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薄弱

2024-11-02

意识薄弱(精选9篇)

意识薄弱 篇1

一、导言

2014 年2 月,奇瑞因发动机存在安全缺陷召回2009 年9 月-2013 年3 月期间生产安装SQR473 发动机的瑞麒X1 轿车约32000 辆。 2014 年12 月,奇瑞因活性炭灌通气管存在安全缺陷召回部分2009年9 月-2013 年6 月生产的风云2 轿车约219000辆,同时召回涉及A3、东方之子、V5 和QQ6 等4 个车型约290000 辆车。 这些召回的汽车大都是因为发动机、活性炭灌通气管等出现质量问题,存在可能会导致发动机悬置断裂、通气管堵塞或者油箱损坏,甚至可能引起爆炸等安全隐患。

奇瑞作为我国目前国内最大的自主汽车品牌,如今也存在着汽车的质量问题,国内其他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这些质量问题对车主的安全有很大的威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质量意识薄弱是根源。 生产中不注重细节,没有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才导致了大量的汽车召回,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这不是因为不会做、做不好,也不是因为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而是因为没有树立植根于内心的质量意识观念。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已迫在眉睫,要想挤进世界质量强国行列,必须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1]。

所谓的质量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 一种做事的态度和原则,是质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 质量精神是质量文化的精髓,由质量理念、质量意识、质量方针和质量道德构成,它反映了质量文化的精神状态[2]。 质量意识又是质量理念和质量方针在人们思想中的表现,可以对人们的质量行为进行控制。 因此树立卓越的质量意识, 应将质量理念渗透在全民的思维之中,使全民将质量意识化为行为准则,把维护国家的质量信誉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质量意识薄弱的表现

质量管理有句名言:质量90%取决于意识,10%取决于知识[1]。 可见,质量意识在质量问题的产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们应该重视质量意识,进行源头管理。 下面从诚信意识缺失、责任意识缺乏、服务意识淡薄和危机意识不强等四个方面阐述质量意识薄弱的表现。

1、诚信意识缺失

诚信是个人、企业和国家的立足之基。没有了诚信,也就没有了立足的根基。 自古以来,我国并不缺少诚信的文化元素。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质量意识逐渐淡化, 导致我国商业社会普遍缺乏商业道德、缺乏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三株集团、秦池酒业、三鹿集团等无一不是倒在了诚信利剑之下,它们因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投机取巧,没有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忽略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最终使其陷入信用危机和诚信缺失的尴尬局面。可见,质量诚信缺失是产生质量问题的隐患之一, 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

2、责任意识缺乏

企业、国家既要承担经营责任,更要承担社会责任。 在我国,由于质量意识水平普遍比较低,人们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导致出现了许多的质量问题。 比如雪花啤酒因质量控制不严 “爆炸伤人”,宅急送“责任丧失,快递一月丢三次”等。 这些都是因为质量意识不强,员工缺乏责任意识,导致产品和服务出现质量问题。 由此可见,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质量意识, 就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就不可能长远的发展。 同样,一个国家的质量意识不强,就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服务意识淡薄

服务意识是质量意识的组成部分,质量意识薄弱,会造成服务意识的淡薄。 在我国,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的餐饮行业。 餐厅服务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不少人是小学毕业生或者初中毕业生,掌握的知识较少,整体的素质水平不高,质量意识观念不强,因而造成其服务意识低下。 对待“上帝”服务不周,容易使其产生不满情绪或者抱怨。 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养和人们服务意识水平的高低。 所以在质量问题上应该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否则,即便是小事,也有可能损害企业的形象。

4、危机意识不强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 就十分危险,这经过历史的验证。 如手机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发展成熟之后,墨守成规,守着几十年不变的产品,不与时俱进,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陷入“青蛙效应”陷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目前,我国质量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危机意识较弱。 比尔·盖茨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安不忘危”的心态,这样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时刻保持安危意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质量意识薄弱的深层次原因

1、“人”的不重视

“人”的不重视包括二方面。 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时只注重价格高低,不重视质量好坏;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不重视质量管理,员工们上行下效,总是认为产品有点瑕疵很正常。 殊不知往往就因为那么一丁点差错,就有可能导致顾客的生命受到伤害。 由此可见,质量意识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重视。 日本企业家土光敏夫在谈到质量管理的五大构成要素(人、机、物、法、环)时强调:机由人控、物为人管、法在人创、环依人治, 强调了人是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一切质量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存在[3]。 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为, 由于人的心中对质量的不重视,才会导致质量问题的频繁出现,才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没有树立“质量是生命”的观念

“质量是生命” 的意思是质量的重要性就如每个人的生命一样,是个人、企业和国家生存的根基,没有了质量,也就没有了生命,生命不存在了,就一切都没有了。 我国不少人就是因为没有把质量视为同生命一样重要,没有形成“质量是生命”的质量理念, 才导致了质量意识的观念不能植根于内心,不能外化于行动。

3、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特定群体在质量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质量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自信心、责任感,这些都是质量意识的表现。 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人们的质量意识水平相对较低。 在共同的事务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很小,人们也就不会在质量文化氛围中自觉的参与质量管理活动,更不会积极完成各项质量标准。

4、以“速度”求发展,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急于发展,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各行各业相继出现了以“速度”求发展,以“财富”评价能力的情况。 使得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只一味注重结果,而忽视质量的过程控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忽略了质量意识的培育,这是导致质量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5、制度不完善

市场机制不成熟、法律体制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不强是造成目前我国质量问题接二连三发生的主要外因,也是质量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瘦肉精、地沟油、三鹿奶粉等产品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和监督力度还不够强,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于产品质量的生产和检验过程不够严格等,致使某些企业钻法律的空子,经过非法途径来谋取非法利润。

