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

2024-05-08

文物建筑(共12篇)

文物建筑 篇1

笔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 随着西藏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西藏文物点的登记数量逐步增加。据介绍, 仅在阿里地区, 考古人员就新发现了70余处石框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在西藏数千处各类文物点中,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西藏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 而且其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资料显示,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中央政府共投资3亿多元, 帮助西藏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其中包括投资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 对布达拉宫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维修。从2002年开始, 国家在西藏实施了总投资3.8亿元的西藏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 在这一工程竣工之际, 投资总额达到5.7亿元的22处古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全面开工实施, 由此国家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将超过13亿元。

文物建筑 篇2

关于印发《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二年八月十三日

##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

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为切实改善我市古建筑消防安全条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根据省、市统一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决定从现在起至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战结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古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山西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有效预防和遏制古建筑火灾事故为目标,认真组织开展此次专项整治工作。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整治重点

(一)清理在古建筑内设置的违法经营公共娱乐场所;

(二)拆除在古建筑之间及毗连古建筑私搭乱建的棚、房;

(三)清除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存放的易燃易爆物品及柴草、木料等可燃物;

(四)改造在古建筑内未经穿管保护、私拉乱接的电气线路;

(五)规范管理宗教活动用火和僧、尼、道士等人员在古建筑内的生活用火行为;

(六)增加和改善古建筑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器材。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8月15日前)

联合旅游、宗教、文化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辖区古建筑专项整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发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专项整治工作。

(二)自查整改(8月16日——9月1日)

对辖区的古建筑全面统计、摸底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督促各古建筑单位按照当地的统一部署,针对此次整治的重点内容积极开展消防安全自查,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机构,强化自我管理,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装备,切实提高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三)联合整治(9月2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在各古建筑单位自查整改的基础上,联合治安、旅游、宗教、文化等部门按照此次整治的重点内容有序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将火灾隐患整治完毕。

五、整治要求

(一)提高认识,严格执法。

紧密结合本市古建筑消防安全形势实际,在检查中认真执行有关的消防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真正消除火灾隐患。同时,要充分利用火灾事故案例,促使隐患单位提高认识,增强整改火灾隐患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火灾的发生。

(二)强化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

在专项整治中,要督促古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古建筑保护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明确古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及其职责,成立消防安全组织,配备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并结合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尤其必须严格用火、用电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管理。除宗教活动外,严禁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使用蜡烛等明火照明。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等要普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同时要加强对僧、尼、道士等人员的消防教育,使他们切实掌握基本的防火知识以及报警、扑救初起火灾的技能和自救逃生常识。要督促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建立和落实防火巡查制度,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加强防火宣传,切实提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三)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条件。

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城乡规划和《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辖区古建筑的分布情况,将保护古建筑所需的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和消防装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城镇和风景名胜区消防规划和建设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对于距离消防队较远的古建筑,要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其管理、使用单位修建消防水池、供水管道等设施,配备消防车、消防泵、手抬机动泵等消防设备,组建专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组织,努力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条件,提高古建筑抗御火灾的能力。

文物古建筑群整体保护分析 篇3

关键词:古建筑群;保护;措施

随着时代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人们对文化历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生活中,新城建设在快速发展,在对旧城的更新中,很多的古建筑都会遭受破坏,甚至有很多上百年的建筑遭受无情拆除。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古建筑群保护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面对古建筑群大型保护事业,人们也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一、古建筑群简介

古建筑群是古代文物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文物建筑是指随着时代发展,历史遗留下来具有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古建筑对人们研究历史和文化都有极大的帮助,古建筑群包含了考古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在艺术方面,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集体体现,它包含的艺术种类十分复杂,是艺术的综合体。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在古建筑群中,不同时代的建筑其风格和建筑技术水平都是不同的,古建筑群真实的记录了传统的生产工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二、破坏古建筑群的主要因素

现今古建筑保护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这里的对古建筑群的保护是建筑本身,现今我国对每一处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时,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科学的认知。

(一)自然因素

古建筑群时间久远,自然力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对古建筑群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因素有太阳辐射、地质构造、风、雨、雪等,很多自然力都会对古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雨雪和植物破坏是比较常见的破坏方式,近几年风化的破坏性在逐渐增加,相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还没有具体有效的方法。其次就是雷击,雷击对古建筑物的影响比较大,很对古建筑现今都已设立了避雷针,但个别地区的防雷意识不强,如芮城永乐宫。最后就是地震会对古建筑造成一些破坏,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生较大的地震破坏。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古建筑群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多古建筑群的认知是不同的,也许当初认为是一种维护现今来看就是破坏行为。其次是人们对古建筑不重视,不了解它的价值,随意损坏。

1.现代建筑建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破坏类型,城市规划没有对古建筑群进行合理安排和及时的保护。使得周边环境和建筑应用格格不入,这样不仅破坏了城市格局,还损坏了历史环境。

2.拆除传统建筑。拆掉传统建筑修建广场和现代建筑也是破坏建筑群常见的一种方式,改造的广场大都很现代化,与传统建筑比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不和谐。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的是内在美,是要通过空间的收放和对比才能展现出艺术效果,现代建筑严重破坏了这种效果,西方建筑改造环境的方法不适宜中国。

3.大量修建仿古商业街。现今修建了大量仿古建筑的商业街,在比较出名的古建筑旁边,都有大量仿古街道,这些街道主要是商业和服务用途,其出现的原因也是受当地经济影响。仿古建筑的随意修建也会破坏古建筑完整性,降低艺术价值。

三、古建筑群保护原则和措施

在对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时,要准守几大原则,保证安全性、保证真实性、保证完整性、保证延续性。这四大原则不是随意建立,对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时,它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尽量还原古建筑群真实性,尊重历史事实。最后才是保证它的完整,让古建筑群可以延续下去,使后人可以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瑰宝。

(一)引用先进科技,进行综合管理

文物保护不能依靠单一的保护技术,针对现有问题,加强技术创新,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来避免破坏的发生。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研究,寻找到建筑群破坏机理,为后期工作打下基础找到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加强古建筑的维护和保养,引入高新技术,完善安防预警系统,提高古建筑的安全性。制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二)进行价值评估,施行分级保护

中国古建筑群数量庞大,不是所以古建筑都要投资大量物力财力来进行保护,根据价值评估确定重点保护对象,集中资源实施特别保护。

(三)提高修缮人员的素质培养

古建筑破坏很大部分是修缮不到位造成的,在修缮时要坚持保护原则,因此在对文物修缮时要有十分严谨的态度。严格把控修缮规模,要努力体高修缮设计和质量。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建筑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尽量保证文物修缮的完整性,不要破坏它原有结构和形状,后期对文物的加固和修补部分都要有明显标记,不可以和原迹混淆。

(四)环境的整治和维护

建筑群和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仅仅注重对文物的保护而忽视环境建设,古建筑群就降低了历史、地理、空间价值,历史上对古建筑环境的保护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必须要清除破坏建筑群的环境因素。

四、总结

保护古建筑群是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古建筑群价值体现的更加明显,它对艺术、建筑、园艺等多个领域都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提升,国家也加大了对遗产保护的重视度,文物保护相关部门开始尝试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对现今不科学不合理的保护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同时要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意识到文物建筑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对文物进行爱护和珍惜。

参考文献:

[1]秦浩.双桂堂古建筑群保护修复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陈林.梁平双桂堂破山纪念堂与僧侣宅院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

[3]李立.山东济南华阳宫古建筑壁画病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3.

