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

2024-08-25

直肠息肉(精选8篇)

直肠息肉 篇1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 甚至乙状结肠下段向外翻出, 脱垂于肛门之外, 属肛肠科难治性疾病之一。脱垂日久, 可引起各种并发症。然直肠脱垂并发直肠多发息肉者临床上并不常见, 治疗也无固定方案。笔者近日在临床上遇一病例, 经综合检查、治疗、随访,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 22岁。5年前出现大便时肛门肿物脱出肛外, 便后可自行回至肛内。5年来逐渐加重, 肿物脱出增大, 有时需用手推送方能还至肛内, 并伴有少量大便带血, 至笔者所在医院就诊。门诊诊断: (1) 直肠脱垂 (Ⅲ度) ; (2) 息肉病待查。入院查体:下蹲位行排便动作后可见一类圆锥状肿物脱出, 色暗红, 布满粘液, 脱出部分肠管可见约50枚息肉样肿物增生。站立后肿物可完全回至肛内, 肛门口自然闭合。常规检查, 并安排肠镜。肠镜提示:顺利抵达盲肠, 所见结肠黏膜光滑, 未见充血及肿物增生。退镜见距肛门约10 cm以下息肉样改变, 质地脆, 易出血。息肉病理提示:炎性改变。入院诊断:直肠脱垂并发直肠多发炎性息肉。

2 治疗

2.1 息肉分布区域直肠黏膜结扎术

目测, 沿直肠纵轴方向及息肉分布位置将脱出段直肠大体上分为3个纵形欲手术区域, 原则为最大限度的使息肉位于一直线上。因息肉质脆, 触之极易脱落并广泛渗血, 电凝止血困难, 故尽量避免夹持息肉, 从距齿线1.5 cm处开始向近端纵形夹持松弛的直肠黏膜, 带少量肌层, 长度6~7 cm, 并确保有足够多的息肉组织在内。邻线交叉间断缝合。去除钳上组织, 残端渗血用电刀烧灼。同法处理另外两个区域, 最终形成三个大体纵形结扎带。结扎带之间残留少量息肉分别缝扎后电刀烧灼。

2.2 三间隙注射术

重新消毒, 更换无菌巾。在截石位3点处距肛缘1.5 cm处用7.5腰穿针做皮下穿刺, 经肛门括约肌至肛提肌, 穿过肛提肌有落空感时, 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 此时用左食指深入直肠壶腹触摸针尖部位, 证实针体位于直肠壁外而未穿透直肠时, 再将腰穿针全部刺入, 准确定位后边退针边推入1:1消痔灵或50%葡萄糖注射液, 使药液成扇形分布, 一侧总药量为15~20 ml。同法处理右侧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注射;于尾骨与肛缘中点进针, 沿骶骨曲进入约6~7 cm, 注药10~15 ml。

2.3 肛门环缩术

3或9点位肛缘外1~2 cm处切开皮肤, 引入7号丝线, 在皮下层括约肌外侧环形一周。按术前测算的肛门松弛程度决定缩小的范围, 以食指能轻松通过为准, 结扎线结推入皮下, 缝合切口。

2.4 术后处理及随访

流质饮食并控便3 d后改正常饮食, 1周内尽量卧床, 常规预防感染, 并结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每日肛门换药, 7 d拆线出院。院外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3个月及6个月复诊未再脱出, 同时6个月肠镜检查未见结直肠息肉病变。

3 讨论

3.1 详问病史, 严格检查, 明确诊断, 确立术式

临床上直肠多发息肉多见于炎症性肠病、家族性息肉病等, 直肠脱垂并发者较少见。其性质可为假性息肉、癌性息肉、炎性息肉。病性不同, 其治疗手段也不同。因炎症性肠病引起者, 其发病规律有从远端向近端蔓延的特征, 治疗侧重点在原发疾病而非息肉的治疗, 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 必要时行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家族性息肉病因具有高度癌变的倾向, 一般选择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因长期脱出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增生, 原发病和息肉常需共同治疗, 多选择经肛三联术或经腹切除术等。此患者初发症状为脱出, 当时并无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 家族中也无息肉病家族史, 肠镜提示远端炎症性息肉, 故可排除家族性息肉病和炎症性肠病, 入院确诊为:直肠脱垂并发直肠多发炎性息肉。可选择经腹手术或经肛手术。考虑到直肠息肉局限于10 cm以下肠管, 并且和脱出肠管重叠, 故选择创伤较小的经肛手术。