四、培育质量意识的措施

质量是生命,质量是安全,质量意识是决定质量好坏的根基。 在质量文化睡莲图中,质量意识位于其根部, 只有靠根部器官才能吸收营养液中的“养分”,供应“枝干”的生长。 如果根部都腐烂了,那么这朵莲花也就不可能再茁壮成长,等待的也就只有死亡。 质量意识薄弱也就预示着莲花的根有腐烂的倾向,那么为了“莲花”更好的生长,下面提出增强质量意识的五点措施。

1、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潜能

一切质量问题的根源最终归结于人的不重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为,要提高质量就要提高人的质量意识。 在许多质量理论管理方法中,总离不开人的质量意识因素,例如“3N”(即不接受不合格产品NO Accepting, 不制造不合格产品No Manufacturing,不移交不合格产品No Transferring)原则能够使生产者树立起质量意识[4];4M(即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s)的精髓突出对人的管理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5];5S(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整理SEIRT、素养SHITSUKE)管理的活动不是注重结果的活动,而是注重与过程相关的活动, 主要目的是使员工养成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4]。 可见,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应该重视人的因素,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才能为建设质量强国奠定基础。

2、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每个人都应该将“质量第一”理念放在第一位[6],质量第一也就是要求全民视质量为国家的生命,视质量为国家的名誉。政府在日常的宣传过程中,可以举行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让全民参与进来,了解更多的质量知识,并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我国整体的质量理念,树立健康的质量意识观念,从而有效地减少质量事故的出现。 坚持把质量作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要素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就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3、塑造健康的质量文化,将质量意识植根于内心

质量的背后是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灵魂是意识[7]。 每个国家都有与本国特色相结合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健康与否,与人们的日常习惯和个人的质量意识息息相关。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这样形容文化的作用: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句句都体现了质量意识是质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人们在优秀的质量文化氛围中,不仅能获得培养教育,又能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提升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从而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质量意识,自觉地将优秀的质量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也可以通过质量文化的约束力和渗透力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强化全民的质量意识,将质量意识植根于全民的内心[8]。

4、以“质量”求发展,加强质量教育培训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是新提出的三个转变之一, 同时也是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之一。李克强总理在质量大会上提出“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这充分说明现在是质量时代,必须把发展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国家长盛不衰。 发展质量就要加强质量的教育培训。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石川馨说:“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可见质量教育对于质量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要加强质量教育培训,包括对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要根据人们自身素质和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开展多种质量教育活动来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9]。 另一方面, 质量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就灌输质量意识的观念,将其植根于内心,逐步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水平,为建设质量强国打牢思想基础。 因此,国家必须以“质量”求发展,同时加大对质量教育的投资力度,重视质量教育培训活动,那么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将指日可待。

5、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政府质量意识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大对质量的监管力度,完善各种与质量相关的制度。 采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处理质量问题, 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给全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2014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说明国家领导人对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政府的质量意识在不断地提高。 提高政府的质量意识,可以运用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来抑制违法乱纪行为,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10]。 增强质量意识,就必须强化政府的质量意识观念,因为它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的推动者。

质量意识薄弱是一切质量问题的根源,所以必须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才能彻底解决所产生的质量问题。 而质量意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次任重而道远的“旅程”。 我们坚信,任何宏伟的大厦都需要坚实的基石作支撑,那么全民优秀的质量意识就是我们建立“国家”这座宏伟大厦的基石。 只有企业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才能够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只有全民树立健康的质量意识,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强。

参考文献

[1]潘承烈.深化全民质量意识.[J].企业管理,2009,(9):32-33.

[2]李正权.论企业质量精神的塑造.[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7,(1):34-36.

[3]贝金兰,王春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质量意识教育不容忽视.[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25-28.

[4]汪达.浅析质量意识缺失存在的风险.[J].机电信息,2013,(29):25-28.

[5]孙宏人.把质量意识注入每位员工的血脉——日立的质量管理.[J].种子世界,2012,(1):64-65.

[6]王晓萍.浅谈强化企业质量意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6):76-77.

[7]徐斐达.论质量意识.[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3,(5):59-62.

[8]黄帅.将质量意识植根于心.[J].进出口经理人,2014,(3):80-81.

[9]李梅,乔志杰.浅析”零缺陷”质量意识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证券期货,2009,(7):38-40.

[10]李时椿.质量意识——企业名牌之路的基石[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83-84.

意识薄弱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课改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教学要实现“培养高中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但因语言环境、英语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设计的局限,高中英语教学多注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常常是教育学生记忆一些英语国家具体的文化事实,将此作为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工具,没有把英语国家与我们传统文化存在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及日常习惯等差异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导致学生在高中时期对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不高。

一、文化意识薄弱的常见表现

1.隐喻的误解。在汉语中“力大如牛”,而在英语中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汉语的吹牛在英语却是talk horse(吹马)。再如,我们很喜爱猫,“馋猫”常有亲昵的成份。而英语国家的人却用“猫”被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故英文中的“She is a cat”不能翻译成“她是只猫”,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猫”和“包藏祸心的女人”没有任何联系。

2.寒暄的犯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人见面闲聊的话题也往往是问对方的姓名、哪里人、年龄等,而这些恰恰是他们的隐私,非常讨厌的话题。而外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语: “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isnt it?”(你好,见到你很高兴,今天天气不错),同学们却感觉很虚伪,无足轻重。

