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建筑保护(通用12篇)
文物和建筑保护 篇1
2003年, 自治区文化厅组织开展了古民居、民族传统建筑群的调查, 文化厅、建设厅、民委联合向自治区政府请示要求开展相关保护工作。2007—2011年, 国务院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广西的文化、建设厅、财政、发展改革委、民委等多部门也相应组织了对乡村地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普查;2010—2013年, 作为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专项之一, 文化厅委托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了广西民族村寨的专题调查工作;2012—2013年,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文化、财政部门组织开展了广西传统村落的调查、认定工作, 目前已公布了266个自治区级传统村落, 其中89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一、广西传统村落中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主要价值
广西传统村落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利用自然和生态环境, 结合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建造的具有地方风格、文化传统的乡土建筑群, 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融洽关系, 其主要价值有:
(一) 丰富的文物资源
许多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其资源丰富、保存完整, 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的整体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灵川县的江头村、长岗岭村, 灵山县的大芦村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林市的高山村, 钟山县的龙道村, 兴安县的水源头村、榜上村等古建筑群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一些被列入国家或自治区历史文化名村。
(二) 风格独特布局合理
许多村落的古建筑在建造和选址上, 根据当地的自然地形、地貌特征, 结合原有的地域特点, 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形式 (如桂东、桂北地区的建筑兼具较多的徽派特点) , 而瑶族、侗族地区的建筑又保留了民族特色。
(三) 建造工艺精湛
传统村落古民居注重建筑装饰, 琉璃、灰塑、木雕、砖雕、彩绘等都显示了较高的工艺特点, 题材内容广泛, 地方特色鲜明。
(四) 文化内涵丰富
各传统村落都有自己的乡土文化特色及内涵, 其文物和历史建筑的建造也是根植于民众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
二、广西传统村落中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保护意识不强
绝大部分古建筑的产权均在老百姓手中, 保护的主体和日常的维护仍靠居民自己承担, 而保护还没有成为自觉的行为。许多居民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 在没有修缮方案或规划的情况下, 随意在古建筑内改建、添建、新建了各种建筑物或构筑物, 破坏了历史风貌和原有的传统格局。
在城镇化进程和旧村改造中, 许多古建筑被拆除或者因无人居住而废弃、坍塌;有的在风貌改造中不注意保持传统, 任意改变原有的建筑外观, 失去了地域特点, 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
一些古建筑构件被盗被卖现象严重, 不少民居内的石雕、木雕件大量缺失, 为今后的修缮工作带来困难。
(二) 资金投入不足
古民居为私产, 保护、修缮的资金主要靠居民本身, 而维护古建筑的费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难以完成;还没有形成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保护的合力, 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目前大部分传统村落中的文物和历史建筑残损情况较重, 安全隐患较多, 亟需大量投入修缮工程。
(三) 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不力
现阶段, 传统村落的保护还是以住房城乡建设、文化、财政等部门下发文件的形式来开展相应的工作, 在国家、地方层面上还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可以按文物法来执行, 但更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持续性, 管理和投入的保障机制仍未能明确。
针对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精神,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 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要明确保护与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制订相应的规划和方案, 确保保护项目的推动及实施。
三、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的主要方法
(一) 加强对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1. 文物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 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 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要对传统村落中的文物或者历史建筑进行认真的调查登记, 建立档案, 弄清保护的对象和明确管理的主体, 必要时可采取挂牌保护的形式。
2. 对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认定为历史建筑或者申报为县 (市、区) 、自治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将更多的传统建筑纳入法制化保护的范畴。
3. 对文物保护单位应专门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以规范其建设活动。
4. 以整体传统村落为单位, 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村。
(二)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工程方案
1. 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
除编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外, 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建筑、墓葬、石刻等应当依据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单独编制文物保护规划。
规划内容应主要包括各类专项评估、规划原则与目标、保护区划与措施、若干专项规划、分期与估算等基本内容, 要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 必要时还应包括土地利用协调、居民社会调控、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当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会同建设规划等部门组织评审, 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省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前, 应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
规划成果分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4个部分, 文本的体例一般为:
总则——明确保护对象、规划范围、期限。
专项评估——现有保护、管理、利用。
规划框架——规划原则及目标、任务。
保护区划——保护范围及建控管理要求。
保护措施——保护修缮工程。
环境规划——环境治理、生态保护。
展示规划——展示利用、旅游。
管理规划——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方式。
规划分期——近期、中期、远期。
投资估算——保护、管理、建设资金来源。
附则——明确法律效力, 解释、执行时间。
列入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村落, 可根据其规模和复杂程度, 参照全国重点单位的规划要求进行编制。
规模较小的单体文物或者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可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其中一个章节部分进行编制。
2. 文物保护工程方案的编制。
文物修缮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村落历史形成的特点和多样性, 各村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和民族风俗特色, 兼顾产权关系的现实情况, 坚持保护为主、满足居住、传承文化、环境协调的工作理念。
(1) 制订传统村落保护总体方案。按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确定的主体目标和任务, 制订包含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环境整治、安全防范工程、消防工程、展示利用等内容的总体方案, 有计划、分年度地推进实施。例如, 灵川县的江头村、长岗村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重点实施项目, 2014年5月完成了保护总体方案的编制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6月获得立项批准, 将获得国家文物专项资金的补助。
(2) 编制文物修缮设计 (施工) 方案。文物方案的编制一定要考虑到今后居民的使用问题和管理问题, 要明确以修为主, 也不能简单地为照顾生活的需求而拆旧或者建新, 要把用电用水及排水设施、环境的改善等有关内容包含在内。
(1) 现状勘察。其目的是探查和评估文物保存状态、破坏因素、破坏程度和产生原因, 为工程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和必要的技术参数。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物的形制与结构、环境影响、保存状态以及具体的损伤、病害进行的测绘、探查、检测、调查研究并提出勘察结论等内容。测绘、测量并记录文物现存状态、结构、病害及分布区的地形、地貌;探查, 查明文物损伤及病害的类型、程度及原因;必要时对文物病害成因和安全性进行检测, 包括地质、水文、建筑材料、环境;调查研究, 收集文物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和历次维修资料, 了解文物的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 判别文物年代等。在勘察基础上, 提出文物保存现状结论, 提出保护修缮建议。
(2) 方案设计。方案设计依据现状勘察结果进行编制。方案设计要说明保护的必要性, 保证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确定工程项目规模及工程量和造价估算等。施工图设计要对工程规模、工程部位、工程范围进行控制;指导施工, 实施对病害的具体技术性措施;满足设备材料采购、基本构件制作及施工组织方案编制的需要。
如文物建筑 (包括古代、近现代和历史建筑) 的保护工程设计, 可分为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迁移工程和原址复建工程。现状勘察文件包括现状勘察报告、现状实测图纸和现状照片等。现状勘察报告包括建筑历史沿革、历次维修情况、文物价值评估、现状描述、病害原因分析等。
现状实测图纸包括现状总平面图, 单体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结构平面图等。现状照片要重点反映工程对象的整体风貌、时代特征、病害、损伤现象及程度等。
方案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两部分内容。设计说明要明确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工程性质及工程范围和规模、具体的保护措施。设计图纸含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重要建筑构件详图等。
施工图设计包括施工图设计说明、施工图图纸和工程预算等, 包括工程概述、技术要求和工程做法说明, 要满足修缮施工的要求。
(三) 文物、历史建筑修缮施工
修缮施工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 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要坚持传统村落格局、形式, 坚持传统工艺、技术;坚持传统材料、色调。
1. 保持原有建筑形制及结构。
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 其形制包括原有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都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民族、习俗等状况, 在施工中必须保持其原有的状态, 包括原来的总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及内部生活环境。应以现存的面貌为准, 保留历代修理中被改变的部分, 保留古建筑的历史可读性。
建筑结构也是决定各种建筑类型的内在因素, 如同人的骨骼, 其砖石结构、金属结构、竹木结构也是反映其时代、地区、民族特性的。
对于在历史上已被改变或者已损毁的建筑部分, 要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条件下才能恢复, 以再现其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但必须以古建筑现存主体结构的时代为依据, 不能变为修旧建新的借口。
2. 保持原有传统建筑工艺技术。
要熟练地掌握传统村落建造时的工艺和做法, 如传统木构建筑的梁、檩、枋制作, 灰塑、壁画的描绘等, 还要注意发挥地方工匠的作用。
3. 保持原有建筑材料。
古建筑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 使用木材、竹子、砖、石、泥土、琉璃、金属等不同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建筑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它反映了各种建筑形式的特点。施工中要尽量保存原有的构件和材料, 如必须更换也要用相同的材质, 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水泥和铁钉。
四、后续管理是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关键
传统村落保护和管理的主体是当地居民, 加强日常的养护 (包括保养、安全防范、消防) 非常关键, 是文物和历史建筑永续利用的保障, 要让村民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使保护工作真正惠及当地民众。
文物和建筑保护 篇2
对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要求建设施工单位配合有关部门提前安排考古工作,为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留出充分时间。在建设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种文物保护法令、法规,并加大执行的力度,确保地下文物不因时、因地、因人而废。
各施工处的第一负责人为文物保护的责任人。文物保护的责任人对辖区内施工人员进行文物保护条例的教育和学习。
工程开工前,主动与当地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施工区 文物分布情况,积极的采取文物保护措施。认真执行国家、地方和建设单位对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文件。进场后,由施工技术部门主动与肩负起文物保护的责任,施工时注意,全过程监控,使施工过程的文物保护处于受控状态。对已落实为文物保护区的工地,施工时严禁大型机械施工,均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施工的方法,以防文物受到破坏。
文物古建筑群整体保护分析 篇3
关键词:古建筑群;保护;措施
随着时代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人们对文化历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生活中,新城建设在快速发展,在对旧城的更新中,很多的古建筑都会遭受破坏,甚至有很多上百年的建筑遭受无情拆除。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古建筑群保护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面对古建筑群大型保护事业,人们也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一、古建筑群简介
