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论文

2024-08-11

科技伦理论文(精选8篇)

科技伦理论文 篇1

对现代科技的伦理预见和伦理评价

在关于科学技术是否可以进行伦理评价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是一直被忽视的.,即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实质上同时是一个对科学技术的伦理预见的问题.对科学技术而言,伦理预见优先于伦理评价.现代科技的发展迫切地提出了对科学技术伦理预见的必要性;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是不可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

作 者:张扬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76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2)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现代科技   伦理预见   伦理评价  

 

科技伦理论文 篇2

关键词:科技伦理,问题,责任

一、科技伦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科技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是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 形成—门独立的学科———科技伦理学, 是因为作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与利益问题分不开的, 关系到人类的利益, 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则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这样, 利益问题就成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统一的基础或联系的桥梁。科技伦理学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 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概括地说, 作为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科技伦理学, 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科学技术的伦理本质、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互动及其机制。

二、常见的科技伦理问题

(一) 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

1、克隆技术与科学伦理。

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最令人关注。克隆人也许为人类实现长生不老的千年梦想提供了有科学依据的可能, 但祸福总相依, 克隆行为将会损害被克隆者的公民权益, 使被克隆者的唯一性、独特性大大降低。同时, 自我欲求、需要、生存价值受到限制, 与他人同样所应有的自主权、自决权将会遭到否定。科学家在控制生命、实践生物技术的过程中, 其行为时刻面对着道德选择。由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仅仅是一步之遥, 在人类胚胎中收集胚胎干细胞必须要考察行为人的动机。人的胚胎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它具有发育成一个个体人的潜力, 随意破坏人的胚胎实际上是在扼杀人的生命, 是不道德也是非人道的。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克隆人”技术表示强烈反对, 但是对于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医学科技领域则给予高度关注。

总之, 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的制约是确保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科学家的个人行为范式是确保生物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家的个人觉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献身科学的勇气及高尚的人文精神, 都将对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基因研究中的科学伦理。

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从分子水平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 是人类认识自我、追求健康、战胜疾病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行为。它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 除了其自身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伦理、法律等构成了挑战。

按科学家的设想, 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旨在建立起全球性的人类基因多样性资源库 (包括生物样品、统计数据、相关的信息等)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目标与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人类的起源, 了解和说明人类进化的历史, 从微观层面深化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为寻求导致疾病与防治疾病的遗传因素以及为这些因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供更基础的信息。但是, 人们在享受这一成果的同时, 不能不思考它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 如基因争夺与基因殖民主义;基因隐私与基因歧视;个体自决权问题;基因治疗与基因犯罪等。

此外, 还有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尽管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 至今尚无定论。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心有:含有抗病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的健康、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转基因产品带来的伦理问题等。

(二) 生态环境伦理问题。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 自人类出现就已经存在。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 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 人与自然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的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 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 往往会违背客观规律, 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

实践证明, “人类中心论”漠视自然客体, 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 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已逐渐失去社会思维主体地位。生态环境伦理学是人与自然道德生活的理论基础, 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 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它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要尊重和保护环境, 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

当前, 建构生态环境伦理要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 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既要求代内平等, 也要求代际平等。所谓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 就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享用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权利要均等。解决代际不平等现象, 必须建构生态环境伦理, 用理性约束人类的行为,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念。

(三) 纳米等“新材料”的科学伦理问题。

自20世纪九十年代纳米产品进入人们生活以来, 纳米材料已经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纳米技术是对大小在100纳米以下的物质进行操作, 利用物质在这一尺度上表现出的独特性质来制造新产品。目前部分计算机芯片、防皱的裤子、DVD播放机、自洁玻璃、防晒霜中的遮光剂等产品, 都是应用纳米技术的实例。

但近期, 纳米技术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成了科学界研究的新课题。在美国化学学会2003年年会上, 有3个研究小组分别报告说,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组发现, 向小鼠的肺部喷含有碳纳米管的溶液, 碳纳米管会进入小鼠肺泡, 并形成肉芽瘤, 而用聚四氟乙烯制作的纳米颗粒毒性更强。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让大鼠在含有这种纳米颗粒的空气中生活15分钟, 会导致大多数老鼠在4个小时内死亡。研究人员指出, 这只是初步结果, 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开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研究, 并不是要限制纳米技术的发展, 而是要更科学地发展纳米技术。研究发现, 纳米技术一旦渗透到生物学领域将迅速改变农业和医学的面貌, 人类生活方式也将在纳米技术与计算机和基因生物学的结合中迅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同时, 在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会引发诸多问题。