留住历史记忆保护特色建筑文物 篇4

众所周知,人类在不断改造自己,推动社会发展的文明进程中,无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文人墨客、富商豪爵,上到天官重臣,下至庶民百姓,学文习武,生活劳作都会受到古建筑古色、古香、古气陶冶。古庙供奉神灵,宗祠祭拜先祖,皇宫造就天子,学堂培育人才,民宅养生百姓,足以说明古建筑是人类各个阶层的“文化摇篮”。

然而,社会飞速发展,却面临道德退化、人性退化。越来越多的古建筑被摧毁,人们更多的是为金钱服务,历史文明的印迹逐渐消失,“文化摇篮”里的精神慢慢退却。现代化的剃刀正把历经千年的中国,修剪成千人一面的“暴发户”。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鄂园,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81号,是叶挺24师师部旧址,是清代鄂园幸存至今的建筑。2004年,因要在它的遗址上建造办公楼,这样一座曾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还是被推土机瞬时推掉。现在,我们也只从资料中得知,鄂园是张之洞为了安排来鄂协办新军的教习们居住而新建的花园别墅。

无独有偶,位于北京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84号院——北京鲁迅故居也面临着相同命运,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先生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共租住了四个地方。其他三个地方均被保存,而在砖塔胡同84号院(鲁迅在此创作了著名的《祝福》)却面临着拆除的命运。如果砖塔胡同被拆除,那么,鲁迅先生在北京活动和创作的地点就断了线。

在北京鲁迅故居要被拆除的余声未了时,又传出蒋介石重庆行营被拆除的声音,蒋介石重庆行营又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旧址为三幢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属于国民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建于1935年底,卢沟桥事变数月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在这里办公,蒋介石官邸也设在此处。行营躲过了重庆大轰炸时日本的飞机炸弹,却没有逃过现代化的挖掘机。该事情经过媒体曝光之后,重庆市渝中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表示将在旧址上进行复建,预计2013年10月竣工,但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修缮的建筑多少失去了一些历史的厚重感,文化内涵逐渐丧失。

历史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一个城市从诞生到发展的生命印记。因此它的保护也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一个城市的历史建筑能否很好的保护,有专家建议,各地要制定相应的法规,给被认定为文物的和未认定为文物但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穿上“法律的外套”,以规范和约束对历史建筑的破坏;也有人提出,各个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将历史建筑的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要摸清家底,对有文保身份和没有文保身份的建筑进行统计。同时,要加快申遗的脚步,建立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提升知名建筑的影响力,积极促进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笔者认为,要加大对我国历史建筑,文化遗存的跟踪、监控,掌握其变化规律,利用科技手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当地生活环境,合理地恢复其使用功能,使其拥有新的使用价值并且充分活化起来,比如上海思南公馆,它集中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诸多建筑风格,周恩来、梅兰芳等伟人、名人在此定居。自1999年保护项目启动后,其部分洋房被改建成精品酒店,内街区域侧面向公众开放,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古建筑步行街,成为了近代历史人物博物馆,拥有了新的使用价值。另外,在人才培养上,政府也应加大文保类人才培养,让我们的文保人员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文物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书 篇5

工 程 名 称: 北京国会旧址圆楼修缮工程

发包方(甲方)新华通讯社机关事务管理局

承包方(乙方)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资 质 等 级 一级

文物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书

发包人(全称): 新华通讯社机关事务管理局 承包人(全称): 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发包人、承包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经协商一致,对 北京国会旧址圆楼修缮工程(工程全称)签订工程质量保修书。

一、工程质量保修范围和内容

承包人在质量保修期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管理规定和双方约定,承担本工程质量保修责任。

质量保修范围包括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防裂、墙面抹灰,油饰彩画工程,电器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项目。

二、质量保修期

双方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约定本工程的质量保修期如下:

1、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 5 年;

2、屋面防水工程:(含夹垅灰)、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防裂为 5 年;

3、外檐装修工程为 5 年;室内装修为 5 年;

4、电器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工程为 5 年;

5、下架油饰工程为 5 年;彩画工程为 5 年;

6、室内和庭院地面为 5 年;室外墙面抹灰为 5 年;

7、其他项目保修期限约定如下:质保金不计利息。其中,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装修工程、供热与供冷系统两年质保期满后无质量问题可支付4%的质保金,屋面防水、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五年质保期满后无质量问题可付清质保金。

质量保修期自工程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三、质量保修责任

1、属于保修范围、内容的项目,承包人应当在接到保修通知之日起7天内派人保修。承包人不在约定期限内派人保修的,发包人可以委托他人修理。

2、发生紧急抢修事故的,承包人在接到事故通知后,应当立即到达事故现场抢修。

3、对于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应当按照《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的规定,立即向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由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保修方案,承包人实施保修。

4、质量保修完成后,由发包人组织验收。

四、保修费用 保修费用由造成质量缺陷的责任方承担。

五、其他

双方约定的其他工程质量保修事项:

发包人:(公章)承包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

委托代理人:(签字)

委托代理人:(签字)

文物建筑 篇6

春秋祠坐落于四川省叙永县陕西街,是一座具有浓郁晚清宫廷风格的古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祠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见称,刻工精细,形态生动 ,以“百鸟窗”和“叙永八景”木雕为最佳,被誉为“川南瑰宝木雕一绝”。

多年来,除了一些特殊节日偶尔会有相关部门领导人莅临,以及邻近学校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外,大多时间都只有本地人在此踏足。虽依靠上级文物专款,可对春秋祠进行日常保护、修缮,但并未解决春秋祠保护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前,春秋祠的保护与发展困境逐渐引起了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如在距春秋祠两公里的地方新建起了一座木雕石刻陈列馆,以更好地展现并传承古代雕刻技艺。但春秋祠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通过调研与思考,笔者认为,在妥善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文化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充分挖掘春秋祠的文化产业价值,给文物注入生机与活力,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

一、文化产业链模式

文化产业链模式是以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出一系列相关度极强的文化产品,形成相互影响、彼此增益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综合影响力。

文化产业链模式的内核即文化,任何文化衍生产品、旅游线路、相关产业等都必须围绕文化做文章。费尔顿认为文物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 情感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1春秋祠与永岸盐业的关系,叙永盐帮历史应属于春秋祠的情感价值;木雕石刻技艺、古建筑的审美体验等应属于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则是由文物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共同产生的。春秋祠这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要以情感价值与文化价值为初衷,经济价值只能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之上。

在对春秋祠进行文化产业链模式的保护与开发时,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春秋祠作为国家文保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基地,这是文博工作的核心,因此,必须保护好其原有风貌,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2. 坚持产业与环境一体

以当地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该产业与城市相互协调、良性互动。

二、春秋祠文化产业链模式发展的条件分析

从叙永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文化产业基本处于自然的孕育、萌芽阶段,并未形成成熟的文化产业链模式。叙永县虽然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基础,但在文化资源向产业化过度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阻碍。

(一) 困难与问题

1.内容缺乏,结构不合理

叙永县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的形式与内容都不够丰富,主要集中于图书音像、电脑网吧、演艺娱乐、科教展览、餐饮旅游等,能够在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较少。

2.政策滞后,人才匮乏

目前,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主要停留在营业审批、收费缴税、监督管理等,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积极引导与推动。此外,文博单位人才引进与管理体制较为陈旧,而叙永县本身对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都严重制约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优势与潜力

1. 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必然向内陆扩散,四川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这对叙永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叙永县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丹山风景区、画稿溪等各具特色,且拥有林竹、红岩茶、两河桃片等地方特产,为春秋祠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为云贵川三省交界,且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交通都较为便捷,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春秋祠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业链模式

(一) 围绕核心,打造品牌

对于春秋祠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增值的最大化,首先应树立品牌意识,将春秋祠打造为一个文化品牌。这一品牌的打造需要深挖春秋祠、叙永县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要展示出春秋祠精湛的木雕、石刻,还要挖掘春秋祠与永岸盐业的关系。

(二) 整合开发,形成联动

春秋祠到访游客少,驻足时间短,主要是旅游内容单调。因此,可以春秋祠为基点,将相关地点、文物项目勾连为旅游线路,架设叙永人文旅游的经典路线。一方面是延伸、吸收同类文化项目,如将丹山风景区、画稿溪串联为叙永旅游路线; 另一方面是丰富、拓展其他种类文化项目,如加入休闲游,打造文化主题购物餐饮一条街,摒弃雷同模式,经营与叙永盐帮相关的文化产品,也可借主题酒店、饭店推出名优土特产,为游客近距离地接触、回顾历史提供各项便利。

(三)转变理念,注重体验

传统的人文景观主要采用单一的参观方式来完成文化游历过程,游览时间短,文化体验单薄,参与性、体验性不强。因此,春秋祠可大胆进行体验性文博产品的开发,如可开设春秋祠学堂,聘专人在学堂内教授木雕、石刻技艺,或举办专题讲座;还可通过虚拟再现或角色体验的方式,展现叙永盐帮、盐业会馆活动,让游客深入感受叙永盐业历史。

四、 结语

叙永拥有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能以春秋祠为核心、以文化产业链模式为手段,通过建设主题商业街区和文化主题酒店、开发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必将会促进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进而推动四川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华,温岳中. 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 5) :82.

