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药物应用

2024-09-08

护理药物应用(精选12篇)

护理药物应用 篇1

药物应用护理是一门体现“药物—应用—用药护理”这一主线, 以“用药护理”为导向, 根据护士工作特点和执业要求, 将课程重点从以药理机制为中心向与临床药疗有关的用药护理为中心过渡的学科。当前, 医患关系相对紧张, 医疗纠纷矛盾频发。从提高护士用药应用护理实践能力这一源头抓起, 使他们不但熟悉每种药物的基本药理知识, 还通晓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 以及用药后的护理, 防止和减少发生护理医疗事故, 具有特殊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市级中职医疗教学单位工作近3年, 从事药物应用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过不少问题, 感觉比较突出、制约性较大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理论重视与实践重视存在反差

目前, 护理专业执业考试不设药物应用护理课目。在以拿证为主要指标衡量教学成果的情况下, 考试考核这根无形的“指挥棒”使得学校对药物应用护理明显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倾向, 实际重视程度与其地位作用并不相称。教学安排上, 多安排在课程设置量大的第二学期, 导致这门课程在繁杂的教学内容中被冲击和淡化;学习时机上, 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衔接课程同步进行, 往往教学时相关的生化、病理知识还未学懂弄通, 导致学生看不明、听不懂,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考评效果上, 为图省事简化程序内容, 一些知识应用、实践能力考核没有开展起来, 与学科定位特点不相符。

(二) 课程设置与护理岗位要求脱节

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与编写基本沿用药理学模式, 它往往重药理机理、药物作用和临床用途, 轻用药方法、不良反应的监护, 教学内容与护理岗位需求脱节较多。不少学生毕业到护理岗位工作后, 对一些用药护理问题常感学过了, 但拿起来就能用的比较少, 许多方面需要重新学习。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在具备一定的药物学基础之上, 能正确执行药物医嘱, 能以药物处理临床各种护理问题, 能观察常用药物效果并处理不良反应, 实现用药目的。如不改变陈旧的教学课程设置模式, 学生很难掌握应用药物的技能, 也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三) 教学方法与受众对象不够贴近

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授课习惯对专业教学实践仍旧具有显著影响, “大锅煮”“满堂灌”式的教学越来越为学生们所抵触。特别是药物应用护理这类知识点多、记忆量大、重实际操作的课程, 本来就比较烦琐、抽象、枯燥, 由于忽视了课堂的启发、互动, 学生们眼中看的、心里想的、手中做的联系不起来, 结果更进一步地放大这种不良学习情绪,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应设法改变这种单向、单一教学的现状, 综合运用案例、多媒体、研讨和动物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将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更多地融入实际应用, 扩大教学中的探讨性、互动性、趣味性的内容比重, 激活课堂教学的“一池春水”, 形成教师能主动地教、学生主动地学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药物应用护理教学环境

笔者认为, 目前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是主观认识问题与客观教学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课程设计“软件”与教学能力“硬件”双重不足叠加的影响。要对症下药, 积极适应药物应用护理学科教学的新情况新要求, 努力实现教学整体转型。

(一) 积极适应学科新的定位

近两年的药物应用护理, 无论是学科培养目标, 还是学科知识结构、教学大纲等, 都作了重大调整。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突破了原护理专业药理学与药物学的学科定位, 重新定位为“以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 结合现代护理理论, 阐述临床药物应用护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门学科”。这一定位的转变, 对护理专业教学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中职学校和药理教师只有与时俱进, 在对药物应用护理重新进行学科定位的基础上, 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才能适应中职护理专业新的培养目标, 适应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二) 调整优化教学课程设置

药物应用课程要颠覆药理学学科化体系, 课程应以用药护理为主线, 教学重点从药理机制转向由临床药疗产生的护理问题和用药护理措施。应将护理程序融入课程, 按照护理程序进行工作, 以护理诊断明确护士的工作范围和职责。目前, 护士临床用药评估、护理能力不足的症结在于, 护理教学还没有完全脱离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在熟练掌握药物用途、反应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 进一步突出专业特点, 强调用药护理的重要性和规范, 做好用药前、中、后的护理。用药前, 按护理程序重点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用药中, 主要做好用药计划与实施,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 观察用药反应;用药后, 主要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护理诊断, 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以护理程序融入用药护理过程, 非常适合护理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 有助于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有助于对用药护理问题的判断和解决, 也能以药理学理论指导处理护理问题。

(三) 转化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作为药物应用护理教师, 不仅要具备原来的药理学知识和技能, 还要具备相应的临床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卫生职业教育学校中, 从事药物应用护理课程教学教师的来源多为药学专业毕业, 没有经过系统性的临床医学学习, 对临床工作、临床护理知识与技能更是知之不多, 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基本上是跟着学、试着做、摸着教, 靠逐步积累经验来适应教学要求。即便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药理教师, 到学校从事相应教学后, 也很少有机会再到临床一线去实践, 普遍出现知识老化、技能生疏的现象。药物应用护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培养障碍, 直接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 护理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地补充、更新临床医疗和临床护理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才能胜任护理专业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工作, 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保证教学效果。

三、多法并举提高药物应用护理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中, 我们主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概括对比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一) 案例教学法

选择患者症状典型、特征明显、诊断明确, 能够与所关联章节的药物适应证相吻合的恰当案例, 根据课程内容安排确定最佳导入时机, 使其充分融入课堂、发挥作用。 (1) 课前导入。如讲解抗精神失常药物, 可先举一例精神分裂患者发作病例, 根据患者出现的被害妄想、思维化声、主动意志减退、记忆和智能明显缺陷, 让学生思考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区别, 引出该章节的重点药物氯丙嗪。 (2) 课中导入。讲解完药物药理作用机制后, 通过案例分析药物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让同学们对已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巩固, 培养独立思维能力。 (3) 课后导入。主要用于复习阶段。如抗抑郁药物讲解结束后提供一则案例, 除了要求学生提供必要的治疗药物分析外, 还要求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二) 概括对比法

概括对比法是一种符合教学一般规律的普适教学法。应用于药物应用护理教学, 就是通过归纳分析, 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复杂内容纲目化, 使之由点及线成网, 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概括对比: (1) 与其他药理、护理课程概括对比, 从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上对比分析, 使学生明确课程意义、作用, 解决学习目的不明的问题。 (2) 同一章内容概括对比, 课后对所学内容综合归纳对比, 使学生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 解决学习消化不良的问题。 (3) 不同章节内容概括对比, 尤其是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 可使学生准确把握其间异同、掌握个中规律, 解决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法, 可使学生结合自身医疗常识、实践感受, 从整体上了解药物应用护理课程内容, 从细节处掌握不同药型、剂量的作用特点和用后反应, 以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年龄、性别、病理生理状态、药物相互作用等其他因素, 有利于临床灵活、准确地选用护理策略;还能启发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 助其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培养开拓型人才。

(三)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是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病例为中心的新式教学法。它以“提出问题—占有资料—分组讨论—课堂交流—小结归纳”的“五步法”为主轴, 代替传统教学方式, 学习的趣味性更浓、针对性更强, 更能刺激学生主动思考、能动提高。 (1) 紧贴实际设问题。应选择那些与社会生活和卫生事件联系紧密的临床病例, 抓住关键点设置一系列话题, 通过“因鱼设饵”, 把学生“味口”吊起来, 使教学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 (2) 盯住问题搞讨论。针对预设问题, 指导学生收集材料、预习内容, 以问题牵引学生主动学习, 克服被动性、盲目性。依教学进程适时提问, 组织开展分组讨论并参与其中, 及时点拨、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各抒己见, 及时解疑释惑。 (3) 综合讨论引路子。根据临床护理流程和要素,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对各应用药物用途、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和完整护理病历。这种教学方式, 突出教、学互动中以“学”为重点, 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问题的“船和桥”, 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药物应用护理应采用多种策略来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应用性, 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能正确处理、分析问题, 更好地适应临床, 服务病人。

