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胆息肉切除术

2024-08-24

保胆息肉切除术(精选7篇)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1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关研究表明[1], 胆囊息肉病变可能出现恶变或恶性, 因此, 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胆囊切除术, 不但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 而且会导致结肠癌的发生率增高45倍[2]。近年来, 我科联合应用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行保留胆囊胆囊息肉切除术, 效果非常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我科住院的胆囊息肉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 女17例;年龄38~64岁, 平均年龄 (48.5±9.7) 岁。均经彩超或CT明确诊断胆囊息肉。其中单发息肉19例, 多发息肉23例。排除具备胆囊壁厚超过4 mm或息肉直径大于10 mm或术中病理为恶性或腺瘤样息肉增生活跃患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麻手术。于脐周行1 cm切口, 置入Trocar, CO2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 探查胆囊形态、位置及与周围有无粘连。在右肋弓下胆囊的位置切开2 cm, 逐层进入腹腔, 与胆囊底用1号丝线固定支持, 切开胆囊底, 吸引胆汁后置入纤维胆道镜, 观察息肉位置和数量, 用活检钳钳除息肉, 送检术中病理。观察无出血后用3-0可吸收线全层缝合胆囊底切口, 再行浆膜层间断缝合, 在腹腔镜下观察局部无出血和胆汁漏后, 缝合皮肤切口。

2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均顺利的完成手术, 息肉切除率达100%, 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 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均随访一年, 无息肉复发病例。

3讨论

胆囊息肉是是胆囊黏膜隆起样病变的合称, 在临床上常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或仅表现为不典型的疼痛症状, 检出率低。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 胆囊息肉的临床检出率不断提高。曾有文献报道[3], 我国胆囊息肉的检出率高达8%。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胆囊切除术,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首先, 胆囊的切除改变了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现胆汁的代谢障碍以及导致胆汁在胆管系统内淤滞形成结石, 文献报道, 胆囊切除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可达到10%~18%[4];其次, 胆囊的切除后结肠癌的发病率大幅升高、胆汁反流和胆囊切除综合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 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在保留胆囊的基础上治疗胆囊息肉。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技术的日渐臻熟, 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微创治疗技术成为外科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张宝善[5]教授提出保留有功能的胆囊治疗胆囊结石理论以来,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手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保胆取石术和保胆取息肉术规范。近年来,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保胆治疗并不适用所有的胆囊息肉病例, 只有严格的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不盲目的扩大适用范围, 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本组研究中, 严格的掌握手术病例, 胆囊息肉的切除率达到100%, 且治疗后胆囊能够保证原来的生理功能, 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以上观点, 我们认为联合应用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行保留胆囊胆囊息肉切除术, 可保留胆囊原有的生理功能、手术微创、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是治疗有功能胆囊胆囊息肉的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秋生.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治策略.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 10 (4) :312-314.

[2]邹平, 萧荫祺.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5 (1) :1-3.

[3]吴建华, 荣万水, 刘京山.内镜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4 (8) :880-883.

[4]Martin DJ, Vernon D, Tooul J.Surgical versus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bile duct stones.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6, 19 (2) :CD003327.

[5]张宝善, 刘京山.内镜保胆取石术的讨论.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09, 8 (6) :406-408.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进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治疗的患者75例, 女29例, 男46例, 年龄22~79岁, 平均 (56.7±6.4) 岁;其中有9例为胆囊结石合并息肉, 41例胆囊结石, 25例胆囊息肉;有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 观察组50例, 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行舒适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承受疾病折磨, 且由于对病情及治疗方式缺乏全面了解, 易产生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耐心与其交流、沟通, 使患者加深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并明确积极接受治疗对于改善自身病情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禁忌和注意事项, 避免不良行为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1]。

1.2.2 术中护理

协助临床医生取适当体位,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对静脉输液管和导尿管的通畅性进行观察, 避免发生血液、药液及尿液外渗。对患者脐部进行消毒, 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监测, 避免呼吸循环异常现象的发生。

1.2.3 病情观察

手术完成后协助患者将头歪向一侧, 去枕取平卧位, 待患者意识恢复清醒后取半卧位, 告知患者手术成功, 增强其康复信心。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伤口皮肤、大小便、尿量、面色等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告知医生并对症治疗[2]。

1.2.4 基础护理

术后5h需要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观察, 确保液体出入平衡性, 及时补充液体, 保持伤口干燥性、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1.2.5 饮食护理

