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内镜手术(共10篇)
微创内镜手术 篇1
胆囊结石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其患病率高达10%~20%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导致该病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研究显示胆囊结石能够引起胆囊壁的增厚和纤维化,进而造成功能丧失使得胆囊黏膜上皮过度增生而诱发癌变[2],对于该病的治疗以往以胆囊切除作为“金标准”,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内镜技术应运而生且逐步成熟,因此我们本次对56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微创内镜保胆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选取56例符合微创内镜保胆手术患者,同时所有患者胆囊收缩率≥30%、胆囊壁厚≤4mm且胆囊无畸形、胆囊管及胆总管通畅、心肾及肝功能良好且无发热、黄疸和恶性肿瘤及严重并发症;另外56例患者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32-58岁,病程:7个月~2年,胆囊大小平均(68.00±3.50)mm、壁厚(2.30±0.50)mm、结石平均(11×15)mm。
注:两组患者生存质量除认知能力、社会支持外,其他项目分别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微创内镜保胆手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传统手术
1.2 观察方法
同时选取以往给予传统开腹进行胆囊摘除手术的患者共计39例进行对照研究、即视为对照组,而本次入选给予微创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视为试验组;同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与统计学处理分析后,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另外将两种手术方案进行对比和数据记录、整理,然后给予统计学处理和相应分析。
1.3 微创内镜保胆手术方法
(1)麻醉方法采取硬膜外或是全身麻醉方法;(2)手术方法:首先在肋缘下胆囊底部体表定位位置于腹壁给予3~4cm皮肤切口,再逐层开腹;在直视状态下探寻胆囊并用纱布垫对胆囊进行保护,另外在胆囊底部给予1~2cm切口,利用0号丝线进行缝扎且牵拉固定,然后插入纤维胆道镜,利用吸引器吸净胆汁且注入生理盐水保证视野清晰;随后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用取石网或取石篮套取结石;在取石期间严禁使用钳夹和勺刮防止结石破碎;之后再反复利用纤维胆道镜进行检查了解结石有无残留、胆囊管是否通畅等;以上无异常时对胆囊壁进行全层连续缝合、外层浆肌层包埋,然后逐层关闭腹壁切口且利用缝合器对皮肤进行拉拢。(3)术后给予常规消炎处理等。
1.4 手术效果评估方法
(1)优:患者术后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完全消失且术后结石未出现复发迹象;(2)良:术后患者症状基本得以改善或残留有轻微不典型腹部疼痛且胆囊内尚存有少量或单个小结石,尚可进行正常生活;(3)差:术后患者腹痛或胆囊炎症状不定时出现或结石复发需再次手术[3]。
生存质量参考生命质量调查表(KDQOL-SF)进行评估[4],包含11个领域43项与患者相关的生活质量(KDTA)。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分析的全部数据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且利用(均数±标准差)形式来表示,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当P<0.05时提示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所示。
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级相比P>0.05,提示微创内镜保胆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随访对比见表2所示。
3 分析
大量研究显示对于传统的开腹胆囊摘除手术来说,虽然该手术将胆囊摘除能够彻底治愈结石,但存在有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和胃炎及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5],因此该手术正在被重新审视;所以微创内镜保胆手术成为治疗部分胆囊结石的有效替代方法。
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本次对56例胆囊结石患者给予了微创内镜保胆手术治疗且与传统手术进行对比研究,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相当、无明显差异,而表2中患者随访活动数据却显示微创内镜保胆手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传统手术;因此我们现对本次微创内镜保胆手术分析如下:(1)内镜可以直视肝内外胆管和胆囊腔内黏膜真实情况而能够较为清晰的对结石或是息肉进行手术且该方法由于是在直视状态下进行,因此克服了外科手术盲区且极大的降低了结石复发率、感染率等。(2)微创治疗具有切口瘢痕小、隐匿、机体恢复快等优点。(3)通过保留胆囊可以保留浓缩胆汁、缓冲胆管压力、调节机体免疫等功能[6],因此对降低消化不良和结肠癌等疾病发生率至关重要,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虽然微创内镜保胆手术具有以上优势,但保留胆囊可以造成结石复发、胆囊壁黏膜炎症增生和原位癌变的发生等,但查阅大量资料及结合临床研究显示,保留胆囊利大于弊,所以我们认为在严格掌握保胆手术适应症的条件下(如胆囊功能、结石情况等),微创内镜保胆手术效果显著且优于传统手术。另外术中还应注意避免对胆囊的牵扯、及时冲洗和吸引以及结石取净后胆汁流出是否通畅等。
总而言之,微创内镜保胆手术效果显著,能够明显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宝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2002,8(7):1-3.
[2]刘忠.内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附120例报告)[J].中国医刊,2005,40(6):50.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7.
[4]Rao S,Carter WB,Mapes DL,et a1.Development of subscalesfrom the symptom/problem and effect of kidney disease scales ofkidne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J].Clin Ther,2000,22(9):1099-1111.
[5]欧阳斌,刘衍民,曾可伟,等.35例微创保胆取石术应用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2008,14(8):893-896.
[6]胡海,所广军,黄安华,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68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2):135-137.