3.2 个体化治疗, 力求创伤最小化, 利益最大化

直肠脱垂合并多发息肉的治疗一般而言可采取脱垂与息肉同步治疗法或分期治疗法。若先行脱垂三联术, 因息肉较多又质地脆易出血, 治疗棘手, 息肉可予手术后行抗炎治疗后, 择期肠镜下电灼术。也可术中先于正常黏膜处行规范标准的柱状结扎术, 息肉部分再一一处理。前者相对容易、风险小, 但费用较高, 带来二次创伤, 心理负担较重;后者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瘢痕的形成, 术后肛门狭窄几率增加, 同时手术时间较长, 术后并发症较多。而本例患者经过术中设计, 在行柱形结扎时尽量将病变息肉包含于结扎直肠黏膜内, 力求一种手段解决两个问题, 使残余息肉最少化。结扎时夹带少量肌层可增加结扎的牢固性, 避免脆性黏膜引起滑脱, 同时残余息肉行直视下结扎与电灼双重处理, 避免了出血的风险。

3.3 无菌消毒观念贯穿整个疗程

术中三个步骤, 每个步骤进行前, 都应严格消毒。特别是三间隙注射术与肛门环缩术, 术式并不繁琐, 但在进穿刺针时应确保穿刺点已消毒, 手套无污染, 针头洁净, 同时进针后避免穿至肠腔污染组织间隙。环缩术应在再次消毒的情况下进行, 针线洁净, 结扎线结大小适合以确保能够包埋, 术后环缩缝合处按无菌切口换药, 发现异常立即拆除。同时, 术后初期进流食以避免早期排便污染切口并配合抗生素治疗。

3.4 巩固治疗措施预防复发

术后护理在脱垂术后尤为重要。早期卧床, 软化大便, 避免负重, 这些环节有利于减小腹压, 并给予组织粘连固定的机会。配合康复新灌肠, 可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消除术前即已存在的黏膜水肿, 避免再发。术后应定期随访及复查, 及时消除细微病变。

关键词:直肠脱垂,直肠息肉,三联术,灌肠

内镜下直肠息肉切除的相关护理 篇2

【关键词】肠息肉 护理;内窥镜检查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88-01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息肉最简便、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并可重复进行。本院在2010年1月到2013年10月间采取内镜下应用ERBE治疗152例结直肠息肉,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直肠息肉患者152例,其中男130例,女22例,年龄4~79(平均56)岁。单枚息肉50例,2枚以上息肉102例;共413余枚息肉,位于直肠49枚,乙状结肠253枚,降结肠24枚,横结肠45枚,升结肠37枚,回盲部5枚;多发性息肉以3~9枚多见,最多达50余枚;息肉直径0.3~4 cm。临床表现为腹痛35例,腹泻42例,便秘37例,便血及黏液血便为主55例。病理检查:管状腺瘤25例,绒毛状腺瘤97例,混合性腺瘤35例,增生性炎性息肉256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检查前了解患者既往史,常规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透、肝肾功、血糖检查。(2)同患者签订内镜治疗知情同意书。(3)器械准备:电子结肠镜,圈套器,氲气管,热活检钳,内镜注射针,可旋转式金属钛夹推送器,金属钛夹,息肉回收器等,试其使之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4)心理准备:向患者介绍息肉切除治疗的目的、意义、操作的方法及步骤;同时讲明操作过程中的不适、需要配合的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5)饮食准备:检查前2~3 d以少渣半流质饮食为宜。(6)肠道准备:于检查前1 d 17:30进食流质饮食,2l:00将番泻叶10 g+温开水1500 ml,1 h内喝完。检查当天早上禁食,上午l0:00服洗肠散(主要成分: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共30 g冲温开水3 000 ml,1 h内喝完,后排便至无粪渣为止。排便不净者必要时进行清洁灌肠。(7)手术前去除患者贴身的一切金属物。

1.2.2 术中护理 患者左侧卧位,安装电极板于臀部。配合医生进境,按照医生指示进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进镜发现息肉后将息肉充分显露于视野中。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器材,一般0.4 cm 以下用氩气刀,0.4~0.8cm用热活检钳,0.8 cm 以上圈套器。氩气管切除时:使氩气管贴近息肉组织表面,有效烧灼。在高频电治疗,根据息肉大小选择最佳电流值,采用先凝后切方式,反复脚踏电凝、电切开关,每次通电时间为3~4S,交替进行。电切后仔细观察残端有无出血,抽出肠中残留气体,以降低肠内压,预防术后肠穿孔。热活检钳切除时:只夹取息肉组织2/3,以防穿孔。圈套器切除时:(1)对于隐藏在皱襞中的息肉不易套上的,可先前行超过息肉1~2 cm 的正前方,然后用回拖的方法套住息肉,再调整圈套器;(2)较小亞蒂息肉,圈套时轻轻接近,并不宜收紧,否则容易超成机械切割伤,引起出血。根部多次烧灼,电灼3/4后可自行脱落;(3)有蒂息肉套住息肉基底蒂茎部,离根端0.2~0.3 cm逐渐收紧烧灼;(4)对结肠息肉粗蒂者或估计息肉切除术后可能并发出血者予以金属钛夹预防出

