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心灵(共12篇)
美好心灵 篇1
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然而, 当前有很多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合格的。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经常性。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 一些不良的精神污染, 如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以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 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 学校教育。部分教师欠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惯于不自觉地将许多本来属于心理问题的东西看成是思想意识的问题, 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 有的学校口头上说的是实行素质教育, 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 学生课业负担重, 心理压力过大。
最后, 家庭教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影响重大。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如对子女经常训斥, 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 缺乏感情交流。有的孩子父母感情破裂, 双亲离异, 影响了正常心理发展。当前, 大多是独生子女, 普遍存在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依赖家长的不健康心理, 缺少吃苦耐劳精神, 经不起挫折失败的打击。然而, 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对孩子又往往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加上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给学生很大的压力, 以致损害学生心理健康。
从以上分析, 不难看出, 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了解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后, 就可以展开以下多方面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紧张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 给人带来许多心理变化, 面对工作中激烈的竞争及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 教师难免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我心态, 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 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 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以便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培养一支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 目前有些学生的父母, 受教育程度不高, 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此外, 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 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1. 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人最不能被伤害的就是自尊。对学生不尊重, 会极大伤害学生的心灵。一个从小失去人格尊严的孩子, 长大后很难堂堂正正做人, 很难抬起头来走路。记得班里有一名叫强强的小男孩, 课堂上总爱说悄悄话、做小动作, 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通过与他的多次谈心, 了解到他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 而且每天工作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家, 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再加上他自制能力较差, 长期下来就产生了一种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教师发现了这孩子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他特别爱劳动, 乐于帮助别人, 有很好的思想基础。针对他的这一特点, 教师多次找他谈心, 及时与家长联系, 对于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 从不在同学面前斥责他的短处, 还交给他一些班级工作去做, 适时地去表扬他。学习上多关注他, 发动周围的同学多帮助他。一段时间下来, 这个孩子逐渐恢复了自尊和自信, 对学习也逐渐感兴趣了, 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2. 想方设法去挖掘, 相信孩子在挫折中能行
班里有个宣传委员, 这男孩多才多艺, 画画、钢琴、书法等都很出色, 可就是对工作不负责, 遇到挫折就自馁。为了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工作认真负责, 在一次班委改选中, 教师有意让他落选了。望着他那尴尬的样子、满含泪水的眼睛, 教师看出落选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改选后, 教师主动找他谈话, 帮助他认识自己工作上的不足, 又讲了一些伟人受挫时如何奋发进取的事例。从那以后, 教师有意单独交给他班中的宣传任务让他完成, 使他重新树立了信心。现在他对每项工作都能认认真真, 而且充满自信。在作文中他写道:我要继续参加竞选, 以自己的实力重新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四、创设氛围, 善于发现学生
教师要创设一种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气氛, 要在活泼多变的课堂中, 让学生大胆释放自己, 呈现真实的自我。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如此, 笔者教过一个女孩, 其貌不扬, 课堂上从不说话, 课下也不见她与同学玩耍。后来她成为我视线的焦点, 是因为她妈妈写给我的那封信。看了那封信, 我流泪了, 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 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所有的爱!八年来, 自己独自抚养着这个孩子, 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又承受了许多, 但她并没有倒下去, 为了孩子她坚强地支撑着, 处处为了孩子着想。这就是无私的母爱吧!同时, 我有了过多自责。作为班主任, 了解学生太少了, 学生在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我却毫无察觉, 反而因她太木讷, 会说她几句。对她的帮助、关心太少了。自己所做的怎能承受她母女如此的感激, 感到很惭愧。
以后的日子里, 开始加倍地关爱她。她的视力不好, 把她调到了第一座, 并让她的同桌帮助她。课下, 观察她在课间怎样与同学交往。发现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缺乏自信, 尤其缺乏对生活的向往, 连走路、说话, 她都是小心翼翼。于是, 在课堂上, 我总是有意与她进行交流, 鼓励她上课发言, 对她的发言大加表扬, 让她充满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 开始听到她的笑声了。特别是有一次, 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前一天, 下午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排练, 大家都很疲惫了。可我发现在第一排的她坐在凳子上, 身子是那么笔直, 表情那么严肃, 认认真真跟老师做着动作。我赞许地拍了拍她, 给她鼓励。训练结束后, 回到班里, 我又以她为榜样, 要求大家向她学习。当大家敬佩的目光投向她时, 她有了自信。多么高兴啊!这种眼光是我期待的, 我愿她永远以这种自信面对生活。
五、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变化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孩子。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就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刚接班时, 就听原来班主任老师谈, 这个班有个女孩阳阳不完成作业, 还撒谎, 有时甚至流着眼泪要你相信她, 可第二天照样不写作业。刚开学那一段时间, 果真如此。她不是忘带作业, 就说找不着了。我开始也有点急躁, 采取的方式也只起到反面效果, 而且愈演愈烈。正在无奈时, 我发现她非常愿意接近我, 帮我拿书、擦桌子, 甚至从家里拿来双面胶给我用。以后的日子, 我总是有意无意地让她帮我拿这个, 帮我拿那个, 总是找她说两句话, 她也总是努力地帮我去做。渐渐地, 我发现她开始交作业了, 每次做练习的正确率也高了, 而且每次预习都非常认真。我表扬她, 她笑着说:“老师, 都是你教得好。”
可见, 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孩子, 相信爱能改变一切。
总之, 现代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分辨是非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它需要教师采取科学的工作思路, 运用广博的知识, 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 走进学生的生活, 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他们, 抓住他们的每一点变化, 帮助他们一起克服成长中的烦恼!
