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感受

2024-09-05

心灵感受(精选9篇)

心灵感受 篇1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 应该让他自己去做,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 我能够积极、大胆地推行新的教学方法, 从兴趣出发, 启发幼儿思维, 激发幼儿创意, 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使他们通过绘画, 展现生活中的美和激发自己内心世界的美。

一、宽松环境, 活动佳境

轻松、自由、快乐的环境, 能够让幼儿大胆地放开双手、脑、眼, 在绘画的世界中自由畅游, 去畅想、观察、捕捉, 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 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开发。因此, 在教幼儿绘画时, 我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想象, 并大胆进行创作。

(一) 情感体验, 促进兴趣

幼儿在进行美术创想时,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肯定他们的创意, 并适当进行启发、引导, 更多地使用游戏式的方法完成教学辅导。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在创设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后, 应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地追求美, 表现美, 从而积极地去观察、去想象、去创造。

(二) 丰富感知, 积累素材

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去支持幼儿的创造与探索。在幼儿园平时活动中, 教师应多组织幼儿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去观察人的特征, 去认知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去欣赏各种类型的图画。

(三) 自主空间, 体验乐趣

一个人力量少, 人多力量就大。在美术活动中, 我们还引导幼儿一起研究、设计, 一起操作、创造, 结合集体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 让幼儿学会互相商量、合作、互助, 从而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相互绘画中发现新的创意, 让绘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 足够时间, 尽情创作

幼儿园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都有着相应年龄层的时间规定, 但对于部分幼儿来说, 在课堂上常常来不及完成, 有些教师便会不断的催促。在这样的环境下, 对于幼儿的创造绘画就有了打击与破坏。为了能有完整的绘画效果, 我们应该解放幼儿的时间, 让他们尽情地挥动画笔。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之下, 我们可以请幼儿在休息时间或是带回家继续完成, 让幼儿在充分的时间里尽情发挥, 画出一片想象的画卷, 让每位幼儿成为真正的小画家。

二、观察思考, 奠定基础

观察是创造的源泉, 让幼儿从观察入手, 以获取更多的能够进行创新的材料。如大班绘画《美丽的秋天》时, 我引导幼儿自由地去观察秋天自然界的变化, 让幼儿去寻找秋天, 观看秋天的景色, 了解秋天天气的变化, 植物、动物的变化等。在这样的环境下, 幼儿了解了秋季的特征:知道秋天的太阳暖洋洋的照耀, 河水轻轻的流淌, 小草换了黄颜色的新装, 树叶在自由的舞蹈, 农民伯伯忙秋收。我们打破了幼儿习惯的以色彩为主的绘画教学, 让幼儿大胆尝试了线画教学, 让幼儿通过线条来展现自己的创作, 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在线画过程中, 我让幼儿从简到难, 从单一的图画到复杂的图画, 从不敢到流畅。经过培养, 幼儿的水平有了提高。当然, 这只是一种尝试, 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吸取经验, 传授给幼儿。

三、新颖方式, 激发欲望

在美术活动中,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 我们采用多种方式, 利用绘画与语言、音乐相结合, 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在活动中, 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器官, 在听、玩、看、做中, 引起联想和想象, 展开幼儿想象的翅膀。

(一) 歌唱活动中的创意

如《可爱的动物》, 在学习了歌曲之后, 我请幼儿自己创编, 想想小动物的动作, 并请他们模仿, 边唱边演。又如《打喷嚏的小老鼠》这首韵律, 幼儿学会了之后, 很感兴趣。于是, 我就请幼儿将这个音乐故事在白纸上画了下来, 不但用动作表现, 还用蜡笔将自己的创新表达出来。

(二) 游戏活动中的热情

幼儿都是好玩好动的。为了让绘画跳出课堂, 给予幼儿自由空间, 我们通过游戏, 激发幼儿的绘画热情、创意。在自主性游戏“挨骂照相馆”的游戏中, 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架自制的三脚架相机, 还有各种小型的照相机, 又准备了各种拍摄道具、场景等等。在游戏时, 当有客人来拍照时, 摄影师就要给他们画一张相片。幼儿认真地画下每一幅画。在每张相片中,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创意。他们为顾客画上了漂亮的背景, 有的是公园背景, 有的是幼儿园, 还有动物园, 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 不仅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 也使幼儿陶醉在游戏当中, 使得他们喜欢, 乐于参与。

(三) 故事活动中的创新

在故事活动中, 很多幼儿都会跟着书本, 千篇一律地按照故事原文讲述, 这样显得课堂气氛很沉闷, 枯燥, 幼儿学习的教育效果也不好。为了打破这种枯燥, 我请幼儿进行创编绘画故事情节或改编故事人物或景色等。故事《小白兔找太阳》中, 小白兔一开始找不到太阳心里很着急。我便请孩子们帮忙:“赶快想想办法帮帮小白兔吧。”幼儿都很热情, 积极动脑, 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幼儿说:“老师, 我帮它一起找。”有的幼儿说:“老师, 我画一个太阳送给它。”有的幼儿说:“老师, 我借给它一个梯子, 让它爬到天上, 找太阳。”对于他们的回答, 我都给予了肯定, 并表扬了他们:“孩子们, 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 谢谢你们。”

四、释放童真, 无限创意

渴望美的心灵, 发现美的眼睛, 是创造的起点, 是灵感的源头。因此, 我们要学会解放幼儿, 给他们远眺的窗, 让他们看得更高远、更宽广、更真实。让他们用双眼去领略大自然造物的美妙。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我们感受这个世界最直观的方式。生活中从不缺乏美, 在幼儿天真无邪的眼睛里, 看到的更是五彩纷呈的世界。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 在他们的眼中都变得更加美丽;每一片云、每一只飞过的小鸟, 在他们眼中都变得更加有生命。而幼儿的作品中, 仿佛更加奇妙有趣, 天空不再只有蓝色, 它是彩色的, 它是红色的, 猫和老鼠可以游戏, 鱼儿可以在陆地上行走, 房子可以在空中。在幼儿的眼中, 他们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精彩。