鼻内镜:启动鼻科“微创时代” 篇2
王先生为何对20年前的鼻窦炎手术耿耿于怀?如今的鼻窦炎手术有了怎样的发展和进步?听听专家的说法。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与王先生有相似痛苦经历的人很多。那时的鼻息肉切除手术,是用一根钢丝做成的圈套器,将鼻息肉一个一个摘下来。而在摘除息肉的同时,鼻子的一些正常结构也被破坏了。手术通常采用“塞棉片”的表面麻醉法,麻药无法到达深部组织,术中疼痛较明显。术后,为防止出血而填入鼻子里的纱条,也会使患者在术后数天,像得了重感冒一样难受。而抽出纱条时的疼痛与出血,也不好受。有些鼻窦炎患者可能还需要同时做一种叫“上颌窦根治术”的手术。该手术是在牙齿上方的黏膜处作一横切口,将嘴唇上翻,在牙齿上方的上颌骨开一个洞,将里面发炎、长息肉的病变组织去除,不仅手术过程痛苦不堪,术后恢复也慢。更应当指出的是,由于上述两种手术对病变组织的切除不够彻底,只切除了表面的息肉,而没有切除息肉的“根”,术后不久,息肉又会像“韭菜”一样,重新长出来。虽然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些手术确实为部分患者解决了鼻塞、流脓涕的问题,但随着鼻内镜微创手术的诞生与日趋成熟,这些手术方法已被逐渐淘汰。如今的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早已完全“微创化”,王先生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鼻内镜是一种将硬性广角镜头伸入鼻腔内部,由摄像装置将鼻腔内部结构显示在电视屏幕上,医生看着屏幕进行鼻内操作的一项新技术。这时候,医生就像“孙悟空”一样,进入到患者的鼻子内部,将里面的结构看得一清二楚。这些图像比我们用肉眼看到的要放大十几倍,清晰度也提高五六倍,医生不仅能清楚地观察到鼻腔、鼻窦及其邻近组织的全貌,还能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保留鼻腔及鼻窦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治疗用的手术器械,也从当初的钢丝圈套器变为今天的电动切割器。电动切割器是一种带负压的切割装置,先将鼻腔内的息肉或病变组织吸进如筷子大小的空心管子里,管内的切割装置每分钟摆动3000次,立即将组织打碎。鼻内镜手术将传统的破坏性手术转变为痛苦小、创伤小、痊愈快,效果好的微创手术。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鼻内镜手术多采用全身麻醉,故患者在术中没有任何痛苦。鼻内镜手术后,患者需要使用石蜡油等油剂滴鼻,以软化结痂。手术后3~4天,还需进行鼻腔冲洗,将痂皮和分泌物冲出,以促进手术创面的愈合。
鼻内镜微创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 篇3
1 术前的准备
1.1 患者的准备
患者手术缺乏起码了解, 加上长期受鼻塞及头痛等不适所困扰, 既期待手术的到来又害怕面对手术及麻醉。导致患者术前出现紧张、焦虑不安、失眠等心理。针对这些状况,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前一天的下午就到病区访视患者, 认真查阅患者的病历及其相关资料, 向患者介绍手术的优点, 手术间特殊的环境、设备及麻醉的配合。并向患者介绍术前及术后有关注意事宜。如麻醉方法和步骤, 注意事项及配合, 并介绍成功病例, 使患者情绪稳定,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1,2]。
1.2 仪器及器械准备
(1) 仪器的准备:如视频监视系统, 视频转换器, 冷光源, 双极电凝器, 切割吸引仪等仪器, 并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 确保术中正常使用。仪器的放置应符合医师的习惯, 要合理有序。 (2) 特殊器械的准备:包括硬性鼻内镜 (0°、70°) 、光源线, 双极电凝线和双极电凝镊, 吸引手柄及吸引刀组等, 根据手术种类备齐筛窦钳, 咬骨钳, 咬切钳, 咬骨剪, 剥离器, 镰状刀, 枪状镊等器械。
1.3 药品的准备
(1) 局麻手术:药品包括2%利多卡因、四环素可的松眼膏、肾上腺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吸收性明胶海绵、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等药品。 (2) 全麻手术:全麻用药由麻醉医师全权负责。
2 术中的配合
2.1 体位的管理
协助患者仰卧位, 在头部垫软头圈, 并稍向主刀倾斜10°~30°, 膝下垫软枕并固定之, 将两臂固定于体膀的两侧, 仪器全置于床头端, 准确连接各连导线并妥善固定好。调节好电视监视系统, 视频转换器, 冷光源, 切割器, 双极电凝器, 吸引装置等。
2.2 麻醉的配合
(1) 局麻手术:常用局部麻醉+表面麻醉, 由主刀医师执行, 在麻醉前护士备好麻醉药品及用品, 并与主刀医师仔细核查麻醉药品的名称, 剂量, 浓度及使用方法, 及时准确地给予麻醉所需的物品, 随时对患者施予人文关怀, 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并观察患者的反应, 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监护。 (2) 全麻手术:术前仔细询查患者是否进食、饮水及术前用药执行等情况。再次向患者讲解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及手术过程的一些相关知识与配合要点, 并随时给予患者安慰, 以便配合气管插管, 减少苏醒时烦躁不安及更好地配合复苏时的拔管。主动协助麻醉医师静脉推药及配合插管。麻醉成功后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仰卧位。患者眼部涂四环霉素眼药膏, 用3M透明敷粘贴, 预防消毒液体进入眼睛。将四肢按要求固定好, 防止术中患者因全身麻醉后肌肉松弛而双手下垂出现静脉血淤积及麻醉苏醒过程中自行拔管等意外情况的发生[3]。
2.3 手术的配合
手术开始, 室内光线不宜太亮, 以保持显示屏幕的清晰;物品的放置应符合医师的习惯, 要合理有序。鼻内镜手术用物在指定区域的器械托内, 并将其与各仪器准确地连接, 吸引装置术中要保持正常运转, 据主刀医师的习惯及时补充冷的或热的生理盐水, 确保镜头清晰, 以免视野模糊, 保证术野清楚, 随时冲吸引头及切削头, 防止血块堵塞吸引, 确保手术的进程;手术中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解释, 以利患者配合手术;术中,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是在手术时间延长, 手术比较复杂, 患者体弱, 出血多的情况下, 更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吸引瓶内出血量,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向主刀医师报告, 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和治疗[4];术毕, 供给适量的止血海绵填塞鼻腔, 准确填写各种手术记录单, 护送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3 体会
