐痛逐渐加重, 伴恶心, 偶有腹胀, 二便均正常, 不发热。查体一般情况好, 右下腹可触及约3~4cm肿块, 可活动, 表面光滑, 质较软, 压痛不明显,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血常规检查WBC 6.0×109/L, Hb 132g/L, ESR 10mm/h。便常规检查正常。钡灌肠提示:回盲部充盈良好。肿物与肠管无关。B超提示:右下腹占位炎性肿块。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 经抗生素治疗及理疗近2个月, 肿块无明显缩小, 疼痛无缓解, 即行剖宫探查术。发现阑尾根部度盲肠壁较硬且凹凸不平, 肿物约5cm×5cm×4cm大小, 术中取病理报告为:肠恶性淋巴瘤 (盲肠原发性) , 阑尾呈慢性炎症, 即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

本文3例患者在被确诊盲肠癌前, 1例曾行阑尾切除术, 2例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均经过一定时间后才确诊, 最长达9个月。考虑误诊原因如下: (1) 阑尾炎是右下腹痛最常见的疾病, 易忽视与其他疾病尤其是盲肠癌的鉴别。盲肠癌并发阑尾炎者并非少见, 常切除了阚尾而忽略了盲肠癌。盲肠癌之所以引起下腹痛是由于阑尾管腔发生梗阻继发阑尾炎反应, 或由于肿瘤生长导致淋巴或血管梗阻所致。也有人认为随肠腔内压的增加而妨碍阑尾正常引流, 同时因肠道菌种发生改变所致[2]。所以, 由于双重病变同时存在, 诊断极为困难。Grossmann[3]发现15%右半结肠癌患者均有阑尾切除病史。本文3例患者中有2例有阑尾炎存在; (2) 右下腹包块:如果患者没有典型的贫血消瘦和大便的改变、胃肠道反应等肠癌的症状时, 易首先考虑为阑尾脓肿或卵巢囊肿, 加之慢性阑尾脓肿不易与盲肠癌区别。有的慢性阑尾脓肿仅表现为局部肿块, 发病时既无典型急性阑尾炎的症状, 亦无明显疼痛与触痛, 故较易出现误诊。

2.2 吸取教训

(1) 行阑尾切除术时, 特别是对老年人要注意探查回盲部及结肠, 例1手术时仅探查了小肠及卵巢, 但未探及回盲都及结肠, 因此出现了误诊。Rutledge[2]提出对老年患者阑尾切除时, 不宜采用麦氏切口, 因为不利于探查右半结肠; (2) 对于老年人慢性阑尾炎手术前, 要常规做钡灌肠或结肠纤维镜检, 以提高对结肠癌的诊断率; (3) 对于右下腹包块的患者不要轻易诊断为阑尾脓肿, 要详细询问病史。在阑尾脓肿的病史中, 多有急性阑尾炎发作史, 以及治疗不彻底因而逐渐形成脓肿的过程。阑尾脓肿经抗生索治疗, 会逐渐消失以致痊愈。一般不会迁延敷月。盲肠癌多无阑尾急性发作史, 在右下腹出现疼痛的同时也出现包块, 如本文中例2、例3经抗菌素治疗盲肠癌并发感染的包块, 可缩小但不会消失。此外对于阑尾周围脓肿理疗可加速吸收痊愈, 而对于盲肠癌则会加速生长转移, 后果是严重的。

参考文献

[1] Callins AP.Appendiceal malignancies[J].Semin Oncol, 1988, 15:129.

[2] Rutledge HR.Primary appendiceal malignancies:rare but important[J].Surgery, 1992, 111:244.

[3] Grossmann EB.Chronie appendicitis[J].Surg Gynecol Obstet, 1978, 145:596.

治疗小儿阑尾脓肿的临床分析 篇2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阑尾脓肿的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治疗15例,保守治疗33例,均痊愈出院。出院后所有患儿都继续抗炎治疗,门诊复查;结论对于发病时间低于5d、体温高于38.5℃的小儿阑尾脓肿应争取采用一期手术切除阑尾,对于发病3d以上不会成为小儿阑尾脓肿的手术禁忌,同理要应积极手术治疗。

【关键词】 小儿阑尾脓肿;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6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45-0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ppendiceal abscess meas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1 in our hospital 48 cases of acute appendicitis in children with clinical data;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15 cases, 33 cases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ere cured. All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to continue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 outpatient review; Conclusions time of onset less than 5d,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38.5 ℃ appendiceal abscess in children should seek to adopt an appendix surgery, will not be over for the onset of 3d appendicular abscess in children surgical contraindications, empathy to be an active surgical treatment. 

【Key words】 Appendiceal abscess in childre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surgical treatment

儿童中的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保守治疗方法在当前临床上是治疗小儿阑尾脓肿的最常见的方法,由于其治疗时间比较长,且在今后也存在着可能复发的几率,这是有一定的病残率的,因此给患儿带来了很大痛苦。现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8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男29例,女19例,年龄1~14岁,平均5.3±2.1岁。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4.2±2.5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或哭吵不安,伴发热38例(体温37.5~40.5℃),有呕吐9例,腹泻8例。门诊或入院检查时右下腹部触及包块36例。右下腹部压痛31例,同时全腹压痛11例,轻度腹胀6例。

1.2辅助检查

所有患儿均作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5.4~36.3×109/L,平均13.6×109/L,大于10.0×109/L者41例。均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腹腔积液16例,腹腔淋巴结肿大11例,发现腹部包块40例,最小3cm×4cm,最大8cm×9cm,包块内可见到液性暗区。X线检查提示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3例。