3.恭维的冷场。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谦虚代表着涵养。比如说当受到别人的表扬和赞美时,往往表现为不接受或者不好意思接受甚至有时还要“自贬”一下,如“您过奖了,我还差的很远呢,我没那么优秀,都是兄弟们的帮忙”等来回答恭维。而英语国家的人会大方的回答“Thank you”。遇到外国友人赞扬同学们的时候,往往回答:“No, I do not good enough ”,弄的外国友人也不知道是怎么个情况。

4.非语言文化也犯忌。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中常常直视对方的眼睛,他们认为这是为人诚实的表现,否则将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恐惧、蔑视等,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Never believe that people who dare not look into your eyes (永远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眼睛的人”。而我们认为直视别人的眼睛,尤其是长辈、师长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二、关于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薄弱的原因

1.语言环境的局限。一门语言的文化意识的传递需要在不断的交际运用中得以发展和巩固。我国高中生的年龄多集中在15-19岁,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镇,已融入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再加上小学、初中等近10年来学习的文、史、理、哲等旨在灌输传统文化的课程,母语文化已渐见雏形。在这时候再去要求学生突破母语文化,转而去接触和了解英语文化以及培养对英语文化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必然会存很大困难。

2.英语教学目标的局限。对于学生文化意识薄弱的原因,大部分教师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往往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定,而文化意识往往未被划入考试范围。于是,教师的精力、动力也不再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目标。

3.课程体系设计的局限。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高中学校依然未开设系统的、以文化意识为主题的课程,课改之后,教材的确增加一些有关交际和口语训练的内容,但仅仅如此不能全面的反映我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从根本上还是不能够使学生的文化意识得到提高。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文化意识的措施

1.创造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为了将文化意识灌输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反映英语国家礼仪和英语国家人们生活习惯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巩固文化意识,组织一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为题材、英语国家节日节庆活动为题材的剧目演出,让学生在语言艺术欣赏的同时加深对英语国家节日文化意识的认知。

2.落实课改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要落实学以致用的目的,打破哑巴英语的困局,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识的了解,从而比较英语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差别,让学生清楚恭维、道谢、致歉等日常生活的用语规则,在与英语国家人士实际交际过程中,遵守他们的行为规则和用语,展现新时代中国学生的面貌。

3.拓宽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目前,在缺少除英语教科书外,没有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统一教材的实际情况下,教师需要延伸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丰富文化意识的教案,将英语国家的文学、地理、历史、政治、艺术等有关的知识中涉及生活习惯、人文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迁移”到英语教学中去。

总之,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有客观因素,也有观念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创造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切实落实课改的教学目标,拓宽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改变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的问题,将课改目标贯彻实行。

参考文献:

[1]赵峰.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探析[J].高校讲坛,2011(29).

意识薄弱 篇3

一、小学生不提问的原因

1. 传统教育观念作祟。

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一方面体现了对老师、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另一方面则树立了老师绝对的权威。在“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等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先行者, 还是塑造学生情操的培养者。很多家长在送孩子入学时嘱咐最多的便是要听老师的话。久而久之, 逐渐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强化了教师权威的印象, 加上小学生年龄小, 分辨能力弱, 只能惟老师所说是从, 并形成了依赖的习惯, 对教师所说深信不疑, 从心底里没有提问题的欲望, 同时也不敢向老师提问。

2. 教育观念和评价手段的偏差。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自制力比较弱, 思维活跃, 爱问为什么。其实, 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应该鼓励。但是, 很多小学老师却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为什么呢?原因有几个:一是担心学生提问会破坏稳定的教学秩序, 引起班级的无序和混乱, 带偏了其他同学的思路;二是认为学生们掌握的知识有限, 提问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 基础阶段还是应该以听讲和识记为主。如果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地思考和提问, 记不住老师所讲的内容, 最终的结果还是不能考好成绩。

3. 教学方法的僵化。

从孔子讲学开始, 中国学校里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便是老师在前边讲, 学生正襟危坐地听, 不能有丝毫的坐姿不正, 以讲为主, 以听为辅。填鸭式的教学带给学生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的感觉, 不用动脑筋, 知识和答案便有人自动送来, 听了吸收即可。即便教师设置了提问的环节, 也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 该怎么提问, 怎么回答, 学生必须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提出问题或者总结答案。倘若稍微出离了这个范围, 教师便会以跑题为由赶紧把学生的思绪拉回, 步入学习知识的正题。提问的前提往往是质疑和探究, 在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哪里有质疑和探究的余地和动力?当然, 也不可能会提问、能提问。

二、解决对策

1. 遵循思维习惯, 让学生学会质疑。

探究人们的思维习惯, 必定是先产生疑问, 再进行质疑, 进而提出问题。产生疑问是思维开动的导火索,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和动力, 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行思考以寻找合理的答案, 找到答案后会再次进入探索求知的过程, 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的学习习惯。因此, 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出疑问的兴趣, 教给他们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质疑权威。

2. 消除学生心理恐惧感, 鼓励他们勇于提问。

小学生年龄小, 尚处于学习语言表达的阶段, 总会有表述不够准确、完整的时候, 且没有掌握纯熟的提问技巧和方法, 所以在提问时, 难免会害怕和紧张, 担心回答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担心提出不合适的问题受到同学的耻笑;还担心自己的提问不合适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重重的顾虑下,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采取各种方式疏导学生的畏惧情绪, 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感, 用宽容的心态和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提问。例如, 有的学生由于紧张而不能流利地说话, 要允许他调整心态后再次提问, 或者课下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教师要允许他先书写成文, 在课堂上念出来;另外, 老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极为重要。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教案教程, 在教学中注意各个环节的扣合, 稍微放慢节奏, 让讲课有条不紊地进行, 舒缓学生的紧张心理, 诱导他们慢慢提出心中的问题。很多老师都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 对于熟悉的内容, 就会容易产生疑问, 为课上提出问题做好前期准备。同时, 老师还可以开展讨论、小组竞赛的形式, 让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消除恐惧感和顾虑, 勇于质疑和提问。通过进行多种学习形式的尝试, 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 体会到课堂的乐趣, 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才会真正地热爱思考和质疑, 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意识薄弱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意识;问题表现;有效策略

