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心灵

2024-05-30

润泽心灵(共12篇)

润泽心灵 篇1

石岛自古就有“大东胜境”之称, 这里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构成独特的“海文化”宝库, 成为荣成“千里海疆文化长廊”的最重要部分。石岛“海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厚重的积淀和执着的品质, 陶冶和滋养着一代代土生土长的石岛人。石岛肥沃的近海海洋、质朴的民俗民风、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人文景观, 也为校本教学提供多种资源。作为石岛的教育工作者, 应用历史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 以高度的责任感发挥想象, 施展才华, 把石岛的学生培养成“健康活泼、爱国爱家, 特长显著、大胆创新, 人格完善、个性鲜明, 追求真知、勇于实践”的一代新人。

经过调查、走访、搜集、整理、研究和撰写, 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终于完成。教材的整体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可爱的石岛, 使学生体会与石岛不可分割的浓浓亲情,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考察石岛的过去, 从经济角度了解石岛的发展, 从自然角度领略石岛的风光, 从未来角度设想石岛的明天。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开展的实践活动, 既使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又令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整个校本教材的实践过程呈阶梯式分布, 体现教材的系统性。其各章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海之蕴——文化采风

第二章:海之咏——阅读传薪

第三章:海之悟——写海扬帆

第四章:海之魂——争奇斗艳

第五章:海之恋——各领风骚

第一章:海之蕴——文化采风。这一活动以采风为主, 指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石岛人民的生活。总之, 让学生带上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走进花村、画村和渔村。具体而言, 这一活动有三步。“整装待发”是活动的第一步, 即为学生走上“探究之旅”做必要准备。“探究之旅”既是活动的第二步, 又是活动的核心。学生可自主探究感兴趣的问题。“收获立交桥”是活动的第三步, 旨在盘点收获, 作出新打算。通过文化采风, 使学生了解南车村 (花村) 悠久的养花历史, 牧云庵 (画村) 独特的绘画、剪纸历史, 大鱼岛 (渔村) 别具风格的渔民习俗, 便于学生吸取民间文化精华, 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 学生在采访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章:海之咏——阅读传薪。这一实践活动以阅读为主, 探讨问题, 挖掘石岛“海文化”的渊源。具体而言:指导学生搜集有关石岛海文化的书籍, 让学生阅读民俗故事、古典名著, 使学生品读和感受石岛的“海文化”。既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又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还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第三章:海之悟——写海扬帆。这一活动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通过写作感悟石岛的“海文化”。这一活动既有对石岛花、画、石的描摹, 又有对石岛名人的访谈。在采访中, 学生走出课堂, 分组实地采访, 感受石岛名人的风范。通过采访, 既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又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还令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应变能力获得提升。同时, 采访让学生领略石岛名人在不同岗位取得的成绩, 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既净化学生的思想,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又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使学生更加积极进取。

第四章:海之魂——争奇斗艳。这一活动让学生在更加具体的活动中诠释和发扬“海文化”。具体而言, 有四部分。“海阔天空任我行”是活动的第一部分, 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让学生一边展示图片和实物, 一边讲述石岛的民俗故事、历史故事等, 旨在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如引导学生栽种花木, 设计盆景, 美化校园、家园。“心灵之旅”是活动的第二部分, 主要是通过调查等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获得文化修养的提升。“五彩缤纷话收获”是活动的第三部分, 旨在让学生之间分享成果。“精彩连接共欣赏”是活动的第四部分, 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扩展与延伸。

第五章:海之恋——各领风骚。这是在以上四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辩论、反思和设计中升华对“海文化”的理解。这一活动主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第一环节“畅讲坛”以辩论形式, 使学生了解石岛作为港口开放小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环节的“反思廊”以“我的幸福体验”为主题, 表达学习石岛“海文化”的感想, 反思过去的得与失。第三环节的“设计院”, 以设计海报、制作网页和书法绘画等形式, 描绘家乡之美, 展示“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更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应用和实践等多种能力。

这种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中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在学校开展的各届艺术节活动中, 学生们大显身手, 他们以花卉展、绘画展、根雕展、贝壳展、奇石展和书法展等异彩纷呈的形式, 吸引大批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关注, 使学校的教育获得“扎扎实实, 富有成效, 不流于形式”的好评。

我校不仅让学生走进村庄, 实地采风, 在含英咀华的阅读和浓墨淡彩的写作中感受石岛“海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净化心灵, 赋予“海文化”更新的教育含义。接下来, 我校将继续探索和开发校本教材资源, 让石岛的“海文化”润泽学生的心灵!

润泽心灵 篇2

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 八(1)班

唐利莹

有一句令我感受至深的话是这样说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多年来,读书与我如影随形、相知相伴,不仅使我增长了才干,帮我明辨了是非,更融入了我的血液,丰富了我的人生,润泽了我的心灵。

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我们被书中所展示出来的世界所吸引。通过这个世界,我们了解宇宙和我们自己,从我们喜欢的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满怀信心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影响,改变着自己。正如美国作家特惠曼所说:“你最初读到什么东西,你最初看到的东西就会成为你未来生命的一部分。”在蓝蓝的天空中,是谁最快乐?是鸟儿,因为蓝天给了鸟儿一双坚硬的翅膀;在茫茫的大海中,是谁最畅快?是鱼儿,因为大海给了鱼儿一片广阔的世界;而在我的心灵深处,最依恋的是永无止境的书山。我爱读书,因为书能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老人与海》中那位不屈服于风暴,勇于抗击的老者让我肃然起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明白人活着的真正意义。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

