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

2024-05-30

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精选4篇)

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 篇1

“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是在护理交叉学科和应用型人才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护理交叉学科是指由护理学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学科与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其他学科彼此相交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 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同为护理学标准学科中的子学科[1]。作为大型三级甲等中医院的心胸外科, 我们通过十年的护理临床探索, 将中医护理元素引入外科大手术的围术期护理, 形成一套专科的“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模式, 培养了具有直接应用知识和具体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科室普通病床床位31张, 重症监护室 (ICU) 床位7张, 护理人员16人, 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2 名, 护师9名, 护士4名;本科12名, 专科4名;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7名,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9名;危重症专科护士2名。工作3年内的护士均接受医院护理部规范化培训,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还需参加护理部的西医学习中医的理论培训 (以下简称“西学中”) , 所有科室人员再统一接受科室专科知识技能的培训。

2 内容和方法

2.1 专科护理根据不同年资护士实施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采取利用下班时间定期进行科内小讲座, 由护士长主持, 根据每位护士的学历和年资, 合理安排讲座内容, 以专科基础理论及专病种为重点, 讲解专科疾病知识以及各种仪器的使用。在专科围术期护理常规的基础上, 增加了ICU专科护理培训部分课程内容, 包括理论、技能和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 增加内容涉及心电监测、有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力监测、心输出量监测、电除颤术、人工心肺复苏 (包括简易呼吸囊的使用) 、输液泵使用、呼吸机的使用、血气分析、气道管理、胸部物理治疗、肺功能锻炼仪的使用以及各类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常规等。

2.2 情景模拟定期采用模拟情景的方式对临床突发事件进行演练。模拟情景包括心跳呼吸骤停, 气管插管意外脱管、胸腔引流管意外脱管、呼吸机突然断电等等。演练过程首先由心胸外科高年资医生进行全过程模拟, 同时解读整个流程, 科内护士分组练习, 各项操作技能考核全部合格后, 再随机抽取5名护士, 涵盖高、低年资再次进行全过程操作。

2.3 中医特色护理 (1)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均需参加护理部举办的“西学中”班理论培训, 每周集中授课2次或3次, 为期半年, 每门课程结束参加考试, 成绩合格方可领取结业证书。 (2) 医院成立中医特色专科小组, 每个科室选拔1名中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作为专科网络成员, 发挥专科护理小组的作用, 制订专科护理指引和培训计划, 直接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科室每季度组织中医专科业务学习1次, 个案护理查房中体现中医护理。 (3) 科室结合专科特点, 从实际出发, 开展的中医特色护理:单病种中医护理常规, 内容包括临证 (症) 施护、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指导;制定了专科疾病食疗方如养心食疗方、养肺食疗方、抗癌防癌营养食疗方;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培训, 包括耳穴埋籽、穴位贴摩、穴位贴敷、中药涂药、拔火罐、艾灸等十余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2.4 定期考核, 以考代评

2.4.1 护理部层面3 年内护士操作每季度考核1次, 理论每半年考核1次;4年或5年护士操作每年考核2次, 6年及以上护士每年考核1次, 理论每年考核1次, 人人达标。

2.4.2 科室层面考核专科理论知识每人每季度考核1次, 专科操作和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 (CPR) 、除颤仪、简易呼吸囊、吸痰、有创压力监测等操作, 每人每年必考, 人人过关;中医理论考核每人每年不少于2次, 以笔试或现场考核为主, 中医技能考核由科室中医专科小组网络成员按照医院制定的8项中医基础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考核, 每人每年考核通过。

2.4.3 考核工具采用胡波等[2]编制的核心胜任力评价量表进行调查。包括5个指标, 即良好的个人特质、临床护理能力、人际沟通、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临床思维能力, 共4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t 5级评分法, 通过对评价者认可程度, 分为不具备、小部分具备、部分具备、大部分具备和完全具备, 分别赋值1分, 2分, 3分, 4分, 5分。该量表专家意见集中度介于4.2~5.0, 意见协调度在0~0.199, 专家权威程度在0.85~1.00。

