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2024-05-12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精选10篇)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1

人的能力分为三层, 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其中, 职业核心能力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也是从事任何职业都离不开的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之“基本能力”;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 等等。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 称为“八项核心能力”, 包括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对职业活动的意义就像生命需要水一样重要, 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 是就业竞争力的体现, 是事业走向成功的钥匙。

为了能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我们对太仓市化工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抽样测试, 得到化工从业人员数字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但可以通过专项培训加以提高的结论。以此为前提, 笔者设计了“数字应用能力培训测评实验研究方案”, 在同一专业两个平行班中进行了对比实验。

关于数字应用能力

数字应用能力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之一, 其定义为: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要, 具有对数字进行采集、整理与解读, 对其进行计算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和给出一定评价的能力。不同的国家对该项能力的表述不尽相同, 如表1所示。

不论是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 还是欧美国家的关键能力, 虽然对于数字应用能力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是其中的一些核心词语存在着较多的共同之处, 如计算、数据、数学、数字等, 这说明各个国家在界定核心能力 (关键能力) 时, 都将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包含其中。我国学者陈宇也认为核心技能包括数字运算等八类技能。

对于包括数字应用能力在内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 不同国家开发出了不同的培训体系, 如英国的NVQ核心技能、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NOCTI职业技能、澳大利亚的KC教育、新加坡的ESS就业技能、加拿大的MES模块技术、香港地区的七级资历架构及我国的OTPAE训练模式等。

我国的OTPAE训练模式 (即五步训练法) 是在遵循行为活动导向教学规律基础上研制出的一套科学训练程序, 包括树立能力训练应达到的行为目标 (Object) 、提供典型任务 (Task) 或职业活动案例、为学员做好能力训练前应知方面的准备 (Prepare) 、以行为活动导向教学法组织训练活动 (Action) 及评估 (Evaluation) 学员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测评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对象选择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2009级两个平行班级, 即精化0911班和精化0912班, 有效样本人数分别为40人和33人。

实验方法的确定实验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并进行对比的方法。其中, 实验组为精化0911班, 对照组为精化0912班。实验组实施数字应用能力的教学培训, 对照组不实施培训。前、后测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中的“数字应用能力 (中级) ”为依据, 设计含有“应知”和“应会”两部分的试卷,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数字应用能力培训前和培训后开展测试。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因变量是学生的能力测试成绩 (以参加数字应用能力测试的学生成绩为测量依据) 。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本次研究之前都没有接触过数字应用能力的培训与测评, 因而可认为他们是同质的。实验中处理控制变量的方法, 一是没有刻意地宣传和讲解实验研究计划, 未事先告诉学生要进行此项研究, 只是正常地按照设计方案培训。二是除该培训外, 两组学生参加的其他教学活动一致, 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同时完成同样的其他学习任务。三是学生进校时是随机分班的, 数学基础相似, 又有同样的高职学习经历, 测试中选用的试卷相同。

培训教材与教学设计对实验组开展培训采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写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专用教材——《数字应用能力训练手册 (试用本) 》。教学设计以“数字应用能力 (中级) 测评标准”为依据, 以突出能力训练为原则, 制定16个学时的计划对实验组进行集中培训。培训过程采用新型的“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五步训练法”训练每一个能力点。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 对测试成绩的处理与分析

学生数字应用能力测试 (包括前、后测) 以“数字应用能力 (中级) ”的测评标准为依据, 设计“应知”和“应会”两部分内容的自主命题试卷, 旨在通过学生成绩的差异性表征“数字应用能力”培训对学生该项能力的影响。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成绩中, 实验组后测成绩要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情况, 但是实验组后测成绩的标准差在四种情况中也是最大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标准差的变化发现, 实验组后测标准差的改变也是最大的。这说明通过数字应用能力的培训, 实验组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但实验组学生该项能力的水平差别也变大了。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成绩没有差异,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成绩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数字应用能力培训之前, 实验组和对照组能力水平几乎没有差别, 但通过培训之后, 能力水平差别很大。

实验组前测、后测成绩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前测、后测没有差异。说明通过数字应用能力的培训, 实验组的该项能力水平有明显改观, 而对照组几乎没有改变。

(二) 对能力指标的处理与分析

表5是数字应用能力三级指标的描述, 我们将数字应用能力测评的各个试题对应于第三级指标进行归类, 然后统计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学生对应第三级指标所获得的分值, 对这些分值进行统计描述与差异性比较。

注:正态分布的检验标准=0.05

注:***表示极其显著性差异, **表示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示显著性差异, 没有*表示没有差异

注:***表示极其显著性差异, **表示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示显著性差异, 没有*表示没有差异

在实验组第二、第三级指标中, 校正均值最大的是2.2.1项, 即“使用给定公式进行计算, 达到要求的精确度”, 这说明实验组的该项能力在数字应用能力中是最强的。校正均值最小的是2.3.1项, 即“用表、图形表示计算结果”, 这说明实验组的该项能力在数字应用能力中是最弱的。标准差最大的是2.1项, 即采集与解读数据, 这说明实验组的该项能力在数字应用能力中差异性最大, 两极分化严重。标准差最小的是2.1.2项, 即“读懂各种形式数据, 并达到精度要求”, 这说明实验组的该项能力在数字应用能力中差别不大。

注:因为每个指标的赋分分值不同, 因此将各个指标原始分值的统计描述除以各指标赋分分数, 作为校正值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分析, 对于数字应用能力培训的建议是: (1) 加大学生“用表、图形表示计算结果”能力训练的学时, 重点加强学生该项能力的训练。 (2) 对于采集与解读数据能力的培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 对这项能力掌握较弱的学生群体可布置一定的课外练习, 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协助他们开展训练。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第二、第三级指标差异性比较中, 2.2.1项、2.2项、2.1.3项、2.1项都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数字应用能力培训对于“使用给定公式进行计算, 达到要求的精确度”、“数字运算”、“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及编制图表”、“采集与解读数据”这四项能力的教学效果最好。2.2.3项、2.3项、2.1.1项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数字应用能力培训对于“对20项以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展示和应用”、“获取相关数据信息, 做出准确统计”这三项能力的教学效果较好。2.3.1项有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数字应用能力培训对于“用表、图形表示计算结果”能力的教学效果一般。2.1.2项、2.2.2项、2.3.2项没有差异, 这说明数字应用能力培训对于“读懂各种形式数据, 并达到精度要求”、“复杂运算, 如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达到要求”这三项能力的教学效果不佳。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对于“使用给定公式进行计算, 达到要求的精确度”这个指标效果最好, 实验组能力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组。对于“读懂各种形式数据, 并达到精度要求”指标, 学生整体能力水平提高不大。据此, 对于数字应用能力培训的建议是:对学生“读懂各种形式数据, 并达到精度要求”、“复杂运算, 如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达到要求”等能力的培养应增加训练学时, 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 掌握运用的方法。