书既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不断启迪我;她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面对面地交谈。《雷锋日记》让我懂得人活着要多为他人着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的成长离不开书,课堂的书让我学习,让我思考,课堂上的本本厚书写满了难题,记满了知识,我喜欢读,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的讲解,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的大脑日益充实。书那是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间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我为岳飞的壮志未酬鸣不平,为阿Q的悲惨遭遇感到叹息。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啊,读一本好书使我们可以从科学家奋斗的文字里体会攀登的艰辛和执着,从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找到他们同命运搏击的坚强意志。

用诗意润泽学生心灵 篇3

一、诗歌教学的价值体现

从古至今,诗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凭借敏锐的眼光对生活和社会洞察至微,他们深邃地思考并感悟着生活,超然地俯瞰并感慨着人生,他们体验和思考着我们所感觉不到的、不愿深思的事物,并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发挥至极限,促使他们脱离了庸常生活,成为了一个精神标高。因此,学习他们的诗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价值,亦是对生命唯美的表达。

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言是融合思想和情感,后经想象与构思而形成的艺术品,而诗歌又被称作为是“最高的、最纯粹的语言”,简短的文字却凝练、含蓄、灵动、鲜活。诗歌教学可以凭借其语言特点而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语言魅力,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踏着诗歌生动的节奏和韵律来尽情地欣赏和体味语言的千姿百态,在体验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增强。

诗歌是诗人超然的感慨与深邃的思考,因此,在语言中饱含丰富的想象、恰到好处的留白、突破常规的表达等诗歌外露出来的特点跳跃性大,意象的指向也甚为模糊,通过诗歌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感受诗人的意境,去鉴赏诗歌,可以在学习活动中促进自身阅读鉴赏水平的提升。

2.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打开中国的文学、文化宝库,迎面而来、最为夺目的是灿烂了数千年仍光鲜照人的诗歌,诗歌是经典,是传承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同时诗歌又像漫无边际的海洋,几乎包容、积淀着自宇宙鸿蒙以来我们中华民族一切的文化与文明,展露着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骨血,是民族智慧的源泉,是国人情感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明晰历史、指向未来,带着民族的智慧走向世界。

诗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人生趣味,帮助学生蕴蓄一个审美的人生,诗歌把语文课堂点染成纯美的、流溢浓郁的诗情的唯美境地,让学生在感悟诗趣的同时渐渐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拥有一颗真诚且充满新奇的心,达到远离浅薄与庸俗,走向精致与高雅的人生目的。

二、诗歌教学的基本原则

1.情感愉悦性原则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情感愉悦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对于诗歌教学亦是如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的情绪与诗歌本身蕴含的情感愉悦、和谐的交融在一起,脱离诗歌学习的枯燥乏味,达到学习诗歌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的理想教学境界。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鉴赏五代词人温庭筠的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笔者首先选取现在正在热播的《甄嬛传》中的一个影像片段创设一个意境:安陵容应华妃的要求而唱歌,影像剧中的安陵容就唱了温庭筠的《菩萨蛮》。先让学生感悟视频中安陵容所透露的哀怨之情,激发起学生阅读和探讨的兴趣。

2.强调积累原则

“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前提,事实也表明,量变会导致质变,我们的诗歌教学除了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进行鉴赏以外,在课堂外,还应给学生营造课外经典诵读的诗歌学习氛围,达到“墙外开花墙内也香”。通过学生大量的积累实现“诗感”的增强,同时积累的过程是学生自选诗歌的过程,在选择诗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个性创造性原则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锦瑟》,众说纷纭千百年难以解释,就像元代诗人元好问也曾在《论诗三十首》中感叹像《锦瑟》这样的诗固然好,但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有些诗歌大师都不能释然,何况是我们的学生呢!我们的诗歌教学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阅读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创造本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和再造想象,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诗歌鉴赏当中,摒弃“标准化”、“统一性”的借口,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松开学生活跃的思想的枷锁。

4.适当留白原则

留白是诗歌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从这一特征出发,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笔者在一次活动中,聆听了两位老师教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诗歌,这两个老师在课前都作了精心备课。在执教过程中,一位老师又展示多媒体画面,又放音乐,又抑扬顿挫的进行讲解,乍一看,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另一位老师从自己声情并茂的泛读开始,课堂上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课堂上留有时间指导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课堂容量不大,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两者对比,前者的学生看似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但其实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而后者在课堂中多次留白,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想象、思考、体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力。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基础,老师的思维不可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不能满堂灌,课堂上要适时留白,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对课堂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我们的诗歌教学切不可走入逼仄的功利化的通道,应该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蕴含的价值,明确自己学习诗歌的目的,根据自身特点自主自愿而且快乐地走近诗歌、走进诗歌。

用爱润泽学生的心灵 篇4

每个班都有一些“特殊”的学生, 需要教师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他就是其中的一位。你很难喜欢他, 即使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他浑身毛病, 惹事生非似乎是他的一种乐趣;他不爱做作业, 做了也是错多对少;他课堂上很少听讲, 自己不听也就算了, 还干扰别人学习;打开他的文具盒, 里面没有一支笔;你批评他, 他还不乐意, 故意犯事儿找茬儿, 一副对着干的架势。

作为班主任, 我无奈、懊恼、愤怒、难受。他的“光荣事迹”真的是罄竹难书, 但是生活还得继续, 教育也得继续。作为教育工作者, 你很难放弃他, 因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作为班主任, 孩子们就是我的十根手指, 难免有长有短, 但每根都连心, 嘴上说随他去, 心里面装的却是“恨铁不成钢”的苦恼与无奈。相处了六年, 我自然清楚他的为人。在家里, 父亲觉得他一无是处;在学校, 周围同学又都不待见他。久而久之, 他认为身边的人都和他有仇, 对谁他都充满敌意。但是, 他又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所以故意激怒别人, 弄坏别人的东西。想想看, 他其实很可怜, 没有朋友, 缺少关爱。面对这样特殊的一个孩子, 我该怎么做呢?

