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伦理

2024-06-23

信息伦理(通用12篇)

信息伦理 篇1

信息伦理是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研究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信息的生产、储存、交换和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1985年美国的《形而上学》杂志上发表了泰雷尔·贝奈姆的《计算机与伦理学》和杰姆斯·摩尔的《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两篇文章, 由此成为了西方计算机伦理学兴起的重要理论标志。从而引起了道德的问题:如知识产权的问题、信息与网络安全问题、个人隐私权的问题和信息存储权等等问题。在1988年, 罗伯特·豪普特曼在其《图书馆领域的伦理挑战》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信息伦理一词, 他在书中论述了信息审查、信息隐私权、信息获取权、著作权、图书馆行业道德等问题。同年, 德国的信息学家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在其发表的文章中也使用了信息伦理一词。他认为, 信息伦理是对信息社会伦理规范的新概括。在信息伦理学问世初期, 这一词主要用于图书馆学和信息学的相关文献中, 用来解释信息化和网络化促成的新的信息使用方式对社会道德的挑战。随着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信息伦理开始被研究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道德问题的专有名词。计算机伦理学探究的是当人们作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时, 如何才是善的和有价值的实践真理, 研究具体行为的规范性指导方针, 以解决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具体道德问题。

“信息伦理”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它是近年来兴起的情报学和社会学, 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的一项研究。而情报学又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环境、信息污染、信息综合症、信息政策和信息文化等人文层面上的一些研究。如何对之进行界定, 还存在着不同观点。国内学者吕耀怀认为“所谓信息伦理, 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沙勇忠认为“信息伦理就是信息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 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 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英国露西安纳·弗劳瑞迪 (Luciano Floridi) 认为“从哲学角度上讲, 信息伦理指计算机伦理的哲学构筑。信息伦理可能不会即刻解决具体的计算机问题, 但它为解决计算机问题提供了道德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信息获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扩大, 出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那就是无论在哪里, 人们对于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由此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这需要信息社会的成员共同的努力。

首先我们从社会的传统性的信息获取和现代性的信息获取两种途径来探析。

以往的我们传统的信息技术的来源面是很窄的, 比如有些媒体、广告、宣传之类的信息大部分是靠电视台、广播、书籍、报纸、杂志等。如果有相隔两地的双方 (无论是朋友关系、亲人关系, 上下级关系和合作关系等) 需要沟通, 则会用书信、电话等。这样的信息获取会受到一些阻碍, 具有局限性。

而现代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则是多样的。现今, 计算机已经普及化, 从而人们的交流和大部分的信息获取除了上述的方式以外都是通过网络系统的传播和传递的, 这个网络化把人们之间的交流的空间和时间的距离缩小了, 可是它却是一虚拟的自由王国, 有时并非真实, 这种方式无约束性、纪律性、规范性, 所以有些非法信息是不能完全受到控制的。所以说现代的网络社会也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 这种网络的虚拟造成了人们之间的冷漠, 因为人们的交往是在虚拟的空间通过文字版符号来传达的, 没有任何的眼神、手势之类的含有情感在里面的肢体语言, 不能足以表达清楚内心的感情。而通过网络交心朋友, 在虚拟的社会里可以无加掩饰自己, 自由的畅谈, 可这有时也会受到很大的欺骗, 由此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觉得人人都戴着虚伪的面具而敬而远之, 变的陌生、冷漠。另一方面,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 全靠网络来支撑社会的飞越发展, 难免人们对权利和义务的理念会淡化以至于与社会的规范相脱节, 所以引起很多的道德问题:如知识产权问题、信息与网络的安全问题、个人隐私权的问题和信息存储权的问题等等。在信息网络时代, 信息系统在采集、检索、处理、重组、传播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 某些人可以很容易的获得别人的个人机密和么人自信, 个人隐私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个法制社会里个人隐私是受法律所保护的, 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怎么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隐私权呢?比如那些明星们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个人隐私, 天天的被媒体跟踪爆光, 连最起码的日常生活也在众目睽睽之下, 那是多么残忍和痛苦的事。还有一些高手会对别人的电脑进行强制视频, 偷拍下别人的隐私生活, 传到网上, 这样会对当事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如此等等。

其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也处于困境之中。信息是有成本的, 信息是企业的资产!信息的有效流动积累和使用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有着直接的关键影响, 那么保证信息的流动积累使用就成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责任和义务构成了企业基本的伦理守则之一。问题是企业的成员常常不自觉地阻碍着信息的流动、积累、使用, 即使他们明白信息应该被有效的积累、使用, 也就是说在组织的信息处理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非伦理行为, 即阻碍信息的流动、积累、使用, 这些被称为“信息的伦理困境”。

一方面是来自层级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的天然障碍。劳动的分工, 促使不同部门的出现, 而这些部门的存在自然形成了信息流动的障碍。组织中总是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信息系统, 这是因为组织的成员—个人、群体或子部门会根据自身的需要 (如工作特征的不同) 来确定所需要的信息的数量、质量、格式, 以及获取信息的时间期限、获得方式等等。有一位科学家指出, 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工作中, 由于从事工作的不同, 他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影响着组织成员的内隐假设。并说根据组织成员的内隐假设的不同, 将组织中的文化分为三类:操作者文化、工程师文化和管理者文化, 并指出, 在这三个文化类群之间, 一直存在着文化上的不一致。说这只有经过充分地沟通和协调以调和三种文化类群之间的冲突, 组织内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变得有效, 最后才有可能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可靠的学习系统。很明显, 这三类文化之间的冲突阻碍了信息在不同群体之前的传播。

另一方面是作为组织资本的信息与作为个人资产的信息。“组织资本的信息”又分为三大类:将雇员分配到他们能够完成得最好的任务中所需要的信息;将雇员搭配成 (高效率工作) 团队所需要的信息;每个雇员所获得的关于其他雇员和组织本身的信息。信息具有内隐、无形的特性, 通常属于个人经验的积累。如果没有一定的承诺, 一般人会将信息作为私人财产, 认为是个人在企业内部价值的衡量指针, 尤其是“软信息”。组织以日常工作程序为基础, 存储了大量的“硬信息”之所以存储这些信息, 有时是为了工作的原因, 有时是为了满足别的工作单元或组织的汇报的需要。大量的关于怎样做事情的组织知识, 被以标准的工作流程、日常工作程序、笔记等形式存储起来, 这些称为“个人资产的信息”。阿罗指出, 个学习一种信息的编码, 他自己来说, 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投资行为, 对于组织而言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资本积累。就是说个人的不可逆转的投资行为同时构成了组织的不可逆转的资本积累。同时组织也在为雇员学习编码进行投资, 这种投资内化为雇员拥有的知识, 它的价值依附于雇员而存在, 雇员本能地将其视为私有财产。而信息又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信息的使用是不可分割的和信息很难被独占使用。所以组织信息和个人信息会融合起来共同使用。

