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脓肿

2024-07-26

肛门脓肿(共7篇)

肛门脓肿 篇1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不同于一般外科感染的处理, 其手术治疗者需清楚肛门直肠部位解剖。并能在术中准确找出内口及正确处理实施有效的手术方案, 缩短病程, 最大限度减少复发率。富锦市中医院肛肠科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在手术治疗肛周脓肿方面, 有一些临床体会,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 男58例, 女29例, 年龄21~63岁, 病程3~7 d。

1.2 手术方法

在腰麻下取截石位行手术治疗。①脓肿切开引流手术19例, 因内口不能确定或其他原因只做单纯切开引流。方法:在脓肿最明显处弧形或放射状切开皮肤, 皮下直达脓腔, 分离间隔充分, 修剪皮缘, 凡士林纱条填塞, 以利引流;②脓肿一期切开术63例, 术中引流脓液后能确定内口, 行一期切开术, 准确找出并正确处理内口。适用于低位脓肿且脓腔到内口之间的管道位置较低的患者;③肛周脓肿一期切开挂线切除术5例, 在切开排脓同时, 切开低位括约肌包括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的外括约肌皮下部, 浅部和内括约肌。对肛管直肠环以上与内口相间的部分组织采用双10号丝线通过内口缚扎, 注意缚扎线并不系实, 起到切割作用即可, 3周之后缚扎处周围组织因炎性刺激局限, 再行二期切开取线术。适用于高位肌间脓肿, 内口清楚, 脓腔到内口的管道位置较高者。

1.3 术后处理

手术日可给半流, 酌情应用抗生素, 若需静脉给药, 于术日应控制液体入量, 减少尿潴留, 坐浴换药治疗, 术后5 d给予扩肛治疗。

2结果

本组病例住院10~26 d, 临床治愈出院。随访8~20个月, 单纯切开引流术复发11例 (57.9%) , 一期切开术复发3例 (4.7%) , 一期切开挂线术无复发病例。

3讨论

大部分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由肛窦、肛腺、肛管、直肠中心间隙感染引起, 开始在中心间隙内生成中心脓肿, 然后沿肛内中心腱间隙向各方蔓延, 在不同部位形成各类脓肿, 常为急症手术, 各类脓肿切开引流方法不同[1]。本病发病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且感染蔓延播散途径广泛, 故应早诊断、早治疗。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常见的肛周疾病。这些脓肿绝大部分是由肛窦炎同肛腺感染引起的[2]。LoCjhart Mummery在1929年最先提出肛窦是肛门和直肠感染的病因。随后, 被国外许多学者研究证实。目前, 现代医学较为公认的感染机理是Eisenhammer同Parks提出的“隐窝腺学说”, 肠道细菌经肛隐窝引起肛腺感染, 其炎症沿肛腺导管穿过内括约肌侵入内外括约肌间, 形成肌间隙脓肿, 为始发病灶, 沿周边蔓延, 扩散而形成, 形成多样的肛门直肠脓肿。临床上常将感染的起始部位称为内口。因此, 这类脓肿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内口并正确处理内口[3]。

本组总计病例87例, 其中19例行单纯切开引流术, 63例行一期切开术, 5例行一期切开挂线术。有19例没有发现脓肿内口, 故行单纯切开引流术, 有11例 (57.9%) 复发;脓肿发现内口的68例中, 一期切开术63例, 仅3例 (4.7%) 复发;5例一期切开挂线术, 无复发病例。综上所述, 在肛门周围脓肿手术治疗中, 能否准确找到内口并正确处理是提高脓肿治愈率及减少复发率的关键环节。

内口的探查有多种方法, 但脓肿的初期治疗, 首先不应盲目查找处理内口, Lockhart Mummer认为:在脓肿周围有炎症浸润和水肿时, 查找脓腔与肛管的联系是非常困难的[4]。笔者持同样观点, 因此不赞同对内口的盲目探寻和处理, 避免人为将炎症扩展或造成假道, 既增加患者病痛, 也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利于后期治疗。其次, 量体裁衣, 正确实施手术方案。能否一次治愈脓肿应以脓肿的深浅, 内口能否确认为先决条件[5], 浅表脓肿, 内口易确定, 而较大、较深脓肿因炎症组织水肿, 内口不易确定。因此, 术者应清晰肛门直肠解剖。再者, 是否一期挂线治疗, 应看内口与脓肿间管道是否通过外括约肌深层, 肛管直肠环以上来决定。因处理时有可能损伤括约肌或肛管直肠环, 影响肛门功能, 应慎重。笔者临床观察采用10号粗丝线挂线为好。最后, 二期取线时, 应在满意麻醉下, 取截石位, 充分修整挂线处周围组织, 取线应完整使切口引流通畅, 避免假愈合。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 在脓肿初期治疗时, 要求医师对肛管直肠有清楚的解剖知识, 并能区分脓肿类型, 术中依脓肿类型确定术式:①不能确定内口, 行单纯切开引流术;②确定内口的一般性脓肿行一期切开术;③脓肿位置高, 内口能确定, 行一期切开挂线切除术。笔者认为确认及正确处理内口能最大幅度降低本病复发率, 减轻患者病期, 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探讨肛周脓肿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的不同情况, 分别采用三种术式, 随访8~20个月, 并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单纯切开引流术复发11例, 一期切开复发3例, 一期切开挂线术无复发。结论正确寻找内口是治疗肛周脓肿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外科

参考文献

[1]张庆荣.肛管大肠手术图解.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2:95.