手术完成24h后即可饮水, 术后2d可进食流食, 术后4d可进食半流食, 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优质蛋白的易消化食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为SPSS 13.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χ2检验计数资料, 若P<0.05, 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22例手术成功, 术后1例 (4%) 患者出现感染, 1例 (4%) 患者出血, 2例 (8%) 患者胆瘘, 并发症发生率为16%, 2例 (8%) 患者复发;观察组患者中49例手术成功, 术后1例 (2%) 患者出现感染, 1 (2%) 例患者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4%, 无患者复发。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内镜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操作方便快捷、花费少、住院时间短,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结石清除率, 对患者行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低于观察组, 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统计数据显示, 对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患者行舒适护理干预有利于推动治疗和康复的顺利进行, 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痛苦, 使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鹿安琴, 王家兰.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0) :70-71.

[2]权亚丽.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干预探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18) :123-124.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6月收治的56例胆囊息肉患者。其中男31例, 女25例;年龄29~71 (48.3±2.4) 岁;病程5~9 (7.3±1.4) 年。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内径微创保胆治疗术:全身复合麻醉法, 在脐边做一切口, 建立起CO2人工气腹, 使用硬性胆囊镜吸出胆汁, 注水, 使用高频电凝导丝凝固息肉根部位置, 使用活检钳将息肉清除, 完成以上流程后将末端套更换为中号镜, 观察患者胆囊黏膜变化情况, 使用退压的方式清除患者胆囊黏膜表层絮状物与胆泥, 完成后反复查看, 确定胆汁喷出且残留息肉完全清除干净之后, 即可缝合[2]。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情况以及镇痛药使用情况[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9.55±12.11min, 术中出血量为12.44±2.34ml,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1.41±3.01h, 其中1例患者应用术后镇痛药物, 无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问题。对照组中手术时间为61.23±13.87min, 术中出血量为25.33±4.12ml,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82±4.01h, 其中2例患者应用术后镇痛药物, 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问题。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胆囊息肉是临床中的多发性、常见性以及占位性疾病, 在此类疾病中, 最为常见的类型就是胆固醇息肉, 胆囊息肉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显著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存在上腹轻微疼痛与隐痛症状, 一般常常被忽视, 临床研究显示, 胆囊息肉是诱发胆囊癌的高位因素, 因此, 对于胆囊息肉患者, 必须要及时的进行治疗[4]。

目前, 治疗胆囊息肉的常见方式就是手术治疗法, 这也是治疗胆囊息肉的首选, 该种方式治疗效率理想, 能够降低胆囊癌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腹腔镜手术法可以有效将胆囊息肉清除, 但是, 由于胆囊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 如果完全将胆囊息肉切除, 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腹泻、消化不良、腹胀、反流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此外, 还会出现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与胆总管结石疾病, 这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在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下, 内镜微创保胆治疗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并开始在胆囊息肉的治疗中得到应用, 采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可以避免传统治疗方式的不足, 并有着手术方式简单、创伤小、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5]。

本研究对于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法,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 对于胆囊息肉患者, 采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法可以避免传统腹腔镜治疗方式的不足, 并有着手术方式简单、创伤小、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摘要:选取我院2014年16月收治的56例胆囊息肉患者。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內镜微创保胆治疗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法。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情况以及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9.55±12.11min, 出血量为12.44±2.34ml,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1.41±3.01h, 其中1例患者应用术后镇痛药物, 无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问题。对照组中手术时间为61.23±13.87min, 术中出血量为25.33±4.12ml,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82±4.01h, 其中2例患者应用术后镇痛药物, 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问题。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胆囊息肉患者, 采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法可以避免传统腹腔镜治疗方式的不足, 并有着手术方式简单、创伤小、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该种治疗措施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的。

关键词:腹腔镜內镜微创保胆治疗法,胆囊息肉

参考文献

[1]钟崇, 徐发彬, 苏小康, 等.完全腹腔镜保胆治疗胆囊息肉12例[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2012, 6 (1) :63-64.

[2]Lin WR, Lin DY, Tai DI, et al.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gallbladder polyps detected by ultrasonography among healthy Chinese:analysis of 34 669 cases.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8, 22 (10) :792-793.

[3]沈磊, 刘衍民, 文辉清, 等.胆囊壁结石微创保胆手术价值的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 (6) :572-576.

