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通用9篇)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篇1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 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1]。为了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我们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手术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114例患者。平均年龄 (64.3±8.2) 岁。男61例, 女53例。胆囊黏膜下结石61例 (53.5%) , 胆囊颈部结石19例 (16.7%) , 泥沙样胆囊结石34例 (29.8%) 。所有患者无相关的麻醉禁忌和手术禁忌, 无沟通障碍。将11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似。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 包括术前访视、了解患者一般状况、介绍手术流程、进行健康教育、安慰患者情绪等;进行手术器械的准备;根据手术类型, 配合医师进行手术。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内容及护理方法均按常规护理要求做, 不对患者的个体性以及护理流程的整体性给予过多的关注。
1.2.2 观察组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以时间为横轴, 围术期 (术前和术中) 临床相关护理工作为纵轴,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2]。主要内容如下:
(1) 时间:术前1天。主要事件:巡访。在对照组基础上, 主要落实以下事项:患者相关检查是否已完成, 如心电图、血常规等;患者身心准备是否妥当, 如术前禁食, 需要取下假牙和金属饰品。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性格特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健康教育:重点介绍手术相关环境, 包括医护人员的简单介绍、手术室环境介绍、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患者注意事项等。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用通俗的语言予以解答;手术器械准备:术前与麻醉师和主刀医师沟通, 温习相关手术器械操作知识, 熟悉手术步骤, 保证手术器械灭菌到位, 检查相关仪器是否正常, 对不常用设备及时加以调试, 熟练掌握腹腔镜、胆道镜的使用。
(2) 时间:术前半小时。主要事件:术前准备。检查相关仪器性能是否正常, 在手术室内摆放位置是否合理;所需手术器械是否准备妥当, 包括数量是否齐全、功能是否正常。准备手术用品, 包括台上用物和冲洗用温盐水等。患者入室后根据需求和手术要求调整手术室光线、温度和湿度。协助患者摆好合适体位, 妥善固定四肢,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麻醉师、主刀医师、护士三方核对确认安全核查无遗漏后, 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麻醉等相关操作。
(3) 时间:术中。主要事件:术中配合。根据手术进程, 连接并开启腹腔镜系统, 气腹系统、冲洗系统、吸引系统和电刀系统, 注意电源插座远离手术床并竖立放置, 以确保安全性。保证手术野明亮, 进入腹腔后及时打开摄像开关, 胆囊提出腹壁后, 立即停止气腹。注意吸引瓶内液体是否过满, 持续温盐水灌注胆囊;需电凝止血时, 及时将温盐水更换为5%葡萄糖冲洗液。配合主刀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及时递送手术所需器械、辅料等。术中密切关注主刀医师和患者状态, 及时为主刀医师擦拭额头汗液, 严密监测患者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手术操作完成后与主刀医师核对清点敷料、器械和物品数量, 无误后方可结束手术。
(4) 时间:术后。主要事件:善后。做好患者的保暖, 送患者回病房, 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整理, 清洁手术室环境, 确保相关物品数量准确, 功能异常或损坏的物品及时登记, 尚能正常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妥善清洗消毒后保存。检查贵重仪器, 如腹腔镜、胆道镜等的功能, 重点做好镜面清洁, 并做好相关的保养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两组术前准备时间 (入室至手术开始) 、手术时间 (切皮至皮肤缝合) 和护理差错次数 (包括仪器故障次数和手术标本错误)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未发生手术意外和麻醉意外。
2.1 护理差错发生情况
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4次 (7.0%) , 对照组护理差错发生15次 (26.3%) ;两组护理差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4, P<0.01) 。
2.2 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为患者在住院期间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是对特定的患者群体, 以时间为横轴, 以相关护理手段为纵轴, 制定的包含循证医学、整体护理和质量保证等的标准化流程[3]。其强调循证医学的科学性、整体护理的系统性、质量保证的可量化性等多方面内容, 从而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手术室护理要求的专业性较强, 单位时间内工作量较临床其他科室更为繁重, 护理风险大, 需要护士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4]。临床上由于护理差错导定相应的护理表, 使护理工作能基本按照护理表来进行, 明确了工作内容, 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而可以更为高效的开展工作。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制定护理表、将工作模块化只是临床护理路径的一部分, 在此过程中, 要重点注意各时间范围内各项工作的顺序和连续性。另一方面, 要注意患者的个体性, 有重点地落实表上的内容。本文统计显示,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和护理差错次数等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提示护理内容清晰后, 护理差错明显减少, 效率得到提高, 相应缩短了手术时间, 这对于减少患者痛苦体验、保证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做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冯琴, 徐秀敏, 张太花.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 2010, 31 (40) :104-105.