以硬碰硬, 让他屈服于我的权威之下?这肯定不行, 只会适得其反。他不是没有朋友, 缺少关爱吗?那我就做他的朋友, 给他送去关爱, 和他真诚交流!有空时我就找他聊天, 在操场上, 在校园里, 在班级的角落。他告诉我说, 他只喜欢体育课, 不喜欢语文课、数学课;大家都不喜欢他, 他很烦恼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是静静地听着, 微笑着, 直到他说完了, 我才说:“理由我知道了, 但是你知道吗?你懂得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 这点多难能可贵啊!如果课堂上把自己知道的展示给大家, 一定会让大家刮目相看的。为什么不试试呢?”“没关系, 慢慢来, 加油!”就这样一次次地谈话, 一次次地鼓励他。他终于不惹麻烦了, 偶尔弄出一些小事端, 不是大问题, 我也不找他谈话, 毕竟他太过特殊。班会教育, 我时不时地把某些人的糗事摆出来, 分析给大家听, 希望引以为戒。同学们深有感触, 他自己也是抿紧嘴巴、一眼不眨。我知道他在听。

在让他相信我并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学生之道后, 我开始在课堂上引导他, 叫他起来回答一些合适的问题, 叫他起来朗读课文;发挥他自然、科普知识了解多的特长, 让他给大家介绍相关知识。当他碰到困难的时候, 我鼓励他:“没事儿, 孩子, 你慢慢来!”当他回答精彩时, 我不失时机, 赞许地点点头, 表扬他几句。

同时, 班上的集体活动我都让他参加, 演讲、朗诵, 尽管他做得不够好, 但是依然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相信这对他而言, 是难能可贵的。

渐渐地, 他不再那么调皮捣蛋了, 我也轻松了不少。他学习上的转变超出我的预期。虽然, 这进步其实挺有限, 但是却折射出他态度上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为自己能够用爱一点一点“感化”他而倍感欣慰。

润泽童稚心灵,奠基幸福人生 篇5

---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中心小学校润泽教育漫谈

任杰、罗成兵、陈小容

江口镇中心校创办于190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程。近年来,学校秉持“上善若水”的办学理念,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积极实施“润泽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牢筑““润泽心灵、滋养生命”基石

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之所以坚持走“润泽教育之路,以“上善若水”作为办学理念,以“海纳百川”校风,是因为这既蕴含了追求“真善美”这一人类的永恒理想,又揭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对新时期立德树人内涵的深刻解读。

(一)着力构建润泽教育的文脉载体

江口镇地处于芙蓉江和乌江的交汇处。两条碧绿、纯净、优美的河流润泽着两岸的人民,也润泽着江口的学子,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启发。因此,两江绿水是江口小学非常具体、生动的文化符号,亲水、习水、乐水、惜水,就是江口小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1.水,纯净、清澈,朴实、神秘,有灵动的独特风格,飘逸着空灵、神秘、幽深,体现出天地间的大美。

2.水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水在滋润万物生灵的同时,也孕育了人类社会文明。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哺育了华夏文明。坐落在芙蓉江及乌江怀抱中的江小,时刻吮吸着她们的乳汁。两江水滋润、惠泽着学校的不断成长、成熟。

3.水蕴藏着处世哲理及高尚品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以及欣赏水的过程中,领悟出水的许多特性,如勇敢、坚定、包容、灵敏、趋下、公平、意志、礼义等。水的这些特性,充满着智慧的哲思,能给人以启迪作用,并对人们美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塑造功能。如“滴水穿石”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性格及持之以恒的意志;“不争”、“处下”的品性所展现出的谦卑、宽容、无争等为人处世的哲学。这些智慧无疑是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人生哲理的升华。

(二)努力形成“因材润泽”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能够向外界展示的窗口,也是一个学校育人的切入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的主题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校文化主题所提炼出的重要教育方向。我校把“水”作为教育资源,从水的特质、品性及其所蕴涵的哲思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水韵文化为载体,依托教育来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发扬“水”的精神,树立“水”的形象,实现“水”解历史、“水”悟中华、“水”品人生的润泽化人目标,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润泽育人目的,并最终体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教育理想,让每一个“水宝宝”在江小这个“汩汩清冽的水世界中”,浴水成长。

水既有穿岩凿壁、一泻千里的大气势,又有九曲回环、顺势而为的大智慧。水在困难面前,它不退缩、不停步、不畏惧、不回头,但也不蛮干、不胡来。水懂得蓄势、惜力,在老路不通时,会开辟新道,在前方阻隔时,会绕道而行,是创新、实践的典范。水这样的特性,用在我们的教育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随物赋形,实施个性化教育理念。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个性化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求创设和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搭建个性化教育平台;其次在教育观念上它提倡平等观点、宽容精神以及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鼓励学习者各显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

2.尊重个体差异,提倡多样化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首先表现在教育需求多样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的规格、标准必然要求多样化;其次表现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管理体制多样化;再次还表现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质量的标准多样化等等。

二、培育“纯真至善

尚雅尚美”学子

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对学生经过六年教育后所受影响的愿景性描述。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