古建筑群是古代文物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文物建筑是指随着时代发展,历史遗留下来具有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古建筑对人们研究历史和文化都有极大的帮助,古建筑群包含了考古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在艺术方面,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集体体现,它包含的艺术种类十分复杂,是艺术的综合体。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在古建筑群中,不同时代的建筑其风格和建筑技术水平都是不同的,古建筑群真实的记录了传统的生产工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二、破坏古建筑群的主要因素
现今古建筑保护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这里的对古建筑群的保护是建筑本身,现今我国对每一处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时,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科学的认知。
(一)自然因素
古建筑群时间久远,自然力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对古建筑群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因素有太阳辐射、地质构造、风、雨、雪等,很多自然力都会对古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雨雪和植物破坏是比较常见的破坏方式,近几年风化的破坏性在逐渐增加,相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还没有具体有效的方法。其次就是雷击,雷击对古建筑物的影响比较大,很对古建筑现今都已设立了避雷针,但个别地区的防雷意识不强,如芮城永乐宫。最后就是地震会对古建筑造成一些破坏,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生较大的地震破坏。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古建筑群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多古建筑群的认知是不同的,也许当初认为是一种维护现今来看就是破坏行为。其次是人们对古建筑不重视,不了解它的价值,随意损坏。
1.现代建筑建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破坏类型,城市规划没有对古建筑群进行合理安排和及时的保护。使得周边环境和建筑应用格格不入,这样不仅破坏了城市格局,还损坏了历史环境。
2.拆除传统建筑。拆掉传统建筑修建广场和现代建筑也是破坏建筑群常见的一种方式,改造的广场大都很现代化,与传统建筑比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不和谐。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的是内在美,是要通过空间的收放和对比才能展现出艺术效果,现代建筑严重破坏了这种效果,西方建筑改造环境的方法不适宜中国。
3.大量修建仿古商业街。现今修建了大量仿古建筑的商业街,在比较出名的古建筑旁边,都有大量仿古街道,这些街道主要是商业和服务用途,其出现的原因也是受当地经济影响。仿古建筑的随意修建也会破坏古建筑完整性,降低艺术价值。
三、古建筑群保护原则和措施
在对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时,要准守几大原则,保证安全性、保证真实性、保证完整性、保证延续性。这四大原则不是随意建立,对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时,它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尽量还原古建筑群真实性,尊重历史事实。最后才是保证它的完整,让古建筑群可以延续下去,使后人可以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瑰宝。
(一)引用先进科技,进行综合管理
文物保护不能依靠单一的保护技术,针对现有问题,加强技术创新,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来避免破坏的发生。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研究,寻找到建筑群破坏机理,为后期工作打下基础找到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加强古建筑的维护和保养,引入高新技术,完善安防预警系统,提高古建筑的安全性。制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二)进行价值评估,施行分级保护
中国古建筑群数量庞大,不是所以古建筑都要投资大量物力财力来进行保护,根据价值评估确定重点保护对象,集中资源实施特别保护。
(三)提高修缮人员的素质培养
古建筑破坏很大部分是修缮不到位造成的,在修缮时要坚持保护原则,因此在对文物修缮时要有十分严谨的态度。严格把控修缮规模,要努力体高修缮设计和质量。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建筑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尽量保证文物修缮的完整性,不要破坏它原有结构和形状,后期对文物的加固和修补部分都要有明显标记,不可以和原迹混淆。
(四)环境的整治和维护
建筑群和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仅仅注重对文物的保护而忽视环境建设,古建筑群就降低了历史、地理、空间价值,历史上对古建筑环境的保护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必须要清除破坏建筑群的环境因素。
四、总结
保护古建筑群是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古建筑群价值体现的更加明显,它对艺术、建筑、园艺等多个领域都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提升,国家也加大了对遗产保护的重视度,文物保护相关部门开始尝试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对现今不科学不合理的保护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同时要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意识到文物建筑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对文物进行爱护和珍惜。
参考文献:
[1]秦浩.双桂堂古建筑群保护修复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陈林.梁平双桂堂破山纪念堂与僧侣宅院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
[3]李立.山东济南华阳宫古建筑壁画病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3.
文物和建筑保护 篇4
“文物建筑就是可以使我们自发或是自觉的去认识,了解造就了它们那个时代和人民的建筑”(摘自费尔顿的《历史建筑保护》)。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大斗兽场,中国的万里长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土耳其的索非亚大教堂,印度的太妃陵等等,它们就像镶嵌在地球上的颗颗明珠,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
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文物建筑之所以被保护和研究,是由于文物建筑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有着较高的价值。文物建筑的价值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1)文物建筑是历史的产物,所以首先应该有它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在于这一文物建筑本身能反映出它所处的当时社会的情况,比如:军事情况、经济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情况、科学技术水平的情况、文化艺术的成就、当时的文化艺术特点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国际关系等等。历史价值在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文物建筑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多重性,使它成为文物建筑其他价值的基础;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反映过去某种文明的标志性、体现某一特定文明的各个方面的代表性等,另外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还具有所有文物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文物建筑历史价值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使得它成为我们重点保护和研究的对象。2)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造型的优美、制作工艺的精巧和色彩的运用等几个方面。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是指其本身所表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反映这一建筑所产生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审美观点,同时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b.文物建筑的产生都是历史上艺术大师、广大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制作工艺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c.许多艺术性的文物有它永不磨灭的魅力,永远为人们所欣赏。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木雕、砖雕、石刻、彩画、壁画、镶嵌、堆叠等等,独具一格,成就很高。其中许多技艺、技巧、经验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继承和借鉴。这些都是古代遗产的一部分,对于研究艺术发展史、创造新艺术都有重要的价值。3)文物建筑的科学价值是它所反映的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文物建筑的造型、材料的使用、施工工艺等都可反映当时建造技术的发展水平。我国古代建筑工匠们运用了各种建筑材料来修建起丰富多彩的建筑物,并且因材施用,创造出不同的结构、方法,这对于研究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是重要的实物例证;在结构上有木骨架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在建筑材料方面有砖、瓦、木、石、竹、铜、铁、琉璃等,屋顶形式上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以及多种形式组合的屋顶。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借鉴的宝贵资料。
2 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文物建筑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在保护和利用两方面之间展开的,正确地理解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2.1 “保”与“用”的关系
1)首先在于“保”,如果古建筑被破坏了,那么谈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就无从说起,“保”和“用”之间,保是前提。2)保护的目的在于“用”,文物建筑在我们生活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启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认识祖国的历史;可以为我们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提供实物例证;可以为我们提供旅游休闲的场所等等。保护的目的在于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用”是目的。3)“保”和“用”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保”是前提,“用”是目的,只有保护好了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反过来说也只有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才能使文物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
2.2 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法
正确认识文物建筑保和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要,但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而且经常会发生,需要我们从文物建筑保护原则出发,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1)在使用人数上,现在比过去增多引起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人们生活内容的变化、建筑用途的改变而造成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一些文物建筑在过去仅供少数人使用,而现在经过旅游开发之后使用人数增多。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天坛等等,过去只供皇家使用,而现在的客流量比过去增加了数千倍之多。游人的增加势必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古建筑及其他文物(例如壁画、雕刻等)的破损。这一矛盾主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最主要的途径是对于文物建筑要进行有控制的开发和利用,可以采取合理的方法限制人数容量。2)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状”和其新用途之间的矛盾。许多文物建筑除了供研究、参观、欣赏之外,还有一个实际使用的问题。大部分文物建筑在古代都是有它实际用途的,而如果仅仅表现在作为人们旅游参观的场所,对其保护也是极其不利的。在处理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时,应该根据我国有关的文物保护法规,重点保护、分级对待。特殊的重点古建筑和有原状条件的,恢复原状供参观研究之用;某一部分有重大价值的,必须原状保护,如结构上、艺术上或其他方面有价值的,其余部分可作陈列展览、文娱休息之用;一般保存数量较多或价值较小的可作为博物馆文物管理部门、文化艺术单位等(不能作工厂作坊等对古建筑和文物有破坏性的用途)。一些大片的古建筑群,如整座城镇、街坊等,在选择一些典型院落做原状恢复之外,也可在保持外貌风格、布局形式、装饰艺术等的前提下,作为旅游居住、办公之用。3)长远保护和近期使用之间的矛盾。有些文物建筑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现在,而是在于以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如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由于存在的年份较短,目前还不能显示其价值,要过几十年或更久一点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因此在现在使用时就应该考虑到它将来的价值,不能因为现在使用方便而将它的原状改变,从而失去它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要根据所要保护的对象制定合理的长远的保护条文,尤其是价值较高的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原状不动保存。
3结语
文物建筑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付出辛勤的劳动,还需要政府与职能部门专家与群众、立法与执法、政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够做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文物建筑保护的重点,也更利于对文物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
摘要:阐述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和价值体现,探讨了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指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文物建筑保护的重点,也更有利于对文物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文物建筑,价值,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祁英涛.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崔伊飞,韩亚坤,祖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美学[J].山西建筑,2008,34(30):71-72.