血;(5)对息肉粗蒂者在基底部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使其使血管收缩后切除,以防出血。整个治疗过程护士要注意:(1)固定好肠镜,维持最佳视野;(2)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生命体征等;(3)与医生紧密协作,掌握各种用具的操作要领,熟练的配合。

1.2.3 术后护理:术后观察有无腹痛及便血,如出现出血,应及时处理,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有剧烈腹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等体征者,应考虑肠穿孔,请外科处理。心理护理,重点讲明手术成功,饮食指导。对手术成功,无症状体征者进流质饮食1~2 d,后改半流质或普食,忌食粗纤维1周,半月内勿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如有病情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处理。必要时要定期复查肠镜。

2 结果

152例切除管状腺瘤25例,绒毛状腺瘤97例,混合性腺瘤22例,增生性炎性息肉256例,413枚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均未发生大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护理体会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病人费用低且痛苦少、可重复进行等优点。术者操作技巧的熟练掌握以及相互间的密切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此外,肠道清洁度对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也非常重要。

临床经验表明,术中发生出血的原因大都为治疗过程中收紧圈套器时速度过快,致息肉蒂部中央较粗的滋养血管未被充分凝固,因而助手对收缩手柄力度的把握、收紧圈套器与通电同步是保证组织得到充分凝固、预防切割即刻出血的关键。同时,电凝时间要足够,电凝后要稍等20 s~30 s(视所圈套的息肉蒂大小而定),等凝血充分再通电切除。粗蒂大息肉尼龙圈套扎后再电凝电切是预防迟发性出血的一种有效措施,本组12例使用上述联合疗法,效果令人满意。

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能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术前肠道准备好,有清楚的视野效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注意与医生紧密协作,准确掌握各种用具的操作要领,熟练的配合;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术后提供整体护理服务,使患者很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娜娜 李鹏 张澍田 结肠镜检查时退镜时间和结直肠息肉发现率的回顾性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 2013.3

[2]何程祖 腹腔镜结肠镜诊治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15例分析[J] 四川医学 2013.1

直肠息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2015年盐城大丰人民医院所有经内镜中心检查并行内镜下摘除结直肠息肉(包括行ESD)有病理结果患者1200例,排除炎症性肠病患者,选择病理组织学确诊且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息肉258例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患者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49.9±15.8)岁。

1.2 病理检查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病理检查;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性切片,常规脱蜡,HE染色,封片,镜检。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均属比较用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患者检测结果将258例患者分为腺瘤组174例(67.68%)和非腺瘤组82例(32.31%);腺瘤组平均年龄高于非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便血、腺瘤组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腺瘤上皮内瘤变、分叶、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结直肠腺瘤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的癌前期病变,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息肉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结肠膜腺体发生的真性肿瘤,结直肠癌肿绝大多数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与腺瘤性息肉相反,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恶变目前研究认为除遗传种族因素外,息肉的发生与年龄相关,约90%病例于50岁后发生,且男性多于女性[4]。通过本次病例的病理计临床表现的研究,更辅证了以上结论,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出高龄、便血是结直肠腺瘤发病的高危因素,与大多数文献报告一致[5]患者便血,排除痔疮,肛裂,以及来自上消化道等因素,应高度怀疑结直肠息肉,甚至肿瘤可能,所以临床上凡有血便同时伴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伴随症状的患者,需高度重视。目前结直肠息肉常用的筛查手段包括粪便潜血试验钡剂灌肠结肠CT重建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等,而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检查手段CT结肠镜诊断结直肠肿瘤和息肉准确性的系统评价,及时予以电子结肠镜检查,有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在内镜下结直肠腺瘤的特征来识别息肉的性质,通过对本组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发现息肉恶变与患者息肉大小、发生部位、息肉形态、单发或多发,是否有过血吸虫感染等情况有关,年龄大、结肠部位的升高、肉数目越多、腺瘤体积越大,越易癌变;光滑型、有蒂者癌变少,而分叶状、表面粗糙、炎症明显,癌变率明显升高。所以临床及内镜医师应提高对上述内镜特征识别能力,对有以上特征的息肉应有效活检,提高腺瘤内镜诊断水平,并为行相应的治疗提供证据。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盐城大丰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结果。结果:258例检出息肉患者病理结果中腺瘤174例(67.68%),非腺瘤82例(32.31%);腺瘤组平均年龄、便血、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恶变与患者便血、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癌变状况等情况有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尽早完善全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给予摘除,同时应注重监测及随访预防癌变。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高危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参考文献

[1]赖晓嵘,沙卫红,林焕建,等.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治疗及癌变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3):127-129.