2.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 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培训后全体护理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思维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个人特质均高于培训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见表1。住院病人满意度逐年上升, 2014年达到100%, 健康教育满意度达98.5%。

4 讨论

心胸外科具有病情发展快、突发事情多, 特别是心脏手术经历全麻、体外循环、低温等, 术后需要维护心肺功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在监护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动态观察意识、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心输出量, 体温及尿量的变化[3]。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做到及时发现隐匿的病情, 并汇报医生, 随时参与病人的抢救过程中。情景模拟能构建相应的临床背景, 给护士不断思考、积累经验的过程,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做到面对急重症病人忙而不乱、思路清晰, 沉着应对。根据专科特点, 结合具体病例, 模拟急性心力衰竭、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引流管脱落等, 将常见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作为情景演练的重点, 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传统“三基”模式变为与临床工作高度契合的新的“三基”模式。通过专科培训, 不仅专科护士, 甚至轮转、规范化培训、进修护士的个人特质、临床护理能力、人际沟通、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代表大外科参与医院技能大比武, 多次获得医院操作技能一等奖。

在大型手术科室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是一个新的探索。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运用中医护理知识对病人开展个性化的症状护理、中医特色操作、饮食调护[4], 采用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去解决这些以往运用西医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拓展护理服务功能, 有助于加速病人康复。我们对科室所有护士定期进行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并定期邀请本院名老中医进行临床实践指导, 开展护理科研。包括:采用穴位按摩或者耳穴埋籽治疗恶心、呕吐、纳差, 大黄粉神阙穴贴敷治疗病人出现腹胀、便秘, 对于病人术后由于各种不适引起的失眠, 采取耳穴埋籽取神门、交感、心、肾等穴位, 五倍子神阙穴贴敷治疗手术后盗汗等。同时在入院当天即发放中医食疗方, 运用“药食同源”[5]的理论, 在饮食调护和营养支持方面, 指导病人合理滋补, 调整术前饮食结构, 增强体质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术后康复。病人对护理满意度上升至100%。中医院的护士来源来自于不同的中西医院校, 知识结构不同, 应用型交叉培训模式能够使得科室护士同步发展, 无“中”“西”之分, 均能全面掌握心胸外科专科知识和中医特色理论和技术, 更好地胜任中医院大型手术科室的工作,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效果, 拓展护理内涵。

摘要:[目的]探索“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模式在三级甲等中医院心胸外科护士培训中的运用。[方法]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本专科理论、技能以及中医特色护理的培训, 提高科室护士的临床工作的胜任能力和综合护理能力。[结果]培训模式已初步形成, 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中西医护理技能, 提高专科疾病围术期护理质量, 促进病人康复。[结论]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模式的建立有助于科室护理人员同步发展, 全面掌握心胸外科专科知识和中医特色理论和技术, 更好地胜任大型中医院手术科室的工作, 成为具有掌握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心胸外科,护士培训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护理交叉学科的结构分析与思考[J].山西护理杂志, 1996, 10 (1) :36.

[2]赵戎蓉, 吴瑛, 金宁宁, 等.护士核心胜任力界定工具的研制和评价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6) :485-488.

[3]侯明春, 周万芳, 金芳, 等.巨大左室心脏瓣膜手术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36 (9) :45.

[4]徐桂华.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杂志, 2005, 50 (9) :4.

[5]江巍, 林宇, 吴焕林, 等.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中医辨证规律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结合杂志, 2006, 26 (7) :597-599.