最后探讨的是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怎么才能使网络合法化。对于目前的网络来说它只是一种信息工具, 没有形成我们所期待的所预期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社会。那么我们怎样建立一个具有道德规范的信息化时代呢?第一, 我们要加强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 使网络生活成为正常、有序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不是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一片荒蛮之地。第二, 我们要建设网络文化, 学习网络用语、网络规范等等。因为网络是无国际的, 所以这并非是一个国家所能完成的使命, 而是需要全世界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摘要:信息伦理是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研究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信息的生产、储存、交换和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计算机伦理学探究的是当人们作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时, 如何才是善的和有价值的实践真理, 研究具体行为的规范性指导方针, 以解决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具体道德问题。

关键词:信息伦理,信息困境,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主编.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美, 彼得·辛格.实践伦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信息伦理 篇2

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下,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与传统模式已然不同。目前社会信息特征可以用 4V (Volume、Variety、Value 和Velocity)来概括,即体量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抑或数据易变性)、速度快[1-2].5月,美国白宫发布了大数据白皮书《大数据:抓住机遇、保存价值》,旨在鼓励使用数据以推动社会进步,但其中不乏信息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的论述。说明信息伦理或信息道德的相关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同伦理与道德一样,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也存在混用现象。很多教材和专着中认为信息伦理即信息道德。如沙勇忠等认为,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 伦理与道德。

中外很多学者都认为伦理与道德意思相同,用法不必作区分。美国伦理学家艾伦・格沃斯认为“这种同义词具有十分清楚的词源根据:伦理源自希腊文 ethos 一词,道德源于拉丁文 mores 一词,这两个词所表示的都是习惯或风俗的意思”[4].在一般使用上,伦理与道德经常被视为同义词“,伦理道德”作为一个词汇也经常见于各种出版物。

也有学者认为伦理与道德在学术上应该区别、规范使用。尧新瑜在其研究中指出“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认为“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5].

虚拟网络中的信息隐私伦理探析 篇3

关键词:虚拟网络;网络信息隐私;伦理道德分析

引言:网络的产生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在互联网中通过网络信号的传递,来达到人们的信息交流,网络是虚拟的,也是神奇的,不同的人们在这里有着相同的自由,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些问题慢慢凸显出来,网络黑客对一些企业网站信息的非法侵占,网络隐私权的泄露等等,随着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发生,对虚拟网络中信息隐私伦理的建设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此问题应主要从伦理道德,技术特点,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从根本上去了解并解决此类问题。

一、虚拟网络中的信息隐私伦理及现状

首先应当明白什么是网络伦理?所谓网络伦理就是人们在虚拟网络中的一切行为所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统称,它是研究造福人类的生存条件的伦理实践,构建人们在网络中和谐交流互动的环境,创造出拥有网络文明的互联网时代,建立我国信息安全的防御体系。网络伦理是人类沟通交流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

隐私权是指我国公民在合法条件下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保护隐私权的本质是在人格自由上对自己相关信息的管理,网络信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侵犯隐私的行为得到增大,不利于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虚拟网络中的信息隐私权的侵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失个人隐私信息的掌控。网络的世界是自由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它不受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的阻碍,但正是由于他的开放性,造成了个人隐私信息的不稳定性,从而失去了对个人信息的掌控能力。第二:不能有效的阻止他人的侵犯隐私行为。正是由于虚拟网络的开放和自由的特性,使得特人侵犯隐私的行为得到加强,由于虚拟网络的匿名性,使得被侵害隐私的人无法得到保护。第三:侵犯隐私范围较广。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使相隔万里的人的沟通交流犹如近在咫尺,而当侵犯隐私行为产生时,其影响范围是非常深远的,其结果也往往是无法预料的。

二、虚拟网络中信息隐私的体现

人们之前已经对隐私权有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别人的网络信息隐私权利呢?网络信息隐私又如何体现与规范呢呢?现如今,人们对网络信息隐私权还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因此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网络信息隐私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也就是说,网络信息隐私权是指人们在网络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私人空间、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被他人非法搜集、公开、复制、利用、知悉和侵犯的一种人格权利。因此,网络中非法侵犯他人人格权利的行为都是侵犯了網络信息隐私权的行为。

网络信息隐私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对网络信息隐私权的界限定义不够清晰。由于互联网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人们对网络信息隐私的认识不够全面,从私生活来讲,有的人思想较为开放,愿意并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信息,允许自己的行为,爱好和思想观点等被人们知道,而有的人认为自己的私生活属于隐私范围,例如一些明星演员,由于知名度较高,因此不能够把这些信息进行网络共享。而正是由于网络的功能强大性,使人们无法对一些具体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规范;第二个方面:侵权方法高智商化,高科技化。互联网功能强大了,互联网上的侵权行为也普遍高智商化,高科技化。互联网,使得信息开放化,无国界化,更加有利于企业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利用,与传统方式相比更加省时省力,降低成本。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并缺少相应的道德约束能力,使得一些怀有不轨之心的人窥视他人的行为和信息,使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网络信息隐私权受到侵犯。第三个方面:存在诸多争议,正所谓物极必有反,由于互联网中共享的信息量较大,使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利用互联网带来快乐的同时,负面影响也因此产生,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一些网络谩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现象出现较多,有些人表现出严重缺乏道德规范的行为。那么,身处在互联网中的我们应该去做什么事,不该去做什么事呢?如果没有一些合理的规范性措施,势必会影响互联网的发展。

三、虚拟网络中的信息隐私权的维护内容

在虚拟网络中,一些企业和个人的隐私应当受到保护,以保证人类工作生活和谐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个人申请登陆使用的账号,身份等基本信息;第二,个人的财产信息及信用状况,其中包括:上网账号和密码,信用卡及其消费记录,电子消费卡及其记录,上网卡,交易账号与交易信息等;第三,社交通信内容,其中包括E-mail地址信息等;第四,网络活动痕迹。包括浏览,搜集相关信息的痕迹,电脑IP地址以及相关活动内容等。

在互联网中,信息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网络信息隐私问题在不断的增加着,变化着。

四、虚拟网络中的信息隐私的维护对策

虚拟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快,而网络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迫切的需要一些科学合理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去规范,由于互联网功能强,范围广,网络伦理问题也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所以,虚拟网络中的信息隐私的维护应当从多个角度深入处理解决。

(一)首先建立网络道德观

道德,不同于法律,它是衡量社会中元素行为的标准,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道德主要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应付的责任,它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因此,互联网的良性发展应当首先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

(二)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规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些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事件也在不断的发生,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网络犯罪事件呈上升趋势,经科学分析,原因有两类:第一,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产生诸多漏洞,导致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第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足,人们缺少法律意识,触犯法律不知所谓,后知后觉。因此,国家应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力度,严厉打击犯罪违法分子。

(三)、结合中西方文化,相辅相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仍存在一些缺陷,如果只看自身很难发现这些漏洞,因此,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去借鉴西方的先进的技术特性,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精神,去吸收先进的相关技术和经验,来达到自身的相对完善,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伦理体系。

总结语

在现代化社会中,互联网的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前进必不可少的发展元素,优化虚拟网络世界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因此,法制法规应结合伦理道德,相辅相成。针对目前虚拟网络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提高全民的网络素质水平,完善网络空间的法制法规建设,创造出安全有序的网络世界,促进人们的和谐安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银瑞,网络伦理中的问題、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4,(11):34-38.

