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环境保护

2024-11-09

文物环境保护(精选12篇)

文物环境保护 篇1

1 什么是文物及文物保护

什么是文物?中国“文物”二字始于《左传》。据《左传·桓公二年》记载, “夫德, 俭而有度, 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 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1) 由此可见, 文物则为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到唐代“文物”则为前代遗物。如唐代诗人骆宾王夕次旧吴》:“文物俄迁谢, 英灵有盛衰”, 其“文物”的涵义与近现代接近。文物作为物质遗存, 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 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 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 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 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2) 在现代《现代汉语词典》中,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什么是文物保护?国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 协调、处理文物保护与国家各部门、各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的关系, 并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制止和防止人为的与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和损害, 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2 文物保护与意识的关系

文物保护是国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对中国境内文物进行保护, 在国家颁布《文物保护法》中提出了“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使文物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得到有效的保护, 但由于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时常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造成文物的流失与毁坏, 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特别是由于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欠缺, 使大量珍贵文物被偷运出境、自然腐蚀、风化, 城市建设中文物遭致破坏。如2012年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 蒋介石在重庆的行营旧址也遭保护性拆除……据全国文物普查统计, 近30年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 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2007年11月, 河南新乡在一道路施工现场挖开一座汉代古墓, 有民工悄悄将出土文物藏到工棚里, 后来被公安追回。这些实例都反映社会及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

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意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意识表现为人类一种思想观念, 其本质是决定人的行为方向。文物保护意识是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观念及思维方式, 而文物保护则是对人们文物保护意识观念采取的必要措施, 表现为一种行为方式, 二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文物保护意识的强弱决定文物保护的优劣。由于文物保护是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得到国家与社会高度的重视。

3 文物保护在意识形态中的表现形式

文物保护是一项公共性文化事业, 它经过社会若干年的培育, 从自发式的文化传承到自觉式的文化传承的发展中成长的社会公共性文化事业。文物保护表现为:

3.1 国家意识

一是国家设置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国家文物局, 是全国文物保护最高行政管理机构, 其中设有文物保护司, 担负主要职责为:研究和指导文物保护与抢救工作;拟订相关工程质量标准;审核、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承担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审核、申报工作;承办审核或审批重要文物的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工作;组织、指导重要文物保护工程方案的论证、设计、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指导重大考古项目的实施, 组织重大考古成果的评审鉴定;承办审批文物建筑维修、设计资格和考古发掘领队资格工作;承办与国际文物保护机构合作的相关业务工作;研究处理文物保护重大问题。使文物保护得到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统一、规范的管理。二是国家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命名,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批重要文物史迹被命名, 分别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 (自治区、直辖市、特区) 文物保护单位和县 (市) 文物保护单位三级命名。1961年至2013年, 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命名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5处。其种类分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石刻、古建筑、古遗址、古墓群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等类别, 使大批的重要文物遗址得到社会有效的保护与利用。三是国家制定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促进科学研究工作, 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建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5月24日颁发的第一个文物法规就是《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和颁发使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任何违反文物保护的违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文物保护工作由此进入国家法律框架中。四是国家高等院校设置文物保护学科。目前全国有17家高等院校开设了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 如北京大学以文物保护科学专业在高校实力排名第一。2006年, 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全国首家文化遗产学院, 学院下设历史学系、考古学系和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是目前全国首家以文化保护遗产大保护而成立的专业高等院校, 学院与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全国数十家文物保护科研单位及博物馆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五是国家组织开展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务院决定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 全国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通过文物普查工作, 为发现新文物和复查已知文物的保护情况, 为文物研究、保护和发挥文物作用提供科学资料, 全面掌握、统计分析和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及价值, 健全文物的登录备案机制, 建立起完整的档案, 保障文物安全, 拓展文物资源, 促进文化产品开发, 进一步提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为文物的保护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

3.2 文物保护表现为社会意识

一是文物保护纳入社会发展计划, 1997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 提出了文物维修项目、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等文物保护和利用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文物保护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 文物保护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确保文物保护经费宽裕。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 中央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投入从1978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8亿元。 (3) 近年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投入所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应不少于0.3—0.5%, 到2015年左右, 应基本达到中央财政支出的0.5%的规模。 (4) 二是文物保护纳入社会文化体制改革, 凝聚社会力量投入文物保护事业, 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自2008年, 中央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省级综合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级宣传和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5) 三是建立社会文化传承体系。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对文化进行推陈出新的同时, 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 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 这不仅强化了社会公益性文化成为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传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社会公益性文化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四是建立社会普及文物保护的知识体系。在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九课《保护文物》中, 注重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历史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树立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3 文物保护表现为集体意识

一是收藏、管理和研究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单位是收藏、保管、研究文物的主要单位, 博物馆、纪念馆将收藏、保管、研究好文物臧品作为一种职责, 并通过文物展览的形式, 宣传文物特有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 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意义。二是开办各类文物保护宣传培训学习班。文物是需要专业人员管理、维护的, 对文物保护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 以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 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三是重视宣传具有行业特色的主题活动, 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日”等重大节假日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 以普及文物保护相关知识, 引导全民保护文物的意识, 关注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条文的调整和修改细则的发布。四是设立文物保护奖励机制。对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 (如我国从1990年开始每年评出十大考古新发现) 、重要陈列和重点维修项目及重大科研成果、重要文物收购、有识之士捐赠文物的物质奖励, 对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褒扬。

3.4 文物保护表现为个人意识

文物, 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财富, 因此, 除了文物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外, 全社会都有责任保护文物;同时, 我们每个公民也都有保护文物的责任和义务。一是文物的捐赠, 世代相传的珍贵文物在民间收藏较多, 要让这些珍贵的文物进入博物馆得到更好的保护, 社会鼓励有识之士开展不同形式的文物捐赠活动。二是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博志愿者。以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单位为中心, 利用“博物馆之友”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博志愿者, 让社会更多的文博爱好者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的行列中, 如重庆红岩联线已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有996人, 其中讲解员志愿者243人, 服务型志愿者753人;湖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新增的635名讲解员中志愿者就占了621名, 有效缓解了免费开放后各类服务人员短缺的状况, 也增强了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通过志愿者的义务宣传, 带动公民对文物保护意识。三是文博工作者强化文物保护职责。作为文博工作者, 树立对文物的保护, 就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要把文物保护工作常态化, 如目前博物馆、纪念馆每天实行文物交接班制、每周或每月定期由行政、保卫、后勤等多部门例行对辖区开展文物消防安全巡察制, 诸如此类措施更大化的利于文物的保护。四是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技能。举办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员培训学习, 让掌握专业技能的文物工作者加入到文物保护行业, 利用科学知识, 通过专业技能使文物不受损坏或延长其“寿命”, 以达到永久都保存或延长保存时间, 使之长久地发挥作用。

文物保护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光靠文物部门的力量还不行, 更主要的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因此要深入开展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 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建议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文物保护工作, 将文物法规学习纳入到干部的普法教育内容中, 各建设单位也要加强对工地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 动员起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文物保护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使全社会和全公民都成为文物保护的有生力量, 让中华历史文物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夏收藏网http://news.mycollect.net/info/3342.html文物的作用和价值?