美好心灵 篇2
在以前,也就是幼儿园的时候,我和妈妈经常是走回家的。那一次,幼儿园刚放学,我拿着回家作业走出教室门,妈妈早就在门外等好了,我兴匆匆地跑了出去,我们一路笑着,走着……天公不作美,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的蓝天,可在一瞬间,乌云密布,细雨如丝。我慌了,没伞呀!我想着:大不了淋一场雨,凉快凉快,还不错的。说时迟那时快,雨越下越大,幸亏遇到了同学,她妈妈手拿一把伞,对我们说:“好了,小孩子淋雨淋不起,我们家就快到了,伞借你们吧,明天一早可以还的。”我一边道谢一边接过伞,匆忙的走进了雨帘,也不顾后方。第二天上学,那个同学没来,问问才得知,她生病了,而且是被雨淋的,我这下纳闷了:她家不就在附近吗,怎么被雨淋的,难道出去玩了?第三天、第四天……终于,她来了,我问了她:“你家到底在哪?”她低下了头,脸红着说:“我……我家……我家再离这比较远的地方。”我听了,脸也不由自主地红了,原来她妈妈是编了一个谎言,是为他人而编的一个谎言,她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他人,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又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件事。那天,我在老家,太太的房间里,太太生病了,叔叔、阿姨……都来了,送了一大堆食物,我在暗喜――有吃的了。太太看透了我的心思,等大人走了以后,就把我叫进来,和我一块吃零食,水果……可正是吃得欢时,妈妈进来了,大声吃着我说:“太太的东西不要乱吃,人家也要吃的。”“没关系,小孩子爱吃就好,是我和她分享的。不怪她。”太太为我辩护。其实事实是我爱吃,太太陪我吃而已。这又是一个谎言,一个善意的谎言。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爱太太,可太太去世了,没有陪我过完一个新年,就走了,永远地走了……我又想起以往太太叫我“露露”,和那善意的谎言,陪我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时间。
美好心灵的塑造 篇3
关键词:学校美育;艺术教育;审美理念;校本课程;成果展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15-04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中小学的美育是对学生“美的心灵塑造”,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实际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我校是一所传统的艺术学校,艺术教育是打造优质学校品牌的窗口,我们从音乐课堂、校本课程、宣传阵地、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开发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学生音乐素养显著提高,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突出音乐课堂“美”的文化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通过师生深层次的交流,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探索与感知。
(一)在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音乐基本技能的教学,包括乐谱识读、音高音准训练、节奏练习、基本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协调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二)在艺术新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的实施中,均应渗透着丰富音乐审美的感知要素。对歌曲的欣赏尤其要让学生聆听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这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追求美妙音色的轻声学唱,使对歌曲的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审美探索活动。歌唱教学重在声音、音色的开发,以声传情,让歌唱学习成为学生音乐审美探索的主阵地。音乐欣赏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对优美的音响的听觉感知,包括旋律走向、乐章组合、音色变化、乐曲结构等音乐要素的综合感受。随着音乐的展开,配合教师富有感情的引导,将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欣赏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尤其在欣赏过程中要调动积极的想象与联想,这是音乐欣赏教学能否取得审美效应的关键。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个体审美表现与创造审美的能力。学习乐器的目的是学“音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对音乐美(声音美)的探索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动机所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有“乐趣”的学习过程是“器乐进课堂”的成功之关键所在。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作品的展示更多的是美术作业。美术作业的环境安静、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条理、秩序性,有利于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宜于在老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在音乐教学的复习总结中,深化情感体验,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识与理解
在师生共同进行了审美感知与审美探索的基础上,音乐教学的复习总结,是对音乐审美对象(歌曲或乐曲)的重新审察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审美对象印象的加深或熟练,进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新认识与新理解,提高审美层次。音乐教学的复习总结不能只是简单地再唱一遍、再听一遍,而要使学生深化对于歌曲、乐曲的情感体验,提升对音乐的审美认识与理解,获得更多音乐美的享受。有位老师在执教五年级音乐欣赏“长江之歌”一课的结尾是这样总结的:“长江是母亲河,记住长江之歌,你会深刻的理解母亲的胸怀;长大成人,记住长江之歌,将会更好地奉献和生活。”最后在《长江之歌》的音乐中下课。这样的复习总结不但进入了深层次的审美实施,并必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学生以美好的心情结束一堂课后,自然产生对下一堂课的期待,即新的音乐审美渴望产生了。
让“美感性”的教学体现在每一节音乐课中,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感受音乐的美、和声的美以及体验音乐表现带来无穷想象的乐趣。总之,我们要用“美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开发校本课程。培育和提升师生创造艺术“美”的潜能
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明确课程目标,让教师成为主角。
(一)明确目标,让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角
首先,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对艺术教师分别进行对应专业的培训。具体做法有:一是让音乐和美术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二是坚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专题研讨会,加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提高。三是加强拓展性学习。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学科渗透、学科综合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在开发校本课程《舞蹈形体》时,艺术组的教师们不仅对舞蹈形体课程总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具有优美的仪态,挺拔的身材,高雅的气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个性情感的需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舞蹈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而且还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充分调动具有专业才能的舞蹈形体课程执教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角,舞蹈形体课程才会具有生命力,才会呈现出蓬勃兴旺的景象。
(二)强化课程意识,注重方法创新,让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定后,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各部分的学习内容不一,教学任务有所不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枯燥的教学训练方法,使学生通过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学习,从心理上、思维上得到应有的调节,陶冶情操,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呢?艺术组的教师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强化课程意识,注意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如教师大胆创新教材内容,在严格、规范训练的基础上,安排一些传统与现代时尚风格相结合的内容。又如,在开发口风琴课程中,选用体现时代精神、人文情怀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的音乐,表现温馨、友情、互爱、和谐的当代社会追求。
此外,教师还尝试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训练组别,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以发挥出他们更大的潜能。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而教师的用心换来的是学生的恒心以及对校本课程的喜爱之情。
三、开辟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时空。为师生搭建展示“美”的舞台
我校的教育理念是:“为每位学生创造进步的条件,为每位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而组织学生艺术实践活动需要美的艺术环境。
(一)建设艺术活动阵地
为了营造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学校开辟了“艺术厅”、“艺术知识窗”等。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学校取得的艺术成就,通过艺术家名言警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通过艺术活动剧照、学生获奖美术作品展示学校艺术教育丰硕成果,为师生建设了一个融德育、体育、音乐、舞蹈等为一体的活动阵地。在艺术训练有固定场所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学生形体队、器乐队、表演队、声乐队、合唱团等少儿艺术团。艺术团是培养艺术特长幼苗的摇篮,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先遣队和生力军。
(二)以活动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展示自我
音乐学习涉及到舞台表演,要让学生在聚光灯下、在观众面前表现音乐、表现自我。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成果展示中,经过表演训练的学生,学会了心理调适,能充满自信地展示自我。
在合唱、合奏的排练和演出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协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校本课程成果展示上,以一曲童声齐唱《校歌》作为开场,学生用歌声向观众汇报学习生活,用歌声表现美。热烈、严肃、活泼的教育气氛、求真求美的高尚情操、文明向上的良好形象、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顿时展现在观众眼前。又如,另一项独具特色的艺术项目——形体训练内容的组合,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美、创造美,融体育、音乐、舞蹈元素为一体,表达美好心灵,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在音乐的律动中健体,提高动作协调能力,练就端庄体态,增强自信心,满足学生个性情感发展的需要。同时,形体训练内容组合也是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特色项目,学生在艺术美感和体操力量中,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快乐成长。
(三)搭建展示成功的平台,引领师生创造“美”的空间
我校艺术教育以校本课程为基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主阵地。目的是“不求人人成星,但求人人能会”。在普及的基础上,要求每一名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学习必须掌握两项艺术技能,并形成自己的特长。学校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大型“庆六一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一年两次人人参加的绘画比赛。在活动中,以各年级艺术课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艺术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如在“沐浴文化快乐成长”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六年级毕业班的老师集体创编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学生手捧点亮的蜡烛表现教师精神,无声的肢体语言和激情朗诵表达感恩心声。四年级教师以迎建国63周年为契机,带领本年级学生创编大型舞蹈“爱我中华”,穿着五十六个民族服装的学生们载歌载舞,表达全体师生歌颂赞美祖国的心声。一、二年级的师生把《古诗新唱》、《弟子规》搬上了舞台,用精心编排的情景剧,朗朗上口的古诗文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三、五年级学生则在艺术教师的指导下,将口风琴、电子琴、手风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融为一体,配以舞蹈、诗朗诵、英语表演等,展示出独特的艺术成果。
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这样周而复始,调动了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积极性,培养了优良的习惯,为终身艺术学习、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多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师生的艺术修养