3.1 器械和仪器完好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手术使用器械及仪器设备
多, 术前应仔细检查所器械及仪器的运作是否正常, 同时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性能, 熟悉手术步骤, 配合熟练, 器械及仪器设专人负责保管, 平时要加强手术室护士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手术配合技能的培训, 促使术中配合流畅,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2 仪器的清洗及保管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
特殊手术器械和电视监视系统均属贵重仪器, 使用时需轻拿轻放, 严防撞击, 摔落。器械术后注意清洗、保养, 特别要注意将各个关节及管腔彻底清洗干净, 使用后先浸泡于多酶稀释液中2~8 min并超声洗涤10~15min, 再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 注意检查细小部件是否脱落, 性能是否完好, 零件遗失应及时查找, 性能不好及时维修或更换;鼻内镜镜头禁止用毛刷或其他硬纤维刷洗, 以免划伤镜面, 严禁碰撞硬镜镜体, 以免损坏镜头, 应套上保护套, 放入盒内后送低温等离子或环氧已烷灭菌;冷光源使用完毕后, 先将光源亮度调至最小, 同时关闭电源开, 光源导线用干湿纱布擦净, 勿打折, 受压, 以免损坏光纤。
3.3 巡回护士与手术医师配合十分重要
(1) 因鼻内镜微创手术多是局部麻醉手术, 常无麻醉医师在场, 作为手术室的巡回护士, 要全面掌握局部麻醉药品的药理机制, 毒副作用及安全剂量等, 如利多卡因用量成人一次剂量不超过500mg。使用药品前与主刀医师作好核查工作。仔细查查麻醉药品的名称, 剂量, 浓度及使用方法。用后药品安瓿不能丢弃, 定点放置, 以便核查, 用药过程及手术全程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谨防麻醉药品的毒性反应发生, 发现异常, 及时汇报主刀医师, 主动做好毒麻反应抢救和治疗。 (2) 因部分鼻内镜微创手术是在全身麻醉下实施, 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患者全身血管处于舒张的状态, 会导致术野出血的增多, 主刀医师往往为了保持术野清晰及减少术野的出血, 常常会使用肾上腺素棉片压迫创面止血或者要求麻醉医师控制性降低血压。因此, 巡回护士必须密切地关注手术的进程, 紧密地配合麻醉医师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并处理[4]。 (3) 巡回护士要熟练掌握鼻内镜仪器、特殊器械、药品等的使用方法及性能, 高频电刀的使用方法, 熟悉手术步骤, 配合熟练, 动作轻柔迅速, 配合稳准默契, 确保手术顺利快捷, 提高手术成功率, 缩短手术时间, 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3.4 巡回护士与患者沟通、配合也很重要
手术顺利离不开患者的配合, 作为巡回护士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丰富专业知识, 语言要通俗易懂, 充分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 术中关注患者的主诉, 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缓解患者紧张, 恐惧的情绪, 便于手术顺利实施[5];再有巡回护士指导患者呼吸方法, 保持呼吸通畅, 防止分泌物阻塞造成窒息, 并注意观察患者神智及呼吸等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4 小结
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是目前外科学的新项目、新技术之一。手术虽然不大, 但要确实做好, 一方面既要求专科医师和麻醉医师有精湛的技术, 另一方面又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有较高的素质, 在术前患者、器械、仪器、药品等准备, 术中体位的管理、麻醉和手术的配合等, 以及器械和仪器完好性及仪器的清洗和保管等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因此, 手术室护士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层面,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并不断地学习新项目、新技术, 不断地总结手术配合的经验, 熟悉手术的每一个步骤, 密切配合主刀医师的操作, 以便日后更好的配合手术。另外, 此术式多数患者麻醉实施局部麻醉+表面麻醉, 术中可保持其在清醒的状态, 既能及时主动地反映疼痛的程度, 又可防止邻近器官重要结构的误伤, 能主动有效地吐出积血, 防止误吸;其次对部分患者实施插管全麻, 术中可减轻其恐惧和不适;再有术野麻醉常采用肾上腺素与局麻药联合应用, 既可达到麻醉目的, 又可对创面血管起到收缩止血作用, 故术中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 此术式易于推广。
摘要:通过5年来对医院开展鼻内镜微创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的总结, 希望给同行护士予启迪, 手术虽然不大, 但要确实做好, 需要在术前患者、器械、仪器、药品等准备, 术中体位的管理、麻醉和手术的配合等, 以及器械和仪器完好性及仪器的清洗和保管等的每一个环节。对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是多么的重要。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配合,体会
参考文献
[1]黄晓艳, 张金桃, 刘翠容, 等.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局限性残留或复发患者的护理[J].微创医学, 2009, 4 (1) :38.
[2]邱丽琴.术前护理访视对择期手术患者心理应急反应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6) :28-29.
[3]郑月花.全身麻醉下鼻内窥镜手术的护理配合[J].吉林医学, 2010, 31 (1) :311.
[4]李晓敏, 覃山羽, 谭至柔, 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黏膜下肿物的配合与护理[J].微创医学, 2009, 4 (3) :309.