(四) 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问题。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 引发了信息传播在媒介形式、报道方式、受众地位、受众行为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伦理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文化和价值观各异的人们参与到网络中来, 在网络交往活动中, 首先面临的是对个人隐私的挑战, 如何保护合法的个人隐私、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要伦理问题。虚拟与现实之间, 一系列其他新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安全、信息垄断、网上知识产权, 以及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恐怖活动和发动信息战争, 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威胁国家安全等随之产生, 这些都引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伦理的激烈冲突。

专家指出, 要构建新形势下的信息伦理, 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提高公民的信息伦理意识;二是制定出清晰的信息伦理准则;三是超前预示各类信息伦理问题;四是进行信息立法, 互补信息伦理。

(五) 基因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军事伦理问题。

世界上任何的高新技术一经开发, 很快就会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像美俄两国始终致力于把最新技术引入核武器系统中, 以实现其核武器的现代化, 奉行对别国的核威慑战略。典型的还有基因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军事伦理问题。

基因武器还可以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原理是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有一些差别, 将基因表现不同的产物当作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科学家们也称这种“只对敌方具有残酷杀伤力, 而对己方毫无影响”的新型生物武器为“种族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 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产量高、杀伤能力强;二是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难以防治。基因武器从使用到发生作用都没有明显征候和特殊标记, 因而很难迅速隔离和及时救治。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上帝”又是魔鬼, 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 也使战争的最基本要素———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得到了飞速发展。自武器进入热核时代、生化时代以来, 不管是用战争手段维护正义, 还是用战争手段夺人城池, 都产生一个非正义的结果, 那就是对地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造成巨大的毁坏, 因此必须要用正义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制止。

三、科技伦理的道德约束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危害都不是它本身的过错, 但科技方法、科技活动、科技成果以及成果的运用, 明显渗透着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因素。科学上“能够的”并不是伦理上“应该的”。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对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建立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技伦理是对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 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科技伦理不仅蕴含一般的伦理价值, 而且包容科学技术真价值。如果一个科学家明明知道某项科学发现将会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 那么他就不应该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另外, 不论科学研究还是它的社会运用, 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而这一舞台的导演是各国政府, 因此政府必须规范科技运用, 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发展中的道德伦理约束极为必要。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 全社会必须关注科技伦理和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在面对种种新的技术成果的同时, 不能忽略其自身涉及的种种现实及潜在的危险, 必须正确地利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不当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瑟夫.P.德马科理查德, M福克斯.现代伦理学的新趋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2]方福德.科技与伦理[N].光明日报, 2000.9.18.

[3]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J].哲学动态, 2000.10.

面对科技挑战的伦理对策 篇3

[关键词]科技挑战伦理对策

The question How ethics face the challenge of Science & Tech- nology is to avoid its negative influence as far as possible, make it serve well for the humanity.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ave two main sides: the influence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one to human oneself.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is obvious. Whe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uch as: blasting explosive, atomic energy, chemical technology, paper making technology, textile 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creates material civilization, it also brings war escal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worse survival requirement. Because of the mod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sis caused by the resources drying up, population inflation, serious pollution, add and wilderness, human being start to discuss en-vironmental questions from the Ethics angle. Human being have to stop the destruction, rebuild our homeland, fundamentally realize the disaster which brings to the humanity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sis.

If the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ee& Tech-nology in 20th century make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be worse and human value be tiny, then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21 st century, such as biological chip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having ethics morals questions, will cause people in a terrified way.

How can we make Science & Technology serves well for the humanity? It needs ethics make good preparation. Unifying our country' s reality, I think ethics should face the challen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rom below four sides:

Making the spiri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 personifi-cation

There is one famous saying "The cultural final achievement is a personality", American culture creates Americans, Chinese culture creates Chinese. When the American Sutton launched the appeal"The science must tally with the human nature" in 1920, Chinese just started to "Open eyes to watch the world", to start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hen western science breaded ma-ture tool rationality, the thinking of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gather one" only stay at value rationality.

We can not set the spiri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bove humanities spirit, the spiri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cludes two sides: too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As the individual, the spiri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individuality char-acter building with concurrent tutelage inside and outside. As the society, the dilemma of modern technical civilization requests that science must have human nature.