思考与建议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对职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职

业核心能力 (关键能力) 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因此, 职业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一定要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专家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 已完成除外语应用以外的七个模块的培训测评标准、培训教材及测试文件包的开发, 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学生架起通往成功的“金桥”。

3.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渗透性的教学方式, 即将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引导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引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中。职业核心能力还可以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集中开展培训, 系统点拨和启发, 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 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以上的实验研究中可以看出, 通过培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某项职业核心能力获得较大的提高。

4. 职业院校的各个专业可以针对所对应的职业领域开展调

研, 了解和掌握该领域对职业核心能力要求的侧重点, 如化工行业对数字应用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等要求较高, 可以在学生中重点开展这几项能力的培训和渗透, 采用重点突破策略, 不必面面俱到, 还可以在学生培训或入学前对学生进行某项能力的测试, 了解学生在该项能力中的薄弱环节, 在培训时着重加以训练。

摘要:在化工从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调研结论的基础上, 设计“数字应用能力”培训测评实验方案, 实验研究表明, 培训使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改观。因此, 职业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并应探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化工专业,数字应用能力培训,测评实验

参考文献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2) :4-8.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数字应用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顾准.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职业能力测评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2

3月25 号,我们语文教研组去区教育局参加了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培训,这次培训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优势。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是基于新课程标准,整合正版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学工具软件、嵌入式教学资源、资源管理工具软件,及基于网络的后台管理软件平台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支持多级的用户管理、机构管理、资源管理、数字化教材管理,为学校构建智能、高效、开放、易用的教学应用平台,实现教育资源流通与共享。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要求的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快速打造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以教育信息化来推进教育改革。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络和城域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帮助用户走出“信息孤岛”的困境。

2、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应用。

激活帐号—下载客户端—右击工具,进行拖拽,很多的公共资源、央管资源都能下载到您的课本上,快捷便利,方便使用。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3

关键词:“双微”模式;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4-0059-03

一、问题提出

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新的目标,“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1]

文件指出,要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笔者结合自己在“国培计划2013”——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前期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缺乏,二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三是操作动手能力弱。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结合国家文件的新要求,笔者对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进行了新探究,从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出发,大胆地对培训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提出了“双微模式”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中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获得学员的一致好评。

二、“双微”模式及可行性分析

1.“双微”模式的概念

“双微”模式是以微信及公众平台为载体,以微课程为手段,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中的关键知识点,特别是操作技能进行分解,录制成微视频,或图文信息的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学员推送,解决学员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学员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高效率知识点学习,突破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升培训绩效的模式。

2.“双微”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用户群体庞大,运行成本低廉

微信自2011年1月推出之后,截止到2013年底,微信用户突破了5亿,有着广大的用户群。据调查所有的培训教师都拥有了智能手机,而绝大多数受训教师都已经掌握了微信的使用,只有极小部分教师未掌握,可以通过短简的培训迅速解决用户群的问题。

微信的使用免费,各种功能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由网络运营商收取比较低廉的流量费,且微信采用特殊的通讯协议,上网产生的数据流量相当的少,运行成本低廉。以较少的数据流量费用,换取较多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2)系统跨平台,操作零起点

微信是一款手机通讯软件,目前推出了Android版、iPhone版、Symbian版,在这几种主流操作系统的手机中,只要安装了微信,就可以沟通联络。微信的注册、开通、使用都比较简单,操作界面简洁明了,基本上一看就懂,操作几乎零难度,对技术要求也几乎为零,解决了教师对技术要求的担忧。

(3)信息推送率高,传播方式多元

微信公众平台以推送通知的方式发送信息,所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会送达订阅的用户手中,到达率可以达到100%,传播到达率高于微博。对于用户可以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把不同的用户放在不同的分类下面,在信息发送的时候,可针对用户的特点与类型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

微信对于信息支持更加多元化,支持文本、语音、图文、视频等,还支持专题形式的图文信息。尤其是语音和视频,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培训更生动、更有趣、更高效。推送的信息用户可以许可式选择和接受,微信公众账号的内容推送既可以主动推送,也可以把接收信息的权力交给用户,让用户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回复某个关键词就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使得培训更加的人性化。[2]

(4)微课程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微课程相对于常规课而言,突出微小的特点,以单一知识点或某个教学问题为突破点,化整为零,利用微视频及配套资源作为素材,可用课前预习,也可用于课后跟踪辅导,简短的微课视频让学员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把握课程要求,逐一击破各个知识点,适合于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能较好地适应当前教师的实际工作与生活的情境,其便捷性带来了良好的培训学习效果。[3]

三、“双微”模式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探索

1.注重课程教学设计,提供有效学习支架[4]

课程教学设计是培训成功的关键所在,突破常规的讲座式授课,提倡参与式培训设计,信息技术培训理念及前沿动态浸入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学员的手机资源,实现双向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在课程中体现以生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教学设计理念。

而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与工作相结合,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与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微课程体现以学员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学员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身份多重化,是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教师对学习的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

2.内容突出课程特色,呈现形式直观多元

不管是培训课程内容还是微课程的内容,都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特色,它不同于教育理论课,有其自身的技术特色。培训课程由于受时间限制不可能对操作技巧详细讲解并演示,但技术的要求一定讲清、讲透,先明白其原理,呈现操作后的优秀作品,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期待。由于培训课程的信息量大,要求学员不要抄记PPT中的文字内容,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记住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关键词,课后可以通过微信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也可通过百度或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得信息,提升信息搜索的技能与素养,潜移默化延伸培训的应用,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特色。

课程内容的呈现直观且多元化,培训课件要体现PPT的设计原则,字少图多,高清图片与视频呈现,色彩搭配和谐,让学员观看有美的享受,明白有技术与无技术的境界就是不一样。对于微课程内容的呈现,主要以两种可视化的形式通过微信或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送,一是高清视频,主要针对复杂操作,学员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知识点,以操作实录加语音讲解的形式呈现;二是专题形式的图文信息,这是直观化的另一种选择,以操作截图+文字说明的形式展示操作过程,比较容易让基础比较差的学员较快地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

3.课前简短技术培训,课后长期追踪辅导

采用“双微”模式应用于教师培训中,为了保证培训的长期绩效,在培训课前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微信操作技术培训,如微信的下载、注册、添加好友、关注订阅号等操作利用实物投影仪现场演示,学员跟随进行操作,熟悉并掌握微信的基本操作技巧,利用手机进行短简的互动交流,培训气氛相当活动。