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领域,是中小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发展兴趣特长的沃土,也是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校外教育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这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使学生真正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一)制定计划,保证活动时间与规模
我校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计划》,通过实施艺术教育“2+1”工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其中涉及艺术教育的内容有:学校每年举行校本课程汇报、艺术节,都要结合时事和学校实际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参与率达到100%;学校组织学生欣赏高雅艺术,保证每人每年看一部好戏;学校成立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开展文艺类、美术类等第二课堂小组活动,参与率达到100%。艺术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展示师生才华
在石油分局传统的中小学生艺术节、运动会期间,学校都举办本校的群众艺术活动,有“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之星评选活动”、“学校体育运动会”等。都以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活动形式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学生健康活泼、充满创造的形象,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体现我校活力四射的校园文化。如在分局运动会大型团体操表演中,艺术组的老师们根据运动会需要,将广泛流传的歌曲《同一首歌》改编,配合校本课程口风琴齐奏,创编了《同一首歌畅想曲》,并通过270名阳光少年用歌、琴、舞蹈表演,展示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同一首歌畅想曲》是学校艺术特色的缩影与象征,代表着全校师生与兄弟学校师生共同畅想同一首歌的美好愿望。
此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很多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形式。创编了一套课间操,把音乐、舞蹈、体育结合起来,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美感,创编操的最后是五分钟自由表现音乐,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自编动作,自由表演。
艺术教育的实践证明:美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升道德修养,促进智力发展,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对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具有促进作用。我们对4至7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结论:经过器乐学习的学生,在智力发展、学习成绩、自我约束能力、良好性格、吃苦精神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学生;经过形体训练的学生站、坐、立、行等姿态优美,仪表端庄,举止大方;经常参加艺术活动的学生,善于表现自己,团结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强,沟通能力显著提高,非常喜爱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
关注留守儿童, 拥抱美好心灵 篇4
1.留守儿童的定义
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 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综合分析, 留守儿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地域性。留守儿童是国内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 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
(2) 被迫性。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 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身边。
(3) 空间性。留守儿童没有随父母外出, 而留在了户籍所在地, 远离了父母。在空间上, 留守儿童与父母有较远的空间阻隔。
(4) 时段性。一般留守儿童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所造成的留守儿童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 即处于6~16岁年龄段的儿童。
2.山区小学留守儿童现状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 导致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于是农村的青壮年农民工开始涌进城市务工, 养家糊口, 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民, 无任何经济来源。而他们的孩子却留在农村, 托付给老人或亲戚朋友抚养, 成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 虽然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让生活不再那么拮据。这就为孩子们接受教育, 确实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然而, 除了经济上有些许改善, 留守生活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家庭以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为主, 占留守儿童的55.7%;父亲单方面外出打工的占30.9%, 母亲单方面外出打工的占13.4%。留守儿童的教育可分为三种形式:单亲教育、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使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
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家庭以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为主, 占留守儿童的55.7%;父亲单方面外出打工的占30.9%, 母亲单方面外出打工的占13.4%。留守儿童的教育可分为三种形式:单亲教育、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留守儿童普遍成绩偏低
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亲自督促的情况下, 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 加上农村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是很高, 老师也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 因此, 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都出现成绩偏差现象。
2.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一般缺乏启蒙教育, 而亲戚或爷爷奶奶不能对犯错误的他们进行及时的教育和疏导, 甚至忽视了道德教育, 溺爱教育多于批评教育, 从而导致他们对学校的相关规定理解存在偏差。而且留守儿童心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在单亲教育、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的情况下, 孩子难免会受到同学的不一样的眼光, 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普遍存在性格孤僻、行为散漫、没有集体观念等缺点, 这也对德育无疑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
1.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经济差距过大, 而且近年有愈拉愈大的趋势, 导致城市有更多的赚钱机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 常常会选择在大城市务工, 所以导致进城务工者数量逐年上升。
2.国家政策的不完善
由于国家政策不完善, 大部分随父母进城的孩子都无法拥有城市户口, 甚至无法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导致他们无法跟在父母身边, 只能待在乡下和爷爷奶奶或者亲戚一起。
3.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时至今日, 仍然有大部分农村家庭不重视孩子教育, 觉得读书无用, 还不如种地耕田实在。农村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人数与城市孩子差距明显, 更别说留守儿童了。
四、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1.大力发展乡镇经济
采取城市带动乡村, 大力扶持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 提高乡村福利待遇, 在乡村建设工厂, 创造就业机会, 从而使得多数进城务工者能够在自己家乡可以找到合适工作。
2.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 给农民工子女城镇就学提供条件
政府应该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和议事日程中去, 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工办事, 落实好他们子女的入学问题。这样, 既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又有助于农民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之中。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最终也是最好的办法, 需要我们政府共同的努力。
3.大力宣传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多进行城市教师送教下乡的活动, 多派教育专业人士定期去农村做以“接受高等教育与未来发展”以及“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为主题的演讲, 以纠正农村教育长期以来的误区, 并让心理师对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疏导, 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水平, 提供给孩子一个身体、心理健康的环境成长。
留守儿童一个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会让人心疼的称呼, 而这个队伍却在山区一天天地扩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由多方面因素引起, 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要从国家、社会入手, 更要从学校、家庭入手, 从根部解决根本问题。因此,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合为一体, 尽快让孩子们找到属于他们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捧着一颗爱心, 捧着一颗责任心, 用自己的热能量温暖这些孩子, 用自己的双手默默耕耘, 让山区留守儿童拾回属于他们的无忧无虑。
摘要:留守儿童, 一个让人无奈又心疼的称呼, 而这个队伍却在山区一天天地扩大。它不仅有国家教育政策因素, 而且与家庭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一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对他们的心灵健康教育必是一项长期而巨大的工程。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林, 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04.
美好的心灵 篇5
挤完毒血后,就开始清洗工作了。把伤口洗干净后,王医生把捣碎的草药放在伤口处然后用布包住。
“打搅了。”那位大伯感动地说。
“哪里,还是快回去休息吧。”王医生命令的口吻说。
开展经典诵读 塑造美好心灵 篇6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诵读古诗文的活动。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每天利用早自习的20分钟让学生背诵《弟子规》,并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引领孩子们在玩乐中诵读经典。诵读的方式灵活多变,有轻声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境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的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我渐渐发现那些后进生在朗诵上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学习也能静下心来了,诵读在无形中净化了他们的心性,修养了德行。自从学习了《弟子规》,那些调皮的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班上丢东西现象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的好风气。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同看一本。有些同学以前常与父母顶嘴,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诫,使他们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道孝亲敬长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并逐渐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
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我的学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诲,有同学能够主动给老人让座位,因为“长者先,幼者后”。一名学生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道:“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以来,我的孩子有了很大变化,比以往爱学习了,随口而出的常是一些经典格言,在家里也知道尊敬父母了,让为人父母的我们也深受启迪。”
班级有个叫张震的学生,平时爱打架,只要是他认识的人他都会去碰一碰,而他自己却不以为然。我也曾开玩笑地对他说:“认识你的人真倒霉,打人成了和别人打招呼。”学习《弟子规》之后,他不但能流利背诵,还主动当领读,自己也被“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的道理所教育,打人的次数逐渐少了,遇到有人打架还能主动去劝解。而今,他已经成为我班的值周班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一定会乘风破浪,勇往前行。用经典文化涤荡孩子们的心灵,掀起我们温情的波澜和久违的感动,让我们握紧诵读经典这把金钥匙,与孩子们一起开启通往成功的大门吧!