[2]文物, 百度名片.

[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央财政文物保护经费增长446倍》百度文库.

[4]《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 2012年3月9日, 国家文物局, 中国日报网.

[5]《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及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 2008年1月27日, 新华网, 廖翊.

文物环境保护 篇2

山东济宁斥巨资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一经披露,即遭到上百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反对,各大报纸也发表了很多质疑的文章。反对者认为,项目投资300亿元耗资巨大,打着文化名义破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环境,有文化造假、文化浮夸之嫌,会对“国库”造成严重浪费。

从中华文化城的规划看,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令人咂舌。其实这种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大、全的文化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各种新建的民俗村、风俗园、影视文化城常常占地面积惊人,却倒尽了游人的胃口。

这种文化发展的理念是值得反思的,在某种好处上是反文化的。文化大发展不一样于经济大发展,不是物质大繁荣、资金大投入、利润大回收。更何况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经济利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即使在经济领域也并不适合,对经济持久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对“发展”的概念一向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似乎一提起发展就想起庞大的面积、惊人的数字、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这种自杀式发展模式或许能够短时间内拉动GDP,但是其代价则是能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异化,还极大地败坏了人们的内心生活,损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其弊端已经引起中央、知识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等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就是明证。我们一向把“发展”理解为一个量的概念,而实际上发展更是质的概念。

对文化而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就更是灾难性的。它不是建设而是破坏。那些人造的没有文化的文化城的真正动力和杠杆是经济,是GDP,是所谓“政绩”。

在我看来,古建筑古文物的“原貌”“原样”不只是城楼、坟墓、牌楼等等孤立的文物的原样,而是这些建筑物、文物的原样再加上它的周边环境的原样。打个比方,十三陵是一个文物群,各个陵园之间有很多空地,如果在这些空地建造新的建筑物,即使陵墓本身没有动,它们所处的环境却发生了变化,这同样是对于文物环境的破坏,文物环境的破坏即广义上的对文物的破坏。所谓文物保护就应是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文物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革命文物;文物价值;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0-01

一、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

(一)革命文物的保护。

1.日常养护与修复。革命文物是人们用来缅怀过去最好的对象,同时为了进一步凸显革命文物的价值,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其中日常的养护与修复就是一大重要内容,防潮、防干、防震、防污染、防损伤等,这些都是日常养护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修复处理,尤其是清洗、消毒、加固、除锈、脱酸等,这些也是日常保护工作和管理中的重要事项,需要文物保护者加强关注,从而帮助更好地保护文物。

2.文物复制。文物复制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将一些不能过多接触空气和光线的文物进行复制,这样在展览和供人观赏的过程中既可以实现对文物的保护,也可以满足慕名而来的欣赏者的需求。对于文物复制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丝网印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完成一些文物的复制,尤其是针对一部分怕光的纸质文物或者是上级别的织物等。这种文物复制的保护方式在很多的馆藏中都有使用,而且也有利于一些文物爱好者和业界学者的研究。

3.文物数字化建设。最后文物数字化建设也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点内容和工程,对于一些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文字资料、图片、音频、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成功地拷贝和复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人们查找有关革命文物的信息,从而避免了很多的麻烦。加强文物数字化模式的构建,也是对革命文物长期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各个地区的文物保护组织应积极开展起文物数字化的建设工作。

(二)革命文物的利用

1.陈列展览。陈列展览是利用革命文物最好的方式之一,人们在观看展出的革命文物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光辉历程。当前在数字化建设的帮助下,革命文物展出之前所要做的各项准备,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存储的馆藏信息进行筹备。例如该文物是否在此之前展出过、展出的时间和地点具体是什么、是否有库存等。这些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解,大大方便了革命文物的展出和陈列。

2.出版文物信息。典藏目录、图录、藏品集等,这些都是出版文物信息的方式,其在文物的利用中也较为常见。其包含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学等内容,出版文物信息也是保护和充分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该途径可以帮助人们从中获取有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物信息。图书这一类平面出版模式已经不是唯一的方式,越来越多的馆藏选择采用录像和光盘的形式保护文物信息。

3.文物复制。最后文物复制不仅仅是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文物的重要举措。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十分珍贵的,因此也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很难保证不会将原版的历史文物造成损伤,因此就可以采取文物复制的方式,将内容记载下来以供研究人员进行探索奥秘。

二、保护革命文物价值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革命文物是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智慧和浴血奋战的象征,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也是时刻提醒国人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来之不易。革命文物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大到文物保护组织,小到社会群众,都要树立极高的文物保护意识,帮助国家留下更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化。

(二)加强文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工作,也需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构建就为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不仅如此各级政府承担了保护文物的重大责任,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三)建立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安全的防范制度也是实现革命文物保护的重要举措,其具体内容为建立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文物出入库制度、管理人员手册等,其次在也要做到编目明确以及手续完备。安全保卫工作也要做到滴水不漏,切实保障文物的安全性。同时也要注意对消防工作的落实,保护每一件革命文物。

(四)根據不同的文物类别进行管理。根据不同的文物要进行分类管理,文物、复制品、参考品、代用品等,这些都是文物管理的内容。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严格划分安全级别,分类别的进行存放和管理。对于较为稀缺或者是较为珍贵的藏品,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结束语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革命文物价值的保护,需要从多个层面考虑和着手,首先要提高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这样可以大大控制对文物保护不利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防范制度,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举措;最后根据不同的文物类别进行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物保护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海燕,苏琪,零建州,宋日文.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5-19.

[2]黄丽英.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研究——对柳州革命文物保护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3,12:43-45+47.

[3]肖芳军.建国后长沙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张倩红.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保护规划研究[D].安徽大学,2015.