五、家长共欣赏, 提升自信心

幼儿虽然年龄还小, 但是他们喜欢得到表扬, 他们会为了得到表扬而做出努力。我们作为教师或家长, 要不吝啬于表扬自己的孩子。但现在很多家长, 只看到孩子做的不好的一面, 经常指责孩子可以做得更好。作为教师, 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家长, 让家长逐步了解幼儿, 细心观察幼儿, 以孩子们的角度去观看这个世界的美;用孩子们的思考方式去探究, 多发现孩子能干的一面。当成人了解了幼儿, 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 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表扬幼儿, 肯定幼儿, 以此激发幼儿, 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幼儿的内心世界里, 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激发。而美术活动就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充分开发的有效途径。作为幼儿园教师, 我们更要用一双智慧的眼睛, 去寻找、去发现幼儿内心灿烂的世界, 为他们创造一片自由的天空, 让幼儿展开双翅, 创造更美的世界。

心灵感受 篇2

初三(2)班

走近心灵,倾听心灵的跳动;走近情感,感受情感的炽热; 走近尊严,体验尊严的高贵;走近宽容,体会宽容的博大。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受心灵的阳光》。

我们曾经关注小草,体味小草的妨著;

我们曾经关注小鱼,体悟小鱼的呼喊;

我们曾经关注生命,咀嚼生命的坎坷;

我们曾经关注历史,思考历史的静默。

读书是生命的需求,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把读书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需求,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弹床!古往今来,勤苦读书总是风流不辍,总为人津津乐道。汉匡衡把家中的墙壁凿个小洞,借邻居的灯光看书;晋孙康在晚上映着雪光苦读;车胤在夏天捉九十只萤火虫,装入绢袋,照览卷册;南齐江泌,则携书上房顶,随月而观。他们俱以刻苦读书,取得成就。

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从金庸的侠骨,琼瑶的柔情,余秋雨的苦旅,鸟尔克斯的孤独,乃至泰山之巅,秋毫之末;南飞的雁阵,故枝的新叶,悱恻缠绵的少妇春梦,隽永曲折的真人妙谛,都是书世界中的藏品,若唐诗宋词,唐代的环佩,宋代的衣

裙,在字里行间轻灵飞动——读书,仿佛听到了幽远的天籁,看到了水日的姿影,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烟柳长堤撑到欧阳修的深深庭院。

读书增补感知的不足,使人跨越时空的长河,与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倾心交流,知无穷,去浮躁。读书使弱者获得知识和勇气。读书,使悍夫收敛粗蛮,弃粗俗趋儒雅;读书,使男子更潇洒,为女子添风韵。小长工高玉宝,靠着书籍的滋润,写出了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圆了同代人不敢奢求的梦想。卓文君、李清照虽无西施之貌,却留下了千古美文,字字句句,感动后世。

知识可以弥补身上的缺陷,矮个的鲁迅,残疾的张海迪,都在文学的天空中,找准了人生的坐标,写就了惊天动地的篇章。

当人间的繁华与我们擦身而过,当权势的倾轧在世间上演,知识使人挣脱了世俗的困惑。宽和的心,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放松的不能再放松,曹雪芹的《红楼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使我们度过了精神虚空的时光,咀嚼出平凡岁月的恬淡。

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

一滴露珠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请走近书,她为你开启智慧的天窗;

一则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

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

请走近书,她让你感受心灵的阳光;

一段平凡的对话意味着伟大;

一组生活的特写造就了永恒;

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 篇3

到会的当天早晨,当我们匆匆吃完早饭,急急赶往会场时,看到会场门口等待着准备上课的小朋友整齐地站立着,不停地向我们这些急着进门寻找“有利地形”的老师们敬礼,问好,而老师们脚步匆匆,面对孩子们的敬礼,更多的是“置之不理”,当然也有极少数的老师点头颔首表示应答。大会开始,开幕仪式、领导发言后,也有大半个小时了,那群孩子才上场。这段时间里,场外的孩子们一直站着。

上场的孩子们稍事休整后,其中的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们给在座的老师们唱首歌。‘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预备,唱!”女孩的歌声清脆,嘹亮。瞬间,宽阔的会场安静下来。而台上的其他孩子也许是站了一早上累坏了,并没有什么激情,只是机械地附和着女孩。也许是听到其他同学如此“低调”,女孩的心理明显发生变化,声音也渐渐低了下来,大概是不想那么与众不同吧!就在声音变小的过程中,台下不知是哪位老师随着歌声拍起了手,慢慢的,更多的老师拍起了手。这时的女孩不再受其他孩子的影响,声音又逐渐大了起来,一直响亮地唱到歌曲结束。之后,小女孩面向台下深深地鞠躬道谢,会场里爆发出热热的掌声,持续了好长时间。在我的心里,刚刚听到的仿佛不是合唱,而只是她的个人独唱。

会议中,内蒙古的李玉平老师出示了课堂上一个小男孩的一组照片。照片上的这个小朋友在上课时不是低着头,就是在桌子下找东西,看上去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李玉平老师用一张照片解释了原因。原来,在课开始时,老师让他到黑板上做题,结果做错了,但这位老师忽视了孩子本来出错就难受的心理,还用它和正确的习题做了对比,没有及时地进行心理安慰、疏导,结果导致孩子接下来一直没有认真听讲。相信看完照片后,现场老师的心里都会荡起波澜。

