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显微手术(共7篇)
微创显微手术 篇1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 预后较差, 约占到颅内肿瘤的50%~60%。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在手术切除大部分的瘤体后, 使用放化疗手段杀灭残留的瘤细胞或抑制增生[1]。治疗后较低级别的胶质瘤存活时间约为3~5年, 而高级别的脑胶质瘤患者存活时间仅为1~2年, 但相同级别和相同病理类型的患者在治疗后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主要与胶质瘤内在生物学特性有关[2]。对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点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 立体定位靶向治疗脑肿瘤已经开始在临床应用, 并逐渐得到推广[3], 本研究针对立体定位靶向微创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本月住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50.3±9.6岁, 病程4周~2年, 平均病程20.6周。所有患者均经CT、超声等全面建成并确诊为脑胶质瘤, 其中脑部左侧肿瘤36例, 脑部右侧肿瘤14例, 直径2.4~8.8cm, 平均5.5±2.1cm, 病理分级为1~2级32例, 3~4级18例。患者入选时排除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疾病和血液疾病等。
1.2 手术方法
本组25例患者均采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CT-脑立体定向仪为ASA~602S CT~脑立体定向仪 (深圳安科公司) , 术前行颅脑扫描, 部分患者增强扫描, 计算手术靶点三维坐标 (X、Y、Z) 。术前讨论确定手术程序和方案。患者入室后行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 安装提前计算好的坐标安装导向系统和定向仪, 以导向针为辅助在计算好的开颅点和轨迹进行环形开颅。在显微镜下采用十字方式剪开硬膜, 切除病灶后止血缝合。术后患者随访1年, 观察复发率、存活率等。
1.3 疗效判断[4]
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1) 显效, 病灶消失; (2) 有效, 肿瘤缩小大于50%; (3) 无效, 肿瘤缩小小于50%。对患者进行ADL和CCS量表进行评分, ADL量表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强, CCS得分越高说明神经损伤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切除结果、病理检查及疗效
本组50例患者全切除肿瘤26例 (52%) , 次全切除16例 (32%) , 部分切除8例 (16%)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星行细胞瘤36例 (72%) , 少突胶质细胞8例 (16%) , 多形性胶质细胞瘤6例 (12%) 。经立体定位靶向微创治疗显效18例 (36%) , 有效30例 (60%) , 无效2例 (4%) , 总有效率96%。
2.2 术后随访结果
病理分级1~2级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能够正常工作生活的概率显著高于病理分级3~4级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见表1。
2.3 ADL评分级CCS评分
不同病理分型患者ADL评分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前不同病理学分型患者CSS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胶质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且患者年龄偏年轻, 好发于左侧优势半区[5,6], 这与本研究中脑部左侧肿瘤36例, 脑部右侧肿瘤14例相符。而术后肿瘤的残留量会直接影响到术后进一步治疗和复发, 因此对于胶质瘤的切除和对周围功能区的保护十分重要, 这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
脑肿瘤的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治疗是一种将计算机扫描影响技术与立体定向技术进行结合的新型治疗技术, 它使得颅内病变部位影像表现得更加清晰和精确, 能够更为真实和直观的显示出脑组织结构和病灶之间的关系, 能够帮助术者更加合理和科学地选择开颅点,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手术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死亡率, 提高了预后和临床疗效[7,8]。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技术具有诊断和治疗两个特点, 定向活检可以避免开颅就能够对脑深部病变和功能区的病变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9]。相关研究[10,11]表明, 开放式立体定向手术适用于脑皮层下小病灶的切除, 能够精确手术路径, 减少周围组织损伤。但对于重要功能区和深部病灶而言,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同时还能够保护脑神经。本研究中50例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76%。
脑组织拥有丰富的血管组织, 且立体定向手术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此为保证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术前需检查肝肾功能、凝血试剂等, 将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和凝血障碍视为手术禁忌症;按照定向仪时需尽量保持左右平衡且与CT机设定的基准线平行以保障定位靶点准确;术中行CT扫描或增强扫描需按照术前相关影响检查来决定, 不同切除目的选择不同靶点;内分流术应使颅骨钻点、囊腔目标点和脑室目标点在同一直线上;术前根据病灶大小选择环钻直径, 选择时环钻直径需略大于病灶最大横径;入颅时尽量避开重要血管和重要功能区;术中勿使脑脊液流失过多, 否则会导致脑组织移位。
目前临床上对于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病灶, 但常规的开颅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且不容易彻底清除病灶, 导致术后复发率较高, 因此临床上尝试寻找新的替代方法[12]。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治疗能够清晰的显示胶质瘤具体情况, 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最大限度降低对脑部的损伤, 也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中50例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4 结束语
脑胶质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具有十分深远的临床意义,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取代传统开颅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 (以下简称该院) 住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行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显微手术, 记录和分析患者存活率、复发率、死亡率, 并观察和随访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病理分型12级患者1年生存率为87.5%, 34级患者1年生存率为55.56%, 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患者术后CCS评分显著降低。结论: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显微手术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存活率较高, 复发率较低, 能够改善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脑胶质瘤,立体定向,微创手术
参考文献
[1]隗世波.显微手术治疗44例脑肿瘤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3) :82-83.
[2]方应洪, 周雄鄂, 韩金安, 等.立体定向显微手术等体积切除慕上脑胶质瘤[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8 (1) :47-48.
[3]龙新泉.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1) :89-90.
[4]郭效东, 王本瀚, 张长远, 等.立体定向联合术中皮层电极、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6) :552-555.
[5]Kawanabe Y, Sawada M, Yukawa H, et al.Radiation-induced spinal cord anaplastic astrocytoma subsequent toradiotherapy for testicular seminoma-case report[J].Neurologiamedic ochirurgica, 2012, 52 (9) :675-678.
[6]Tugcu B, Postalci LS, Gunaldi O, et al.Efficacy of clinical prognostic factors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J].Turk Neurosurg, 2010, 20 (3) :117-125.
[7]Schulz C, Woerner U, Luelsdorf P.Image guided neurosurgery for secondary operative removal of projectiles after missile injury of the brain[J].Surg Neurol, 2008, 69 (4) :364-368.