摘要:药物应用护理是一门桥梁课程, 其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临床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适应能力。从实践来看, 如何把握这一桥梁课程教学的共性和特性要求, 针对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有的放矢、改进方法, 对于提高本课程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剖析本校药物应用护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着重阐述药物应用护理课程教学的策略优化问题, 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药物应用护理,护理专业,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姚宏.药物应用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王开贞.药物学基础 (一)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王庆喜.探讨药物应用护理的教学法[J].安徽卫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护理药物应用 篇2

过渡期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如从医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护场所(如医院的不同科室)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的照护,是连续的护理行为[1]。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由于缺乏自知力,病情变化,家庭药物管理不当,常会出现药物过量,危及生命,经急诊送至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在生命体征等平稳后,会转至精神科进一步治疗,这就需要医院里多科室的转换和协作。加强科室间医护人员的有效沟通、家属和患者的健康宣教,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通过关注过渡期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2]。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4月-20xx年4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6例精神分裂症药物过量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4例,女42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6.54±3.78岁)。纳入标准:

(1)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

(2)年龄18-60周岁。将76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于患者转科当天对患者、家属实施常规性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转出的科室、物品的管理。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过渡期护理,具体如下:

(1)成立过渡期护理小组,由科室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组长组成,主治医师、护士长负责定期组织护士及医师进行讨论,并解决过渡期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过渡期护理的内容:

①患者转科当天对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知识健康宣教;

②建立转科交接单,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历资料、生命体征、管路、检查报告等,由护士护送患者至转入科室,并与转入科室责任护士详细交接,并在转科交接单上双签名;

③护理会诊:对存在的护理问题不能解决,如呼吸道的管理、、特殊感染患者排泄物和管路的管理等,由ICU高年资护士指导;

④工作随访,分别在转科第3天、第7天和第15天与转科患者的责任护士、家属联系,做好药物浓度复查,观察患者意识、情绪的变化,精神药物的管理、健康宣教。随访过程中详细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

2讨论

2.1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指导的必要性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进行性恶化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具有高致残致死率和高复发率[4]。精神分裂症的健康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还应延续到出院后的随访和指导。有研究证实[5],过渡期护理可有效获得家属及患者对治疗和药物管理的配合,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6]。通过上述研究表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76.3%提高到97.4%。

2.2过渡期护理加强了病情观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过渡期护理加强了科室间的沟通,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进行动态把握和反馈,根据实际病情有计划的实施治疗和护理,并对患者实施更为人性化的指导和宣教[7]。上述研究表明:通过紧密合作,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2.3过渡期护理增加了科室之间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护理药物应用 篇3

血管活性药物,是指能改变血管平滑肌张力,调控血压并影响心脏前后负荷的一类药物。常用的有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普钠、硝酸酯类、米力农等。心血管系统对此类药物高度敏感,微小剂量的改变即可引起患者心率、血压等方面的变化。护理人员必须严密监测护理,才能保证用药安全。临床通过对170例应用该类药物患者的护理,探讨总结了安全用药的经验体会。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170例。其中慢性心功能不全应用硝酸酯类35例,硝普钠10例;急性心功能不全应用硝酸酯类12例;顽固性心衰应用米力农8例;高血压急症应用硝普钠22例,硝酸甘油8例;心绞痛应用硝酸酯类42例;心源性休克应用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15例;心脏性猝死应用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多种血管活性药物15例;心脏介入术后低血压反应应用多巴胺3例。

护理体会

熟练掌握血管活性药物知识,准确执行医嘱。加强学习,充分认识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熟练掌握该类药物的性质、作用、剂量、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等。认真执行医嘱,如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严格查对和交接班,保证用药准确无误。

做好静脉穿刺及安全标识,保证静脉输注安全通畅。由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以及对血管的较强刺激作用,最好建立双路静脉通道。一路供血管活性药物专用,另一路可输入其他药物。原则上不选择下肢血管,穿刺尽可能“一针见血”,并做好“防外渗”及“高危”标识。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刺激。

微量注射泵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范围及注意事项。为保证用药剂量准确,速度均匀,血管活性药物现多用微量泵输入。注意事项:血管活性药物必须现配现用,据剂量浓度体重准确计算输入速度。從小剂量开始泵药,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据情况调整泵药速度。药物泵完更换注射器时,患者有时会出现头晕心悸等反应,应断开延长管,等微量泵调好后再接通。见表1。

仔细观察用药后反应,积极处理并及时上报不良反应。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包括疗效和不良反应。建立不良反应登记本,及时向主管医生和药事管理委员会上报,为调整治疗方案和安全用药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以下为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观察处理要点。①硝普钠:a.不良反应:低血压,硫氢酸盐中毒。b.要点:硝普钠遇光易分解,对血压影响最为显著,必须保证避光恒速泵药,据血压变化谨慎调整剂量浓度。长时间应用还要防止氰化物中毒。②拟交感类-多巴胺,多巴酚丁胺:a.不良反应:心动过速;窦性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局部皮肤坏死或坏疽。b.要点: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变化,注意穿刺部位皮肤情况,积极预防处理药物外渗。③双吡啶类衍生物-氨力农,米力农:a.不良反应:肝酶升高,症状为恶心,纳差,消化不良等;心律失常,表现为室性早搏或短阵室速;血压下降。b.要点:严密观察心律血压变化,发现心律失常立即停止用药,报告医生积极处理。注意观察消化道症状,及时提醒医生做相关检查并调整用药。④硝酸酯类药物:a.不良反应:低血压;头痛,颜面潮红;心动过速;耐药;老年患者可诱发或加重青光眼。b.要点: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并注意老年患者的特殊反应。嘱患者服药时避免直立体位,服药后休息半小时以上。用药过程中改变体位宜缓慢。

做好用药知识宣教,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心内科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多变,常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当患者用药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却无明显疗效时,又容易出现抵触情绪,拒绝配合治疗,甚至引发医疗纠纷。用药前护士要向患者说明药物的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有初步的认识。当患者因发生不良反应而拒绝配合治疗时,护士应充分理解患者心情,耐心与患者沟通,讲解相关知识,分析利弊,消除其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1位心绞痛患者连续应用3天硝酸酯类药物后,出现了面红、头痛等不良反应,心绞痛仍时有发作,该患者提出质疑,拒绝再用此类药物。护理人员积极配合主管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药物知识,并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消除其对不良反应的过度恐惧,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的治疗效果。

血管活性药物是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而达到抗休克目的的药物。包括血管收缩药和血管扩张药。血管收缩药、收缩皮肤、黏膜血管和内脏血管,增加外围阻力,使血压回升,从而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其中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药占有重要地位。适应证包括:①休克早期。②高排低阻型休克。③应用血管扩张药,并配合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强心等综合措施后,休克无好转甚至恶化者;或应用血管扩张药及扩容治疗后,症状有改善,但动脉压仍低者,可用少量血管收缩药。抗休克应立足于综合治疗,血管收缩药仅作应急用,尽量低浓度、小剂量、短时间,以维持收缩压90mmHg左右即可。停药时,要逐渐减量,不宜骤停。血管收缩药在微血管强烈痉挛期不宜应用,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无尿的患者应慎用。常用于收缩血管的拟交感神经药有: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异丙肾上腺素等。