Making the activ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 standardi-zation

Technical ethics standard is one of idea and moral, what does it stipulate? That is to stipulate behavior criterion with which

people engage in the technical activity from idea and moral, saf-eguard humanity' s vital interest, promote human society'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is the sole produc- tive force, but also the important social behavior of constructing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undertak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or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is point, observing ethics standard in the activ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s necessary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ll activiti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at do not conform to ethics morals will be encountered the objection, delivered to the court of morality, even receive legal sanction. On Dec2, 2000, Chinese humanity gene organization group, Ethics and legal committee stated that : We admit that humanity gene organization is a part of human common inheritance, we insist 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respect participant' s value, tradition,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accept and persist person' s dignity and the freedom. Science & Technology morals entrust the scientist with the reason and calm-ness. With law and regulations, it guarantees the correct direction for the activ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experts. The standard is not only the limitation to Science & Technology experts, but also has th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Making main bod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 responsibil-ity

When the scientists as the main bod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engage in the science activity and use the technical achie-vement to practice, Science & Technology becomes a process with independent strength, tool rationality is separated from value rationality day by day, dissimilating to the hostile strength inde-pendent on human. Human's work is for ow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aim for the scientists to engage in the technical activity is 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benefit human being.

Science & Technology must serve for humanity's benefit,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ace needs well, serve to cope with the disease and the natural disaster. Scientific circl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need, care the curiosity of public on science negative influence, guarantee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obtain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n its own initiative.

Making the resul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 rationaliza-tion

The basic problem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oral is the moral problem in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that is the problem if the progress brought by Sciehce & Technol-ogy is useful or usefulness. In order to realize basic goal for person' s survival,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ety progresses, we have to avoid, overcome and reduce latent negative influence caused by unreasonable technical result as far as possible. Dif-ferent tim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 ferent ethics standards. But no matter how different they are, they can not be above the basic stand.ard of being harmful or useful to human society. In China today, it has the foresight orig-inality for us to deal with this issue in the high beginning.

关注高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 篇4

关注高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进步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力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科学技术进步.在当代科学前沿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上,高科技通过创新不断发展,我们要关注和研究它所提出的`伦理问题,预测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对传统伦理带来冲击的方方面面,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冲击造成社会混乱.

作 者:余谋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4)分类号:B82-057关键词:科技发展 伦理问题 研究和预测

科技伦理论文 篇5

有关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技术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作用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备受瞩目。在长期的研究和争论中,大致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派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可言,并最终把原因归结到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上。这一派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儒学的中心思想,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

儒家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生活的价值和道德的价值由于重视人贵于物的价值,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问题,于是对物的问题有所忽视这种贬低关于物的知识的态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儒学没有能够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更没有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儒学各派都表现了这一严重欠缺。另一派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同样有自己的科技观,在大的儒家伦理框架下形成了自己的科技伦理思想。他们认为我国古代科技伦理形成于先秦时期,同时科技伦理范畴、科技伦理观念对后世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只有一些并不系统的科学思想和知识成果,然而中国古代有相当发达的经验层面的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伦理主体是技术伦理”,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道驭术”,即强调“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规范的驾驭和制约”。笔者也持这种观点。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相应的生产水平,正是先秦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等因素,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众多研究科技伦理思想的学者中,他们的研究方向又各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们,在关于自然和农业等诸多的科技思想之中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显示出了先进的伦理意识,注重人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有的学者更注重研究科学技术、自然与人的关系,认为在科学领域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人类的科技行为要尊重和关爱自然。这些观点的伦理意义在于,人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而是居于自然万物之中、并与其和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但有自身完整的科技观,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世致用的科技观念

儒家讲究现实性,提倡经世致用,这也体现在儒家的科技伦理思想上。在对待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问题上,儒家格外重视和强调“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在儒家看来,“六府”、“三事”是经世致用的“正经技术”,或者说正统的技术。在这些技术之外的东西,才是儒家抨击的所谓的“奇技淫巧”,即那些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黎民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尚书》中说:“不役耳目,百度惟真。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显然,“玩物丧志”、“贵异物”的“物”不是有用之物,而是“奇技淫巧”之物。有人说,儒家学说鄙视、排斥一切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统统称之为“奇技淫巧”,事实并非如此,儒家对“六府”、“三事”这样经世致用的技术是非常重视的。孟子日:“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

由此观之,儒家伦理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道德原则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这种思想从现实的角度提出要维护社会稳定,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必须使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而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赖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技术科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能够发展起来的科技都是为人服务的,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文学、农学、医学等这些学科之所以能得到长足发展,就是因为这些学科与社会稳定有关。总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现实的、形而下的问题的研究,注重人世,强调经世致用。

(二)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儒家要求对待真必须严谨,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儒家认为:“知勇仁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在儒家看来,“知”是与人的智力活动有关的智力与智慧。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也就是说“仁”存在于“知”中。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知就是仁。对于真理性的认识,儒家强调要有执着的追求精神,“(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并说“朝闻道,夕死可也”。