[5]杜仙洲.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文物和建筑保护 篇5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区文物、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体要求
第一条 为科学指导和规范XXX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XX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物建筑开放导则》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XXX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以及近代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等文物建筑,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
第三条 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应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确保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安全,协调本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保护管理
第四条 为进一步加强XXX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区文旅局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实施监督管理,逐级签订区、镇(街道)、村(社区)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职责,督促落实文物保护属地管理责任。
第五条 各镇街要依法履行文物建筑保护的主体责任,把文物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责任清单。
第六条 各镇街对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做好日常管理、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建立文物建筑台账,加强对村(社区)文物安全工作指导,组织开展文物安全日常巡查,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明确辖区范围内各级文物建筑的管理人、使用人,签订管理使用协议,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督促指导文物建筑管理人、使用人整改安全隐患。
第七条强化对潭柘寺、戒台寺、灵岳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以及长城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民宗侨办切实加强对潭柘寺、戒台寺、白瀑寺等文物单位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的监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落实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等人员密集文物建筑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第八条 XXX区域内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文物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建设方应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并制定文物建筑原址保护方案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九条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的,应当制定修缮方案,并按照文物保护级别报相应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修缮方案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的文物行政部门重新批准。对文物建筑进行装修,应当符合文物建筑装修标准,不得对文物建筑造成破坏。
第十条 进一步加强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村(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全区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依法向社会开放。
第十一条 区文旅局应建立健全与公安、规自、住建、水务、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应急管理、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把文物建筑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范围。
三、开放利用
第十二条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文物公共政策的意见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充分发挥文物社会功能、保障文物安全、提升文物建筑利用水平,走出一条服务地区发展,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第十三条 XXX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应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遵循正面导向、注重公益、促进保护、服务公众、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第十四条 XXX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文物本体无安全隐患,具备基本的开放服务保障,符合安防、消防的基本要求,能够保障人员安全和文物安全。
(二)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责任清晰,能够承担开放的各项工作,履行文物日常保养职责。
(三)文物价值载体认定清晰。
(四)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应通过开放可行性评估,并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开放策略和计划,上述评估结果、开放策略和计划应以恰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开放策略和计划需明确开放区域、开放内容、开放时间、日承载量、配套服务、保养维护、安全防范等内容。各镇街应对符合以上条件的文物建筑制定名单台账,进行可行性调研,并依法依规进行开放利用。
第十五条 各镇街应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宣传推介、设施建设、游客服务、文化策划、产业发展等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活动。
第十六条使用文物建筑并负责开放工作的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等文物建筑的开放使用方是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的直接责任主体,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监督其落实日常养护和管理责任,切实履行政府属地责任。
第十七条 对社会力量(企业)自愿参与修缮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可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和符合文物建筑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使用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文物建筑所有权人与出资企业共同签订使用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允许个人出资修缮自有产权文物建筑,并依法依规合理利用。
第十八条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根据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XXX区文物建筑利用可重点参考以下类型,依据法律规定需要报相关部门批准的,应当按照规定履行程序。
(一)重点利用:各镇街可利用革命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展示馆等场所进行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展览展示,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名片,为我区打造“红色XXX”党建品牌发挥服务功能。
对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区文旅局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二)公益性利用:各镇街可将辖区内的寺庙、庵观、石窟寺、桥梁及一般性近现代建筑等文物建筑作为参观游览、社区书屋、文化站等公益性机构使用,开展文化展示等文化活动,发挥文化传播、社区服务等功能;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定程序进行申报、审批。(三)非公益性利用:
1.民居类文物建筑。为更好发挥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利用价值,各所有权人与使用方签订使用协议时,可明确其在使用权期限(一般不超过20年)内,优先将民居类文物建筑辟为民宿使用,支持发展精品民宿,为我区打造“XXX小院”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服务。
2.工业遗产类文物建筑。各镇街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将辖区范围内的工业遗产类文物建筑辟为老字号店铺、传统工艺作坊、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矿业遗址公园等场所,充分利用相关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为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助推“一线四矿”等我区重点规划项目落地服务。
第二十条本实施细则由区文旅局负责解释。
文物和建筑保护 篇6
春秋祠坐落于四川省叙永县陕西街,是一座具有浓郁晚清宫廷风格的古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祠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见称,刻工精细,形态生动 ,以“百鸟窗”和“叙永八景”木雕为最佳,被誉为“川南瑰宝木雕一绝”。
多年来,除了一些特殊节日偶尔会有相关部门领导人莅临,以及邻近学校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外,大多时间都只有本地人在此踏足。虽依靠上级文物专款,可对春秋祠进行日常保护、修缮,但并未解决春秋祠保护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前,春秋祠的保护与发展困境逐渐引起了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如在距春秋祠两公里的地方新建起了一座木雕石刻陈列馆,以更好地展现并传承古代雕刻技艺。但春秋祠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通过调研与思考,笔者认为,在妥善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文化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充分挖掘春秋祠的文化产业价值,给文物注入生机与活力,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
一、文化产业链模式
文化产业链模式是以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出一系列相关度极强的文化产品,形成相互影响、彼此增益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综合影响力。
文化产业链模式的内核即文化,任何文化衍生产品、旅游线路、相关产业等都必须围绕文化做文章。费尔顿认为文物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 情感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1春秋祠与永岸盐业的关系,叙永盐帮历史应属于春秋祠的情感价值;木雕石刻技艺、古建筑的审美体验等应属于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则是由文物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共同产生的。春秋祠这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要以情感价值与文化价值为初衷,经济价值只能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之上。
