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道德

2024-09-08

科技伦理道德(精选12篇)

科技伦理道德 篇1

摘要:本文阐述了科技伦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着重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科技伦理学问题, 希望全人类能够更加重视科技伦理的道德约束, 更加重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科技伦理,问题,责任

一、科技伦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科技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是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 形成—门独立的学科———科技伦理学, 是因为作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与利益问题分不开的, 关系到人类的利益, 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则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这样, 利益问题就成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统一的基础或联系的桥梁。科技伦理学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 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概括地说, 作为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科技伦理学, 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科学技术的伦理本质、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互动及其机制。

二、常见的科技伦理问题

(一) 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

1、克隆技术与科学伦理。

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最令人关注。克隆人也许为人类实现长生不老的千年梦想提供了有科学依据的可能, 但祸福总相依, 克隆行为将会损害被克隆者的公民权益, 使被克隆者的唯一性、独特性大大降低。同时, 自我欲求、需要、生存价值受到限制, 与他人同样所应有的自主权、自决权将会遭到否定。科学家在控制生命、实践生物技术的过程中, 其行为时刻面对着道德选择。由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仅仅是一步之遥, 在人类胚胎中收集胚胎干细胞必须要考察行为人的动机。人的胚胎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它具有发育成一个个体人的潜力, 随意破坏人的胚胎实际上是在扼杀人的生命, 是不道德也是非人道的。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克隆人”技术表示强烈反对, 但是对于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医学科技领域则给予高度关注。

总之, 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的制约是确保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科学家的个人行为范式是确保生物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家的个人觉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献身科学的勇气及高尚的人文精神, 都将对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基因研究中的科学伦理。

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从分子水平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 是人类认识自我、追求健康、战胜疾病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行为。它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 除了其自身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伦理、法律等构成了挑战。

按科学家的设想, 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旨在建立起全球性的人类基因多样性资源库 (包括生物样品、统计数据、相关的信息等)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目标与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人类的起源, 了解和说明人类进化的历史, 从微观层面深化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为寻求导致疾病与防治疾病的遗传因素以及为这些因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供更基础的信息。但是, 人们在享受这一成果的同时, 不能不思考它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 如基因争夺与基因殖民主义;基因隐私与基因歧视;个体自决权问题;基因治疗与基因犯罪等。

此外, 还有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尽管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 至今尚无定论。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心有:含有抗病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的健康、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转基因产品带来的伦理问题等。

(二) 生态环境伦理问题。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 自人类出现就已经存在。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 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 人与自然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的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 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 往往会违背客观规律, 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

实践证明, “人类中心论”漠视自然客体, 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 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已逐渐失去社会思维主体地位。生态环境伦理学是人与自然道德生活的理论基础, 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 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它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要尊重和保护环境, 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

当前, 建构生态环境伦理要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 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既要求代内平等, 也要求代际平等。所谓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 就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享用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权利要均等。解决代际不平等现象, 必须建构生态环境伦理, 用理性约束人类的行为,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念。

(三) 纳米等“新材料”的科学伦理问题。

自20世纪九十年代纳米产品进入人们生活以来, 纳米材料已经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纳米技术是对大小在100纳米以下的物质进行操作, 利用物质在这一尺度上表现出的独特性质来制造新产品。目前部分计算机芯片、防皱的裤子、DVD播放机、自洁玻璃、防晒霜中的遮光剂等产品, 都是应用纳米技术的实例。

但近期, 纳米技术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成了科学界研究的新课题。在美国化学学会2003年年会上, 有3个研究小组分别报告说,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组发现, 向小鼠的肺部喷含有碳纳米管的溶液, 碳纳米管会进入小鼠肺泡, 并形成肉芽瘤, 而用聚四氟乙烯制作的纳米颗粒毒性更强。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让大鼠在含有这种纳米颗粒的空气中生活15分钟, 会导致大多数老鼠在4个小时内死亡。研究人员指出, 这只是初步结果, 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开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研究, 并不是要限制纳米技术的发展, 而是要更科学地发展纳米技术。研究发现, 纳米技术一旦渗透到生物学领域将迅速改变农业和医学的面貌, 人类生活方式也将在纳米技术与计算机和基因生物学的结合中迅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同时, 在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会引发诸多问题。

(四) 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问题。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 引发了信息传播在媒介形式、报道方式、受众地位、受众行为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伦理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文化和价值观各异的人们参与到网络中来, 在网络交往活动中, 首先面临的是对个人隐私的挑战, 如何保护合法的个人隐私、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要伦理问题。虚拟与现实之间, 一系列其他新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安全、信息垄断、网上知识产权, 以及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恐怖活动和发动信息战争, 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威胁国家安全等随之产生, 这些都引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伦理的激烈冲突。

专家指出, 要构建新形势下的信息伦理, 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提高公民的信息伦理意识;二是制定出清晰的信息伦理准则;三是超前预示各类信息伦理问题;四是进行信息立法, 互补信息伦理。

(五) 基因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军事伦理问题。

世界上任何的高新技术一经开发, 很快就会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像美俄两国始终致力于把最新技术引入核武器系统中, 以实现其核武器的现代化, 奉行对别国的核威慑战略。典型的还有基因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军事伦理问题。

基因武器还可以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原理是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有一些差别, 将基因表现不同的产物当作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科学家们也称这种“只对敌方具有残酷杀伤力, 而对己方毫无影响”的新型生物武器为“种族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 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产量高、杀伤能力强;二是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难以防治。基因武器从使用到发生作用都没有明显征候和特殊标记, 因而很难迅速隔离和及时救治。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上帝”又是魔鬼, 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 也使战争的最基本要素———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得到了飞速发展。自武器进入热核时代、生化时代以来, 不管是用战争手段维护正义, 还是用战争手段夺人城池, 都产生一个非正义的结果, 那就是对地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造成巨大的毁坏, 因此必须要用正义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制止。

三、科技伦理的道德约束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危害都不是它本身的过错, 但科技方法、科技活动、科技成果以及成果的运用, 明显渗透着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因素。科学上“能够的”并不是伦理上“应该的”。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对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建立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技伦理是对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 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科技伦理不仅蕴含一般的伦理价值, 而且包容科学技术真价值。如果一个科学家明明知道某项科学发现将会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 那么他就不应该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另外, 不论科学研究还是它的社会运用, 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而这一舞台的导演是各国政府, 因此政府必须规范科技运用, 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发展中的道德伦理约束极为必要。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 全社会必须关注科技伦理和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在面对种种新的技术成果的同时, 不能忽略其自身涉及的种种现实及潜在的危险, 必须正确地利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不当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瑟夫.P.德马科理查德, M福克斯.现代伦理学的新趋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2]方福德.科技与伦理[N].光明日报, 2000.9.18.

[3]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J].哲学动态, 2000.10.

[4]江雪莲.伦理学与当代社会[J].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术版, 2002.5.21.

科技伦理道德 篇2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解决好科技道德动态上的统一平衡的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科技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及科技与伦理道德辩证关系,指出实现科技与伦理道德平衡发展途径,对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技发展

伦理道德

平衡研究

协调发展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thic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Faculty of Safety Engineering,xuzhou221008)Abstact: The mutual eff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thic is complex process, and solving their dynamic balance, it has became the whole human the important task.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ra background, and put forward own standpoi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societ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thic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points out that the re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ethics moral balance development way,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thics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relationship.Key word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ethics and morals,equilibrium research,coordinated growth 0 引言

从科学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无论古代、近代、现代还是当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似乎永远是难解的结。虽然,二者都是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对二者的态度一直迥然不同,要么是“重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要么是“重科学技术,轻伦理道德”。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基本上是以伦理道德来主导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道德的善恶来鉴定科学技术的“真假”,并以此作为标准来决定科学技术是发展还是舍弃的命运。然而,事实却与人们奉行的原则背道而驰,不是道德的原则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命运,而是科学技术的法则动摇了道德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把我们带到一个人类历史从来未有过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空前繁荣的时代,特别是在医学、生命科学、生物遗传学、电脑网络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科学技术不但解决了地球上60多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还使得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走的更远,对地球的探索走的更深。全世界各国对科学技术前景无不欢心鼓舞,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去发展更新、更多的科学技术。

然而,由科学技术带来的不和谐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没有销声匿迹,还呈现出比过去人类历史从来没有过的张狂,单是最近席卷全球的几起重大流行疾病,就足以让人类胆战心惊。如,人类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时候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对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提高了癌症的

发病率;生育技术、节育技术的提高,为性乱的流行创造了客观条件,爱滋病已就成为人类生命的重要杀手;为了提高牛的生长速度,人为的在牛饲料中添加牛骨头(好比人吃人),虽然满足了人类对牛肉、牛奶的需求,但是也是疯牛病肆虐的根本原因;禽流感从 2004 年开始至今,一直没有被彻底根除过,而且在全球还有蔓延之势,虽然到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成病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很多地方禽流感的爆发都是从那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满足人类对鸡肉、鸡蛋的养鸡场开始,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得大规模养鸡成为可能。所以,人类迈入了科学技术与伦理大碰撞的多事之秋。单在最近的 几年时间内,从美国人兽混血实验到法国换脸手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就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碰撞高峰,人们处在一个重重道德忧患的时代,是一个道德空前忧患的时代。美国原子物理学家R·莱普曾忧心忡忡地这样说:“任何人,甚至今天健在的最卓越的科学家,都不能确切地知道科学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我们仿佛坐在列车里,列车加快速度沿着铁路奔驰,而铁路上设有许多不知引向何方的岔道,司机室里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而操纵台旁边站着的可能就是一个魔鬼。大多数乘客在最后一节车厢里向后张望,有些乘客担心他们坐上了通往地狱的特别快车,想在适当的时候跳下去。然而看来他们跳车的可能性已不存在。实,这些乘客还能讨论一下形势,试图同前边的乘客联系联系,可能有幸的是,乘客彼此交换一下意见后,启动制动器,把车刹住„”[1]。现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能协调发展么?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这一古老话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当代,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革力量。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促使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重大变革,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纤通信技术等。科技竞争,特别是“高科技”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毫不夸张地说,科技是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和腾飞的翅膀。科学技术比以往任何时代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深远。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