1.3治疗方法

在15例的手术治疗中,其中有9例体温已超过38.5℃、起病小于5d,行阑尾切除加腹腔冲洗做到引流术。需服用头孢唑林、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灭滴灵等联合抗感染治疗在手术之后。其他6例保守治疗3d那些出现体温不降、腹痛没有好转、脓肿增大以及存在不全性肠梗阻表现,行阑尾脓肿会用运切开引流术(1例阑尾部分炎症尚不十分严重而同时切除阑尾),在手术后还要继续像术前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保守治疗33例,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他啶、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等联合抗感染治疗,并给予对症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

2结果

手术治疗的15例患儿中,4例一期的患儿在阑尾切除术后均已痊愈且出院,其住院时间7~12d,平均为9±2d,其中1例在术后出现了切口感染,给予换药后已完全达到痊愈。6例手术引流脓肿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7到18d,平均为11d。33例采用保守治疗的患儿已好转出院,住院时间4至14d,平均6d;出院发生变化的如腹痛消失,体温、血象降至正常的病人,在B超检查下还是有右下腹包块21例,但与之前相比缩小比例还是很明显的。出院后所有患儿要求都要继续抗炎治疗,门诊复查。

3讨论

对阑尾脓肿的一期阑尾切除治疗在最近几年均被学者提出。可以明确诊断,引流脓液,减少对毒素的吸收,减轻中毒症状,减少炎症反应所导致的组织损伤及粘连,以上都是一期手术切除阑尾的优点,因为他们可以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和缩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拖延切除阑尾而再次住院的发生。对于一些发病时间少于5d,体温较高(大于38.5℃),中毒症状较为严重,腹胀明显,腹部压痛广泛,有腹膜炎倾向者,尽管他们的发病时间超过3d,仍需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手术治疗[1]。在术中如果发生见阑尾与周围紧紧粘连,解剖位置又是很清楚,在切除阑尾的同时争取与作引流术一同进行。此组急症手术者都能一期切除阑尾。在6例术中见阑尾被大网膜包裹成炎性包块,粘连不怎么紧密,又较容易分离,要予以切除, 要切除部分大网膜对于大网膜炎性包块形成者, 需残端给予结扎并荷包包埋,对于那些阑尾根部及回盲部水肿不是明显的。1例阑尾为盲肠后位并与后腹膜粘连,游离根部逆行切除阑尾,术后未放置腹腔引流管。5例病史较长,阑尾与大网膜、回盲部肠管及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对于阑尾由于坏疽或溃烂而无法进行辨认的,要经仔细、认真的分离粘连,去、消除脓腔,除掉坏死组织、脓苔及粪石后切除阑尾, 而出现在阑尾根部只结扎并没有对其包埋,就是由于周围组织及回盲部明显的水肿。千万不要强制性去进行分离,对于那些包块坚实者, 如经过认真分离后的阑尾能显露就会给予一期切除,反之,倘若经过仔细分离阑尾不能显露,考虑到局部解剖不清楚,因此只能做单纯引流,从而避免破坏盲肠、输尿管及髂血管,这会导致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2]。用大量0.9%氯化钠溶液和0.5%聚维碘彻底冲洗腹腔在术中,直到腹腔内液体颜色与冲洗液相同为止(包括切口)。术后采用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目前,本组一期切除阑尾的患儿都以痊愈,未发现脓肿扩散、感染加重等并且发声症状;对于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像腹痛不减轻,体温和白细胞总数不下降,右下腹包块或炎症范围不缩小,中毒症状加重者,要尽快、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本组6例作脓肿切开引流。不宜过多的分离脓肿去寻找阑尾在手术过程中,来避免局部性的脓肿的粘连、这会使脓液溢入已被隔离的腹腔。同时炎性组织会很脆弱由于很严重的粘连,因为强制性分离易于造成对肠壁的损伤、组织出血和感染扩散,这会使术后病发症发生增加机会[3]。引流皮管在脓液降低后可逐步退却并剪短,以上这些都会在术后出现,这就要求用别针进行固定,直至最后的拆除; 足量抗生素抗感染、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同时也要给予的。

总而言之,作者的观点是对于发病时间低于5d、体温高于38.5℃的小儿阑尾脓肿应争取采用一期手术切除阑尾,对于发病3d以上不会成为小儿阑尾脓肿的手术禁忌,同理要应积极手术治疗,对于那类经抗生素治的疗腹痛不减轻,体温不降,右下腹包块或炎症范围不缩小,白细胞总数不降,中毒症状加重者。

参考文献

[1] 夏自强,王家祥.小儿阑尾炎误诊8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101.钟麟,向波.非手术与手术治疗小儿阑尾脓肿的疗效比较[J].伤残医学杂志,2003,11(2):44.

[2] 孙小兵,陈雨历,景东,等.小儿阑尾脓肿的手术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5):291-292.

