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的现状

2024-09-24

文物保护的现状(精选12篇)

文物保护的现状 篇1

0 引言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用电的依赖性迅速增加,有效地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已经不能仅仅从普通的意义上来解释,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大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已为众人所知,而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保护神,其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自从有了继电保护以来,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导致继电保护在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发生很大的飞跃,随着国际上IEC 61850标准的出现及电子式互感器相关技术的发展,其对保护的未来发展必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继电保护已发展到了微机保护时代,各种技术已相当成熟,在此基础上受IEC 61850技术的影响,继电保护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试从设计及应用的角度出发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做了几种简单分析。

1 继电保护发展状况

中国的电力系统的发展是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发生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革,在过去的5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机电式继电保护、晶体管继电保护、集成电路保护和微机继电保护四个历史阶段,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是近三十年来继电保护领域最显著的进展。微机保护具有自检功能,强大的综合逻辑处理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并且具备很强的数字通信能力,这一切都是电磁继电器、晶体管继电器所难以匹敌的。目前,高压线路、低压网络、各种主电气设备都有相应的微机保护装置在系统中运行,并得到广泛应用。到2003年底,220 k V以上系统的微机保护已占到70.29%,线路的微机化率达到97.6%。实际运行中,微机保护的正确动作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保护,一般比平均正常动作率高0.2~0.3个百分点。国产微机保护经过多年的实际运行,依靠先进的原理和技术及良好的工艺已全面超越进口保护。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现在人们已普遍认可了微机保护在电网中无可替代的优势。

2 继电保护发展的思考

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随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装置结构由零散变集中,体积由大变小,成本由高向低、维护由繁到简。

随着光电互感器的技术日渐成熟,相关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及原有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IEC标准委员会提出了数字化变电站概念,数字化变电站概念的提出,使变电站的各部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数字化变电站明确提出了三层设备的概念即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变化最大的是原来由微机保护设备完成的功能要将控制、模拟量及信号量的采集回路放于过程层,由过程层的电子式互感器与合并单元及智能断路器控制器来完成这一功能。这样导致原来由高集成度的微机保护直接完成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等功能分解成两部分,原来的微机保护(即IEC 61850标准中的间隔层设备)现在只完成保护数据计算、逻辑处理及数据通信等相对较少的功能,而原来的数据采集及断路器的控制等功能从微机保护中分离出来由过程层的设备完成。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迅速推广,这种完成任务的重新划分势必影响原有的微机保护形成的维护、功能配置及现场运行等多方面的格局。那么出于成本及技术方面的考虑,微机保护的设计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究竟如何改变,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2.1 继电保护装置硬件模块化

微机保护是一个集保护逻辑处理、测控、采样、出口控制、信号采集等于一体的装置,通常装置中一般要包含有电源模块(装置、信号采集及控制等的电源)、CPU模块(进行采样、采样数据计算、信号处理及逻辑处理等)、CT/PT交流模块(负责电流电压的变换)、出口模块(负责最终跳合闸出口等功能)及装置箱体。由于保护装置所保护的元件及范围不同,所采集交流量及跳合闸出口的性质及数量不尽相同,导致设计出的不同保护装置的交流采集模块及出口模块有较大的不同,无法做到所有保护装置的交流及出口部分硬件的模块化,而数字化变电站三层结构的提出,使原来由保护装置完成的交流采集功能改由过程层的MU(Merge Unit)与电子式互感器来实现,跳合闸功能由智能操作箱来完成,这样简单来看,保护装置只需包含电源模块(装置电源)、CPU模块(数据计算、通信转换及逻辑处理)及装置箱体,而电源模块及CPU模块在统一的平台情况下大部分装置是标准化的、统一的箱体大小是相同的,只是在于其拥有的功能及应用场合的不同,可能命名有所不同,如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等等,如果不存在命名不同情况下完全可能将全站大部分甚至全站的间隔层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模块化、统一化、标准化,对保护装置的命名如果想有所区别可以对不同的装置的标牌进行分别标识即可,从而达到全站保护设备真正意义上的硬件模块化,统一化及标准化的目标,这样设计既降低了设计成本又简化了全站维护工作量。

2.2 继电保护装置软件元件化

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微机继电保护技术更加成熟可靠,新的设计方法不断出现,特别是对于中低压输变电领域的保护产品,工程需求变化多,传统的微机保护装置面对繁多的工程现场,只能根据工程需求频繁进行程序修改,改造任务量大,且很难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对于现在的保护装置设计往往受研究领域的不同而使每一种保护装置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研究及处理,CPU模块中的保护程序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大大影响了装置的可靠性,而且在每次新装置设计的时候都要对原有的程序进行重新封装、利用,工作量较大且可靠性验证的工作很多,数字化变电站概念的提出为硬件模块化奠定了基础,如何使软件也达到模块化的目的,这就使我们引入了保护功能元件化处理的思路。

针对目前大部分保护功能的保护原理已经比较成熟,对于每一种保护功能无需经常更改相关程序,鉴于这种情况,将相关保护功能用高级语言进行合理地封装起来形成一个个标准的元件,只开放标准元件的出口及入口,内部的功能处理形成一个个功能统一标准的黑匣子,由众多黑匣子组成众多保护功能元件库[1],当设计的时候只需从元件库中提取相关的已经经过验证的元件按一定关系组装成相应装置,元件的划分程度建议参考IEC 61850标准的模型来进行划分,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与模型相差较大,在互操作的过程中造成各生产厂家间不必要的麻烦和解析,这不仅有利于新产品开发,降低产品开发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增强了装置对不同现场的适应能力,更避免了不同设计者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对不同保护功能的理解程度而造成的不必要中间问题处理过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意义。

2.3 保护功能网络化

随着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的产生应运而出合并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过程层数据的数字化和共享化。过程层的MU及智能操作机构所采集的数据发到网上,使得全站任何一台设备得到相关的数据成为可能。而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共享,这样可极大提高装置或系统性能的价格比,对于继电保护,将通过信息共享,可达到一台装置实现多种保护功能的集成,同时也有利于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的实现。如母线保护装置不再为采集不同单元的数据而增加单元的采集CT/PT,而只需设计出拥有强大通信网络处理能力的母线单元接收网络中由过程层发送上来的采样数据和开关量信息来计算处理即可,并将处理结果通过GOOSE网络发送至相关处理单元,完成跳闸实现保护切除故障点的功能,这样设计的母线保护装置不再依靠自身采集的数据及跳闸出口来完成保护功能,而是依靠全站母线连接设备的数据及出口硬件来完成母线保护功能[2],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也无需对每一处的零序CT亲自采集数据,而直接从网上接收相关MU的即时数据来进行计算即可,选线试跳功能也很容易实现,装置只需将判断结果发至相应的过程层设备进行试跳即可,这样设计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形成了网络化的保护功能。随着网络化及数字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充分利用网络化及数字化的成果,达到全站数据有机的、统一的、智能化分析,网络化的保护功能势必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2.4 保护装置功能集成化

随着装置主处理器处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现场应用情况的日益复杂、减少投资、简化设计及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等方面的考虑,许多现场要求设计一台融合众多功能的装置,例如进线保护在完成自身相关功能的前提下完成进线自投功能,分段保护在完成自身功能的同时完成分段开关自投功能以及变压器保护主后备一体化的设计等,这样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又可以减少不同间隔单元多台装置间的信息交换,避免过多中间环节,降低出错概率。数字化变电站的提出,数字化变电站的维护成为一个较大的问题,由常规电磁继电保护到现在的微机保护,使用单位的保护维护工作量一致在逐步减小,同时维护的难度逐步降低,微机保护的维护只需对相应的板件更换即可完成维修工作,由于数字化变电站中牵涉更多的保护信息配置及各设备间关联关系的逻辑编程,以前微机保护简单更换相应元件及板件的做法,对数字化变电站来说存在诸多问题,使目前的数字化变电站的维护成为大多数使用单位的难题,大多数人员无法有效的维护。而现在保护装置的配置与以前相同,按间隔配置,这样不但间隔层与过程设备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而且间隔层设备间,甚至是间隔层与站控层设备间也需要进行合理的信息传递设置与解析,各种设备间形成一个复杂关系网,给数字化变电站的维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在间隔层设备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无法做到有效预留备件,尽管间隔层的保护是按模块化的设计思路设计的,但是由于涉及较多的配置及逻辑编程等原因,各间隔层的保护设备无法做到简单互换达到冗余备份的目的,假如提出间隔层保护装置通用化处理,不再明确地划分出进线保护、出线保护、电容器保护,甚至是变压器保护等,装置一般只含电源部分、程序处理部分、通信部分,设计出一个通用的间隔层模块保护,尽可能将线路、变压器、电容器等相关逻辑放于其中,在处理能力容许的情况下处理一个小型变电站的全部数据及逻辑。这样装置备份只需备份一套间隔层的保护即可,这一点相比备份按间隔单元配置的保护装置容易得多,而且对于现场的维护来说可能不必分辨装置的使用安装处、如何配置相关参数及编制相应的逻辑处理程序。如果是考虑网络流量的问题,无法将所有数据全部通过一个网络传输的话,我们可以考虑将保护装置按电压等级或按单元间隔设置,例如对110/10 k V的变电站,将10 k V的出线设计成一台间隔层的保护单元,将110 k V的进线设计成一台间隔层的保护单元,将全站变压器设计成一台间隔层保护单元,由三台间隔层的保护单元来完成全站的保护处理功能,考虑到计量部分与保护部分的要求精度及所用算法的不同,可以将测控部分的装置与保护单元相对应进行设置,这样,对一个不太复杂的小型变电站,我们可以只用三台保护设备来完成全站的保护功能,备份的时候我们只需备份三台间隔层保护设备提前设置好的备件即可,在紧急维修时更换相应的板件即可完成维修工作,而不需要关心其中的设置工作,这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法。

3 结束语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继电保护产品不断发展,IEC 61850标准的发布及新的光电式互感器的应用,使微机保护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只是从开发及应用的角度对继电保护产品进行了分析,但IEC 61850标准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在未来几年的开发与应用中必将会出现新的更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黄海悦,缪欣,权宪军,等.基于元件化和可编程逻辑构建的继电保护平台[J].继电器,2006,34(14):11-14HUANG Hai-yue,MIAO Xin,QUAN Xian-jun,et al.Relay protection platform based on elemental and programmable logic[J].Relay,2006,34(14):11-14.