儒家伦理这种求知、求真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通过宋代大儒朱熹的“格物致知”,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学问的严谨和求真态度。朱熹所说的“格物”,既包含人世伦常之事,又包含天地自然之物。朱熹认为,宇宙间统一的理分至各具体事物之中,所谓“理一分殊”,只有在“物物上穷其致理”以后,才能做到对宇宙问统一的理的豁然贯通,亦即达到“致知”的境界。因此,朱熹反复强调要在人世间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上穷理:“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朱子全书》卷十五)由此也可以看到,儒家学派反对拘泥师说、照搬书本,主张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三)以德化知的知识理念

中国古代科技伦理中关于以德化知、知德统一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以儒家尤为突出。儒家高度重视道德价值、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主张人们在寻求科学知识的同时,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人生诸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恶,但也需要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要遵循科技伦理规则。否则,如孔子言:“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滥用科学技术,也就违背了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造福于人类。孔子认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知者当然是智慧的化身、科技的承担者,仁又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知者利仁”,是指在仁的指导下,在仁的环境中知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者,科学技术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出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的后果,科技发展就会失去后劲。因此,道德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有序的,人类在应用科技知识的`时候需要以德化知。

孔子重视学习,一生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奉行“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学术精神。孔子重视学习的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了知识对人的德行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知识、真理是德行的前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而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好的品德都是应该喜好并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通权达变地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换言之,道德缺乏知识、真理的基础,行为就会走向反面。反之,任何知识的运用都需要道德价值进行约束,没有了这个屏障,其目的性也不再单纯地是为了造福于民,很可能成为工具的滥用。

(四)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儒学经典《易传》中就有“大人与天地合其德”的说法;孔子也讲“天生德于子”(《论语·述而》);董仲舒则进一步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宋明理学又把人世间的理上升到“天理”的本体论高度,尤其强调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相一致的,都是由存在于天地问的唯一“天理”所决定的,整个宇宙只有一个最高的理,即“理一”,而人与万物所衍生出的理只是这个最高的理的分支而已。剔除“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可以发现,自然和人、自然规律和人的道德规范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儒家强调“至善”,儒家所说的善不仅表现在人性本善,因而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和善,还包括自然生命的本善,更深层次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善。人来自于自然,正是自然宇宙的本善赋予了人类,人类才有了“性本善”,自然与人类在生命的起源过程和目的上具有内在的、同一的、统一的共性,在共同的善本性的蕴涵中,达到了真正的合一与感应、协同与和谐。人在天人关系的运作中负有“至诚”、“尽性”的道德使命。《礼记·中庸》日:“自诚明谓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种赞天地之化育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兼爱万物。《孟子·尽心上》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要求人们从爱亲人到爱百姓然后将爱扩展至万物。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特有的。

于在生物科技的伦理道德争议论文 篇6

摘要 法律 是通过授予一部分人权利使其享有合理的利益从而使人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得到肯定,使人的社会本性与价值得到呈现与褒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它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平衡利益分配与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法律良心必须向道德要求开放,然而在专利法的传统中,被认为高度技术化的专利法领域,历来缺少伦理审视。功利主义成为影响专利法实践的主要因素。功利主义伦理观对专利法实践发挥着实质性影响。其内在的理论缺陷促成了分配非正义和忽视人权等基本价值的现实局面。本文指出专利法应该建立在伦理正当性的基础之上,从功利回归道义的专利法正义观,其中应包含社会利益的考量。

关键词生物海盗遗传资源伦理道德孟山都

一、引言

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使生物 经济 成为了各个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着重投资并展开激烈争夺的领域。迄今为止还没有哪项 科学 技术像基因技术这样对人类社会既存的伦理观念与准则提出了如此广泛、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从转基因动植物、胚胎干细胞、克隆人到基因诊断、基因 治疗 、基因修饰,纷纷要求社会伦理道德给予正确的价值评判,继而要求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法律相应做出调整,专利法作为直接调整保护科技成果及其利用的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也要回应这些冲击和挑战。

对专利申请进行伦理道德考量的过滤机制是通过专利法中的公序良俗规则得以实现。WWW.133229.CoM我国《专利法》第五条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道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欧洲专利法公约和日本专利法也有类似公序良俗的规则。美国专利法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判例法的 发展 使得法律实践操作中将公序良俗解释为实用性的要求。

二、涉及生物专利权有关的重大事件

(一)种子终结者与上帝的职业

华尔街日报重要新专利的专栏里描述美国农业部和岱字棉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修改控制生长的基因片段,可以阻止植物产生能够发芽的种子而这项新发明加强了对种子的商业控制,使得农民必须每年从种子公司购买所需要的种子。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称这项新技术为“终结者”,是对农民,生物多样性和食品安全的一种全球性威胁。如果终结者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将赋予种子和农业跨国公司以控制世界食品供应的前所未有的,极其危险的能力。