阑尾脓肿误诊 篇3

关键词:婴幼儿,阑尾炎,阑尾脓肿误诊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以5~12岁最为多见, 5岁以下发病率逐渐减少, 但也有新生儿阑尾炎的报告。婴幼儿因其生理解剖特点, 早期症状不典型, 自我表述欠清, 查体欠合作, 而儿科医生对该病警惕度不够, 使得婴幼儿急性阑尾炎早期诊断延误形成阑尾脓肿, 现将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10例婴幼儿阑尾脓肿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年龄分布:1~2岁7例, 2~3岁3例。4例以呕吐、腹泻来就诊。3例以呕吐、腹痛就诊。2例以发热咳嗽就诊。发病后1d内就诊者2例, 2d内就诊者3例, 3d内就诊者3例, 1周内就诊者2例。

1.2 临床表现

患儿表现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以脐周痛为主。腹泻黄稀水样便, 一天5~7次, 量时多时少。部分患儿表现发热, 精神差, 拒食, 不玩喜卧。

1.3 辅助检查

10例患儿入院后均查血常规, 其中8例白细胞总数>10×109/L;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70%。10例患儿查CRP均>50mg/L。

1.4 诊断及治疗

8例患儿最初均按急性胃肠炎诊断治疗, 2例患儿以发热咳嗽, 按支气管肺炎治疗, 病程中体温每日39℃左右, 伴有呕吐腹泻, 后按急性胃肠炎治疗。10例患儿在治疗中均持续高热, 体温39℃左右, 阵发性腹痛, 吐泻, 拒食, 触腹部哭闹明显, 精神差, 请外科会诊, 腹部平片示不全肠梗阻, 行B超检查探及右下腹部及盆腔区包裹性积液, 壁较厚, 内部回声不均, 显示阑尾脓肿, 与保守抗感染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择期阑尾切除。

1.5 结果

1 0 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2讨论

误诊原因: (1) 临床思维不全面, 对小儿阑尾炎认识不足, 警惕性不高, 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急性阑尾炎分型为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及坏疽性阑尾炎, 后两型可造成阑尾穿孔。也有人将阑尾腔内存在异物、阑尾管腔狭窄或阑尾痉挛等称为梗阻性阑尾炎。典型阑尾炎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恶心或呕吐, 稍晚时间出现发热, 右下腹固定压痛伴肌紧张及反跳痛;血细胞总数增高, 中性粒细胞比率上升, 因小儿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如成人典型, 不同年龄组各有其特点, 且变异较多。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阑尾炎症状往往不典型, 病情变化快, 股壁薄弱, 腹肌发育不健全, 腹痛表现不典型, 有时又不能正确表达腹痛症状, 就诊延迟, 部分儿科医生认识不足, 易被误诊为呼吸、消化道及尿路感染, 因此对小儿阑尾炎的早期认识,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2) 病史资料不完善, 临床体检不仔细, 是导致误诊的另一个原因, 腹痛是小儿阑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学龄儿童可表现出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 婴幼儿腹痛常以脐周痛为主, 但也有腹痛始终位于右下腹, 腹痛多为持续性, 有时阵发性加剧, 提示为阑尾腔梗阻。5岁以下患儿常不能确切表示有腹痛的性质与部位, 婴幼儿甚至根本不能表达有腹痛, 常以哭闹表示, 病程在2~3d以上,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 炎症得不到及时控制, 会很快转为阑尾脓肿, 因此对于发热伴腹痛、腹胀或呕吐患儿, 即使腹痛在主诉中是一过性或腹痛不剧烈, 也需要反复仔细的进行腹部查体, 要注意上、下、左、右反复对比腹部压痛点, 根据患儿腹肌紧张度、肢体反应及面部表情变化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已形成阑尾脓肿, 要注意局部表现是否饱满, 界限是否清楚, 医生体检时触诊力度一定要适当, 避免用力按压, 防止脓肿破裂, 形成腹膜炎。

阑尾脓肿误诊 篇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21例患者男76例,女45例,年龄10~18岁32例,大于60岁76例,19~59岁13例。病程6~16天。并发高血压36例,并发慢性支气管炎42例,慢性肺心病21例,脑卒中后11例,糖尿病12例。全部患者均有接受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穿刺方法:在 B超定位穿刺点(包块中央),常规消毒、铺巾,在局部麻醉下用带7号针头的注射器穿刺抽脓,穿刺抽脓后用0.9%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并抽出脓液,脓腔反复冲洗到冲洗液清亮后,注入甲硝唑50 ml 。次日或隔日 B超复查,有液平面者继续穿刺抽脓冲洗。

结 果

本组患者1次穿刺抽脓后治愈76例,2次穿刺抽脓16例,其余经3次穿刺抽脓和治愈。住院7~13天。

讨 论

小脑脓肿多次误诊1例 篇5

患者男性, 67岁, 因“头昏、头痛3 d”于2013年3月1日入院。入院时患者自觉头痛以双侧颞部明显, 无恶心、呕吐, 四肢活动正常, 步态、精细动作正常, 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既往体健, 无颅脑外伤病史, 无耳鼻喉及口腔感染病史, 近半年来无全身感染及发热病史。入院后查血常规等生化指标均正常, 颅脑MRI平扫:左侧小脑半球类圆形病变, T1WI呈低信号, 边界模糊;DWI呈高信号 (图1) , 结合病史考虑左侧小脑半球急性梗死收住神经内科治疗, 予脱水、扩血管、改善循环等治疗2 d, 症状无改善。复查颅脑MRI示左侧小脑半球外侧靠近皮层处可见大小约2.3 cm×2.9 cm×2.0 cm的占位, T1WI呈低信号, 边缘呈环状高信号, T2呈高信号 (病灶周围中度水肿) , 增强提示病灶边缘呈不规则环状强化 (图2) , 考虑星形细胞胶质瘤或淋巴瘤, 3月3日转入我科, 完善相关检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胸主动脉旁见大小约1.1 cm×1.2 cm的类圆形肿块伴肿大淋巴结, 考虑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经我科、胸外科会诊, 考虑肺癌脑转移可能, 患者家属亦携带患者影像学资料前往某省会多家三级甲等医院会诊, 均考虑为颅内转移瘤, 患者于3月8日出现急性颅高压症状, 表现为意识不清、鼾式呼吸, 头颅CT提示左侧小脑半球水肿明显、四脑室受压变形, 急诊行“后颅窝探查术”, 术中切开脑皮层即见黄白色脓性液体流出, 有明显恶臭味, 考虑脑脓肿, 留取脓液及部分脓壁组织送检病理, 双氧水及庆大霉素溶液冲洗脓腔, 留置引流管, 术后应用头孢三代及抗厌氧菌抗生素联合治疗, 引流管定时予抗生素冲洗并持续引流, 次日患者意识恢复, 术后药敏试验证实为厌氧菌感染, 病理为脑脓肿 (图3) , 术后1个月预后良好出院, 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体征, 随访1年,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脓肿无复发 (图4) , 肺部病灶亦无明显变化。