文物古建筑地基加固工程实例 篇7

黄氏大宗祠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杏坛右滩村,是明代万历年间科举状元黄士俊的家族祠堂。该祠堂占地1614平方米,前后三进、面宽五间,为砖木结构的硬山顶式建筑。自明代以来历经多次重修,保留了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明清建筑的典型代表。200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大宗祠的建筑均为瓦屋面、木屋架、砖墙和柱承重。利用天然地基,设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由于地基下沉以及建筑物年久失修,导致黄氏大宗祠的中堂山墙下沉开裂,木梁架倾斜,屋面变形,严重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包括不改变文物古建筑基础的原状。因此,通常不采用改变原有基础形式的方法实现修缮的目的,可通过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等方法进行处理。本工程在分析比较了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后,确定采用渗透注浆法进行地基加固,在不改变文物古建筑原有基础的前提下,有效消除了地基下沉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1 工程地质概况

黄氏大宗祠中堂工程地质情况自上而下依次为:(1)素填土层。分布于全场地,层厚1.3~4.0m,呈灰褐色,由粉质粘土及少量瓦砾碎片组成,稍经压实。(2)淤泥层。层厚0.7~10.3m,顶面埋深1.3~4.0m,呈灰色、灰黑色,上部为薄层粉砂,含腐植质,局部含少量贝壳碎片,饱和,流塑。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天然含水量64.4%,液限42.8%,液性指数2.42,孔隙比1.852,压缩系数1.721Mpa,压缩模量1.663Mpa,属高压缩性土层;凝聚力9.7kpa,内摩擦角4.7,承载力特征值51kpa。标贯试验6次,N=2~3击,平均值N=2.0击,经杆长修正后平均值N=1.8击。承载力特征值45kpa。(3)残积粉质粘土层。揭示厚度3.0~9.1m,顶面埋深2.5~8.2m,呈浅褐、褐黄、浅灰色,粘性强,饱和,可塑,局部含粉砂较多,为残积粉土。承载力特征值180kpa。(4)强风化岩层。揭示厚度1.4~4.7m,顶面埋深1.5~11.6m,承载力特征值600kpa。

2 注浆加固机理

注浆技术是一项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的地基加固工程技术。其加固机理是采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方法,将某些可凝固的浆液注入岩土体的孔隙、裂隙、节理等软弱结构面中,或挤压土体,使岩土体形成强度高、抗渗性能好、稳定性高的新结构体,从而改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按注浆工程的地质条件、浆液扩散能力及渗透能力,以及浆液在地层中的流动形态和分布状况,注浆方法分为充填注浆法、渗透注浆法、压密注浆法、劈裂注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电动化学注浆法等几类[1]。其中的渗透注浆法是将配制好的浆液,通过专用的注浆设备和注浆管路,注入到岩土的孔隙、裂隙和空洞中去,浆液经扩散、凝固、硬化,降低岩土的渗透性,改变其力学性能,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实现加固岩土和堵水之目的[2]。

3 注浆方案选择

黄氏大宗祠中堂基础直接置于素填土之上,其下为压缩性很高的淤泥。由于淤泥层的承载力低,受压易变形,加上古建筑年代久远,邻近新建了不少建筑物,导致地基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为了提高地基的强度和变形模量,以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并保持长期的稳定性,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基于素填土的孔隙大,可注性好,注浆后其力学性能、抗变形能力和均一性都会有所提高。在淤泥土层中进行钻孔并注浆,可增加土体密实度而使承载力提高。因此确定对地基素填土层和淤泥层采取注浆加固的方案。

根据本工程的地质情况和上部建筑的现状情况,为了避免注浆过程中破坏地层的天然结构,引发文物古建筑发生新的下沉而造成永久性损害,决定选用渗透注浆法对软弱地基土进行加固。

渗透注浆法不破坏地基的天然结构,在不改变土壤结构和颗粒排列的前提下,在注浆压力作用下,浆液渗入土壤中的孔隙和裂隙。注浆量及浆液扩散距离随着注浆压力的加大而增加。为了在注浆过程中不受扰动和破坏地层结构,注浆的压力相对较小[3]。

4 注浆设计

(1)注浆标准。注浆后,素填土层承载力标准值要求达到120kPa,淤泥层承载力标准值要求达到60kPa~80kPa。(2)注浆材料。采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加水成为浆液,水灰比为0.75:1;加入水泥重量4.5%的水玻璃作为速凝剂,水玻璃浓度40Be;再加入水泥重量1%的木质磺酸钙作为减水剂。根据工程需要还可加入其它添加剂,如加气剂、膨胀剂等。(3)注浆范围。注浆孔采取梅花形分布,间距1.5m,灌浆孔的平面布置图见图1。注浆深度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暂定孔深2.5m~8.2m,平均约5.1m,以注浆孔孔底到残积粉质粘土层为准。(4)浆液影响半径。由于素填土均一性差,其孔隙率、渗透系数变化大,仅用理论公式计算浆液扩散半径显然是不合理的,还需参照经验数据,本工程拟定的影响半径值为1.5m,估算平均每孔注浆约1.28m3,加固半径为0.75m。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注浆试验完成后再作确定。(5)注浆压力。本工程注浆压力设计值为0.2MPa~0.4MPa,在灌浆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另作适当的调整。(6)注浆结束标准。在规定的注浆压力下,孔段吸浆量小于0.6L/min,延续30min即可结束灌浆。

5 注浆加固施工

本工程注浆加固施工工序为:定孔位→钻孔→插管→注浆→提管→注浆→拔管→封孔。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如下:(1)打孔及插管。采用100型水文钻机成孔,成孔钻头Φ110mm,当成孔达到预定设计深度后,插入注浆管(Φ8花管),孔隙率15%左右花管。(2)制备浆液。浆液严格按注浆材料设计配合比要求制备,依次定量加入添加剂,充分搅拌均匀后,水泥浆液经过滤网过滤两次后方可使用。(3)注浆。保证注浆压力稳定及注浆泵正常运转,不得中途停注。如因故障等原因停泵,需重新插管补浆,原则上应定量注浆。(4)提管。在注浆过程中,均匀提升注浆管,逐段提升注浆管直至地表。(5)二次注浆。当吃浆量过大时,应采取二次注浆。即待第一次注浆初凝后,在此孔中重新插管注浆。(6)冒浆处理。注浆时发现管壁间冒浆或邻孔窜浆时,要停注片刻,待浆液凝固后再注。(7)停止注浆标准。当浆液从孔口或其他地方冒出、或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或注浆量超过设计值时,都应及时停止注浆。(8)注浆顺序。每段注浆应按照对称均匀的施工顺序,严禁分块集中连续注浆。室外注浆与室内注浆应错开进行。

6 注浆效果评价

本工程在地基加固施工一个月后,在建筑物的东、西两侧分别进行了两个孔的地质工程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和取土试验,检查发现各土层水泥浆渗入较明显,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处理以后的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满足设计要求。为进一步检验加固效果,地基土处理施工完毕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第1次沉降观测(30d),平均沉降量为2mm,第2次观测(90d),平均沉降量为0,达到了预期的加固效果,上部墙体裂缝经处理后也未再发展。从加固后至今使用6年的情况来看,不均匀沉降继续发生的现象已经得到消除,建筑物使用正常。

7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和地方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投入逐年成倍增长,文物保护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据最新统计,目前中国有不可移动文物91万余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多个,其中古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古建筑大部分为天然地基,加上年代久远,基础下沉病害常有发生。本工程采用的渗透注浆技术是以不破坏地层的天然结构为控制原则,不会对古建筑基础造成损坏,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影响也很小,适合文物古建筑的地基加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渗透注浆技术不仅可根据工程需要对注浆压力和流量进行控制和调节,而且具有施工机具轻便、作业面小、工效高而能耗低、振动和噪声小等优点,这对保护文物古建筑都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龚晓南主编.地基处理技术发展与展望[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王国际主编.注浆技术理论与实践[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3]郝哲,王来贵,刘斌.岩体注浆理论与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4]蒋硕忠主编.绿色化学灌浆技术[M].北京:长江出版社,2006.08.