课前暖身微信操作技巧培训,一是为让教师接触新的技术,了解其用途,同时可以发挥已经会用微信的学员的作用,以老带新,刚学微信的学员有新鲜感,而会用微信的学员有成就感;二是培训中微课程的推送服务,让每位学员知道如何关注订阅号,利用微信进行自主学习,有益于提高培训的绩效,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把培训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分解成微视频课程或专题图文信息,推送到学员的手机端,且可以反复不断的播放,直到掌握为止;三是为培训后的长期跟踪辅导服务,掌握基本的微信操作技巧,以后在工作中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获得技术上的指导,关键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可以定时向学员推送一些实用性的信息技术的前沿动态、常用软件的小技巧、常见问题的专题解答等。虽然培训结束,但学习才刚刚开始,有益于培训学员的终身学习观念,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利用手机的便捷性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4.注重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员学习热情

培训中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课程开始一直延伸到培训结束后,只要学员有需要随时可以进行互动,因为手机是随身物品,利用微信即时聊天功能与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与关键字回复等功能,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师生的互动交流。

当课前的微信培训技巧结束后,学员可以向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自己即刻的感想,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语音、照片等。教师打开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后台网页,就可以在大屏幕上将所有的人想法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让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见证,而且这些文字、语音等都可以保留在后台,便于教师后期查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交流或信息推送。

培训的中场休息时间,还可以用微信做有奖答题。教师事先在平台放置好相关的问题,利用关键字回复的功能玩有奖答题的游戏,因为只有答对一道题后才可以进入到下一道题,只有所有题目全部答对,微信才会提示:“恭喜你,通过考核,请带着手机冲上讲台。获得前三名者可得加多宝凉茶一盒!”此互动环节寓学于乐,让每个人都玩起来,而且可以把培训中的重点知识点游戏化,通过互动学习进行巩固。

培训结束时,学员一定会向教师索要课件,这依然可以通过互动来完成。让学员用微信玩到底,HIGH到家。教师事先把培训课件做成专题图文信息置于微信公众平台,里面还可以推荐一些扩展阅读的资料,或者小调查之类的题目。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说:“如果你想要培训的课件,请不要带U盘,也不要云存储,只需要你的手机,请你通过微信,向课程的关注号回复‘课件’,课件会直接发送到每位学员的手机,快快行动吧!”

5.借助平台推送资源,积累形成学习资源库

培训中的重要知识点均以微视频或专题图文信息的形式存储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利用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以编号+清单的形式推送到学员的微信端,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回复关键字,系统会自动推送对应的微课程内容到手机端,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关键是可以不断的重复学习,只要微信号存在,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都可以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互动信息反馈,把一些共性的问题整理成常见问题集,每天可以推送一条包含微视频或图文专题的信息,而推送的信息又存储在后台,慢慢地可以积累成为学习资源库。而每天推送的信息通过编辑处理后,又可以通过关键字回复查看,也可以通过“历史消息”查看,方便学员随时随地的学习,真正实现移动学习。

让培训不仅仅是集中的面授培训,更重要的是面授后的自主学习,利用微信与微课程加以整合形成的“双微”模式,在培训中应用已经产生了较好培训绩效,在互动的过程,提高的不仅仅是学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的知识与技能也得到较大的提升,体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gzdt/2013-11/06/content_2522685.htm.

[2]百度文库.微信公众平台的好处[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EkGNvKBAnDEgeJr6WpYu0YZOqdlY-uEYb6i7v_ypvpC2iwkp5M7U0eavB7UXteuHs3PoXmUjDtc7HopUZThXG8n-Hl9bLpUlL17sz5VSz7.

[3]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4]微课程有哪些优势[EB/OL]. http://www.medu.org.cn/course/2013/0408/71.html.

[5]微信,让培训全面升级[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e4ff90101cuof.html.

[6]唐进.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3):126-129.

[7]黄晓兰,宋继华.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0(5):54-57.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4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1]。通过实现从环境 (包括设备、教室等) 、资源 (如图书、讲义、课件等) 到应用 (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1]。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 (OA) 、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 (OA) 、校园网站 (属综合门系统) 、学籍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 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 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 (如图1所示) 。

2.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4]。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 (见表1) ,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2. 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的层次

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有4个层次:第一层是计算机基础操作,第二层是办公与网络基本运用,第三层是网络平台基本运用技能,第四层是信息核心技能。4个层次构成教师信息能力结构 (如图2所示) 。

持有技术消融观的学者可能会这样认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网络基本运用这三方面也属于同一个层次。笔者认为,恰恰是不少专家和学者太少接触一线,不了解教师的现实困难在哪里,把苗拔得过早、拔得太高了,需要加强的技术未消融的认识以及处理技术消融的过渡工作还有很多。

3. 各能力层的技术应用点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技术应用点,在过去十年里已经与广大一线教师有较长时间的磨合,基本上与大众达成共识,笔者在此不再累述。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是教师应用网络的必经门槛,还需要加强培训。

(1) 网络平台的运用技能。第三层次的网络平台运用技能,在数字化校园中的使用极为普遍,但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程中,网络平台系统多、更换多也是常事。例如区域办公平台、学校办公平台、学籍、人事管理系统等,很多教师在使用时平台时依赖固化习惯,因此,基于工作进行的常用项,如注册、登录、平台菜单功能逻辑及其人机交互过程都是需要教师掌握的。教师容易出错的是:利用网页编写器发布文章,对于图片、音视频的插入,经常将图片与音视频作为附件上传。

(2) 信息能力的核心技能。第四层次的信息核心技能,是教师经常用到的,也是核心关键的技能。具体指信息搜索、获取、交流、加工、利用和表达6个方面。同时,笔者将根据实际应用,将六大信息核心技能划分为3个模块,其应用点具体如下。

模块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技能点上侧重于利于邮件系统、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掌握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与同行、家长、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技巧。除了因特网的公共邮件系统、博客、论坛,还有基于校园网的OA系统、邮件系统、校讯通系统、师生博客系统、学科论坛等。

模块二:信息的检索与获取,主要指教师基于因特网,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互联网信息的 (如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格式的信息) 检索 (重点是百度和Google的搜索技巧) 、评价和下载的方法,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资源库应用,在资源中检索和获取相应类型的信息。

模块三: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主要指教师要了解多媒体素材的类型、特点及作用,能使用简易型多媒体工具小软件处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表达主题信息 (例如数字故事、学科教学课件等) 并形成资源重构的观念和能力。特别对于建设校园视频点播应用模块的学校,教师的多媒体素材加工能力的培训需求更为迫切。