[2]张庆荣.临床肛门大肠外科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2:88.

[3]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724.

[4]王玉成, 谷振春.常见肛肠疾病.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96:35.

[5]王玉成.肛管周围疾病诊治现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11) :690-691.

肛门脓肿 篇2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8岁;坐骨直肠窝脓肿2例,肛周皮下脓肿12例,肛管后间隙脓肿2例。其中,6例有反复发作史(肛周皮下脓肿4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例),初始均为炎性肿块,质硬、疼痛、无化脓,经抗生素应用,50%硫酸镁热敷后肿块消失,后肛周相同部位再次发作,时间间隔3~9个月不等,发作次数2~3次不等,最后一次形成脓肿后手术。16例均无基础疾病,体质较好,无传染性疾病,诊断排除高位脓肿,排除结核性脓肿、糖尿病并发脓肿、排除疖肿、皮脂腺囊肿、骶前囊肿、畸胎瘤等。16例均表现为持续并逐渐加剧的肛门疼痛,成脓或破溃后疼痛逐渐减轻,其中2例坐骨直肠窝脓肿有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1.2 方法

肛周皮下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均采用局部麻醉,2例坐骨直肠窝脓肿采用低位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1天流食,均无需灌肠,排净大便即可。2例坐骨直肠窝脓肿麻醉后,在脓肿表面作一向肛外放射状的梭形切口,距离肛缘3~5cm,剪除切口内的皮肤,使脓腔敝开,排除脓液,用手指探入脓腔,打断脓腔内的分隔,感觉脓腔内的大小和深浅,以及与肛提肌的关系;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用肛门镜撑开肛门,可用探针从脓腔探入寻找内口,用无菌手套边缘的橡皮筋挂线,用探针自脓腔至内口引出,橡皮筋打结牢固,脓腔内放置凡士林纱条引流,术后加强换药直至伤口愈合,橡皮筋可自行脱落。12例肛周皮下脓肿、2例肛管后间隙脓肿采用局麻,在脓肿表面作一向肛外放射状的梭形切口,剪除切口内的皮肤,使脓腔敞开,排出脓液,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用探针自脓腔内探入,从内口探出,沿探针切开内口至脓腔之间隔,使脓腔至内口全部敞开,修剪两侧皮缘,彻底止血,术后加强换药直到伤口愈合。

1.3 结果

16例低位肛周脓肿均一次性治愈,无一例复发,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肛瘘形成,伤口完全愈合时间为25~50天不等,平均一月。

2讨论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炎症的急性期表现,而肛瘘则为其慢性期表现。

绝大部分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多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因肛窦开口向上,腹泻便秘时易引发肛窦炎,感染延及肛腺后首先易发生括约肌间感染,感染极易蔓延、扩散,向上可达直肠周围形成高位肌间脓肿或骨盆间隙脓肿,向下达肛周皮下,形成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向外穿过括约肌,形成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向后形成肛管后间隙脓肿[1]。以肛提肌为界可分为肛提肌上脓肿和肛提肌下脓肿,在治疗上前者可理解为高位脓肿,后者可理解为低位脓肿[2]。高位脓肿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低位脓肿全身症状轻,而局部症状重。发病年龄以20~40岁年轻人多见。临床上低位脓肿多见,包括坐骨直肠窝脓肿、肛周皮下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会阴深浅脓肿等。在以往的治疗中,多分二期治疗。一期切开引流,待形成肛瘘后,再治疗肛瘘,这样以来,患者的痛苦大,费用也比较高,一些基层外科医生一概切开引流。笔者的经验是低位脓肿均采用一次性切开根治,不形成肛瘘,由于只损伤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故不会形成肛门失禁,手术的关键在于寻找到内口,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术中可用探针寻找,亦可用双氧水法寻找[2]。有些内口很易找到,用肛镜撑开肛门,用手按压脓肿,可见脓液至内口溢出。脓腔至内口一次性切开,梭形切除一部分肛缘皮肤,加强换药,防止皮缘切口过早粘连愈合形成瘘道。坐骨直肠窝脓肿为经肛管括约肌型,为防止手术损伤肛管外括约肌深部引起肛门失禁,采用脓肿切开加内口至脓腔挂线的疗法,挂线既加强了引流,又不会引起肛门失禁,采用缓慢切割,肌肉不会回缩过多而愈合,这样既治疗了脓肿,亦不形成肛瘘,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基层医院低位脓肿较多见,一期切开根治术值得推广。对于高位脓肿,笔者建议分期治疗,这里不做讨论。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汪建平,等.外科学[M].6版,2004:524-527.