2 讨论

典型脑脓肿多有化脓性感染病灶、全身感染症状及颅内占位性病变表现。近年来, 中耳炎、乳突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直接播散性脑脓肿的比例逐渐减少, 而隐源性脑脓肿的比例逐渐提高, 占居脑脓肿首位[1]。隐源性脑脓肿临床症状很不典型, 多发生于青少年, 以癫痫发作为主, 或与其相似的偏头痛或仅表现发作性抽搐症状, 发热等感染症状少, 无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 血液及脑脊液检查绝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2]。

在护理方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妥善的术后管理是抢救本病的关键。术前观察及护理:小脑脓肿患者应做好卫生宣教及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家属学会基本护理技巧, 给予易消化、高纤维、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输入高营养液, 以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的变化, 观察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如患者头痛加剧, 呕吐频繁, 反应迟钝, 意识障碍加深, 此时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及时报告医师, 给予脱水、降压等紧急对症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生素。同时应尽量避免患者受凉后咳嗽及便秘等一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发生, 以防诱发脑疝。术前禁食8 h禁饮4 h。术晨更换清洁病员服并剃头备皮。术后常规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状况等。尤其是体温, 观察头痛是否减轻, 有无癫痫发作。应按要求使用脱水剂, 观察用药后反应;抗菌药使用足够疗程, 减少脓肿复发;脓腔引流管置于脓腔的中心部位, 引流应低于切口部位30 cm, 以达到充分引流[3]。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 并记录, 保持管道的通畅, 勿折叠、扭曲、压迫管道。颅前窝手术后常有额眶部水肿, 可给予冷敷以减轻不适。患者取半卧位、抬高头部以减少漏液;为防止颅内感染, 头部包扎的敷料使用无菌绷带, 注意无菌操作, 枕头上垫无菌治疗巾并经常予以更换, 及时观察治疗巾有无浸湿, 并在敷料上标记出浸湿的范围, 估计渗出程度, 汇报及时处理。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患者术后当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 ℃以上, 同时, 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时应警惕颅内感染的发生, 观察生命体征, 尤其是体温和瞳孔的变化;密切观察头部引流管引流情况, 管道有无扭曲, 打折是否通畅, 引流液的颜色及性状, 伤口周围有无红肿, 渗液等;有无并发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伴随症状和体征, 根据医嘱严格按时足量使用抗生素, 当头部引流管出现引流不畅或引流液异常等情况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回顾本例患者, 以头痛、头昏为首发症状, 无发热, 实验室检查无感染征象, 其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 使一开始就将感染性疾病抛之脑后, 而对仅凭借磁共振DWI的表现就考虑为脑梗死显得有些草率。当复查磁共振增强扫描见病灶呈不规则、结节状、花环样强化, 此时考虑胶质瘤、转移瘤可能性大, 因为我们知道, 特殊类型的脑脓肿也可呈花环状, 多房性脑脓肿呈多环状强化, 也可出现假壁结节, 容易误诊为恶性胶质瘤[4], 所以也不排除脑脓肿可能。但该患者恰巧合并有肺部占位伴转移征象, 且结合外院多位专家会诊意见几乎一致认定为颅内转移瘤, 再一次将脑脓肿排除, 故而一系列的诊治计划就围绕恶性肿瘤晚期展开, 直至患者病情突然恶化, 出现急性颅高压症状。在积极动员并取得患者家属理解的前提下, 行开颅探查手术, 术中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脓肿。最终患者恢复良好, 不仅明确了诊断、延长了患者生命, 还为患者治疗肺部疾病赢得了时间。

该病例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于脑脓肿的全面认识, 但如果早期能考虑脑脓肿, 就可采取在脑立体定向下行脓肿穿刺引流, 在明确诊断、达到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的同时, 还具有安全、准确、微创的特点, 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手术切除[5]。

关键词:小脑脓肿,误诊

参考文献

[1]张建宁, 杨树源, 胡震.脑脓肿的细菌学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16 (6) :379-381.

[2]綦斌, 刘立明.脑内小脓肿诊治的临床分析:附30例报告[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7 (4) :408-409.

[3]王晶, 李慕丽, 张锐.30例脑脓肿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5) :30.

[4]刘险峰.隐源性脑脓肿的影像学误诊问题[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 1 (5) :672-674.