语言是文化弘扬与传承的独特形式,想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者透过语言载体深刻理解该语言中承载与蕴含着的丰富文化信息,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这种把握这种语言的形成过程、演变过程及特点。而在学习英语时,对其语言中蕴含的文化知识进行全面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以不断充实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的形成原因

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分析了高中生文化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教师忽视了传播英语文化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严重缺乏文化知识。高中阶段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现实中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片面重视对学生英语知识的传授,完全忽略了渗透文化知识的积极作用。②忽略中英文化差异。东西方在文化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本土文化的穿插,而忽略了英语文化的渗透,这就使得学生对很多英语知识的理解都较为模糊,甚至出现混淆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快速提升。③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文化素质高低。如果教师对英语文化知之甚少的话,那么他所传递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就会极少,甚至还可能传递出错误的文化信息。

二、强化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举措

针对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的形成原因,笔者、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举措,以期强化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知识,传递文化意识

课堂与教材是高中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是增强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高中英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中与文化知识有关的素材,将其恰当地穿插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切实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工作贯穿到英语教学的点点滴滴中。高中英语教材是传递文化信息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教材的作用,并努力挖掘出教材内以隐性或显性形式出现在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进而恰当地将其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最终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与提升。比如,在教授外研版必修4 Module6《Unexplained Mysteries of the Nature World》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的“龙”为学生渗透文化知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为学生介绍龙在西方文化中出现的缘由及象征,借助挖掘教材中与龙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进而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及对西方文化的领悟能力,使得学生在对比中逐渐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最终更高效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

2.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文化意识

在新课标背景下,以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目标需要了。为了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重视文化意识的渗透,而且还应积极创新英语文化教学手段,进而加快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与提升。一般来讲,常用的文化知识教学方法有分析文学作品法、对比文化差异法、演示文化旁白法、传授文化知识法等。比如,在教授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5 Module1《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对比文化差异法引导学生了解两种不同英语形成的文化背景,学会辨认不同类别的英语,增加学生对两国文化知识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由此可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渗透多种文化知识,可使学生在对比各国之间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增加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对各个民族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深度。

3.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渗透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及引导者,其自身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因此,为切实提高高中生的英语文化素质,就需要重视教师文化素质的提升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①不断储备英语文化知识。教师应全面挖掘教材中与文化知识有关的内容,了解其形成过程及内涵,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深度。②教师还应借助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介搜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英语文化知识以促进自身文化知识广度的提升,并且尽可能将优质的文化知识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去。③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化知识座谈会。专业的培训可帮助教师梳理出丰富而系统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得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借助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等途径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最终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松林.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6:138.

[2]孙冬雪.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探讨[J]. 城市地理,2014,16:183.

[3]陈俊丽.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浅谈[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3:129-130.

意识薄弱 篇5

成因分析

对教师的盲从是小学生自主探索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盲从就是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在小学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两种:其一出于对教师的崇拜,极度的信任,教师的话永远是对的;其二,因为不懂,慑于教师的权威,只能依葫芦画瓢。

案例1:期末复习中,某练习卷上出现了这样一道试题:学校要在一块边长是60米的正方形操场四周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四个顶点都要植,一共要植多少棵?

我在评析中忙中出错,受“四个顶点都要植”的误导,认为四个顶点上的树被重复计算了,没有深思便要求学生从植树的总棵树中减去4棵,一个科学性错误便产生了。第二次测试中,正好遇到了一道同样的试题,学生们不暇思索地完成了这道题。但很快有不少学生发现了问题,思索良久,他们有的在草稿上把图解结果改成计算结果,有的则在图解结果上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叉。

畏难情绪是引起小学生自主探索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二。畏难情绪人皆有之。面对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不少学生选择了回避。

案例2:我把《一课一练》中的随堂练习作为家庭作业。第二天批改作业时发现,提高题竞有一半的学生未动,且其中不乏优生。非常简单的一题,仅仅是因为被安排在《智力冲浪》一栏,就变难了?评析此题时,大多数学生顺利解出。究其原因,畏难心理在作祟:认为《智力冲浪》中的题目一定很难,且老师对这类题并不要求所有学生必答,有的甚至连看也没有看,主动探究从何谈起?

教师不恰当的学习评价是引起小学生自主探索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三。为什么低年级的小朋友发言总是那么踊跃,而随着年级的增高,主动要求发言的人数越来越少?原因之一是害羞,知道答案也不愿意说;原因之二怕说错,同学们笑话,怕自己的发言对不上老师的答案,特别是教师不恰当的课堂评价,常常打击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心又从何建立?