[4]毕晓峰, 穆庆岭, 施宝民, 等.原发性胆囊癌46例临床诊治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44 (2) :178-180.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胆囊息肉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 其中男29例, 女22例, 年龄27~72岁, 平均50岁, 病程0.5~6年, 有单发息肉32例, 多发息肉19例;对照组51例, 其中男28例, 女23例;年龄23~71岁, 平均47岁, 病程1~5.5年, 有单发息肉29例, 多发息肉22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别, 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2]:

(1) 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右上腹部不适; (2) 经CT或B超检查后均确诊为胆囊息肉; (3) 排出胆囊癌及胆总管结石; (4) 无发热、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 (5) 无上腹部手术史; (6) 患者同意参与此次观察, 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1) 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 (观察组) :患者手术要避开胆囊急性炎症期, 并仔细评估其身体情况, 做好术前准备。在术前6 h禁食、禁水, 实行全麻后, 脐下建立气腹, 置入腹腔镜;使用标准四孔法戳孔, 并于相当胆囊体表投影近剑突5 mm处下管套插入胆道镜, 将胆囊暴露;吸尽胆汁后, 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 观察胆囊腔内息肉分布情况, 并实行切除手术;切净息肉, 腹腔镜下用吸收线修复缝合, 检查无胆瘘后, 关腹。治疗后严密监控患者各项体征, 常规止痛、止血, 并给与抗生素抗感染, 术后1 d可在辅助下下床轻微活动。并观察患者在手术中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 以及术后恢复时间、不良反应等。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 手术时将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关闭, 然后切除包括胆囊息肉在内的整个胆囊。其他处理方式及观察项目同观察组。

1.4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3], 将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胆囊息肉切除彻底,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体征恢复正常,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有效:患者胆囊息肉切除50%以上, 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缓解, 不良反应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无效:经检查后超过一半以上的胆囊息肉未被切除, 患者症状未消失, 体征无改善或出现较重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各项指标后, 进行统计学处理,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19.0完成, 分组情况、观察指标效果等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治疗效果等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χ2) , 分别计算P值, 若有P<0.05, 说明数据间有显著性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结果:

观察组显效32例 (62.75%) , 有效13例 (25.49%) , 无效6例 (11.76%) , 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显效20例 (39.22%) , 有效16例 (31.37%) , 无效15例 (29.41%) , 总有效率70.59%。两组数据卡方检验后, 得卡方值χ2=6.937, P值P=0.031, 表明P<0.05, 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手术情况:

(1) 手术时间:观察组 (57.42±5.47) min;对照组 (61.27±5.86) min。t=3.43, P=0.001。 (2) 出血量:观察组 (31.62±6.03) m L;对照组 (37.52±6.41) m L。t=4.79, P=0.000。 (3) 恢复时间:观察组 (5.18±1.37) d;对照组 (6.22±1.22) d。t=4.05, P=0.000。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后, 均有P<0.05, 表明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时间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2例 (3.92%) 存在感染等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5例 (9.80%) , 均在可控范围内, 不影响治疗效果;两组均未出现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3讨论

胆囊是人体的消化器官, 对食物及营养的吸收及消化作用重大, 然而随时如今社会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 许多危害人体胆囊的疾病不断涌现, 其中, 胆囊息肉早已成为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并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5], 可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一般情况下, 该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但会有一部分患者存在呕吐、腹胀、腹痛, 甚至胆绞痛等现象。有研究表明[6], 胆囊息肉是诱发胆囊癌的原因之一, 胆囊癌中有70%以上的患者发病与胆囊息肉有关, 因此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上有效地治疗胆囊息肉意义重大。胆囊息肉的临床治疗方法一般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镜内保胆治疗等, 在过去, 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被普遍认为是治疗胆囊息肉的最佳方式, 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许多患者失去胆囊, 但是许多胆囊息肉患者的胆囊仅存在良性病变, 各项生理功能却还正常, 若只因为小小的病变就整个切除, 未免因小失大, 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进而使内分泌失调失, 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 因此, 寻求一种新的胆囊息肉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是借助微创的手段建立切除通道, 再利用高科技的腹腔镜、胆道镜等相关设备, 在直视下直接切除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因视野范围广, 可做到细致观察, 全面考察胆囊各位置, 消除盲区, 避免胆囊内息肉残留。所以, 此法具有切净率高、创口小, 手术时间短, 出血风险小,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最重要的是,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住患者胆囊, 维持其正常功能, 不影响患者消化系统, 能为患者提供最大实惠, 是治疗胆囊息肉的新型有效方法。临床上应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收到了理想效果, 观察组51例, 显效32例 (62.75%) , 总有效率88.24%, 与对照组应用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显效20例 (39.22%) , 总有效率70.59%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同时, 在对两种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后, 显示观察组数据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可见, 采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方法治疗胆囊息肉效果更为显著, 该法能够高效的切除患者息肉, 减少出血量, 缩短临床恢复时间, 同时不良反应少, 不损害患者胆囊, 是治疗胆囊息肉的优良方法。综上所述, 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能有效逆转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疾病体征,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然而, 尽管微创保胆疗法优点颇多, 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判别是否适宜采用保胆治疗, 必要情况下还要采取切除术以预防病情恶化, 对于病变较轻、患者胆囊无严重病变患者, 保胆微创治疗方法因其诸多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英.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 :138.