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截至 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技成果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到公元 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还将翻一翻。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现在全世界每年发展表科技论文数以万篇,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1倍。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每3~5年增加1倍。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件。由于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当今学科总数已达到6000多门[2]。

同时,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特点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物化

23456

自由,给人一种进取、拼搏的精神支撑。科技发展的步伐是任何社会力量也阻挡不了的,科技对现有道德伦理的冲击也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科技的发展会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规范,也不意味着伦理道德会一成不变地固守着不合适宜的传统。

科技和伦理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科技与道德的平衡、协调发展。科学与伦理道德对于人类的作用,正如鸟之两翼,只有当它们保持平衡的时候,鸟儿才能在蓝天上自由的翱翔。高科技时代,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命运、我们的未来都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也被人称为动荡、危机、多元和虚无的时代。然而它也是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时代。新时代的科学发展观也要求我们在理想和现实间保持张力,在科技与伦理间把握平衡,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共生。

参考文献:

[1] 姜念涛著,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35 [2] 刘胜康,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我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11 [3] 王利印,谈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阶段,淮北煤范院学报,1997(4):4~5 [4] 徐超富、吕文栋,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特点及启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74~75 [5] 殷登祥,高科技与人文——高科技挑战道德,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1)

材料作文“科技与道德”讲评 篇3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思辨性很强的材料,立论的观点要从材料中提炼。在爱因斯坦的忧虑中,“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和“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副产品”两者存在关联,这也是审题的关键点。作文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

正面立意是赞同爱因斯坦的观点:道德沦丧、人性冷漠确实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当科技由道德所导向的时候,将推动社会向正确方向发展,此时的科技就是“天使”,反之就是“魔鬼”。科技失去道德的制约将会造成灾难,爱因斯坦的忧虑深邃且富有前瞻性,科技发展需要道德、人性的力量来保驾护航。

反面立意是不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爱因斯坦的观点发表在1946年,当时二战刚刚结束,科技很多被用于战争,他看到了杀戮和残酷,他的话有其特殊的背景。实际上,顺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科技将人从重复机械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赋予人更多的自由,在追求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也让人获得了尊严与价值。科技一定会导致灾难性的副产品吗?不一定,因为科技是人创造的,运用也在于人,人的问题不能归咎于科技。人类已经在重视将道德情感融入科学技术,驾驭科技而不被技术所奴役,因此,科技一定会让世界更美好。

[作文示例]

切莫沦为科技之囚

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科学家们失声痛哭时,当罗素和爱因斯坦等80位科学家联名禁核时,我们应该已经感受到了科技高速发展下的忧虑,人类何去何从?

科学巨匠的声声诘问振聋发聩,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科技成为了我们这个孤独星球的冰冷巨镜,人们沦为了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的机器,看着镜中扭曲的鏡像而迷失了自我和道德。

在我看来,科技发展实属必需和必然,但人类应端正自己的伦理道德,守住内心的温软良善,切莫被数据和机械麻木心灵,沦为科技之囚徒!

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爱因斯坦的预言“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霓虹迷乱的今日,每个人成了按程序运作的,让人成为冷冰冰的“机器”,谁还会顾得上仰望头顶的星空,俯查心中的道德律?“复旦投毒案”随着林森浩死刑的执行而告一段落,而林森浩作为“去人性化”的“精英”典型,不正是科术思维的牺牲品吗?具有完备的知识却致命地缺乏了对生命的基本尊重,这难道不是科技最致命的贫瘠之处吗?想起了爱因斯坦曾有的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但是再看科技的危害并非阻碍、扼制其发展的理由。卢梭在开启浪漫主义之风时,也是启蒙运动的理性崇尚者。而现代科学与启蒙运动又何尝不是一脉相承的呢?科学为人类开启理性之光,脱离蒙昧的束缚。“互联网+”的生活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在大大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也缩短了心的距离。

所以,科技的弊病并非来自于科技本身,而在于运用科技的人是否具有理性的自由。人不应该沦为科技的工具,而应成为自主、独立、合理运用科技的人。

那么,如何处理好科技与人的关系呢?“人是思想的苇草”,人首先应有独立的思想与思考的能力,这样才有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但人不能把生活机械化,程序化的生活终将扭曲人性,使人的伦理道德丧失。这样社会中的人,只是行尸走肉,毫无尊严高贵可言。在绝对的理性之外,人还要留出感性的空间。如罗素、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一样,以立足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命运的前瞻和观照为出发点,超越科技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上升到人类自我反思的高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防止“科技爆炸”带给人类的毁灭。

当然,我们毕竟不是科学家,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有责任拒绝“冰冷”的科技,从僵化的程序生活中走出来,在刚强和理性下保留一份天真和充沛,并运用科技传达正能量,切莫画地为牢,成为科技之囚!

[点评]

科技伦理道德 篇4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工作,诚信,道德建设

一段时间以来, 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问题屡见报端, 人们始而震惊, 继而沉问, 为什么一向被认为道德高尚、操守严谨、阳春白雪的科技人员也会产生如此行为?

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不仅浪费资源、压抑人才, 还使得优良的传统学术风范、价值导向和科学精神被严重破坏, 小则污染学术殿堂、引起学术秩序混乱, 大则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国家民族失信。然而, 问题的出现必然有它的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本文仅就科技人员的诚信素质与科技道德建设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1 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

1.1 概念

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称为科技规范。科技人员违背了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或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就导致行为失范。有时, 人们将违反学术活动规范的行为称为学术上的“不轨行为”, 有人将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不轨行为”称为“科学越轨或不端行为”, 将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不轨行为”称之为“学术失范”, 这些都是行为失范。

科技人员的行为失范包括技术失范和道德失范两个层面。科技人员违背技术层面上的一些人为的硬性规定, 如数据格式、论文关键词、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等称为技术失范。而科技人员在其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诸如夺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客观实际、学术霸权或滥用科技成果等行为就是道德层面的行为失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失范可能发生于学术研究活动 (如选题、样品采集、数据分析等) 和非学术研究活动 (如课题申报、学术成果鉴定和评奖等) 的全过程。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与科技诚信和科技道德建设直接相关, 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2 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

1.2.1 巧夺他人科技成果。主要表现有:

(1) 直接部分或全部抄袭他人论文, 或利用他人论文“拼凑组装”论文; (2) 导师、上司或权贵人物在他人论文或成果上署名, 但没有参加实际工作; (3) 未经他人允许, 在自己的论文或成果中加署学术权威人物的姓名, 以此骗取论文或成果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4) 夺取别人的实验数据或资料支撑自己的论文, 甚至还不为实验数据或资料的生产者署名; (5) 对论文或成果的实际贡献较小, 但在论文或成果的实际排名中靠前; (6) 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不注明出处或有意模糊注明出处; (7) 收受他人好处, 降低论文评审或成果鉴定的门槛; (8) 独占合作者的研究成果; (9) “惟我主义”, 有了一点成绩就完全抹杀前人和别人的贡献; (10) 一稿多投, 不尊重编辑人员的劳动, “放大”自己的研究成果。

1.2.2 违背客观实际。主要表现有:

(1) 凭空虚构或编造试验案例, 引出科学技术结论; (2) 在试验环节上 (诸如试验条件、分析设备、取样地点、抽样面积、样本数量等) 作假; (3) 根据预期设计的结论编造或篡改试验数据, 以求试验结果的“圆满”; (4) 未经过足够数量科学实验的充分证实, 就草率下科学结论; (5) 虚构试验观察结果, 得出科学结论。

1.2.3 学术霸权。主要表现有:

(1) 在学术争论中进行人身攻击、打击报复, 严重背离学术评价的客观性; (2) 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 排斥不同观点, 批驳其它声音, 在学术界搞党同伐异; (3) 成果评审或鉴定靠攻关, “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等评估鉴定结论难辨真伪, 超越客观实际; (4) 将对科研项目的审批、评审等控制权力, 作为全部或部分占有论文或成果的交换条件。

1.2.4 滥用科技成果。主要表现有:

(1) 选择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时, 或者受短期行为心理影响, 或者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代价, 导致能源高消费和环境大污染, 构成了全球性生态危机; (2) 将原子弹等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战争, 无数生灵涂炭, 伤痛难以忘怀, 还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辛勤积累的社会财产遭到严重破坏; (3) 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或成果搞迷信活动, 蒙骗他人; (4) 另外, 试管婴儿、人体克隆、安乐死等也都涉及科技成果运用的伦理道德问题。

2 对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不同反映

2.1 痛斥科技道德失范

对于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 不论是夺取他人劳动成果方面的失范、违背客观实际方面的失范, 还是充当学术霸权或滥用科技成果方面的失范, 科技界、教育界和广大科技人员总体上是持反对态度的, 甚至反对的态度很坚决。

早在1999年11月18日,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就联合下发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16日, 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2007年2月26日, 中国科学院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 在全国掀起了一轮大讨论, 范围波及科学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文化界、艺术界乃至政界。