李玉平老师说:“我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追求课堂高效,更要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心灵成长。

关注孩子的心灵,不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全依靠心理咨询教师,作为接触学生最多的我们这些普通的科任教师,更要合理运用身边每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呵护和培育孩子的心灵。那么,如何才能取得孩子们的信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呢?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和孩子们保持平等和相互尊重,这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能有助于呵护孩子的心灵,有助于孩子智慧火花的迸发,让他们打开心灵之门,接纳“阳光”。作为教师,当你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痛苦着学生的痛苦,体验着学生的生命时,教育才算真正开始。

我们应该牢记,只有当我们用心灵呵护心灵,用生命关注生命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影响他们的整个世界。生命需要赞美,缺憾需要包容,心灵需要呵护,让我们通过赞美而收获快乐,通过包容来赢得理解,通过体验来换取真诚,做一个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灵魂的工程师。

(作者单位:威海市羊亭学校山东威海264200)

人文关怀、心灵关爱训练的感受 篇4

凭着自己对幼教这份执著和热爱, 对工作的认真和刻苦。我2009年初, 从教师岗位这一职被派任园长一职。从那时, 我更明确了我的责任。明确了作为一园之长的重要性。同时我要感谢我的上级领导, 给我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平台。

一句话说得好, 不在其职不知它的重要及难处。当我站在这样的位置上时, 让我明白理论和实践在现实中更能体现实践的重要。于是我选择学习这一旅程。缘分让我们聚集在2009年的园长培训班。通过这样一个班集体让我了解到可以进行职业交流的更大平台。

我们这个班集体开课已四个周六日了。在第二个周六日的学习中, 是我们感受最深, 体会最深的一次。那次课实际是两天的拓展课, 老师说和我们考试没关系, 可我们有些同学一听没关系就选择不来。我认为有很大的关系。首先让我明白了, 如果选择了学习, 我们就要端正学习态度, 无论和我们考试有没有关系, 在哪个阶段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更好的提高。记得这两天的课程中老师仅仅只是五六个游戏, 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一面, 让我们体会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游戏数数让我记忆最深。这个游戏是这样的:从1数到60这个数。分六轮进行, 每组有两名领袖。如果输领袖要承担责任, 第一轮要做10个俯卧撑, 以此类推第二轮20个、第三轮40个、第四轮80个、第五轮160个、第六轮320个。在游戏开始时, 我们这组以相差几秒的时间让我们的领袖为我们承担做10个俯卧撑的责任。刚开始第一轮输了, 领袖们体力能承受, 我们对着对方说愿赌服输恭喜恭喜。对方非常开心可我们的内心有些难受, 不知道是我们的技巧还是其他原因, 我们输到第四轮, 领导们要承受80个的处罚。这时我们领袖当中的一名男领袖真的是体力承受不了。几次趴下, 我当时哭了, 对方的队友也感动了也有些哭了, 有的上来帮忙鼓励我们的领袖, 这时我在心里还嘀咕老师怎么这么狠心, 还理论说:“老师让我们的队员代替我们的领袖吧。”老师狠狠地说不可以。带着愤怒, 带着不平衡我们当时不知道哪来的力量, 我们第五轮终于赢了。可这次我的心情不是喜悦, 不是开心, 而是沉重了。因为对方的领袖要承受160个俯卧撑处罚, 这时虽说中间出现了小插曲, 对方还是完成了处罚, 当时自己的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真不想我们各自的领袖承受这样的痛苦, 让自己来承受吧。但到最后一局我们的领袖要为我们承担320个俯卧撑, 那一刻整个场面让我感动了。同时也让我泪流满面。我们的领导敢于承担, 敢于付出。是呀!生活中很多事都是这样, 不是你来承担就是别人来承担。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承担责任。

感受心灵的美文 篇5

感受心灵

秋末冬初的夜晚,寒风瑟瑟。漫步湖畔,不时有叶儿飘落着,听树叶落地的声音,心中有一丝怅然,也包裹着一丝宁静......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习惯了一个人黑夜里独自漫步。体会心中那种苦而涩的味道,就象是一只迷失方向的候鸟,在冬天那块铅灰色的云下,却怎么也冲不破密封的天空。只有在万物沉寂的时候,才能静视自己的内心,以及内心上覆盖着的那一层沉沉的灰尘,和难得的那一份纯真。

常常莫名其妙地伤感,以及伤感而产生的郁闷烦燥。但是我却再也无法与人交流,总是在静静的夜里,一个人面对着喧嚷的网络,当感到寂寞和心伤已增加了另外许多更深切的内容时,我才知道,自己并不象想象的那样理性。

呆呆地望着屏幕,在寂寞中静静地坐到深夜,竟然不想说一句话,打一个字。脑海会时时涌现你的名字,但在无望的期待中,让情感中最为冷漠的那根脉络陪伴着我的凄清。寂寞如我,好似一股漫涌的泉,是树枝上酣睡的小鸟,是横格纸上成为方格的墨水,静静地在深夜里流淌.......

也许我在有意的.逃脱那份爱恋,逃脱心中的那份若有若无的情思,当我伸出双手时,已经没有了任何有力的回忆。我觉得茫然、空泛。如荒草让我不多的时光在那种无聊中虚浮而过,让虚无的思想更加虚无,留不住情感,留不住美丽时光,甚至留不住一份美好的记忆,也许除了一个人自怨自艾外,我竟然是一无所有......

曾经的日子,就象面颊上的泪一起随风风干,或是化为几株枯树。做着曾经枯黄的象征。当一切伤感的往事被我记起时。感觉竟然凭添了一份幽静,一份凄清.......

夜,越来越黑了,看着深夜里那婆娑的树影,不禁让我记起了“野旷天低树”的凄凉来,整理着理还乱的心情。竟然一阵迷离......