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治疗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 其中男11例 (占55%) , 女9例 (占45%) ;年龄16岁~61岁, 平均年龄39岁;发病时间4 d~14 d, 平均9 d;其中2例并发弥散性腹膜炎。

1.2 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有腹膜炎的患者腹痛会持续加剧, 炎症加重时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体格检查多为右下腹压痛、扪及右下腹包块边界不清、固定, 有腹膜炎的患者还会有腹膜刺激征 (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影像学检查腹平片见盲肠扩张, B超下见阑尾脓肿。

1.3 诊断标准

(1) 有明确的阑尾炎病史及发热症状; (2) 患者发病数日以上,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 体检右下腹可触及固定且边缘清晰的肿块, 局限性压痛、腹膜刺激征等; (4) B超可确定肿块边界、部位、大小、性质等, 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右下腹肿块。

1.4 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联合中医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本文中保守治疗患者选用甲硝唑、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协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医内服方剂进行治疗。 (2) 穿刺治疗:对已包裹形成脓肿或病情稳定者还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首先行B超以确定穿刺位点, 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后选用7号针头连接50 m L注射器垂直刺入, 直至有落空感时停止进针, 回抽见脓液, 持续抽脓直至脓液抽吸干净。抽取脓液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后注入甲硝唑或头孢类抗生素。穿刺抽取的脓液送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测以便进行后续治疗。穿刺后常规给予甲硝唑或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并于穿刺后2 d~3 d复查B超, 确定脓液是否抽取干净, 同时还可监测病情进展。 (3)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或有并发症者, 确定手术治疗后, 待患者入院即开始进行术前准备。待到术日, 进入手术室后常规消毒、铺单, 多采用硬膜外麻醉, 也有部分患者选用局麻, 手术切口选择右侧中下腹直肌纵行切口, 切口长约4 cm~6 cm, 在切开腹膜后注意用纱布垫适当保护手术切口。切开腹膜后用示指钝性分离大网膜和肠壁间隙, 吸净脓液后寻找并切除阑尾, 缝合包埋阑尾残端。同时清除周围的炎性坏死组织, 之后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进行冲洗, 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术后给予三代头孢和甲硝唑进行抗炎治疗, 并且根据全身症状行对症治疗。

1.5 治愈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 B超显示脓肿消失。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选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者5例, 均恢复良好;行穿刺治疗者4例, 除1例因脓肿较大行多次穿刺外, 其余均一次即将脓肿抽取干净, 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同时行抗炎治疗,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行手术治疗者11例, 除1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换药引流治愈外, 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无切口红肿现象发生。所有患者术后7 d~9 d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2], 一般有四种病理分型, 分别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有研究表明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病率约占急性阑尾炎的4%~10%, 而阑尾周围脓肿多是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 或是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过程进展缓慢, 或是由于治疗不及时等因素, 细菌穿透阑尾壁或由坏死、穿孔处进入腹腔, 侵犯周围组织, 从而刺激大网膜对其进行包裹, 形成局限性炎性肿块, 进而发展成为阑尾周围脓肿。对于阑尾周围脓肿病情不严重或有手术禁忌证者首先考虑保守治疗, 过去通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但目前随着中医的崛起, 临床逐渐开始趋向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保守治疗。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一般可以考虑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但是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由于粘连紧密, 组织水肿严重, 因此手术中分离时极易造成肠管破裂而发生肠瘘。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 无论是保守治疗、B超引导下穿刺, 还是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阑尾周围脓肿都是十分容易的, 但无论何种治疗方法, 正确、及时的诊断才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 特别是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 可避免因误诊误治而导致患者发展成为阑尾周围脓肿。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或有手术禁忌无法施行手术者, 可有效促进阑尾周围脓肿的消退, 治愈率高;而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或手术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可及时消除感染源, 缩短治疗时间, 并且患者的最终治愈率也较高。提示对于阑尾周围脓肿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患者尽早康复的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阑尾炎周围脓肿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治疗、穿刺治疗及手术治疗。结果 5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 恢复较好;4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 其中3例1次抽净, 1例经多次抽吸将脓肿抽净, 治疗效果均良好;11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10例恢复良好, 仅有1例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经换药引流后治愈。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经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均可康复。

关键词: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铭链, 余云.阑尾脓肿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7, 14 (5) :268-269.

阑尾脓肿误诊 篇7

1.1孙某, 女, 26岁, 以“肛旁反复肿痛1个月, 加重1周”为主诉收治。既往1个月前以“左侧前庭大腺脓肿”为诊断妇科就医, 未果。后肿块由会阴左前向左后蔓延而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侧大阴唇根部见1.5cm×1.5cm大小红肿;指诊触及肿块于皮下经左前向左后及肛内延伸;肛门镜示左前、左后位肛隐窝色红、凹陷。

1.2张某, 女, 28岁, 以“肛旁肿痛1个月余, 加重1周”为主诉收治。既往1周前以“右侧前庭大腺脓肿”为诊断妇科就医, 妇科医师建议肛肠科会诊而来我院就诊。查体:右前位会阴区见3.0cm×3.0cm大小红肿;指诊触及肿块于皮下向肛内延伸;肛门镜示右前肛隐窝色红、凹陷。

2治疗及结果

上述二病例, 入院完善术前检查, 明确诊断:肛周脓肿。骶麻下行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术后抗炎对症、术区换药治疗。分别于21d、18d后, 治愈出院。

3讨论

3.1前庭大腺 (Major vestibular glands) 又称巴托林腺, 约黄豆大小, 左右各一, 位于阴道口两侧, 前庭后端, 阴道括约肌深面。其有一很细的腺管, 长约1.5~2cm, 向前方斜行, 开口于阴道前庭、小阴唇中下1/3交界处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1]。在性交、分娩或其他情况污染外阴部时, 病原体容易侵入而引起炎症, 腺管口往往因肿大或渗出物凝聚阻塞, 脓液不能引流, 积存而引起脓肿[2]。