[8]Yavas C, Zorlu F, Ozyigit G, et al.P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low-grade glioma A asingle-center experience[J].Support Care Cancer, 2012, 20 (8) :1859-1568.
[9]Olson R, Iverson G, Carolan H, et al.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the prognostic utility of the Mini mini 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and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J].Support Care Cancer, 2012, 19 (11) :1849-1855.
[10]Yavas C, Zorlu F, Ozyigit G, et al.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high-grade glioma patients: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tudy[J].Support Care Cancer, 2012, 20 (10) :2315-2325.
[11]Recinos P, Raza S, Jallo G, et al.Use of a minimally invasive tubular retraction system for deep seated tumors in pediatric patients 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 Pediatr, 2011, 7 (5) :516-521.
[12]Modesto P, Oliveira K, L′Abbate G, et al.Outcome of fully awake craniotomy for lesions near the eloquent cortex:analysis of a prospect ive surgical series of 79 supratentorial primary brain tumors with long follow-up[J].Acta Neurochirurgica, 2009, 151 (10) :1215-1230.
微创显微手术 篇2
关键词:Chiari I畸形,脊髓空洞症,显微外科手术
Chiari I畸形即小脑扁桃体、小脑下部向下移位进入椎管内, 但延髓、第四脑室位置正常, 此型多并发脊髓空洞, 以成人多见。对于症状明显的Chiari 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措施, 我科于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对26例Chiari I畸形患者行显微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6例, 男17例, 女9例, 年龄25~63岁, 平均44岁, 病史5个月~3年,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头痛, 颈项部疼痛及活动受限6例;肢体运动障碍, 偏瘫, 感觉分离15例;走路不稳, 共济失调5例;合并脑积水3例。
1.2 影像学资料检查:
26例患者均行颅颈交界部MRI检查, 小脑扁桃体低于枕大孔边缘, 下疝深度5~14 mm, 平均9.5 mm, 小脑扁桃体下疝至枕骨大孔和C1水平17例, 至C2水平9例, 空洞位于颈段11例, 颈胸段4例, 枕大池均有缩小或消失。
1.3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侧俯卧位颈前屈曲, 取枕外隆突下3 cm至C3棘突间长约5 cm枕下正中切口切开枕部皮肤, 沿正中线向两侧分离肌肉显露枕骨鳞、枕骨大孔后缘、寰椎后弓。椎板咬骨钳伸入寰枕间隙内自下向上逐步咬除枕骨大孔后缘及枕骨鳞, 制成一呈拱门状2 cm×2.5 cm大小的骨窗, 枕骨大孔后缘骨质咬除宽约2.5 cm。颈椎后弓须切除的节段视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而定, 我们的做法是下疝至枕骨大孔和C1水平的不须咬除寰椎后弓, 下疝至C2水平的则咬除寰椎后弓宽约2 cm。显微镜下锐性去除增厚的寰枕筋膜, “Y”形剪开硬膜并悬吊于骨窗边缘。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蛛网膜与硬脑膜、扁桃体之间的粘连, 分离小脑扁桃体与延、颈髓蛛网膜粘连, 松解小脑扁桃体对延、颈髓的挤压, 同时应注意解除扁桃体外侧对神经根的压迫。沿中线分开两侧扁桃体, 于扁桃体近中线处无血管区切开软脑膜0.5 cm, 在软脑膜下切除下疝的扁桃体下缘及腹侧至枕大孔水平以上5~10 mm, 严密止血后将软脑膜切口电凝封闭。探查第四脑室正中孔、中央管开口, 尽量松解粘连, 疏通见有脑脊液流出。于硬脑膜下垫覆一3 cm×4 cm大小的胶原蛋白海绵 (无锡贝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 再于硬膜外贴附一免缝合人工硬脑膜 (北京天新福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提供) 修补硬膜成形枕大池重建。硬膜外置一根引流管, 严密分层缝合项部韧带及肌肉、皮下组织、皮肤。引流管术后3 d拔除。脊髓空洞不做特殊处理。脑积水视术后CT随访变化或可再行分流。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随访1~3年。按Tator评分, 本组手术治疗有效率为100%, 其中优24例, 良2例, 13例复诊随访MRI示脊髓空洞较术前明显缩小或消失, 2例无明显改变, 2例脑积水患者扩大的脑室缩小, 脑脊液循环通畅, 1例无明显改变, 1年后行分流手术治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目前, 后颅窝减压术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重要手术方法。刘勇[1]等研究认为枕骨去除过大, 小脑失去骨性支撑, 因而向后下移位, 小脑的下垂造成对脑干的牵拉, 使患者出现新的症状。我们采用小骨窗颅后窝减压, 结合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决定颈椎后弓须切除的节段, 而无须一味的均咬除C1、C2后弓, 减少了创伤, 也可防止术后枕颈不稳, 寰枢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咬开枕骨大孔后缘或寰椎后弓往往可看到硬膜枕大孔及寰椎椎板处受压的痕迹, 预示局部神经组织受压[2]。从而提示我们最主要的造成颅后窝容积减小, 颅颈交界压力分离的嵌压点, 因此此部骨质嵌压的解除是关键, 能有效地达到解除颅颈交界处的压力分离。
梁君[3]等提出Chiari I畸形 (或同时合并脊髓空洞症) 的手术目的一是扩大颅后窝容积, 解除小脑扁桃体对延髓、高位颈髓, 神经根的压迫, 二是重建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循环。解决颅颈交界区的脑脊液循环障碍, 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 恢复脑脊液正常的循环状态则成为重中之重。本组病例术前MRI检查均提示有枕大孔缩小或消失, 术中也发现小脑扁桃体对延、颈髓的压迫和彼此间的粘连, 因此强调在显微镜下“Y”形剪开硬膜, 特别是枕大孔区及寰椎椎板处有受压痕迹的硬膜, 仔细分离小脑扁桃体与硬膜, 延髓的蛛网膜粘连, 探查疏通第四脑室及正中孔, 中央管开口, 仔细分离延髓两侧的蛛网膜粘连, 解除扁桃体外侧对神经根的压迫, 有利于脑脊液循环, 避免对脑干和颈髓的损伤。于软脑膜下切除小脑扁桃体下缘及腹侧, 切至枕骨大孔以上5~10 mm, 脱离枕骨大孔缘的嵌压带, 更好地解除小脑扁桃体对延髓的压迫, 尽量保持软脑膜完整以减少术后粘连。
枕大池的扩大在解除压迫, 确保脑脊液循环通畅, 减轻Chiari畸形合并的脑积水与脊髓空洞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硬膜成形比单纯骨性减压更加有效的确保达到这一目的[4]。小脑扁桃体切除及枕大池重建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较为合理, 临床效果较确切的手术方法[5]。我们在实践操作中的经验是在硬膜下垫覆一3 cm×4 cm大小的胶原蛋白海绵, 再于硬膜外覆一大小合适的免缝合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膜成形, 可起到诱导自体硬膜生长, 防止硬膜下小脑扁桃体, 延髓蛛网膜粘连, 防止脑脊液外漏, 创口血液渗入蛛网膜下腔, 简化手术的作用。本组26例患者术后复查随访MRI均可见枕大池解剖成形。
综上所述, 显微外科微创手术治疗是治疗Chiari 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较合理, 临床效果较确切的手术方法, 具有创伤小, 并发症少等优点, 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勇, 潘昕, 倪鸣山, 等.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l临床分类和手术方式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6) :446-447.