[2] 刘新少,罗文俊.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38-34.

[3] 陈万求,网络论题难题和网络伦理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43-44.

[4] 张秀兰,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模式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05年第五期,P86-88.

信息伦理 篇4

一、确立档案公共服务的基本伦理原则

首先, 满足人性需要原则。满足每一个社会公民基本的人性需要, 是整个档案公共服务活动的价值基础和逻辑起点, 其内在的伦理要求表现为普遍和平等。档案公共服务其受众要覆盖全体社会公民, 档案资源面向社会公民普遍分配, 档案须对社会全体公民平等开放, 保证公民平等享有, 不能将一部分公民排除在公共服务体系之外, 以使所有公民能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其次, 秉持自由和公平原则。自由是公民权利的体现, 公平则是自由的保证。档案公共服务的旨要是让每一位公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 (包括开放或未开放的) 档案, 满足公民的个性化需要, 充分体现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共性。社会建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通过各方面的调节和控制, 实现社会公平, 以维持正常、稳定的社会秩序,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再次, 坚持服务至上原则。为公民个人提供档案是公共档案馆的基本职能, 因此服务至上就应该成为公共档案馆制度蕴涵和行为准则。服务至上原则要求公共档案馆从公共服务制度的制定, 到制度实施的全过程都应该以公民需求为中心, 以公民个体为导向, 档案工作者要确立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 努力提高其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 改进其服务方式、态度、作风等, 从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程度地实现。

二、强化档案服务主体职业认同和职能拓展

长期以来档案学人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对于自身职业的定位与评价不高, 甚至认为档案职业整体缺少社会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亦严重缺失, 也出现部分人的职业认同障碍, 严重影响档案工作的开展和档案事业的社会声望。道德价值和道德责任是信息伦理学对社会普遍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要求。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公共服务主体他们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精神直接决定了档案事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必须使档案工作群体拥有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 保证整个档案职业价值获得增益。为了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 必须把档案职业的崇高价值传递给社会普遍公众, 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开发库存档案, 谋求档案资源新的利用点为公民提供利用, 拓展档案事业新的发展空间。赢得社会公众认可度, 形成全社会共有的档案意识, 提升档案服务主体职业自豪感, 最终弥合社会认知与档案实存价值之间的沟壑, 减小档案从业人员追求的职业定位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差距, 缩减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需求与档案职业应变能力的落差, 帮助档案工作者重新定位其职责与角色, 从中获得新的价值认知与归属认知。唯有档案工作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最终决定着社会对于档案职业的态度及给予档案职业应有的地位。

三、加强档案开放利用救济制度建设

档案开放利用救济是用以维护档案开放利用过程中公民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在档案公共服务过程中, 公民时常遭遇到档案馆以档案内容涉密为由而不予提供档案的情况, 多数利用者由于档案权利意识淡薄, 常常就此止步。而一些利用者对档案馆的不公开决定不满想要维权并寻求救助时, 虽然公民提出复议申请, 然而复议机关也较倾向于维持原不公开决定的处理意见, 这种结果严重影响到公民档案利用权利的实现。显然这种救济对于公民的档案利用权利维护是无力的。另外, 目前我国档案开放力不足, 一些档案由于没有过保密期而不能被公众利用, 但对于档案信息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的认定上, 具体条款也很笼统和指向不清, 公民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将此诉诸于法律, 但在现有的大环境下, 法院很难对涉及国家秘密和社会稳定的此类案件进行审理, 甚至不会给与立案。国内现有的档案开放利用救济制度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独立性、权威性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 档案公共服务要想真正深入民心, 公民档案利用权利要想真正得到实现, 从信息伦理角度就应加强档案开放利用救济制度建设, 关注弱势群体, 帮助他们维护自身的权利, 应设立有别于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独立的第三方救济机构, 对档案信息审查做到独立性与专业性, 保证公民需要的档案有效开放。有效地补救档案开放行政复议独立性不强, 行政诉讼实质性审查不力等产生的救济不力问题, 通过立法赋予救济机构独立的法律地位以保障其权威性。档案开放利用救济作为法律和制度之外的一种“软实力”是不可忽视的, 体现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 对每一位公民来说, 档案利用权利是他们应该享有的受到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信息伦理 篇5

杨沈同

思政0205班

[摘 要]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是其中之一。在虚拟世界里,网络伦理道德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程度,因此对于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并针对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从技术、法律、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网络 伦理道德 对策

人类历史按照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经过了漫长的耕种灌溉和蒸汽机时代后,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今天,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无论用“飞速”还是“指数式”增长等字眼来描述信息网络的发展状况都不为过,与此同时,它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一个重要因素,它扩大了生活领域,丰富了社会生活,跨过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将人类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网络技术与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的技术转变一样,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还会在多方面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信息网络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鉴于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科技的错误运用曾经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例如生态伦理,英国的泰晤士河在遭到破坏后整整150年才得以恢复,那么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也有可能对人类造成类似的危害,如目前由网络所引起的隐私权等等社会伦理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在这方面的负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有关网络的负面伦理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

网络伦理道德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它主要探讨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网络实现的是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的全球化和全面化,由于信息交流本身对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网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和影响,使得它成为从具有技术创新意义扩展到具有全面社会意义的新事物。信息的全球化既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的伦理道德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布或传播虚假信息,这既包括虚假承诺,也包括在网站上的以讹传讹。

2.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包括营销企业在网站或电子刊物上未经允许便采用他人制作的网页背景图案,图片,外观设计,程序代码,转载其他媒体(包括书籍)上的信息资料等。

3.违背他人意愿强行发布商业信息。这类行为最典型的事例是发布垃圾邮件(SPAM),主要包括不请自来的商业邮件(UCE)和不请自来的群发邮件(UBE)滋扰邮件接收者。

4.不分对象地发布或传播受限制的信息。涉及暴利、色情、迷信和违反通常道德法则的信息,一旦被缺乏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阅读,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损害,也要避免未成年人涉足富有赌博性质的网络游戏。

5.为了商业目的无节制地占用免费或廉价的网络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免费资源供公众利用,例如共享软件交流区, BBS讨论区,新闻组以及免费登录的搜索引擎等,但大部分营销企业却滥用这些免费资源。

6.滥用跟踪和信息记录技术。现在网站广泛采用的客户跟踪和信息记录技术(如Cookies)使访问者的隐私受到了威胁。

7.出卖、转让或泄漏网民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包括网民的通讯地址、电子信箱地址、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

8.单方面随意或频繁变更承诺过的交易条件,利用用户的转移成本盘剥用户。例如,将原本免费提供给用户的电子信箱更改为收费信箱,更改信箱容量的大小,改变交货时间或者忽然让用户承担货物的运输费用等。