[2]万德森.结直肠癌流行趋势及其对策[J].癌症,2009,28(9):897-902.

[3]方海明,杨姣,李芳群,等.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中5-LOX与PIGF的表达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11):1638-1641.

[4]欧阳玉洁.258例结直肠息肉的分析与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981-982.

直肠息肉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 男7例, 女5例;年龄16~73岁, 中位年龄46.76岁。所有病例均因不同程度下消化道症状就诊, 肛门指检发现直肠内肛门附近肿块9例:所有病例均行结肠镜检查, 并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直肠下段低位息肉, 共计18颗, 大小为0.5cm×0.5cm×0.8cm~1.0cm×1.5cm×2.0cm, 有蒂者12颗, 蒂宽0.8~1.2cm, 无蒂6颗。经息肉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非腺瘤样息肉4例 (其中增生性息肉1例, 炎性息肉1例, 炎性并不典型性增生2例) , 腺瘤样息肉8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会诊, 患者均要求行镜下息肉切除, 在反复交待病情、结肠镜下切除息肉的必要性和风险性, 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和签署手术同意书后, 实施手术。

1.2 治疗方法

设备为OlympusCF-Q260AI电子结肠镜和ERBEICC80型高频电发生器。将电子结肠镜插至距离肛门6~10cm、直肠第1个皱折处, 调节结肠镜方向旋钮并在适当进镜中旋转镜身, 即可实行结肠镜的直肠内U型反转, 定位息肉并尽可能将息肉调至结肠镜视野正中, 经活检孔道插入高频电电圈套器及高频电热凝器, 对有蒂息肉以圈套器圈套息肉跟部距基底0.3~0.5cm处, 收紧圈套器, 息肉变紫后, 用高频电电切切除, 对无蒂小息肉用高频电电凝切除, 术毕创面发白, 观察有无出血、穿孔。术后卧床休息, 保持大便通畅, 1周后复查肠镜, 了解创面愈合情况。对多颗息肉患者, 均在患者能够忍受并同意的情况下一次性切除。

2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成功切除, 用圈套器切除12颗, 电凝切除6颗, 除凝切时有能够忍受的针刺样疼痛外, 无其他不适。手术中未发生损伤结肠镜和息肉以外的任何组织。术后随访, 无出血、穿孔、疼痛等症状, 创面愈合时间为10~21d, 平均12.6d。患者满意、依从性好, 总体评价高, 满意度为100%。

3讨论

直肠癌的发病率高, 占大肠癌的58.4%[1], 其中大部分可由肛门指检发现肿块, 说明直肠癌下段更多见。腺瘤样息肉是癌前病变之一, 而非腺瘤样息肉也可分化为腺瘤样息肉[2], 所以, 无论是腺瘤样息肉还是非腺瘤样息肉, 都有明确的切除指征。但对于直肠下段低位息肉的切除, 目前尚未有规范的切除方案和统一的切除方法, 传统方法是以硬式直肠镜下或在骶神经阻滞麻醉下外科手术切除。内镜下治疗是医患双方都追求的目标, 但是在常规前视内镜下实施操作, 由于操作面在肛门处, 摘除息肉时镜身软管均在体外, 失去支撑而不容易控制方向, 给注气和保持肛门开放状态带来极大困难, 几乎无法实施圈套;即使圈套成功, 也因难以保持肛门开放状态而在实施电凝切时伤及其他组织, 从而进一步影响手术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所以认为直肠下段息肉不宜内镜下高频电切。结肠镜直肠内U型反转手法, 被提出可作为结肠镜诊疗必须的常规操作手法[3], 在此手法下可以克服前视镜难以观察的盲区, 对于直肠下段及肛管 (肛柱) 病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组均在无麻醉状态下使用该手法顺利完成直肠低位息肉高频电切除术, 除能够进一步证实该手法的可行性, 还说明其在直肠下段、肛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 无麻醉状态下经电子结肠镜直肠内U型反转下高频电切除直肠低位息肉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芝田.胃肠病学[J].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2:714.

[2]李荣洲, 郑超秀, 蔡积武, 等.内镜下高频电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142例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3, 15:231-232.