肛门脓肿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118例, 男性81例, 女性37例;年龄最小5岁, 最大65岁;其中低位脓肿 (皮下脓肿32例, 肌间脓肿28例, 肛管后间隙脓肿16例,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18例) 94例, 高位脓肿 (直肠后间隙脓肿14例, 高位马蹄形脓肿4例, 高位粘膜下脓肿2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4例) 24例。

2 手术方法

2.1 一次性切开根治术

(1) 适应证:低位脓肿。 (2) 麻醉:骶管麻醉或鞍麻。 (3) 操作方法:病人取截石位或侧卧位于手术台上, 在脓肿波动明显处, 做一放射形切口,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至脓腔, 排出脓汁, 伸手指入脓腔内探查, 遇有间隔者予以去除, 有异物者取出之, 用双氧水冲洗脓腔, 使脓汁排净, 用球头探针或长弯止血钳向齿线方向轻缓试探, 左手食指伸入肛内引导下寻找到内口, 将肛门外切口与内切口间组织一次性切开, 向外延长切口, 同时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外括约肌皮下层至浅层, 扩大创面, 用刮匙去除脓腔内的坏死组织, 修剪创缘, 使之呈棱形开放, 术毕, 油纱条填塞引流。

2.2 一次性切开挂线术

(1) 适应证:高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2) 麻醉:骶麻或鞍麻。 (3) 操作方法:病人取截石位或侧卧位于手术台上, 于脓肿波动明显处或穿刺针批示切口部位, 行放射形获弧形切口 (直肠后间隙脓肿应在5点~6点~7点之间放射切口,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或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应在肛缘外2~5cm处弧形切口) ,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肌层至脓腔, 排出脓汁, 适当延长切口, 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外括约肌皮部、浅部, 扩大创面, 若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应延肛提肌纤维方向扩大创口, 使创面内窄外宽, 用手指伸入脓腔探查, 分离间隔, 双氧水冲洗脓腔, 用刮匙轻刮脓腔去除坏死组织。然后用球头探针或弯止血钳向齿线方向及齿线以上脓腔的顶端方向轻缓试探, 并在伸入肛内食指引导下找到内口, 切开齿线以下的脓腔部分, 若脓腔顶端未找到内口为盲端, 可在针指间最薄弱处人造内口, 同时与切口之间做胶圈挂线处理, 修剪创口边缘, 使创面底窄上款, 内小外大, 充分开放引流, 术毕放置油纱条引流, 常规包扎固定。

3 治疗结果

本组118例病人均采用脓肿一次性切开或切开挂线治疗, 全部治愈, 近期效果满意, 随访3年仅1例术后复发肛瘘。本组病例疗程最短14d, 最长37d, 平均15.5d, 术后无并发症及后遗症, 肛门功能正常。

4 体会

4.1 病例的选择首先要明确诊断, 根据脓肿的高、低和部位的不同, 而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 不能千篇一律的切开或切开挂线等。

4.2 切口的选择首先要明确诊断, 根据不同部位的脓肿的大小来选择切口:放射形、横形、弧形。

4.3 麻醉的选择适宜骶麻或鞍麻。镇痛效果好, 术野暴露清晰, 便于探查脓肿范围及内口的位置, 局部浸润麻醉镇痛效果差, 且易造成感染扩散。

4.4 找准内口和引流通畅是治愈肛周脓肿避免后遗肛瘘的关键寻找内口的方法很多, 一般还是遵循与肛瘘内口位置分布相似的规律, 即“索罗间氏定律”。在具体寻找内口时, 可以从脓腔最凹处轻缓插入球头探针或弯细长止血管钳, 另一手指在肛管内探触, 当触到只隔一层薄的粘膜之探针头或钳尖时此处即为内口, 有时探针可自然探出。保持引流通畅是根治周围脓肿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术中要充分切开, 创面要内小外大, 底窄上宽, 且长度要够, 不要使皮肤内翻, 保证引流通畅。术后放置引流物要把引流物压到创面基底部或近原切开的内口部位, 松紧要适合, 避免过浅把引流物堵塞创口, 逐渐减少置入引流物的数量或大小, 以防假愈合。