血管活性药物在心内科的安全使用,不仅需要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更需要护士严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落实好用药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加强相关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对用药的观察指导能力,切实保证用药安全,促进患者康复。

药物应用护理导课设计研究 篇4

1 导课设计

1.1 导课研究思路的设计

学习与导课相关的理论知识, 了解国内外导课研究现状, 对中职卫校导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导课素材, 遵循导课原则, 通过导语设计和导课内容的选择制订导课方案, 将问题设疑导课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价问题设疑导课教学的效果。导课研究思路的设计流程见图1。

1.2 导课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导课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问题设疑导课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流程见图2。

2 导课内容的设计

2.1 药物发现故事导入———丰富药物相关的知识

故事导入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能够激发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2]。教师可通过对某章节某个典型药物发现历史的讲解, 引导学生课下拓展阅读和思考, 从而丰富学生的药物知识, 增加学生对药物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抗结核病的药物时, 可导入瓦格斯曼发现链霉素的故事。在人类的历史上, 结核病曾肆虐了几千年。从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女尸到埃及古老的木乃伊, 均发现有结核病侵袭的痕迹, 在链霉素发现之前, 结核病还像现在的癌症一样, 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因此, 历史不会忘记链霉素发现者的名字———塞尔曼·亚伯拉罕·瓦格斯曼。1944年, 瓦格斯曼从土壤里找到能杀死结核杆菌的链霉素 (放线菌的分泌物) , 从而结束了结核病肆虐的历史。由于发现了链霉素及其抗菌效应, 瓦格斯曼在1952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通过药物发现故事导入, 使学生了解了药物发现史及研究药物背后人物的故事, 从这些药物发现者的探索历程中,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勇于发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2 不良反应案例导入——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结果有双重性, 既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又有不良反应, 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不良反应案例 (流行病学案例或个案) 的导入可加深学生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用药意识、生命意识。例如:在讲解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时, 可导入氨基苷类抗生素引起的听力损伤是我国最常见的耳聋之一, 约占全部耳聋的22%~25%。据报道, 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 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通过药物不良反应案例的导入, 使学生明白和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 在今后的工作中, 不仅要合理使用药物, 而且要做好安全用药的宣传教育, 教给患者服用药物的方法、次数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

2.3 温故知新导入———融会贯通药物知识

医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同时又是理解后续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导入药物知识时, 要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 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 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必要铺垫, 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 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时, 可提出问题:胃酸由哪种细胞分泌?胃酸的分泌机制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分泌胃酸的细胞, 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机制, 最后归纳出胃酸的分泌与3个受体1个泵有关, 让学生自己推导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种类, 即3个受体的阻断药和1个氢泵的抑制药。温故知新导入, 不仅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掌握新学的药物知识, 并使之与相关的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

2.4 疾病宣传日知识导入———关注疾病的宣传教育

中职卫校二年级的学生还未接触临床, 对学生讲解药物的临床用途等于“纸上谈兵”。通过疾病宣传日的导入, 可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不仅能关注药物, 更能关注与药物治疗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降糖药时可导入“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4日) 的由来———加拿大糖尿病专家班亭是第一位把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患儿的医生, 为了缅怀班亭的功绩,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决定把他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在不同章节通过疾病宣传日知识, 例如“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镇痛日”、“世界失眠日”、“国际戒毒日”、“世界帕金森病日”、“世界高血压日”等的导入, 可使学生了解疾病宣传日的由来、每年的宣传主题及目前世界及我国相应疾病的流行概况, 让学生不仅关注疾病、关注用药, 而且关注疾病的宣传教育、关注疾病的预防。

2.5 临床案例设疑导入———缩小理论与临床的距离

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临床案例、处方分析等一系列导入形式, 提出问题, 使学生由疑至问、由问至思, 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在讲M受体激动药时, 教师可先展示青光眼病例:王某, 男, 70岁, 因左眼反复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下降3个月, 加重1天前来就诊, 诊断为左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入院后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脉点滴, 毛果芸香碱点左眼。然后提出问题: (1) 医生给患者用毛果芸香碱点眼, 毛果芸香碱有何作用? (2) 毛果芸香碱治疗青光眼的机制及用药的注意事项是什么?通过临床案例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能早期了解、认识临床, 明确用药目的, 缩小理论与临床的距离, 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 教学效果评价

我校对2013级护理专业8个班就药物应用护理不同章节开展了问题设疑导课教学, 课程教学结束后, 发放自行设计的导课情况调查问卷, 对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9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4.83%。结果显示, 97.45%的学生表示喜欢“有导课”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问题设疑导课教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见表1。

4 讨论

4.1 问题设疑导课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问题设疑导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首先通过导入素材和导语的设计, 使教学目标问题化, 通过设疑提出问题, 给学生指明学习任务, 安排学习进度, 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学习。这种目的导向功能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认知和反省,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学习, 提高学习能力。

4.2 导课内容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导课内容的设计应紧扣教学主题, 对教学内容或补充、或加深理解、或增强记忆、或突出教学重点、或化解教学难点。总之, 导课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导课内容, 实现各种导入内容的优化组合, 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 通过不同的导入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临床知识、课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3 导课方案的设计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导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导课方案, 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设计教学方法, 学习与导课有关的教学理论, 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教师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导课素材, 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通过导课方案的设计及问题设疑导课方法的实施, 促进了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总之, 通过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导课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敏, 涂冰, 王玉霞, 等.岗位导向的高职药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19) :42-43.

护理药物应用 篇5

授课时间: 第12周 星期四 1、2节 2学时 授课章节: 第四章 注射法

第五章 药物过敏试验法

重 点:

1、常用注射法的注意事项

2、各种药物皮试浓度及皮试结果判断

3、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

难 点:

1、各种药物皮试浓度及皮试结果判断

2、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 学时分配:

第四章 注射法.............................................第一节 注射原则....................................5min 第二节 药液抽吸法.................................5min 第三节 常用注射法................................35min 第五章 药物过敏试验法......................................第一节 青霉素过敏试验...............................7min 第二节 链霉素过敏实验法.............................8min 第三节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8min 第四节 普鲁卡因与碘过敏实验法..........................8 教学内容:

第四章 注射法 第一节

注射原则

注射原则是注射给药的总则,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

(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1.工作人员自身准备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注射前必须洗手、戴口罩、保持衣帽整齐,注射后洗手。

2.注射部位常规皮肤消毒,保持无菌。3.注射器空筒的内壁、活塞、乳头和针头的针梗、针尖、针栓内壁必须保持无菌。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四)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六)注射药物要现配现用

(七)排空气注射前必须排尽注射器内空气,以防气体进入血管形成栓塞。排气时,防止药液浪费。

(八)检查回血

(九)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1.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 2.取合适的体位,使肌肉放松,易于进针

3.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和拔针快而推药慢而且均匀 4.同时注射物的配伍禁多种药物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同时注意药忌

5.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且进针要深

第二节

药液抽吸法

1.注射盘内放

(1)皮肤消毒液(2%碘酊与75%乙醇,或0.5%碘伏)。

(2)无菌持物钳(浸泡于消毒溶液瓶内或盛放于灭菌后的干燥容器内)。(3)砂轮、无菌棉签、弯盘、启瓶器,静脉注射操作时加止血带和治疗巾。2.注射器和针头

1.抽吸前准备 抽吸前护士洗手、戴口罩,按医嘱准备药液,认真查对药名、浓度、剂量、2.(1(2)自密封瓶内吸药法

3.4.保持无菌 5.注意事项

(1)针头不可触及安瓿外口,针尖斜面向下,有利于吸(2(3

(4)油剂可稍加温或双手对搓药瓶(药液易被热破坏者除外)后,用稍粗针头吸

第三节

常用注射法

皮内注射法(intradermic injection,ID)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表