直肠息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 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 其中有30例患者为男性, 有20例患者为女性, 患者年龄在44~75岁, 全部患者均通过超声内镜、肠镜、病理以及共聚焦内镜检查诊断为直肠息肉早期癌变, 局部淋巴未出现转移, 且肿瘤也未侵犯到固有肌层[3]。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之前, 患者以及其家属鉴定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将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以及获得的益处等告知患者以及其家属。除此之外, 所用设备有内镜主机、电子肠镜、共聚焦内镜主机、共聚焦肠镜、超声内镜、COOK IT刀以及COOK HOOK刀等, 内镜用异物网篮、注射针、活检钳以及三爪异物钳等, 在手术治疗期间内镜头附加相应的透明帽。

1.2方法:

在手术前患者实施镇静以及解痉, 利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监护, 利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对病变周围肠道进行反复地冲洗, 将肠腔内所存液体洗净, 且进行靛胭脂染色, 借助于海博刀在距离病灶边缘大约2~3 mm位置将切除的范围标注出来, 在病灶边缘的标记点外侧位置实施多点黏膜下注射, 将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至此, 将整个病灶显著隆起作为标准。接着沿着标记点的外侧缘借助于HOOK刀将病变附近黏膜切开, 再用HOOK刀或者IT刀深入到固有肌层, 并紧贴着肌层的表面对病变组织进行剥离, 完整地将病变切除。如果病变和肌层粘连, 很难进行剥离, 可同时对部分肌层进行切除, 保证肿瘤得以完整挖除。在手术过程中用HOOK刀的头端对较小血管直接进行电凝, 借助于热活检钳钳夹对较粗黏膜下层血管进行电凝。在完整地将肿瘤切除以后, 经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来止血。在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中若发生穿孔, 应改行全层切除手术, 借助于IT刀或者HOOK刀沿着瘤体附近将浆膜切开, 以此完整地将病变切除, 当手术结束以后, 利用金属夹从两侧至中央对创面进行对缝。最后对内镜切除标本实施病理组织学检查, 基于该检查结果明确其浸润范围和深度, 继而进一步判断是否还需实施外科手术。

2 结果

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均挖除成功, 其中挖除的最大病变其直径为3.5 cm, 手术时间为66~146 min。患者住院时间为9~16 d。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中患者平均出血量为60 m L, 手术后未出现腹腔感染以及严重出血问题。有6例患者出现穿孔问题, 其中最大的裂孔大约为3 cm, 利用金属夹对创面实施对缝, 通过抗生素的应用、禁食以及卧床休息等治疗痊愈。全部病变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剥离完全, 切缘以及基底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手术后的随访中, 经超声内镜、肠镜以及共聚焦内镜的复查, 患者创面已愈合, 未出现复发。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信息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 超声内镜以及共聚焦内镜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内镜下黏膜挖除术在治疗直肠息肉癌变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内镜超声能够确定肿瘤病变大小、起源层次、病变附近淋巴结的具体转移情况以及病变浸润深度;共聚焦内镜确定息肉是否为癌变、癌变的具体位置、肿瘤组织对邻近肠壁是否造成浸润, 能帮助明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除的具体范围, 对此, 适用于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诊断, 同时还可对早期癌变内镜治疗进行指导[4,5]。因消化道管壁比较薄, 再加上穿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 对此,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于医师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直肠因其管壁比较厚, 且管腔的走向变异相对比较小, 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来予以治疗比较合理且科学。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治疗中, 常见并发症为穿孔, 因肠腔内的细菌相对比较多, 在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治疗时, 一旦发生穿孔, 很容易使腹腔受到影响和污染, 导致腹膜炎的发生, 对此, 通常情况下不主张于内镜下实施剥离切除。对于已穿孔患者, 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在将肿瘤完整的剥离以后, 借助于金属夹对裂孔进行连续的夹闭以及缝合, 同时放置相应的胃肠减压管, 使胃肠张力得以减轻。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之前, 应禁食, 同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利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来进行反复的冲洗, 这样穿孔所引起的这一腹膜炎反应相对比较轻[6]。若患者腹腔内所存气体相对比较多, 在手术过程中可采取腹腔刺针的方式使腹腔减压, 以此减轻手术以后可能存在的腹胀问题。在本次研究中, 有6例患者出现穿孔, 通过金属夹的应用、抗生素的应用、胃肠减压以及卧床休息等治疗均痊愈。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式, 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治疗中可使人体生理结构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状态中, 所产生的创伤比较小, 且整块切除率也比较高, 所获效果和手术治疗相似, 可有效避免因传统手术可能引起的各种损伤或者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可有效地控制病变切除大小以及范围, 但同时其也存在一个不足, 即容易引起穿孔, 对此, 在今后的治疗中, 还需加大对其的研究,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医院自身情况来进行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 经超声内镜、肠镜以及共聚焦内镜检查, 借助于HOOK和IT刀来实施治疗。结果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均全部完整的挖除, 全部挖除病变手术以后均获得病理确诊, 切缘以及基底未发现病变累及, 在手术过程中, 平均出血量为60 m L, 有6例患者出现穿孔, 通过金属夹夹闭修补完成。结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 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治疗中,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方式, 所获疗效显著。

关键词:直肠息肉,治疗,内镜黏膜,早期癌变,临床

参考文献

[1]张文明, 沈俊, 张召珍, 等.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J].中国癌症杂志, 2010, 20 (8) :621-625.