3.2上述二病例是育龄期妇女, 身体肥胖, 会阴疏松组织肥厚, 并且首发症状均在女性会阴近大阴唇处色红、疼痛肿块, 而且肛门直肠未发现明显不适。所以, 患者首诊选择妇科就医。妇科专科查体未发现明显前庭大腺及周围黏膜肿胀、泌脓。经保守治疗, 肿痛无缓解, 反而向肛门、肛内蔓延。转而求助于我院肛肠专科。

3.3通过上述二病例的就医经历, 提醒妇科医师在接诊前位会阴感染的病患时, 如果没有明显前庭大腺及周围黏膜肿胀、泌脓, 而是大阴唇后联合及会阴处红肿、触痛, 就应该常规做肛门直肠检查, 包括直肠指检和肛门直肠镜检查[3]。及时发现肛隐窝感染以及感染的蔓延方向, 以便明确诊断, 制定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 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前位肛周脓肿,误诊,前庭大腺脓肿

参考文献

[1]赵清, 刘平, 熊英.改良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 :215.

[2]朱剑飞, 李士华.前庭大腺脓肿合并局部外阴皮肤炎症20例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9 (10) :59-60.

外科治疗阑尾周围脓肿23例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 例, 女12 例;年龄15~58 岁, 平均34 岁;发病时间3~5 天。入院时均有急性阑尾炎病史及典型体征, 发热38℃以上, 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升高, B超检查均显示右下腹腹腔内混合型包块, 符合阑尾周围脓肿影像学特征。于麦氏点可扪及固定压痛性包块9 例 (39.1%) 。

2 手术处理及结果

术中探查见阑尾被周围组织粘连包裹, 局部组织水肿变硬, 解剖层次不清。常规手术宜先行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待炎症消退后再择期行阑尾切除术。本组入院时发病均在72 小时以上, 经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善, 体温持续在38 ℃以上, 腹膜炎症状明显, 果断采取一期阑尾切除术。2.1 阑尾的处理采用右下腹腹直肌探查切口, 进腹后用纱垫隔离腹腔, 沿局部组织器官间隙用手指钝性分离达脓腔, 清除脓液显露阑尾。根据阑尾系膜长短及阑尾的完整性采取相应措施:如阑尾尚完整、系膜较长按常规术式顺行切除, 阑尾系膜双重缝合结扎;如阑尾系膜较短, 且有坏疽, 勉强切除可造成副损伤, 采取先清除坏疽部分阑尾组织, 未坏疽部分采用阑尾黏膜剥离法, 沿阑尾纵轴纵行切开浆肌层, 用小弯血管钳沿黏膜外分离切除, 残留创面渗血用电刀电凝止血。

2.2 阑尾残端的处理由于盲肠壁充血水肿变硬, 采取先缝合结扎阑尾残端, 再用临近阑尾系膜或肠脂垂覆盖固定。若阑尾根部尚完整、盲肠壁水肿不甚, 常规切除阑尾后, 荷包或间断缝合包埋残端[2]。处理完毕后用甲硝唑注射液局部冲洗, 取出腹腔隔离纱垫, 再次用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至冲洗液清亮为止。于回盲部放置橡皮引流管, 待无渗血渗液后2~3 天拔除。

2 .3 切口的处理关闭腹膜后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切口3~4 遍, 剪除因操作造成污染破碎的脂肪组织, 创造一个新鲜的创面。缝合腹直肌前鞘层后, 脂肪层不做单独缝合, 而是与皮肤作为一层缝合;因脂肪抗感染能力较差, 缝合后存留的线结作为异物容易发生脂肪感染液化。

2 .4 术后治疗引发阑尾周围脓肿的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和厌氧菌, 前者属革兰阴性杆菌, 多选用半衰期长、杀菌作用较强的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曲松钠+ 替硝唑或甲硝唑联用。严密观察体温及引流液的性状, 酌情增加或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如出现切口红肿, 用70% 的酒精每日湿敷切口。术后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2. 5 结果2 3 例均治愈出院, 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由于阑尾动脉为终末动脉, 炎症情况下易发生血栓;因炎症反应阑尾腔内积液积脓, 腔内压力增高, 进一步加重阑尾组织缺血、缺氧, 极易发生坏疽穿孔, 病情发展迅速, 保守治疗难以奏效。本组术前均常规行B超检查定位, 有效控制了术中失误的操作。手术的关键是通过缝合覆盖妥善闭合阑尾残端, 从而避免肠漏;采取逐步清除坏疽阑尾组织, 黏膜外分离切除阑尾黏膜, 减少了副损伤;通过反复冲洗, 有效局部引流, 重建新鲜的组织创面, 杜绝了腹腔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笔者认为, 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不但要慎重, 更应持积极态度, 只要做好术前准备, 加强围术期护理, 患者一般可耐受一期手术治疗。本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均按预期康复出院, 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于鹏.106例阑尾周围脓肿的外科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2) :545.

