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感受(通用3篇)
主题感受 篇1
主流媒体承载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任, 主题性报道是其日常报道中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些“规定动作”, 一些媒体报道模式老套, 行文僵化, 为宣传而宣传, 效果不佳。做好主题报道, 必须研究受众心理, 找到受众与主题报道的交集之处, 让主题报道形成影响力。
一、从平民视角切入
每年的“两会”报道, 是主流媒体的重头戏, 会前的气氛烘托、会中的进程报道、会后的反响, 都是要做的题目。2010年《新华日报》的“两会”报道, 在官方微博上开展江苏“民生十问”的网络投票, 由网民在《新华日报》提供的20个问题中票选出10个最关心的问题, 通过记者带上大会, 采访代表委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的思路和建议, 形成“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
用平民的视角采写报道, 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不应让问题放大或回避问题。在2012年的“两会”报道中, 很多主流媒体直面民生难点, 重视解决问题的办法, 寻找沟通点。比如很多老百姓认为工资涨幅赶不上GDP的增长速度。对此, 新华社报道了人大代表林道藩利用会议间隙到北京西绒线菜市场进行调研, 发现10元可买到21个鸡蛋、或5根黄瓜、或3个苹果、或5张地铁票、或7个番茄, 报道一出, 引发各地晒物价的热潮。通过横向比较, 人们能够发现政府在公共交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让老百姓在回忆过去平价时光的同时, 也感受到这些年的发展。
主题报道创新思路很重要, 不要写成工作总结, 视角一变就能找到了宣传主题和百姓关注的交汇点。
二、以记者体验的方式采写
很多主题报道, 往往采访记者规模很大, 但采访却是蜻蜓点水, 报道的内容和材料上文字没有多大区别。特别是典型人物的报道往往脸谱化、抽象化。
体验式报道何以打动人?真实。记者带着情感去感受生活, 笔下的现实才能充满人情味, 打动受众。去年央视4套推出的《边疆行》, 12路记者翻越400余座崇山峻岭, 跨过15条滚滚江流, 采访对象涵盖30多个少数民族、3000多基层群众。节目播出后, 平均收视率上升至0.24%, 观众好评如潮。
“走转改”不是一种创新, 而是一种回归。记者只有每天行走在真实的社会中, 才能触摸到民生的脉搏。体验式报道是一种职业洗礼, 带着责任去思考, 带着情感去观察, 不管有没有“走基层”的标识, 稿件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用片段的方式展示
主题报道多是配合重大的政治任务或者经济成就展示, 因为主题重大, 往往结构庞大、洋洋洒洒、浓墨重彩, 效果未必好。不妨把成就分解为老百姓可以理解、感受的片段。
今年十八大成就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展示这10年的辉煌和进步。为了让这一系列报道做得生动好听, 江苏新闻广播推出《百姓故事》, 报道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25个方面, 采访对象全是普通人, 有农民、学生、小老板、公务员, 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 讲述他们这10年的变化, 客观地展示了科学发展带来的成果, 以最贴近的方式传递出最有说服力的感受。比如, 记者采访了一位厨师, 展现了“餐桌上的革命”, 表现现代人对健康的日益关注;采访了一位私家车主, 展现幸福的烦恼:10年来, 私家车增加了13倍, 生活半径大了, 道路也拥堵了, 开车时潇洒了, 停车时又苦恼了;写导游的故事, 反映10年来中国人旅游的足迹遍布全球;写网店店主的故事, 反映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力量……
过去媒体最担心主题报道过多会影响收听收视率, 反映出不少媒体主题报道时的弊病。江苏新闻广播《百姓故事》推出后, 频率的收听率依然在南京上空稳居第一, 可见这组报道是成功的。
主题感受 篇2
感受作文(一)
人生中最伟大的莫过于真诚相待,用心去感受,一点一滴。
——题记
蔚蓝色的天空放晴,油菜花此起彼伏的涌着,彼此相拥:彼此欢笑。像奔流不息的金色沙滩,蝴蝶是这里的舞女,与油菜花儿相伴,在阳光下展现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是诚信的光芒。
走在乡间田野里,伴着蝴蝶,在花间穿梭,我高兴的飞舞旋转,像一只快乐的小燕子。
一个激灵;对哟!我和小云约好了要辅导她!