[2]杨树源.实用神经外科手术技巧[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603.
[3]梁均, 王强, 潘晰, 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手术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8 (4) :181-182.
[4]江锋, 邹武.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手术治疗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29) :517.
脑干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7~43岁,平均24岁。术前病程3~24个月,平均7.6个月。
1.2 临床表现
声音嘶哑、呛咳、呕吐等后组颅神经损害症状12例,颜面麻木4例,听力下降3 例,面瘫1例,眼球外展受限2 例,眩晕3例,复视2例;偏瘫5例,偏身感觉障碍3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17例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提示:见有脑干增粗,肿物可压迫第四脑室,内有低密度或等密度影,3例星形细胞瘤含有囊性变。MRI检查提示中脑、桥脑或延脑或两个以上部位增粗,内有长T1,长T2信号不均影像,4例桥脑延脑部肿块凸向第四脑室。
1.4 手术入路及方法
仔细阅读患者头颅MRI,根据肿瘤所在脑干位置,从最近脑干表面点及缺乏血管区进入脑干。采取枕下中线入路切除延髓及脑桥背侧肿瘤,对中脑及脑桥侧方肿瘤取枕下天幕间入路,本组病例均取得良好暴露。以尽量切除病变,又少损伤或不损伤脑干为目的。有足够空间的应紧贴病变表面仔细分离,没有足够空间的可先由瘤内吸除肿瘤,逐渐向外至“正常组织”,或待到有足够空间后,再紧贴病变表面仔细分离切除病变。注意贴附在肿瘤表面不供应肿瘤却供应腑干的动脉,要仔细分离出来并保护。手术中绝对不能牵拉脑干。并于术中置入化疗药物,术后辅以放疗。
2 结果
17例患者显微镜下全切除11例,中脑腹外侧、局限性星形细胞瘤7例,延髓背侧赢管母细胞瘤4例。次全切除4例,均为星形胶质细胞瘤。部分切除2例,为胶质瘤Ⅱ~Ⅲ级。术后患者颅神经症状明显改善13例,变化不明显2例,加重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术后1 d脑干水肿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存活的16例患者中14例获随访,时间为3个月~30个月,6例可从事轻微体力活动,7例生活基本自理,复查未见肿瘤复发。
3 讨论
脑干内布满神经核团与传导束,其结构与功能十分复杂、重要。脑干肿瘤对神经外科医师是一个难度极大的挑战。本病大多缓慢起病,但也有急性、亚急性起病者。多为单侧局灶性改变,但发展过程中也可出现两侧症状。病程中大多进行性进展,但有些病例经过治疗也可暂时缓解,而最终均恶化。因此本病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后期又复杂多样,极易误诊。尤其误诊为脑干脑炎最为多见[4]。脑干附近的结构的变形是脑干肿瘤的重要诊断依据,可表现为脑池的变形或堵塞,第四脑室前或侧方变平或向第四脑窜内突入,第四脑室向后方移位等。MRI检查是诊断脑干肿瘤的最佳检查方法,MRI检查不受颅骨伪影影响,可清楚显示脑干肿瘤,典型的脑干胶质细胞瘤可表现为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可显示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数病灶有明显强化。
对于脑干肿瘤手术的适应证,以下情况患者比较适合选择手术治疗[5],即外生长型肿瘤,突向第四脑室、一侧桥小脑角、枕大池或小脑半球内;非外生型局限性肿瘤,病灶位于脑干浅表部位,比较局限;内生型肿瘤,肿瘤内存在囊性变或出血坏死灶;颈延髓型肿瘤,在某一部位病灶较清楚[6]。尽管脑干内遍布重要神经核和传导束,但在脑干内生长的囊性和局灶性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这些脑干内原有结构早已被推开,因此只要严格在肿瘤所在部位操作且方法得当,就不至于加重脑干损害。所以避免和加重损伤的重点集中在脑干切口的选择上[7]。关于手术入路总体上而言应从肿瘤最接近脑干表面的部位切入。本组资料中我们采取枕下中线入路切除延髓及脑桥背侧肿瘤,对中脑及脑桥侧方肿瘤取枕下天幕间入路,病例均取得良好暴露。
脑干肿瘤术中操作是手术成败的关键[8]。脑干肿瘤手术危险性大,尤其是靠近延髓门部的操作时,很容易造成呼吸暂停,建议采取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并密切观察的方法,一旦发现呼吸减慢或暂停,应立即停止操作,待呼吸正常后再改变操作方式切取肿瘤。
总之,掌握脑干肿瘤手术适应证和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精准的术中操作,积极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提高脑干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王少兵,孙荣君.显微手术治疗脑干肿瘤26例.实用医学杂志,2010,26(4):633-634.
[2]EPSTEIN FJ,MCCLEARY EL.Intrinsic brain stem tumors of childhood:surgicalin dications.J Neurosurg,1986,64:11.
[3]何正文,曹美鸿,刘运生,等.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占位病变的初步经验.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9):2966-2968.
