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2024-11-02

文物鉴定(共9篇)

文物鉴定 篇1

一、翡翠是文物的一部分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 翡翠是文物商店经营的一个主要品种

目前全国在部分文物商店所经营的翡翠饰品, 主要都是清中期到清晚期以至民国的一些工艺品和饰物, 这些东西大都取材精良, 作工精细, 工艺水平较高, 从文物商店的角度来看, 它们基本具备了历史地、科学地、艺术地价值, 特别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如:班指、翎管、朝珠、音龙钩、贷扣、烟壶、如意、扁方等。它们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民情, 其中像“翎管”吧, 它是清代官员们的顶戴, 而翠玉翎管只有一品大臣才能使用, 而“扁方”则是清代宫廷妇女的独特头饰。以上这些东西是否属于文物, 我想这根本就无需解释。

2. 新形势下文物商店翡翠业的新发展

近年来,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们对于翡翠饰品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因此, 自解放以来, 翡翠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 并且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为翡翠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但是, 即便这样也难于满足国内、国外市场的需求。为了寻求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根据需要和可能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 修旧利弊充分利用现有原料:由于国内不生产翡翠材料, 而缅甸的翠料价格十分昂贵, 再则买翠也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 一块料几十万元, 如果不出绿, 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很多人就开始从事以旧的残的翠, 经过再加工改成新的完整的新翠件的工作, 从事这种工作的个人和作坊在南方每个省、市几乎都有, 它们的业务关系普及全国 (目前有很多文物商店都开展这项业务) 。把一些有伤残的老饰品和目前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老器物 (如翎管、班指等) 改成现在热销的首饰, 如一个满绿的班指可改成十二个戒面, 一个大朝珠可改作六个戒面。材料的二次使用就等于扩展原料的来源。

(2) 以新养旧是翠玉行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大家都知道, 翡翠和其它各种文物商品一样, 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措施, 也总是越卖越少, 因此目前各地文物商店都不得不补充一部分新的翡翠工艺品和各种翡翠首饰, 其中以各式仿旧、仿古翠玉饰品更为受欢迎, 当然, 这类东西在加工工艺上不免有现代的气息, 但是由于大都仿旧饰品都以原件为范, 所以也不失其文物风格, 只要翠质好, 做工精, 在构思和处理上有独到之处, 不但可以补充文物之不足, 而精品一样可以, 用于收藏和展览, 这些东西如果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将来也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风格, 在文物范围内占有一定的地位。至于一些新首饰, 本来就是翡翠行业的抢手货, 购买者一般只作为首饰, 比较注意的是翠的质量和品样, 而不考虑年代的长短, 总的说新的东西要逐步的取代旧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是不以人的意志能改变的。

(3) 通过精美的饰品, 向人们介绍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翡翠虽产于缅甸, 但绝大部分收藏家、鉴赏家及翡翠爱好者者纷纷来到中国收集和购买, 在他们看来, 缅甸出产的主要是矿, 是中国具有高超技艺的工匠给这些矿石赋予了艺术生命, 使其成为登堂入室的高雅之物, 每逢旅游旺季各国客商及港澳同胞前来争相购买, 有的人一进营业场就连忙问:“翡翠柜台在哪里”?一次一位美国客人要求看一支高档翠镯, 看完后连声道谢说:“太好了, 太好了, 我虽然没有这么多钱买它, 但能看着我心里也是十分高兴的”。这就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的魅力, 能把这样的东西介绍给国内、国外的朋友, 是每个文物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根据以上几个原因,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 翡翠不是一般的商品, 而是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由于认识上有偏差, 使得相当一部分文物商店只是一般的经营翡翠, 而不重视对它的研究和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员, 就连文物总社在举办全国性各种学习班时也从不设翡翠这个学科。因而目前有一些地区的翡翠专业人员已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的重视, 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二、学习和研究翡翠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

1. 翡翠物质构成及产地

(1) 首先必须搞清的是翡翠是怎样一种物质,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 它是地球形成后的46亿年里由于地中深度中的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所形成的一种钠铝辉石所构成的一种硬玉, 如果我们借助放大镜从外观上观察可以看到它是由无数细小纤维状的重见天日的纵横交错而织成的“毡状结构”的致密集合体。这就是翡翠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它不是这种物质构成没有这个特征, 它就绝不是翡翠。

(2) 它的硬度是6-7度 (老坯可达7度) 因此它的表面有一种特殊的翠玉光泽, 它能承受很大的压力和撞击 (翠镯例外) 熔点极高, 所以它的化学性很稳定。

(3) 翡翠的产地:全世界产翠最多最好的只有缅甸, 它被缅甸人尊为国宝。另外苏联的中亚地区产一点, 但数量很少, 质量也不行, 最好的是苹果绿色。

我国所有的翡翠原料都是从缅甸进口的, 因此我们所说的翠全部指的是缅甸翠。

过去有人说我国云南出翠,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因为缅甸只产翠, 但是不会加工翠饰品, 即使有一点也是很拙劣的, 所以历来都是把原料卖给云南人, 然后再卖往内地, 这是历史形成的一条翡翠之路。清代乾隆前后, 我国的玉雕和其它工艺品一样, 也正是形成一个鼎盛时期, 做工精细, 工艺考察是欧美、日本所望尘莫及的, 到了清晚期, 慈禧太后酷爱翡翠 (翠翎管是一品大臣的顶帒) 更推动了翡翠饰品的更大发展。

2. 翡翠的颜色

(1) 翡翠所具有的典型的色彩, 当然是绿了, 这个绿在行家眼里能分出一百多种, 过去人们都是以实物作比, 来形容各种绿, 如蕉叶绿、冬麦绿、茶叶绿、葱绿、黄杨绿、秧绿、鹦鹉绿等等。后来人们觉得这种比喻不能准确的把各种绿表达清楚, 因此又依绿之浓淡、阴、阳、水头之长短而定了几十种叫法, 如浓冰绿、淡湖绿、粉种绿、油麦绿等。

这些绿是因氧化铜进入矿体之晶格内而形成的, 是矿物的本质属性, 也就是它是天然生成的。

(2) 翡又叫红翠, 它形成于矿石的浅表一层, 是由于氧化锰、氧化铁的混入而形成, 一般不进入料石内部, 翡的硬度不如翠, 颜色为红、橙、褐色, 如果一件饰品中同时有绿、白、红三色, 如果是镯子就叫“福禄寿”, 也有人叫“龙虎斗”, 这种东西是较稀少的。

(3) 除了以上讲的绿, 红色之外, 还有白、灰、黑、豆夹青和紫罗兰等色。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 它们在翡翠中不是主体色彩, 而是起衬托作用的, 行家管它们叫“地新”, 这些色彩虽不像绿色那样被人爱怜, 但它们都是翠玉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红花配绿叶一样, 翡绿中的绿是很少的, 而白色都非常多 (全绿东西是十分稀少的) , 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的关系, 认真的识别各种地新将有助于对翠玉坑口和质地的鉴别, 因为绿和地新的关系是有科学根据、有一定规律的。

(4) 翠和地新互为依存, 互为衬托的具体规律性如下:

例如地新为藕粉地一般多出现“浓冰绿”;

水坑地多出现“阳冰绿”;

虾肉地多出现“俏绿”;

酱瓜地多出现“黄阳绿”;

白豆地多出现“浓绿”、“阳绿”;

瓷地多出现“象牙绿”。

这些规律一般是较可靠的, 但也有时出现特殊情况。

3. 谈一下翡翠的坑口, 坑口问题直接关系到翡翠的质量, 也是我们鉴定时必须依据的一个条件, 坑口问题主要包括成矿时间的长短和生成的地理环境, 坑口共有三个。

(1) 新坑 (新种) :一般生成在山腰高处, 经常年见吹日晒, 又不近水源, 所以内部质松软, 裂纹, 多出“干白绿”、“象牙绿”、“干拉丝”等, 这些绿时间一长绿色会缩, 并变得更干, 但新坑里也有出好翠的, 如“蒙白坑”则可出“干沙绿”这种绿色浓而正, 只是较干水头不好, 这种绿在新坑中也是极个别的。