[2]张帆, 刘本禄.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管理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7) :410-412.
[3]吴胜菊, 杨海燕.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0, 17 (7) :61-64.
[4]余世芳.临床护理路径在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10) :148-149.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篇2
摘要:目的对我院外科护理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后,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的研究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05月份至2012年05月份期间,在院就诊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共计120例。术后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症状情况不同,按照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为:优质护理组:60例,术后采用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管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仅采用基础护理;结果优质护理组:60例中,并发症3例,康复出院时间8±2.32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93.33%(56/60);对照组:60例中,并发症12例,康复出院时间14±3.15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73.33%(44/60);结论综合性优质护理在微创保胆取石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微创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康复护理;管道护理;满意度优良率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10-01 1引言
胆结石是人体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据统计胆结石的发病率在百分之十以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病症每年呈现出上涨的态势。这几年来,胆囊结石治疗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采取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效率高、恢复快、危险程度低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过程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对临床护理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具体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此次肝胆科外科护理医学研究活动所抽选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05月份至2012年05月份期间,在院就诊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共计120例,以其住院时原始病历资料作为分析研究活动的数据基础。采用病历资料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方法以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对比。这120例胆囊结石患者中,男性共有45例,占37.5%;女性共有65例,占62.5%;患者中年龄最大为67周岁,年纪最小21周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8±3.54周岁;患者的身体重量在47公斤至89公斤之间,平均身体重量为69±4.23公斤。
2.2病症观察
医护人员通过对这120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症状观察,发现患者胆囊结石病症属于初次发现有84例,占70%;复发病症36例,占30%;发病病程范围在2个月至21年之间,平均发病病程3.2±1.45年;主要临床表现症状有:恶心呕吐69例、黄疸25例、胆绞疼痛78例、腹胀腹痛65例,体温升高(37.9摄氏度以上)28例,严重者出现疼痛休克4例、虚脱3例;以上病症临床表现具有重叠性特点。
2.3检查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对患者行B超、腹部CT扫描、胆道造影等医学检查,通过检查对症结病灶位置大小进行确诊。
2.4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医学检查的结果,对患者实施胰胆管造影术(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治疗。
2.5护理方法
保胆取石手术后,医护人员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症状情况不同,按照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为:优质护理组:60例,术后采用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管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仅采用基础护理;
2.5.1优质护理组
2.5.1.1基础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力度,首先加强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查,做到实事监测,此外每两个小时记录一次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同时加强对患者给氧和血氧的监测。其次,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躺卧姿势,采用平卧去枕,头向两一侧偏斜。当患者苏醒后,可以采用半卧姿势。此外,护理人员要正确使用镇痛类药物,合理预判麻醉药失效时间,防止出现剧痛后再用止痛类药物,使用药物时按照医生要求用药。
2.5.1.2康复训练
手术结束24小时以后,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主动下地活动,活动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在床上坐约20分钟,双腿垂直于床边20分钟,站立20分钟。准备工作完成后,再在专人护理的环境下进行慢走20分钟。如果出现头晕、疼痛,应立即平卧休息。
2.5.1.3管道护理
管道护理是术后护理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术后主要做好双套管、T型管以及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要清楚每种类型管道的作用和性质,加强对管道的监测,每日观察管道的情况,防止出现堵塞、倒流、脱落的现象,确保各种管路的通畅。对留置管每日进行更换,保证处于无菌卫生的环境中。
2.5.1.4术后并发症护理
术后,对于合并心脏病患者,应加强对患者心电图、X线的检测,心脏功能进行分级,对手术中的强度和麻醉效果进行评测,避免出现危险。指导患者加强休息时间,保证呼吸的顺畅性,在输液过程中,合理调整速率,避免给心脏造成压力。对于高血压患者,术后要合理膳食,多食用新鲜果蔬,避免便秘的出现。加强对血压的监测,正确使用降压类药物,防止出现头晕头痛等高血压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术后及时口服降糖类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等,每日监测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争取将血糖控制在空腹小于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1毫摩尔/升。
2.5.2对照组
采用基础性护理方式,在此不再叙述。
2.6统计学原理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根据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系统软件:SPSS 10.0,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工作, P<0.05差异,资料的检测方式为T检验。
3结果与结论
通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得出以下临床效果:优质护理组:60例中,并发症3例,康复出院时间8±2.32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93.33%(56/60);对照组:60例中,并发症12例,康复出院时间14±3.15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73.33%(44/60);综合性优质护理在微创保胆取石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同,临床满意度调查优良率提高了近20%,因此建议在今后护理过程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峰,李晚明,刘敏.高原地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
[2]王利华,贺永红,黄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