9.通过恶意编码违背他人意愿在他人的计算机上安装程序或篡改他人计算机上的设置,这包括有意或无意地向网民传播计算机病毒,也包括强行更改用户浏览器的起始页面浏览器图标栏上公司信息。

10.侵犯知识产权。这主要包括著作权和专利权。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1)网络主体对网络外社会中知识产权的侵犯;(2)网络主体对网络主体知识产权的侵犯;(3)社会对网络主体知识产权的侵犯。

11.网上恋情、网上交友在年轻网民中十分流行和时髦。可是在其网络交往中搀杂了很多欺骗和隐瞒事实的行为,在其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甚至也给他们的学习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2.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主体的难以确定性进行商业犯罪、商业欺诈,给许多网民带来了财产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例如,有人在网络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盗用他人财物,进行网络犯罪。

二、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

由于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 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我国在1996年2 月1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2005 年颁布并实施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该规定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网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依法管理互联网提供了法制基础, 成为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另外,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即将出台, 这个条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明确规定传播权的范围主体以及对哪些传播行为违法与不违法进行详细的界定。虽然我国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主要在培养立法、司法、执法部门的专门人才和加强网络传播准则、规范的全民教育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实际工作。

2.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

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社会控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法律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在这种情况下应发挥道德的作用。在网络传播道德建设中要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加强道德教育一是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 同时也能感受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二是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 规范网络行为, 维护网络道德。社会舆论的广泛性特点能够使其不必在意评价对象的自愿与不自愿, 也不存在传播场景的限制, 它无所不在的强制性压力不得不使个体放弃不道德的想法与行动, 因此社会舆论具有定向、调节和催化的作用。

3.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安全挑战。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网络犯罪率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黑客”的攻击等安全隐患日趋严重。为了保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必须采取一系列网络安全技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保护和控制。比如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网络反病毒技术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加大了对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力度, 美、日、德等国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科研的重点, 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面对当前网络技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 我国应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以防止其他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我国信息主权的侵犯。

4.加强网民伦理意识的培养

由于互联网络的特殊性, 仅仅依靠法律或技术途径进行网络信息管理效果不会很明显,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提高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道德素质。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安全的、净化的互联网络, 不仅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 更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与自重。因此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强化网民的伦理意识尤为重要, 通过这种意识的培养可以使网民在上网时能够自觉地遵守网络传播道德和法律, 使其能够抵御住来自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

5.加强网络管理的建设

(1)组建网络行业协会。由行业内最有影响力、最有号召力的企业带头组建网络行业协会,协会会员单位的义务和权利通过协会章程明确的加以规定,章程的义务条款中明确规定协会成员不允许出现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协会受理网络消费者投诉,一旦发现成员单位有违反规定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则立即将其开除出会,这样该协会确立的行业行为规范就会在行业中树起一面旗帜,协会也会因此成为网络伦理中不道德行为斗争的堡垒。

(2)加强各个网站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各个网站的管理者有责任维护好其管辖网站的网络环境,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的发现并进行清理,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

网络伦理建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网络交往范围的跨越时空性决定了网络伦理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有赖于网络社会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又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惟有如此,方能建立适应网络发展的网络伦理,促进网络健康有序运行,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信息伦理 篇6

[关键词] 信息伦理学 学科性质

信息伦理学这个语词,无论是从方便的角度随性地加以使用,还是专指一门新兴学科,都已经成为相关学术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将之视为应用伦理学的新兴学科,那么有几个基本问题必需回答和澄清,否则这个术语将无立身之本。这些问题是:从何种角度看信息伦理学应被视为一门新兴应用伦理学?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应用伦理学,应用的是什么、应用于什么以及如何应用?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勾勒出这门学科的概貌、基本研究方法和未来研究走向。

1何为信息伦理学

要回答从何种角度看,信息伦理学应被视为一门新兴应用伦理学这个问题,须从应用伦理学的缘起上去寻找答案。

为《应用伦理学百科全书》撰写“应用伦理学综揽”的学者温克勒说:“应用伦理学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包括人们去理解和解决某种实际生活领域(如医学、新闻业或工商业)中产生的或者与某种一般的社会关注课题(如平等雇佣或死刑)相关的道德问题的一切系统化努力”[1]。这是个相当宽泛的理解,勾勒出了应用伦理学产生的范畴。尽管宽泛,从中我们仍可以得出应用伦理学从其起源上就具备了应用性和交叉性的特征这一结论。从应用伦理学发展的实际来看,应用伦理学是由不同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专业化”是这门学科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客观地反映应用伦理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必须看到,首先应用伦理学涵括了以往规范伦理学的内容,特别是承认了应用伦理学和自古希腊以来的伦理学传统的传承关系;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吸收了所涉及的更为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表现出应用伦理学具体学科的发展远远超越了这门学科形而上学基础的拓展。而信息伦理学无疑是应用伦理学这一学科群中令人瞩目的一个分支。

信息伦理学由于生而具有的应用性和交叉性特质,使得具有不同出发点的学者对其学科地位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从伦理学基础理论出发来看问题的学者,往往倾向于否认信息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地位。伦理学一向被称为实践的研究,生而具备一种实践品格。苏格拉底使得伦理学摆脱了宗教,把关注的目光从此前的宇宙论转向人自身,确立了伦理学的自主权。作为一个认识着的积极主动存在着的人,真正的问题不是纯粹理论的认知,而是实践。纯粹理论的认知只要求人们掌握知识,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能极其深刻地洞察和实践,由此建立一种不可动摇的生活信念,这才是伦理学的核心。所谓的信息伦理也并不因为与信息技术相关就变得特殊起来,伦理问题归根结底不会脱离人性的根基。信息时代的伦理问题也只是伦理问题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已。

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的学者,往往倾向于肯定信息伦理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他们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才带来了一系列以前不存在的伦理问题,造成了之前不曾有过的伦理困境;他们强调信息技术科学在这类问题中的背景地位;在解决新的道德问题上,在使用传统伦理学方法的同时更多寄希望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注重整体主义色彩即所有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者的意见,规范伦理学研究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由于认识起点造成的差异,在理论探讨中必定会产生冲突,对待这种冲突应有何种态度,沃尔泽对正义战争的说法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我将不从基础开始讨论。如果我从基础开始,那么我可能永远也不能完成对基础的研究;无论如何,我都无法知道这些基础究竟是什么。伦理世界的底层结构是一个深刻且明显的充满无穷争论的问题。然而,我们都生活在伦理世界的上层结构中。伦理世界的建筑是宏大的,它的结构是复杂而又迷惑人的。……对现实世界的伦理判断和伦理证明的研究或许是我们接近道德哲学的那些最深奥的问题,但确实不要求我们直接介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事实上,那些介入了这些研究的哲学家,常常忽略了紧迫的政治和伦理争论,很少为面临艰难选择的男人女人提供帮助。至少实践道德是暂时与其基础分离开来的;而且,我们必须这样来思考,就好像这种分离是道德生活的一个可能(因为它是实际的)条件”[2]。信息伦理学家关注的问题不仅涉及仅限于理论研究者才看得懂的纯粹理论领域,还需要关注更为活跃更为鲜活的信息生活的具体内容。对信息伦理学应有一种实践的态度,结合伦理学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同时从这些信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伦理生活的冲突中获取灵感,给这门学科带来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2 信息伦理学的资源利用

