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性外科手术(精选7篇)
微创性外科手术 篇1
因胆道因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称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占胰腺炎发病人数的40%左右[1]。胆囊内小结石或微小胆石的下移是引起胆源性胰腺炎的最常见原因[2]。因此, 取出结石、解除梗阻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和控制其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可清除胆管结石, 恢复胆流, 减少胆汁胰管反流, 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3]。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微创技术在临床外科上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微创外科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对比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00例。其中男46例, 女54例;年龄27~67岁, 平均 (43.5±2.5) 岁。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都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包括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减压、保持血容量、预防感染等。然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 包括胰腺包膜切开引流、胆总管切开探查、胆囊切除、T管引流等。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采用四孔法操作, 腹腔镜进入腹腔后, 胆囊管增粗者术中均以弯钳从胆囊管汇合处向胆囊方向推压, 防止胆囊管内小结石掉入胆总管内或遗留于胆囊管残端。颈部结石嵌顿者用操作钳将结石挤向胆囊, 便于暴露或解剖胆囊三角区, 电钩分离松解粘连, 放置腹腔引流管。两组术后继续抗感染、补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的腹痛、腹胀等症状缓解时间, 同时出现的并发症、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使用E xc 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两组基本情况资料为一般计数和计量数据, 对应使用χ2检验及成组t检验做两组平衡比较。试验结果资料中的非等级计数资料, 两组比较采用常规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腹痛、腹胀等症状缓解时间采用 (±s) 描述, 行成组t检验, 显著性水平α=0.0 5。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情况资料的检验结果两组一般资料, 仅选取年龄, 性别, 病程时间, 详见表1。
2.2 两组腹痛和腹胀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以及病死情况对比
经过观察, 治疗组的腹痛和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急性呼吸衰竭2例和休克1例死亡, 余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抢救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见表2。
3 讨论
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 发病急, 占急性胰腺炎年发病人数的半数左右,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又称为爆发性胰腺炎[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目前急性胰腺炎患者日益增多, 暴食、酗酒、糖尿病等也是重要的胰腺致病因素。治疗此病如采用常规外科手术弊端明显:切口大、易感染、并发症多且易复发、需多次手术治疗。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开始应用于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 微创手术的优点是可清除胆管内结石, 行乳头括约肌切开, 进行持续减压引流, 减少胆汁胰管逆流从而缓解病情, 同时还可以进行胆管造影, 了解胆管梗阻情况[6]。同时腹腔镜在腹腔适用范围广, 兼具有放大作用, 可对整个腹腔进行全面检查, 对耐受能力较差及病情较重患者也可适用, 充分显示微创的优越性[7]。有学者也证明急性胰腺炎早期腹腔镜微创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其操作相对外科手术较简单, 尤其对于高龄、一般情况差、手术风险大的患者, 微创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8]。不过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认为其可以增加并发症[9]。
一般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会出现腹胀 (由于腹腔内渗出液刺激和腹膜后出血引起) 、黄疸 (约20%的患者会在发病后1~2天出现) 、发热 (多在38~39℃之间) 、手足抽搐 (低血钙导致) 、休克 (由渗出血液、肠腔内积液、呕吐而导致) 、急性呼吸衰竭 (如发绀、出汗等) 、急性肾衰竭 (胰酶会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 产生微循环障碍, 导致肾缺血、缺氧) 、循环功能衰竭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 和胰性脑病等并发症。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腹痛和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大多数病例术后恢复良好,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 治疗组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摘要:目的 对比微创外科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 两组都给予一般对症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 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患者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腹痛和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大多数病例术后恢复良好,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降低死亡率, 且不增加并发症。
关键词:腹腔镜,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并发症,腹痛
参考文献
[1]李兆申.急性胰腺炎内镜治疗的价值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6) :326-328.
[2]程留芳, 蔡逢春.急性胰腺炎的内镜下介入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 24 (12) :713-715.
[3]张启瑜, 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16-918.
[4]钮宏文, 戴坤扬, 李里, 等.胆源性胰腺炎的胆道探查及其意义[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3, 13 (4) :200-201.
[5]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7, 45 (11) :727-729.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草案) [J].胰腺病学, 2009, 4 (2) :35-38.