[3]高春玲.1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措施及体会[J].中外医疗,2009.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进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治疗的患者75例, 女29例, 男46例, 年龄22~79岁, 平均 (56.7±6.4) 岁;其中有9例为胆囊结石合并息肉, 41例胆囊结石, 25例胆囊息肉;有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 观察组50例, 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行舒适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承受疾病折磨, 且由于对病情及治疗方式缺乏全面了解, 易产生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耐心与其交流、沟通, 使患者加深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并明确积极接受治疗对于改善自身病情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禁忌和注意事项, 避免不良行为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1]。
1.2.2 术中护理
协助临床医生取适当体位,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对静脉输液管和导尿管的通畅性进行观察, 避免发生血液、药液及尿液外渗。对患者脐部进行消毒, 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监测, 避免呼吸循环异常现象的发生。
1.2.3 病情观察
手术完成后协助患者将头歪向一侧, 去枕取平卧位, 待患者意识恢复清醒后取半卧位, 告知患者手术成功, 增强其康复信心。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伤口皮肤、大小便、尿量、面色等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告知医生并对症治疗[2]。
1.2.4 基础护理
术后5h需要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观察, 确保液体出入平衡性, 及时补充液体, 保持伤口干燥性、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1.2.5 饮食护理
手术完成24h后即可饮水, 术后2d可进食流食, 术后4d可进食半流食, 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优质蛋白的易消化食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为SPSS 13.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χ2检验计数资料, 若P<0.05, 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22例手术成功, 术后1例 (4%) 患者出现感染, 1例 (4%) 患者出血, 2例 (8%) 患者胆瘘, 并发症发生率为16%, 2例 (8%) 患者复发;观察组患者中49例手术成功, 术后1例 (2%) 患者出现感染, 1 (2%) 例患者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4%, 无患者复发。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内镜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操作方便快捷、花费少、住院时间短,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结石清除率, 对患者行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低于观察组, 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统计数据显示, 对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患者行舒适护理干预有利于推动治疗和康复的顺利进行, 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痛苦, 使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鹿安琴, 王家兰.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0) :70-71.
[2]权亚丽.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干预探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18) :123-124.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篇4
关键词:微创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功能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52-01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法有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LRLC)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为了解LRLC与LC两种术式对于患者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应用LRLC与LC治疗胆囊结石,并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共178例,男性27例,女性151例,年龄23-84岁,平均(45.1±3.5)岁;71例为单发结石,107例为多发结石。所有患者的胆囊形态及收缩功能均正常,均无本研究手术禁忌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即LC组和LRLC组,各组8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LRCL组患者经腹腔镜定位,并与于胆囊底体表的投影处经肋缘下方1.0cm行长度为1.5cm的手术切口,以无创抓钳提起胆囊至切口部位,据结石大小切开胆囊底约1.0-2.0cm。以胆道镜进行探查并去除结石,经确认无结石残留且胆囊管内流出胆汁,以3-0号可吸收缝线将胆囊切口缝合。LC组以常规四孔法实施LC,术中辨别三管解剖关系,分别以1枚可吸收夹将胆囊管的近端以及胆囊动脉夹闭,控制胆囊管的残端在0.5cm以内。
1.3 观察指标
术后以B超诊断仪以多种切面显示胆囊的轮廓以及内含物,并扫查获取胆囊的最大长轴切面,以测量胆囊的最大长径(L),并测量最大短轴切面的最大横径(W)以及最大前后径(H)。于术前2d及术后3月、12月以及24月测量空腹胆总管内径(CBD)。于术前及术后3、12、24月统计大便次数以及苏丹Ⅲ染色试验,以染色后脂肪球呈红色,经低倍显微镜显示每个视野的脂肪球>6个表示脂肪泻。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 )表示计量资料,比较并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并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的胆总管宽度比较
两组术前的胆总管宽度无明显差异(P>0.05),LC组在术后3、12、24月时胆总管宽度较术前显著增宽(P<0.05),3月后逐渐趋于稳定,3月、12月及24月三个时间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RLC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胆总管宽度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具体见表1。
2.2 手术前后两组的症状及体征比较
两组术前各项症状及体征发生率均无显异,术后3月、12月、24月时,LC组的腹痛症状、腹泻及脂肪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LRLC组(P<0.05),术后3月时的腹泻体征LC组显著高于LRLC组(P<0.05);术后12、24月时两组腹痛体征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通过其对于胆汁的储存、浓缩以及排空功能而发挥重要生理功能,并可调节胆道的压力[2]。行胆囊切除术的主要目的是保留患者的胆囊功能,但无论何种术式,均需将胆囊壁切开,势必会对胆囊自身以及周围组织产生干扰作用。相关研究认为,行胆囊摘除术后,患者的胆总管内径将有所增加[3]。本研究亦显示,行LC术后,患者的胆总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但LRLC组我明显变化,且术后3月、12月以及24月时LC组均较LRLC组显著增宽。认为LRLC组可有效保留胆囊的生理功能完整性。腹痛是胆囊切除术后主要不良反应,本研究中LC组术后3月时腹痛发生率为57.3%,显著高于LRLC组,认为LRLC可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术后腹痛发生率。因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功能突然中断,在进食后胆汁浓度不足,可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极易发生腹泻。本研究中LC组与LRLC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泻,但LRLC组的腹泻率显著低于LC组。综合上述研究结果,LRLC在腹泻、脂肪泻以及腹痛发生率方面均较LC显著更低,提示LRLC可较好地保护患者的消化道吸收功能,从而间接证实了LRLC后患者的胆囊功能保留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成林,别玉坤,贺永峰等.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12,33(6):702-704.