独行让我如此无助,就这样一点点一点点重拾记忆,一点点一点点被痛苦吞噬。

感受心灵与艺术的亲密接触 篇6

人有时为了匆匆赶路,却错过了看路边的风景。

三月草长莺飞,淅沥的小雨最让人安静闲散,电脑里传来小野丽莎的哼唱,这一长段时间感觉自己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很久没有动笔了。最近社里很忙,上下都在忙着筹备社庆30周年,我是一个喜欢仪式感的人,那就写点东西吧,纪念这一特殊的时刻,也为了纪念自己心中小小的温暖。

人的一生都面临很多十字路口,我很庆幸自己在2003年作出的选择。这一年我来到了湖南美术社,生活也因此打开了另一扇门。一群灿若星河的名字进入了我的世界:郑小娟、肖沛苍、郭天民、左汉中、张青渠、彭本人、李路明、邹建平…--这群湖南美术社的拓荒者,用飞扬的青春与激扬的文化理想构筑的精神高地,搭建的艺术文脉。营造出的多元文化环境,奠定了一家出版社传之久远的发展根基。

我有时在想,书的本质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荡涤心灵,图书是有生命的,能给人温存。但现在做出版好像离这个本源越来越远了,参加了太多的图书交易会,感觉图书更像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像他们这些认真地做书、认真做艺术的一群人,所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和良好的出版生态环境,让我们后辈受益无穷。和他们在一起工作,感觉如同身临一座天然的文化氧吧,全身放松、自由呼吸;和他们在一起交流,听他们讲书、讲艺术、讲过去的故事,觉得很舒适很踏实。在这个躁动的社会中,与他们近距离地相处,心灵可以得到安顿,获得一种持久的平静。这使我相信了美育的力量,正如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

张青渠——我刚毕业那时,有很多空闲时间,老爱往湖南省文物商店跑,一是为了购买纸笔,另一个目的是为了看画,当时书店好的画册少,文物商店展出的却是画家的真迹,去看看笔墨,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眼界。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挂在大门口的《黑马丽人图》,潇洒的笔墨十分了得,我也因此记住了落款处的署名“张青渠”。恰巧,我来美术社第一次参加体检同车的就是张老师。让我感觉世界真是小,以前只能仰望的大师现在却近在咫尺。那种幸福感让我回味了很久。张老师的画清新、空灵,有着淡淡的人文关怀,画如其人,张老师同样有着清淡的文人气质,做事沉稳扎实。他可以用几年的时间打磨一本《书画家实用手册》,他也关心企业的发展,提议社里引进书法专业人才,体现了他开阔的胸怀。人社后很多年,我都不敢提笔画画,是张老师点拨我,告诉我“师古人、师自然”,从宋元山水人手。2008年,我完成了两张山水画,手握画笔的那一刻我又重新找回了自信。看到张老师总让我倍感亲切,一直视他为恩师,也祝愿他退休后的生活与艺术创作能渐入佳境,更上层楼。

蔡皋——蔡老师没在美术社工作,但住在美术社的宿舍楼里,我们社美术教材那些天马行空的封面就是她的作品,她为这套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材立下了赫赫战功。我看过她的绘本和画册,爱不释手。绚烂的颜色,纯真的用笔,营造出一个个世外桃源,闭上眼睛仿佛就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我常想,只有最美最纯真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吧。非常幸运,因为长沙市少儿绘画大赛的缘由,需要邀请蔡老师做评委,我也有了与她近距离交往的机会。蔡老师很爽朗,很健谈,说起儿童绘画,她很投入很有激情,谈到儿童教育,她更是有一种天然的使命和责任感,她说要把最美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偶尔涉及当下的一些问题,她又很有正义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蔡老师家的客厅很美,有个画架,周边围着很多绿色植物和花卉,阳光透进来,坐着喝茶聊天真的很舒适。夏俊娜(编者注:知名画家)是色彩的钢琴师,我突然想到拿夏俊娜和蔡老师对比,蔡老师马上强调她们的不一样,她说自己更直面生活,直面土地,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力量。我更喜欢生活中的蔡老师。在《晨报周刊》上看到描写她和她的屋顶花园的文章时,不禁会心一笑。有时候,在美术社门口看见她拉着装了蔬菜的小推车一脸幸福地从菜市场回来,也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美就是来自生活的美。

左汉中——跟左老师很有缘,来美术社之前就认识了。当时印象中他有很多光环:学术专家、社会名人、民间美术的守护者、明星左小青的父亲。很喜欢在单位食堂或者活动聚餐时听他说话,他知识面很广,可以和年轻人聊各种话题,人很儒雅,对各种事情都会摆出自己的观点,也很幽默,听他用老家的双峰方言朗诵毛主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可以把人笑翻,正所谓亦庄亦谐。我只知道左老师对民间美术倾注了毕生心血,但感情到底有多深一直无法获知,直到最近在湖南省图书馆听了左老师关于《中国民间美术生存状况田野考察》的讲座。当天图书馆多媒体教室里坐满了人,这种盛况真的很少见。左老师做事细致严谨,除做了PPT演示,还准备了一本写得满满当当的讲义。他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个民间艺人和他们感人的故事。当说到贵州雷山宋伯林英年早逝时,左老师发出了最后一個雷山银饰传人远去的感叹。讲到剪花娘子库淑兰的时候,他多处停顿——这位是他也是我们最敬重的大师,一个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由吟唱、一个用刚从厨房里劳作完的手就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作品的剪纸大师,晚年却在贫困中去世,几多辛酸与遗憾。当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在这个躁动的时代,我被这些闪烁着艺术魅力和人性光辉的灵魂感动了。从而,我也真正理解了有着大师风范的左老师一直在为什么而坚守着。