[2]宋小舟,操丰梅,等.基于IEC61850功能分层的母线保护方案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S1):40-43.SONG Xiao-zhou,CAO Feng-mei,et al.Study on a scheme of bus protection in subst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system based on IEC61850[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7,27(S1):40-43.

文物保护的现状 篇2

古镇旅游的兴起是近30年的事。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1982 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至此,古镇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从率先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到最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省西递-宏村古村落,从江浙的同里、乌镇、西塘到山西平遥古城、西部云南丽江等古镇,无不成为游客追逐的对象。

古镇旅游开发中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也使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容量饱和

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当旅游地的游客量超过旅游容量时,就会出现消费过度集中,造成旅游地的交通拥挤、住宿紧张、吃饭困难、景点爆满、价格上涨、服务质量下降乃至客人投诉增加等负面效应,这样其实是对文化遗产和环境的最大破坏,同时也降低了旅游量。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如图一所示),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

图1 古镇2000 年每月游客人数统计分析

2.古镇旅游产品自身的缺陷

第一,主题重复,产品单一。田喜洲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李苏宁对此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将其表达为“发展模式克隆”,他特别指出,江南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各自的旅游主题也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经营上的差异化,缺乏亮点与特色。

第二,配套设施不完善。秦容指出,古镇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干净的厕所;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旅游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景区内缺乏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3.商业化的影响

第一,理论上,以彭小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镇旅游开发是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表现,众多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古镇的一种侵蚀,“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仅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面貌,也使其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古镇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对民族文化的浅薄利用。

第二,实际上,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因此,古镇应禁止在保护区内开设新的商店、逐步地把那些向游客出售小装饰品的商店迁移到保护区的外面;通过发展观光旅游,恢复传统“老字号”,演示传统手工艺;还应重新挖掘构成水乡古镇整体空间环境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的项目,开发民间游乐项目,展示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目前,许多学者对当前古镇保护、古镇旅游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现归纳如下:

1.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第一,学术上,以陈志刚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保护古镇服务的。但大多数学者主张保护与开发并举,以适度的旅游开发带动对古镇的积极保护,并提出了在开发中做好保护工作的原则和具体策略。

第二,实际上,政府主导为:(1)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对古镇的保护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对古镇文化整体的保护;(2)坚持合理开发原则,所谓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乱搞重复建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另一方面,要在充分考虑古镇的环境容量、可进入量等因素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坚决杜绝由于游客周期性超载带来的景区生态环境污染,及此造成的对整个环境的破坏。

2.“空心化”的问题

以阮仪三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他以乌镇为例,指出“空心化”开发看似保存了古镇,但却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悠然神韵。他主张居民留在古镇区,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江五七等则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将一些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的古民居住户迁出,其他住户则继续留住,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又保护了古镇的生命力,防止使古镇成为没有“人气”的静态景观。3.古镇旅游开发原则

资源条件、客源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古镇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凸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底蕴。古镇旅游的持续发展,应建立在保护、挖掘和展示其独特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

第二,注重旅游产品的针对性。王雪梅以四川为例,指出古镇应基于资源、区位条件,针对不同的旅游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如观光游、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等。冯淑华则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

第三,增加体验性产品。俞琪以西塘古镇为例,提出设计体验性古镇旅游产品的“感官化、主题化、意象化、参与性”原则,并就一些具体项目提出了落实措施。

4.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成熟,对古镇旅游开发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操作性强的具体环节。

第一,科学规划,形象定位。制定科学的规划,这是古镇旅游开发的前提。规划部门和规划专家要严格按照国家《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及各地的乡规民约,做到规划先行,科学管理。规划要对古镇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消防设施、土地管理及遗产的保存修复等做出相应的规定,明确保护的程序和财政资金,制定生态环境的限制性条件。

第二,创新开发思路。古镇的文化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古镇开发要抓住其独有的特色,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发掘整理,以形成特有的建筑风格,但不能简单地复古,要有创新,要有典型性。古镇开发不应完全恢复老版本、老式院子,与现代生活隔绝,它既要真实再现当年的情景、延续当年的风貌,同时又要让游客参与其中,形成互动关系,以增加游人的兴致。如江南各古镇曾隆重推出了“水乡迎亲”、“穿花衣、坐花桥”、“打莲湘、荡游船,挑花篮”等各具特色的祖传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第三,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黄大勇等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分析游客对古镇旅游商品的需求特征,从商品内容、包装、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开发的思路。

第四,扩大对古镇的宣传。要继续保持古镇对游客的吸引力,维持和延续古镇的生命周期,促进古镇旅游的迅速发展,除了加大对古镇保护宣传的力度,还要实施积极的营销战略。宣传中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破区域界限、避免同行业、同地区的恶性竞争,要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以扩大对外宣传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到各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给游客树立起主题鲜明的旅游地形象。如江南六大古镇虽然同处江南,共同享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和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但仍然各具特色:周庄的前街后河,前店后房,属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同里的富家大园或雅者小院,体现出宁静的水乡居住环境;南浔的丝绸兴旺,巨贾辈出,是工商业托起的古镇;乌镇典型的“人家尽枕河”,体现出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风情;西塘的以酒兴市,长廊遍布整个古镇,体现的是买酒饮酒的商业文化。

当前一部分学者也对古镇旅游组织管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现总结如下:

1.坚持政府主导

一 理论上,余丹认为古镇旅游开发不能纯粹依赖市场,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由政府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主持开发规划工作,并加强对市场的统一管理。李倩等亦指出,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建立政府引导的市场运作机制,处理好古镇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关系,是保证古镇旅游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实际上,就支持措施而言,政府的主导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的旅游发展策略和优惠政策;政府对当地民众的旅游意识教育和正确引导;政府在经费上对古镇建设的支持及宣传等。

2.加强社区参与旅游开发

一、理论上,旅游学者秦容对比了古镇旅游中的周庄模式、乌镇模式和丽江模式,指出居民参与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居民教育、组织由居民成立“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等方式,提高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二、实际上,展开来看,古镇居民才是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真正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但大多数古镇居民却没能拥有对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产权,不能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得不到开发后应有的利益分配。这势必将影响居民对于旅游开发所秉持的态度,从而直接影响古镇旅游的顺利进行。因此,古镇旅游的发展需要以社区的积极参与为依托。但旅游开发并未对当地居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和生活方式的改观(见图2),因此只有通过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使居民积极踊跃地支持古镇旅游的开发。

图2 古街居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比重

3.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古镇旅游热的兴起,古镇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尤其黄金周垃圾遍地,因此保护古镇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将吃、住、娱和停车场等设施放置在古镇的古街保护区之外,对保护区以内的经营者要规范其行为,配备必要的排污系统,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古镇旅游生态环境以及古老景观的保护单靠公民的道德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法律的强制措施。古镇旅游的管理部门也要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管理者、游客、服务者和古镇居民的行为,有效地保护古镇的资源,以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古镇旅游开发要深挖它的文化属性,其是根本旅游文化竞争力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下,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所体现出的差别优势和地区综合力。文化内涵没有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将会使得古镇类旅游产品整体缺乏文化深度,难以展现目的地独特的文化特征,削弱了古镇的市场竞争力,导致古镇旅游业的发展落入了有需求、没市场的尴尬境地。深挖古镇旅游规划中的文化属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乡镇林木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 乡镇;林木保护;病虫害;森林火灾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2

在我国的社会建设过程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采用相对较为粗放的方式进行发展,这对各种自然生态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林木资源作为一项非常宝贵的生态资源,在过去的发展里被过度砍伐。现在要实现科学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更进一步重视生态文明,对于林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应该更进一步进行保护,防止这些资源被过度开发,避免资源的不可恢复,最终造成了永久性的生态灾难。

1 乡镇林木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概述

1.1 森林火灾隐患

首先,随着乡镇林木种植面积的加大,出现大面积森林火灾的隐患也逐渐加大。虽然部分乡镇地区年降水量相对较高,但是有相当大的地区处在于半干旱区,且近几年温室效应的加剧,导致这些地区的降水量更低,因此,对于乡镇林木而言就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火灾隐患。近年来,很多乡镇地区都对扩大植树造林的规模,在公路周边都可以看到新种植的树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从这种植树造林的成绩上也需要看到,一旦出现防火工作出现松懈,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导致多年的付出失去了价值。