而科技部以7个方面的措施加大制度建设和落实力度, 以“根治学术腐败、肃清不良风气、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包括: (1) 科研立项全程公开透明; (2) 建立科研分类评价体系; (3) 学术评价坚持质量第一, 防止学术“大跃进”; (4) 专家评审机制与国际接轨; (5) 建立科研诚信制度; (6) 强化科研经费监管; (7) 引入问效问责制度。这些措施中的大部分均与惩治道德失范有关。

2.2 纵容科技道德失范

在痛斥科技人员道德失范问题的同时, 沿袭、默许、怂恿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现象却大量存在, 甚至还愈演愈烈。

一方面, 有的科技人员“口头上坚决反对, 行动上我行我素”;大声痛斥别人失范, 自己却依旧明知故范;向别人“学习”, 急功近利, “失范见效益”, “不犯白不犯”, 失范的范围越来越广, 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隐蔽性越来越强, 更加不容易被别人察觉。这些现象在论文署名、篡改数据、虚构实验、一稿多投、课题申报、成果鉴定等方面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 有的人将科技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根源完全归结于“科技体制的不完善”和“社会大环境的不纯洁”, 认为道德失范的根源已不在科技人员本身。甚至还有科技教育界之外的少数人也为科技人员“开脱”, 为科技道德失范者辩解, 认为科技道德失范与科技政策缺陷、政府官员腐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效益优先原则”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观点客观上进一步助长了科技道德失范现象的蔓延。

2.3 媒体报道情况

对通讯社、杂志、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5种主流媒体对“学术腐败”的文本报道情况进行统计发现, 通讯社、杂志、广播电视三者的报道不足5%[1], 关于“学术腐败”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报纸和网络上。而报纸 (党报和市场化报纸) 和网络的报道情况如下 (表1) 。

从表中可以看出, 负面报道占了很高的比重, 尤其是立场观点更加自由活泼的网络, 揭露和反映的问题更多。

3 科技诚信的基本内涵

3.1 诚信的涵义

诚信是初始性的道德规范, 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内涵是说真话、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真相、不歪曲事实, 同时遵守诺言、言必信、信必果。诚信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要求, 是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 是民族道德之魂, 是人类道德之公理[2]。

3.2 科技诚信的基本内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指出:现代科学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科学诚信[3]。学问可高可低, 学风不可不正, 科技活动必须讲求诚信。

科技诚信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 (1) 以事实为依据, 尊重实验结果, 不篡改实验数据, 不虚构科学结论; (2) 尊重别人的劳动, 反对抄袭, 反对重复他人观点, 反对巧夺暗取他人科技成果, 反对压制或排挤别人的学术思想; (3) 坚持公平, 不论资排辈, 不为“自己人”开绿灯, 不因“利益交换”而为别人降低学术门槛; (4) 正确、恰当地运用科技成果, 不利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蒙骗他人, 不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危害社会、危害环境。

在科技诚信所包括的上述四个方面中, 第一个方面的科技诚信是最基础的诚信, 是对科学技术具体实践活动最客观的要求, 属于基础层次。第二、第三方面的科技诚信是对科技人员对科技产出或科技资源的占有或支配态度的基本要求, 属于中间层次。第四方面的科技诚信则涉及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方向或导向问题, 属于高级层次 (图1) 。

4 科技诚信建设与科技道德建设面临的若干现实问题

4.1 科技体制自身存在的现实弊端

首先, 由于缺乏统一的学术规范 (如各学术期刊对拟发表文章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数据表格、文献引用等方面的要求不统一) , 缺乏公认的标准, 客观上出现混乱, 于是便有人得过且过、有人投机取巧、有人浑水摸鱼。

其次, 科技资源数量有限, 供需矛盾突出。诸如国家基金项目申报、省市重点实验室评比、学位授权点申请、单位职称评定等等, 由于“数量极为有限”, 导致“科技人员开动脑筋、管理人员遭受考验”, 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中间商”, 时间一长, 各种失范问题就自然产生。

第三, 科技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要害部门”, 甚至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一些科技资源的管理者是项目审批、项目验收、成果鉴定“一条龙管理”, 人情关系复杂, “公关”变成“攻官”, 官员腐败与学术腐败相伴而生, 行为失范就自然难以避免。

4.2 市场经济环境对科技道德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一切遵循“效益优先”, 在很多情况下, “低成本”换来的论文或成果会给人带来数十倍的效益。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学校毕业、岗位竞争等等, 处处需要论文和成果, 或许没有论文成果, 或许文章质量太差, 或许要求的时间太急, 总之需要“马上”提交论文或成果的人太多。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们还顾得上什么“抄抄改改”、“利益交换”?市场经济的强大利益诱惑, 加之浮躁和焦虑的社会心态, 已经使不少人耐不住几十年如一日的寂寞去心平气和地以耕耘者的姿态老老实实地做学问。

与此同时, 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 导致了“代写论文”、“代发文章”等有偿服务市场应运而生。据调查[4], 目前社会科学类论文代理发表的周期与价格层次见表2。

而在正常投稿渠道下, 在国家一级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周期一般至少需要半年, 甚至超过一年, 而发表论文所需要的版面费、审稿费等则远远没有这么高。

市场经济环境对科技道德的这些负面影响, 说明科技活动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市场规则。否则, “竞争和奋斗的结果”就必然是因没有规则或不守规则而失范。

4.3 社会腐败问题对科技道德的影响

科技人员道德失范暴露出来的是整个社会问题的一方面, 官场腐败、商场腐败、演艺界丑闻等现象的大量存在, 使科技人员的正常心态大受影响, 导致科技道德滑坡, 科技道德失范。一些科技人员自然不禁要问:其它领域可以急功近利, 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渠道“取得进步”、“获得效益”, 拥有高智商、高学历的科技人员为什么不行?科技人员为什么就该如此含辛茹苦?这是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 一些项目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官学一体”, 谋求通过自身的政治地位或特权身份“赚取学术地位”, 科技人员却正好为了科研项目而“投其所好”, 与项目官员“建立交换关系”, 以获取项目经费, 实现“双赢”。

4.4 科技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首先, 科技人员考核压力增大, 业绩评定、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等过于量化, 致使学术实用主义心态过分膨胀, 功利思想突出。学术检查评定过于频繁紧张, “数量胜于质量”, 迫使一些科技人员在“数量目标”的驱使下成为“论文高产户”, 助长了科技短期行为, 致使一稿多投、一文多篇等现象大量发生。

其次, 科技评价中, 论文按其所刊载的期刊排座次, 使学术期刊等级化、SCI期刊神秘化, 导致一些期刊“过分热门”, 发表文章不仅需要质量, 还需要“人际能量”。于是, 向编辑部“定向推荐”论文审阅专家、联合编辑人员发表文章、与国内外著名专家联合署名发表文章等现象就自然出现。

再次, 成果评价以专家的身份定等级, 项目主持人的地位越高或参加评定的专家的级别越高, 成果的等级就可能越高。“院士评定国家奖、教授申报部级奖”、“省级压市级、博导压讲师”, 使一些科技成果“被埋没”, 一些年轻科技人员心理不平衡。

4.5 开放的时代背景与发达的信息化环境对科研道德建设的影响

高度开放的时代背景和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自由便捷交流的同时, 也给科技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电子化, 什么材料都可以简单地检索、复制、粘贴, “千里之外”的材料和数据可以“信手拈来”, 客观上为一些人提供了失范的有利条件。

网站任意发布或转载信息, 各种论坛随意发布个人观点, 海量信息使人难以分辨, 就是虚假科技信息、诽谤他人的言论、刻意排斥不同学术观点的信息也难以追究或核实。例如, 每次院士增选期间, 一些网站发布的对候选人的攻击性信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从辨析。

5 加强科技道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5.1 重视大师的垂范作用

不论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即使在今天 (也并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 , 诚信是初始性的道德规范这一基本论断始终是公认而不可改变的。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世人的道德典范。孔子、庄子等无数大家的思想世代影响着华夏儿女, 陈景润、华罗庚等当代科学家毕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始终激励和鼓舞着年轻一代, 而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感言:“ (正是) 受到各族人民的鼓励、爱护、支持、帮助, 我才能尽力做了一些微薄的贡献……”, “我将在有生之年, 尽我的力量, 报答党的领导和人民的爱护”。这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这些道德大师和科技大师带给当代科技工作者的, 绝对是一种无形无限的力量。在当今社会, 宣传为科学奋斗、倡导为真理献身的力度还应该大大加强, 要充分利用大师的垂范作用, 正面影响科技人员, 有效引导科技人员的行为。

5.2 切实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调查表明,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 对抄袭行为正确反应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图2) [5]。与此同时, 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也逐渐消退和萎缩 (图3) [5]。

个人诚信的总和构成国家诚信, 个人诚信素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学生是创新的未来, 诚信教育需要继续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加强, 丝毫不可松懈。

5.3 建立社会监督制约机制

监督机制与惩罚措施缺陷是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重要客观原因。政府或科技管理机构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和惩处措施, 对科技人员道德失范问题揭露不及时、宣传面太小、惩处力度不够, 为各种歪风邪气提供了生存空间。

因此, 必须建立科技道德监督制约机制。建议建立相应的组织或机构对科技道德失范问题接受举报、监督检查、调查核实。监督机构有国家级的, 也有省市级的, 可以是政府性质的, 也可以是团体性质的。总之, 要让惩治科技道德失范的行为合法化、权威化、日常化, 使知情者苦有诉处, 让失范者罪有应得, 给蒙冤者还以清白。