精耕细作过度是引起小学生自主探索意识薄弱的原因之四。精心预设,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自然生成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相辅相成。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效率,追求错误最小化,虽然教学中不乏学生发现、探究的成分,可这些都是在教师一小步一小步地引导下完成的,留下的更多是教师指导的痕迹。

矫正策略

1.抽薪,杜绝学生依赖心理。首先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尽量少讲少引,甚至于不讲不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在矛盾冲突、自我挑战中逐渐养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从而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其次,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一讲了之,让学生形成“老师总是要讲的”错误观念。每次试卷评析之前,我总要留十到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订正,如果正确,则给他们加上原题分值的一半以资鼓励。

2.磨砺,强化学生自主探索的意志。小学生的意志发展具有主动性较差、果断性不足、坚持性不够、自制力不强等特点,尤其遇到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强化学生自主探索的意志,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一些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去自主探索。如每日独立完成一道思考题,学完知识点后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或实践活动,让他们逐步形成克服困难、主动探索的坚强意志。

意识薄弱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淡薄

文化意识包括对文化的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对学习英语者来说,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去学习语言,还要了解异国的文化,就犹如身处异境一样,要在异境中去体验这种语言的魅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都非常关注实际教学和实践教学,Kransch认为,学习一种语言并不是只是学习语言本身,在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文化意识不仅是培养交际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它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已经逐渐地认识到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太淡薄。课程标准要求:“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们去学习英、美国的文化,会有利于对英语的学习,有利于对自己国家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们的世界意识,从而形成跨国文化能力”。

1 高中教学中文化意识淡薄的原因

(1)不能灵活使用教材,文化教学没有深度

由于新课改的实施,现在高中英语教材的编排尝试着把语言知识和文化学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达到让学生学习文化的目的,但是现在学生跨文化学习的能力太差,基本达不到课堂的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误解。而有很多老师只是单纯地去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本身对文化知识就不重视,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教学,也不能灵活地使用教材,所以高中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很不牢固,文化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

(2)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英语语言或许是枯燥的,成本的单词和语法,让学生们一看就头疼。老师如果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教学方式,就不能让学生们自主地去学习英语,从而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达不成,还怎么去学习文化知识呢?所以就造成了教师没有时间教学生们去学习文化知识,或只是一带而过,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例如:以老师为中心,在Festivals这一课上,听力教材中提到复活节岛的知识,在复活节岛一节中有很丰富的文化知识,复活节岛上有数百个石像,这些石像不知是从哪来的,有非常神秘的色彩,可是老师只是去引导学生们去锻炼听力能力,从而忽略了文化知识。

2 文化意识的提升和对策

(1)教师加强英语文化知识

可以说高中教育文化意识淡薄,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造成的,有的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英语背后的文化知识,更有甚者本身的文化意识就很淡薄,对英语文化知识不熟悉,更别谈教学生了。而学生在学习枯燥英语的同时更是不想再去学习它背后的文化知识。解决问题要从头开始,首先,老师就应该先加强自身的英语文化储备,多去了解异国的文化知识,比如:美国人的生活习俗、英国人爱吃什么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有效地教授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调起学生们的兴趣,如:英语老师在讲授“active movie”一文中,老师可以从明星入手来讲授动作电影,高中生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如:成龙、李连杰、尼古拉斯·凯奇等,只要老师抓住学生们的心理,就能调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接受英语文化知识。

(2)注意教学的方式

教师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去教授,其实英语文化知识与历史科目相近,不同的是英语文化知识是异国的文化,那么老师就应该以历史为突破口,把枯燥转化为新鲜。因为高中生的好奇心很强,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提起异国的历史,这样不仅能缓解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们头脑放松。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一代伟人拿破仑的故事,再给学生们讲讲他的著名战役,调动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知道原来外国也有那么多有趣的事,这样学生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文化知识,老师可让学生们课后去搜集下一堂课的相关文化知识,学生就会觉得很有趣。运用历史知识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能很有效地调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很有效地教授学生们英语文化知识。

3 总结

总之高中英语文化教育很重要,这也是国际化的需求。虽然新课改给教育事业带来很多益处,但是有些教师还是遵循着以往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解决高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着手。改掉教师以往对文化意识不重视的缺点,让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金叶.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对策的探究[J].英语广场,2012(3).

[2]卢伟栋.对话式教学:高中英语教学的理想形态[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1).

[3]倪瑞芝.专题阅读理论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意识薄弱 篇7

一、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的影响

20世纪开始,我国就一直重视公务员队伍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社会中,还存在公务员道德意识薄弱的现象,严重影响国家发展,阻碍建设和谐社会。

1.影响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积极性是职业道德意识的组成部分。而基层公务员既然作为国家政府的主角,工作较大,责任也重。因此,更该努力学习及工作,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积极体察民情,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但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部分基层公务员单方面行动,不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履行国家交给自己的义务,在工作中偷懒、敷衍上级。

2.影响公务员工作效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公务员的做事效率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基层公务员不但肩上挑了国家使命,而且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担子。政府大力推动提高行政效率,满足群众需求。但是,一些地方的基层公务员的道德行为薄弱,做事不顾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推三阻四,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导致国家政策没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3.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形象。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基层公务员的行为,要有较强的执行力来做支撑。因为不管系统是否完善,法律法规如何完善,政策是好的,如果不被执行,那么就等于是空谈,一切都成了无用的摆设。而基层公务员承担社会角色,如果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遵守国家交给的义务,就不会出现贪赃枉法的事情。

二、提升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意识的对策

建设全面小康生活,就得提升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意识,使其在行使权力、管理事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国家行为准则。加强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改进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对地方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和对选拔的环节进行盘查,制定有效的选拔机构,为公务员队伍注解新鲜血液。第一,制定合理的选拔机制。对于那些自身有缺点,经过培训不能改正的人坚决不予录取。坚持做到只看工作效率,录用有才、积极向人民服务的优秀基层公务员。第二,政府要尽快完善公务员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这是由于竞争上岗是提升各阶级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2.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基层公务员组织和人民密切相关,在领导干部的选举中,人民群众选取代表并让代表们参与到更高一级的领导选举或事件决策中去。因此在选拔基层公务员时,一定要聆听人民群众的宝贵意见。第二,立法机构要制定健全的问责制度,完善我国基层公务员的相关法律。第三,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不仅能实现国家人民共同发展的路线,还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要深入了解群众的意见,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结语

在建设基层公务员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需坚持“德”与“行”的深度融合,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为民务实的信仰来支持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公务员是基层民众的引导者,对基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构建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伍州,林晋,谢丁林.构建基层公务员职业价值观的路径探新[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1).