在对春秋祠进行文化产业链模式的保护与开发时,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春秋祠作为国家文保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基地,这是文博工作的核心,因此,必须保护好其原有风貌,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2. 坚持产业与环境一体
以当地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该产业与城市相互协调、良性互动。
二、春秋祠文化产业链模式发展的条件分析
从叙永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文化产业基本处于自然的孕育、萌芽阶段,并未形成成熟的文化产业链模式。叙永县虽然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基础,但在文化资源向产业化过度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阻碍。
(一) 困难与问题
1.内容缺乏,结构不合理
叙永县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的形式与内容都不够丰富,主要集中于图书音像、电脑网吧、演艺娱乐、科教展览、餐饮旅游等,能够在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较少。
2.政策滞后,人才匮乏
目前,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主要停留在营业审批、收费缴税、监督管理等,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积极引导与推动。此外,文博单位人才引进与管理体制较为陈旧,而叙永县本身对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都严重制约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优势与潜力
1. 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必然向内陆扩散,四川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这对叙永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叙永县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丹山风景区、画稿溪等各具特色,且拥有林竹、红岩茶、两河桃片等地方特产,为春秋祠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为云贵川三省交界,且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交通都较为便捷,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春秋祠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业链模式
(一) 围绕核心,打造品牌
对于春秋祠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增值的最大化,首先应树立品牌意识,将春秋祠打造为一个文化品牌。这一品牌的打造需要深挖春秋祠、叙永县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要展示出春秋祠精湛的木雕、石刻,还要挖掘春秋祠与永岸盐业的关系。
(二) 整合开发,形成联动
春秋祠到访游客少,驻足时间短,主要是旅游内容单调。因此,可以春秋祠为基点,将相关地点、文物项目勾连为旅游线路,架设叙永人文旅游的经典路线。一方面是延伸、吸收同类文化项目,如将丹山风景区、画稿溪串联为叙永旅游路线; 另一方面是丰富、拓展其他种类文化项目,如加入休闲游,打造文化主题购物餐饮一条街,摒弃雷同模式,经营与叙永盐帮相关的文化产品,也可借主题酒店、饭店推出名优土特产,为游客近距离地接触、回顾历史提供各项便利。
(三)转变理念,注重体验
传统的人文景观主要采用单一的参观方式来完成文化游历过程,游览时间短,文化体验单薄,参与性、体验性不强。因此,春秋祠可大胆进行体验性文博产品的开发,如可开设春秋祠学堂,聘专人在学堂内教授木雕、石刻技艺,或举办专题讲座;还可通过虚拟再现或角色体验的方式,展现叙永盐帮、盐业会馆活动,让游客深入感受叙永盐业历史。
四、 结语
叙永拥有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能以春秋祠为核心、以文化产业链模式为手段,通过建设主题商业街区和文化主题酒店、开发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必将会促进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进而推动四川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华,温岳中. 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 5) :82.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 篇7
1.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五条要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要建立记录档案。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物所特有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施工对象是已经存在的建筑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使得文物保护工程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建立完备、规范和统一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文物管理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的共同要求。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产生于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态度,将修缮项目的过程真实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为日后查考及其他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记录。
2.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的内容。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是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的工程。它分为保养维护、抢险加固、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和迁移等工程类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归纳出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为:立项申报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和竣工资料五个方面。
(1)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拟立项目名称和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和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与执行情况、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的技术文件、录像或照片等形象资料、经费估算与来源、工作计划、拟聘请勘察设计单位的名称及资信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2)勘察设计文件。包括反映文物建筑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保护工程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概算;必要时应提供考古勘探发掘资料、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3)施工设计文件。包括施工设计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预算、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4)施工技术文件。包括施工方案、施工人员进场前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记录、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施工过程中收集的有关文物资料、质量自检报告、隐蔽工程部分验收记录。
(5)竣工资料。包括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因此,在文物建筑修缮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技术报告,编写相关档案资料。
3.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管理好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应有的作用,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我国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约有40万处,其中大部分是文物建筑,做好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尤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要求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管理技能,既要熟悉档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技能,又要了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文物知识。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忠于职守。同时,还应保持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2)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为此,要加强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建立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标准和工作规程,从而保证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的质量。
文物和建筑保护 篇8
19世纪中叶之前的文物保护, 主要是出于继续使用、巩固统治等原因的修缮, 规模及影响非常有限。19世纪下半叶起, 人们开始抛开政治因素, 客观的为保存信息而保护文物建筑 (群) 。这里大约经历了三个主要流派, 分别为: (1) 主张“把自己放在当时建筑师位置”改造式的法国派; (2) 极端的“纹丝不动”的英国派; (3) 摒弃前二者之局限, 发展其积极性的意大利派。这三个流派, 也恰恰是人们对于文物建筑保护的不同方向之探索。在此基础上, 1964年《威尼斯宪章》诞生, 既提出了意大利派的理论———修复的目的是为了还原真实, 应“保护文物建筑的全部历史, 并使这部历史清晰可读”, 又有了新的发展, 如扩大文物建筑的概念, 强调所谓保护文物建筑, 指的是保护包括文物建筑本身在内的周边环境, 不仅非建筑单体本身等。值得一提的是, 它既允许“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又认为“预先就要禁止任何的重建”, 为保护文物建筑提出了新的思路, 成为现代文物建筑 (群) 保护的理论基础。
本文就文物建筑保护的相关理论及实际保护措施阐述一些个人的浅见。
2分析:
2.1关于文物建筑 (群) 保护目的的探讨
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崛起、世界大战等各类历史事件对文物建筑 (群) 的严重破坏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建筑具有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并以立法的形式来支持和推动文物建筑 (群) 保护, 开始在各国家及地区兴起。
如何理解历史建筑 (即本文所指的文物建筑、文物建筑群) 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笔者认为, 人类需要不限于文字图片的历史资料。文物建筑 (群) 的作用与博物馆里的文物有相似之处:传递信息。传递什么信息呢?与之相关时代的信息:那个时代的人怎么生活, 对世界的探索到了什么地步?等等。这些信息可以, 也应该反复, 一直地研究下去, 才能促进人类对世界的了解, 甚至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文物建筑 (群) 又和玻璃盒里的古玩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决定了在保护文物建筑 (群) 会采取很多与保护普通文物不一样的方法, 区别如下:
第一, 体量大, 多数情况下不适合搬迁, 因为结构构造方面的因素, 更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和相关的人文氛围也是其价值的一部分, 搬迁将失去这部分价值。少数搬迁保护的文物建筑有其特殊性, 这里不再累述。
第二, 它们常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在被讨论是去是留时, 它们往往仍处于被使用的状态。这种被使用状态, 也是其价值的一部分。这是博物馆里的瓷器所没有的。