5.4 加强科技道德个案处理

对于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现象, 要发现一个, 处理一个。处理务必严肃, 毫不含糊, 决不轻描淡写, 得过且过, 失去原则, “带着失范的嫌疑去处理失范问题”。简单的批评通报, 道德失范的成本太低, 风险太小, 不足以“惩戒”, 处理措施要“狠”。处理要明确清楚, 而不是遮遮掩掩, 甚至连失范者的姓名、单位等基本信息都被模糊, 常常以“某某大学某某教授”等含糊了之。不仅仅在网上炒作, 让人半信半疑, 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议论, 而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而要以权威机构或组织的名义正式发布。同时, 建立科技人员档案与黑名单制度, 失范者终身禁止参与科技活动。

5.5 大力倡导正确的科技道德观

国家出台的若干关于科技道德建设的法律法规都是必须的, 对抑制科技道德失范现象势必起到作用, 但这些制度主要是事先预警和事后救济, 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治学而言, 更需要的是道德的自律, 提倡诚信, 倡导诚信才是治学之本[2]。科技创新需要诚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诚信, 诚信是科技工作之前提, 是科技人员的根本素质。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将玷污道德准则, 扰乱社会秩序, 破坏科学精神, 危及人类进步。全社会尤其是科技人员自身, 不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 都应当首先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端正科学理念, 弘扬科学精神, 坚守科学准则, 恪守科学伦理, 痛斥道德失范, 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 承担起科学的社会责任。

5.6 构建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技伦理观

毛泽东同志说:“革命是不容易的, 是科学, 经济建设也是科学”[6]。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进步应该服务于全人类, 服务于世界和平、进步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7]。这应当是一切科学技术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要坚决避免滥用科学技术, 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恰当运用而危害环境、危害自身, 要强调科学发展, 构建科技、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 让现代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实现人类的伟大进步。

6 小结

科技道德失范现象不是当代新鲜事物, “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自古有之。只是到了今天, 在制度缺陷、利益失衡等大背景下, 才使其更加泛滥而成为“过街老鼠”。实际上, 科技界的主流是好的, 科技道德失范现象并非“无处不有, 无人不坏”。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也给人类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痛。严守科技诚信、严惩科技道德失范始终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科技无对错, 功过全在人, 人类应当自觉构建扬善抑恶的科技道德观, 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8]。

参考文献

[1]肖燕雄, 杨元龙.大众传媒视角中的学术腐败现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 29 (2) :65-69.

[2]夏卧武.加强“诚信”的道德培养是防范学术腐败的根本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5 (3) :48-51.

[3]路甬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强科学道德建设,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6/06/02/14/00/83.htm

[4]路征.学术腐败造就的超级市场[J].中国研究生, 2007 (1) :50-60.

[5]林炳辉.知识产权文化读本[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129-130.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73.

[7]江泽民.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道德:该如何介入科技 篇5

道德:该如何介入科技

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既是当前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公众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科技在其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与人们既有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激烈冲突,尤其是生物技术发展中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趋普遍应用和克隆哺乳动物的问世及人们对预期的克隆人的忧虑更使社会公众陷入了深深的道德恐慌之中.笔者赞同多数学者的观点,即认为对科技的应用特别是高技术的应用确实会导致突出的伦理道德问题,道德必须介入科技,发挥其批判和规范的功能,但同时又认为,道德与科技毕竟分属不同领域,道德对科技的介入必须建立在一个正确的基点上,应用于适当的方式下.

作 者:康永超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473056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年,卷(期):“”(1)分类号:B82-057关键词:

论科技发展与人文道德的互动 篇6

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理性的进步(即科学的进步、知识的扩展)会导致道德层面的进步,但对极端理性主义的过分宣扬使得唯理性主义越发泛滥,甚至于使这种偏离初衷的思想成为一种主流的共识,让人们对知识与道德的认识与讨论渐行渐远。其结果在学术界表现为通俗的“文理之争”。

知识与道德的分离甚至于衍化为一种对立,俨然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无知的一部分,以至于出现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人文道德却每况愈下的尴尬格局。这样的反差,绝不是任何一个时代所追求的。作为地球上普通物种之一的人类,1945年7月16日这一天开始正式告别昨天。10万年中,人类以一种近乎蝼蚁的状态存在于地球之上,如今科技的发展却让我们掌握了毁灭一切存在的“魔力”。发达的科技给我们所带来的种种便利,自当拜谢人类的智慧,至于使整个世界时刻陷入威胁的另一面,与其说是被忽视倒不如说是一种漠视。当我们的科技水平逐渐达到更高的层次时,这种威胁已是“图穷匕见”,但似乎这一切都变得无可奈何了,或许并不止于视频影像中的智能机器人的反抗,生化危机或全球性的核灾难。也许科技的魅力就在于这种不可预知性,它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追求,同样这也是它的恐怖之处,因为我们不知道打开的是巧克力还是“潘多拉的魔盒”。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石器时代经历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到当今的电器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的发展史。传统的道家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处在“相生相克”“物极必反”的规律中,这种观点与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不谋而合。然而这并非是让人们采取消极懈怠的态度,而是“操之有度,行之有节”,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前进发展的本质在于矛盾,而矛盾自身又由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两个部分组成,如果说知识水平(即科技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这一“大矛盾”中的一方面时,那么与他作用的“阴阳面”便是人文思想(即人文道德)。

18世纪开始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变革潮流,在思想领域冲击着整个世界,因此我们将那些思想先驱称之为人文主义与理性的奠基人,特别是理性思想的“时代大讨论”,一直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思想动态与道德的评判。就在同一时期,科技界的重大变革也是备受瞩目意义深远,为此我们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时代——电气时代,同一时代发生在两个不同领域内的世纪变革绝非偶然,二者本身便是相伴而生的。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直接影响了被称之为“欧洲良心”的伏尔泰的思想,启蒙思想家们开启了对人性的讨论,潜移默化地驱使近代科学开始对生命个体进行系统研究。相反,同时代的中国人文道德思想被不断“改头换面”的儒学束缚,局限于传统的“君臣父子”关系之中,自然难以为创新提供生长的土壤。

人类的智慧和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的平衡点,人类科学的进步必须是建立在一种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内,方能正常运行。这样的发展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每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人们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例如立法,但是有法律就有违法者,这显然不是最安全的手段,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说 :“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由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自始至终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关系,是人为设定的一种后天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靠

血缘关系和道德自觉性予以维系的关系。相对于前者,后者有着更为稳定的保障性,简单地说,相对于法律的强制性,道德的自觉性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人们不安的心理逐渐平复下来。

当代社会公民知识与德性的分离,使得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与道德的滑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失衡显然是对潜在规律的悖逆,其后果与生态失衡相比有着更直接的毁灭性。《圣经》中记载的“罪恶之城”——索多玛和蛾摩拉,是两座有着高度文明的古代城邦。据考证,比起同期的华夏文明早500多年进入“青铜时代”,这样两个高度文明的城市却因太多的罪恶,遭到上帝降下的大火和石灰而从地球上消失,长眠于死海之滨。

科技的发展就是人类工具的不断变革,当前的科技发展是以智能化,信息化为导向的,以工具的变革不断地解放人体的各项机能,但工具毕竟是工具,人可以拥有工具,驾驭工具但绝不能受制于工具。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绝不能成为图谋不轨者威胁甚至破坏秩序的道具。

早在数年前,美国海关就有相关资料显示:美国的一些高技术企业很可能已经成为恐怖组织的供应商。为了尽可能的限制进行采购的重要渠道,防止高新技术产品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美国政府随即要求相关企业交出可疑客户名单。至此,美海关部门已经列出近100项恐怖组织可能从美国企业采购的商品清单,用以提早对300家制造上述商品清单的企业进行审查。据美海关官员透露,该清单包括可以用来制造核,生化武器的高尖端技术和产品以及能够帮助恐怖分子躲避遭警方探测或抓捕的设备或工具,其中很多商品都属于军民两用的产品,也就是说,一旦这些东西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就会成为制造武器的有利工具,高科技的商业化为恐怖主义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显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这种现象所影射出的问题已不仅仅在于美国,而是对整个人类的一种挑战。

出于笔者职业的敏感性,国际国内犯罪现象所呈现的技术化,智能化,隐蔽化的趋势早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中棘手的时代性问题,犯罪行为人大多是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科技骨干”。正如湖北省首例制造新型毒品的大案,参与制造的核心人物就是原同济医科大学的副教授,其通过在毒品方面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伙同咸宁一医药保健公司制造贩卖毒品,并形成了一条跨鄂豫晋粤的特大毒链。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习近平书记对新时代科技人才选拔运用所提出的标准。“有才无德”则是小人,我们常说“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是服务大众还是为祸人间,其根本在于使用者的德行,因为在科技研发的队伍里不仅有正人君子同样有魑魅魍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研制核武器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于后悔当初从事科研,一个合格科技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来自职业的良心。因此,我们一直在强调科技安全根源于道德的博弈。