[3]张颖,单连阳.论权力腐败与权力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J].东北大学学报,2001(2).

意识薄弱 篇8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问题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在武汉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中进行, 共向720名学生随机发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专项调查问卷》,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1.8%。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为了对问卷调查的相关结果进行印证, 更好地查找原因, 课题组还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 对二十几位辅导员和就业咨询课教师进行了访谈, 并对学生利用本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阅读、查询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书籍、资料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 受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较为薄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职业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 希望从事的职业领域了解不够

对当代大学生是否需要一个科学理性的职业发展规划问题, 有38.8%的大学生认为“一般不是太重要”, 认为“无所谓没有也行”的大学生占到19.8%, 只有15.4%的大学生回答“非常需要”。同时, 当问及对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领域现状的了解情况时, 只有8.4%的大学生回答“非常熟悉”, 56%的学生表示仅仅是“知道一点或不太了解”。

(二) 职业规划意识模糊, 对实现自身职业规划目标的信心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 有近4成的受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规划, 但比较模糊,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明确意识的仅占16.9%, 甚至有20.8%的学生认为根本不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表2) 。同时, 调查显示, 即使是对于有一定职业规划目标的学生来说, 实现目标的自信心也显得不足, 超过24.2%的学生表示没有任何信心, 回答一般学生占到37.4%, 仅仅有16%的学生表示有信心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参与度不高

调查显示, 学生对本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接受度并不高, 大多数学生不是出于自身的知识需要而积极主动地选修就业指导课程, 而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只有19.1%的大学生表示积极地参与课程的研修, 甚至有4.7%的学生表示就业指导课程是没有意义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咨询中心的工作的参与度和认同度也不高, 有34.9%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就业咨询, 只有17.4%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帮助。另据调查, 从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职业生涯规划类图书、资料的借阅情况来看, 数量也是非常之少, 大部分此类图书资料从未被学生借阅过。

(四) 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成功因素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当问及“外部、内部环境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影响”, 有超过43.4%的学生更侧重于考虑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状况等外在的作用力, 只有11.1%的学生愿意从自身出发, 确立理性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适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表3) 。同时, 当问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占职场成功的权重”, 有67.3%的学生认为低于四成, 仅仅有13.5%的学生表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占职场成功的权重达到了80%左右。这反映了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对当前职业发展的认识上存在功利化、世俗化、短期化倾向, 认识不到科学的职业规划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引领和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五) 倾向于体制内发展的学生群体职业规划意识相对薄弱

调查显示:受访学生中的不同群体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 当问及“个人的发展是否需要科学而清晰的职业规划引领”时, 期望出国深造、自主创业和毕业后到外企工作的学生的需要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分别达到了35.6%、39.5%和38.6% (表4) 。而打算考公务员和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群体需要程度则相对低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一调查结论, 结合座谈与访谈的情况说明, 后两个倾向于体制内发展的学生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清晰的规划去选择职业目标, 而是受社会上的“考公务员热”等影响, 在职业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盲目从众和跟风心理, 一厢情愿地认为体制内工作就意味着安逸与舒适。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综上所述,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在受访学校体现得较为明显, 如果不能够及时予以疏导和解决, 势必会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大障碍。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辅之以小范围针对部分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座谈与访谈, 造成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价值取向功利

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一些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也开始悄然发生了消极的变化, 功利主义思想、物质化、世俗化倾向在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当今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中, 据调查现实收入因素占首位, 在职业选择与追求目标上凸显经济价值最大化, 最为关注收入水平、工作条件、薪资待遇等因素, 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1】。这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忽视了用人单位看重的学业技能、职业道德、创新思维等素质, 轻视职业的理想价值, 片面追求物质享受, 忽视精神追求, 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 目标定位模糊

确立职业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环节。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 又加之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以及自我认识能力的不足, 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既有好奇心理又存在有对未知目标的恐惧,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摇摆不定, 并经常会在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外企工作等就业选择上犹豫不决, 甚至会片面考虑收入水平、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外部条件带来的暂时利益, 而忽视了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

(三) “知”与“行”不统一

在独立学院中, 虽然有部分学生认识到了确立科学的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并且有些同学还积极参考就业指导教师、家长等的意见与建议, 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却往往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 并没有把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行动与具体的规划步骤、措施统一起来, 缺少执行规划、实现目标所必须具备的坚强意志, “知行不一”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另外, 由于挫折教育的缺位, 有些学生在职业规划实施过程中稍遇困难就容易悲观失望、无所作为, 缺乏根据情势变化对个人职业规划目标、路径进行相应调整的能力和素质。

(四) 就业自信不足

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独立学院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也越来越不宽松, 用人单位普遍更青睐于“985”、“211”等重点学院的毕业生, 尽管教育部出台了专门文件, 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设定歧视性条款, 但隐形的歧视无处不在, 这也是导致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自信心不足, 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持续悲观态度, 进而不想、不愿进行职业规划的深层次原因。另外, 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 充分做好职业准备是必要的。“职业准备, 包括构建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等, 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对未来职业目标缺乏理性预期, 职业准备不足。例如, 对打算进入的职业领域了解不够, 对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不足, 在制作简历时无法突出个人的专业优势及个性特点, 无法恰如其分地把握用人单位的特质需求。同时, 由于缺乏专门的培训, 很多独立学院学生在面试时显得胆怯、紧张、自信心不足, 无法有利地推销自己, 从而错失就业良机。