第三, 它们能保存不止一个时代的信息, 其一体现为建设周期长:如欧洲中世纪的不少教堂, 建造周期长达几百年等。其二体现为使用周期长。使用周期长了, 就会产生使用过程中不断修复甚至改造的现象。如中国许多传统民居群, 形成年代很早, 历经数个朝代和使用者的变更, 其中必能包含反应不同时代建造技术的构件。如果把文物建筑 (群) 看成一个古董的话, 博物馆里的古董可以永久的静止在它那个年代, 文物建筑 (群) 却会因处于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变化, 成为一部“活的历史书”。所以怎么保留它, 或者说什么样的保留才叫保留了, 就非常值得研究。
基于以上三个特点, 保留文物建筑 (群) 也面临着自身独特的困难:对于很多地方管理者而言, 扔掉博物馆中的古瓷器没有任何好处, 而拆掉文物建筑 (群) 却往往可以换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文物留不留, 本应取决于其历史价值。但在很多场合, 对于留还是不留文物建筑 (群) 的考虑, 更像是一种利润的核算。以至于许多文物建筑 (群) 保护者在说服当地部门要留不要拆时, 总会加一条理由:留了可以开发旅游, 也很有经济效益。
笔者以为, 经济效益不过是被保留的文物建筑 (群) 自然附带的一个结果, 当社会的整体的文化素养到了一定水平, 自然会引来观光人群。这谈不上保护文物建筑 (群) 的好处, 更不该成为保护它们的目的。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是有精神层面的, 正如单个的人不能单纯为物质而存在, 一个地区也不该除了生产总值外什么也没有。文物建筑 (群) 本身就是一个地区的财富, 不需要靠商业利润来证明其存在的必要。而过分强调保留文物建筑 (群) 的旅游价值, 反而会误导其保护工作, 如导致后面提到的假古董现象, 从而在实质上再次破坏了该保护的东西。
2.2重建和修复的问题
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一些国家的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木材是一种半永久性的建筑材料, 比砖石容易毁损, 再利用也有一定困难。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木构文物建筑 (群) 的保护要在《威尼斯宪章》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2009年, 知名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的论文《关于建立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文物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可谓木构类文物建筑 (群) 保护进程中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该文详细阐述了以中国文物建筑为代表的木构建筑的独有特点, 提出“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复原和重建”, 这是一种迥然不同于普通文物的保护方式, 要探讨这种方式是否可行, 还是要追溯到文物建筑 (群) 保护的目的———为了传递信息。
修复和重建, 可以传递信息吗?笔者认为:可以, 但需非常谨慎。纵观世界, 确有相当成功的重建, 如波兰华沙城战后重建, 因非常成功, 以至能作为一个特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日本古都奈良, 针对木构建筑较砖石难以持久的特点, 在重建方面甚至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其中的东大寺, 首建于公元8世纪, 重建于公元18世纪, 后在20世纪又有两次大修整, 其过程有文字和模型等形式的记录。这些都是以重建方式保存历史信息的成功案例。
但应注意这样的重建有许多前提:首先是文件资料的完整, 如华沙城重建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战前资料收集的完整, 保证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其次, 这种重建多因战争而并非错误的城市建设而起, 绝不同于为建仿古建筑而故意破坏、拆除文物建筑, 有强大的民众意愿, 而民众的感情因素, 也是文物建筑 (群) 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其三, 这类重建不隐瞒、歪曲事实, 不混淆后人认知, 有明显的资料记载表明其被重建的时间、背景等。
另一种重建, 或称为重组, 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做法, 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在其著作《护城纪实》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在进行乌镇修复过程中, 有一座桥叫应家桥, 史载为清乾隆年间所建, 后因不当的城市建设被毁, 成了水泥桥, 后来修复小组在当地找到了一座类似年代的古桥, 便将古桥上的石头编上号, 拆除后原样搬迁, 代替应家桥。前面所述, 文物建筑一般不适合搬迁保护, 但在此类案例中, 仍然适合。因为现存古桥所在环境已难以保留, 被修复地区又恰好缺一个同时代的古桥。但无论何种修复或重建, 标记明确, 保存修复或重建以及重组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2.3修旧如旧的问题
《意见》中关于是否修旧如旧的问题的阐述是:“……欧洲文物建筑保护主张新旧分明……”, 但“东方人看了总有点不舒服或不习惯”、“西方有他们的原因……建筑材料不同……审美观不同…故可以有所区别”, 而东方建筑修复只要“乍看起来不刺眼, 仔细一看有区别”即可。
关于这点, 笔者希望多一些探讨, 如前所述, 保护的目的决定保护的方法, 既然保护文物建筑 (群) 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传递信息, 而信息的内涵又一再被深入认识, 那么, 可以看出, 欧洲人采用新旧分明的目的, 在于保存文物建筑的信息量, 而非刻意打造刺眼造型。从下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尽管用了不同的材料和工艺, 但保护构件在体量上还是很尊重被保护建筑的 (图1, 2) , 他们只是在区别谁是保护者, 谁是被保护者。这种做法, 完全遵循了《威尼斯宪章》中“必须鼓励一切使历史性城市和区域在适应当代生活的要求时保护它们的特性和可识别性的措施”的原则。
也就是说, 刻意刺人眼不是保护文物建筑的目的, 保护文物建筑也不单是为了某种审美习惯的“舒服”。罗老提出的标准很有推行意义, 但将其成为一个修复原则则还需细化。是谁乍看?是谁仔细一看?若是专家来看, 高仿赝品也看的出, 常人来看, 20世纪造的也有可能被认作14世纪的。而《威尼斯宪章》中另一原则是“必须促使各年龄组的人理解历史性城市和区域的价值, 并使居民都来保护它们”, 笔者以为, 只要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传递的信息, 能让“使各年龄组的人”很容易地了解到哪些是文物建筑, 哪些是为保存该建筑而添加上的部分, “随色做旧”可行, 在体量, 形式, 构造上传承原建筑而不刻意做旧材料, 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图3) 。
2.4假古董的问题
谨慎地重建, 也是一种保护, 它不能保留原物, 至少可以重现原物风貌。但无论是“可以重建”, 还是“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 都不是为了方便造假古董。那些混淆民众历史概念的所谓“重建”本质上都是假古董, 是要坚决防止的。
那么, 保护性重建和假古董的界线在哪呢?还是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建筑 (群) 。有了这个根本就可以区别两者了。假古董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吗?它保护了被保护建筑 (群) 所在时代的文化了吗?
例如, 很多历史街区, 其精华之一在于它们包含了很多信息:悠久的历史, 使得它们一直在生长, 根据不同的使用者, 会出现不断的改建扩建, 从而形成大局看高度统一, 细部看几乎个个都是精美孤例的建筑构件。而当这片历史街区被改造时, 如果改造者不以保护文化传递信息为目的, 而是从今后的商业利润角度出发, 就一定会为了商业利益所需要的, 而文物建筑又不能满足的建筑功能去破坏一些尚可保留的构件。同时, 因为名义还是保护历史街区, 所以常见的做法就是, 先拆了旧构件, 再做个看似和旧构件类似, 其实是文物建筑所处时代根本就没有的东西, 以满足其强行植入的商业需要, 同时, 具有极大研究价值的原件被彻底销毁, 某种古代建筑构造做法就此成为“仅有文字记载”, 这就是假古董的典型制造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 它的产生和保护性重建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保护性重建是为了保留历史, 假古董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需求。从产生的目的起, 就注定了它是在破坏而非保护历史 (图4) 。
可能又有一种论调说, 既然古人可以一代代的添加, 改进, 这些都要保护起来, 那么现代人造的假古董, 何尝不是一种添加, 为何不能保护?任何建筑有了年代不都可以传递信息么?关于这个问题, 古建筑专家陈志华先生在《北窗杂记》中做了精辟的解释。笔者解读如下:保护文物建筑 (群) 是为了告诉后人, 文物建筑 (群) 相应时代的建筑技术是什么, 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了什么地步。文物建筑 (群) 建设周期、使用周期长而导致的不断更改, 是在同一种建筑体系, 同一种使用性质, 连续发展的生产力前提下产生的。正是这样的背景才有了极富研究价值的文物建筑。而假古董则是在当前生产力早已超出文物建筑建造时代生产力的前提下, 为了让文物建筑去负担其根本无法负担的现代建筑功能而进行的大拆大改, 这种大拆大改根本不能代表当代的生产力, 充其量只能反应这个时代人们的庸俗的审美观和短浅的世界观。当然, 还展现了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的。这种传递是没有意义的, 至少没有必要占了那么多的城市资源去传递这个信息。
假古董不仅毁了珍宝, 也毁了当代人起码的历史认知。如前所述, 改造者可能为了保护之外的目的, 拆真造假, 但造假的东西总能迷惑人的, 明明原文物建筑没有的构件, 很可能被后人误认为是建造年代的技术产物。正如阮仪三先生在《护城纪实》中痛斥的那样, 一些地方“热衷于学电视剧里的假布景去大造假古董, 浪费钱财, 愚弄百姓, 篡改历史”。陈志华先生则在《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在圣玛利诺的一座教堂, 本是“11世纪罗曼式的”, “朴实浑厚”, 却在1909年被加了六个科林斯式的古典主义的柱廊, 以至一群古建专家都被弄混了。
罗曼建筑加古典主义柱廊, 还算是不同时代文物混杂。而有的假古董, 单独来看, 甚至称不上象样的设计 (图5) 。而对于不具备建筑历史知识的普通民众来说, 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类假古董时, 就会潜移默化的以为所谓的古建筑就是这样的。结果便是民众不但失去了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的大致感观, 也失去了对“美”的直接感受。而民众的审美意识, 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产品———文学、影视作品等的创作基础, 全民审美情趣被拉低, 文化产品必受影响。劣质的文化产品, 又反过来再次加深民众意识中历史文化的缺失甚至影响快餐产业中的设计人员, 进而制造出更多的文化垃圾———假古董。这, 正是社会文化垃圾的实体体现。
2.5值得重视的民间团体
保护文物建筑 (群) 既然是保护文化, 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那么它就不会是建筑师的专属。正如前述, 文物建筑保护流派中占一席之地的英国派多由文人、社会学者组成。他们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们对于传统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的热情, 往往甚于建筑师。如阮仪三先生的《护城纪实》中提到的杭州孩儿巷98号的抢救, 起了关键作用的, 不是专业人士, 而是一位古建筑爱好者。在信息爆炸的当代, 来自不同行业的文物建筑爱好者, 借助网络的力量, 得以组织起来, 相应的论坛、QQ群、微博也不断地涌现出来 (图6, 图7) 。他们虽然不是专业人士, 但凭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 收集文物建筑资料, 不断在网络上为时刻都在消失的文物建筑 (群) 而疾呼。虽在具体做法上或与建筑师有不同的角度, 但其行为对于文物建筑 (群) 的保护意义, 远胜那些只是应付上级, 明里保护实则破坏的地方官员。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建筑师们, 不妨多了解甚至加入这些团体, 向这些以保护传统建筑为己任的热心人士学习。
3结论
文物建筑 (群) 保护, 国内起步较晚, 认识上也较之国外有相当差距, 这与政府重视程度、政策执行力度、程序运作合理与否都有很大关系。中国国土辽阔, 历史悠久, 但保护成功的文物建筑 (群) 的案例却不多, 其数量之少, 与其“地大物博”极不相称, 老一辈的努力, 利于千秋。而能否留下更多的国之瑰宝, 决定就在当代, 愿有识之士更多一些, 勿让历史中止于当下。
摘要:本文结合已完成及正在进行的一些案例以及一些权威专家观点, 整理了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一些概念, 对当下我国的文物建筑保护现状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文物建筑 (群) ,信息传递,假古董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护城纪实》,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3年.