1.2 大面积树木病虫害问题

随着植树造林的面积扩大,也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树木病虫害问题。树木病虫害和火灾一样,都先在一小部分的林木开始,然后迅速蔓延。但是树木的病虫害和林木火灾不同,林木火灾可以通过浓烟等进行判别,但是树木的病虫害则是悄无声息。长期以来,乡镇林木管理部门以及上级的林业系统都制定了树木病虫害的日常管理机制,以预防作为主要的方式。但是近年来,很多地区在植树造林方面采用跨越的方式进行拓展,导致森林树木的面积相对集中。很多种植以及管理的模式都相对较为单一,如采用容器苗进行造林等,这样导致同一树种的林木较为集中,最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病虫害。很多地区为了更好地实现植树造林,在寻找不到适合本地树木的状况下,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优良的苗木,这些苗木也可能给本地区带来一些国外的病虫害。

1.3 林牧、林耕矛盾

随着植树造林工作的推进,很多地区都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对林木进行保护,但是这样就会影响到一些天然牧场的范围,导致尖锐的林牧矛盾,一部分牧民或者农民会偷偷开始放牧或者种植活动。

2 增强乡镇林木保护的途径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虽然乡镇在植树造林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乡镇在林木的保护方面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因此,需要各级林木保护系统对于乡镇林木给予更具备效力的保护措施,保障乡镇在植树造林方面来之不易的成绩。

2.1 强化乡镇区域内林木保护的领导以及组织机构体系

首先,强化乡镇林木保护的领导和机构组织,将防止出现森林火灾以及对树木大面积病虫害的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到林业行政管理的范畴,由相关的林政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让各种林木保护资源都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地区乡镇的生态实际政绩的考核方式,特别是针对乡镇林木保护方面的工作考核,让乡镇将生态建设纳入到常规范畴,约束并监督乡镇地区对于林业的保护行为。最后,要形成更为严格的林木保护制度,组织建设一支能够胜任乡镇林木保护的工作团队,提升各个林木保护系统的工作效率,促进植树造林工作和林木保护工作一起发展,促进林业方面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镇地区林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 增加乡镇林木保护方面的相关投入

增加乡镇林木保护方面的相关投入,促进乡镇区域的林木工作在日常范畴当中有效開展。在各个相对较为关键的工程区域范围当中,要合理规划林木保护的行为,特别是对于林木保护资金的注入、监督、使用。在种植方面的投入上,不要出现单一树种的种植,而是应该在植树造林的开始就有规划地加入一定的乔木和灌木,提倡乡镇加大对于混合林木的种植以及发展。在造林种植的开始阶段,应该注重树木病虫害的预防工作,特别是如何降低出现大规模大面积的病虫害问题。在开展工程的过程当中,要对造林植树工作资金进行监督,保障资金能够足额足量的发放。转变当前的植树工作项目出现重复建设的状况,要加强多种资源的有效投入。

2.3 强化乡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在已有的林木管理养护结构当中,要进一步发展动员更多的乡镇公布加入到森林防火的应急队伍,对这些乡镇干部以及乡镇的民兵队伍要加强其预防以及扑救森林火灾的知识以及技巧,提升乡镇工作人员在扑救林木火灾方面的时效性,制定相关的森林火灾的应急预案,举行各种预防森林火灾的演习。

其次,还应该发挥乡镇林业站的作用,加强宣传力度,实施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特别是对于林木木材的检查,是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出现的必然的措施。乡镇林业站必须强化对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保障出现病虫害的树木不会出乡镇林区,防止其他危险的病虫害进入乡镇区域;同时,提升林业工作人员的林木管理知识培训以及林木病虫害问题的检测工作,林业工作人员要能够识别不同林木病虫害的危险级别,有计划地开展林木病虫害的检查工作和防治工作,采用更多高科技技术防治地区出现病虫害,保障林区的树木的健康成长。

3 结语

随着当前生态文明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乡镇区域,已经逐渐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的树苗进行种植,虽然这样能够增加各个区域的林木草皮的覆盖程度,但也增加了林木保护的压力,特别是森林树木虫害和森林火灾方面的压力,因此,增强乡镇林木保护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贵来.白龙江林区森林鼠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甘肃林业科技,2004,(4).

[2]孟庆光,李金凤.森林鼠害的防治方法[J].黑河科技,2003,(1).

[3]陈义周.宿州市森林病虫害经济损失评估[J].安徽林业,2010,(1).

文物保护的现状 篇4

一、植物保护现状

(一)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

由于耕作制度的不断调整, 国际贸易频繁, 气候的异常变化和病虫对农药抗性增强等原因, 我国农业重大病虫害呈现诸多新特点。一是重大病虫害持续重发。2006—2015年, 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总体处于严重发生状态, 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4.6035亿~5.0753亿hm2次, 比1996—2005年10年平均值增加20.82%。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黏虫和稻瘟病、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多种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发生面积大, 暴发频率高, 对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形成严重威胁。二是重大病虫害局部突发成灾现象明显增加。2009—2010年,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南、华南稻区局部暴发成灾;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和黄淮流域麦区大流行;2014年稻瘟病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流行。三是外来有害生物国家间、地区间入侵风险加大。红火蚁、扶桑绵粉蚧、苹果蠹蛾等重大有害生物往往在周边国家或地区刚刚报道就立即传入。

(二) 基层病虫害测报服务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基层病虫害测报体系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和防治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基层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农业从业人员均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 年青一代不愿意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而留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 其所掌握的知识早已老化, 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尤其在村级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基本无人抓, 新的植保理念、新的植保技术、技术服务难以快速推开。另一方面, 农村留守人员多为生产管理能力较弱、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不足、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的人员, 这诸多原因阻碍了植保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 植物保护认知发生新变化

随着“绿色植保”理念的提出, 植物保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农业绿色发展、农药减施增效”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在于植物保护的思想、技术和策略。具体表现为: (1) 植物保护的思想认知发生变化。从原来主要针对病虫害消除, 转向研究调整植物、病虫害、环境三者的关系, 将农业生产模式向更有利于物理农业模式的方向进行推广和发展。 (2) 植物保护技术和策略认知发生变化。从原来传统农业以化学防治占主导地位转向积极探索以基地、作物、靶标病虫草鼠害等为主线的防控技术推广模式, 集成运用生物生态协调、技术物资结合、农机农艺配套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积极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的融合, 不断提高防治的效果和质量。

二、职业院校植物保护课改探索

面对当今植保新形势、新特点和新变化, 植物保护涉农职业院校教育应更新理念, 适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 对植物保护课程进行改革, 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技能型人才。

(一) 适应行业需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 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课程主动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需要, 2007年将植物保护课程列为重点课改项目,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实用技能型人才上, 这类人才毕业后能立即适应岗位需求, 既有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又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 有效防止病虫草鼠的危害。同时又是面向农业一线和新农村建设需要, 是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 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力的后备力量。

(二) 探索、创新办学模式, 建立校地、校企协调育人机制

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模式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原则, 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和负责人才培养,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办学模式, 积极与江苏方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荣邦集团等企业, 太仓市、扬州市、盐都市、南京栖霞区农委等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协同育人教学试验, 先后联合建立了“方源班”“荣邦班”“太仓班”“扬州班”“盐都班”等平台着力培养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三) 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在充分分析植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 以“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增效”为指导思想,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删减, 教学过程安排上增强了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时效性:植物保护课程总论部分力求简洁明了;各论部分病虫害发生规律适当压缩, 而病虫害测报、防治方面的内容则大大加强。紧贴生产前沿和行业需求, 将农业生产上有潜在风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突发成灾的病虫害及时补充进教学内容, 将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先进的施药器械、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 尤其是各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集成技术, 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 能履行岗位工作要求。

教学实施上体现灵活化、多元化和多样化:教学时序上, 尽量结合农时季节、田间病虫发生情况等灵活选择教学模块和相应的工作任务, 适当集中安排授课;师资配备上,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和实践, 同时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教学地点上, 以学院内作物生产教学工场和植保实训中心为主, 校外实习基地为补充, 比如小麦、水稻生长季节, 组织学生到植保专业化合作社参加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全过程, 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训练。

(四)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培养方式

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植物保护课程教学过程中, 灵活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 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有许多类似之处, 采用归类分析法;对比较抽象、微观的部分 (如病原物形态) 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加上显微镜观察法;对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和授课内容完全结合有一定难度等特点, 通过虚实结合、仿真模拟以及视频、动画、音频、图片等多种途径进行授课;针对综合性强的教学环节采用专题讨论法, 通过确定讨论主题, 掌握各个实践环节的关键技术;对授课中难以讲清楚的昆虫的孵化、化蛹、羽化、取食、迁飞以及交配产卵等采用动画演示法;对操作性强的环节如农药的质量鉴定与配制等采取微课教学法加上现场示范法;对品种繁多、特点复杂的农药, 则采用社会调查法或农药企业参观法, 带学生到附近农药市场或农药企业进行调查。

(五) 强化课程学习考核评价, 推进工学结合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关键的环节, 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有效途径。我们按照行业企业岗位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建立了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模式。植物保护课程制定了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评价办法, 对每一项目都制定了具体考核标准。教学评价实现了“三个结合”, 即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业评价和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只有在充分认识国情、了解当今植物保护形势的基础上,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探索、创新办学模式, 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建立完善的学习考核评价体制才能促进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万才, 刘振东, 黄冲, 等.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 2016, 42 (5) :1-9.

[2]刘万才, 吴立峰, 杨普云, 等.我国植保工作新常态及应对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 2016, 36 (5) :16-21.

[3]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 (10) :4-7.

[4]朱景全, 王玉玺, 吴立峰, 等.重大和突发植物疫情协作防控工作进展[J].植物检疫, 2008 (2) :35-37.