(2) 新老坑:这种料一般也是在高山中生成, 但由于地质上原因, 又被冲入水中, 在山溪河床等地经水浸、磨滚而成, 所出翠料大多是半透明, 微透明体, 这种料一般多出“散花绿”、“菠菜绿”、“瓜皮绿”, 其中较好的是“水沙绿”。

(3) 老坑:生成于江河溪流近水之处, 所出之料基本上都是透明、半透明体, 成料细腻、坚硬、结缘凝重集中, 所谓的玻璃翠就是老种中的精品。另外, 还出“淡绿”、“油青”, 不论翠色浓淡, 阴阳都很老结, 如果一块料只有很好的透明度而无稳定集结之绿, 也不能算是老种, 换句话说就是判断是不是老坑, 主要是要看绿的情况, 单独看地形是不行的。

4. 从哪些角度来鉴别翠玉饰品质量好还是坏, 这也是我们文物商店业务人员碰到的一个十分具体的问题

(1) 首先是要绿好 (翠好) , 各种绿色中浓绿最好, 玻璃翠 (浓冰绿) 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浓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蕉叶绿”、“冬青绿”, 除了浓以外还要阳, 也就是要明亮、鲜艳, 要无邪色, 无杂质。

(2) 地新要好, 当然这要在翠好的前提下, 没有绿, 地新再好也没有意义。总的说来“藕粉地”、“是肉地”白豆地等都是老坑, 质量都是很好的。

(3) 水好, “水”指的是透明度问题, 透明度好的东西, 我们称之为“水头长”, 如浓绿、水头长全透明就是“浓冰绿” (玻璃翠) , 并且水头长的料基本上全是老坑, 反之新坑上的料, 大都干而缺水。

如果翠玉饰品的绿好, 地形好, 水头又长, 往往还会出现一种“借地化绿” (有人叫发绿) 的现象, 使得绿色的深浅隐现, 色彩更加丰富, 这种情况也只限于老坑, 新坑和缺水的翠玉中是没有这种现象的。

比如我店营业场上现有一支翠镯, 我们首先看它的绿, 它的绿色浓艳纯正, 色调明快, 绿色集结只占整个镯子的三分之一, 表面有特殊的翠玉光泽, 细腻但只是微透明, 唯翠中有白花少许和二个极小的褐斑、地新内侧有几个白点, 整体看来是色浓而水不旺, 中部微透明, 仔细观察隐约可见“借地化绿”现象, 因其绿色阳俏神足, 质坚硬, 微透明水头少并有白花白星, 所以定为“白豆地”“阳绿”老坑翠镯是有根据的, 是比较恰当地, 从整体上看, 这件饰品条杆均匀, 肥厚适度, 绿色浓重是以以白色地新显得分外有神, 是不可多得的上品, 观赏这样的东西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翠玉的作为

1. 用其它的材料作为假翠

(1) 料假:除了有汽泡外, 色彩没有翠光泽, 并且代火气, 白、绿色之间色混浊不清, 在器物失光发毛情况下需格外小心。

(2) 赛璐璐假:多为淡绿色, 失神失光, 干而且木, 火气很大, 但是好的没有气泡, 多为包边镶。

(3) 玻璃假: (磨成成面背色涂色) 色匀无翠光源和翠结晶颗料, 一般都是包边托底镶。

(4) 日本翠假:质轻软, 绿中泛黄, 有黑点, 绿中有萝卜花形斑块, 在灯下看绿发黄, 黑发灰。

(5) 蜜玉假:绿色发青无神, 闷而匀, 无翠结晶颗粒, 有小黑点和小白花星点, 作的好的要仔细观查。

2. 用绿色不好的翠作原料, 用人工法加绿这种方法叫炝色, 炝的好的可以乱点

具特点是:

(1) 绿色代表青、兰或有黄气, 在饰品的两端成绿的边沿有黄绿和黄气。

(2) 器物内部绿色边沿或绿色当中有细而短小的绿丝, 在绿丝中和边沿上有细小的闪光的白星, 整体泛星。

(3) 器物体内有似云团般白斑, 它的周围有黄绿色的雾气。

(4) 炝的好的, 不易分辩, 在灯光下仔细看体内浮现黄气 (阳光下发绿, 灯光下发黄) 表面有极小的炝色点。

(5) 对不易分辩者, 首先要看裂纹处有无颜色, 尤其是作隐小的裂纹 (如蝇腿之细者) , 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有无人工染色体, 而不经炝色的真翡翠, 其隐小裂纹是无色的。

以上这些作为和炝色的东西, 必须要对照真假样品, 细心体会才能掌握,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据说国外已有专门研究给翠玉作加色处理的公司, 并据科学杂志上报导人工合成翡翠已试制成功, 这都是对我们从事翡翠鉴定工作人员的新的, 有力的挑战。

综上所述, 翡翠是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文物商经营的一个主要品种,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 努力去学习它, 认识它, 掌握它, 使这中国古老文化艺术之奇葩, 为我国文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物鉴定 篇2

古玩古董艺术品收藏咨询:如果您爱好收藏但没有专业知识,我们可为您进行顾问式指导,以免其他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古玩古董交易艺术品展览:如果您有藏品想出售,我们可以为您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销售,包括展览交易和提供上拍等方式,寻找合适的买家;如果您有购买艺术品的需求,我们也可为您寻找卖家,并为您做专业的参考,直到满足您的需求;

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文物古玩鉴定。紫砂壶历来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泡茶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后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近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壶屡次在拍卖场上突破纪录,在2011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中,由顾景舟所制提璧组壶(共计11件)创造了1782.5万元的高价,而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匡时春拍紫砂专场上,顾景舟制谭海泉刻段泥四方烟灰缸从30万元起拍,最后以13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为149.5万元,成为史上最贵紫砂烟灰缸。中国嘉德瓷器工艺品部高级业务经理陈林林表示,“紫砂七老”仍具绝对号召力,而入门藏家可多关注具有“文化血统”的“学院派”中青年名家作品。

著名紫砂壶收藏家半隐庐主人(斋号)

读者:

这把紫砂壶是家传的,请专家帮忙鉴定一下它的具体年代和收藏价值。

专家:

从图片上看,这确实是一把民-国时期的旧壶,材质属紫砂无疑。不过造型不像名壶“标准件”。此外,壶身书画的布局失当,不像明清大师作品那么讲究,题的字也有些偏。壶底印章的印纹也不太规矩。总体来说,这是一把普通的民-国实用壶,日常使用没问题,但价格不会很高。入门者收藏紫砂壶,应多看看古代及现当代名家的“真东西”,多研究相关资料和图片,把握大方向。

一般来说,收藏紫砂壶应从泥、形、工、款等四方面入手。市面上许多紫砂壶名为紫砂,实际上用的却是泥料,有鱼目混珠之嫌,收藏者要注意辨认。其次,传统的造型还是“标准器”,例如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第三,壶身上最好有雕刻,但并不是谁都可以施展一番,最好是有书画功底的名家所作诗,带点文人气息。壶底的印章也充分体现了制壶者的水平,名家下刀都颇有章法,不会敷衍了事。值得注意的是,上等紫砂壶造型各有千秋,但都注重点线面的协调。壶盖、壶把和壶嘴在俯视之下应成一条直线,好东西都是如此。

顾名思义,“文玩”玩的就是文化,而历代的紫砂壶无论从材质造型还是工艺款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在今年的北京匡时春拍上,顾景舟、汪寅仙、周桂珍、何道洪、顾绍培、陈国良、季益顺等当代大师的作品尤为亮眼。

紫砂壶彰显“文人气”

顾景舟《墨绿泥矮八方壶》采用极为稀少的墨色绿泥,当时绿泥极佳。其造型为扁方圆,成型难度极大,壶体上下对称,斜面过渡自然。壶身、流、把、钮搭配恰当,线条利落明快,起承转合交代清楚,显得挺拔精神,沉静而深意隽永。众所周知,顾老以“光货”闻名,此器展示了顾老精湛的光素器技艺,且八面刻字题跋,更显示出顾老对此壶的重视,品相完美无瑕,实为难得,并附有顾老亲手撰写之证书,古董鉴定《文物古玩鉴定》。