唉!带着不情愿,我恋恋不舍得看了一眼美景,只能忍痛割爱!
与树小姐和草兄弟告别。
小云可真笨呐!讲了好几遍都还迷迷糊糊的,郁闷!看着她云里来屋里去,还重复着:“再讲一遍,再讲一遍……”
我嘶哑着嗓子一题一题的和她讲者,汗已经顺着我的面夹流进嘴里,好涩,好苦!
又是一次考试,小云拿着成绩单高兴的欢呼着:“小李,你真棒!爱你!”
回家后迎着朝阳第一次我破口而出:“用心去感受诚信吧!趁现在!”阳光很美很美……
感受作文(二)
我想,在大马路上穿着清洁制服,正在忙碌地打扫的清洁工人,大家一定见了不少吧!但是你们有谁去认真关注过他们呢?没有,你们躲他们还来不及,更不用说去看他们几眼了。
清洁工人每天很早就抹黑起床,在人们上班、上学之前,把马路扫好,可以让人们走在干干净净的马路上,有着一份好心情去工作、学习。晚上呢,他们又必须把一天下来、被人们随意扔掉来的垃圾打扫干净。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此时,他们的衣服早已经沾满了污秽。
也许有很多人会看不起这种职业,说什么这种职业又苦又累,每天把自己弄得好像是在泥土里打滚过来的,又脏又臭(特别是夏天),而且收入又那么少,只有没出息的人,才干这码事。不过,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是因为他们收入少,但却能使城市变得整洁亮丽,这才值得我们赞叹。我想,能做到收获少,可贡献巨大的人一定是少之又少吧。
作为清洁工人,一般都有个习惯。那就是,只要看见马路上有点垃圾,就会弯腰捡起,把它扔进垃圾桶。不管这是出于职业习惯还是自身的.卫生习惯。但总归一句话:他们又为我们城市的整洁做了一件好事。
以上的事情,大家有全部做到吗?很少吧。不过,清洁工人都一一做到了。这说明他们比我们有责任心,一直在为我们的城市卫生着想。说到这儿,我们也不要再看不起这种职业了。将心比心,如果你知道你身边的人都轻视你的时候,想必你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吧。同样,当你向清洁工人投去厌恶的目光,还捏着鼻子绕道而行的时候,人家心里会怎么想。
相反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当清洁工是需要勇气的,他们每天不仅要忍受肉体上的劳累、肮脏,还要克制他们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这样任劳任怨的人,恐怕打着灯笼都很难找到。所以,我们应当关注他们,关爱他们,是他们的身心不再感到疲惫。
感受作文(三)
人无完人,月总有阴晴圆缺之时,在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也总会有不少坎坷,而至今有一点平时看起来不太觉得有问题,但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前天中午吃过午饭,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广州买新衣服过年,那天寒风刺骨、寒气逼人。广州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城市,大马路是看不到尽头的,奇怪的是,马路边竟然坐满了乞丐。有患病的、有残疾的、有没钱的等等。冬日的阳光本来应该是很温暖的,但是在这条的马路上的阳光变了,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冷清、萧条。妈妈拉着我往前走,就像牵着一条小狗似的。刹那间有人说了一句话:“随便给点吧,谢谢了。”我扭个了头,原来是一位老奶奶,大概60来头吧,身穿着一件棕灰色的破衣在寒风凛冽的风中蹒跚地走着。嘴里不停地重复着那一句话,她在那站了很久很久,真好在我的口袋里有20几块,我的心在犹豫到底给不给呢?猛然间,我下定决心不给了,因为我舍不得。看着她那饱经风霜的脸,我的心不禁一抖。四周那寂寥的绿叶如雪花一样缓缓飘落,轻声叹息着,似乎在批评我。()那时,我好像加入了“犯罪的团伙中”。我扯了妈妈的手一下说:“妈,这些乞丐这么可怜不如我们回去给她们几块钱吧。”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拉着我快步往前走。