文物环境保护 篇4

关键词:文物工作,文物保护,文化资源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迹产物, 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 可见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任务之艰巨。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 文物古迹比比皆是, 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 等等。就如今如何保护好文物已是个古老而又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课题。增强文物意识, 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文物本身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一个象征, 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 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 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能够留传于世的优秀文物会越来越少, 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文物一旦损坏, 就永远不能复原。目前吉林市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11处:分别是帽儿山墓地 (西汉至魏时期) 、西团山遗址 (青铜时代遗址) 、吉林文庙 (清代)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 (明代) 、龙潭山山城 (晋代) 、龙潭区乌拉街沿江古城址 (金代至明清时期) 、乌拉部故城 (明代) 、古建筑类为龙潭区乌拉街清代建筑群 (清代)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为吉林天主教堂 (1926年) 、吉海铁路总站旧址 (1929年) 、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 (1929年) 。

我们要大力广泛宣传保护文物的知识, 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设立文物保护的碑牌, 印上保护文物的宣传语, 还要播放关于保护文物的广播和宣传, 等等;严格按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文物部门内部的管理和日常的保护监测工作;加强与宗教、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国林绿化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物保护管理人才队伍, 长期持久地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保护文物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不可过度开发, 文物遗迹所承受的参观能力是一定的, 超过了这个能力, 文物肯定会有所损毁, 这种损毁可能是微小的, 不易察觉的, 但等到你发现它的时候, 恐怕已失去了补救的可能。保护文物不是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事, 要靠每一个人的保护意识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做到。在中国文物保护体系中分为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两个体系, 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机构是各级文物局和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 界定的文物范畴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三个层次, 以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六个种类, 由各级文物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报国务院批准。目前已批准了七批共12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校石头楼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 于2013年3月5日获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市与我校的荣幸与骄傲。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展现, 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域文化的代表。多数历尽沧桑, 流传至今的十分珍贵。文物记录历史, 反映了历史面貌, 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鉴赏价值、教育价值, 是一笔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正像石头楼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吉林大学教学楼旧址) 留给我们的记忆和启迪一样, 我们将永远珍惜它的存在和它蕴育的历史意义。展望未来, 勤奋求实, 早日实现东北电力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育研究型大学的梦想。也由此可见文物保护具有其重要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保护文物就是坚持保护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的完整, 延续传承与发扬光大的精神, 是对历史的尊重, 是珍视现在负责任的行动体现。

参考文献

[1]郭宏.论“不改变原状原则”的本质意义——兼论文物保护科学的文理交叉性[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 (01) :60-64.

[2]刘建华.计算机技术在考古学与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中原文物, 2004 (05) :75-80.

保护文物标语 篇5

2.提高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4.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5.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6.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7.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8.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9.千年文明博大高深,后人爱惜薪火传承

10.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11.纵有金山银山, 难买文化遗产

12.文化遗产保护:尊重历史,造福今天,开创未来

13.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请保护文化遗产

14、破坏古迹,就是损坏你的将来

15、我们的古迹,咱们的祖国,你不爱护,我不爱护,谁来爱护

16、爱护古迹,是时间跟历史赋予我们的义务

17、保护古迹,义不容辞

18、古迹属于你,属于我,是我们的独特财产

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长城,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2、号召少先队员来阻止那些在长城乱扔垃圾的人。

3、成立保护长城的宣传队,在旅游点等地方进行宣传,提醒人们要保护长城。

4、提醒公民不在长城设点收费,让长城变得更美丽。

5、对破坏长城的人进行诉责。

6、向有关部门呼吁,利用电视、广播向全国宣传,让每人心中有“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

7、添加保护长城的标语牌。

8、不携带危险物品,不扔烟头。

9、在长城内见到垃圾应随手捡起。

10、不在长城上面往下扔垃圾,保护长城周围的环境。

11、不应在长城上乱涂乱画。

12、不要在长城上大声吵闹,破坏了别的游人的好心情。

文物的社会保护问题 篇6

关键词:文物;社会保护;民间;群众力量

珍贵的文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真实社会反映,也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文物包含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其中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归属作用、历史延续性、民间的教化、地域文化的表现等。因此文物的保护尤为重要,是对人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事实上,文物保护一直以来被我国政府纳入到了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中,在政府的管理体制下,文物的确得到了有效的保存,但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中国公民都应该在文物保护上贡献一份力量,近年来,文物保护的民间力量保护逐渐的形成了规模,在文物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民间力量保护的可行性

(一)文物是民族积累的文明成果

《文物法》明确了中国境内的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都是国家所有,文物的国家权属决定了文物应该纳入社会民间的保护力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文物又是人民在不同时期下形成的优秀智慧的结晶,作为国家公民和主人,有义务来延续这一精神文明,这是社会民间力量保护文物的依据之一。

(二)文物的分布较广,需要民间保护力量的补充

全国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了四十多万处,并且分布零散,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仅靠为数不多的文物工作者来实施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这也表现出了政府力量的不足,此时的社会民间力量能够有效的作为补充,在文物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文物法》的依据

《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七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因此保护文物是法律赋予的义务,也是社会民间参与其中的重要法律依据。

二、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措施

(一)文物保护的宣传

提高广大干群对收集与保护文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主要的宣传途径包括了民间的文物活动,举办文物知识广播和讲座,普及文化知识,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深入地向群众宣传文物政策法令,开展普及文物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建立民间的文物保护协会和队伍

成立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协助政府管理部门如博物馆,文化局等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当中,并且在民间文物的保护中起到规范、协调的作用。建立专业化的民间管理队伍,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作用。例如2006年成立的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河南楚长城研究保护团体通过谱写传唱歌曲、印制宣传手册等途径来不断的普及民间的文物保护意识。

(三)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规章制度

政府要在其中发挥引导和规范公民行为的作用,要做到动员全社会,必须首先取得政府的支持。因此首先也要在政府内部部门贯彻文物保护意识,分发《文物保护法》等有关书籍。

除此之外,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当前很多县区政府出台了对文物保护的条例,例如河北曲阳的《北岳庙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青岛市的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的意见》等都对民间参与文物保护提出了依据。

(四)建立民间优秀个人褒奖制度

在文物保护单位都聘请义务保护员,建立权责和义务制度体系,定期汇报工作和处理,年终召开座谈会进行总结表彰。以榜样效应来带动文物保护的民间力量。

【参考文献】

[1]巨侃.文物保护让社会力量欣然进场[N].宝鸡日报,2016(04):29.

[2]胡志祥,蔡国声,洪冬英.如何调动民间力量保护出土文物[J].检察风云,2007(6):56-57.

文物环境保护 篇7

关键词:重视,保护,宣传

一、加强领导, 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作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通知》精神, 党政一二把手要树立“保护文物, 守土有责”的意识, 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同时对文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提高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文物保护意识, 这是搞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使领导干部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增加他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换而言之, 只有领导认识提高了, 意识到了文物的重要性, 他才会大力支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部门的工作才会变得更加顺畅。其次, 建立政府与职能部门领导下的各方面齐抓共管的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 统一运作, 分工负责, 加强协调, 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也要充分发挥市文物管理所的作用, 使之成为协调全市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权威机构, 特别是规划、城建、公安、海关、工商等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职, 各尽所能, 消除“有法而无法依法办事”的怪现象, 更好地作好我市的文物工作。再次, 要加强文物保护队伍的自身建设, 将文物保护队伍打造成一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经得起考验的队伍。逐步探索出一些好的做法, 解决好文物保护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协调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关系,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法律意识, 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合力。总之, 在领导的重视下, 齐抓共管是搞好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保证。