[5]彭振斌等编.注浆工程设计计算与施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文物建筑 篇8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有着丰富的建设史、城市发展史以及多姿多彩的古建筑遗留,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 古建筑不仅经受了时间的侵蚀还忍受着人们的破坏, 以往风姿摇曳地古建筑群已经是寥寥无几, 这应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湘西凤凰古城做为我国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 可谓是环境优美, 人杰地灵, 无处不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但也逃不过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 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顺应发展的潮流, 如何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 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湘西凤凰古城的背景

湘西凤凰古城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和两千多平方米的土地, 养育着四十多万的土家族和苗族人口, 坐落在我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县。因其较好的保留了明朝、清朝流传下来的沙湾古建筑民居区、朝阳巷、沈从文的故居以及回龙阁吊脚楼等古建筑, 并且很好的保留着以往的传统格局和历史的风貌, 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凤凰古城”。图1为凤凰古城古建筑风貌图。

我国湘西凤凰县位于云贵高原, 地形以山地为主, 蜿蜒崎岖的山路导致了交通的不便和经济的落后, 这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 经济缺乏就不可能加大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力度, 不能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已经破败不堪的古建筑只会一步步走向衰落。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把自身的弱势转化成优势, 利用这些风烛残年的古建筑文物自身所带有的神秘气息和历史气息来吸引人们的目光, 大力发展旅游业, 只有这样, 才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来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 才能让古建筑文物保存下来并且源远流长。

3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 世界上的事物有利必有弊, 以旅游开发为方法来保护古建筑文物, 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往往是很难控制的恰到好处的, 过多的追求经济就会导致历史名城结构遭到破坏, 严重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湘西凤凰古城亦是如此,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 凤凰古城的古建筑得到了一程度上的保护, 但是开发旅游业不能避免的一点就是会加大基础设备和公共设施的修建, 例如饭店、酒店等, 其中有很多会不利于对凤凰股古城的保护。古建筑文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过多的拆建历史街区。当前, 大多数古建筑都是由当地的原有居民居住, 湘西凤凰古城也是如此。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 来这观赏的游客越来越多, 为了增加收入, 当地的原居民会将自己的房屋用来开家庭旅馆或者餐厅酒店, 虽然增加收入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好处, 但是很多居民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会将古建筑拆除或者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楼层, 这就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结构, 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气息。尤为严重的是凤凰古城中的回龙阁地段, 古建筑已被拆除的所剩无几。所以, 保护修缮古建筑应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真正做到对古建筑的保护。

(2) 过多的修建仿古建筑。旅游业大力发展的同时, 旅馆、饭店绝对是获得经济收入的可靠来源, 特别是古建筑样式的房屋更是吸引人们的目光, 还可以因此提高物价, 可以获取不菲的收益。所以, 湘西凤凰古城内, 大量的仿古建筑正在被建起, 导致仿古建筑过多, 古城的文化价值下降。众所周知, 文物的贵重就在于它经过悠久的历史, 现如仍能挺立在人们的眼前, 让大家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神秘的历史的气息, 通过它去研究历史, 然而那些为了获取收入而建造的仿古建筑物是丝毫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但是毕竟要发展, 可以适当的进行仿古建筑的修建, 但是要在仔细研究古建筑的基础上进行, 在设计施工等环节一定要到位, 保持古建筑的构造, 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如果只是为了赚取收益而随便的建造, 只会降低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整体形象。

(3) 过多的游客数量。很多古文化遗址都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例如, 故宫、颐和园、十三陵等, 每年的游客都是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 这也造福了很多小商小贩, 游览其中, 大量的商家正在推销他们手中所谓的当地特产, 当年朝拜的厅堂却成了他们做菜的厨房, 真是可悲可叹。湘西凤凰古城也是如此, 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给古城带来商机的同时, 如雨后春笋的酒店、餐饮也迅速发展起来, 大量的游客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原住民, 以往古香古色的古城现如今变为一个嘈杂的大型购物市场。

(4) 过多的环境污染。湘西凤凰古城本是山清水秀, 环境优美,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污水处理系统不够完善, 过多的污水未经处理就被排到沱江, 造成了降水的严重污染;游客的增加导致一次性餐具的增加, 过多的一次性饭盒、餐具和塑料被丢弃在江水中, 导致沱江江面上漂浮着过多的塑料垃圾;当地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大雨过后, 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图2为沱江风貌。

4 如何加强对凤凰古城古建筑的保护

湘西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事业极大的保护了古城的古建筑文物, 只有有效的避免其中环境污染严重、游客数量过多、仿古建筑过多修建以及过多的拆除等问题, 相信凤凰古城将会越来越好, 以下是具体的措施:

(1) 制定相关的政策。只有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在相关规定中加入有关污水处理的措施并投入使用, 以及研发可循环利用的餐具和塑料袋等, 才能有效的保护沱江不受污染。

(2) 增强政府管理力度。对于古城街区内的古建筑结构和建造规模进行控制, 严格控制仿古建筑的过分修建和对古建筑的拆除和加层, 将古建筑文物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内, 进行严格管理, 对违反者进行惩罚。

(3) 加强原居民的思想教育。要加强度凤凰古城原居民的思想教育, 分析事情的严重性, 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保护环境保护古建筑文物, 保留原有的历史气息, 凤凰小镇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不能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让凤凰古镇永远美丽。

5 如何加强对我们国家古建筑文物进行有利的保护

(1) 加强我国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立法。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只有加强对我国古建筑文物进行立法保护, 才能使文物保护有法可依并且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制定法律对我国文物进行保护, 严格执法, 违法必究,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条例, 让我国的古建筑文物可以得到真正的保护。

(2)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是讲究技术的, 所以, 要想保护好我国的古建筑文物, 就必须加强对文物保护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通过专业的人才研究处导致文物遭到破坏的原因, 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保护和修缮的方法, 是我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享受专业的待遇, 对症下药, 提高保护的效率, 选择合理的机构, 保证我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有效进行。

(3) 加强资金的投入。在加强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时需要一定的措施, 例如, 对遭到破坏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培养专业的人才、大量宣传保护古建筑文物的信息以及出台一系列的法律等,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才能有效的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

(4) 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要想增强人们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意识, 就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 要求人们不仅要保护有法律规定的古建筑文物, 对待没有列入古建筑文物行列的文物古迹也要自觉的进行保护。当人们的保护意识提高了, 不管是明确的规定的还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古建筑文物都会油然的出现保护它的意识, 有利于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有效进行。

6 结语

中国是文化大国,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保护古建筑文物不受到破坏就是在保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财富, 它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共同来创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当今, 古建筑文物作为连接我们与历史的脐带, 正在受到破坏, 我们应该制定据此的措施来保护它们, 保护我们的古建筑文物不受破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 拥有独树一帜的古建筑群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现有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 具体介绍了凤凰古城的背景、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对湘西凤凰古城古建筑的保护, 最后总结如何加强对我们国家古建筑文物进行有利的保护, 这对于未来我国文物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湘西,凤凰古城,古建筑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志良.湖北硒都彭家寨古建筑艺术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10) :112~113.

[2]赵丽丽, 王成武, 宋旭.府学文庙修缮工程技术性总结及古建筑保护模式的讨论[J].山西建筑, 2012, 31 (16) :120~121.

[3]聂亚荔.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考[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3 (12) :234~235.

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 篇9

文物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大, 耐火等级低, 多为土木、砖木或纯木质结构, 遇火极易燃烧, 火势猛烈, 难以有效扑救, 短时间内即会形成整体燃烧, 造成建筑毁损坍塌。古建筑群火灾危险性更大, 建筑毗邻或防火间距不足, 商铺商品连片, 人员密集, 道路狭窄, 消防水源匮乏, 原住居民生火做饭、取暖十分普遍, 电气线路老化且乱扯乱拉等, 隐患严重。多年来国内古建筑防火研究和学术研讨, 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思路和措施, 收到较好效果。笔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 基层消防机构在古建筑防火工作中虽然重视程度高, 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常陷于困惑和被动状态, 工作思路陈旧、固化, 缺乏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办法。突出表现在:文物古建筑消防保卫工作欠缺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创新、研究不足, 动辄提出木结构防火处理和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的常规要求, 多因文物保护部门反对而难以实施, 导致火灾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笔者认为, 有必要从整体上科学分析评估古建筑的实际火灾危险性,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依托现有资源, 正确制定科学、简洁、专业、高效的安全保护方案, 做好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

1 引入和建立“消防技术专家评审机制”

文物古建筑, 尤其是历史久远的古建筑群, 古城建筑等, 绝大多数独具特色, 形式各异, 个性突出、艺术价值、风格、建筑结构、规模区别很大, 实际火灾危险性及耐火等级、消防资源、整体消防安全条件、旅游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各不相同, 且多属人员密集场所, 旅游高峰期人满为患, 拥挤不堪, 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繁重, 成为基层消防机构的一道难题。针对文物古建筑典型的“唯一性”特点, 其消防安全方案亦宜于体现性能化特征, 根据各方面、各专业、建筑特点和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保护, 地方资源和水源条件等, 进行整体、科学、系统、专业的研究论证, 为古建筑或古建筑群量身定制并付诸实施。可引入和建立文物古建筑防火“消防技术专家评审 (论证) 机制”, 既可克服和解决以往基层大队单一、片面的消防安全主观性粗放管理模式所造成的隐患突出问题, 也可从根本上实现文物古建筑科学化、专业化监督管理新的替代模式, 并建立起与消防技术、科技发展同步的长效专家评审 (论证) 机制。