四、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培训策略

1. 通识部分的培训策略

(1) 实施分类分层策略。首先根据教师信息能力层次,对学校教师进行层次诊断,划分到对应类别里,再结合年龄特点,组织学习培训小组,逐层过关。例如,面向中青年组的信息核心技能培训,面向老年组的系统平台操作培训。还有面向不同学科应用需求的培训,例如文史类学科教师,他们用到视频资源的几率较大,对他们进行互联网视频资源下载与基于学校资源库学科资源的集结、下载和点播培训;对于理化类学科教师,实施swf或fl v文件资源的采集和重构方法的培训。

(2) 实施阶段性晋级策略。根据学校教师信息能力现状,开展阶段性培训和测试晋级工作。培训和测试内容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常规操作与应用。测试时可以围绕各层次的技术应用点设置内容包,进行分包测试。如邮件发送测试、网络公文发布测试、图像基本处理测试、信息搜索测试等。

(3) 实施积件式策略。积件式策略,既可作为资源建设的策略,也可作为培训内容划分的策略。

PPT是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使用的课件形式,教师喜欢将网上搜索到的学科资源根据自己的教学认识和习惯进行重组。因此,按照教学内容的需求划分积件包,进行积件式资源建设,有利于教师下载、拆解、重组PPT和再分享。

培训内容设计的积件式策略,指将大技术模块划分为小技术模块进行培训,笔者将其称为技能积件式培训。以技能积件为概念进行资源建设和使用培训,有利于教师积跬步以致远。例如图像的像素处理、音频剪辑、视频文件压缩、文件格式转换、多媒体文件插入到PPT等的技术运用等,制作截图步骤或屏幕录制媒体,积累成可视化的操作帮助库,供教师供他们自主学习。

2. 专长部分的培训策略

教师信息能力的专长部分,在技术和意识方法上具而有一定的门槛,不要求全体教师都能发展起来,而要适合特色教师或专项团队的学习和深入。同时,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机制方面要紧密配合。

(1) 标兵模式策略。根据学校数字化应用模块实际和教师个体特长情况,建设特色模块,鼓励有余力的教师发展,让一小部分人先“强”起来。例如,本区景泰小学的数学和信息科组,利用Moodle进行混合式教学、网络教研,方圆实验学校利用Wiki进行网络教研,钟落潭镇竹料第一小学利用师生博客系统进行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些模式实验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培训、示范、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应用。

(2) 网络联盟策略。加强教师网络教研的意识和实践,建立网络联盟团队。联盟团队可以是基于校本的,如果是校际、区际甚至国际的则更好。联盟的内容可以面向教学案例的文本研讨和在线写作,可以是面向实验课视频的研讨分析,可以是面向基于视频点播的重难点微课研究,可以是基于主题的团队协作 (如综合实践主题课程的开发等) 。

(3) 借东风策略。中学对数字化校园的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需求较大,小学对数字化校园的校园文化协同、师生竞赛、数字图书馆等的应用需求较大。不同规模、不同类别学校,可以挖掘学校应用的特色模块,发起应用培训和应用比赛,引入更多专家资源及展示的机会,拓展教师应用的视界,激活创作潜力。例如,竹料第一小学的学生博客平台建设得不错,可以发起小学生现场主题博文的跨校联赛;本区开展的教师能力系列赛事,如教学资源搜索比赛,可以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及学术会议在国内外推广。

五、结束语

由上至下的培训开展十多年了,教师也经历了很多,而技术始终要在自家使用,而且符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才可能成为常态。有常态才有技能可言,有技能、有方法、有应用生态才有能力可言。数字化校园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建设已经走了较长的一段路,应用系统及应用生态的建设,还需要依照中国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特点去建设,这样才能够使信息化的应用更加深入,促进技术消融、技术无痕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张光明.以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宁波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4:45-48.

[4][5]龙丽嫦.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的评价研究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2007, 9.

[6]龙丽嫦.中小学教师I C T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4.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5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有效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切切实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基于这种现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推动信息化应用的直接动力,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强有力基础,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希望对其提出更具有效性的培训方案。

一、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环节提高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并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在培训之前,首先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估方案,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教师的薄弱环节进行课程的设计安排,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培训效果最大化。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的整体达标情况是比较可观的,然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其学习方式的能力的整体达标情况却略差一些,因此,必须在这两方面差距的基础上,有侧重地设计培训课程,尤其是在制定培训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的培训,加大这方面培训的强度。其次,根据评估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除却不同方面的差异,例如上文提到的,教师在同一方面的各种能力的达标情况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的达标情况中,教师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学习与拓展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达标率,而号召与应用能力却略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适当减少前者的训练内容,加大后者的训练比例,其中包括课程和时间的设置。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省市的大前提下,不同省市的培训课程与培训强度可以结合本地的能力达标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根据达标能力的高低,重点进行能力薄弱环节的课程设计与培训,以达到同一区域内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同时,缩小不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

二、设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整体的评价体系的建构,它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教师需要在培训前进行自我评估,通过测评结果全面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与能力薄弱环节,从而与培训后的自我评估相结合,为全面评估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二是教师在经过系统性、针对性得训练之后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且根据相应的课时课程训练具备相应资格认证证明。三是在教师的网络学习中,必须注重教师研习情况的考察,并且根据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四是评价体系也可以延伸其广度,例如可以将教师参与的各种相关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评估的参考内容从而使评价体系更为完善。

其次我们具体分析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前后的能力自测。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取决于很多先决条件,其中不但包括教师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内容,而且主要取决于培训体系的设计,同时前期培训体系的设置为后期的修正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因此必须进行教师的自测。这个过程可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组织教师在线完成自我测评,达到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目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课程设置。

三、实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翻转课堂设计

无论进行什么层次什么方面的培训,注重过程与方法永远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过程中,应尤为关注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而实现翻转课堂的关键就是实现教师学习中学习认知的翻转,尤其要注意知识的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必须是内在、深化的执行过程。实现翻转课堂的核心即是学习模块,即信息技术的任务要点、技术内容,这一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者角色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明确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形式,教师必须明白学习的是哪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学习这些知识的要求,即怎样能学好这些知识,以及学习的这些知识可以怎样应用,应用在哪些方面等等。其次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即知识的应用拓展。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其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系统整合所学的内容,从而总结出应用的核心以及关键,同时能够有所设想,有所创新,构建出自己的学习体系,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身水平,实现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培训的有效性,而培训有效性实现的关键不仅在于技能与技巧方面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实现“技”与“学”的有效融合,在“学”的基础上提高“技”,在“技”的运用中深化“学”,在双边的互动中教师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我国信息化的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柳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闫小倩.矩阵培养模式下中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3]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6

