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科学

2024-10-09

文物保护科学(精选12篇)

文物保护科学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物质、技术投入逐年增加。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涌人文物保护领域, 现代仪器分析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文物保护正向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性学科迈进。文物保护工作者大胆实践、勇于攻关, 现代科学技术在针对文物保存、维护和修复的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 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技术成果;用扫描电镜、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现代仪器设备用于文物病害的分析检测等, 都为解决文物保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1 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资金的大量投入, 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均购置了无机矿物颜料分析用的拉曼光谱仪、文物内部损害分析用的X射线探伤仪、无机物质组分分析用的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

目前现代仪器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文物组分分析和真伪鉴定两个方面。通过采用各种仪器, 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测定方法, 对文物不同部位的物质组成成分进行检测, 再通过分析各种仪器检测出来的数据, 获知各种如瓷器胎体釉色的组成、青铜器的锈蚀产物组分、壁画颜料的成分、物质内部裂隙程度等肉眼无法观测到的文物讯息, 以便选取合适的文物保护材料, 制定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 对文物进行最有效的保护, 延长文物寿命。既达到了解文物的总体情况, 又能区分真品与赝品。以操作手段分析而言, 目前获取文物藏品各

项有效数据的方式主要分以下两种。

(1) 化学分析。通过拉曼光谱、红外光谱、高光谱、多光谱、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波普仪等仪器检测物质的组成;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等仪器检测物质元素组成。

(2) 物理特性分析。通过密度计、显微硬度测定仪、表面张力仪、三维显微形貌仪、各种显微镜、色差仪、超声波探伤仪、X射线探伤仪、CT扫描仪等仪器检测物质的密度、孔隙率、强度、表面能、表面粗糙度、微观形貌、色差、内部结构等等。下面就目前文博界在分析检测文物藏品各项指标中常用的几种分析方法作个概括说明:

2 拉曼光谱应用

2.1 拉曼光谱的介绍

拉曼光谱 (Raman spectra) , 是一种散射光谱, 对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进行分析以得到分子振动、转动方面信息, 并应用于分子结构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2.2 拉曼光谱在考古研究中应用

拉曼技术能对金属艺术品上的腐蚀层、铜绿层等做出较好的鉴定, 有利于我们认识古代各国的合金技术及处理工艺, 研究其腐蚀机理, 从而探讨对这些古代金属器物的保护方案。杨群, 王怡林等人对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中出土的古青铜矛中部的浅绿色腐蚀区数点进行测试, 发现其主要腐蚀产物为CuCO3·Cu (OH) 2, 矛尖黑色区域内则含有Cu2O和SnO2, 由于Cu2O和SnO2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 所以矛身腐蚀较矛尖厉害。

文物中颜料由于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而发生退化脱落, 有些新出土文物的颜料非常潮湿, 有些颜料是混合颜料或多个颜料层叠加, 这给颜料的分析带来了困难。拉曼光谱作为现代技术对古颜料进行分析研究, 是以光子为探针, 可进行原位的无损检测, 同时它对样品的结构和成分极为敏感, 各种物质的拉曼谱都有自己的特征。

王晓琪, 王昌燧等人对古颜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在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分析的基础上, 借助高分辨率电镜, 对五代冯晖墓壁画不同颜料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研究, 成功地测得红色、黄色、黑色颜料的主要呈色物相, 拉曼光谱方法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对待测样品的要求, 同时能够有效地分析颜料样品中呈色相且分析结果较为准确。

显微拉曼光谱已被用于鉴定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红描陶器, 确认了红色着色剂的主要成份, 并根据颜料混合比例的不同确定了制陶中心位置。

经过拉曼光谱技术鉴定, 在5000年前, 我国河南制造的无釉质着色陶器中已经使用了矾土和磁铁矿作为白色和黑色的着色剂, 这是非常特殊的, 因为当时的白色着色剂一般用硫酸盐、碳酸盐和高岭土作原料。

由于二氧化硅的弱拉曼散射和因埋藏环境与艺术品处理而引起的二氧化硅的强荧光效应, 人们在早期对玻璃艺术品研究持犹豫态度, 故很少有早期的玻璃艺术品拉曼研究报告。一位研究l8—20世纪的玻璃艺术品的专家巧妙地利用这个现象来分析鉴定玻璃制品的年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荧光和拉曼光谱有关的, 可以显示玻璃艺术品年代的量, 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来自古老的Nimrud的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的不透明红色玻璃上的风化物进行研究, 确认赤铜矿 (Cu2O) 就是玻璃的红色着色剂。通过对中古时期的壁画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教会的窗户玻璃研究, 发现没有任何添加剂的赤铁矿被用作暗红一褐色颜料。

3×射线衍射应用

3.1 X射线衍射介绍

X射线衍射分析 (X—ray difraction, 简称XRD) , 是利用晶体形成的X射线衍射, 对物质内部原子在空问分布状况的结构进行分析的方法。

3.2 X射线衍射技术的应用

X射线衍射方法具有不损伤样品、无污染、快捷、测量精度高、能得到有关晶体完整性的大量信息等优点。

郭振琪等对秦俑一号铜车马残件X射线衍射分析, 比较青铜器和银器锈蚀机理, 通过揭示青铜器从里到外自发锈蚀的实验规律和反应热力学的研究, 推出了青铜器主要锈蚀途径 (Cu2O途径) 的反应过程方程式, 并通过和银器的锈蚀比较, 提出了青铜器文物保护的侧重点在于防潮。对马身白色涂层羟基磷灰石的来源提出了新的看法。陈璋如等应用X射线衍射和其它分析技术, 在青铜文物腐蚀层中观察到次生矿物赤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白铅矿和锡石, 并且提出由上述矿物组成的腐蚀层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保护层。

李宏松以洛阳龙门石窟和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塔基砂岩条石为研究对象, 采用全岩化学全分析和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对两类结垢物质的成分和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龙门石窟的结垢物是在水长期渗漏过程中对碳酸盐岩溶蚀改造沉淀后而形成的;而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塔基砂岩条石上的结垢物来源于砌筑砂浆 (其主要物质成分为方解石) , 白色结垢物的形成机理为, 砌缝砂浆在水渗流作用下发生溶蚀, 溶蚀形成的溶液流至其下砂岩条石上经沉淀及重结晶形成结垢物。

严静等利用X射线衍射 (XRD) 和其它技术结合, 对取自北京颐和园古建筑上的13个样品的23个红色颜料点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红色颜料大多为赤铁矿, 有少量是铅丹, 朱砂仅见于一个文物样品上, 另有一部分是有机染料。赤铁矿和有机染料多存在于表层颜料中, 而铅丹都作打底之用。该工作提供了古代建筑油饰彩画颜料分析的技术方法, 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特别是官式彩画的材料组成、制作工艺和修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射线荧光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冶金、地质、化工等很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文物保护同样也离不开X射线荧光分析:首先要分析文物成分, 确定文物材质;在查明文物损坏过程和机理时, 要分析质变产物成分;研究保护环境, 要用荧光分析技术分析文物周围大气的气溶胶和化学污染物;判别保护是否得当, 也要靠X射线荧光分析保护前后的成分有无变化。X射线荧光分析是文物保护中一种极为重要, 不可或缺的手段。

5 扫描电镜一能谱应用

5.1 扫描电镜的介绍

扫描电镜的T作原理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光栅扫描, 逐点成像”。最常使用的是二次电子信号和背散射电子信号, 前者用于显示表面形貌衬度, 后者用于显示原子序数衬度。

5.2 X射线显微能谱分析 (EDS)

能谱仪 (EDS) 工作原理利用样品被激发出来的特征——X射线的能量, 确定样品中所含元素。

5.3 扫描电镜-能谱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扫描电镜-能谱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物本体材料的认识、微观形貌分析 (组织结构、晶体形态、尺寸测量) 成分分析、文物病害的分析、病害特征、病害产物的分析、文物保护中材料学研究、保护材料的选择和评价、金属质文物微观形貌及病害分析。扫描电镜-能谱仪在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但南于纺织品文物试样不导电必须用导体材料, 可能覆盖某些结构的细部特征或者隐藏某些重要信息, 所以可能得到不精确的结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6 科学技术分析方法与文物保护工作结合的前景

过去文物部门设备缺乏简陋, 文保研究步履艰难, 文保工作者往往用肉眼评判文物的受损程度, 无法通过分析仪器获取客观的数据, 只能做些定性而非定量分析, 这给制定文物藏品的保护修复方案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科研投入力度的加大, 有更多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投入到文物

保护科研项目中, 现代的文保工作者继承前辈的丰富实践经验, 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文物加以检测, 获取各项分析数据, 通过丰富的经验解读分析数据, 从中寻找最佳修复材料和保护方法, 进而对文物藏品进行更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当同类别的文物藏品信息获取至相当数量, 通过统计学可制定出这一类别的文物各类标准, 这些标准的建立不但成为当下文物工作的有力支撑, 也将成为未来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基础。所有这些努力, 对于改善我国文物保护科研分析检测手段较为落后的现状, 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 现代技术与文物保护传统工艺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将使文物保护传统工艺不断完善, 进一步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从事文物保护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笔者在研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研究探讨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应用到文物保护中的现状和显著成果, 笔者认为, 现代的文保工作者继承前辈的丰富实践经验, 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文物加以检测, 获取各项分析数据, 通过丰富的经验解读分析数据, 从中寻找最佳修复材料和保护方法, 可以文物藏品进行更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

关键词:科学技术,仪器,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王东遥.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的结合研究[J].科技资讯, 2014 (5) .

[2]李响.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文物保护思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6) .

[3]刘文元.文物保护的管理制度分析[J].科技资讯, 2014 (6) .

文物保护科学 篇2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初 审 第三章 立项评审 第四章 阶段性检查 第五章 结项验收评审 第六章 回避、保密、监督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以下简称“科研课题”)评审工作,根据《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和《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课题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科研课题的立项评审、阶段性检查、结项验收评审,以及招标课题中标后的管理工作,适用于本规定。

第三条 科研课题评审的组织工作由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课题办”)负责。

返回

第二章 初 审

第四条 科研课题的初审包括形式审查和复核两个阶段。通过初审的课题进入立项评审。第五条 课题组织单位依据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填报的《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请书》,对申报课题进行形式审查,并签署审查意见。审查内容包括:

(一)申请手续是否完备,申请书填写是否规范;

(二)重点课题的选题和内容是否依照《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指南》;自由申报课题是否属于科研课题的支持范畴;

(三)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是否具备《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的申请资格,在过去三年内,是否曾因违反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而被撤销课题。第六条 课题组织单位将通过形式审查的《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请书》报送课题办,由课题办进行复核,遴选出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

返回

第三章 立项评审

第七条 科研课题的立项评审分为函审和会审两个阶段。通过函审的科研课题进入会审阶段。第八条 立项评审应从科研课题的创新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研究方案、研究基础、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对科研课题进行综合评价。

(一)创新性。根据课题申报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查新内容等,综合评价课题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值。

(二)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审阅课题选题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评价课题是否切合国家文物局现阶段工作重点和长远目标。

(三)研究方案。依据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前人研究成果、课题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进度计划等,综合评价课题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基础。参照相关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考察课题组人员结构、负责人及成员的前期研究成果,以及完成课题所需的仪器设备及其他研究条件是否完备。

(五)经费预算。依据课题研究内容、工作量和难度,审核经费总额和科目预算是否合理。第九条 课题办从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专家库(以下简称“专家库”)中随机选取与课题相同或相近学科的专家进行函审。

参加每一课题立项函审的专家不得少于3名。

第十条 函审专家的函审结论分为推荐评审和不推荐评审两种。课题以函审专家过半数同意推荐评审为函审通过。

第十一条 国家文物局根据课题申报情况,组建该课题立项评审委员会。

立项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国家文物局领导担任。委员会中60%以上(含)的评委须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取产生,其余评委由课题办根据课题会审需要另行聘请。

第十二条 课题立项会审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步骤。

初评由相应类别的专业评审组负责,终评由立项评审委员会负责。

第十三条 专业评审组设组长一名,组长和成员合计为不少于5人的单数,由课题办根据课题类别,遴选随机抽取和聘请的评委组成。专业评审组根据答辩和审议情况,进行记名投票,以得票率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含)作为通过初评。

专业评审组对评出的拟立项课题按得票数高低进行优先排序,并提出经费资助建议,其中自筹经费的课题单列。

第十四条 立项评审委员会对专业评审组的初评意见进行复核,向课题办提交终评结论,由课题办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批。审批同意后,将获准立项课题及经费资助意见在媒体上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

第十五条 通过公示的课题,由国家文物局与课题组织单位及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签订《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合同书》(以下简称“立项合同”)。