当孟山都宣布收购岱字棉之后,孟山都和岱字棉公司的交易最终被政府反垄断管制否决了。

(二)金色大米

这种“金米”含有来自黄水仙和各种细菌的基因,这些基因产生胡萝卜素,它使胡萝卜呈现橘红色,为人体提供维生素a。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了将基因插入稻米植株的研究。维生素a缺乏是发展

在给投资者的信中,休·格兰特称:“当我们不能控制天气、生产面积甚至现货价格,我们仍然可以控制住那个直接使我们业务增长的因素——种子。”种子里面的转基因链,是孟山都持续裂变出金子的法宝。”

发展

四、遗传资源的保护与伦理道德问题

《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遗传资源的利用应当遵循国家主权、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原则,并明确规定,专利制度应有助于实现保护遗传资源的目标。目前,一些国家已经通过专利 法律 制度保护遗传资源。为防止遗传资源流失专利法修改剑指“基因窃取”。

战略视野下的科技伦理 篇7

关键词:战略视野,科技伦理,第一生产力,第一破坏力

破坏力

一、问题的提出———科技是把双刃利剑

科学是人类真实反应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的系统化的知识。技术是指各种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等诸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信心、自尊心。不过, 祸福相依, 利弊相随, 物极必反。在当代, 科技的一些副作用已经凸显, 潜在的危险也不容忽视。例如, 转基因技术:改良的污染;网络:便捷与犯罪;克隆:福音与祸水;氯氟烃:制冷与臭氧杀手;器官移植:求生与伦理;机器人:谁控制谁;电脑:要方便, 还要捉虫;青霉素:锻炼了细菌;环境:发展与恶化;核技术:能源与武器;等等。对人类发展科技带来的这些伦理问题, 我们不能不从战略的角度去面对、审视、重视、着手解决。

丹麦国立利索研究所1996年发表的论文说, 把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籽和杂草一起培育, 结果产生了耐除草剂的杂草, 这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产生的基因可扩散到自然界中去。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发表的报告称, 已经发现一些昆虫, 吃了抗害虫转基因农作物也不死亡, 因为它们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毒素具备了抵抗力。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则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1]

20世纪末,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能够防病、治病或美容的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和能分泌贵重药品的牛、羊等牲畜, 这些看上去能造福于人类的研究成果却遭到了欧共体各国的抵制, 其原因是“这些转基因植物微生物进入自然界后的长期后果很难预测, 也许会出现一种‘超级杂草’, 造成难以控制的生态灾难”。[2]

二、伦理的定义和分类

(一) 伦理的定义

定义1: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 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 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定义2: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乐纪》:乐者, 通伦理者也。英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

定义3:所谓伦理, 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 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所以, 伦理也就是道德。所谓伦理学, 也就是讲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原则以及道德规范等伦理思想的学说。

定义4:所谓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任何持续影响全社会的团体行为或专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特殊的伦理的要求。

定义5:伦理就是指一种关系, 也意味着经过自觉领悟和治理的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关系, 如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关系等, 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关系。

定义6:所谓“伦理”, 就是指做人的道理, 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

定义7:所谓伦理,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和秩序以及事物的规矩和准则。简而言之, 所谓伦理即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3]

关于伦理还有很多说法,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这七个定义有一定的代表性, 并采用定义1作为本文对伦理的定义。

(二) 伦理分类及科技伦理等的定义

根据其所调节的范围和功能, 伦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日常伦理:包括家庭伦理在内的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规范, 主要属于私人领域。

社会公德:在公共场所和活动领域必须遵守的伦理价值规范。

经济伦理:公司、企业以及个人在经济往来中的伦理价值问题, 其核心是信用和信任。

职业伦理:各职业部门所要求的特殊价值规范。

精神伦理:从事精神生产的科技工作者、文艺演出者、知识创新者必须遵守的伦理价值规范。

政治伦理:政治家从事政治活动必须遵从的伦理价值规范。

科技伦理:“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科学家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4]“科技伦理的核心问题在于:探寻科学家在其研究的过程中和工程师在其工程营建的过程中, 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涉及到以责任概念为表征的伦理问题。”[5]

环境伦理:人类对于环境和在整个自然界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

生态伦理: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个分支, 是人们在对一种环境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要求。

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力量的爆炸式增长, 从而爆炸式的增强了人类影响环境和生态的能力, 而人类,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 又没有约束自己, 反而滥用了这种能力, 结果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占人类1/4人口的西方发达国家应该为全球3/4的环境问题等科技伦理问题负责。

三、科技伦理的责任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涉及的相关主体

(一) 科技伦理责任的目标, 即科技活动主体在科

技活动中履行伦理责任、实现伦理责任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机, 也是科技伦理不断前进的动力与方向。[6]