科技伦理道德 篇7

一、生态伦理实现的优化机制设计原理和框架

在当前的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现实状态下, 分析生态伦理问题, 我们可以把握的四大要素就是:人, 自然, 科技, 伦理。在这里, 人是所有活动的主体, 如果要改变人与自然的不协调的局面, 主要的作用点应该落在人的因素上。而通过人与自然、科技和伦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实现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伦理的优化机制设计。如果说把现代科技实体比作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的话, 那么伦理问题恰好就是这部机器的制动系统。制动系统的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机器的运作, 而是为了防止机器超高速运作以至于伤害了机器本身。而制动系统也应该是机器的一部分, 是为整个机器服务的。伦理的作用就是体现在控制和调节方面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样的机器和控制系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科技机器在为人类采掘丰富的物质资料上的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可以不停的转动, 无休止的为人类任劳任怨。然而, 机器毕竟是机器, 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 机器没有自主思维, 它无法分辨出什么是可以进行到底的, 什么必须适可而止。于是在机器为人们所使用的过程中, 它严重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机器似乎有逃离人类控制的欲望。人类为了让机器不再过度破坏自然以至于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必须加强控制和调节, 这种控制不仅仅是控制机器,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调节人类开动机器获取资源的欲望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关系上做好整体把握。那么如何来设计这个控制机制呢?对于人来说, 需要有动力和引导体系。对于自然来说, 有保护和防御体系。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之间, 使用伦理控制来优化系统, 使之合理运行。

二、生态伦理实现的优化机制设计方案

任何具体方案的设计必须具有层次性, 而这里的优化机制设计试图在两种相关体系的共同作用下从两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 从我们使用个体、组织和国家三个层面来做出规制。也即从社会的因素来做出生态伦理问题的制度设计。第二, 从伦理因素、文化因素与科技因素的相互关系的作用中来实现。

从个体、组织和国家三个层面来对生态伦理问题的制度设计做出规划与方案:从个体层面来说, 作用于人的因素的引导体系。

首先, 是针对高新科学技术的主要实施者, 比如研究克隆技术的科学家, 研究核技术的科学家, 研究基因技术的科学家等。我们说科学的目的和价值在于造福人类, 如果失去了这个核心, 科学的存在就是负功能的, 就是反人类的, 那么它就会成为人类的敌人, 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对于科学家的控制和引导机制也就是以科学的目的和价值为参照标准的机制。

其次, 对于社会大众的个体而言, 学习和提升科学素质, 提升对于科学的认识, 提升伦理和道德素质, 是科学活动得到合理规范的重要领域。一个合理健全的制度体系理论上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体系。必须具有合理的自下而上的举报机制。也就是说一旦有科学活动损害了人的利益, 这里的人是集合的概念, 那么必须有个体提出然后形成一个反馈的渠道, 形成反对的力量。

从组织的层面来说,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不得不关注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是政府、企业、科研团体和其他的民间组织, 其中民间组织主要是维权和自发性的非盈利组织。

第一, 对于政府来说, 他是这个主题里最大的庄家。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科学与伦理制约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平衡科学与伦理的关系。如果想弄明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的话, 只需要这样一个假设, 就是政府对于科学的事件不再过问, 也就是说政府的力量不再涉足这一领域, 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如果那样的话, 科学活动可以进行也可以不进行。悲观的看法是, 科学活动或者会中断, 或者研制的全是“杀人的武器”。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就好像是大脑对于人身体的作用一样。政府需要很多有能力的人来做出全盘的计划, 为科学与伦理之间的平衡做出依据。那么这里必须提到国外的做法, 就是科技领域的伦理委员会制度。伦理委员会可以说是有关科技和伦理问题里的专家系统, 他在我国应该是政府组织的一部分, 而且应该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检察院系统一样。具体的做法就是在中央机关设置伦理审察委员会, 这是一级组织。然后在科研组织系统分级设立各级伦理审查委员会, 作为独立的审查部分, 专门针对具体的伦理问题做出政策审查和指导。伦理委员会需要有科学家、技术工作者、法律专家、伦理学家、以及社会观察者参与, 也就是说伦理委员会必须是一个多学科、多方面的专家智囊团, 这样可以使制定的政策更加全面。

第二, 企业、科研团体和其他的民间组织在应对生态伦理问题与科技的关系时是主要的社会力量, 也就是说他们既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生态保护的主要力量, 生态伦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组织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企业是社会产品主要的生产者, 在生产的时候, 如果不注意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话, 那么生态环境就会遭到威胁。目前企业的生产应该在环境保护与经济效应之间达到平衡, 问题是如何达到合理的平衡呢?这就需要技术专家与伦理工作者在技术水平和伦理规范之间的边界问题上做出解说。对于科研团体来说, 科研工作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科学和技术活动。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伦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科研工作不能仅仅只是从科学成果上来做评判。民间组织尤其是以生态问题为主旨的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森林保护的组织, 这些非政府组织在具体的工作中作用是非常大的。

从伦理因素、文化因素与科技因素的相互关系中来看生态伦理问题, 同样需要作出具体的方案设计。首先我们来看看伦理因素、文化因素与科技因素三者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科技因素既是问题的起源又是整个问题的动因所在。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伦理问题, 科技的因素包括技术、科技产品、科技活动、科技成果等。具体到生态问题, 主要包括科技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污染, 木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气环境的改变, 海洋环境的改变等。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底蕴, 教育背景、风俗习惯, 科技素质等。伦理因素主要包括伦理道德、伦理问题、伦理制度、伦理条约等。再来看看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伦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何没有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没有伦理研究的必要。而文化可以说是科技与伦理问题的研究大环境。文化的区域性为科技和伦理造成了整体上的差别。

参考文献

[1]段伟文, 科技伦理:从理论框架到实践建构[J].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战略视野下的科技伦理 篇8

关键词:战略视野,科技伦理,第一生产力,第一破坏力

破坏力

一、问题的提出———科技是把双刃利剑

科学是人类真实反应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的系统化的知识。技术是指各种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等诸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信心、自尊心。不过, 祸福相依, 利弊相随, 物极必反。在当代, 科技的一些副作用已经凸显, 潜在的危险也不容忽视。例如, 转基因技术:改良的污染;网络:便捷与犯罪;克隆:福音与祸水;氯氟烃:制冷与臭氧杀手;器官移植:求生与伦理;机器人:谁控制谁;电脑:要方便, 还要捉虫;青霉素:锻炼了细菌;环境:发展与恶化;核技术:能源与武器;等等。对人类发展科技带来的这些伦理问题, 我们不能不从战略的角度去面对、审视、重视、着手解决。

丹麦国立利索研究所1996年发表的论文说, 把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籽和杂草一起培育, 结果产生了耐除草剂的杂草, 这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产生的基因可扩散到自然界中去。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发表的报告称, 已经发现一些昆虫, 吃了抗害虫转基因农作物也不死亡, 因为它们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毒素具备了抵抗力。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则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1]

20世纪末,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能够防病、治病或美容的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和能分泌贵重药品的牛、羊等牲畜, 这些看上去能造福于人类的研究成果却遭到了欧共体各国的抵制, 其原因是“这些转基因植物微生物进入自然界后的长期后果很难预测, 也许会出现一种‘超级杂草’, 造成难以控制的生态灾难”。[2]

二、伦理的定义和分类

(一) 伦理的定义

定义1: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 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 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定义2: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乐纪》:乐者, 通伦理者也。英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

定义3:所谓伦理, 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 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所以, 伦理也就是道德。所谓伦理学, 也就是讲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原则以及道德规范等伦理思想的学说。

定义4:所谓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任何持续影响全社会的团体行为或专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特殊的伦理的要求。

定义5:伦理就是指一种关系, 也意味着经过自觉领悟和治理的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关系, 如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关系等, 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关系。

定义6:所谓“伦理”, 就是指做人的道理, 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

定义7:所谓伦理,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和秩序以及事物的规矩和准则。简而言之, 所谓伦理即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3]

关于伦理还有很多说法,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这七个定义有一定的代表性, 并采用定义1作为本文对伦理的定义。

(二) 伦理分类及科技伦理等的定义

根据其所调节的范围和功能, 伦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日常伦理:包括家庭伦理在内的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规范, 主要属于私人领域。

社会公德:在公共场所和活动领域必须遵守的伦理价值规范。

经济伦理:公司、企业以及个人在经济往来中的伦理价值问题, 其核心是信用和信任。

职业伦理:各职业部门所要求的特殊价值规范。

精神伦理:从事精神生产的科技工作者、文艺演出者、知识创新者必须遵守的伦理价值规范。

政治伦理:政治家从事政治活动必须遵从的伦理价值规范。

科技伦理:“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科学家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4]“科技伦理的核心问题在于:探寻科学家在其研究的过程中和工程师在其工程营建的过程中, 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涉及到以责任概念为表征的伦理问题。”[5]

环境伦理:人类对于环境和在整个自然界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

生态伦理: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个分支, 是人们在对一种环境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要求。

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力量的爆炸式增长, 从而爆炸式的增强了人类影响环境和生态的能力, 而人类,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 又没有约束自己, 反而滥用了这种能力, 结果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占人类1/4人口的西方发达国家应该为全球3/4的环境问题等科技伦理问题负责。

三、科技伦理的责任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涉及的相关主体

(一) 科技伦理责任的目标, 即科技活动主体在科

技活动中履行伦理责任、实现伦理责任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机, 也是科技伦理不断前进的动力与方向。[6]

科技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追求真理、尊重规律、以人为本、信守技术秘密、保护智力产权、尊重自然、爱护动植物、维护正常生态等。笔者认为, 在当今世界, 敬天爱人, 天人合一这句古话是全人类科技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应该去实践的。

讲科技伦理与遵守科技伦理关系到人类自身、地球生物等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和谐、公正等原则性、战略性的问题。在当代社会乃至今后, 遵守科技伦理是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科技文明的重要保证。