二、加大保护工作力度, 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网络, 完善文物保护措施

为了搞好保护保护工作, 只依靠文物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领导和普通群众的积极性, 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网络, 即:横向有各部门的协作, 如文保部门-公安-土地等等, 纵向有政府-文保部门-乡镇文体站-村屯文保员, 从这个横纵立体网络中, 不难看出, 文保部门处在中枢位置, 起到上传下达, 左呼右应的作用。利用文物保护网络, 宣传文物保护。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对文物保护员的培养, 使他成为既是文物保护员, 又是文物保护宣传员, 要建立这样一支长期战斗在一线的队伍就要在政策上、资金上加以扶持, 使文物保护网络体系有一个牢固的基座。

三、文物部门要从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关系出发, 努力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得好, 博物馆建设得好, 直接刺激旅游、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而这些行业发展, 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反过来, 经济发展, 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 为此, 文物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坚决贯彻执行“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 想方设法, 将文物开发利用好, 尽可能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 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用文物的开发利用来招揽各行业顾客, 刺激经济的发展, 在取得经济效益后, 政府再拿出一部分所得来反哺文保部门, 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 加强博物馆场所建设, 政府应加大投入, 使得文物有一个较好的存放点和展出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使“合理利用”成为可能。从而为文物创造效益提供更大的便利。

四、适应新形势,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工作, 拓宽渠道, 多管齐下, 齐抓共管

要抓好城市、乡村双条线:在城市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例如:文物部门要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与时俱进, 适应新形势需要, 利用互联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宣传。还要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上下功夫, 利用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 把各类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办成教育基地, 既要发挥革命文物场所的旅游作用, 又要发挥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 在旅游活动中加深文物保护的意识。抓好文物市场管理, 做到管放适度, 把宣传文物法作为规范文物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政法职能部门召开专场法制宣传报告会, 编撰各种宣传材料, 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法律常识考试, 知识问答等。共青团部门在青少年中把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革命历史文物教育相结合, 使青少年在进一步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广播电视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播放专题片、电视系列剧、专题演出、讲座等, 使广大的电视观众在寓教于乐中学到文物法律法规知识。报刊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 大张旗鼓地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揭露违背文物保护法、破坏损坏历史文物遗产的行为, 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文化部门要利用各种文艺活动开展宣传, 如专场演出、放映电影、演讲、故事会、通讯、黑板报一条街, 出宣传车, 张贴各种宣传标语口号、散发传单等。街道在开展“五好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市民”等活动中与文物保护法宣传相结合, 深入到每个社区, 每个家庭, 每个市民当中, 起到人人懂法、学法、遵法、用法的目的;在农村要利用“三节”活动、农村大集、村屯文化室、村有线电视网络、村广播、村民集会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特别是在有文物遗址的周边地区更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文物保护扎实有效。

五、健全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

为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 确保文物的安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结合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现状, 应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馆藏文物管理和使用应做到健全下列制度:馆藏文物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库房管理制度;文物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文物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文物安全检查制度;其他文物收藏保管制度。使制度健全、帐目清楚、档案完善、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操作规范。

六、建立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协作联动机制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是不能再生产资源, 一旦破坏不能挽回, 为保证免费开放的正常运行, 文物所制订了安防、消防、中心控制室、保安、公安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制和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协作联动机制。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建立防火、防盗保卫包保合同书, 安全防犯工作包保责任合同书等。提高对安全保护工作的认识, 做到居安思危, 以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 实际操作培训, 防患于未然。

文物保护说要 篇8

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 我国于1982年11月19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把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到法律的高度, 这与世界各国相同步。

然而, 文物保护工作乃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必须认真研究、层层落实、常抓不懈。为此, 本文对文物保护这一重要课题, 进行尝试性研究。

具体而言, 文物保护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析。

一、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首先必须充分认知文物保护的必要性。这虽然属思想认识问题, 但是正确的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导航器。虽然“政治挂帅, 思想先行”已成为错误口号被淘汰出局, 但是倒脏水不能连同婴儿一起倒掉, 我们并不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否定思想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个方面是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证, 同历史不可重复一样, 文物也具有不可再造性, 一旦毁损, 便意味着毁灭消失, 所以保护不好, 便是对历史的犯罪;另一方面, 文物本身又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等等。例如我国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等文化遗址出土的许多文物, 其历史价值无法用数字估量。

正因为如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的长城等文化建筑就榜上有名。我国政府也推出了许多文物保护的具体举措, 专门设立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故宫博务院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本身, 具有广泛性特点。这一广泛性特点, 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 时间的广泛性

文物保护, 其文物本身虽然有时间的上限, 但对其保护的时间无下限, 也就是说, 对文物的保护, 要一直坚持到永远。

(二) 空间的广泛性

文物保护, 由受文物本身空间广泛性的特点所决定, 其保护工作的空间也具有广泛性特点。例如前面所说的长城, 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边墙”———东起山海关老龙头, 西至嘉峪关;第二部分是“次边” (内长城) ———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第三部分是“辽东边墙”———起自山海关附近铁场堡、经过河东西岸、至丹东北九连城鸭绿江边。三部分长城说长约6300公里, 俗称“万里长城”, 其可以称文物之最。而居庸关一带长城墙高8.5米, 厚6.5米 (顶部厚5.7米) , 所占空间也大得惊人。

(三) 内容的广泛性

文物的概念界定, 为“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而我国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十分广泛,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 受保护的文物共有五类:“ (1)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 (2)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 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3) 历史上各时代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 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 (5)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三、文物保护的艰巨性

文物保护十分艰巨, 由于有许多文物怕潮湿, 易碎 (如瓷器) 、易腐、易燃, 更要谨慎小心。特别要防盗。因为文物价值连城, 致使许多人犯过而走险。例如故宫就先后遭受四大盗窃, 前3次两人被判死刑, 一人被判无期, 而第四次只获刑13年。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文物保护任重而道远, 十分艰巨, 必须一丝不苟、严加防范。

责任编辑李红梅

摘要:文物保护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以文物保护的必要性、文物保护的广泛性、文物保护的艰巨性为三大理论视角, 对文物保护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研究。对于文物保护工作, 既具有必要的理论思考与启示价值, 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借鉴价值。

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篇9

一、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对文物保护与管理

文物保护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也可以有多种来源,这是好事但最根本的还得要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证。一个国家要用钱的地方根多,有人认为,文物保护是个无底洞,只见投入不见回报,投资文物太奢侈了。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全局观念,投资文保是有经济效益的,只不过它的效益被泛化了,分散到其它行业了。例如,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修缮,然后可以通过卖门票的方式得到回报,同时它增加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内涵,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进而给餐饮业、交通业、旅馆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由些可见,投资文物保护会在其他方面得到经济回报,我们得放开眼界,从整体出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要改变,投资文保是个资金黑洞的观念得转变。因此,我们应当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

二、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关系

做好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对于抢救保护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基本建设的顺利实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是现代文明工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建设项目未依法履行报批程序,也未落实文物保护措施,致使文物遭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应当切实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相关部门在审批基本建设项目时,严格履行有关文物保护事项的审核程序,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文物管理部门应主动与计划、土地部门联系,掌握基本建设项目。我们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