1.以水无色无味、纯净清澈、清新朴实之特质育纯真之人。“纯真”,意即纯洁,天真,真诚。唐朝诗人李白言,“白鹭之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匪仁”,可见纯真是由里而外的纯净、真诚,正如水纯净清澈的特质,以水这种美好特质滋润人的心灵,必会让人的心如水般纯净清澈,让人如水般清新朴实,从而培育表里如一的纯真之人。

2.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品性育至善之人。“至善”,意即最崇高的善,一般认为是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水谦和、仁爱、包容、和善的品性,以水的这些品性润泽人心,必会培养人谦和友爱、包容涵纳、和善仁爱的品质,培育高尚道德情操之人,达到育人至善的教育目的。

3.以水温柔甜美、刚柔并济、方圆相融之特性育尚雅尚美之人。“尚雅尚美”,意即崇尚或追求高雅、文雅、优雅,欣赏并践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世间受水的滋润,万物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五颜六色、活灵活现。水是无处不在的精灵,它以变化莫测的韵律与万物对语,阐释着生命的美好和真谛,因而自古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浪漫爱情之美,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水天一色之美,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瑰丽江南之美……以水之美、水之柔去润泽人,必会培养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高雅作风,举手抬足的优雅风范,以及培养对自然万物、社会诸事的审美意识。

(二)用什么方法培养人

学校以水之品性润泽校园、培育学生,必会培养纯真至善、尚雅尚美的高尚情操之人。

1.环境习染。环境虽然无言,但是环境的特性无时不刻不在向人的潜意识渗透,从而影响人的发展和品格。一是在楼宇命名做文章,将学校各区域楼宇命名为“润雅斋”、“润美轩”、“润真楼”、“润善园”、“润正坊”、“润馨堂”;二是在廊道布设上下功夫,不同楼层的廊道以“两江源、两江趣、两江情、两江韵”等不同主题进行布设美化等,在“润”“泽”二字的引领下,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一个优美而富有文化蕴涵的校园环境,这样的环境就会润泽学生心灵,形成美好的品格。

2.心态哺育。在润泽教育中,心态至关重要,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能够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处理身边的事务,能够以善良的心态来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3.文化熏陶。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古典文化的诵读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汇到学生的心灵中去,让学生养成温文尔雅、志向高远的君子气概,从而与江口这一旅游重镇的发展相吻合,与教育的目标相匹配。

4.习惯养成。习惯是不断重复的行为,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润泽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多种渠道,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怎样培养人

本着“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育人课程”的原则,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1.实施五个维度,推进全员育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学校、教师、班级、学生、家长五个维度的全员育人模式。学校每周有育人重点,实行中层及以上干部轮流值周、教师全员值周,积极寻找问题、汇总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开展班级班级值周,4至6年级全部参与到全校的值周工作中,实现校内360度无死角全覆盖;德育处在每周对值周班级、监督岗、志愿劝导员进行专题培训,每期针对学生的专题培训率覆盖达50%以上,而这50%的学生又将引领和影响另更多的同学;同时开展“芙蓉花开满园香”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将习惯养成、文明礼仪、两操等纳入考核,做到了横向有比较,纵向有目标,每周有表彰,每天有反馈;聘请优秀学生家长为校外中队辅导员,邀请他们进课堂、上讲台。

2.践行“六行七礼”,深化全面育人。为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引导少年儿童“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我们我们《中小学生守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六行七礼”,并分解到各年段,实施主题浸润,年段培养,层层推进。“六行”即为卫生、文明、自理、诚信、学习、运动等六类行为养成教育;“七礼”即为上学、升旗、待人、上课、课间、就餐、放学等七类礼仪教育。发放《六行家校联系档案》,构建家庭,教师,学生的三级评价机制。开展主题教育,学习《七礼守册》,传唱《七礼之歌》,践行“七礼”之道。做到“点、线、面”结合,“学、知、行”一体,将“六行七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文明礼仪之花在美丽和谐的校园处处盛开,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落到实处。

3.开展“三月三节”,促进全程育人。育人工作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和示范。学校精心设计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为主线,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如,三月礼润童心—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五月艺润童星—放飞梦想展魅力;九月习润童雅—良好习惯伴我行;搏击赛场强体魄;十一月慧润童魂—科教创新齐争鸣。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追寻烈士足迹,增强爱国情怀”的烈士公祭日活动、“感受红色记忆,感恩富强祖国”的区档案馆参观活动、“聚焦家乡巨变,筑梦伟大时代”的重点工程银盘电站访问活动、“践行六行七礼,争做五好少年”系列主题活动等。同时,学校还编辑出版校报《芙蓉印记》,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心路历程、成长故事,为他们搭建传递真善美的平台。

三、芙蓉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爱洒童稚心灵、奠基幸福人生”是对我校一贯秉持的培养目标、社会责任的完美诠释。水可益智、育德、励志、怡情、养性,水韵文化已成为中华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瑰宝。依托水韵文化,推出特色润泽教育,充分利用人们在认知水、利用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教育资源,达到环境习染、心态哺育、情感熏陶、精神激励、习惯养成等育人、化人的教育功能。在实现学校总体目标上增添特色,在学校常规管理上凸显特色,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中彰显特色,最终能够依托武隆美丽的山水成为一所特色名校。

润泽童稚心灵,愿万千学子皆作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的出水芙蓉。芙蓉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时光荏苒,岁月穿梭,顶住外界的诱惑,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真、那份清雅,作一个为人真诚、做事认真,踏踏实实掌握一项技能,习得一门学问,乐于奉献的清雅芙蓉。