邹建平——曾经在纪录片《一个人和一个城市》里看到长沙作家何立伟谈长沙,他用地道的“湘普”津津有味地说起长沙的麻石街,下雨天穿木屐走在上面有清脆的回音,讲述他外婆做的剁辣椒让人听了直流口水。顺着这个感觉我一直认为最能代表长沙的画家可能要数邹建平了。单从外形,锃亮的光头带着一股霸气和匪气,极好地传达了湖南人“霸得蛮”的性格。最早看到邹建平老师的画是《马王堆后院》等一批当代水墨作品,在他的作品里有都市生活的外形、当下人精神世界的荒诞,除对现实世界的思辨性,还隐含了一种神秘感,一种湖湘从远古遗传至今的神秘。他的作品让我猛然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只是我们平时视而不见。邹建平贪婪地吮吸着这座城市的养分,并发挥到了一种极致。2005年单位组织去安塞红色旅游,看完安塞腰鼓以后,当地县文化馆的领导要求我们的艺术家们留下作品,邹老师用马王堆竹简上的汉隶书下斗大的四个大字“闻鼓起舞”,遣词用句和书法形式让我觉得智慧无比,长沙元素对他来说是信手拈来。最近一次看他的展览是在简牍博物馆举办的《界里界外》,短短的几年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鸿篇巨制,这可不是简单的勤奋,他巨大的能量我只能说“强”。

郭天民——我来社里的时候郭天民老师已经退休了,按说没有什么交集,但郭老师的影响力却始终没离开过我,从社门口的雕塑“拉弓的赫拉克勒斯”到办公楼里的各种小设计都是他精心布置的。同事经常告诉我郭老师很多辉煌的过去:操刀《齐白石全集》、做过很多大书(如《曾国藩》)的设计,他创意开发的配合教材使用的一套美术练习册为出版社带来持续十多年的销量。但鲜活的郭老师还得从西藏之旅说起,旅游期间一直和他同坐,他告诉了我一个不一样的郭天民。他曾经去法国交流学习2年,毕业创作他用泼墨的手法画油画,画了一批张家界风景,他策划自己的小型画展,为了吸引人流,请了个留学生煮茶叶蛋,并取名叫“中国蛋”,每个来看他画展的客人送上一个剥好壳的“中国蛋”、一小杯红酒、一张餐巾纸。细节决定成败,结果他的画展人流很多,画也全卖出去了。于是他背上行囊成了背包客,坐火车游欧洲,吃胡萝卜,喝直饮水,住在欧洲各个城市为背包客准备好的露天广场,自己搭帐篷,好不逍遥快活。郭老师现在已年近70了,但还是爱穿牛仔裤、旅游鞋,他告诉我说他爱吃汉堡,真是70岁的年龄,30岁的心态。他现在还在为《湖湘文库》而奔忙,看到郭老师让我想起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他和里面描述的大师们一样:睿智、轻松、活泼、幽默。

心灵感受 篇7

一、诗情盎然的美景

《社戏》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月下美景:“月夜行船”和“午夜归航”。“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月还没有落, 仿佛……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头去看”。朦胧的月色, 踊跃的连山, 渺茫的歌声, 飘渺的仙山楼阁, 红霞般的灯光, 这些都让“迅哥”“自失”起来。作者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营造出这样诗情盎然的美景。这远远没有了《故乡》中的萧索和灰暗, 却呈现出田园牧歌般的温情。鲁迅不惜以少有的抒情笔墨写仙境般的乡村景物, 所谓何来?我想, 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就是对自然的渴望, 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思乡情, 在这和谐、温情、沁人心脾的描写中撩起一种流连、追溯之情, 从而让人们走进大自然。

在教学中, 我采用《秋天的私语》钢琴曲配乐, 让学生反复轻诵, 读出意境、读出情思来, 在闭目遐思中深入其境, 得到美的熏陶, 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周围的美, 进而热爱大自然。同时抓住“踊跃”“漆黑”“沉静”“自失”等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让学生在细细品味中受到习作的启发, 我趁机指导学生的遣词造句, 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应用美、描写美、再现美。

二、质朴淳厚的民风

《桃花源记》中令人难忘的民风是桃花源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社戏》中同样隐含着这质朴淳厚的民风:“在小村里, 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迅哥儿、阿发等偷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 六一公公知道后, “竟非常感激起来, 将大拇指一翘, 得意的说道:‘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这些不仅仅体现出村里人热情好客、质朴厚道, 而且从阿发、六一公公身上还会让人感受到村民纯真无邪的人性。在这里, 人情淳厚、景色宜人, 没有尔虞我诈, 没有你争我夺, 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宁静、温馨、平和。至于文中提到的“消夏”“扫墓”“春赛”“社戏”等风土习俗, 更增加了我国古老浓重的生活底蕴。

对此, 我采用“谈话式”“采访式”的教学方法, 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谈”中逐步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 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身边的民间文化, 在深远广博的民间文化中赞美、热爱我们的国家, 从而在自豪、自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天真烂漫的童趣

文中最后一段写道:“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真的怀念的是“好豆”和“好戏”吗?六一公公第二天送去的“豆”, 却使迅哥儿觉得“没有昨晚的豆那么好”。那夜的社戏也让他们“忍耐”和“终于熬不住”。作者所怀念的应是弥足珍贵的美好童年。童年的鲁镇有什么呢?“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捉蚯蚓”“钓虾”“放牛”和“看戏”等。在这些活动中, 最值得回味的是自己的小伙伴。读《社戏》, 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以双喜、阿发为首的那群机智纯朴、善良无私、天真无邪的小伙伴们。“照例归我吃”“得到优待”。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中体现出体慰之心的双喜;在“急得我要哭”时想出好办法的阿发。聪明、机灵、厚道、淳朴、善良等优秀品质, 才是作者真正向往、认为“再也没有”的根源所在。