[5]蒋荣能.浅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 (3) :79.

[6]祁芳, 李岗生, 崔美香.植物保护现状及农业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J].河北工程大学 (社会科学版) , 2014, 31 (3) :101-103.

[7]胡小平, 任志刚.农业生产模式与植物保护的发展[J].植物保护, 2016, 42 (2) :1-5.

[8]黎明.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1 (20) .

[9]马强, 姚维.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3) :274-275.

[10]郭敏, 潘月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4 (3) :96-98.

[11]王斌.浅谈高职院校植物保护教学改革[J].甘肃农业2013, 26 (8) :123-124.

商业秘密的现状及保护 篇5

所谓商业秘密保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间以及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一段期限内不得利用企业的商业秘密从事个人牟利活动,非依法律的规定或者企业的允诺,不得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企业商业秘密。

一、商业秘密法律法规

(一)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第20条的规定关于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的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一款列举了3种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禁止性规范;第二款是关于不正当竞争进行界定的解释性规范;第20条是关于侵害商业秘密等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2条、第43条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第60条第2款关于附随义务的规定;第92条关于后合同义务的规定;第十八章第二节关于技术转让合同中关于技术秘密转让的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4条、第80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可以以非专利技术出资(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以及对非专利技术金额的限制规定;第61条第一款、第123条第二款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经理竞业禁止的规定;第62条、第123条第2款关于董事、监事、经理不得泄露企业或公司商业秘密的禁止性规定;第215条关于董事、经理违反竞业禁止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及其他责任的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5条第1款关于合营企业各方可以以工业产权(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进行投资的规定。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8条关于中外合同者可以提供工业产权以及非专利技术(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作为合作条件的规定。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8条关于侵害其他科技成果(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7、《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33条关于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当事人的商业秘密的规定;第40条第6项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8、《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10条第2款关于国家商检部门和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职责中,对所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的规定;第37条关于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泄露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51条第一款关于国家建立科学技术保密制度的规定;第60条关于非法窃取技术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27条关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应当签订保守商业秘密的协议以及中介机构在从事代理或者居间业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负保密义务的规定;第28条关于企业内部的保密制度建立的规定。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二款关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的规定。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2条关于劳动合同中当事人可以约定保守企业商业秘密有关事项的规定;第102条关于违反劳动合同中的保密事项,给企业造成损失,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9条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以及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规定。

(三)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第2条第二款关于技术秘密转让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第24条第三款关于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第35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26条第一款关于外国投资者可以用工业产权(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作价出资的规定。

(四)部门规章

1、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关于正确理解商业秘密的定义,合理认定商业秘密的范围的规定。

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作了具体的规定。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商业秘密构成要件问题的答复》对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进行了规定。

4、原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商业秘密和竞业禁止作了细致的规定。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5条关于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支付用人单位赔偿费用的规定;第6条关于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因获取商业秘密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该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劳动争议案中涉及商业秘密侵权问题的函》第2条关于由于劳动者未履行保守商业秘密的内容,造成用人单位商业秘密被侵害而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依据有关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作出裁决作了明确的规定。

(五)司法解释

1、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关于对商业秘密司法保护的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第二款、第三款关于侵权发生时当事人诉讼主体的规定。

(六)国际条约

1994年4月5日签署、1995年1月1日生效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第7节关于“未披露的信息的保护”的规定。

二、商业秘密保护的必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商业秘密都十分重要。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都普遍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是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依法保护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就显得非常必要,简单归纳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是维护商业秘密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商业秘密可以为权利人带来一定的、有时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不法分子为获一已之利,采取各种手段,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有时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要克服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它不仅可以通过民事赔偿的方式有效弥补权利人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通过责令停止、罚款等行政手段及时制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2、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是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的需要。

商业秘密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它不仅损害商业秘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而且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有助于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不良行为,有助于树立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经营理念。它可以使民法的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和巩固良好的市场秩序。

3、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是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就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而言,遵循《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运用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商业秘密,是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中国已加入WTO,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其中就包括商业秘密的进攻战和防御战,我们应当遵循《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要求,以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国内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利益。

4、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是提高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整体效果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商业秘密侵权行为以民事侵权最为常见,运用民事法律武器制裁侵权行为,给权利人以多种形式的民事法律救济,就十分自然地成为人们最常用的法律保护方法。民法保护成为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众多形式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加强民事法律保护,意味着抓住了商业秘密保护的根本和关键,有助于提高商业秘密保护的整体效果。

三、商业秘密的现状

1、环境日趋复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使企业的经济活动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企业和团体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公司、大集团在我国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涉密人员的无序流动等等因素,使保密环境日趋复杂,泄密渠道明显增多。一方面,我国企业保密技术还比较落后,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及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使保密防范难度加大,给做好保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融入世界大家庭时间不长,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经济科技情报斗争的经验,而经济科技领域已成为情报斗争的重要战场。经济科技情报地位空前提高,涉及内容越来越广,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科技情报,可以给国家或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日益受到重视。

2、领域越来越宽

一是科技秘密。科技秘密的含金量最高,企业窃取到某项科技秘密,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和代价,获得最先进、最具经济价值的实用技术,直接实现其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是经营秘密。经营秘密涉及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如竞争对手的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等有经济价值的经济情报。只有充分了解了对手,才能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相应对策。以便在与对手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对外经济贸易秘密。概括地说,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发展途径和策略;具体来讲,甚至包括某项经贸谈判的意图、底牌及谈判人的风格、喜好等,掌握了这些情报资料,可取得谈判的主导地位和主动权;取得有利于本企业经贸的谈判结果,可采取先于他人的措施。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容易受到侵害

文物保护的现状 篇6

【关键词】 保护接地;保护接零;配电网;剩余电流保护器

一、当前矿山低压配电网负荷端保护接地

我们知道,我国的家用电器大多采用三芯电源线配三脚电源插头或四芯电源线配四脚电源插头,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器设备,电器外壳会另附一根黄绿两色的保护接地线,以便在电器工作时实行保护接地。由于现行的公用配电网络中,并没有采用统一专用的接地(或接零)线与之相适应。同时,每一个客户并也不是都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再加上城镇居住条件的客观环境、房屋配电系统设计施工的不规范、供电部门的安全宣传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限制或影响。对于一般的电力客户来说,要想真正能够正确有效地实施保护接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大多数的客户在产品买回去后,往往都是将产品设计中要求使用的保护接地线弃而不用。有些既使采用了一定措施,使用了保护接地线,也往往很难达到规程要求的技术标准,存在着诸多的不安全因素,甚至因此反而埋下了许多事故隐患。这样一来,产品中原本是为了客户安全使用电器,而必须要求客户采用的保护接地,反而变成了摆设和累赘。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入户调查发现,在随机抽查的500户家庭(或单位)中:能够正确选择使用保护接地的客户没有一家;电器买回去后,接地线弃置不用的占总户数的95.6%;选择使用了保护接地,但不正确的客户占总户数的4.4%;不了解自己所在的配电网是何种配电系统的客户,占总户数的98%;能够正确区分接地保护与接零保护的客户不到总户数的1%。

二、接地系统接线类型

在我国的《民用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标准中将低压配电系统分为三种,即TN、TT、IT三种形式。其中,第一个大写字母T表示电源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I则表示电源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高阻抗接地)。第二个大写字母T表示电气设备的外壳直接接地,但和电网的接地系统没有联系;N表示电气设备的外壳与系统的接地中性线相连。

TN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设备外露部分与中性线相连。

TT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气设备外壳没有专用保护接地线(PE)。

IT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高阻抗接地),而电气设备外壳没有专用保护接地线(PE)。

三、正确认识和掌握保护接地的两种保护方式的不同点和使用范围

实践证明,采用保护接地是当前我国低压电力网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由于保护接地又分为接地保护和接零保护,两种不同的保护方式使用的客观环境又不同,因此如果选择使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客户使用的保护性能,还会影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那么作为公用配电网络中的电力客户,如何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保护接地呢?

电力客户究竟应该采取何种保护方式,首先必须取决于其所在的供电系统采取的是是何种配电系统。如果客户所在的公用配电网络是TT系统,客户应该统一采取接地保护;如果客户所在的公用配电网络是TN-C系统,则应统一采取接零保护。

TT系统和TN-C系统是两个具有各自独立特性的系统,虽然两个系统都可以为客户提供220/380V的单、三相混合电源,但它们之间不仅不能相互替代,同时在保护措施上的要求又是截然的不同。这是因为,同一配电系统里,如果两种保护方式同时存在的话,采取接地保护的设备一旦发生相线碰壳故障,零线的对地电压将会升高到相电压的一半或更高,这时接零保护(因设备的金属外壳与零线直接连接)的所有设备上便会带上同样高的电位,使的设备外壳等金属部分呈现较高的对地电压,从而危及使用人员的安全。因此,同一配电系统只能采用同一种保护方式,两种保护方式不得混用。其次是客户必须懂得什么叫保护接地,正确区分接地与接零保护的不同点。保护接地是指家用电器、电力设备等由于绝缘的损坏可能使得其金属外壳带电,为了防止这种电压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置的接地称为保护接地。将金属外壳用保护接地线(PEE)与接地极直接连接的叫接地保护,如图1所示(图略)。