数字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具备一定的数字应用能力, 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 直接关系到创意和获利。数字应用能力作为职业方法能力中的一种核心能力, 是指根据实际任务需要, 对数字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与解读,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计算与分析, 从众多方案中选择和给出评价的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人终身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从事任何职业或工作都离不开的能力, 即核心能力。

2 数字应用能力的现状调查

笔者以所在学院一年级37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量表测试学生数字应用能力的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 收回有效问卷369份 (其中男生210人, 女生159人) 。经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

2.1 学生对数字应用能力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 95%的学生不了解或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数字应用能力, 仅将数字应用能力理解为对高等数学的学习, 学生普遍将该项能力等同于对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教师对该项能力进行简单说明后, 几乎100%的学生认为, 有必要学习和提高自身数字应用能力。

2.2 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学生在入学时高考数学成绩普遍较低, 以2012级新生为例, 对我院2 000多名新生的高考数学成绩进行摸底, 理工科专业平均分仅为55.37分, 最低分为9分, 文科专业平均分为51.36分, 最低分为11分。由此可见, 高职高专层次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基础较差, 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数学课教师仅注重数学整体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的传授, 缺乏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在调查中发现, 47%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没有多大用处, 52%的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对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3 数字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3.1 数学知识与数字应用能力的结合

数字应用能力初、中、高3个等级的标准要求涵盖了数字信息解读、数字运算、运算结果的展示和应用3个技能要素。在高等应用数学教学中, 可将数字应用能力各等级标准的训练目标融入课堂实际教学之中, 以初级能力为例进行分析, 见表1。

3.2 数字应用能力中数感的训练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具体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 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 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制订出有用的策略。

在数字应用能力不同等级标准的训练中, 笔者认为培养一个人的数感是指其能够从数字信息中以数学的思维模式, 通过对数字以及数量关系的把握, 筛选适当的方法 (统计、图表描述、统计等) , 对数字进行运算, 从而得出结论并运用于实际工作的一种思维策略, 而这恰恰与高等应用数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数感体现的是信息时代数学素质内涵的一个层面———数学能力的展现。在高等应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 可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训练数感能力。第一, 运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数字与数字、数学表达式中内涵的数字信息;第二, 在数据运算的迂回策略、变量代换、等比例计算、等价表示等过程中, 分析数字信息的实质表达;第三, 在近似计算、数学思想灌输、预算等方面培养创造能力。通过训练,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数字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从而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 具备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1]。

3.3 引入专业实际案例的项目教学法

根据《数字应用能力训练手册》[2]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 在高等应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新型的五步教学训练法, 即OTPAE (O:目标, T:任务, P:准备, A:行动, E:评估) 科学训练程序。引入专业案例或实际问题为项目载体, 明确目标任务, 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开展课堂教学。如经济问题中的贷款模型案例, 可分为下列步骤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第一步,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老师打算用公积金贷款买房, 还款方式的选择 (目标和任务) ;第二步, 学生课后收集利率、还款方式等数字信息 (准备) ;第三步, 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不同还款方式的利弊 (行动) ;第四步, 总结、讨论 (评估) , 并创设新的贷款情景, 让学生独立完成该项能力训练。在高等应用数学中可采用类似的项目教学法案例, 如边际分析, 利润与成本、收益之间的收支平衡分析,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弹性分析等。

4 效果分析

经过一学期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和高等应用数学成绩均得到了提高, 实现了双赢。学期末, 以数字来源、分类、整理、概括、提炼、运算、展示与应用为测评点, 引入投入产出、闭合经济、投资回报等专业案例, 让学生在扮演的不同行业职员身份中进行测试, 以30分的满分为基数, 对369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

由调查结果可知, 一学期的不间断交互培训模式, 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字应用职业能力, 也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学习兴趣较之以前变化很大, 经调查, 75%的学生认为能够从中获得学习乐趣, 65%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双向结合模式的开展, 减轻了教师授课的压力, 使教师由授课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统筹者, 有利于教师实施多种教学。

5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受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较小, 如何养成、激励、开发和评价受教育者, 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的高职院校开展数字应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实践。但是, 作为高职教师, 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己任, 本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原则, 就会使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从而为学生服务, 为国家培养新时期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167-169.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7

1 学 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 能力

在我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级师范类院校, 目前已形成了中职幼儿师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大学等多个院 校级别, 专业结构也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组成的立体式培养。近年来, 各地又在探讨培养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当然, 各个层次的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当前我国在学前教育领域仍然缺乏大量的专业教学工作者, 因此, 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依据相关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 综合概括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1 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 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并能进行双语教学; 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1.2 专业素质与能力

(1) 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素质与能力:①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②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 ③能够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能力。④能够创设和利用适合儿童发展环境的能力。 ⑤应急事件处理与教育的能力。⑥具有教育创新能力。⑦ 组织和管理能力。

(2) 具有一定的文艺素养与能力。

(3) 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4) 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

(5) 具有与国外学前教育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数字化传输和存储手段建 成的, 集教学、学习、实践、考试、评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系统。国内外在这方面已有十几年的应用研究, 并且已总结出很多教学方面的经验与理论, 实践证明数字化教学系统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学化管理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考试、评价与管理等于一体的网络化管理系统, 它能有效组织与处理各种资源, 使得各类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2.2 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管理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中的数字教学资源开发系统、视音频录制与转播系统等均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需要, 为师生制作和开发所需的教学资源并以先进的网络化管理方式进行存储与 传播, 丰富了师生的教学资源。

2.3 教学创新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师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与学习, 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 应 用数字教学系统培养学前 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实施方案

3.1 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

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 首先要培养的是职业认同感, 因为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前提, 如果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不热爱儿童、 不能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等, 就会对所学专业产生否定、厌恶情绪, 继而会导致后期的厌学, 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带来隐患。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 可通过以下方式。

(1) 应用专业职业性格分析软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根据结果分析, 可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工作。对于不适合从事该 专业领域工作的学生, 经过确认可依据个人意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学习。

(2) 在日后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传播有利于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诸如儿童教学的图片与视频、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题报告等。

3.2 专业知识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展开有效的教学, 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是必备的。目前,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以及幼儿音乐、幼儿美术、钢琴舞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培养。

(1) 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的教应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起来, 尽可能地应用数字化教学环境。比如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用实际的案例视频或动画等方 式展现出来,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课堂教学课与网络教学、远程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 便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

(2) 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师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应用现代数字视音频摄录技术, 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全程摄制下来, 并上传至数字化教学系统的网络服务器中, 学生可以通过下载或点播的方式观看, 便于学生在课堂或课后对相关的技能要领反复学习, 以达到教学能力要求。