阅读滋养心灵经典润泽童年 篇6

蹒跚上路只为初心

一直以来我们就有一个心愿: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让他们的童年也可以五彩斑斓。当我们接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便感觉有了方向:这不就是那把打开农村孩子视野之门的钥匙吗?于是,我们从了解丛书开始,先后到林州、潍坊、北京等地学习取经,请林州市教研员张贵栓老师到我校做报告、指导备课,还请林州市市直八小徐红利校长以及方小玉、黄爱叶老师多次到我校作课交流。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传承国学经典童蒙养正,开展主题阅读润泽童年”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梳理重构,并带动全校语文教师组成教研小组,认真钻研主题阅读教学。

这里的变化静悄悄

刚拿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我们的教师还有些茫然。丛书跟教材一样按学期分册,每个学期一年级配套1本,二年级配套2本,三四年级配套4本,五六年级配套6本。一位语文教师质疑:“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生字量仍然很大。一个学期要跟进四本丛书,这任务实在太重。”是呀,丛书怎样与教材对接?孩子们能消化得了吗?如果无法让学生真正受益,反而增加了负担,岂不是事倍功半?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我们只有认真教研,一一解决。凭着对丛书、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对林州成功经验的借鉴,秉承“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内得法、丛书练法、课外迁移用法”的理念,我们首先确定了对整体预习课、单篇精讲课、以文带文课、群文阅读课、读写结合课五种课型的培训和推进,对教材和丛书进行大胆取舍。经过一年多的研课、试课、说课、评课,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悄悄地成长了。

有教师感慨道:“一年前,我捧着一本语文教材和一本教参日复一日地讲着雷同的内容,批改着数不清的练习册和试卷。现在,我的办公桌上少了些试卷,多了许多本书籍——‘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我爱吟诵》和《道德经》等。我桌上的一点改变,带给学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忙碌着、收获着、成长着、喜悦着。路,越走越宽了。”

我校教师张东会的《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研究》课题于2015年结题,获得河南省新乡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酷爱国学的张老师带领孩子们践行《弟子规》,还带动家长同读。她挨门挨户家访,写了学生践行《弟子规》的案例36篇。在第三届中华诗词吟诵会上,张老师作为乡村教师代表发言,她和学生吟诵的《木瓜》受到高度赞扬。学校不少学生还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小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分不开。课堂瘦身、单元知识整合、课外读物有机结合,使学生的阅读量成倍增加,阅读能力得到提高。2015年12月,我校承办了辉县市孟庄镇的“主题阅读教学展示”现场会。我们的语文教师呈现的“本真课堂”,以及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都赢得了与会教师和领导的赞叹。

校本微课使书香满园

晨诵经典。每天早读20分钟,我们把国学经典请进课堂。小学生必背古诗要求是75首,其实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现在,我们带领学生大量读童诗童谣、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也穿插《声律启蒙》《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诗经》《道德经》等节选内容,每个年级都有诵读计划和相应的测试。

午练汉字。每天中午课前20分钟是我们坚持多年的校本微课。起初学生临摹钢笔字帖自行练习,但效果不佳。后经语文组集体讨论,决定让学生每天就练教材上的一类生字。教师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从间架结构到书写要求,逐一讲解。学生渐渐体会到写字的乐趣,收到显著成效。学校还带领学生参与校内外书法比赛、展览,让他们保持练字的好习惯。

暮读好书。学生每天晚上在家,要有30分钟的暮读时间,由家长陪读。阅读的图书有教师推荐的、有图书室借阅的、也有自己选购的。学期末,学校会统一展览学生的阅读手册,并评选“阅读之星”,作为对孩子们阅读量的检阅和肯定。亲子阅读使学生的言行举止越来越文明,使家长和学校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有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的心静了,教研的成果与课堂的实践变化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了。这就是阅读的力量,是教育应有的影响。

是鼓励更是鞭策

口口相传,近年来,我校陆续迎来了辉县市胡桥镇、吴村镇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们的参观访问。更有周边县区的参观团队——新乡市延津县实验小学、延津县城关镇迎宾学校的老师们。这对于我们这所小小的农村小学来说是鼓励、也是检验,是督促、也是鞭策。我校张东会老师的特色课《以经解经学〈论语〉》、王冰老师的“整体预习课”、侯淑伟老师的“以文带文课”引起来访学校的关注。充分的交流也促进了我们的成长。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我们学校的语文组成立了分别以张东会、王冰、侯淑伟为骨干的低、中、高学段的教研小组。这3个教研团队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探索和开发中各具特色,带动和引领着其他教师进步。

阅读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着学校的育人状态。我们用心引导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让孩子们走近书籍,踏上阅读之旅,找到人生的方向。在书香的无声浸润中,我们静待学生朵朵心灵之花竞相开放。

润泽心灵 篇7

一、激发兴趣, 促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 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并极力渲染故事的情节, 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 我会适时戛然收声, 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 后面的更精彩呢, 欲知后事如何, 请自读原文。此时, 我会出示《一千零一夜》, 想知道结果请读此书, 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我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 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会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去阅读此书, 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畅谈读书感受, 深化阅读兴趣。

我经常向学生讲述自己读《三国演义》后的收获和体会, 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阅读尝试。学生进行阅读后, 我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谈《七擒孟获》《赤壁之战》《舌战群儒》等故事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愉悦心理过程中会喜爱阅读, 深化阅读兴趣。

3. 妙用竞争机制, 激发阅读兴趣。

我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 开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如《唐诗三百首》, 在阅读之前就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 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 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部分, 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我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 在竞争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 活用课本知识, 引发阅读兴趣。

在学习了《郑和远航》后, 我就指导学生读《上下五千年》;教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就推荐《长征的故事》;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后,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同学们, 你们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孙悟空打妖怪的神话故事吗?那你就去看一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吧!它一定会把你带进一个引人入胜的神话天地!