[7]Cohen S, Bacon BR, Berlin JA, et al.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ate of the Science Conference Statement:ERCP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y[J].Gastrointest Endosc, 2010, 5 (6) :803-809.
[8]陈建光.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腔镜手术治疗[J].吉林医学, 2010, 31 (5) :627-628.
[9]Cuilleret J, Balique JG, Barthelemy C, et al.What place fo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in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Chirurgie, 2008, 123 (2) :131-137.
普外科微创手术的应用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平东医院普外科腹腔镜的胆囊切除
术计算机归档病例576份, 其中男319例, 女257例, 年龄为15~87岁, 平均年龄为52岁。
1.1.2 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平东医院普外科结肠癌以及直肠
癌手术患者的计算机归档病例63份, 其中男44例, 女19例, 年龄为20~89岁, 平均年龄为65岁。
1.1.3 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时间进行评估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平东医院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17例, 开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9例, 按照自行编制的评估表对患者护理时间进行评估, 其中包括直接向患者进行护理的时间以及间接向患者进行护理的时间 (不牵涉特定患者和疾病护理) [2]。
1.2 方法
应用平东医院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 对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平东医院普外科的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住院患者临床病例, 以及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平东医院普外科结肠癌以及直肠癌手术患者临床病例进行查找, 并对其临床病例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2 结果
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平东医院普外科的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由14.01d下降至了6.93d。其中行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患者, 平均住院日从6.91d下降至了2.90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医疗费用从2005年10729.39元下降至了2010年12月7417.45元;在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当中, 腹腔镜组的平均住院日相对于开腹组而言, 下降至了2.9d。高危患者手术的比率有所增加。腹腔镜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同时相对于开腹组患者而言, 腹腔镜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时间大约减少了483min。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 腹腔镜的发展有两个基本因素, 一是腹腔镜医师的临床技术, 二是腹腔镜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3]。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腹腔镜设备的换代创新, 而新的设备的改进, 同时促进了腹腔镜微创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更好的为患者解决了手术时间以及手术费用等各方面的相关问题, 同时也为患者减轻了较多的痛苦。比如可以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超声刀的应用, 在将组织进行切开、凝固的同时, 没有烟雾或者焦痂的出现, 并且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比较小, 相对于传统的电凝刀而言, 对患者带来的损伤较小, 在临床较为复杂腹腔镜手术当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4]。
腹腔镜技术代表了当今临床微创手术的发展方向[5]。本文通过对普外科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得出, 通过临床手术新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临床普外科微创技术对于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临床诊疗成本及临床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实际作用, 效果较为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普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对于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临床诊疗成本及临床医疗费用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平东医院普外科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 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平东医院普外科的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由14.01d下降至了6.93d。其中行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患者, 平均住院日从6.91d下降至了2.90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医疗费用从2005年10729.39元下降至了2010年9月7417.45元;在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当中, 腹腔镜组的平均住院日相对于开腹组而言, 下降至了2.9d。高危患者手术的比率有所增加。腹腔镜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同时相对于开腹组患者而言, 腹腔镜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时间大约减少了483min。结论 通过临床手术新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临床普外科微创技术对于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临床诊疗成本及临床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实际作用, 效果较为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手术,平均住院日,新技术
参考文献
[1]傅卫, 修典荣, 陈仲强, 等.腹腔镜微创手术对普外科平均住院日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院, 2010, 15 (10) :236-237.
[2]吴浩荣.腹腔镜手术在普外科的应用.苏州医学[J].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 2010, 27 (1) :70-72.
[3]王明俊, 祁玉波.腹腔镜手术804例体会.腹腔镜外科杂志[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5) :168-169.
[4]徐大华.腹腔镜在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7 (19) :15-17.