三、建立健全社会联防保护网络

建立健全社会联防文物保护网络,是保护文物特别是野外文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重要形式。我国文物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单纯依靠文物部门的力量保护文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当地社会力量,采取属地保护的办法,组建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业余文保员与乡镇公安、司法、工商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社会联防保护网络,可以及时有效地打击破坏、盗掘、盗窃文物的犯罪分子。要处理业余文保员的责、权、利的关系,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签订责任书,责任具体落实到热。要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对业余文保队伍的管理,市、区、县文物主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业余文保员进行业余培训,进行有关文物法律、法规的教育和文物保护基础知识教育,不断提高他们文物保护工作的能力。

四、鼓励全民参与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

文物管理本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政府关于此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对市、乡、村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建立奖罚机制,形成人人关心、全民参与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格局,把我们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与提高全民素质工作相结合,做好此项工作。比如,对各类田野文物进行树立保护标志和说明牌,使人们从标志内容了解该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和日期、树标机关,明了该处文物受国家保护;另外还可从说明牌内容了解该处文物建造形成的时代和时间及其历史、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增加当地人们的自豪感,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在现代信息社会,文化遗产地不应将自己封闭起来,孤立于社会之外,而要让其历史气息、文化氛围为人们带来愉快、熏陶和启迪。我们要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分享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完善文化遗产的社会监督机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民族文物的保护研究 篇10

一、保护民族文物的重要意义

首先, 其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 是各民族发展史的最好见证者。多民族国家的性质致使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各民族以自身的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见证了每一民族的历史变迁, 是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相应研究工作的支撑, 能够将少数民族的历史再现。其次, 能够实现对中国历史的进一步丰富。中国历史虽然源远流长, 但是由于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同, 其历史内容可谓是各具特色, 但是, 翻开中国历史的卷轴, 很多关于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并不详细, 甚至是一笔带过, 很多未解之谜都有待少数民族文物的进一步补充。再次, 推进了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以往, 中国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几乎是被局限于汉族这一圈子之中, 一方面是因为汉族文化艺术等领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融合了多民族的特点, 另一方面是苦于没有实际历史实证可参考。而实现对民族文物的保护与收藏显然能够为促进相应领域的发展注入动力。最后, 民族文物能够实现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从我国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料的现状看, 还存在着很多的空白, 很多宝贵的文字资料都有待进一步的收集与整理, 进而才能够为教育以及研究领域提供资料。所以实现对民族文物的保护势在必行。

二、当前我国民族文物保护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

(一) 现状

对于古代文物等我国政府一直都在实行着严格的保护政策, 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 避免再流入国外。在民族文物的保护上, 虽然同样受到较为严格的保护, 但是这种保护的范围主要是针对革命文物的保护, 对于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 虽然近年来力度不断加强, 但是, 相应工作的开展成效并不高, 致使大量文物流失到海外, 甚至消失, 同时, 针对现有的民族文物, 相应保护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切实落实到位, 很多领域还存在空白。

(二) 问题

首先, 在民族文物的收集上力度不足。一直以来国家都较为重视对古代文物的保护,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 盗墓活动的猖獗致使很多古代文物不断流失, 藏宝于民在很多地方是很常见的现象。在国家相应政策的引导下, 近年来很多国宝得以被收入到博物馆中。然而, 在民族文物上, 相应的收集并不多, 相应的博物馆更是少之又少, 要想真正的将少数民族文物进行有效的收集与整理, 可谓是困难重重。其次, 经费投入过少。在民族文物收集工作中, 大部分工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究其原因在于经费投入过少, 没有资金的支撑工作无法继续开展, 这就再一次给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埋下了障碍, 没有文物的收集, 又何谈保护。再次, 相应人才匮乏。目前, 我国有大量的考古学家, 但是在民族文物方面的专家学者却较少, 现有的专业人士大多也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考古学研究等内容上, 进而致使相应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开展。最后, 对当前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缺乏认识, 也缺乏必要的重视, 虽然现有民族文物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古代文物, 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低, 相应工作很难实现有效的开展。

三、落实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 提高重视程度, 并加大投入力度

要想从根本上落实对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 首要基础前提便是要求国家以及相关部门要全面提高对这一保护工作重要性的意识, 要认识到民族文物是少数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对于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及国家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等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因此要积极的落实民族文物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加大对相应工作的投入力度, 以国家文物局为负责主体, 各相关部门要积极的做好配合工作, 确保做到专款专用, 解决当前资金这一难题。

(二) 制定总体工作规划

对于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来讲, 需要实现有效的文物收集与整理, 但是, 中国的民族文物资源丰富, 且比较分散, 而各民族的发展史各有特色, 因此收集的价值也不同, 因此, 这就要求在开展该项工作之前要制定明确的工作规划。具体需要做到:首先, 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实现民族文物的收集, 根据文物所在区域的特点来拟定相应的收集方法, 确保收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要加大对各地区文物市场的重视。由于当前文物在古董市场上以及旧物市场上有着大量的流通, 很多具有宝贵价值的文物会因各种原因的存在而最终“沦落”到古董市场中。最后, 要加大对收藏家以及私人博物馆的重视程度, 很多民族文物也会存在于此, 通过这一途径也能够降低民族文物收集工作的难度。

(三) 建立民族文物博物馆

通过民族文物博物馆的建立能够更好的避免文物流失, 同时通过展览等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发扬光大, 实现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在构建民族文物博物馆的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博物馆的选址、展品的内容以及相应的管理等工作环节, 确保能够真正的实现对民族文物的保护, 并发挥出民族文化自身的价值。

(四) 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 并积极落实民族文物档案管理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下, 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做后盾, 对于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来讲, 要求要强化民族文物研究队伍的建设, 并加大对民族文物博物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专业能力素质。同时, 还需要积极的落实民族文物档案管理工作, 以在确保民族档案完整性与安全性的基础上, 充分的发挥出民族文物档案信息的价值与作用。

综上所述, 民族文物承载着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对于当代研究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来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为了充分的实现民族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就要实现对民族文物的有效保护, 通过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总体工作计划的制定、民族文物博物馆的建立以及人才队伍的培养等, 来切实落实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 以不断的丰富中国的历史, 彰显中国的魅力。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而作为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有着自身的历史, 包含着各民族的宗教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历史的洗礼中形成了民族文物。民族文物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是, 我国在该项保护工作的开展上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亟待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保护民族文物的重要意义, 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文物保护工作所呈现出的问题, 最后为如何实现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出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物,保护,研究

参考文献

[1]孟希旺.从民族文化教育的角度谈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展示[J].博物馆究, 2011 (5) .

[2]徐颖.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 (23) .