二、指导方法, 正确阅读

1. 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 我写出导读提纲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此举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 采用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我指导学生精读时,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其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我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 摘录批注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精彩词、句、段落, 都可以摘录下来。读与思共, 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学着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手脑并用”, 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我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和性质, 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灵活使用。

三、综合实践, 学会阅读

随着学生对阅读的深入, 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 进一步培养学生去阅读、会阅读,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实践中, 我会定期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来组织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 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 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1. 开展笔记展评。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我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 这既是一个鉴定又是自我成果的一个展示, 更是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好机会, 它起到了互为欣赏、互为鞭策、互为激励的好作用, 对阶段性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进行阅读交流。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 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 各抒己见, 滔滔不绝, 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读一文说感想, 这类活动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 过程活跃, 孩子们乐于参与。

3. 组织各项竞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可采用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如此, 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活了孩子的内心原动力, 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课外书的用处之多。

4. 举行表演游戏。

孩子们最喜欢游戏和表演。可借助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或成语接龙等这些生动的载体加快课外阅读进程,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 深化阅读兴趣。学生书读得越多, 就越会读书, 越喜欢读书,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润泽心灵 篇8

一、绘本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绘本中的文字都是作家经过反复推敲后采用的, 绘本中的语言通俗易懂、语句优美, 有的就像是一首美丽的、富有韵律的、优美的诗。2—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让孩子在语言的模仿与实践中获得语言的技能与交往的能力, 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绘本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最明显的就体现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 喜欢阅读的孩子在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流畅性以及词汇的丰富程度上较之阅读经历较少的孩子有明显的优势。首先, 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了, 孩子在阅读绘本时, 可以借助图画理解词语、语句, 把这些词语、语句和具体的事物、形象联系起来而体会一个奇妙的世界。其次,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 孩子的词汇量会随之增加, 表达能力也就会随之提高, 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 幼儿会接触到大量的词汇。幼儿有了丰富的词汇, 在和人交流时就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语言交流通畅了, 孩子就会更加愿意与人交流, 在交流中他又会吸收到更多的词汇信息, 交流、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绘本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绘本的主题丰富, 涵盖了多领域的内容, 绘本丰富的彩色画面, 给幼儿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幼儿主要依靠图画来理解绘本的内容, 这也符合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特点,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 幼儿先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事物, 然后将画面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想象画面表达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想像力、创造力等都可以得到发展。例如, 绘本《小黄和小蓝》, 幼儿在阅读时首先会对黄色和蓝色两种色彩有一个认知, 通过观察, 他们会发现当黄色和蓝色抱在一起旋转时会变成绿色, 这就是一个关于色彩混合的认知, 黄蓝两种颜色在一起会变出绿色, 那么我们就可以启发幼儿想象其它一些颜色混在一起会产生什么颜色, 幼儿的想象力又可以得到发展。读绘本对孩子来说, 就像是一种游戏, 它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体会探索的快乐。

三、绘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

绘本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可以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受到情绪感染, 随着年龄的增加, 孩子会出现各种情绪, 有正面情绪, 有负面情绪, 绘本可以让幼儿在阅读时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抒发出来, 给幼儿一个宣泄感情的渠道。在阅读时, 幼儿会慢慢地将自己融入故事, 将自己变成故事中的角色, 体验着角色的喜怒哀乐, 情感的悲欢离合、生死哀乐, 等等。

四、绘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

绘本可以通过简单几幅画、几句文字, 将一些道理轻松地传达给幼儿, 让他们在阅读时主动地感受真善美, 这比成人给孩子讲道理所收获的效果要大得多, 而且还容易让幼儿接受。幼儿可以从故事中的榜样身上学会互助、分享、同情弱小、关爱他人等一系列品质, 从而更好地与同伴交往, 更好地促进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以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为例, 小老鼠和大老虎本是一对好朋友, 但后来大老虎凭借自己的身体优势总是欺负小老鼠, 致使小老鼠不再愿意理它, 后来大老虎主动认错, 小老鼠又原谅了它, 故事情节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感同身受, 幼儿在阅读时会边读边反思自己与同伴交往中遇到的类似事情, 更明白了日后该如何与同伴交朋友。

五、绘本可以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本绘本, 从开本、封面、环衬、扉页到正文以及封底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画面精美, 富有内涵, 能给孩子美的熏陶。许多绘本的图画多数是世界知名的插画家的作品, 他们通过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空间的布局、多种媒材的使用、绘画的技巧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个完美的故事, 他们把孩子带入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 孩子的情感受到了陶冶, 艺术审美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他们让孩子在阅读中享受了文学, 也感受了理念美学。

润泽心灵 篇9

为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促进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人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古文学习已经渐渐受到了重视,小学阶段要求必背古诗70首,每册课本中也涉及了古诗词的学习。

纵观整个小学教材,除了古诗词,还有很多文章涉及到了古代的经典文学,如文包诗、名著改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价值让古文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从初涉古文到走向经典,实现与中学学习的衔接呢?