全人类的科技工作者的肩上有几大责任:对当前社会的责任、对人类及整个地球生物界、整个自然界的未来的责任。“人类能够如此完整地掌握未来, 能够为今后几个世纪制订地球这艘太空船的航道, 这也是第一次。这是既令人高兴又令人惊恐的事。......我们正处于与以往不同的新地位, 负有各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如果我们无知、疏忽、目光短浅和愚蠢, 那么我们就会造成一个灾难性的未来。”[7]如果我们人类自私自利、鼠目寸光, 那么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很可能不只是砸自己的脚, 而是整个的彻底的毁灭, 无尽的人类灾难、生物灾难、基因灾难等。毕竟, 我们人类从事科技的目的是要造福于人类。如果不遵守科技伦理, 我们将适得其反。手段要服从于目的。科技手段也要服从于科技目的。从战略上讲, 科技是人类谋求福祉的一个手段而已。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当手段发生异化时, 我们应该调节手段而不是调节目的。当手段可能带来不可测的巨大的灾难时, 我们人类应该慎重。主张“科学无禁区”实质是无视科技伦理, 把科学捧到了不该有的高度, 是错误的。

(二) 科技伦理的主要内容

1、生态伦理问题。

实质就是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天人合一, 才会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全人类较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伦理保证。“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等并存。显然“人类中心主义”是片面的, “生物中心主义”进了一步, “自然中心主义”又进了一步, 但笔者认为“天人合一主义”比较恰当。我们应该提倡绿色环保。在物流界就提出并在研究和实施绿色物流。这就是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对物流进行了伦理规范。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 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 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所以, 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人类为了制冷使用了氯氟烃, 而氯氟烃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 使这把伞出现了洞, 农作物、动物都因此受到危害, 患皮肤癌的人越来越多了。目前生态伦理问题非常严重。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生态问题。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在走原来的污染环境的发展老路。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伦理问题。

中国也走了一段这种污染式发展老路, 环境不堪重负。2004年2月下旬, 某化工集团直接排放高浓度氨氮废水2000余吨入沱江, 造成百万人停水近4周。这就是不遵守生态伦理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个。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了并采取了坚决的行动, 大搞节能减排, 大搞循环经济, 提倡绿色环保。

2、网络伦理问题。

它所关注的主要是网络技术及其负面效应所带来的伦理问题。譬如, 有人从网络的运行和使用上提出, 网络技术引发了道德冷漠、人际疏远、隐私侵犯、道德冲突等问题。有人则认为网络技术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公共伦理无序, 进而使人们普遍陷入物质丰足和精神混乱的矛盾等等。[8]网络成了贩卖黄毒赌等渠道, 成了行骗的技术平台, 成了宣泄暴力倾向等人性阴暗面的场所, 从而对人们精神面貌产生了消极甚至恶劣的影响。本来很小的一个错误, 由于网络效应, 会迅速的放大, 波及全球。仅以金融系统为例, 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 只要世界金融系统中有5%至10%的电脑系统出现问题, 就能使全球的金融业务陷于瘫痪状态。[9]

3、生命伦理问题。

克隆技术的成功和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解带来了生命伦理问题。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解如同打开了“生命的天书”。它所涉及的基因遗传信息的应用和隐私权问题、基因公平与基因歧视问题、基因诊断治疗和基因修改设计问题, 克隆人问题, 以及很难限制的基因武器问题等等, 都关系到人类的个体安全和国家安全、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10]没有科技伦理的规范以及从事该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对科技伦理的遵守, 打开的这部“生命的天书”很可能就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4、核伦理。

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欲望、能源需求与核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采用核能发电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法国电力公司测算, 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需要耗费价值0.22法郎的燃煤, 而使用核能发电只需0.2法郎, 财务成本降低了10%, 同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11]不过, 原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为人类遵守核伦理敲响了一次警钟。

1945年8月6日和9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 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 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 震惊了世界, 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感性认识。据估计, 现在美俄两国储存的核武器如果同时引爆, 可以将人类毁灭几千次。[12]倡导和平安全利用核技术, 反对利用核武器进行核攻击、核讹诈是核伦理的主要内容。

(三) 科技理论的相关主体

爱因斯坦说, 科学家的道德品质比他们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和历史进程也许有更重大的意义。虽然爱因斯坦在这里没有明确的提出科技伦理这个概念, 但话中明显也包含了科技伦理方面的内容。

伟大的科学家除了有国际承认的贡献之外, 还要有伟大的人格、高尚的科学道德, 包括实事求是、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爱护人才、奖掖后学、关注全人类的命运等。南韩科学家黄禹锡 (Hwang Woo-suk) 和汉芯造假者等等则没能遵守起码的科技伦理。

当然, 科技伦理的规范范围并不只限于科技工作者, 它包括科研、科技生产、科技产品营销、科技产品售后服务、科技产品的使用等等活动过程的相关主体。美国在日本使用原子弹就是一例。在这一事件中, 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都负有伦理责任, 但只有科学家受到指责。[13]

四、结论

科技确实是一柄双刃利剑。我们人类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对科技采取趋利避害的态度。科技失范已经并且继续在给人类、生物界、自然界以及整个地球带来灾难, 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应该大力加强科技伦理的研究、教育、传播。

总之, 遵守科技伦理, 科技就可能是第一生产力。反之, 科技就可能是第一破坏力。重视和遵循各类伦理, 特别是科技伦理,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这本身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容之一。

责任编辑:谢显宁

参考文献

[1][9][11][12]朱晓青:科技双刃剑[J], 《看世界》, 1999 (2) ;

[2]胡传红等:沉思现代科技对伦理的挑战[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6 (9) ;

[3]www.define.cnki.net;

[4]路甬祥:关于科学伦理的道德思考[M], 《2003科学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5]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J], 哲学动态, 2000 (10) ;

[6]陈勇等:科技伦理责任观基本内容论析[J], 《伦理学研究》, 2007年9月 (5) ;

[7]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 王肖萍等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8][10]马智:科技伦理问题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 2002 (7) ;

科技伦理道德 篇9

第一条 为弘扬科学精神,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 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会员及其他科技工作者。

第三条 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于探索创新, 恪守职业道德, 维护科学诚信。

第四条 科技工作者应以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繁荣学术思想, 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促进优秀科技人才成长,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使命。以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服务人民, 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

第二章学术道德规范

第五条 进行学术研究应检索相关文献或了解相关研究成果, 在发表论文或以其他形式报告科研成果中引用他人论点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 如实标出。

第六条 尊重研究对象 (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 。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 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第七条 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 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 遵守诚实客观原则。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 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第八条 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

第九条 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 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

第十条 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 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 以备考查。

第十一条 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专业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 不享有著作权。

第十二条 合作完成成果, 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 (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 。署名人应对本人作出贡献的部分负责, 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

第十三条 科研新成果在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前 (有合同限制的除外) , 不应先向媒体或公众发布。

第十四条 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第十五条 科技工作者有义务负责任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反对捏造与事实不符的科技事件, 及对科技事件进行新闻炒作。

第十六条 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的研究活动。如发现该工作存在弊端或危害, 应自觉暂缓或调整甚至终止, 并向该研究的主管部门通告。

第十七条 在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中, 应传授科学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选拔学术带头人和有关科技人才, 应将科学道德与学风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章学术不端行为

第十八条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

第十九条 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 捏造数据或结果, 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 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 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 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

第二十条 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 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 抄袭他人作品, 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 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 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 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 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

第二十一条 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

第二十二条 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 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 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 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

第二十三条 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 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 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 监察失职, 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

第二十四条 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 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 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

第二十五条 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第四章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负责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 监督所属全国学会及会员、相关科技工作者执行科学道德规范情况, 建立会员学术诚信档案, 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进行记录, 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通报。

第二十七条 调查学术不端行为应遵循合法、客观、公正原则。应尊重和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对举报人提供必要的保护。在调查过程中, 准确把握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第二十八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重视社会监督,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 委托相关学会、组织或部门进行事实调查, 提出处理意见。

动物科技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篇10

1 人工授精面临的伦理问题

20世纪上半叶, 人工授精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改良家畜品种的有效手段。现已在动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人工授精进行杂交改良, 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畜禽, 减少雄性种畜禽的饲养数, 节约饲料, 从杂交优势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引入新品种时可防止疾病传播,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如交叉感染等。人工授精还在保护珍稀物种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圈养大熊猫基本上都是依靠人工授精使大熊猫妈妈“喜得贵子”。对于人类本身来说, 这项技术在治疗不育、促进优生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在育龄夫妇中不孕不育者所占比例为10%~15%[1], 并仍有上升趋势。人类精子库的建立极大地帮助了那些由于患少、弱以及无精子症而不能正常生育的男性。同时, 精子库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能保存男性最佳状态时的精子, 为将要从事高危工作或者需要放疗、化疗或切除性腺的年轻恶性肿瘤患者等提供生殖保险。但是, 随着人类精子库的进一步发展, 一些伦理道德上的困惑逐渐显现出来[2]。人工授精根据精液的来源, 分为夫精人工授精 (AIH) 和供精人工授精 (AID) 。前者是采用患者丈夫的精液进行授精, 一般不会引起社会责难和伦理问题。后者由于采用精子库所提供的精液进行授精, 容易诱发争议和纠纷。

1.1 家庭伦理问题

在人工授精的操作实践中, 有些家庭基于对血缘的重视, 利用丈夫的兄弟甚至父亲提供的精液进行授精, 这种做法从优生学角度看没有遗传学上的障碍, 但从家庭伦理角度看, 就是对人伦关系的违背和破坏。对亲子关系的认定就变得复杂而困难—孩子的父母到底是谁, 是提供遗传物质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 还是抚养其成长的社会学父母。