(1)进行药物过敏试验,(2(3

1.皮内试验..前臂掌侧下段,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肤色较浅易辨认局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

1.(1)评估 2.3.护士自身准备.4.5.环境准备.注射环境清洁,(1

(2)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并解释。(3)正确选择注射部位,以75%(4

(5)一手绷紧局部皮肤,一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待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固定针栓,注入药液,药量要准确,使局部隆起呈半球状皮丘,皮肤变白,(6)注射完毕,(7)整理患者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正确处理一次性物品,(8)如为药物过敏试验,15~20 min后观察局部反应,作出正确判断并记录观

(9)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 mL等渗盐水15~20 min 【注意事项(1

(2)做皮试前,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如患者对需要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可作皮试,应与医生联系,更换其他药物。

(3)注入的剂量要准确;不得两种皮试液同时进行,以免影响判断。

(4)忌用碘酊、碘伏消毒,进针角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5

(6)注射完毕应嘱咐患者勿用手按揉注射部位,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不得擅

(7)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如为阳性反应,告知患者或其亲属,不能再用该种药物,并记录

(1)给患者做药物过敏试验后,嘱患者勿离开病室(或注射室),等待护士,于15~20 min后观察结果。同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护理人员,以便

(2)指导患者拔针后勿揉擦局部,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皮下注射法(hypodermic injection,H)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2(3 【部位】

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前侧和外侧。

1.2.3.护士自身准备 4.用物准备(1(2(3(4

(5)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以示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皮肤,迅速刺入针头的2/3,左手抽吸无回血,即可缓慢推注药液。(6

(7)再次核对,安置患者,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3)注射前详细询问用药史。

(4)过于消瘦者可捏起局部组织,适当减小穿刺角度,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肌内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是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目的】

【部位】

一般选择肌肉丰厚且距大血管、大神经较远处。其中最常用的部位为臂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臂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止于股骨上部。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部,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中点处下降至股部,其体表投影为自大转子尖至坐骨结节中点向下至腘窝。注射时注意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定位方法有两种:

(1)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

(2)联线法: 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连线,其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1)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髂嵴、示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示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2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取髋关节下10 cm至膝关节上10 cm的范围。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注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尤适用于2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分布较薄,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1.评估患者并解释

(1)评估患者: ①病情及治疗状况; ②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③局部注射部 位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瘢痕、硬结;④患者对用药相关知识的了解及其程度;⑤

(2)向患者解释肌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及配合要点。

2.患者准备

3.护士自身准备

4.用物准备 注射盘内盛2~5 mL无菌注射器、6~7号针头、注射卡及药液、皮肤消毒液(2%碘酊与75%乙醇,或0.5%碘伏)。

(1(2

(3)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可取以下体位:①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②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③仰卧位: 适用于危重患者,不宜翻身的患者;④坐位:身体重心偏向非注射一侧。(4(5

(6)左手拇、示指绷紧局部皮肤,右手用握毛笔法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与皮肤呈90°,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2.5~3 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约针梗的2/3。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物。(7)注射毕以消毒棉签轻压进针点,快速拔针,按压片刻。以不渗血液为止,再次核对。清理用物,(8

(1

(2)对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发育好,注射时有

(3)对需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

(4)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难以取出; 若针头折断,应嘱患者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并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肌(5)长期多次注射引起局部硬结时,可采用热敷、理疗等方法处理。(6

(1(2)对因长期多次注射出现局部硬结的患者,教给其局部热敷的方法。

静脉注射法(intravenous injection,IV

(1)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皮下、肌内注射时,或需迅速发生药效时。(2)注入药物作某些诊断性检查,如由静(3 1.四肢浅静脉 常用肘部浅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腕部、手背、2.头皮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方便患儿肢体活动。故患儿静脉注射多采用头皮静脉,有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使用时需注意与头皮动脉鉴别。3.股静脉 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的中点为股动脉定位,股动脉内侧0.5 cm为股静脉,股静脉位于股神经和股动脉的内侧。

1.评估患者并解释 2.3.护士自身准备 4.用物准备

1.四肢浅静脉注射(1)(2)(3)(4)在穿刺部位上方(近心端)约6 cm处扎紧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嘱患者握拳。(5)再次核对,排尽空气,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6)见回血,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固定针头(如为头皮针,用胶布固定),缓慢注入药液。

(7)注射毕,将干棉签按于穿刺点及上方,快速拔出针头,按压片刻。(8)2.小儿头皮静脉注射 需由助手固定患儿头部,术者左手拇、示指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头皮针小翼,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见回血后推药少许,如无异常,用胶布固定针头,缓慢推注药液。3.股静脉注射

(1)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并消毒术者

(2)用左手示指于腹股沟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内侧0.5 cm处垂直或呈45°刺入,抽动活塞见有暗红色血,提示针头已进入股静脉,固定针头,注入药液。

(3)注射毕,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 min,胶布固定,继续

(1

(2)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瓣。(3)对需长

(4)穿刺时应沉着,切勿乱刺,一旦出现局部血肿,立即拔出针头,按压局部:股静脉按压3~5 min,股动脉按压5~10 min

(5)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射药物的速度,并随时听取患者(6(7(8)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

1.穿刺过少 穿刺后可见回血,松止血带后再抽无回血,推注药液局部隆起疼痛。原因是针头刺入静脉过少,针头滑出血管,2.穿刺过浅 抽吸虽有回血,推注药液局部即隆起并感疼痛,可能为针头斜面仅部分刺入静脉,3.穿刺较深 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抽吸有回血,推注少量药液,局部可无隆起,但因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4.穿刺过深....穿破对侧血管壁,抽吸无回血。

第五章 药物过敏试验法 第一节 青霉素过敏试验

一、过敏反应的机制(自学)

二、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1)过敏性休克 一般在做青霉素皮试或注射药物后数秒或数分钟内闪电 式发生,也有的于半小时后出现的,极少数病人发生在连续用药过程中 1)呼吸道阻塞症状 由于缺氧和窒息,病人主观感觉胸闷、喉头堵塞,客 观表现气急、紫绀、口吐白沫

2)循环衰竭症状 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人表现烦躁不安、头晕、面及四肢麻木、意识丧 失、抽搐、大小便失禁

4)皮肤过敏症状 瘙痒、寻麻疹及其他皮疹

(2)血清病型症状 一般用药后7—12天内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有发热、关节肿痛、皮肤发痒、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等(3)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1)皮肤过敏反应 主要有皮疹(寻麻疹),严重`者可以发生剥脱性皮炎。2)呼吸道过敏反应 可引起哮喘或促使原有的哮喘发生。

3)消化系统过敏反应 可引起过敏性紫癜,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

三、皮内实验方法

1、皮试液的配制(于教室内示范)

2、实验方法(于实验室内示教和练习)

3、结果判断 阴性:“三无症状”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患者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4、注意事项

(1)问 实验前详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有青霉素过敏者,禁忌做过敏试验。

(2)做 凡首次用药,停药三天后再用者,以及更换药物批号,均需按常规

做过敏试验。

(3)不宜 不宜在同一时间内做两种药物的过敏试验。

(4)配用 过敏试验液和注射液要现配现用,皮试液浓度与注射剂量要准确;溶媒、注射器及针头应固定使用。(5)准备 青霉素过敏试验或注射前均应做好急救的准备工作(备好盐酸肾上腺素和注射器)。