(五) 家庭教育偏颇

现在“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 家庭的环境状况、教育方式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调查表明:“在我国, 大部分家庭都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导致很多孩子搞不清自己喜欢什么, 从小就只是按照父母意愿生活”。【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大多数家长更在乎自己的子女能否进入理想的院校, 而往往忽视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发展特点、实际心理需求、个人承受能力。如在课题组的座谈访谈中, 很多学生就表示, 家长已经为他们规划好了未来, 而由于从小就有着对家长的严重依赖思想, 他们也接受家长的安排, 不愿意去独立思考、理性设计、努力实现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以下结合武汉学院实际, 就如何解决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更加理性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性观在职业领域的体现和延伸,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更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支撑点和着力点”。【4】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职业观上存在的功利主义、物质化、世俗化倾向, 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着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 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 锻炼与熏陶职业角色意识、职业责任意识、职业服务意识, 引导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取向同构。在具体措施上, 一是加强形势教育,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大势与时代进步潮流, 开拓视野和胸襟, 并引导其找准自身的职业目标定位;二是要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以及网络平台, 加强独立学院学生与国内其他高校、尤其是“211”、“985”高校学生在职业观方面的交流, 引导其看清自身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三是要善于从毕业生中选取德才兼备的就业典型和创业英雄, 并大力在学生中进行宣传, 让学生从学长的成功中看到希望、看清方向, 增强其成功就业的信心。如武汉学院外语系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都会邀请杰出校友做职业规划讲座, 通过他们现身说法激励学生及早确立职业目标, 并围绕这一目标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就在实践中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效果。

(二) 发挥自身优势,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尽管独立学院学生当前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两大优势, 独立学院也能够逐步扭转这一局面, 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其一, 随着教育部26号令规定的“五年过渡期”的结束, 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是必然的趋势, 这意味着独立学院在办学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能够在学科与专业调整、教育与教学改革上更紧密地贴近市场需求, 甚至按照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引导学生按照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化的知识结构, 逐步提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其二, 独立学院以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 与行业联系本身就十分紧密, 只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进一步加强与实务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 延聘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学生导师, 甚至吸纳部分重要的用人单位进入学校董事会, 就一定能够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武汉学院从知名企业聘请管理精英担任学生“社会导师”的做法, 在实践中就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创新方式方法, 改进职业规划教育教学效果

在与武汉学院部分学生的座谈中, 很多学生表示他们之所以缺乏对职业规划课程的兴趣, 主要是觉得所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空洞化, 对个人确立职业发展规划的作用不大。鉴于此, 应当对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一是要结合独立学院实际, 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确立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 并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努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二是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 代之以“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在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理论、原则、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总监为学生作专题讲座, 重点传授与职业准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应试技艺等实务知识, 并定期通过模拟面试的方式来测试学生的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强对职业规划教师的培训, 就业规划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对其本人的知识结构更新、情商智商要求都很高, 只有定期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才能确保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 开展职业测评, 帮助学生量身打造理性的职业规划

自我认知是制定职业规划的重要前提, 可以借助科学的职业测评来实现。“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效,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 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 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5】同时, 良好的自我认知仅仅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 独立学院还应当采取积极措施, 帮助学生量身打造理性的职业规划。一是以职业规划教师为主体, 并聘请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理论、科学测评经验的专家学者, 为学生确立职业规划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与服务, 不仅为学生在职业规划问题答疑解惑, 而且为其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提供建设性意见。二是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档案, 班主任、辅导员要基本知晓所在班级学生的职业规划, 并据此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表现与职业规划匹配度进行测评, 以便开展针对性教育。同时, 对于成功实现职业目标的毕业生, 也可将其学习工作经历与职业规划进行对照, 匹配度较高的可以作为成功的案例纳入对在校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五) 注重心理健康,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中存在的就业自信心不足、过度依赖家庭、甚至是悲观消极等不良心理, 十分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努力消除使这一部分学生群体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的心理根源。在具体措施上, 一是发挥心理咨询教师的作用, 通过与学生的深度交流, 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解决心理困惑, 引导其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个人职业发展问题;二是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 定期与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坦诚的沟通与交流, 以自身的人生阅历、学长的成功经验教育和说服学生逐步消除自卑和依赖心理;三是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干部的作用, 通过“一对一”的帮扶, 感染和带动这一学生群体以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职业的挑战。同时, 班主任、辅导员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说服家长让学生独立判断、理性思考、自主选择职业目标, 制定职业规划, 引导其配合学校更好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总之, 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 既有宏观原因, 也有微观原因。对于独立学院来说, 只有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症下药”, 才能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在拓宽就业新渠道、提升就业质量的同时, 也为更好地契合人才市场需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职业规划意识淡漠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 对这一问题的表现形式、存在范围、产生原因, 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 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开展职业测评、注重心理健康等方面, 就如何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理性就业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职业规划意识,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周敏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探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9 (2) :93-96.

[2]滑登红.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11) :117-119.

[3]吴志功.职业生涯规划困难及应对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3 (2) :124-128.

[4]贾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12 (5) :23-25.