1.2 社会伦理问题

1.2.1后代近亲婚配问题:

目前我国的精子库尽管已经建立了供精者信息管理系统, 但还是各自为政, 没有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同一捐精者多处捐精, 因此, 存在同一捐精者出生多名AID后代的可能。卫生部规定, 同1份精液只能让5个妇女受孕, 以防止近亲结婚。但如果其后代地理位置相近, 就大大增加了近亲婚配的可能性。同时, 由于现代社会的迁移性很大, 近亲婚配的可能性也将增大,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供精者多精子库供精。

1.2.2将遗传性疾病传给下一代:

绝大多数的生育力低下, 无精子, 严重少精子或少、弱、畸形精子综合征患者是由于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或各种基因突变所致。这类不育病人常求助于卵胞浆内精子注射。如果将携带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精子注入卵胞浆内使卵子受精, 就可能将上述各种人类精子发生的遗传性疾病传给下一代。

2 胚胎移植面临的伦理问题

1908年, 英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兔的胚胎移植, 此后, 研究者在家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 先后在绵羊、猪、马和牛等主要家畜中取得了胚胎移植的成功。应用性别控制技术生产性控胚胎提高奶牛的雌性比例, 已在国际上得到应用[3], 采用高产奶牛7日龄雌性冻胎, 以自然发情的黄牛作为受体, 通过胚胎移植生产高产荷斯坦奶牛。聊城大学与聊城市畜牧局合作, 共对2 577头受体母牛进行了胚胎移植, 孕检后怀孕数为1 121头, 妊娠率达到43.5%[4]。

胚胎移植应用于人类辅助生殖主要指试管婴儿技术, 指利用医疗技术使精卵在体外结合形成胚胎后再植入母体子宫内孕育成长。

2.1 商业性代孕问题

商业性代孕的出现, 使生殖器官沦为商品和制造、加工婴儿的机器, 贬低和损害了生殖尊严。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出现代孕母亲与委托夫妇抢夺婴儿事件。因此对它进行理性的审视和道德判断就显得相当重要。

2.2 导致性别比例失调

在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 生殖技术被某些人滥用, 作为选择胎儿性别的工具, 导致我国的人口性别比例从1993年起出现严重失调并有加剧的趋势。性别失调容易诱发各种犯罪行为, 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3 克隆技术面临的伦理问题

3.1 克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现在在科学技术领域方面时兴“克隆”这一词语, 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克隆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极大地推动其它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而且, 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社会价值[5]。自1997年英格兰遗传学家克隆小羊“多莉”成功后, 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有的人把它看作福音, 有的人则把它视为祸水。克隆技术取得突破, 给人类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培养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 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使畜牧业的成本降低, 效率提高。另外, 对于已濒临绝种的动物, 克隆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来挽救它们, 使一些珍稀动物能够保持物种的延续。

3.2 克隆技术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

克隆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对伦理道德的影响的冲击, 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自“多莉”羊诞生以来, 关于克隆技术的争论日渐激烈。克隆技术的迅速发展, 不仅为自然科学领域瞩目, 也受到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的关注。因为, 一旦这一技术被应用于人类自身, 即克隆人的产生, 那将是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项严峻挑战。第一, 它危背了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很低, 如果在人身上做成功率可能更低, 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出许多畸形的、具有严重缺陷的克隆人自然会造成对他们的伤害;第二, 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自主原则。被克隆者作为人所享有的独特性被粗暴的剥夺了;第三, 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平等原则。克隆人也是人, 我们不能将他们仅仅当作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和工具。对克隆技术持否定态度的人看到了克隆人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其中, 最大、最复杂的恐怕还是道德伦理问题。从社会伦理角度看, 克隆人对人类发展的干预会影响人种的自然构成和发展。克隆人的出现将使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传统生殖模式被打破、人伦关系模糊;从家庭伦理角度看, 克隆技术用于人体繁殖, 会加剧家庭多元化趋向, 还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亲系关系;从生命伦理学角度看, 它破坏了人拥有独特基因的权利。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科技越发展, 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 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克隆人”尚且属于人们思想意识的产物, 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具体事物。理性审视和发展克隆技术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全社会、政府和法律的关注和支持, 让克隆技术在严格有效的监控下造福人类, 这是克隆技术的理性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应禄, 胡礼泉.男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朱文兵, 卢光, 范立青.精子库的设立及面临的伦理问题.北京大学学报, 2004 (6) :670~672

[3]姜忠玲, 王国志奶牛性别控制的研究途径与现状.黑龙江动物繁殖, 2004 (2) :10~12

[4]江成, 徐光勇, 王芸等.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移植研究报告.当代畜牧, 2007 (2) :38~40

科技伦理道德 篇11

【关键词】翻译 伦理 科技 规范

过去阶段,由于科技类文献用到的专业术语和新概念术语特别之多,导致翻译人员往往不能准确翻译出原文术语所表达的概念,或是读者很难理解译文表达的含义。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系统的科技翻译规范已成必然趋势。本文基于翻译职业伦理视角对科技翻译规范进行了相应看法,并提出了几点自我看法,以便他人参考。

一、翻译伦理概述

伦理是指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作用于翻译行业,就指的是翻译职责道德规范。它用于约束翻译工作者的行为,使翻译工作是基于客观及公正的基础之上。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翻译后的文章要准确无误的表达原文含义,不允许出现文意上的偏差,即使是稍微夸大原文句意,那也属于违背翻译伦理的行为。2.翻译工作属于服务行为,所以翻译伦理中也包括服务伦理理念。3.翻译工作是基于语言及文化不相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它的伦理也包含语言文化的交流。4.职业道德伦理,该伦理是基于翻译职业的道德,如没经过客户同意不允许把原文或翻译文给其他人借阅。总之,翻译伦理是翻译职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科技翻译标准

虽然现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技翻译标准,但基于翻译职业伦理视角来观察科技翻译,并结合过去阶段中科技翻译实践活动,可以把科技翻译标准总结为以下几点:1.翻译要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原文表达的含义,在语句逻辑上也要和原文一致,尤其是科技概念上,不能和原文存在偏差。2.简单明了,在不影响翻译文意思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代入过多的修饰词,尤其是原文没有提到的修饰词。3.翻译文要符合一定规范。如不同国家的科技术语也有很多不相同之处,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来,如果按照的是国家标准,应该注明。

三、翻译职业伦理视角下科技翻译规范性研究

1.遵循单义性原则。单义性原则指的是在科技翻译过程中,对应某一概念的只能用一种术语来表达,并且一个术语也只能是单单表达一种概念。科技翻译遵循这种原则可有效避免对原文概念错误表达或模糊表达。一方面,在翻译含义量比较多的词汇时,必须要结合翻译文的专业领域。如carrier一词,就有几种译名,如搬运工、递送员。但出现在不同专业或不同词汇中,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医学方面,这一词汇就表达带菌体的意思。再如bearing一词,普通生活中指的是方位的意思,而作用于机械专业中,就表达轴承。所以,翻译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译文专业。另一方面,在同种专业的译文中,某一词汇翻译来的译名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horn,在同一专业中,即可以表达喇叭,又可以表达号角。但词汇译名的统一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科技翻译中,想要观察单义性原则还需要所有科技翻译人员的共同努力。

总之,科技翻译遵循单义性原则,需要使译文属于概念和原文属于概念表示同一种含义,及在概念上的对等。翻译人员必须客观的对原文专业概念有着清楚地认知,了解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在翻译完成之后,还要把翻译术语和原文术语进行对比,再确认不存在偏差之后,才算完成该术语的翻译。

2.遵循简洁性原则。遵循简洁性原则是科技翻译的规范之一。一方面,翻译用词不宜太过复杂,复杂的语言形式会加大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本身科技文献的目的是传输科技知识,而并非是要求读者去欣赏该文献,所以,在准确无误的表达文献概念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的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从而避免读者曲解文章含义或阅读困难。另一方面,在把科技文献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可根据我国汉语用词习惯以及构词方式,把原文中很长的科技术语给转化为能够被读者理解的简单汉式术语,从而方便读者阅读。

3.遵循规范性原则。科技翻译还需要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国际、国家的翻译规范,不能凭借翻译人员的主观意识来进行翻译。如在出现科技新概念术语时,并且这个外文术语表达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固定的词组表达,就需要翻译人员参考本国的汉语构词规范以及国际上统一遵循的命名规范来进行构词。这种翻译成果就不会影响对原文概念的传达,并符合我国汉语的用词习惯。如在翻译Greenhouse effect一词时,有些翻译人员则会翻译成温室影响,而符合我国汉语结构和用词习惯的规范翻译应该是温室效应。再如 parttime researcher,如果不按照汉语习惯和构词特点,就会翻译成部分时间研究员,而正确翻译应该为兼职研究员。

四、总结

想要改善过去阶段中科技翻译不准确、不清晰等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技翻译规范。科技翻译和其他类型的翻译大致相同,所以翻译伦理也适用于科技翻译中。基于翻译伦理视角,科技翻译应该遵循单义性、简洁性、规范性这三个原则。只有遵循这几点原则,才能使翻译人员准确无误的把原文所表达的含义、概念翻译出来,并使读者轻松的读懂文章内容。

参考文献:

[1]涂兵兰.翻译伦理:翻译研究新途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158-161.