汪寅仙《红泥圣桃提梁壶》,壶身整体造型奇巧,各部分处理流畅大气;提梁、盖等处,细部线条对应巧妙。红泥光华温润,壶体动静互现,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与实体造型对比强烈,为汪老不可多得的佳作。季益顺的《楚汉风韵提梁壶》融合了汉楚文化玉器造型及马王堆漆器图案的特点,沉稳中透出纤巧,提梁造型不可多见。施小马、徐维明等合作的《东坡大提梁》体型巨大,制作难度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专场中的《玉律壶》、《传炉壶》同样是施氏扛鼎之作。

“曼生壶”在紫砂界如雷贯耳

据悉,文人参与紫砂的制作,而且是著名文人深度参与紫砂制作,陈曼生可谓史上第一人。紫砂界如雷贯耳的“曼生壶”指的就是由陈曼生设计、杨鹏年制作的紫砂壶。陈曼生在离宜兴不远处的溧阳当过县令,这期间陈曼生与杨鹏年有过十分密切的合作。这种设计稿最后定型为十八种样式,这就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其中较为明确的记载有“台笠壶”、“合欢壶”、“匏壶”、“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所谓“十八种样式”只是个约数,根据传世数量来看,曼生壶应该多于十八种。

陈曼生不仅在宣纸上设计了壶样供杨鹏年依样制作,有时还会在制好的壶上亲自刻些诗文。诗文刻好以后他还会将“阿曼陀室”的印章印在壶底正中。制壶者杨鹏年的印章则往往印在把手上或壶盖里。

收藏理念

收藏紫砂壶

应“厚古”不“薄今”

“新入门的藏家,要注意藏品来源,因为市场上什么种类都有。另外在藏品的轮换过程中,要根据自己追求的风格类型进行藏品结构的改善,不能盲目收藏。” 中国嘉德瓷器工艺品部高级业务经理陈林林表示,中国嘉德自2008年春拍进入紫砂拍卖领域,当时的成交额为443万元,而2011年的最高峰时,总成交额达到1.4亿元。

材料并非决定性因素

他认为,紫砂壶有段时间行情上行过快,现在处于调整期:“艺术品有自己的运行规律,3到5年一个波段,比如2003年达到二级市场的高峰,2007年又出现一次高点,2011年也是一次。”这次市场波动的原因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这期间买卖双方都需要经历一段“消化期”。“2011年时‘吃撑’了,现在就要‘疗伤’。此外,艺术品市场也具有板块轮动的现象。老紫砂行情稳定,因为好东西可遇不可求,但前期被买家买高了的就出现调整。整体看,紫砂板块还是新货唱主角,主要是因为资源充足。” 他表示,材料并非当代紫砂价格上涨的最重要因素。紫砂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应从艺术品味和工艺水准来谈,综合考量其工艺、造型及功用价值。

紫砂市场价格分化

中国文物鉴定专利现状 篇3

专利信息资源是专利制度的产物,它蕴含着丰富的技术、法律、商业信息,已经成为与生产资料、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并列的独特资源。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如何把专利信息资源中所传达的信息变为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动力,为传统产业的振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路径和手段,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直接、更深入、更有效的支持,就成为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的根本目的。

文物鉴定属于考古领域,是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辨识文物年代、真伪、质地、用途和价值的工作。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文物鉴定专利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了解中国文物鉴定专利申请趋势、申请类型、国省分布、技术构成、申请(专利权)人等现状,为该领域专利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提供参考。

专利申请趋势

图表1显示了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变化趋势,整体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之前,为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申请的萌芽期,专利申请量低,年均申请量不足10件;第二阶段为2006年至今,为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申请的发展期,专利申请整体逐步上升。从趋势来看,目前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申请处于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前景。

专利类型

从图表2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类型构成来看,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最高,为68.1%;其次是实用新型专利,占25.2%;外观专利最少,占6.7%。

发明专利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该领域鉴定方法类专利申请量较大,根据《专利法》相关规定,方法类专利只能申请发明专利。

国省分布

从图表3文物鉴定领域国外来华和中国本土专利申请构成来看,中国本土专利申请占主体,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94.1%,国外来华申请仅占5.9%。上述情况说明文物鉴定领域国外申请(专利权)人尚未重视中国市场,还未积极有效进行专利布局。

如图表4文物鉴定领域中国主要省市专利申请分布所示,北京、湖南、广东排在前三位,其中排在第一的北京申请量明显高于其他省市。

技术布局

如图表5所示,中国文物鉴定专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通用性,泛指文物的鉴定,为鉴定仪器、鉴定方法等,这类专利占总申请量的26.8%;一类是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特定性,指明本方案用于特定领域,主要有字画鉴定、艺术品鉴定、古陶瓷鉴定、古玉器鉴定、纺织品文物鉴定、古钱币鉴定、古砖鉴定、出土木料鉴定,这类专利占总申请量的73.2%。

对于第一类通用性专利,鉴定仪器类专利申请侧重光学仪器、光电数码文物显示仪和显微镜(袖珍、便携)方面,如CN00221075.4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收藏用袖珍显微镜,集显微与望远光学技术于一体,可使放大率从20—45倍连续可调,更换不同倍率的物镜盖可使300毫米至4米内的被观察物放大0.5—4倍,更换不同倍率的物镜盖和目镜盖还可使望远倍率达10倍;CN201120028150.5公开了一种光电数码文物显微鉴定仪,包括显微设备和数码摄像机,实现了可拆卸连接,简单方便,节省费用。

鉴定方法方面

CN201110252175.8公开了一种四合一鉴定法,即将目测、比色、微观观测和容重对比四种方法集合为一体的文物鉴定方法,其中容重对比是测量被鉴定物的容重,与对比物的容重相比较,确定被鉴定物的年代。本发明结合文物所固有的物理常数来确定文物的年代与真伪,将传统鉴定方法与比色法、微观法及容重对比相结合,可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鉴定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标准化、操作性强的文物鉴定方法;CN201010116606.3公开了一种识别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三维数据信息特征识别文物是否为原物的文物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常规的非接触三维显微测量技术,对文物进行非接触测量,采集文物表面的三维数据信息,利用计算机对获取的文物表面的三维数据信息进行特征提取,获得一定高程范围内的三维数据点的投影图片和信息特征,实现计算机对文物三维信息的储存、建档、备案,这样,在文物交流、交换和出展的前后,分两次获得投影图片及其信息特征,进而支持文物是否为原文物的检验鉴定。

对于第二类特定性专利,字画鉴定是其重点关注领域,其次是艺术品鉴定,古陶瓷鉴定、古玉器鉴定、纺织品文物鉴定、古钱币鉴定、古砖鉴定、出土木料鉴定专利申请有所涉及,但申请量少。

字画鉴定方面

CN200610053401.9公开了一种计算机辅助书法作品真伪鉴别的方法,改变书法作品真伪鉴别一直以来由书法家完成、鉴别受限于人脑局限的现状,为书法作品真伪鉴别提供客观的、量化的“可疑证据”,有助于澄清目前真伪作品混杂的书画市场;CN200710143946.3公开了一种能够从整幅书画作品或局部书画作品数字图像中准确地自动提取印章图像全部信息的方法,为实现以印章图像为关键信息的基于内容的中国书画作品图像检索系统奠定了基础,可广泛应用于文物数字化领域;CN201010156849.X公开了一种用于无损字画分析的微等离子体探针质谱成像方法及装置,可在常压下进行,对于样品体积、形状及厚度不会限制,操作时不需要溶剂,避免了样品污染和破坏;CN201310029875.X公开了一种书画鉴定装置,能提取包括书画作品纸张的纹理结构特征和笔墨厚重程度特征在内的图像信息特征,通过这些图像信息特征的比对可以很好地进行书画作品保真和防伪;CN201310120418.1公开了一种书画作品保真鉴定系统,从作品真品中选定鉴定特征所在的鉴定区域并进行拍摄,获取真品影像特征资料,形成信息档案,将待证作品在各所述鉴定区域内的用于鉴定的影像特征与预存的相应作品真品的对应影像特征进行比对分析,并以此作为判断待证作品真伪的依据,该发明将书画作品的繁复的形象特征简化为系统精要的易于判断和表述的影像特征或数据信息,可以简单、快速地进行真伪鉴定。