第十六条 未批准立项的课题,由课题办将归纳整理的评审意见,隐去函审专家和评审委员的姓名后,反馈课题申请人。

返回

第四章 阶段性检查

第十七条 课题责任人至少每3个月应向课题组织单位和课题办汇报一次课题的进展情况,并提交工作简报。工作简报内容应包括:课题实施进度、阶段性研究成果、重要会议的会议纪要等。

课题组织单位应在每年10月31日前,对其所组织课题的进度、质量、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总结,并向课题办提交总结报告。

第十八条 课题责任人须按立项合同约定的时间,向课题办提交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课题办在收到课题中期报告后30个工作日内,组织课题的中期评审工作。

第十九条 课题的中期评审工作,由课题办组织,中期评审组负责完成。中期评审组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并推举一名组长主持评审工作。

中期评审组中应包括参加过该课题立项函审的专家或会审委员;如需增补成员,由课题办根据课题的专业特点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取。

第二十条 中期评审组应依据立项合同和阶段性检查中的有关汇报材料,对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的内容进行评议,审查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下一阶段研究内容和计划,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提出中期评审意见,并将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和中期评审意见提交课题办。

第二十一条 课题办可根据需要,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抽查。有关抽查工作的安排,应提前一周通知课题责任人。

第二十二条 阶段性检查中发现需要调整或撤销课题的,依照《课题管理办法》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条执行。

返回

第五章 结项验收评审

第二十三条 课题承担单位在合同期满后15个工作日内,向课题组织单位提出课题验收的书面申请,并提交《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结项验收申请表》中规定的全部材料。

第二十四条 课题组织单位在接到课题结项验收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对提交材料的完整性、课题成果形式、数量等进行初步审核,提出书面意见,向课题办申请课题结项验收。

第二十五条 科研课题的结项验收评审分为函审和会审两个阶段。

第二十六条 课题办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取与课题相同或相近学科的专家进行结项函审。参加每一课题结项函审的专家不少于3名。

第二十七条 科研课题结项函审专家在接到结项验收材料后的7个工作日内,对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等做出评价,向课题办提交书面结项函审意见。

第二十八条 课题办依照本规定第十一条提出的立项评审委员会产生办法,聘请专家组成结项验收委员会,完成课题结项验收工作。

结项验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主任委员和成员合计为不少于5人的单数。

第二十九条 结项验收委员会在评议结项验收全部材料,以及参考结项函审意见的基础上,对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等做出评价。

在结项验收评审中,结项验收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要求课题责任人答辩或进行实地考察。第三十条 结项验收委员会采取记名投票方式,对课题验收结论进行表决,向课题办提交表明结项验收结论的验收意见。

结项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以表决得票率达到三分之二(含)以上的验收结论为有效结论。

第三十一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为不通过验收。

(一)未按立项合同要求完成研究任务的。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完整或不真实的。

(三)研究过程存在纠纷、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存在争议尚未解决的。

(四)经费支出严重违反立项合同约定的。

第三十二条 结项验收意见由课题办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批。审核通过后由课题办负责通知课题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

返回

第六章 回避、保密、监督

第三十三条 课题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一)所有参与被评审课题的人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该课题的评审专家。

(二)评审专家遇到与本人存在利益关系的单位、个人的课题评审时,不得参与该课题的评审工作。

(三)评审专家及其近亲属与被评审课题的负责人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不得参与该课题的评审工作。

(四)遇到其它可能影响作出公正性评审结论的,评审专家应予回避。

第三十四条 参加课题审核评价工作的全体人员应严格遵守下列保密规定,必要时签署保密协议。

(一)保护课题组的知识产权,不得擅自复制、抄录和留用评审材料,不得泄露或以任何形式剽窃课题评审材料的内容。

(二)不得泄露评审专家姓名、评审过程中的意见和未经批准的评审结果,以及其它有可能影响审核评价工作公正性或损害国家和课题组权益的信息。

(三)评审工作结束后,向课题办交回课题的评审材料、评审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

第三十五条 为了保证科研课题评审过程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保证科研课题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国家文物局对参加科研课题评审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对在评审活动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由国家文物局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返回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返回

科学运动重保护 篇3

呼吸困难

有些未适应运动的人,在运动开始1~2分钟即会感到呼吸困难,常使运动无法再继续下去。这是因为运输呼吸、循环的氧气还没有提高至一定水平之前,无氧供能的能量枯竭或血液中乳酸显著升高造成的。此时应中止运动,休息数分钟使身体恢复平静状态,之后再从轻量运动开始练习。一般人只要运动强度不大,是可顺利从无氧过程过渡到有氧过程的。若在5分钟以后呼吸困难仍不能缓解,应考虑该运动的强度过大,不适宜自己。

腹 痛

运动中常发生的腹部疼痛症状,一大部分是由于胃肠痉挛或肝脾淤血引起的。胃肠痉挛多由肠内储积废气导致,比如,某些食物在胃肠道内发酵而产生废气。另外,进食过饱或过多饮用碳酸性饮料也能引起腹痛,再者是进食、进水、吞咽唾液时带入食管的冷空气刺激所致。肝脾淤血引起的腹痛主要是以胀痛为主,这是由于机体进入运动状态后,循环器官(心血管)功能没有立即适应,回心血量多而心搏量相对较少引起的静脉血在肝脾内一时性的淤滞所致。

当腹痛发生时,应中止运动或减慢运动速度,一般可自然消除疼痛症状。

在运动时如易发腹痛,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食物结构,尽量食用容易消化的食品,养成每日早晨大便的习惯,进食不要过饱,也不要在饭后马上进行运动。控制运动前、运动中的碳酸性饮料的摄入量。还要认真对待准备活动,使机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尽量用鼻呼吸而不用口,根据运动量来调整呼吸的节律及深度。

下肢疼痛

运动,尤其是跑步,所引起的下肢疼痛有各种各样的症状,根据症状的不同,处置方法也各不相同。

1.长期不运动者初次参加运动时,次日晨起可感到小腿和大腿的部分肌肉酸痛。这是由于激烈运动导致乳酸积累,从而引起肌肉细胞膨大或渗出性无菌炎症所引起的疼痛,不需做任何特别的处理,1~2日即可自然消失。对此不必过分担心,疼痛不严重时可坚持小运动量运动。

2.从开始跑步到坚持2周以上时,逐渐会出现足、膝关节疼痛。这是由于反复施加的大运动量给骨或关节韧带增加了负荷而引起的。此种疼痛比较顽固,这时应中止锻炼数日,待疼痛消失后再开始运动为宜。再开始运动时,运动强度应该比前次减小。

3.运动中突发的下肢疼痛,可能是由扭挫、肌肉撕伤、肌腱断裂甚至是骨折等引起的。此时要保持安静,应马上请医生的诊断治疗,延误治疗严重者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疼痛的产生有时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道路的硬度、鞋的不适等原因都可诱发疼痛。反复出现疼痛时,应该到医院检查,以明确疼痛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中暑和日射病

中暑是因高温或受到烈日暴晒而引起的疾病。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进行运动时,体温异常上升,汗液难以蒸发,会引起运动性中暑。尽管典型中暑症状包括无汗,但运动性中暑的最初症状是大量出汗脱水。

保护珍贵泉水科学开发利用 篇4

一、大兴安岭北部森林丰富的泉水资源

大兴安岭巨大山脉中众多大面积森林湿地水源区, 是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和嫩江—松花江四大江河水系的发源地。该四江源头大兴安岭森林湿地水源区, 可誉为我国“北方水塔”, 是冰雪下游重要的集水区和供水区。是我国北方和内蒙古沼泉河湖水源林等天然湿地多样性、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森林草原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及自然景观多样性的发源地, 自然生物链和生态链的源头。各种原生态自然资源, 分布广, 类型多, 独具特色而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经济、生态、社会、科研、旅游价值, 是各族人民美丽富饶的家园和优良生态环境。

呼伦贝尔、兴安盟森林区、草原区是我国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最大的湿地水源林区、天然泉水最富集地之一。原生态保存较完好的大森林、大草原、丘陵山地、沼泽冰雪、江河湖泊水源林湿地、天然降水、火山地质遗迹、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冰缘冻土地貌及地下潜水、承压水等古今良好而独特的水文地质地理自然环境, 较广泛分布着丰富的多种类型天然泉水资源, 是江河湖沼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 两盟市有人烟的山林、草原地区目前已发现能叫上名的各种天然泉水约520眼以上。

兴安盟主要有阿尔山、葛根庙、归流河、古迹乡、哈拉黑、桃合木、绰尔河、达克图庙、神山等矿泉、泉水130多眼。温泉圣地阿尔山市, 是大兴安岭北部南段山地重要森林湿地水源区。是洮儿河、哈拉哈河等河流的发源地, 岭东嫩江下游、岭西额尔古纳河水系上源重要集水区和供水区。年降水量440毫米, 是兴安盟最高值区, 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在各山岭森林水源林湿地中, 众多各类火山湖堰塞湖、高山沼泽、湿草甸、河溪、火山群、森林峡谷, 分布着大量各种类型泉水。阿尔山温泉为世界名泉、全国高山温泉之一, 风光旖旎, 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和疗养胜地。位于岭西南麓森林中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 分布于温泉雪街、五里泉、银江沟、金江沟等区域, 泉眼群集, 形成面积最大, 分布最集中, 有冷、温、热、高四种类型火山群矿泉群共76眼, 在国内外罕见。国内外专家认定, 阿尔山火山矿泉水属于世界三大冷矿泉之首, 泉水清纯甘甜。高热泉, 是内蒙古罕见而珍贵的天然地下热水能源, 终年热气腾腾。阿尔山的水能治病健身。温泉、冷矿泉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锶、硒、锂、镁、锰、铜、硫、硅、钼等多种微量元素和重碳酸钙、优质低钠等矿物质盐及有机物。放射性气体元素氡泉, 医学上用于提高造血机能, 对治疗肿瘤等特定疾病有一定疗效。矿泉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胃炎、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 对人体强身保健均具良好的功效。阿尔山大兴安岭天池, 属于火山口湖, 是我国六大著名天池之一。奇特的是, 该天池既无出口, 又无入口, 湖周封闭;天池之水由泉水、降雨、周围融冰雪水汇集而成, 湖水清澈。阴雨连绵不外溢, 干旱无雨水位不大降, 始终保持水量较平稳。其奥秘主要因湖周由茂密的森林水源涵养林, 湖盆断岩层多并通有丰富的基岩裂隙泉水, 凭借水压和毛细管上升水作用, 可以自动调节水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阿尔山温泉疗养院区能见到较多当地人称的“美丽蛇”, 如今在金江沟温泉室内外还能见到这种较多的近水栖蛇, 国内外温泉极少见。矿泉能治病健身, 人们感到很神奇;而“美丽蛇”生物的存在, 更为阿尔山温泉增添了神秘魅力, 吸引着许多游客到此旅游观光。在中低山森林水源林湿地三潭峡等众多森林峡谷中, 夏季清泉绕山转, 从石上叮咚流淌;冬季皑皑冰雪盖, 清泉热腾涌水旺。泉水还分布于奇特的冰丘、冰碛、冰蚀河谷、冰蚀坡等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冰缘冻土地貌景观中。阿尔山森林火山地质遗迹奇山奇水资源中, 冷温热高神奇泉, 浴饮治病又健身;“美丽蛇”栖息泉边, 冰雪封山泉不冻;天池旱涝不降涨, 神泉自动调水位;杜鹃圣花傲雪开, 夏日冰川好凉爽等天然泉水水域神奇景观, 给游人留下“泰山天下幽, 华山天下险, 阿尔山天下奇”“黄山归来不看山, 九寨沟归来不看水, 阿尔山归来无神奇”忘不了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最佳民族风情魅力的呼伦贝尔, 是北国一方美丽富饶的绿色净土、风水宝地, 是我国北方和内蒙古天然泉水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人们都说呼伦贝尔美, 亦美在甘甜乳汁般的山泉水。泉水种类多, 分布广。目前在有人烟的山林、草原地带已发现各种泉水、矿泉390眼以上;分布于无人烟、人迹罕至原始林区48条河流一级支流源头, 目前难以数计尚蕴藏大量极重要、为人类奉献大、却默默无闻的无名山泉。