2 科学划分建筑消防安全区域和设防等级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 笔者发现, 各级消防机构大多陷入一个误区, 即对文物古建筑所在区域或地域的所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 不加区分, 均笼统按文物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设防, 既无谓自我加压, 压力过大, 错误估计实际火灾危险性, 误导消防设计方案制定和决策, 又牵扯过多精力疲于应付, 使消防工作出现偏差。正确的做法是, 真正的文物古建筑, 必须重点保护, 作为核心安全保护区域和重点设防对象, 设防等级定为特级、一级及相应较高等级。而其周围毗邻或配套建设的现代旅游仿古建筑, 尤其是商店、饭店、宾馆等旅游区仿古式建筑和场所, 虽部分建筑风格、外观上与古建筑看不出明显区别, 但事实上与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关系不大, 必须认真加以区分, 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区域, 相对文物古建筑区域适当降低火灾危险性评价和消防安全设防等级, 并在确保与文物古建筑足够防火间距的前提下, 经专家技术论证, 按照普通区域和普通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和管理。景区管理单位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亦应根据实际情况、保护价值、重要程度和设防等级科学、合理、重点进行投入和集中保障, 确保文物古建筑高危核心区域、高设防等级区域的消防队 (站) 、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消防器材、消防管理人员等的强化配备和到位。同时, 因管理思路、目标、标准、等级清晰, 工作量和压力明显下降, 火灾防控工作和技术管理措施重点突出, 统筹高效, 体现客观科学的防火工作思路。

此外, 在古建筑群、古城古镇等建筑密集区域, 如平遥古城、五台山风景区等, 亦可根据建筑群使用功能、耐火等级、人员商品数量、防火分隔状况、道路水源条件、火灾蔓延特点、实际火灾危害等, 科学划分不同消防安全区域, 把相同或类似火灾危险性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一类或一个重点区域, 分片分区分级设防, 研究、论证、确定对应的等级和人防技防措施, 科学构建统筹、合理、完善、健全的消防安全功能体系, 实施现代科学消防安全管理。

3 科学评估文物古建筑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古建筑, 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岁月, 能够存在到今天, 其中自然有隐含的奥秘和古人的智慧, 尤其是防火设计的考虑和建筑防火功能的简单、实效, 多隐藏在建筑实体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而不为人所察觉和简单识别。最直观、最常见、最有效的莫过于马头墙的设置。马头墙古谓封火墙, 其建筑高低错落, 实体土墙相接相对, 完全隔断紧邻的建筑, 实现了相同于现代建筑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单元的功能, 且户户分割, 防火单元划分更小、更多, 十分有效, 如图1所示。

较常见的建筑材料选用, 取材千差万别, 如应县木塔的楼梯扶手选取的是极特殊木质, 密度非常高, 质地异常坚硬, 刀锯实施锯切极为困难, 其木材分子结构高度固化稳定, 很难受热分解, 且扶手直径达15cm, 一般日常使用的火源短时间内无法点燃。

一些古建筑内无任何电器线路和照明, 亦无其他任何火源, 不宜随意要求增设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其原因一是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金属管道等灭火系统后, 人为增加了火源, 可能造成雷电波侵入、感应雷等雷击起火情况, 变无火源为有火源, 变无雷为可能主动引雷;二是文物保护价值不允许随意增设非必要或增加火灾危险的外来设施和金属管道等, 破坏文物原貌且不安全。因此, 在分析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和制定消防安全方案时, 必须透彻了解和科学评估古建筑结构特点和真实火灾危险性, 有针对性地评估论证, 正确制定消防安全保护方案, 避免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4 编制特殊消防专业规划和更高防火技术标准

在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 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被持续、无序、甚至过度开发利用, 未同步考虑消防安全专业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 尤其是空余土地被持续开发建设新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功能型场所, 融入古建筑群, 且使用性质复杂多样, 火灾危险性极高, 而消防执行标准和建筑定性难以实际把握, 防火技术措施更是未经统一和规范, 这就无形中给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带来巨大的新生火灾危险。因此, 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同时, 必须对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进行专业的消防规划, 合理改造、搬迁、拆除重度危险源, 降低原住居民密度, 逐步整改电气线路、采暖等系统性火灾隐患, 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水源, 建设专业消防站, 建立现代火灾监控体系, 完善自防自救功能。对新建仿古建筑, 改建、修缮古建筑, 应加强地方立法, 编制地方消防标准和技术措施, 提高此类建筑消防设计标准, 严格审批把关和监督, 严控新的火灾隐患生成。

5“火源控制”为核心

文物古建筑防火, 必须贯彻“火源控制”这一核心工作思路。笔者在一线工作中发现, 许多基层消防机构和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认识到, 对于古建筑防火而言, 火源控制是最实际、最适合、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是基于文物古建筑绝大多数使用功能单一, 火源较少的特点而来, 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由侧重各类复杂的、低效的强化安保措施转变为简单的消除室内微火和电气火源的思路, 实现釜底抽薪、化繁为简, 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目的。实践证明, 如此思维方式和简化对策, 实际效果远胜于各类得不偿失的复杂消防措施。简言之, 其核心思想是:火源没有了, 消防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火源控制的常用做法如, 寺庙燃香统一在殿外定点香炉内, 殿内严禁使用明火, 或使用金属、石材等不燃深槽烛台, 烛台供奉香案表面包覆铜、铁皮防止倾倒蜡烛引燃木台面, 不设电气照明, 或改造为实埋线路地灯、穿不燃管密封保护等, 用简单的方法彻底消除火源, 或使微火和电气火花被完全隔绝, 杜绝一切起火可能。关于雷击, 虽因古建筑防雷和选址科学而数百年甚至千年不遇, 但可靠的现代防雷设施、措施和灭火准备仍是必要的。

6 消防水源建设是重点

近年频发的古建筑群火灾事故, 损失惨重, 教训惨痛, 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 就是消防水源缺乏, 不能使用或不出水, 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消防车被迫远距离运水、灭火, 贻误灭火战机, 使小火酿成大灾。从古建筑防火工作来看, 绝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建于深山, 坡陡路窄, 水源奇缺, 冬季气候寒冷, 仅有的零星水源亦完全或部分结冰, 无法使用。一旦发生火灾, 灭火器难以控制时, 几乎束手无策, 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古建筑燃烧殆尽。因此, 此项工作应作为消防投入的首要对象和重点, 尽最大努力在古建筑周围或附近建设充足、可靠、利于取用的消防水源, 并设置可靠的冬季防冻措施, 确保能够随时使用。可采用深位水池、常高压高位水池、自动探测控制电伴热管道内外保温系统、短距自动干式水消防系统、其他常规或特殊外保温措施等。其中, 室外消火栓和临时加压系统, 必须确保完整可靠好用, 可适度提高消防设计标准。

7 第一时间响应和扑救初起火灾是关键

文物古建筑火灾扑救, 必须立足于快速响应, 快速扑救, 灭火于初起阶段。对于单体建筑, 客观上极短时间内即已丧失扑救可能和扑救价值, 几乎肯定是燃烧毁损殆尽, 烧完火灭。因此, 时间为第一要素。在实践工作中, 一些古建筑管理单位24h专人现场值守、巡查, 设置视频火灾监控、内部自动报警系统、义务消防队、小型消防站、微型消防车和水喷雾摩托车, 现场各类灭火器材配备等等, 均是有效的快速反应和扑救措施。古建筑管理单位应科学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和扑救方案, 确保第一时间响应灭火才是关键和根本。

摘要:针对文物古建筑防火工作中存在的特殊性、瓶颈性、困惑性问题, 结合基础调研、实践经验和思考研究, 提出化繁为简、大胆突破、转变思维定式, 强调防火对策的科学性、实践性、专业性、实效性的工作思路, 探讨切实做好古建筑防火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古建筑,消防管理,消防监督

参考文献

[1]贺煜华.古建筑防火策略的讨论[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1) :31-33.

[2]薛奕.独乐寺古建筑防火改造技术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2) :115-117.