阑尾脓肿误诊 篇9

【关键词】 阑尾周围脓肿;中西医结合疗法

阑尾周围脓肿多因急性阑尾炎延误治疗,阑尾化脓、坏疽、穿孔后自体大网膜及四周肠袢包裹局限而形成的右下腹脓肿,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行阑尾脓肿切除术,则并发肠癌概率高,有一定病死率。其治疗原则以西医保守治疗为主,但病程长,复发率高,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2009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外科住院患者,均有阑尾炎病史,从发病至入院时间最短3d,最长15d,平均4.32d。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4~71岁,平均30.12岁。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8~70岁,平均31.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及治愈好转标准》[1]:①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发热,发病3~5h后右下腹出现或不出现肿块。②右下腹或右髂腰部压痛,可有反跳痛,肿块能或不能触及,体温升高。③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超声显示局限性包块其中可有低密度区。

1.3 治疗方法 ①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12h1次;甲硝唑250ml静滴,每12h1次。结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基本方为大黄10g,丹皮10g,桃仁10g,芒硝10g,冬瓜仁30g,败酱草20g,皂角刺10g。每天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②西医保守治疗组: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12h1次;甲硝唑250ml静滴,每12h1次。

2 结 果

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体温下降至37.0℃,白细胞计数降低,超声复查脓肿明显缩小,或脓肿界限愈来愈清楚,局部炎症明显减轻则判为有明显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84±3.58)d,治疗3d后即有明显疗效者14例,脓肿最早消失时间为3d,最迟消失时间为15d,无1例因炎症扩散而中转手术。西医保守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51±3.67)d,3d有明显疗效者5例,脓肿消失最早时间为7d,3例因炎症不局限,有明显扩大趋势或脓肿破裂而改行开腹引流处理。两组住院时间及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血液循环不良致阑尾炎性水肿,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网膜与附近肠管趋向阑尾形成包围,炎症局限于阑尾周围形成阑尾周围脓肿。不合时宜的手术非但因粘连过多、组织水肿质脆、操作困难而阑尾切除不宜,且有破坏自然防御机能而使炎症扩散的危险,甚至造成盲肠穿孔,术后切口感染率很高。

阑尾周围脓肿属中医学“肠痈”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湿阻、气滞、血瘀、热壅,最终导致湿热瘀滞,凝结肠道,郁而化热,热壅肉腐而成痈[2]。方中大黄清热泻火,通腑化瘀,清洁肠道,排瘀血败脓,同时有抗菌消炎作用;芒硝荡涤湿热,两药合用效果更佳;丹皮、桃仁凉血逐淤;冬瓜仁、薏苡仁均能排脓散痈;败酱草泄热导滞、破血消瘀、消肿排脓,为治内痈之要药;皂角刺消肿止痛、透脓托毒;附子散寒化湿,行郁滞,扶正气。

据国内文献报道,4%~10%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在就诊时已有阑尾周围脓肿的形成。表现为右下腹边缘清楚,压痛明显的包块[3]。脓肿形成后如不经手术治疗任其发展,可有3种不同的结局:①脓肿吸收,包块消失,炎症消退。②脓液增多,脓肿破溃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破溃入腹内空腔脏器形成内瘘,或经腹壁破溃形成外瘘。③脓液部分吸收,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厚壁慢性脓肿,在右下腹可触及一硬块。单纯西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也可采用非手术疗法,但需时颇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需中转手术。手术治疗一般只能做脓腔引流,阑尾无法切除,3个月后需要再次手术切除阑尾。故有引起感染扩散、肠瘘及切口感染的危险。对高龄和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手术可能引起死亡。据国内一组文献报道10例阑尾脓肿切开引流术,发生肠瘘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21d[4]。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84±3.58)d,治疗3d后即有明显疗效者14例,脓肿最早消失时间为3d,最迟消失时间为15d,无1例因炎症扩散而中转手术。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具有治愈率高、疗程短、安全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及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8.

[2] 蔡增进.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囊肿3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5):616.

[3] 许根川,曾昭时,金遵禹.老年急性阑尾炎193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9,8(2):96.

阑尾周围脓肿超声诊断的效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该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情况分为单纯性阑尾炎, 脓性阑尾炎, 阑尾周围脓肿, 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 女55例, 年龄4~85岁, 时重时轻的腹部疼痛和右下腹部压痛是患者常有的临床表现, 有些患者病发时会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 并有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患者手术前, 均进行超声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应用日本产阿洛卡SSD—1700, 3500心腹两用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0-6.0 MHz, GE公司产LOGIQ3超声诊断仪。患者取仰卧位, 将探头置于右上腹沿右侧腹扫查升结肠, 追寻至盲肠或在右下腹麦氏点附近加压并多断面连续扫查, 或者采用探头按压法寻找压痛点, 然后用多断面连续扫查法扫查压痛点区域, 从而确定阑尾具体位置。发现阑尾病变后, 观察阑尾的壁层结构、管壁厚度、内部回声、形态和大小, 看是否形成阑尾穿孔和粪石, 看阑尾周围是否形成脓肿和炎性包块, 看腹盆腔是否有积液, 看腹腔淋巴结是否肿大等相关情况。将120例阑尾炎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4例阑尾炎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情况, 120超声诊断阑尾周围脓肿69例, 病理证实54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94.3%, 化脓性阑尾炎28例, 病理证实25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81.2%, 单纯性阑尾炎21例, 病理证实14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75.6%。阑尾炎周围脓肿超声诊断结果与化脓性阑尾炎和单纯性阑尾炎相较而言,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3 讨论

阑尾周围脓肿是阑尾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阑尾周围脓肿主要是气滞、血瘀, 瘀久化热或瘀积成块, 是化脓坏疽性阑尾或已穿孔阑尾所产生的脓液被局限于阑尾周围, 将阑尾包裹并粘连, 从而形成的炎性肿块。在阑尾穿孔的病人中, 约有1/3可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脓肿可因阑尾位置的不同而在腹部的部位也不同。常见的部位是右下腹、髂窝部、盆腔、右腰部盲肠后侧, 也可出现在腹膜后和右肝下[1], 极易和一些急腹症混淆而出现误诊。临床上, 传统的阑尾周围脓肿诊断方法是医生根据病人的实验室检查资料、体征和临床症状等评估阑尾周围脓肿情况, 但这种方法不具有影像学诊断的客观性。一旦延误患者治疗时机, 极易使炎症扩散, 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化脓性门静脉炎,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提高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采用超声诊断阑尾周围脓肿可以提高诊断的精确度。