4.5 术后紧线问题:肛周脓肿挂线的松紧及紧线的时间、多少不宜参照肛瘘的挂线原则, 前者局部组织处于急性炎症期, 组织水肿脆弱, 而肛瘘局部组织处于慢性炎症组织增生期, 挂线处有较多的纤维结缔组织, 且无脓腔的存在, 故可采用一次性紧线处理。而对肛门脓肿要根据脓腔的大小、深浅而采取一次性挂线或分次紧线的原则来处理, 对脓腔较大、较深者要采用分次紧线的原则来处理。根据创面的愈合情况及引流情况来决定紧线时间, 根据被挂组织的多少来决定紧线的程度, 充分利用挂线的良好引流、标志, 慢性勒割的作用, 配合抗生素及局部引流的使用, 待炎症消退, 内在创面与外露创面处于同一平面时再予紧线。本组28例病人, 一次性挂线脱落者6例, 紧线1次12例, 2次6例, 3次4例。

4.6 传统对肛周脓肿的治疗多采取先切开引流, 待以后形成肛瘘后进行第2次肛瘘手术。笔者认为此法多为姑息性切开法, 不仅不能一次根治疾病, 且病程长, 反复发作, 而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第2次肛瘘手术还存在同一部位重复切开的可能。一期手术根治肛周脓肿, 通过临床观察, 凡是手术中找到内口, 且术后引流通畅的病例, 炎症一般在2~3d基本消失, 5~7d脓汁逐渐减少, 肉芽组织也逐渐形成, 愈合较快。此种方法大大地缩短了疗程, 避免了第2次手术,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是值得推广的疗法。

关键词:一期手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参考文献

[1]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 (M)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2.5.

肛门脓肿 篇4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简称肛周脓肿) 是临床常见病, 以往治疗主要依赖于切开排脓, 但多形成肛瘘, 需再次手术, 给患者增加痛苦和负担。近年来, 我院收治肛周脓肿183例, 选择发生于提肛肌以下的低位脓肿患者52例, 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 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肛周脓肿患者52例, 男44例, 女8例;年龄13~62岁;病程3~10d。单一脓肿50例, 多发脓肿2例。病程长短决定于病情的严重及复杂程度。均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及血象升高。

1.2 手术方法

采用骶管麻醉或鞍麻, 必要时加用镇静药物。据脓肿位置, 取左侧或右侧位或膀胱截石位, 据脓肿部位, 选择距离肛门最近、波动最明显处作放射状切口, 深达脓腔, 放出脓液后, 用食指伸入脓腔, 分离各间隔使脓液充分排净, 探查脓肿走向, 同时另一手食指插入肛门, 两手配合在齿线附近找出内口或最簿弱点, 用粗软探针自脓腔内轻柔耐心地从内口或最薄弱处穿出, 沿探针方向一次切开原切口与内口间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内外括约肌, 用刮匙刮除感染的肛隐窝、肛腺及脓腔壁的腐烂组织, 后切除切口边缘多余的皮肤, 以保证创面开放, 充分引流。创面用凡土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 外用纱布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用甲硝唑及抗生素, 口服少量润肠剂。术后第2天开始换药, 每天1次。换药时应注意使脓腔自深部逐渐由肉芽组织填满, 待创面变浅后隔天换药1次, 直至创面全部愈合。同时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

1.4 结果

本组52例患者术后25d内全部愈合, 治愈率为100%, 平均住院时间19d。随访0.5~6.0年, 未见复发及并发症发生。

2讨论

肛周脓肿大多由肛腺感染向上蔓延所致[1], 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 易形成肛瘘。肛瘘几乎均为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后形成的。对于肛周脓肿的治疗, 过去常采用先行切开排脓引流术, 待2~3个月肛瘘形成后再次手术作肛瘘切除或挂线治疗。两次手术既增加患者的痛苦, 加重其经济负担, 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根治性手术治疗即在切开排脓的同时, 正确处理原发内口及感染的肛腺, 使内口与脓腔均敞开, 达到一次性根治, 避免了肛瘘形成和再次手术[2]。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是许多学者近年来提倡的治疗方法[3,4,5,6]。由于发病时间越长, 病情越复杂, 故特别强调肛周脓肿一经确诊, 应立即手术, 勿试图首先通过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深部脓肿不应待出现波动后再手术, 早期手术可为缩短疗程、减少损伤创造条件。笔者认为, 有时脓腔可能很深, 文献报道高位内口仅占10%左右, 但真正需要寻找并处理的脓肿内口病灶一般均在齿线附近的直肠窦内, 这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证。肛周脓肿切开根治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1) 必须准确找到原发内口, 并予切开, 并将切开的两侧黏膜和内括约肌结扎, 避免术后复发, 否则伤口不易愈合或形成肛瘘。若内口寻找困难, 不可盲目粗暴操作, 以免人为造成内口, 导致手术失败。必要时可将肛门镜插入肛门内, 仔细探查与脓肿部位最接近的肛隐窝, 观察有无脓液溢出或炎性反应存在, 若探针易探入脓腔, 并有少量脓液溢出, 此处即为感染的内口。 (2) 手术切口应选择距离肛门最近处, 且有足够长度, 同时需切除部分边缘皮肤, 通畅彻底地引流, 防止引流不畅或皮肤过早愈合而影响引流或形成肛瘘。 (3) 内口周围及脓腔内如有瘢痕组织应予切除直至健康组织, 否则伤口不易愈合。术后应每天换药1次, 换药时应使创面彻底引流, 不留死腔, 发现内口过早粘连, 应予钝性分离, 避免形成假性愈合。 (4) 术中必须仔细耐心、动作轻柔, 防止损伤过多的耻骨直肠肌和肛门括约肌, 以免发生术后肛门失禁及感染扩散。 (5) 术中出血应压迫止血, 尽量不缝扎或结扎止血, 避免异物残留, 影响伤口愈合。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邢志勇, 张重阳, 田霖, 等.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86例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 3) : 232.