信息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所应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信息伦理学可资利用的资源问题。简言之,信息伦理学可资利用的资源主要来自信息技术科学和伦理学两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其他领域的相关资源。

首先从信息技术科学的方面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包括信息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情报学、传播学、人工智能、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学科。另外,相关的概率论、统计学等基础性学科也必须纳入信息伦理学应用的范围中去。

信息伦理学的繁荣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虚拟信息社会的出现导致传统交往行为模式的变化,产生了以往不曾出现过的伦理困境。与人的信息权力有关的内容包括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自由权、信息获取权;信息社会中的伦理问题包括信息社会中人与社会价值问题,去权力与自我权利提升、信息社会中民主的风险与弱点、信息社会的文化冲突;信息社会的制度建设和信息素质培养包括信息伦理教育、自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信息立法等。每一项革命性的信息技术都隐含着新的伦理问题出现的可能。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接受信息技术对人性和社会提出的挑战。新的伦理困境既是困难也是机遇,它为信息伦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这门学科不断注入新的推动力。

其次,对信息伦理学而言规范伦理学的各种理论、概念和原则是其可资利用的基础性资源,从这个角度对信息伦理学进行的思考仍然占据信息伦理学研究的主流。一些著名的信息伦理学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都以各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伦理学理论(例如功利主义、康德主义,权力论等),特别是现代伦理学(如罗尔斯契约论的公正理论、规定主义等)对经典伦理问题的重新回答来引发讨论。

再次,信息伦理学所应用的资源除去最明显的信息技术科学和规范伦理学这两个主要方面,道德心理学中道德发展阶段论、社会学中社会集群的分层理论、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政治学与法学中的权利义务理论、管理科学中的组织行为学等也在信息伦理学中被用于对具体道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日益显示了其在信息伦理学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成为信息伦理学可资利用资源的有益补充。

信息伦理 篇7

学习, 是我们为师者应做的、必做的一件事。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事物, 拓宽我们的视野无疑比闭门造车来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但是, 学习什么?怎么学习?2010年热点解码, 我们将一起在借鉴中创新, 在追寻中创造。本期解码, 首先让我们从在山东召开的“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上交流得到的台北的新教材《资讯素养与伦理》着手分析, 故事式教学, 希望对提高学科的亲和力有一些启发。

网络对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随之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心智尚未成熟, 对人际关系及道德、法律认知水平不高的小学生, 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 更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 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树立健康上网理念和有效规避网络风险, 以适应网络环境和需要, 已经成为各国教育人士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最近, 看到台北市编撰的《资讯素养与伦理》教材, 其编写风格之新, 投入成本之大, 重视程度之高, 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资讯素养与伦理》教材分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其中小学版教材共十个单元 (见右表) , 以6位小学生与计算机教师为角色人物, 透过实际的案例说明, 来探讨事件的始末和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与伦理规范, 养成健康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每一单元都是透过一个情感故事与技术相关联, 如第六单元 (平平与安安——网路谣言与霸凌) 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学校举行“穿越时空网络e少年”作文比赛, 班里要选出一位同学的作品参赛, 在老师公布成绩前, 大家都在揣测谁将代表班级参赛。

布洛:一定是伟柏啦!平常他作文都是最高分的。

沃德:不一定喔!因为网络作文跟一般作文不大一样, 像我就差点写不出来。

米迪:管他的, 反正不是我。

伊妹:不要讲话了, 老师要公布了!

徐老师:这次要代表本班参加比赛的小朋友是——佩琪同学… …

随着名单的公布,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声不断… …

沃德:怎么不是伟柏?

伊妹:佩琪本来就不错啊!

……

名单公布的当晚, 大家的电子信箱内都收到这样一封信, 还有一张佩琪身穿比基尼泳装的照片。比赛应该是要公平的, 可是有人作弊拿到好成绩, 我们还要跟她作朋友吗?

佩琪知道这件事后, 难过地趴在桌上哭泣……

问题讨论:可以利用电子邮件, 发送涉及诽谤他人的字句或不雅图片吗?

第三天, 徐老师查出了发送邮件的同学, 原来是沃德对于伟柏不能代表班级参赛, 觉得有些失落, 就想给班上的同学写写邮件, 发泄一下怨气。

上课时, 徐老师跟小朋友进行讨论。

米迪:老师, 我的邮件上看不到谁寄的, 您怎么会知道?

徐老师将米迪的问题转给班上同学来讨论:利用隐蔽或是他人的计算机发送邮件, 别人就不知道是谁了吗?

本单元用故事性、趣味性的呈现方式,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式的问题讨论, 让学生在经历头脑风暴之后, 能够彼此分享相关议题的见闻与经验, 逐步揭露技术的本质, 并从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道德规范。

我国大陆地区没有专门的信息素养与伦理教材, 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伦理教育一直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有些教材对此体现得并不明显, 即使有也是直白的叙述, 更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 影响了教育效果。一直以来, 有很多教师还没有扭转由计算机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 仍然在进行着就软件学软件、就技术讲操作的教学方式, 没有搞清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没有搞清楚信息素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存在对素养与伦理教育的严重缺失, 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向。导致学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文件被别的同学肆意删除或修改;论坛中经常出现不文明或不健康的语言, 甚至出现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事件。学生缺乏正确地获取与运用信息的价值观, 不懂得如何负责任地进行信息活动, 以致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信息素养与伦理方面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目标, 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所在。我们运用什么平台、学习什么软件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地搜集、处理、运用信息, 选择恰当的工具去进行相应的信息活动, 安全、负责地使用网络资源, 这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核心和本源。

信息伦理 篇8

关键词:中学教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伦理教育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作为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时刻铭记伦理道德教育这一现代教育最本质的属性。中学生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 做好中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信息时代环境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的不仅是人们栖居的物质世界, 科学技术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往往更多地关注它对人、社会及环境的正面影响, 而忽略了它对人、社会及环境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以信息技术课堂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观教育及信息时代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重视技术课程的人文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技术课程的设计中, 必须正确处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这不仅应在课程目标上得到体现, 更应在课程实施上得以落实。本文将对现阶段各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进行探讨。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构成

(一) 国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构成。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 五个国家的信息技术课程 (ICT) 中的教学目标不同程度地对道德素养提出了要求。具体内容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 其他一些国家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虽然在教学目标中没有明确说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 但是仍将其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如, 韩国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并将其能动地、创造性地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将“信息的理解和伦理”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进行了专门论述。因此可以看出, 各国信息技术 (ICT) 课程的开设中都十分重视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

(二) 国内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构成。

在我国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的情感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明确并接受未来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规。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作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被明确说明。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在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中。