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 篇2

关键词:交叉韧带重建,康复护理,膝关节

近几年以来, 随着全民运动意识的加强和交通事故的增加,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了[1]。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不仅要有成功的手术治疗, 还要有完善的术后康复护理, 最终使病人的膝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2011年6月—2012年10月我院对交叉韧带重建后病人进行康复护理, 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交叉韧带重建后病人120例, 经过全面细致的检查后均未发现其他重大系统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 观察组男44例, 女16例;年龄22岁~39岁 (30.3岁±0.6岁) 。对照组男67例, 女23例;年龄25岁~41岁 (33.4岁±0.6岁)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发病原因、身体状况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进行康复护理。 (1) 心理护理。因为膝关节受伤的病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并且多为青壮年, 病人容易出现烦躁、失望和悲观的心理问题。所以护理人员可以经常和病人谈心, 耐心回答病人的所有问题, 为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告诉病人治疗的必要性, 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2) 运动指导[2]。交叉韧带重建后并不代表膝关节就可以自由活动, 所以术后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消除肌肉的萎缩, 促进血液的循环, 消除膝关节的肿胀, 防止粘连, 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在手术后第1周护理人员每天可以帮助病人进行抬腿练习2次或3次。第2周~第4周帮助病人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第6周后可以辅助病人进行半蹲练习, 让病人借助拐杖练习行走;第8周后让病人从被动练习变为主动练习;3个月后对病人进行抗阻力练习;4个月后进行病人膝关节灵活度的练习;6个月后对病人的肌肉进行耐力的锻炼;12个月后, 鼓励病人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的训练过程中病人要循序渐进, 不能盲目地加快进度, 防止再次受伤, 并且嘱咐病人要坚持进行以上的锻炼, 绝不可中途放弃, 如果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了疼痛或肿胀等不良的现象, 应立刻到医院进行检查。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12个月后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出现疼痛、肿胀的情况。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分为自由活动、60°~90°、30°~59°、<3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因为交叉韧带损伤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其治疗和护理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资料显示, 对交叉韧带重建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主要的康复护理是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和相关的运动护理[3]。为了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要给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缓解病人紧张、恐惧的情绪。术后还要为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通过不同阶段的康复锻炼可以消除病人肌肉的萎缩、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消除膝关节的肿胀, 防止粘连, 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4]。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采用康复护理后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 疼痛和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对交叉韧带重建后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膝关节的活动度、减少疼痛和肿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文燕华.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围术期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3) :212-213.

[2]范俊凤.关节镜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护理与康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5) :204-205.

[3]王虹.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术后护理[J].护理学报, 20l0, 17 (7) :34-35.

[4]李晓华.关节镜下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的康复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17) :2709.