[2] 王瑞丰,田伏洲,陈理国等.腹腔镜下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疗效对比[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9):993-994.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篇5
关键词: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胆结石,临床效果
回顾以往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的同类报道后笔者发现[1,2]: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鉴于此,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临床治疗胆囊结石过程中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差异, 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本文对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6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6例胆囊结石患者中, 女106例, 男90例, 年龄21~84岁, 平均年龄 (48.13±21.11) 岁。根据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分成EMIC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组和LC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组, 每组9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手术方法
1.2.1 LC组手术方法:
按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四孔法行LC手术[3]。
1.2.2 EMIC组手术方法:
全麻, 建立气腹, 脐部穿刺Trocar;置入腹腔镜观察胆囊充血、水肿及粘连情况。胆囊有粘连者尽量松解粘连。胆囊如能提出腹腔外, 则于胆囊底部腹壁处切开约1cm的切口, 将胆囊提出体外, 于胆囊底部切开约1cm切口将纤维胆道镜置入胆囊内, 利用取石网篮取尽结石, 观察胆囊管开口处有胆汁流出, 利用可吸收线水平褥式缝合胆囊切口;温氏孔放置腹腔引流管, 经肝下自腋前线穿刺孔引出。若胆囊无法提出体外, 上述操作则在腹腔镜下完成[4,5]。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min) 、术中出血量 (ml) 、住院费用 (元) 以及肛门排气时间 (h) 和术后住院时间 (d) 。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中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方法过程中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结果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等三项指标上, 两组患者的临床差异不大, 且组间比较P均>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1。
2.2 两组手术后恢复过程中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方法后恢复过程中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结果如下:在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两项指标上, EMIC组患者显著的低于LC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 且组间比较P均<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胆囊结石实际上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从发病率的角度分析, 胆囊结石属于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相关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对于胆囊结石患者来说,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同时, 从患者的性别特点上分析, 一般情况下女性人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人群发病率[6]。
胆囊结石较早的临床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切除患者的胆囊, 这种方法起源于1882年的德国。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生以及广大医生和患者医疗卫生观念的不断改善, 这种手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因此, 在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的过程中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从而有效的替代胆囊切除治疗法逐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7]。
从目前的临床研究和报道实际上分析, 在治疗胆囊切除的实践过程中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实际优势[8]。而本文的相关比较数据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等三项指标上, 两组患者的临床差异不大, 且组间比较P均>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两项指标上, EMIC组患者显著的低于LC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 且组间比较P均<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述, 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的实践过程中, 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较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实际效果显著, 是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的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顾思平, 蔡晓东, 游志远, 等.研发胆道取石硬镜经T管瘘道治疗胆道术后残留结石 (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 5 (4) :47-49.
[2]周小江, 李国华, 陈幼祥, 等.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在肝外胆管结石内镜治疗中的作用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 (8) :452-454.
[3]方兰, 黎朝良, 王斌, 等.生长抑素预防胆总管结石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应用 (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 (18) :190-191.
[4]张鸣杰, 张国雷, 魏云海, 等.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27例临床分析 (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2, 18 (8) :634-635.
[5]范羿, 范康川, 梁旭康, 等.腹腔镜内窥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两种术式的临床分析 (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2, 18 (4) :313-314.
[6]陈斌, 王爱东, 杜学峰, 等.腹腔镜肝脏切除术联合ERCP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8例 (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2, 18 (8) :631-632.