科技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追求真理、尊重规律、以人为本、信守技术秘密、保护智力产权、尊重自然、爱护动植物、维护正常生态等。笔者认为, 在当今世界, 敬天爱人, 天人合一这句古话是全人类科技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应该去实践的。

讲科技伦理与遵守科技伦理关系到人类自身、地球生物等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和谐、公正等原则性、战略性的问题。在当代社会乃至今后, 遵守科技伦理是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科技文明的重要保证。

全人类的科技工作者的肩上有几大责任:对当前社会的责任、对人类及整个地球生物界、整个自然界的未来的责任。“人类能够如此完整地掌握未来, 能够为今后几个世纪制订地球这艘太空船的航道, 这也是第一次。这是既令人高兴又令人惊恐的事。......我们正处于与以往不同的新地位, 负有各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如果我们无知、疏忽、目光短浅和愚蠢, 那么我们就会造成一个灾难性的未来。”[7]如果我们人类自私自利、鼠目寸光, 那么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很可能不只是砸自己的脚, 而是整个的彻底的毁灭, 无尽的人类灾难、生物灾难、基因灾难等。毕竟, 我们人类从事科技的目的是要造福于人类。如果不遵守科技伦理, 我们将适得其反。手段要服从于目的。科技手段也要服从于科技目的。从战略上讲, 科技是人类谋求福祉的一个手段而已。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当手段发生异化时, 我们应该调节手段而不是调节目的。当手段可能带来不可测的巨大的灾难时, 我们人类应该慎重。主张“科学无禁区”实质是无视科技伦理, 把科学捧到了不该有的高度, 是错误的。

(二) 科技伦理的主要内容

1、生态伦理问题。

实质就是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天人合一, 才会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全人类较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伦理保证。“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等并存。显然“人类中心主义”是片面的, “生物中心主义”进了一步, “自然中心主义”又进了一步, 但笔者认为“天人合一主义”比较恰当。我们应该提倡绿色环保。在物流界就提出并在研究和实施绿色物流。这就是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对物流进行了伦理规范。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 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 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所以, 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人类为了制冷使用了氯氟烃, 而氯氟烃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 使这把伞出现了洞, 农作物、动物都因此受到危害, 患皮肤癌的人越来越多了。目前生态伦理问题非常严重。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生态问题。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在走原来的污染环境的发展老路。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伦理问题。

中国也走了一段这种污染式发展老路, 环境不堪重负。2004年2月下旬, 某化工集团直接排放高浓度氨氮废水2000余吨入沱江, 造成百万人停水近4周。这就是不遵守生态伦理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个。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了并采取了坚决的行动, 大搞节能减排, 大搞循环经济, 提倡绿色环保。

2、网络伦理问题。

它所关注的主要是网络技术及其负面效应所带来的伦理问题。譬如, 有人从网络的运行和使用上提出, 网络技术引发了道德冷漠、人际疏远、隐私侵犯、道德冲突等问题。有人则认为网络技术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公共伦理无序, 进而使人们普遍陷入物质丰足和精神混乱的矛盾等等。[8]网络成了贩卖黄毒赌等渠道, 成了行骗的技术平台, 成了宣泄暴力倾向等人性阴暗面的场所, 从而对人们精神面貌产生了消极甚至恶劣的影响。本来很小的一个错误, 由于网络效应, 会迅速的放大, 波及全球。仅以金融系统为例, 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 只要世界金融系统中有5%至10%的电脑系统出现问题, 就能使全球的金融业务陷于瘫痪状态。[9]

3、生命伦理问题。

克隆技术的成功和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解带来了生命伦理问题。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解如同打开了“生命的天书”。它所涉及的基因遗传信息的应用和隐私权问题、基因公平与基因歧视问题、基因诊断治疗和基因修改设计问题, 克隆人问题, 以及很难限制的基因武器问题等等, 都关系到人类的个体安全和国家安全、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10]没有科技伦理的规范以及从事该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对科技伦理的遵守, 打开的这部“生命的天书”很可能就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4、核伦理。

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欲望、能源需求与核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采用核能发电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法国电力公司测算, 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需要耗费价值0.22法郎的燃煤, 而使用核能发电只需0.2法郎, 财务成本降低了10%, 同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11]不过, 原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为人类遵守核伦理敲响了一次警钟。

1945年8月6日和9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 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 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 震惊了世界, 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感性认识。据估计, 现在美俄两国储存的核武器如果同时引爆, 可以将人类毁灭几千次。[12]倡导和平安全利用核技术, 反对利用核武器进行核攻击、核讹诈是核伦理的主要内容。