[4]赵兰天, 赵静.一期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20例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 5) : 119.

[5]王坤.肛周脓肿一期手术治疗1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 27) : 39.

肛门脓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 一共100例, 其中女性患者32例, 男性68例;年龄从22~69岁不等, 平均 (42.3±8.4) 岁;其中肛周皮下脓肿62例占62%, 坐骨直肠窝脓肿20例占20%, 直肠黏膜下脓肿7例占7%, 肛管后间隙脓肿6例占6%, 骨盆直肠间隙及直肠后间隙脓肿共5例占5%。

1.2 筛选标准

所有患者经我院门诊确定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收治入院;排除有明显精神障碍或者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意识清楚, 自愿参加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

1.3 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中西医结合一次性切开和切开挂线疗法, 配合中药熏洗, 不需进行二期手术[234]。其中单纯切开引流术适合于低位脓肿, 比如肛周皮下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以及低位肌间隙脓肿等;切开缝合挂线引流术仅适用于后蹄铁形脓肿等少数脓肿;切开挂线引流术则适用于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等高位脓肿;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术仅适用于复合多间隙脓肿, 如马蹄形脓肿等。术后注意减少患者活动和控制排便, 防止创面感染以及出血, 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相应抗生素, 如喹诺酮类或者头孢类抗生素。术后第二天开始给与中药熏洗坐浴, 中药配方包括甘草, 五倍子, 当归, 芒硝, 红花等成分。每天两次坐浴, 每次20~30min。以14d为1个疗程。术后24h可排大便, 使用抗生素5~7d, 并行中药坐浴及换药。

1.4 疗效标准

(1) 治愈:疾病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伤口愈合良好, 无感染或者出血; (2) 好转:疾病症状和体征大部分得到改善, 伤口基本愈合; (3) 无效:临床表现和体征基本无改变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1) + (2) 。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

1 0 0例患者中治愈8 2例占8 2%, 好转1 5例占1 5%, 无效3例占3%, 总有效率高达97%。无效的3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愈。100例患者随访1年均无复发或形成肛瘘者。

3 讨论

大部分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感染灶都是来源于肛腺的感染, 也可以继发于外痔破溃或者肛裂等疾病。所以,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一次性手术根治关键就是准确的找到原发病灶并充分切开引流: (1) 原发病灶即内口的判断必须准确, 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判断; (2) 切口位置要尽量在波动明显处或者靠近最明显处, 低位引流最佳; (3) 分离时优先选择钝性分离, 可防止误伤血管导致出血; (4) 引流时要充分彻底, 换药时还要注意充分填充脓腔, 防止复发。术后使用中药熏洗坐浴, 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去腐生肌、活血消肿、止血止痒的功效, 使脓腔的腐烂组织脱落, 促使肉芽组织生长, 不但可以缩短病程, 还可以防止复发和并发症, 避免了二次手术的进行。本研究结果发现100例患者中治愈82例占82%, 好转15例占15%, 无效3例占3%, 总有效率高达97%。无效的3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愈。100例患者随访1年均无复发或形成肛瘘者。提示在西医手术治疗肛门周围脓肿的基础上, 结合中医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和复发, 提高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的结果也很好证明了上述观点。

4 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知道, 在西医手术治疗肛门周围脓肿的基础上, 结合中医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和复发, 提高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索临床上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疗效。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中西医结合一次性切开和切开挂线疗法, 配合中药熏洗, 不需进行二期手术。其中单纯切开引流术适合于低位脓肿, 比如肛周皮下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以及低位肌间隙脓肿等;切开缝合挂线引流术仅适用于后蹄铁形脓肿等少数脓肿;切开挂线引流术则适用于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等高位脓肿;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术仅适用于复合多间隙脓肿, 如马蹄形脓肿等。术后注意减少患者活动和控制排便, 防止创面感染以及出血, 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相应抗生素, 如喹诺酮类或者头孢类抗生素。术后第二天开始给与中药熏洗坐浴, , 每天两次坐浴, 每次2030min。以14d为1个疗程。结果 100例患者中治愈82例占82%, 好转15例占15%, 无效3例占3%, 总有效率高达97%。无效的3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愈。100例患者随访1年均无复发或形成肛瘘者。结论 在西医手术治疗肛门周围脓肿的基础上, 结合中医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和复发, 提高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西医

参考文献

[1]艾中立.肛门周围脓肿的诊断与治疗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11) :649-650.