神经外科中微创手术的应用价值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 其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13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关于脑血管的诊断标准;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40例, 作为对照组;行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 作为观察组。上述患者出血量36~70 m L, 平均 (44.5±6.3) m L, 男46例、女44例, 年龄56~88岁, 平均 (66.5±7.1)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根据出血部位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切口, 行大骨瓣切口, 开7 cm×8 cm的骨窗, 找到出血部位后, 将暗红色血液抽吸, 使用电凝止血, 随后反复冲洗血肿腔, 直至澄清, 最后逐层缝合头皮并放置引流管。观察组行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 术前CT定位, 取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定点, 使用电钻或手摇颅锥钻孔, 专用同型号脑膜穿刺针刺破脑膜, 用12F带针芯特制硅胶引流管沿骨孔刺入血肿腔, 5 m L的注射器将液化血肿缓慢的抽吸出, 生理盐水置换至稍清亮, 然后分次通过三通管注入3万~5万U的尿激酶液化血肿, 1~2 h后放开引流, 一般2~4次液化血肿清除基本在80%以上。术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复查CT, 对照组2~3 d拔出引流管, 1周后手术切口拆线。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13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关于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诊断标准[3]。 (1) 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级; (2) 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 (3)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4)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5%,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在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肺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上, 观察组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好发于老年男性, 与血压程度、高血压时间等因素有关。近年来, 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 中年人发生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多, 因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生活。在脑出血之后, 一方面, 形成的血肿压迫、破坏周围脑组织, 使其失去正常功能, 加上脑出血刺激引起出血灶周围血管的痉挛, 导致周围脑组织血供减少, 引起缺血、缺氧, 继而导致脑水肿, 脑水肿是增高颅内压的重要原因, 甚至形成脑疝, 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4,5,6]。另一方面, 在血肿凝结和液化分解的过程中, 会形成凝血酶、血红蛋白分解物、补体、细胞因子、血浆蛋白等中枢系统毒性物质, 其中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游离血红素可引起继发性的神经系统损伤, 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针对出血量超过30 m L的脑出血患者, 是施行手术的适应证, 主要包括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的立体定向血肿液化抽吸术。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充分地清除血肿, 但是该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术后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 尤其是遇到老年患者, 不易被接受。而采取CT引导下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 也能够将血肿清除, 减轻占位效应, 清除神经毒素后也能减少继发性损伤, 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7]。同时, 该手术创伤小, 患者不需全身麻醉也可进行手术, 手术时间短, 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急症手术患者, 尤为适合。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肺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上, 观察组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CT引导下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 效果与传统开颅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 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微创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40例, 作为对照组, 行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 作为观察组,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5%,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肺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上, 观察组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手术,立体定向
参考文献
[1]黄瑞瑜, 吕田明, 刘晓加, 等.脑出血管涌现象的临床病理学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 (7) :637-638.