3.1 分析阑尾周围脓肿超声诊断图像

阑尾是位于人体右骼窝部的一条长约5~8 cm[9], 直径约0.5~1 cm的蚓状盲管[6], 其管径一般比较细。阑尾是一淋巴器官, 在腹部的右下方, 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 它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 远端游离并闭锁, 活动范围位置因人而异, 变化很大, 受系膜等的影响, 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所以超声检查不出正常的阑尾, 在国内外的报道中其显示率仅为50%~60%[2]。一旦阑尾发生病变时, 其直径增粗, 回声减低或有积液时, 在超声检查中就容易显示[3]。不同类型的阑尾炎, 其超声声像图的特点不同。本研究中, 阑尾周围脓肿声像图特点:阑尾形态不规则, 管壁结构模糊不清, 边界不清, 由于炎性渗出, 与周围组织、肠管粘连及大网膜包裹, 形成大小不等、强弱不均的混合回声包块。炎性刺激可引起阑尾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早期, 阑尾周围主要以稍实性肿块为主, 一旦液化完全, 极易和周围组织发生黏连现象[4]。当合并产气杆菌感染时, 可见漂浮于脓腔前壁的气体强回声, 有时因气体干扰致脓肿内腔及后壁显示不清[1], 因此, 在超声声像图中无法找到残留阑尾时, 阑尾周围脓肿在超声检查中不易显示。

3.2 超声诊断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中, 120例阑尾炎病例经过超声诊断并行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 阑尾周围脓肿69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达到94.3%, 这显示了超声在诊疗阑尾周围肿胀中的可靠性。作为先进诊疗技术的超声, 不但能够清晰地显示阑尾是否已发生病变, 而且能够细致入微地反映病变的各种征象, 具有无刨伤、快速、可重复检查等诸多优点[8]。在对肥胖、肠气过多, 以及阑尾异位、小儿检查的过程中, 医生常犯头疼, 超声提高了对这些患者的检查准确率。在诊断过程中, 医院出现误诊病例2例, 阑尾脓肿误诊为右侧附件炎性包块, 经过及时纠正错误, 并在第一时间给患者做了阑尾切除手术, 使其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研究中出现2例女性误诊患者, 出现误诊原因如下:2例均为女性患者, 超声检查可见右侧附件区混合回声包块, 伴有腹盆腔积液, 超声诊断阑尾周围脓肿, 后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 其中一例为右侧卵巢黄体囊肿破裂, 另一例为右侧附件区炎性包块。

研究显示, 超声检查不仅能较准确地诊断阑尾周围脓肿, 而且在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5], 可作为临床诊断阑尾周围脓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首先, 本研究中数据显示阑尾周围脓肿的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由于阑尾周围脓肿的超声声像图和病理变化基本一致。在临床诊疗中, 超声诊断可作为影像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次, 本研究结果和范兴哲, 杨政和谢冠楠的研究[7]保持一致, 均说明根据超声影像, 可以观察出患者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症状, 也可以诊断和鉴别患者右下腹是否有疾病。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回盲部肿瘤等一些常见的疾病可以用超声鉴别出来。大网膜包裹炎症的阑尾会形成偏强回声型阑尾周围脓肿包块, 这类包块形成时间短, 没有发展到液化状态, 所以不容易区分它与回盲部肿瘤。从回盲部肿瘤超声影像可以看出:肿块中央为强回声区, 周边为低回声区, 是假肾症;从偏强回声型阑尾周围脓肿超声影像可以看出:肿块是不规则偏强回声区, 边缘不整齐, 界限不明显, 通过比较两者的超声影像区分两者。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 游离性的液性暗区可在直肠子宫陷窝处探及, 体位改变, 液性暗区位置也会改变;而阑尾周围脓肿是因为炎性渗出, 形成团块状, 粘在一起, 它的混合性包块或液性只存在右下腹, 即使体位改变, 液体位置也不会改变, 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区分二者。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 用超声诊断可以检测出结石和右肾积液, 根据该特点可以区分它和阑尾周围脓肿。

综上所述, 超声诊断具有简便, 无创伤, 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便于重复检查等诸多优势, 超声诊断阑尾周围脓肿不仅准确率较高, 其超声声像图和病理变化基本一致, 为影像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使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光霞.腹部外科超声诊断图谱[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254-276.

[2]姜玉新, 张运.超声医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241-242.

[3]Himeno S, Yasuda S, Oida Y, et al.Ultrason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Tokai J Exp Clin Med, 2003, 28 (1) :39-44.

[4]董玉宏.阑尾周围脓肿的超声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1, 20 (6) :373-374.

[5]胡峻岭, 李玲, 唐元萍, 等.高、低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12, 9 (4) :338-339.

[6]龙国才.超声对阑尾炎周围脓肿的诊断价值分析[J/CD].医药前沿, 2014, 12 (19) :234-235.

[7]范兴哲, 杨政, 谢冠楠.超声诊断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价值[J/CD].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0 (5) :390.

[8]张敏.超声诊断阑尾炎周围脓肿的临床价值分析[J/CD].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5) :101-102.

上一篇:过程特征下一篇:健身长跑的锻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