四、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接地保护与接零保护

规范客户受电端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设计、施工工艺标准和要求,通过对新建或改造的客户建筑物的室内配电部分,实施以局部三相五线制或单相三线制,取代TT或TN-C系统中的三相四线制或单相二线制配电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客户端的保护接地。所谓“局部三相五线制或单相三线制”就是在低压线路接入客户后,客户要改变原来的传统配线模式,在原来的三相四线制和单相二线制配线的基础上,分别各增加一条保护线接入到客户每一个需要实施接地保护电器插座的接地线端子上。为了便于维护和管理,这条保护线的室内引出和室外引入端的交汇处应装设在电源引入的配电盘上,然后再根据客户所在的配电系统,分别设置保护线的接入方法。

五、使用保护接地时应注意的问题

1.TT系统中客户使用的电器外露可导电部分要全部作接地保护

在TT系统中,受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如果不作接地保护,一旦绝缘破损,外壳即呈现有危险电压,人触及后通过人体的电流值,可达数百毫安足以致人于死地。

2.TN-C系统中客户所有使用的电器外露可导电部分要用保护线连接到保护中性线上,严禁保护线(PE)断线

在TN-C系统中,接保护中性线是为了防止受电设备因绝缘破坏,外壳带电伤人,而将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用保护线与保护中性线相连接。之所以起保护作用,主要是利用相线碰壳时,产生的短路电流,短路电流经相线—中性线回路,而不经过电源中性点接地装置,使过流保护装置动作而中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其保护效能要好于接地保护的保护效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稍有疏忽大意,不能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实施保护要求,接零保护系统导致的触电危险性仍然是很高的。如果连接客户电器设备的保护线(PE)发生断线或电器设备未连接保护线(PE),一旦发生设备绝缘损坏碰壳故障,不仅不能形成单相金属性短路,反而使得电器设备的外壳带电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

3.合理设置熔断器的位置

在TT系统不宜在N线上装设电器将N线断开,当需要断开N线时,应装设相线和N线一起断开的保护电器。在TN-C系统,严禁断开PEN线,不得装设断开PEN线的任何电器。当需要在PEN线上装设电器时,只能相应断开相线回路。

4.正确安装使用末级剩余电流保护器

安装剩余电流保护器是防止低压电网剩余电流造成故障危害的有效技术措施。在低压配电网络中,作为客戶端的末级保护,通常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也称漏电开关作为附加保护。客户在选择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时,不仅要充分考虑供电线路、供电方式、供电电压及系统的接地型式;还要严格区分中性线和保护线,三极四线式或四极式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中性线应接入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客户使用什么样的配电系统,中性线一旦经过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就不得再作为保护线使用,也不得重复接地或接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保护线也不得接入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安装后,负荷侧的中性线,不得与其他回路共用,被保护的电气设备、线路的正常运行时的绝缘电阻不应小0.5MΩ。

5.规范室内配线

规范客户端的室内配线和安装工艺,严格按照《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电器安装。同一场所的电器进线方式要统一,如配电盘的开关进线为面向配电盘,三相四线从左到右为N、A、B、C;单相排列为中性线、相线。所有电器设备的开关均应控制相线。要特别注意插座的接线要求,必须是:单相2孔插座,水平安装时面对插座的右接线柱接相线,左接线柱接中性线,垂直安装时插座的上接线柱接相线,下接线柱接中性线;单相3孔插座,面对插座的上孔接线柱在TT系统接接地线,在TN-C系统接保护中性线,右孔接线柱接相线,左孔接线柱接中性线;三相4孔插座,面对插座的上方接线柱在TT系统接接地线,在TN-C系统接保护中性线,相线则由左孔接线柱起分别接A、B、C三相。不同电压的插座安装于统一场所时,应有明显区别,且插头不能相互插入。

6.杜绝违章用电行为

客户在使用电能的时候,要严格遵守《煤矿安全用电规程》,杜绝用电违章行为。

一是要严格按照电器使用的说明书操作,对需要采取保护接地的电器设备,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在的电力系统选择相应的保护接地方式。

二是要经常试验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可靠性,对不能正常动作的要及时通知供电部门进行更换或维修,在发现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动作后无法正常投远时,要及时检查故障原因,待故障设备排除后,方可送电,严禁私自退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运行,强制送电。

三是要根据自己的用电负荷合理选择熔断器和熔丝的大小,严禁用铜、铝线替代熔丝,尤其是采用接零保护的电力客户,如果不按规定选择使用熔断器和熔丝,电器设备一旦发生漏电故障,短路电流就不能使熔丝及时熔断,断开电源,使得接零保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该系统是利用设备绝缘损坏碰壳时,形成的单相金属性短路,产生的足够大的短路电流而使过流保护装置迅速动作,来切断漏电设备电源的。如果熔丝选择的熔断电流值大于短路电流值时,熔丝就不能及时熔断二失去切断电源之作用。四是不能以为安装了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任何丝毫的侥幸心理都会成为安全用电的隐患。

六、结论

不同的接地方式应选用不同的接地保护器。TT系统中,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是接地故障的适合保护器;而在TN-C系统,就不宜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在TN-S,TN-C-S系统,均可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作保护器。为了达到保护人身安全,又不要扩大停电范围,要正确选择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分级保护。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保护,要防止接地方式混乱,及接地、接零混用。还要正确使用,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停电或事故。

参考文献:

[1]黄纯华,刘维仲.《工厂供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用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六次

[2]陈小虎.《工厂供电技术》(第2版).高职高專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次印刷

[3]贺家李,宋从炬.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沿海滩涂的开发现状与保护对策 篇7

关键词:沿海,滩涂,开发现状,保护对策

在我国荒山地、荒坡地、荒草地、荒碱地和荒沙丘六大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 滩涂资源经济价值最合理、投资最可行, 开发潜力巨大[1]。但滩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 复杂性较高, 尤其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 仍存在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博弈的态势。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 在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是必要的。

1 各地滩涂的开发现状

1.1 滩涂开发成果

截至2002年, 浙江省舟山市围垦造田327处, 围垦面积12 332.8 hm2, 使64个小岛 (礁) 与大岛相连, 扩大了海岛陆域面积[2]。1949—2001年, 上海市共圈围滩涂8.73万hm2, 使上海市陆域面积扩大了14%[3]。截至2003年, 厦门市围垦滩涂21处, 围垦面积达5 900 hm2[4]。1951—2008年江苏省累计匡围滩涂207个垦区, 总面积达27.50万hm2, 增加耕地5.70万hm2。截至2005年底, 东台市共围垦滩涂1.37万hm2, 形成耕地1.00万hm2, 水产养殖0.30万hm2。2011年12月, 迄今为止国家海洋局批准的一次性用海面积全国最大的匡围项目, 也是全省第一个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的滩涂项目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这标志着“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工程全面启动, 东台市历史性地走在了江苏沿海发展的前沿。按照江苏省总体规划, 到2020年全省计划围垦18.00万hm2, 其中东台市占6.67万hm2。东台市将对这些滩涂实行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港口建设, 培植特色产业, 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为实现“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提供强劲支撑。

1.2 滩涂开发存在的问题

各地滩涂开发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多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 利用方向单一;缺乏总体规划, 管理不够规范;政府投入资金匮乏, 民间资本引进力度不强;重开发轻环境保护现象仍然存在。当前, 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是全省最多的, 但滩涂开发的层次、速度和滩涂经济增长较为滞后, 与南通市以及友邻县 (市) 比, 还有很大差距, 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凹槽”[5]。

2 滩涂开发与保护对策

2.1 以设置专门机构为特色, 开发与科研同步

滩涂的开发需要结合各自特点走差别化发展之路, 其保护也更应遵循地域属性,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此, 东台市滩涂设立专门科研机构, 将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市滩涂研究院设立于此, 走开发与科研同步之路。针对东台市滩涂的特点重点开展滩涂围垦工程、新垦滩涂快速治理与培育、滩涂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引进, 促进滩涂的科学开发利用, 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2.2 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 开发与保护同步

大力倡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 提高效率, 鼓励将政府的公益目标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 对那些不符合滩涂环境保护定位要求的经营业务, 逐步引导, 使其规范;对高污染、高耗能或未通过环评检测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积极引进低消耗、高产能、绿色环保型项目, 走政府扶持、企业进入、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公平竞争的“以滩养滩, 以滩治滩”良性发展模式,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2.3 以高起点规划为基础, 保护与发展同步

根据区域滩涂资源及环境现状, 并结合区位特点, 借鉴其他地方成功案例, 积极与水务、农业、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协作, 高起点编制符合区域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需要的长中短期规划, 规划要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此为基础, 进行高起点发展。如东台市正大力开展以“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为目标, 开展“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港口建设, 培植特色产业, 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2.4 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保障, 保护环境促发展

随着各地滩涂开发力度的加大, 局部地区污染物的量难免出现增加, 污染物的种类和成分将变得复杂。因此, 必须建立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人员能力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 确保环境安全, 在环境保护中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何书金, 王仰麟, 罗明, 等.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晓武.浅谈舟山市滩涂资源开发与海岛经济发展[J].水利经济, 2003, 21 (4) :12-13.

[3]苏德源.上海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及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 2003 (3) :18-19.