[2]吕田明.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桥出血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9) :3939-3942.
[3]裴本根, 潘斯俭, 张健, 等.早期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0例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4) :531-532.
[4]张金锋, 陈金寿, 陈建彬, 等.微创理念对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附57例报道) [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4) :401-404.
[5]綦斌, 左程, 邬巍, 等.立体定向微创钻孔引流术辅助尿激酶灌洗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1) :205.
[6]孔文涛, 常小龙, 赵德清, 等.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10 (3) :276-277.
微创外科时代数字化手术室的设计 篇4
关键词:微创外科,手术室设计,数字化
1 引言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和数字影像技术与传统医学的不断融合,使外科手术向微创化发展,同时,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外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微创外科时代。患者医疗信息电子化、高分辨影像数字化、适合远程医疗的高速互联网络、精密的计算机手术导航系统以及手术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对现代手术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1]。
微创外科的显著发展得到外科医生、患者以及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的一致认可,微创治疗技术有效地减少了组织的手术损伤,更有利于机体功能恢复等优点,导致现代医院外科微创技术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如腔镜、内窥镜外科、介入治疗、定向引导外科、远程医学,甚至还包括显微外科和基因治疗等[2,3,4]。为了适应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发展符合新时代的微创手术室,设计全新的数字化微创手术室。
2 数字化微创手术室设计基本原则
手术室作为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治疗的独立空间,一直围绕着如何更安全、更有效地实施手术而发展。传统手术室遵循着以下基本规律:足够的空间以容纳手术人员和各类生命监测支持设备以及优化手术的其他配套设施(如更好的手术灯光、洁净空气等)[4]。同时,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设备,现代数字一体化手术室设计原则上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有:(1)合理空间布置,集中有效管理所有设备;(2)符合手术者作业的人体工效学设计原则;(3)数字信息一体化的设计要求;(4)适应未来先进技术扩展的设计理念。
2.1 合理空间布置,集中有效管理所有设备
微创手术室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各类数字化设备及手术用器械成为其标准配置,因为如此多的室内装备放进一间手术室内,如设备之间的电源、连接线以及各类管子等使得手术室变得杂乱无章,影响手术人员的移动,并且不利于保持手术室的洁净状态。因此,集中有效布置管理所有设备,方便手术人员和物品的流动成为现代微创手术室设计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计算机集中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设计的缺陷,设计开发智能化集中控制与管理系统将各类设备实现网络连接,通过触摸屏或射频遥控器对相应设备进行必要的操作和控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医护人员手术过程中离开无菌区域的频率,还可以对设备实行有效控制(如对腔镜设备、监视屏中的图像、室内空气以及手术灯光的调整等),而且在手术台上即可对患者基本状况进行实时记录,包括生理监护、麻醉深度、手术过程影像和其他文档类信息。
高效的集中设备管理能够节省人力、提高手术医生工作效率以及减少手术护士的不必要走动,改变了微创手术室内众多仪器设备杂乱无序的状况,同时有利于设备保养与安全使用,控制潜在不良事件以及人为医疗事故的发生。
2.2 符合手术者作业的人体工效学设计原则
微创外科手术相比传统开放式外科手术来说,更加需要对先进技术及设备的掌握,手术本身难度也大大增加,医护人员特别是主刀医生的作业过程要求更加精细,任何不舒适的体位或姿势都会影响到医生的操作。因此,在现代微创手术室中依据人体工效学原理的每一处细微设计都不可忽视[5]。
大多数微创外科手术是经过监视器或显微镜间接观察手术视野,而在这种视觉下操作极大地影响了术者的立体感觉与触觉力反馈,增加了手眼协调性的难度。因此,在设计上,手术视野监视器应能够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手术医生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保证可以在手术室安装多台视频监视器,并且可以让医生自己进行调节;手术床可以根据微创手术需要调整到符合医生进行手术的最佳位置,以减少医生的身体疲劳和肌肉酸痛;吊塔的设计可以让更多的设备离开地面,方便医生及护士的操作;同时,手术室地面应整洁,避免各种管线拖延而引发潜在危险。
人体工效学的设计原则是协调好人、机、环境3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3大要素中的人能获得最优化的效率、健康、安全和舒适。现代微创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外科各专科领域,按照工效学原理合理设计微创手术器械设备,除了考虑其功能外,器械设备操作时体位的舒适、安全可靠、环境因素(如灯光等)同样是首要考虑的内容。经过全面地分析与设计将有利于医护手术人员的职业健康,同时患者也将得到更加安全的治疗,促进整个手术室的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2.3 数字信息一体化的设计要求
国内外很多教学医院一直致力于发展手术室的数字信息化,并且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如手术室示教转播系统已经可以实现音视频双向多通道的传输与互动,一些地区医院的PACS已经扩展到手术室,以供手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观看。
随着微创手术越来越多的开展,手术室也需要更多的微创手术辅助设备,如手术超声设备、内镜摄像系统、数字图像采集系统及其他检查装置等,这些设备为手术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但是也增加了管理众多信息的难度。因此,现代微创手术室除了信息的数字化设计,更重要的是实现对瞬息变化数字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控制。