教学时, 让学生品读, 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 领悟出与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个或某几个情节和人物。可由《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记趣》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 讲自己的故事, 在回忆中寻找儿时小伙伴那些优秀品质。教师可以提问:文中能让我们感受到“迅哥儿”的怀念来自不相欺的“同伙”, 你从你的伙伴身上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珍爱友情、读懂友情, 从而体悟出应该怎样为人处世。

心灵感受 篇8

因此, 今天在这里我也想从这两方面谈一谈我的创作体会。 不当之处, 希望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

一、采写经过

先说一说这篇文章的采写经过。 文章的主人公徐桔桔这一典型, 线索来自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 事后我也因此与沈国明熟识。 这时才了解到, 他也是黑龙江的老知青, 他与徐桔桔、贾爱春起初也并不认识。 这篇文章是2012 年9 月采写刊登的, 沈国明是在7 月底的一次黑龙江知青聚会上见到两人, 从旁人处得知她们重回第二故乡帮助当地乡亲的故事, 觉得很钦佩, 因此也希望有媒体能够报道, 弘扬这一典型。

我辗转了解到这一线索时, 已经是9 月初。 当时我其实是有些犹豫的, 从线索来看, 内容和题材挺好, 但很多时候, 作为一个时政线的记者, 因为接触了太多典型宣传, 反而对典型有天然的排斥。 倒不是说典型不好, 而是觉得很多典型都有刻意性, 有一些人为地拔高。 这两位知青的故事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呢? 我想到, 当地也有媒体, 如果真的有好的故事, 应该也会留下只言片语, 但搜遍网络, 并没有关于两人的任何报道。

这让我很纠结, 两位主人公所处的地方很远———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 一个紧邻边境线的小山村, 去一趟并不容易, 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 我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我们的领导, 领导也十分犹豫有没有必要走这一趟。 我们的领导比较为下属考虑, 让我实在不行就电话采访下。

得到徐桔桔的电话后, 我给她打了过去。 就是这个电话, 改变了我的想法, 坚定了我走一趟的信心。电话中是一个十分爽朗的女声, 说着上海味的普通话, 但讲的却是带着泥土气的内容。 做过自我介绍后, 我讲了自己的意图, 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你不要来, 最近我们很忙的。 ”问她近期或者国庆回不回上海, 她更惊讶了, 回答说:“怎么可能, 我们马上就秋收了, 今年玉米和黄豆都增产了, 老乡们积极性很高, 收完庄稼还要分配好, 事情很多, 短时间内不可能回去。 ”

那种感觉, 像一下子被拉进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我从她的语气里能感到自豪与匆忙, 风风火火的样子, 朴实却生动。 我被打动了, 那种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差异, 让我感觉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反复跟徐桔桔说, 很想过去看看。 这一回, 可能是感受到了我的诚意, 她很爽快地同意了, 并且在电话里详细地告诉我怎么到她那里, 坐什么飞机, 换什么火车, 再换什么汽车。 我这才知道, 她所在的县城不通飞机火车, 去那里一趟来回就要近4 天。

说一句有些惭愧的话, 对于常年在外奔波的调查记者来说, 这些困难简直不值一提, 但对我来说, 当时确实有点畏难情绪。 因为我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 我很怕来北京, 因为这里很干燥。 而长途火车对我来说也是最不愿经历的。 旅途上的煎熬让人很疲惫。 因为鼻子受不了火车上干燥、污浊的空气, 虽然乘的是卧铺, 但根本无法入睡, 只能用一张湿纸巾沾了水搭在口鼻上, 听着临铺此起彼伏的鼾声, 熬过了长夜, 回程时也是如此。 到了当地, 正好是早上, 徐桔桔已经按照约定的时间来找我, 采访马上开始。 一开始我很疲惫, 泡了浓浓的茶, 才不至于打瞌睡。

连续两天的采访跑的地方比较多, 时间也比较紧张, 一直没有很好的休息, 但我感觉来得值得。 近距离的观察和采访, 不仅让我得以亲身感受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品行, 聊出了许多具体生动的细节, 也让我亲眼看到了小山村因为她们的到来所发生的变化;与老乡的交流, 更是获得了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事例。 这些, 都是典型站得住脚的基础, 心定了, 材料充实了, 写稿才不会没底。

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走转改”的重要。事后再想, 如果采访在上海进行, 就算也是采访当事人, 但谈得肯定不会这么细, 也会少了两位当事人相互交流中吐露的一些生动细节, 更加得不到当地百姓的反应。 我想, 这正是“走转改”的意义所在:到现场去, 到人物的身边去, 这是每一位记者的基本素养。 更重要的是, 贴近采访对象, 收获的是心灵的感动, 我觉得这种感动是写作的灵魂, 要打动别人, 首先要打动自己。

二、主题和立意

再说一下主题和立意。 无论是采访中, 还是采访后的写稿阶段, 我一直在思考, 两位老知青所做的一切, 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毕竟, 在新时代的洪流下, 去讲一个过去的时代流传下来的精神, 是不妥的, 更难以引起共鸣。

在两位主人公身上, 最打动我的是两点。 一是实干。 对于两位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 这种精神尤其可贵。 前面说过, 我接到采访线索后, 给徐桔桔打了电话, 想问她近期有没有回沪的计划, 她告诉我快秋收了, 不可能回来。 那时候我就特别钦佩, 也特别好奇, 她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呢?