比较有名的山泉是:“塞北苏杭”扎兰屯市, 柴河美丽奇特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第四纪火山群遗迹资源密集区, 位于阿尔山矿泉群东北, 同一山脉紧相连。为岭东绰尔河上源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区, 嫩江下游的主要集水区和供水区。有冷泉、热泉、硫磺泉等火山群矿泉群及较多清泉、河溪、沼泽。火山天池较多 (高山顶部湖泊常称天池) , 较多各种大小泉眼分布于月亮湖等六座形态各异海拔千米以上高山顶部火山湖中, 为独特景观。这一带大山之子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族老猎民称之“天湖圣泉”。位于月亮湖景点东南、源于高山众多清泉的红花尔基河上源有一水帘洞瀑布景点, 水流湍急, 飞泻而下, 浪花四溅, 涛声隆隆, 冲入水潭。美丽天堂草原陈巴尔虎旗, 岭西北坡莫尔格勒河森林草原半湿润带泉溪河湿地水源地, 位于“中国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上源, 被当地称为泉乡的鄂温克苏木, 到处有淙淙的泉水, 曲水长流, 是较典型的直接由密林草地中许多群泉水从四方汇集而形成的一条河。有阿达盖森林日山、特尼河九队等高硒重碳酸钙钠、含锶偏硅酸优质矿泉, 泉水92眼, 为我国北方旗县、乡镇中山泉分布最多地之一;新巴尔虎右旗地处“鸡鸣三国”中俄蒙三国交界边境巴尔虎干旱草原区, 属于呼伦贝尔高原断裂呈长条状下陷低地独特地质地貌, 5~150米地下水较丰富, 分布面积大, 单泉涌水量2~20吨/小时。边境达赉东等八个苏木分布于达石莫、那木古尔陶松、古日班乃、雅马图等叮咚泉水、矿泉76眼;鄂温克族自治旗, 旗东部岭西坡各山岭森林湿地水源区, 是伊敏河、辉河的发源地, 下游的主要集水区和供水区。山地大面积水源林湿地中, 弯弯的河水七条支流源头及其流域上游湿地, 分布泉眼、沼泽众多, 水质优良。我国北方闻名的鄂温克旗珍稀树种樟子松森林中的维纳河矿泉疗养和旅游胜地, 为火山地质遗迹, 天然富含二氧化碳气和20余种矿物质盐、微量元素。仅在10多平方米小范围内分布有乳白、暗黄、无色七种不同的医疗功效矿泉, 非常神奇。该旗还有森林茂密、风光秀美的巴彦嵯岗苏木五泉山、玉泉山矿泉景区、红花尔基森林公园神水裂隙泉、伊敏河上游三道桥涌泉、梨子山矿泉等, 均为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可饮可浴优质矿泉;中俄边陲魅力小城、北疆跨国旅游胜地满洲里市, 灵泉矿泉池有12眼清泉冒涌, 为含放射性气体元素氡、锶、重碳酸钙镁矿泉, 含锶量之高全国罕见。用清醇高锶矿泉水酿制的优质啤酒畅销俄罗斯、蒙古等地。满市还分布北河泉、查干湖泉;吉祥草原新巴尔虎左旗, 陶森诺尔含碳酸和硫酸铁混合油泥泉池, 是呼伦贝尔草原上远近闻名的矿泥疗养区。神奇的是夏季人们来时拄着拐杖, 步履维艰, 泥疗些天, 竟康复如初。阿木古郎镇阿尔山庙附近到处冒泉水, 能治胃、皮肤、神经等病症。乌布尔宝力格苏木有四眼矿泉, 能治胃病、眼病、心脏病;我国我区最北部中俄边境美丽富饶的额尔古纳市, 是蒙古族发祥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秣马厉兵征战称雄封王之地、传说成军发现矿泉能治病的地方。是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各山岭重要的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区, 额尔古纳河的重要集水区和供水区。在大面积水源林湿地中, 境内根河、得耳布尔河、莫尔道嘎河、激流河、乌玛河等12条支流源头及流域森林、草原中沼泽河溪遍布, 有许多清泉、矿泉、冻土融冰泉冒涌, 水质清甜。黑山头镇红水泉, 为一奇泉, 国内外少见。矿泉池及附近一段溪床的表土层、石块、草木均呈一片红色, 把水映成了红色。涌泉水刚冒出泉眼时翻红色水花气泡, 但流出矿泉溪水很快变成清澈透明, 可饮可浴。莫尔道嘎镇分布大量清泉山溪, 泉水冰凉有点甜。我国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的故乡额尔古纳市三河乡、上库力乡等承压水上升泉水清又纯, 喷涌旺。涌水量为自治区最旺泉之一, 日涌水量高达2160~2592吨, 供水开发利用价值很大;森工之都、冰雪之乡牙克石市, 冬季漫山一片银色, 泉水于森林冰雪下穿行;夏季林海松涛激荡, 泉溪碧水蜿蜒奔流不息。该市已开发优质泉有图里河镇重碳酸钙纳矿泉、库都尔镇矿泉、免渡河镇小北矿泉等。乌尔其汗国家森林公园东坡泉, 山泉潺潺透心凉。乌尔其汗镇大雁河兴安里森林湿地水源地, 多山泉、沼泽、河溪。是海拉尔河源头, 额尔古纳河的上游主要集水区和供水区。乌奴耳镇长寿湖景区及其免渡河上源众多支流广布大量山泉河泉, 一泓清泉水及泉水流域面积大, 达120余平方公里, 水质优良。岭南坡绰源镇高山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区, 水源林中沼泽、河溪、湖泊中多山泉, 是绰尔河、阿木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博克图镇是雅鲁河发源地, 山泉多, 水清澈。巴林镇喇嘛山景区, 山泉多, 泉水冬暖夏凉, 清爽甘冽, 泉溪飞溅奔涌注入雅鲁河。该岭上三镇森林水源地, 为嫩江中下游的主要集水区和供水区;绿色宝库、茫茫林海根河市, 地处大兴安岭腹地, 高纬度高海拔高寒地带, 是我国我区最北部最寒冷的地方。为我国独特的多年冻土原始森林湿地重要水源区, 我国寒温带原始落叶松林湿地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分布区之一。市东部雉鸡场山等山脉西麓各山岭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区, 是根河、激流河、金河、牛耳河、敖鲁古雅河等河流的发源地, 额尔古纳河的重要集水区和供水区。为降水较高值区, 河网发育。冰缘地貌发育, 冻土分布较广, 约占土地面积的40%多。冰川冻土可谓固体水库, 冻土融冻层底冰和地下基岩裂隙水、裂隙潜水及承压水丰富。分布大量清泉、矿泉、沼泽泉、冻土融冰泉等泉水。冬季山上覆盖着厚厚冰雪, 山下竟是热气腾腾涌泉等独特的北国林海雪原景观。由泉水等水源所形成的大量大片落各种乔、灌、草、苔藓、塔头、泥炭沼泽及河流湿地遍布。根河市郊分布于清澈小河水深处的玉泉矿泉及得耳布尔矿泉、金河镇待开发优质矿泉山泉数十眼。使鹿部落敖鲁古雅的红褐泉, 为奇水怪泉。分布于森林中有一足球场大的泉池, 泥土、草木呈现一片红褐色。一汪汪泉水酸涩不能喝, 只有大池中间一碗口大的山泉清冽甘甜可口。但必须用桦树皮碗喝, 否则就会变味;高高兴安岭上的鄂伦春旗, 一片片大森林中, 年降水量510毫米, 各种类型泉溪、河流遍布。该旗位于岭北段东南坡, 由于山脉地形、茂密森林和暖湿季风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为自治区降水最高值区、河网最密集区、山上山下地表地下水最丰富区, 具有综合开发巨大潜力。奇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源地貌发育, 森林中冰蚀丘陵、冰蚀沼泽、∪形谷、冰川湖、冰石河等古冰川遗迹湿地资源中, 分布大量多种清泉、河泉、矿泉, 泉水清澈甘冽。横亘于旗北缘的伊勒呼里山南麓各山岭森林湿地水源区, 是嫩江、甘河、阿里河、多布库尔河、南瓮河等8条河流的发源地, 嫩江上源的重要集水区和供水区。在大面积森林水源林湿地中, 分布大量多种类型优质泉水及沼泽、塔头。阿里河源头景区, 沿着山林间左屈右旋4公里长蜿蜒原始溪水荒道, 步步登高山上行, 在大山脚下有一“仕途泉”, 清泉石上流, 水质甘甜解渴。阿里河镇分布丰富的放射性氡泉。托扎敏乡诺敏河和诺敏镇比拉河大片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地, 位于诺敏河源头和上源, 是嫩江重要的集水区和供水区, 我国北方奇特的大兴安岭第四纪冰川遗迹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两乡镇分布大量各种清泉、矿泉、冰川遗迹泉及冰缘冻土融冰泉等。诺敏镇四方山顶火山口小天池, 由泉水及雨雪水汇集形成, 池水碧绿幽深, 久旱不涸, 久雨不溢;嫩江岸边达斡尔族之乡--莫力达瓦旗, 北部、西部岭东麓各山岭次生林区, 库如奇、杜拉尔等5乡镇多山泉、沼泽、河流, 水质优。由单泉群泉发源的11条河流补给甘河、诺敏河或直接汇入嫩江。粮豆之乡阿荣旗, 北部加尔敦山东麓各山岭森林湿地水源地, 多山泉、沼泽、湿草甸, 是阿伦河、格尼河发源地, 下游重要的集水区和供水区。格尼镇一带, 丘陵山地火山岩风化裂隙泉发育, 汇水条件较好, 泉日涌水量曾达1400~1800吨。鄂伦春旗大杨树镇神泉山夏日矿泉、阿荣旗孤山镇乌吉木矿泉、莫旗阿尔拉镇矿泉等, 饮浴均佳。夏日牌、乌吉木牌等纯天然优质矿泉水畅销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西部地区;此外, 呼伦贝尔岭西高平原新左旗、新右旗、陈旗拗陷腹地还分布奇妙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大小天然盐、碱、硝泉池33个, 估测储量3900万吨, 可供人、畜食用, 主要为待开发的重要地方民族经济轻化工原料基地。

二、生命之泉的忧患和反思

内蒙古呼伦贝尔、兴安盟大森林、大草原、大水域分布众多的山泉, 是大自然的恩赐, 是哺育各族儿女大地甘甜乳汁, 生命之泉, 是神奇的可浴可饮纯天然绿色中蒙医疗保健矿物药资源, 是风景名胜天然景区水景观民族文化全生态旅游资源, 是我国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农牧林区建设和农牧民林区职工增收重要的天然水源, 人、畜宝贵的优质饮用水资源, 最适宜人居与生物多样性、各类生态系统天然和谐的水环境。应当警醒人们注意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呼伦贝尔、兴安盟岭东南丘陵山地广泛分布很多的山泉, 现如今多已干枯, 潺潺山泉水已不复存在, 人们另辟地上和地下水源生存与发展。只有当年以“泉”命名的城、乡、村、山等地名和人名在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面临世界气候变化、干旱、淡水资源缺乏等极端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由于人口剧增等压力, 对高寒地带极具生态脆弱性的森林、草原、土地、地下水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长期过度开发利用, 致使大兴安岭森林面积锐减, 湿地向后退缩, 其周边气候亦发生异常变化。岭东农区和岭西草原牧区出现连年干旱, 风沙天气增多, 降雨雪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旱涝增加了农牧业生产不稳定性。人为不合理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为此, 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推进呼伦贝尔、兴安盟美丽与发展双赢。要理性的重新审视自身行为, 总结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 认识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十分珍惜和特别注意严加保护管理好非常珍贵的天然泉水等地下地表水资源, 理性自觉的科学开发利用。要充分认识到森林、草原植被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巨大的自然生态功能。关键是要切实保护好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大兴安岭森林、呼伦贝尔草原以及各类相关生态系统, 注重防治岭东岭西两大水系上源出现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大问题的困扰, 采取行动减缓与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这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具体应对措施是:

1. 统筹规划全面实施保护, 退耕退牧限伐、治理水污染。

封山育林, 闭地育草, 治理沙地裸地, 大力还林还草, 恢复林草植被, 涵养水源。四大江河源头森林湿地水源地, 严禁搞森林、矿产、“生态场户”等开发。建立无人区, 进行生态移民。不许有人居, 禁止开垦种地、放牧、渔猎、采石取沙、樵采滥挖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同时, 加强保护和恢复独特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 全面维护大区域自然生态平衡与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安全。

2. 抓紧抓好在各江河源头划定建立森林、草原湿地水源地自然保护区, 实施保护措施。

加强岭东嫩江水系上中游、洮儿河、归流河支流上源和岭西额尔古纳河水系中游、海拉尔河上源、哈拉哈河上源等一级支流56处原生态水源区森林湿地、草原湿地资源的保护、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水源涵养林建设, 创新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体制机制和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管, 统筹管理好水源地和从上游到下游江河湖沼流域水资源。

3. 加强泉水等地下地表水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 实施定点开发, 计划开发, 科技创新, 现代化水产业综合开发利用。