目前,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水平已经可以集中管理这些数字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以过滤出正常的信息,让手术人员判断和解决需要处理的突发与危险信号,这样可以减少术者的工作压力,提高效率。
2.4 适应未来先进技术扩展的设计理念
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三维视觉重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外科手术机器人技术都或将取代现有的微创外科模式,成为未来标准化的外科手术方法。医学工程专家往往在新技术出现的第一时间就已将新技术设计应用到临床,可以说外科手术学也同样进入到一个数字计算机的时代[6]。
在现代数字化微创手术室设计时,需要我们预见未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保持一定程度的可扩展性,以免手术室将来因难以升级而不得不完全重建而花费更多的资金。同时,标准专业化的微创手术室不仅要满足普通外科手术的需求,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外科专科、妇产科以及骨科等。手术室装置可以因专科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应都能够满足所有专业外科医生应用先进的新技术高效地完成各类复杂的微创外科手术的需要。
3 数字化微创手术室的应用
微创外科时代的手术依赖于高端先进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的应用,手术室的设计是为了让手术人员发挥先进手术设备系统的最大效能,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研究室在医院外科大楼兴建时就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探讨,提出具体方案,设计能够满足现代微创外科手术的一体化数字手术室[2]。结合医院实际,我们设计微创手术室考虑到多方面的需求,如空间布局、设备装置、信息集成和教学会诊等,建成的数字微创手术室支持各类微创手术安全、高效的完成,运营2年多来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首先,手术室的空间布局上严格遵循室内人员和器物合理流动的原则。微创手术室按照设计要求将电气化设备集中控制,通过联网的触摸屏可对相应设备进行操作;预先设计的吊塔便于各种微创手术设备电源和信号线的连接,并使其合理放置在手术床周围,提高了室内的整洁度和医疗安全,如图1、图2所示。
微创手术室的工作站服务器具有集中管理视频信号线路以及其他数字信息的功能,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并且考虑到医院PACS以及数字化病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将患者资料发送到手术室的监视液晶屏,如图3、图4所示。
微创手术与传统的外科手术有着根本的不同,其需要对新技术熟悉地应用和掌握,加大了难度。年轻医生的培训教学在手术室设计之初就给予了充分的考虑,手术室可以采集全景、术者、术野以及内窥镜或显微镜等多路高清晰视频信息,并通过宽带网络输送到示教室或学术会议现场,进行双向音视频的实时互动进行交流。为了弥补缺少现场实践操作的不足,部分手术室设计上还预留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手术模拟培训平台的功能接口,这样手术室可以作为定期培训新学员或年轻医生的理想场所,如图5、图6所示。
4 结语
微创外科领域发展迅猛,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影像学、导光纤维、机器人以及计算机辅助为指导的高端技术应用于微创手术,使得微创手术室的设计理念也随之变化。国外研究最热门的是机器人辅助外科系统,其被研究机构视为未来新一代外科手术方式,具有灵活程度高、立体的视觉显示效果更精准的特点,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广泛用于临床。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相对落后,因此尽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更完善精准的计算机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微创外科手术实践中,是我国医学工程领域工作人员面临的问题。
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将外科手术学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现代手术室的设计与应用则须融合各种先进技术以使手术医生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手术,这样的手术室将会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并产生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Herron D M,Gagner M,Kenyon T L,et al.The minimally invasivesurgical suite enters the 21st century:a discussion of criticaldesign elements[J].Surg Endosc,2001,15:415-422.
[2]Kenyon T,Urbach D R,Speer J B,et al.Dedicated minimallyinvasive surgery suites increase operating room efficiency[J].SurgEndosc,2001,15:1 140-1 143.
[3]Berguer R,Smith W D,Chung Y H.Perform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is significantly more stressful to the surgeon than open surgery[J].Surg Endosc,2001,15:1 204-1 207.
[4]Hamilton E C,Scott D J,Fleming J B,et al.Comparison of videotrainer and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systems an acquisition of lapar-oscopic skills[J].Surg Endosc,2002,16:406-411.
[5]Giulianotti P C,Coratti A,Angelini M,et al.Robotics in generalsurgery:personal experience in a large community hospital[J].ArchSurg,2003,138:1 002-1 006.
[6]彭明辰.数字医学技术之我见[J].中国数字医学,2006,12(1):23-26.