[3]梁军, 祁祖兴.浅议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适应性消防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4) :393-395.

[4]李俊, 祁明庆, 胡守蠢.中国皖南古民居建筑防火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0, 19 (1) :26-28.

[5]于福海, 崔照宽.古建筑火灾的预防及扑救——从北京市几起古建筑火灾谈起[J].武警学院学报, 1996, 12 (1) :77-80.

[6]毕学勇, 方立俊.通过城隍庙火因分析古建筑防火当提高警惕[J].消防科学与技术, 1986, 5 (1) :15-16.

[7]庄磊, 王福亮, 孙晓乾, 等.布达拉宫古建筑火灾危险性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3) :337-340.

文物建筑 篇10

19世纪中叶之前的文物保护, 主要是出于继续使用、巩固统治等原因的修缮, 规模及影响非常有限。19世纪下半叶起, 人们开始抛开政治因素, 客观的为保存信息而保护文物建筑 (群) 。这里大约经历了三个主要流派, 分别为: (1) 主张“把自己放在当时建筑师位置”改造式的法国派; (2) 极端的“纹丝不动”的英国派; (3) 摒弃前二者之局限, 发展其积极性的意大利派。这三个流派, 也恰恰是人们对于文物建筑保护的不同方向之探索。在此基础上, 1964年《威尼斯宪章》诞生, 既提出了意大利派的理论———修复的目的是为了还原真实, 应“保护文物建筑的全部历史, 并使这部历史清晰可读”, 又有了新的发展, 如扩大文物建筑的概念, 强调所谓保护文物建筑, 指的是保护包括文物建筑本身在内的周边环境, 不仅非建筑单体本身等。值得一提的是, 它既允许“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又认为“预先就要禁止任何的重建”, 为保护文物建筑提出了新的思路, 成为现代文物建筑 (群) 保护的理论基础。

本文就文物建筑保护的相关理论及实际保护措施阐述一些个人的浅见。

2分析:

2.1关于文物建筑 (群) 保护目的的探讨

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崛起、世界大战等各类历史事件对文物建筑 (群) 的严重破坏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建筑具有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并以立法的形式来支持和推动文物建筑 (群) 保护, 开始在各国家及地区兴起。

如何理解历史建筑 (即本文所指的文物建筑、文物建筑群) 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笔者认为, 人类需要不限于文字图片的历史资料。文物建筑 (群) 的作用与博物馆里的文物有相似之处:传递信息。传递什么信息呢?与之相关时代的信息:那个时代的人怎么生活, 对世界的探索到了什么地步?等等。这些信息可以, 也应该反复, 一直地研究下去, 才能促进人类对世界的了解, 甚至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文物建筑 (群) 又和玻璃盒里的古玩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决定了在保护文物建筑 (群) 会采取很多与保护普通文物不一样的方法, 区别如下:

第一, 体量大, 多数情况下不适合搬迁, 因为结构构造方面的因素, 更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和相关的人文氛围也是其价值的一部分, 搬迁将失去这部分价值。少数搬迁保护的文物建筑有其特殊性, 这里不再累述。

第二, 它们常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在被讨论是去是留时, 它们往往仍处于被使用的状态。这种被使用状态, 也是其价值的一部分。这是博物馆里的瓷器所没有的。

第三, 它们能保存不止一个时代的信息, 其一体现为建设周期长:如欧洲中世纪的不少教堂, 建造周期长达几百年等。其二体现为使用周期长。使用周期长了, 就会产生使用过程中不断修复甚至改造的现象。如中国许多传统民居群, 形成年代很早, 历经数个朝代和使用者的变更, 其中必能包含反应不同时代建造技术的构件。如果把文物建筑 (群) 看成一个古董的话, 博物馆里的古董可以永久的静止在它那个年代, 文物建筑 (群) 却会因处于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变化, 成为一部“活的历史书”。所以怎么保留它, 或者说什么样的保留才叫保留了, 就非常值得研究。

基于以上三个特点, 保留文物建筑 (群) 也面临着自身独特的困难:对于很多地方管理者而言, 扔掉博物馆中的古瓷器没有任何好处, 而拆掉文物建筑 (群) 却往往可以换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文物留不留, 本应取决于其历史价值。但在很多场合, 对于留还是不留文物建筑 (群) 的考虑, 更像是一种利润的核算。以至于许多文物建筑 (群) 保护者在说服当地部门要留不要拆时, 总会加一条理由:留了可以开发旅游, 也很有经济效益。

笔者以为, 经济效益不过是被保留的文物建筑 (群) 自然附带的一个结果, 当社会的整体的文化素养到了一定水平, 自然会引来观光人群。这谈不上保护文物建筑 (群) 的好处, 更不该成为保护它们的目的。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是有精神层面的, 正如单个的人不能单纯为物质而存在, 一个地区也不该除了生产总值外什么也没有。文物建筑 (群) 本身就是一个地区的财富, 不需要靠商业利润来证明其存在的必要。而过分强调保留文物建筑 (群) 的旅游价值, 反而会误导其保护工作, 如导致后面提到的假古董现象, 从而在实质上再次破坏了该保护的东西。

2.2重建和修复的问题

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一些国家的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木材是一种半永久性的建筑材料, 比砖石容易毁损, 再利用也有一定困难。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木构文物建筑 (群) 的保护要在《威尼斯宪章》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2009年, 知名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的论文《关于建立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文物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可谓木构类文物建筑 (群) 保护进程中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该文详细阐述了以中国文物建筑为代表的木构建筑的独有特点, 提出“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复原和重建”, 这是一种迥然不同于普通文物的保护方式, 要探讨这种方式是否可行, 还是要追溯到文物建筑 (群) 保护的目的———为了传递信息。

修复和重建, 可以传递信息吗?笔者认为:可以, 但需非常谨慎。纵观世界, 确有相当成功的重建, 如波兰华沙城战后重建, 因非常成功, 以至能作为一个特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日本古都奈良, 针对木构建筑较砖石难以持久的特点, 在重建方面甚至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其中的东大寺, 首建于公元8世纪, 重建于公元18世纪, 后在20世纪又有两次大修整, 其过程有文字和模型等形式的记录。这些都是以重建方式保存历史信息的成功案例。

但应注意这样的重建有许多前提:首先是文件资料的完整, 如华沙城重建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战前资料收集的完整, 保证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其次, 这种重建多因战争而并非错误的城市建设而起, 绝不同于为建仿古建筑而故意破坏、拆除文物建筑, 有强大的民众意愿, 而民众的感情因素, 也是文物建筑 (群) 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其三, 这类重建不隐瞒、歪曲事实, 不混淆后人认知, 有明显的资料记载表明其被重建的时间、背景等。

另一种重建, 或称为重组, 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做法, 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在其著作《护城纪实》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在进行乌镇修复过程中, 有一座桥叫应家桥, 史载为清乾隆年间所建, 后因不当的城市建设被毁, 成了水泥桥, 后来修复小组在当地找到了一座类似年代的古桥, 便将古桥上的石头编上号, 拆除后原样搬迁, 代替应家桥。前面所述, 文物建筑一般不适合搬迁保护, 但在此类案例中, 仍然适合。因为现存古桥所在环境已难以保留, 被修复地区又恰好缺一个同时代的古桥。但无论何种修复或重建, 标记明确, 保存修复或重建以及重组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2.3修旧如旧的问题

《意见》中关于是否修旧如旧的问题的阐述是:“……欧洲文物建筑保护主张新旧分明……”, 但“东方人看了总有点不舒服或不习惯”、“西方有他们的原因……建筑材料不同……审美观不同…故可以有所区别”, 而东方建筑修复只要“乍看起来不刺眼, 仔细一看有区别”即可。

关于这点, 笔者希望多一些探讨, 如前所述, 保护的目的决定保护的方法, 既然保护文物建筑 (群) 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传递信息, 而信息的内涵又一再被深入认识, 那么, 可以看出, 欧洲人采用新旧分明的目的, 在于保存文物建筑的信息量, 而非刻意打造刺眼造型。从下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尽管用了不同的材料和工艺, 但保护构件在体量上还是很尊重被保护建筑的 (图1, 2) , 他们只是在区别谁是保护者, 谁是被保护者。这种做法, 完全遵循了《威尼斯宪章》中“必须鼓励一切使历史性城市和区域在适应当代生活的要求时保护它们的特性和可识别性的措施”的原则。

也就是说, 刻意刺人眼不是保护文物建筑的目的, 保护文物建筑也不单是为了某种审美习惯的“舒服”。罗老提出的标准很有推行意义, 但将其成为一个修复原则则还需细化。是谁乍看?是谁仔细一看?若是专家来看, 高仿赝品也看的出, 常人来看, 20世纪造的也有可能被认作14世纪的。而《威尼斯宪章》中另一原则是“必须促使各年龄组的人理解历史性城市和区域的价值, 并使居民都来保护它们”, 笔者以为, 只要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传递的信息, 能让“使各年龄组的人”很容易地了解到哪些是文物建筑, 哪些是为保存该建筑而添加上的部分, “随色做旧”可行, 在体量, 形式, 构造上传承原建筑而不刻意做旧材料, 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图3) 。

2.4假古董的问题

谨慎地重建, 也是一种保护, 它不能保留原物, 至少可以重现原物风貌。但无论是“可以重建”, 还是“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 都不是为了方便造假古董。那些混淆民众历史概念的所谓“重建”本质上都是假古董, 是要坚决防止的。

那么, 保护性重建和假古董的界线在哪呢?还是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建筑 (群) 。有了这个根本就可以区别两者了。假古董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吗?它保护了被保护建筑 (群) 所在时代的文化了吗?