保护文物不能“头疼医脚” 篇11

文物买卖不能“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王战说自己是搞经济的,他观察到越穷的地方越有文物,但挖出来之后,人力和安保措施却“养不起”,结果全都堆在库房里,不如让文物进入民间,让老百姓收藏呢。“老百姓的钱放银行里是负利率,炒股票都赔钱,为什么不能收藏文物呢?这是我们的传统优势。”这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地方文保单位而言,转让一定范围的文物可增加资金,有利于文物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认为,王战和张兆安长年从事经济工作,其固有思维衍生出了对文化的曲解。他说,“文化”以往被冠以很多政治和军事术语,如“文化阵地”“文化排头兵”“文化革命”,而今又被赋予了很多经济术语,如“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等等,前者是语言惯性的借喻,后者往往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被赋予了经济涵义和考量。反映到文物收藏领域就是很多人将文物收藏当成市场行为、投资行为和投机行为。但真正的文物收藏是文化行为,是出于对古代传统文化和文明的热爱。一个真正的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会想方设法了解背后的故事、背景和历史,从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并得到很大的乐趣。

文物收藏者也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张廷皓舉例,20世纪50年代,著名学者张奚若先生到汉武帝茂陵观光后回到北京,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请他谈观感。张先生用八个字概括,即“一无所有,气象万千”。张奚若先生的这番话在今天的人们听起来多少有些老庄玄学的味道。仔细玩味,你就会发现,张先生早年接受传统教育,青年时代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政治学,后在大学任教和政府任高官,经历丰富,正是其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使其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那苍凉雄浑的历史风貌有了独特感悟。而反观今日,很多所谓收藏者只为钱不懂文化欣赏,视文物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而与文化生活无关。作家刘心武撰文指出,有人“拥有一张名家书画,一件古代好瓷,或者一套多年前的特种邮票,竟很少摆脱掉其‘价钱几何’的意识,难得平心静气地对其做纯粹的艺术鉴赏,所热衷的只是‘又升值到了什么价位’的讨论。”在这种心态作祟下,只要一件物品能升值,收藏者就会去买,买完以后又纠结于如何出手而艰难度日,全无收藏的喜悦,更谈不上对精神情操的陶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认为将馆藏文物卖给私人的提议“实在不可思议”“不是个好主意”。她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体验,参观博物馆对于人们感受历史、获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乃至整个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2008年实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数以千万计的百姓受益。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藏家离世前都会千方百计地将藏品捐献给博物馆,以便更多人受益。一些大博物馆都成立专门机构应对文物捐赠事宜。按照王战提议,将博物馆馆藏文物卖给私人,一方面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也剥夺了绝大部分公众欣赏文物、感受历史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重庆市人民政府三峡文物保护专家顾问组副组长王川平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虽有较快发展,但基尼系数过高,贫富不均,文明意识不高,艺术品市场乱象横生。如果任由博物馆馆藏文物流出,其最大可能的去向,将是到了一些贪官和显贵手中。这个口子一旦打开,普通百姓的文化权利将受到很大侵害。

“我们期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不需要这样的发展繁荣”,安家瑶表示。谁是古玩市场乱象横生的推手

谈及当前古玩旧货市场状况,张廷皓使用“交易活动‘繁荣’至极,市场管理乱象丛生”来概括。他说,文物制假成风制假作坊已初步出现地域化、专门化趋势,玉器、石刻、陶器作坊已经在不同地域和省份形成专业规模,有的作坊成为制假造假的窝点。小件假古董充斥古董市场、大件伪劣制品屡屡进入拍卖市场,由此引发的争议诉讼也不断发生。去年某拍卖行高价拍出所谓汉代玉凳和玉梳妆台即是典型事例。

王战认为,“古玩市场99%都是假货”的主要原因是真品稀缺,经过非法途径流入市场后,因“物以稀为贵”而出现虚高的价格。

对此,文物专家表示,不能以经济学思维揣测古玩旧货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规律在文物市场并不完全成立,国有馆藏文物不是国家粮库的储备粮可以通过投入市场平抑物价。由于文物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资源,以及每件文物所蕴含的不同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短缺是永久性的。在正常市场环境下,文物的交易价格更取决于买家对其蕴含的历史和艺术的喜好程度,而非供求关系。

是什么因素促成古玩旧货市场的乱象横生?委员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一味追求保值增值和奢靡的心理,颠覆正确的文物艺术品价值观。一些持有大量闲散游资的所谓收藏家对文物收藏的认识,与投机买卖土豆、大蒜等农产品并无本质区别。变味的文物收藏热促使所有的藏家都追求那些形式精美、价格高、出手快的文物,只要能升值,即便明知是假货也有人买卖,反正能找到更傻的下家。有文化的收藏行为演变为滑稽的“博傻”游戏。张廷皓委员说,曾有一批所谓辽代金镶玉器物,竟然用秦始皇兵马俑为底本,装金装彩,手执京剧道具式兵器。再比如,一件所谓汉代太极白玉塔,高78厘米,采用浮雕、平雕、圆雕、镂雕、包金、镶嵌、彩绘等多个时代的工艺,其上竞刻“光武年制”款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是建武和建武中元,而绝非刘秀死后的谥号光武。许多经手者都明知是假货,但这些违反历史和考古规律的伪冒品,最终仍能登堂入室、大行其道。

这些精明的施骗者和受骗者为何愿意完成看似难以完成的买卖?张廷皓委员点破其中各自算盘:有的以奇珍异宝为名,哄抬价格,愚弄善良的收藏者,牟取暴利;有的以捐献为名,欺世盗名,骗取更大利益(如有的甚至提出建博物馆,换取低价土地使用权);有的以送礼为名,行贿赂之实(如有人将几十万元的画作送礼,向受礼人透露卖画换钱的地点,引导受礼人去他自营的收购点出售,有的画作反复送出回购达五次之多:有的以质押为名,骗取银行高额贷款;有的以收藏为名,洗掉黑钱;有的以学术为名,哗众取宠……

nlc202309040019

二是市场监管出现了漏洞。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介绍,民间收藏文物是通过文物商店购买,通过文物拍卖企业竞买,以及通过旧货市场、古玩城淘换三个流通渠道。严格意义上说,前两种是合法渠道,而最后一种古玩、旧货市场实际上是非法渠道,也是假货最为集中,交易数量最大、民怨最大的地方。其形成却是近年的事情。

为了规范旧货市场管理,打击盗窃、盗掘、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国家文物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安部、海关总署于1992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市场管理的通知》,规定旧货市场不得经营1911年以前制作、生产、出版的文物,经批准后可以销售1911年至1949年间制作、生产、出版的文物监管物品。根据上述通知要求,各地有關主管部门对旧货市场和市场内的经营者是否允许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进行审批,经批准销售文物监管物品的旧货市场,由主管部门派员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加大对违法经营文物活动的打击力度,有力地规范了旧货市场的经营秩序。