[4]屈传强,郭洪志,齐新.脑干肿瘤与脑干脑炎的鉴别诊断.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46-47.
[5]王政刚,张旭东,张卫宁,等.脑干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1例报告).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7):322-323.
[6]姚兴军,洪新雨,何伟铭,等.脑干肿瘤50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5(6):551-552.
[7]徐培坤,李汉杰.脑干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3):196-198.
侧脑室肿瘤显微手术切除临床探析 篇4
关键词:侧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手术切除
侧脑室肿瘤是患者的大脑侧室出现肿瘤,这一部位的肿瘤多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当患者出现相关临床表现时,往往肿瘤已经生长得较大,这给切除手术带来了一定困难。该研究从手术入路入手对采用显微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手术进行了探究,以2011年3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30例接受侧脑室肿瘤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侧脑室肿瘤切除手术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25~52岁,平均为(36.5±9.5)岁,病程为2个月~2年,平均为(12.5±2.5)个月。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典型颅内压升高的症状,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底视乳头水肿和非典型颅内压升高症状,有6例出现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有3例患者除表现出阳性特征之外无特殊临床症状。对30例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显示,侧脑室三角区出现肿瘤的有15例,侧脑室额角出现肿瘤的有10例,侧脑室体部出现肿瘤的有5例;肿瘤大小:肿瘤直径>5 cm的有9例,<5 cm的有21例。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切除手术。在手术前根据相关影像检查和临床表现判断患者肿瘤的具体部位、大小和其生长方式、脑积水、供血等状况,然后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实施切除手术。
手术入路有多种,其中经纵裂胼胝体的前部入路的手术方式要求将矢状窦的边缘暴露出来,然后跨过矢状窦,在对侧的1 cm处取弧形将硬膜剪开,并将硬膜外翻到矢状窦一侧进行固定,此时胼胝体就会被暴露出来,然后将胼胝体池打开将脑脊液放出。待脑脊液放出后,沿矢状线方向将胼胝体的前端切开2~2.5 cm,即可进入侧脑室,找到肿瘤进行游离切除。在进行切除时,若发现肿瘤较小,则可从肿瘤周围的蛛网膜下层进行肿瘤的分离,直至将肿瘤的基底暴露出来,但要注意在进行分离时分离工具的电凝功率一定要小,牵开肿瘤的力量也不要太大,以免对深静脉系统和丘纹静脉造成损伤。若发现肿瘤较大,则可先将瘤体切开,待瘤体内的液体流出使肿瘤变小后,再进行肿瘤的分离切除。
选择经皮质入路的手术方式时,术前要先将肿瘤位置的具体皮层确定出来,然后在术中根据提前规划出的皮质路线进入皮质中,在将皮质切开前,应先用脑针确定具体方向,然后沿脑针确定的方向切开皮质进入患者的侧脑室,找到肿瘤进行分离切除。
在将肿瘤切除后应对术野区域进行彻底的止血,在止血时尽量不要使用明胶海绵和止血纱,以免发生黏连。用手术冲洗液对侧脑室进行反复冲洗,然后在脑室放置引流管,并用生理盐水将侧脑室填满。接着对硬膜进行缝合,将骨瓣进行回纳,最后将患者头皮切口进行缝合。
2 结果
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实施了全切肿瘤的手术,有7例患者实施了大部切除手术,有2例患者实施部分切除手术,其中有16例患者采用经纵裂胼胝体入路的手术方式,有8例患者采用经皮质入路的手术方式,有6例患者采用颞中回入路的手术方式。30例患者在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高钠血症,经治疗后症状改善;有1例患者出现缄默症,经治疗后基本恢复,其他28例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预后良好;30例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失语、肢体瘫痪、偏盲等症状,在对患者进行随访的2年中,有2例患者复发高级别胶质瘤,均放弃治疗,其余患者生活质量均良好。
3 讨论
侧脑室肿瘤患者多表现出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如呕吐、头痛等,这主要是由于肿瘤的生长阻碍了大脑中脑脊液的正常循环而使得颅内压升高,在肿瘤后期,肿瘤逐渐长大对侧脑室邻近组织造成压迫而使得患者出现视力障碍、认知缺陷、行走困难等症状,因此侧脑室肿瘤一经发现往往肿瘤已经发展到后期阶段。另外,侧脑室肿瘤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还与其肿瘤的位置有关,在该研究中,侧脑室三角区出现肿瘤的有15例,侧脑室额角出现肿瘤的有10例,侧脑室体部出现肿瘤的有5例,这些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具体推断侧室肿瘤的大体位置和大小。
一般侧脑室肿瘤多是良性肿瘤,因此可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将肿瘤切除,以恢复患者健康。利用显微镜进入患者侧脑室将肿瘤切除,能够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同时进入侧脑室的入路选择也是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侧脑室切除手术的入路选择原则主要是要根据患者肿瘤的部位、主治医师经验和手术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在该手术中主要采用的手术入路有:经由纵裂胼胝体前部进入侧脑室的入路、经由皮质进入侧脑室的入路以及经由颞中回进入侧脑室的入路。对于肿瘤生长在侧脑侧体部和额角的患者,或肿瘤基底位于侧脑室体部或额角的患者,应选择经由纵裂胼胝体前部进入侧脑室的入路,由此入路进入侧脑室不会对患者的皮质造成伤害,也不需要对大脑半球进行太大牵拉,顺应了人体解剖结构,在显微镜的辅助下能够将肿瘤完全暴露出来进行切除,在该研究中有16例患者采用了此入路进行手术,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对于肿瘤位置不位于侧脑室体部或额角的患者则应根据其具体位置实施不同入路,在该研究中有8例患者采用皮质入路的手术方式进行切除手术,皮质入路能够正对肿瘤表面,对患者大脑组织的破坏比较小,且对胼胝体无影响,但此类入路不宜分离肿瘤下方的血管,因此在实施时要借助导航系统进行精确的定位,确定肿瘤的具体位置,选择最短的路径进入患者侧脑室,以减少对皮质和脑组织的伤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6例患者采用颞中回入路的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此入路是从颞中回的后部经由脑沟进入患者颞角的部位,这样能够避开视放射,减少对患者的视力影响,同时能够将脉络膜进行暴露,控制出血,但可能会对患者的语言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在采用颞中回手术入路的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缄默症,在对其进行治疗后,患者的语言功能才逐渐恢复。
综上,侧脑室肿瘤的显微切除手术应根据患者肿瘤的具体位置、性质、脑积水情况以及血液供应等来综合决定具体的手术入路,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策刚,陶进,许安定,等.经额胼胝体-透明膈入路显微切除第三脑室及侧脑室肿瘤[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8):836-838.