让“美好”在孩子的心灵中扎根 篇7
一、用语文哺育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认识“美好”
语文是心灵的教育, 是人学习语言文字、接受文化洗礼的学科, 课堂是孩子生命发展和智慧张扬的天地, 是浮想联翩、想象驰骋和创意生长的沃土, 更是孩子认识“美好”的窗口。小学语文教材中, 大多是行文优美、图文并茂的篇章, 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在教学中, 我常常适时挖掘出文中蕴含的真、善、美, 引导孩子用心灵去认识美好的事物, 感悟美好的情感, 在知识的交流、碰撞中, 升华认识。
二、用语文滋润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向往“美好”
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灵发育的最佳时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让儿童广泛接触古今中外的适合儿童吸收的优秀文化, 儿童的心灵会因此而变得细腻, 变得丰盈, 变得有活力、有延展性, 更能让孩子对世界和明天存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经典著作, 像夜空中的群星一样灿烂、美丽、新奇, 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从来没被文字感动过, 他的心灵必定是粗糙、浅陋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孩子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是非不明, 良莠不分。我们不但要引导孩子接触大量的经典童话, 我们更要让孩子接触大量的经典寓言、诗歌、神话、民间故事。
引导孩子读故事, 让孩子置身于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一回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 一幅幅情境交融的审美意境之中, 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用心体会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 感受真善美的交融。在一次故事会上, 一个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白雪公主》, 讲完后, 我问孩子们: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呀?有的孩子说他喜欢七个小矮人, 因为七个小矮人会帮助人;有的孩子说他喜欢白雪公主, 因为她漂亮, 心地善良。有个孩子讲《皇帝的新衣》讲完后他还这样补充了一句:“老师, 那个裁缝其实是个大骗子。”我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诗歌朗读天地, 我将一些诗歌改编后, 抄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 与孩子一起读, 比如有这样一首诗:“树叶, 树叶, 我问你, 你是大树妈妈的孩子, 还是大地妈妈的孩子?”孩子读完后面带微笑, 有的说树叶是大树妈妈的孩子, 有了大树才有树叶。有的说树叶是大地妈妈的孩子, 她躺在妈妈的怀抱里。
用语文开启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创造美好
生活是广阔无限、丰富多彩的, 家庭生活中有亲情之美, 自然生活中有多姿之美, 科学生活中有启迪之美, 想象世界中有联想之美……在儿童时期, 人对一切都感兴趣, 对自然、对社会, 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 对未来充满幻想。正确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走向生活, 让他们把心敞开, 去发现、去感悟、去获取生活中的真、善、美, 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 我围绕每个单元专题内容, 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身边的景和物、人和事。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专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每个专题都蕴含着人间的至真至善至美。“多彩的春天”这个专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如何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触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呢?我这样引导学生:“春天是美好的, 在春天你能发现什么呢?找一找吧, 并把你的发现画下来。”每天我都让学生交流, 说说自己的最新发现, 刚开始, 学生说我发现花开了, 草绿了, 柳树发芽了。我又引导学生:“孩子们, 我们用眼睛发现了春天, 我们还能用鼻子、嘴巴、耳朵去发现春天呢!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新的发现。”孩子们一听乐了。第二天, 我刚一走进教室, 学生叽叽喳喳地说开了:“老师, 我闻到了兰花的香味”, “我听到了春雷的响声”, “我听到了春雨的沙沙声”, “我发现风吹在脸上不那么冷了”……我说:孩子们, 只要你留心, 你还会发现更多呢。后来, 我在班上举办画展, 主题就是多彩的春天。有的学生画了田间一畦畦嫩绿的秧苗, 有的学生画了小河, 河边还有一群黄绒绒的小鸭子, 有的学生画了绵绵春雨, 有的学生画了一片绿色的草地, 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还有的学生画了小燕子、桃花、梨花、柳树等。学生在观看、交流中不时发出赞叹:哇噻, 他画的春天好美啊!被称赞的学生一脸的灿烂。这就是学生心中的春天, 色彩斑斓, 生机无限, 真真切切。
美好心灵 篇8
一、寻觅故事, 挖掘教育的素材
采用“故事法”, 首先要解决选择什么故事和如何搜集故事这两个问题。
1. 选择多姿多彩的“难忘故事”, 使孩子获得文化熏陶
选择故事内容是关键, 因为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 是滋润孩子心田的源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可接受性, 我着重选择了“难忘故事”。所谓“难忘故事”就是指一切学生乐于接受愿意聆听的、能够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真实感人让人久久难忘的故事、新闻、人物、事件或影片。所以, 故事的主题应是多方面的, 有情感性的, 如关爱主题、孝敬主题、生命成长主题等;有深层性的, 如奋斗主题、诚信主题、挫折主题、学校教育主题、学生出现的现实问题等;有悲壮性的, 如关于英雄事迹等。在选择好素材后, 按相关的主题整合, 然后把所有内容整理成册, 按顺序排列, 这样, 就能有序地向孩子渗透, 避免开无轨列车。
在“难忘故事”的教育实践中, 我和孩子们以各种方式共同分享阅读了780多篇感人的难忘故事。以“生命成长主题”为例, 我选择了《生命传递的悲壮》《这就是宽容》《幸福站立在苦难中》《世上最美味的泡面》《愚公移山》《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一切皆有可能》等故事,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运用“生命成长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弱化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性, 使得整个教育过程无明显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分, 无“对错”与“高低”之分, 无被动与主动之分, 讲故事者和听故事者都在平等、自愿、主动的氛围下,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道德学习的“无意识”状态中, 使个体生命的道德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2. 多种办法搜集故事, 丰盈孩子的情感营养
为了拓宽搜集渠道, 丰富搜集内容, 选择“难忘故事”时除老师外, 我还利用开学初的家长会, 向家长们介绍“难忘故事”的特殊意义, 要求家长也参与搜集“难忘故事”的工作。此举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 他们表示愿意在空余时间帮助孩子搜集“难忘故事”, 并与孩子一起开展亲子阅读。这就保证了孩子们在学习“难忘故事”时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同时, 我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 或是从书刊报纸中, 或是从广播电视中, 或是从网站中, 或是从他们自身的生活中, 等等。可是, 在第一次让孩子们自己搜集“难忘故事”时, 孩子们还不理解“难忘故事”的内涵, 以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就是“难忘故事”, 所以搜集了许多中外寓言。其实, “难忘故事”与寓言是有一定区别的, 前者是真实的, 以使人感悟为主;后者是虚构的, 以让人明理为主。所以, 在德育实践中, 教师应该耐心地向孩子做进一步的比较、引领, 让孩子明白“难忘故事”与寓言的区别。
其实, 在学科教材中也有很多“难忘故事”, 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检阅》, 讲述主人公博莱克是一个拄拐的男孩, 但他依然凭着自己的顽强意志出色地完成了检阅任务的故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材料, 把它作为一个优秀的德育文本。
“难忘故事”无处不有, 无时不有, 信息化时代更是为搜集“难忘故事”开拓了多元丰富的选择渠道。教师只要在生活中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 并善于积累, 就可以在多种途径中找到让人感动的“难忘故事”。
二、品味感悟, 涌动至善的情感
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的“难忘故事”中不断地品味、感悟, 引领孩子们走向真、善、美的人性家园是我们的目的, 而阅读“难忘故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
1. 以文本阅读的方式直接呈现
古人说, 文以载道, “文”与“道”的完美结合让孩子既欣赏了美文, 又从中汲取了力量, 内化了自身修养。德育从来不是孤立的, 如果和语文学科的阅读法相融合, 德育就又多了一条途径。于是, 我利用班队课、晨会课等, 以文本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难忘故事”。可以是师读, 也可以是学生自读。还在班上成立了“小蚂蚁读书会”, 大家互相鼓励, 互相比赛, 比比谁最爱读书, 谁最会读书, 充分调动了学生读“难忘故事”的积极性。
2. 以读写融合的方式感悟呈现
每次读完“难忘故事”, 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如春雨滋润般柔软、细腻、温情。这时候, 让孩子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是最好的契机。为了写好读后感, 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本《以“难忘故事”净化自己心灵》的读后感集, 每听完或读完一个故事, 都要或多或少写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最动心的情节和此时此刻最深刻的想法。同时, 我们还共同记录一本《师生情感接力日记本》, 记录下我和孩子们阅读“难忘故事”后自己的阅读感受。到目前为止, 学生写的读后感达到了1641篇。
3. 以演讲比赛的方式交流呈现
让学生搜集故事, 并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演讲比赛。我曾经在班队课上举行过“永恒的感动”“难忘的故事, 感人的真情”“爱的力量”“行走在感动之路上”“做一个善良的人”等演讲比赛, 大家踊跃参与, 热情高涨。
4. 以亲子共读的方式温情呈现
亲子阅读, 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构建了一个平台, 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难忘故事”, 让大人与孩子之间多交流, 多沟通, 多监督。