3.3 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技能。因为, 幼儿的教学不同于小学、中学、大学等其他层次的教学工作, 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与幼儿的生活管理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 它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非常高, 既要懂得基本教学活动的实施, 还要具备相关儿童心理活动掌握与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对于专业教学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教学技能的学习除了教师在课堂中教授外, 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数字微格教学系统加以训练,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理论学习与基本操作

数字微格教学系统有其自身的操作流程,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之前应当由实践操作人员进行短期的理论与操作培训, 以便能够灵活应用微格教学系统开展教学能力训练。

(2) 专项技能讲析

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很多教学环节, 而且每个教学环节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 在实施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之前, 指导教师应当将各项教学技能的含义、应用方法及技术要领等详细地对受训学生进行剖析。

(3) 教学系统设计

确定了某一项训练技能后,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感兴趣的某一课题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流程设计, 并撰写微格教学教案, 教案力求详细、完善, 以便提高训练效果。

(4) 教学实践及全程记录

完成教学系统设计并撰写好微格教学教案, 通过指导教师的审核后, 就可以安排听课、评价等人员共同实施教学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并作全面的视频记 录, 以便为后期的评价和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提供完备的视频依据。

(5) 受训视频观摩及评价

受训学生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后, 可以通过观摩受训视频进行综合评价, 受训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教学技能进行改进, 以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教学技能的目的。

4 结束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关乎其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 在教育信息化程度日益完善的情形下, 各类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院校与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利用数字化教学系统进行学前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应用与研究, 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摘要:学前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石, 它的成功与否将对后续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院校与机构, 如何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的分析, 探讨如何应用数字教学系统,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以期为相关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能力,数字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8

实施数字化战略有利于提升川口采油厂的综合竞争能力;有利于优化川口采油厂的组织结构和工艺流程设置;有利于为其他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借鉴。

数字化战略的基本概念。数字化管理有三层基本涵义: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数字化,即企业管象,如人、财、物知识等资源数字化,二是企业管理活动基于数字化网络,即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市场、产品与顾客之间活动通过数字网络系统实现;三是量化管理,管理对象、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量化,使得管理具有可计算性,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一、川口采油厂的管理现状

1. 川口采油厂的基本状况。

川口采油厂1997年3月建厂,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63亿元。企业是按照科学开发方案进行开发的整装油田。建厂以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上产原则,依靠科技,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探采俱进。

2. 川口采油厂内部信息化经营环境。

在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川口采油厂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勘探开发、生产管理和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不少成果。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基本建成,信息技术在职能部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初步显示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历史原因,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相互之间互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岛。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产生。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已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川口采油厂竞争的优势和劣势

1. 川口采油厂竞争力优势。

(1)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球经济的初步复苏和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为川口采油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回暖,世界对石油的消费反弹,国际石油价格回升。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着巨大的能源刚性需求,再加上国家一揽子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交通道路建设、汽车行业的扶持,将促进对石油的需求。有了需求,石油产业就有了广阔的前景。

(2)坚强的后盾支持。

延长石油集团是川口采油厂发展的强大后盾。延长石油集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战略思路,坚定“保油、增气、扩化”的战略方针,正在向世界500强跨越迈进,着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石油煤化工企业。这将对川口采油厂发展起到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员工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

持续加强文化融合与队伍建设,经过岗位培训教育和脱产教育,一大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上下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职工队伍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升,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扬。

2. 川口采油厂存在的劣势。

石油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川口采油厂这方面显现出了不足:需要足够的资本才能抵御勘探、开发中的风险,川口采油厂目前后备资源不足,且设备落后,技术上的薄弱,勘探和开发手段单一。在市场经济下要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现有的信息化设备,系统间的不通用,信息反馈慢。管理体制落后,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知识人才短缺,这和现代化的石油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差甚远。

3. 战略分析。

竞争地位和市场增长对企业的可选择战略进行分析,川口采油厂竞争力较弱,需求较大,消费量增长快。川口采油厂应该实施市场开发、市场渗透、横向一体化经营的战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实现最大的价值。

在进行企业战略方案的制定时,既要考虑以本企业的优势对付竞争对手的劣势,又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同时要注意避开对本企业不利的威胁。在目前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外部环境对于川口采油厂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有增无减。石油企业将会获得更多优惠和发展机会。同时,随着石油技术不断进步,开发低渗透油田水平不断提高,成本一定会降低。川口采油厂在石油开采领域也存在很多优势,资源面积广,采出程度低。经过几年的开发,已经掌握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些核心技术,但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数字化战略实施的目标和原则

1. 数字化战略实施的目标。

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是现代化的企业必须具备的技术,数字化正在成为推动油气工业发展的新动力。数字化战略建立面向川口采油厂实际,集成生产现场自控系统一体化,形成生产、管理、调度等信息化平台,达到油田数据资源共享,实现“以区块为管理单元,以产量为控制目标值”的自动化控制功能,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各项生产、管理、安全平稳运行。

2. 数字化战略实施的原则。

数字化建设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分布实施;先易后难、突出重点;资源共享、保障安全;需求牵引、建用并重”的基本原则开展规划工作。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2)先进性、前瞻性;(3)可操作性、安全性。

四、川口采油厂数字化战略应用的变革

1. 技术上的集成。

技术集成和创新是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将生产数据自动录入和转换,自动生成相关的生产日报,提高了对生产信息的分析和决策效率。川口采油厂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二个中心、四个数据库、七大应用系统,它们既相互独立,但又彼此联系。

(1)两个中心。

网络中心属于采油厂数字信息化建设总体构架中的基础层,目的是实现各二级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与Internet的通讯。数据中心也属于采油厂信息化建设总体构架中的基础层,数据中心提供生产、管理、决策、科研数据,采用分布式部署,异地备份,分级管理。

(2)四个数据库。

根据采油厂的机构设置以及业务流程,主要规划建设以下四个应用主题数据库:勘探开发数据库;生产管理数据库;经营管理数据库;地面工程数据库。

(3)七大应用系统。

根据采油厂的职能设置、管理定位和业务需要,将采油厂重点建设的七个应用系统分为全局应用和局部应用两个层次,全局应用系统包括:生产动态管理系统、数字化办公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局部应用系统又分为垂直应用系统和水平应用系统。垂直应用系统包括企业资源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水平应用包括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系统、地面工程管理系统。

2. 组织管理上的创新。

管理创新是数字化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管理为实现扁平化管理提供支撑、新型劳动组织架构的建立促进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扩大。

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规范基础管理。按流程管理的新型劳动组织模式,实现了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各二级单位在实现独立业务的基础上,以信息调度中心为枢纽,围绕管理子系统模块的运行,形成高度的管理体系。数字化管理要与岗位、生产、安全相结合,要大幅度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简化生产组织结构。