[2]邓德昌, 方晓明, 居海红, 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2609例[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12) :1301-1303.

[3]刘靖正, 周平红, 姚礼庆, 等.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2, 11 (3) :220-222.

[4]蒋新香, 陈海燕, 丁岩冰,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 :62-64.

[5]许炳华, 鲍传庆, 刘宗良, 等.结肠镜联合腹腔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 15 (1) :15-18.

直肠息肉 篇6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 (CRA) ,肠镜下息肉切除,息肉复发

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之一, 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高, 故术后随访应该引起临床上的重视[1]。但目前临床尚缺乏针对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病情及影响因素的报道。本次研究中, 我们选取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研究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镜下息肉切除后的复发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结直肠腺瘤 (CR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35例, 患者年龄47~71岁, 平均 (59.8±10.2) 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电切除术, 主要仪器设备为OLYMPUSPSD-300高频电凝电切 (奥林巴斯) 和OLYMPUS-CV-7肠镜 (奥林巴斯) 。100例患者的腺瘤直径 (13.4±5.8) mm, 49例为单发腺瘤, 51例患者为多发性腺瘤;左半结肠腺瘤者46例, 右半结肠44例, 全结肠10例;37例患者为管状腺瘤, 45例为管状绒毛状, 18例为绒毛状。

1.2 术后随访

所有患者出院后均接受本院的随访, 患者术后第一年内每6个月入院进行肠镜检查, 超过一年后每年入院复查一次, 随访期间自觉不适随时入院复查。随访终点:患者息肉复发或随访超过5年但未复发;随访间期 (y) :复发患者的随访间期为术后至息肉复发的时间, 未复发或失访患者的随访间期为术后至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记录患者的复发息肉的病情, 包括复发时间, 大小、数目、部位及病理分级。

1.3 临床资料收集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1) 记录患者的性别和年龄, 和患者是否存在代谢综合征[2]。 (2) 收集患者病史, 包括吸烟史、长期饮酒史、家族史 (包括多发性息肉病、结直肠癌等) 、药物应用 (是否长期应用环氧化物酶抑制剂等)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息肉复发及复发病情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复发情况

1 0 0例患者中, 失访3例, 随访期间死亡0例, 共9 7例 (9 7.0 0%) 患者完成随访, 其中复发6 7例 (6 7.0 0%) 。患者的复发C R A病情分析如下。复发时间:3~5年2 4例 (3 5.8 2%) , 1~3年3 2例 (47.76%) , <1年11例 (16.42%) ;复发个数:1个19*例 (28.36%) , 2到4个31例 (46.27%) , 超过5个17例 (25.37%) ;息肉大小:<0.5的7例 (10.45%) , 0.6~1.0的28例 (41.79%) , 1.1~1.9的22例 (32.84%) , 超过2cm的10例 (14.93%) ;复发位置:左半结肠25例 (37.31%) , 右半结肠26例 (38.81%) , 全结肠16*例 (28.88%) ;病理分型:管状3*例 (4.48%) , 管状绒毛状37例 (55.22%) , 绒毛状27例 (40.30%) (与初发时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CRA是否复发为因变量, 以患者临床资料为自变量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MS、高危腺瘤、烟酒史、家族史是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而药物应用与患者复发呈负相关 (见表1) 。

3 讨论

研究发现, 近20年来, 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3,4], 多数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目前, 内镜下的息肉切除术是目前结直肠腺瘤的首选治疗手段, 但患者复发率较高[5,6]。本次研究中, 患者5年内的腺瘤复发率为67.0%, 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5]。与未复发患者相比, 复发患者的年龄明显偏大而初发时的CRA危险程度较高。复发后, 多发性息肉患者的比例 (48/67) 高于初发时 (51/100) , 全结肠息肉的患者 (初发:10/100, 复发:16/67) 和息肉中包含绒毛结构的患者 (初发:63/100, 复发:64/67) 的比例也明显上升。患者复发息肉的危险程度呈上升趋势。

结直肠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患者的年龄、代谢综合征、高危型初发CRA、不良生活习惯和家族史均是息肉复发的高危因素[7,8]。因此, 临床上应该增加对具有高龄、肥胖和具有长期烟酒史的患者的教育工作,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同时, 临床上应该加强对高危型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的随访工作。

同时, 本次研究发现, 环氧化物酶抑制剂药物 (如阿司匹林, 塞来昔布) 的应用与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的复发呈负相关。其机制尚未明确, 部分研究发现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黏膜处于持续性慢性炎症状态, 环氧化物酶-2 (COX-2) 、肿瘤坏死因子和五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9]。炎症反应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故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可能在预防患者术后复发中发挥一定的作用[10]。