艺术品鉴定方面

CN200810037395.7公开了一种基于纹理分析的艺术品鉴别方法,通过艺术品本身纹理的唯一性实现了真伪鉴别功能,不需要加入其他额外物质,不会破坏艺术品本身的结构,容易推广、应用;CN201180048384.9公开了一种提供寡核苷酸标记和使用其鉴定物质的方法,使短时间内以高精确性分析痕量的物质成为可能;CN201210378767.9公开了一种为解决艺术品真伪鉴别而设计的认证鉴伪系统,涉及显微数字摄影技术、数字图像识别技术、数字编码技术、数字远程在线认证技术;CN201320070244.8公开了一种艺术品鉴定装置,结构简单,鉴定准确率高,可对艺术品进行无损鉴定。

古陶瓷鉴定方面

CN200410059686.8公开了一种宋代及以后瓷器的热释光断代方法,包括样品制备过程和热释光断代过程,可测定宋代及以后(少于1000年)瓷器的烧制年代,准确性优于常规热释光方法和前剂量热释光方法;CN200710041912.3公开了一种利用瓷器釉面气泡形貌特征鉴定古瓷器窑口和年代的古陶瓷显微科技气泡特征鉴定法;CN201210105856.6公开了一种生物科学技术鉴定古陶瓷的方法,与现有的鉴定方法相比,具有科学性强、实用性强、鉴定结果准确等优点,可在古陶瓷真伪鉴定中推广使用;CN200710195655.9公开了一种古陶瓷羟基鉴定装置,具有激光拉曼光谱仪、电源,可以鉴别出被测古陶瓷的大致年代。

古玉器鉴定方面

CN200610090931.0公开了一种采用计算机图像识别的传世高古玉器真伪鉴别方法,特点是建立出土古玉表层特征显微数码图像数据库和人工制伪玉表层特征显微数码图像数据库,用出土古玉真品特征视频图像与待鉴玉器视频图像进行对比,相同者鉴定为真,否则为伪;CN201210056533.2公开了一种古玉器的科学鉴定方法,利用检测仪器和设备测定古玉器真品及赝品的量化特征信息,分别建立古玉器真品和赝品的量化特征信息数据库,测取被鉴定玉器的量化特征信息,并分别与所述量化特征数据库中的古玉器真品和赝品的量化特征数据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其共性和差异点,以得出鉴定结论。

纺织品文物鉴定方面

CN201310209806.7公开了一种-基于氨基酸分析的丝绸文物纤维材质鉴别方法,可以灵敏地检测出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且样品需求量少,不会对文物造成太大的损伤,适用于丝织品文物纤维材质的鉴定。

古钱币鉴定方面

CN200620168706.X公开了一种古钱币光学测视分析仪;古砖鉴定方面,CN200310111368.7公开了一种定量测量古砖腐蚀度的方法;出土木料鉴定方面,CN96119713.7公开了一种评定木料完好度、腐蚀度的方法,而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申请(专利权)人

从图表6文物鉴定领域申请(专利权)人构成来看,个人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最高,为64.9%;其次是工矿企业,为18.9%;大专院校排名第三,为13.5%;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最少,仅为2.7%。

个人专利申请量大,一方面说明该领域技术门槛较低,较容易进入;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领域专利转化、运营前景不容乐观。

通过图表7文物鉴定领域申请量排名前五申请人比较可以发现,该领域申请集中度低,排名第一的申请(专利权)人申请/专利量仅为6件;从技术布局来看,除了孙欣在文物鉴定仪器领域外,其余都分布在字画鉴定领域。

书画文物鉴定应注意的方法及问题 篇4

一、书画文物辨伪的基本方法

所谓“辨伪”就是辨识出历代所作的伪品。其对象主要是那些有作者名款或印章的作品。辨伪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判断出某件书画作品与署名的或被指称的作者是否一致, 名实相符的是真品, 否则就是伪品。辨伪最基本的方法大致有以下数种。

(1) 依据书画作品的风格特征辨别真伪

风格特征的形成与特定的书画方式、工具材料、思想文化、艺术崇尚等有关, 它主要表现在笔墨技法、形象和字体、构图和章法、神韵气息等方面, 而具体的辨识则可从时代共性和作者个性上着手。

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因此也是辨别真伪的首要依据。笔墨技法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虽有粗、细、方、圆、干、湿、浓、淡等无穷的变化, 但在每个时代总是会形成一些基本的特点。物体形象和字形、体势对辨别真伪也有重要作用。构图和章法的风格特征也是不可忽视的。南宋马远、夏圭等人习用的“一角”、“半边”的局部取景法当然不可能出现在北宋山水画中, 明清时形同布算的馆阁体章法也不可能见于宋元人的书法作品中 (碑版、墓志除外) 。

(2) 依据书画作品的具体内容辨别真伪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和绘画作品的物象形制也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任何书画作品都是处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书画家的艺术创作, 因而总能反映出一些历史的和作者本人的事实。基于这一情况, 我们可以运用考证的方法来判断, 作品中的东西是否与时代的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并以此确定其真伪。

书法作品可以从避讳、字句及具体内容等方面加以考证。所谓“避讳”是指人们在说话作文时遇到与某些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须避开或改写。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 它源于周代, 秦汉以后, 其制日臻完备, 讳禁也越来越严。避讳的种类主要有“国讳”、“家讳”、“圣人讳”三种。

(3) 依据作者的款题、印章辨别真伪

作者的名款、题跋和印章是辨别书画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 书法较绘画更难作伪, 许多赝品常会在款题上露出马脚, 因此不少鉴定家常通过看款来辨画, 以此作为辨伪的捷径。看款题与看书法作品一样, 也主要依据其风格特征来辨识。

(4) 依据他人题识和鉴藏印辨别真伪

他人题识是指作者的同时人或后人在作品本幅或作品前后所题的诗文题跋、标题、引首、观款等。其内容包括对作品的评论、说明作者或作品内容、鉴定真伪和年代、阐述创作过程和收藏关系、记载观赏的时间等等。此类题识对辨别书画真伪也有一定作用, 因此旧时古玩业习称之为“帮手”。

鉴藏印指历代鉴赏家、收藏家在他们观赏或收藏过的书画作品上所铃的印章。旧时, 人们在使用鉴藏印时态度一般是严肃的, 因此我们也可将其作为辨别真伪的一种依据。

(5) 依据纸、绢等书画材料辨别真伪

书法和绘画的主要材料是纸和绢, 而纸绢的使用又与其制作工艺的发展和书画家的个人爱好有关, 这就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因此辨纸绢也是书画辨伪下.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6) 依据幅式和装潢辨别真伪

书画作品的幅式和装潢也有其时代特征。

书画的幅式主要有卷、轴、屏条、册页、团扇、折扇、对联等。装潢有时也可作为辨伪的有力佐证。用于装裱的绫、锦, 各代花纹、色泽多不相同, 而装裱的式样也多有出入, 如果出现明显的反常情况, 就应提出疑问了。

(7) 依据文献记载辨别真伪

在鉴别书画的过程中, 有关书画家和书画作品的文献记载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有时甚至是一种很重要的依据。与书画关系最密切的历代文献大体有书画著录书、书画家传记、书画家本人及其好友的诗文集、记述书画的笔记和杂录等。总之, 在辨伪的过程中, 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也不能因为某些局部的次要的问题而轻易否定作品本身, 而应仔细地对各个方面加以综合性的验证;最后再回到作品本身作出一个合理的判断。

二、书画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在进行书画鉴定时要防止主观片面性或个人的偏爱喜好。我们做鉴定工作是为全国人民保护古代文物服务, 决不能有一丝一毫个人的偏爱观念。有了偏爱观念, 鉴定时必然犯主观主义的毛病, 不能正确的鉴别真伪。