禁止盲目掠夺和超越雨水等水源补给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杜绝破坏山泉森林、草原、水土、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和污染水源水质现象。确保山泉水源和水质长期稳定, 江河水清, 源远流长。

4. 加强水库、水电站、调水、人畜饮用水、农业节水灌溉、

科学《动物保护色》 篇5

一、背景及设计意图:

对于这次活动的设想主要源于上周的春游活动,我班春游去了上海动物园,在参观熊山时,有一群孩子七嘴八舌在讨论,我留意倾听,发现他们在谈论熊的颜色,他们觉得不同种类的熊,会有不同的颜色,如:黑熊、棕熊、白熊,真有意思。之后,在看到每一种动物时,他们都会对动物皮毛颜色进行一番讨论。看到这番情景,我感到这是引导幼儿探索动物世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大班后期的孩子已经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从而把握事物一些本质特征。幼儿对动物的体表颜色的观察与讨论,可让他们获得动物具有保护色的认知经验。于是。春游后,我组织幼儿就“动物美丽的颜色”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并抛给他们两个问题:“你觉得动物身上的各种颜色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动物的颜色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是不是有关系?”讨论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可孩子争来争去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他们一致表示要回去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书上怎么说的(即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最近几天,孩子们陆续带来了自己找到的资料,时机已经比较成熟,我打算在本周进行一次有关“动物保护色”的集体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能较清楚地介绍自己收集的信息,知道许多动物是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体验探索动物世界的乐趣。

2、对人类如何保护自己的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活动流程:

第一环节,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同伴分享信息。

在这环节,我将着力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求他们能注意倾听同伴的介绍,有不同意见的要学着轮流、补充,届时我会根据孩子的表现适时进行引导、指导。

第二环节,观赏一段动物保护色的录像,拓展经验。

考虑到孩子们的呈现方式可能会比较单一,他们比较多的会以图片、照片展示介绍为主,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幼儿观看录像,让孩子们看看、找找:“你在录像中看到了哪些动物?”“你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

在观看与讨论中,我将引导幼儿发现有的动物体表颜色与周围环境很相似,不容易看出,从而让孩子们知道这就是“保护色”(丰富词语)。进而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幼儿讨论:“动物为什么要有保护色?为什么各种动物的保护色都不一样?”

幼儿充分讨论后,我会进行小结:动物的保护色与环境相似是为了伪装自己,不让敌人轻易发现自己。通过小结,可以将孩子们原有的个别、零碎、表面的经验进行提升。至此,我想已经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加深了幼儿对动物保护色的理解。

第三环节,听赏故事,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故事大概是:有一次,英国人在非洲丛林打仗,英国的骑兵都穿着红色的军装,非洲的军队都穿着绿色的军装。他们究竟谁能取胜,为什么?

讨论中,我要引导孩子由动物联想到人类,让孩子知道获胜的军队就是向动物学习,运用了保护色。活动至此,我将向幼儿抛出一个问题:我们人类能不能用动物保护色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我想,大部分幼儿是缺乏这方面经验,这可以在延伸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探索与研究。

三、延伸活动:

保护船员健康 实现科学发展 篇6

石棉是一组天然纤维状的硅质矿物的泛称。最常见的三种是温石棉、铁石棉及青石棉。石棉在开采、加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分裂成非常细的纤维,1克石棉约含100万根元纤维。释出后,石棉纤维可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石棉会停留沉积在肺部或在胸膜、隔膜间移动,也可移动到腹膜。长期吸入石棉纤维会导致呼吸功能降低及石棉沉着病(因肺内组织纤维化而令肺部结疤),多年积聚在人身体内的石棉纤维,更会在十年至四十年后引致肺癌及间皮瘤(Mesothelioma)(胸膜或腹膜癌)。根据统计,患石棉沉着病的人,得肺癌的概率较正常人高出五至七倍。而且,吸烟的石棉沉着病患者得肺癌的概率较正常人高出九十倍。

鉴于石棉带来的危害,国际主流社会已禁止石棉的生产与使用,避免石棉纤维进入环境,以保护民众,从1992年美国环保署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石棉、石棉制品开始,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等都采取相应的行动。欧盟通过了要求所有成员国在2004年底之前立法禁用石棉的指令。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也参与其中。中国于2002年至2005年,也先后禁用了青石棉,禁止了除温石棉之外的其他五类石棉的进出口。 国际组织也先后出台了各项规定,对石棉的生产、使用和处置作了严格限制或要求,如《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国际劳工组织《1986年石棉公约》等。IMO以MSC.99(73)形式通过了SOLAS2000年修正案,要求2002年7月1日及以后,对所有船舶,除了规定的高温/高压环境下使用的水密接头和内衬、特定的叶片和高温下的绝缘装置外,不允许含有石棉材料的新的设备、装置和材料装船使用。2009年6月5日,IMO通过了MSC.282(86)决议——关于SOLAS公约修正案,就石棉在船上的使用作了进一步修订,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对于所有船舶,禁止新装含有石棉的材料,从而拉开了在海事领域全面禁用石棉的序幕。随着各个国家对船舶石棉使用的关注,这方面工作得以加强。荷兰海事主管报告称,通过对300多艘船舶的登轮调查,发现95%的船舶上存在石棉材料,其中不乏2002年7月1日以后建造且持有无石棉材料声明的船舶。劳氏日报曾报道,在土耳其船厂交付的新船内发现大量石棉,同时还指出中国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公约强制性的全面禁用石棉条款生效后,其必将是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国PSC检查重点之一,中国籍的船舶更有可能成为检查重点。

目前,公约已经生效,由于中国受影响的只是跑国际航线的船舶,而国内并没有完全禁止石棉使用,所以对这方面工作还不太重视。但作为航运大国,我们需要马上行动起来,转变发展理念,真正从全面保护船员的生活、工作环境入手,来实现和谐发展。作为船东,不能简单地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船舶滞留、船期延误、昂贵的更换费用等风险和损失而不整改,更重要的是实现科学发展。

上海市航海学会秘书长

桑史良

丽江古城的科学保护与管理 篇7

关键词: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经验

2014年,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认真落实《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市政府任务分解要求, 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旅游管理政策冲击、保护建设资金短缺、机构改革任务繁重、保护管理工作艰巨等困难, 紧紧抓住国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克服困难、化危为机, 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再创佳绩。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完成狮子山环境整治项目:自2013年下半年起, 启动了狮子山盘山路人行步道建设及景区环境改造2个项目;人行步道主体路面长1372米, 平均宽5至7米, 3条上山人行步道长3951米、宽2米, 用五花石铺设, 投资2300万元;环境改造项目包括万古楼修缮、星级厕所改造、管理用房建设等, 于2月开工, 投资225万元;配合安曼酒店实施民居修缮工程, 投资6450万元。完成东郊环境整治项目:工程于2013年6月启动, 用地7515平米, 建筑1.07万平米, 分地下、地面2部分, 投资8700万元。完成周边安置地项目:该项目与恒兴地产公司共同实施, 占地4.94万平米, 建筑6.4万平米, 464套, 密度30%, 容积率1.5, 绿地率35%, 投资2.22亿元。完成排污抢修和管网疏通工程:从1月起, 清淤整治玉河走廊3条河道及排污管网, 投资230万元。推进环城北路工程:工程全长7.5公里, 5月开工, 完成投资7241万元。启动王家庄基督教堂恢复项目:10月启动, 内容包括修缮教堂及附属建筑, 其中土木结构901平米、砖混结构685平米, 完成投资130万元。完成其它保护性工程:完成古城维护费关坡查验点临时设施、玉缘桥片区5座木桥及200米石栏杆更换等项目, 投资1423万元;做好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安置用地项目, 投资9949万元;做好景观、消防、农业用水和城市供水调配, 应急调白水河水844万方, 调拉市海、清溪水库、青龙河水1900万方, 支付提水电费350万元。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 拆除了不协调建筑, 消除了不和谐因素, 拆墙透绿、显山露水, 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 把居民和商户对古城水系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 缓解了交通压力, 保障了排污通畅和各种用水。

智慧古城迈出新步。推进视频监控二期工程:更换、增补高清监控探头及设备180个, 总数达230个, 投资450万元, 实现城内重点区域全覆盖。推进世遗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示范项目:属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于2013年初启动, 翌年8月通过科技部中期审计, 获科技部补助860万元、科技厅配套228万元, 完成投资1280万元。推进数字化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方案项目:属科技厅党政一把手项目, 包括配电网安全远程监控、视频监控智能分析、遗产监测预警3个子项目, 科技厅补助300万元, 完成投资1480万元;其中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已建成并通过评审, 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推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与云南浪群科技公司合作, 创办丽江云商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以古城无线网络及移动电商平台为依托的电商服务平台;分3个阶段实施, 目前正实施古城内公共区域Wi Fi全覆盖及系统研发, 投资3000万元, 完成600万元。升级改版“玩转丽江”手机电商平台:平台于2013年初建成, 为紧跟互联网发展技术, 于7月完成平台软件升级改版, 投资160万元;平台已录入商家4136家、旅游线路18条、旅行攻略59条、景点介绍62个。升级更换联网查询系统:在核心区域更换联网查询触摸屏11块, 投资100万元;剩余触摸屏将陆续更换。上线运行新版OA系统:应用新版OA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无纸化和移动办公, 投资7.5万元。建成公众微信服务号和升级改版官方网站:公众微信服务号关注人数突破7000余人;网站升级后, 内容更加丰富, 功能更加完善, 已成为古城最具公信力的官方网站。通过运用科技, 构建了一个技术集成的综合管理平台, 强化了消防、社会维稳等工作, 对游客和居民的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升了古城宣传力度和社会关注度, 增强了遗产保护管理力度, 促进了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平安古城再上台阶。防控火灾:认真吸取4.15火灾教训, 开展消防宣传培训20期、6289人次, 发放材料2万余份;排查整治火灾隐患6000余处、多合一场所72户、处罚占用消防通道车辆54辆;建立消防安全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分析研究火灾防控态势, 部署阶段性工作;以社区为重点, 成立8支消防检查组, 建立专管员制度, 负责社区消防各项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 定期巡查;开展消防演练, 购置背负式森林消防水泵3套、手台式水泵1台, 增设消防栓7个;组织参加消防技能大赛, 获奖山地车1辆;排查公房火灾隐患190余户, 拆除私搭乱建构筑物26处, 清运垃圾杂物76车, 改造隐患线路6院23户, 更换配备干粉灭火器120具;完善《直管公房承租户消防安全责任制》, 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560余份;制定《古城民居修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要求》, 与82家施工队伍签订《消防安全管理承诺书》;消防支出1033万元。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及时公示行政审批一览表, 明确办理程序、条件、时限;定期检查商铺、客栈, 严格按照审批条件和《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 办理《风景名胜区准营证》, 年检换证、变更和办理经营户729家;清理整治无证无照经营门店, 规范办证225家;规范民居修缮审批管理, 建立现场检查、修缮审查、监督巡查、竣工验收的全程跟踪机制, 完成修缮申请审查196份, 通过184份, 验收91项, 完成重大项目审查20个, 办理房屋转让手续21份。加大执法力度:采取“四强化”措施, 开展专项整治3次, 对无证照、无资质和违规散客接待营业网点, 做出查封或取缔处理, 整治无证餐饮店78家;及时查封被央视曝光的10家银器店, 并按上限作了处罚;集中整治城内银器店172家, 做到了三证、一店、一报告、一标签、一承诺;健全民居修缮违规违章巡查处罚联动机制, 加大查处力度, 下发停工通知105份、限期整改86份;开展占道经营、流动摊贩整治;整治噪音、污染, 处理噪音投诉102起;处理垃圾污染7件、排污管道污染6件, 下发停业通知78份、限期拆除通知123份、限期整改通知157份;强化交通治理, 设置门禁系统7个、临时交通障碍8个。通过狠抓平安古城建设, 消除了安全隐患, 维护了市场秩序, 提升了安定和谐文明的古城品位。