5. 以网络平台的方式开放呈现
学校的网站上开设有一个“读书论坛”, 这也为我们的交流创设了一个互动平台。和孩子们商量后, 我们决定成立“小蚂蚁读书会”。在电脑老师的指导下, 班里每位孩子都注册成功, 并积极把自己搜集的“难忘故事”或是写的读后感上传到网络, 和大家共同分享。
三、亲历实践, 内化道德的行为
“难忘故事”的教育方法, 关注的是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而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们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熏陶中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并亲历实践, 从而迁移到学习、生活之中, 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 构筑起孩子们的“人格长城”。
1. 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提升道德认识
在儿童的天性中, 无尽的好奇与幻想是他们的特征, 这种好奇与幻想使得孩子们乐于听故事, 从故事中得到他们最初的人生体验, 并且一个个形象化的故事逐渐影响他们的生命感觉, 形成他们的生命判断。事实上, 在运用“难忘故事”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小学生得到的并非一种理性的认同, 而是感性的模仿。所以, 他们获得的并不是故事本身, 而是一种文化熏陶。
2. 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
随着“难忘故事”越来越多的积累以及潜移默化的渗透与熏陶, 大家彼此之间更加地友爱, 孩子们对我也更加尊敬、喜爱。应该说, “难忘故事”的渗透, 让我们这个家园更加温馨, 让我们这个集体更加有战斗力。就是凭着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心、爱心, 我们班在学校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 连续两年被评为校行为规范示范班, 还被平湖镇评为雏鹰好中队。
3. 在细水长流的熏陶中提升学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特别重视、提倡人文教育、生命教育, 其实这都和德育息息相关。比方说语文教学, 它仅仅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语文说到底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 而德育就是唤醒自我, 体悟生命, 感受神圣崇高, 实现终极关怀。“难忘故事”就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难忘故事”这个载体, 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搜集故事、筛选故事、整理故事、阅读故事, 阅读面大大提高了, 知识面也广了, 学习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孩子们勤奋地记录心得, 也提高了写作热情和写作水平。
美好心灵 篇9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要动动脑筋, 想想办法,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参与度提升到最高点, 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 优化学习方法, 使学生获取最佳的思想品德知识, 形成思想品德能力, 提升思想品德素养, 塑造美好的心灵。教师要高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做富有创造性的人。
(一)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活情景
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自身特点和本土文化特色, 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课时内容, 进行一些有利于学生塑造美好心灵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选取一种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 并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景, 这些鲜活生动的情景, 作为学生实验观察的对象客体, 并经过教师极具亲和力的语言的描述, 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亲历实验, 获取丰富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心灵修养。
(二) 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 要精心备课, 提前预设有效的思想品德问题, 在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获取新鲜的思想品德知识, 提升自身的修养。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慎而又慎, 杜绝无效的课堂提问进课堂, 达到时间的高效, 训练的高效和问题的高效。
(三) 创设有效的表演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由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 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进而形成激昂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空,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促思, 进行高效教学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现在思品课课堂存在以下诸多问题:追求热闹, 提问过多, 从“一言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 不是为教学服务等等。因此,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必须关注课堂提问。有效提问中的“有效”两字体现在学生的态度积极, 思维含金量足, 学生个体获益明显和深刻, 学生发展效果明显, 提升教学效率, 塑造学生美好而高尚的心灵。
如学习思品课《走科教兴国之路》, 在学生阅读有关数据与资料后, 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呢?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 (2)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 (3) 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4) 是否只要有了经费的保障与法律的规定, 我国目标就能实现?还需要依靠什么?人才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几个问题, 有一定的层次性, 有一定的梯度, 将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层次梯度化。
三、创新模式, 先学模后创模
创新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方式, 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 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科创新教学模式, 尝试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和模式, 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走向成功;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研究, 树立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和人才观;进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构建科学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方式, 塑造学生美好而高尚的心灵。
可以模仿的高效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引领探究, 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训练检测, 巩固自主学习的成果;总结升华, 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领域。也就是“四步法”教学模式, 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检测、总结升华”四个环节,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优化课堂教学重在“导学”为指导思想, 以设疑创新为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学教互动, 导学引路”,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善于实践和终身学习的目的。
四、多元评价, 以评价促教学
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得分=形成性评价50%+终结性评价30%+定性评价20%。
(一)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视角有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单元测试、实践能力等几个维度。
(二) 终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是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或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 命制一份质量上乘的试题, 大多呈现书面的形式, 但也有口头的形式。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思想品德的检测, 主要考查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三) 定性评价
主要由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品德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要突出发展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目的是促进学生寻找差距, 明确奋斗目标。
总之,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体验, 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的、高效的。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为学生设想, 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文本,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就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有助于增强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塑造学生美好而高尚的心灵。