(6)留观 严密观察病人,首次`注射后须观察30分钟以防迟缓反应的发生。

注意局部和全身反应,倾听病人主诉。

(7)处理 试验结果阳者禁止使用青霉素,同时报告医生,在医嘱单、病历、床头卡上注明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的标志,并告诉病人及其家属

四、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保暖

2、立即皮下注射0.1%的盐酸肾上腺素0.5—1ml,小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

4、抗过敏抗休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的使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 密切观察病人的T、P、R、Bp、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病人未脱离危险不宜搬动。

第二节 链霉素过敏实验法

1、皮内试验药液的配制

2、试验方法

3、实验结果的判断及注意事项

4、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和青霉素过敏反应相同

5、过敏反应的急救措施

基本与青霉素相同。同时应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

第三节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

1、过敏反应的原因

2、皮内试验夜的配制(破伤风抗毒素试验液0.1ml,含15IU)

3、试验方法

4、皮内试验结果的判断

5、阳性病人脱敏注射法

6、过敏反应的急救处理

第四节

普鲁卡因与碘过敏实验法

1、试验方法

2、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课后小结:

本次课按计划完成。重点介绍了各种常用的注射方法,以及各药物皮试浓度及 皮试结果判断,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思考练习:

1、青霉素的皮试液怎么配成每一毫升中含有20个单位?

2、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 参考资料:

1、基础护理学 主编 李小寒、尚少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护理学基础 主编 殷磊 人民卫生出版社

护理药物应用 篇6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未婚妇女药物流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4例未婚先孕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提供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流产效果、阴道流血量和出血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为9433%,药流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阴道流血量为(357±18)ml,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血时间为(49±17)d短于对照组的(76±2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未婚妇女的药物流产效果,减少出血量和缩短出血时间,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药物流产;未婚妇女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17-01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及性观念的变化,再加上部分青少年缺乏必要的避孕、节育知识,近年来未婚先孕的现象大幅度增加,进而导致流产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药物流产是一种常见的避孕失败补救措施,笔者分析了52例未婚妇女药物流产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4例未婚先孕妇女作为分析对象,年龄17~24岁,平均(201±16)岁。所有入选对象均未婚,经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停经时间在37~62d之间,平均(486±37)d。排除存在药流禁忌症的妊娠者,将104例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的停经时间、年龄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未婚妇女均接受药物流产,使用的药物为米非司酮(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633,25mg×6片/盒)。在药物流产过程中为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及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注意热情接待,并主动与患者交谈,以了解患者内心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在提供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应保证态度和蔼及举止大方,主动关心患者,认真聆听患者的困惑,并以真诚的微小动作与语言让未婚妇女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及安全感,同时还应尊重人格,照顾未婚妇女的特殊心理状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未婚妇女在接受药物流产时容易产生紧张及羞怯等心理,担心遇到熟人或个人资料泄漏,心理处于极度敏感状态,对此,护理人员应表示关心、理解与同情,不得取笑或背后议论及传播个人隐私,充分尊重药流妇女的人格,以免造成心灵创伤[2],另外,还要注意疏导未婚妇女存在的不良情绪,适当给予安慰及鼓励,以便缓解心理负担。②讲解药流知识,减轻恐惧及焦虑症状:由于部分未婚妇女不了解药流的相关知识,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焦虑感,并由此增大心理压力,对此,护理人员可采用多种手段,如录像、文字及图像等为未婚妇女讲解药流原理、过程及方法等,让未婚妇女可以在了解药流过程的基础上克服恐惧及焦虑情绪,从而有效改善心理护理效果。③指导未婚妇女学会心理防卫与自我疏导:心理防卫及自我疏导是缓解不良情绪的根本途径,所以应指导药流妇女学会采用选择性忽略、幻想、转移及文饰等方法保持内心平静,同时要主动争取来自家人与朋友的支持[3]。此外,如发现未婚妇女在接受药物流产时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则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协助开展心理护理工作,以避免因心理疾病而对药流过程造成影响[4]。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未婚妇女的药物流产情况,包括完全流产、不全流产、失败三种情况,同时对比药物流产后的阴道流血量及出血时间。

14疗效评价标准[3]服用药物8h后孕囊完整排出(半透明状白色圆形孕囊伴随血经阴道排出),则为完全流产;服用药物8h后孕囊没有完全排出,且阴道出血量>500ml,则为不全流产;如服用药物后孕囊你没有排出,且超过14d后宫腔内仍有残留物,需要实施清宫术,则为流产失败。

15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药流效果比较观察组完全流产率为9423%,对照组为8077%,观察组药流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阴道流血量和出血时间比较药流后观察组的阴道流血量少于对照组,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未婚妇女在接受药物流产时存在不良心理,如恐惧及焦虑等,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造成内分泌功能及迷走神经功能出现紊乱现象,因此可增加药物流产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心悸、烦躁不安及腹痛加剧等,同时还可能延长阴道点滴出血的时间,导致不全流产及流产失败的概率上升[5]。对此,在实施药物流产时应注意强化心理护理干预,避免因药流不全而严重影响未婚妇女的生理与心理健康[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药流效果优于对照组,阴道流血时间及流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药流中的流产失败率及不全流产率,同时还有助于药流妇女身体的康复,因此在实施药流时应注意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未婚妇女了解安全避孕知识等相关知识的愿望较为强烈,且希望获得更多药流后的保健及营养知识,对此在提供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融入人文关怀及全程护理理念,在了解未婚妇女情感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情感支持,从而加快身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李观贵,吴彤华,朱元昌,等.行辅助生殖技术患者流产胎儿人白细胞抗原-G基因14 bp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14,23(2):9194.

[2]张又红.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流产后宫内残留诊断中的作用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9):18021803.

[3]俞艳锦,庄亚玲,钱志大,等.药物流产的可接受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11):749752.

[4]雷马香,黄蓓,汪静,等.未婚女性重复流产的行为特征及其生殖保健知识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4):257259.

[5]左焕荣.传统和无痛人工流产术式选择对重复流产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1):2529.

[6]欧阳宁.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技术在检查流产绒毛与以往的流产绒毛染色体培养的比较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32):7207.

护理药物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药物流产门诊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实验组年龄21~35岁,平均29.3±2.2岁,停经30~45天,平均38.6±1.8天;对照组年龄20~34岁,平均28.6±2.4岁,停经35~45天,平均37.5±1.4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停经时间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因意外妊娠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经B超检查确诊为子宫内妊娠,心肺功能正常,排除后位子宫、纵隔子宫、单角子宫,不良生育史及药物禁忌症者。

1.2 方法

1.2.1药物流产两组患者用药前完成B超检查,了解胚囊大小、位置,确定患者适合药物流产;空腹口服米非司酮片剂(25mg/片),每日2次,每次1片,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3天;第4天上午8点整空腹至我院计划生育科门诊口服米索前列醇片剂(200μg/片)3片,并留院8小时,观察并记录孕囊排出时间及子宫出血情况,离院后,实验组次日起连续7日来院艾灸,对照组在家休息。两组均于口服米索前列醇片剂后8日、15日及转经后复诊,期间电话咨询。所有患者按时服药及复诊。