资金筹措续创佳绩。增强企业经营能力:转变经营策略,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率, 加强市场开发和外部协作, 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经营收入3208万元, 其它业务收入6249万元, 营业外收入151万元;加强银企、政企合作, 5月向招商银行融资短期贷款1亿元, 10月融资3年期贷款6800万元;与中信建投公司合作, 发行PPN融资, 目前正进行包装。加大古维费征收:加强内部管理, 建立《片区专管员制度》, 加强黑团打击、外围查验和代征管理, 把不利因素影响降到最低, 做到应收尽收;开展古维费征收管理系统与流动暂住人口信息采集系统的对接调试、推广安装和人员培训, 开展住宿行业清零行动, 推广对接安装古维费征收管理系统2420家, 签订代征协议2620家, 签订率100%;古维费征收系统3期工程通过验收并上线运行, 外勤管理实现数字化, 征稽效率明显提高;古维费入库3.38亿元, 同比增收225万元, 超额完成3亿元的目标任务;改革征收模式, 拟定了《古城实行门票收费制度方案》《古城维护费收费标准调整暨向古城保护规划区范围内经营户收取古城维护费方案》, 经市政府研究上报省政府审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向国家和省争取到科技项目资金1398万元, 向省文物局争取到文庙武庙专项修缮资金30万元;加大招商引资, 加强与香港宣威集团等民企合作, 使古城保护管理由政府单一主导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通过多渠道筹资, 为正确处理古城遗产保护、景区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古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文化古城展现风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举办方国瑜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丽江古城中国当代文学论坛等活动, 邀请国内72名知名专家、作家、学者参加, 借助名人效应, 扩大宣传影响;举办纳西族“祭署”活动, 参与者突破1000人;开展茶马古道东线考察活动, 丰富了文献资料;举行2014年迎新春丽江文化保护发展交流座谈会, 邀请60多名纳西族文化专家共话文化发展大计;协调组织办事处、社区开展节假日文化展演、免费书写春联及菊花展活动;支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38项, 安排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资金395万元。加大外宣力度:配合五洲传播中心和瑞士、韩国KBS、央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媒体, 在古城录制节目;邀请央视15频道、新华社等媒体, 摄制《丽江古城, 好梦成真》等形象宣传片;协助影视公司拍摄《丽江之恋》等作品;通过新华网云南频道丽江版、新浪网丽江古城官方微博等媒体, 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宣传报道丽江;开设古城官网多语种页面及中国日报网丽江频道英文版, 加大海外宣传;开设古城公众、《丽江读本》等微信平台, 与《世界遗产》《江南游报》等报刊合作, 加大遗产保护、消防安全宣传;与交通运输部门合作, 在昆明火车站主出站口设置丽江古城宣传栏;在火车上投放《走进丽江》专刊2.97万册;与昆明地铁广告公司合作, 在昆明东风广场制作12封丽江古城宣传栏1块;与《华夏游客》杂志合作, 实现了60万册的航班投放量。参与国际国内交流活动:完成第38届世遗大会参会准备工作, 相关材料已通过大会评审;利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2014年年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古城保护专题讲座及学术交流会 (在墨西哥召开) 等专业论坛及会议, 展示古城保护管理成果, 交流发展经验;举办为期4天的松下世界遗产环境学习项目, 向来自全国的60余名师生作了展示与交流;组织开展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第9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精心准备, 组织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旅游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 使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打造文化硅谷战略更加深入人心, 挖掘和注入了新的民族文化元素, 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向世人展示了文化底蕴厚重、文明传承久远的丽江古城新形象。

文物保护科学 篇8

自2008年首届中国古镇保护与发展 (周庄) 论坛以来, 周庄围绕“古镇保护与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工作, 主要是科学规划抓拓展, 产业升级抓减负, 游客分流抓降压, 并且将周庄从1平方公里景区拓展为38平方公里的新概念景区, 这样既保证了古镇保护的完好性, 又使周庄旅游发展及产业布局得到延伸, 以达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目的。

一、科学规划抓拓展, 以科学的理念优化产业布局

“产业化”不是“狼来了”, 适时适度地推进产业化可以相对降低社会运作成本和资源损耗,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产业资源是否充分、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也是考查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尺。周庄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冲击、2005年的提价风波、2007和2008年非正常利益纠纷以及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 迫使周庄管理层必须更加审慎地、深度地研究古镇保护过程中的产业发展问题。在对周庄地理区位、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充分考量, 在得到阮仪三教授等众多专业人士论证的基础上, 于去年提出了“东有传感器基地、西有生态休闲片区、南有古镇旅游、北有现代农业、中有文化创意产业”“四点一轴线”的产业布局概念, 就是对38平方公里作整体产业布局, 改变过去单一旅游产业的格局。尽管提出不久就遭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但在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仍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和突破。

(一) 东有传感器基地

2008年至今周庄管理层没有仓促上马、急于求成, 在回绝了从上海产业转移出来的一些能耗型项目落户要求, 杜绝了本地小企业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蚕食苗头的同时, 加快了早期落户、技术过硬并获得国家级荣誉和权威肯定的一批研发型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加快了具备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的一批本土科技企业的升级拓展, 加快了一批产业化程度高、市场营销能力强的整合型项目的落地。再加上传感器基地“中小型传感器企业孵化平台、传感器产品检测中心和传感器技术产品在线交易”三大平台在年内的启动建设, 将使传感器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对古镇保护的反哺作用得到显著提升。

(二) 西有生态休闲片区

借“控制性详细规划”运作的重要契机, 经过深入细致的排查摸底, 启动了对太史淀以西、同周公路以南区域的资源整合和产业调整, 将该区域内的零散工业企业陆续迁出, 同步推进水乡田园风貌的恢复, 同时更有选择地引入了星期九农庄、三同观赏鱼、康慧农庄、太史淀湿地等一批生态、休闲、农业项目, 与现有的云海农夫山庄、光明高尔夫、苏大应用技术学院等构建起太史淀以西的生态休闲功能片区, 更大幅度地为古镇分流游客、分担压力, 为现代人提供更为自然、休闲的情趣与享受。

(三) 南有古镇旅游

首先是观念转变, 周庄管理层带头并带动全社会既定观念的转变, 古镇不应是周庄的唯一亮点, 也不是周庄的全部内容, 周庄的东西南北中都应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体现、有专家学者的智慧留存、有值得一游的价值所在, 但古镇是周庄长期的根基与核心。其次是路线规划, 在古镇外围开辟了水上进庄线路和环镇水上游线路, 在古镇内部规划游客进出和分流线路。最后是资源整合, 从宣传平台、营销网络、产品组合、资本运作等多个方面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缩短古镇旅游配套和衍生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四) 北有现代农业

为缓解当前大量重型车辆过境对周庄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明显破坏、对镇民和游客出行安全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在阮仪三教授等专业群体的反复论证和指导下, 周庄启动了同周公路东延工程, 使大型车辆迅速过境而不造成对古镇和居民的负面影响, 更由此环通并激活了北部的三农资源, 周庄大批原生态村落有望成为可望可及的新风景, 部分低收入农户有望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而减少对土地蚕食和依赖、原本低产低效的农业资源有望进行整合实现产能和效益的提升。

二、产业升级抓减负, 以创新的思路加速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抓减负, 就是通过调优产业结构和层次, 改变过去对单一旅游收入的依赖, 但同时又要形成新旧产业间相互呼应、相辅相承的产业链带。

一是建设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民精神需求的日渐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经济先发地区的重视。去年以来, 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创意素材、成熟的产业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在周庄已取得阶段性发展成果, 画家村、画工厂、四季周庄、旅游产品研发中心等一批文化创意项目落户并启动。在此基础上, 昆山市人民政府通过近一年的调研论证, 于去年10月份正式将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设址在周庄, 成为昆山第十二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 是昆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唯一集聚载体。

二是把握四大切点做实新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遍地开花, 但雷声大雨点小, 仓促上马生存困难的不在少数。为此, 周庄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教训, 在充分挖掘整理属地资源、合理引入外来优秀资源的基础上, 把握四大切入点加快形成实实在在、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是依托画家村、画工厂等, 把周庄建设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绘画创作、生产、展示和销售中心;二是在现有《四季周庄》、古戏台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展示地区文化的演艺中心;三是要把古镇部分街区、民居、客栈风貌还原, 使其成为体现传统文化的普遍性、物质型载体;四是要精心地打造以旅游经济开发为核心的中国地方旅游产品设计、制作、展示销售的集聚区。

三是实施“一园两区”产业规划。规划以急水港为界, 一南一北形成两大集聚区。一是太史淀生态休闲创意区。位于周庄古镇急水港以北区域的中心地带, 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 其中包括5000亩湿地和150亩陆地, 该区域生态条件优越, 文化底蕴深厚, 拟规划形成一个集休闲度假、生态体验、创意展示、会展服务、康体保健和旅游相结合的高品质生态休闲创意产业基地。二是古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区。位于急水港以南面积约1平方公里, 是周庄古镇保护的核心地带。将以“古镇综合保护项目”为抓手, 通过对局部进行恢复性改造, 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增进游客的体验值, 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旅游纪念品、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画家村、文化演艺等, 使这1平方公里提升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四是启动“古镇综合保护工程”。保护了古镇就等于保护了周庄的根, 为使周庄古镇保护、旅游转型等方面能尽快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和转变, 经过严格细致地调研、测算和论证, 周庄于去年年底启动了“周庄古镇综合保护项目”, 项目定位包括周庄急水港以南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域。自2009年起分三期争取在四年内, 实现中高档民居客栈及文化、休闲门店改造600间以上、特色街道改造5条以上、退出低档次同质类门店50间, 使古镇保护、文化建设、旅游业态得到明显改观。经初步测算, 预计资金总投入近4亿元, 首期投入1亿元。

三、游客分流抓降压, 以严谨的态度保护核心价值

分流游客抓降压, 就是由过去单一古镇观光游向休闲游、拓展游延伸, 改善古镇区的人流压力, 使社会公众对古镇文化的感受更加全面和深刻, 在周庄的体验更加舒适和透彻。

提升对古镇保护的认知水平。一方面要通过举办古镇保护与发展 (周庄) 论坛等活动, 使古镇保护领域的前沿思想和先进经验在周庄汇聚并实现共享, 使周庄干部群众接受先进理念的碰撞和熏陶, 同时以认识的升华带动古镇保护能力的提升, 更要让周庄的古镇保护事业在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的不断论证和点拨中更加成熟和精道。另一方面周庄要坚决扼制夜郎自大、一劳永逸的心态, 不能被一些原本用于旅游市场推广的广告噱头陶醉了自己。为此, 周庄人要更加自觉主动、方向明确地看出去、走出去, 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先进典范学习,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唯有持续的学习与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领先。

提升对古镇保护的责任意识。任何创新的想法、先进的理念, 不停留在嘴上或者记录在纸上, 就需要有人去付诸实施、去贯彻落实, 需要从学术、行政、市场、社会力量来共同推动, 其中最为直接而广泛的力量就是社会的力量, 其中最为关键并具有杠杆作用的就是行政的力量。周庄通过社区、居委、村委和企业工会等基层组织, 通过市场和社区活动、党员义工、工会服务等活动形式, 通过古镇巡查、古建审批等制度条例, 建立并强化了植根于民间的古镇保护网络, 并在去年雨雪冰冻灾害的应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如事后媒体所说“千年古镇遭遇百年大雪, 安然无恙”。

提升对旅游市场的引导能力。同样面对数量庞大而又复杂多变的游客市场, 与后来跟进的古镇群体成员相比, 周庄也会忧心重重, 但周庄忧的不是没人来, 而是古镇对持续增长的游客量的承载问题;忧的不是卖掉了多少门票, 而是门票经济的存在价值和休闲业态形成问题。为此, 面对不可阻挡的庞大客流以及自身弱小的法律权限, 周庄在去年上半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分流限客”, 一方面通过产品组合从时间上将白天与晚上客流错开, 大幅度降低客流集中对古镇的破坏;另一方面加快古镇东西两侧线路规划和急水港以北生态休闲项目开发, 从空间上解决客流交错拥挤和安全隐患问题。

保护地有机肥料的科学施用 篇9

1 保护地土壤的理化特点

1.1 表层土壤板结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保护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增加, 毛细管孔隙发达, 持水性变好, 通气性变差。土壤容重在不同土层间有较大差异, 0~10cm土层土壤的容重高于露地土壤, 10~20cm、20~30cm土层中土壤容重低于露地土壤, 30~40cm土层的容重与露地差异较小。种植年限越长, 各土层的容重变化量越大。上述结果表明, 保护地耕作栽培方式对上层土壤影响程度较大, 表土紧实板结, 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1.2 营养元素富集

保护地施肥次数多、施肥量大, 营养元素在土壤中富集。保护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处于较高的养分水平。笔者试验证明, 经过一茬长季节果菜的种植, 0~20cm土层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的含量均有显著提高, 增加幅度分别为41.1%、20.2%、52.5%、68.5%、95.5%、100.3%、125.4%、28.4%。20~40cm土层增幅分别为112.5%、42.4%、76.4%、88.5%、125.2%、157.5%、161.2%、34.5%。肥料的利用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和土壤供肥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定点试验证明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只有25.8%、18.5%、48.7%。

1.3 土壤p H值下降, 土壤酸化

不同的作物适应酸碱环境的能力差异很大, 多数植物适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调查表明, 保护地土壤p H值有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不同使用年限蔬菜地土壤的p H值均低于相邻粮田, 3、8、13年棚龄土壤p H值分别下降了0.46、0.38、0.39个单位, 土壤逐渐酸化。0~40cm土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 耕层土壤表现更为强烈。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很大影响。