[2]赵迎威.观察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50例的临床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43) :182.

[3]王献华.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0) :548.

[4]轩兴铁.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3) :312.

[5]江文华.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18) :69.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5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保胆手术,胆囊息肉,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之一,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 统计显示, 我国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为5.0%~9.5%, 且以40岁以上人群居多[1]。其中,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病理上可分为炎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其中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 占46%~70%[2]。胆囊结石可分为胆固醇结石、混合性结石及胆色素结石。一直以来,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公认治疗手段之一, 但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发展,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逐渐显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将我院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 共8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访过程中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患者40例, 其中女性26例, 男性14例, 平均年龄为 (45.28±2.47) 岁, 病程为 (5.38±1.21) 年, 胆囊多发息肉32例, 单发息肉8例;对照组患者39例, 其中女性24例, 男性15例, 平均年龄为 (47.65±1.58) 岁, 病程为 (4.63±1.49) 年, 胆囊多发息肉27例, 单发息肉12例。入院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明确诊断为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 并且行择期手术; (2) 患者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无胆囊畸形等; (3) 患者及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及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合并有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畸形或胆囊癌患者; (2) 胆囊结石急性发作需要行急诊手术者; (3) 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不全及凝血机制障碍等病史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 (1) 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签署手术同意书后进行术前检查及准备; (2) 术前6 h禁食、禁饮, 患者取仰卧位, 置入胃管及导尿管; (3) 采用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后, 建立人工气腹, 置入腹腔镜; (4) 将胆道镜从胆囊底插入并且用吸引器将胆囊内贮存的胆汁吸净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 使视野清晰; (5) 在胆道镜下, 取净结石, 摘除息肉, 快速冰冻送病理检查, 手术过程中确保将结石及息肉取净, 剔除彻底, 以防复发; (6) 在确保胆囊管通畅后退出胆道镜, 缝合胆囊底部穿刺孔, 检查腹腔内有无出血及胆漏, 退出腹腔镜, 封闭各穿刺孔。患者苏醒后返回病房。术后禁食、补液,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排气时间, 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1.4.2 对照组。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 手术时将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关闭, 然后切除整个胆囊, 送病理检查, 随后处理同观察组。

1.5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纳差、腹胀、恶心、反酸等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6 疗效判定标准[3]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胆囊多发息肉彻底切除,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 无腹胀、恶心、反酸等不良反应出现;有效:胆囊多发息肉切除50%以上, 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 偶尔出现腹胀、恶心、反酸等不良反应, 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无需用药治疗或者对症治疗即可恢复;无效:经检查后超过一半以上的胆囊息肉未被切除, 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 经常出现较严重的腹胀、恶心、反酸等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显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为74.36%, 观察组临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术后1周, 观察组患者纳差、腹胀、恶心、反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 对照组为25.6%, 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外科治疗方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保胆手术。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因创伤大、手术及恢复时间长、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多, 正逐渐被微创技术所取代[4];腹腔镜下治疗该病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安全可行等优势, 但目前对于胆囊的保留与否, 各医家并无统一的意见。

胆囊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贮存、浓缩、排出胆汁, 进而调节胆道的压力, 最新研究发现, 胆囊还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胆囊切除后, 无法贮存和浓缩胆汁, 使肝脏分泌的胆汁直接排入肠道[5], 如果胆囊不能做到有节制地排放, 将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消化不良的症状, 包括纳差、腹胀、恶心、反酸、腹泻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胆总管结石等并发症较多[6], 使得临床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改进手术方式, 因而保胆手术应运而生。