当我们回家的时候,再次经过那条路。她依然在那等待着,当然其他的乞丐也不例外。我也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一直吸引着我,当我再次经过她身边的时候,她又笑着对我说:“小妹妹,随便给点吧,谢谢了。”我对着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不一会儿,周围的人也都围了过来。她脏兮兮的手里捧着一个破的奶粉罐,突然一个小女孩伸出了小手向那个罐里投了一个一元的硬币,那位老师奶奶还未来得及对她说声“谢谢”,那位小女孩已经牵着爸爸的手走了。周围的人好像受了那个小女孩的影响纷纷慷慨解囊,当然仍有部分人躲避了,他们虽然有投,但投进去的不是一毛钱、两毛钱,更不会是一元,而是鄙视和冷漠。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老奶奶的眼角湿润了,人们都已经走远了,但是她仍在那里低着头说“谢谢”。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了,于是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了5块钱给她,她连忙说:“谢谢你小妹妹,祝你身体健康!快高长大!”我笑了,原来帮助别人是这么快乐的。
我特意观察了她很久很久,我终于发现这位乞丐的一些特点。有一颗很美的心,有非常坚强的毅力,她还会顾虑到别人,从不会用脏手扯着人们的衣服来乞讨。生活中,有着太多的震撼,哪怕是平时并不起眼的人。乞丐,人们似乎只有一种感觉,他们就是要靠人给钱才能生活,其实用心想想,任何的事也并非如此简单,往深一层去想,生活充满了希望,哪怕所发生的只是平凡的小事。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件事,用心灵是感受美好,只有那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体会与众不同的人生,感受身边的人内心的世界,展眼望向蔚蓝的天空,更好地创造美妙的人生吧!
班会方案:感受父母主题班会 篇3
主题班会开始了,张福老师带着孩子们给大家问好,然后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和孩子们一起来谈论父母,感受父母,体验父母的爱。这有点出 乎我的意外,因为头一天张老师和我们集体备课时,他的班会设计不是这样,他原本安排的是让一男一女两个学生主持人先来一段“震撼人心”的诗朗诵,可现在没有了学生主持人,主持人变成了张老师。我们为这种改变叫好!因为我们觉得原来的设计有比较强的表演色彩,需要改变,而且在这个细节中我们看到张老师虚怀若谷的精神,他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勇于去改变。
张老师已经做了四十多年的儿子,也做了二十多年的父亲,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对“感受父母”这个主题有切身感受,驾驭这个主题班会也游刃有余。而且令我没有想不到的是,高高大大的张老师说起话来和颜悦色,颇有慈父之风范。而且张老师很会讲故事,他选了《苹果树的故事》,用图画制作成演示文稿,再配上音乐,让一个女孩子给大家朗诵,很感人。联系为人子和为人父的经历,“我”蓦然发现那颗苹果树就是我们的父母,也许它不高大,也许它不富有,但它会倾其所有爱护自己的子女。
张老师在班会中还呈现了自己所做的一次调查的结果。他列举了若干种孝顺行为,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评分,同时让父母们也给孩子评个分,最后做了对比,发现父母的评分远远低于孩子自评得分,由此告诉孩子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真可谓用心良苦。
总体来说,在张老师的主题班会中,我一直感动着,同时也思考着,如果张老师在某些细节上做一些调整,也许效果会不同。这些思考有: ○ 张老师给孩子们呈现了一系列体现父母之爱的图片或照片,其中汶川地震中的几张照片非常感人,效果很好。同时我也在想,如果张老师在其中穿插几张由家长提供的照片,比如班里同学小时候在妈妈怀里的照片,或者骑在爸爸背上的照片,因为是班里同学的照片和故事,离他们比较近,可能更容易抓住孩子们的心,更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共鸣和体验。
○ 张老师让孩子们用“父爱„„,母爱„„”来谈感受的时候,孩子们很激动,但我总感觉像是在上语文课,孩子们在造句或者写作文。而且我课前浏览了孩子们写的有关父爱或母爱的文章,发现和班会中孩子们的陈述惊人地相似,都是在脱离生活“写”散文,什么父爱如山了,什么母爱像寒夜里的一盏灯,照亮我回家的路„„,等等。于是在这个时候,我破了规矩,主动示意张老师给我一个发言机会,我只是希望用我的发言引导孩子们说点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实体验,把父爱母爱的分享进行得更彻底,更真实,更能令孩子们有所触动。如果张老师也像我一样引导一下孩子,可能效果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