[2]刘东业, 杨铁成, 马颖.228例肛门周围脓肿治疗体会[J].局解手术杂志, 2009, 18 (1) :64-64.

[3]张重阳, 李晓华, 邢志勇.一次性根治结合中药治疗高位肛门周围脓肿9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1, 33 (2) :237-238.

[4]杨东, 张凤华.中西医结合根治肛门周围脓肿[M].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 17:137-137.

肛门脓肿 篇6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又称肛周脓肿, 属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 在临床上起病较急, 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多需要急诊手术治疗[1]。临床手术多分为分期根治和一期根治术。一期治根治主要是脓肿和原发病症切口处理同时进行, 这种手术的优点可明显降低手术后产生肛瘘并发症的概率[2], 并且减少再术率。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各类型肛周脓肿250例, 根据脓肿发生部位不同, 分别采取一期根治手术方式,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0例, 男176例, 女74例;年龄17~68岁, 平均41岁, 其中25~40岁占74.5%。病程1~7 d, 平均3.6 d。其中皮下脓肿129例, 低位肌间脓肿68例, 高位肌间脓肿19例, 肛管后间隙脓肿8例, 马蹄形脓肿4例, 单侧直肠窝脓肿22例。

1.2临床表现

本组主要临床表现为肛周肿痛、下坠、排便困难, 因疼痛不便行走, 部分患者合并畏寒、高热, 肌肉无力、食欲不振。肤浅的脓肿比发现病变部位发红、肿胀, 有时可以达到波动;深脓肿除局部肿胀, 没有出现异常。大部分患者均诊断性穿刺抽出脓液。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 B超或CT检查可见肛周杂乱低密度影。250例均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或CT检查明确诊断或穿刺抽出脓液确诊。

1.3 手术方式

1.3.1 本组207例肛周低位脓肿进行一次性切开根治术, 围绕肛门脓肿波动和红线最明显的放射状切口, 减少皮肤和皮下组织脓腔, 排出脓液, 延长切口脓腔1~1.5 cm。用一只手指伸进肛门作引导, 手持探讨脓腔内部, 由内而外, 使探针从内口探出, 肛管皮肤、皮下组织切割切口双方口腔黏膜组织, 使切口呈菱形。

1.3.2本组18例直肠黏膜下脓肿进行脓肿低位切开高位黏膜挂线根治术, 手术将被证实在一只手的食指到肛门脓肿, 相应的肛门边缘线1~3 cm放射状切口, 减少皮肤和皮下组织, 止血钳钝分离脓腔黏膜下肌层, 完全排脓后, 寻找内口, 顺利探出后, 肛管皮肤, 皮下组织, 减少修剪切口, 用止血钳夹胶线为黏膜下脓腔顶部, 指所示的直肠和指导人们通过肠壁, 从肛门, 胶线的另一端连接, 弹性适中。

1.3.3本组20例感染范围较大的坐骨直肠窝脓肿或低位马蹄型脓肿进行脓肿切开对口引流根治术, 术前探针探查脓肿和内口, 在同一位置的脓腔径向梭形切口, 排出脓液, 调查, 光滑, 切割和括约肌的一部分肛管皮肤, 皮下组织, 修边, 在两边的黏膜组织, 作为主要的切口。食指进入脓腔, 脓腔钝分离的纤维, 脓腔完全开放, 尽量去除坏死组织的脓腔。脓腔端点对应的部分做放射状切口, 确保脓腔, 表面是明亮和有一个1 cm的皮肤桥, 然后在皮肤上挂松散行桥下的排水。2例感染的范围强, 做多个对应排水。

1.3.4脓肿切开引流手术[3]4例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以下、脓腔超过肛管直肠环的高位脓肿进行此手术。径向梭形切口脓肿波动, 最明显的地方排脓, 沿着深伤口用止血钳钝分离肛提肌, 不损害盆腔腹膜, 排出脓液, 剩余完全刮刮脓腔坏死组织。调查确认, 切割和括约肌的一部分肛管皮肤, 皮下组织, 夹口两边的黏膜组织, 确保肛提肌脓腔引流通畅。也就是对波及外扩约肌深层和耻骨直肠肌以上的脓肿及齿状线上方肌间脓肿, 则采用钝性分离、扩创、搔刮坏死灶, 行成“A”形创口, 最后将长10 cm、端侧孔切好胶管肛提肌上方的顶部脓腔, 另减少超出1 cm的差距, 用丝线缝肛门外固定。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1周, 加强经口营养物的摄入, 以高蛋白、粗纤维饮食为主, 尽量保持成形大便, 一般不须控制排便, 每次便后用中药洗液或高锰酸钾坐浴, 每日坐浴2次。简单脓肿切开伤口纱可用中药排水处理、条线尽可能填补脓腔的底部, 确保排水通畅, 完全避免成型模腔或伪愈合。挂线治疗伤口除了排水与中药纱条, 每1次绷带应该提升活动橡皮筋, 以免残留和粘附的伤口。把软管每次穿衣与过氧化氢溶液, 甲硝哒唑庆大霉素或新的液体复苏通过软管反复冲洗, 根据情况, 脓腔肉芽组织填充和引流液的颜色决定拔管时间。一般在引流液转为淡红色后7~10 d予以拔管, 继续常规换药。及时去除创面增生过快的肉芽组织, 以免影响引流, 造成假性愈合。