摘要:学校开展的思想品德课要以培养学生美好情操, 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塑造美好心灵为目标, 思想品德课堂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平台。一个人先要成人, 才能成才, 这里的“人”就是指一个人必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水准。因此, 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师肩负重任, 任重而道远。但是目前,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偏远的农村更是问题种种: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慢, 家长认识不到位, 不支持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 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厌学。种种不良的因素是制约思想品德课程高效发展的瓶颈, 从而制约了学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严重的是没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可见, 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效率, 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多年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方面的教学经验, 现就怎样构建高效课堂, 塑造美好心灵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情境教学,以问促思,创新模式,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通知.附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美好心灵 篇10
一、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
提倡“绿色阅读欣赏”, 首先应该深刻认识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就是能净化人的美好心灵, 引导人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那么,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能净化人的美好心灵, 引导人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呢?我们认为, 凡是能引导人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 凡是能引导人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丑, 凡是能引导人爱美恶丑, 凡是能引导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 勇于弘扬光明进步事业, 勇于为社会发展献身奋斗的作品, 就是能净化美好心灵, 引导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作品。有了这样的好作品, 再加上读者的“绿色阅读欣赏”, 就能充分发挥这些作品的积极作用, 净化美好心灵, 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
我们把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引导人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如《诗经》中《氓》描写的那个婚姻悲剧, 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在家庭社会中地位的不平等, 男子三心二意反复无常, 女子真诚觉醒愤怒反抗, 启示人们尤其启示女子应该慎重对待婚事, 应该反复考验男子, 应该在全社会形成谴责见异思迁男子的氛围, 反对大男子主义, 要求改变不平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这就是引导人认识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引导人认识了“氓”制造的那个婚姻悲剧的本质, 引导人改变那个不平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再如杜甫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深刻概括反映了阶级矛盾、阶级对立, 人民正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 预示着人民为了生存必然会起来反抗, 必然会同吃人肉喝人血的反动统治者作斗争, 推翻腐朽统治, 促进社会公平。这样的作品就是能引导人认识社会生活本质的好作品。
二是能引导人修养自身形成高尚行为习惯。如《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2]P3和“三人行必有我师”[2]P74,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P176,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2]P67等名言;如《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P12, “舍生取义”[3]P196和“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3]P99等名言;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如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名言, 均能引导人修养自身, 形成高尚的行为习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道家的“崇尚自然”, “无为又无不为”的思想, 墨家的“兼爱”“节俭”的思想, 等等, 都能引导人修养自身, 形成高尚的行为习惯。
三是能给人慰藉心灵, 给人美好向往。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想的理想世界, 是生活富足, 平等友爱, 和谐美满, 无苛捐杂税等的社会, 是长期动荡战乱中无法实现的田园生活, 理想社会。虽然当时不能实现, 但都表达了人们厌恶动荡战乱黑暗不平等社会, 向往平安和谐幸福自由美好的社会的愿望, 能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共鸣, 能激发人们的憧憬, 所以能慰藉人们的心灵, 给人美好向往。桃花源思想是对战乱黑暗腐朽社会的批判和反抗, 是对平安光明进步社会的追求, 也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四是能给人宣泄抑郁, 引导人觉悟觉醒。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宣泄了困境中的全民的抑郁, 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 展示了大众的麻木不仁, 尤其是深刻批判了虽败犹荣的“精神胜利法”, 引导人们批判地认识阿Q精神, 引导人们觉悟觉醒, 改造阿Q所处的社会, 也改造阿Q这样不觉醒的大多数人。阿Q的形象, 是旧中国普通农民的形象, 是长期被封建剥削压迫奴役而精神变态了的形象, 阿Q精神是追求平等幸福又向往做人上人, 得道之后又幻想压迫别人的精神。阿Q形象精神至今还有供人们批判认识民族特征的某方面意义。展示阿Q形象精神, 能引导现代人觉悟觉醒, 认识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所以《阿Q正传》至今还有积极作用, 尤其是净化中国人心灵的积极作用。
五是能迁移情趣, 给人走出困境的乐趣。如闻一多先生的《忆菊》, 描绘了美丽的菊花, 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倾注其中, 赞誉菊花也是赞美祖国之情, 一气呵成, 气势磅礴, 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从而能迁移情趣, 使人热爱菊花更热爱祖国, 引导人走出彷徨的困境, 给人奋发向上的乐趣.这就是文学作品能净化美好心灵, 引导人积极进取的积极作用。
六是能陶醉意境, 使人产生快乐想象的共鸣。如张爱玲的《更衣记》, 描绘了中国服饰的五彩缤纷和独特魅力, 描绘了女性对中国服饰的独特领悟和热烈追求, 给读者展现了一个追求美向往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意境, 让人陶醉在美的意境中, 使人产生美的快乐想象, 使人产生美的共鸣, 使人憧憬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文学作品能净化心灵, 引导人积极进取的积极作用。
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有的作者有意识地突出了作品的积极作用;有的作者无意识地反映了某种社会现实, 也能体现作品的积极作用;有时读者无意识地领会到了作品的积极作用;有时读者经过深刻挖掘领悟到作品的积极作用;有时读者独自能领悟到作品的积极作用;有时读者需经名人点拨或需与别人交流品赏才能领悟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深刻。但无论怎样表现和欣赏, 作品的积极作用都是丰富多彩的, 都需要“绿色阅读欣赏”, 也就是不带任何偏见地阅读欣赏, 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阅读欣赏, 才能净化美好心灵, 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 充分发挥作品的积极作用。
二、文学作品的消极作用
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应该通过“绿色阅读欣赏”, 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文学作品的消极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也应该深刻认识。文学作品的消极作用就是腐蚀人的灵魂, 消磨人的斗志, 诱导人的野性, 利用人的私欲情欲, 使人误入歧途, 使人更容易消极颓废, 落后腐败甚至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才是带有消极作用的作品呢?我们认为凡是宣扬黑暗腐朽落后倒退的作品, 凡是维护反动统治的作品, 凡是诱导人私欲野性消极颓废的作品, 凡是不利于公正公平发展科学民主进步的作品, 凡是不利于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完善进步的作品, 就是带有消极作用的作品。古往今来, 宣扬凶杀, 宣扬色情, 宣扬赌博, 宣扬私欲, 宣扬奸诈, 宣扬坑骗, 宣扬迷信等等的作品, 自然就是消极的作品;宣扬皇权神圣, 宣扬等级森严, 宣扬维持封建落后统治愚忠愚孝的作品, 当然也是消极的作品;即使是比较正统的甚至被称为名家名著的某些作品, 也往往受作者的时代思想的局限, 也流露出某些消极的情绪;更有流传到当代的古代作品的不适宜当代社会发展却阻碍当代社会进步的某些思想, 也是消极的思想因素。文学作品中有了上述消极因素, 如果读者不会批判地阅读欣赏, 不注重不讲究“绿色阅读欣赏”, 就容易被腐蚀被诱导被毒害, 就容易消极颓废腐败堕落, 甚至危害社会走上犯罪道路。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重消除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
我们把文学作品的消极作用负面影响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扬愚昧落后的权势。千百年来的封建皇权统治, 儒家正统思想的宣扬, 等级森严残酷的现实, 压迫剥削得人们产生了一种甘愿当牛作马的意识, 这是一种精神摧残, 这是一种愚民意识的结果。没有民主缺乏科学, 封建统治者靠他的权势地位愚弄欺压百姓, 而文学作品中甚至文学名著中也有宣传愚昧落后的权势思想。如《西游记》中孙悟空, 火眼金晴手握金箍棒所向无敌, 是个才能智慧高过唐僧多少倍的英雄豪杰, 是西天取经的第一功臣, 只是他是唐僧的徒弟, 就屡屡受师父的迫害, 紧箍咒一念, 孙悟空就遭殃。这让人感觉到愚昧落后的权势是统治者的法宝, 只要你地位低就只能乖乖服从管教, 你再有本事再有才能不让你发挥你就甭想发挥。每当我们看到孙悟空被师父唐僧的紧箍咒念得死去活来时, 我们就深深同情受害者孙悟空, 我们就怪罪憎恶压迫者唐僧愚昧落后。为什么师父不讲科学不讲民主呢?即使师父的地位不可动摇, 那么为什么不听从徒弟的正确意见呢, 为什么师父屡屡犯错误迫害徒弟?实际上作者是有意无意宣传了愚昧落后的权势。我们应该消除这种负面影响, 应该批判唐僧的愚昧落后等级森严的权势观念, 应该劝说他科学民主, 选贤任能, 不能压制德才兼备的下属, 更不能迫害折磨徒弟, 这于西天取经的事业也不利。
