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术后尿潴留(精选4篇)
肛门直肠术后尿潴留 篇1
尿潴留是肛门直肠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52%, 常使患者痛苦不堪, 如不及时解除易导致泌尿系感染、永久性逼尿肌损伤等不良后果。临床上防治方法很多, 但效果不一。我科在2005年4月—2008年12月应用穴位按摩治疗肛门直肠术后尿潴留,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4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肛肠科住院,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式行肛门直肠手术, 术后4 h~6 h未排尿, 膀胱轻度膨胀, 有尿意 (不急迫) 而不能自行排出尿液的患者64例, 其中男32例, 女32例, 年龄24岁~56岁, 平均年龄46岁。将其随机分成2组, 观察组32例, 对照组32例, 男女平均分配。2组患者既往都没有尿潴留及泌尿系病变史, 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先用掌根按其气海穴36次, 用力要先轻后重, 腹部有温热感为宜, 再把两手搓热, 用鱼际按揉其水道穴顺逆各36次, 然后用拇指肚分别按揉患者左右侧阴陵泉、三阴交、阴谷穴各36次, 按揉频率不要太快, 以下肢有酸胀感为宜[1]。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 如:协助患者改变排尿姿势, 为患者提供排尿环境, 听流水声, 温水坐浴, 下腹部热敷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采取措施后1 h内尿液排出, 患者舒适;无效:采取措施后1 h内尿液未能排出, 膀胱由轻度膨胀发展为高度膨胀, 患者尿意急迫, 痛苦焦躁。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χ2=9.143, P<0.05,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尿潴留是肛门直肠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52%, 其原因是由于肛管直肠与膀胱的神经支配, 来源于同一脊神经段 (S2~4) , 植物性神经也是同源 (交感神经为骶前神经, 副交感神经为盆内脏神经) 。当肛门直肠手术后, 这些神经受到牵拉刺激, 引起神经反射或手术后疼痛, 肛门直肠内填塞纱布棉球过多、过紧[2]等等, 都可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 引起尿潴留。另外, 如果患者情绪过分紧张或手术时损伤了膀胱神经, 或是患者年老体弱、膀胱收缩乏力, 也可引起尿潴留。急性尿潴留时, 膀胱高度隆起, 患者表现为下腹部胀痛, 尿意急迫, 痛苦焦躁, 如果不及时解除, 易导致患者泌尿系感染、永久性逼尿肌损伤等不良后果。临床上防治尿潴留的方法很多, 但效果不一, 随着祖国医学在临床的不断推广应用, 本着一切为患者着想,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侵入性操作:如肌肉注射、导尿等等, 我们采用了穴位按摩来防治肛门直肠术后急性尿潴留, 取得了理想疗效。我们采用的穴位按摩法, 简便易行、无成本、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并且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体现了科学化、人性化、一切为患者着想的护理理念,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兴立.按摩针灸治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61-62.
[2]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第4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1.
肛门病术后尿潴留76例临床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中, 64例为住院病人, 12例为门诊手术病人;男性31例, 女性45例;年龄24~75岁, 平均年龄43岁;病程3天~30年不等, 一年以上者47例, 平均6年;肛裂、外痔 (或合并肛乳头肥大) 19例, 内痔、混合痔36例, 肛旁脓肿9例, 肛瘘12例。以上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尿潴留症状及体征:轻者仅为小便费力, 排出不畅或呈点滴状;重者上述症状术后数日仍不能缓解, 或术后数小时内完全不能排出, 小腹胀满, 膀胱充盈, 叩诊耻骨联合上膀胱区呈浊音。
1.2 治疗方法
(1) 精神疗法:安慰患者, 使其消除思想顾虑, 稳定情绪, 逐步适应环境;打开水管, 排尿时用水流声诱导。进一步研究显示, 术前术后心理护理, 可缓解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 尤其对焦虑、抑郁可产生药物治疗所不易替代的作用[2]。 (2) 探吐取嚏:即用棉签刺激鼻腔或咽部, 引发喷嚏或呕吐。 (3) 热敷或交替冷热敷小腹部, 也可用微波治疗仪照射小腹部, 以刺激排尿。 (4) 松解丁字带或更换创口敷料。 (5) 止痛:口服或肌注止痛或麻醉药品, 也可配合应用镇静药。 (6) 通大便:术后口服润肠通便之剂, 尤其是粪嵌塞者, 当予石蜡油等灌肠, 必要时手法协助排便。 (7) 中医药疗法:口服温阳化气或清热利尿之剂, 如五苓散、八正散等, 用车前子30g热水浸泡后代茶饮用不仅有一定疗效, 而且较方便, 如配合芍药甘草汤效果更佳[3];选取中极、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阴凌泉、梁丘、承山、长强等穴针刺, 一般用泻法, 留针一刻钟左右 (老年患者一般不宜留针) ;也可选取上述诸穴推拿治疗, 最后掌振小腹部尤为有效。 (8) 新斯的明针剂0.5~1mg肌注, 可兴奋平滑肌, 促进排尿, 但要注意禁忌症。 (9) 治疗前列腺肥大、中风后遗症等疾病。 (10) 凡术后6~12h未排尿伴小腹胀痛, 膀胱充盈明显, 上述诸法无效者, 予导尿。