论鼻内镜鼻窦手术体会 篇4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85-01
1 临床资料
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220 例,男120 例,女100 例;年龄18~60 岁。220 例患者均诊断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标准分型按1997 年海口会议修订的标准。Ⅰ型24例, Ⅱ型180例, Ⅲ型16 例。
2.1 术前准备
2.1.1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详细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请一些同类手术后的患者做现身说教,使患者对手术的目的、安全性以及如何配合手术及术后情况有形象的了解,使患者在术前有心理上的适应过程。
2.1.2说明原因并做好相关辅助检查,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特别是血常规、出凝血时间、鼻窦CT 等检查。术前按医嘱给予阿托品、安定肌肉注射,静脉滴注抗生素,并把鼻窦CT 片带入手术室,供医生术中参考。术前指导患者经口呼吸,以适应术后双鼻腔填塞的情况。注意预防感冒,以免引起手术感染及术中、术后打喷嚏。注意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
2.2 手术后
2.2.1.①全麻术后未清醒患者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②术后由于鼻腔堵塞,需张口呼吸,嘱患者多饮水,湿润口咽部、补充水分等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不适感,对疼痛明显者可服用镇痛药。③加强口腔护理,预防伤口感染。
2.2.2 伤口出血的预防:①术后给予温凉的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硬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减少出血因素。②患者术毕回病房,取弯盘于床头,嘱其将口内分泌物吐在弯盘中,以便较准确地估计出血量。注意检查咽后壁有无新鲜血液流出,如有频繁吞咽动作,反复从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块,或前鼻孔有持续血液滴出,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医生行鼻腔堵塞止血,加速止血药物的输入并经常巡视,避免大出血导致休克。③嘱患者勿大声说话,不要挤压鼻部,注意鼻腔填塞物固定,若鼻腔填塞物自后鼻孔脱出,可沿软腭游离缘水平剪断,切忌随意拉出。
2.2.3 脑脊液鼻漏的观察护理:注意观察鼻腔有无无色透明液体流出,若液体滴在纱布上,血液外有淡黄色的浸渍圈,应考虑脑脊液鼻漏可能,并行分泌物脑脊液常规检查。一旦确诊应绝对卧床1~4 周,取半卧位;禁止滴药、冲洗、填塞;加强抗感染治疗;严重者行修补术。
2.3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护士应进行有计划的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鼻腔卫生,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避免感冒,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有报道术后合理用药和恰当的术后处理以及定期鼻内窥镜随访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4]。因此,向患者说明鼻内镜术后复查及定时清洗鼻腔的重要性,出院后定期随访6 个月以上,3个月内一般1~2周复诊1 次,3 个月后每月复诊1 次,尤其术后1 个月内应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痂皮,保持鼻腔清洁,促进黏膜上皮生长,恢复鼻窦功能。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由主要是鼻腔变态性炎症反复感染的结果。[1]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手术经典的鼻腔鼻窦根治手术,原则是切除鼻窦不可逆的病变粘膜,并建立鼻窦与鼻腔间稳定的通气引流,如彻底切除窦内粘膜后,行鼻窦腔下鼻道和上颌窦内侧壁开窗,开放额窦鼻额管等,但因不精细,复发率高,而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原则是解除鼻腔和鼻窦口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清除以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特别是前筛窦的病变,无须行广泛的鼻窦粘膜切除,即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術解除广泛鼻窦病变。但是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手术只能解除梗阻,不能改变鼻部易发生超敏反应的粘膜状态,而且手术难以清除所有鼻窦气防病变。手术前使用伯克纳局部喷鼻可以有效改善鼻部通气,减轻鼻粘膜的高反应性,控制鼻窦粘膜的水肿和充血,缩小息肉,保留鼻腔鼻窦基本结构和功能,减少术中出血,副损伤和并发症,从而提高手术疗效。而手术后局部应用伯克纳可减轻手术后组织水肿和鼻窦粘膜的炎症反应,抑制襄泡、肉芽及小息肉生长,促进粘膜再生和术腔上皮化,还可预防鼻腔粘连,防止鼻息肉复发或延缓复发,有助于嗅觉的恢复,[2]我们的观察发现伯克纳组总有效率高达95%,未发现全身副反应,围手术期使用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是鼻外科学崛起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效果好、非常精细的新的手术方法,主要用于经药物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的鼻窦炎、鼻息肉等的根治性手术治疗,此外还可用于治疗顽固性鼻出血、鼻中隔偏曲矫正等。
4.出院指导
4.1健康指导:三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4.2用药指导:出院后按时冲洗鼻腔、鼻窦,按时鼻腔内滴药,并尽可能让所滴药物进入鼻窦。
4.3按时复查:告知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定期复查的重要性,近期随诊半年。术后第一个月内术腔清洗(每周一次),术后第2~3个月术腔清洗(每2周一次)。术后第4~6个月术腔清洗(每4周一次)。通过按时的术腔清洗,保持术腔清洁,促进黏膜生长,恢复鼻窦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 年海口) [J]. 中华耳鼻咽喉杂志,1998,33 (3) :134
[2] 郭育华,黄幼凤. 鼻内窥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J]. 中原医刊,2005,32(4):64
微创内镜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进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治疗的患者75例, 女29例, 男46例, 年龄22~79岁, 平均 (56.7±6.4) 岁;其中有9例为胆囊结石合并息肉, 41例胆囊结石, 25例胆囊息肉;有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 观察组50例, 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行舒适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承受疾病折磨, 且由于对病情及治疗方式缺乏全面了解, 易产生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耐心与其交流、沟通, 使患者加深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并明确积极接受治疗对于改善自身病情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禁忌和注意事项, 避免不良行为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1]。
1.2.2 术中护理
协助临床医生取适当体位,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对静脉输液管和导尿管的通畅性进行观察, 避免发生血液、药液及尿液外渗。对患者脐部进行消毒, 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监测, 避免呼吸循环异常现象的发生。
1.2.3 病情观察
手术完成后协助患者将头歪向一侧, 去枕取平卧位, 待患者意识恢复清醒后取半卧位, 告知患者手术成功, 增强其康复信心。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伤口皮肤、大小便、尿量、面色等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告知医生并对症治疗[2]。
1.2.4 基础护理
术后5h需要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观察, 确保液体出入平衡性, 及时补充液体, 保持伤口干燥性、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1.2.5 饮食护理
手术完成24h后即可饮水, 术后2d可进食流食, 术后4d可进食半流食, 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优质蛋白的易消化食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为SPSS 13.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χ2检验计数资料, 若P<0.05, 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22例手术成功, 术后1例 (4%) 患者出现感染, 1例 (4%) 患者出血, 2例 (8%) 患者胆瘘, 并发症发生率为16%, 2例 (8%) 患者复发;观察组患者中49例手术成功, 术后1例 (2%) 患者出现感染, 1 (2%) 例患者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4%, 无患者复发。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内镜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操作方便快捷、花费少、住院时间短,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结石清除率, 对患者行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低于观察组, 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统计数据显示, 对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患者行舒适护理干预有利于推动治疗和康复的顺利进行, 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痛苦, 使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鹿安琴, 王家兰.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0) :70-71.