二是过分暴露农民起义的惨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是推动朝代变更历史进步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作者的思想的局限, 却有时过分暴露了农民起义的惨败, 这客观上不是歌颂而是嘲讽了农民起义。如《水浒传》整篇小说描写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反抗, 但其结局却是众多英雄四分五裂, 一大部分人被“招安”死于当权者的阴谋之下。比如作品中的宋江, 一心想让各个兄弟有个“名分”, 帮助朝廷去攻打辽国, 获胜后却因大宋朝廷被辽贿赂, 义军战胜辽国获得的州郡又被大宋朝廷逼迫重新退还辽国。之后梁山军又被派去攻打田虎、王庆的起义, 都获得了胜利, 但再回京时大宋朝廷却不许进入城门。梁山好汉又想重回梁山, 被宋江劝住。后来大宋朝廷又派梁山军征讨方腊, 梁山军虽获胜但却付出了惨痛代价。许多将领不想回京受封, 纷纷离开义军, 只宋江等人一路回京。最后的下场却是朝廷用计把梁山好汉用酒毒死。这个结局何等悲惨, 由轰轰烈烈到凄凄惨惨, 是颂扬义军吗, 是总结义军的经验教训吗?我看只能说是“反面教员”, 告诫后人不能象梁山义军那样分不清敌友了, 不能帮助朝廷剿杀别的义军了。这样过分暴露起义军的惨败, 客观上也告诫读者, 不要上山为寇, 不要与朝廷作对, 造反没有好下场。所以读到此处时, 一定要注意消除负面影响, 不要被腐朽的黑暗势力吓倒, 不要被义军的惨败结局吓倒, 不要被朝廷“招安”的甜言蜜语所欺骗, 要坚定地走与腐朽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道路, 要团结义军友军才能胜利。
三是宣扬玩弄歧视女性。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宣扬大男子主义, 宣扬玩弄歧视女性的作品, 比比皆是。如商纣王荒淫残暴亡了国, 《封神演义》中却把祸国殃民、危害苍生的罪名加在商纣王之妃妲姬的身上, 写妲姬本是狐妖所化, 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对女性的防备和偏见。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 提到了一个故事, 说一个书生正在读书, 看墙头突然露出一张美人的脸, 听到那美人喊他, 后来就被勾引而死, 原来那女子是个妖怪。这个故事也容易使男子对女人产生一种误解和下意识的厌恶。本来男女是应该平等的, 妇女在养育子女操持家务方面贡献会更大, 妇女应该受到尊重, 但封建帝王三宫六院佳丽上百上千, 本身就是玩弄女性, 被打入冷宫的女子不计其数, 上层封建官僚也往往三妻四妾, 文学作品中反映这种生活也往往宣扬玩弄歧视女性。这种消极影响应该消除, 应该形成全社会尊重妇女的民风民俗。
四是过分描写“性”的细节。文学作品中两性生活的描写应该是含蓄的, 但有些作者却迎合世俗的寻欢作乐, 过分描写性的细节, 污染了文学的高雅殿堂, 也误导了不规范的性生活, 尤其误导了青少年想入非非的性的幻想, 甚至误导到走上侵犯女性而犯罪的道路。如《白鹿原》描写第三个女人娶来的新婚之夜, 描写她的性感部位, 描写她的性生活的主动, 描写她的性生活快感, 描写她像一团绒球的女人, 缠磨男人一年后她就瘦成了一根干枯的苞谷杆子, 最后吐血死了。这样的描写就过分细致, 应该特别注意消除负面影响, 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不要误入歧途。这些庸俗低级下流的描写, 只会危害社会, 是对净化道德心灵的倒退。
五是给人塑造颓废堕落的形象。如当代作家余华小说《活着》中塑造的徐福贵的形象, 就是一个颓废堕落的形象。徐福贵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他出生在有一百多亩良田的大户人家, 只会吃喝嫖赌, 只想玩好、疯好, 他说“逛妓院——是为了排解生活的无趣, 赌钱——是为了光宗耀祖”最终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风流堕落, 败光了所有家产。他的家业, 由一头牛逐步变成了一只羊一只鹅一只鸡, 最终一无所有。这个颓废堕落的形象, 不但不值得同情, 只能作为“反面教员”批判, 一定要批判他的颓废消极, 坐吃山空的人生观, 一定要消除他的负面影响, 要告诫人们人生不是追求享乐, 人生只能奋发进取, 才有光明灿烂的前途。
六是给人凄惨恐怖的环境。还以余华小说《活着》为例, 主人公徐福贵所处的环境太凄惨恐怖了, 他身边的亲人像一颗颗定时炸弹, 到了该引爆的时刻便自动引爆, 徐老爷 (福贵爹) 、徐夫人 (福贵娘) , 如果说生老病死是常理, 那么有庆的死, 凤霞的死, 家珍的死, 二喜的死, 苦根的死等, 这一串串鲜活的生命在作者的笔下也都一个个光荣地结束了一生, 带给读者更多的是打击和痛苦, 他完全抛弃了人性, 出现了一种令人死板的氛围。这种凄惨恐怖的人生环境, 容易使人丧失人生希望。生命怎么这么脆弱呢, 真不知何时会死, 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就必须消除消极影响。人生虽有不幸, 但却又有大幸, 即使战争、地震、水灾、火灾来临不是还有幸存者吗, 只要努力抗争人生就有希望。
文学作品的消极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有作者有意无意的作品本身的消极影响, 也有读者缺乏批判地阅读意识而形成的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确也是常见的。我们必须消除消极影响, 才能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 才能使人生社会更美好。
三、文学作品的“绿色阅读欣赏”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也有多方面的消极作用。要想“开卷有益”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 消除文学作品的消极影响, 必须提倡“绿色阅读欣赏”。那么什么叫“绿色阅读欣赏”, 怎样才能实现“绿色阅读欣赏”呢?下面我们简要论述一下。
一是“绿色阅读欣赏”就是高雅文明批判进步的阅读欣赏。所谓“绿色”就是高雅纯洁文明进步之意。“绿色”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奋发向上的景象, 不被任何污染的景象, “绿色”象征高雅纯洁、文明进步。“绿色阅读欣赏”就是客观的科学的批判的进步的阅读欣赏。“绿色阅读欣赏”不带任何偏见偏执, 不受任何污秽思想观念的影响, 而是靠读者实事求是地阅读分析批判审视“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地阅读欣赏。通过“绿色阅读欣赏”达到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积极作用, 也尽力消除文学作品消极影响的目的。
二是“绿色阅读欣赏”要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读者来实现。关键是读者要加强自身修养, 要努力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要懂得文艺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的原则, 要懂得实事求是地批判认识文学作品, 也要懂得了解社会历史现实未来发展的规律, 懂得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方向, 懂得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要求意愿和意志。具备了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再去高雅文明批判进步的阅读欣赏, 就能实现“绿色阅读欣赏”, 就能充分发挥净化美好心灵, 消除负面影响的作用, 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 充分消除文学作品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 (合订一卷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817-818
[2]程昌明.论语注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寓德于美,塑造美好的心灵 篇11
一、在感知美中,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
幼儿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达成,他们缺乏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辨别能力,善形象思维,可塑性大,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根据幼儿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我国艺术特色以“面向全体幼儿,提高道德素质”为宗旨,从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力着手,重视利用视觉、听觉感知力,引导幼儿知美、懂美、会审美。
1.优化育人环境,创建绿化、美化、净化、知识化的幼儿园环境,熏陶幼儿的审美感受力。优美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个性的形成具有无言的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幼儿园大力改善了园容园貌。走进幼儿园便是平坦美观的操场,四周种有四季常青的冬青树,笔直的杨树,四个大花坛中,有绿色的松枝、红色的芙蓉花、紫色的丁香、粉色的桃花、黄色的迎春……五彩缤纷、香气扑鼻。走进正厅映入眼帘的是“勤奋、守纪、活泼、健美”的八字园风,正厅中央设有整容镜,镜前摆放几十盆绚烂多彩的菊花,两侧橱窗内设有“美育”专版和艺术活动照片、榜样任务相片。走廊一侧挂着名人画像,幼儿自己制作的布贴画,另一侧镶嵌上了大型风景画和自制布贴画。每个活动室的布置也为幼儿营造了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悬挂了国旗、班风规范、名言警句,黑板左侧设有备品柜,柜上设有图书馆、卫生角、自然角、装饰角,幼儿利用各种角的作用博览群书,观察自然景物,欣赏艺术品,唤起幼儿对美好的感受。富有审美性、教育性的文明、艺术、道德的良好氛围,对培养幼儿审美感受力,促进和制约幼儿的知情意行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观赏大自然及艺术作品,陶冶情操,感受美。
大自然的神姿娇态、万千气象、奇妙变幻、勃勃生机都会掀起幼儿不可抑制的巨大美感。因此幼儿园积极开展各种观赏游园活动。通过游览改革开放的盘锦、风景如画的红海滩、观赏菊花展、根雕艺术、鸟类表演等活动,使幼儿理解大自然的美,培养幼儿对万物的欣赏之情,对生命的热爱和喜悦之情,陶冶心灵、净化感情、开阔心胸,激发他们创造思维的灵感,让幼儿的思想在优美的景色中自有驰骋。
幼儿园定期组织观看书法、绘画、小工艺品等艺术作品,欣赏健康向上、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观看爱国主义展板及优秀影视片。感受这些艺术美得作品,既悦耳娱目,又赏心怡神,它打动了幼儿园的感官和感情,激发幼儿审美快感,使他们获得美得享受。如幼儿园绘画作品中反映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庆香港回归”、赈灾义演”市场繁荣”、“盘锦长高了变绿了”等系列作品;有围绕养成教育的系类作品“做文明小乘客”、绿化幼儿园“、“自己的事自己做”、尊敬师长’。理,父母喜”“劳苦事,子女当”、“元玉兔,家贫寒,角桂书,,读不厌”等仙灵生动的画面后,枯燥的三字经变得浅显易懂了。幼儿观赏了艺术作品,心里印着美的意向,不知不觉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得到法阵,逐渐变得纯洁、高尚起来。
3.在教学中各门课程无不知和“美”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恰到好处地进行品德教育。如语文教材中,有赞美祖国山河的“自然美”,有歌颂崇高风尚、美德的“社会美”有表达语言文字的“艺术美”等。此外数学教学中的逻辑美、简洁美,音乐课中的节奏美、旋律美,美术课中的和谐美、对比美、色彩美等。教师能在教学中,调动幼儿视觉、听觉器官共同参与的思维活动,对艺术形象进行创造,用自己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感受去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幼儿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心灵上得到陶冶。