2 结果
76例患者中, 仅以前五种方法处理获愈或明显好转者39例, 占51.3%。导尿患者仅8例, 占10.5%, 其中1位有中风病史, 2位为前列腺肥大患者。
3 体会
肛门病术后尿潴留多见于术后当日, 亦有持续数日者。其病因大致为: (1) 心理因素:患者因恐惧、过度紧张, 反射性引起排尿障碍; (2) 环境因素:病室、卫生间等医院环境不适应; (3) 手术刺激:操作粗暴, 损伤过重, 内痔结扎术后, 肛门括约肌痉挛; (4) 肛门疼痛:剧烈的疼痛可导致肛门括约肌痉挛引起排尿障碍, 括约肌痉挛又可加重疼痛, 造成恶性循环; (5) 敷料填塞过多过紧, 压迫尿道及括约肌, 异物刺激肛门也可致尿潴留; (6) 麻醉因素:局麻不全, 括约肌松弛不好;腰麻后引起排尿反射障碍; (7) 便秘, 尤其是直肠粪嵌塞, 压迫直肠及括约肌; (8) 年老体弱, 机体功能低下, 腹肌、膀胱逼尿肌松弛无力, 加之麻醉作用, 易致排尿困难; (9) 其他:患者本有前列腺肥大、尿道炎症及中风后遗症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本病病位在膀胱, 术后气血耗伤, 津液不足, 或气滞血瘀, 肌肉痉挛等, 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津液代谢失常, 是基本病机。根据临床分析, 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反射性:如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由于不能建立正常条件反射而影响了自然排尿;局部损伤及腰麻后影响了排尿反射。 (2) 痉挛性:手术刺激、疼痛、水肿等, 导致尿道及膀胱颈肌肉痉挛, 或局麻后肌肉松弛不佳。 (3) 机械性:如填塞过紧、异物刺激、粪块儿压迫等。 (4) 病源性:患有其他疾病。
因此, 建立正常反射、解除痉挛和压迫、治疗原发病为本病治疗基本原则。临症时应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贵在祛除病因, 调和气血, 恢复膀胱气化功能。
摘要:对肛门和直肠手术后发生尿潴留的76例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 发现引起肛门病术后尿潴留的病机可分为反射性、痉挛性、机械性和病原性四大类。临床上可通过建立正常反射、解除痉挛和压迫、调治原发病等手段综合治疗。
关键词:肛门病,并发症,尿潴留,中医药疗法
参考文献
[1]刘婷.护理干预对混合痔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2) :287-288.
[2]赵丽, 邵国珍.老年人腹部手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1, 31 (3) :66-67.
肛门直肠术后尿潴留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肛门手术病人,治疗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17~65岁;其中内痔11例,外痔16例,混合痔25例,肛瘘8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17~68岁;其中内痔10例,外痔11例,混合痔20例,肛瘘1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癃闭”的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两组患者均排除尿路狭窄,重度前列腺肥大、膀胱颈或输尿管结石和肿瘤阻塞等阻塞性尿潴留以及急性肾功衰竭患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肛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推拿治疗即病人返回病房后,取俯卧位,顺、逆时针轻揉摩肾区各20次,推抚肾体表区5~8次,点按关元、肾俞、气海、腰俞、委中、三阴交穴位各2~3min,双掌由上至下推擦腰大肌处,轻揉腰骶处。术后24h观察两组排尿情况。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疗效评定标准结合临床表现,拟定为:痊愈:治疗1~2次小便自解者;显效:治疗3~4次小便自解者;有效:治疗5~6次小便自解者;无效:治疗7次及以上小便未自解者。
3.2 尿潴留程度分级
根据症状体征及物理检查,把患者尿潴留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重度:腹胀难以忍受,小便一点不能排出;中度:腹胀尚能忍受,小便可点滴排出;轻度:小便排出困难,无腹胀。无症状:小便可自行排出,无困难。
3.3 治疗结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对尿潴留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 (X2检验)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手术后尿潴留是肛肠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术后排尿障碍而致尿液留于膀胱中。现代医学认为,肛门直肠的各种手术对肛门直肠及其邻近组织的牵拉、挤压和切割损伤所引起的括约肌痉挛、疼痛和局部水肿,导致反射性尿道和膀胱颈括约肌痉挛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癃闭”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尿液的排泄靠肺的肃降、肾的开阖、肝的疏泄、脾的运化、三焦和膀胱的气化共同完成。《针灸资生经》曰:“关元主三十六疾病不得小便。”