[2]权亚丽.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干预探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18) :123-124.
微创内镜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额窦炎患者67例, 其中男42例, 女25例, 年龄26~61岁, 平均年龄43岁, 病程7个月~31年。根据术手前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后均诊为慢性额窦炎, 依据1997年海口标准, 67例中Ⅰ型2期13例, Ⅰ型3期32例, Ⅱ型2期15例, Ⅲ型7例。患者中额窦炎同时伴有其他鼻窦炎的有49例, 鼻中隔偏曲的有22例, 鼻息肉的有35例, 同时以上患者都为初次手术。
1.2 手术方法[2]
患者在手术前给予一定的口服抗生素, 并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喷鼻1周左右。手术时67例患者中采用局部麻醉的29例, 全身麻醉的38例, 用含1‰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在钩突附着部上下点及中鼻甲后端附着缘外侧位置局部注射麻醉。手术在鼻内镜的指示下, 切除钩突, 使中鼻道入口上方的视野开阔, 最好保留筛泡, 辨认钩突基板同时在中鼻甲、筛泡、钩突顶端交汇处找到并认出星状裂的结构和气房开口位置, 有时可换成70°或30°内镜, 然后寻找并开放额窦的自然开口, 除去额窦口周围的水肿黏膜和息肉, 同时沿额窦的自然口由前向后、由内向外的清除阻碍额窦引流的钩突和过度气化的气房, 要保留额窦自然口后内侧的黏膜组织, 用以防止在额窦口黏膜手术后由于瘢痕粘连所导致的窦口闭锁;如果患者合并患有鼻中隔偏曲阻碍引流, 中鼻甲反向弯曲导致的中鼻道阻塞或泡状中鼻甲要先去除中鼻道病变。手术结束后用膨胀的止血材料填塞窦腔。术后要常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进行术腔清理和冲洗, 同时应用类固醇激素局部喷鼻, 并且要定期在内镜下清理术腔内的囊泡、息肉、肉芽组织, 直到术腔完全上皮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2]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以术后6个月鼻内镜检结果为参考将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手术腔上皮化, 窦口的开放性很好, 没有脓性的分泌物;有效:手术腔上皮化, 窦口的开放性较好, 存在脓性分泌物;无效:手术腔上皮化, 窦口的开放性十分不好甚至闭锁, 有较多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经过对慢性额窦炎患者采取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后, 效果为显效的40例 (59.70%) , 有效的21例 (31.34%) , 无效的6例 (8.96%) , 总有效率为91.04%。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 (7.46%) , 其中眶周青紫3例, 鼻泪管口轻度损伤2例, 但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额窦炎为多组鼻窦炎或全组鼻窦炎的一部分, 少数病例也存在孤立性额窦炎, 该病往往伴有头疼, 流泪等主观感觉, 较严重的则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额窦炎是导致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3], 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 但传统的手术方法存在创口大, 并发症多, 在术后可能出现难看额部畸形的缺点, 而慢性额窦炎理想的治疗效果是额窦引流通畅、病灶全部清除并且使窦口黏膜基本恢复正常[4]。因此鼻内镜微创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极佳方法, 其中心思想就是尽量保留完整的局部黏膜、保证额窦口的引流通畅, 可见鼻内镜微创手术中微创的操作方法和有效的重建额窦引流通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临床上采用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得到了理想的效果, 患者经手术治疗恢复后效果为显效的40例 (59.70%) , 有效的21例 (31.34%) , 无效的6例 (8.96%) , 总有效率为91.04%。尽管有5例 (7.46%) 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一定的并发症, 但均在可控范围内, 不影响患者身体的恢复情况。由此可见, 治疗慢性额窦炎的关键是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有充分的手术准备的前提下, 鼻内镜微创手术可作为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主要方式, 因为鼻内镜微创手术具有疗效显著, 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的优点。总之, 鼻内镜微创手术可作为治疗慢性额窦炎, 能显著提高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有效率, 并且患者在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 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该法的作用十分重要,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东铭.慢性额窦炎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4) :111-112.
[2]丁绍慧.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60例[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0) :210.
[3]祝学成.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炎6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0) :56.