第二, 有些人对书画鉴定采取高标准, 看一件书画必须要十全十美、毫无疑问时才认为是真迹, 如果稍有变异不同, 就认为是伪品。这种高标准往往容易将真迹看做是伪品。还有些人采取低标准, 看一件作品, 如果时代气息大体相似, 没有明显的差异, 就认为是真迹。这种低标准往往容易将伪作当成真迹。我们说, 这两种标准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严肃认真地进行鉴定, 真就是真, 假就是假, 决不能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同时, 我们还必须注意, 有些作品情况复杂, 证据不够充分, 一时还难以捉摸清楚, 大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这时, 不妨暂不下结论, 等以后发现了更多的材料时再作结论。

第三, 无款的书画只有鉴定时代的问题。过去有些书画鉴定收藏家, 总是将时代晚的定为时代早的。无款的标为大名家款。我认为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如果时代较早而且流传有序, 则可维持原说, 如果时代相差很远而且流传无序可查时, 则必须加以纠正。

第四, 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 对新收他们的作品, 要求不妨稍高一点, 还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和对新收的作品, 也应特别注意收集保管。故宫博物院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将明代高廷礼《云思图》卷收集入藏起来的。高廷札在画史上比较著名, 但一直未见过他的绘画作品, 所以尽管《云思图》卷艺术水平并不太高, 还是将它收集入藏了, 因为作为研究这一画家的有关材料, 它还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 某些原有的旧装潢, 是研究古代装潢形制的好资料。目前, 宋元原裱的书画轴已经不太多了, 但宋元原裱的手卷还能经常遇到。那些旧装潢上用的包首、缂丝、织锦、藏经纸引首、尾纸、轴头等等, 也应作为重要文物保管起来。

摘要:面对五花八门且数量巨大的文物藏品, 如何掌握文物辨伪的基本方法, 尤其是书画辨伪的基本方法, 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文物鉴定基础要领 篇5

要想对文物进行鉴定,首先要对文物有具体详细的了解:

文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生产或制作的各种物品,统称遗物,第二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人为建造的各种设施,统称遗迹。这两者又可称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对文物进行鉴定是文物研究的基础工作。一般所讲的文物鉴定是指那些没有出土地点,数量多,存在分散的传世品和流散文物。总的来讲对文物进行鉴定,选择标准器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全面归纳总结标准器的特征,明确其时代特点和风格,从而来确定某件文物的时代。

陶器:

陶器是用粘土做成的一定形状的胚,具有一定形状,质地坚硬,通常用作日常生活器皿,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种类很多,功用也很多。

史前石器早期的陶器已比较成型。中期前段器类少,多红褐色,造型较简单,多做外弧线小平底,有的出现彩斑图案,中期后段逐渐发明和使用了慢轮制胚,快轮制胚,烧窑由氧化焰向还原焰过渡。晚期陶器又称黑陶文化。

商代陶器的变化阶段性很强,东周出现成套陶治礼器。战国秦汉陶器陶色浅灰,陶质坚细,胎壁均匀而稍厚。自东汉至唐五代,陶器以素面深灰色常见,施文者少。此时,唐三彩,辽三彩与搅胎釉器达到陶器较高水平。

瓷器:

瓷器的产生发展也有其发展过程。商代是原始青瓷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其种类和造型多与同时期印纹硬陶相一致。东汉时期是陶器逐渐烧制成熟的时期。

三国两金南北朝时期是青瓷的繁荣期。唐代瓷器可用“南青北白”来形容,长沙窑和邢窑都取得较大艺术成就,宋代黑瓷也发展很快,景德镇青白瓷青白淡雅,温润如玉。出现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汝窑,景德镇青白瓷窑,龙泉窑和哥窑官窑等九大名窑。元代青花瓷风格独特。明清瓷器获得全面发展。民窑瓷器发展很快,欣欣向荣。彩陶出现并逐渐流行,青花瓷器经过明代的改革与创新,更臻于完善。

货币:

中国货币是一种独立发展的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其中方孔圆钱是铸行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品类最复杂的一种钱币。分为记重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值钱,记年钱,记号钱,四字方孔圆钱中,还有少量的国号加年号钱,大钱,小钱,母钱,对钱,合背钱和合面钱等等。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天然贝,商周时代出现金属铸币,春秋战国形成以铜铸币为主的各种形态的货币体系。秦统一全国币制,西汉币制改革,开始用五铢钱制。魏晋南北朝货币经济严重衰退,隋朝开始统一,唐代白银进入货币流通范畴,五代十国再度紊乱,北宋开始至清朝,各代都铸行了钱币,且绝大多数是年号钱,其中以宋钱和清钱的铸行量最大。宋元明清四代的农民起义军,也铸行过不少钱币。

对古钱币的鉴定,首先要判断年代,然后要辨别真伪。

铜镜:

铜镜是古代照面观容的用具,最早出现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时代。早期铜镜形小轻薄,装饰古朴,技术落后,出土量少。东周时期铜镜造型多样化,质地博而轻巧,纹饰题材和表现手法丰富,其布局常见的有双圈式,对称式,环绕式。汉代出现蟠璃纹镜类,草叶纹镜类,星云纹镜类等多种镜类,镜上多有镜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铜镜主要有神兽镜类,变形四叶纹镜类,瑞兽镜类等。隋唐时代铜镜的造型,题材,铸造工艺都别具一格,在中国青铜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主要有四神十二生肖类,瑞兽镜类,花鸟镜类,神仙人物故事镜类,万字镜等。自晚唐开始,中国铜镜进入衰落时期,铸造工艺,艺术风格没有出现过大的变动。

对铜镜的鉴别,主要看铭文子体的差别,纹饰线条,地子,题材的差别,镜表锈的差别,以及重量的差别。根据各代特点,仔细对比,仿造和伪造的铜镜就可以鉴别。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其形制是制作时期形成的,所以我们断定和年代时同期的制作年代。断代的依据和方法主要有依据铭文,形制,纹饰等。

青铜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夏代是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器型较少,没有文字,造型简单,冶炼技术原始。商代早期种类增多,纹饰丰富,但未出现铭文和地纹,还处于发展时期。后期制作达到成熟。西周铜器从神秘的位置向社会生活迈进了一大步。春秋时期虽然数量较多,技术有所进步,但出现草率现象,开始走下坡路。战国是青铜器的销亡期。青铜器的种类主要包括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和杂器等。青铜器的辨伪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作伪的方法主要有全器造伪,拼接全器作伪,局部作伪,铭文作伪,纹饰作伪。鉴别青铜器要注意其时代特征,还要注意地子和锈蚀的辨识,特别注意铭文作伪。

玉器:

玉石制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常见的玉才主要有南阳玉,蓝田玉,绿松石玛瑙,软玉,硬玉。历代玉器各有其特点,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素面为主,纹饰结构复杂,线条纤细。夏商周时期玉器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已相当可观。西周动物形象的玉器减少,礼器盛行。春秋战国纹饰颇具特色。西汉玉器建立了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东汉末年开始走向低谷。隋唐五代玉器生产的数量不大,但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宋代继承唐代注重现实生活的风格传统,出现了玉雕的世俗化倾向。金元时代最流行的是春水玉与青山玉。明处最常见玉带饰,明代中晚期又分为宫廷玉器和民间玉器两类。清代玉器达到我国玉器发展史上最高峰。

鉴定古玉,以不损伤玉件为前提,可以以颜色判断,以硬度测量,以比重测量等。其中,识别玉器的沁色是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是鉴别玉器年代以及真伪的重要条件。佛教造像:

所谓佛教造像是指根据佛教人物,故事及教义等为题材雕塑而成的各种形式的作品。常见的佛像有释迦牟尼像,卢舍那佛像,弥勒佛像,阿米陀佛像,药师佛像,七佛像,千佛像,历代佛像造像各有其特点,东汉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刚刚出现,早期造像难免与中国传统的神仙鸟兽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得到迅速发展,中原和江南地区金铜佛教的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早中晚各期分别有其特色。隋和初唐新兴的密宗造像较有特色,盛唐时期造像内容丰富,中晚唐在周边地区出现造像的繁荣。五代宋元出现一些较集中的石窟造像。明清多是对前代作品的修复或重塑加彩佛像鉴赏可以根据游人题记,本身的时代特征等鉴别年代,并能正确的辨别真伪。