一、多元激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古文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遥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用古文导入阅读教学岂不南辕北辙?其实不然,一位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没有采用常用的解题或介绍人物的方法导入,而是请大家猜谜。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摘录了《三国演义》中对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描写,老师边念边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当老师念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哪里还顾得上举手,争先恐后报出了“诸葛亮”。学生对这个人物太熟悉了,而且对他的智慧充满了崇敬。老师还不忘相机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介绍,为学习课文打下伏笔。当老师再读“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烈马,手提丈八点蛇矛,好不威风”时,出现了争议,有人认为是关羽、有人认为是张飞,老师不置可否,紧接着又读了一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答案。谜面用略显通俗地古文形象地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学生很容易就猜测出了谜底。这是教师第一次将经典阅读中的文字以游戏的方式出示,既显得简单,又十分有趣,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经典阅读中这一类文字的表达魅力。

二、回归原文,深入体会人物品质

受到学生身心特点的限制,如果说中年级还是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经典、走进经典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自主阅读能力的增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古代文学的阅读会更主动,收获也会更多。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一位老师只是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但在课堂伊始,学生在介绍背景资料时运用了大量的典籍文献,阅读了《报任安书》,并引用了司马迁在受到宫刑后的一段话:“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局则忽若有所之,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来表达他的生不如死,有的同学又用自己的语言对这段古文进行了讲解。

学生对未知的事物都是好奇的,特别是读到作品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呐喊、愤懑、不平与痛楚时,共鸣油然而生,于是更急于、乐于、善于阅读文中的故事。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又穿插进《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描写,并在反复品读中发现文章以第三人称来写,而这段古文是第一人称的直接表达,其更真切可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司马迁后来的所为产生敬佩之情。

三、拓展迁移,让古文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

小学生的记忆库中至少有必背的70首古诗,但没有多少机会让他们吟诵,更不要说运用了,于是一首首经典诗歌在背颂后又被渐渐遗忘。那怎样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时刻帮孩子回顾那些经典呢?一位老师在教学郑振铎的《燕子》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篇课文的第二节描写春景的句子很美,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头脑中都留下了一幅幅春景图。老师这时话锋一转:读着并欣赏着这美好的景色,你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哪句诗歌呢?谁想起了,谁就是小诗人,请大声吟诵。这一说,学生的诗库被激活了,有的直接背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将课文与古诗结合:二三月间,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真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孩子们俨然变成了小诗人,一首首诗歌脱口而出。老师又即兴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了几首,学生们吟诵得更欢了。

在这样反复的阅读文本与吟诵诗歌相交替、融合的过程中,名家的经典散文作品在孩子的眼中更具画面感,学生对文字的体验也更丰富了,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整节课如诗如画,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节课中,学生会背文章了,复习与运用了古诗,想象力、感悟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探究典故,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到了高年级,学生都喜欢读历史,究其根源,历史故事除了让学生了解过去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独特的文学魅力。为了降低小学生的阅读难度,小学阶段的很多历史故事都是根据古文改编的,文章是通俗易懂了,但却失去了原来的韵味,也缺少了文化的底蕴,故事仅仅就是故事了。中国的古文与历史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同的文化渊源,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故事的价值?如果只是教了改编后的课文总觉得意犹未尽,但古文对学生来说难度又太大了,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呢?一位老师在执教五年级的《螳螂捕蝉》时的方法很值得借鉴。这篇课文通俗易懂,老师在学生读懂、读透的基础上,最后出示了原文:“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学生只读了一遍就理解了,而且有滋有味,他们发现古文别有一番韵味,语言简练,字字珠玑。学生很兴奋:这么长的一段古文,他们居然毫不费力地读懂了。想来是这位老师出示古文的时机太好了,这篇古文作为阅读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让学生接触了古文并进行品读,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润泽心灵 篇10

一、特色校本课程,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我校以“健康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来开发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对心理损伤、缺陷、伤害的矫正和修复, 更重要的是对人自身所拥有的潜能的发掘。因此, 我校从多角度入手, 构建综合型、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1.修身的心理健康辅导

我校结合国家级德育课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途径的探究”和威海市“十二五”重点课题“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的研究”, 以“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交往”为三个板块, 结合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编写了心理健康辅导校本教材, 内容涉及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意志力培养、耐挫力训练、青春期辅导等方面, 并在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采用“骨干班主任引领课、新班主任达标课、全体班主任精品课”的三轮授课方式, 选出特色课在全校展示, 使心理健康课达到较好的效果, 让每个学生都能阳光、快乐地成长。

2.灵动的黑白画

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黑白画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打课程之一, 虽然只有黑白两色, 只有点、线、面简单的绘画方式, 却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内心世界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我们以“童眼看世界”“生活真美妙”“爱心伴我行”“成长的快乐”“常怀感恩心”五大主题来建构黑白画, 并设置了“学生情绪管理图画书”, 使全校学生都能用黑白画来表达情绪, 从而培养其毅力和细心,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高雅的艺术操

同时, 为了帮助学生成长, 我校还开设了艺术操课程。艺术操由古诗韵律操、《欢乐中国红》扇子舞、自信健身操、快乐跑步操和动感现代舞组成, 将礼仪、舞蹈和体操融为一体, 把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作为培养良好习惯的切入点, 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仪态和气质, 张扬个性, 展现活力与朝气。

与此同时, 我们以打造“健康的课堂文化”为落脚点, 通过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提供一个张扬个性的参与时段、搭建一个自主发展的活动平台,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层层推进。正是在这样的课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环节, 促使每一个学生不断发展, 健康成长。

二、特色实践活动,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体验

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如同烙印一般镌刻在心灵深处, 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需要依靠丰富的活动来丰富体验、加深影响。对心理健康而言, 也须加强实践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五帮一”, 共享爱的甘露