微创性外科手术 篇5
1 资料和方法
26例声带沟患儿中男15例, 女11例, 年龄2~11岁, 均以声嘶、声粗、发音费力为主诉就诊。26例患儿中见带沟右侧8例, 左侧5例, 双侧13例, 波及声带全长者9例, 位于声带中1/3者17例, 合并声带息肉5例, 声带囊肿7例。手术使用德国目乐手术显微镜, 德国易克斯多功能支撑咽喉镜、喉内窥镜及喉显微手术器械。术前全部病例均进行发声录音并电脑存储。麻醉选用静脉全麻。手术方法:术中垂直纵形切开声带沟周边的黏膜 (沿黏膜肌肉纤维走向) 游离缘1~2mm, 用钝头息肉钳分离并切除声带沟于声带中部注射地塞米松减轻术后疤痕, 整复创面, 使声带恢复正常形态, 合并息肉囊肿者同时去除。术后辅以喉内外肌训练, 如深吸气、屏气等动作, 训练患儿正确发音, 术后1周进行发音录音与术前进行比较。声嘶消失, 发音正常, 声门闭合良好者为显效;声嘶减轻, 声粗改善, 讲话多者稍感费力为有效;声嘶等症无明显改善, 声门闭合不良无效。
2 结果
26例行声带手术的患儿1周后症状消失15例, 改善10例, 1例无效, 1个月后全部病例复诊19例症状消失, 6例改善, 1例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6%。随访23例, 6个月~3年, 3例失访。
3 讨论
声带沟的病因病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退行性变, 发病率男女比例为1.3∶1。出生后不久出现发育障碍, 且随着年龄增长及喉部发育症状无改善并呈加重趋势。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并且早期治疗效果显著。本组病例中症状全部消失3~7岁患儿占80%。
本组合并声带息肉及声带囊肿者12例, 术后病理结果:增生型鳞状上皮7例,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6例, 玻璃样变5例, 角化3例, 其他5例, 上述特点与往文献报道相似。
临床上本病需与Reinkes水肿相鉴别。声带沟声带内侧缘表面、游离缘和声带下缘沟底处黏膜下陷形成囊袋。声嘶为主要临床表现, 患儿发音时, 因代偿造成喉部肌肉过度运动引起疲劳导致声嘶、声粗、发音费力, 容易继发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及囊肿等。目前, 国外临床上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是显微镜下微创手术辅以发声训练以达到改善嗓音的目的。
通过本组病例显微镜支撑喉镜下对声带沟患儿早期施行嗓音微创外科手术, 在治疗小儿嗓音疾病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泗长, 阎承先.现代耳鼻喉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10-311.
[2]乔中海, 等.现代喉部疾病诊断与治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46-47.
微创性外科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对相关病例进行诊断[3], 均在我院确诊,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均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在44~66岁, 平均年龄为 (53.2±3.9) 岁;高血压病程在12~38年, 平均病程为 (25.5±3.8) 年;11例患者的出血量在40 m L以内, 16例患者的出血量在40~60m L;3例患者的出血量超过60m L。试验组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在46~68岁, 平均年龄为 (51.3±3.5) 岁;高血压病程在11~39年, 平均病程为 (27.3±3.5) 年;12例患者的出血量在40 m L以内, 14例患者的出血量在40~60 m L;4例患者的出血量超过60 m L。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和出血量之间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 主要手术方法为: (1)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大骨瓣切口, 骨窗大小通常为8 cm×6 cm; (2) 利用电凝对血肿腔内的暗红色血液吸出后进行止血; (3) 对血肿腔进行反复冲洗, 直至冲洗液澄清为止; (4) 缝合头皮后, 采用止血纱布帖敷[4]。试验组患者行CT引导立体定向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 主要手术方法为: (1) 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即头CT定位; (2) 选用适当长度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枪式电钻持穿刺针进入, 采用20 m L注射器进行轻缓抽吸血肿; (3) 每日采用4万IU的尿激酶注入血肿部位, 次日复查CT情况[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下的意识分级及并发症情况。意识分级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常见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肺炎、颅内感染等。
1.4 统计学指标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 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后意识级别
试验组Ⅰ级患者数较对照组多, 多26.66%,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Ⅱ级、Ⅲ级、Ⅳ级患者数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相比, 消化道出血的人数无明显差异 (P>0.05) , 肺炎与颅内感染均减少26.6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高血压患者中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具有致残率、致残率、残障率较高等特点[6]。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案, 目前有多种方案应用于临床。如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锥颅血肿碎吸引流术、立体定位血肿碎吸术等[7]。而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通过CT实时监测, 对血肿进行精确定位, 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对脑组织的损害, 且能最大程度保持引流的持续通畅, 有效清除颅内的血肿, 减轻了颅内的压力,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8]。由于微创手术具有对患者创伤较小, 手术时间较短, 患者恢复情况较好等特点, 现已将此类手术方法普及, 现我院采用开颅术与微创手术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见表1、2。
综上所述,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行微创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 且手术预后情况较少, 并发症较少, 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甚至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与分析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 试验组患者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下的意识分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Ⅰ级患者数较对照组多, 多26.66%,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相比, 肺炎与颅内感染均减少26.6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行微创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 且手术预后情况较少, 并发症较少, 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关键词:微创手术,神经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刘东升, 姚辉.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5) :125-126.
[2]吴樱, 冯颖青, 陈纪言, 等.高血压的社区管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 17 (6) :520-522.
[3]颜杰浩, 于长久, 王莉, 等.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 2011, 32 (20) :2680-2682.