[2]孙邦勇,杨堃,蔡雄,等.侧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显微手术治疗[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256-2257.
[3]赵峻波,姬馨彤,薛俊峰,等.侧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31-33.
[4]刘俊,周政,何家全,等.影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疗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25(20):1801-1803.
[5]林敏华,刘虹,赵洪祥.脑室镜辅助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侧脑室肿瘤12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8,26(2):126.
[6]郄福忠,王晓民,马光涛,等.3D-CTA辅助下侧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17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791.
[7]张国良,杨卫忠.神经导航及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44(6):416-416,425.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的临床分析 篇5
1 TEM手术适应证
TEM是专门用于不适合传统的经肛门局部切除及经内镜切除的直肠中上段病变的局部切除, 目前TEM的手术适应证[2,3,4,5]包括直肠良性腺瘤, 以及经直肠腔内超声或内镜超声检查除外有浸润的早期直肠类癌、直肠间质瘤和诊断不明的直肠黏膜下结节等;对于直肠癌, 目前认为直肠原位癌 (Tis期) 和T1期直肠癌中组织分化良好、无血管和淋巴浸润、无盆腔淋巴结转移者是TEM适应证。对于T2期直肠癌, 因术后有较高的肿瘤局部复发率, 故需谨慎选择
尚有报道选择性地应用TEM治疗诸如肛门直肠瘘 (括约肌上或括约肌外型) , 直肠尿道瘘, 和直肠阴道瘘等瘘管性疾病[6];应用TEM治疗直肠吻合口狭窄 (狭窄成形术) 或纠正治疗直肠脱垂 (将直肠后壁固定到骶前组织上) 等[7,8]。
2 TEM手术方法
2.1 TEM手术设备与器械
(1) 直径40 mm, 长12 cm或20 cm的两种直肠镜 (Richard Wolf公司, 德国) ; (2) 将直肠镜固定于手术台的支持臂; (3) 通常采用的光源系统、CCD摄像头、显示系统; (4) 25°斜视硬质镜; (5) 钳子类、电剪刀、注射针、电针刀、吸引管、超声刀等。
2.2 TEM手术方法
手术前一天常规进行肠道清洁准备, 术前选择性预防应用抗生素。
2.3 麻醉与体位
通常采用全身麻醉, 并留置导尿管。术前确定病灶在直肠腔内的位置, 根据病灶在直肠内的位置决定术中体位, 原则上将病灶放置在术野的正下方6点钟位置, 如病灶位于直肠后壁则采取膀胱截石位, 病灶位于直肠前壁则采取俯卧位, 病灶位于左侧或右侧壁则分别采取左侧或右侧卧位。
2.4 操作方法
轻缓扩肛两指宽后, 将已润滑的直肠镜缓慢插入直肠, 找到病灶后将直肠镜固定在手术床上。盖上直肠镜面板, 插入双目镜和电视镜, 接上各种管线并向直肠内注入CO2气体, 将气压控制在12~15 mm Hg。在显示器上仔细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 并确认直肠镜的位置合适后, 将针形电刀等操作器械通过后面板上的操作孔插入直肠。先用电刀在病灶四周电灼出拟切除界线, 如为良性病灶此线可距病灶边缘0.5 cm以外, 如病灶为恶性则须距病灶1.0 cm以外。用电刀在切线的某点加深切口 (通常选择在病灶右下缘) , 切口深度依据病情而定, 如为良性病灶切至黏膜下或深浅肌层, 如为恶性病灶则切至肠壁外脂肪, 即全层切除。切口加深处可作为病灶的起始点, 沿着已设定的切除线, 用电刀或超声刀逐渐将包含病灶在内的整块肠壁完整切除。用针线将留下的直肠创面连续缝合, 边缝合边收紧创口。严密可靠的缝合以防止术后创面裂开和创面出血, 横向行进的缝合方式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术后出现肠腔狭窄。将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用大头钉将其周边固定在小块塑料泡沫上, 浸泡福尔马林溶液后及时送检, 做精确病理分期 (T分期) 。
3 TEM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3.1 并发症处理
据报道, TEM治疗直肠良、恶性疾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31%[9,10], 围术期并发症包括:直肠镜插入导致直肠壁损伤、穿孔 (肠壁穿孔进入腹膜腔) 、出血、直肠阴道瘘、直肠狭窄、切除不彻底与缝合处裂开等。 (1) 直肠镜插入所致直肠壁损伤:直肠镜盲目深插有导致直肠裂伤、穿孔危险。直肠镜插入至直肠膨大部后, 拔除内芯, 安装观察用的密封盖、光源线、充气装置, 一边观察肠腔一边往里插入直肠镜; (2) 穿孔:穿孔进入腹膜腔, 有可能需要中转开腹手术治疗。穿孔的发生率为0%~9%[9,10,11], 然而, 穿孔进入腹膜腔并不总是一定需要中转开腹手术治疗;Ganai等[12]报道TEM手术治疗的144例患者中, 有9例 (6%) 发生穿孔进入腹膜腔, 但所有的患者均经一期缝合缺损而避免了中转开腹手术。切除时, 见到直肠深筋膜与黏膜下层之间的界线后, 如行黏膜切除则于固有肌层表面进行剥离, 如直肠上部出现肠管穿孔, 则病变切除后, 分两层缝合缺损部位。如肠道准备良好一般没有问题, 但术者判断是否需要中转开腹手术也尤为重要; (3) 出血:据报道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在1%~13%之间[13]。直肠创面缝合后裂开或缝合不严密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切除时如涉及直肠固有肌层, 则往往可能导致出血。黏膜下层内注射稀释20万倍的肾上腺素+0.9%氯化钠注射液, 不仅有助于手术切除时止血, 尚有助于正确判断直肠固有肌层与血管, 便于止血。动脉性出血可用左手所持钳子行高频电刀电凝止血; (4) 切除不完全:切除不完全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切除不完全。切除前以电刀标记外科切缘是预防水平方向切除不完全的重要方法。垂直方向切除不完全的原因是术前肿瘤浸润深度诊断有误。如黏膜下注射时病变上抬不良, 则应考虑全层切除或行肠管切除; (5) 直肠阴道瘘:当直肠内病灶位于直肠前壁的直肠阴道相交段, 手术易伤及阴道后壁, 严重者可并发直肠阴道瘘。预防方法是术中严格掌握位于直肠阴道相交段直肠病灶的切除深度, 以切至直肠外脂肪为度; (6) 术后缝合裂开、狭窄:全层缝合后, 如仅浅浅缝合黏膜, 形成死腔或止血不彻底, 导致黏膜下血肿形成, 就可发生术后缝合处裂开, 因此, 在止血操作后, 应充分冲洗, 确切缝合固有肌层。另外, 为防止直肠狭窄, 必须沿肠管横轴方向缝合。
3.2 局部复发
TEM主要用于切除不适合内镜切除的大的直肠腺瘤, 直肠腺瘤行TEM手术后的复发率在0%~16%[9]。直肠腺瘤TEM术后局部复发与年龄、性别、类型、或腺瘤位置及距肛缘距离等无明显相关性, 而与腺瘤切除不完全、切缘断端腺瘤组织残留和阳性切缘明显相关[4], 是预测其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子;另一个预测直肠腺瘤TEM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子是肿瘤的大小, 直肠腺瘤直径≥5 cm者TEM术后阳性切缘率为21%, 而直肠腺瘤直径<5 cm者阳性切缘率为9% (P=0.047) , 直肠腺瘤直径≥5 cm是预测直肠腺瘤TEM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子 (P=0.007) [4]。