作为学校的传统特色活动, “五帮一”让更多的学生沐浴在爱的甘露中, 获得关爱, 促进发展。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师生结对、“你我共成长”的学生一帮一、“爱心温暖你我他”家庭互助、“你的困难我来帮”社会扶助四大主题活动, 对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习惯欠佳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帮扶, 以“阳光辅导手记”的形式保证落实, 形成了“献爱心, 促和谐, 利健康”的浓厚氛围, 让特殊群体的学生也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2.主题活动, 体验成长快乐

教育的深处是个性关怀。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校在各个级部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 以此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年级的“生日励志”助成长, 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生日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巧妙地将教育融入其中;二年级的“我绘我涂”发现美, 帮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绘画中规范自己的举止;三年级的“心情故事”话真情, 在讲述自己的小故事的同时达到自我救助的目的;四年级的“心理剧场”释情怀, 通过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活动, 在表演与分享中获得提高;五年级的“心灵话吧”话感恩, 利用阳光日记, 开展课堂对话, 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3.“健康一二三”, 奠基美好人生

为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我们开展了“健康一二三”活动:一是打造一种弘扬个性的心理品质。我们在全体学生中创建“阳光·文明”小存折活动, 每人一本“小存折”, 每月存入一次最典型的“阳光文明”行为举止, 年底进行大盘点。二是寻找陪伴自己一生的两种运动并长久坚持, 用运动促发展。三是结交好朋友, 初步体验“结交一个好朋友, 受益一生”的道理。同时, 我们还开展了团体辅导、感恩日记、心理漫画、爱心提示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帮助学生有效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全力打造学生“每天生活最幸福、上课学习最认真、个人卫生最整洁、打扫卫生最勤快、做操跑步最标准、遇见师长最礼貌、帮助同学最热心、参加活动最积极”的自信乐观的品质。

我校以“自主管理, 主动参与, 快乐体验”为主线的绿色教育模式有着丰富的德育活动的内涵, 旨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我们坚信, 用心选好教育支点, 用课程和活动打造心理健康教育, 深入挖掘其内涵, 必将打造出一个适合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灿烂晴空。

让音符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学中美的音色、美的和声、美的节奏、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进而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欣赏等教学活动,将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殿堂。《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程的根本价值也在于通过聆听、表现音乐和相关的音乐创造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此,笔者就当前教学实际浅谈如何做好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期对今后的音乐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关注情境创设、激发审美情趣

处于6~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感知美、表达美的能力尚待开发,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十分重要。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激发小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而笔者认为,语言与音乐穿插结合的方式最为有效。具体来讲,就是要善于创设美好的音乐情境,以语言故事穿插的形式帮助小学生聆听乐曲、感知乐曲。在课堂引入阶段,任课教师应当坚持以音乐引导为主,语言讲解为辅。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上,应当坚持音乐贯穿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自我体会和自我感知。每一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和情感发散不尽相同,所以,不论在音乐教学还是在音乐鉴赏中,都应坚持以乐曲贯穿、以节奏律动、以语言配合的方式,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帮助小学生提高情感的自我感悟能力和美的自我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故事的穿插也十分重要。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作品的题材广泛,其中所蕴涵的文学内涵也十分丰富,因此,任课教师应当及时地把握音乐内容,寻找相关的文学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体会乐曲中的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又提升了学生自身对“美”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审美的情趣。

二、重视个性发展,拓展审美空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应当从班级整体看到学生的共性,又应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尽量在教学中使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是一个挖掘潜能、普及美感的地方,但学生的音乐天赋不同,对于美的感知亦不相同,音乐天赋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和挖掘,尽量为其提供促进长远发展的契机,但对于天赋较低的学生,教师也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美学教育为主,通过带领其参与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获取美的熏陶,以美怡心、以美导行,促进其人格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小学音乐教学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个隐性的德育教育过程,只有把握个性,才能真正做好审美教育。

在全面地了解了每一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天赋之后,任课教师可以进一步地拓展审美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小学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小,应当把握住这一有利条件,尽快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拓展。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各种音乐兴趣活动,如合唱队、乐器小组,为有音乐天赋同时又爱好音乐学习的学生提供渠道和帮助,进一步拓展其音乐审美的空间。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师既应是园丁,又应是伯乐,既要全面地把握学生整体的音乐审美教育,又要挖掘个体学生的音乐天赋,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只有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实际出发,制订可行的教学培养计划,运用多样的教学培养模式,全面把握,具体落实,抓住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才能真正发挥小学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实际作用,让学生通过音乐感知世界的真、善、美,真正做到让“音符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张禹.浅论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与培养时代意识[J].才智,2011(6).

[2]刘娅.浅谈音乐审美教育[J].成功:教育,2011(6).

[3]陈华.强化音乐审美,重视个性发展[J].群文天地,2011(12).

润泽心灵 篇12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 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 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 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两道开放题, 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 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五 (1) 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 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 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 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 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 根据单双数推理, 只要第2瓶摆雪碧, 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 24÷3=8 (组) , 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 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 是, 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 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 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 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 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 链送给我 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 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 、黄、蓝各一颗为一组, 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 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 串了66组, 也就是66颗黄珠子, 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 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 (1) 班, 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 串了7组, 共35彩珠, 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 车牌号是213, 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 串4组共24颗彩珠, 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 (彩珠) 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 ”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 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 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 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 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 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此创 意的设计 注重让学 生操作, 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 让孩子懂得感恩。

上一篇:第三次产业下一篇: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