1.4 土壤次生盐渍化

保护地土壤因季节性覆盖或常年覆盖, 自然状态下的水热平衡被打破, 土壤得不到雨水充分淋溶, 再加上不合理的施肥, 致使盐分在土壤表层中聚集, 形成次生盐渍, 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5年内保护地土壤盐分累积过程主要发生在0~10cm的表层土壤中, 随着盐分累积和淋溶移动过程同时进行, 土壤剖面上盐分含量在递增过程中也在剖面上逐渐均匀化, 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 又在较高水平基础上出现表聚过程。8年、13年棚龄的土壤表层NO3-较相邻粮田分别增加了8.15倍和9.28倍。

不同栽培设施类型的保护地土壤盐分累积强度不同, 温室明显高于大棚。0~20cm土层中, 温室土壤全盐量有2个积盐时期, 分别在春季 (3~4月份) 和秋末冬初 (11月份) , 7月份最低。大棚土壤全盐量3~5月份最高, 之后一直缓慢下降。20~40cm土层中, 温室土壤全盐量有2个最高值, 分别于春季和夏季, 而大棚内土壤只有一个最高值, 时期在5~8月份。

2 有机肥料的作用

有机肥料是含有大量有机质 (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 , 并有一定无机物的混合体, 主要指人畜禽排泄物、土杂肥、堆沤肥、作物秸秆及绿肥等。有机肥料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是一种完全肥料。除了能提供营养元素外, 还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

2.1 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培肥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的重要手段就是增施各种有机肥料, 培肥地力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据测定, 人、畜禽粪肥一般含氮0.5%~1%、五氧化二磷0.3%~1.5%、氧化钾0.1%~0.8%, 作物秸秆含氮0.5%~1.5%、五氧化二磷0.1%~0.4%、氧化钾0.8%~1.5%。有机肥料均含有中、微量元素, 数量虽少, 但种类齐全, 供肥平缓, 起到全面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作用。这是化肥不能替代的。有机肥料在土壤中分解产生的中间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腐殖酸等, 可以为作物提供有机营养并刺激作物生长。

2.2 有机肥料能有效改良土壤物理性状

有机肥料分解过程中形成的腐殖质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从而改善土壤结构, 使粘土粘性降低、砂土松散性降低,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透气、调温功能, 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土壤容重降低, 上松下实, 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2.3 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蓄肥性和缓冲性, 减少化肥流失, 增强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 能吸附各种养分离子, 避免其流失。当土壤酸度增大时, 土壤溶液中的H+可被腐殖质胶体上所吸附的盐离子交换, 降低土壤溶液的酸度。当土壤溶液中OH-多时, 腐殖质胶体上的解离下来的H+与OH-结合成水, 使土壤碱性降低。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从而促进腐殖质的形成, 提高土壤的蓄肥和缓冲能力。

2.4 有机肥料能降低土壤盐渍, 改良盐碱土

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加速土壤的脱盐脱碱, 是改良盐碱地、防止盐渍化行之有效的农业措施之一。其机理是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 有利于雨水、灌水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 提高土壤环境容量, 增加土壤胶体对阴阳离子的吸附能力等。试验证明, 盐碱地施用有机肥料后, 一年内CL-、SO42-、Na+、NO3-等均有降低趋势, 土壤渗透系数提高。

此外有机肥料还有提高化肥肥效、改善作物品质、减少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等作用。

3 保护地有机肥料的选择要点

有机肥料种类繁多, 应根据腐熟程度、原料来源等选择合适的种类,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选择不当, 不仅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还可能造成土壤污染。保护地土壤施用有机肥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项。

3.1 施用腐熟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并不能直接被作物利用。有机质在矿化、腐殖质化过程中, 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和氮素, 产生多种有机酸、二氧化碳, 并释放大量能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 不仅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肥, 还会与作物争夺氮素、氧气, 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机酸还会毒害作物, 造成作物烧芽、烧苗。另外, 有些有机肥料常含有病菌、虫卵, 会污染作物及环境, 传播疾病。保护地水热条件好, 且处于封闭状态,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 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 有机肥料在施用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催熟。

3.2 根据肥效特点选用适宜的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常作基肥使用, 其肥效, 因物理组成、化学成分而异。不同种类的有机肥料, 在施用时期、适宜作物上略有差异。

3.2.1 人粪尿肥。

人粪尿肥所含有机物的C/N比小, 有机质分解快, 含氮量高, 含磷、钾量少, 常被当作速效氮肥施用。可作基肥、追肥和种肥, 但更适宜用作追肥。人粪尿肥对一般作物都有良好的增产效果, 特别是叶菜类作物、纤维类作物和林木的效果更显著。但不适于忌氯作物, 如烟草、马铃薯、瓜类。人粪尿肥除低洼地和盐碱地外, 适于各种土壤, 在砂土上应用应分次施用, 避免“一炮轰”式的施肥方式。腐熟的人粪尿肥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贮存、施用。

3.2.2 家畜粪尿肥。

家畜粪尿肥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类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及其分解产物、脂肪、有机酸、无机盐等。猪粪尿肥质地较细, 养分含量高, C/N比小, 分解慢, 为温性肥料。其中的钾素多为水溶性, 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猪粪尿肥适于各类土壤和作物, 改土增产效果均好。猪圈肥一般作基肥。对于生长期短的早熟作物如蔬菜等, 应施用腐熟程度较高的猪圈肥;对于晚熟作物, 可施用腐熟程度较低的猪圈肥。秋施基肥的效果比春施基肥为好。完全腐熟的猪圈肥, 也可以作追肥施用。牛粪尿肥质地细密, 含水量大, 是一种分解腐熟慢、发热量小的冷性肥料, 其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较低;牛粪尿肥宜在地温偏高的夏季使用, 一般只用作基肥, 不宜作追肥、种肥, 与热性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效果更好;牛粪尿肥不适于盐碱、低洼地。马 (驴、骡) 粪尿肥纤维含量高, 质地粗, 含水量少, 是一种腐熟分解快、发热量大的热性肥料。马粪一般不单独使用, 多作温床或堆肥的发热材料, 用于苗床底肥, 有利于作物发芽和幼苗生长;马粪尿肥适于各种土壤, 用作基肥、追肥, 对于生长期短的早熟作物更有效。羊粪尿肥质地细密而干燥, 属于热性肥料, 可作基肥、追肥和种肥使用。兔粪尿肥养分含量较高, C/N比小, 易腐熟, 属于热性肥料;一般作追肥使用, 适于各种土壤, 对一般作物均有增产效果。3.2.3家禽粪肥。家禽粪肥养分含量较高, 而且较易腐熟, 属于优质有机肥料。鸡粪优于鸭粪、鹅粪。禽粪中氮素以尿酸态为主, 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 并且尿酸对作物根部生长有害。所以生禽粪不能使用。腐熟的禽粪可作种肥、追肥。鸡粪肥适用于各种经济作物如西瓜、蔬菜、姜蒜、草莓等和各种农作物。

3.2.4 堆沤肥。

堆肥和沤肥是将作物秸秆、土杂肥、绿肥、杂草等有机物与少量人粪尿或牲畜粪尿及泥土掺混、堆积而腐熟的有机肥料。堆肥是在好气条件下堆腐, 沤肥是在嫌气条件下沤制。堆、沤肥的腐熟是一系列微生物对作物秸秆及其他有机物质进行矿质化的过程。普通堆肥一般作基肥使用。高温堆肥适于各种土壤、各种作物。长期使用属热性肥料的高温堆肥可以提高地温、改良土壤, 在涝洼地上效果更佳。其中“301”菌种堆肥对于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内的果树、葡萄、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更为有利。沤肥腐殖质丰富, 几乎不含氯, 硼、硅含量高于高温堆肥, 一般用作基肥, 特别适于忌氯作物。沤肥施用后, 应立即耕翻掩埋, 避免风吹日晒, 防止养分损失。

3.2.5 沼气肥。

沼气肥是制取沼气后形成的残渣和发酵液的总称。残渣一般作基肥施用, 并注意深施覆土。发酵液可作追肥、种肥或根外追肥施用。用一定浓度的发酵液浸泡谷物、蔬菜种子、块茎、块根, 可使其提前萌动发芽。2~3倍的发酵液水溶液喷洒作物叶面, 增产效果明显。

3.2.6 饼肥。

饼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蛋白质、油脂、维生素, 成分因品种、榨油方式而异。饼肥养分全面、肥效持久, 适于各种土壤和各种作物, 可作基肥和追肥, 不宜作种肥。饼肥是一种迟效性肥料, 须经微生物发酵分解后才能发挥肥效。无论基肥还是追肥, 均应提前施入, 否则肥效后移, 造成作物生长前期缺肥。

4 有机肥料的配合使用

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 营养元素种类齐全, 具有改土作用。但是有机肥料中各营养元素含量少, 且释放慢, 不能满足作物需肥高峰期的需肥量。单独施用有机肥料很难争取作物高产。化肥养分含量高, 是有机肥料的几十倍, 且化肥大多是水溶性的, 肥效发挥快, 施入土壤后能迅速被作物吸收利用, 尤其在促弱苗转壮或作物需肥临界期施用效果显著。但是化肥营养元素单一, 且肥效期短, 多数化肥品种只含一种或两三种养分, 即使是复混肥料养分种类多一些, 也不能与有机肥料养分齐全的状况相比。单独施用化肥, 也不能保障作物一生的需肥, 很难争取作物的高产。

化肥的优点正是有机肥料的不足, 而有机肥料的优点又正好弥补化肥的缺陷。实行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 取长补短, 缓急相济, 能迅速提高地力, 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试验证明有机肥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和对土壤培肥作用都优于单施有机肥料或化肥, 二者配合较单施化肥增产7.2%~45.8%, 较单施有机肥料增产22.8%~150%。生产上应依据“有机肥料为主, 化肥为辅;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基肥深施, 追肥分期施”的原则, 合理配比有机肥、化肥, 克服过度依赖化肥的倾向。

5 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

5.1 施肥方式

有机肥料一般作基肥施用。有机肥料充足时, 一般结合播种前整地进行, 将肥料均匀撒于地表, 通过翻耕混入耕层, 以加速土壤的熟化。有机肥料较少时, 可在土壤翻耕时, 将有机肥料撒于犁沟中掩埋于地下, 或在播种前按行距撒于地表, 然后起垄埋入垄底。

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追肥时, 一般采用条施、穴施或沟施的方式, 集中深施于作物根系附近, 以提高作物根系范围内营养成分的浓度, 创造一个较好的营养环境, 促壮苗早发, 为丰产打好基础。施肥深度为10~15cm, 施肥点距作物主茎的距离因作物个体大小而异, 一般为8~13cm之间。部分有机肥料可用作根外追肥。根外追肥用量少, 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施肥方法, 不能代替一般的追肥, 更不能舍弃土壤施肥。根外追肥对于果树、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应用效果比禾谷类作物要大得多。有机肥料作根外追肥时, 要注意掌握肥液的浓度和用量, 避免出现肥害。

另外, 被有害物质污染的有机肥料不能使用, 作物生长前期要增施适量氮肥, 以缓解有机肥料与土壤争夺氮素的矛盾, 避免作物幼苗缺氮。

5.2 施用量

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 篇10

文物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大, 耐火等级低, 多为土木、砖木或纯木质结构, 遇火极易燃烧, 火势猛烈, 难以有效扑救, 短时间内即会形成整体燃烧, 造成建筑毁损坍塌。古建筑群火灾危险性更大, 建筑毗邻或防火间距不足, 商铺商品连片, 人员密集, 道路狭窄, 消防水源匮乏, 原住居民生火做饭、取暖十分普遍, 电气线路老化且乱扯乱拉等, 隐患严重。多年来国内古建筑防火研究和学术研讨, 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思路和措施, 收到较好效果。笔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 基层消防机构在古建筑防火工作中虽然重视程度高, 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常陷于困惑和被动状态, 工作思路陈旧、固化, 缺乏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办法。突出表现在:文物古建筑消防保卫工作欠缺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创新、研究不足, 动辄提出木结构防火处理和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的常规要求, 多因文物保护部门反对而难以实施, 导致火灾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笔者认为, 有必要从整体上科学分析评估古建筑的实际火灾危险性,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依托现有资源, 正确制定科学、简洁、专业、高效的安全保护方案, 做好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

1 引入和建立“消防技术专家评审机制”