尽管国内、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存在差异, 但对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国内外的教育目标基本一致, 即:理解技术有关的伦理、法规, 合理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另外, 在美国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中更进一步指出培养对技术用途的积极态度的目的, 在于用以支持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和生产能力。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实施途径

对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各国的状况也有所不同。具体实施途径如表2所示。大多数国家都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实施的载体。虽然课程名称有所差异, 但作为信息技术学科都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这些国家往往除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还依托于其他的学科, 如社会科、道德伦理课程。在我国,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仍旧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要实施途径,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虽然也有涉及, 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阶段没有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 因此高中阶段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基本只依托于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伦理是抽象不易懂的概念, 如何使学生感兴趣并充分理解是教学中的难题。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铟提出:从人文关怀角度落实信息伦理教育, 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学习主体的维护。她认为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要生动丰富, 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信息伦理情景教材, 开发课件, 建立交互式教学平台等手段发挥教学媒体在信息伦理教育中的作用。在美国的信息伦理教育中,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讨论以及呈现情景已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如建立专题网站, 使用电子公告板等。以引导、陶冶、激励的教学策略改变灌输、规训、控制的教学方式, 并以身边的新闻和学校的真实事件为讨论素材, 通过课堂和日常生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达到教育目的。还需说明的是,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 还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与家庭的熏陶来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三、结语

在我国,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主要依托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思想品德课, 而由于高中阶段面对高考的压力, 对非高考学科如: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教育课重视不够, 甚至一些学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 这就给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教学过程中, 我国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教学目标都是宏观性的, 可操作性不强;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层次清晰、内容完整的体系。对于这些问题, 还有待于教育技术工作者以及广大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顾建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 .于洪侠.美英日韩中小学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3] .肖映铭.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初探[J].中小学电教, 2005

[4]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S].2000

[5]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2003

中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篇9

如何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利用现有的条件在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教师了解中学生身理,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中学生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小学进入初中无论身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使得学生在接触网络的时候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了解中学生的身理,心理发展特点是做好中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的根本。

首先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形态和技能上,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第一是性的成热,使中学生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

其次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健全期,伦理道德倾向尚未定型,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好奇心、猎奇心强。

这样的心理,身理特点就决定了他们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和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会比较容易地被错误的思想、言论所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容易将虚拟社会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存在,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

2 使学生明确道德信息伦理道德的内涵

在我的周围有很多的学生认为只要没有浏览不良信息就等于遵循了信息伦理道德,错误的理解导致了这些学生在网上谎话连篇;在一些论坛发表议论时无所顾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沉迷甚至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究竟什么是中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我简单的归为以下3点:

(1)不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2)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3)在网上谨慎交友。

3 通过学校教育加强中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1 利用信息技术课开展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培养学生正确信息伦理道德也是这门课开设主要目的,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课教师自己先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道德素养,做好学生的表率。

其次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做有意义的事情,改变学生把网络的主要目的看成是打游戏和聊天。

最后我们要明确防范、控制学生的网上活动是不可能,也是不明智的,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对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帮助的网站,引导学生浏览优秀的网站,同时从网站的技术、目的、内容、拥有者(发起者)、实用功能、设计(美学)等方面去评价一个网站的精确性、权威性、可靠性,看该站点是否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使得学生在浏览网站时批判具有的批判的眼光和评价的意识。

3.2 学校加强网络建设

“堵”只能让学生更加渴望接触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推向网吧,让他们接触更多不良的信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学校教育应该以“疏”为主。

第一学校开展“绿色上网”,每周定期向学生提供一到两次上网的机会,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因为好奇心去网吧,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学校创设局域网,在学校网站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宣传,并且在主页设立学生感兴趣的栏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结束语

信息伦理 篇10

一、加强机房管理

机房的管理一直是令信息技术教师最头痛的事, 其中最突出的是卫生问题.每次上机结束之后, 总能在电脑桌底、电脑键盘底下、机箱面找到一些零食的包装纸和果壳.这反映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较差, 如何加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是信息技术课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制定几条规定, 让学生去遵守, 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 把网络道德内化为伦理, 外显为行为规范, 形成机房自主管理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1.学生讨论;2.分组管理;3.督促检查;4.违规处理.在制定机房规则时,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怎么办?在监督方面, 为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机房管理, 我校的机房采用的是五组18台的排列方式.每18位学生分为一组, 选出一个小组长.在每次上机结束时, 由小组长检查、考核、登记, 最后由任课老师抽查.如果发现有违规的学生, 在教育这个学生的同时让他做一回“保洁宣传员”.当然不是要体罚学生去打扫卫生, 而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通过教师的不断教导和同学的督促, 使学生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自觉遵守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利用QQ进行心灵沟通

不久前, 曾听到一位教师这样对一位家长说:“现在已经进入高中了, 以后不要让他碰电脑、上网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听到这样的话, 我感到很心痛.网络对人影响的两面性让家长和教师惶恐不安.网络上信息内容复杂, 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又有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的信息充斥其中.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接受能力强, 但缺乏明辨是非、理性思维的能力.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担忧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怕学生在网上交友不慎, 比如说网恋.2.怕网上一些不良的信息毒害学生, 比如说浏览暴力的、黄色的网站等.3.怕学生不能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比如说有个别学生对黑客的盲目崇拜.在学校里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时间是在信息技术课上, 除了电脑的防火墙能抵制一些不良的信息之外, 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观, 防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迷失方向, 在教材第二册就有《网络世界》单元, 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通过教学适当进行引导.在网络交友方面, 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聊天采取一味禁止的态度, 这是不可取的.作为引导者, 教师若能学会使用QQ,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全方位的指导, 必能取得用常规方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向学生公布自己的QQ号码, 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通信息, 进行心灵的沟通, 这种健康的交流方式, 总比在网上随便寻找网友, 不着边际地闲聊、互相谩骂要好得多.QQ聊天时用的都是昵称, 它的隐蔽性让学生们对老师敢说真话和心里话.在辨别网络信息方面, 教师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于他们成长的网站, 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浏览网页, 比如说“中国青少年成长网”、“中国青年网”“中学生之友”等等.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很多适合他们的网站, 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除了介绍一些好的网站给学生之外,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些网络中存在的不良因素, 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世界的不同之处.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辨别网络世界.在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方面, 要强化法制教育和网络责任感教育, 使学生懂得, 虚拟社会也需要有一套道德规范, 公民必须以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 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制裁.通过这样的一些事例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使他们在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辅助学习的同时, 学法、知法、守法, 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 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讲授计算机的硬、软件时, 让学生仔细观察电脑, 了解主机内部的部件都是谁制造的?当学生知道我们使用的CPU都是Intel制造的, 操作系统是微软的Windows的天下.电脑中的硬件和软件由于大都采用国外的产品, 使我国的国家、国防安全等很多方面都会存在隐患.在认识到这些差距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鼓励学生学习好信息技术, 将来为国争光.当然在认识到这些差距的同时, 也要看到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一面.比如说我国的巨型计算机“曙光”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我们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CPU、WPS办公软件, “龙芯”四核的CPU已经进入量产, WPS的功能已经相当接近于微软的Office系列, 更加适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等等.