后来的采访, 我领会到她们对这个曾经插过队的地方, 的确有我所不能理解的深情。 我记得采访结束后, 她们拉着我去看小镇的夜景, 对于两个从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出来的人, 那样的夜景实在算不上什么, 但可以看得出来, 她们是发自内心的自豪。 她们对我宣不宣传她们其实并不在意, 却想方设法希望我能多宣传逊克这个地方。 她们告诉我, 这是她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她们在这里走上社会, 在这里走向成熟, 在这里入党, 度过了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华, 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后来想, 是不是仅是这种情感促成了她们下定决心去做这样一件事呢? 我觉得不仅如此。 在这里插过队的人很多, 回去重温旧梦的也有不少。 也许回到当地的时候, 在此情此景的感染下, 激情涌动, 会生出做一些事改变这里的冲动, 但真正能够坚持, 能够去实干的却不多。 我觉得这一点才是徐桔桔、贾爱春最了不起的地方, 她们没有止步于想象, 她们走的每一步, 都是一步一个脚印。 没有经历过那种艰难, 根本无法完全体会这种实干精神的可贵。 就像她们说的那样, 做一些改变现状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她们身上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也跟现在提倡的实干兴邦精神是吻合的。

二是“无私”。 在这篇报道里, 我写了两位老知青为了给当地村民争取利益, 做了不少看起来比较鲁莽的事。 比如, 她们二话不说就冲进县委书记办公室, 她们今天堵这个局长、明天堵那个局长。 初看起来, 好像是这些官员不作为。 其实, 这些官员也有很多难处。 为什么他们肯给两位老知青面子? 最重要的是, 这些官员都知道, 两位知青争的是百姓的利益, 而不是她们自己的利益。 她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不是来作对的, 而是来做事的。 说到底, 是被她们的无私所打动。

因为篇幅所限, 很多故事后来见报时被删掉了, 也很可惜。 比如, 徐桔桔在当地住的房子, 条件很艰苦, 但就是这间房, 也不是无偿使用的, 而是她换来的。 她打听到当地有一家人在上海打工, 就把自己在上海住的房子让给这家人住, 然后才住进他们的房子。 还有, 她们为了丰富当地村民的生活, 组建了舞蹈队, 参加县里的表演, 每一次演出的费用, 全都是两位老知青掏的腰包。

最让我感动的是徐桔桔很自豪地告诉了我一个细节:村民们不管谁家做了好吃的, 都会给徐桔桔送去。 经常一开门, 门外都是村民送来的吃的东西。 所以说, 有没有私心, 老百姓心里最清楚, 正因为如此, 她们在做事的时候, 不管多么难的事情, 老百姓都支持, 县委书记都没她们说话管用。 无私, 我觉得这不仅是她们的品质, 也是她们能够成功的要素。

文章见报后, 出乎我的意料, 反响异常强烈。 许多读者来电来信或者发来邮件, 他们中大多数是有那一段人生经历的人, 还有知青的家人、子女, 来电来信的语气都很激动, 他们或为重温自己曾经奉献的青春年华而激动, 或为自己的同辈人的所作所为而自豪, 也有的想向两位老知青提供帮助, 想出钱、出力、出技术的都有, 他们特别为两位老知青想做点实实在在、改变现状的事的那种扎实而赞赏, 认为这是知青们多年沉淀下来的良好品质。

在这些人当中, 有成功的企业家, 有上海的政协副主席, 有曾经的上海市副市长。 最让我意外的是,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也在这篇文章上面写下批示, 他说, 文章的主人公让他既敬佩又感动, 也让他增添了信心与力量, 并专门向我表示感谢。 后来上海电视台还专门赶赴当地, 拍摄了上下两集的纪录片。 播出后, 同样反响强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一些并没有知青经历的年轻人, 也感动于两位主人公的奉献与实干精神, 有一位青年社区民警给我写了一封邮件, 让我感触尤深。他说, 平时天天与琐碎的事打交道, 经常在怨气中生存, 感觉自己也充满了怨气。 现在看到两位老人在踏踏实实做这样一件事, 很惭愧也很受启发。 他认为, 在这个时代光靠埋怨是没用的, 只有认真做事, 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这些读者的强烈反响, 让我也感到振奋, 因为这说明两位主人公的行动, 的确非常值得关注, 具有现实意义。

三、关于写作

回到上海, 文章该怎么写, 也让我颇费思量。

写人物通讯, 写一个典型, 其实是记者的基本功, 但要写好却不容易。 写典型首先是写人, 写人就要像人, 而像人的关键除了采访深入、个性化写作之外,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分寸感。 不要不及, 也不要过。 通过我和徐桔桔、贾爱春的接触, 我认为她们的特点是朴实、真实, 一个情感充沛却不轻易流露, 一个风风火火、不拘小节, 这是属于她们的独特气质。

所以从一开始我的想法就是, 写作要客观描述、真实表达, 尽量不带入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最好是站在旁边, 不动声色地介绍。

而且在我看来, 两位主人公的所作所为, 与以往那种可歌可泣的人物相比, 还是有不同的, 她们所做的虽然也很不容易, 一般人难以做到, 但其实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也没有作出巨大的、难以挽回的牺牲。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 她们也有自己的困惑, 也有过畏难情绪。 比如徐桔桔最初认为去边疆种地是“天方夜谭”;贾爱春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号啕大哭, 也会耍赖说要回北京。 恰恰是这一切让她们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可爱, 也更有让人信服的力量。 她们付出的一切, 值得弘扬, 也并非无法模仿。

所以,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我时刻告诫自己要收着写, 尽量克制, 通过客观的描述和群众的语言去表达, 尽量不带入自己的评价和感情过于充沛的话语。真正有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也是通过文章后记者手记的形式来展现。

写作时,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那就是我写这两位老知青, 目的是什么, 我希望向读者传递什么, 典型背后究竟想要寄托什么。