2 结果

本组250例均经一次手术治愈, 平均住院8~20 d。术后均随访6个月, 复发4例, 复发率1.6%, 后遗肛瘘1例。

3 讨论

肛周脓肿大多是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所致, 大部分肛周脓肿由肛腺感染发展而来, 最终并发脓肿破溃导致肛瘘, 即所谓“急性腺源性致瘘性脓肿”[4]。故肛周脓肿手术处理方法上与其他部位脓肿处理方式有很大差异。手术是治愈肛周脓肿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无论采取何种术式, 正确处理内外口, 是手术精华所在, 内口定位准确是一期根治手术成功的关键[5]。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先脓肿切开, 3个月后如有肛瘘形成, 再行肛瘘手术, 治疗周期较长。而采取一次性根治术, 不仅可减少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缩短疗程, 且少有后遗症发生, 并且大大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本组250例均一次手术治愈, 治愈率100%, 脓肿复发及肛瘘形成等后遗症发生率低。通过以上病例, 有如下几点体会: (1) 准确寻找和处理内口。通常按照歌德索定律和所罗门定律采用如下方法寻找内口:直肠指检及双合诊可扪及内口结节或小凹陷或触及脓腔与肛管黏膜最薄弱处可能为内口所在;肛门镜检查, 内口处肛窦炎性反应明显或有结节形成;探针检查;D巧用双氧水或美蓝, 将双氧水或美蓝从外口注入看内口有无气体溢出或美蓝着色。通过上述方法多能正确找到内口; (2) 脓肿手术切口有主切口与引流切口之分, 主切口应足够大, 呈底小口大的倒喇叭状, 使切口充分敞开, 以利充分引流。切口边缘, 肛门括约肌的皮下组织和损失, 减少治疗肛门后不容易变形、光滑的外表, 没有槽形状缺陷的现象。引流切口一般是在主切口旁其他间隙, 如感染范围较大, 可以对口引流或多个对口引流, 或切开主要对口切口切开不到3 cm距离要求。肛周脓肿在炎性浸润, 脆弱性, 术中要可靠的止血, 术后伤口用凡士林纱布压缩, 以避免术后出血; (3) 返回清除引流管时间, 术后引流管早期容易创造虚假的伤口愈合, 拉一方影响正常填充的肉芽组织和延长治疗时间。排水集团的液体变成一个红色的7~10 d后拔管, 并继续中药 (TCM) 纱常规治疗, 效果更好; (4) 橡皮筋使用技能:橡皮筋有排水效果, 不仅可以减少感染, 异物刺激可使组织纤维化, 使括约肌断端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防止肛门失禁。另外挂线具有良好的标志作用, 不但利于术中处理病灶, 同时利于术后护理创面。关闭差距基本和拆迁后挂线引流橡皮筋, 避免过早拆除间隙排水不自由成为死腔, 7~14 d为宜。拿掉橡皮筋之前, 通过探针差距在肉芽生长情况下, 橡皮筋和冲洗液体流动顺利的活动水平是否判断脓腔隙关闭; (5) 有效的换药:肛周脓肿根治术后换药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换药不当同样可使手术失败或导致伤口桥形愈合形成肛瘘。换约时注意创面分泌物的多少、肉牙组织生长情况, 务必使创面保持干燥及新鲜。本组一例因未能坚持换药形成肛瘘而再次手术而愈; (6) 应用足量抗生素, 根据经验使用对厌氧菌或革兰阴性杆菌有效抗生素, 必要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

综上所述, 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安全可靠, 操作方便, 不仅可以减少患者二次手术痛苦, 缩短疗程, 并具有较低的后遗症的发生率, 疗效好,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明清.肛肠科临床诊断治疗技术与手术失误防范处理[M].吉林:吉林电力出版社, 2005:378-378.

[2]刘鲁兵, 王蓓.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1, 33 (9) :1386-1366.

[3]安阿玥.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16-216.

[4]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432-432.