[4]王少兵, 刘红朝, 蒋泳, 等.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5, 7 (12) :1670-1671.
[5]王保华, 査献才, 饶斌, 等.两种微创技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 (1) :41-42.
[6]黄伟豪.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1) :1318-1321.
[7]任静.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非手术治疗方法探讨[J].中外医疗, 2009, 28 (3) :57.
微创性外科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0例,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19-73岁, 平均 (43.6±2.1) 岁, 其中喉乳头瘤3例, 声带息肉38例, 声带中重度不典型增生9例, 会厌囊肿6例, 声带小结24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 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 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行插管全麻, 对照组:在支撑喉镜下, 病变组织采用喉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完成切除操作。观察组:全麻后, 患者头部在协助下置于过度后伸后, 经口将支撑喉镜导入喉部, 用镜唇在会厌暴露后挑起, 声门暴露, 对喉镜加以固定。取内窥镜 (0°、30°或70°) 导入, 气管、声门区、声门上及下区在可变焦距及不同方位、不同距离下检查, 在监视器直视下, 右手执显微器械、左手持内窥镜行手术操作。依据病变大小、性质、部位, 采用喉显微镜切除。位于声带前1/3的病变, 应用喉剪、喉钳切除。病变组织较大者, 在切除后, 需配合微波应用以止血, 并达到彻底清除的效果。病变组织切除后均送病检。术后两组均取抗生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5~10 d, 保持10~20 d禁声休息。
1.3 效果评定
治愈:发音恢复正常, 平均行6个月随访无复发;好转;发音功能明显好转无复发;无效:上述标准未达到而行全喉切除。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病例经统计示临床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经统计示为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电视内窥镜为新型微创外科手术, 在国内外应用均取得显著效果。喉微创外科手术在支撑镜下的电视电窥镜下开展, 具有一定优势, 内窥镜通过支撑喉镜, 于喉部病变的近表面直接放置, 将图像在摄录像系统处理下显示在监视器上, 术者可直视手术, 并为助手的配合提供条件。具图像分辨率高、无变化、术野清晰等优点, 与摄录系统连接, 图像可在屏幕放大, 可清晰的显示解剖及病变细微结构[2]。
以往所采用的喉纤维手术, 在观察角度上有一定限制, 且检查部位被声带、麻醉导管、室带、会厌遮盖, 声带下、前后联合、喉室在观察上易成为盲区, 较难控制病变切除深度, 增加了术后喉功能损伤风险。而内窥镜具有不同角度, 对上述部位的遮挡可有效避免, 可将声带前联合、上下缘、喉室部位的视觉死角消除, 在不同角度内窥镜不同方位及距离下, 可全方位检查声门下、喉室、前后联合, 甚至气管腔内病变, 并获取立体图像, 对病变累及范围、病灶大小、与相邻器官或组织的界线及周围毗邻关系可准确估计[3]。除可达到病变组织彻底清除的目的外, 还使喉正常黏膜及组织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 促使术后喉功能良好恢复。结合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临床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 应用电视内窥镜在支撑镜下行喉微创外科手术, 具视野清晰, 清除病灶彻底, 图像分辨率高的优点, 可显著保障手术质量, 改善预后, 具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支撑喉镜下应用电视内窥镜的喉微创外科手术效果。方法 本次共选择80例实施声带手术的患者, 均为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 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 就支撑喉镜下电视内窥镜喉微创术 (观察组, n=40) 与传统支撑喉镜下纤维镜微创术 (对照组, n=40) 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病例经统计示临床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经统计示为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电视内窥镜在支撑镜下行喉微创外科手术, 具视野清晰, 清除病灶彻底, 图像分辨率高的优点, 可显著保障手术质量, 改善预后, 具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支撑喉镜,电视内窥镜,喉微创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田广永, 赵艳梅, 张大弓, 等.支撑喉镜下显微手术1290例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5, 19 (2) :111-112.
[2]郭佳堂.喉镜的清洗与消毒管理[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9) :3311.
【微创性外科手术】推荐阅读:
喉微创外科手术12-25
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05-25
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11-10
胸外科胸腔镜微创手术06-13
微创外科治疗11-30
显微(微创)神经外科08-03
微创神经外科理念10-03
微创外科骨折内固定12-15
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