(三) 科技理论的相关主体

爱因斯坦说, 科学家的道德品质比他们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和历史进程也许有更重大的意义。虽然爱因斯坦在这里没有明确的提出科技伦理这个概念, 但话中明显也包含了科技伦理方面的内容。

伟大的科学家除了有国际承认的贡献之外, 还要有伟大的人格、高尚的科学道德, 包括实事求是、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爱护人才、奖掖后学、关注全人类的命运等。南韩科学家黄禹锡 (Hwang Woo-suk) 和汉芯造假者等等则没能遵守起码的科技伦理。

当然, 科技伦理的规范范围并不只限于科技工作者, 它包括科研、科技生产、科技产品营销、科技产品售后服务、科技产品的使用等等活动过程的相关主体。美国在日本使用原子弹就是一例。在这一事件中, 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都负有伦理责任, 但只有科学家受到指责。[13]

四、结论

科技确实是一柄双刃利剑。我们人类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对科技采取趋利避害的态度。科技失范已经并且继续在给人类、生物界、自然界以及整个地球带来灾难, 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应该大力加强科技伦理的研究、教育、传播。

总之, 遵守科技伦理, 科技就可能是第一生产力。反之, 科技就可能是第一破坏力。重视和遵循各类伦理, 特别是科技伦理,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这本身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容之一。

责任编辑:谢显宁

参考文献

[1][9][11][12]朱晓青:科技双刃剑[J], 《看世界》, 1999 (2) ;

[2]胡传红等:沉思现代科技对伦理的挑战[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6 (9) ;

[3]www.define.cnki.net;

[4]路甬祥:关于科学伦理的道德思考[M], 《2003科学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5]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J], 哲学动态, 2000 (10) ;

[6]陈勇等:科技伦理责任观基本内容论析[J], 《伦理学研究》, 2007年9月 (5) ;

[7]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 王肖萍等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8][10]马智:科技伦理问题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 2002 (7) ;

科技伦理论文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科技伦理;信仰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81-02

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食品冷藏链到转基因食品,从超低温加工到品质管理与食品安全检测等食品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应用成果在国际上都是一流的。然而,食品源头上,动物饲料中加三聚氰胺、白菜喷甲醛保鲜、韭菜喷蓝矾省钱早已成为行业内潜规则;从俏江南南京店陷“回锅油”,到山西老陈醋95%为醋精勾兑,食品安全事故让名牌企业一失足成千古恨;有的企业忙着道歉,有的企业则依然遮掩。毒豆芽、地沟油、过期月饼、染色馒头,小作坊不知羞耻,大企业却“更胜一筹”:肯德基“速成鸡”事件中“走过场”甚至花钱获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肉流入双汇食品、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食品安全领域呈现的上述严重问题很大程度上虽然是相关主体在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不规范操作以及失责的结果,但我国乱象叠出的食品安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业潜规则却鲜为人知,究其根源又是为何能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乱象过程中,在解决了食品生产和检测的科技难题之后,食品安全迫切需要凸显道德信仰、科技伦理、诚信责任等价值维度。因此,食品安全科技伦理不得不成为焦点被社会广泛关注。

一、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伦理学审视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体制、管理,又需要大量艰难的科技攻关,然而,追根溯源却要涉及我国国民信仰、道德伦理与整个民族精神。“食品安全”一词已经越来越成为了带有鲜明的反思性或批判性思想特质的概念,承载着人类对新的伦理价值的期望、对人类生存之道追寻的心灵救赎和自我拯救。因而,食品安全迫切需要凸显道德、伦理、责任等价值维度。严格地讲,食品安全伦理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在现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主导、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消费社会的形成,食品安全就成了食品的生产、监管、流通和消费的最基础的价值诉求,它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命的价值与权利、社会的规范与秩序、人与自然以及人类代际关系公平与正义等一系列重大的伦理问题。

伦理,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食品领域无论是生产还是监测,都应该遵循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其食品领域中的运用与发展,不仅大大改善了各类食品的质感、营养口感和美感,也与时俱进地适应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如越来越多的快餐和速食。然而,科学技术在食品领域的运用与发展的同时,其双刃剑效应也在乱象迭出的食品安全现象中淋漓尽致地体现: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以假乱真食品、农药严重残留或过期食品、原料回收重复使用食品……而种种带给人们的健康危险、身体伤痛甚至生命的终结,都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矛盾。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它不仅涉及责任主体的价值定位,还涉及责任主体的实践行为规范,它在必然与或然两个维度上展开了对责任主体的伦理要求。食品安全领域中科技伦理概念,更能够凸显食品安全领域相关主体的道德价值与信仰内涵,在食品的生产、监测和流通过程中彰显伦理道德关切。