文物古建筑, 尤其是历史久远的古建筑群, 古城建筑等, 绝大多数独具特色, 形式各异, 个性突出、艺术价值、风格、建筑结构、规模区别很大, 实际火灾危险性及耐火等级、消防资源、整体消防安全条件、旅游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各不相同, 且多属人员密集场所, 旅游高峰期人满为患, 拥挤不堪, 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繁重, 成为基层消防机构的一道难题。针对文物古建筑典型的“唯一性”特点, 其消防安全方案亦宜于体现性能化特征, 根据各方面、各专业、建筑特点和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保护, 地方资源和水源条件等, 进行整体、科学、系统、专业的研究论证, 为古建筑或古建筑群量身定制并付诸实施。可引入和建立文物古建筑防火“消防技术专家评审 (论证) 机制”, 既可克服和解决以往基层大队单一、片面的消防安全主观性粗放管理模式所造成的隐患突出问题, 也可从根本上实现文物古建筑科学化、专业化监督管理新的替代模式, 并建立起与消防技术、科技发展同步的长效专家评审 (论证) 机制。

2 科学划分建筑消防安全区域和设防等级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 笔者发现, 各级消防机构大多陷入一个误区, 即对文物古建筑所在区域或地域的所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 不加区分, 均笼统按文物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设防, 既无谓自我加压, 压力过大, 错误估计实际火灾危险性, 误导消防设计方案制定和决策, 又牵扯过多精力疲于应付, 使消防工作出现偏差。正确的做法是, 真正的文物古建筑, 必须重点保护, 作为核心安全保护区域和重点设防对象, 设防等级定为特级、一级及相应较高等级。而其周围毗邻或配套建设的现代旅游仿古建筑, 尤其是商店、饭店、宾馆等旅游区仿古式建筑和场所, 虽部分建筑风格、外观上与古建筑看不出明显区别, 但事实上与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关系不大, 必须认真加以区分, 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区域, 相对文物古建筑区域适当降低火灾危险性评价和消防安全设防等级, 并在确保与文物古建筑足够防火间距的前提下, 经专家技术论证, 按照普通区域和普通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和管理。景区管理单位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亦应根据实际情况、保护价值、重要程度和设防等级科学、合理、重点进行投入和集中保障, 确保文物古建筑高危核心区域、高设防等级区域的消防队 (站) 、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消防器材、消防管理人员等的强化配备和到位。同时, 因管理思路、目标、标准、等级清晰, 工作量和压力明显下降, 火灾防控工作和技术管理措施重点突出, 统筹高效, 体现客观科学的防火工作思路。

此外, 在古建筑群、古城古镇等建筑密集区域, 如平遥古城、五台山风景区等, 亦可根据建筑群使用功能、耐火等级、人员商品数量、防火分隔状况、道路水源条件、火灾蔓延特点、实际火灾危害等, 科学划分不同消防安全区域, 把相同或类似火灾危险性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一类或一个重点区域, 分片分区分级设防, 研究、论证、确定对应的等级和人防技防措施, 科学构建统筹、合理、完善、健全的消防安全功能体系, 实施现代科学消防安全管理。

3 科学评估文物古建筑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古建筑, 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岁月, 能够存在到今天, 其中自然有隐含的奥秘和古人的智慧, 尤其是防火设计的考虑和建筑防火功能的简单、实效, 多隐藏在建筑实体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而不为人所察觉和简单识别。最直观、最常见、最有效的莫过于马头墙的设置。马头墙古谓封火墙, 其建筑高低错落, 实体土墙相接相对, 完全隔断紧邻的建筑, 实现了相同于现代建筑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单元的功能, 且户户分割, 防火单元划分更小、更多, 十分有效, 如图1所示。

较常见的建筑材料选用, 取材千差万别, 如应县木塔的楼梯扶手选取的是极特殊木质, 密度非常高, 质地异常坚硬, 刀锯实施锯切极为困难, 其木材分子结构高度固化稳定, 很难受热分解, 且扶手直径达15cm, 一般日常使用的火源短时间内无法点燃。

一些古建筑内无任何电器线路和照明, 亦无其他任何火源, 不宜随意要求增设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其原因一是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金属管道等灭火系统后, 人为增加了火源, 可能造成雷电波侵入、感应雷等雷击起火情况, 变无火源为有火源, 变无雷为可能主动引雷;二是文物保护价值不允许随意增设非必要或增加火灾危险的外来设施和金属管道等, 破坏文物原貌且不安全。因此, 在分析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和制定消防安全方案时, 必须透彻了解和科学评估古建筑结构特点和真实火灾危险性, 有针对性地评估论证, 正确制定消防安全保护方案, 避免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4 编制特殊消防专业规划和更高防火技术标准

在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 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被持续、无序、甚至过度开发利用, 未同步考虑消防安全专业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 尤其是空余土地被持续开发建设新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功能型场所, 融入古建筑群, 且使用性质复杂多样, 火灾危险性极高, 而消防执行标准和建筑定性难以实际把握, 防火技术措施更是未经统一和规范, 这就无形中给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带来巨大的新生火灾危险。因此, 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同时, 必须对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进行专业的消防规划, 合理改造、搬迁、拆除重度危险源, 降低原住居民密度, 逐步整改电气线路、采暖等系统性火灾隐患, 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水源, 建设专业消防站, 建立现代火灾监控体系, 完善自防自救功能。对新建仿古建筑, 改建、修缮古建筑, 应加强地方立法, 编制地方消防标准和技术措施, 提高此类建筑消防设计标准, 严格审批把关和监督, 严控新的火灾隐患生成。

5“火源控制”为核心

文物古建筑防火, 必须贯彻“火源控制”这一核心工作思路。笔者在一线工作中发现, 许多基层消防机构和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认识到, 对于古建筑防火而言, 火源控制是最实际、最适合、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是基于文物古建筑绝大多数使用功能单一, 火源较少的特点而来, 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由侧重各类复杂的、低效的强化安保措施转变为简单的消除室内微火和电气火源的思路, 实现釜底抽薪、化繁为简, 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目的。实践证明, 如此思维方式和简化对策, 实际效果远胜于各类得不偿失的复杂消防措施。简言之, 其核心思想是:火源没有了, 消防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火源控制的常用做法如, 寺庙燃香统一在殿外定点香炉内, 殿内严禁使用明火, 或使用金属、石材等不燃深槽烛台, 烛台供奉香案表面包覆铜、铁皮防止倾倒蜡烛引燃木台面, 不设电气照明, 或改造为实埋线路地灯、穿不燃管密封保护等, 用简单的方法彻底消除火源, 或使微火和电气火花被完全隔绝, 杜绝一切起火可能。关于雷击, 虽因古建筑防雷和选址科学而数百年甚至千年不遇, 但可靠的现代防雷设施、措施和灭火准备仍是必要的。

6 消防水源建设是重点

近年频发的古建筑群火灾事故, 损失惨重, 教训惨痛, 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 就是消防水源缺乏, 不能使用或不出水, 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消防车被迫远距离运水、灭火, 贻误灭火战机, 使小火酿成大灾。从古建筑防火工作来看, 绝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建于深山, 坡陡路窄, 水源奇缺, 冬季气候寒冷, 仅有的零星水源亦完全或部分结冰, 无法使用。一旦发生火灾, 灭火器难以控制时, 几乎束手无策, 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古建筑燃烧殆尽。因此, 此项工作应作为消防投入的首要对象和重点, 尽最大努力在古建筑周围或附近建设充足、可靠、利于取用的消防水源, 并设置可靠的冬季防冻措施, 确保能够随时使用。可采用深位水池、常高压高位水池、自动探测控制电伴热管道内外保温系统、短距自动干式水消防系统、其他常规或特殊外保温措施等。其中, 室外消火栓和临时加压系统, 必须确保完整可靠好用, 可适度提高消防设计标准。

7 第一时间响应和扑救初起火灾是关键

文物古建筑火灾扑救, 必须立足于快速响应, 快速扑救, 灭火于初起阶段。对于单体建筑, 客观上极短时间内即已丧失扑救可能和扑救价值, 几乎肯定是燃烧毁损殆尽, 烧完火灭。因此, 时间为第一要素。在实践工作中, 一些古建筑管理单位24h专人现场值守、巡查, 设置视频火灾监控、内部自动报警系统、义务消防队、小型消防站、微型消防车和水喷雾摩托车, 现场各类灭火器材配备等等, 均是有效的快速反应和扑救措施。古建筑管理单位应科学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和扑救方案, 确保第一时间响应灭火才是关键和根本。

摘要:针对文物古建筑防火工作中存在的特殊性、瓶颈性、困惑性问题, 结合基础调研、实践经验和思考研究, 提出化繁为简、大胆突破、转变思维定式, 强调防火对策的科学性、实践性、专业性、实效性的工作思路, 探讨切实做好古建筑防火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古建筑,消防管理,消防监督

参考文献

[1]贺煜华.古建筑防火策略的讨论[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1) :31-33.

[2]薛奕.独乐寺古建筑防火改造技术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2) :115-117.

[3]梁军, 祁祖兴.浅议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适应性消防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4) :393-395.

[4]李俊, 祁明庆, 胡守蠢.中国皖南古民居建筑防火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0, 19 (1) :26-28.

[5]于福海, 崔照宽.古建筑火灾的预防及扑救——从北京市几起古建筑火灾谈起[J].武警学院学报, 1996, 12 (1) :77-80.

[6]毕学勇, 方立俊.通过城隍庙火因分析古建筑防火当提高警惕[J].消防科学与技术, 1986, 5 (1) :15-16.

[7]庄磊, 王福亮, 孙晓乾, 等.布达拉宫古建筑火灾危险性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3) :337-340.

文物的出土与科学的扎根 篇11

如果说李庄的发现是作者对中国文化薪传和发展的当代罄书,其中更多的还是在历史年轮中勾勒烽火年代的生活故事,写照学者笔耕不辍的景况,属于拓片式“发现”,那么相隔五年后推出的《消失的学术城》(岱峻著,百花文艺出版社二○○九年版)则聚焦于知识本体,在村庄和学人之间的考证更具备穿透性,理解士大夫“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和“文化遗民”的学术自觉,在知识谱系中重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社会担当与顽强坚守。不同于这两本专著立足于整体性的、群像般的描述和刻画,作者同年出版的《李济传》将笔致着力于历史沉积岩层的某一页,从个案的角度对李庄“学术城”这个消失的共同体做出窥豹一斑的诠释,尤其是对李济作为知识分子个体的深度拓展和推演,可谓是从全新的角度理解科学与生命的辉映,展示了一代学人无数个不平凡联结起来的平凡一生。

李济是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学生,在清华学堂结束七年留洋培训后于一九一八年到达马萨诸塞州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他由心理学转社会学,并完成了题为《人口的质的演变研究》的硕士论文,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那是搭建起个人知识结构的人生阶段,哈佛更是积淀李济一生精神信仰的文化圣殿。关于人类共同性问题的研究思路,同他内在的传统文化素养碰撞,激发出他用严密方法手段考求“中国民族形成”的问题意识。博士生在读期间,李济发表《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Some Anthropological Problems of China)所涉及的考古学、民族志、人体测量学、语言学等角度的议案受到哲学家罗素的肯定,并在其著作《中国问题》(Problem of China)中引用。李济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那本博士论文也成为中国人撰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

回国之后的李济目睹贫愚的国民,深感在中国推进科学思想的紧迫性,任教于清华后,他打破先例,开设人类学和考古学课程,完备了国内学科体系,他的实际研究(特别是地下证据由文字向实物转换这方面)深化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对整个时代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现代中国战乱连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救亡图存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自觉行动,沉醉于学术的李济面临抗战救国和田野考古的选择。一方面是山河沦陷、百姓涂炭;另一方面,他也认为奔赴战场杀敌的冲动情绪应该服从理性调遣,“现在既然我们没有机会表达我们这种志愿,那就只有继续我们原有的工作”。此间他不曾中断科学研究,对文物的转移保护及博物院的筹建也一直在继续。李济认为博物馆的建立可以推进科学的普及,对传播知识、保存珍品、实施教育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九四○年,日本侵华战火燃到中国中原地区,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中博院和中国营造学社再次“衣冠南渡”,大规模地迁往四川南溪县李庄镇。蛰居李庄六年,李济在研究安阳陶器的典型标本和田野记录后,整体分析并重新设计了新的陶器器型分类法,为后来青铜器直至古器物的分类做了有益的尝试,为建立科学的器物形态学打下了基础。李济主持了西南民族调查、民间工艺调查、川滇考古(包括彭山汉墓的考察、王建墓的解谜、西北敦煌的再发掘等多项学术活动),培养起一支优秀的学术团队——包括有“东巴文化之父”称誉的李霖灿,后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谭旦,以及新中国一代考古掌门人夏、南京国家博物馆馆长曾昭等。如火如荼的民族战争的背后,展开的是一场文化的殊死较量。