腹腔镜下保胆手术在保留胆囊功能的基础上, 可以有效去除胆囊结石, 摘取胆囊息肉, 对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伤害较小[7]。腹腔镜联合胆道镜, 可以扩大手术的视野, 减少了对胆囊三角的分离, 避免对胆管的损伤, 缩短了手术及恢复时间, 减少了手术中出血量及大出血的风险[8]。但是在保胆手术中, 结石去除和息肉摘取的彻底与否是术后是否复发的关键因素[9]。

本研究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 随访过程中对照组脱落1例, 最终对照组患者39例。观察组临床显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为74.36%, 观察组临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周, 观察组患者纳差、腹胀、恶心、反酸等不适反应的发生率为5.0%, 对照组患者纳差、腹胀、恶心、反酸等不适反应的发生率为25.6%, 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均未见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出现, 表明微创保胆手术不仅能够有效取出结石, 摘取息肉, 还能保护胆囊, 疗效可靠,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月廷.胆囊结石的成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2012, 5 (3) :9-12.

[2]蒋兆彦, 韩天权, 张圣道.从胆囊功能认识切胆和保胆取石手术[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 16 (4) :348-351.

[3]王献华.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0) :548.

[4]周皓岚, 舒同, 施晓敏.保胆取石术式选择临床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3, 28 (5) :484.

[5]柯自强, 董亨静, 何平,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肠功能紊乱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药, 2010, 17 (18) :2528.

[6]李静静, 何小东, 武娇, 等.胆囊切除对消化系统的远期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杂, 2013, 28 (6) :484.

[7]葛长青, 李全福, 刘建辉, 等.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2) :199-202.

[8]宋友初.腹腔镜与胆道镜双镜联合治疗胆囊息肉并胆囊结石的疗效研究[J]江西医药, 2014, 49 (10) :1001-1002.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6

关键词:胆囊畸形,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

胆囊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器官, 但其功能极易因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良性疾病而受到影响, 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其中, 胆囊畸形作为胆囊结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 会导致胆汁瘀积而影响胆囊收缩, 临床上常给予其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1]。我院治疗胆囊畸形患者, 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 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胆囊畸形患者36例, 男21例, 女15例, 年龄23~75岁, 平均 (45.7±8.1) 岁, 其中伴胆囊结石32例, 混合性结石 (以黑色胆色素与胆色素为主) 18例, 胆固醇及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15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隐痛, 部分患者有胆绞痛史, 所有患者均给予术前CT与腹部超声检查, 还有一部分患者同时给予MRCP检查, 结果显示为胆囊萎缩, 呈葫芦状, 均位于远端, 约为正常胆囊体积的1/4~1/3;折叠畸形20例, 其中向左折叠2例, 向右折叠18例, 畸形与体部成角≥90°;9例为胆囊的1/2, 7例为1/3, 4例为1/4。病变部位结石28例, 胆固醇及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13例, 黑色胆色素与胆色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15例。与拟保留胆囊的关系:伴胆囊内结石18例, 病变处与胆囊体不通3例。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 建LC三孔或四孔置Trocar, 患者取足底头高位, 参照其术前检查情况, 于腹腔镜下对胆囊畸形部位进行明确, 正常胆囊壁与病变部位交界处采用电刀沿远端0.4 cm方向做切线标记, 最大限度地为患者保留正常胆囊组织, 萎缩的胆囊底部与胆囊折叠畸形部位则采用超声刀切除。将胆道镜置入, 胆囊管若通畅且有胆汁流出, 当其炎症较轻时, 可将结石取净, 伴胆囊息肉者一并将其切除, 而后采用4-0可吸收线连续2层缝合胆囊, 压迫胆囊若未见渗漏, 则冲洗腹腔, 冲洗干净后于Winslow孔处置一引流管。

观察指标: (1) 本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主要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有无胆漏等并发症; (2)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主要指标包括术后腹痛、脂肪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胆囊收缩试验结果情况。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本组3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成功率100%;手术时间 (106.5±19.7) min;排气时间 (26.0±1.5) h;胆漏3例, 给予其相应处理后7 d内均痊愈出院。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随访3~6个月, 患者均完全康复, 未见腹痛、脂肪泻等并发症;胆囊收缩试验结果以 (54.0%±10.6%) 明显优于术前的 (38.9%±8.6%) (t=12.304, P=0.001) 。