科技伦理道德 篇12

关键词:科技伦理,伦理责任,责任主体

科技伦理责任是责任主体在科技决策、科技开发、科技应用等过程中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明确科技伦理责任的目的在于促进现代科技的良性发展。在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今天, 科技工作者、政府或其它决策者、社会公众应共同成为科技伦理责任的责任主体, 承担不同的伦理责任。

1 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责任

科技工作者包括从事科技研究和推广等科技活动的专业人员。当今的科学是建制化的大科学, 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等的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交叉渗透在一起, 所以传统认为科学家才是科学活动的主体的看法已经不符合实际。确切地说,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可以说是中立的或无涉价值的, 但作为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是负荷价值和承载伦理的。科学家在科学工作中追求真的理论, 感受美的神韵, 他们也应该承担善的责任。”[1]科技活动是由人从事并应用于人的, 从科学研究的动机、科学问题的确立、科研课题的选择、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进行、科学假说的提出、科学理论的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到科学理论的评价、科学成果的技术应用, 科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负载着价值。同人类的其他任何事业一样, 科技活动应以确保人类的生存和促进人类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科技工作者“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 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 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 而不致成为祸害。”[2]科技工作者作为传统科技伦理责任的唯一主体, 在今天仍然承担着不可取代的科技伦理责任。

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属于职业伦理责任的范畴, 即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须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 如默顿曾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指出, 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内活动应遵守四项规范:普遍性原则、公有性原则、无私利性原则及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原则。科技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责任是独属于科技工作者的, 不是本文的重点, 在此不作展开讨论。其二属于社会伦理责任的范畴, 可简单归结为预见、通告、建议。

与人类其它活动相比, 科技活动有独特的知识要求。科技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 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专门的科技知识, 他们不仅能够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项科技成果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福利, 也能够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知道某一科技活动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险。他们的特殊能力决定了他们首先应该承担预见的伦理责任, 即科技工作者应有意识地思考、预测、评估其所从事的科技活动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 主动把握研究方向;在情况允许时, 科技工作者应自动停止危害性的工作。但是, 在现代大科学背景下, 单个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过程中的决定权有限, 这时科技工作者就应履行通告、建议的伦理责任, 即将其预见结果通告有关决策部门, 并积极参与决策者的决策过程, 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议, 正面影响决策者的行为。通告、建议的伦理责任还包括科技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有效地向公众传播科学, 促进公众正确地理解科学。

从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科技不端行为及科技失范行为来看, 相当多的科技工作者并没有主动、有效地承担自己的社会伦理责任。为改善这一状况, 首先应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教育, 促进和加强科技工作者与伦理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强化学术规范, 培养和增强科技工作者自觉的科技伦理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之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以及科技伦理新观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其次要加强科技立法, 以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范作为一种制度保障, 弥补科技工作者自律约束能力的不足;同时还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技伦理思想, 形成社会舆论氛围和舆论压力。三管齐下, 努力使外在的伦理责任内化为科技工作者的内心信念, 保证科技人员树立起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高度负责的科技伦理意识与观念, 从而在从事科技活动中自觉选择与历史必然性相一致的道德行为。

2 政府或其它决策者的科技伦理责任

大科学时代, 科学己具有社会性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两大特征, 几乎所有科技活动都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昂贵的仪器设备、大型的科研院所和实验室, 以及建制的以科学为职业的庞大的研究队伍和共同体, 科技工作者只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 而政府或其它决策者 (如某些企业) 由于拥有绝对优势的资金、资源和权力, 对科学共同体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 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将发展科学、推广科技升级为国家行为了, 政府通常运用经济、法律特别是政策的手段规范企业科技创新模式, 调整科技资源配置, 对本国的技术发展规模、方向、速度等进行宏观调控, 而某些企业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力量甚至可以影响政府的思路和决策。“二次大战以来, 科学——或者更精确地讲是科学研究——之所以成为所有国家都极为关注的政治因素, 正是因为使用科学资源的能力现在已经明显地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都在制订科学政策和建立相应的国家机构。研究组织趋向于越来越集中, 变得完全置于国家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之下。”[3]作为社会或社会集团的管理者, 政府或其它决策者需要义不容辞地承担相关的科技伦理责任。

当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工业社会的社会机制已经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可能性, 即一项决策可能会毁灭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行星上的所有生命。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表明, 当今时代与我们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各个时代都有着根本的区别。”[4]政府及其它决策者应以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优先为最高原则, 在科研立项、项目资助范围方面充分考虑既保证科技发展, 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充分的准备, 此为政府及其它决策者的预防责任。在制定科技法律、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发展管理目标时, 综合考虑国家的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全球及整个人类整体的、根本的利益, 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有利于一部分人而对另外一些人形成负担或损害的科技活动, 将现实利益与人类的未来发展统一起来, 既完善对科技活动的具体的道德法律规范, 更重视对价值观念的培养, 关注人类科技活动应有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 此为政府及其它决策者的保障责任。通过科学立法和科学政策, 在产业发展、成果管理与控制上发挥主导作用, 明确哪种科技行为应该先行、哪种科技行为应该做出让步、 或者某项科研研究和应用的范围和程度, 此为政府或其它决策者的决策责任。

客观地说, 中国的科技政策在理念上一直强调科技进步与伦理责任并重的科技发展观, 要求科技活动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开发人类与自然双赢的科学领域, 推动科技、经济、社会文化、人类精神等多方面共同发展, 但在具体制度层面却存在巨大的漏洞, 表现为科技政策与相关制度设计方面的不公正。这既有相关政策制定主体实行精英垄断, 使得任何对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政策制定本身的伦理追问都被排斥在政策制定的背景之外, 使政策循环的反馈机制处于合法的不工作状态的原因;也有科技工作者出于各种考虑不敢或不能在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发言, 使科技政策失去了从专业角度对公平与正义的拷问与坚持的因素。事实上, 目前我国的科技伦理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科技工作者个体层面上, 制度层面的科技伦理研究是相当缺乏的。综合来看, 个体的科技不端行为固然应该制止与处罚, 但制度的不公正相对来说是更大的“恶”。从效率的角度来说, 一个好的制度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科技不端行为的发生, 即便不能完全杜绝, 也基本上可能使个体的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缩减到最小化。因此, 构建公正、完备的科技制度伦理应是中国政府及其它决策者和科技伦理学家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政府及其它决策者承担其伦理责任的途径主要是构建完备的科技法律制度并严格执法。由于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及法律的滞后性, 应注意科技立法具有适当的超前性;同时, 构建健全的伦理道德审查监督机构也非常必要。伦理道德审查监督机构的工作主要是对有争议的研究进行伦理调查, 广泛听取专业人员和公众的意见, 并根据伦理道德原则及法律规定做出裁判;对科技应用的后果进行全面跟踪和考察, 当发现问题时及时提出方案做出调整;对科技伦理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持续的监督, 以保证将整个科技活动规范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当遇到法律还没有规定的问题出现时, 及时做出客观公正评议, 弥补法律滞后性与概括性的不足。从其它国家 (如美国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审查委员会) 的经验来看, 这种以评议和对话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伦理审查委员会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当代科学技术的负效应问题, 但的确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 使科学技术活动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

3 社会公众的科技伦理责任

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使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打上科技的烙印,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科技的支配。“我们大家都是人类集体行为的参与者, 都是这一集体行为所带来成果的受益者, 现在, 义务则要求我们自觉地节制自己的权力, 减少我们的享受, 为了那个未来的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人类负责。” (汉斯·尤纳斯, 1987)

公众之所以要承担科技伦理责任,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偏好和消费倾向对科技活动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5]公众对某项科学发展的认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科学共同体及政府、企业决策者的态度, 而且, 社会公众的不当行为会造成或加剧某些社会问题。

社会公众的科技伦理责任主要是关注、了解、参与, 即社会公众应关注科技的发展, 对科技有基本的了解, 在观念和意识上树立对科技的正确看法, 理解科技“双刃剑”的含义, 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 参与政府及其它决定者的决策讨论, 提供自己的意见, 警惕对科技的忽视和滥用, 从行动上支持正确的科技活动, 用正确的方式运用科技成果, 努力减轻或排除可能造成的危险, 如切实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 拒绝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用严重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技术等。

公众科技伦理责任承担的好坏, 与公众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中国科协借鉴国际通用的测试公众科学素养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于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2005年进行了多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在“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这三个国际公认的组成科学素养的方面, 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水平普遍偏低, 处于落后地位, 而且呈现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城乡、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发展状况的不平衡。公众科学素养的缺乏导致公众科技伦理意识的缺乏和科技伦理行为的偏差, 因此, 加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落后主要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过分注重经济增长速度, 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事业进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并没有保证诸如科普教育此类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使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今后, 政府及科技工作者应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科技教育, 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营造科技伦理氛围, 引导公众关注科学、应用科技、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鼓励社会公众对新的或可能出现的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具体的探讨, 使支持方、反对方和持审慎态度者的立场及其前提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然后采取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和磋商对新科技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引导公众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方面采取实际行动, 努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造就具有基本理性精神和规律意识的国民群体, 为中国科技的创新发展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传统以科学家为科技伦理责任唯一主体的时代已经结束, 科技工作者、政府及其它决策者、社会公众由于在科技事业中各有影响和收益, 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科技伦理责任。只有当三个主体都负责地承担起自己的科技伦理责任时, 形成系统的、有机统一的科技伦理责任的多元主体机制时, 科技事业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 而不致于成为祸害。”

参考文献

[1]李文潮, 刘则渊.德国技术哲学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3:259.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第3卷) [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79:73.

[3]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1.

[4]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 (3) :32.

上一篇:滑坡成因机制下一篇:护理药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