[4]陈继新.厦门西海域岸线和滩涂存在问题及整治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 2003 (11) :24-26.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其评价 篇8

一、国外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其评价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已有超过五十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问题, 加之个人信息的流通越来越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 因此学习和研究各国各地区的立法对于中国个人信息立法具有重要意义[1]。

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模式, 各国政府由于对个人利益和产业利益的权衡取舍不同, 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倾向:一为以欧盟为代表的立法规制模式, 一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模式。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个给隐私和信息保护提供全面保护的法律制度 (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类型的数据处理) [2]。欧盟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以1995年欧盟指令为代表, 为应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而产生, 其保护的范围不仅包括姓名、肖像、隐私、名誉等直接关系到人格尊严的个人信息, 而且还扩大到一般个人信息。同时也规定了信息主体的基本权利, 如知情权、进入权、反对权等。

美国的传统是尽可能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美国人习惯于不立法以限制国家公权力的介入, 而倾向于通过市场本身来解决问题。因此,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 美国联邦政府总体上采取自律模式 (包括企业自身制定隐私权政策、中立组织的“认证制”等) , 即主要通过行业性的自律规范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同时, 对一些特殊行业、领域的个人信息制定特别法予以保护。美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由宪法、制定法、普通法等内容混同组成。

欧盟模式和美国模式差别的形成, 乃在于其理论基础和背景的不同。在私法理论上, 欧盟立法模式坚持传统的隐私权观念, 视个人信息为隐私的组成内容。在这样的观念下, 个人信息不被视为一种由信息主体所有、能够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的个人财产, 而是被视为一种内在于主体且与主体人格尊严相关、不具有经济属性、不可以转让的基本人权。也就是说, 以欧盟指令为代表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将个人信息视为人格权的客体来保护。而在美国法中, 相比隐私权而言, 言论自由或信息自由是更加重要的, 被认为是民主和法治的基础。而隐私权虽然也是一种重要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但从宪法上来看它主要是针对政府等公权力的侵权行为, 地位不如言论自由那么重要。因此美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不是将其视为一种有关主体人格尊严的基本权利, 而是在促进电子商务和信息经济发展的理念之下, 将个人信息视为商品, 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交易。虽然理念上承认个人信息财产权, 但这并没有使美国的个人信息主体能够作为信息的所有者对其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直接主张财产权,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国的立法对此都没有明确, 美国的个人信息交易市场仍然以信息收集者作为信息财产权的所有者, 个人信息蕴涵的巨大商业价值被商家无偿占有, 而真正的个人信息所有者却仅仅成为利益相关者。

就保护个人信息主体对其信息的商业价值而言, 欧盟和美国立法在实际效果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 是因为认识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所有的个人信息都与人格尊严有关从而与财产利益无涉, 给予主体个人信息财产权保护有悖于人格权理论[3]。

二、中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是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的问题。虽然中国很多个人和机构已经认识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专家学者也一直呼吁立法,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目前对个人信息不进行保护。目前, 中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主要在法律法规中与个人信息保护有关的个别条款中有所体现。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可以分为法律的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 所谓法律的直接保护就是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间接保护就是法律、法规通过提出对“人格尊严”、“个人隐私”、“个人秘密”等和个人信息相关的方面进行保护进从而达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1. 中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直接保护。当前中国法律中直

接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的数量较少, 其中全国性的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直接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12条第3款规定:“护照签发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因制作、签发护照而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 应当予以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第6条第3款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因制作、发放、查验、扣押居民身份证而知悉的公民的个人信息, 应当予以保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7) 》新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加大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规范效力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直接提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也仅有几项。少数地方性法规中, 也偶有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直接规定。特别值得肯定的是, 中国人民银行的部门规章———《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2005年6月16日通过, 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流通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可以看做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开创了中国特殊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2. 中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间接保护。除了上述直接明确

地提出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的法律、法规外, 中国还存在一些通过规定保护人格尊严、个人隐私、个人秘密等与个人信息相关的方面进而来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在根本大法方面, 中国《宪法》 (1982年) 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享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等相关条款均可理解为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宪法依据。在国家的基本部门法中, 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 例如:《民法通则》 (1986年) 在人身权的相关规定中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刑法》 (1997年) 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一章中将“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 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等行为列为犯罪行为;《民事诉讼法》 (1991年) 规定“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刑事诉讼法》 (1996年) 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有关个人信息的间接保护, 除了上述国家根本大法和基本部门法之外, 还有许多不被注意的部门法或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如在妇女儿童个人信息的特殊保护方面:《妇女权益保护法》;在个人医疗信息方面:《执业医师法》;在个人通讯信息方面:《邮政法》;在个人金融信息方面:《商业银行法》、《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在律师执业方面:《律师法》;在档案信息方面:《档案法》。

三、对中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的评价

1. 从保护个人信息的观念来看, 由于对个人信息保护的

重要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因而在较长时间内仅对个人信息采取了有限的间接保护措施, 而中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直接保护只是在最近这些年才有所发展。

2. 从法律的适用范围来看, 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条款数

量较少、适用范围较窄, 没有专门的、统一的、完善的、普遍适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3. 从法律的可操作性来看, 大部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仅

仅规定了对个人信息的保密义务, 而没有规定违背该义务的法律后果。

4. 从法律的体系性来看, 给人一种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

感觉, 缺乏系统性, 不利于法律的适用, 同时也不符合中国已经继受的大陆法系的法律思维。

5. 从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手段来看, 重“刑事处罚”和“行

政管理”, 轻“民事确权”与“民事归责”, 导致个人信息遭受侵害后, 即使侵权行为人最终遭致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 但信息主体的财产及非财产损失却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补偿。

6. 从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来看, 大部分规范仅对个人信

息保护问题简单阐述, 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理由、基本原则、信息主体的权利、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利用及传递的规则、个人信息保护的执行、监督机制等重要内容未进行详细阐述。

7. 从民法保护来看, 由于观念上的原因, 中国法律对个人

信息只规定了人格权保护, 而没有规定财产权保护, 或者仅仅在法律责任中规定了损害赔偿制度。

综上所述, 从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看, 内容完整, 体系健全, 但缺陷是仅仅注重人格权保护, 而忽视财产权保护。从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看, 无论从哪个方面, 都是极其不完善的。中国急需一部统一的、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从民事、刑事、行政几方面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以适应当前个人信息被滥用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08.

[2]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26.

误踩油门保护装置的研究现状 篇9

关键词:误踩油门踏板,油门保护,断油

引言

汽车越来越多地“走进”百姓家庭,但汽车安全驾驶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司机在紧急刹车时误踩油门而导致的重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如奉化的620事件造成夫妻双亡、烟台622事故造成5死3伤,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据统计,因技术不熟练、疲劳驾驶、过度紧张等原因导致驾驶员误将油门踏板当成制动踏板引发的交通事故在重大交通事故中几乎占到了12.6%。为了避免上述事故,研究机构对这类事故也做了很多的研究。

1、误踩油门的判定方法

准确无误地判定正常加速和误踩油门是对误踩油门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1.1 油门踏板加速度、速率

陈嘉楠和杨松[1]利用正常踩油门和紧急情况下踩刹车时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加速度区别,以加速度的值作为判断是否误踩油门的检测信号。在油门踏板处设置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当油门踏板加速度大于设定的临界值时,则判定此操作为误踩油门。

陈松[2]利用驾驶员在汽车加速操作和急刹车操作时存在可分辨的速度差来检测误踩油门操作。利用光电耦合器检测加速踏板的动作速度,采用单片机(AT89S52)比较两者的速度差,而后和标准值比较确定是否启动刹车系统。

1.2 压力传感器

黄幼华[3]的专利可切换刹车误踩油门控制系统中利用了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产生器置于原来油门的推杆处,油门推杆端盖一侧连接油门踏板机构,密封端盖一侧连接供油系统开关。在信号产生器的密封端盖上设置表座连接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产生器中的压力变化转换成电信号传输给PLC,PLC将获取的实时信号与事先设定的参数进行比对,并作出正确的判断。油门异常踩踏下压力信号的临界分辨值是通过调节可调节流阀设定的,其偏差可适当修正PLC的设定值进行补偿;如果一旦压力信号出现。

1.3 节气门开启信号

王小杰等[4]利用节气门开启信号(节气门开启的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来判定是否误踩油门,在车辆的正常行驶过程中,施加到油门踏板上的力是舒缓渐变的,在紧急制动时,制动踏板都是被一踩到底。如在紧急制动时,误将油门踏板当制动踏板踩下,节气门开启的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都会比车辆正常加速时大得多。因此可通过相关试验来取得误踩油门踏板时节气门开启的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这三个参数临界值的模拟量,当驾驶员错踩油门踏板时,三个数值均大于临界值时判定为误踩油门。

1.4 惯性触发器

还有利用惯性触发器来判定误踩油门。正常踩油门时,踩踏板的用力均匀,速度缓慢,惯性触发器没有获得足够的加速度,装置中的弹簧托着惯性锤在内套中浮动,惯性锤不触及开关。误踩油门时,踩油门踏板用力较大,速度较快,惯性触发器得到了一个较大的加速度,装置中的惯性锤因为惯性压缩弹簧而前冲,触点撞击开关,启动装置。

1.5 电磁感应

邵思涛[5]在油门连杆上安装磁铁,磁铁穿过固定在车体上的线圈,踩踏油门时,线圈就会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电流,在正常情况下,油门都是缓慢踩下的,感应电流小,电磁铁无力吸引衔铁下落,发动机正常工作,误将油门当刹车时,快速踩下,线圈中就会感应出很大的电流,利用感应电压的大小触发单片机。

1.6 旋转编码器

尹怡欣等[6]在油门踏板联动轴上安装旋转编码器,用于检测油门踏板的下踩速度和到达位置。利用车辆的速度信号,检测车辆的加速度。即将编码器的A、B相信号接人信号处理单元,利用两相信号的相位差确定踏板运动方向,利用一定时间内的脉冲数计算运动速度,利用脉冲累积计算踏板位置。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对车辆速度进行采样保持,利用相邻采样时刻的速度差和采样周期计算车辆的加速度。在油门踏板的下踩速度和到达位置超过阈值时,或车辆的加速度超过阈值时,认为油门踏板误踩,信号处理单元将油门踏板误踩信号置为高电平输出。