4.利用晨会讲述浅显的初步的美学知识。围绕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创造美、自然美等内容,以深入浅出的述理,简明生动的语言,饶有趣味的生活事例,像幼儿介绍初步的美学知识讲座,使幼儿明确美的内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激发他们主动追求正确的审美观,追求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再根据幼儿掌握的美学知识开展辩论活动,深化明理。
二、在创造美中,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幼儿对美较敏感,他们不但感受美,欣赏美,而且有很强的表现欲。当他们对美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会主动、自由、广泛地去热爱美、追求创造美,并上升到将美的认知转化为自觉、自愿、自择的作为。
1.幼儿园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艺术创造,给幼儿施展才能、展现美的机会。我园围绕艺术教育主题,开展了班级特色活动,做纸花、做灯笼、剪纸、泥塑、鹅卵石画、蛋壳画、编织、风铃、干果壳粘贴、树叶粘贴等,这些美的造型陶冶了幼儿美的心灵。他们在五彩缤纷的活动中尽情表现才能、抒发情感。班级特色活动,不仅让幼儿感受了作品的工艺美、尽情的愉悦美、制作的成果美,而且注意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格,勤俭节约的美德、团结、协作、竞争向上的现代意识和办事认真的良好心理品质。幼儿园艺术月开展了春光美汇报会、“六一”制作节,科技六小展览……以唱、跳、弹、说、做等特长比赛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给每位幼儿提供了展示特长,发展个性的天地。幼儿在生活中用美的诗句、美的歌声、美的舞姿、美的心灵编织着童年美好的梦,表现了创造的甜美。
2.放手让幼儿以自主状态投入艺术阵地的实践中,使各展所长、各有所得,生动 活泼主动发展。如幼儿园艺术教育幼儿阵地之一的七彩时空广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身,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意识,幼儿自主管理、自动参与、自我提高。广播整个过程由幼儿自编、自导、自演、自播,不断提出幼儿们的喜爱的栏目。每次广播虽只有短暂的十五分钟,但它都如喷溅的水珠激起幼儿们灿烂的激情,如一道道溪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它把幼儿带劲七彩的花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深化心灵。幼儿在制作布贴作品时,能把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渗入作品中,使作品“灌注了生气”。
美好心灵 篇12
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内涵。提高育人质量,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为本,以学生心智发展为果, 依靠办学优势,建设特色学校, 打造品牌学校”是实验小学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心智”特色教育的确立
1.广征博采,去粗取精。
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我校一直在寻求和提炼,一是开展师生大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二是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三是加强自我反思,力争自我超越。经过反复论证,我校决定采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创建心智教育特色学校。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大脑科学研究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 、生存智能。 这是依据脑科学原理———人的大脑皮层具备的八大智能区域提出来的。它首先肯定了一个正常人先天就具备八种智能,“天生我才必有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自信心。
2.素质为本,全面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基本价值观追求,主要表现为“教育民主, 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 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创建特色学校应以落实素质教育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立足现实,最近发展。
“素质教育口号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做起来踏踏实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学校重视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的发展,轻视其他智能发展是普遍现象。教育越来越失去磁力,学生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家长压力、老师压力、书包压力使学生难以喘气———或对学习失去兴趣走向网吧,或辍学甚至轻生。因此,立足现实,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现状,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智能培养为目标,以教材二度开发或校本课程开发为手段,创设学生 “最近发展区”,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使每一名学生对照多元智能找到自己的强势智能,使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在主观上得到实现。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多元智能特色的实施
1.科研引领,分步实施。
2007年,学校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追求多元化发展” 的办学思路,并制定了 《昌图县实验小学振兴发展规划》。经过广泛调研,深思熟虑,我校确立了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特色学校创建》 校本科研课题,并经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课题分为三步走: 一是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 二是边实施、边总结、边展示, 三是边总结、边丰富、边创新。 具体分为三大板块:建设多元智能教育校园文化 (八大智能楼层走廊文化),打造多元智能型教师团队 (十六个多元智能工会小组),培养多元智能学生 (八大智能方阵:鼓号队、管乐队、葫芦丝、太极扇操、健美操、少年拳、 经典诵读、成语接龙、科幻画、 口风琴、大合唱),设置多元智能校本课程,使课题工作,由外延到内涵,由宣传发动到组织实施, 逐渐达成共识,整体推进。
2.项目驱动,突出主导课程。
学校特色主题是优化学科课程,落实综合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我们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最近发展区” 角度,按照九种智能分类,确立九大项目作为实施心智教育的主导课程:
项目一:语言智能之“清泉源头读书活动”“中华经典诵读” (弟子规、三字经、千条成语接龙背诵);
项目二 :数理逻辑 智能之 “生活中的数学”“速算” (《神奇的手指》 校本课);
项目三:音乐智能之葫芦丝课、鼓号队、管弦乐队;
项目四 :身体运动 智能之 “阳光体育活动” (每天长跑1000米,“2+1”工程,太极扇操、少年拳、集体舞);
项目五 :视觉空间 智能之 “空间思维绘画”“科幻画”课;
项目六 :自然观察 智能之 “生物劳技”“科普发明制作”“ 摄影”课;
项目七:人际交往智能之“ 我与自己、我与师长、我与他人” 礼仪感恩与诚信教育;
项目八 :自我认知 智能之 “心理健康咨询”“日记与反思” “知心姐姐工作室”;
项目九:生存智能之“安全防护”“生命生理”“逃生演练” “野外远足”课。
3.全面实施,相辅相成。
首先,我们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建立各学科四段多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采取“专家指导, 子课题引领,小组典研,同伴互助”的办法,培养多元智能。每个教研组都制定学科心智教育培养实施方案;每名教师都撰写心智教育与本学科关系的新理念论文和实践经验总结。整个模式涵盖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备、教、辅、 批、考各环节的实施;涵盖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练,眼、 耳、口、鼻、手,坐、立、行、 走、看多元智能的培养。
其次,以课外延伸为补充。 学校成立43个特色团队,如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踢毽子队、小作家基地、小发明基地、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小屋等,每周坚持活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心智教育特色初见成效
1.理念生根,让教师教有特色。
教师用多元智能教,教多元智能;学生凭多元智能学,学多元智能;学校用多元智能评,使 “星级班”“金牌班”“智多星” 周周月月有展现。学校利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校立项学科多元智能子课题12项,出版50万字的 《多元智能视野下的特色学校创建》 一部;全校教师编写多元智能教材8种18册,论文集三部共计815篇;体育教师四人被评选为县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教练;音乐教师每年都在县市教师节庆祝会上演出;美术教师作品被昌图县职工书法美术作品收藏并发行出版。
2.评价多元,让学生个性飞扬。
教师从多元智能角度培养, 让学生呈现出自己的强项智能。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生初见成果。教师改变了过去一卷定好差的评价,使学生不再厌学,不再因质量检测成绩不好而不爱上学。 校本课程 《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一人背诵全家受教。 家长纷纷来信,夸孩子懂事多了, 称赞学校确实培养了孩子的美好心灵。
3.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
师生多元智能成果每年集中展示两次,上半年在六一艺术节, 下半年在元旦联欢会。平时教师大练多元智能:说、写、弹、拉、 吹、唱、跳,玩篮球、打乒乓球、练武术操、练太极拳、大合唱、 舞蹈、书法、绘画,经常举行联赛。
学生多元智能由大规模到班级小组再到个人分层次展示:每年的“六一”艺术节上,我校200人鼓号队、100人管乐队、2600人葫芦丝齐奏;2000人太极扇操、 健美操表演;1200人的口风琴表演,500人空间绘画展览,100人百米长卷现场作画,1000人千条成语接龙齐诵,妙语连珠。学校43个学生社团展演使全校3000余名学生心智高雅,个性飞扬。两年多来,428名学生分别获得国际美术大奖赛金、银、铜奖。2013年,学校被评为“中国首届当代特色学校”“辽宁省教育厅先进集体”“科研先进集体”“铁岭市名校”等200余项荣誉。
【美好心灵】推荐阅读:
让心灵变美好最佳方法08-01
塑造美好心灵.(经典诵读总结)08-10
有关美好心灵的励志句子09-13
以真诚打动心灵用信任铸就美好10-26
以心灵照亮心灵08-03
教育是心灵感应心灵08-04
心灵的沟通心灵的对话08-09
感悟心灵的随笔:心灵宁静路悠悠08-16
心灵电影作业,关于中外心灵电影的观后感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