[7]吴国栋, 张丰深, 孙海, 等.胆总管结石经内镜或开腹手术治疗后远期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 (2) :103-104.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篇6
关键词:胆囊结石,微创,保胆取石术,护理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属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 病情发作时主要有右上腹 (或右胁肋部) 疼痛难忍, 呈放射性疼痛, 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1]。胆囊结石的发生原因有很多, 如长期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某些肠道疾病, 进餐不规律, 胆道感染、胆囊炎、胆囊收缩功能减退, 妊娠, 长期禁食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等[2]。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很多, 如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胆囊镜碎石取石、中医药疗法以及手术切除胆囊和结石等, 其中手术治疗是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医疗技术和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 使得微创治疗成为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3],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 我们对以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的36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了精心、全面的护理干预,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36例, 均为辽源市中医院外科收入院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15例;年龄在26~69岁, 平均47.5岁;病史2个月~10年, 平均5.9年;单发性结石14例, 多发型结石22例;全部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腹部X线片、消化系统彩超或CT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 且全部患者均未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均同意接受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内全麻插管, 患者取平卧位, 向左略倾斜30°, 取头高脚低位。在彩超定位下, 于右肋缘下做一2~3cm的切口, 在囊壁做一0.5cm的切口, 插入胆道镜, 将胆汁吸净, 然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胆囊, 再用取石网篮取出全部结石及其他如胆泥或絮状物等, 取出后装入标本袋, 关闭胆囊, 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抗炎和支持治疗。
2 临床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 加之对于胆囊结石及微创保胆取石术这项新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 易使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前存在紧张、恐惧、担忧等不良心理情绪[4], 这就需要护士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工作。护士在患者入院后, 即向其介绍病房环境, 责任医师和护士的相关信息, 并为患者讲解有关胆囊结石和该手术的相关知识, 告知其该手术的优势所在, 安全性高, 创伤小, 恢复快, 消除患者的顾虑, 保持乐观的心态接收治疗。
2.1.2 术前准备
遵医嘱提检各项理化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常规、消化系统彩超、腹部X线等检查及胆囊收缩功能检查。告知患者手术前应禁食8~10h, 禁水6~8h, 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症状而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术前备皮, 做好皮肤试敏及麻醉以及准备好手术器械等工作。
2.2 术中护理
建立静脉通路, 放置引流管, 并确保静脉通路和引流管的通畅;在手术过程中,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避免发生呼吸、循环功能的障碍, 注意给患者保暖,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因行该手术前需行麻醉, 故术后应嘱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维持6h至患者完全清醒, 同时将头偏向一侧, 清醒后可取半卧位。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处的情况, 是否出现渗血、渗液现象, 保持切口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避免沾水, 发生感染, 术后24h可除去切口敷贴。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状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并详细记录, 如有异常情况, 立即报告医师处置。最后需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 并观察大便的性状等。
2.3.2 饮食护理
手术当日应给予患者禁食, 术后12h肠蠕动恢复后, 可以饮用少量的水或金桔水, 如患者未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 肛门恢复排气后, 可给予流质饮食, 此后逐步过渡为半流食、普通饮食, 其饮食原则为清淡、易消化、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少食多餐[5], 同时避免摄入牛奶、豆浆等易产气的食物, 并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和烟酒等。
2.3.3 出院指导
当患者即将出院时, 护士应给予全面的出院指导, 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 注意饮食宜忌, 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但需劳逸结合, 不可劳累过度。指导患者对临床症状的观察, 如再次出现腹痛、腹胀、发热、皮肤或巩膜发黄等, 即应考虑结石复发的可能, 应立即就诊、复查, 以明确病情, 对症治疗。
3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患者, 在给予微创保胆取石术和精心、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干预后, 病情痊愈, 复查消化系统彩超未发现残存胆结石,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胆漏、胆囊穿孔、肠道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 且术后观察3~5d后顺利出院。
4 小结
综上, 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已为广大医师和患者所接受,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如在行该手术的围手术期, 护士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 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病情的早期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文英, 陈秋琴, 曾苑香.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52例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4) :155.
[2]赵兰才, 吴丹明.简明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316-317.
[3]徐瑞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J].甘肃医药, 2008, 27 (1) :65.