1.3 护理方法

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保证饮食营养、劳逸适度、心情舒畅、卫生清洁、预防感染等。实验组另予中医整体护理,(1)调饮食:宜滋阴养血、益气补血、清热润燥的食物,如鸡蛋枣汤、乳鸽枸杞汤、豆浆大米粥、小米粥、甘平甘凉类粮食、畜肉、禽肉和蛋乳类食品等,以平补阴阳气血;因药流后瘀血内停,不宜进食酸涩收敛类食物,如乌梅、莲子、芡实、柿子、南瓜等,以免恶露难出;慎食或忌食辛燥伤阴发物(如辣椒、酒)、寒性生冷食物(如螃蟹、田螺)。(2)慎起居:避风寒,注意保暖。(3)施艾灸:口服米索前列醇片剂次日起施温和艾灸,隔盐、隔姜灸神阙,隔姜灸关元、足三里和三阴交(双侧同时灸),距皮肤表面约3cm处施灸,每次每穴位约15min,皮肤表面出现红晕、患者能耐受热度为宜,防止烫伤;灸后休息0.5小时,2小时内不能洗澡。连续7日,每日1次。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流产成功患者、流产后月经恢复时间。流产成功:口服米索前列醇片剂后7日内孕囊完整排出,或未有典型的完整孕囊排出,但B超检查未发现子宫内有残留组织;流产失败:药流后7日内未有完整的孕囊排出,B超检查子宫内仍有残留组织或阴道出血及反复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实验组流产成功61例,对照组流产成功46例,实验组流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23例流产失败患者予清宫手术。实验组流产后月经恢复时间为29.00±3.09天,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7.00±7.62天(P<0.01),具有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中医认为药物流产属于“胎漏”“堕胎”“小产”“恶露不绝”范畴,妊娠物残留宫内为血瘀[3]。西医认为药流后阴道较长时间出血的原因是子宫腔内仍有滋养叶组织残留或妊娠蜕膜,凝血块在子宫腔积存,阻碍子宫恢复。民间“坐小月子”是指堕胎后需一段时间的护理调理,因女子性多柔,易耗气失血,又忧、惊、劳、倦等,故当补虚祛瘀。

汉代《金匮要略》曰:“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注重食物的寒凉属性,增加食物偏性,可纠正人体体质之偏。小产后有恶露排出,血室正开,邪毒易侵,血液受寒则凝,经血排出不畅,不通则痛。《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刺激经络穴位。子宫(胞宫)是小周天的起点,冲、任、督、带脉皆起于此。妇产科疾病的病机是冲任督带经脉损伤,神阙直接与其相通,中医有脐通百脉之说,《灵枢·营卫篇》曰:“足少阴肾经与冲脉夹脐上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现代研究发现,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故渗透性最强。关元能同时调理任脉、冲脉,分协通达,气血下注于胞宫;三阴交是治疗生殖疾病的主要穴位,属脾经,与肝经肾经交汇于下肢,此三阴经又在关元处与任脉相交;足三里是胃经合穴,为首选强壮穴。艾灸以上四穴可激发经气,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元气。研究表明,实验组流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流产后月经恢复时间为29.00±3.09天,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7.00±7.62天(P<0.01)。提示中医护理可促进药物流产成功及子宫复旧。

药流后做好中医护理有利于完全流产,促进月经正常恢复、子宫复旧和身体康复,预防经、带、胎、产等问题。现今越来越多不孕症与流产有关,中医治未病,《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开展中医指导护理养生保健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应用中医整体护理的作用。方法:130例药物流产门诊患者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实验组次日起采用中医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流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流产后月经恢复时间为29.00±3.09天,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7.00±7.62天(P<0.01)。结论:药物流产应用中医护理能促进流产成功及子宫复旧。

关键词:药物流产,中医整体护理,饮食起居,艾灸,子宫复旧

参考文献

[1]李玉霞,李丽萍.浅谈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9,22(9):1970-1972.

[2]朱慧玲,程利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原因分析和治疗现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9):569-571.

护理药物应用 篇8

1 对象

2008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用抽签法随机抽取A班46人为实验组,B班50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前2个学期的学业成绩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安排在第三学期1~16周,每周3节课,17~18周进行临床见习。对照组采用灌输式教学,即教师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全程讲解。实验组采用情境教学,教学流程包括:(1)生活展现情境,由教师收集临床资料,精心准备病例,课前经过集体备课,制作成录像,展示给学生;(2)语言描述情境,提出用药方案、分析药物作用及护理注意事项;(3)实物演示情境,展示药品;(4)表演体会情境,2个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要求扮演护士的学生口述技能操作,具体操作流程见图1; (5)语言描述情境,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总结。课程结束后,由教研室统一出卷,进行统一测试,并进行问卷调查。

3 结果

3.1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题型测试成绩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题型平均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各题型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见表2)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共发放问卷46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由表2可知,78.26%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改革持同意态度,尤其是认同情境教学能较好地调动学习主动性和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

4.1 多媒体情境教学,将良好职业素质培养融入教学内容

多媒体药物应用护理病案通过创设具体护理情境,把课堂知识传授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气氛热烈、趣味性强的模拟护患对话中掌握了知识要点。

4.2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突出学生用药能力培养

随着医院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突出整体护理是药物应用护理教学的重点。表演体会情境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临床药物护理理论和整体护理实践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启发学生将药物整体护理理论转化为实践,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药物护理程序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提高学生药物整体护理水平,为其临床实习和将来的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4.3 情境教学提高学生沟通技巧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教学中转变传统授课模式,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药物整体护理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护患和医护沟通技巧。特别是表演体会情境教学,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实践机会,还可使其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同时,通过情境教学中的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其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4.4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前教师要查阅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从而进行周密的情景设计:(1)病案不能过于复杂,其设计要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2)病案的选择,既要能反映一般情况,又要能反映特殊情况,并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到求异思维的训练。(3)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期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4.5 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教学能力及知识水平要求更高。如病例的精选、讨论题目的拟定,要求能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的答疑,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而且需要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应用护理采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情境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革,旨在就业需求导向下对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益尝试。初步效果明显,长远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应用护理情境教学的运用效果。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分别应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结果 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结论 情境教学是一种具有较广泛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

护理药物应用 篇9

关键词:癌症疼痛,误区,护理干预

癌症疼痛是癌症, 癌症相关疾病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50%~80%的癌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晚期疼痛患者高达60%~90%[1]。疼痛会导致病人发生抑郁, 乏力, 焦虑, 失眠及全身情况恶化, 药物止痛是处理癌症疼痛最常见, 最有效的方法[2]。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止痛治疗, 病人降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表明, 患者及家属对止痛药物错误认知和信念被视为影响疼痛控制成效的主要原因[3]。因此, 现将病人应用止痛药的误区分析如下, 以便护理上提前干预, 从而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有效控制病人的癌痛。

1 误区

使用止痛药物会成瘾。调查显示:63.2%的癌痛患者都不同程度地认为服用止痛药物会成瘾[4]。患者内心深知成瘾的危害, 为了防止成瘾, 患者会拒绝应用止痛药物。医生开具应用止痛药的医嘱, 患者也会出现不按医嘱执行的现象。

一旦用药, 需终身用药, 以后将无药物可用。由于外界一些不良信息, 导致患者的信息偏差。患者认为, 用止痛药后, 就不能停药, 并且会增加止痛药的强度, 达到顶端后就无药可用了。

用止痛药就意味着接近死亡。患者内心觉得, 应用止痛药是病情已到达无法治疗的地步, 医生没有别的治疗方法, 止痛是最后的方法, 患者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不愿承认自己接近死亡的现实。所以, 患者及家属就会想到各种治疗方法, 甚至是偏方。患者就会忍受巨大的痛苦, 加速病情的恶化。

只用剧烈疼痛时才用止痛药。44.8%的患者认为癌症疼痛是一定会有的, 是治不好的绝症, 只有忍受。34.5%的患者认为病情还未发展到需要用止痛药的程度[5]。患者认为疼痛能忍就忍, 实在坚持不住才会想到用止痛药。加上家属认为患者应该坚强, 不要一点点疼就喊医生。所以患者疼痛在能忍受范围内就不会通知医生。