古书画鉴定概说:

传世的古代书画,情况非常复杂,其鉴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历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他们的艺术风格以及各个派系的发展演变情况是学习鉴别古书画的基础。古书画的鉴别,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书画本身,二是款式和题跋,三是本人的印章和鉴赏者的印章,四是纸,绢,绫。

古书画的作伪有两种情形,一是完全作伪,后一种则改添等,作各种假花样。总之,鉴别古代字画要严肃认真科学,对发现的任何疑问都要一丝不苟的追寻清晰,才能把好鉴定

关。

文物鉴定的要求:

①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物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文物的真实性、科学性作出正确的鉴定;

②通过鉴定,力求准确判明文物的真伪、年代;

③通过对文物的综合研究,分析文物的形式和内涵,力求准确评定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

④文物鉴定者应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文物做假知识等,掌握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鉴定方法,力求对文物作出准确的鉴定;

⑤文物鉴定必须实事求是,鉴定者须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和对国家文化财产高度负责的崇高品德;

⑥认真做好鉴定的各项资料工作,写出鉴定意见

文物鉴定的“堵”与“疏” 篇6

8年前,有感于国家出台相应的文物鉴定办法,笔者撰写过《文物鉴定向我们走来》一文并刊发于《中国文物报》。当时预测文物鉴定行为将进入收藏文物的人们生活,成为文物行业的技术标准和一种新的社会中介。经过这十多年的社会实践,文物鉴定果然以各种形式“遍地开花”,民间社团有之,国家机构有之,“业余”专家有之,退休的文博专家四处走穴也有之。从“鉴宝”到“选宝”再到“赛宝”,立体媒体的介入,更是把社会公众通过“求宝”的表面形式而把追逐财富的心情揭示的淋漓尽致。不仅鉴定的主体五花八门,鉴定的动机与结果也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对于广大缺乏文物知识或者一知半解的社会公众来说,谁是权威?谁的说法可靠?谁是在履行法定职责,谁又是在利用鉴定的美丽外衣牟利?许许多多的“持宝人”雾里看花,其心情可能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物鉴定发展到今天,应该是已经到了对公众有所交代的时候了。

不是说业余文物鉴定团队就没有好眼力的人,也不是说专业鉴定团队的专家就没有走眼失误,更不是说老百姓的收藏都需要官方的鉴定认可。我们只是认为,鉴定程序要规范,鉴定人员要有资质,鉴定结果要对当事人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专业与业余,通常而言是一个相对概念,可在很多时候又往往是绝对的,而且从概率上讲,专家权威的鉴定结果具有更大更多的可信度,这本是社会心理常识。现在,不少自以为学到一点文物皮毛知识的人,以及相当数量的民间收藏组织的“鉴定”人员,动不动就指责文物专业鉴定机构的从业人员水平不行,总是在强调自己的水平是如何的高,借以扩大自己在鉴定方面的话语权,其目的值得深思。我们不否认在专业机构里有些人知识结构与眼力不行,需要居安思危,努力提高个人目豁的实践能力,但是用否定一切来表明“业余”的水平高,就是应该拥有的正常心态吗?我们认为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首先需要拥有的信息是知情权。经常听到看到文博机构退休的“副研究馆员”们到处走穴,并出具一文不值的“鉴定证书”,不禁令人质疑:你经过了哪一个具有法定职责的鉴定机构的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资质?你取得的属于专业职称部门的资格就代表着你有鉴定文物的资格和能力吗?更何况,收费鉴定作为一种进入文化市场管理的经济行为,你的鉴定又经过了哪一级文化管理部门的批准?既然各种进入市场的文艺活动都需要文化行政部门的许可批准,怎么越来越火的有偿文物鉴定活动就没有看到文物部门、文化部门的一点反应呢?显然,这应该是文化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的一个领域。 对观众来说,花钱买一个真实的鉴定结果是一种借脑借智行为。一个“鉴定者”如果是知识缺乏,看不懂而作出错误判断尚在情理之中,可是如果“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几两碎银,睁眼说瞎话,就不仅仅是能力问题,更涉及到做人的品行了。我曾经不止一次看到收藏者拿着“鉴定证书”说,经过了某某专家鉴定,并说,鉴定时每件几百元,要证书者另加几百元。曾看到某省收藏家协会对一位玉器收藏者的拍卖专场作了鉴定,几百件玉器一律冠以“红山玉器、良渚玉器”,拍卖结果基本流拍,说明市场对这种“鉴定”的结果并不买账。江湖上有不少能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为了骗钱而兜售假药、假医,被人们视为骗子。业余鉴定专家(包括具有职称但从事非公务活动的个人行为)把假文物当作真文物,用欺骗的手段糊弄老百姓,不也是一种“文化骗子”吗?这与那些把假文物、赝品卖给“收藏家”的地摊小贩的行为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现在文物赝品、仿制品的大行其道,构成了销假、买假、藏假、鉴假为真的一条龙销售渠道,这些鉴定专家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能够轻视和忽视吗?

清理文物鉴定市场的混乱局面,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不应缺位。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可以从堵与疏的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文物博物馆系统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具有相应鉴定资质的专家和责任鉴定员的教育与引导,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对已离退休并愿意贡献余热者,可以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要求其在参与民间鉴定文物的活动时,应到当地文化部门申报批准,从而使专家的个人鉴定行为与履行公务活动的职责区分开来,也使鉴定行为进入公众的监督视野,从而尽可能确保“受鉴人”物品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国家文物鉴定机构要尽可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免费鉴定活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安徽省文物局推出的“鉴宝江淮行”活动,组织有鉴定能力和鉴定资质的专家在全省范围内为文物收藏者免费鉴定,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充分说明这种形式有着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文化文物部门对本辖区范围内发生的非公务文物鉴定活动要密切关注,切实履行文物行政执法职责,对属于收费又未经报批的民间组织的文物鉴定活动要予以劝阻和取缔。民间文物鉴定收费是我国经济社会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和经营活动,不仅活动的组织者,鉴定人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向税务部门缴纳相应的费用,文化文物部门也应根据这种已经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管理,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操作程序,使收费文物鉴定走向法治轨道。四是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社会群体的客观需要,在继续重视“文物鉴定”走私文物与涉案文物的司法职能和藏品鉴定行政职能的同时,要把这一专业技术和管理手段向社会辐射,除了继续强化具有法定职责的各级文物鉴定机构的建设外,也要制定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业余文物鉴定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委托考试,允许社会上经过文物知识培训,愿意在“文物鉴定”领域一展身手的各界人士申报“文物鉴定”的资质,使之成为社会服务的中介组织。就是说“文物鉴定”不应该再是国家政府所垄断的一种特殊行业,民间组织、法人和个人只要愿意,也可以经过考试而获得相应的资质,从而成为国家文物鉴定机构人手不足的补充,开辟民间文物鉴定合法规范的新渠道。

文物鉴定 篇7

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 迫切需要对该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整合前的调查研究

在文献学习的同时, 笔者还在该专业的教师 (包括来自行业单位的外聘教师) 和学生 (包括实习生和近年毕业生) 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听取他们对于课程现状的意见及建议。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统计的调查数据来看, 在被调查的近100位学生中, 有68%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 有59%的学生希望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 编制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合的校本教材!近年毕业生和实习生针对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 提出了相关建议, 比如, 加强对档案整理知识的教授, 关注繁体字的认知和掌握等, 反映了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的某些实际培养要求。

被调查的专业教师也一致认为应用化学、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与专业契合度太低, 当下教材市场也无法找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学用书, 最好能把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梳理, 能用现成教材的继续沿用, 现成教材使用效果不佳的, 根据需要编制校本教材。