例如, 很多历史街区, 其精华之一在于它们包含了很多信息:悠久的历史, 使得它们一直在生长, 根据不同的使用者, 会出现不断的改建扩建, 从而形成大局看高度统一, 细部看几乎个个都是精美孤例的建筑构件。而当这片历史街区被改造时, 如果改造者不以保护文化传递信息为目的, 而是从今后的商业利润角度出发, 就一定会为了商业利益所需要的, 而文物建筑又不能满足的建筑功能去破坏一些尚可保留的构件。同时, 因为名义还是保护历史街区, 所以常见的做法就是, 先拆了旧构件, 再做个看似和旧构件类似, 其实是文物建筑所处时代根本就没有的东西, 以满足其强行植入的商业需要, 同时, 具有极大研究价值的原件被彻底销毁, 某种古代建筑构造做法就此成为“仅有文字记载”, 这就是假古董的典型制造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 它的产生和保护性重建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保护性重建是为了保留历史, 假古董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需求。从产生的目的起, 就注定了它是在破坏而非保护历史 (图4) 。

可能又有一种论调说, 既然古人可以一代代的添加, 改进, 这些都要保护起来, 那么现代人造的假古董, 何尝不是一种添加, 为何不能保护?任何建筑有了年代不都可以传递信息么?关于这个问题, 古建筑专家陈志华先生在《北窗杂记》中做了精辟的解释。笔者解读如下:保护文物建筑 (群) 是为了告诉后人, 文物建筑 (群) 相应时代的建筑技术是什么, 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了什么地步。文物建筑 (群) 建设周期、使用周期长而导致的不断更改, 是在同一种建筑体系, 同一种使用性质, 连续发展的生产力前提下产生的。正是这样的背景才有了极富研究价值的文物建筑。而假古董则是在当前生产力早已超出文物建筑建造时代生产力的前提下, 为了让文物建筑去负担其根本无法负担的现代建筑功能而进行的大拆大改, 这种大拆大改根本不能代表当代的生产力, 充其量只能反应这个时代人们的庸俗的审美观和短浅的世界观。当然, 还展现了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的。这种传递是没有意义的, 至少没有必要占了那么多的城市资源去传递这个信息。

假古董不仅毁了珍宝, 也毁了当代人起码的历史认知。如前所述, 改造者可能为了保护之外的目的, 拆真造假, 但造假的东西总能迷惑人的, 明明原文物建筑没有的构件, 很可能被后人误认为是建造年代的技术产物。正如阮仪三先生在《护城纪实》中痛斥的那样, 一些地方“热衷于学电视剧里的假布景去大造假古董, 浪费钱财, 愚弄百姓, 篡改历史”。陈志华先生则在《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在圣玛利诺的一座教堂, 本是“11世纪罗曼式的”, “朴实浑厚”, 却在1909年被加了六个科林斯式的古典主义的柱廊, 以至一群古建专家都被弄混了。

罗曼建筑加古典主义柱廊, 还算是不同时代文物混杂。而有的假古董, 单独来看, 甚至称不上象样的设计 (图5) 。而对于不具备建筑历史知识的普通民众来说, 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类假古董时, 就会潜移默化的以为所谓的古建筑就是这样的。结果便是民众不但失去了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的大致感观, 也失去了对“美”的直接感受。而民众的审美意识, 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产品———文学、影视作品等的创作基础, 全民审美情趣被拉低, 文化产品必受影响。劣质的文化产品, 又反过来再次加深民众意识中历史文化的缺失甚至影响快餐产业中的设计人员, 进而制造出更多的文化垃圾———假古董。这, 正是社会文化垃圾的实体体现。

2.5值得重视的民间团体

保护文物建筑 (群) 既然是保护文化, 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那么它就不会是建筑师的专属。正如前述, 文物建筑保护流派中占一席之地的英国派多由文人、社会学者组成。他们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们对于传统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的热情, 往往甚于建筑师。如阮仪三先生的《护城纪实》中提到的杭州孩儿巷98号的抢救, 起了关键作用的, 不是专业人士, 而是一位古建筑爱好者。在信息爆炸的当代, 来自不同行业的文物建筑爱好者, 借助网络的力量, 得以组织起来, 相应的论坛、QQ群、微博也不断地涌现出来 (图6, 图7) 。他们虽然不是专业人士, 但凭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 收集文物建筑资料, 不断在网络上为时刻都在消失的文物建筑 (群) 而疾呼。虽在具体做法上或与建筑师有不同的角度, 但其行为对于文物建筑 (群) 的保护意义, 远胜那些只是应付上级, 明里保护实则破坏的地方官员。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建筑师们, 不妨多了解甚至加入这些团体, 向这些以保护传统建筑为己任的热心人士学习。

3结论

文物建筑 (群) 保护, 国内起步较晚, 认识上也较之国外有相当差距, 这与政府重视程度、政策执行力度、程序运作合理与否都有很大关系。中国国土辽阔, 历史悠久, 但保护成功的文物建筑 (群) 的案例却不多, 其数量之少, 与其“地大物博”极不相称, 老一辈的努力, 利于千秋。而能否留下更多的国之瑰宝, 决定就在当代, 愿有识之士更多一些, 勿让历史中止于当下。

摘要:本文结合已完成及正在进行的一些案例以及一些权威专家观点, 整理了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一些概念, 对当下我国的文物建筑保护现状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文物建筑 (群) ,信息传递,假古董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护城纪实》,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3年.

[2]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

[3]陈志华, 《北窗杂记》,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7年.

[4]罗哲文, 《关于建立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文物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文物建筑论文集 (第2辑) 科学出版社, 2009年P9-16.

文物建筑 篇11

关键词:罗布林卡;文物建筑;修复;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4-01

2001年罗布林卡申遗成功,是西藏规模最大、最具民族特色、包括宫廷建筑、自然景观于一体的藏式园林。罗布林卡的修复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整个园林的保护实际上就分为了文物保护以及场景的复原两个部分。在文物保护方面,本文着重介绍的是建筑物的修复。从现实来看罗布林卡的很多建筑已经被挪作他用,而这些不可移动的建筑在修复的过程当中就要求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

一、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

修复原则的提出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文物建筑进行明确的保护,其原则的制定是以文物建筑物自身特点来进行的,对修复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进行规定,以求实现对文物建筑的最好的保护。

(一)基本原则之真实性。我们这里面所说的基本原则在保护修复的过程当中是必须要遵守的,其中真实性在整个文物建筑保护当中属于核心思想,也就是说文物建筑必须要得到真实保护,并且这一原则是文物建筑修复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西方文物建筑修复和保护的核心,不仅要在功能和使用上、工艺和技术上、背景和文脉上,也需要在材料和实体上都需要保证真实性。但实际上真实性原则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国还需要和地区特色、民族传统等结合在一起,保护修复要对文化情感和需求做到尊重,在保护修复的观念和技术上要做到本土化。

(二)派生原则之五大原则。派生原则是在修复措施和技术角度提出的,主要有五个原则:

1.可识别原则。在文物修缮过程当中需要替补或者是替换的材料和构件,不管是在材质还是工艺等都需要和原来的有所区别,可识别与真实性间的关系是较为紧密的。在具体的修复上要在材料、色彩、工艺、质感、等方面做好新旧识别。