[4]凌励, 熊伟昕, 龚未池.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手术1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8) :1915.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49例, 女性58例, 年龄8~40岁, 平均年龄29岁;结石1枚68例, 2~3枚22例, 多枚以上17例;结石大小0.3~3.0m, 平均1.5cm;术前有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等症状者66例, 无症状者41例。1.2方法
患者气管插管全麻, 头高脚低左倾卧位, 在脐上方切开皮肤1cm, 置入气腹针, 建立人工气腹后置入1cm Trocar, 导入腹腔镜;于剑突下2cm处, 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cm分别置入1cm TroTrocar, 导入腹腔镜器械。腹腔镜探查胆囊大小、炎症轻重及周围粘连情况, 若胆囊功能良好, 适合保胆取石, 可根据术前超声描述结石大小, 在胆囊底部切开1~2cm大小切口, 吸尽胆汁, 从肋缘下Trocar置入胆道镜探查胆囊, 发现结石后用取石网篮取除结石, 当胆囊结石<1cm时可与胆道镜一并从Trocar取出;也可于胆囊下方预先放置一标本袋, 取出结石先放于标本袋内, 手术结束后一并取出。缝合胆囊前予生理盐反复水冲洗胆囊, 确保胆囊内无结石残留, 胆囊管通畅后予4-0可吸收线全层连续外翻缝合胆囊底部切口, 检查胆囊无出血;肝下间隙常规放置引流管, 便于术后观察有无胆漏;吸净腹腔液体, 拔除Trocar, 缝合各戳孔, 包扎伤口, 手术结束。若探查发现胆囊较多、较小, 为了防止结石术中经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造成术后胆总管结石, 可在切开胆囊底取石前, 解剖游离出胆囊管用一枚钛夹暂时夹闭胆囊管, 手术完毕后再去除钛夹[2]。
2 结果
本组手术全部获得成功, 成功率100%, 不存在中转开腹问题, 手术时间30~90min, 平均手术时间约55min, 术中出血量5~30mL, 平均出血约10mL, 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 进低脂半流质饮食, 术后第3天若无异常即可出院。术后8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胆漏, 由于我们术中常规放置了肝下间隙引流管, 经输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术后有86例患者得到随访, 随访期限12~18个月, 有4例患者术后仍有上腹隐痛饱胀不适, 其余病例腹部不适症状均消失, 无慢性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术后共发现7例胆囊结石复发, 再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3 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 手术简单, 对患者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既去除了结石又保留了胆囊, 最重要的是保留了患者的胆囊的重要生理功能, 对患者术后身心康非常有益。因此,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胆囊结石少, 炎症轻, 有保胆愿望的患者是很好的选择, 值得临床推广。
4 讨论
4.1 胆囊切除后的弊病
胆囊切除术运用于临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病变的首选方法。但随着人们对胆囊功能的深入研究, 逐渐认识到胆囊不是一个可有可无器官, 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切除胆囊后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3], 如引起脂肪消化不良、慢性腹泻, 碱性反流性胃炎、食管炎, 诱发或加重炎性肠病, 大肠癌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约5倍[3], 术后继发性胆道结石发病率升高,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甚至胆道损伤后术后胆管炎、胆道狭窄等。我们发现切除胆囊对患者心理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上也常常遇到胆囊结石患者不愿手术治疗, 而采取保守治疗。而保胆取石术则避免了上述问题, 给这部分患者带来了福音。
4.2 保胆取石适应证的选择
严格掌握适应证的, 对患者负责, 是手术的成功的关键。虽然我国目前对保胆取石的适应证还没有统一的权威标准, 但是我们在患者的选择这十分慎重的, 主要是根据以下方面选择: (1) 年龄因素, 尽量选择40岁以下患者, 若为青少年, 则适应证更佳。 (2) 胆囊功能, 术前超声了解胆囊舒缩功能, 测量晨起空腹胆囊及餐后半小时胆囊大小变化。 (3) 结石因素:主要是结石大小、数目;通常以术前超声检查为依据, 单枚结石最佳, 数枚 (少于10) 结石次之, 结石大小以最大径<2cm为宜;若充满型结石和泥沙样结石为禁忌。 (4) 胆囊炎症轻重, 主要依据术前超声测得胆囊壁厚薄, 毛糙情况, 患者既往有无急性胆囊炎病史, 发作次数, 判断胆囊炎症轻重;若为萎缩性及化脓性胆囊炎为禁忌;虽然有报道[4]急性炎症期亦可实行保胆取石术, 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炎症会消退, 但术中风险及操作难度较大, 术后并发症多, 我们目前善无这方面经验。 (5) 患者确有保胆愿望, 能够接受胆囊结石复发的可能, 能够接受再次手术, 才可实行保胆取石手术。
4.3 关于结石复发相关问题
对患者来说, 最担心的是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问题, 疗效如何, 复发率高不高。由于我们开展此类手术时间短, 病例样本小, 随访时间不长, 发现有7例结石复发病例。现有的杂志文献报道保胆取石后复发率差异较大, 据邹一平等[5]报道的439例保胆取石术后5年复发率为9.5%~37%, 10年复发率为39%~43%;张宝善[6]等报道的1520例保胆取石术后5年复发率2%~6%, 10年复发率为2%~7%;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完善和腔镜技术的进步, 复发率有所下降。张宝善[7]等认为结石残留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笔者个人认为: (1) 术前严格掌握微创保胆取石术手术指征非常重要, 尽可能选择胆囊功能良好, 结石少, 炎症轻, 年龄轻为宜。 (2) 术中确保取尽结石, 操作轻柔, 防止损伤胆囊黏膜, 不用丝线缝合胆囊壁, 用可吸收线外翻缝合胆囊, 可减少异物反应等, 可降低术后结石复发。 (3) 术后辅予口服消炎利胆中成药或熊去氧胆酸等药, 有助于降低结石复发率。总之, 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疗效确切, 但确实存在结石复发问题, 如何降低远期复发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旭, 王翔翔.内镜保胆取石术临床现状[J].中国普外与临床杂志, 2009, 16 (9) :773-776.