2002年10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除经批准的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外,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根据这一规定,原有的旧货市场不能经营文物,其中也包括上述的文物监管物品。这一法条的设立初衷,本是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管,但很快就发现,文物主管部门从法理上失去了对古玩旧货市场的相关经营审批权,监管人员也只好从旧货市场中撤出。众多旧货市场中暗地里经营文物的行为并未被禁止,一些知名旧货市场还成为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由于负责旧货市场管理的工商部门缺乏鉴定专业人员,无法对非法经营文物活动进行及时有效地查处,旧货市场中的地下文物经营活动实际成为监管的空白区。很多文物仿复制品以旧货、古玩的名义在市场中公开销售,部分货品甚至公然标榜是出土文物,对我国的文物保护和国际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是拍卖公司曲解法律、“假拍拍假”文物,文博收藏单位、艺术品收藏单位对专业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管理。《拍卖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一些拍卖企业滥用这一条款,“知假拍假”,欺诈消费者,影响和制约了拍卖市场的长远发展。对此,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文艺界别联组讨论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拍卖法》是一个专门法,必须与民法通则等上位法的精神一致。公平交易是基本原则。“不保真”不等于你就可以欺骗。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所以说“拍卖不保真”是一种对法律的误读。他说,拍卖的古董、艺术品未见得没有瑕疵,例如一件古瓶可能会有瑕疵。这与“不保真”是两个概念。《拍卖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委托人应当向拍卖人说明拍卖标的的来源和瑕疵,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竞买人有权了解拍卖标的的瑕疵。有权查验拍卖标的和查阅有关拍卖资料”。宋新潮认为,将来拍卖者不仅要“保真”,还要把瑕疵告诉公众才能交易。

许多委员还认为应对文物、博物馆专业从业人员提出职业道德要求。安家瑶委员说,美国考古学会即对会员提出要求,不得从事和参与有经济升值和买卖行为的文物交易活动。我国老一辈文物考古工作者也严格恪守不从事文物收藏的职业道德底线。而现如今,一些文物、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无视单位规定,到处走穴从事商业文物鉴定活动,甚至对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鉴别真假、信口报价。

为此,李修松、余辉等代表委员都建议规范民间文物鉴定业务与行为,尽快推动《拍卖法》的修订,对虚假鉴定联手做局等涉嫌欺诈行为,除承担民事责任外,须追加刑事处罚。

文物鉴赏鉴定交易类电视节目请勿推波助澜

2009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刘庆柱和安家瑶就在社科界联组会议上建议对各类电视鉴宝节目加以规范引导。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17家电视台开播文物鉴赏内容节目20档。以上节目按内容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以介绍文物价值和收藏背景,普及文物知识的鉴赏类节目;第二类是以专家现场鉴定文物真伪并估价为主要内容的鉴定类节目;第三类是以文物鉴定评估和现场文物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交易类节目。随着伴随该类节目数量的增长和竞争的加剧,一些节目为追求收视率,片面夸大文物经济价值、渲染一夜暴富的畸型心理。

一些节目重价格轻价值。有的节目甚至怂恿或要求“持宝人”杜撰离奇捡漏故事,鉴定专家高估市场价格,夸大升值空间,从而淡化或回避市场存在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剧了文物收藏爱好者和社会公众片面注重文物经济效益的现象。

很多节目鉴定程序不够严谨,专家水平良莠不齐。许多文物鉴定和交易类节目中,鉴定程序十分简单,专家无须仔细观摩、对照标本、查找资料,匆匆一瞥即可得出天文数字,让社会公众对于鉴定科学性和严肃性产生了误解。另一方面,节目制作方遴选专家时缺乏标准,很多所谓的鉴定专家缺少必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少数甚至是混迹于市场中的古玩商,因此节目中经常出现文物真假不分,价格大起大落等情况。

更有甚者,部分鉴定对象涉嫌违法。由于节目制作方漠视法律法规,鉴定和交易类节目中常有“持宝人”持疑似出土文物上台鉴定。主持人不仅没有适时宣传《文物保护法》,而是引导专家直接为此类文物进行鉴定和估价,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倡导正确的收藏理念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交易类节目形式涉嫌违法。根据《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允许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机构只有文物拍卖企业和文物商店两类,任何机构在开展文物经营活动前均需取得文物部门颁发的相关资质证书。而文物交易类节目在未取得任何文物经营资质的情况下,直接在演播室内进行所谓“最高价成交”和“十秒夺宝”等类似于买卖、拍卖的现场交易活动,涉嫌违法。

文物市场:需要的是规范管理而非无序放开

套用一句国际公益广告的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盗掘”。流通环节的无序状况,诱发了触目惊心的文物犯罪。受暴利驱动,盗掘、盗窃、倒卖、走私文物案件时有发生,据公安部统计,2008年到2009年,全国公安部门共立文物案件1989起,其中,盗窃文物案件898起,盗掘古墓葬案件937起,倒卖文物案件113起,抢劫文物案件36起。与以往文物犯罪相比,近年来全国文物犯罪团伙职业化、集团化特征日趋明显。文物犯罪团伙实施犯罪的预谋更周密,分工更细化,盗窃、盗掘、运输、窝藏、销赃一条龙作业。文物犯罪作案手段日益智能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定向爆破作业”被广泛应用于盗墓犯罪,对讲机、夜视望远镜、汽油锯、照明灯、定位仪、氧气罐、防毒面具等作案工具一应俱全。一些文物贩子以开“古玩店”“旧货店”为掩护,以办私人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为幌子,以贩卖旧艺术品、文物复制品为名,大肆进行非法收购、倒卖文物犯罪活动。

盗墓行为说到底在文物犯罪中所处的还只是初始和低端环节,以我国地域之辽阔、文物资源之丰富,基层文物保护力量之薄弱,单靠打击盗掘行为只能是一种被动防御之策,解决文物犯罪的根本还在于铲除其生存的土壤,规范管理文物流通环节。

“如果按照王战提案建议,放开文物进入流通领域的范围和文物自由交易的范围,很有可能的一个后果就是将目前一些人手中通过非法途径获得并非法持有的文物合法化,并进一步刺激盗墓、倒卖和走私文物活动。”安家瑶委员忧心忡忡。

王川平委员表示,我愿意用最大的善意揣测王战代表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好文化遗产,但是他看到了“症状”,却下错了“方子”。当前,文物市场需要的是加强和规范管理而非无序放开。唯有此才能维护收藏者的合法利益和普通大众的文化权益。

委员们呼吁,《文物保护法》对夹杂文物经营的艺术品市场、古玩旧货市场和民间文物鉴定等方‘面,缺乏法律监管职责和相应的监管措施,以致古玩旧货与艺术品市场非法文物交易现象突出;文物违法犯罪形势严峻,而对文物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偏弱,且缺乏必要的强制措施,难以适应文物保护客观需要。由于相关史物犯罪的司法解释尚未出台,一些地方公安、司法机关在对文物犯罪的立案和定罪量刑上认识小同、标准不一,存在对文物犯罪案件立案不送、以罚代刑、重罪轻判等现象,各地公安、司法机关急需新司法解释的出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尽快对《关于办理盗窃、盗掘、非法经营和走私文物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作出研究修订。