TEM在T1期直肠癌 (早期直肠癌) 中的应用仍有争议, 主要是因为TEM不能进行充分的淋巴结清扫。T1期直肠癌行TEM切除术后复发率在0%~26%之间[4,5,6,7,8,9,10,11,12,13,14]。研究表明[14]阳性切缘、肿瘤直径 (肿瘤大小) 和黏膜下浸润深度的T分期是T1期直肠癌行TEM切除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子。通常认为T1期直肠癌病灶直径>4 cm是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子, 因其与增加了阳性切缘有关。T1期直肠癌切除前, 在癌灶周边黏膜容易标记出外科切缘, 是预防水平方向切除不完全的重要方法;而TEM直肠壁全层切除则减少了垂直方向的阳性切缘率。黏膜下 (sm) 浸润是淋巴结转移的最强预测因子之一, 局部复发伴随淋巴血管浸润, T1sm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非常低 (0%~3%) , 但在T1sm2-3期和T2期直肠癌则分别增加到15%~25%。Morino等[14]回顾分析了107例直肠癌TEM切除的结果表明, 平均随访54个月, 48例p T1期直肠癌总体局部复发率为10.4%, 其中26例p T1sm1期直肠癌中无一例局部复发, 而22例p T1sm2-3期直肠癌中5例局部复发 (22.7%, P=0.036) , p T1sm1期直肠癌在60个月时100%无病生存;多因素分析表明, 黏膜下浸润深度>sm1是独立的局部复发预测因子。当T1期直肠癌TEM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检查评估出现诸如肿瘤浸润深度>p T1sm1、肿瘤分级为低分化、淋巴血管浸润或阳性切缘等时, 原则上推荐行补救性根治手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ME) , 以降低局部复发的危险。
视网膜显微手术的护理体会 篇6
1 一般资料
75例接受视网膜显微手术的患者中, 男43例, 女32例, 年龄17~77岁, 平均51.5岁。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例,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2例,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5例, 其它视网膜脱离57例。均采用了显微镜下视网膜复位加玻璃体切割加眼内光凝、冷凝加硅油注入或注气术, 术后3~6个月复查, 18例视力无改变, 6例视力下降, 51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有1例甚至达到了0.8。
2 护理
2.1 手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多由于知识缺乏, 担心预后等情况而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 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病人的情况, 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必要时请手术成功病人进行现身说法, 以鼓励病人, 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2.1.2 术前检查
眼科专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底检查, 眼压的测定, 术眼A/B超检查等;同时配合血液检测、心电图、X线胸片等其它全身辅助检查。
2.1.3 术前健康指导
让病人尽量卧床休息, 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采取相应的体位, 术前原则上使裂孔处于最低位[1];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预防感冒;如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 积极治疗, 控制好血糖、血压。
2.1.4 术前准备
术前用抗生素眼液滴双眼, 冲洗结膜囊、泪道;若病人精神紧张、睡眠差, 术前晚予安定2片 口服;术前1 h予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滴术眼, 每5 min 1次, 滴4~5次, 以达到散瞳的目的, 为手术作准备;相比眼科其它手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间相对长一点, 根据病人的情况, 必要时予止血、止痛、镇定剂, 以减轻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同时减轻疼痛、减少术中出血等, 以便其更好地配合手术。
2.2 手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
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的主要心理特征是渴望知道手术效果, 即视力恢复情况, 其次是害怕疼痛、卧位不适等。因此患者手术回病房后即向其详细交代术后的注意事项, 指导正确的卧位。根据不同的病人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 适当给病人以肯定, 比如说“你术中表现很勇敢, 配合得不错, 手术很成功”等。以鼓励病人, 增强自信心, 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
2.2.2 一般护理
协助生活护理,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控制室内的温湿度。嘱咐病人保护好术眼、安静休息、预防感冒;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禁食烟酒及刺激性食物;为防止便秘, 多食水果及新鲜蔬菜, 必要时予缓泻剂, 避免因排便用力而导致复位的视网膜再次脱离。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 有渗湿及时更换, 出现头痛、眼痛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3 体位护理
对眼内气体或硅油注入者, 术后体位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术后应将裂孔处于最高位, 如黄斑及后极部裂孔取俯卧位, 上方裂孔取坐位或半卧位, 两侧裂孔取侧卧位。向病人详细交代卧位对术后恢复的重要性及具体的方法。对需要俯卧位的患者, 教会病人采取床上俯卧位和床边趴位相交替的方法, 以缓解长期一种体位带来的不适。有的病人虽然身体是俯卧的但头是昂起的, 根本就没有达到俯卧的要求, 对这种情况我们亲自示范告诉病人俯卧位就是要使头面部朝下, 尽量与地面平行。最简便的办法就是用两只手重叠放在床头或床边, 把额头放在双手上;也可以用一个马蹄形的颈枕代替等。同时注意观察局部受压情况, 帮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颈肩部、上肢等, 缓解肌肉酸痛及疲劳[3]。
2.2.4 不良反应的护理