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0 年1 月-2011 年12 月收治行关节镜下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的患者120例, 男94例, 女26例, 年龄16~49岁。左膝79例, 右膝41例, 急性损伤76例, 陈旧性损伤4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将120 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 例和对照组60 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模式, 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 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和活动度, 术后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踝泵锻炼与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 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患肢关节活动。试验组采用精细化康复护理模式, 即将患者的医疗过程分为入院时、围手术期、康复期、延续护理期4 个关键时期, 明确各时期护理目标, 制定各时期护理核心、饮食指导、血运观察、患肢管理、患肢活动等, 量化各环节护理指标, 通过分时段、分环节的精细化的康复护理[2], 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最大限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效果。精细化康复护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包括4个关键环节: (1) 入院时康复指导, 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 即在机体静止不动的状态下, 持续收缩股四头肌10 s左右, 放松10 s, 如此反复进行, 30 次1组, 20~30 组/d;直腿抬高练习:患者平卧, 抬高患肢离床30 cm, 停留10 s, 再缓慢放下, 如此反复进行, 10 次1组, 5~10 组/d;小腿后群肌功能训练:患者俯卧位, 小腿抗阻力屈曲, 曲至70°, 停留10 s, 然后慢慢伸直, 重复进行, 次数达200 次左右, 护理核心是活动达到健侧水平, 为术后关节康复做好准备。 (2) 围手术期:a.饮食指导: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护理核心是适当增加高纤维食物, 缩短禁食水时间。全麻、椎管内麻醉前禁食8 h, 禁水4 h, 全麻没有完全清醒及椎管内麻醉后3 h, 如患者诉口干、咽部疼痛, 则可给患者喝水1~2 m L, 既湿润嘴唇, 又不会引起呕吐, 使患者感觉舒适;全麻完全清醒及椎管内麻醉术后3 h后, 可给予试饮水, 喝水2~3 口, 若没有恶心、呕吐, 可增加到约50 m L, 感觉良好可增加饮水量, 术后6 h给予流食, 逐渐给予半流食, 术后第2天即可给予普食。b.患肢管理:术后应用rice原则, 卧床休息, 患肢抬高30°, 膝关节上方置冰袋持续冰敷72h, 有利于止血、止痛、消肿, 患肢加压包扎, 24 h后祛除, 膝关节下垫软枕, 膝关节戴铰链式支具固定, 保持膝关节屈曲15~30°, 此体位可以使重建后的韧带处于低张力状态[3]。护理核心:减轻或预防患肢肿胀, 防止关节囊内出血和积液, 应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 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如出现皮肤发绀、肢端回流受阻, 应适当松解, 放松15 min后, 重新包扎患肢。 (3) 康复期训练:护理核心: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 增强肌力, 保护重建韧带在稳定环境下愈合, 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肌力、关节稳定性[4]。在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踝关节屈伸练习,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10~15 次/d, 5 min/次, 以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术后第2 天即可进行直腿抬高练习, 初起10~30 次, 分4~5 次做完。术后第3 天即开始配合CPM机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 从0°~30°开始, 每天增加5°~10°, 频率以2 min为1 个伸曲周期, 视患者耐受程度逐步加快, 2次/d, 30 min/次, 逐步增加屈曲度练习, 术后1 周, 被动屈曲达90°, 2 周被动屈曲达100°~110°;下地及负重练习, 术后3 d即可带支具, 扶拐下地, 1 周内患肢不负重, 2 周部分负重, 但应避免上下楼梯, 活动不宜过多。 (4) 延续护理期:护理核心:做好出院后延续护理, 促进患者能积极、正确地进行关节功能训练。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前1 d发放前交叉韧带康复计划, 示范功能锻炼的方法, 讲解锻炼过程中注意事项。出院后做好定期随访, 指导患者4周不用扶拐, 患肢完全负重。5~10 周, 膝关节被动屈曲达120°~130°。8~10周与健侧相同;12 周行下蹲训练, 5~6次/d, 5~10 min/次。注意膝关节保暖, 膝关节支具保护下行走6个月。术后6~8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及轻微体育运动, 可进行游泳, 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等活动。术后1 年恢复正常的体育活动。在患者出院后1 个月内每周、3 个月、半年, 责任护士电话随访, 若不适应随诊, 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中的问题。

评价方法: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对两组患者术后患膝进行评分, 跛行5 分, 需要支持5 分, 交锁15 分, 不稳定25 分, 疼痛25 分, 肿胀10 分, 上下楼10 分, 下蹲5 分, 共8 个方面, 满分100分, 95~100分为优, 80~94分为良, 60~70 分为可, 60 分以下为差。通过自设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及两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精细化康复护理模式对关节镜下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起积极促进作用, 试验组终末随访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0.0%, 对照组达60.0%, 见表1。