[2]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
[3]陈志华, 《北窗杂记》,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7年.
[4]罗哲文, 《关于建立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文物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文物建筑论文集 (第2辑) 科学出版社, 2009年P9-16.
文物和建筑保护 篇9
关键词:文物建筑,价值认识,价值评定,真实性
截至2006年, 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达到了两千多处。在最近公布的第六批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有220处古遗址, 77处古墓葬, 513处古建筑, 22处石窟寺及经幢, 占总数的八成以上。数量如此多的古遗址、古建筑反映了我国对文物建筑保护的高度重视, 也对古建筑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古建筑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在早期受西方影响较多, 通过逐步发展, 现已基本发展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方法理论。
1 价值认识
欧洲有众多的民族, 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 构成了丰富的文化历史面貌。西方人对文物建筑价值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希腊人在维修古神庙的时候, 首先考虑的是它的使用价值;中世纪以后, 历代教皇对待古老建筑的态度也基于使用价值, 因此古罗马的剧场可以变成小贩们的市场, 而浴场也可以变成作坊, 教皇允许建筑师拆除其他地方的建筑材料用在新建筑上。直到14世纪文艺复兴, 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古建筑的艺术价值。直到19世纪, 欧洲才开始出现真正致力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知识阶层。其中影响最大的法国文物建筑保护学派代表人物维奥勒.勒.杜克的基本思想是追求艺术的完美、风格的统一, 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至上的倾向, 他维修了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大量文物建筑。18世纪后半期以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古典审美标准不能适应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新艺术流派的出现标志着古典艺术的没落。进入19世纪, 新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让帕拉第奥的古典建筑理论失去了光辉;以意大利为代表的、以强调文物建筑历史价值为特征的文物建筑保护学派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代表人物有罗曼.盖米诺.波依多等。19世纪历史学的发展, 对欧洲文物建筑保护思想的发展变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人们越来越关注文物建筑在证明古代历史方面的作用;对于大部分文物建筑而言, 使用价值已大大降低, 或者完全消失, 但其历史价值却越来越显得重要。进入20世纪以后, 对历史价值的保护已经成为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 1904年在马德里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大会的最后文件、1931年在雅典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大会文件以及1931年的意大利文物保护条例都反映出这一发展趋势。1933年的《雅典宪章》在第七节“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中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 不可加以破坏。 (1) 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 可引起普遍兴趣, 可以教育人民者。 (2) 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3) 在所有可能条件下, 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 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 亦不使妨碍城市有转机的新发展。在古建筑附近的贫民窟, 如作有计划的清除后, 即可改善附近住宅区的生活环境, 并保护该地区居民的健康。”20世纪40~50年代由于世界大战, 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一度停滞。50年代历史学的发展, 以及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特别是与社会学的结合推动了对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的研究。从1964年ICOM通过《威尼斯宪章》开始, 陆续通过了一系列的条约宣言, 如197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内罗毕宣言》, 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 之后又通过了《华盛顿宪章》、《佛罗伦萨宪章》等, 这些宪章、公约扩大了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范围, 使文物建筑保护成为对人类生存的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
与欧洲相比, 我国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要相对薄弱许多。历史上但凡遇到更朝换代, 前朝都城大多都会因为胜利者的复仇心态而遭到毁灭性破坏;如项羽火烧阿房宫、西汉末年赤眉军火烧汉长安城、蒙古军一把大火烧了金中都等等, 此类史例不胜枚举。这种“惯例”对于以木建筑为主的中国古建筑来说, 简直就是致命的破坏。当然前人也有对古建筑的修缮、改建, 现存不少寺院建筑、宫殿建筑都有过大修的记载, 与西方相似之处在于我国古代的建筑保护维修也仅限于使用功能上, 如局部构件的更换, 都只是从使用功能上考虑;如果通过简单的替换构件已经不能满足以前的使用功能, 那么建筑极有可能会被拆除重建。所以我国古建筑保护理论形成较晚, 早期的修缮也只是以满足使用需求为目的。我国最早的文物建筑保护社团当属成立于1929年的中国营造学社, 营造学社在成立之后的短短5年间, 学社成员先后调查了全中国137个县市, 1823座各类古建殿堂房舍, 详细测绘建筑206组, 绘制了测绘图稿1898张, 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上起汉唐下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均有分布, 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许多现在名扬海内外的珍贵古建筑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均系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经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研究而被人们重新认识的。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61年制定了《文物保护惯例暂行条例》以来, 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使大量文物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目前指导我国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及相关的实施管理条例、参照以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威尼斯宪章》) 为代表的国际原则而制定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等。
2 价值评定
价值评定, 指文物建筑的价值。《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主要有三大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并不是每一座文物建筑都能同时具备这三个价值特征, 而某些文物建筑也并不是仅仅只具备这三大价值特征, 可能还具备其他的一些价值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建筑才值得保护呢?也就是问什么样的建筑才是文物建筑呢?仔细阅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即可得知中国在这方面的评定标准了, 在名录里面约有15个古村落, 这些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习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也将保留下来。
《威尼斯宪章》在第一条就对文物价值作出的定义“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 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 而且还适用于随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意思跟我国的做法基本一样, 指出了那些虽然没有被认定为“文物”的建筑, 只要承载了人类的文明, 在人类的生活中曾经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 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建筑都应该值得保护。如民居中的祠堂、牌坊等。
3 关于“真实性”
真实性, 指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格局、结构和空间的前提下, 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设计, 尽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有结构构件, 发挥原有结构的潜力, 避免不必要的拆除和更换, 保存历史的原物, 反对一切形式的伪造, 修复一定要有完整、详细的资料, 不能有丝毫主观臆测成份。《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4条规定“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与文物古迹的价值关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文物古迹的环境, 应当与文物古迹统一进行保护”。《威尼斯宪章》第6条“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 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两者意思完全一样, 都强调在保护文物建筑的同时要保护其周边环境, 以保护文物建筑的原真性。
梁思成曾指出: “以保存现状为保存古建筑之最良方法, 复原部分, 非有绝对把握, 不宜轻易施行”。“在设计人的立脚点上看, 今日所处地位, 与二千年来每次重修时匠师所处地位, 有一个根本不同之点。以往的重修, 其唯一的目标, 在将已破敝的庙庭, 恢复为富丽堂皇、工坚料实的殿宇;若能拆去旧屋, 另建新殿, 在当时更是颂为无上的功业或美德。但是今天的工作却不同了, 我们须对于各个时代之古建筑负保存或恢复原状的责任。在设计以前须知道这座建筑物的年代, 须知这年代问建筑物的特征;对于这建筑物, 如见其有损毁处, 须知其原因及补救方法;须尽我们的理智, 应用到这座建筑本身上去, 以求现存构物寿命最大限度的延长, 不能像古人拆旧建新, 于是这问题也就复杂多了”。
这些都说明了文物建筑保护的要点: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关于“原状”的概念, 可以分解为“物”、“信息”、“历史”三个原真性, 分指“信息源的真伪和可信度的判定”、“对物所包含的有意义信息的正确认识解释”、“于建筑遗产的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的真相” , 原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 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威尼斯宪章》第7条“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除非出于保护古迹之需要, 或因国家或国际之极为重要利益而证明有其必要, 否则不得全部或局部搬迁古迹。” 1994年体现《威尼斯宪章》精神的《奈良宣言》 (全名《奈良真实性宣言》) , 强调的正是《威尼斯宪章》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文化遗址价值的基本特征, 对真实性的了解是进行文化遗址科学研究的基础”。云阳张飞庙的搬迁即属于此类, 由于修建山峡水库, 张飞庙必须面临着迁移, 古建保护专家重新为张飞庙进行了选址, 新址与旧址的环境极为相似, 虽然环境改变了, 建筑所承载的艺术价值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关于重建方面, 《威尼斯宪章》认为“对任何重建都应事先予以制止, 只允许重修, 也就是说, 把现存但已解体的部分重新组合。”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5条规定“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文物保护单位中已不存在的少量建筑, 经特殊批准, 可以在原址上重建的, 应具备确实依据, 经过充分论证, 依法按程序报批, 在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重建的建筑应有醒目的标志说明”;第33条规定“原址重建是保护工程中极特殊的个别措施。核准在原址重建时, 首先应保护现存遗址不受损伤, 重建应有直接的证据, 不允许违背形势和原格局的主观设计”。尽管原址重建是极为特殊的情况, 但是在我国这种做法是被允许的, 这与我国古建筑的特殊性有关。西方文物建筑大多是独幢而建, 而中国建筑是以院落的形式存在的, 如果院落中的某一幢建筑不存在了, 势必影响整个院落的完整性, 如同故宫、颐和园等建筑群;西方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等;当作为一组建筑物存在时, 每一栋建筑都不可或缺。当然重建是极特殊的情况, 需要经过科学的考证之后才能决定重建与否。
4 结语
在当代文物建筑保护方面我国与西方的起步时间其实都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 有少数人认为西方国家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比我国先进不少, 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态度。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面临着不同的古建筑保护问题, 我国在古代木构建筑保护方面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是西方国家所不能及的。而国际公约, 如《威尼斯宪章》是值得全世界人民学习遵守的, 但是它只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思路与总则, 不同的国家与地区, 情况各异,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 而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吕舟.从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C].建筑史论文集 (第16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吕舟.欧洲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趋向[C].建筑历史与理论 (第5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陈志华.威尼斯宪章.ICOMOS.1964[J].世界建筑, 198603.