由于这种特殊体位, 病人一开始往往很不适应, 最多的不良反应就是恶心、呕吐。术后恶心、呕吐反应程度与患者的精神状态、耐受程度、病情等因素有关[4]。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是安抚病人, 汇报医生先排除局部及全身的异常情况, 然后给予相应的处理, 对呕吐频繁者遵医嘱适当给予止吐剂, 同时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 如及时清理呕吐物、用清水漱口、饮食清淡等。必要时暂时禁食, 根据医嘱输入一些营养液等。另一个重要的不良反应就是疼痛, 可以是手术切口引起的, 也可以是眼压升高引起的。我们及时评估疼痛的性质及伴随症状, 对切口引起者予去痛片止痛并予精神安慰;对眼压升高所致的疼痛 (多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 , 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降眼压处理, 同时做好眼压的监测。如果是高血压病人, 还要排除由高血压引起的头痛, 及时测量血压, 血压高者遵医嘱给予降压处理等。还有的病人由于长期俯卧位, 造成双眼睑水肿, 甚至皮肤破损, 我们定时给予消毒、清洗、涂抹抗生素眼膏, 同时告知病人水肿是由于体位引起的, 没什么大碍, 只要体位一改变自然就会消肿, 对水肿严重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予热敷。
2.3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是术后患者康复的保证[5]。嘱咐病人要保护好术眼, 避免碰撞, 注意用眼卫生, 勿用手揉按术眼, 用眼不宜过度;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滴眼药水的方法, 防止眼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饮食清淡, 禁食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 如有全身疾病应及时治疗;遵医嘱用药, 按时复查;如出现头痛、眼痛、视力急剧下降应及时就诊;一只眼视网膜脱离, 另一只发生脱离的机会较多, 所以还应注意健侧眼的定期检查。
3 小结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最复杂的病种之一, 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痛苦, 但视网膜显微手术的出现, 又使他们的生活燃起了希望。除了要有医生精湛的手术操作, 还要有护士做好精密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手术前后护理, 才能提高视网膜显微手术的成功率, 保证患者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樊绍华.惰性气体的填充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 (11) :661.
[2]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03-733.
[3]吴素虹, 黄思建, 黄雯.额颊伏台在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0) :37.
[4]李凤鸣, 赵光喜.眼科手术并发症及处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0:175.
微创显微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从2013 年8 月—2014 年7 月收治的88 例儿童共同斜视患者, 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44 例 (58 眼) , 男24 例, 女20 例, 年龄为3~11 岁, 平均年龄为 (6.5±0.3) 岁, 共同性内斜视26 例, 共同性外斜视18例。 观察组44 例 (60 眼) , 男25 例, 女19 例, 年龄为3~11 岁, 平均年龄为 (6.5±0.3) 岁, 共同性内斜视28 例, 共同性外斜视16 例。 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1.2 术前准备
术前需对患者进行眼光, 视力检查, 同视机检查, 映光法检查眼位, 检查眼球运动情况, 三棱镜查看斜视度数, 眼底检查以及眼部裂隙灯检查, 并做好手术相关准备工作。
1.3 方法
均在显微镜下放大6 倍实施手术, 采用显微镜手术器械, 肌肉缝合时采用6-0 号可吸收双针缝线, 球结膜缝合时采用8-0 可吸收缝线。 采用奥布卡因以及利多卡因实施球结膜下浸润麻醉, 儿童则采用全麻。 根据术前检查的眼肌功能、屈光状态以及斜视三棱镜度数, 设计手术量。 术式为直肌后退术以及直肌缩短术。
1.3.1 直肌后退术在穹窿部做出一个球结膜切口, 长度为4 mm, 钩取直肌后, 再实施分离, 剪开肌间膜以及节制韧带, 在肌止端后1 mm处采用6-0 可吸收线实施双扣环式缝扎, 肌肉附着处剪断, 肌肉根据术前设计量, 后徙至预定位置, 巩膜面采用褥式缝合, 缝线做出一个活结, 患者坐起观察并调整到正位后进行结扎, 球结膜复位后, 用8-0 儿科吸收线缝合。
1.3.2 直肌缩短术结膜切口、钩取、分离直肌方法均与直肌后退术相同, 依据术前设计缩短量位置1mm位置肌肉处, 采用6-0 可吸收线实施双扣环式缝扎, 附着点处将肌肉剪断, 肌肉褥式缝合在附着处, 将需缩短肌肉剪除, 缝线做出一个活结, 患者坐起后, 观察并调整到正位后结扎, 球结膜复位采用8-0 可吸收缝线持续性缝合。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 除球结膜切口约为8 mm, 不实施显微镜操作, 其他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滴用氟美童滴眼液, 4 次/d, 可乐必妥滴眼液, 4 次/d, 晚上涂抹泰利必妥眼膏, 术后7 d拆结膜缝线, 14 d后引导患者进行同视机双眼三级功能训练。术后对患者进行3~6 个月随访, 统计两组患者的眼位、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 依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分会斜视及小儿眼科学会1966 年修订斜视疗效评价标准[2], 共同性斜视手术疗效划分为:完全功能治愈:双眼视力水平正常, 任何情况下眼位处于正位或有少量隐斜, 正常视网膜对应, 中心窝融合, 中心窝立体视<60", 无自觉症状;不完全功能治愈:有轻度弱视, 有融合, 小度数眼位偏斜, 正常或异常视网膜对应, 自觉症状, 黄斑或周边部立体视。 临床治愈:无双眼单视功能, 仅有外观改善, 第一眼位±15△内, 上下偏斜范围10△内。
1.5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18.5 软件包分析, 采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眼位矫正效果