我个人理解, 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 要通过细微的笔墨呈现人在时代大背景下的角色扮演。 我记得以写典型人物见长的老记者郭梅尼也曾经说过, 一篇好的典型报道, 要扣准时代的脉搏, 因此记者也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 在徐桔桔和贾爱春身上, 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弘扬的? 显然不是当年的知青精神, 虽然这也很打动人, 两位受访者也一再强调这种精神对她们的影响, 但我在与她们的仔细交流中发现, 这其实只是她们作出选择的诱因, 真正能够支撑她们一直走下去的, 却是徐桔桔说了好几次的一句话:“想做点事情。 ”“想做点改变现状的事情。 ”

这其实也就是前面写主题和立意时提到的那种实干精神, 她们两人心中所想的, 是静下心来做事, 努力去为改变现状做一些努力。 我感到, 这其实正是我们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所缺少的。 正如我在标题中提到的那样:在她们身上, 感受心灵的质朴与纯净, 我也希望可以用这种质朴与纯净, 去涤荡当下一些人心灵的雾霾。 我想, 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新闻价值所在。 所以, 再一次回到之前的话题上, 我觉得在文风上, 也应当尽力避免浮夸, 尽量用朴实的话, 多用白描的手法, 去讲两位人物的故事和品行。

在动笔时, 我又有些纠结, 对于徐桔桔和贾爱春, 究竟是主要写一个人, 还是笔墨并重? 因为从地域的接近性和我们报纸的市民化属性来看, 徐桔桔是上海人, 理应聚焦, 但考虑到这两个人本身在这一事件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互相影响、互相推动, 所以我最终决定用同样的笔墨去写两个人的故事, 这样更真实, 也更有说服力。

据我了解, 事后, 当地和其他地方的媒体也曾去采写这一内容, 但一些报道可能从不同的需求出发, 只报道了其中的一位主角, 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这也是值得汲取的教训。

“走转改”提出了改文风的要求。 这篇文章最初我也想在写作上有所改变。 我试图将其中的部分内容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 但可能是因为功力不够, 后来写出来感觉效果并不好, 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心灵感受 篇9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小学音乐教学环境,渗透人文情怀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设出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体涵盖了教室环境以及心理环境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教室环境就是外部环境。在小学音乐教室的墙壁上,教师可以粘贴一些著名的音乐家的照片,如肖邦,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斯特劳斯,班得瑞等等,同时,也应该配上这些音乐家们的故事和名言,引导每一个小学生能够在心中树立著名音乐家偶像。在教室橱窗里可以摆放多种多样的常用乐器,主要包括: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萨克斯管、口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古典吉他、电声吉他、电声贝司等等。小学生们肯定会对于这些常用乐器都非常感兴趣,并且反复地观看和使用这些常用乐器,在此基础上,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探讨有关音乐的各种各样的话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位小学生都会发现他们喜爱的东西。

此外,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来促使小学生心理上的环境变得更加放松。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真正转变站在讲台上感情冷漠缺乏笑容的状态,能够真正地在内心深处将小学生当做是具备独立的人格的人,能够真正地将每一个小学生都看作是课堂的主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和小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引导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深入地意识到他们存在的关键意义,深入地感受到作为人的尊严感以及幸福感。

二、创新课堂导入方法,渗透人文情怀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新课堂导入方法,创设出宽松的小学音乐氛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上课效果的好坏。由此看来,创新课堂导入方法,渗透人文情怀,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引导每一个小学生深入地感受到暖暖的人文情义,真正地激发每一个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他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音乐。比如在上三年级《树叶儿飘飘》时,教师可以轻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引导学生猜谜语“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飞入草丛都不见”,学生也能够根据钢琴曲所表现出来的淡淡的寒意来进行丰富的联想,师生的手就会在钢琴的音乐声之中不自觉地飘动起来,最终能够引出树叶儿飘飘。通过这种互动形式,音乐就能够发挥出无穷的魅力,引导每一个小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三、激活小学生的人文想象力,渗透人文情怀

想象和创新是人类永恒的活动,是人类本性和本性力量的最高表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避免向小学生们设置出一个固定的想象空间。例如:这是一个女孩正在跑步;这是一头牛正在吃草;这是可爱的小狗正在戏水;等等。这种描述会导致小学生自由翱翔的翅膀被限制住,不利于激活小学生的人文想象力。相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必须让小学生的心灵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启迪,保证每一个小学生能够具备学习音乐的灵感,真正为小学生创造出良好的音乐学习的空间,引导每一个小学生真正地根据他们自身的想法来进行想象和创新。

四、蹲下来感受小学生心灵,渗透人文情怀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的依赖期,他们具备张扬的个性,非常容易产生崇拜心理。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蹲下来走入小学生的心灵之中,真正地和小学生共同学习音乐和感知音乐。具体来说,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定期对于各个班做一个有关喜爱的音乐(歌曲列表)的调查,通过这样的形式及时了解每一个小学生的兴趣,保证每一次的调查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可知,部分小学生喜欢律动,部分小学生喜欢唱歌,部分小学生喜欢动画片的主题曲,部分小学生喜欢学习乐器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多为这些小学生结合他们的兴趣所在来提供相应的展示的机会。

五、科学有效地做好人文评价,渗透人文情怀

音乐学习非常重视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心小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对于音乐活动的评价,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自己的描述、反思。与此同时,小学生自主评价也能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在每周,教师都有必要策划安排小学生兴趣小组的活动,并且对其进行评价,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今后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真正地将人文情怀渗透到小学音乐课堂过程中,真正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渗透进来,促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真正地树立“与音乐为伴”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传承人文情怀,彰显音乐人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学习得更加快乐,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能力。

上一篇:对外贸易法下一篇: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