文物和建筑保护 篇10
临海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 在进行城市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时, 古建筑的保护和规划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就古建筑保护设计和规划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
从街区的规模和建筑体量来看, 临海算作一座普通城镇。民居商铺及当时比较规整的小街巷格局延续至今。作为反映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受到保护。这里不仅旧时的风貌得到较好展示, 还保留着古老浓郁的市井风俗和历史传统。通过参观传统民居、工艺美术馆等地方, 使人对街区历史和风俗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由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 对旧城区采取了积极改造的政策, 许多传统民宅、商铺、会馆遭到拆毁, 这无疑是古城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速成做法, 在国外的保护实践中却很少见到。他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一般民居要求按照传统式样进行修缮翻建, 在外观上与整个街区的风貌保持一致;并且十分注意向业主宣传这些做法的意义, 以取得民众的支持。按照明清江、浙民居的式样, 重新设计建造, 并配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环境, 为民居保护作出了示范。
2 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
自然是美丽的, 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也是美丽的。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注重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 设定了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进行管理;对于一些文物古迹的所在地区, 划归风景地区、都市景观形成地区等不同的限制区域中, 使丰富的历史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趋向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中把一批文物古迹或规划为绿地, 或辟为公园, 体现了把文物古迹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意识,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 有的未能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多加考虑, 缺乏对文物遗存的展示和彰显, 未能开掘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与一般的园林游乐场所差别不大。此外, 在临海周边还散布着许多人文景观, 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融合, 形成了一些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加强这些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 对于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 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外部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3 历史公园与古建筑遗址的保护
建立历史公园是对古遗址进行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临海古遗址包括陵墓、城堡、村落、庙宇、官衙、园林、道路等,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护。历史公园由主管文物局进行管理, 国家级的历史公园超过十多处。由于明清代主要是土木结构建筑, 不像欧洲的砖石结构容易在地面上保存, 因而重视对于考古遗址的保护复原,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3.1 按照考古发掘的原样进行复制或仿制
例如, 古建筑遗址一口水井遗址, 在原位置之上复制出井口, 四周地面的铺石使用化学材料仿制。
3.2 表现建筑遗址的地面遗存和范围
例如, 复原出踏步、基坛和柱础石;采用草坪显示遗址范围, 用修剪成柱状的灌木表示立柱。
3.3 重建或部分重建原来的建筑
根据专家的复原方案进行了重建。
3.4 使用风景规划的方法表现遗址
主要通过种植一些对遗址不构成伤害的植物, 使遗址既能在接近自然的状态下得到保护, 又利于风景观赏。
我市的古遗址分布比较密集, 遗址面积广大, 是临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遗存, 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近一二十年来, 在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 大遗址的保护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临海文物部门按照建立历史文化公园、对大遗址进行复原展示的思路, 精心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 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特别是近年来在各方民间资金支持资助下, 对古遗址保护复原工程经过多方协商论证, 得以顺利实施, 为今后公开展示, 发挥文物在社会教育、旅游观光等方面的作用打下基础。但是大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牵涉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 在当地群众的关心配合下, 大遗址保护规划能够尽快通过并付诸实施, 为临海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4 积极保护民俗文化财产
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与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是比较接近的。实际上, 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构成我们文化大厦的基石, 生动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临海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源远流长, 蕴含丰富, 但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急剧嬗变。我们自身长期以来对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传统工艺、民间信仰、传统民居、节令风俗也不够重视, 缺乏整理、研究和保护。近年来,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开掘, 临海推出了古文化艺术节、城墙花灯展、民间社火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 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不少很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濒临灭绝的危险, 亟待进行保护。
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和国家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的载体, 深刻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容。离开了文化遗产, 就不成其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 搞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同时, 临海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临海的, 更肩负着展现、传承、光大中华文明的重任。
作为江浙一代重要的历史城市之一, 临海具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缺少的不是优秀的的文化遗产, 而是缺少高瞻远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方针。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急步迈进, 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圣地, 临海迎来了再创辉煌的历史机遇。能否无愧于丰厚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 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是历史对现代临海的一次呼唤和考验。
参考文献
[1]韩林飞, O.I.普鲁岑.在自然环境中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A].营造第三辑 (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 [C].2004年.
[2]柳肃.古建筑与古环境综合保护的实践与探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 (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 [C].2008年.
[3]卓军.试论园林绿化在古建筑保护中的作用[A].1999年国际公园康乐协会亚太地区会议论文集[C].1999年.
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篇11
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文晓丽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文物的破坏也成为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文物作为民族文化的凝聚载体,为我国的旅游业提供了多彩的资源。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研究,能够有效的提升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实效性。文章首先就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寻求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和谐发展的契合点。旨在为提高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效果,做出理论参考。
引言
历史文物作为人们在历史活动中保存的遗物和遗迹,有着重要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文物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研究。作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文物保护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关注。但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历史文物的兴趣,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我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特别的艰巨。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旅客数量等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在发展旅游和保护文物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一、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一)旅游开发对文物保护的正面作用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例如:中国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是当今发现的最大的封土陵墓。由于文物的研究,能够满足爱好者探古猎奇的需求。所以,文物资源成为最好的旅游资源之一。例如,旅游城市北京,每年都接待着大量的国际和国内游客,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北京有着知名度高的文化遗产。因此,通过有效的对这些文物资源进行开发,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候补到文物保护经费里,又能够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旅游开发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
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例如在旅游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对旅游区的地质等做出一定的环境改变。尤其是在文物古迹附近开办宾馆、饭店等,都影响了文物保护的原有环境。其次,个别的短视行为,造成了文物的破坏。在开发旅游资源和文物保护并进的时候,因为操作人员对文物保护意识的薄弱,缺乏文物保护和维修的基本知识,或者由于保护的手段不当,使得文物保护时候手到破坏;此外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相关部门进行了破坏性的旅游资源开发,严重的影响了文物保护的质量。
另外,个别的旅游部门目光短浅,为了眼前的利益,追求短时间内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做出了掠夺性旅游资源开发,过量的接待游客参观游览,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再次,游客对文物的故意破坏行为导致文物受损部分的游客在游览时候,不注意保护文物,乱画乱刻,使的文物古迹受到破坏。
二、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和谐发展的策略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互依托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首先,文物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旅游业认识到文化古迹等在旅游中的意义后,为了能够有效的吸引游客,会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以更好的将文物呈现在游客眼前,从而提升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再生性资源,当受到破坏以后,很难进行恢复,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旅游吸引力,影响旅游经济效益。为了实现文物资源的旅游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需要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其次,由于我国文物古迹众多,但是国家投入的文物保护资金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远远不够的,很多文物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维修与保护,陷入了毁灭的境地。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得缺失。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再次,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文化遗产直接想观众开放,提高了人们对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人们在得到文化熏陶、艺术欣赏的同时,使得自身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
(二)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认真遵守我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做好体制厚茧,坚决杜绝把文物保护工作划归到非管理部门,把所有文物纳入文物保护部门管理之下。全力做好文物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的危机感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法》的严肃性和文物保护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自觉遵守文物保护法规。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旅游部门在开发工作时的协调配合。文物部门自身也是应改变工作思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作为文物管理部门,不能坐等环境的变化,而是要不断持开拓自己的工作思路。做好客流量的控制工作,避免旅游资源的超负荷运转,确定好最佳容量,降低旅游接待给文物保护带来的困难。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文物作为民族文化的凝聚载体,为我国的旅游业提供了多彩的资源。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研究,能够有效的提升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实效性。实施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文物的特有作用,实现历史文物的各种价值。历史文物在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加强研究和利用,是实现文物保护的中要途径。历史文物作为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一方面能够吸引游客,另一方面能够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通过文物本身的价值,进行教育宣传。这样既保护了文物,有实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使得文物保护事业与旅游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的保护工作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物保护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实施和指导工作,需要当地旅游管理和文物保护部门做好协调,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更好的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结合。
[1]石飏.浅谈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J].才智,2008(15).