3. 经营效益的改善。

(1)经济效益。

通过采油厂数字化建设,增强勘探、开发的准确性,提高采收率,提升企业经营水平,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采油厂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采油厂的信息化水平,加快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为陕西省地方企业数字化建设树立标杆,改善采油厂的国内外形象,增强采油厂的核心竞争力。

(3)环保效益。

通过数字化建设,降低对周边生态的污染与破坏程度,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措施,实现采油厂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9

1 英语实践教学重点

本次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弄清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实况, 总结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二是提炼出影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因素, 分析这些原因存在的根源;三是以“开放式”教育为指导, 创建适合大学生英语教育发展的路线, 保证职业教育机制的优化改进。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况出发, 准确地发现英语教学缺陷[1]。本次研究还将深入分析影响英语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因素, 从主客观环境作出双向分析。重点在于英语教育的开放式改革, 以开放式教育思想为指导, 借鉴发达国家的专业教学经历, 拟定一套适合本国大学生英语教学发展的对策。

2 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依据

在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大学生与时代接轨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背负着更多的责任, 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更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树立了人生目标, 更将理想具体化, 指明了奋斗与前进的方向。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根据其职业规划需求, 以未来职业走向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笔者参照最近几年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进展, 结合市场英语人才需求实况, 拟定了英语实践能力综合培训的方法:

2.1 以专业基础为依据

大一要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大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能力;大二要提高专业技能, 通过公共英语四级, 公共英语六级;大三大四则要重点培养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使其利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岗位实训、人际交流等方面灵活应用。在此期间英语学习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层面, 同时应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并努力培养职业素质, 提高日后竞争力。总言之, 大一大二以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基本英语技能为主, 大三大四以专业学习和掌握英语职业技能为主。

2.2 以环境因素为依据

环境决定了大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成效, 也会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些都是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参考。一是内部因素, 这是针对大学生个人而言的, 英语实训必须要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叙述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语言应用能力;二是外部因素, 因为二十一世纪进入与世界接轨的时代, 英语和计算机是新时代人才必备技能, 英语人才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外企都有需求性, 机会遍布, 因此必须做好准备去迎接挑战与竞争。

2.3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高等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 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需参照市场人才需求情况, 以促进大学生未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 但工作岗位却没有相应增加, 就业政策目前则是先就业, 再择业, 多元化战略, 复合型人才趋势明显[2]。竞争对手为所有同专业同级甚至不同级毕业生以及其他专业英语能力较强并有意向从事英语方面工作的人。

2.4 以职业规划为依据

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需注重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要求, 拟定一套适合大学本体的英语实训方案。英语学生目前存在人才过剩问题, 发展趋势今年内继续过剩, 行业匹配以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及涉外翻译人员为主。英语实训授课内容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 工作要求培养二十一世纪英语人才, 符合学生未来就业规划的实际需求。比如, 英语实践教学课堂中, 教师可根据大学生就业取向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开设部分与就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 从多个方面锻炼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3 推动英语教学向职业化方向转变

从根本上来说, 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最直接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顺利就业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近年来国内外资企业数量持续增多, 标志着市场对于英语类人才需求量也在增加, 这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是一个很明显的启示。针对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综合培训方案的要求, 国内高校必须坚持“职业化”教学准则, 从职业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使其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下面几点:

3.1 双元制教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享誉世界的“双元制教育”是德国研发出来的新方式, 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从思想、机制、模式等方面综合评判, 用最专业的角度探讨了劳动者职业教育的有效方式, 开辟了英语实践教学的全新局面。“专业”是决定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 只有按照专业要求拟定英语教育方案, 才能培养出专业化人才, 并且在对应职业岗位上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3]。发达国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专业性特点显著, 这促使了两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德国编制的英语教育体系中, 并没有直接针对英语专业教学提出教育方案, 而是从专业教育理论角度分析整个模式的构架, 进而对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做出细致性的专业分析。

3.2 合作制教学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 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在创新改革中取得进步, 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最优化。对于大学生英语教学而言, 创新教育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发达国家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德国创建“双元制”教学模式, 从80年代开始, 由德国相关机构实施教育计划, 最早从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设立“试点”, 正式对双元制教学探讨研究。我国需建立合作制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思路,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际需求做出了新的调整。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 职业课程教学建立了“二合一”模式, 学校、企业均是职业教育的课堂,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习, 仅少数时间在室内课堂上, 通过企业与学校等双重课堂的综合教学, 为大学生创造了英语实践与应用的学习平台。

3.3 循环制教学

发达国家选定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是否符合人才培养需求, 可以通过实用性标准进行考核, 以显现出专业教育多元化的利用价值。很显然, 德国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为例, “终生教育理论”彻底改变了周期性教学思想。事实证明, “终生教育理论”在长期教学里获得了成功, 倡导了“活到老, 学到老”的持久思想[4]。比如, 澳大利亚鼓励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再次入学, 学习更多与英语课程相关的知识, 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推广“学习-工作-二次学习-二次工作……”。这种循环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相当受用, 能够让人们在不同阶段重新选择职业技能学习, 并且走向新的就业岗位。

3.4 人才制教学

我国要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念, 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导, 综合训练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对于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来说, 其不仅是对某个时间段的教学工作改革, 而是要从长远人才战略机制角度出发, 编制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是紧随时代步伐的,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等事业都需要与时俱进, 这是“不落后”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当今世界竞争局势愈演愈烈, 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多, “人才战略机制”是适应时代变革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在英语专业化教学历程中, 时刻关注国家对于职业人才的应用需求, 不断地调整原有英语实训教育模式。

4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核

大学英语常用的考评方式多种多样, 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高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综合培养, 更应注意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考评,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定期考察大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 为实训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5]。比如, 教师在岗位实训过程中, 根据大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综合水平, 对其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给予考评。考评不仅是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情况的评估, 也能根据学生基础差异选择不同的教材和方法, 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5 结论

伴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国内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 注重英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传统英语教学方案中, 教师仅注重大学生个人理论知识培养工作, 对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训缺乏必要的措施。事实证明, 英语教学必须走实践道路才能取得成功, 才能推动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就。基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要坚持职业化改革方向, 以培养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走职业化专业教学改革道路, 从多个方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陶萍.我国大学英语职业化教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 2011, 17 (8) .

[2]邱志义.大学英语理论教学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指导性[J].高等教育学报, 2011, 20 (10) :34-36.

[3]陈燕.高校英语专业生与非专业生实训教学法差异探讨[J].现代教育导报, 2011, 16 (13) :71-73.