2.可逆原则。实际上很多建筑所处的地方技术条件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修复的时候会出现临时性的措施,修复往往是非破坏性的,还要能识别并且具有可恢复性,所以我们要想保证修复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修复的材料就必须要可逆,添加的构件或者是更替的构件必须要易于更换或者是拆除的。

3.最小干预性的原则。要想将干预减到最小,所以除了日常的保养就不应该对建筑进行过多的干预。如果必须要进行干预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是否应该用附加手段来将干预降到最低,从而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来有效缓解建筑的损伤,达到建筑现状的延续。

4.原址保护原则。我们知道文物建筑是不可移动的,那么原址保护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5.修旧如旧性原则。修复是需要以保存最大的历史信息和氛围为目的的,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所以修复的时候要尽量的避免构件的拆除和添加,对于非常容易损坏的材料如果旧料能够使用一定要使用旧料,如果使用新料,则必须要对使用的新构件在隐蔽处进行更换时间的标注,并形成档案。

二、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简介

(一)罗布林卡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实践。前面已经说过了罗布林卡部分的的文物建筑一部分被挪为他用,例如罗布林卡内的部分文物建筑被旧西藏政府用为职工宿舍,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造成了建筑功能的改变和破坏,虽然后来职工迁了出去,并对文物建筑进行了修缮,另外由于罗布林卡整个环境的湿度非常大,以木结构为主的文物建筑虫蛀的较为严重,所以在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就对柱、梁等进行了更换,在修复上尽量的保证了文物建筑原貌,罗布林卡在日常养护和保护修复过程当中主要使用了下面的间接和直接两种。

(二)间接保护修复方法。直接的保护修复方法就是不进行任何干预来保证建筑的现状,这也是一种基本的保护修复措施,这种保护修复主要用于文物建筑日常保养当中,在我国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时文物保管部门负责的,其工作的重点是对易损伤和灾害多发部位进行保养,这一基本的保护措施包括进行破坏隐患部位的监测以及对遗产保存的监测。

(三)直接保护修复方法。直接保护修护方法能够对文物建筑进行最大限度保护,但是要尽量的避免的是对历史价值和信息的破坏。具体的方法主要是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點修复、原址重建和环境整治五种,具体的本文在这里不具体进行阐述。

三、文物建筑保护修复上的关键技术

(一)梁枋及柱的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罗布林卡的文物建筑群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梁枋及柱从结构上来说是主要的构件,所以对于这两大构件的修复至关重要的,从损坏类型上分为劈裂、槽朽等。那么关键修复技术主要有下面几点:

1.墩接柱根。这一技术是文物建筑保护修复中最为常用的,分为墩接和柱根包镶,具体的使用何种是需要根据槽朽程度决定的,槽朽深度1/5-1/3的时候应用墩接的方式进行,当槽朽深度大于1/2的时候则采用柱根包镶的方式进行保护修复。

2.更换柱子或者是加辅柱。这种技术是以不拆除构件为根本原则的,需要使用千斤顶将梁枋支撑起来,然后将文物建筑原有的旧柱替换成为新的柱子。而对于那些无法对柱子进行抽换的时候(不了解柱子或者是柱子出现折断)就需要采用加辅柱来进行保护修复。另外,对于梁枋及柱的修复关键技术还有打牮拨正等,这些技术对于木结构为主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二)木装修的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在文物建筑当中木装修是最为重要的装饰构件涉及到门窗、天花及藻井等,对其进行保护修复也非常重要。

1.门窗保护修复关键技术。裂缝是较为常见的,非常细小的裂缝采用的是腻子勾抿,较小的裂隙的保护修复一般采用的是木条嵌补,当裂隙较宽的时候采用的是整块木条的修补。

2.天花及藻井保护修复关键技术。首先就是对天花进行检查,检查是否有倾斜和劈裂的现象,若不够稳固则应该进行加固处理。当藻井出现下沉的时候应该在其背面进加铁板进行拉扯,严重的时候还应该将藻井拆除下来并在其背面进行铁定的固定,若藻井整体都下沉了,则应该用支顶进行加固以并达到其应该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允适.古建筑木结构与木质文物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文物建筑 篇12

一、火灾危险因素

1. 木质结构因素

古建筑大多数都是由木结构构成的, 木质结构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日晒、雨淋、风吹, 就会有腐朽、疏松和干燥的情况出现, 此时木结构的含水量就会大大下降, 低于自然干燥的木结构, 变成全干木材。与此同时, 古建筑的外层是由极易燃烧的油漆涂料包裹的。由此两方面原因的结合, 古建筑年头长度与易燃程度成正比。

2. 火灾负荷因素

在国家法律法规条文中, 明确指出, 为了预防火灾发生, 建筑每平方米的木材料用量不能超过0.03 立方米, 这就是所说的火灾负荷量最高值。但是, 在古建筑当中, 每平米都有一立方平米的木结构, 这其中也包含了其他易燃用料, 折算下来,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负荷因素是普通建筑的三十几倍。从这一天上能看出来, 古建筑的消防力量必须远超现代建筑才能抵消极高的火灾负荷因素。

3. 扑救困难因素

首先, 文物古建筑物的建造年代决定了它的缺陷性, 建筑地点对于现代消防措施难以到达的弊端性极为明显。有的文物古建筑物建立在巍峨的高山或者是深远的峡谷中, 山路崎岖坎坷, 现代交通工具难以接近;有的文物古建筑物随建立在城市中, 但是, 建造了长长的台阶、高高的门槛, 试想一下消防车怎样通过?消防通道或者是防火墙都无法设立, 无论是交通要素还是水源要素, 都无法满足, 给消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其次, 文物古建筑物的燃烧速度非常快, 升温极快。发生火灾的木质结构建筑在20 分钟后就会发生扩大面积燃烧, 温度迅速攀升至800 到1000 摄氏度, 所以, 起火后20 分钟内是救火的黄金时间。由于古建筑物常年日晒、雨淋和风吹, 非常干燥出现很多裂缝, 失去了木结构的牢固性就非常差了。在古建筑物当中的廊柱不是由一整根原木打磨的, 而是多根木料拼接的, 用地仗手法披麻、涂漆料包裹而成, 当火灾发生时, 木结构中的缝隙就成为火势蔓延的途径。

烟雾量极大。按照相关数据, 木结构在燃烧过程中, 每公斤大概产生二十立方米的有毒烟雾, 换算成体积, 大概是木结构的三百倍。烟雾的大量生成给消防员的营救工作带来了极大阻力, 烟雾的大量产生让消防员难以进入。

二、火灾预防的方法和措施

文物古建筑物的起火原因非常多, 我们必须秉承消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处理消防工作、安全工作, 有规划、有部署、有制度, 做到如下方法:

首先, 要做到有完善的体制, 高度重视消防安全责任。国家出台了多部法律对文物古建筑物的安全管理列出了明确规则, 上至国家, 下至各级政府、管理单位, 都要对此进行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很多古建筑责任不清, 安保人员素质较低, 消防手段能力差。

其次, 要提高认识, 建章立制。要组织消防教育培训, 着重做好参与古建筑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内容涵盖:消防工作重要性, 重大火灾案例分析, 火灾预防方法, 不同火情处理方法, 有效地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设施建设, 配备灭火器材。地处偏远的文物古建筑, 应修建消防蓄水池, 配备水缸、水桶、沙土以备灭火。有条件的文物古建筑单位应在主要建筑内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等系统。消防器材的配备必须立足于减少灭火扑救时的水渍损失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 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真品。

再次, 拓宽筹资渠道, 加大消防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 专门用于文物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最后, 要加强生活用火的管理。例如, 食堂用火, 除了远离建筑物外, 烟筒过处应用不燃材料加以隔绝防护, 并由专人看管。照明用火, 使用蜡烛等照明工具时, 要远离可燃物, 及时清理蜡烛油垢, 谁点燃谁熄灭。烟花爆竹, 悬挂宣传标语, 古建筑附近禁止燃烧姻花爆竹, 节假日期间加派安保力量。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 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摘要:古建文物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古建筑物有其不可再生的特殊性, 所以文物保护就成为了古建筑单位的重中之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当中, 明文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 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但是, 就现在的具体情况而言, 大部分古建筑单位的消防工作都比较欠缺, 没有全面的规划。这篇文章就古建筑群的具体情况, 对消防工作提出了几点规划、对策。群策群力把文化遗产安稳交到子子孙孙的手中。

上一篇:公安培训下一篇:社区代谢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