微创内镜手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10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中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及《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中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者。随机抽样法将受试患者分成微创组和开颅组,每组患者各66例。微创组患者,男37例,女29例;年龄47~73岁,中位年龄63岁;发病至手术时间间隔(2.4±0.3)h;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5](8.5±2.2)分。开颅组患者,男39例,女27例;年龄45~73岁,中位年龄62岁;发病至手术时间间隔(2.5±0.3)h;术前GCS评分(8.7±2.1)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手术时间间隔及术前GC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符合高血压及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者;2符合《神经外科学(第3版)》[6]中相关手术治疗适应证者;3术前GCS评分>3分且发病至手术时间间隔<6 h者;4临床资料完整者;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6自愿或由直系亲属代为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心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2送院途中死亡、中途转院、临时更改术式或随访期失联者;3合并精神疾病、语言或听力障碍者;4未成年或年龄超过75岁者;5孕期或哺乳期妇女;6相关治疗禁忌证者。
1.4治疗方法
1.4.1开颅组则接受开颅血肿清除疗法1选择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常规体征检测和头颅CT检查,避开重要血管区和功能区行马蹄形切口;2星状切开硬膜,显微镜下清除血肿;3彻底止血后观察有无渗血点,确认无误后留置引流管,常规关颅;4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
1.4.2微创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疗法1行术前常规体征检测和头颅CT检查,确认出血点和血肿量最集中的位置后将其作为颅骨钻孔点;2以骨孔为中心行40 mm切口,于颅骨钻15 mm骨孔后,切开硬膜;3双极电凝局部皮层脑组织并稍作切开;4一次性脑穿刺针在CT提示下穿刺血肿,拔出穿刺套管内心作为微创手术通道;5 0°和30°内镜下清理血肿,血肿腔内壁覆盖止血纱布;6留置血肿腔外引流管;7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
1.5评估标准
1.5.1 GOS分级标准[5]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Ⅲ级(重度残疾):清醒,日常生活需料理;Ⅳ级(轻度残疾):残疾,可独立生活;Ⅴ级(恢复良好):轻度缺陷,可正常生活、工作。优良率=(Ⅳ级+Ⅴ级)/每组例数×100%。
1.5.2观察指标观察比对两组患者GOS优良率、死亡率、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入住ICU时间等围术期指标的差异。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情况比较
微创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入住ICU时间均明显低于开颅组患者,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入住ICU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GOS优良率、死亡率和血肿清除率比较
微创组患者死亡率为1.52%(1/66),略低于开颅组患者的3.03%(2/66)(P>0.05);微创组患者GOS优良率和血肿清除率分别为63.64%(42/66)和83.33%(55/66),明显高于开颅组患者的40.91%(27/66)和65.15%(43/66),两组患者GOS优良率和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微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5%(3/66),明显低于开颅组患者的16.67%(11/66),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由高血压引起,患者常在重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对其生命健康安全威胁较大。随着高血压患病群体的增多,我国每年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也呈递增趋势。相关研究认为高血压史及长期血压居高不下可使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致血管内膜下基质肿胀,引起脑血管弹力降低、脆性增加,患者情绪改变或重体力劳动导致血压陡然升高,增加出血风险,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为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差异,选取132例符合外科手术治疗适应证的确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予以微创治疗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和术后ICU入住时间均显著优于开颅组患者,同杜波等[7]报告结论基本一致。神经内镜微创技术是“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突出代表,相较于传统开颅治疗及小骨窗开颅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突出、术后恢复期短和治疗费用低廉等优势,是耐受力差、高龄以及幼儿等特殊患病群体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8],对患者预后恢复具有积极影响。此外,受手术创口小、组织暴露时间短等有利条件影响,微创治疗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风险较低,能以此降低死亡风险,延长生存时间。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具有上述优势,但笔者认为该术式现仍在发展中国家处于探索及经验积累阶段,对医疗设备及医师临床经验、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难以快速普及应用,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建议医师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各方因素,以确保治疗安全性。
除上述结论外,本研究还就两组术式对患者预后影响情况展开分析,发现微创治疗组预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开颅组,但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陈果等[9]研究结论存在差异,该学者认为,微创治疗组术后死亡率较低,而开颅手术死亡风险较高,两种术式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造成两项结论相悖的原因同本次研究样本容量偏小相关,还猜测受试患者年龄、耐受力以及出血严重程度等均为影响研究结论的可能因素,可扩大样本容量并排除上述干扰因素后予以进一步证实、探究。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具有操作性强、安全性高等优势,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该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血肿清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利,姜树军,牛俊英,等.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77-979.
[2]张荣军,王晓峰,唐宗椿,等.63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57-61.
[3]黎志迪,魏建功,刘道斌,等.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4,32(21):38-40,44.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32.
[6]赵继宗,周定标.神经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44-248.
[7]杜波,彭玉平.神经内镜在颅内血肿清除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2):208-210.
[8]游涛,谭兴萍,文晓琴,等.神经内镜辅助超早期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J].广东医学,2012,33(24):3838.