[2]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
[3]邹一平, 蔡荫祺.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5 (1) :1-3.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130例胆管结石患者, 男86例, 女44例, 年龄33岁~69岁, 平均年龄 (45.3±5.1) 岁。其中胆囊结石80例, 胆总管结石24例, 胆囊与胆总管均有结石26例。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手术方式确定传统组70例, 微创组60例。
1.2 方法
1.2.1 微创组
皮肤常规消毒, 建立人工气腹;经脐穿刺放入鞘管插入腹腔镜;在上腹正中、右上腹、右中腹安放3~4个鞘管;在胆囊底部切开胆囊, 吸净胆汁后进入胆管镜观察结石情况, 用取石网篮取净结石;用可吸收线将胆囊切口全层连续缝合1层, 浆肌层包埋1层;常规处理腹壁伤口, 手术结束。
1.2.2 传统组
皮肤常规消毒硬膜外麻醉;在右肋下胆囊体表投影处行3 cm~5 cm斜切口, 逐层分离组织入腹;暴露术野明确胆囊底位置, 上提胆囊底部至切口处行妥善固定;探查局部情况, 注意胆囊外形、颜色、厚薄、质地, 胆囊张力及胆囊内结石大小、数目, 胆囊管有无结石嵌顿、胆总管及肝外胆管有无结石等;据结石大小予电刀切胆囊底1 cm~2 cm切口, 吸除胆汁, 生理盐水灌洗胆囊, 用取石钳取出结石, 并检查是否有清亮胆汁储入胆囊。可吸收细线全层、间断缝合胆囊, 吸净腹腔中积液, 逐层关腹[1]。
1.3 评价指标
分别观察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排气时间小于24 h例数、住院时间少于10 d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排气时间短, 有93%的患者24 h左右就出现排气, 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有96%的患者住院不足10 d即可以出院。
3 讨论
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即借助纤维胆管镜、胆管硬镜、腹腔镜及其他相关设备在微创条件下行腹腔镜取石术, 其优点为术后疼痛轻, 损伤程度小, 胃肠功能恢复快, 并发症少, 术后排气时间短, 住院时间少等。而传统开腹取石术则相反, 尤其是肥胖患者在行开腹小切口保胆取石术困难度较高, 术中行腹腔清洗操作对肠道刺激较大;而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术腹腔内脏器不与空气接触, 肠道刺激轻微, 腹部生理内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持。
微创组60例术前诊断胆囊结石38例 (63.3%) , 胆总管结石13例 (21.6%) , 胆囊与胆总管联合结石9例 (15%) , 手术取石成功率为91.6% (55/60) , 取石成形数目1~13枚, 直径3 mm~19 mm, 手术平均时间128 min (70 min~240 min) , 术后8 h~24 h进食, 且能下床活动;并发症:胆瘘2例, 水肿型胰腺炎2例, 疑似十二指肠穿孔1例;该组术后3 d即可出院, 1周后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而传统组70例术前诊断胆囊结石42例 (60%) , 胆总管结石11例 (15.7%) , 胆囊与胆总管联合结石17例 (24.2%) , 手术取石成功率为74.2% (52/70) , 取石成形数目1~18枚, 直径2.5 mm~20 mm, 手术平均时间150 min (90 min~240 min) , 术后24 h~36 h进食;并发症:胆瘘2例, 水肿型胰腺炎1例, 胆管感染12例, 应激性溃疡3例。
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术后恢复快, 进食早, 住院时间较短, 并可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是外科治疗技术的一次飞跃。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手术代表今后外科治疗上追求的一种理念——首选无创伤或争取最小的创伤。所谓“微创”主要是指对器官功能损伤的大小, 而切口的大小是次要的, 是否保留重要器官的功能, 是最能体现微创含义的标准[2]。
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具有取石干净彻底, 不损伤内脏, 创伤小, 不留瘢痕, 效果好, 恢复快等特点。另外, 保胆取石术后还应该注意饮食调理, 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不吃胆固醇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充足睡眠, 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使胆管紧张, 扰乱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 大约为2%~7%, 每年应复查胆囊结石。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 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必将越来越多地应
参考文献
[1]罗育青, 谢阗.腹腔镜急性炎症期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 :107.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 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观察组 (70例) 患者中男30例, 女40例, 年龄22~70岁, 平均 (37.6±12.5) 岁, 病程1个月~20年, 平均 (11.2±3.5) 年;对照组 (70例) 患者中男28例, 女42例, 年龄24~70岁, 平均 (38.2±12.4) 岁, 病程2个月~20年, 平均 (11.4±3.5) 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抽选标准[2]:
(1) 患者给予B超、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
(2) 患者仍然保持正常胆囊功能;