讨论

胆囊畸形是导致胆囊结石一项重要原因:临床上胆囊畸形较为常见, 其会使胆囊分泌的胆汁形成瘀积, 增加其黏度, 促成糖蛋白分子形成拟网状结构, 限制卵磷脂、胆红素及胆固醇等小分子类物质, 久而久之便形成结石, 部分患者或会因出现细菌性感染, 从而形成结石[2]。患者一经表现为胆囊畸形症状, 便会直接对胆囊的收缩功能产生影响, 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弱, 而在结石形成的过程中, 胆囊收缩则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就正常胆囊而言, 其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结石的形成起到自我防御作用, 如胆囊的收缩功能会加速液体与结晶物的排出, 而当结晶物与上皮膜长期接触, 会引起膜功能失调, 进而形成结石, 同时会对胆囊的收缩功能产生影响[3,4]。本研究表明, 54.5%结石以胆色素为主 (18例) , 考虑胆囊畸形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原因, 而胆固醇结石占45.5% (15例) , 表明除胆囊畸形外, 还与胆固醇代谢等其他因素有关。

胆囊畸形部位多为体部远端与胆囊底部与胆囊解剖特点相关:胆囊体部远端与底部是折叠畸形、葫芦形胆囊的好发部位, 由于胆囊的解剖特点, 胆囊底部与部分体部表现为游离状, 颈部与部分体部通过系膜与肝脏相连接, 再加上系膜的存在, 从而拉大了肝脏与胆囊间的距离, 当患者处于站立位或卧位时, 由于重力的作用导致胆囊底部的位置较低, 导致底部的成核与成石物质瘀积, 引流不畅。胆囊底部是血管与神经末端的分布位置, 血供少、收缩功能减弱, 本身就易于发生结石或其他慢性炎症, 因此, 胆囊畸形的形成不仅与遗传有关, 而且也与其解剖结构特点有关[5]。

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的优势:临床上常见的子宫、肝、脾、卵巢以及肾疾病采用手术干预治疗时, 多会为患者制定部分切除方案, 主要考虑保护其功能, 就胆囊疾病而言, 其属良性病变, 因而临床上应转变思路, 考虑为患者行保胆治疗。当前,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 外科手术多呈现出功能化、微创化、个体化等特征, 另外, 胆囊自身具备免疫、消化等功能, 治疗过程中需要执行“内镜取石为手段、保胆为目的”的原则, 而临床上对切胆与保胆的争议多停留在结石复发问题上, 且有研究称, 保胆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率为7%~9%, 提示应找准结石复发的原因, 从而为患者制定更为科学的手术治疗方案[6]。本研究中, 针对胆囊息肉脱落后异物性结石, 应首先使用胆道镜将结石取干净, 然后切除息肉, 均无复发, 并且, 高胆固醇导致的胆囊畸形者, 控制其饮食后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应掌握相关适应证, 如患者有保胆需求;胆囊保留端功能不会受影响;胆囊管通畅且未见残余结石;胆囊病变为远端, 保留端占比≥1/2;保留端无严重炎症, 胆囊壁≤3 mm, 经胆道镜检查后的结果显示未见多发憩室等[7]。

本研究结果显示, 3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胆漏者经处理后痊愈出院, 随访期间未见复发, 表明胆囊畸形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 在掌握相关适应证的基础上,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法生, 沈慧琳, 韩爱萍, 等.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畸形[J].肝胆外科杂志, 2013, 12 (5) :348-351.

[2]顾崇燕, 陶秀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胆囊畸形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13 (1) :115+123.

[3]梁法生, 沈慧琳, 丁洁, 等.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畸形 (附36例报告) [J].中国内镜杂志, 2014, 12 (1) :59-63.

[4]梁法生, 兰云霞, 丁洁,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胆囊畸形 (附14例报告) [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2 (3) :177-179.

[5]袁绶礼.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在复杂胆囊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3 (31) :112.