2、误踩油门后采取的措施

汽车发生误踩油门后采取的措施直接关系到保护效果的实现。

2.1 机械式的防误踩油门装置

梅哲文等[7]设计的汽车油门防误踩装置主要由外箱体和内箱体两部分组成,内箱体和外箱体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内箱体上的连接带连接刹车连接带和油门踏板连接带,内箱体的中部设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安装在内轴承内,转轴上安装带槽棘轮和齿轮,油门踏板连接带装在带槽棘轮上,齿轮和带槽齿轮啮合,带槽齿轮安装在上轴上,油门连接带套装在带槽齿轮上,内箱体的两侧内壁设有竖向导轨,滑块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竖向导轨内,滑块的底部连接附加弹簧的上端,附加弹簧的下端顶在竖向导轨的底部,内箱体底部设有内箱体棘轮齿,内箱体棘轮齿位于带槽棘轮的正下方。

当在紧急情况下误将油门当刹车时,踩油门速度与正常加速值偏离严重,此时油门踏板带动带槽棘轮,使转轴向下的牵引力远大于弹簧拉力,系统平衡被破坏,推动带棘轮沿内箱体的导轨向下滑动,压缩附加弹簧,并与内箱体棘轮齿啮合,油门踏板连带拉动整个内箱体向下滑动,内箱体带动刹车连接带,达到即时刹车目的。此时由于油门连接带未被拉动,油门并未同时加速开启,从而起到误踩油门时使汽车不加油并紧急刹车的作用。

2.2 电子智能式的防误踩油门装置(单片机)

骆美富等[8]人的设计经过ECU计算,开启微动开关,控制两套电机的动作;其中一套电机通过驱动齿轮传动装置使真空助力器发生作用,对车辆进行自动制动;另一套电机通过凸轮等装置,使发动机节气门开度阀自动关闭,从而使发动机自动降速。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的陈嘉楠和杨松设计的装置将误踩油门信号传给控制器,控制器接受信号后迅速启动制动执行装置(力矩电机)转动,从而带动绕线组拉动制动踏板,从而起到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的效果。制动执行装置主要由单片机控制器、执行电机等组成,装置电源采用汽车蓄电泡供电。固定在电机输出转轴上的绕线组采用钢丝拉绳,一端在在绕线组上固定,另一端连接制动踏板的支撑杆。控制器得到误踩油门信号后,控制电机旋转带动拉绳从而起到刹车效果。

王俊华等[9]设计的装置油路控制系统是一与单片机相连并受其控制的断油式电磁阀;制动控制系统包括置于刹车踏板连杆后方并与电磁铁相连的车载打气泵,电磁铁的电路回路与单片机相连并受其控制。在正常刹车时,不影响制动踏板踩踏,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误踩油门时,发出控制信号,以车载打气泵为动力使钢索迅速地拉动制动踏板进行刹车;在汽车停稳之后,气缸活塞杆和制动踏板复位,不影响原有刹车系统的在正常情况制动性能。

还有利用刹车响应器和油门复位器来保护误踩油门。控制系统收到误踩油门的电信号控制快速拉线的刹车响应器:运用旋转卡销控制、弹簧驱动的拉线机构,使得误踩油门时汽车得以快速制动和三滑轮组合机构:电磁插销与移动滑轮相结合的油门释放装置,实现汽车油门的快速复位控制,使汽车立即停止前行,从而起到防误踩油门的效果。

机械式的防误踩油门装置,利用液压和机械联动装置,灵活性比较差,往往面临精确度不高,加装难度大,机械损耗问题,设备维护困难,而且对驾驶员开车的习惯也造成不良影响。电子智能式防误踩油门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反应灵敏快捷,更为可靠,不改变原车结构,安装方便,改装成本低。电子智能化是现今防误踩油门装置的发展方向。

2.3 刹车误踩油门电子控制系统

张连民[10]的实用新型专利刹车误踩油门电子制动控制系统包括:制动控制系统、供油控制系统、警示装置、准备装置、车辆油门踏板运动速度信号发生器、PLC。制动控制系统用于刹车误踩油门时,瞬时实现车辆由加速变为制动;供油控制系统用于刹车误踩油门时,迅速降低车辆发动机转速;警示装置用于提醒车辆油门踏板的运动速度已经达到由正常速度转化为异常速度的临界状态;准备装置用于开启双闪灯;PLC用于将车辆油门踏板运动速度信号发生器产生的信号与设定参数进行比对,并做出正确的判断,PLC分别与制动控制系统电连接,与供油控制系统电连接,与警示装置电连接,与准备装置电连接,与车辆油门踏板运动速度信号发生器电连接。

文献3中提到的黄幼华的可切换刹车误踩油门控制系统专利由车辆刹车误踩油门智能控制系统和电磁阀、切换键组成。当异常踩踏油门时,能瞬间自动将加速转换成制动;但是如果在这种状态下超车加速,则踩踏油门的力度必须控制在PLC事先设定的范围内,如控制不当极易引发事故。该实用新型专利可以在车辆超车加速前通过切换电磁阀工位使车辆刹车误踩油门智能控制系统的功能暂时失效,超车结束再切回车辆刹车误踩油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置状态,以确保车辆在有意识超车加速与无意识刹车误踩油门加速两种状况下的安全。

3、特殊的油门刹车结构

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出了将油门刹车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合二为一的设想,通过省略现有技术中右脚从油门踏板挪动到刹车踏板的转换时间,从而缩短了紧急刹车的时间,缩短制动距离,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以促进汽车产业油门刹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大胆而创新的将油门踏板受力面旋转90°,呈竖直状态立在刹车踏板右侧,而刹车踏板作用力方向保持不变,将原刹车踏板和油门踏板的两个独立机构有机地结成为一体的联动结构。由于改变了刹车和油门踏板的用力方向(一个向下、一个向右),因而可以避免误踩。还有江南大学的傅蔡安教授等学者[11]设计的汽车油门刹车组合装置,向下踩踏踏板实现刹车制动,向右侧偏转踏板实现加油加速。

艾玉鑫[12]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安全汽车油门踏板在油门踏板的基础上增加了刹车线和汽车安全带用的紧束装置,汽车低速行驶过程中,缓慢踩踏时正常加速,实现油门踏板的功能,当遇到紧急情况踩踏油门踏板时,紧束装置固定紧束带使其不动,继续踩踏过程中刹车线起到刹车的作用,避免了误踩后造成的交通事故,成本低,易推广,不用时拆卸方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误将油门当刹车结构在驾驶员在误踩加速踏板时,能够发挥制动踏板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的研究,也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此类装置基本处于实验室阶段,仍缺乏实际应用,在新型防误踩装置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安全性、实用性、加装方便性、结构简单性、通用性等原则,因此设计一款安全实用的防误踩油门装置还将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嘉楠,杨松.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系统制动执行装置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2(16).

[2]陈松,,张娜.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误踩油门控制器的设计[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3).

[3]黄幼华,可切换刹车误踩油门控制系统[P]冲国专利:201120043145.1,2011.02.14.

[4]王小杰,项红荧,程诚,防误将油门当刹车结构的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2(8).

[5]邵思涛,华峰中学,利用电磁感应研发“误踩油门当刹车”智能识别系统[J].物理实验,2014(5).

[6]尹怡欣,徐令仪,徐雅瑶,沈志忠.基于旋转编码器的汽车油门误踩检测[J].控制工程,2013,20(4)

[7]梅哲文,李晓佳,王明环,彭伟.汽车油门防误踩紧急刹车装置[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10).

[8]骆美富,郭海涛,陈红岩.一种新型的汽车防误踩油门踏板系统的设计[J].科技通报,2013,29(3).

[9]王俊华,张开明,张力,一种驾驶员误踩油门紧急制动装置[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20(9).

[10]张连民,刹车误踩油门电子制动控制系统[P].中国专利:201220258122.7,2012.05.27.

[11]傅蔡安,刘媛.汽车油门刹车组合装置[P].中国专利:200910251717.2,2010.06.09.