(3) 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事前告知患者具体病情发展、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征得患者同意后签订责任书。
排除标准:
(1) 胆管结石、胆囊功能丧失、胆囊管闭塞以及胆囊结石症急性发作的患者;
(2) B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胆囊壁厚度≥4mm。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 医生于患者右肋骨缘下方作1.5cm~2.5cm的切口, 使用纤维胆道镜将患者胆囊底部抓出, 并于患者胆囊底部作1.0cm切口, 于切口处置入纤维胆道镜后观察患者胆囊黏膜、结石的具体情况, 根据患者结石大小选择不同的取石、碎石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 医生于患者脐上穿孔并建立气腹, 保持气腹压力12~14mm Hg, 穿刺并置入腹腔镜, 全面观察患者胆囊壁是否存在增厚、炎症等异常症状, 完成胆囊定位、体表投影等操作后于患者体表投影处再次穿孔置入腹腔镜, 使用腹腔镜抓钳置入孔内并提出胆囊底部, 于患者胆囊底部作1.0cm切口并置入胆道镜, 在内径直视下使用取石篮网完成胆囊内结石的清除、取出工作。
1.3 观察指标[3]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处理, 表达方式包括计量资料 (±s) 与计数资料 (%) 两种类型, 检验方式则分别为t检验和χ2检验, 若最终P<0.05则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止痛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9%) 明显低于对照组 (20.0%) , 差异显著 (P<0.05) 。其中观察组中切口感染2例;对照组中胆瘘5例、胆道出血5例、切口感染4例。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当前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胆道疾病, 其在全球患者中的病发率甚至高达10%, 对全球人类的生活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4]。以往临床针对胆囊结石患者的治疗方法多以胆囊切除术为主, 但胆囊切除术需要完全切除患者胆囊结构, 术中常见胆总管损伤、胃肠道损伤乃至腹腔大出血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类型。临床实践证实[5], 胆囊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 因此有逐渐被临床所不可取, 建议少用。
腹腔镜下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是随着腹腔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结石清除手术, 医生能够在腹腔镜直视的情况下完成对患者胆囊内外结构的全面观察, 具有切口小、疼痛低、安全程度高、不会损坏患者胆囊正常结构等诸多优点。腹腔镜下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能够帮助医生更加全面的观察患者胆囊形态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胆囊炎症、粘连等症状, 观察患者胆囊管、肝外胆管、腹腔脏器等是否存在出血、损伤现象。同时胆道镜能够协助医生观察患者胆囊内壁、胆囊腔是否存在异常症状, 帮助医生顺利完成结石清除工作, 两种仪器的配合有效避免了患者术后结石残留、胆囊黏膜损伤现象, 更加有效的保护患者胆道结构的完整无伤。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诸多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证明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效果良好, 能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并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症状,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 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 (70例) 均给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 观察组 (70例) 则给予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止痛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9%) 明显低于对照组 (20.0%) ,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效果良好, 能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并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症状,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胆囊结石,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袁志林, 王博, 杨新民,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 2013, 19 (11) :1680-1682.
[2]龙昊, 杨秀江, 谢浩,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24) :2832-2833.
[3]陈理国, 骆助林, 石悦洪,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 (4) :396-398.
[4]赵海军.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J].微创医学, 2014, 9 (3) :38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