[6]梁法生, 张晓微, 夏冬雪, 等.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及腺瘤样息肉中的应用 (附12例报告) [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1 (6) :438-440.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7

关键词:胆囊切除手术,保胆取石手术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已达到20%以上。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较多, 各有优缺点, 采用何种方法能更有效的治疗胆囊结石, 并且复发率小, 住院时间短已成为临床医生考虑的热点问题[1]。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140例, 分成两组, 各70例, 分别采用胆囊切除术和保胆取石术,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140例, 患者年龄25~75 (50.2±12.9) 岁, 其中男50例, 女90例。病程0.25~18 (5.8±2.9) 年。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 分别采用胆囊切除术及保胆取石术。保胆取石组, 通过B超诊断有62例患者为慢性结石胆囊炎, 5例胆囊管结石, 3例结石嵌顿, 入选保胆取石患者必须具备:胆囊壁厚度经胆囊B超检查胆囊壁厚度小于等于5mm的患者, 胆囊收缩功能在脂肪餐后2h通过B超胆囊功能检测收缩大于等于40%, 表示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患者, 可以采用保胆取石手术。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肺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结核病活动期、上腹部手术史、合并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胆总管结石等任何一种病不适合采用保胆取石手术者予以排除。怀孕期与哺乳期的妇女也不适合保胆取石手术。胆囊切除组通过B超诊断有65例患者患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2例胆囊管结石, 3例结石嵌顿。任何患者均可以采用胆囊切除手术。保胆取石组和胆囊切除组在年龄, 病程, 性别, 患病时间, 症状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保胆取石组采用保胆取石术:按照腹腔镜常规进腹方法进入腹部, 观察胆囊以及胆囊周围粘连, 胆囊壁厚薄, 有无炎症等情况, 如果胆囊壁薄≤5mm并且胆囊壁并无炎症表现, 可开始进行保胆取石手术。将胆囊底部剪开, 将胆道镜经右上腹孔放入进行取石。对于粘于胆囊颈部的结石, 先将结石在内镜下碎石, 再采用胆道镜取石[2]。临床实施手术的医生需要仔细取石, 无漏取石, 待取石完毕需再仔细观察胆囊, 以确定胆囊内无残留结石, 观察胆囊管胆汁是否引流通畅, 如胆囊管胆汁引流通畅, 使用引线对胆囊底部切口处进行缝合并包埋浆肌层, 手术完成;胆囊切除组采用胆囊切除术, 麻醉满意后, 使患者平卧, 选择右上腹旁正中切口开腹, 观察胆囊大小、位置与周围脏器之间的联系, 胆囊切除术, 为何切开胆囊取, 有无异常情况, 如果无异常情况可以进行缝合, 手术成功[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住院天数, 住院费用以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进行比较。并对进行保胆取石的70例患者在术后第二年进行随访, 登记随访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 保胆取石组患者均一次性缝合胆囊底部切口, 无胆汁外漏等并发症性生。4例患者在手术后5d感觉右上腹有疼痛感, 使用4d抗生素后右上腹疼痛感消失。术后1个月通过B超检查, 均未见胆结石残石。术后1年进行随访, 对患者胆囊壁厚度和胆囊收缩功能进行检查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手术后3~9年进行随访, 胆石复发4例, 复发率5.71%;胆囊切除组有1例导致2次手术结扎胆囊动脉。术后11例者出现腹泻, 腹部不适和疼痛。在手术时间, 手术后住院天数, 住院费用上保胆取石手术组与胆囊切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保胆取石组在手术中出血量, 手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明显低于胆囊切除组, 两组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在45~55岁发病率最高,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一般胆囊结石临床症状为上腹或者右上腹疼, 忌油腻食物等。胆囊是人体消化器官, 分泌胆液帮助胃进行食物消化, 经临床经验, 胆囊切除后, 他处分沁的胆液将由肝内直接进入肠道, 由于没有胆囊的浓缩, 患者易出现食物不易消化, 腹胀等症状, 胆囊结石临床治疗方法多以胆囊切除手术为主, 取得一定效果, 无复发率, 但副作用以及不适较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手术质量及手术后恢复情况要求重视, 有效减少并发症成为临床医生考虑的重点[4]。早期的保胆取石术残石率高, 易复发,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 通过内镜可以更清楚取石, 降低残留率, 本文通过对70例患者采用保胆手术, 术后第二年进行随访, 无异常情况, 在随后3~9年进行随访, 复发率只有5.71%, 取得了良好效果, 得到患者的认可, 值的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葛长青, 李全福, 刘建辉, 等.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2) :199-202.

[2]骆助林, 田伏洲, 陈理国,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对比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6) :639-641.

[3]荣万水, 刘京山, 曾庆敏, 等.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3) :273-275.

上一篇:柯氏模型下一篇:角焊缝裂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