二整合具体思路

1. 梳理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 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专家讨论明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展览馆、拍卖行、艺术品投资公司等, 从事岗位有: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档案修复与整理、书画的修复复制与装裱、美术展览馆的布展等工作。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列表, 见附表。

要强调的是, 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考虑学生将来可能到文博单位就业, 自然要涉及一些基础的文博单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但这些内容都不是主干,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书史造纸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 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 才能组织教学;应用化学课程也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现成教材, 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与专业要求基本风马牛不相及, 并且很多相关化学知识在书史造纸史等课程中有出现。

第二, 版本学、工具书使用虽有现成教材, 但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一本书中仅有少数内容适合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的需求, 并且这两门课程的诸多内容交叉重叠。

第三, 书法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的教材偏重偏深, 不符合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 它们毕竟不是主干课程, 学生只需掌握十几课时的理论知识即可, 如此单独教学既显内容单薄, 又因为跨时太长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 《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重叠。

第五, 图书馆类两门课程的教材《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学内容偏重, 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重叠。

鉴于此, 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 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思路:因书史造纸史、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穿插交融, 可以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 编制一部校本教材;版本学和中文工具书使用两门课程的内容也有许多关联交叉的部分, 因此可以整合成一本校本教材《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而书法史可以与书法实践课程相融合, 编制一本包含书法史的《书法》教材会比较实用;《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两本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整合为一本教材《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材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图书馆学》教材。

2. 依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编订校本教材

第一步, 收集相关资料, 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第二步, 请专家审核校本教材, 并进行修订;第三步, 将校本教材修订成册。

三课程整合的意义

1. 梳理了专业理论知识点, 调整和融合了相关课程, 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 对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的专业理论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整理, 并在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调整和融合了专业理论课程, 使原先知识点分散、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技能学习相分离等不足有望得到改进。

2. 探讨了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建立了新的教材体系, 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 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 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的思路, 确定了校本教材编制内容为:《书史造纸史》 (包含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的相关知识) 、《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书法》 (包含书法史) 、《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和《图书馆学》。现已完成校本教材《书史造纸史简稿》, 并且聘请了专家审核, 修订成册。余下校本教材, 将在后续时间里, 合全组教师之力共同完成。

3. 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还处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 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的课程设置, 精化了教学资源, 既有助于学生的学, 亦有助于教师的教, 推动了专业进一步的发展。

摘要: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 发展还不够完善与成熟, 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教材运用都不完备, 尤其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有待提高, 缺乏针对性较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用书。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 迫切需要对该专业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通过对教材的整理, 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理论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胡万德、孙鹏.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图书馆论坛, 2012. (2)

[2]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 (2)

[3]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9 (4)

[4]黄玉琰、葛怀东、曹千里、陈英、颜丽.传统文化与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9 (27)

[5]刘小兵、顾宁一.试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模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文物鉴定 篇8

关键词:分析仪器,考古学,文物鉴定

艺术文物不仅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中国的艺术品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十几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在市场规模、影响力和受益群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举目的成绩。然而在我国艺术文物市场发展的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赝品横行、交易秩序混乱和信誉度受损等。因此,有效提高文物鉴定的效率和准确度是规范艺术文物市场的重要方面。

一、文物鉴定研究的现状和内容

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给考古学和文物鉴定提供了更精细的方法,不仅实现了对文物质地、组成、赝品仿制痕迹和工艺过程等信息的高效提取,还使文物鉴定过程变得更便捷。艺术文物市场已走向全球化,现代分析仪器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已突显出它的优势,必将给未来的艺术文物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1.文物鉴定研究的现状

当前我国现代分析仪器在考古学和文物鉴定中的应用度还不够高,在使用方法和技术分析方面还没有从传统理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尤其是赝品横行,在没有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诚信缺失的约束下,又缺少先进的文物鉴定方法,艺术品市场难以实现有序流通。一部分商人为了追求利润,利用各种手段做假古玩字画,仿制手段高超,难以分出真假,给文物鉴定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2.文物鉴定研究的内容

文物鉴定顾名思义就是使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对文物真假、历史、材质、应用和价值的辨识。具体包括:真伪分辨、年代历史、材质鉴定、产地名称、价值估测和级别审定等方面。文物鉴定研究的主体:一是可移动文物,即文物藏品、流散或传世文物;二是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即文物遗址、遗迹。

二、文物鉴定者的要求

文物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文物鉴定者要有丰富的历史阅历、文理知识、审美能力、地质科学知识、现代知识运用能力、赝品加工工艺知识和现代分析仪器使用能力等。在艺术鉴定全球化的影响下,文物鉴定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传统鉴定知识,还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鉴定的能力,只有全面掌握文物鉴定方法,才能对文物鉴定做出准确的判断。尤其在应对文物的断代研究时,不仅要分析出赝品仿制过程中所形成的年代混乱迹象和工艺,还要对未明确标记文物本身纪年的文物进行年代辨识。

面对一些传世文物时,也会遇到文物磨损或破裂等现象,造成年代辨识困难,只有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鉴定专家才可以应对各种鉴定问题;在大型文物史迹的鉴定中,如古建筑,经历不同朝代翻新,改建,如何提取各朝代在同一建筑中的信息,是鉴定的难点;在碑文鉴定中,破损和缺字的现象很多,这都需要年代辨识来辅助鉴定。

三、文物鉴定的注意事项

在文物鉴定的过程中,信息提取尤为重要,如材料,质地等组成判定。需要获得文物的光谱信息,组建数据信息,以备分析鉴定使用。

就如同画家在绘画前要对颜料进行选配,某一时期的某个窑口的陶瓷的胎釉成分及釉上彩或釉下彩的成分等。在文物鉴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物的完整性,尽量减少采样量和无损分析,做到原位辨识。

四、现代分析仪器在考古和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几类现代分析仪器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实例。

书画: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光谱分析、显微技术等多运用于书画、手稿鉴定中。通过对书画作品纸张、颜料、墨迹、印章、印泥等材质方面的光谱信息。

分析,鉴定其成分,为书画作品的断代等提供可信技术支持,从而起到与经验鉴定相互印证的作用。

青铜器:X荧光光谱分析可分析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古地磁断代、热释光断代技术可测定铜器范土的年代;用X光透视可了解铜器内部的情况(如有无垫片等)和铸造工艺。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利用X光透视,看到了毛公鼎内垫片的放置情况,从而证明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期的重器,绝非赝品。还比如,有一些造假分子对青铜器断裂残损器进行作伪,造假者将残片焊接,或用铜片或者树脂补缺后做旧,以假乱真。对于这种情况,只要用X射线探伤仪器检测就能立见真假。

瓷器:利用热释光释放光热的原理,可以较准确地测出瓷器所存世的实际年代。在瓷器的鉴定上,一些老瓷有种温润滑腻的橘皮纹釉面,现在仿冒者在釉面配料中添加一定的元素,就可产生这种温润滑腻的釉面,通过人眼观察很难分辨,若使用X射线荧光检测釉面,便可以判定是否混有现代添加成分,从而判定真伪。

一些造假者利用射线源对新烧的陶瓷仿制品进行辐照处理,会造成对热释光检测的干扰,企图以假乱真,如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检测,以激光光束为探针进行原位无损检测,可分析玻璃、瓷器釉层的脱玻老化率以判断制作年代,并可以对树脂或仿制品所用的胶粘剂鉴定。曾有人夸耀过景德镇现代青花瓷的造假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这都是经过作伪专家精心研究分析而造就出来的。在瓷土中硅酸盐的含量,器物的器形、釉色、重量、烧结瓷化的程度和由电脑模写出来的官窑款识都可以做到和真品一致,有些瓷器表面还经过氢氟酸的处理,显得很有旧意,但是,它却无法通过热释光的检测,只要检测它其中的热释光含量,很快就可以正确无误地把它的造假年代测算出来。