担心止痛药的副作用。患者不了解止痛药的种类, 副作用, 认为只要是止痛药, 就相当于“毒药”, 副作用肯定很大, 特别会夸大呼吸抑制的副作用, 内心对止痛药极度恐惧。

2 护理干预

纠正患者成瘾的观念, 向患者讲解世界卫生组织已不再使用成瘾这一术语, 替代的术语是药物依赖性。阿片类药物的滥用会导致医源性成瘾, 而癌症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 成瘾者及其罕见, 约0.4%[6]。成瘾的发生率与药物的剂型, 给药方式, 给药途径有关。口服或透皮给药是安全可行的给药方法, 使血液中的活性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 这样可以保证镇痛效果, 又能降低成瘾的风险。告知患者医生会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止痛, 增加治疗的信心。

告知患者三阶梯给药的方式, 向患者说明药物治疗的意义, 帮助患者了解各阶梯药物的副作用,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告知患者疼痛控制后, 可以逐渐减量, 并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 减轻患者用止痛药的担忧。

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 通过疏导, 劝慰, 暗示, 分散注意力等帮助患者调节心理。向患者提供权威的信息:文献报道, 吗啡可大剂量 (口服吗啡>299mg/d) 使用, 未增加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7]。给患者分析止痛药的好处, 可以带来饮食, 睡眠, 心理等一系列的改善, 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给患者灌输无痛的概念:达到休息时无痛, 睡眠时无痛, 活动时无痛的目标。对于疼痛患者, 及时, 按时用镇痛药才更安全有效, 而且所需要的镇痛药的强度和剂量也最低。长期疼痛还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详细介绍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告知患者不良反应大多出现用药的初期, 常见的有便秘, 恶心, 呕吐, 嗜睡, 头晕, 尿潴留。研究显示:使用释剂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 占78%, 使用缓释剂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 占64%[8]。护士要向患者宣教不良反应时暂时的, 是可以耐受的。有些不良反应是可以改变饮食习惯和用药物进行预防的。

3 小结

2000年欧洲疼痛大会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所以, 临床上应提高对疼痛的重视。一般认为现有的止痛药就可以解除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疼痛。但由于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存在, 严重影响了病人治疗的依从性。护理工作应重点关注以上的误区, 给予相对应的护理宣教, 转变观念, 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 使病人能按时, 按量的应用止痛药物, 真正达到无痛,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4 展望

随诊癌症发病越来越多, 越来越年轻化, 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势在必行。研究表明:无痛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癌痛患者, 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把癌症疼痛提到重要和优先解决的地位。不久的将来, 希望能建立肿瘤科的无痛病房, 发展疼痛护理专科, 培养疼痛护理专科人才[9]。从医务人员, 患者及家属, 药品供应及管理三个方面实施规范化的癌痛治疗和护理, 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 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余红春, 陈玉娣.癌症疼痛患者止痛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 :15-17.

[2]李德志, 陈正堂.癌性疼痛的综合治疗[J].重庆医学, 2003, 32 (2) :165-167.

[3]明星, 赵继军.癌症患者及家属对癌性疼痛药物治疗认知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 2011.11 (8) .565-566.

[4]郁秋华, 傅帅湘.癌性疼痛患者应用吗啡的影响因素及分析[J].上海护理-2011.11 (3) .11-13.

[5]李佳元, 刘玉霞, 谭永湘.护理干预对阿片类药治疗癌痛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 23 (6) :567-569.

[6]孙晓芙, 方晓玲, 原丽.美施康定治疗癌症晚期患者疼痛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上半月) .2008, 3 (17) :420.

[7]罗少燕, 马冬.癌性疼痛的控制与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10.17 (19) .25-28.

护理药物应用 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药物应用护理,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以及中职院校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药物应用护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础护理课程, 内容繁多且较为抽象,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理、病理、生物、化学等多门基础知识, 因此, 学生对于药物应用护理学的学习具有较高的难度, 本次研究通过在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级护理专业中职生共6个班级192名学生, 所有学生均为全国统招生, 学制3年, 已完成基础医学以及护理专业的理论课程,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 将其中3个班共计81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另3个班81名学生作为观察组, 两组学生在一般资料、前期的基础课程理论考核成绩等方面基本接近, P>0.05, 具有可对比性。

(二) 方法

对照组继续应用传统教学方法, 即“教师演示操作→学生对照练习”的模式, 在日常实践操作中, 教师随时巡视指导。观察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日常教学, 其具体内容包括:

1. 课前准备

(1) 教师课前准备:教师根据药物应用护理学的实验教学大纲要求, 在课前自行录制长度约为10~15min的教学视频, 主要内容包括对课程相关知识的介绍、操作步骤的演示以及流程图总结。视频准备完毕后, 教师将自制的视频、教学安排以及课前训练内容提前1周发布在师生网络共享平台上, 告知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及时进行反馈。授课前1天将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总结, 及时做好授课笔记; (2) 学生准备:学生在上课前做好理论知识的复习, 观看教学视频以及课前练习内容, 将疑问及时做好记录并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

2. 课题教学

根据重播教学视频→解答疑问→分组练习→独立探索→展示交流→教师点评的教学步骤完成课堂教学。通过视频重播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对实践操作的各个步骤进行讲解。然后对学生在课前提出的疑问进行统一解答, 组织学生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5~6人的小组, 对教学内容进行练习, 小组间成员在模拟操作过程中相互监督、纠正错误操作。教师在学生模拟操作时进行巡回指导, 观察学生的操作, 但不要轻易打断其操作, 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操作完成后,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组间操作交流展示。最后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操作和表现进行点评, 对操作以及病例设计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纠正问题。

3. 课后反馈

目前, 许多教研人员认为, 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 是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 教师可以以微信群、QQ群、微博论坛等为平台, 指导学生以日志的形式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同时还可对翻转课堂的看法以及建议发布到交流平台上。

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差异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教学前两组学生自我效能感总分、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以及结构得分无明显的差异性 (P>0.05) , 但实验教学后, 两组学生的各项得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也被称为反转课堂或者翻转式教学, 2011年, 沙尔曼·汗实现了翻转课堂的规范网络化教学实践, 使翻转课堂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翻转课堂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基础,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课前教学, 绕开了课堂, 同时又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师生间的交流, 进而更好地利用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及学习效率。

在中职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能力、学生兴趣以及对于护理学的认同感,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健智, 王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2014 (2) :68-71.