扩大文物保护的刑事范围 篇12

一、前言

广州市萝岗区“大公山 (来峰岗) 遗址”5座先秦古墓一夜间被毁坏, 变成一抔红土, 令人痛心疾首。广州市文广新局将其称之为“一起十分严重的破坏文物的恶性事件”。违法成本低, 经济利益巨大的推动下, 导致施工方迫不及待在未来得及文物认定的情况下不惜牺牲文物。文物保护事件在新闻媒体的报导中仍持续发酵, 有400年历史的文物祠堂———玉溪卫公祠被夷为平地, 金陵台、妙高台内两栋民国建筑被钩机悄然拆除。文物保护面临严峻的危机, 但现有的法律体系仍存在许多漏洞, 包括其文物认定的操作性不强、刑事责任欠缺、行政制裁力度低, 导致文物保护被排在最后。

二、我国现行法律中对文物界定存在的问题

文物保护事件持续发酵, 济南“万人坑”遗址将建楼盘, 到西安玄奘埋骨古寺拆迁危机, 再到郑州清代古宅凌晨遭强拆等等, 一系列的事件让文物保护面临危机。可见, 当局文物保护工作不受重视, 甚至是无视政策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旨意而强行对文物进行彻底损毁, 这些行为日益突出, 文物保护日益严峻。广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刘晓明处长回忆说, “违法成本太低, 让施工单位肆无忌惮!”近年来, 广州发生的多起施工毁坏文物事件中, 没有一个人受到民事或刑事处罚, 最高罚款不过50万元。刘晓明处长更感叹到“对于动辄亿元、几十亿元的工程项目, 这点罚款简直太小儿科了。”这些在城市建设中屡屡发生的文物被毁事件, 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是文物保护在拆旧建新的“造城”潮流中, 往往处于被弱化甚至被忽略的地位。

(一) 文物概念的模糊性

2002年, 我国对文物的保护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中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 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该条文已经在立法上明确了对历史文物予以法律上的保护, 从上面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等, 技术上对这些修饰词做鉴定也难以仅凭年代就能认定是否具有这些意义, 我们仅能透过技术层面和专家的理解界定这些修饰词, 但这些修饰词又是仅凭个人感觉就易出现许多不同的理解。于是, 介于法的模糊性和局限性, 如果未能通过权威性认定很难确定何种文物何为具价值、具意义的需保护的文物。

(二) 文物认定缺乏可操作性

尽管《文物保护法》已经出台, 但对文物的界定需要权威性机构以统一标准进行鉴定。该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 并报国务院批准。”就目前为止, 文物认定的标准并未出台, 仅在2009年出台了文化部制定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国家对文物实行认定、定级及登录制度, 规定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委托或设置专门机构对认定、定级的文物开展登录工作;并且明确对文物认定的确认文物的管理行为是文物行政部门的职责, 并且还规定了文物认定、定级和登记制度, 各个地方都具有相应对文物认定的权力, 但就文物认定的标准并没有统一规定, 这将导致文物认定在没有统一规范下出现各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难以更好地保护。

文物界定需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才能对文物鉴定后给予相应程度的保护。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如果在文物鉴定前就已经被破坏毁损殆尽, 没有了原物便无法鉴定其相应的珍贵程度, 更难以定罪量刑以刑罚威慑力震慑了。因此, 文物认定在文物破损殆尽时就没有任何意义。在此临界点上, 我们是否还有其他依法有据的措施以保护文物。于是, 我们需要刑法作为最后防线增加此违法行为的成本。

三、目前现行刑事法律对文物保护的力度

文物是国家的财产, 是历史的见证, 公民应当有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对文物破坏损毁的行为, 我国目前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予以惩戒。如果有故意毁损文物的行为, 则会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刑法作为最后防线, 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规定三个罪名:第一款规定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第二款规定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 “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 情节严重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三款规定过失损毁文物罪, “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 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笔者分别从上述条文探讨刑法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首先, 认定罪名关键是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从行为侵害的对象来看, 三个罪名所规定侵害的对象是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以及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可以看出, 犯罪对象规定的范围较为狭窄, 并非所有文物都被纳入。那么, 不属于此范围的文物都不能成为这几个罪名的犯罪对象, 损毁它们自然不成立本罪。这就可能导致一些未被纳入到该范围内的文物以及还未来得及认定的文物 (其中还包括应该被纳入的文物) 被挤出刑法保护的范围。因此, 某些该受到保护而因未认定的文物在城市开发等利益背景下遭到了无尽地摧毁, 人类文明逐渐流失破碎。

其次, 上述罪名的刑事责任范围, 轻者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重者在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事责任的角度来看, 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根本不足以震慑犯罪分子, 更何况不及刑事法律严格的行政处罚又有何能耐?城市改造商圈化、土地开发利用等巨大利益冲突下, 正如刘晓明处长所说“对于动辄亿元、几十亿元的工程项目, 这点罚款简直太小儿科了”。

最后, 上述罪名在主观方面都是故意, 说明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已经谦抑到行为人主观意识的恶劣程度才给予处罚, 那么对刚出土的文物以及级别未达到刑法保护的文物来说, 仅以利益的驱动而故意破坏, 只因为得不到刑法的保护, 这种主观方面的态度比国家立法者要求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可以看出, 国家刑事法律打击破坏文物的行为是限制得非常窄, 面对当前刑事法律未给予保护的文物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此时刑事法律体系对文物保护方面上力度是不足的。

四、扩大文物保护的刑事范围

通过上文的分析, 现行刑事法律体系对这种文物遗产保护力度不够, 违法成本过低, 确实有必要扩大文物保护的刑事范围。首先, 要扩大刑法保护文物的范围。为了防止刚出土文物在未来得及鉴定情况下就毁损殆尽, 以及行政部门发出禁拆令仍无法保全古文物遗址, 因此有必要将未经鉴定的文物以及所有不动产文物纳入到保护的范围。其次, 提高刑事责任的成本。在巨大利益驱使下, 低廉的违法成本毫无威慑力, 重者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应当提升至无期徒刑, 对故意毁坏未经鉴定的文物以及所有不动产文物, 重者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小结

在我国现行文物认定和保护制度下, 由于文物行政部门独立性不强、文物认定标准模糊、紧急认定制度缺失、对文物刑事保护范围过窄、对文物利益相关工作的补贴和奖励不足、公众参与空间小等各方面的原因, 导致文物保护工作不积极以及事后惩罚力度不够, 牺牲文物追逐商业利益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因此, 唯有加大刑法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才能以刑法威慑力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增加违法成本, 有力保护文物。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2002年版。

[2]薛瑞麟:《文物犯罪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居延:《文物保护的法律难题》, 载《关注》, 2001年第3期。

[4]黄锡生、宴晓丽:《论新文物保护法的制度创新及其立法完善》, 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2期。

上一篇:化解机制下一篇:微创性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