二、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伦理学基本特征

近代食品领域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增长。当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价值的同时,却对逐渐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生态、代际等问题有所忽略。在寻求技术时代的伦理学中,科技伦理其独特的理论特征和价值视角也使得科技伦理学在食品安全领域责无旁贷地为其建构一个全新的价值视野和可持续理论。食品领域的科技伦理学与以仁爱、德性、反对功利主义的传统伦理学相比,其具有以下两个显著基本特征。

(一)基于食品领域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在西方哲学史上,名为《后现代的伦理学:论汉斯·约纳斯》的经典论文中明确提到,传统伦理学的“那些崇高的道德价值随着技术时代里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和上帝之死而彻底崩溃,与此同时它们却未能提出一种直面技术时代的道德责任原则”。在食品领域,当伦理学的功能被封闭到在解决对当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冲突之中,科技伦理学在其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中突破重围,让人们看到在新的伦理秩序中寻求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希望。“科学共同体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它是由科学家结成的社会群体,它的目的就是要扩展科学知识,并用知识造福于人类。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是科学构成的一种社会建制的基础所在,它的伦理规范是保证科学社会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可见,科学共同体和其伦理规范相伴而生,如影随形。科技本身负载着价值,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家的社会伦理责任是一致的。

在现代技术社会,作为个体的人与自然和未来的人空前融合,而科学共同体更是在特殊的意义上不可避免地镶嵌到自然之中。基于食品领域的特殊性,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应更多的涉及前瞻性责任、指导性技术和人类代际可持续发展,而非追溯性责任、操作性技术和当代经济增长模式。

(二)食品领域的科学伦理学是面向未来的、凸显整体性的伦理学

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从科研工作者到生产企业,从技术监测到市场体制,从人民政府到各界媒体,毫无疑问,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食品科技发展的方向并不是由其科技本身所决定的,而是针对人与社会的需求来发展。在食品科技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个别人或组织滥用、乱用科技成果,导致科技发展背于人伦道法。而在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大环境其中,大企业家或者小作坊食品生产商们,冒着违背良心、内耗品牌和危及无辜生命的代价与风险,却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不规范操作而收益甚微,这种唯利是图的思想是或然的,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与道德信仰从来都并行不悖。当个人逐渐成为活动机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对事物的发展起本质性的作用;食品科学技术人员包括食品科研学者其伦理责任应当超越个体的范围界限,凸显其社会性的承担主体。因此,食品科学领域的科技伦理学应更多特别强调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可预期的科技行为后果,以及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代际公平与可持续。

三、引导构建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伦理秩序

在我国食品领域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既能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善食品品质、节约自然资源、降低食品生产成本,同时又能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尊重人们的人格尊严、保障消费者生命健康以及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可持续,是我们当代人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食品领域科技工作者除了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这些“刚性”的条件之外,还应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科技伦理“柔性”的规范,将“刚性”条款和“柔性”规范有机结合,让科学技术同科技伦理自觉产生良性互动。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是最高境界的法律,所以这就需要食品行业企业与协会以及相关检测部门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构建起道德伦理规范,从思想源头上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的文化内涵。

其次,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行业内部、检测机构以及宣传媒体需要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诚信价值体系。体系内相互制约、相互规范、共同作用,将食品安全问题从各环节中杜绝。在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以实际行动构建企业理念,引导市场和消费者逐步成为食品安全的过滤器,从而建立起以诚信为本的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安全食品链条。

最后,重塑国民道德信仰,以精神的力量寻求食品安全的思想保障。食品领域中,无论是唯利是图的利益驱使,还是科学技术的泛滥而为,都是缺乏精神信仰的表现,当人们同时生活在道德信仰崩溃的精神废墟中,也无所谓爱与责任、美与希望、正义与信念。信仰充满着希望,或是对生命的敬畏,或是对真、善、美的执着。在信仰中,人将实现真正的自我,获得真正的自由。重塑国民道德信仰,不仅在食品安全领域,而且在所有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方面,都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伟业。

总之,我国食品行业,无论是食品生产还是食品监测,只有构建道德规范、深化诚信理念、重塑信仰精神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安全,也唯有如此,我国食品终将叫人用之放心、食之安心。一种诚信、健康、和谐并坚定信念的科技伦理新秩序,使科学技术同食品安全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共同保障民众的健康、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声誉以及未来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宁.精神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J].南风窗,2010,(9).

[2]马怀玉.我国食品安全中的科技伦理问题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0.

[3]王伟.食品安全伦理秩序的现代建构[J].求实,2012,(11).

上一篇:活动策划笔试题目下一篇:成长记录袋内容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