患者对健康教育知晓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见表2。

讨论

精细化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膝关节是全身最复杂的关节, 其稳定性和功能不仅依赖关节内复杂的半月板与交叉韧带结构, 同时, 关节外肌腱和韧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前交叉韧带作为膝关节前向稳定结构, 损伤以后导致膝关节不稳, 严重影响关节功能, 导致关节退变,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关节镜下异体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并发症少等优点[5], 但精湛的手术只有同时结合精细化康复护理, 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精细化康复护理模式指导责任护士正确运用护理程序, 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按照精细化康复护理目标, 正确指导患者术前功能训练, 术后饮食指导、患肢观察, 完成不同时期的护理目标, 避免了工作盲目性;过早锻炼会导致韧带松弛、愈合困难;保守的康复会导致关节纤维化、功能低下。不断地指导患者落实护理计划, 提高了护士运用护理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院后延续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深入开展的重要体现, 也是精细化康复护理重要内容之一。做好延续护理, 使患者能积极、正确地进行锻炼及体育活动, 有效解决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及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提高护士的沟通交流能力, 增强护士的职业价值感,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研究精细化康复护理模式在行关节镜下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治行该术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试验组采用精细化康复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情况、患者对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12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 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试验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0.0%, 对照组达60.0%;患者对健康教育知晓率, 试验组98%, 对照组85%;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试验组97%, 对照组91%。结论:精细化康复护理模式对关节镜下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促进作用, 提高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精细化康复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明学, 周密, 刘静, 等.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康复与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18) :1435.

[2]杨本奇, 刘晓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康复护理[J].临床医学, 2010, (12) :4914.

[3]杨桂平, 王建芳.浅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J].现代护理, 2011, (24) :161.

[4]张梅英.康复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全科护理, 2009, 7 (7) :1891.

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ICU科2006年9月~2009年9月共54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自愿接受本次培训。年龄19~29岁;学历:中专9人, 大专33人, 本科及以上12人;ICU工作年限0~12年。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分三个部分进行评价:

1.2.1.1 专科理论考核

入ICU培训前先摸底考试一次, 再每年度考核一次。试题内容含盖ICU专科病种相关知识。内容涵盖脓毒症诊断标准及护理要点;脑出血术后引流管的护理;COPD患者氧疗注意事项;ARDS患者呼吸机模式的选择;VAP指南推荐的护理相关措施;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护理及术后观察;床边CRRT治疗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肾功能衰竭患者出入量的准确评估要点;消化大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纤支镜治疗的配合;等几个方面的专科内容。

1.2.1.2 专科操作考核

入ICU培训前先摸底考试一次, 每名护士再于每年度进行专科操作考核一次, 由抽签决定, 评分由护士长、两名高年资护士共同参与, 取三人平均分为最终分数。

1.2.1.3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对培训满一年的护士调查, 传统培训与微型护理培训模式从依从性、易懂性、易记性、指导性、兴趣性、深刻性进行比较。

1.2.2 培训方法

培训前试卷收回后, 对研究对象进行专科知识微型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试卷所涉及各个系统的专科内容, 主要为6个部分: (1) ICU临床护理专科操作规范。 (2) 在临床工作过程中, 针对某项专科护理操作所总结的新经验、新方法, 值得推广使用。 (3) 收治的某个患者, 其比较特殊的治疗、护理, 如特殊症状、特殊护理观察要点等。 (4) 相关ICU指南。 (5) 各种疾病护理新进展等。 (6) 疑难护理病例、特殊死亡病例讨论。每次只要求讲清一个护理要点, 不要求整体讲述, 再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补充点评。培训时间:每周三、五两天早上大交班后5~10 min。参加人员:当时上班的护士。授课老师:由每个中高年资护士轮流讲课, 病种选取科室现有患者所患疾病, 必要时半年重复讲一些ICU护理难点。

1.2.3 资料收集和处理

本次共发放问卷54份, 回收有效问卷54份, 有效率100%;54名受培训ICU护士, 培训前后理论、操作成绩得分, 资料收集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见表1~3。