微创内镜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男44例, 女56例, 年龄57~68岁, 平均年龄 (62.4±2.4) 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平均为 (7.1±0.3) 分。均有高血压史, 经CT对颅内出血证实, 依据多田公式, 对血肿量估计, 平均为 (50.2±9.3) ml。其中小脑出血8例, 基底节区出血60例, 额顶叶出血15例, 额叶出血17例。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 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应用神经外科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术。实施气管插管麻醉, 依据CT显示血肿位置, 选择最大血肿部位, 作为手术的切入口, 主要的脑部功能区需避开。在头皮与血肿距离最浅处作切口, 为马蹄形, 长4~5cm。行颅骨钻孔, 促使骨窗形成, 约3cm, 将硬膜切开, 用脑穿针对血肿穿刺, 沿脑回方向, 用电凝刀切开皮质层至血肿部位, 用细吸引器头在显微镜下将血肿清除, 冲洗, 至彻底清除血肿。术后若血压升高后未出血, 可用生理盐水在彻底止血后反复冲洗, 取引流管放置, 并重视颅内压监测。
1.2.2 观察组:本组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方案治疗, 设备为神经内窥镜及手术显微器械。对CT检查时, 最大血肿量层面做手术切口, 钻孔位置在颅骨内板选择。颅孔钻好后, 做3~4cm长切口, 深度1~1.5cm。应用电凝, 将皮层血管尽量避开, 适当分离脑组织。用脑穿刺套管实施穿刺处理, 至血肿处, 将套管内芯拔除, 外套管为实施微创手术的通道。血肿在内镜术野下行清除处理。并彻底止血, 取止血纱布覆盖。取引流管在术后放置, 后将穿刺外套管退出。用止血明胶海绵填满颅骨骨孔后, 对皮肤缝合。
1.3 观察指标记录手术操作用时、术中平均出血量、清除血肿率, 并评估临床效果。
1.4 效果评定应用Glasgow实施效果评定:Ⅰ级:临床死亡;Ⅱ级:昏迷、植物生存;Ⅲ级:需他人照顾生活, 严重残疾;Ⅳ级:生活无需他人照顾, 基本可自理;Ⅴ级:生活自理, 功能恢复良好, 有一定工作学习能力。
1.5 统计学分析文中涉及数据在SPSS13.0中输入,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后Ⅳ、Ⅴ级患者占9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相较对照组, 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均居较低水平, 血肿清除率居较高水平,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有较深的出血部位, 采用手术方案治疗时, 如有过大、过深的开颅面积, 手术操作过程中, 暴露时间较长, 预后通常较差, 有极高致残率[2]。近年来, 随着微创医学的进步, 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渐得到广泛应用, 对血肿清除, 可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
依据本文结果示, 本次观察组选取病例, 实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术中出血量较少, 用时短, 较开颅血肿清除术更为理想。因神经内镜属微创术式, 无需做骨瓣, 切口较小。微创通道形成较简单, 无需行拉伸处理, 故对神经造成的伤害较少, 使手术速度明显提高, 手术时间缩短。因神经外科传统开颅清除术, 需实施开颅、关颅步骤, 故明显增加了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同时, 因神经内镜可获得清晰的成像, 故术者在实施相关操作时, 术野清晰, 可对深部结构较好观察, 为清理血肿提供了有利条件[3]。本次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故表明就清除血肿而言, 神经内镜手术更为彻底。同时, 对血肿附近的神经构成的损伤小, 脑组织暴露较少, 手术时间短, 故预后较传统开颅术更为理想, 本次观察组Glasgow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应用神经内镜实施微创手术, 可在内镜下, 经1~1.5cm直径骨孔, 将深部脑内血肿彻底清除。无需做骨瓣, 仅3~4cm皮肤切口。常规实施颅骨钻孔后, 应用脑穿刺套管, 经此骨孔, 穿刺深部脑内血肿, 穿刺套管内芯拔除后, 行薄壁透明外套管留置, 可建立完全内镜操作的手术通道, 无需牵拉, 创伤极小。后经人工微创手术通道, 将血肿清除, 除可使颅内压快速降低, 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 并使手术时间缩短[4]。另外, 实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可使脑出血手术、麻醉时间显著减少, 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 另外, 因神经内镜手术皮肤切口小, 微创, 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 操作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本次观察组出血量较少, 无需行输血处理, 除可防范输血并发症, 并使手术用血量减少。同时, 因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为新术式, 医师需娴熟掌握操作技巧, 以保障手术成功实施。
综上, 高血压脑出血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 可显著缩短手术用时, 减少术中出血量, 提高血肿清除效果, 改善预后, 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覃川, 晏怡, 陈勇, 等.微创血肿淬吸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12, 41 (13) :1257-1259.
[2]张洪涛, 马云富, 杨永飞.微创穿刺与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0) :73-74.
[3]浦奔放.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3) :786-787.
微创内镜手术 篇9
【关键词】鼻息肉;鼻窦炎;内镜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76-02
鼻内镜手术开辟了鼻外科的新领域,此技术已逐渐成熟。由于慢性鼻-鼻窦炎病变复杂加之鼻内镜手术技巧以及术后综合治疗等因素的影响,除重视医疗技术外,加强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科一年来实施鼻内镜术389例,共672侧,由于加强了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89例,其中男221例,女16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半年~35年;全麻326例。治疗结果:治愈356例,好转23例,嗅觉轻度减退10例,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有效率98.7%。
2 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手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恐惧的名词。患者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担心术中疼痛,担心手术的胜败,担心手术治疗效果,而术前因紧张、焦虑,会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导致一系列生理及病理反应,影响手术恢复。因此,护士应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入院时向他们详细介绍病区各有关制度,介绍鼻内镜手术的优点,并说明手术的大概过程、使他们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初步的认识。在操作、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使之从未知到已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做好各项常规检查,按全麻护理常规做好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指导病人练习张口呼吸、床上使用便器,避免术后因不习惯卧床小便而引起排尿困难;对复发性鼻息肉行全蝶筛窦切除者,出血性鼻息肉或内翻性乳突状瘤者必须做好输血准备。
2.1.3了解病史及既往史 注意有无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及出血性疾病。根据全身情况、心理状态,找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进行卫生宣教。如术前注意防止受凉感冒,以免引起手术感染及术中、术后打喷嚏;对老年患者注意照顾饮食、起居,及时监测血压;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
2.1.4 其他术前准备 术前8~10h禁食,防止手术中呕吐引起窒息的危险。术前1天备皮、剪鼻毛、洗头,秤体重,测生命体征。协助进行视力、视野、眼球运动、瞳孔、眼底等检查。
2.1.5 防止鼻腔鼻窦的反复感染 为预防感染,术前除使用抗生素外,应做好院内防感染管理,术前进行室內空气消毒,并行复方硼酸钠液漱口3次/d。
2.2 术后护理
2.2.1 调整体位 全麻手术后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禁食6h,防呕吐引起窒息;全麻清醒6h后给予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引流及减轻鼻痛和额部胀痛。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将病人安置于监护病房,随时用吸引器吸出口咽、鼻咽部的分泌物。