森林保护工作的现状及措施 篇10

1.1 森林过度开采

我国对木材的需求量十分大, 全国范围内的消耗量需要大量的木材物质支撑, 因此导致每年大量的森林被破坏, 开采量超过了限额的好几倍。一些地方存在乱砍乱伐的现象, 超额度开采显现十分明显, 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持续锐减。

1.2 林地损失严重

由于各种国家基础工程施工、工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原因的存在, 每年有超过56万hm2的林地被征收用作其他用途, 或者砍伐森林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用地。在森林管理过程中, 由于森林的更新工作做不到位, 经营不善以及现代护林措施不能及时的落实, 导致每年辛苦的造林工作流于形式, 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不增反减。同时, 每年滥砍滥伐、毁林开垦、随意侵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问题十分严重, 这些问题虽然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但是实际的整治效果不是很明显, 需要国家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问题。

1.3 森林质量持续下降

森林各种效益的发挥主要是以森林质量作为基础保证, 没有了森林质量, 就不存在森林效益。森林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天然林向着次生林转变, 我国天然林存在严重不足, 其中原始森林破坏严重, 这些问题主要是认为原因造成的, 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原始森林变成了低质林, 森林的各项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明显降低, 此外, 森林的结构低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并且采伐面积在不断扩大, 造成了后备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林木径质量逐渐下降, 而且呈现加速的现象, 林木自然枯死率在增加, 单位面积的蓄积量持续走低, 严重影响到森林的各项效益的正常发挥。

1.4 森林病虫害问题加剧

由于管理方式落后,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持续加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增加, 纯种树林的面积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加速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再加上森林抚育过程中, 森林的抚育技术不到位, 有害物种不断侵袭, 导致森林系统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断降低, 给我国的森林造成严重危害。

2 森林保护工作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森林保护意识

我国的森林资源被破坏多数情况下都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 因此我们在森林进行管理过程中, 需要从意识方面出发, 重视森林的保护工作, 加强对森林保护的选产和教育, 特别是做森林的火灾防护的宣传和教育。因此, 不断强化森林消防宣传和教育, 杜绝森林大火的发生。

2.2 鼓励产业深加工, 防止资源过度消耗

政府部门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政策, 积极鼓励木材加工企业采用竹木开展生产加工, 并深化产业链条, 走深加工的道路, 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降低资源的消耗。这就要求木材加工和生产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延长生产链条, 转变生产方式, 变粗加工向着深加工方向转变。还有就是要大力支持综合性企业的稳定生产。适当地做好原木、竹木半成品的出运征收门槛, 以抑制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

2.3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水平

首先, 加强林业法治法规建设, 积极促进林业法治建设, 落实现代林业法律法规。林业法治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业, 因为, 在开展林业法制化建设过程中, 应该积极落实国家的《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不断规范林业建设管理规范和保障。通过这些法律制度和规范, 把林业建设和管理纳入到法制化建设轨道中。做到管理有法律依据, 惩处有法律保障, 确保现代林业建设有序的进行下去, 并达到预期的水平;其次, 严肃政策法规执行, 实施规范化的监督管理模式。组织林业部门和相关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不断规范执法人员的各项行为, 并落实完善执法责任考核制度建设, 做到奖惩分明。

2.4 提高认知, 注重森林质量管理

首先, 应该从加速森林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 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其次, 要从减轻危害和降低经济损失角度出发, 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做好森林病虫害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各种损失, 保护森林资源, 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最后, 要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 强化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加快林地的改革步伐,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切实提高森林资源的生产质量, 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森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森林资源保护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 曾伟生, 智长贵, 施鹏程.三峡库区森林郁闭度的遥感定量估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9)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篇1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市场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中,农业耕作给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这种方式,它具备了保土、保水等良好的生态效益,是我国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但是目前,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效果并不好,许多农民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基于保护性耕作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推广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27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它打破了我国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约束,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它的推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主要是因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具备了节能减排、节土、节水的优点,很好地解决了我国耕作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匮乏问题,所以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

1 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3.4%,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旱作农业的土地约为3310×10 平方公里。由此可知,我国用于耕作的淡水资源极其贫乏,再加上旱作农业存在产量低、旱灾频繁的问题,致力于旱作农业的农民,生活比较贫困。除此之外,我国沙漠化土地的面积也在扩大,人们的生活和耕作土地越来越少,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耕作制度面临着发展问题,所以必须打破传统耕作模式的限制,推广保护性耕作。

2 保护性耕作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保护性耕作逐渐被推广使用,发展到2013年,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将保护性耕作列为基本耕作方式。根据FAO的统计数据表明,现在全世界实行保护性耕作的面积达到了2.32×10平方公里,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10.03%。它主要运用于旱作农业区大麦、玉米、杂粮、油菜、豆类、小麦、棉花等十多种农作物上,在南美一些国家,保护性耕作的面积已经超过了国土面积的75%。

现阶段,在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已经不再使用铧式犁耕作法,保护性耕作成为了这些国家的基本耕作方式。俄罗斯、以色列、巴西、印度等国家也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研究。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从理论研究发展到实践研究,这个单项技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抗旱效果和增产效果。比如,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黑龙江等地区实行大规模机械化深松耕和垄耕技术,并取得了成功。后又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行了农田免耕、少耕、覆盖耕作、沟垄种植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不过,当时研究保护性耕作主要是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而不是保护环境,所以我国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所需的关键机具研究不足。

3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

3.1 区域性

随着人们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加深,保护性耕作的运用面积不断扩大,但是我们要知道,我国各地的气候及水土特点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水土气候特点,制定出切实合理的实施方案。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许多人将保护性耕作等同于工业技术,认为只要有了机械,就可以进行推广使用。没有结合实地耕作情况,盲目的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一旦出现问题,就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不可行。

3.2 综合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是基于传统农业耕作,又高于传统农业耕作的一种具备了综合性的新型耕作方式。在推广使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土壤、生物学、农业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免耕播种并不等于保护性耕作。换句话说,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农业系统工程,整个耕作过程都属于保护性耕作的范畴。

3.3 复杂性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降水量、温度和地形地貌都不一样,所以各地种植的习惯、栽培方式和耕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使用旱作、垄作、条播和灌溉等方式。所以在推广过程中,又具备了复杂性,比如: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种植行间距要求不同,对水量的需求不同,对机械动力的需求量也不相同。

3.4 长期性

农业耕作本就是一项长期性的循环工作,春播秋收,四季更替,已经成为了耕作的特征。所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更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农民认识它需要时间,接受它需要时间,使用它也需要时间。再加上各个地区的特点不同,耕作方法也需要有所改变,所以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使用面积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4 结语

本文基于保护性耕作的内容及特点,详细论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蔡荣,蔡书凯.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及对作物单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J].资源科学,2012,(09):1705-1711.

[2] 乔延丹.山西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74-75.

[3] 汲文峰,黄海东,黄小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南两熟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05):134-140.

九段沙湿地法律保护的现状研究 篇12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拉萨尔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和分类, 九段沙湿地属于原生河口类型, 它位于东海之滨, 紧邻上海大都市, 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 是具有国际意义的二级湿地。2000年3月8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 同年8月8日,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成立。2003年9月29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2005年7月23日, 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我国这块最年轻的河海滩涂湿地的生态系统, 自2003年12月起开始实施《管理办法》, 标志着九段沙湿地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多年来, 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建成一套以法律与科学为基础的现代保护体系, 依法开展管理保护, 努力使区内非法猎捕活动基本得到遏制, 植被得到完整保护, 生物资源迅速增多, 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期间, 依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管理署连年来有序展开执法管理活动, 先后组织200余次执法行动, 严厉打击各种有损保护区生态的行为。仅驱赶非法侵入渔船就达200余艘次, 还清理了非法设立在区内水域的各类捕捞桩1万余根。然而, 当前世界上所有的保护区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某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九段沙湿地也不例外。

九段沙湿地是长江口一块特殊的生态系统, 在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经济高速发展的上海极其宝贵。据调查, 保护区内外来人员 (主要是渔民) 由于长期生活的历史习俗实际上他们法制观念淡薄作业方式落后为了生存他们不择手段滥捕滥捞和偷猎乱伐, 破坏湿地生态环境, 绝对禁止捕捞一时难以奏效, 因此, 必须加以疏导, 加强宣传教育。反之, 如果, 听之任之, 一味地开发来满足暂时的经济发展需求, 急功近利, 竭泽而渔, 势必严重破坏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 对未来的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一命题, 以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准则, 正确把握好九段沙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协调关系, 寻找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但九段沙湿地常年遭受人为干扰, 据三甲港公安边防派出所的登记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 除了当地外来常住人口30人左右从事餐饮行业以外, 三甲港当地有本地渔民328人, 外来常驻渔民789人, 日常有50艘渔船 (约100余人) 流动于三甲港、长兴、横沙、崇明四地之间, 这些外来人员主要是来自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渔民, 还有部分渔民来自浦东新区、南汇区、崇明县和横沙、长兴两岛。他们主要从事捕鱼蟹、捕捉蟹苗、鳗苗以及其他水产品,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捕鳗苗, 3月至5月捕蟹苗, 5月之后则捕鱼, 特别是捕鳗鱼苗季节, 最多时一天有上千条船齐聚九段沙及其附近水域, 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常年以来, 在九段沙湿地区域和三甲港形成一批鱼贩、鱼霸, 拥有着完整的供销网络。此外, 九段沙湿地又是水上交通要道, 过往渔船和在此捕鱼的渔民在岛内的漕沟内避风躲雨。其停泊期间的主要副食大部分是从九段沙湿地及其附近水域捕获的水产品。大量的渔民在九段沙湿地及附近水域的捕捞作业和生活, 加之渔民行船产生的油污和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都是对九段沙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据统计, 九段沙湿地区域常年保持着四五十条渔民船只, 在此附近作业和生活。九段沙湿地正饱受来自多方面的人为干扰, 对其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威胁。

九段沙湿地集中了大量的迁徙候鸟, 其中不乏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但它们的到来也招来了不法之徒。在九段沙湿地管理署的执法中发现, “呋喃丹”是偷猎者常用毒药, 此毒药的分解期长达20年, 已被国家列为禁药, 而偷猎者往往把呋喃丹撒在绵延数百米的湿地上。由于“呋喃丹”是细小的颗粒, 而且被撒在湿地上, 很难清扫回收和清除。而九段沙有很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 飞来的候鸟误食后, 还有可能被毒死, 所以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极其严重。由于外来物种入侵、长江水体污染、渔民渔业生产活动侵扰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九段沙湿地有些轻微“亚健康”, 有些区域湿地出现退化的迹象。

上一篇:转子转速控制下一篇:MST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