与培训前比较, *P<0.05

3 讨论

ICU护理质量的优劣是衡量ICU护士业务技术水平和护理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3]。我国目前许多ICU护士在学校未接受系统的重症护理培训, 少数开设重症监护科目的院校也还没完善统一教材和考核标准, 这对ICU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虽然近年已有许多医院和学术组织也开始尝试开展专科护士培训, 但各院校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考核标准, ICU护士也无特别的合格证书和资格认定[4]。护士进入ICU前的培训尤其缺乏, 进入ICU后的培训尚未常规化、系统化, 培训内容与护士的要求、临床需要及国际重症护理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5]。这对于对集先进的临床监护技术和综合性治疗手段于一身的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来说, 在本科室全面普及ICU专科培训, 培养具有ICU上岗资格的专科护士更显得紧迫。

与培训前比较, *P<0.05

3.1 ICU护士专科培训现状

目前ICU护士准入制度尚欠缺系统和规范性, 而ICU护士也缺乏系统的专科培训, 一般都是以师徒带教为主。护士进入ICU后的考核虽然定期进行, 但ICU护士是否必须通过某些科目的考核也无统一标准[2], 这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异。ICU护士无需特别的证书, 这也是导致无相应培训体系的原因之一。部分护士参加院内短期培训班, 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不能满足ICU护士的需求, 尤其是一些新进展、新方法, 是随时需要更新的知识, 这就需要一种长期和有效的学习和培训方式, 方能满足ICU的特殊培训需要。

3.2 微型护理培训模式在ICU专科培训中效果明显

由本次研究的结果表1~2可以看出, ARDS患者呼吸机模式的选择、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术前准备和术后配合、纤支镜治疗的配合等专科性非常强的内容, 培训效果显著, 而脑出血术后引流管的护理、COPD患者氧疗注意事项等常见病方面, 虽然分数上都有提高, 但无统计学差异。可见微型培训对于一些专科性非常强, 特殊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效果尤为显著。由此提示我们, 微型培训的培训计划制订, 应更偏向于专科性强的项目, 这也尤其适合于ICU内部的专科护理培训。

3.3 护士更认可微型护理培训模式

从表3可看出, 传统护理培训与微型护理培训模式比较, 护士更认可微型护理培训模式。从依从性、易懂性、易记性、指导性、兴趣性、深刻性都比传统护理培训高。

3.4 微型培训时间短, 使护士专科培训持之以恒

传统ICU专科培训多是一过性或阶段性的集中培训, 不能坚持, 收效不大。如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培训, 护士因为倒班, 回医院时间花费时间多, 而微型培训则是利用了每天的5~10 min, 每天一个知识点, 时间的安排合理, 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专科培训持之以恒, 每天都有新知识, 又不会耽误护士们的休息时间。而且, 较少的培训时间也使护士能够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

3.5 互换教学的模式使每个护士都积极参与

在微型培训中, 所有护士轮流做授课老师, 高年资的讲授相对复杂的内容, 低年资的讲授相对简单的内容, 因为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不但使专科培训保持经常, 同时也使专科培训在科内形成良性循环。

3.6 自由的讲课方式, 规范的培训计划

微型培训的授课方式相对自由, 让护士在轻轻松松花10分钟就能学到东西, 但是培训计划要求很严谨, 因为每次的时间短暂, 不能系统地学习, 而严谨地计划就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将系统的内容分开多次, 每次只讲授一个重点, 让护士在自由的授课中得到了系统的培训。

总之, 应用微型护理培训模式对ICU护士进行系统专科培训, 效果显著, 不仅能够提高护士专科技术水平, 还能在保证学习效率的同时, 占用较少的时间, 提高护士学习的依从性, 互换教学模式让每个护士参与其中, 实例护理教学让护士记得更牢, 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有利于缓解ICU管理者培训的重大压力。

参考文献

[1]尹安春.浅谈重症监护 (ICU) 的质量标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2) :65.

[2]黄津芳.ICU高级护理人才培养与发展思路[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4, 4 (11) :25-27.

[3]肖正伦.危重症监护医学与ICU培训教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2004:27-38.

[4]吴娟.ICU专科护士培训及使用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0) :37-38.

上一篇:润泽心灵下一篇:少年儿童如何接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