综上所述, 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 复发后危险程度呈上升趋势, 故临床上加强患者术后的随访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锦辉, 裘华森, 刘金明, 等.腹腔镜结直肠次全切除治疗轻中度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15 (8) :867~868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12 (3) :156~161

[3] 刘术松, 胡乃中.563例结直肠息肉临床内镜病理分析[J].安徽医学, 2012;33 (4) :441~443

[4] 李建国, 徐杨, 姜明明, 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电切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随访间期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 2013;30 (1) :66~68

[5] Crockett S D, Mott L A, Barry E L, 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 of colorectal adenomas or serrated polyps:a prospective study[J].Cancer Prev Res, 2014;7 (11) :1122~1127

[6] Lin C C, Huang K W, Luo J C, et al.Hypertension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recurrent colorectal adenoma after screening colonoscopy with adenoma polypectomy[J].J Chin Med Assoc, 2014;77 (10) :508~512

[7] 高辉, 张川, 阎雪燕, 等.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息肉复发及内镜监测的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23 (3) :308~310

[8] 黄应龙, 苏秉忠, 姜泊, 等.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 (4) :234~237, 240

[9] 王伟杰, 张宁妹, 杜勇, 等.塞来昔布对大鼠结直肠腺瘤的抑制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1;28 (1) :39~41

直肠息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18~68岁, 平均年龄42岁, 结肠息肉38例, 直肠息肉22例, 息肉直径在0.3~1.0cm之间。治疗前已详细记录结肠镜下息肉的部位、形态、大小、基底是否带蒂, 全部患者取活组织检查, 结果分别为炎性息肉28例 (47%) 、增生性息肉17例 (28%) 、管状腺瘤15例 (25%) 。

1.2 仪器设备及药物使用

使用设备为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VIO消化内镜工作站;内镜为日本Fujinon (富士能) 公司生产的EPX-2200型电子结肠镜;静脉麻醉使用药物为咪达唑仑、丙泊酚[1]。

1.3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及调试设备:术前患者肠道准备, 可应用洗肠机或口服硫酸镁清洁肠道, 患者按结肠镜操作体位, 术前给予654-2 10mg肌肉注射缓解肠道痉挛, 接通电源, 连接电极片, 氩气流量1L/min, 功率设定30~40W, 时间3s。建立静脉麻醉, 分别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 丙泊酚2.5mg/kg 静脉缓慢推注, 待患者问话无反应, 睫毛反射消失, 开始经肛门插入结肠镜, 同时给予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过程中可随时根据病人情况添加麻醉药。进镜后直达病变部位, 观察病灶, 确定大小, 经内镜钳道插入氩离子凝固导管, 伸出内镜前端至病灶上方1cm处, 以每次1~3s行氩离子凝固治疗, 凝固次数视病灶大小、部位及病灶性质而定, 一般内镜下灼除整个病灶为止。治疗后病灶表面泛白、泛黄甚或出现黝黑样改变, 病灶周边粘膜可发生充血、肿胀, 继而凝固蒸发而出现固缩、塌陷现象。术中应抽吸腔内烟雾, 以免干扰视野影响治疗并引起腹部胀气。退镜前观察病灶处理情况、局部粘膜肿胀情况, 抽气后退镜。治疗结束后3~6min唤醒患者, 继续卧床休息10min, 然后将病人送回病房。术后禁食24h, 给予补液、营养及抗炎预防感染治疗, 观察有无并发症出现。

2 结果

结肠镜治疗操作时间最短为6min, 最长30 min, 所有病例均在麻醉下顺利完成结肠镜治疗。术后3~6min苏醒, 整个诊疗过程无任何不适。60例患者均一次APC治疗, 达到临床治愈。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2例术后诉腹胀, 5例诉腹部隐痛, 均能忍受, 1~3天后自行消失。3个月后复查结肠镜, 观察治疗处粘膜色泽正常, 无复发。

3 讨论

APC于上世纪80年代首先用于开放性外科手术止血, 随着特殊导管的出现, 90年代开始应用于胃、肠道介入内镜学, 对胃肠道息肉、消化道出血、Barretts食管、Dieulafoy病、疣状胃炎及消化道肿瘤等有很好疗效[2,3]。APC是利用高频电流以单极技术通过电离的有导电性的氩气 (氩离子体) , 无接触引导到需要治疗的组织产生凝固效应。内镜下APC最大的优点是凝固深度的自限性, 一般不超过3mm, 不会出现穿孔[4]。其次氩离子束可自动导向需治疗的组织表面, 可进行轴向、侧向和自行逆向凝固, 几乎可到病变的每一个角落。

无痛结肠镜诊疗与普通结肠镜相比具备以下优点: (1) 扩大了被诊疗患者的适应证范围, 降低了普通结肠镜检查治疗的风险; (2) 在诊疗过程中, 患者无任何痛苦及不适感觉, 进镜成功率高, 患者易接受; (3) 有利于详细检查、彻底治疗, 明显降低漏诊率、误诊率。APC在无痛结肠镜下治疗肠道疾病的适应证广, 使用方便, 易于掌握, 疗效明显, 并发症少, 安全可靠,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 有明显的优点,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REVES JG, GLASS PSA, LUBARSLY DA.Nonbarbyturateintravenous anestheties.In:Miller RD[C].editor.Anesthe-sia.5th ed.Philadelphia: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228-271.