[4]张金兰.谈人才市场需求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要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2, 18 (12) :3-6.

数字应用能力培训 篇10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师培训, 因此,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不同培训模式。为整体了解我国已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 本文从培训方式、培训理念、培训设备三个角度对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进行分类, 并概括出每个培训模式的特点, 通过分析和比较, 探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

二、培训方式视角下的培训模式分类

通过整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相关文献, 根据培训方式的不同将教师培训模式分为三类:面授集中培训模式、远程培训模式和混合培训模式。

(一) 面授集中培训模式

面授集中培训模式是指把参训教师集中在固定学习场所, 在短时间内通过面对面讲授的形式传授知识内容的一种培训模式[1]。这种培训模式最核心的特点是以面对面讲授的方式进行, 可以使参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大量有价值的理论内容。在这种培训模式中, 参训教师如果遇到问题, 可以随时提问, 培训者及时给予解答。

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限制, 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大多采用面授集中培训模式, 在规定时间内, 培训机构聘请学科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参训教师通过与专家和同伴的交流, 获取新的知识, 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2]。面授集中培训模式在传递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参训教师可以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 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理论培训阶段通常采用这一模式。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如:参训教师大多是一线教师, 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造成工学矛盾突出;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知识, 容易造成理论知识脱离现实情境。

(二) 远程培训模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的介入, 使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不仅变革了参训教师的学习方式, 也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远程培训模式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 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 将课程远程传输给参训教师的一种全新培训模式[3]。远程培训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培训范围广、培训时空不限、培训成本低、交互性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等[4], 可以有效解决面授集中培训模式中的工学矛盾、培训经费过高以及重复式培训等问题, 对于大规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不断深入研究和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 研究者们开始设计基于不同终端设备的教师培训模式。根据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性, 可以将远程培训模式划分为两种: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教师培训模式和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教师培训模式, 这两种模式有各自的优势与适用性。

1.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教师培训模式

远程培训模式兴起初期, 研究者开始将卫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应用到教师培训中, 设计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教师培训模式, 固定的教师培训模式与格局被打破。

2005 年, 教育部开展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始进入考评阶段, 大规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始兴起, 利用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所开展的培训采用的就是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教师培训模式[5]。这种培训模式可以让参训教师熟练使用计算机, 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这也是该培训模式最独特的特点。

2.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培训模式

近年来, 无线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给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方式[6]。移动培训模式是指学习者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 并在适当的情境下, 通过移动技术实现教与学的丰富交互的数字化学习模式[7]。基于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在线浏览的培训模式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培训模式。

基于WAP在线浏览的培训模式是指参训教师使用智能终端到相关网站上随时查找、浏览所要学习的内容, 实现参训教师与培训内容之间的交互。这种培训模式的特点表现为两方面: (1) 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学习地点的不固定性,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实时交流互动; (2) 学习工具的便携性, 如果参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 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方便快捷地找到解决方法, 提高了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 有效提升了教师培训的效果。但由于受到智能终端屏幕太小等因素制约, 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我国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教师培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领域中还没有典型应用案列。

(三) 混合培训模式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大, 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 单一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要求, 因此, 把多个培训模式相结合, 优势互补, 开展教师培训。

所谓混合培训模式, 就是把传统面对面授集中培训模式和远程培训模式结合起来, 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9]。使用这种培训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四方面: (1) 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和参训教师的需求制定培训形式[10]; (2) 在面对面集中培训中, 参训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 系统而高效地掌握教育基本理论, 参训教师与培训者之间、参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不但可以面对面交流, 还可以通过留言板、QQ、微信等工具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沟通与交流; (3)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参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继续学习未掌握的内容, 也可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4) 培训者通过和参训教师的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 监控学习过程, 及时引导参训教师。通过与培训者的沟通, 可以提高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上, 这种模式有教有学, 既吸取了集合培训的优势, 又融入了远程培训模式的优势。

2010 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就是采用混合培训模式。该项目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 力求大规模、高覆盖率、低成本、高效益地开展教师培训。这种模式既重视培训者的引导、激励和监控的作用, 又注重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1], 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培训理念视角下培训模式的分类

为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效果和考量时效性, 研究者们加入新的培训理念来完善教师培训模式。依据培训理念的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和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

(一) 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

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参与式”的氛围中, 参训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 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 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培训模式[12]。这种培训模式的特点有: (1) 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的平等性和双向性; (2) 通过和同伴的交流, 培训中遇见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 参训教师自主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学习内容, 提高培训效果。

目前, 利用该培训模式的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央电教馆联合开展的“灾区教师培训”项目, 该项目于2010 年初在受灾较为严重的四川省青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和甘肃省5 个县开始应用, 通过整合区域内的优质资源, 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对受灾地区的部分教师进行培训, 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也得到了参训教师的普遍认可。另外, “教育部-IBM基础教育教学创新项目”也采用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改进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是应用最广泛而且最受参训教师喜爱的培训模式之一, 培训过程强调参训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各环节中。培训者在设计培训活动时加入了“参与式”观念[13], 方便参训教师进行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另外, 培训者通过与参训教师的交流, 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进展, 及时对培训内容进行补充和讲解, 大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用性。

(二) 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

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培训者的指导和带领下, 要求参训教师在特定的时间内, 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指定课程内容的一种培训模式。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的特点包括: (1) 培训者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培训过程中发布课程公告[14], 引领参训教师学习, 控制参训教师的学习进度;通过QQ、微信、邮件等通讯软件对在培训过程中落后的参训教师进行提醒;每个模块完成后, 培训者在讨论区进行总结, 引起参训教师的注意, 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 (2) 学习时间上采用“大同步小异步”的原则[15], 要求参训教师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具体的学习时间不作要求, 一旦超过了规定期限, 便不能提交作业。 (3) 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 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班级讨论区、论坛或其他通讯软件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 保证教师培训的效果。

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16]采用引领式培训理念, 该培训平台设有知识文本、拓展资源、在线测验、专题讨论区、答疑区等模块, 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设计课程内容, 规定了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段。近几年, 该网络培训平台使用该模式对全国近30 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

引领式在线培训模式的核心是以参训教师与培训者之间的互动为特色, 强调指导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角色, 这是引领式在线培训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17], 有力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已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研究, 发现我国对其进行的深入探讨。在培训方式上, 从强调少数人面授集中培训模式向大规模远程培训模式发展, 从单一培训模式向混合培训模式转型;在培训理念上, 从关注培训者的教转变为关注参训教师的学, 努力提高参训教师的学习主动性, 满足参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提升教师培训的整体效果;在培训设备上, 从基于计算机的非移动培训模式向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培训模式发展。

上一篇:特大暴雨下一篇:异构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