玉器:红山时期玉器纹图线条采用单条阴线和粗细不等的较粗凹槽表现,与其他时期有别。较粗凹槽的制作,是先用大小不等的宽边砣具沿阴线凹槽的横向磨琢后,再用粗细不等的条棒带动解玉砂顺着阴线凹槽来拉动摩擦。因此,显微镜下其上的阴线凹槽仍能看到两种方法加工留下的痕迹。若阴线或凹槽内留下粗细相同、距离相等、且平行而直的机电砂轮打磨痕迹,其真实性大打折扣。而夏商玉器钻孔方式有对穿孔,单向打孔及穿孔后修整抛光的规范圆孔,其对穿孔的喇叭形虽较之前期不甚明显,但仍呈喇叭形或漏斗形。通过拉曼光谱检测确定古玉的主体矿物、不同类型斑晶及内含包裹体的组成,这对古玉的鉴定和探讨其矿料来源的地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玉器鉴定专家王荣、冯敏等将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薛家岗文化遗址出土古玉的研究中,在确定古玉的主体矿物、不同类型斑晶及内含包裹体的组成等方面取得了好的效果。拉曼光谱也在仿古玉鉴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不同的温度加热处理的玉石原料呈现出不同的拉曼光谱。还有假翡翠,无论伪造得如何逼真,只要经过查尔斯滤色镜的透视便可知晓真假,天然的真翡翠可以透过镜片,肉眼能清楚地观察到其质。因此无论是珍珠、翡翠,还是玛瑙玉石,都可以通过科学仪器来进行鉴定。即使通过激光注色,物理或化学手段研磨,甚至分子变换排布,在科学仪器面前都会原形毕露。

四、结语

本文系统分析了当下考古学和文物鉴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单一的传统文物鉴定方法进行改进,提出复合型文物鉴定方法,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分析仪器鉴定方法相结合,以双方的鉴定过程和鉴定结果为依据,去伪存真,以达到对当代艺术文物的精准鉴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带动下,现代分析仪器必将以崭新的姿态服务于考古学和艺术文物鉴定过程中,现代科技与传统方法的有效配合,必将给艺术文物鉴定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凌虹,牟智雯.艺术深海探宝秘诀——中国艺术品市场与收藏漫谈[J].上海采风,2009,(08).

从“砸宝”节目审视文物鉴定保护 篇9

“砸宝”节目凭借独一无二、紧张刺激的砸宝环节从一众鉴宝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收视率。但这种颇为激进的做法一直以来也不乏反对的声音,人们普遍担忧,不停地砸宝,要是真的砸错了可怎么办?人们也逐渐开始反思,这种真假一刀切,把赝品直接砸毁的做法到底是不是可取?縱观历史,我国历来就有仿古的传统,一朝仿制前朝的藏品,虽不能客观反映前朝的情况,却能够体现当时的工艺,记录当时的历史、文化、科技信息,其本身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多年之后更是会成为一件有价值的文物。且不论砸错的风险,将现代藏品简单粗暴地砸毁,这种对待艺术品的态度本身就过于偏激,对于公众具有很大的误导性,值得反思。

近年来,电视鉴宝类节目越来越火,据不完全统计,各频道的鉴宝类栏目在最高峰时曾有50多档。同时,部分节目鱼龙混杂,也存在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例如,个别节目过分关注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宣传导向上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问题;对专家的遴选和对藏品的鉴定都缺乏严谨性,甚至为了制造戏剧效果故意夸大事实或者找演员扮演藏宝人,导致不负责任的鉴定结论满天飞,使公众对文物真伪及价值的判断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谁;更有甚者,节目中上镜文物涉嫌违法,节目形式也不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这些行为极大程度上忽视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信息,而片面强调简单的真假的做法,也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导向,对当代人研究、鉴赏文物,真正理解文物价值、挖掘文物信息产生负面的影响,值得警惕。

审视“王刚砸宝案”,其不仅涉及持宝人付常勇的个人财产权益,更是有文物保护这一特殊的社会公共利益牵涉其中。经过法院对本案的审理,一些公众所关注的事实真相将会水落石出,一些法律上的争论将会由法院判决给出答案,然而本案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目前适逢《文物保护法》面临修订之际,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2012年也曾发文要求整顿国内鱼龙混杂的鉴宝节目,此次法院受理付常勇诉北京电视台、王刚一案,也将进一步促使公众和有关政府部门对规范鉴宝类节目乃至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该案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规范国内鉴宝节目、鉴定行业与文物保护中的行为。

“砸宝”砸出鉴定乱象

“砸宝”的背后不可回避的是鉴定问题,作为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基石”——艺术品鉴定行业乱象丛生,接连被媒体曝光的丑闻不断挑战着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和严肃性,也打击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给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阴影。

2011年9月6日,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被披露曾出高额鉴定评估费用聘请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位权威鉴定家,将其伪造的“金缕玉衣”鉴定为文物真品,估价24亿,并借此骗贷。为此,银行损失了5.4亿余元。而这些专家在鉴定时,只是围着“金缕玉衣”的玻璃罩走了一遭。同月中旬,徐悲鸿之子被揭露出将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届研究班学生习作《人体蒋碧薇女士》“指鹿为马”为“先父徐悲鸿真迹”,并以7280万元高价被拍卖而惊动于世。2012年8月份,由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被30位专家质疑存在“误砸”现象。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对艺术品市场规范化的呼吁,同时也激起了对怎样鉴定艺术品及古董的真伪、正确评估其价值的讨论。

根据2012年艺术市场报告数据,中国连续3年蝉联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第一位,占全球份额四成。而且,中国纯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水平已远高于西方市场48%,扩张速度令人惊异。然而,这种基于新兴财富的“跃进式”发展与大量资金“激情式”的涌入,却激化并凸显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缺乏成熟运作机制与相关管理措施及配套服务的问题,也导致了艺术品鉴定行业混沌不清的现状。

据调查分析,目前艺术品鉴定行业中100多家从事有偿鉴定服务的机构中有超过百家为民营性质的鉴定机构,这些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员构成极为复杂,可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鉴定行业多元化的鉴定机构及多层次的鉴定人员构成使得艺术品鉴定行业存在严重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一无法律规范。文化部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问题。二无机构监管。省文物局只对该局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第三,鉴定者无需承担鉴定责任。由于现行法律没有相关责任规定,文物鉴定即使被确定为虚假,也难以追究鉴定者的责任。

“砸宝”折射法律盲区

目前,电视鉴宝节目在取得火爆收视率的同时,也屡屡被曝出鉴定流程不严谨、侵犯持宝人合法权益等问题。对此,“我的律师网”特邀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钱卫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钱卫清认为,目前鉴宝类节目中的砸宝行为对《文物保护法》的正面宣传起到很大反作用,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而且砸宝行为涉及很多法律问题。

首先,根据《物权法》,持宝人可以处置自己的藏品,然而,如果持宝人确信自己的藏品是古代艺术珍品,那么,依据《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受国家保护,不能随意损毁,这里《物权法》赋予持宝人的权利受到了《文物保护法》的限制。而当作为一般法的《物权法》条款和作为特殊法的《文物保护法》条款发生冲突时,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当优先适用特殊法。也就是说,持宝人无权毁坏其拥有物权的、被认定的珍贵文物,也无权委托电视台节目组来决定,是否损毁其持有的东西。

其次,持宝人与鉴宝节目组签订的类似“生死文书”的协议是一种合同关系,应受《合同法》的约束。双方签署的协议是格式合同,约定的权利内容是不对等的,如果所砸的东西被最终鉴定为国家文物,那么,双方签订的这个合同不仅是无效的,而且节目组砸毁藏品的行为还有可能构成过失损害国家文物罪。

另外,文物是一种特殊商品,任何人都可以对文物进行占有、使用、交易、处分,唯独不能把它毁坏,《文物保护法》有禁止性规定,如果所砸的是国家文物,那么,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珍贵文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节目组以及电视台各级有关负责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钱卫清认为,当前《文物保护法》相对落后,没有针对民间文物鉴定承担责任的条款,对于民间大量的收藏、保护、传承,也没有一个合法的法律制度去鼓励支持和维护权益。目前适逢《文物保护法》修订之际,希望各方能反思当前问题,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鉴定行业,更好地促进文物的保护和发展。

(本栏目由“我的律师网”协办)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投入下一篇:意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