[2]李红.浅议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J].文物世界,2008(04).
[3]韩红.发展旅游可推动文物保护[J].才智,2008(11).
[4]王翠玲.浅谈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0(07).
[5]阎友兵.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01).
浅谈“古籍”文物的保护和修补 篇12
但是, 由于历经沧桑, 再加上后世保管不善, 致使部分古籍出现糟朽、鼠咬、脱墨等让文物工作者痛心疾首的现象, 给“古籍”造成很大的损失。如何把历代文物工作者历经艰辛收集来的“古籍”按原样修补好, 抢救出来保护好以达到更好利用的目的, 成为当前摆在我们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从古籍文物的保护和修补两方面, 谈些粗浅的意见, 以求教于专家同行。
1“古籍”的保护
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 保护好古籍, 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 保护好古籍,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如何保护,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古籍”应存放在专柜里, 并按时代、科目等分类划分, 千万不能与其他物品汩杂堆放, 以防损坏。
橱柜的制作应符合文物保护“六防”的要求, 即防尘、防潮、防锈、防腐、防火、防盗等。
(2) “古籍”入橱后, 首先应注意防潮, 库房应通风, 还要采用安全有效的防霉剂。这是因为, “古籍”大部分为粗质线装本, 极易受潮、霉变, 造成自朽, 甚至毁掉。
(3) “古籍”在保管过程中应防虫。古籍容易生虫, 造成虫蛀。所以, 应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在橱内投入药物, 消除害虫的滋生条件, 从根本上杜绝虫害。
(4) 防光。由于“古籍”的时代制作技术和质量不同, 遇到光照会引起物质与性能的变化。这是因为, 光具有一定的能量, 可以与物质材料发生能量传递, 使字迹变浅或消失。所以, 应选用合适的照明光源和强度, 减少光照时间, 根据情况不同, 采取一些必要的遮阳措施。
(5) 防鼠、防人为破坏。为防止老鼠进入库房啃咬破坏, 在库房内应放置灭鼠器械或鼠药, 比如粘鼠板、鼠夹、鼠笼和化学药品等, 消除鼠类栖息条件。另外, 还要防人为损坏, 这一点主要是指“古籍”在利用和管理过程中, 要小心翻阅,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6) 防尘。“古籍”在保管过程中易沾染灰尘, 如长期不清理会滋生微生物, 所以应经常打扫卫生, 控制室内温湿度, 保持室内清洁, 必要时应采取物理灭菌法和化学灭菌法, 以便能更好的长期保存。
(7) 防火。库房内要准备好消防沙和灭火器, 一旦发生火灾不要用水, 因为“古籍”的原材料都是木、竹、棉制品, 易燃、易吸水粘烂, 所以应避免把明火和火种带入库房, 减少危险的发生。
2“古籍”的修补
总之, “古籍”的保护极为重要, 但对于已经被损坏的“古籍”, 应当怎样修补呢?
(1) 对破损“古籍”的揭法:对页面之间发生粘连的破损“古籍”, 在修补前, 需先逐页揭开, 揭前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捏住书的一端, 稍加弯折揉动, 反复多次, 如果书页之间渐渐松动就可以用竹启子或镊子慢慢挑揭开。如果仍坚硬, 可用湿揭法。湿揭法可分为:喷水揭法、沸水泡揭法、蒸汽揭法等, 具体用哪一种揭法可根据“古籍”的粘连程度而定。
(2) “古籍”书页去渍法:古旧书籍的污损主要有水渍、油渍、霉斑、鼠尿、灰尘等。为了使书页恢复洁净美观, 更好地长期保存, 可使用以下方法。
(1) 可用喷水法祛除水渍、鼠尿。把书页放在吸水性较好的纸上, 用喷水壶将书页喷潮, 书页潮湿后, 水渍便会晕开消失, 但要注意纸张发生不均匀的膨胀, 产生皱纹。
(2) “古籍”在长期的利用过程中, 由于一些不利因素使书页长霉, 霉菌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各种不同的色素, 损坏“古籍”。要祛除这些霉斑, 可采用氮化剂进行氮化漂白去污。如果霉迹已渗人书页纤维, 可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 以棉签或毛笔涂刷霉点处, 两分钟后, 再用5%的草酸溶液涂上即可去掉霉斑。
(3) 祛除书页上的油渍。可用熨烫法, 将吸水纸垫在书页油渍的反正面, 用热熨斗来回熨烫吸水纸即可将油渍融化吸附干净。
(4) 书页上的灰尘, 可用干净松软的毛笔。清除灰尘时注意毛刷朝同一方向轻轻刷几遍, 即可祛除灰尘。
(3) 书口破损的修补方法:“古籍”纸张经过多次翻阅, 书口处最容易磨损、裂开。几乎所有需要修补的“古籍”都需要先修补书口。修补是可用事先裁好的一公分宽的白棉条把破损的书口粘牢, 然后平复。
(4) “古籍”被虫蛀、鼠咬后的修补方法:“古籍”纸张多采用植物纤维制成, 古书书背、书角上还有浆糊、纺织品和纸板等, 这些都是适合蛀虫和老鼠滋生和繁殖的营养条件。虫蛀的为圆形孔洞, 老鼠啃咬的书页则呈不规则破损, 且多出现在书籍的四周边缘处。修补的方法是将稀释的浆糊用毛笔沿孔洞周围均匀涂抹, 然后用补纸放在孔洞上, 粘住后, 将多余的补纸撕下, 逐个进行修整。书页布满虫蛀、鼠咬的孔洞, 修补的顺序一般是先中间后两边, 先修补大洞后修补小洞。所需的补纸应略薄于“古籍”书页, 避免修补好的书页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5) 严重破损及糟朽书页的修补方法:对于书页的老化或糟朽、虫蛀、霉烂严重, 破损面积已超过书页50%的, 可用托裱的办法进行修补, 即在破损书页的背面裱托上一整页新纸, 它可以起到加固书页、延长“古籍”寿命的作用。但是, 托裱过的书面会加厚、发挺, 失去原书纸张的柔韧性, 只有在“古籍”书页严重破损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以上对“古籍”的修补, 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是在“古籍”保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 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 为了更好地利用, 就应当加强保护;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古籍, 应根据不用原因采取不同措施, 达到保为所用、长期共存的目的。这也要求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必定要多取经学习, 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在不断的练习中, 不断地总结, 不断地动手实践。
参考文献
[1]应长兴, 林祖藻.古籍保护继往开来[J].图书馆论坛, 1999 (2) .
[2]王美英.我国图书馆古籍保护之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丛, 1997 (1) .
【文物和建筑保护】推荐阅读:
文物古建筑保护06-19
爱护古建筑保护文物08-09
文物建筑05-08
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指示09-30
藁城区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街06-14
文物保护科学10-09
文物环境保护11-09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文物保护先进单位和个人立功的通报(郑政08-30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06-03
文物保护工程特征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