故选关元,配合肾俞、腰俞、气海以温补肾气,理三焦,通尿闭;委中为膀胱经的合穴,用于调节膀胱气机,促进膀胱括约肌的收缩;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三阴经的交合穴,且三阴经均循行于少腹。故善治少腹诸疾。点按以上各穴,可通调下焦气化膀胱,使膀胱括约肌收缩而利尿。按摩有刺激膀胱平滑肌收缩,促进尿液的排出的作用。手法刺激可加速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排泄,有利于促使膀胱和尿道消肿并有松弛尿道括约肌的作用;在膀胱区按摩推压可解除膀胱肌麻痹,并可反射性刺激肌壁,使膀胱肌逼尿肌收缩,加速尿液的排出。按摩疗法操作简便,无痛苦,无并发症,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肛门直肠术后尿潴留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行肛门病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其中, 男34例, 女26例;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35岁;病程1~4 d。其中包括采用导尿方法后仍排尿不畅者5例, 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无效者9例。
1.2 治疗方法
腹部取穴:患者取仰卧位,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 取四寸左右毫针或芒针[1], 从阴交或气海穴进针向下平刺, 沿皮下经利尿穴[2]关元透向中极穴, 适度捻转, 使针感下行向尿道放射[1], 然后用胶布固定露在外面的部分针体和针柄。双下肢取穴:用1.5寸毫针, 取双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漏谷穴直刺0.5~1寸左右, 经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 留针时间可达1 h。留针期间用艾条灸任脉卧针处及下肢诸穴, 使局部有微烫感, 并至皮肤潮红为宜。亦可间断捻转下肢诸穴针柄, 以增强针感, 提高疗效。根据患者体质对针感不明显者手法可稍重, 体弱对针敏感者手法宜轻柔。同时, 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感觉, 及时调整刺激的强度和温度。每日可针灸2次。
1.3 疗效标准
施治后12 h内能完全自如排尿者为治愈, 24 h内恢复正常排尿者为显效, 48 h内恢复正常排尿者为有效, 48 h以上仍不能正常排尿者为无效[3]。
2 结果
60例患者中, 治愈45例 (占75%) , 显效7例 (约占12%) , 有效5例 (占8%) , 无效3例 (占5%) , 总有效率为95%。
3 讨论
病例:于某, 女, 54岁, 于2011年9月20日下午3时在骶麻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第2天中午患者仍未排尿, 自觉小腹胀满不舒, 有明显憋尿感, 却尿不出, 焦虑不安, 多次辅以小腹热敷, 听流水声, 配合改变体位等方法仍无效。查体:小腹膨隆, 胀痛, 拒按, 脉细微数。笔者遂应用针刺加艾灸方法进行治疗。瞩患者取平卧位, 局部皮肤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 双手消毒, 取4寸毫针从腹部气海穴向下横刺, 经利尿穴透向中极穴, 捻转后, 患者即产生欲尿感, 用胶布固定针柄。然后, 取1.5寸毫针在双下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漏谷穴直刺进针, 得气后留针, 用艾条熏灸腹部及下肢诸穴位至局部皮肤灼热潮红。每隔10 min捻转针柄刺激诸穴, 留针40 min时, 患者自感尿意明显, 起针后即排尿800 m L, 之后排尿正常。
肛门病手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或不排尿从而导致尿潴留。主要原因有: (1) 腰俞或骶麻后膀胱神经失调, 导致排尿反射障碍; (2) 术中操作粗暴、缝合过深、膀胱周围组织损伤过多, 导致经脉瘀滞; (3) 肛门术后疼痛, 导致反射性尿道和膀胱颈括约肌痉挛; (4) 术前患有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疾病等; (5) 患者年老体弱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等[4]。依据祖国医学理论, 这些因素均可累及膀胱经络, 导致气血瘀阻, 下焦决渎无力, 形成癃闭。通过针刺, 振奋膀胱经气, 通畅下焦气机, 使水道通调;复灸阴交、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及利尿穴等穴, 以温补下焦元气[2], 鼓舞膀胱气化功能, 达到启闭通尿的目的。临床上应用针刺加艾灸的方法治疗肛门病术后尿潴留疗效好, 避免了采用导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尿路感染。同时, 传统的针灸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副作用、见效快、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此法应注意掌握应用时机, 最好在膀胱中度充盈时采用, 效果最理想;重度充盈时则应先采用导尿术, 行导尿术后仍排尿不畅者, 可配合此法;前列腺增生严重者疗效较差。
参考文献
[1]尹远平, 郝学军.中国特种针法临床全书[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0:227.
[2]顾悦善, 郝学军, 灸法养生[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6:6-7, 152.
[3]郭晓原, 白岩.特种针法治疗肛肠病术后尿储留87例[J].山东中医杂志, 2002, 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