眼位:评定标准正位:正位或<±10△;良:±15△;差:>±20△。 术后经2~4 周复查, 观察组术后正位41例, 所占比例为93.2%, 32 例患者有双眼单视功能, 所占比例为72.7%, 25 例患者可建立立体视觉, 所占比例为56.8% 。 对照组患术后正位41 例, 所占比例为93.2% , 具有双眼单视功能患者31 例, 所占比例为70.5%, 可建立立体视觉23 例, 所占比例为52.3%, 比较两组患者的眼位矫正效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P>0.05, χ2 (双侧单视功能) =3.25, P>0.05, χ2 (可建立立体视觉) =2.85, P>0.05]。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44 例患者, 完全功能治愈40 例, 所占比例为90.9%, 不完全功能治愈3 例, 所占比例为6.8%, 临床治愈1 例, 所占比例为2.3%, 对照组44 例患者, 完全功能治愈38 例, 所占比例为86.4%, 不完全功能治愈5例, 所占比例为11.4%, 临床治愈1 例, 所占比例为2.3%, 两组患者的完全功能治愈率 (χ2=2.84, P>0.05) 、不完全功能治愈率 (χ2=3.05, P >0.05) 以及临床治愈率 (χ2=3.85, P>0.05) 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外斜视患者16 例, 2 例过矫 (<15△) , 所占比例为4.5% (2/44) , 1 例欠矫 (<15△) , 所占比例为2.3% (1/44) , 内斜视全部正位。 4 例 (9.1%) 术后早期轻度复视, 3 个月后消失。
对照组外斜视患者18 例, 4 例过矫 (<15△) , 所占比例为9.1% (4/44) , 3 例欠矫 (<15△) , 所占比例为6.8% (3/44) 。 内斜视26 例患者中1 例过矫 (<15△) , 所占比例为2.3% (1/44) 。 术后早期轻度复视患者6 例, 所占比例为13.6%, 3 个月后消失。
表1 为两组患者术中的并发症, 观察组术中出血、角膜上皮损伤剥脱、眼-胃肠反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为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术后观察组结膜肉芽肿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斜视为一种眼外肌疾病, 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 主要分为麻痹性斜视以及共同性斜视两类。 其中共同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眼位偏向颞侧[3]。 斜视疾病不仅会影响面部美观, 还存在眼球运动、双眼视觉等方面问题。 临床主要采用斜视手术治疗, 该手术不仅要达到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还应兼顾美观[4]。 传统肉眼下实施手术, 因器械以及使用缝线,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 包括巩膜穿透、结膜囊肿尧结膜瘢痕等遥临床工作中袁尽量术前仔细检查袁仍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袁而且会影响手术疗效遥该研究中袁比较分析传统手术方法与显微镜手术治疗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疗效袁研究结果表明袁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5.0%尧角膜上皮损伤剥脱1.7%尧眼-胃肠反射发生率1.7%以及术后结膜肉芽肿发生率1.7%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13.8%尧角膜上皮损伤剥脱6.9%尧眼-胃肠反射发生率3.4%以及术后结膜肉芽肿发生率8.6%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遥临床实践表明袁显微镜手术与传统肉眼手术相比袁更加准确精细袁可有效减少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袁减轻术眼术后不良反应遥相较于传统肉眼手术袁该手术方法优势在于院淤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直肌肌鞘膜与肌间膜袁巩膜上放置缝针时袁可对巩膜内缝针的深浅程度准确判定曰于显微镜为直接光源照明袁术中5 倍放大袁术中眼部各组织解剖层可清晰看到袁手术精准到位袁减少对血管尧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5]曰盂显微镜下可准确明确角膜间与肌止端距离袁进行肌肉分离时袁可保持鞘膜与肌腱的完整性袁最大限度避免肌肉广泛分离过程中袁误入脂肪腔中曰榆显微镜下能很轻松将缝线缝扎在靠近肌肉附着处袁避开睫状血管袁不会出现出血情况袁也不需要对此处进行结扎曰虞显微镜下结膜切口进行精细缝合时袁可避免夹带结膜切口下Tenon囊袁防止术后并发结膜肉芽肿[6,7]曰愚传统手术方法结膜切口长为8 mm袁显微手术切口为4 mm袁术后无明显瘢痕遥根据斜视疗效评价标准袁疗效划分为完全功能治愈尧不完全功能治愈以及临床治愈[8]遥经该研究评价发现袁无论是传统肉眼手术袁还是显微镜微创技术袁均可达到理想效果遥该研究中袁观察组术后正位率93.2%袁完全治愈90.9%袁对照组术后正位率93.2%袁完全治愈86.4%袁观察组患者的眼位矫正效果以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袁P跃0.05袁本次研究与卢建香[9]等研究基本相符袁具有临床意义遥
综上所述袁显微镜术与传统肉眼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不仅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袁而且具有促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效果袁但两者相比袁显微镜手术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袁应用效果更为显著遥为了保证手术疗效袁应掌握手术时机袁尽早实施手术袁精确矫正斜视度遥
参考文献
[1]陈果.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 2015, 15 (4) :737-739.
[2]中华眼科学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4) :145.
[3]徐燕, 王晓蕾, 卞薇.共同性斜视全麻儿童术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 (6) :681-682.
[4]张胜利, 凌丽娜.600例儿童共同性内斜屈光状态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14 (4) :534.
[5]钟建胜.儿童与成人共同性斜视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16) :75-76.
[6]黄琼, 张运江, 余新平.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疗效分析[J].江西医药, 2015, 50 (1) :73-74.
[8]Yi JH, Chung SA, Chang YH, et al.Practical aspects and efficacy of intraoperative adjustment in concomitant horizontal strabismus surgery[J].Journal of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 2011, 48 (3) :85-89.
【微创显微手术】推荐阅读:
显微(微创)神经外科08-03
显微手术夹闭06-25
显微手术切除07-05
外科显微手术11-17
急诊显微手术11-20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06-03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09-26
视网膜显微手术护理09-04
微创手术09-17
微创内镜手术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