2.2.3 病情观察 异常症状的早期发现,是抢救病人的主要时机,故全麻术后的病人要有专人看护,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鼻腔渗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2.2.4 对鼻腔填塞物的护理 由于术后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24~48h内病人不要自行取出,同时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并观察病人头痛情况,必要时使用止痛剂。48h后可取下鼻腔填塞物,鼻腔冲洗,常规冲洗液为生理盐水。
2.2.5 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大多数患者都有一过性面部肿胀,局部疼痛,发热等症状,因此必须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给予镇痛解热药,两颊部冷敷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肿胀。
2.2.6 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及口腔护理 每天用餐后用1∶4朵贝氏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2.7 鼻腔填塞期间的饮食 填塞鼻腔期间给半流质饮食,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给普食。必要时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鼻窦解剖部位毗邻关系复杂,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48小时内),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眶周淤血、眶内血肿、视神经损伤、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等。(1)注意观察病人口腔分泌物,如发现口腔分泌物中有新鲜血液或鼻腔有鲜红色血液渗出,或有频繁的吞咽动作,则提示有出血的可能,因此,应及时检查鼻咽部,对出血者予冰敷额部,并报告医生处理,(2)注意观察眶周有无淤血肿胀、结膜有无充血、眼球有无突出、视力有无变化等。如果眶周血肿或视神经损伤,应立即报告医生。如果球结膜充血并伴有眼球运动障碍、视力障碍,则提示有眶内受累的可能,应立即做对症处理,即抽出鼻腔填塞纱条,应用消肿药物等,必要时行眶减压术。(3)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在38.5℃以上并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则提示有颅内感染,应立即报告医生。(4)术后鼻腔如有流清水样不粘稠性液体,低头时加重,提示有脑脊液鼻漏的可能,因此,应收集分泌物做糖定量检查,如分泌物中的糖含量>0.3mg/L即可确定为脑脊液。发现脑脊液漏时,患者取半坐卧位,绝对卧床休息,予低盐饮食,嘱患者禁止擤鼻和避免剧烈咳嗽及鼻腔滴药,以预防颅内压增高及颅内逆行感染,必要时做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本组未见该并发症发生。
2.4出院指导
2.4.1 随访 1个月内1次/周,以后酌情每2~3周1次,直至术腔粘膜上皮化为止。
内镜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内镜,胆总管结石,护理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胆胰疾病的一项微创介入治疗新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和疗效确切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我院2002年以来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32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320例,男185例,女135例,年龄25~93岁。均经B超、CT检查证实为胆总管结石,其中原发性结石273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47例,合并胆源性胰腺炎24例。
1.2 结果
320例患者有303例成功实施EST取石术;10例患者因结石较大,碎石网篮不易套入或胆总管多发结石,一次不能取出的高龄患者,行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7例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继发性胰腺炎8例,消化道出血2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好转,无1例穿孔.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对EST缺乏了解,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术前要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对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EST的目的、方法、优越性及介绍成功病例。并嘱患者术中如何配合医师、术后注意事项等,解除患者恐惧感,从多方面缓解紧张情绪。
2.1.2 术前评估
术前充分评估病情,包括心肺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尿淀粉酶、肝功能影像检查了解结石大小;做好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过敏试验。术前禁食6~8h.
2.1.3 器械准备
准备电子十二指肠镜、造影导管及导丝、乳头切开刀、取石网篮、碎网篮、气囊导管、鼻胆管、胆道塑料支架。保证所备器械功能良好,严格消毒、灭菌、冲洗。
2.1.4 术前用药
术前15min遵医嘱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盐酸哌替啶50mg、山茛菪碱10mg,以镇静、止痛减少肠蠕动,松弛乳头括约肌,提高插管成功率。
2.2 术中配合
嘱患者放松,取偏左侧俯卧位,置入内镜达十二指肠乳头。选择合适的造影导管或乳头切开刀,排尽导管内空气,注意对比剂的剂量和推注压力,尽可能选择性胆管造影。切开时,要注意手中切开刀钢丝松紧度,慢慢增加力度。取石时,要掌握网篮打开的时机。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时,应选择直径长短合适的支架,与操作医师密切配合,将支架置入合理位置。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卧床休息,禁食24h,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大便颜色及腹部体征,按医嘱术后3、24h查血、尿淀粉酶。无腹痛、恶心、呕吐后,可进食无脂、流质饮食并逐渐改为无脂半流饮食,1周后可进膳食。鼻胆管引流者应妥善固定管道,避免脱落,观察引流液无残余结石,再放置24h后方可拔管。
2.3.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2. 1 急性胰腺炎
主要由于反复多次插管,向胰管内高压注射造影剂,造成胰液流体静压损伤。电灼伤造成胰管开口充血、水肿,胰液流出受阻所致[1]。本组8例术后出现胰腺炎。给予禁食、抑制胰酶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应用抗菌素等综合治疗,病情稳定。故术中应严格掌握对比剂的剂量、推注压力及切开时的电流强度。
2.3.2. 2 出血
EST术后出血多为乳头切开处的迟发性出血,表现为呕吐、黑便[2]。本组2例出血,均为术后第1天出现黑便,予禁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补液止血支持治疗,出血停止。密切观察面色、生命体征、大便颜色,监测大便隐血情况。如果大量出血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建立监护系统,为进一步抢救治疗创造条件。
2.3.2. 3 穿孔
穿孔是EST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因憩室旁乳头切开过大、切开方向错误、失控切开等造成穿孔,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及隔下游离气体,及时通知医师。本组无1例穿孔发生。
2.3.2. 4 胆管炎
术后应严密观察有无腹痛、寒战、发热、黄疸。预防性应用抗菌素,保持鼻腔引流管通畅。本组无1例发生胆管炎。
3 小结
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显著,对机体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默契配合以及术后病情密切观察和积极护理能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啸.十二指肠镜术[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 36.
【微创内镜手术】推荐阅读: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08-25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07-09
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07-07
微创显微手术06-04
微创手术09-17
鼻内镜围手术期05-31
鼻内镜手术护理配合09-05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09-26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11-04
鼻内镜手术护理配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