作为文化人类学开辟新研究疆域的第一人,一个为中国考古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为什么在新中国的历史书写中被无声地抹去,甚至偶尔的出现也是作为批判的靶子?这只能归结于这位学者政治阵营的选择。一九四八年秋冬之交,战争焦点逼近长江,南京国民政府的部分机关、学校决定南迁,文物精品经决议被安排运往台湾——这就是后来李济去台的根本动机——作为一个考古学家和博物馆专家,李济行动的依据首先是以文物的去留为自己的去留,在他心目中文物的完整重于一切,“只要是战火,文物都要受损失,牵涉不到爱护哪个政权”,只要可以保护文物,个人的政治立场并无值得攻击的理由,“文物都是在中国的领土上。……将国宝运到台湾并不是卖国,台湾也是中国的领土啊”。然而,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避免不了非此即彼的命运,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一种经济思想,也是一种社会哲学,在李济心中是一种生活态度——“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既是其人生信条,也是其田野工作的比照。在“无何有之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旷达一世,放弃的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为了保护文物而离开大陆;为了开科学研究风气之先河,拒绝海外名校聘请,甘于留居台湾。一九六四年,李济写过一篇题为《谈勇于责任》的文章,讲述自己坚守的原因:那种深厚的民族感情,不是实用政治的附属品,更不是狭隘的本土观念。“他强调学术应该超越政治,即使二者无法完全分离,学者的义务仍在信守和发扬学术的独立性”,这就是一名纯正的学者,仅仅是一名纯粹学者的自白。

“作为一个学者,爱国也需要遵循普世的价值标准”,不仅在民族精神上有着开阔的胸襟,在科学精神上也要有广阔的视野。李济任何的考古研究结论,都放弃以民族本位情绪为主导的臆测,不拘泥于民族的自负甚至矫枉过正的自大情绪中,他认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文明是本土、西亚、南亚文化的复合体,文化的交往和移植是不容置疑的,这种严密的逻辑推断,来自于“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不偏不倚,诚实地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不受偏见的蔽囿”。因此,世界公民的开放心态,考古学家的爱国情怀,与特殊时空的制约条件紧紧交织在一起,诠释着李济“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孤独与永恒。

一九四六年六月,随着载有最后一批学人的轮船鸣笛起锚,李庄空寂了。两三年之后,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彻底失败,那批出走李庄的学人也分崩离析,去国离乡,留守者也如秋蝉一般,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长久地缄默着。李济自然也逃脱不了被历史障蔽的厄运,只能在海峡的另一边,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台北尽管不如大陆资源丰富,但并未减弱李济对考古学的热情,反之,他兴趣盎然。一九四九年,李济在台大创办了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一方面继续开展殷墟考古学研究,另一方面也立足本土,促成史语所与台大的合作,培养了张光直、宋文薰、李亦园等杰出的人类学和考古学学者,对大马台地的考古发现将台湾考古带入一个新时代。郭沫若曾将安阳殷墟的发现称为“新史学的开端”,播迁台湾之后,田野考古只能在台岛或东南亚局部地区进行,从一九四九到一九七九年的三十年,李济基本完成了安阳的发掘报告和研究报告。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视文物的科学数据与史实的辨析廓清,通过地表以下考古资源的开发还原为地表以上史学材料的判断,是他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在《李济传》中,作者从学术理论思考出发揭开传主的身份,以现实的人文关怀为传主作评,指出考古的实绩不在于文物本身的单独价值,而应着力于重新建立文物代系关联;科研的方针是不断地向上出土,科研的精神则应该是永远地向下扎根。

李济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者,他的学术思想在这门学问中始终占据支配地位,同时,他一生也培养了海峡两岸最优秀的人类学和考古学人才。科学未能在中国生根也一直是他内心难以消除的紧张和焦虑,在中国推进科学思想,不但是李济一贯的思想主张和行为动力,而且是他学术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李济不仅是科学家、考古学家、学者,更是一个思想家。李济的性格和他所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倡导的风气,使他对传统社会的“人情风”、“面子心”异常反感,历来主张特立独行,而他一辈子却无力摆脱亲情的羁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亲情成为倾斜天平的砝码,将他这个现代知识分子还原为最本色的人。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他更清醒地意识到以“礼”为核心培植的中国文化主流涵育了“有称”的等差,而现代科学注重官觉与外部的实物接触,并非传统固定其结构和性能的文字,“西方的知识、技术在不断的时间过程中获得修正和突破,中国学者却较多地拒绝了实验室和具体的工具,没有办法推动科技,发展机械文明,最终阻碍了知识的发展”。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懂得形式逻辑体系和实验验证的场域是不可能有科学扎根的,因此,李济一生都在为如何在中国推进科学思想而钻研。他认为“中国民族以及中国文化的将来,要看我们能否培植一群努力做现代学术工作的人——真正求知识、求真理的人们”,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精神:像一棵树扎根一样,要不断地、努力地,把求知的渴望延伸到更深更远的地层。

“科学”的推进既是李济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李济传》作者为本书拟定的基本写作准则。有人将“五四”比作二十世纪不落的太阳,耀眼光芒下面真正散发出热能与亮度的是“科学精神”,李济便是“科学救国”的倡导者和施行者,在科学被遮蔽在政治阴影下的漫长年月中,李济从未侧身庙堂,他始终不渝地坚守在田野、案头与讲台。在《李济传》中,作者正是抓住这一关键性问题,展开对传主一生乃至他影响到的时代与人事的研究,这无疑具有相当的解释力。特别是作者对考古行业和人类学专业的爬梳及其具备专业水准的理解,包括历史研究成果和现有研究状况的分析都言之有据。作为人物传记,《李济传》从多个侧面雕塑了李济的一生,包括学术建树、亲众关系、民族主义、科学意识等一系列非主流评判标准,帮人们发现了一个完全的、实在的、作为“人”而不是符号的李济。正如李济的儿子李光谟在序中所言的“追求真理,不媚俗,不追捧”,这样的书写态度是值得信任,并能付之阅读的。本书最大的创新之处则是摒弃了传统传记的“故事体例”,选取了相当丰富的资料编排为“档案样式”,即依据基本史料行文,包括口述史料、传主文稿、当事人的笔记回忆、照片、书信、地方文献等,在一个巨大的人事结构树形图里面有条理、有逻辑地做出客观评价,评价的公允取决于所引材料的确凿和详实,也涵括作者对历史的再思考。一切都建立在个人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上,“走向田野”不仅仅是传主的科研准则,也成为本书作者写书立传的基本守则。李济生前曾指出:“当下的学术书籍很难有详细的资料描述,都是些交互引用的所谓理论性文章,且学人常更换方向,较少对某一问题作长期的整体性的探讨。”但科学的严密性已植入阅读李济的前提,体现了传主身教与言教对后学者大音希声的影响。

当然,正如岱峻本人所言,对李济进行总体性的学术评论是无比艰巨的工程,但岱峻先生十年如一日的调查、思考与写作,笔之所触,无不动容;虽自谦为“只是些详细的资料描述”,然而留给读者的却是珍贵的历史实证和“抢救性发掘”的文物。在一个遗忘速度超过记忆速度的时代,岱峻秉承公正、善良、仁义的情感基调,以及积极的历史观和价值尺度,力排众议,跳出现有窠臼,为“科学”理念做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演习。立传,不容许生平事迹的断裂,也不容许回避史实和随意想象,至高的境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传主的神韵,而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对象,可能更多的是依靠作者与传主之间的心灵对话,那种沟通就来自于拂开历史的尘垢,既要融入现场、感同身受,又要保持距离、旁观清醒。事实上,这种学术研究的虔诚得以施行,也倚靠现行社会的“行情”,在学术文化领域内,“行情”实在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东西,就像沈从文先生当年在评价陈独秀研究状况时说过:“我们近三十年(指解放后至新时期,笔者加),凡事一边倒的方法,人的历史位置若长远跟着当前形势走,尽说‘实事求是’……必有‘早晚市价不同’的情形,无从着笔。”阻隔李济和真实历史的围墙,除了那一道长长的海峡,更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困难。岱峻先生在穿越人为封锁的迷径中寻找那页被撕去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触摸历史的曙光;而那些在意识形态掩埋下更多的沉默着的人,他们等待着后来者的发现。这不仅是一个作传性质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排他性和包容性的倾斜状态议题,是多种因素的叠加。的确,《李济传》已经先走了一步,为后世研究做出表率,如同文物的“出土”具备界碑意义,浮出历史地表,这是第一步;对历史的研究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 篇12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水污染问题

我国进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已经十分突显, 当前水资源危机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而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人口的压力以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下, 水资源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持续坚持与实践水资源保护工作能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正常生活起到保障的作用。而在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 科学技术能够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起到支撑的作用, 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等方面都能够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我国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化学物理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四类。

在物理处理方法中主要是以物理作用将水资源中的杂质在不改变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分离, 物理处理法有操作简单而且成本低的特点, 主要应用于对中水的处理, 物理处理法主要包括一下几种:依靠重力或浮力使污染物与水资源分离的沉淀法, 主要是通过格栅或筛网对水资源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的过滤法, 通过向污水中通入空气而使微小污染物吸附于气泡之上使污染物升至水面的浮悬法, 将污水高速旋转通过离心力使污染物与水分离的离心分离法。化学处理方法则需要改变水资源杂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化学反应来治理水污染,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通过向水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而使水中溶于水的污染物变为不溶于水的物质的化学沉淀法, 通过向水中投放混凝剂而使污染物质逐渐凝聚而沉淀的混凝发, 通过酸碱性物质中和酸性污水或碱性污水的中和法, 通过强氧化剂如臭氧等投入污水中或利用电解阳极反应来使污水中某些特定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氧化分解法。物理化学法是在污水回收之前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主要手段, 如将水的PH值中和或是去除水中的有害化学物质等, 物理化学法包括萃取法、吸附法、膜分离技术等。

生物法可以根据污染物对氧气的反应分为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技术两大类。其中好氧生物处理法中的活性污泥法是当前水污染处理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主要通过向污水中连续的将空气鼓入曝气池, 使水中形成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够不断成长, 含有大量活性污泥的污水从曝气池中流出进入沉淀池并分离, 活性污泥法能够去除污水中大多数的有机物, 并且具有见效快的特点。生物膜法通过大量污水在固体填料上流经, 使大量微生物在固体填料上的繁殖和生长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的机理相近, 能够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污水处理向能源化以及节能化发展也促进了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 如厌氧气流化床以及厌氧生物滤池等都使能耗大大减小, 具有对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效率高的特点,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了当前进行污水处理不容忽视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各类浓度的有机污水都能够实现较好的处理效果。

中水是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当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在排水以及生活污水再处理后被应用于清洁、消防等不予人发生直接接触的杂用水, 社会再生的水资源以及工业生产中的循环水就是中水。中水的回收技术是建立在水污染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的, 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 大多数国际已经意识到中水利用和回收的重要性以及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中水可以回用于工业冷却水或工艺低质用水中, 也可以用于农业灌溉以及市政工作当中, 其中通过严格处理后用于地下水回灌后可以提高地下水的修复能力, 从而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提高更多的净水资源。

二、推动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建议

(一) 树立危机感, 明确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的任务

在推动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意识是基本的前提, 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对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作出客观的、清醒的认识, 同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科技发展是水资源保护中的重要生产力, 从而在树立忧患意识与危机感的前提下对水资源保护工作以及水资源保护科技的发展做到应有的重视, 为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与先进技术保障。同时也要对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的任务作出明确的认识, 包括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过分开发已经对后代造成了损失以及当前水质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与生产, 所以发展水资源保护科技是改善水质、节约水资源以及修复水资源环境的重要途径。

(二) 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科技的不足, 加强水资源保护科技研究与应用

当前水资源保护科技的发展仍旧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 在水资源短缺与普遍受到破坏的背景下, 水资源科技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所以必须对当前的水资源保护科技做出客观的评价, 并重视水资源保护科技的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投入使用, 如重视水资源保护基础学科以及水资源保护技术基础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为水资源保护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指导作用。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如污水处理中的膜技术以及淡化海水技术等应当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三) 统一规划, 推进水资源保护的信息化建设

在推动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要突出水资源的战略性资源地位, 同时将水资源的保护作为一项战略性思想渗透到地区或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当中。在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 对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估, 重视水功能的划分以及水资源保护目标的制定, 逐步实行水资源保护科技的全面推广。同时要重视水资源保护科技的现代化发展, 尤其是重视水资源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如通过水文遥测技术等先进监测技术实现对水质的及时测报, 水资源保护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是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的趋势, 同时也是必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超, 等:《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质改善理论与技术》,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年3月。

上一篇:小人物报道下一篇:阴道泡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