肛门脓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60例, 其中男51例, 占85.00%, 女9例, 占15.00%, 年龄16~68岁, 平均年龄 (41.8±8.6) 岁, 病程3~10d, 平均病程 (6.3±1.1) d;多发脓肿患者2例, 占3.33%, 单一脓肿患者58例, 占96.67%;所有患者均伴有发热及血象升高。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 或者骶管麻醉, 同时加用适量的镇静药物。根据脓肿的位置, 患者可以选择右侧位, 或者左侧位, 或者膀胱截石位, 或者折刀位, 做切口前要先观察脓肿的部位, 根据患者脓肿的部位共选择距离肛门最近的, 做放射状的切口, 深度要控制在达到脓腔处, 将脓腔内的脓液清理干净, 分离各个间隔, 将脓液充分的排出干净, 检查脓肿的走向, 用食指插入患者的肛门, 另一只食指探入脓腔, 两手需要配合, 在齿线的附近, 寻找到内口, 或者是最薄弱的一点, 采用粗软探针探入脓腔内, 耐心地从最薄弱处穿入, 沿着探针的方向, 一次性切开原切口与内口之间的部分括约肌、皮下组织、皮肤, 采用刮匙将感染的腐烂组织刮除干净, 将边缘多余的皮肤切除, 这样可以保证创面开放, 进行引流, 创面则采取凡士林纱条填塞, 进行压迫止血, 再使用纱布进行外固定。

1.2.2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给予抗生素及甲硝唑,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量的润肠剂, 在手术后的第2天开始, 为患者换药, 1次/d, 在换药时需要注意, 要将脓腔深部开始逐渐由肉芽组织填满, 直到创面的颜色开始变浅, 变浅后则每隔1d换1次药, 直至创面完全愈合, 同时可以给予1∶5 000的高锰酸钾液, 进行坐浴。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痊愈率、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复发及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均在25d内痊愈, 痊愈率高达100.00%, 住院时间15~33d, 平均住院时间 (19.2±1.4) d, 随访时间1个月~1年, 平均随访时间 (0.4±0.1) 年, 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3 讨论

肛腺感染向上侵犯可造成肛门直肠周脓肿, 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治疗, 若治疗方法不得当或拖延,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般先采用切开引流手术, 数月后因破溃或者引流引起肛瘘, 再行切除或挂线治疗[2]。该治疗方法需要进行2次手术,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痛苦, 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根治性手术在目前受到了广泛认可[3]。

根治性手术治疗仍然需要进行切开排脓, 再次同时对受到感染的原发灶进行处理, 敞开内口, 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仅需进行一次, 避免了在肛瘘形成后再次手术。一次性根治手术相较于二次手术优势明显, 手术目的也十分明确。早期确诊肛门直肠周脓肿后应立即进行手术, 避免病情越变越复杂, 早期进行感染控制, 并且早期手术可以减少损伤, 缩短疗程。肛周脓肿根治手术成功的要点之一在于准确寻找原发内口, 进行切开, 结扎两侧的黏膜和括约肌, 目的在于预防术后复发[4]。根治术后复发情况也有发生, 复发后不仅伤口很难愈合, 也会形成肛瘘, 不可避免二次手术。内口找寻困难时, 可借助肛门镜等工具进行探查, 切忌暴力操作, 导致人为内口的出现[5]。该手术的要点之二在于手术切口的选择。手术切口选择在肛门近端, 并且足够长, 使引流通畅, 引流不畅也会导致肛瘘的发生。手术时应对部分边缘的皮肤进行切除, 避免皮肤愈合过快形成肛瘘, 减少二次手术风险。该手术的第三项要点为手术时探查发现的内部疤痕组织也应一并切除, 以免影响伤口愈合。术后换药1次/d, 换药时注意创面引流彻底, 不留死腔[6]。发现内口粘连时, 进行钝性分离, 避免假性愈合。第四点需要注意手术操作, 主刀医师需要耐心细心, 仔细认真。注意动作轻柔, 切忌暴力导致过多的人为损伤, 手术若破坏了较多的肛门约括肌、直肠肌肉, 术后极易发生肛门功能受损, 大小便失禁和感染扩散, 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最后需要注意, 手术中出血采用压迫止血为主, 在出血可控的情况下尽量不结扎、缝扎止血, 因为上述两种止血方法可能残留影响伤口愈合的异物。

本文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经过根治手术全部愈合, 并且随访结果显示, 患者并未出现复发以及严重并发症, 说明注意肛门直肠脓肿手术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要点, 避免过多的人为损伤, 采取适宜的手术方法, 进行通畅的引流, 积极的控制感染情况下,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根治手术成功率非常高, 避免了二次手术, 且安全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郭明浩.可弯曲空心探针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 :152-154.

[2]郑芳.一次性切开挂线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治疗高位马蹄形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28例〔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 18 (2) :122.

[3]冯群虎, 冯桂成, 林鸿成, 等.多层螺旋CT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诊断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 (3) :346-347.

[4]徐君毅, 黄世锋, 王炜, 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低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41例临床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 (2) :113-114.

[5]邢志勇, 张重阳, 田霖, 等.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86例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3) :232-233.

上一篇: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下一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