意识薄弱 篇9

那么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为什么会如此缺乏文体意识呢?原因恐怕有如下几点:

一、内在因素: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12~15岁)正是“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而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显然,还处在“经验型”思维认知阶段的初中生,受其欣赏和写作的“有限经验”制约,是难以一开始就具备良好文体意识的。

二、诱因:中高考作文的“淡化文体”

“话题作文”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花异葩”,于1999年横空出世,到2004年迎来高峰——据查,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共18套,其中话题作文题17道(其中全国1、2、3、4卷,也都是话题作文试题);与此相应,该年中考作文命题,全国采用话题作文的比率亦高达60%。到了2009年,这场一度使语文作文命题呈现出大变革、大动荡之局面的改革终于画上了休止符——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命题作文题8道,材料作文题8道,话题作文试题2道。2009年,话题作文试题数为0。

南平市语文中考可能更早就尝到了“话题作文”的苦涩——考场作文中无明确文体指向的作文并不鲜见,有些作文仅流于对文体形式的简单模仿,“套题作文”和“新八股”也实在不少。因此本市在2007年中考之后,就已经走回“命题作文”的道路。

即便这样,在“指挥棒”的强大力量下,“淡化文体”“不作文体限制”这种本意为解开“套子”,培养学生作文“立诚”精神,写出生动活泼、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的要求,早已被应试路上兢兢业业、亦步亦趋的师生们演绎到“淡化文体意识”的地步了。虽说“话题作文”离开中高考主舞台已有一段时间,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以写作手法的训练为重点,忽略文体规范,不注重提醒学生把握文体特点的现象却已成形,在这种情形下,中学生写作时文体意识薄弱几成定局。

三、语文教学中“过分淡化文体”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

在阐释这一问题前,让我们先看两个课例。一位青年教师上《只有一个地球》这篇科普文章时,在引导学生完成字词学习,简单疏通文意后,提出这样一个话题: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于是课堂出现了高潮: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孩子说是蓝色的地球,有孩子说是晶莹的地球,有孩子说是破碎的地球……孩子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说了有大半节课,教师的点评也是字字珠玑,可是却让听课者疑惑不已,这还是语文课吗?其实就是教师淡化文体,使本课教与学都少了“说明”味。

一位教师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时,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来探讨: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于勒?这样的所作所为真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吗?因为后一个问题,班级里的同学几乎要吵了起来,一部分同学更因为列举了我国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阴暗面而异常兴奋。这堂课不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上发生巨大偏差,也严重存在淡化文体的现象,学生几乎没有从这堂课中学到小说阅读和写作的任何知识。

这两个课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教学中都存在“过分淡化文体”的现象。教学不同的课文时,没有把握好这篇文章的设计意图和它所承载的知识要点,一味追求所谓“时尚”的问题,绝不鲜见,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也就难怪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文体意识薄弱了。

明确了中学生语文文体意识薄弱的种种原因后,我们当然要找出应对的方法与策略。

一、注重“由枝到叶,由点到体,逐渐丰满”的过程

针对中学生“经验型”思维认知的特点,我们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学生语文文体意识的养成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要增强他们的文体意识,就应该做到在日复一日的阅读和作文教学中灌输给学生点点滴滴的文体知识,使他们到初中阶段起码能分清五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以及由这五种不同表达方式造就的不同文体各自的学习要点。当然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这些文体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识别,更要让其内化形成能力。

试想,如果学生不理解写散文需中心明确,“形散神不散”,写诗歌要讲究意境和韵律,写小说该有完整的情节并能刻画好人物,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事实说话等基本文体知识,其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从何说起呢?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培养。只有师生共同努力,经历“由枝到叶,由点到体,逐渐丰满”的过程,中学生语文文体意识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二、教育教学机构的科学引导

素有“指挥棒”之称的高考与中考,出题者应该慎之又慎,想一想怎样的出题方式与题目内容才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南平市中考语文在2011年恢复了三个阅读语段的考查,并在中考作文中采用记叙文与议论文二选一的形式,无疑释放了这样的信息:文体意识具有主体性、导向性和凝聚性,它影响并决定着人们读写实践的成效。为了提高文本读写水准,我们应自觉地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

三、教师极强的文体教学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极强的文体教学意识,导致语文课堂“四不像”的结果从前面两个课例可见一斑,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语文教师的文体教学意识呢?我想首先应该学一点文体理论知识,了解有关文体的基本理论,认识文体特征、本质及一般规律,从而对复杂的文体现象具有深入本质的洞察力。如吴调公《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钱仓水《文体分类学》,以及《文章体裁辞典》等都颇值一看。如能在头脑中多存储一些文体信息,我们在不同文体的读写教学中就会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程度。具体到实践中又可以有以下两方面做法:

1.在阅读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了解和掌握文体特点,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新课程“主题”单元阅读教学,对各种“文体”的文本基本都采用“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这种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应该说,对不同文體文本的阅读,的确存在着类似的规律,然而我们知道,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内在的特性。因此,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比如,诗歌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意象”,小说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等等。只有这样把“文体教学”放到应有的恰当的位置,才能避免带着学生在文体意识淡薄的路上愈走愈远。

2.在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文体是文章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载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有着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在动笔之前,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文体,它牵涉到题目怎么命,立意怎么定,结构怎么安排,材料怎么选择,语言风格怎么确立等问题。它还会影响到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表达方式,能够围绕一个中心,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当然是好事,不过一般还是要有所侧重:记叙文以记叙为主,描写抒情使叙述增色,议论使主题深化,但不能喧宾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简洁的叙述可以引出论点,也可以充当论据,服务于论点,却不能长篇赘述。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严格按各类文体的特定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因“体”而异。在各种文体训练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要重点写好记叙文,它历来是高考、中考的主流文体,也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

上一篇:文物鉴定下一篇:主题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