[2]周浩, 林万隆, 周汉高.双极电凝和抑酸药联用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价值——附20例报告[J].新医学, 2000, 31 (4) :212-213.

[3]诸琦, 吴云林.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1-2.

直肠息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困难性结直肠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 入组者均经结肠镜检查排除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息肉以及Crohn病等。其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35~78岁, 平均年龄 (46.8±1.2) 岁;20例单发广基息肉, 10例直肠多发性息肉, 12例结肠肝曲息肉, 18例结肠多发息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大体一致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观察组:术前进行常规药物准备及肠道准备, 取截石位气管插管全麻。在脐上缘以Veress针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也可直接切开腹壁植入Trocar观察通道, 气腹压力控制在1.6kPa, 放入30°腹腔镜。再根据术前确定的病灶位置确定腹壁穿孔位置, 腹腔镜进入后探查腹腔。在腹腔镜直视下利用结肠镜光导进一步核准病变部位、病变范围。对于结肠肝曲及升结肠广基息肉患者在腹腔镜下先以结肠镜切除息肉, 若担心穿透性损伤的发生则腹腔镜可在肠壁薄弱位置进行缝合加固处理。若角度原因不利于结肠镜切除息肉, 可利用腹腔镜辅助顶、拉动作来充分暴露息肉, 确保息肉完整切除。结肠肝曲息肉恶变者以超声刀将升结肠外侧的腹膜切开、将右侧大网膜及肾结肠韧带切断, 向左下牵拉结肠肝曲, 并使其充分游离, 在右上腹作4cm切口, 将结肠肝曲提出, 切除一部分肠管, 端端吻合后将肠管放回腹腔。直肠息肉者则游离乙状结肠及部分直肠系膜、肠管, 在标记病变下3cm出切断直肠, 切开左下腹壁, 提出病变肠管、切除, 吻合、缝合后送回腹腔。对照组给予结肠镜肠管息肉切除术治疗。术后两组患者接受抗感染治疗3d, 术后1d进食流质食物, 尽早下床活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随访1年。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后, 观察组1例出现吻合口瘘, 对照组1例出现穿孔, 3例出现吻合口瘘,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随访1年, 观察组1例息肉残留, 对照组6例息肉残留或复发, 观察组息肉残留或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结肠镜是困难性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案, 这类患者也可选择开腹治疗或经肛管手术治疗。腹腔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 具有微创、恢复快等优势, 辅助结肠镜进行困难性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有研究报道结肠镜切除结直肠息肉后的复发率高达12.27%[2]。操作者在结肠镜切除手术中往往会因为顾虑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而未完全切除广基息肉基底, 但若此时联合使用腹腔镜则可对息肉及周围肠壁进行切除, 提高了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及安全性。在腹腔镜、结肠镜双镜联用下进行困难性结直肠息肉切除, 可先经结肠镜进行引导定位, 术中以无损伤肠钳辅助结肠镜进入, 无需充气, 术野暴露充分, 在切除息肉操作环节中作小切口提出肠管至腹腔外, 能避免肠内容物对腹腔的污染[3]。内镜治疗是结直肠良性息肉及非浸润性恶性息肉的首选方式, 但某些特殊部位或较大的息肉内镜治疗困难, 此时单纯性内镜治疗的局限性及风险性较大, 穿孔及出血、术后残留或复发等发生率较高, 联合使用腹腔镜后则能避免这种局限性[4]。腹腔镜与结肠镜双镜联合充分利用了软硬镜双方的优势, 为彼此操作提供了便利及条件, 手术治疗安全性更高。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息肉残留或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所以说, 腹腔镜与结肠镜联合治疗困难性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 充分体现了二者的协同作用, 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与结肠镜联合治疗困难性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困难性结直肠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应用传统结肠镜手术, 观察组应用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 (P>0.05) 。观察组息肉残留或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结论:在困难性结直肠息肉治疗中应用腹腔镜与结肠镜手术治疗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镜,困难性结直肠息肉,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贺长林, 杨康, 李鸿, 等.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 (1) :107-108.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双镜联合胃肠道手术技术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 (8) :667-668.

[3]姚礼庆, 钟芸诗.结肠镜腹腔镜联合在下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 (6) :503-505.

上一篇: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下一篇:盐酸吡格列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