四、道德教育

第一次让学生交上机作业的时候, 笔者在教师机上建了一个完全共享的文件夹, 方便学生上交.在上交的过程 中笔 者发 现里 面 的 一些 文件 的 名 字变 成 了 不 雅 的内容 (比如说学生的绰号等等) , 还有一些学生已经交了作业却找不到了.向学生了解后才知道是班上几个调皮的学生把别人的作业改了名, 还删除了几个同学的作业.对此, 我没有简单地批评和训斥, 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尊重他人成果”的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 这样做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心灵伤害, 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同学的广泛兴趣.他说“这种篡改他人作业的行为, 也应该视为剽窃他人成果.根据我国法律‘应当根据情况, 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已经触犯了法律”.这个学生的发言, 一下子让学生争论了起来.很多学生都到网上去查找相应的资料来论证或反驳是否属于剽窃他人成果.最后有一位学生谈到, 他说“剽窃是未经原作者的许可把别人的作品据为己有的侵权行为.但是我们所做的课堂作业根本称不上作品, 而且没有抄袭, 所以算不上是剽窃他人作品.但是他们在未征得同学同意而随意篡改或删除同学的劳动成果, 应该受到道义上的谴责.”通过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而且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几个做错事的学生也主动地道了歉, 做出了自我反思, 使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改善了与同学间的关系.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实践, 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的深切体会是:1.要更新观念, 不能满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网络道德, 重视学生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学习使用习惯.2.让学生自主体验, 在情感教育中变枯燥的说教为活动中的自悟和自律.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 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 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 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3.用好评价激励制度.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时, 不能单纯的看这个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品德的考核.把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列入考核内容, 进入学科成绩.它包括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 是否注意保护视力, 是否爱护公物 (包括保持机房清洁和正确的使用计算机) , 是否做到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是否能在文化课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 是否乐于帮助别人和倾听其他同学的建议等等.把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作为信息技术课一个评价的重要内容, 使德育和信息技术课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信息伦理 篇11

新闻语境下的伦理困境和女性关怀主义

(一)新闻伦理困境定义。从伦理学上说,伦理原则是对行为主体一整套道德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规范框架。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会对其他的行为主体产生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背景环境的协调有所变动,这就需要区分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是否符合道德伦理规范。不同的伦理原则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的善恶评价是不尽相同的,在行为规范实行过程中总是会遇到阻力,也就是存在困境。具体而言,新闻伦理原则在实践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实际困难,对于整体新闻伦理环境的净化与创新有一定阻碍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伦理困境。

新闻媒体——也就是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必须学会在伦理困境中作出抉择,在新闻伦理困境下对多个可能都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主义原则进行区分排序,从中挑选出更合乎伦理原则的一个,也就是对多个相互冲突的原则理论进行价值排序。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审慎的理性选择方法,充分讨论和考虑每种处境中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公正而理性地作出价值排序选择。在报道上应该选择恰当的报道角度,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具体分析,以增强媒介公信力和透明度。

(二)女性关怀伦理的兴起与发展。关怀伦理学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19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产物。早先,在西方社会女性主义运动不断高涨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对女性伦理道德的发展展开了研究。卡罗尔·吉利根教授在借鉴和批判了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当代西方社会最具有影响的几位心理学家关于道德发生理论后,建构了自己的女性主义学说。198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以吉利根的心理学研究和伦理学为基础,提出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是以女性的关怀特质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关怀伦理学家指出,关怀是一种关系,依赖于关怀双方及特定的情境、感情和经验,而这些都是有别于以男性为基础的关怀特质。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怀中需要考虑的是具体情境中特定的人、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反应及体验,并不是依据普遍性法则做出推理和判断。因此,在男权主义统治的社会结构中,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在女性报道中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从女性关怀伦理角度分析女性报道中的问题。在研究新闻伦理下的女性媒介形象时,应从关怀伦理的角度去探讨女性媒介形象,这将有助于女性报道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同时对于新闻伦理的发展和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女性主义关怀伦理首先强调的是关系性。关怀伦理的内涵是把人们看成相互联系的,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提是需要关怀者能够辨认出被关怀者的需要并作出相应的关怀反应,关怀者的关怀行为需要被关怀者的认可接纳。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持和巩固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也能保证其关系的积极有效和良性循环。

2. 女性关怀伦理还强调情感性。自然情感的关系,是建立道德义务感的基础。因此,关怀伦理就是要“建立、恢复和增强关怀的关系”。现今新闻媒体则是在对案件的报道中喜欢对女性犯罪特别报道或者是大肆渲染,这就是典型的不正常且违反关怀伦理的现象。

3. 女性关怀伦理同时还强调情境性。前面也提到,关怀关系是由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两方面组成的,其中就要考慮到具体情境中产生的特定情感和经验,而不是单单依据普遍性法则做出推理和判断。新闻媒体在实际报道活动中则是更多地要考虑其报道方式和内容是否利于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女性报道中,常常对于多数成功女士都会冠之于“美女”、“美貌”等词,似乎在暗示大众群体,这些所谓的成功女士都是靠“美貌”才有今天之成就的。这些报道手法和内容则是对社会各个群体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新闻伦理困境下的女性伦理关怀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新闻媒介工作者面对新闻伦理困境时,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手法和内容抉择往往容易摇摆不定,甚至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无法采取正确的伦理选择,这一现象往往更体现于对女性的新闻报道上。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伦理困境下往往对女性报道缺乏相关的女性关怀伦理理念。

(一)新闻媒体在女性关怀主义下的正确伦理选择。在大部分有关女性弱势群体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大多持一种博取同情、怜悯的角度进行采写。这固然是因为女性受众的“弱”,最重要的是受众可以从中通过自己的关注,通过对相关弱势群体的帮助获得自己价值的满足,同时也博得媒体关怀女性群体的荣誉。这虽然是女性关怀,但是很多相关报道方式和内容还是缺乏深度与广度,进而让受众感到关怀的缺乏。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是社会各群体中弱势和脆弱的一群,媒体在报道中更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报道中关怀伦理的运用不仅仅是关怀该事件女主人公,更重要的是理解、尊重女性。

1. 构建女性话语伦理体系。新闻伦理困境下的新闻媒体在对于新闻报道中缺乏女性关怀伦理的表现首先体现在对女性话语体系的构建基础上。在男权文化为主的时代,媒体总是有意无意会忽略女性话语权,以致于这个弱势群体很难建立起系统的话语伦理体系。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该给予女性群体更多的伦理关怀,积极倡导男女平等观念,加强女性报道的份量,让女性群体有充分说话和表达的机会,而不是让女性在公众面前“消音”。

女性话语伦理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保障女性群体以独立的人格来参与社会事务。不仅如此,新闻媒体在制定传媒政策和措施时,应把现实意义纳入考虑体系中,这样既可提高体系构建的操作性,同时也是对其的保障。女性话语伦理体系章程的建设,应把充分尊重和理解女性作为大前提,这样才能继续下去,否则事倍功半。