药物流产的护理 篇11

近年来,药物流产(简称药流)在我国已广泛用于临床, 有效率达90%以上。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药流不全引起出血甚至大出血的风险也日益引起广大妇产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未婚先孕做药物流產的比例越来越高,她们在进行药物流产的过程中,大多情绪抑郁、心情紧张,有较多心理负担。现就我们进行的100例[其中包括42例未婚妇女]药物流产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和宣教分析总结如下。为此,总结了2012年1月~2012年8月因避孕失败需要人工流产术而自愿接受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者100例,针对妊娠物排出时间、排出效果、排出妊娠物后阴道流血量、持续时间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现将其临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患者经临床检查及B超检查为孕6~12周者,其中孕6周者为35例,孕7周者为15例,孕9周者为18例,孕10周者为12例,孕11周者为13例,孕12周者为7例。年龄20~30岁,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身体健康,经B超检查确定为宫内妊娠并自愿要求选择药流且均无应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的禁忌证的妇女。

1.2 方法:停经6~12周的孕妇开始2天先服米非司酮,一天两次,早餐前或后间隔2 h服50 mg,晚餐前或间隔2h后服25 mg,2次服药必须间隔12 h。第3天清晨或餐后2 h来院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在观察室观察6 h,注意用药后反应,如用药后腹坠及阴道流血情况,有无妊娠物排出等。若服药6 h后无妊娠物排出应加服米索前列醇200~400 μg,直到妊娠物排出后常规给予宫缩剂及抗生素。

2 结果

2.1 妊娠物排出时间:100例中有3例是在服米非司酮期间排物,95例均是从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后2~6 h完整排物,成功率为98%。其中时间最长者为5 h50 min,最短者为28 min,排物平均时间为3 h。1例孕11周者服米索前列醇,6 h后排物不完整阴道流血较多,量可达150 ml,立即行清宫术。只有1例无效,为孕12周服米索前列醇后12 h仍未排物,阴道有少量流血,有轻微腹痛,故行清宫术。

2.2 排出妊娠物后阴道流血量:少于月经量者达51例。与月经量相似者为35例,比月经量2倍者为12例,2例为出血量达150 ml。

3 护理

3.1心理护理:在整个接待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其不歧视,不冷淡,给予温情与关心,对她们的询问均给予耐心细致地解答,以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针对其担心家人熟人知道,社会舆论嘲讽等心理问题,要从各个方面为其保守秘密,尊重其隐私权,争取获得她们的信任。对担心发生并发症的心理问题,给她们介绍药物流产的优点:与人工流产相比具有痛苦小、对宫颈、子宫的直接损伤小,减少了宫腔感染机会等优点,以消除其顾虑,使其做好相关准备,放心接受手术。

3.2知识宣教:普遍缺乏生殖保健避孕知识特别是42例均为未婚女青年,担心家人熟人知道、焦虑、担心发生并发症等。护士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要适时地教育她们自尊自爱,使其认识到药物流产对身心的危害。同时宣传常用避孕方法,以及意外怀孕后的补救措施,使她们认识到药物流产不是避孕方法。鼓励她们树立康复的信心,消除恐惧心理,早日走进正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3,3康复指导:药物流产后,待病人无头晕、恶心、走路不稳等情况后方可允许在有人陪伴下离院。离院时,指导其康复治疗,出院后注意用药、饮食、休息、禁止盆浴以及1个月内禁同房等。告知病人,如有阴道流血量多于月经量或下腹疼痛明显,或白带出现异常(量、颜色、异味等)应及时复诊;向病人交待术后常见症状、自我护理方法、月经恢复时间等。把电话留给病人,若遇到问题可随时电话咨询。

4 讨论

4.1 临床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非手术终止6~12周妊娠,具有简便、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患者痛苦小、高效、易行等优点,临床上已被多数早孕妇女接受,可减少因人工流产手术所致子宫穿孔、官腔粘连等并发症。其作用机制在于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具有抗孕激素受体的作用,能与子宫内膜的孕酮受体产生亲和,竞争阻滞孕酮作用,引起蜕膜和绒毛变形,导致子宫出血胚胎脱离,诱发宫缩软化宫颈,有利于孕囊的排出。米索前列醇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和官颈纤维组织软化、胶原降解,对药物流产妊娠物的排出、产前促宫颈成热、流产及产后加强宫缩、减少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妊娠配伍米索前列醇后可在米非司酮的增效作用下,增高妊娠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使子宫收缩强度增加4~9倍从而诱发强烈宫缩,促使子宫口扩张而终止妊娠。

4.2 不良反应:口服米非司酮后,孕妇有时有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等类早孕不良反应,服米索前列醇后则有腹泻、发冷、手掌发痒等不良反应,服药前必须向孕妇详细告知治疗效果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免造成患者的恐惧心理加重心理负担。部分孕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焦虑紧张心理,为使药物流产获得良好效果,在药物流产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给予相应的护理,及时观察阴道出血的情况,对出血量多者要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药物流产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药物应用 篇12

1 护理管理模式优化方法

1.1 常组织。

所有护士都参与科室管理, 共同制订完善的工作制度及规范的标准操作规程, 工作中才能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因为完善的制度才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次护士长将科室内各项工作按自愿原则进行分配, 做到项项工作有专人管理, 事事有人做, 有事做, 既分工, 又合作。护士长根据每天工作需要, 实行弹性排班, 做到合理安排, 每周进行工作总结, 每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 学习新制度、新业务、新技术及药物配置质量情况分析, 发现新问题及时处理, 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1.2 常整顿。

所有物品有其固定的存放位置, 并明确分类和清楚名称, 30 s可取出和放回原位, 提高工作效率, 用尽的物品及时补充, 并保持完备状态, 每个操作台的护士每天检查存放的消毒物品及一次性消耗物品并及时补充, 护士长定期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并写在班表上, 及时反馈给大家, 情况严重的在每周工作总结会上进行讨论。

1.3常清洁。

规定配置台物品不能摆放太多, 配药前使用75%乙醇喷洒, 配药后先使用清水清洁, 后使用75%酒精消毒台面, 还包括传递窗口、治疗车。配置间地板每天用0.5%健之素消毒, 每周进行一次墙面、货架、工作鞋子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按抗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配置间紫外线消毒2次/d, 非配置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并设质控督导员负责监督检查, 负责控感人员坚持每月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以便随时进行整改, 台护士负责每天记录工作区域温度湿度情况, 以便及时地对设备进行清洁维修保养。

1.4 常规范。

要求任何物品都有固定的存放位置和摆放整齐、标签明显, 在每次使用后及时补充和归位, 有菌、无菌物品严格分区、分类放置, 制定配置程序及措施, 规范配置人员行为, 避免污染药物及环境, 配置的药物达到合格标准。

1.5 常自律。

护士长带头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严格管理, 人人根据常规和制度进行工作, 养成取放物品规范, 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 还包括配置工作服的整齐穿戴, 使配置人员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制订配置间的纪律要求, 使配置药物人员保持认真、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 同时做好自查、自纠与互查、互纠, 主动寻找改进的机会, 提高静脉药物配置速度和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2 结果

实施优化护理管理后效果, 见表1。

3 讨论

静脉配置中心的工作管理还属于一个新领域, 各项措施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配置中心的工作与外界相对分隔, 大多数操作都是在无人监督下执行, 加强配置人员的素质教育, 提高道德水平, 加强自律能力非常重要。优化护理管理模式是用来提高安全, 改善品质、环境, 增加效率, 提升企业形象及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技术。我科室通过实施优化护理管理, 从表1可见优化护理管理实施前物品没有明确的摆放, 寻找物品很消耗时间, 实施后工作场所整洁, 物品摆放一目了然, 取物方便, 增快配药速度。PIVAS摆药区、成品区空气洁净度保持在30万级, 一更区10万级, 二更区、配置间1万级, 配置工作台局部100级, 空气细菌培养合格。病房无反馈患者因PIVAS配置的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全体护理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充分体现合作精神, 配药速度增快, 药物按时送到病房, 减轻病房工作量, 沟通小组定时深入病房了解情况, 护长就跟进措施, 从而提高病房满意度。总之, 将优化护理管理运用到医院管理工作中, 既改善了工作环境,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形象及竞争力, 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凝聚力, 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建平, 宗希乙.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8

[2]马瑞生, 谢广艳, 翟所迪.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输液配伍禁忌的调研[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 3 (5) :9-10.

[3]刘晨, 马全武.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77例不合理配伍处方分析[J].安徽医药, 2008, 12 (10) :971.

上一篇:科技伦理道德下一篇:未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