2.改变女性刻板印象意识,强化媒体伦理责任。在我国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中,对女性群体存在着女性形象刻板化、误解女性美以及各类媒体对女性关怀伦理意识的缺乏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如果得不到改善和解决,就会使新闻媒体陷入在新闻伦理困境中,有关女性新闻的报道仍然会以男权文化为主,缺乏相对应的关怀伦理。

很多时候,媒体在女性报道中的重点往往不是被关怀对象自身的观点和态度,而是展示了媒体对女性文化的刻板印象,如婚外情、红颜祸水的一定是坏女人,悲惨的一定就是弱女子和苦命女人,可怜和可笑的就是凤姐与芙蓉姐姐等等。这些新闻报道还大部分停留在对女性形象的内容分析上,仅仅停留在表面是无法深刻理解和尊重女性群体的文化意识,更不用说将女性关怀伦理引用到女性新闻媒体报道中。

新闻媒体在逐渐改变对女性形象刻板片面的过程中,同时也应加强自身媒体伦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多个不同原则主义面前进行有序地价值排序和伦理选择,以便在充分尊重女性群体人格和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新闻报道活动。

小 结

女性这个弱势群体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的现象和阶层。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她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但不是杂乱无章地关注和没有限制边界地关怀。相反,对于女性弱势群体,更需要媒体从关怀伦理角度,对这些特殊事件和特殊任务进行报道,这样的大众传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器。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信息伦理 篇12

1.1 违背守法的道德原则

医疗广告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遵法守法,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从事广告活动。要做到守法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医疗机构在发布广告的过程中,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广告程序以及广告内容;其二,广告无论是设计、制作或发布过程中均须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广告是虚假医疗信息宣传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违法现象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其一,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发布只能由国家机构发布的治疗信息,如癌症、癫痫、乙肝等治疗信息;其二,内容中直接暗示或间接暗示能保证治愈某种疾病;其三,使用未经认证的医学技术职称词语;其四,未按国家法律规定标明生产日期、有效期以及证明文号等;其五,将信息以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部分违法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常常违背广告审查标准,忽略了医疗广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将《医疗广告证明》置若罔闻,从而群众误信虚假医疗信息。

1.2 违背诚实信用的道德原则

广告讲究诚信,拥有诚信才能拥有老百姓的口碑,诚信原则亦是每位广告主、广告经营或发布者应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但现如今的社会,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大浪潮,广告活动的诚信已逐渐降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医疗机构为提高自身效益而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患者就诊。而广告公司也尚未对其证明文件进行严密的审查,忽略了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疗机构的歪风邪气;(2)部分媒体为博得公众信任,采取新闻媒体的方式进行宣传,违背了百姓的意愿。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患者的权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社会传媒的形象。

1.3 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广告信息发布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其强大的渗透力能快速传播到社会各界,因此广告活动在考虑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坚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一些规模较小的地下诊所和个体游医,紧紧抓住人担心疾病无法治愈或者曝光后影响自己的声誉等特殊的心态,四处张贴虚假医疗信息小广告,这不仅有碍市容市貌,而且将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秩序。

更有甚者借助医疗广告大肆宣扬封建迷信、违背科学,以及反人类的广告信息,缺乏公共道德,在较大程度上危害了公众的利益。

1.4 违背医学伦理的原则

医学伦理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2)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3)对待任何病人都应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些原则均要求相关医务人员在主观意愿上,坚持对发布或者传递的医疗信息负责;在客观上应该对看病的患者提供良好的帮助。病人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和知晓权,应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让患者自主根据医学信息作出决定。

而公正原则的体现则主要是相关医务人员在面对不同患者时,都需要平等对待。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环境、感情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理想的医学伦理范式与现实有了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医务人员在实际医疗活动中出现了罔顾伦理三大原则的现象,促使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2 关于医疗信息伦理重建的思考

2.1 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为重建医疗信息伦理道德,国家应完善相关信息安全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与控制医疗信息事业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有效避免虚假医疗信息对整个社会将造成的损失。但是,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第一,制定的法律需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法规的切实可行。当情节严重者,可以纳入刑事定刑量罪,细化惩处方式;第二,针对新兴事物的出现,应该及时更新立法。当今社会,名人参与广告代言已十分普及,虚假医疗广告也频频曝光,患者权益受到侵害,虽对相关单位进行了一定的处罚,但没有针对名人的责任进行追究,最多也只能在道德层面进行谴责,所以还应该不断更新和完善立法内容;第三,加强执法力度,扩宽执法渠道。除了相关部门认真执行监督权之外,还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监督过程中,从而加大执法力度,有效促进医疗信息伦理更好地实现重建。

2.2 坚持诚信为本,树立正确的广告信息道德观

发布广告信息应秉承诚信为本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广告信息道德观,为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为了更好地突出诚信为本的原则,需要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医疗机构应该秉承诚信的原则。医疗机构在发布广告信息前,应通过正规渠道取得相关的医疗广告证明;其二,信息发布经营者与发布者需秉着诚心为本的发展理念。严格审查相关机构颁布的证明文件,保证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并注意广告信息的表现手法,杜绝因患者误解而造成的损害且必须实现医疗广告信息中所许诺的治疗效果。做到诚实守信,不仅要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培养,还要全社会参与监督,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同时,还能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对抵制虚假医疗信息也具有重大意义。

2.3 构建自律机制,充分发挥广告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

目前,我国主要依靠监管手段来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而非自觉产生。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得知,在我国,从事传媒工作的从业人员普遍自律意识不高,在面对自身礼仪与道德原则的选择时,往往会为了自身礼仪而舍弃了道德原则。因此,针对这部分从业人员便有必要采取他律的手段。通过他律促使其形成自律。社会监督是最基本也是最典型的他律手段,也为伦理道德的规范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社会监督首要需信息传媒机构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坚持诚心的原则,严格把关,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2.4 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维持健康的医疗信息环境

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首先应树立医疗信息生产与服务者的职业道德,注重社会利益,使其拥有社会责任感,秉承服务大众的理念,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带头抵制错误信息。伦理规范在信息的使用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在拥有了良好的道德标准时才能进一步约束自身行为,才能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信息使用在正确方向前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伦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有力支持与依托。只有正确处理信息伦理,并围绕伦理特征构建正确的心理伦理规则,才能维持医疗信息环境的平衡。

3 结论

总而言之,产生虚假医疗信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个人,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政策、法律的作用均有其局限性,因此,加强道德伦理的建设刻不容缓,只有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思想修养,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原则,才能为医药信息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笑梅.虚假医疗信息的道德缺失与伦理重建[J].医学与哲学,2008,29(5):33-34.

[2]胡笑梅.虚假医疗信息的道德缺失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3):207-209.

[3]李芸.虚假广告的伦理思考[J].科技信息,2009(2):95-95.

上一篇:服务型消防建设下一篇:综合英语教学改革